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红山文化报告会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04:38: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牛河梁红山文化报告会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牛河梁红山文化报告会心得体会》。

第一篇:牛河梁红山文化报告会心得体会

牛河梁红山文化报告会心得体会

为进一步推动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提高全市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由朝阳市科协、市社科联牵头,组织开展辽海讲坛?科普讲堂活动。8月12日,“辽海讲坛?科普讲堂牛河梁红山文化报告会”在朝阳县党校召开。报告会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跃兵主持。县宣传文化系统及群团组织的机关干部共同聆听报告。报告内容丰富而生动,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这次专题辅导报告会谈几点体会:

报告会由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教授雷广臻主讲。雷广臻,朝阳市“113”人才第一梯队人选,市优秀专家,辽宁省“红山文化研究”重点建设学科学术带头人,经济学学士、历史学硕士、经济学博士。代表作品有《中国民主史纲》、《朝阳经济浅说》、《雷广臻学问论文集》、《朝阳化石》、《走进牛河梁》等。

雷广臻从牛河梁红山文化起源、红山文化特点、红山文化研究进展、红山文化离我们多远等方面,对牛河梁红山文化进行全面系统地讲解。通过幻灯片展示,对红山文化主要特点进行重要讲述,让与会同志对代表红山文化的玉器、积石冢、大型祭坛、女神与女神庙、山台、金字塔式建筑等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从中感受悠远而厚重的历史文化。

最后,白跃兵对与会干部提出三点希望:一要认真贯彻市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要以此次报告会为契机,依托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发挥宣传文化及群团组织的工作优势,以实际行动贯彻好市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二要认真学习宣传朝阳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通过了解朝阳、热爱朝阳,到宣传朝阳、振兴朝阳,秉承“厚德重信、务实创新、坚毅自强、和谐奋进”的朝阳精神,宣传朝阳的“四大文化”。三要将知识和智慧转化为开拓创新的力量。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

作为党员、干部,更要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红山文化政策、文化知识结合起来,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切实胜任本职工作。审视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科学分析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各种利益矛盾和诱惑交织,作为党员、干部,必需要有清醒意识,自觉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改造世界观、人生观的法宝,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对党的信赖,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在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指导实践。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我们不能墨守成规,不能利用老的方法来处理新的问题,要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以创新的思维来改进工作方法,以创新的服务赢得群众的满意。通过这次学习活动,要更加深刻认识朝阳文化的魅力和力量,把思想统一到“突破贫困重围,加快经济发展”的县域发展目标上来,为朝阳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篇:神秘牛河梁论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

神秘牛河梁论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

中 国 · 牛 河 梁

这里,被誉为—

中华文明之源

中华人文之祖

中华宗教之始

东方文明的曙光

人类文明发祥地

…… 这里,已成为—

世界文化遗产(预备)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辽宁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

朝阳市文化旅游牵动战略龙头产业

…… 这里,将成为—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区

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验区

全世界华人祭拜母祖(共祖)的圣地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

国际知名文化遗产旅游区

……

……

……

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niuheliang888 长按“图标”识别二维码 即可关注我们微信扫一扫关注此微信号: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niuheliang888

红山文化玉器的出现是在距今45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主要遗址群分布地点在我国的内蒙东南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吉林北部等地。红山文化玉器的命名时间是在1935年对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之后,但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时间应该早于它的命名时间,至少不应该晚于清晚期,因为在被确认为真品的民间流传的红山文化玉器中,有些就属于收藏中的“熟坑”,从包浆上观察估计,其中有些熟坑的被把玩时间不会低于100年;另外,天津博物馆收藏有一件近代收藏大家徐世章(濠园)捐献的红山文化兽形玦(玉猪龙),显然是一件具有百年以上传承的熟坑,如果按照捐献时间不晚于20世纪的60年代推算,那么,这件玉器的出土时间可以推算到咸丰时期。因此,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上限与命名没有必然的联系。

根据对红山文化出土玉器造型的分析,可以明显感觉到这类玉器的造型种类相对单一,存世量较多而又较常见的有玉鸮、玉璧、兽形玦(玉猪龙)、龙形玦(C形龙)等,每种常见器型基本上都可以粗略地分为大小两种类型,小型玉件应属于佩器,佩戴在身体的某个部位用来美饰;大型器明显不适于佩戴,它的存在价值与某种社会职能有关。现在没有更多证据证明处于新石器时期的红山文化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宗庙祭祀系统和体系,因而也就不能设定出祭祀之物为何;同一类红山文化玉器有大小之分,小型的佩戴属性已经从出土位置得到了肯定,而由此推测大型器的存在功能可以是多种的,推论为祭祀之物固然没有问题,同时也不妨可以猜测是某种信仰的物质化,因为我们发现在红山文化玉器中,既有造型与飞禽、飞翔有关的玉鸮、C形龙(龙形玦),又有造型更接近于猛兽熊的“猪龙”(兽形玦)。如果说像熊一样的“猪龙”有可能成为实物的替代品被用于祭祀的话,那么,把展翅飞翔的玉鸮和龙形玦作为祭品就不太合理了。所以,对于红山文化玉器的社会价值的评价与美学期许都不应脱离实际地拔高。

