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中国行业发展报告会会议纪要
本次会议跟货币政策有关的嘉宾只有周其仁教授。不过他一上来就讲自己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两年任期已经满了,不适宜谈论明年的货币政策,仅仅谈了我国货币创造机制。他是货币派,认为货币超发是导致当前通胀的原因。不过因为国家强调控通胀要综合施策,他的看法也仅是一家之言。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的答问环节有人问到什么水平算是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他表示现在还在算这个数,也还需要与其他部门协调,所以现在不能说什么水平是合理。但他和发改委财金司的副司长都强调了从企业的感受来讲,现在资金是比较紧的,而从政策的取向来讲,“保持货币信贷水平合理增长”是专门提出来强调了的。我个人认为至少在发改委这个环节,他们是认为今年货币政策有些偏紧了。
一些与会的人私下闲聊表示今年四季度信贷达到2.1万亿可能性较大。一个八卦是周小川同志可能升任国务委员的同时留任央行行长。
商务部副部长傅自应表示目前外需的传统动力不足(发达国家),新动力还尚未形成。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抢贸易份额,贸易融资可能遇到困难,人民币升值、电荒、油荒都表明明年的出口形势可能比较严峻。傅部长强调了政策稳定的重要性,包括汇率政策的方向、出口退税政策等。未来外贸政策方向一是要追求质量,不追求数量,要扩大利润率而不是单纯扩大低附加值产品的数量;二是要加强电子口岸建设、降低收费;三是要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四是坚定扩大进口,贴息,放松管制,拓宽资源进口;五是加强配套的服务业发展,包括货运、客运、金融服务业。
Global Insight的前主席Kasputys博士谈了对全球经济的看法,他认为全球金融危机没有过去,解杠杆将抑制全球经济的增速。欧洲已经进入了衰退,美国可能不会进入再次衰退,但增长会很弱。全球经济增速在未来两年大概率可能在2%-3%之间。目前global insight和国家信息中心下属的经济信息网合作很密切,国家信息中心对海外的看法会相当程度上借鉴global insight的看法。他还介绍了global insight关于美国总统选举的模型,根据这个模型,奥巴马明年的得票可能只有42%左右。
其他的嘉宾多是部委的司长或副司长。其中发改委协调司的副司长提到钢铁未来5年铁矿石的供给会明显增长,需求则受到抑制,所以铁矿石价格的涨势会得到扼制。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则表示房地产行业调控“限制投机需求、建保障房”的方向不变,政策有优化空间,但是她没有讲可能会如何优化。其他发改委的司长或副司长多是念文件,强调要发展新型产业、加强财政倾斜等。
明年地方政府的融资问题还是较为受关注。一方面是存量贷款的还本付息;二是保障房等支出会比较大;三是卖地收入会下降。
总的来讲,周末的会议有些令人失望,一方面是像易纲这样此前安排要演讲的嘉宾最后没有出席,另一方面是多数出席的嘉宾没有讲出什么有意义的内容,要么照本宣科,要么不触及实质。会议协办单位China Monitor Inc.的主席在私下聊天的时候也表示了一些不满。
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用“经济的迷局,调整的格局,中东北非的乱局”来形容当前的经济局势,并将到对于明年要“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对于过去一年的经济工作,朱主任讲了5点:
1.2.3.4.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扩大内需对经济的拉动; 减赤综合施策,多管齐下,扼制通胀; 培育增量,优化存量,制定了一批产业发展政策; 坚持同步推进,重点突破,建立健全促进发展的机制,比如教育改革、增值税试
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等;
5.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努力扩大居民收入,使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朱主任引用了胡总书记在G20上的讲话:“应该不断完善和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体制和模式,即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不能放任唯利是图,恶性竞争。既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关键作用,又要避免大包大揽。”
朱主任认为经济增速的适当回落,即使外需的反应,也是主动调控的结果。通胀得到初步控制;而农业的连续增产为整个经济稳定、物价稳定起了好的作用。结构调整取得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幅、装备制造业的增幅高于整体工业生产的增幅,而六大耗能行业的增长低于整个工业的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就业形势不错,前三季度全国新增就业994万人,高于900万人的目标,全年超过1100万人没问题。
朱主任表示我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转变,朝政策调控的预期发展。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1.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生。
2.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大。
3.政策决策难度加大。全球政策协调很重要。
4.我国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最突出的问题
1.短期来看外需对中国的负面影响非常大。
2.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朱主任宏观政策取向上个礼拜六国务院召开已经把宏观政策的取向讲得很清楚了。
1.密切跟踪经济走向,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节奏和力度,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
2.保持货币信贷水平的合理增长。优化融资结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3.加强信贷服务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做到有保有压。
4.保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要。
5.加大对实体经济、尤其是符合产业政策的小企业、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工程的支
持力度。
保增长、保稳定。对中国来说,我觉得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至关重要。增强投资内需的增长动力。调控物价要综合施策,促进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最后一个是调结构,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括节能减排的实现。明年宏观调控的取向在重民生上有更多的诉求。
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秦虹
现状:
1.开发企业的资金状况比08年好,但结构性问题突出。
2.住宅新开工占施工面积的比例明显下滑。住宅用地成交面积同比下降
明年开始09年一些项目地方政府进入还债的高峰。另一方面明年保障性住房的资金需求量可能非常大,因为是三年项目的累计。此外地方政府卖地收入下滑。所以明年地方政府的资金压力可能比较大。
政策有优化空间(有问到哪些方面可以优化,她只是说应该多采用市场化的手段,但给国务院提政策建议的非常多,具体会怎么样现在也不好说):
1.“限购”、“限贷”的政策;
2.升息、提准的货币政策给房地产企业带来压力。
民间资本目前对房地产市场支持很大,但无疑房地产市场处在非常艰难的时期。
未来房地产市场进入低速增长期。造成住房市场高增长的因素:住房制度改革;经济高增长;货币环境宽松;城镇化速度快。这几个因素可能都会发生变化。
未来政策方向不会变:
1.抑制住房市场的投资性需求:限购、限贷、税收
2.保障性住房,十二五末覆盖城镇需求20%的目标不太会变。
未来市场空间:
1.住房需求,尤其是高品质住房的空间较大。
2.商办物业和三四线城市的空间很大。
企业应该:
1.在产品、服务方面发展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单纯靠融资、拿地。
2.不能再盲目扩张。
第二篇:2011 年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会议纪要
2011 年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会议纪要
年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会议纪要(二○一一年一月二十六日)一一年一月二十六日)
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主办的“2011 年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于 2011 年 1 月 19 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物 流与采购联合会名誉会长陆江、首席顾问丁俊发,联合会、学会 领导何黎明、戴定
一、崔忠付、蔡进、贺登才出席会议。国家发 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王慧敏副局长、国家发改委经济贸易司耿书 海副司长、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蔡玉贺副司长,来自工业和信 息化部、财政部、铁道部、商务部、银监会、民航局、邮政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国家开发银行等有关部门的代表;部分 省、市(区)政府物流工作牵头部门以及物流行业协会的领导同 志; 部分物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以及物流研究、教学、新闻单位、投资咨询机构的代表近500 人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以“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为主题。何黎明会 长做了题为“转变方式,提高质量,努力开创‘十二五’物流业发 展新局面”的主题报告。王慧敏副局长、耿书海副司长、蔡玉贺 副司长,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处张伟处长分别就物流业发展 形势、政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工业物流等问题讲了话。中 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戴定一副会长、北京交通大学张晓东教授、福州大学王健副校长、北京大学流通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陈丽华 主任、阿里巴巴集团淘宝物流事业部龚涛总监、中国物流信息中 心蔡进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荆林波副所长分别就物联 网、高铁、物流立法、冷链物流、电子商务以及宏观经济形势等 热点问题作了专题演讲。经全体代表投票评选,会议发布了 “2010 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行业 10 件大事”。现将会议主要内容纪要如下:
(一)我国物流业十一五回顾和十二五展望 我国物流业十一五回顾和十二五展望 回顾和十二五 何黎明会长在主题报告中指出,“十一五”期间,在经济发 展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了较 快增长。2010 年,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分别可达 125 万亿元和 2.7 万亿元,与“十五”末期的 2005 年相比,双双实 现了总量翻番,年均分别增长 21%和 16.7%;社会物流总费用与 GDP 的比率约为 18%左右,可望比 2005 年降低 0.3 个百分点,相 当于新增社会经济效益 1000 多亿元;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可达 7%左右,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约为 16%左右,有 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在此期间,物流业产 业地位显著提升,物流市场规模快速扩张,物流企业加速成长,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物流信息化运用和技术创新取得实 效,物流行业基础工作体系基本形成,物流业对外开放迈开新的 步伐,物流业政策环境也有所改善。“十二五”时期,我国物流业发展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 期,面临新的形势。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物流业发展将面临新课题;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坚持扩大内需战 略,物流需求将出现新变化;新的开放战略和新的竞争环境,物 流企业将面临新挑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加快推进,区 域物流将形成新格局;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完善和新科技革命的 深入,物流运作将出现新模式;日益紧张的能源、资源、环境约 束压力,物流发展方式必将实现新突破。在对未来发展形势分析判断的基础上,报告提出了 “十二五” 时期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在抓紧落实国务院《物流业调 整和振兴规划》的基础上,争取物流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在“十二 五” 规划中突出体现,并积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筹划 2011—2020 年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我们建议,到“十二五”末期,基本 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 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业由注重基础建设 向全面提升服务质量转变。根据经济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需 要,大力推进物流需求社会化。积极培育适应客户需求的物流企 业群体,并以 A 级物流企业国家标准促使企业提升发展,出现一 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整合优化物流设施设 备,全面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物流管理、服务和技术创新有新 的突破。物流市场环境得到优化,行业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有 利于物
流业发展的管理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形成。全社会物流总 费用与 GDP 的比率继续下降。物流业在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提供坚实的物流基础。
(二)我国物流业“十二五”政策动向 我国物流业“十二五” 1.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工作思路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承担着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 联席会议办公室的工作,该局副局长王慧敏在讲话中强调在今后 一个时期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1)加强综合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物流涉及领域多,范 围广,蕴含着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个部门都难以全面承 担物流行业的管理职能,需要一个多部门协调的平台来承担协调 工作。这几年联席会议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下一步还要 充分运用这个平台,提高权威性和协调性,推动有关部门在制定 政策的目标方面协调一致。(2)统筹规划,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整合。一是要落实 好已经制定的专项规划,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特别要重视规划的协 调一致,避免重复建设和不配套。二是各地要重视物流中心的统 一规划和建设,合理布局,加强基础设施的衔接和协调,完善转 运仓储设施,大力发展水运,提高物流效率。三是要整合利用改 造现有物流基础设施,利用好现有的仓储资源,发挥好园区的集 约效率。四是要注重区域物流发展的一致性,站在物流一体化的 高度来规划,在全国形成统一高效的物流布局。(3)集中力量做大做强。我国第三方服务企业集中度偏低,需要多部门合作,支持政策上要拧成一股绳,集中力量采取资产 重组、功能整合等措施,努力培育几个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 强的大型专业性企业,在行业内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要注重 培育物流服务品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各 相关部门要在土地、税收、海关通关等方面为企业“走出去”创 造良好的环境和政策保障。(4)加强需求引导,促进产业融合,提高服务能力。首先 要抓好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融合,推动联动发展。通过近几年的工 作,我们取得了一些经验,下一步我们还要搭建联动平台,让企 业认识到双赢的效果,并从成功企业中找到可借鉴的方式方法,带动产业间的深层次融合,实现战略合作伙伴下的合作。(5)以信息化推动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重要标志,信息化也是实现物流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推动力。随着物联 网的发展,我们要为这种转变做好准备,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 进物流企业和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共享,推动供应链一体化运 作。要探索适合公共信息平台的运营机制,找到一种既能保持信 息中立,又能实现社会信息共享共用的模式。(6)继续加强标准和统计等基础性工作。物流标准是一体 化运作的基础,是效率提高的前提,是成本节约的手段,担负着 重要的使命。统计的重要作用是,可以使我们在埋头发展的同时,抬头看到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下一步我们将在继续完善物 流统计核算制度的同时,研究物流指数和现行指标,还要推动各 类企业逐步建立物流台账,提高统计的精确度。2.落实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政策思路 国家发改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耿书海介绍了为落实《规划》 经多部门调研和协调后上报国务院 “关于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有关 政策意见”。(1)税收政策的重点是要解决物流营业税几个环节的税率 不一致的问题,目前解决的角度是首先把物流业纳入今年增值税 扩大的范围,下一步就是要明确增值税税率。土地使用税的问题,已经明确提出来要研究完善,降低企业的负担。(2)土地政策主要是要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基础上加大 政策支持力度,对列入各地物流业规划的现代物流项目要优先供 地,涉及到农用地征收转用的土地计划要优先安排,政府供应的 物流用地纳入供应计划。(3)车辆通行方面,要降低过路过桥费,为物流业创造一 个良好的外部条件。尽快修订收费公路的收费条例,逐步降低偏 高的高速公路收费标准,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4)
改善物流企业的行政管理方面,要制定法律和行政法 规,放宽物流业的资质要求和准入条件,允许分支机构使用总部 取得的资质。逐步减少对物流企业的行政审批,鼓励物流企业跨 区域网络化经营,对物流企业设立分支机构提供便利。要进一步 加强物流业政策和法规体系建设,通过立法明确物流业的产业地 位。(5)促进物流设施的整合,支持物流企业
兼并重组,整合 现有的物流设施资源,创新合作方式。(6)在物流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方面,原来物流企业申请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应该根据物流业发展实际 做一些修订,使更多的物流企业可以享受到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 政策。(7)加大物流业的投入,要求各地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对 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给予扶持,积极引导银行业对物流业的信贷 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各种质押和贷款担保的方式,完善投融资机 制,为物流企业发生债权和其他的投融资途径创造便利条件,进 一步拓宽物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3.交通运输部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思路 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蔡玉贺从交通运输的角度介 绍了如何通过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重 点说明了“十二五”时期在推进现代物流方面的具体措施。首先,积极推进港站和物流的融合。“十二五”时期计划建 设 200 个左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给予物流园区、货运枢纽一定 的补贴。这个政策已经研究通过,下一步即将实施。第二,推进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政企联合建设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加大 推进以浙江为代表的共享平台试点项目建设。第三,积极推进甩 挂运输。五部委已经联合下发了一个文件推进甩挂运输。第四,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要优化综合运输设施网络;加快货运枢 纽的建设;改造提升运输体系,推进交通运输一体化服务。4.工业物流发展的政策思路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处长张伟介绍了工业物流 的情况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将下阶段的工作方向进行了 通报。工业物流对物流发展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工业物流占到 全社会物流总额的 90%左右,工业品在物流环节的时间,占有全 部时间的 90%左右。当代工业企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物流效果。工业领域很多大型企业都有自己的物流部门。物流企 业和企业物流是不可分割的,是促进工业经济协调高速发展的两 个轮子,缺一不可。此外,工业物流对于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具 有重大意义。工业物流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目前中国 的工业产能和工业物流能力不相匹配,工业的布局往往和物流的 配套不适应。第二,对工业企业来说目前还缺乏足够的有信用有 权威的物流服务平台。第三,工业系统内部物流人才比较少。第 四,工业企业内部物流技术相对落后。第五,各地工业园区中的 一些物流园区有重复建设的问题。“十二五”期间工业物流的重点工作:一是做好 2010 年-2015 年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二是物流信息化示范工程,包括 电子政务系统与物流信息化的衔接;多式联运信息化;物流信息平台;制造业与物流业信息化联动;电子商务与物流服务集成; 重点领域的信息化改造;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的提升;物流园区 信息化提升工程;物流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试点工程。三是推 进国家新兴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信息化建设工作方案,工信部从 全国的 62 个新兴工业化示范基地中首先选择 28 个进行工业园区 的物流信息化建设。
