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项研究中调查了不同年龄人的情绪体验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2 04:03: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4项研究中调查了不同年龄人的情绪体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4项研究中调查了不同年龄人的情绪体验》。

第一篇:在4项研究中调查了不同年龄人的情绪体验

在4项研究中调查了不同年龄人的情绪体验,表达和控制。在研究1中,选取了一个社区样本中的127个非裔美国人和欧洲裔美国人(年龄在19-96岁)作为被试,研究2中,被试为社区样本中的82名中国的美国人和欧洲裔美国人(年龄在 20岁Vief,德沃,布尔卡,1989年Labouvie Vief,哈基姆25岁之间)和老年被试中(年龄60岁以上),他们发现老年被试自我报告的发病率和负面影响的强度比年轻被试的低,但没有年龄为积极的影响差异。但是在积极影响上没有年龄差异。在两个实验室研究中,被试被要求回想强烈的情感经历。然而他们的情绪体验却未发现与年龄相关的差异。在一个研究中,从三个年龄组(年龄24-40岁,年龄45-60岁,年龄65-80岁)中各选取了10名妇女作为被试,,Malatesta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在相同的指示下,重温三个负性情绪任务时,没有证据证明其强度与年龄的差异有关(马拉泰斯塔,、伊扎尔,卡尔弗,Nicolich,1987年)。类似地,在一个实验室年长被试的研究(年龄71 – 83岁)年Levenson和他的同事观察研究发现:对先前做的让被试回想有趣的情绪体验强度的实验,从被试自我报告的结果来看,这些被试与年轻被试没有差异(列文森,卡斯特森,弗里森,埃克曼,1991)。

这些研究表明,体验情绪的度能力和特别的一些情感经历是有区别的。虽然在在指令下回想强烈情绪体验的强度没有明显的年龄相关的差异,但是在日常生活的潮起潮落中,年长被试报告的情绪体验的强度较低,也不那么频繁。从总体的研究结果来看,年龄差异对负性的影响可能比对积极情绪的影响更可靠。

情绪表达

与老化有关的情绪改变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导致情绪表达行为的变化,,但是它在塑造社会互动方面起到最重要的作用。是不是也有证据证明在情绪表达老化方面的改变?研究人员 使用自我报告措施和行为的观察来评估在人的生命过程中是否情感表达的行为在减少,比如主观感受。劳顿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年长的被试更有可能比中年或更年轻的被试支持声明比如“我很少哭”以及“不管我心理是高兴的或者难过的,我表现出来的几乎是相同的”(劳顿等艾尔。,1992,第175页)。相比之下,Malatesta和Kalnok(1984)在包含两个关于一般可能性项目“说出自己的感觉”和“因为情绪表现出来的行为”(第303页)的情绪抑制因素中没有发现年龄差异。尽管这些东西被认为比情绪本身的表现力更广泛(总&约翰,1997年,出版中)。

在情绪表达上,与年龄有关的行为改变方面的证据表现力也是好坏参半。马拉泰斯塔等(1987)。当他们故意重唤起被试强烈的情绪事件的时候,他们发现年龄对于评级被试面部表情的精确性时没有主效应。同样,列文森和他的同事发现,在一个重温情绪的任务中,没有证据说明在情绪的表现力方面存在差异。在这个重温情绪任务中,在试验期间,被试无意识表达的情绪行为的百分比没有年龄上的差异(李文森等人,1991)。然而,当使用一个实验室范式,让配偶彼此交互,卡斯特森和他的同事发现,在一个讨论夫妻冲突关系的谈话中,相对于中年夫妇(平均年龄为44岁)而言,老年夫妇(平均年龄为63岁)在幽默感,愤怒,厌恶,好斗性以及发牢骚方面表现出较小的兴趣,(卡斯特森,高特曼,列文森,1995年)。有趣的是,在这些相同的对话中,他们发现,老年夫妇比中年夫妇表现出更深的感情,这表明在情绪的表达上,一些积极的情绪也会免除一般年龄引起的衰退。

正如情绪体验的研究,对于年长的被试在重换强烈情绪和附随的情绪表达的行为上,没有证据证明他们能力存在差异。然而,无论是在日常情绪表达的自我报告,还是在具高生态效度的实验室范式—— 讨论配偶问题——情绪表达行为减少的证据得到了。类似主观经验研究的结果,这些结果表明情绪表达与年龄相关的可能性在减小可能会被限制主要为负性的而不是正面的情绪。

