第一篇:低空飞行旅游观光产业发展与突破执行策略
低空飞行旅游观光产业发展与突破执行策略
在通用航空产业的各个子产业当中,除了航空文化娱乐产业园,最接地气,最具有市场前景的当属低空飞行旅游观光。1 低空飞行旅游观光的特点1.1较为廉价对于中国普通居民的收入水准来说,尤其是中小城镇居民来说,长途包机旅行的数万元价位太过高昂,即使对于二三线城市的多数居民,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低空旅游观光却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参与的。就目前来看,一次10-15分钟左右的直升机低空旅游观光体验,视机型和座位(副驾驶、后座的体验价格不一样)而定,价格在800-1500元不等。其他体验项目,如运动航空类的热气球、动力伞、三角翼,则可以低至几十元至几百元每小时。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这一价位层次已经完全负担得起了。总而言之,对于偶尔体验一次的民众来说,低空飞行旅游观光是较为廉价的。1.2多样性极强在多数通用航空企业的固有思维中,只有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两种低空旅游观光体验方案。过于追求高大上,是目前通用航空企业普遍存在的痼疾。其实,通用航空的低空旅游观光多样性极强,有着众多的领域和模式。比如,在瑞士阿尔卑斯山脉运营良好的动力伞和三角翼观光体验,在台湾流行的景区热气球观光体验,以及滑翔机、飞艇游、旋翼机低空飞行观光游览,水上飞机体验等。低空旅游观光体验切勿一味追求高大上,而应该遵循其多样性,提供多样性的体验服务。1.3体验更好相比于中、远程的通勤包机,低空旅游观光因为时间较短,飞行高度低,距离景物较近,有着更好的感官体验,能给游客带来终身难忘的切身感受。比如,直升机低空观光游。直升机可以悬停在距离水面、山体、悬崖、大桥等景物非常近的安全距离。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直升机可以让游客近距离观看黄果树瀑布的水流的震撼场景。动力伞和三角翼可以让游客充分体验驾驭自然的感觉,非常类似于地面的超跑兜风的感觉,因而在北欧阿尔卑斯山脉地区非常流行。在一些没有高山峻岭的景区,人们很难观看到景区的全貌。低空旅游观光可以完美的解决这一问题。在1000米高空俯瞰景区全貌,对于在地面游览司空见惯,毫无新意的游客来说充满了新奇感,值得尝试。1.4资源丰富中国有着众多的风景名胜区,开展低空旅游观光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开发资源可谓极其丰富。西藏纳木错、青海可可西里、新疆塔里木河、贵州黄果树瀑布、安徽黄山、山东泰山、吉林长白山、海南南海诸岛……潜在资源遍布全国。1.5潜在市场巨大随着传统第一二产业趋于稳定,谋求再创新,再发展,第三产业的主力——服务业将是未来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推动力。中国有着近14亿的人口规模,服务业将是未来中国发展的主推动力。作为以服务大众为主要目标的通用航空产业,服务业的性质是其本质,也是主要特征。低空飞行观光作为通用航空产业的主业之一,拥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简单保守一个数字估算:全国近14亿人口,挖掘出1%的市场,为1400万,每人观光一次至少为140亿元左右的市场。1.6对于整个产业的推动作用极为明显低空飞行旅游观光是面向普通大众的旅游服务,它对于让普通人认识通用航空,了解通用航空甚至喜欢上通用航空有着莫大的作用。在中国大陆地区,绝大多数普通人意识中的航空只有民航客运和军事航空两个领域,对于通用航空的概念非常模糊甚至一无所知。通过低空飞行旅游观光,可以让普通人近距离感受通用航空,充分认识和了解通用航空的概念,以及其趣味性、便捷性和娱乐性等。进一步促进通用航空文化的发展,进一步发掘潜在的市场,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然而,目前的情况是,中国通用航空产业低空旅游观光产业发展的并不那么顺利,对于整个产业的带动作用也十分的有限。2 低空飞行旅游观光产业的问题及对策2.1市场基础过于单薄在中国,没有低空飞行体验的群众基础,更缺乏广泛的市场影响力,缺少让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普通大众对于低空旅游观光缺乏最基本的认知和心理准备。解决方案1 在特定区域加强通用航空文化宣传在展会、大型活动现场、著名风景名胜区等游客密集区域加强通用航空文化宣传,提高公众对于通用航空的认知度。可以以设立“低空飞行体验大奖”的形式提高公众的关注度。解决方案2 拍摄低空飞行旅游专题片通过该片在电视台,网络媒体的宣传与推广,提高公众对于低空飞行体验的直接观感,引发公众的猎奇心理和追新意识。解决方案3 建设低空飞行旅游体验园在人口密集区域(如珠三角、长三角,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等的邻近区域)建设低空飞行体验园区。园区以低空飞行体验为主要特色,附带其他产业,推动低空飞行旅游文化在大众中的传播。2.2 低空飞行旅游营销体系基础极为薄弱由于缺乏市场基础,营销手段也相对单一,低空飞行旅游产业市场影响力极为有限,也缺乏良好的渠道去宣传推广。解决方案1 和传统的旅游产业相结合通用航空在中国几乎是新生的产业。低空飞行旅游观光更是完全新生的子产业。其本身存在着不完善和过于稚嫩之处实属正常。但是,中国的旅游业是成熟的产业且规模极为庞大,已经拥有成熟的营销渠道和稳步发展的市场。依托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快速增长的居民个人财富,中国旅游业拥有极为光明的前景和无限美好的未来。通用航空领域的低空旅游观光体验完全可以与传统旅游业相结合,利用旅游业的成熟渠道和营销体系,推动自身的发展。这是低空飞行旅游观光产业发展的最佳捷径。例如,在传统旅游套餐里面加上低空飞行旅游的高端套餐,相信一些高端人群愿意体验一下新鲜的旅游方式。解决方案2 与传统的中高端俱乐部相结合在中国,奢侈品消费主要集中在中产阶层以上的群体,相当部分是富豪阶层。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和接受性远高于常人。在消费观念上,他们比一般的民众更开放,更自由。低空飞行旅游产业完全可以与传统的奢侈品俱乐部、高端消费俱乐部等相结合(其中尤其以豪车俱乐部、游艇俱乐部、极限运动俱乐部、驴友俱乐部等最适合),利用其市场资源优势,营销渠道优势推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这样可以直达高端消费群体,更容易达成营销目标,建立稳固的营销体系。2.3 严重缺乏特色,同质化问题严重中国低空飞行旅游领域大部分项目品种单一,体验性不强,严重的同质化,缺乏特色。基本的项目就是直升机或者固定翼飞机在景区上空10-20分钟的体验飞行或者在高山景区作为登山的代步工具的等少数几种。解决方案1 飞行工具多样化其实,低空飞行旅游完全没必要一味追求高大上,非采用直升机或者固定翼飞机不可,热气球、动力伞、三角翼、旋翼机和滑翔机均可以作为低空飞行旅游的载具,使得低空飞行旅游更加的丰富多样。比如,动力伞和三角翼能让游客切身感受到飞行在空中受到气流冲击的感觉,且速度慢,噪音小,实际体验比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更好,尤其适合南方湿热地区的景区和北方地区景区的夏季。