(三)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宏观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作了题为 《常态增长态势 基本形成,稳步较快增长为新年基本特征》的主题报告。报告指 出,从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来看,2010 年中国经济稳步 向好的发展态势不断巩固和增强,常态增长态势基本形成。国内 需求有效释放,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提升,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形成了市场驱动,投资、消费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同时,结构调整取得 一定成效,产业扩张受到一定抑制; 区域经济协调性也有所提高。报告对今年宏观经济形势作出两个基本判断: 一是经济发展 态势将呈现稳定较快基本特征。二是 CPI 上涨压力仍较沉重,但 可以控制,不会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并指出 2011 年我国经济发 展值得期待的“四大亮点” :一是新兴战略产业将加快发展;二 是内需拉动经济的作用更为突出;三是区域发展更为协调,经济 增长将现“多极化”特征;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构调整将 迈出更为实质性的步伐。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荆林波从更宏观的角度对中 国经济进行了分析,指出过去 30 年的中国经济增长存在七个方 面的失衡,中国经济的 “二次腾飞” 需要从失衡增长到均衡发展。改革开放的 30 年,中国经济增长有目共睹,但是失衡也日 益凸显,主
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经济增长的动力失衡,经济增长单纯地、粗放地依赖外需;第二,经济结构的失衡,三 次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第三,发展方式失衡,追 求外延式增长,忽视了内涵式增长,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第四,城乡区域发展的失衡,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第五,增长与发展 的失衡,资源与环境的约束日益趋紧,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较大; 第六,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失衡;第七,经济增长的收益没有 被共同分享,导致收入分配失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报告指出,破解我国未来科学发展的战略转移,切实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跳出第一次腾飞所倚重的工业化路径,寻 找新的发展路径,探索新的模式。以城镇化为载体,以现代产业 体系为支撑,必须遵循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里强调 的均衡发展是指: 经济增长的动力要内外需并重; 优化经济结构,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大研 发投入,追求内涵式发展;以人为本,共享发展成果,逐步缩小 地区之间的差距,推进城镇化建设,协调城乡发展;推进节能减 排,强化绿色发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动社会民主发展。只 有在“均衡”上做足文章,在“全面发展”上加大力度,我国经 济才能实现“二次腾飞”,增强发展的动力,提高发展的质量。
(四)我国物流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福州大学副校长、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王健介绍了我国物流 立法的现状及第一个地方性的物流法规——2010 年 9 月 30 日福 建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福建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以 下简称条例),并重点介绍了该条例的特征及借鉴意义。该条例由四个方面共 25 条组成:第一部分是一般性规定,第二部分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职责,第三部分是企业的发展,第四部分是福建与台湾物流合作的内容。在我国立法实践中,多数法律法规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起草,提交人大审议、通过并颁布的。该条例属人大自主立法,起草机 构为福建省人大财经委。通过成立立法工作组和立法研究组,设 立专项研究课题,研制专家建议稿等方式吸收多方智慧。通过立 法调研,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在法律调整手段上,鉴于我国物流 业处于起步阶段,实践经验不足,条例属促进法,通过促进法引 导和促进物流业发展,体现我国物流立法的阶段性特征。其借鉴意义主要有:第一,明确物流管理体制。针对物流管 理体制,促使政府物流管理部门从实践中的“牵头部门”到“主 管部门”的变化;第二,强调物流业发展规划。物流业发展规划 纳入经济社会总体规划与计划,制定省、市物流业发展规划 和省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 第三,设立省级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统筹使用各项物流业发展资金;第四,保障物流业用地;第五,确立物流统计制度; 第六,推动工商贸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发展; 第七,加强闽台物流合作。王健指出,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目前制定《物流法》有些超 前,但实现物流立法既迫切又是个比较困难的过程,需要有一部 法律法规对发展物流进行宏观指导; 同时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抓 紧制定出台配套措施、实施细则来弥补“促进型”物流法律法规 的不够具体、缺乏约束性的不足。
(五)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从智能物流的概念入 手,指出智能物流对物流业发展的影响。智能的特征是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对物流信息化的影响主要有开放性、动 态化、集中性。当今的系统必须是开放性的系统,必须要有与社 会信息、外部信息的交换共享,同时也要有自己的信息向社会发 布的机会。开放性的要求使得定位技术、传感技术等成为热门。制约开放的主要问题是安全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一要靠技术,二要靠流程重新设计,三要靠法律,四要靠内部管理。企业的管 理系统要适应外部快速发展的复杂环境,必须要能够根据外部情 况的变化,随时判断调整,即动态化管理。动态管理的基础是要 有识别信息加时空信息构成的位址信息。另外动态网络的监管动 态化和服务社会化将决定着物流管理的动态化进程。信息化的另 一个特性就是信息管理趋于集中,信息的集中管理有利于提高信 息的处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戴会长强调,当前的物联网热呈现出一种技术推动的特色,但要在产业界得到推广应用,还要有产业驱动。产业驱动的核心 就是网络和流程。物流企业在应用热门技术时要考虑自身的实 际。他在最后形象地指出,智能化就是让物变聪明,让人变 “傻”,这也是物流业发展的方向。“高铁时代”
(六)高铁时代”与现代物流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张晓东教授介绍了“十一五”我 国铁路的发展情况,分析了高铁发展对现代物流的影响,并指出 “十二五”铁路发展的方向。“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目前 我国高铁营业里程已经达到了 8358 公里,在建里程达 1.7 万公 里,短短五年的时间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二是截止到 2010 年底,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共计 295 座新型客运站投入使用。同时铁 路客运站的建设也注重了综合配套设施的完备性,客运站与城市 的交通实现了紧密衔接。三是铁路客货运量大幅度增长,在节约 用地、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四是在工程建 造、机车车辆、铁路调控、客站建设等多个方面都已居于世界领 先水平。五是铁路改革深入推进,“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不仅有客运投融资改革,在客运方面也打开了境外市场。客货运能逐步缓解,对于物流服务体系构成了重要的基础支 撑:一是促进了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在时间成本、物流成本的 节约上都有贡献;二是加快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刺激 了沿线区域的人员流动和物资流通; 三是开辟了国际合作与交流 新领域,延伸了中国物流企业市场范围和产业链条。“十二五”期间铁路发展的重点有:一是进一步完善路网规 模,包括继续推进货运建设,建设全国性区域网络的节点城市,完善铁路枢纽线,加强货运支线建设;二是进一步做好铁路物流 节点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按照铁道部的计划安排,到 2015 年要 建成 18 个全国物流中心,33 个区域物流中心;三是创新铁路运 营组织方式,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物流化服务;四是完善 高铁物流产品化服务体系,随着现代铁路和城市轨道的衔接,可 能在“十二五”末形成一些围绕高端快递业的联动趋势;五是推 进货运企业向物流企业的转型; 六是符合物流特点的技术装备进 一步推出;七是突出抓好专业性人才队伍建设。
(七)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流通经济与管 理研究中心主任陈丽华教授首先介绍了农产品冷链建设在我国 发展的现状,指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设施落后;完整的 冷链体系尚未形成;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冷链物流标准化 缺失;冷链物流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农业发展水平落后,集中度不高。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会对农户、经销商、批发市场和 消费者带来不同的成本和收益,对成本和收益进行细致的分析有 助于理清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建设思路。即必须从我国国情出 发,立足我国农产品供需现状和流通过程现状,逐步推进冷链物 流建设;把握市场需求,遵循市场规律,选择合适的冷链建设模 式;保护市场弱势群体的利益,扶植有能力的流通企业;发挥冷 链物流的优势,实现各主体的共赢。
