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和谐文化报告会
中国和谐文化报告会
(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企业界同仁,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现在,我宣布由中华和谐文化工程组委会、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广东省民营企业文化协会、深圳市企业投资者联合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和谐文化报告会”现在开始!首先我代表本次活动组委会介绍出席会议的领导和嘉宾,他们是:
国务院参事、第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任玉岭同志、国家发改委研究员、中国翻译协会资深翻译卢嘉祥同志 中国新农村建设督导中心委员、中华和谐文化工程组委会常务主席、著名学者巴湘同志
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广东省政府参事周长瑚同志 广东省委统战部副巡视员陈明同志
广东省工商联副主席、广东省民营企业文化协会执行会长陈昆先生
中华和谐文化工程组委会执行主席陈泽民先生
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主任、广东省民营企业文化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昱寰女士
和谐中国总编辑、北京师大兼职教授、《弟子规》现代版修订者李耀君先生
关公第72代传人关应才先生
亚洲国际讲师吴学文先生
亚洲知名心理学大师赖鸿庆先生
美国休斯顿大学物理学博士阚笑波先生
深圳市企业投资者联合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李智先生 这里我还将介绍一位特别嘉宾,她就是联合国世界和平基金会特使巴伦女士
深圳市企业投资者联合会荣誉会长、香港才展集团公司董事长林正智先生
深圳市企业投资者联合会荣誉会长、深圳市新国融担保公司董事长周强先生
深圳市企业投资者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深圳市金承诺实业公司董事长叶明武先生
深圳市企业投资者联合会执行副会长、深圳市南方华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廖江先生
深圳市企业投资者联合会副会长、深圳市希力普柴油发电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巫刚先生
深圳市企业投资者联合会副会长、深圳市鼎益丰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小秋女士
深圳市企业投资者联合会副会长、深圳市泰银利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金山先生
深圳市企业投资者联合会副秘书长邓建军先生
广东省民营企业文化协会副会长、深圳市正和合文化传媒公司董事长杨亦龙先生
媒体单位
在此一并表示热烈欢迎,衷心的感谢
和谐作为人类社会的最高追求目标,作为人类生存
发展的主流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广被世人和国人所吹捧,因为和谐文化可以启迪人们善意做人,善意处事,远离争斗害人的恶习。无数人类历史证明,家庭和谐幸福美满、企业和谐兴旺发达、国家和谐无坚不摧、民族和谐生生不息、世界和谐天下大同。
大家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五千年的根本就是和谐文化根深蒂固,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肌体中都流淌着和谐文化的热血,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友善治国、友善外交的礼仪之邦美誉。从道教太祖老子的《道德经》中阐述的“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到中华文化缔造者孔子的《儒家学说》中阐述的“为政以德、礼之用、和为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主席一直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和谐社会的建设》的宏伟目标,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精神》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和谐文化对于对于治国安民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使我们清晰地看到和谐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法宝,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和谐文化是我们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为了使和谐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进广东和深圳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中国和谐文化专题报告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任玉岭常委、卢嘉祥研
究员、巴湘主席,广东省委统战部部长,深圳市委统战部部长在百忙之中专程从北京、广州来到深圳为我们作报告,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会议深圳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为了保证会议按时召开,在会场安排十分紧张之时,作了艰苦的协调工作,为我们挤出今天舒适的会场,承办单位公司,本次会议筹备期间,在人力、物力及资金方面给予无私的帮助,还有很多单位同时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1、下面欢迎广东省工商联副主席陈昆同志讲话
2、下面我们以热烈掌声欢迎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周长湖讲话
3、下面欢迎国务院参事、著名经济学家任玉岭同志发表重要讲话
接日程
第二篇:崇尚廉洁文化 共建和谐中国
崇尚廉洁文化 共建和谐中国
清廉一直是一个传统的话题,在中国历史上不少仁人志士都探索过为人为官从政之道,春秋时期《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这告诉我们清廉是做人最起码应有的道德。唐朝李商隐《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到了宋代廉洁更是成为社会的风气,包拯也成为社会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表率,包拯在《乞不用赃吏疏》中曾语“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历朝历代对于廉洁都十分重视,各朝各代都不乏有廉洁务实的典范。春秋时鲁国典狱官李离因判错案,冤杀了人而自杀。诸葛亮因用人不当而使街亭失守,他不询私情挥泪斩了马谡,并自请降职三级。从而实现了他的诺言;“进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宋代的包拯说“秀才终成栋,精钢不作构”,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气节。他不但严格要求自己,还严格要求后代,他临死前嘱咐子女:“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建国62年来,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一个强大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社会平安,百姓安居乐业。在这和谐之中,有了不和谐的音符:司法腐败、教育腐败、医药腐败,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让老百姓深恶痛绝。建立和谐社会,保持领导干部勤政廉洁是党对每一个干部的要求,也是每个老百姓期待的美好愿望。古往今来,有多少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清官廉吏受到百姓的崇敬与爱戴,人们期盼廉政,一代清官包公、于谦、海瑞的故事使得多少中华儿女为之动容,人们赞美廉政,人民的公仆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的事迹使得多少百姓洒尽热泪,感慨万千。