而且,这些工具的安全性和性价比均远高于直升机和固定翼,所提供的服务的价格也远低于上述两种,更加的亲民,容易推广。这些项目的推广有利于带动整体的低空飞行旅游观光产业的发展,也能够促进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低空旅游产业的发展。另外,水上飞机也可以适当引入,以提高低空飞行旅游项目的多样性。解决方案2 景点多样化目前的低空飞行旅游体验无外乎山区、湖泊、河流等风景名胜上空少数几种模式。其实低空飞行旅游体验可以利用的资源非常广泛,体验也更多元。比如,沙漠远途飞行观光、塔里木河胡杨林飞行观光、四川竹海低空旅游、云南石林空中概览、大雪山低空看雪、南海近海海上飞行体验等等。没必要拘泥于现有的景区景点的运作模式。解决方案3 适当延长航线,加大空域范围低空飞行旅游应该增加较长航线和较大空域范围的品种。比如沙漠飞行旅游完全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进行;四川的竹海观光也可以在很大空域内进行;一些江河湖海的旅游观光航线也可以适当延长以提高体验效果,让游客觉得“物有所值”。其它问题,比如群众最关心的安全性的问题,可以采用示范飞行的模式加以解决。低空飞行旅游观光产业是中国通用航空产业中最具潜力的子产业之一,也是最有希望短期见到效益的产业之一,但一定要选准资源,靠近市场,有好的执行策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营销方案,以谋求突破眼前的产业困局。低空了飞行旅游观光产业对于整个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无可估量的,因为它是直面大众的产业,最贴近人民群众。中国低空飞行旅游观光产业,前途无量!本文作者:穆伟峰,北京龙浩空中飞行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第二篇:汉滨区林业产业突破发展的思考
汉滨区林业产业突破发展的思考
作者:李森文
统筹城乡发展,要根据资源禀赋选准突破口,以促进城乡同步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林业产业的发展,既能促进农民增收,又能改善生态环境,尤其是对于当前加快恢复重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我区坚持以工程造林为主,抓住退耕还林、天保工程、水保生态等工程项目实施机遇,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到2009年全区发展林业产业园59.6万亩,其中桑园17万亩、茶园3.9万亩、果园11万亩(狮头柑3.4万亩)、板栗8.5、核桃4.5万亩、油茶6万亩、油桐5.5万亩、生漆3.2万亩,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但是全区林业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规模小。尽管总面积达到59.6万亩,但农民人均不足0.8亩,而且零星分散,形成不了拳头产品,不能成为农民增收的当家产业。二是经济效益偏低。经过多年的发展,到2009年,全区林业产值仅4.2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25.13亿元的16.8%,农民人均林业收入313元,占纯收入3364元的9.3%。三是产业化程度低。林业产业品种全、数量多,但大多数规模小,种植分散不连片,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或有龙头企业但利益联结不紧密,处在低水平发展阶段。
上述问题的存在,暴露出了我区林业产业发展中的不足,但也让我们看到林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靠山吃山的潜能巨大,林业产业发展还大有作为。同时,我区林业产业发展也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重大机遇。一是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把林业产业的发展作为农民增收的突破点之一来抓。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实施农业“百亿增收工程”的意见》,区委、区政府制定的《农民增收翻番工程规划》,都把特色林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三大产业之一,实施重点突破。二是项目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天保工程、长防工程、水保生态治理工程等还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在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我区被国家确定为油茶重点县、被省上确定为干鲜果基地县,中省每年都有一定规模的资金扶持。三是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我区地处南北过渡带,决定着什么样的植物都能生长,这使得林业产业发展具有了先天性良好条件。同时我区还处在全国富硒带上,丰富的硒资源,为农产品打入国内外大市场打上了“标签”。四是市场潜能巨大。汉滨区承担着中心城市的市场供应工作,30多万人口每天消耗的肉蛋奶菜以及干鲜果品,为农业、林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随着西康高速公路等交通大环境的改善,与周边大市场的联结更加紧密,我区将成为安康的农产品集散地和贸易中心。五是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了林业产业发展的活力。林权制度改革是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的又一重大改革。通过林权制度改革,使山有主、林有权,树定根、人定心,农民拥有了山林的所有权、林地经营的自主权,从而调动了抓产业、兴林业的积极性。
二、坚定信心,努力实现一人一亩产业园 汉滨区有近38万亩的宜林荒山、70万亩的坡耕地,这是我们发展林业产业的自然资源优势,也是我们发展的潜力所在。做好山地文章,有利于促进林业产业做大做强。因此,区委、区政府决定从今年起,到2012年,通过三年努力,使全区经济林特园累计达到90万亩,实现人均1亩经济林果园、增收1000元的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以土地、林地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大力推进林业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一是把林业产业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来抓。