(八)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 阿里巴巴集团淘宝物流事业部总监龚涛介绍了电子商务领 域中当前发展最快的 B2C(企业对个人)市场的发展形势,分析 了电子商务给现代物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物流企业 应如何抓住这个机会。淘宝商城 2010 年的增长超过了 4 倍,2010 年底一天的交易 定单数超过 100 万票,折算包裹大概在 60 到 70 万件。2010 年 11 月 11 日,淘宝让整个社会后台服务体系,特别是物流体系,在电子商务面前做了一个小的测试。当天整个淘宝商城销售额突 破了 9.36 亿元,相当于整个香港一天的零售总额。测试结果证 明,物流已经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龚涛指出,电子商务需要的是能够提供一站式、一体化、完 整的解决方案的物流公司。快递服务是目前所有物流服务中最具 备一站式和社会化特征的服务模式。所以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 中,快递是使用最多的物流形态,而其他的物流形态却没有在电 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搭上这个快车。当前物流业在电子商务领域发展的关键,是如何通过有效协 作,使专业性的物流公司整合成为系统性的,具有社会特征的服 务能力。即把资源变成能力,让商家有效地去选择能力,而不是 去整合资源。把资源变成能力的最核心的关键要素之一,是信息 系统。淘宝希望在其提供的平台和信息系统中,商家和物流企业 之间的隔阂能够打通,让社会上更多专业的资源变成一种系统化 的能力。
从而在根本上缓解物流对电子商务跨越式发展所带来的 负面影响。
(九)2010 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行业 10 件大事 经全体代表投票评选,会议发布了“2010 年中国物流与采 购行业 10 件大事”。1.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制定规划,落实国务院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2010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物联 网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启动。3.大规模铁路建设加快推进,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居世 界第一。4.《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和《全国物流标准专项规 划》两个物流业专项规划出台。5.我国网络购物出现“井喷”,物流能力成为瓶颈。6.《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开始实施,开启两岸 物流合作新时代。7.国内首部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福建省促进现 代物流业发展条例》出台。8.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启动甩挂运输试点工作。9.全国 A 级物流企业超千家。10.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大型展会、赛事物流保障工 作圆满完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研究室)
第三篇:2011年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会议纪要
2011年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会议纪要
(二○一一年一月二十六日)
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主办的‚2011年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于2011年1月19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名誉会长陆江、首席顾问丁俊发,联合会、学会领导何黎明、戴定
一、崔忠付、蔡进、贺登才出席会议。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王慧敏副局长、国家发改委经济贸易司耿书海副司长、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蔡玉贺副司长,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铁道部、商务部、银监会、民航局、邮政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国家开发银行等有关部门的代表;部分省、市(区)政府物流工作牵头部门以及物流行业协会的领导同志;部分物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以及物流研究、教学、新闻单位、投资咨询机构的代表近500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以‚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为主题。何黎明会长做了题为‚转变方式,提高质量,努力开创‘十二五’物流业发展新局面‛的主题报告。王慧敏副局长、耿书海副司长、蔡玉贺副司长,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处张伟处长分别就物流业发展形势、政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工业物流等问题讲了话。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戴定一副会长、北京交通大学张晓东教授、福州大学王健副校长、北京大学流通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陈丽华主任、阿里巴巴集团淘宝物流事业部龚涛总监、中国物流信息中心蔡进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荆林波副所长分别就物联
网、高铁、物流立法、冷链物流、电子商务以及宏观经济形势等热点问题作了专题演讲。经全体代表投票评选,会议发布了‚2010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行业10件大事‛。
现将会议主要内容纪要如下:
(一)我国物流业十一五回顾和十二五展望
何黎明会长在主题报告中指出,‚十一五‛期间,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了较快增长。2010年,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分别可达125万亿元和2.7万亿元,与‚十五‛末期的2005年相比,双双实现了总量翻番,年均分别增长21%和16.7%;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约为18%左右,可望比2005年降低0.3个百分点,相当于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可达7%左右,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约为16%左右,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在此期间,物流业产业地位显著提升,物流市场规模快速扩张,物流企业加速成长,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物流信息化运用和技术创新取得实效,物流行业基础工作体系基本形成,物流业对外开放迈开新的步伐,物流业政策环境也有所改善。
‚十二五‛时期,我国物流业发展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临新的形势。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物流业发展将面临新课题;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物流需求将出现新变化;新的开放战略和新的竞争环境,物流企业将面临新挑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加快推进,区
域物流将形成新格局;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完善和新科技革命的深入,物流运作将出现新模式;日益紧张的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压力,物流发展方式必将实现新突破。
在对未来发展形势分析判断的基础上,报告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在抓紧落实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基础上,争取物流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在‚十二五‛规划中突出体现,并积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筹划2011—2020年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我们建议,到‚十二五‛末期,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业由注重基础建设向全面提升服务质量转变。根据经济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大力推进物流需求社会化。积极培育适应客户需求的物流企业群体,并以A级物流企业国家标准促使企业提升发展,出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整合优化物流设施设备,全面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物流管理、服务和技术创新有新的突破。物流市场环境得到优化,行业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管理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形成。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继续下降。物流业在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物流基础。
(二)我国物流业“十二五”政策动向
1.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工作思路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承担着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
联席会议办公室的工作,该局副局长王慧敏在讲话中强调在今后一个时期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加强综合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物流涉及领域多,范围广,蕴含着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个部门都难以全面承担物流行业的管理职能,需要一个多部门协调的平台来承担协调工作。这几年联席会议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下一步还要充分运用这个平台,提高权威性和协调性,推动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的目标方面协调一致。
(2)统筹规划,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整合。一是要落实好已经制定的专项规划,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特别要重视规划的协调一致,避免重复建设和不配套。二是各地要重视物流中心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合理布局,加强基础设施的衔接和协调,完善转运仓储设施,大力发展水运,提高物流效率。三是要整合利用改造现有物流基础设施,利用好现有的仓储资源,发挥好园区的集约效率。四是要注重区域物流发展的一致性,站在物流一体化的高度来规划,在全国形成统一高效的物流布局。