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甘愿洒尽自己一腔热血的精神无不为党旗添光彩。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廉洁清正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勤政廉政永远是人民的期盼。只有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大力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是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解决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振奋精神、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现实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的重大意义,对群众有深爱之情、对学习有致用之道、对工作有守土之责、对难题有破解之策、对组织有感恩之心、对利益有澹泊之怀、对法纪有敬畏之意、对修身有勤勉之志,以坚强的党性和良好的作风,迎接新挑战,履行新使命,完成新任务。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以坚强的党性和优良的作风,推动改革和发展。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坚决,三个更加注重”的要求,不断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开展大力弘扬“认真、务实、团结”之风主题实践活动,干部作风进一步明显好转,呈现出政通人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今年是中国建国62周年,在这样的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更加不能忘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尤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清楚的认识到反腐败斗争仍具有长期性,艰巨性,重要性。从国际、国内形势看,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廉洁能力,保持党的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篇:杜甫与中国和谐文化精神
杜甫与中国和谐文化精神
作者:葛景春
摘 要: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杜甫受中国和谐文化的影响最深。杜甫的和谐文化精神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渊源;和谐文化精神在杜甫的思想与诗歌中均有强烈体现,并对后世的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全面论述杜甫的文化精神与中国和谐文化的密切关系,对当代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杜甫;中国和谐文化;精神
中图分类号: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7)03—0205—0
5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杜甫是向往和追求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他从小接受的主要是儒家和谐社会的思想和理念,对道家、释家、墨家、玄学及其他诸子中的和谐社会理念也有所吸收。他的一生都在为追求和实现一个美好社会理想而努力。这个理想就是国家统一,民族富强,百姓安居乐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杜甫用自己的创作活动,与现实社会中那些破坏社会和谐、分裂民族与国家的邪恶势力与残酷剥削黎民百姓、贪污腐化等丑恶的社会现象作了不懈的斗争。他的这种追求和谐社会崇高理想的精神及忧国忧民的高尚人格,受到历代志士仁人的高度尊崇与继承发扬。杜甫被后人尊为“诗圣”,但他的影响,实际上已超越了诗人的范围,上升到民族精神的文化层次。探讨和研究杜甫与中国和谐文化的关系,发掘杜甫的和谐文化精神,就是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传承精神文明,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历史借鉴。
一、杜甫和谐文化思想的历史渊源
杜甫及其诗歌的和谐文化精神,有其渊源。概括来讲,主要有三个方面:历史文化渊源,地域的、家学的渊源和唐代社会的现实渊源。
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和“大同”和谐社会的理想,一直是杜甫诗歌中的主调。
二、杜甫思想及其诗歌的和谐精神
杜甫的和谐社会和和谐文化的理念,具体地表现在他的思想行动和诗歌创作之中。他的和谐文化思想理念,具体地表现在他的和谐社会理念、和谐诗歌审美观念与诗歌机制方面的和谐等三个方面。(一)杜甫思想中的社会和谐理念
向往和谐的君臣关系。杜甫特别向往儒家的君明臣贤的理想君臣关系。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主张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
主张平等相处的民族关系。在这方面,杜甫是深受唐太宗和唐玄宗对各民族平等相待政策影响的。主张国与国之间建立和睦相处的关系。杜甫主张各国应各自有疆,互不相犯,和平共处。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保卫国家不受侵犯的基础上,他反对统治者对外扩张,穷兵黩武:“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前出塞九首》其五)即使是卫国战争,在战胜敌人的情况下,他也主张尽量地减少敌人士卒的伤亡,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二)杜甫对待各种文化关系的和谐理念
各种文化关系的和谐,是盛唐文化的一个特色。唐玄宗在盛唐的前期即开元二十三年以前,是很重视各种文化思想的和谐发展的。,各种文化的和谐并存,是杜甫所追求的目标之
一。(三)杜甫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理念
杜甫对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很深的感受,在他的诗歌中有充分体现。他还非常重视绿化工作,在成都草堂居住时,他在草堂周围种树植花,绿化家园,美化环境,有相当自觉的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思想与环保意识。
(四)杜甫审美思想中的和谐理念
真善美的和谐。杜甫所尊崇的主要是儒家的审美思想。儒家的美学观主要是“尽善尽美”的善、美和谐理论。此外,道家的“嫉伪崇真”的以真为美的审美思想,对杜甫也有一定的影响。道家的崇真嫉伪思想与史家的“实录”精神是一致的。儒家的“尽善尽美”和道家的“以真为美”相结合而成的真善美和谐的审美理念,形成了杜甫以道德伦理为价值标准以及写真实的现实主义为主旨的文学思想。伦理观与审美观的和谐。杜甫充分体现了儒家“温柔敦厚”的道德观和诗歌的审美观,表现出“中和”的和谐思想。杜甫为人忠厚诚恳,他的诗歌也表现出对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及朋友与人际关系的和洽仁厚的态度。他的诗歌所体现出的情感,也都具有一种“中和”之美,很有一种理性的节制,不像李白的诗歌那样任情随意,飞扬跋扈。
(五)杜甫诗歌机制中的和谐理念
杜甫诗歌在机制方面体现了充分的和谐。主要表现在不同诗歌体裁的内容与形式的和谐、诗歌对象与语言风格的和谐,以及形式与声律音韵的和谐、诗歌情感与节奏、意象的和谐等方面。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杜甫在创作中,能够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诗歌体裁。如以言志、咏怀、纪行、叙事和议论的内容,他主要选择古诗这样在篇幅和声律方面比较自由的诗体。诗歌对象与语言风格相和谐。在面对不同读者时,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是有区别的。诗歌形式与声律音韵的和谐。在古体诗中,主要是语言的自然音律的和谐。杜甫的古体诗的自然声韵是相当和谐的。在声律上,杜甫还追求诗歌人为的声律与自然音律的和谐。杜甫的古体诗中常常有“三平调”的句式。这些句式,是杜甫为了使古体诗避免律句入诗而故意造成的。三平调是人为的,而古诗要的却是自然的音律,并不刻意避免律句入诗。他的拗体律诗中也有些不讲声律、任凭自然声调的句子,以打破律诗声律过于呆板和熟套,其目的是追求一种人为声律与自然声律相和谐。