情绪控制

通常情况下,当情绪发生或消失的时候人们不会袖手旁观,相反地,当人们有情绪的时候,人们试图影响他们的情绪,会想象这些情绪是如何产生的或者表达的(Gross与列文森,1997年).鉴于这种尝试在情绪调节方面对心理健康是重要的(Gross & Mufioz, 1995),所以,在考虑随着年龄的变化是否在情绪体验与情绪表达时伴随着平行与老化有关的改变情绪控制的问题是必要的。

在更广阔的领域应对和年龄相关的变化以及防御过程在以前已经描述过(例如,Aldwin,1991年,哈基姆Vief,霍巴特,1987年;麦克雷,1982年),但据我们所知,只有两个研究直接涉及到研究情绪控制与年龄相关的变化。相反地,在情绪的体验和情绪的表达上与年龄的相关性明显下降。然而仅有一个研究中的年龄差异是明显的表明情绪控制是随着年龄变化增强的。在这项研究里面,Lawton等人(1992)发现,相对于年轻和中年的被试,年长的被试更有可能同意以下这些项目:“我试图保持一个中性的状态,避免情绪化的状况发生”和“我尽量避免情绪化反应,无论这个情绪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Lawton等人,1992年,第175页),这两个项目均表明在老年被试中情绪控制是增强的。Labouvie拉森Vief等,1989)。在采访中,探测器是用来评估被试是怎样体验和控制自己的每一个情绪的,后来编码了为表示四个级别的经验和调整的抄本。在四个成年组中,没有出现与年龄相关的调整等级。

在已经记录与年龄相关的变化的三个领域中,有关情绪控制的研究是最少的。然而,有一些证据表明,情绪控制可能会岁着年龄的变化有所增强,尽管有关这个领域研究的缺乏限制了我们的信心。

目前的研究

在目前的研究中,我们使用一个种族和文化不同的样本集检验情绪体验、情绪表达和情绪控制与年龄的变化的关系。在每个样本中的被试,虽然招募了不同的研究项目,回应了涉及这三个领域的项目。我们考虑到一个问题是,这些不同的样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广泛的被试组,从而使我们能够测试有关情绪和情绪控制年龄差异的结果的可靠性和普遍性。尽管所有的横截面的年龄比较——本文所述的那些

一在有关年龄变化方面的研究都毋庸置疑地受到他们能力的限制,特色鲜明的样本让我们有更大的信心猜测情绪管理的发展变化有更大的可能性。

在这个研究里面我们有两个主要的目标,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在情绪的体验、表达和控制研究中通过使用一系列广泛的措施继承和扩展先前的研究。第二个目标是评价起源于白人中产阶层被试的文化假设在这个研究领域的可能性(他们在这个领域有了绝大多数的样本),而不是来自于真实的年龄相关的变化(见麦克法兰,罗斯,和Giltrow的,1992)。如果共享的关于情绪应该如何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改变的文化假设反应了一个特定族群的信念,并且这些信念在文学结果中是负责的,我们不希望这些结果通过民族和文化群体广泛推广。相反地,如果调查结果代表了可靠的年龄相关的变化,我们将期望在不同的文化样本中发现类似的效应。

研究1:非裔美国人和欧洲裔美国人社区样本

我们的第一项研究选取的是来自旧金山湾区,一个文化和不同种族地理区域的被试,要开始探索情绪体验、情绪表达和情绪控制与年龄有关的变化,我们在每个领域都用了总体测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的期望是,相对于较年轻的被试,年长者会报告较低的情感体验和更大的情绪控制。方法