(3)集中力量做大做强。我国第三方服务企业集中度偏低,需要多部门合作,支持政策上要拧成一股绳,集中力量采取资产重组、功能整合等措施,努力培育几个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专业性企业,在行业内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要注重培育物流服务品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各相关部门要在土地、税收、海关通关等方面为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政策保障。
(4)加强需求引导,促进产业融合,提高服务能力。首先
要抓好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融合,推动联动发展。通过近几年的工作,我们取得了一些经验,下一步我们还要搭建联动平台,让企业认识到双赢的效果,并从成功企业中找到可借鉴的方式方法,带动产业间的深层次融合,实现战略合作伙伴下的合作。
(5)以信息化推动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重要标志,信息化也是实现物流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推动力。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我们要为这种转变做好准备,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物流企业和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共享,推动供应链一体化运作。要探索适合公共信息平台的运营机制,找到一种既能保持信息中立,又能实现社会信息共享共用的模式。
(6)继续加强标准和统计等基础性工作。物流标准是一体化运作的基础,是效率提高的前提,是成本节约的手段,担负着重要的使命。统计的重要作用是,可以使我们在埋头发展的同时,抬头看到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下一步我们将在继续完善物流统计核算制度的同时,研究物流指数和现行指标,还要推动各类企业逐步建立物流台账,提高统计的精确度。
2.落实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政策思路 国家发改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耿书海介绍了为落实《规划》经多部门调研和协调后上报国务院‚关于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意见‛。
(1)税收政策的重点是要解决物流营业税几个环节的税率不一致的问题,目前解决的角度是首先把物流业纳入今年增值税扩大的范围,下一步就是要明确增值税税率。土地使用税的问题,已经明确提出来要研究完善,降低企业的负担。
(2)土地政策主要是要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基础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列入各地物流业规划的现代物流项目要优先供地,涉及到农用地征收转用的土地计划要优先安排,政府供应的物流用地纳入供应计划。
(3)车辆通行方面,要降低过路过桥费,为物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尽快修订收费公路的收费条例,逐步降低偏高的高速公路收费标准,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4)改善物流企业的行政管理方面,要制定法律和行政法规,放宽物流业的资质要求和准入条件,允许分支机构使用总部取得的资质。逐步减少对物流企业的行政审批,鼓励物流企业跨区域网络化经营,对物流企业设立分支机构提供便利。要进一步加强物流业政策和法规体系建设,通过立法明确物流业的产业地位。
(5)促进物流设施的整合,支持物流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现有的物流设施资源,创新合作方式。
(6)在物流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方面,原来物流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应该根据物流业发展实际做一些修订,使更多的物流企业可以享受到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政策。
(7)加大物流业的投入,要求各地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对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给予扶持,积极引导银行业对物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各种质押和贷款担保的方式,完善投融资机制,为物流企业发生债权和其他的投融资途径创造便利条件,进一步拓宽物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3.交通运输部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思路
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蔡玉贺从交通运输的角度介绍了如何通过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重点说明了‚十二五‛时期在推进现代物流方面的具体措施。
首先,积极推进港站和物流的融合。‚十二五‛时期计划建设200个左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给予物流园区、货运枢纽一定的补贴。这个政策已经研究通过,下一步即将实施。第二,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政企联合建设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加大推进以浙江为代表的共享平台试点项目建设。第三,积极推进甩挂运输。五部委已经联合下发了一个文件推进甩挂运输。第四,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要优化综合运输设施网络;加快货运枢纽的建设;改造提升运输体系,推进交通运输一体化服务。
4.工业物流发展的政策思路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处长张伟介绍了工业物流的情况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将下阶段的工作方向进行了通报。
工业物流对物流发展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工业物流占到全社会物流总额的90%左右,工业品在物流环节的时间,占有全部时间的90%左右。当代工业企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效果。工业领域很多大型企业都有自己的物流部门。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是不可分割的,是促进工业经济协调高速发展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此外,工业物流对于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工业物流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目前中国的工业产能和工业物流能力不相匹配,工业的布局往往和物流的
配套不适应。第二,对工业企业来说目前还缺乏足够的有信用有权威的物流服务平台。第三,工业系统内部物流人才比较少。第四,工业企业内部物流技术相对落后。第五,各地工业园区中的一些物流园区有重复建设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工业物流的重点工作:一是做好2010年-2015年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二是物流信息化示范工程,包括电子政务系统与物流信息化的衔接;多式联运信息化;物流信息平台;制造业与物流业信息化联动;电子商务与物流服务集成;重点领域的信息化改造;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的提升;物流园区信息化提升工程;物流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试点工程。三是推进国家新兴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信息化建设工作方案,工信部从全国的62个新兴工业化示范基地中首先选择28个进行工业园区的物流信息化建设。
(三)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作了题为《常态增长态势基本形成,稳步较快增长为新年基本特征》的主题报告。报告指出,从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来看,2010年中国经济稳步向好的发展态势不断巩固和增强,常态增长态势基本形成。国内需求有效释放,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提升,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形成了市场驱动,投资、消费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同时,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产业扩张受到一定抑制;区域经济协调性也有所提高。
报告对今年宏观经济形势作出两个基本判断:一是经济发展
态势将呈现稳定较快基本特征。二是CPI上涨压力仍较沉重,但可以控制,不会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并指出2011年我国经济发展值得期待的‚四大亮点‛:一是新兴战略产业将加快发展;二是内需拉动经济的作用更为突出;三是区域发展更为协调,经济增长将现‚多极化‛特征;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构调整将迈出更为实质性的步伐。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荆林波从更宏观的角度对中国经济进行了分析,指出过去30年的中国经济增长存在七个方面的失衡,中国经济的‚二次腾飞‛需要从失衡增长到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经济增长有目共睹,但是失衡也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第一,经济增长的动力失衡,经济增长单纯地、粗放地依赖外需;第二,经济结构的失衡,三次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第三,发展方式失衡,追求外延式增长,忽视了内涵式增长,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第四,城乡区域发展的失衡,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第五,增长与发展的失衡,资源与环境的约束日益趋紧,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较大;第六,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失衡;第七,经济增长的收益没有被共同分享,导致收入分配失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报告指出,破解我国未来科学发展的战略转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跳出第一次腾飞所倚重的工业化路径,寻找新的发展路径,探索新的模式。以城镇化为载体,以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必须遵循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里强调的均衡发展是指:经济增长的动力要内外需并重;优化经济结构,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大研
发投入,追求内涵式发展;以人为本,共享发展成果,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推进城镇化建设,协调城乡发展;推进节能减排,强化绿色发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动社会民主发展。只有在‚均衡‛上做足文章,在‚全面发展‛上加大力度,我国经济才能实现‚二次腾飞‛,增强发展的动力,提高发展的质量。