城乡统筹对农村来讲关键是要发展经济,找准农民收入增长点,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夯实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从我区现实情况看,林业产业产值小,增收潜力大,已建成的近60万亩林果园部分产业正在发挥当家作用,尤其还有近38万亩的宜林荒山、70万亩的坡耕地,需要组织引导农民“靠山吃山”,在山地上做足功课、做好文章、做大林业,进一步拓宽林业产业发展空间,支撑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支撑城乡统筹发展。二是把林业产业建设作为当前恢复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来抓。恢复农业生产,是开展灾后生产自救,保障受灾群众当年及来年生产生活不出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区林业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经营农户多,抓好林业生产,解决好林产品销售问题,可以有效增加受灾群众的现金收入,增强灾后自救能力。同时又能为来年及今后经济发展拓宽渠道,开辟新的增收增收致富项目,确保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尽快恢复或超过灾前水平。三是把林业产业建设作为修复生态环境的根本保障来抓。“生态立区”是我区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一江清水供北京是重大政治责任和道德义务。作为南水北调涵养地,大力实施水保生态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荒山造林等工程,整体推进大瀛湖绿化、汉江两岸和城区周边绿化治理,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四是把林业产业建设作为农民增收的稳定增长点来抓。7.18特大灾害,造成全区46个乡镇办普遍受灾,据统计,种植业、林业、渔业直接经济损失近4亿元,这不仅加大了今年农民增收的压力,而且还影响到来年农民收入的增长。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区是个典型农业大区,乡镇工业发展基础薄弱,劳务经济的增长空间有限。从长远发展来看,保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必须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尤其是要加快扩张林业产业发展规模与速度,实施重点突破,从根本上建立一个持续、稳定的收入增长源。
三、狠抓落实,推动林业产业突破发展。
实施林业产业建设新突破,是新形势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决策,也是今后一段时间农业农村工作的主攻方向。一要坚持行政推动,保障和实现林业产业大发展。区上把经济林果园建设纳入乡镇办经济目标责任综合考核和产业单项考核内容,按产业发展情况进行重点考核。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抓点示范情况是考核其政绩的重要依据,年底统一兑现奖惩。区委、区政府督查室要加大督查力度,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公开通报。二要科学规划布局。规划布局是发展的先导。要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连片开发、集约经营的思路,围绕蚕桑、茶叶、油茶、干鲜果四大重点,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要求,整山整沟整梁规划,促进区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林业产业经济带的形成,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三要加大政策扶持。建设90万亩经济林果园,需要大量的投入。要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乡村动员、项目带动,资金支持”的原则,把林业所有项目以及水利、农业、交通、扶贫、移民等方面的项目资金整合起来,打包捆绑用于林业产业建设,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重点解决好种苗投入、奖励扶助等问题。四要依靠改革,催生规模经营。要加快推进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稳步推进各项配套改革,激活林权,衍生资本,提升效益。加大林权、宜林荒山、坡耕地的流转力度,鼓励开展四荒拍买、国有、集体林租赁承包,实行林业两权分离,把资源向大户集中,募集发展资本,催生规模经营。五要强化林业技术措施,保障工程质量。围绕工程质量、规模和效益,严把“坑、苗、水、土、管”五个关键环节。保证工程造林的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成活率。区乡林业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组成技术指导组,巡回到乡镇办,深入造林地块、小班,指导农户按照技术规范整地栽植,千方百计提高造林成活率。六要坚持抓点示范带动。林业部门负责规划设计,在乡镇政府周围、交通便利的村组,按照集中连片全覆盖的要求,确定乡镇办党政一把手每人每年包抓一个至少300亩以上的经济林果园建设示范点。要坚持高起点、高规格、高质量,努力把各自示范点打造成为全区工程造林和产业建设的新亮点,带动全区面上林业产业建设的顺利推进。
第三篇:泉州市的观赏植物产业的发展策略
泉州市的观赏植物产业的发展策略 摘要:泉州市地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适中,太阳辐射量高,无霜期长,夏长无酷热,冬短无严寒,为观赏植物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光温水热资源。观赏植物具有一定观赏价值,适用于室内外布置、美化环境并丰富人们生活的植物。观赏植物具有防护、美化和生产三方面的功能。同时,观赏植物还可在园林观赏之外提供副产品,观赏植物既是园林建设的主要素材,又可作为生产资料来从事专业栽培。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泉州市观赏植物产业的发展条件,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发展壮大观赏植物产业的策略和思路。关键字: 泉州市 观赏植物产业发展策略
一、泉州市观赏植物产业的发展条件。
1、优势条件
泉州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地处东经117°25′~119°05′,北纬24°30′~25°56′,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和台胞主要祖籍地,与台湾隔海相望,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枢纽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快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对发展观赏植物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