被试:185名来自美国旧金山海湾地区的非洲裔美国人和欧裔美国受试者参加了有关情绪体验的现场抽样调查(卡斯特森,Pasupathi,和迈尔,1996年)。被试是被一个有目的的调查研究组调招募的(a)代表旧金山湾地区的分布的社会经济,(b)包括数目相等的男人和女人,(c)使非裔美国人和限定剩余的美国白人超出比例。采样的约束实施是为了提供足够的统计力量来检验种族差异。185名参加者被要求完成一个额外的问卷分组,127 名被试(69%)符合,完成了。这些127个被试(71名妇女和56名男子)年龄不等,从19岁到96岁(M = 58.7岁,SD = 20.3),76%是白人,24 %非裔美国人。措施和程序:一份调查问卷数据库是通过邮件的形式得到的,被试完成这个数据的填写将会得到30美元的补偿金。在本研究中,被试完成了大学伯克利分校表现性问卷调查(BEQ :总约翰,1995年)和一个单一的关于情绪控制问题的问卷,问题答案的设置范围是从1(没有控制)到10(完全控制)点李克特式量表:1(从不),2(很少),3(有时),和4(通常)。这些目标被选择作为检验一个重要的积极情绪和一系列消极情绪。由于在BEQ冲击强度分量表中,强度的自然混淆和可控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在这个研究中选择评估情绪体验的频率,确保这种方式可以提供一个更为客观的标准以及更少的受到刻板印象报告的影响。

CEQ还要求被试表示他们的控制能力(a)内在的体验和(b)相同的五个目标情绪的外部标志(快乐、悲伤、恐惧、愤怒和厌恶),一个4-点量表:1(不是所有),2(有点)、3(很好)和4(很好)。如上所述,我们的期望是我们可以在内部的控制看到与年龄相关的改变而不是在外部的控制中,甚至这些效应将比“生气”的情绪更明显。

被试是通过邮件发送CEQ的。那些第一次没有回答的问卷被回馈一个提示,仅仅是为了符合挪威数据检查的规定。

表2 在研究2中两个年龄组的情绪强度、情绪表达以及情绪控制

(年轻的参被试年龄变化从20岁到34岁;老年被试年龄范围从70岁至85岁)

结果与讨论

A 用2 ×2方差分析(年龄【年轻的与年长的【X性别)分析了15份回收的调查问卷(5中情绪×3个维度)。两个年龄×性别的相互作用是显著的。年长的妇女相对于年轻的妇女报告了较低的生气的频率T(27)= 3.84,P <0.001,而在生气体验的频率中,年长的和年轻的男性是没有差异的。除此之外,年长的妇女相对于年轻的妇女在控制内部的情绪体验时有更大的控制能力。再没有其他性别的交互作用了,我们在表3中提供了年龄组的平均的结果。如上所述,是对于愤怒的与年龄相关的单一因素的情绪体验的影响。这种效应是由于年长的妇女比年轻的妇女报告了较低的愤怒体验的频率。在内部的情绪控制的领域,对于每五个情绪,情绪控制与年龄的相关性都有所增强。在一个案例中,如上所说,这种效应是存在的,通过年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由于年长的妇女报告了较大的愤怒情绪的内部控制,然而对于男性被试在愤怒情绪控制中没有年龄的差异,正如预期的那样,情绪的外部控制领域没有与年龄相关的改变。

这种结果模式明显地表明情绪控制与年龄有更大的相关性但更重要的是,先前的两个研究表明的这些明显的是内部控制而不是外部的,当有性别差异的时候,对于愤怒情绪,妇女比男性会表现出更可能表现出与年龄相关的改变。

研究4:修女样本

前三个研究有一个限制----在在这个领域我们其他人也意识到了-----他们依靠横断面设计,它引入了队列效果的可能性很大。虽然在美国和挪威的样本中,调查结果的一致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研究4中,我们依赖一个大的修女样本。这种独特的样本允许我们在一个群体中检验情绪体验的自我控制性和它的频率,这个群体的所有有着广泛经验的成员共享所有宽范围的因素,也就是说,尽管群体差异在这些修女中清楚地存在,许多的因素,比如 饮食、工作,宗教信仰,性行为,其他因素有很大的跨越在总人口中的年龄组是更加稳定的各年龄组。我们在研究3中,我们从情绪控制和检验的积极和消极情绪中分别测量了情绪体验的频率。

在此基础上我们发展了解与年龄有关的在这三个领域的变化,我们的期望是相对于年轻的修女,年长的修女会报告更少的消极的情绪体验(至少在愤怒的情绪表现上),较大的所有的内部情绪控制以及相同的外部控制。此外,为了检验这些假设,这个样本的规模使我们能够比研究3中更直接地测试三个领域中的性质的关系。因为消极的情绪体验是让人厌恶的,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令人愉快的,我们预计,内部的情绪控制(以及较小程度上的外部情绪控制)应该与消极情绪呈现负相关以及和积极的情绪体验呈现正相关