(四)我国物流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福州大学副校长、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王健介绍了我国物流立法的现状及第一个地方性的物流法规——2010年9月30日福建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福建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重点介绍了该条例的特征及借鉴意义。
该条例由四个方面共25条组成:第一部分是一般性规定,第二部分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职责,第三部分是企业的发展,第四部分是福建与台湾物流合作的内容。
在我国立法实践中,多数法律法规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起草,提交人大审议、通过并颁布的。该条例属人大自主立法,起草机构为福建省人大财经委。通过成立立法工作组和立法研究组,设立专项研究课题,研制专家建议稿等方式吸收多方智慧。通过立法调研,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在法律调整手段上,鉴于我国物流业处于起步阶段,实践经验不足,条例属促进法,通过促进法引导和促进物流业发展,体现我国物流立法的阶段性特征。
其借鉴意义主要有:第一,明确物流管理体制。针对物流管理体制,促使政府物流管理部门从实践中的‚牵头部门‛到‚主管部门‛的变化;第二,强调物流业发展规划。物流业发展规划
纳入经济社会总体规划与计划,制定省、市物流业发展规划和省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第三,设立省级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统筹使用各项物流业发展资金;第四,保障物流业用地;第五,确立物流统计制度;第六,推动工商贸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发展;第七,加强闽台物流合作。
王健指出,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目前制定《物流法》有些超前,但实现物流立法既迫切又是个比较困难的过程,需要有一部法律法规对发展物流进行宏观指导;同时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抓紧制定出台配套措施、实施细则来弥补‚促进型‛物流法律法规的不够具体、缺乏约束性的不足。
(五)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从智能物流的概念入手,指出智能物流对物流业发展的影响。智能的特征是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对物流信息化的影响主要有开放性、动态化、集中性。当今的系统必须是开放性的系统,必须要有与社会信息、外部信息的交换共享,同时也要有自己的信息向社会发布的机会。开放性的要求使得定位技术、传感技术等成为热门。制约开放的主要问题是安全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一要靠技术,二要靠流程重新设计,三要靠法律,四要靠内部管理。企业的管理系统要适应外部快速发展的复杂环境,必须要能够根据外部情况的变化,随时判断调整,即动态化管理。动态管理的基础是要有识别信息加时空信息构成的位址信息。另外动态网络的监管动态化和服务社会化将决定着物流管理的动态化进程。信息化的另
一个特性就是信息管理趋于集中,信息的集中管理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和服务能力。
戴会长强调,当前的物联网热呈现出一种技术推动的特色,但要在产业界得到推广应用,还要有产业驱动。产业驱动的核心就是网络和流程。物流企业在应用热门技术时要考虑自身的实际。他在最后形象地指出,智能化就是让物变聪明,让人变‚傻‛,这也是物流业发展的方向。
(六)“高铁时代”与现代物流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张晓东教授介绍了‚十一五‛我国铁路的发展情况,分析了高铁发展对现代物流的影响,并指出 ‚十二五‛铁路发展的方向。
‚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目前我国高铁营业里程已经达到了8358公里,在建里程达1.7万公里,短短五年的时间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二是截止到2010年底,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共计295座新型客运站投入使用。同时铁路客运站的建设也注重了综合配套设施的完备性,客运站与城市的交通实现了紧密衔接。三是铁路客货运量大幅度增长,在节约用地、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四是在工程建造、机车车辆、铁路调控、客站建设等多个方面都已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五是铁路改革深入推进,‚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不仅有客运投融资改革,在客运方面也打开了境外市场。
客货运能逐步缓解,对于物流服务体系构成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一是促进了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在时间成本、物流成本的
节约上都有贡献;二是加快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刺激了沿线区域的人员流动和物资流通;三是开辟了国际合作与交流新领域,延伸了中国物流企业市场范围和产业链条。
‚十二五‛期间铁路发展的重点有:一是进一步完善路网规模,包括继续推进货运建设,建设全国性区域网络的节点城市,完善铁路枢纽线,加强货运支线建设;二是进一步做好铁路物流节点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按照铁道部的计划安排,到2015年要建成18个全国物流中心,33个区域物流中心;三是创新铁路运营组织方式,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物流化服务;四是完善高铁物流产品化服务体系,随着现代铁路和城市轨道的衔接,可能在‚十二五‛末形成一些围绕高端快递业的联动趋势;五是推进货运企业向物流企业的转型;六是符合物流特点的技术装备进一步推出;七是突出抓好专业性人才队伍建设。
(七)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流通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丽华教授首先介绍了农产品冷链建设在我国发展的现状,指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设施落后;完整的冷链体系尚未形成;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冷链物流标准化缺失;冷链物流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农业发展水平落后,集中度不高。
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会对农户、经销商、批发市场和消费者带来不同的成本和收益,对成本和收益进行细致的分析有助于理清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建设思路。即必须从我国国情出
发,立足我国农产品供需现状和流通过程现状,逐步推进冷链物流建设;把握市场需求,遵循市场规律,选择合适的冷链建设模式;保护市场弱势群体的利益,扶植有能力的流通企业;发挥冷链物流的优势,实现各主体的共赢。
(八)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
阿里巴巴集团淘宝物流事业部总监龚涛介绍了电子商务领域中当前发展最快的B2C(企业对个人)市场的发展形势,分析了电子商务给现代物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物流企业应如何抓住这个机会。
淘宝商城2010年的增长超过了4倍,2010年底一天的交易定单数超过100万票,折算包裹大概在60到70万件。2010年11月11日,淘宝让整个社会后台服务体系,特别是物流体系,在电子商务面前做了一个小的测试。当天整个淘宝商城销售额突破了9.36亿元,相当于整个香港一天的零售总额。测试结果证明,物流已经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龚涛指出,电子商务需要的是能够提供一站式、一体化、完整的解决方案的物流公司。快递服务是目前所有物流服务中最具备一站式和社会化特征的服务模式。所以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快递是使用最多的物流形态,而其他的物流形态却没有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搭上这个快车。
当前物流业在电子商务领域发展的关键,是如何通过有效协作,使专业性的物流公司整合成为系统性的,具有社会特征的服务能力。即把资源变成能力,让商家有效地去选择能力,而不是
去整合资源。把资源变成能力的最核心的关键要素之一,是信息系统。淘宝希望在其提供的平台和信息系统中,商家和物流企业之间的隔阂能够打通,让社会上更多专业的资源变成一种系统化的能力。从而在根本上缓解物流对电子商务跨越式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九)2010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行业10件大事
经全体代表投票评选,会议发布了‚2010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行业10件大事‛。
1.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制定规划,落实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物联网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启动。
3.大规模铁路建设加快推进,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一。
4.《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和《全国物流标准专项规划》两个物流业专项规划出台。
5.我国网络购物出现‚井喷‛,物流能力成为瓶颈。6.《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开始实施,开启两岸物流合作新时代。
7.国内首部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福建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出台。
8.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启动甩挂运输试点工作。9.全国A级物流企业超千家。
10.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大型展会、赛事物流保障工作圆满完成。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研究室)
第四篇:中国行业发展报告会-当前投资形势分析
当前投资形势分析
国家发改委投资所所长罗云毅
一、投资宏观调控政策的重大调整
(一)基本数据及背景资料
从宏观形势来看,我国投资率这两年一直是创新高的;另外一个是净出口率,这几年也是创新高的,占了7.3%;储蓄率也是新高49.8%;消费率则创下了历史最低,2007年为48.8%。
从月度数据来看,2008年1~9月份全社会投资增长速度很快,这个数据与往年相比没有什么差别,仍然保持在25%以上的增速。所以,今年投资率仍保持在高位已成定局,预计还是在40%左右。
这几年的宏观经济调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际上是投资的调控,即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这一明确的提法是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来的,即调整消费投资比例关系,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这样的提法是明确在数量上进行调控,这种思想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