红山文化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滥觞了以研磨为工艺主导的先河,与稍后的良渚文化玉器形成了两种并驾齐驱的不同制作风格;在玉器美学上,红山文化玉器琢制工艺表现出的简约质朴与造型上的抽象概括,对殷商时期的玉器产生了重要的审美影响。

对于红山文化玉器特征的探讨,至少有两个意义同时存在,一是历史理论建设上的,参与探讨的主要成员是玉器史领域里的研究学者;二是鉴定、欣赏上的,主要的参与人群是古玉鉴定人员和收藏者。

另一方面,面临升值此一形式,图利者、售玉者便竞相仿制各式各样红山玉器,赝品愈来愈多,至今数量也千倍百倍地激增,形成十分令人尴尬的“假亦真来真亦假”的局面,以致海内外出版的若干红山文化玉器图集,绝大部分被赝品所充塞,鱼目混珠,难以言状。

无疑凡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皆真品,完全可以肯定。如果以真品为基准,率直地说,近20年间发掘出土的玉器不过百余件;确系出土但非发掘的回收、收集的玉器真品亦不过百数十件;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大学及收藏单位保存的传世真品,经核实的也不超过百余件,估计还可能多,若加起来将近四百余件,如果将近10几年间公私收藏的四百余件真品,据不完全统计则总共八百来件,若从宽算也就千件左右吧,已经相当可观了。可是近几年间据有的行家估计,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假红山玉龙、玉猪龙、勾云形佩、各类人形和动物形玉,在流通领域内总量竟达五、六万之多……仅我们近几年所目睹的大小玉猪龙便达到数千件。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种类相对简单,不管造型出于何种意义,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1.仿生形器。仿生形造型主要有龙形玦、兽形玦、鸟、鹰、鸮、龟、鱼、蝉等。这类器型多侧重于对动物形象的简单塑造,仅依靠很简单的刀法和研磨处理就能将动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虽然所使用的研磨方法和刀法极其简约而概括,但作品的神态却真正达到了传神的境地,这种特有的雕琢方法多体现在这种仿生形器之上。

2.几何形器。几何形器主要有马蹄形器、方形器、钩形器、云形器以及方形、圆形片状的玉璧。这类玉器的主要特点是一般外观形象多不明显。所以,对于红山文化的玉器,最好不用具象的思维解读,因为这里面有太多的形状疑问尚未解惑。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红山玉器的造型完全没有规律可循。红山文化时期的玉造型看似简单,实际上其对称结构的设计、联圆中心的确定等,无不带有着非常典型的时代特征。读者如果有机会能零距离观察红山文化真品,而且注意这些光素的平面处理,自然就能感觉到现代的仿品由于加工工艺太进步而严重地破坏和束缚了对真品创意思维的复制。

就目前红山文化玉器的流通状况而言,能够用于交易的器形其实并不多,常见的也就那么几种。有两种情况需要注意:一是常见器形是造假者目光集中的区域,比如龙形玦、兽形玦等,因为这两种玉器曾经在拍卖交易中获得了惊人的成绩,一举而成了名品。现在各种尺寸的仿品基本上都集中在这两种器形上,这是收藏需要充分注意的;二是冷僻的、不见著录的器形有时也容易对收藏者产生蒙蔽作用。因为处于史前的红山文化,确有一些用途不明的玉器出现,比如“牙璧”是什么东西,现在尚且搞不清,造假者正是利用了有些人越搞不清越要买回研究的心理,拼造一些张冠李戴的四不像来欺骗这些似懂非懂的收藏者。常见的红山文化玉器大概有这样几种:龙形玦(C形龙)

古人称不完全的环状器为“玦”,谓其“环而不周”。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已有不少玉玦出土。红山玉器中的玦的一端往往制成动物形状,雕琢简单,概括力极强,表现出了较高层位的造型艺术水平,这是与其他地区的玉玦最为重要的区别点。以红山文化的龙形玦为例,其特征如下:

1.龙的形体似环,身体较为粗壮,向前蜷曲,伸曲刚劲有力。头、尾相近,头部与身体直径相当。龙体呈“C”形蜷曲,其曲线弧度近于椭圆。

2.只有头部雕琢有纹饰,龙眼的前眼角圈弧,后眼角细尖,上有雕有眼帘。

3.嘴巴前端平齐,上唇部减地下凹。

4.颈部有较长的鬣向后飘散,显出龙有强烈的动感。

5.额顶部有细阴线雕的网格形装饰,网格凸起作规整的小菱形。

6.细部运用浅浮雕的手法表现,通体打磨光洁圆润,迎光侧视,偶有闪光云母质的星点闪烁。

7.龙体背的正中有一小穿,或对钻、或一面钻。

上述7点是总结了常见的标准龙形玦。其实更多更常见的则是造型平庸,甚至很差的龙形玦,这些龙形玦的质地石性很大,雕工粗糙,甚至达不到“一般”的水平。如果我们把那件价值250万元的龙形玦的存在,看作是庄严的宗庙祭祀的某种象征的话,那么,更多制作粗糙龙形玦存在的合理性就受到了挑战。由此可以推测,在新石器时期的红山文化时期,玉器所寄托的内涵,或许真的没有那么复杂。兽形玦(玉猪龙)

兽形玦常以青黄色的岫岩玉料琢制,整体为环形,一侧开有一通口,也有的靠近圆心处暗连未断开。开口的上端为兽首,下端为兽尾,兽身屈而成环,颈部有孔。目前,多处红山文化遗址中都有出土。关于兽形玦塑造的本体,传统说法以为像是猪形,头部肥大,最上面有两个肥厚而向上高高耸起的竖耳,在头部形成两个三角形,耳廓比较明显,吻部张开微凸出,宽大的眼眶呈横水滴形,将两眼左右连成一体。下面的身子弯曲成圆形,由于直径较小,所以显得厚实而丰满。造型除颈部的一个对钻的贯孔外,身体光素无雕,凸显出打磨的功力。有的学者提出这种兽形玦的造型本体不是家庭豢养的猪形,而是东北地区的熊,因为在红山文化遗址中,曾经发现了熊的遗骨。

从对出土器的实物统计可以知道,与龙形玦一样,更多的兽形玦制作粗糙,质地石性很大,有些达不到岫岩玉的水平。鸮

红山文化的鸮是一种飞禽,也有的著作以大者为鹰、以小者为鸟,究竟鸮、鹰、鸟应该怎样科学区分,这是现代人的不同命名,在红山文化时期,这些称谓的界限边缘好像并不清晰。红山玉器中这类飞禽题材的造型基本上是呈俯视飞翔状态,造型简约而抽象,两只眼并列地雕刻在竖置顶端,汉代玉蝉的双眼就是这个位置。在正面展开的造型上雕法有一些变化,如用宽阴线做纵向区隔,以表示出羽翼;或用隐起的手法雕出头、翅的轮廓。鸟的面部、足爪等有较多的凹凸变化,背部雕琢得简朴而概括。一般的玉鸟背部都有一对对穿的象鼻孔,是用来穿绳佩戴的。这种抽象的造型对殷商时期玉器的同题材造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如果没有殷商时期同题材造型作为阶梯,我们很难通过直观的阅读理解红山玉器飞禽造型的寓意。双兽(鸮)首玉饰

在中国玉器制造史上,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的简约已经达到了一种历史的巅峰高度,这是之后任何历史时期都不能达到的最高境地。具体表现在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压地隐起动作,都代表了一种概括含义,没有谁能对之进行美化性的哪怕是微小的移位与增减。红山文化在造型上所表现出的抽象意义,是初民美学语言表达的简化,每件玉器用不同的方法欣赏,都有可能的出不同的美学效果,这就是距离我们最早、最原始简单的艺术所涵盖的最大的魅力。下面所展示的是一只飞翔中的鸮,造型经过抽象提炼后,与阅读视线呈俯视垂直角度,这在红山文化中屡见。但问题是,当我们移动光源位置,通过打底光的方式再观察,所得到的就不再是一只抽象的鸮造型,而是一张狰狞的兽面,原来的“M”形鸮翼在光线的变动下瞬间便成了狰狞的立目,上面还琢有两道短小而粗壮的竖眉;下面鸮尾羽毛则瞬间变成了裸露的獠牙。这种移步换影的欣赏效果,有可能是偶然的,但是也不能排除某种必然性。红山文化玉器抽象造型中所内含的具象张力,是那个社会所独有的,具有不可复制的特性。

目前发现的红山文化玉鸮的器形大致有两种:

1.整体略厚,近似于方形,两翅的上端较平直,头部较小,在鸟翅的腹面一侧,带有凸起的弦纹。

2.身体短小,作展翅飞翔状,整体近似于长方形,腹面加工精致而背部简练。这种形态的构思大概源于古人仰望飞鹰所得的观察结果。

3.玉鸮的腹部都比较厚,翅的边缘比较薄,有较明显的立体感。其它动物形

红山文化当中的其它动物玉雕有背部刻龟甲纹的龟,有背部光素的鳖,还有蝉、鱼、熊等。所有的肖生动物玉器均有象鼻式穿孔或直贯通孔,可以适用于栓绳佩戴。这些玉器通体素面,制作方法简练,造型简括传神。一般多着重于大块面的抛光,仅在眼、口部做精细地琢饰,就像一幅工写相兼的中国画。器形多为扁平形,无论是单面或双面的雕琢,均有厚薄的变化。如果对于这些非主流造型的红山玉器的标准器不熟悉,就有可能在实际鉴定中出现失误。需要注意的是,红山文化玉器中的动物造型有这样几个特征:

1.造型抽象不写实,这是基本风格。这种抽象的造型来自于对写实高度而合理的提炼。

2.都琢有象鼻孔或贯孔。从这一点观察,带有象鼻孔的小型红山文化的动物造型肯定是佩饰品;而一些带有象鼻孔或贯孔的形体较大的肖生造型玉器由于重量大而不适于佩戴,有可能是一种串绳后佩戴在墓主身上的随葬玉器。有学者认为较大的玉器是一种用来悬挂祭祀用的玉器,笔者以为,在红山文化时期居住形式没有得到证明以前,我们不能进一步推测悬挂的方式和位置,因此笔者不能赞同这种猜测。

3.基本上都是中间厚,边沿薄。

4.很少用细阴线作为装饰,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研磨打洼,有个别的使用了粗阴线,所以对动物的形体刻画都显得干净而简洁。发箍

发箍,传统称之为“马蹄形器”,表述比较含糊,这是由于用途不明确所致。从出土位置上看,发箍的出土位置是在靠近墓主头部的后面,据此可以判断是一种束发的发箍,马蹄形的坡口在上,使头发经过筒状器自然下垂。

常见的红山文化发箍造型为椭圆形、束腰筒状、无底,直径呈上大下小状,上端口部劈为斜坡马蹄形,下端平口,发箍的外壁都被处理得微有下凹束腰的马鞍状,这是红山文化筒形器比较统一的处理特征。同时由于发箍的内壁是对钻而成的,尽管经过了研磨,仍然可以触摸感觉到有台阶,不可能完全消失,这是筒状器的另一种特征,与良渚文化的筒状箍形器很相似,说明这是新石器时期大直径筒状箍形器内壁所共同具有的工艺特征。玉玦

红山文化的玉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带有造型的兽形玦,譬如常见的龙形玦、兽形玦以及蝉形玦等;另一种是无雕饰玦,这种玦一般直径多在3-7厘米之间,料厚、内径小,剖面微呈椭圆形。这种玉玦的质地一般为岫岩玉,上面有时带有一定的灰皮,出土特征较强。一般古玉收藏者的认识大都止步于前者,而很少有人对红山文化其它造型的玉玦投以关注的目光。

纯粹意义上的玉玦造型在红山文化中的存在数量并不多见,其原始的社会存在意义根据对新石器早期的兴隆洼遗址F117的发掘报告研究发现,玉玦厝置的位置是在墓主耳骨的两边;查海遗址F43的发掘也表明位置是在墓主的头部,这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玉玦在新石器时期早期的兴隆洼文化与查海文化中,不能排除是一种耳饰品的可能;二是玉玦的鉴定特征多集中在兴隆洼与查海文化时期,而新石器时期晚期红山文化的玉玦在样式、质地的对比上,与此多有不同。红山文化两种著名玉玦的体态显然远远大于兴隆洼、查海文化的玉玦,而且玦首有肖生造型、脊部有对穿孔,可以肯定地认为,红山文化的这种玉玦已经从一种耳饰经过纹饰化造型后,发展成为一种能够相对独立佩戴的装饰品,制作如此精绝的玉玦,既有可能是悬挂器,也不能排除是厚葬逝者的冥器。当然,这个结论也是推测,没有更有力的论据作为支持。

这里所展示的这件玉玦,就是红山文化玉玦的出土器,特征是玉玦本身是一块品质极好的岫岩玉,石性不明显,玦体的个别地方带有沁斑,中心孔两面对钻后经过细致的打磨,呈浑圆厚重的状态。如果我们以此与兽形玦相对比,能隐约感觉到两者虽说造型各有不同但是神态则如出一辙,风格极其接近,这是鉴定红山文化玉器中对于神似特征体验的一种把握。对于细节而言,观察玉玦的断口处,保留着原始线切割的孑遗,切口保留着未经打磨的凹凸不平,上面所带有的包浆与玉玦表面完全一致。

在红山玉玦的分类中,还有一种玉玦是在手镯形器上开有一口,可以称为“镯形玦”,有的学者曾命名为“玦形玉饰”。

镯形玦的外表与开口的玉镯很相似,这里需要注意几个特征:

1.红山文化镯形玦的玉质和制作水平普遍都很高,一定具备与制作时代相吻合的岫岩玉特征,玉质的透明程度微高于和阗玉,但仍不失温润,具有既不剔透,又不混沌的感觉,很少见到石性很大、制作粗粝的镯形玦,这是判断制作时代的重要依据。

2.玦身最好带有一定面积的灰皮,这是断代红山玉器的又一重要依据。镯形玦如果真是红山文化玉器,一定经过了5000年的埋瘗过程,所以沁斑、灰皮的存在状况就会成为入土时间最直接的证明。在鉴定中,对沁斑、灰皮的认可程度,往往可以视作被鉴定物的“开门”依据。同时,由于红山玉器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才开始逐渐受到收藏界的关注,距今不过二十余年,因此很少有包浆厚重的熟坑出现,但是决不能否定曾有少数的红山玉器在民国时期或更早出土后,被当做老三代玉器把玩、流传这样一个事实。从鉴定的实际操作上看,对灰皮的认识与把握,是判断真伪的重要手段。

3.就一般常见器而言,红山文化镯形玦的设想剖面应该是微呈扁圆形,与手镯那样的滚圆剖面稍有区别。镯形玦的这一特点,与这一时期璧形器的造型风格相统一。

4.红山文化镯形玦的开口斜向的,横截面呈椭圆形,尽管斜向的角度尚没有一个规定值的认识,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开口的端面不反映镯形玦的正截面,与普通玦的开口端面一般都能反映玦的正截面有所不同。这里讲的截面特征只是红山镯形玦的造型参考,而将开口断成斜向不存在任何仿制技术上的难度,所以也就不能成为判断真仿品的主要依据。玉璧

玉璧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玉器,传统的经学告诉后代,周代的玉璧有两个用途,同时见诸《周礼·春官·大宗伯》:

“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榖璧;男执蒲璧。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

很明显,《周礼》所讲的玉璧就是西周时期上层社会贵族的身份、阶级、区别和展示的一种标志,不同的爵位佩带不同的玉器。玉璧的主要用途有两种:其一,玉璧是一种佩饰品,在六瑞中,璧的等级最低,为子爵、男爵的佩器;其二就是周天子郊祀的祭器,又称“礼器”。与玉璧同样的礼器还有琮、圭、璋、琥、璜,作为礼器的玉璧则属于宗庙香火供养的陈设品。现代有关古玉壁的主流说法把包括史前的玉璧基本上都视为陈设品礼器。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中,有些被称为“玉璧”的器形出土位置是在墓主的耳边,造型有圆有方,中间稍厚,四周薄削。科学发掘中所展示的玉璧,其原始意义很单纯,就是一种具有美化功能的佩饰器,没有更复杂的社会意义存在。有了考古发掘的支持,我们就能理解红山文化时期玉璧的某些特性了。从实际出土器的器形分析,红山文化玉璧的造型没有严格的规制约束,有时表现得很随意,与其他历史时期的概念好像很不一样,战国以后开始在玉璧的平面、外沿上增加各种装饰,直径的大小也不尽不同,但是不管怎样发展变化,玉璧的造型一定是正圆形的,而且上下璧面基本上是平行的。红山文化能符合战国以后规制的正圆形玉璧反而所见不多,比较常见的倒是一种长方形、正方形和梯形的片状玉,玉璧的横截面多呈中间宽两端窄的橄榄形。还有些玉璧在靠近边缘的地方钻有小孔,一、二个不等(见上图),很明显是便于穿绳挂系所用。玉璧的结构简单,除了中间有孔以外,其余特征都与战国以后圆形玉璧不同。

红山文化玉璧至今为止,所见出土器都是没有纹饰的素璧,由于玉料的开片工艺极其原始,所以厚度不均匀,造型特征基本上中间厚,外圈渐薄呈坡形,整器浑圆厚重。部分玉璧的上部两个穿孔附近有凹槽,两面凹槽的对应位置不同,一面是两孔之间平行横槽,另一面是两个平行向上的竖槽。

还有一些片状玉璧如两、三个圆形相连的、外轮廓磨出三个等距牙形的以及各种异型的,在一些研究著述中都笼统地归到了玉璧种类之中,其实与玉璧的存在意义有很大的不同。

红山文化玉璧的造型常见的可以分为5种:

1.圆型。这种圆造型的璧形器基本上都是玉质,内外圆比较规范,素面无饰,内外缘修饬成渐薄的刃状。称“圆形璧”。

2.矩(梯)型。上下两条边基本上平行而规范,左右两边或平行或有不确定角度的夹角。这种矩(梯)型器有玉质与石质两种,素面无饰,内缘外边均修饬成薄刃状。根据不同的材质,分别称“矩(梯)形玉璧”、“矩(梯)形石璧”。