2、优越的地理条件
泉州市具有利于观赏植物发展的丰富自然资源。地形上,泉州市倚山面海,整个地形呈“E”型并向东南方向开口,有利于东南季风过境,对观赏植物的发展极为有利;气候上,泉州市地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适中,太阳辐射量高,为观赏植物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光温水热资源。此外,泉州市海域辽阔,海岸线长541千米,拥有良好的港口资源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有利于灌溉与航运;区域内山地、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山区和沿海的地形海拔差异性大,孕育了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为观赏植物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和物质基础。
3、野生观赏植物资源丰富
泉州市野生观赏植物资源丰富,有153科、423属、710种,主要分布在德化县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安溪县云中山自然保护区、永春县牛姆林自然保护区,这为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利用,已有福建山樱植物、福建含笑、野鸦椿、山杜英等十几种观赏植物在园林绿化中被广泛种植。近期可重点开发利用的有兰植物、苦苣苔、杜鹃植物、木兰等4大类,还有183种野生植物卉、乡土树种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4、经济发展带动效应明显
(1)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从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以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具有侨乡特色的建设路子,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这些均为观赏植物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2)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爱植物、赏植物、养植物逐渐成为时尚,有力地拉动了观赏植物的消费。
(3)民营企业众多,民间资金雄厚,经营机制灵活,不少民间资本正积极寻找新的投资增长点。观赏植物业作为一项高投入、高效益的新兴产业,经济效益高,消费潜力大,市场前景广阔,对民间资本有着很强的吸引力,观赏植物业正逐渐成为泉州市许多民营企业家的投资热点。
(4)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基础深厚。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对外贸易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途径,泉州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有着绝对的优势。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泉州市优越的港口资源更是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对外贸易越来越繁荣,为泉州市观赏植物产业的发展拓宽了思路,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此外,在全省全力以赴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之际,已有一定发展基础的泉州市观赏植物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泉州市观赏植物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泉州市观赏植物产业虽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面对国内外高新技术发展、激烈市场竞争和先进高效生产经验,泉州市观赏植物产业仍存在不容忽视的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生产方式落后,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目前,泉州市的观赏植物商品基地建设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追风赶潮、盲目扩大种植面积的从众倾向,先后出现过棕榈科植物、仙人掌与多肉植物等供需失衡带来的价格暴跌现象。
2.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总体技术水平偏低
泉州市观赏植物生产起步晚,科技研发队伍不健全,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热情不高,缺乏观赏植物种植的专业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知识,观赏植物新品种选育或新产品研制,产品的深加工及保鲜、包装、贮运方面的研发都处于起步阶段,产业竞争乏力。
3.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目前,泉州市对发展观赏植物业的扶持力度仍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重视不够。二是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三是企业贷款难。四是土地租赁难。
4.行业组织的协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由于多数行业协会职能缺位严重,人员配备不足,活动经费没有保障,行业协调能力和服务水平受到约束,缺乏为观赏植物企业和花农服务的手段,不能成为政府的好助手、花农的好帮手,也难成为流通和技术创新的好智囊。
三、泉州市观赏植物产业的发展策略
近年来,依托丰富的物质条件,通过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泉州观赏植物产业有了飞速的发展,规模化经营时机日趋成熟,表明泉州观赏植物产业将赢得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抓住机遇,挑战未来,泉州观赏植物发展需要全新的策略予以运筹。为推动泉州市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规划以“建基地、抓龙头、创品牌、拓市场、扶协会”为工作思路,将工业化思维和市场化理念相结合,提出泉州观赏植物产业化发展策略。具体内容如下:
1.以培植特色产品为重点,推进观赏植物经营规模化
规模经营是体现生产力的先进组合方式,没有规模化就没有产业化、现代化。观赏植物