2002~2003年,政策略有调整,即在2003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调整消费投资比例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2003年变为较有弹性的提法,增加了政策活动的空间。此后,2003~2006年,指导思想一直比较清晰,即增加消费、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一直到2007年11月底的时候,宏观调控尤其是在投资政策方面依然是保持了2002年以来的提法,即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防止投资反弹,促使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水平,仍然是“双控双防”的思想。从投资的角度来讲可以看得很清楚,经济工作会议的核心思想是防止投资反弹、或者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十七大在这方面也做出了阐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中,提出了三个转变,其中之一就是支出结构的转变,要从过多依靠投资、出口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这是从2002年开始一直到十七大整个宏观调控的主调。
(二)投资政策出现重大调整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宏观经济政策也相应进行了调整。总体来说,决策部门对于宏观经济的把握是比较早的,政策调整实际上在6月份就已经开始了。2008年6月13日,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省市区和中央主要部门负责同志会议,提出了五项任务。在宏观调控当中,关于投资提出了“大力优化投资结构”。这与2002年以来的提法有了较大的不同,已不将“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防止投资反弹”、“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作为主要任务。
2008年8月,中央11号文件提出了几项工作重点,其中第一项重点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第一项重点里面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保持合理投资规模”。核心思想是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实际上是要防止投资规模下滑,要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此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想法,比如说“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要求,进一步加快‘三农’、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建设。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控制‘两高’行业新上扩能项目,防止煤化工等产业项目盲目布局和违规建设。坚决停止新上党政机关办公楼项目。做好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的储备和前期工作,推进一批有利于消除瓶颈制约的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最后一句话是特别重要的,体现了什么叫合理投资规模,体现了决策部门宏观调控的战略思想和部署。
为什么说要“做好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的储备和前期工作”?实际上在1998年的时候,上半年年初,中央减少财政赤字的政策还没有变,但到了6、7月份的时候,中央决策发生了改变,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扩大公共部门的投资、扩大内需。这个决策是非常正确的,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出现了障碍。障碍之一就是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对此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没有充分的项目准备,当时的扩大投资未能及时地落实到项目上。此次决策部门在8月份提出储备项目的思想,实际上是根据1998年的经验开始推行项目建设,从而更加体现了扩大投资规模的意图。
2008年10月19日,国务院部署四季度十项经济工作任务,明确提出来要“加大投资力度”,从而标志着投资总量调控政策的走向发生了重大转变。
二、调整宏观投资政策的原因分析
(一)短期因素
从短期来讲,我国经济周期正处于下行的通道上,产出的增长速度下降,而且下降得比较快,财政收入增长的速度也在下降,电力增长速度下降,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疲软。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因为其在固定投资当中占了20%~23%的份额。
从全社会的投资来看,1~9月全社会投资同比增长27.8%。不过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考虑到投资价格指数的话,实际增长只有17.8%,差了10个百分点。最关键的是要看新开工项目情况,1~9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仅仅增长了1.7%,增幅比1~8月份降低了0.8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10%的投资价格指数,则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的增长率实际上是负值。如果从地区的角度看,占投资或者是GDP半壁江山的东部地区新开工项目的实际投资增长仅为-15.4%,还要更低一些。如果东部新开工项目实际投资增长下降了15%,那么显然将对未来国民经济的发展有负面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有时候并不能完全反映整体投资趋势,因为往年个别月份均有负增长情况。但是今年情况有所不同,在过去的三个季度当中,大部分月份的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率都是负值,这是在近几年当中没有出现过的。因此,该项指标反映出未来我国投资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2002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情况)
美国次贷危机与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经济极可能进入较长时期的低迷调整阶段,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在今年二季度已经出现了负增长,因此外部需求将出现下降。从短期来讲,外部需求不足要通过内需来弥补。内需无外乎消费和投资,但是消费的启动是不太容易的,消费率从2002年一直降到48.8,在此种情况下,只能启动投资。
(二)长期因素
仅仅从短期的形势变化角度来理解投资宏观政策的调整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长期的、本质性因素的影响的角度进行考虑。否则我们就必须面临这样的问题,当经济增长态势得以恢复时,我们是否还应该坚持“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保持合理投资规模”这样一个政策,或者说是否要恢复对投资总量进行控制的政策。
长期因素基本分析框架要建立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之上,即低消费率和高储蓄率。储蓄的应用形式主要包括三方面:净出口、存货增加和固定资本投资。在高储蓄率条件下,高投资率是唯一的选择。
从1990~2007年我国储蓄与投资的平衡情况来看,储蓄远远大于投资,二者之间形成了一个缺口,而且该缺口越来越大,到2007年为止已经达到了2万多亿。1990~2006年我国储蓄与投资的平衡态势
高出口率增加了我国外汇储备,利用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可以获得4%的收益。但是考虑到汇率风险、热钱回流、宏观经济稳定、机会成本、能源的净出口和污染的净进口等,高出口战略的风险和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从长期看,高净出口率的教训非常深刻。因此净出口只能作为短期的权宜之计,不能成为三驾马车之一。在既定的高储蓄率条件下,为弥补净出口下降所带来的影响,扩大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是唯一的选择。
三、结论
投资调控的新思路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认识的反映。即使不考虑短期因素,宏观的投资总量调控政策也迟早要从控制投资规模向充分利用储蓄资源,激励固定资产投资、保持投资与储蓄的基本平衡的方向转变。当前的这次宏观投资政策调整,短期因素仅是诱发因素。我们希望在今后发展中,这样的投资总量调控理念能长期保持下去。
四、投资政策展望
(一)管住货币、放开投资
投资调控特别是总量方面,不是一个短期的措施,而是长期的战略。从战略上看,当前要处理好投资和通货膨胀的关系,在总量上要管住货币,放开投资,管住货币就是要管住通货膨胀。不管怎样,通货膨胀始终是我们的“大敌”,不能依靠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投资与通货膨胀没有必然的联系,放开投资就是要让投资把我们的储蓄充分利用起来。投资也是一种货币现象,只要管住货币,就不会有通货膨胀。在比例方面,应按照中央的提法,即要优化投资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是管住投资项目的外部性,放开比例。
(二)加快财政政策调整
借鉴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应考虑进一步加快财政政策调整,向积极财政政策转型,即扩张性财政政策转型。最近对房地产的调整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体现了财政政策的转型,例如减税。根据1998年的经验,如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应按照中央提出的原则,即优化投资结构,将一些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作为投资的重点,例如节能、资源、科技创新、公共卫生、教育等方面。至于传统的产业部门,例如钢铁、水泥、电子、化工等,可依靠市场来调节。
(三)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扩大投资应遵循市场经济原则。例如,在当前的大规模投资当中,在房地产业可能会增加保障体系住房的投资,但是所谓市场经济原则,就是不应把保障体系过于扩大,把本来不属于保障体系的也包括进来,这就会对市场经济产生影响。
扩大投资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我们强调管住投资外部性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讲可持续发展。现在确实是要扩大投资,要增加投资弥补外部需求的下降。但是对于土地的保护、环境的保护、对资源的保护都不能放松,不能够以牺牲可持续发展来扩大投资,这也是1998年给我们的重要经验教训之一。
(四)把激励企业投资放在重要地位
目前扩大投资、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由公共部门来投资,但实际上决策部门还应把如何激励企业投资放在重要地位,不能仅仅依靠公共投资来弥补外部需求的下降。当然,怎样通过财政政策的调整、通过公共部门投资的调整来激励和带动企业投资,仍然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
(五)要结合考虑其它扩张性措施
1998年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来扩大公共部门的投资需求。现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这样的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仅是要增加支出,但同时还可以采取减税、补贴等形式,即非投资的形式。
我的演讲就这么多,我就把我对当前投资政策调整的一些理解向大家做一个汇报,谢谢大家!