3.牙型。造型与商周以后的“玉璇玑”相仿,基本上都是玉质,造型分两种,一种是围绕一个中心孔周边琢三牙状;另一种为并列两个中心孔,左右二牙状。素面无饰,或有研磨槽,内外缘均修饬成薄刃状。称“牙璧”、“双联牙璧”。

4.双联片、多联片。双联玉片和多联玉片又称“双联玉璧”、“多联玉璧”,是在一个长方形玉片的平面上排列有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孔,其中多联玉片呈下大上小的造型。这类玉片开片较薄,器形多为扁平片状,边缘薄削。双联玉片当中的每片都是由一整片玉制作而成的,在每个圆形的分段处略有分割,用斜磨法使分割处由两侧向内部凹,凹口呈楔状,孔是由两面对钻的,且钻孔较大,其中一面钻得较深,呈喇叭口形。每一联都近似于圆形,边缘往往出现较短的直线,这种联片造型带有典型的红山文化玉器风格。

5.不规则型。这类不规则造型的璧形器,玉、石质地均有,以玉为多见。

勾云形器

勾云形器是红山文化玉器中的重要器类之一,器体性状为扁平的长方形状。勾云形是在玉器的中心镂雕一弯勾,四角对称地向外呈卷勾状,在正面或两面琢磨出与器体轮廓走向一致的浅凹槽。

勾云形器自发现以来就备受学术界关注,围绕它所展开的讨论非常多,关于其造型创作理念的推测,大致可以归纳为来源于动物(包括龙、鹰、鸟、鹿角与猪獠牙、饕餮等)或者云、气、玫瑰花、旋目神面等数种看法。

在不断进行考古发掘的今天,出土了很多远古时期的遗存,它们的名称、用途对于现代人来说,依然是个谜,即使对于早于我们2000年的汉儒来说,也同样嗅不到远古的味道。所以《周礼》中的成说有太多的经典文字与现代考古发现相悖,对此,我们宁可抛弃古人的臆说。现代科学研究则讲究的是言之有据的审慎,有些出土器的称谓、用途有可能就是永远的无解谜面,比如红山玉器的双联片、勾云形器,它们的存在意义至今没有办法推导得出,在没有突破性考古发现的支持下,还是以维持它的无解为好。----------------------弘扬传统文化,助力中华复兴!朝阳牛河梁红山文化产业开发区招商局联系我们:0421—7867006电子邮箱:nhlzsj@163.com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niuheliang888微信扫一扫关注此微信号: 温馨提示:欢迎点赞,敬请转发!阅读原文

第三篇:红山文化——朝阳市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至今,考古工作者在辽宁凌源牛河梁新石器时代遗址挖掘出土了数百件工艺独特的玉器,而对这些代表红山文化的玉器的每一次发现都会引起巨大轰动,考古专家把牛河梁称为“远古玉器中心”。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辽宁省凌源市与建平县交界处,是1981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的,占地面积50平方公里。此后,考古工作者对这里进行了多次发掘,陆续发现和辨认出一批属于红山文化的玉器。而每一次发掘都引起巨大轰动,特别是2002年至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先后发掘红山文化墓葬13座,出土了包括玉人、玉凤、玉龙在内的20多件玉器。其中,出土的玉人、玉凤为红山文化玉器中新发现的器类,此前在红山文化考古中从未发现过,而玉龙则是第二次发现。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已出土的玉器不仅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文明黎明时期人的哲学观念,比如说以玉为佩、以玉为祭、以玉为葬等等。这些用玉的观念,反映了中华民族思想、意识、信仰的发展变化。

牛河梁遗址自1981年发现以来,国内外“红山热”一直持续不降。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牛河梁遗址消息,国务院确认牛河梁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一百余名专家会聚牛河梁进行研讨,日本、韩国、印度、瑞士、英国、美国及港台有关学者纷纷前来考察,他们一致认为,牛河梁遗址不仅是中华民族史前圣地,也是世界文明中心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组织也几次派人评估,并委托英国剑桥大学的专家们现场考察,向联合国写出了将牛河梁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申请,还制定出保护、发掘、修复牛河梁遗址的总体规划,准备将它建设成红山文化遗址博物苑和自然历史公园。

女神庙、积石冢、大型土台建筑址是牛河梁文化遗址的代表性建筑。此三个遗址点依山势按南北轴线分布,坛庙冢三位一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红山文化最高层次祭祀中心场所。它为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上古时期黄帝等代表人物在北方活动以及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的研究都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红山文化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其文化晚期,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手工业分化日趋加剧,从事建筑、制陶、玉雕、陶塑与泥塑等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出现,社会结构分化,等级制度确立,人口的迅猛增长,科学和艺术的显著成就等都是社会步入初级文明阶段的主要标志。距今5500—5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晚期,西辽河流域的史前社会发生了质变,已步入初级文明社会,西辽河流域在中国文明起源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倍显突出,为中国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将这一时期的辽西流域看作是欧亚大陆桥的桥头文化区。