产业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其发展日新月异,而特色产品作为一个产业特征的最好诠释,必然是促使观赏植物产业得以长足发展的根本。培植特色观赏植物产品,就要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以政策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泉州市观赏植物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应借鉴国外经验,在政策、资金方面保证其发展的需要。
2.着重培育和引进优质观赏植物品种,促进观赏植物生产标准化
强化观赏植物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在加强观赏植物品种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的同时,利用传统的育种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方法相结合,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观赏植物新品种,并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力争在引进推广国内外优良观赏植物品种方面取得新突破;二是融入工业技术,研究推广观赏植物设施栽培及其配套技术,保证观赏植物生产质量,实现周年供应。
3.以研发自主品牌为根基,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
目前,泉州观赏植物产业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产品远销美国、日本等国外市场,但这只是大部分观赏植物产品中的少数,与现阶段观赏植物产业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使之市场竞争力偏低,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状况,惟有开创新品牌、强化品牌意识、丰富品牌产品,方能在竞争中稳固地位。以研发自主品牌为根基,拓展国内外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是目前观赏植物产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4.以招商引资为契机,推进观赏植物投资主体多元化
在争取国家投入的基础上,突出加大观赏植物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围绕各种资源优势和出口集货加工项目开展招商引资,努力形成“以国家投资为导向,以信贷资金为支持,以花企、花农投入为基础,以社会投资、利用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格局。
5.以发展关联产业为辅助机制,进一步做大做强泉州观赏植物
泉州观赏植物业发展的一大优势体现在配套产品的发展,如花盆、容器、园艺资材等。依托此优势,立足现有生产条件,规划提出“以发展关联产业为辅助机制,进一步做大做强泉州观赏植物”的策略。
第四篇:新形势下连云港市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摘 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作为我国开创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据此,分析了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连云港市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针对连云港市自身的地域优势,结合当前互联网+的导向,对连云港市现代农业、物流业和跨境电商等相关产业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一带一路;互联网+;跨境电商;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01802
连云港市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是中西部地区便捷的出海口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党中央提出了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对处于一带一路交汇点的连云港市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从全球经济上来看,目前处于经济缓慢复苏同时又有发展分化的阶段,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所以,通过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这就要求连云港市能在一带一路的时代机遇下,要发扬自身的优势,做出准确的判断,更要有主动积极的行动,将机遇利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竞争力。连云港市经济现状及挑战
作为大陆桥东桥头堡独特地理位置优势决定了连云港市是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理想的出海口,并也是日韩等国家进出中亚、欧洲的重要口岸。从全球区域经济发展上来看,连云港市处于连接亚太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新亚欧大陆桥产业带三圈一带的十字结点位置,在我国区域经济战略布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虽然对外开放的时间比较早,地理优势明显,但是在此前连云港市在改革开放、大陆桥、长三角一体化、沿海开发、创新城市等一系列战略机遇中,连云港市依然没能成为一个国际型城市。分析其原因,第一,从连
云港市自身经济状况来看,经济总量较小,产业实力弱,港、产、城发展不协调,整体产业链总体上处于较低端的水平,加上缺乏制造业基础和腹地纵深,连云港市经济水平一直处于省内末游;第二,虽然连云港市江苏最重要的出海口,但是江苏省内从连云港市进出口货物比重较小,其中原因是连云港市连接省内交通运输上并不便利,要积极做好交通线路的对接,产业链合作,物流资源的深度整合,为未来承接淮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货物进出口做准备;第三,从连云港市自身港口物流业来看,面临许多竞争压力。国际上,由于中亚各国于俄罗斯无铁路对接问题,且近期卢布暴跌,因此中亚各国进出口货源被第一亚欧大陆桥大量分流。国内由于日照港港的同质化竞争,青岛港和上海港的马太效应,造成在连云港市争夺货源上存在一定的劣势。打造优势产业,发展农产品相关产业链