表3

在研究3中两个年龄组的情绪体验。内部情绪控制以及外部情绪控制

(年轻被试年龄范围从25岁到35岁,70岁以上的老年被试,每个年龄组的被试都具有代表性)

方法

有针对性的对整个中西部地区的宗教修女的精神和身体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卡斯特森和比吕斯,1996)。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年龄内比较一个宗教秩序受益于整个时代的共性的生活方式,没有结婚的姐妹们,或者已经退休的,或与其他人的人分享亲密的关系?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姐妹们与大多数生活在同一个的蜗居(即,Motherhouse),余下的姐妹住在公寓附近,姐妹们都熟悉信仰相同的宗教,饮食和生活习惯都是高度均匀的。预期被试有1566名,而实际上只有1080名(69%)返回完成了34页的问卷,其中包括三个有关情绪的问题(在下面描述)。由此产生的样本年龄范围在24至101岁(M = 66.6岁,SD = 13.6)。

措施和程序。被试完成了CEQ说明他们体验的五种情绪有多频繁(快乐,悲伤,恐惧,愤怒,厌恶)被试是通过一个4点量表完成的: 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被试还指出,对于相同的五个情绪,他们能够控制这些情绪的内心体验的能力以及用一个4点量表1(一点也不),2(一点),3(相对可以)和4(非常好)控制这些情绪的外部外部表现。

结果与讨论

年龄之间的相关性和情绪反应的领域显示出一个分化模式的结果。正如表4中所呈现的,年龄的老化与生气,难过暖和恐惧(不是厌恶)的情绪体验的减少以及高兴的增强的情绪体验是有联系的。这些调查结果在老年人群中关于情绪体验的改变是一致的,通过较小的文献表明,尽管在人格情感的等级次序中有高水平的一致性,老化通常是与增加积极的特质以及减少负面特质有关系的(如,赫尔森Klohnen,出版中)。

区分两种形式的情绪控制(内部的与外部的)和在情绪中也被证明是重要的。老化与增加的和高兴和悲伤的内部和外在的情绪控制是有关系的,以及恐惧和愤怒的内部控制也有关。老化也与厌恶的外部迹象的控制略呈负相关。总体上,然后,这个结果的模式显示负面情感体验与年龄的关系是一致的,以及与内部情绪体验增强的控制、消极的外部情绪表达和积极的情绪。如上所述,我们预计报告的情绪控制将预测情绪体验,这些关系将有较强强的内部情绪控制,它把情绪体验明确的作为目标相比与外部的情绪表达的行为。此外,我们预计对于负面情绪,这些关系将是消极的;那就是说,更大的控制会导致较少的消极情绪的体验,因为控制训练是为了减轻负面情绪的主观体验。相比之下,我们预期,对于高兴快乐的积极情绪,情绪的主观体验和控制之间的关系是积极的,也就是说,更大的情绪控制将导致更大的积极情绪的体验,因为控制训练将是为了增加积极情绪的体验。

为了测试这些预测,我们对照每五个情绪的体验,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按照预期,我们发现对于负面情绪,内部和外部控制与情绪体验呈现负相关(内部控制的rs范围从0.25-0.31以及外部控制的范围从0.20-0.24,所有的ps <0.001)。对于每种情绪,情绪控制和情绪体验的强度关系内部的比外部控制的更大。为了测试是否这些差异是显著的,我们使用了费雪变换以及相关系数公式。我们发现对于悲伤的情绪,这种差异是显著的t(1046)= 1.95,p=0.05年,对于恐惧情绪,t(1030)= 3.23,p <0.01点。也像预测的那样,我们发现,对于高兴的积极情感,内部控制是与高兴的情绪体验呈正相关(r =0.18,p <0.001.);然而外部控制不是(r =0.01,ns)。他们的区别两个相关性是显著的,t(1033)= 5.54,p < 0.001。尽管强大的因果推论可能不是在此基础上得出诸如此类的相关数据,总的来说,这些发现证实了我们的预期,年龄会伴随着增强的情绪控制,此外,这种控制对于消极和积极的情绪控制的影响是有区别的。