第四篇:2013年德美教师报告会心得体会(牛萍)

2013年甘肃德美教师先进事迹报告

心 得 体 会

牛萍

11月29日下午,市教育局组织召开2013甘肃省师德师风建设年德美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代表共计300多人聆听了报告。

报告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2013年“陇原最美乡村校长”、天水市武山县温泉乡盘坡小学校长何亚兰,陇原师德标兵、兰州一中穆兵,庆阳市东方红小学的余敏围绕报告会主题“实现价值、成就梦想”,分别做了题为《平凡的我因享受教育的快乐而幸福》、《做一个传递幸福的老师》的报告。这3位德美教师联系自己教育教学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讲述了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所作出的不平凡事迹,畅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责任,诠释了人民教师的平凡和伟大。他们的精彩演讲,以及在演讲报告中展示出的风采与魅力,使在场的教师深受启发,备受鼓舞,大大增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光荣感、责任感与使命感,老师们纷纷表示,要学习他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心怀大爱的精神,学习他们植根陇原、情系教育、造福桑梓的高尚情怀,学习他们淡泊名利、热爱学生、奉献教育的精神品质,学习他们执着坚守、甘为人梯、追求卓越的道德情怀,努力为教育事业的跨越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教师把教书育人的讲台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以对党的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顽强拼搏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为甘肃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开展向优秀教师学习活动,广泛宣传、弘扬、学习报告团各位老师的高尚师德和无私奉献精神,使广大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全面提升全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建设陇上教育强县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

“人生是一项自己做的工程”坚持自己的信念,并竭尽全力往做好它,不要彷徨犹豫,积极乐观地面对天天喷薄而出的红日,天天灿烂红艳的晚霞。幸福的人生就在我们手中,看你能否攥紧;快乐的生活就在我们眼前,看你如何选择!

第五篇:牛河营养餐汇报材料

牛河中心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工作情况汇报

为促进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提高和改善农村小学生健康水平,国家决定从2012年春季学期启动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在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一个多月来,林区学校根据丹江口市政府、教育局文件精神开展此项工作,在营养改善工作取得了显著地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就基本作法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牛河林区共有两所学校,牛河九年一贯制学校、水田沟小学。在校学生总数为167人,按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应享受营养改善计划的学生为135人,并对135名学生进行实名制统计,公示、填表存档。

二、深入学习文件精神,大力宣传、使党的惠民政策

深入学习文件精神,认真部署落实,开学初,我校组织召开了营养改善计划专题会,组织学习文件精神,确定了以“改善学生营养状况,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指导思想,成立了“营养早餐、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制定了林区中心学校“营养改善计划”组

织机构及职责、营养早餐、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营养早餐、营养改善计划管理发放流程,突发疾病应急预案。学校通过召开教职工大会,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学生会,营养健康,黑板报,宣传标语等途径。广泛深入宣传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义、政策、做法等,争取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大力支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向学生、家长、教师和供餐人员普及营养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的营养观念和饮食习惯。学校成立了学生膳食委员会,对学校的膳食提出要求和建议。设臵了储藏室,谭大立同志具体负责实施,严把收货、储存、发放、用餐四大环节工作质量,明确责任人,落实工作职责及制度。学校于3月18日早上,准时让全校每一位学生吃鸡蛋和丰盛的午餐。各种表册收缴归档,并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自此项工作开展至今无任何因产品质量导致的安全事故发生,深受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好评。

三、建立机制、落实责任

为使我校的营养改善计划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建立长效工作机制。自2011年12月以来,学校先后制订了《牛河中心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以及学生营养食品检验、入库、储存、加工、留样、发放等相关环节的管理制度。学校严格按照《方案》实施,杜绝纰漏出现。

学校对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学生实行实名制管理,明确管理对象,细化管理信息,严格管理规程,坚决杜绝虚报冒领营

养餐的行为和现象。供餐方式及具体供餐人数校长亲自把关。并对学生人数及姓名进行公示,在集会上宣传到位。

学校学生的营养餐实行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专帐管理,不得挪用或学校从中获取利益,学校定期对账进行复查。