连云港市是地处苏北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具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先天优势。2014年4月,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和省农委将支持连云港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合作交流,建立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该示范区将依托港城现有的现代农业基地和园区,重点建设农业科技交流、区域农业合作、农业合作金融服务和农产品国家贸易物流四大平台,打造外向型农业基地。
与此同时,连云港市农业产业链较为完善,拥有较为完善的食品加工基地、农业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出口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园艺作物种苗繁育基地和农产品物流基地六大基地。目前连云港市农业龙头企业已达179家,农产品出口创汇连续四年居于全省前列,农业招商引资连续五年位于苏北之首。产业链的完善不仅可以服务本地,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并且能够辐射周边地区,依托港口优势从而提高连云港市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所以,在连云港市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思想下,应突破现代农业发展瓶颈走强农富民路。第一,结合连云港市物流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第二,搭建平台,打通农业产业链、物流业、出口等相关产业,消除行业壁垒,提高农产品出口的便利性。第三,资金向农业及相关配套服务业倾斜,完善整个农业产业链,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强连云港市物流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
连云港市已被国家一带一路规划将确定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节点城市,是陆桥沿线地区和中西部最便捷的出海口。从目前来看,一系列国家战略规划,强化了连云港市的东方桥头堡地位,使得连云港市在物流发展、过境运输方面拥有沿海其他港口难以比拟的价格优势和服务优势。
在此基础上,为构建一带一路交汇核心区,提升连云港市物流及其相关服务业的水平,首先应大力发展已建成的中哈物流园区。该项目是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的首个实体平台,在对推动连云港市东西双向开放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连云港市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探讨延伸物流产业链,扩大中哈两国合作的空间和范围。其次,应积极利用连云港市已设立的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优势。目前,连云港市与新亚欧大陆桥沿线重要城市在物流、产业等方面已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中西部地区在连云港市设立商务办事机构260多家,连云港港60%的货物进出口服务于中西部地区,这些合作基础极大的促进了资源的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助于发挥东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推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开展交流与合作。再次,应积极发挥连云港市保税物流中心的作用,提高物流及相关服务业质量。连云港市保税物流中心是苏北首个保税物流中心,它对连云港市的物流服务业提供了前景。此外,连云港市还应积极申报自贸区,借鉴上海自贸区先进的管理经验,出台符合连云港市现状的政策措施,提高海关、商检、金融等进出口相关产业的服务水平和效率。4 积极响应互联网+,发展具有连云港市特色的跨境电商
互联网+是李克强同志在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提出的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主题,被称作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连云港市需要持续以互联网+为驱动,积极进行产业创新、促进跨界电商惠及社会民生,从而推动本市的经济和社会的创新发展。
目前,连云港市跨境电商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的指导及扶植。第一,连云港市在跨境电商方面可以出台相应的扶植政策,要注重开发地区品牌,帮助研究市场的差异化,以差异化打开国际市场。比如,连云港市主要出口国家有日本、韩国等地,那么,在出口的主要产品上可以考虑发展跨境电商的可能。第二,政府还要关注目前连云港市跨境电商发展中存在的缺陷,关注企业需要什么、面临的困难有哪些。然后,在此基础上统筹企业服务机构清单,以减少本地企业在发展跨境电商时因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第三,政府可以在跨境电商发展初期,扶持电商海运及仓储服务为商业模式的新兴物流企业,同时为企业的物流等方面提供一定的资金补助,促进本地企业的跨境电商业务发展。政府还应促进国际合作,以政府名义组团到国外进行跨境电商洽谈,为企业发展跨境电商铺平道路,并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总结
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及互联网+政策的推出,连云港应及时抓住这一机遇,整合优势产业和资源,将优势产业与互联网+结合,构建平台,并积极输入国内稀缺资源。将连云港打造成为依托大陆桥、服务中西部、面向东北亚、辐射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东方桥头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抢占重要席位。
参考文献
[1]古龙高,古璇,赵巍.一带一路交汇点的理论阐释与路径探索基于连云港丝绸之路经济带陆桥通道视角的研究[j].城市观察,2015,(1):4856.[2]韩冰曦,张虹.把握一带一路契机探索山区治理新路连云港赣榆区厉庄镇山区治理与现代农业调研报告[j].人民论坛,2015,(7):6870.[3]桂迎宝.连云港建设一带一路交汇枢纽的建议[j].港口经济,2015,(4):3334.[4]李隽.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连云港城市定位新探[j].江苏商论,2015,(3):8285.[5]孙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连云港机遇[j].金融世界,2014,(7):102103.[6]滕雯.连云港:打造一带一路交汇核心区[j].时事报告,2015,(6):3233.
第五篇:台湾会议展览产业发展愿景与竞争策略.