一般讨论

首先使用中产阶级的白人被试的样本,研究人员发现,老化与减少的情绪体验时有联系的(巴里克et 等人。,1989;Diener et 等人。1985年,劳顿et 等人。,1992)和增加情绪控制(劳顿et 等人。,1992)。在目前的一系列研究中,我们使用一个种族和多元文化的样本集进一步探索情绪和情绪管理与年龄相关的变化。我们发现对于欧洲的美国人和非洲裔美国人 但不是针对华裔美国人(研究1和2中的,年龄与(a)降低)的冲击强度是有联系的;(b)降低的愤怒的主观体验(研究3和4),以及悲伤和恐惧的情绪体验(研究4);(c)增强的高兴的主观体验(研究4)有关系;(d)增强的情绪控制有联系(研究1、2、3和4),尤其是内部控制(研究3和4)。在下面几节中,我们标记了三个说明性的问题,然后再考虑这些研究中有关情绪管理和老化的影响。

情绪与年龄有关的改变是由于共享文化的假设吗? 目前研究的目标之一是评估在这个研究领域的可能性,这一发现是由于共享的文化背景的影响这一假设,在先前的在美国中产阶级白人被试研究中得出的。麦克法兰和他的同事已经证明,回忆特征是与个人的衰老理论有关系的(麦克法兰et 等人。,1992)。因为之前被试具有狭窄的的文化范围和种族背景,我们似乎认为,被试为了描述他们的情绪体验,可能会有有关情绪和老化的共享的文化定式。我们担心,因此,当被试被问及情绪和情绪调节时,他们的回应可能会以他们认为他们这个年龄阶段该有的情绪反应来作答,而不是他们实际的行为和情绪体验状态来作答。

事实上,我们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几个种族而又文化多样的样本使我们相信,情绪老化的改变不太可能是由于中产阶级白人被试的严密的共享的文化假设。当然,我们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这些研究的结果的使我们分享了更广泛美国人的假设,但挪威样本的结果使中可能似乎更小了。此外,当Malatesta和Kalnok(1984)直接问他们是否认为他们的情绪或多或少比前几年的强烈了,他们发现结果没有年龄差异,这表明与年龄相关的情绪的刻板印象可能比一般人想象的那些不那么稳健。最后,或许也是最令人信服的我们自我报告的调查结果和Carstensen和她的同事们发现的行为的结果,有重要的相似之处,他们已经提供了行为的证据,相对于中年被试,与年龄相关的差异在老年被试的负性情绪表现(但不是积极的)(Carstensen et al。,1995)。

情感与年龄相关的改变是由于群体效应吗?

即使再不同的年龄组,情绪与年龄有关的改变是可靠的,然而,他们还是会受到群体效应的 影响而不是与年龄相关的过程。一个预测,在非美国人中,队列解释将使这些与年龄相关的影响更弱。在美国文化,一些队列效应可能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不太可能是平行的。研究3中,使用的是挪威样本,出言反对这种可能性,它显示了一个类似的情绪与年龄相关的差异模式。然而,鉴于美国和挪威,文化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全球事件的可能性,如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在这两个国家也会产生类似的群体效应,需要更多的证据有效应对队列假说。这样的证据可以从我们示例的修女样本中得出。一个队列假说表明在情感上与年龄相关的差异在修女样本中应该较弱,所以许多的环境特征是由不同年纪的个体共享的。正是由于这个示例,然而,我们发现一些更强大的年龄的差异。这些研究结果呈现一个队列解释不太可能,但并非完全站不住脚的,因为一代又一代的修女被不同程度地社会化。由于这个原因,我们相信最终响应队列解释效应的说法是,这些与年龄相关的改变仅仅可能在纵向研究的上下文中。