情感与节奏的变化与和谐。杜甫诗的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是指诗的情感上特色,“顿挫”是指诗的语言声调的错落有致。正是“顿挫”才造成了前者的“沉郁”风格。上联与下联在语法结构与语言节奏上都有变化,这是节奏上的“顿挫”。正是在节奏的顿挫变化,才造成杜诗情感的迭荡起伏,造成“沉郁”的语言风格。
情感与意象的变化与和谐。“沉郁”的情感,导致诗歌的意象的对比和变化,即意象的“顿挫”。杜诗的意象变化较大。如《旅夜书怀》和《登岳阳楼》的中二联,上联写景是阔大的意象,下联写的是个人遭际,是小的意象。前后的意象有较大的反差,这是意象的“顿挫”即变化。正是意象的巨大反差和顿挫变化,才造成情感上的“沉郁”。二者既是变化的,也是和谐的,是对立的统一。
第四篇: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和谐的文化状态。
首先深刻领悟和谐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人造的第二自然,总的来讲包括三大研究领域,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和谐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要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的继承和发扬。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要处理“知天”的问题,目的在于实现天人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是要处理“知人”的问题,目的在于实现人际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是要处理“知己”的问题,目的在于实现身心和谐。其次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因为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内容,以宽 1
广深邃的文化眼光,深刻诠释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这样一个社会,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必然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因此,构建和谐文化有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途径。和谐文化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是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对每个人来说,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内含着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
其次,积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树立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培育和谐文化,以共同的理想和观念,把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凝聚起来,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才能形成万众一心,共创和谐的强大力量。
第三,积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培育和谐文化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培育人的和谐文化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才能营造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社会风尚,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
第四,积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的思想价值观念,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才能推动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
总之,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立足时代、立足实践,培育与之相应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最终建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五篇:和谐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和谐的文化状态。因为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内容,以宽广深邃的文化眼光,深刻诠释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这样一个社会,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必然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因此,构建和谐文化有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途径。和谐文化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是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对每个人来说,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内含着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
其次,积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树立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培育和谐文化,以共同的理想和观念,把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凝聚起来,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才能形成万众一心,共创和谐的强大力量。
第三,积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培育和谐文化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培育人的和谐文化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才能营造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社会风尚,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
第四,积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的思想价值观念,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才能推动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
总之,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立足时代、立足实践,培育与之相应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最终建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