台灣會議展覽產業發展願景與競爭策略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局長 黃志鵬 Mr.Chih-peng Huang
Director General, Bureau of Foreign Trade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國際會議及展覽產業的發展狀況除了作為評量某一國家或地區繁榮及其國際化程度的重要指標,其產業對於國際貿易商機及國家形象之影響至為深遠,因此各國政府無不重視此一「無煙囪工業」之發展,以期進一步提升該產業所衍生各種有形與無形之經濟效益。
台灣屬於島國經濟型態,對外貿易一向為經濟發展之命脈,因此會展產業早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之關鍵,爰此,本(經濟)部始終將會展產業之發展列為施政重點之一,積極協調行政院相關部會及地方政府在軟體政策及硬體設備方面有效投入資源,以期藉由該產業發展,進一步帶動地方繁榮及對外貿易持續成長。
壹、台灣貿易表現與會議展覽產業之關聯
台灣會展產業隨著貿易表現每年均呈穩定成長,此係政府持續推動自由化、國際化政策,並建構優質貿易環境的具體成果,本部數十年來委託外貿協會經營「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大樓」,該中心所辦理之國際專業展業務亦隨我外貿表現而蓬勃發展,依據79年至93年之外貿統計,15年來我國出口貿易額由672億美元提高至1,740億美元,成長率達50%;其中電子產品、電機產品、資訊與通信產品、機械產品之成長率分別高達424%、265%、154%、107%,由於上述產業之高速成長,相對帶動我會展產業之規模,目前台北國際電腦展、秋季電子展、汽機車零配件展、自行車展等已是亞洲同類型展中第一大展,其中電腦展及自行車展更排名世界第二大展;此外,其他較具競爭力產業,如:體育用品展、食品展、工具機展、橡塑膠機械展等亦名列亞洲前三大領導性之專業展,這些展覽對吸引國外買主來台,促進出口發展均有極大貢獻。以2005年為例,世貿中心共舉辦23項國際專業展,計有國內外9,278家業者參展;使用攤位數超過2萬5千個,成長率高達10.13%;國外來台採購買主人數近6萬人,較2004年成長6.85%。此外台北世貿展覽館及台北國際會議中心每1/5
年替我國帶入至少60億元的經濟效益。
我國是以貿易立國,對外貿易為我經貿發展的原動力,過去數十年來,台灣由於領先全球之OEM及ODM代工技術而創造出經濟奇蹟,然而放眼當前全球產業價值鏈中,中國、東南亞、東歐等國的製造能力逐漸提昇,加上工資低廉、天然資源豐富,許多低層次產品之製造成本已遠較我國為低,因而侵蝕我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原有的製造利潤,以台灣作為製造業生產基地之優勢亦已不存在,國內展覽業需求將明顯受到負面影響。由於優勢產業係帶動地區展覽業發展之重要基礎,因此,台灣應結合優勢產業資源,例如:研發能力、營運經驗、服務品質等,積極培育以特色產業為基礎之展覽活動,進一步提升會展活動需求。如何進一步結合各界資源,協助台商提高產品附加價值,間接扶持與對外貿易息息相關之會展服務業更上一層樓,已成為政府當前施政重點。
貳、會議展覽產業未來發展方向
由於受到國際經貿環境與情勢的影響,未來會議展覽產業的發展主題勢將由工業轉為以資訊為主,亦即不只重視產業面,參展主角將由「物」轉為「資訊」,而且將從食、衣、住、行、育、樂等新生活型態中激發新概念,因此多樣性與文化性的會展產業將成為新主軸。觀察台北世貿中心近年來消費展舉辦之主題類型可發現,消費展主題呈多元化發展之現象,除包括婚紗展、珠寶展、家具展及國內最負盛名之電腦應用展、資訊月外,與文化產業相關之展覽亦有不錯的表現,而養生休閒相關展覽亦方興未艾,顯示消費展實具有發展空間,且其發展方向應以多元主題吸引消費者。
建立完整的配套採購平台亦為展覽業未來流行趨勢,近年來,許多產業相繼合併上中下游廠商,成功推廣相關產品至廣大的專業及消費市場,以期提供更多元的產品資訊平台,為參展廠商帶來莫大商機。例如:2005年台北國際秋季電子展即將原有之電子零組件展及電子成品展整合展出;2004年起國際酒展亦併入台北國際食品展以專區方式展出,均獲得廠商熱烈迴響,參觀人次亦明顯提高。
在會展業之國際競爭方面,亞洲四小龍中,新加坡及香港在會展服務業的深度及廣度均較我國佳,且隨著中國經濟之快速發展,成功帶動展覽市場之需求,並直接影響台灣會展業之推動;此外,中國目前正由政府主導,積極鼓勵民間參與會展產業。由此可知,我國未來會展業必須形塑及提升台灣會展之特色,才能與鄰近國家有所區隔。
2/5
以德國為例,法蘭克福已成為各產業辦理世界級國際專業展之首選,許多專業展產業並非德國具有生產競爭力之出口產業,但因法蘭克福已成為全球會展中心,在其成功塑造出會展服務業之品牌形象後,已然成為世界各國積極學習的標的。
有鑒於此,會展產業同於台灣整體產業,必須重新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與國際定位,充份運用政府及產業資源,全方位整合行銷策略,進行全球的宣傳推廣,擴大國際市場對於台灣產業的接受度。參、本部如何協助會議展覽產業的永續發展