与年龄相关的变在这三个领域有怎样的相关性? 如果这些情绪变化不是关于老化的刻板印象的结果,是真正的与年龄相关而不是队列差异的结果,我们只剩下的问题是如何在这三个领域的变化涉及到另外的领域。一个可能性,这可能被称为环境变化模型,在某种程度上,老化意味着离开工作场所和随之而来的麻烦,以及成年子女以及熟人交互作用的性质的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可能期望看到负面情绪与年龄的相关性时减小的而与情绪控制的观念是增强的(福克曼et al。,1987)。第二种可能性,它也许可以称之为成熟变化模型,是老化本身而不是环境因素产生这些变化,可能通过生理变化,直接降低了情绪的强度。该模型表明,我们应该看到正面和负面的情绪是减小的和相伴增加的情绪控制。然而,如果因果关系的矛头指向另外一种可能性呢?第三个模型,这可能被称为情绪控制模型,表示这越来越有效的情绪控制是由情绪的其他改变引起导致的。这导致了期待更精确的评估这些变化应该透露下降的负面情感体验和维护或增加积极的情感体验。尽管这三个 模型不一定是相互排斥的,我们相信我们的数据支持(但不要决定性地建立)的=了情绪控制模型相对于其他两个模型。

从环境变化模型来看,这个模型如何解释情绪与年龄相关的变化在修女样本中是最强的这一事实目前仍然是不清楚的。在这里,没有从工作场所突然退休释放的,伴随顺向数量减少和严重程度的工作场所中的麻烦,也没有出现与成年孩子戏剧性的变化关系,但仍然有大量消极情绪与年龄相关的改变。在条件成熟的变化模型中, 确实有一些证据表明,随着年龄的变化情绪的生理强度是有所下降的。劳顿和他的同事已经发现,年长的被试不太可能比年轻的 被试支持语句如“当我情绪很激动的时候,我的心会跳的很厉害”(劳顿et 等人,1992, 175页),和Levenson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在一个以实验室为基础的情绪感应过程中,相对于年轻的被试,年长的被试有较小的生理变化(Levenson et al。,1991;参见Levenson卡斯坦森& Gottman,1994)。我们相信这样的变化确实发生,但认为它在选择性地降低消极情绪和选择性地增强情绪控制方面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削弱情绪的冲击强度的生物学力量是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我们希望在整个积极和消极的情绪范围内看到情绪体验和情绪控制的改变。这不是我们所观察到的。在修女样本中,在四个负面情绪的其中三种情绪中(悲伤、恐惧、和愤怒但不是厌恶),情绪体验有选择性的减少和高兴情绪体验的增强。甚至很难解释这个模型的是在这个示例中幸福的体验和控制有积极的关系,因为这模型可以预测情绪控制的认知与年龄相关的增加的看法与减少有关,而不是增加的情绪体验。

通过这三个模型,我们相信,情绪控制模型可以提供最佳适合的数据。生气的情绪体验与年龄的相关性是降低的,在研究3的女性被试中,在研究4中悲伤、恐惧、愤怒的情绪体验与年龄的相关性是减少的在经验很明显的和高兴的情绪体验时增加的是明显的。这种模式的的消极情绪选择性降低,以及增强的积极情绪,似乎更符合一种观点,情绪体验被选择性地管理,而通过改变情绪的生理力量强行降低的。情绪控制模型也符合积极的关系,情绪体验和高兴的情绪控制以及情绪体验和消极的情绪控制之间的负面关系。最后,这个模型充分证明监管的努力是最明显的在情绪的内部研究领域而不是外部的情绪控制,和表明可能人一生学到的经验是如何有管理自己的内在的情绪体验。影响情绪调节的影响和老化

年龄的衰老经常被描绘成人的能力降低的一个时间特征一个时间的减少,但在情绪的研究领域来看,老化是与同等或更大的人生经历有联系的,而不是老年性的衰退。当老年被试被问及 回忆过去的印象深刻的情绪事件的时候,他们表现出和年轻被试相同的回忆起这样的事件的能力,这就证明了这一点,老年被试和年轻的被试具有相当的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的能力。另外,年长的被试比年轻的被试持续报告更大的情绪控制。

我们关于这些发现的首选的解释是,年长的被试更大的控制情绪允许他们有选择地加强积极情绪和选择性地抑制他们的厌恶的消极情绪如悲伤、愤怒,和恐惧。如果我们定义情绪调节是个人的努力影响了他们的情绪,当他们有情绪的时候,这些情绪是如何体验或表达的(总&Levenson、1993、1997),这种疑问表明,年长的被试可能比年轻的被试擅长某些形式的情绪调节,或至少可以更好地管理他们遇到的环境的紧急情况。