提问交流
提问1:想请教一下刚才讲的净出口和投资关系的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现在每年出口资本将近2000亿美元,用来购买国外证券资产,但同时我们只吸引外资600亿~700亿美元。那么,您觉得政府的政策怎样可以放开一些行业管制或者是鼓励民营企业在扩大投资当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与其把这些资本借给外国人在国内投资,中国应该怎么样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本?
罗云毅:你提的问实际上就是我想讲的,就是怎么利用这些资本在国内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我们在政策上和体制上要做很多的调整,我刚才讲的主要是宏观调控政策上的调整,即不再约束投资、而是鼓励投资。你讲的实际上很多问题是属于体制上的问题,还有发展阶段的问题。那么在体制上,我们确实还有做很多工作要做,比如说讲到民营经济的发展、垄断部门改革的问题,这都是决策部门已经考虑的,实际上也是我们下一步要具体做的工作。
提问2:刚才您提了一个观点,就是高储蓄的唯一出路是投资,这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观点。在目前结构调整的情况下,如果不能迅速扭转结构的话,会不会进一步导致净出口的增加,这就会进入到一个循环的怪圈,请问您怎么解释?
罗云毅:如果不能调整结构,中国就没有出路了,现在是必须要调整结构。现在实际上我们很多投资、生产能力是面向世界市场的,调整结构的话,即想把资源输入到世界转到以内需为主,确实是需要一点时间。我讲的可能很容易,但实际上做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过我觉得这是我们必须要走的一条路,而且过程确实不容易。目前,我国每年造110亿双鞋,国内仅消费30亿双,那么70亿的制鞋能力怎么转成内需,确实还需要很多工作要做。另外这个调整在很大程度上还与我们的技术创新有关。如果技术创新跟得上国内需求的步伐,如果能够体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上,那么我们的投资在国内就能找到自己的出路。如果没有技术创新、或者技术创新慢的话,不能适合国内的需要,那么投资就没有办法转化。
提问3:现在整个经济在下行的通道中,观察到产业界的投资意愿都在收缩,那么就您目前掌握的信息看,现在再投资刺激是不是为时过晚,或者您认为有哪些政策会比较快的能挽回这样的趋势?另外在哪些领域能最快起效,刺激投资的起效的时点最快会在什么时候?
罗云毅:对于最后一个问题是非常容易犯错误的,所以我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能够很快地启动。至于进一步采取什么样政策,我觉得在具体的工作部门,包括财政部、发改委等,应该正在研究这方面的事情。当然从大的方向来讲,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大性的财政政策无非是减税和增支。减税可以考虑很多方面,比如说加快增值税的转型,实际上中央已经提了很长时间,但没有落实,这次利用这次机会可以加快转型。还有可能是在所得税或者是个人所得税等某个方面进行调整,不过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措施,可能还是一个需要仔细研究的过程。至于投资支出,一方面投资的重点应该放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例如能源、新材料、教育、公共卫生等涉及到公共利益的部门。这跟平时讨论宏观经济、讨论很多年的结构优化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现在在加速,利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在公共部门方面加大力度。比如说水库的建设,原来计划是2015年完成,现在可以提高到2012年。
第五篇:2014旅游行业发展高峰论坛会议纪要
2014旅游行业发展高峰论坛会议纪要
2014年03月14日 17:02来源:
编辑:东方财富网
字体:大中小|共0人参与讨论|用手机讨论
近期由旅行社杂志主办的“2014年旅行社行业发展高峰论坛”在桂林举行,论坛主题为“聚焦电商,拥抱变革”,其中就互联网大潮下传统旅行社的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了探讨。
2013年出境游行业表现最为亮眼,预计2014年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根据旅游研究院数据,2013年预计国内旅游人数33亿人次,同比增长11.6%,国内旅游收入2.6万亿元,同比增长14%;入境旅游1.29亿人次,同比下降3%,旅游外汇收入480亿美元,同比下降4%;出境旅游人数9800万人次,同比增长18%;出境旅游消费1200亿美元,同比增长20%。旅游研究院对于2014年的行业发展持乐观态度,预计今年国内旅游人数35.8亿人次,同比增长8.5%,入境旅游人数1.31亿人次,同比增长1.5%,出境旅游人数1.14亿人次,同比增长16%。
在线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现阶段随着互联网对旅行社行业的影响,一些新型业态不断出现,我们认为,根据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不同,这些企业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产品覆盖较全、模式相对成熟的OTA,如携程、艺龙和芒果网;第二,利用比价模式兴起的垂直搜索引擎,以去哪儿为代表;第三,专注于细分市场的在线旅游服务商,如主打度假产品的途牛和驴妈妈、以景区门票为核心产品的同程网、以B2B服务管理为主的欣欣旅游网、以小团队私人定制为主的6人游等;第四,开始触网的传统线下旅行社,如中青旅等。
未来标准化产品(机票、酒店等)将依赖OTA。据我们与业内知名企业创始人、行业专家沟通判断,业内标准化产品如机票、酒店、门票等,由于对线下服务要求较低,现阶段OTA已基本可以解决游客关于便捷和成本低的需求,未来竞争重心将转移至对移动互联网入口的抢夺。携程作为业内标杆企业,自去年起开始大力推广其APP产品,而去哪儿在纳入百度的大战略计划后,凭借百度地图的入口,也有效占据了一部分移动端的市场份额。
旅游度假产品仍需继续探索O2O模式。传统旅行社的痛点在于难以深度挖掘消费者需求,而电商的痛点在于线下服务难以保障,二者的结合或是未来O2O的主要发展趋势。对于线下服务占比较大的旅游度假产品市场,仅依赖在线端的流量导入是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电商的优势在于拥有海量的数据来源,可以低成本、快速地深挖消费者需求,但落实到线下服务方面,由于出行服务环节较多,电商不论在企业管理或者是人才方面都难以与传统旅行社比及。所以在类似出境游这样服务比重较大的细分市场中,现阶段线下企业的优势更为明显。预测未来线下和线上企业将会加大相互渗透合作的力度,充分挖掘协同效应,共同探索互利共赢的O2O模式,可以重点关注A股线下触网的企业,如中青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