會議展覽產業必須充份掌握國際經貿環境與情勢的變化,跟隨台灣整體產業脈動,重新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與國際定位,全方位整合行銷策略,擴大國際市場對於台灣產業的接受度並進而擴大會展服務業之營運空間。行銷策略係提升產業附加價值的重要關鍵,不論製造業或服務業,其品牌行銷策略必須建立在創新且優良的品質與服務基礎上,本部為協助貿易相關產業提升其附加價值及國際競爭力,持續全面整合資源,以期在軟體的政策規劃及硬體建設方面,營造有利於會展產業發展之整體環境,茲分別略述如下:
一、政策規劃
(一)協助企業行銷全球:本部貿易局分別就各地區之市場特性,訂定拓銷策略、需拓銷之產業及具體作法,協助廠商在面對國內外經貿環境變遷之挑戰下,能持續穩定拓展海外市場,同時加速廠商及產業轉型,進而達成貿易競爭力提昇之目標。除協助廠商排除貿易障礙、利用網際網路開發商機、加強出口融資及輸出保險、培訓國際行銷人才、全方位爭取貿易機會等既定工作項目外,95起擬增列「發展台灣成為亞洲展覽中心」、「推動品牌台灣發展計畫」等二項。
(二)發展台灣成為亞洲展覽中心:具體措施包括1、由本部駐外單位全面洽邀外商來台參展及參觀採購,並提供買主來台觀展優惠專案以提升台北專業展規模;2、將評估開發5項以上新興展覽,重點產業包括FPD、高質休閒體育用品、醫療器材、汽車電子、數位內容、能源、化工、奈米等以協助策略性產業發展。3、建置AMPA Online網路並擴增台北專業展虛擬網路展覽,提供參展與參觀買主交流平台。4、強化台北專業展、展覽大樓及會議中心聯合宣傳廣告,提昇會展及國家整體形象。
(三)推動品牌台灣發展計畫:目前國際上許多知名品牌產品係
3/5
由我國產製,為更提升該等產品附加價值,增加廠商的行銷利潤及商譽,並與來自中國、東南亞、東歐等國之產品有所區隔,本部將整合各界資源,從95年起7年內編列25.364億元,塑造一個「多元品牌、百花齊放」的品牌發展環境,在實務面上有效協助我發展國際品牌業者在技術研發、品牌設計、諮詢、鑑價、融資、國際宣傳及人才培訓等每一環節發展及推廣國際品牌,以促進台灣品牌在國際間地位,進而提升台灣整體產業形象。具體措施包括:成立20億元品牌創投基金;辦理「併購國際品牌貸款」、「自有品牌推廣海外市場貸款」及「流通服務業優惠貸款」;建立品牌鑑價制度;宣傳特色產業與品牌形象;人才供給與培訓、激發全民品牌意識、建立品牌知識交流平台等。
二、硬體建設
近年亞洲各國致力興建專業展館,藉以拓展外貿商機,由於專業且完善之設施是發展會展產業之必備因素,因而包括新加坡、香港及日本在內之國際會展城市近年來均陸續擴大既有展館規模,而其他如韓國、泰國及中國大陸等經濟發展迅速之國家亦致力於專業展覽館之興建,期望以供給創造需求,再由需求帶動供給成長,進而拓展整體外貿商機。
台北信義世貿展覽中心自民國74年啟用以來、成功協助我國中小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增加貿易機會,數十年來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大樓及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大樓分別為台灣唯一具國際知名度之展館及會議場地,由於國際專業展在近九年來檔次成長率達53%,為因應台北世貿現有規模已不敷許多大型重要專業展之需求,並在硬體展館設備上與亞洲主要競爭對手並駕齊驅,政府遂有興建大型展覽館之計畫。本部奉行政院指示,主辦興建南港世貿展覽館計畫,展覽館建地總面積6公頃,約可容納2,600個標準攤位,預計於96年底正式營運,以解決我國國際展覽場地不足之課題。
目前規劃南港展覽館將以大型專業展覽為主,大型消費展為輔,並配合南港經貿園區及軟體工業園區,成立一個國際級專業會展中心,未來亦將帶動週邊相關行業之蓬勃發展,使台灣成為國際級大型會議展覽的首選。此外,本部為善用民間資源,導入民間經營理念與效率,以提高展覽館營運效率,已統籌相關政府單位及民間企業在建構國際級的大型會議展覽場地、人才培訓、資源整合方面以及管理和經營配套方面投入各項資源,朝商業化、貿易化、市場化之方向規劃,以打造具有台灣特色城市屬性的國家級會議展覽產業,以期能在競爭
4/5
日益激烈的國際展會交易市場,吸引國際買家對我國產品的重視與支持,提升台灣的整體國家競爭力。
總體而言,南港展覽館之興建,有協助推動國內產業發展之政策目標,在政府多方面資源投入下,我國會議展覽服務業實具備若干機會與優勢,包括:(一)政府重視並推動會展服務業發展計畫,已列為「挑戰2008國家發展計畫」重要項目之一;(二)配合政府積極協助國內優勢產業發展之相關措施,可增加國際會展之需求,各種國際國內展覽又能帶動優勢產業發展,形成良性循環;(三)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市場開放及貿易量增加,將帶動對於會展服務產業之需求;(四)中國大陸目前仍處於製造業的發展階段,而我國產業則已轉型為發展服務業,台灣應可加速拉大此種領先差距;(五)台灣地理位置適中,居亞太地區樞紐且人口集中,消費能力強,且台北市配套設施完善,可滿足國內外參展人士需求。
會展服務業已成為擁有全球化潛力的新興服務業,政府將持續配合推動軟硬體建設,加速人才培養及全面提高會展從業人員的素質,透過獎勵措施以吸引國際會展活動來台舉辦,並塑造國際會展公司運作所需之優良環境,提供行政支援,藉由推動會展業商業化與國際化,以創造更高的產業關聯效果與附加價值。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