对寄宿制贫困生的“一补“也落实到位,也实行了专帐管理,实名认领和签字。保证资金管理不出问题

四、精心组织、严格管理、确保安全。

一是规范操作流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证食品原材料供应、采购、制作加工、储藏、检验等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实现规范化操作,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谭主任和吴老师按学校方案进行操作;二是建立工作预案。三是严格质量检验,确保学生吃得安全。实行鸡蛋和肉、蔬菜现场签收制度,确保鸡蛋及菜的数量、质量和安全,并做好登记。四是建立监督机制。按照学校要求成立了张秀琴等五人的“五员”管理小组,经常深入学校对学校的营养餐开展情况进行监督。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让学生吃得放心、吃得安全,吃出健康、吃出营养。五是加强健康教育。学校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向学生、家长、教师和供餐人员普及营养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的营养观念和饮食习惯。在地方课程中安排营养膳食等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使其掌握营养知识,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习惯。六是做好跟踪监测。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建立学生营养状况监测评估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的膳食搭

配是否合理,是否满足营养需求,学生营养状况是否得到了明显改善,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整改。七是为了保证食品的新鲜卫生,学校建议要“当日食品、当日食用”,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八是班主任要经常性的对学生进行生活指导、健康教育等工作,负责用餐期间的秩序,监管用餐的全过程,统一实行集体用餐和监督用餐,防止学生烫伤、留餐、弃餐等行为,一旦发现要严肃处理。九是学校实施了老师陪餐制,在开饭前半小时值日教师食用进行试餐和陪餐,如发现食物和蔬菜有变质、有异味情况时及时汇报。并立即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若发生腹泻、呕吐等不良反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确保学生及时治疗,通知家长,确保学生安全,然后调查原因,落实责任,及时整改。

五、建立档案

建立档案,实时监测,学校建立“营养改善计划工程”档案,将每月、每学期学生人数分班登记造册,实行动态管理,严禁虚报、漏报、瞒报。对于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处理过程、处理结果等都要进行登记。如发生因饮食营养改善计划工程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要立刻停止食用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六、工作人员严格要求,按章操作

食品发放工作人员做到四勤: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理发、勤洗衣服,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准在发放食

品时吸烟、挖鼻孔掏耳朵、不对着食品打喷嚏、咳嗽、不准随地吐痰,不准乱丢废弃物等,杜绝出现所有易污染食品的不卫生动作。确保让每一位学生吃到放心、舒心的饭。

七、存在的困难

1、学生对食品的运输和保管,学校的食堂维修等需要资金,学校学生少,本来资金就拮据,这样学校资金出现困难。

2、营养过于单一,学生可供选择的较少,如我校提供的午餐中有肉,但部分学生不吃肉。早餐提供的鸡蛋,部分学生不吃鸡蛋。

3、部分学生的节俭习惯仍未养成,学校仍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加大教育和宣传引导。

4、学校无蔬菜基地,因学校周边移民用地紧张,暂无基地。“营养改善计划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好事,学校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这项惠民工程作实做好,把党中央、国务院对贫困地区孩子的深切关爱,对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重视支持和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决心送到广大家长和学生心中。保证“工程”的营养、安全。以上是我校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做法。如有不妥之处请领导提出批评意见,我们诚心接受并努力改进。

牛河林区中心学校2012年4月

下载牛河梁红山文化报告会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牛河梁红山文化报告会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牛河林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调研材料

    重 基 层 抓 基 础牛河林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调研文章——切实提高三个能力丹江口市牛河林业开发管理区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丹江口水库腹部, 距离丹江口市城区仅有......

    牛河九年一贯制学校

    牛河九年一贯制学校《科学发展主题培训行动计划》 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系统基层干部科学发展主题培训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为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的整体素质,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

    《光耀神州的红山文化》的学习体会

    《光耀神州的红山文化》的学习体会 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中外考古学家就踏上了寻找中华5000年文明起源的征程,他们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陶器刻画的符号去寻找,从大汶口文化遗存陶......

    用河梁造句(5篇可选)

    【注音】: he liang河梁解释【意思】:即桥又借指送别之地。河梁造句:1、辽宁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发掘。洛阳唐明堂遗址发现。2、以祁临高速公路陶村河及陶村沟大桥为工程实例,重点......

    报告会心得体会

    学习张云泉报告会心得体会人们常常感叹当今社会让人感动的事情已经很少很少,但听了张云泉同志的专题报告,我相信我们的心灵都会受到强烈的震撼。 他忠诚党的事业,有着坚贞的理......

    中国和谐文化报告会(最终定稿)

    中国和谐文化报告会 (主持词)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企业界同仁,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现在,我宣布由中华和谐文化工程组委会、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广东省民营企业文化......

    宜良县石牛河整治方案[合集]

    宜良县石牛河、西河河道养殖污染综合整治方案 根据宜良县委、县政府、县“四创两争”办要求及宜督办通[2011] 33号文件精神,为切实抓好宜良县城区河道专项整治,落实长效管 护机......

    卧牛河镇防汛安排

    卧政发[2012] 48号签发人:邵永鹏卧牛河镇防汛工作安排 各村、居、相关单位: 为防止减轻洪水灾害,做到有计划、有准备的防御洪水,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减轻财产损失,严格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