Carstensen(1992、1993、1995)称,老年人限制自己的社交圈子但成群的朋友和家庭成员让他们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调节他们的情绪通过经历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的情况。格罗斯的区别与响应——前期集中集中情绪调节为这种转变提供了一个视觉。在情绪已开始展开研究的时候,先行者集中情绪监管涉及试图改变情绪的过程,要么通过改变环境或认知手段如重新评价,其中一个个体积极改变环境。相比之下,自从情绪管理已经开始被研究后,情绪管理就试图控制情绪如抑制,试图隐藏持续的情绪表达行为。它现在已经证明,前期集中情绪调节如重新评价有效地减少了主观经验的负面情绪;而情绪调节如抑制不仅没能减少负面情绪的主观体验但也有可论证的生理成本(Gross出版社)。这些在情感监管策略方面的差异表明人们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是深远的自我适应的结果,这可能是因为老化的情绪体验带来转向越来越较先行者有效形式的情绪调节。

尽管这个观念与推测的结果是一致的克曼et 等人(1987)研究的年轻女性(平均年龄= 40岁,男人= 41岁)以上,老年女性(平均年龄= 69岁和男人= 68岁)。被试在各种压力环境中被检验了他们的应对方式。相比与年轻的被试,年长的被试报告了较小的应对能力和更大的书院情况以及积极的重新评价,因为这些研究者表示,似乎可能是老年被试“使用情感集中形式的应对如疏远和积极的重新评价帮助短路压力过程,这样的事件,也有可能中和引起的麻烦 ”(福克曼et al。,1987,第182页)。我们的猜测也符合劳顿et al。’s(1992)发现的结果。比起中年或更年轻的被试,年长的被试更有可能支持声明“我选择仔细的活动以给我适量的情绪刺激,既不太多也不太少”(175页)。

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么,个人报告更大的情绪控制和较小的负面情感体验。我们得出这些(尽管相对温和的)与年龄相关的变化将会是为了更好的调节情绪,很可能是因为年长被试采用越来越有效的先行词集中策略来影响自己的情绪。

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个未来的研究方向是明确种族和性别在这三种情绪相关领域的角色。这个现在的一系列研究表明,种族(研究2)和性别(研究3)可能在预测情绪体验和情绪控制与年龄的关系是有相互作用的。我们相信,未来研究应该仔细检验年龄、性别、和种族在决定情绪体验、表达、和 控制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个研究方向是情绪控制模型中提出的。显然,为了测试与年龄有关的变化领域的关系的竞争模型,继续区分一个广泛的积极和消极情绪体验将是必要的:有关情绪的全球行的措施将无法提供理解这些领域与老化有关的改变的必要的决议(见埃克曼,1992)。此外,进一步的区别情绪监管策略可能是必要的,被试应该被直接问及他们的情绪管理的目标。我们普遍预期是,所有年龄段的人们具有减少消极情绪体验和加强积极情感体验的动机,但与其他动机的强度相比,这种动机可能会随年龄有所改变(卡斯坦森1993)。我们进一步预计,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可能会越来越善于调节情绪(特别是情绪体验),可能会转向先行词集中与情绪反应集中监管策略。总之,这些预期是许多丰富的可测试的假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希望进一步完善这些区别。为了使日益复杂的情绪具体的预测关于年龄相关领域的变化的情绪,在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的研究领域。

第三个未来的研究方向是探讨年龄与情绪管理流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更广泛的领域情绪变化的应对和防守进程。研究在的压力和传统的应对方式(如,鲍德温,1991;福克曼et al。,1987;Labouvie-Vief et al,1987。McCrae称,1982年)已经充分展示了与年龄改变有关的应对方法,我们相信这将有利于探索链接这些变化和那些预测情绪体验、情绪表达以及情绪控制之间的更具体的领域。

第四个研究方向是补充情绪研究的自我报告以及用多重方法评估情绪调节,这包括情绪体验、表达、和生理学的一些措施。这样的研究不仅会引起对在这个领域刻板印象的角色,也将提供一个更大的理解情绪调节的内部的运作方式。例如,实验室研究的多元法可以对年轻和老年被试提供情绪监管挑战,期望在某些条件下,年长的被试可能会表现出优越的情绪监管能力。这将允许对我们当前的猜测有更多的直接测试,我们现在猜测老化通常会带来情绪调节增强的竞争力,从而允许更精确的说法关于这个能力的年龄差异的假设。更具体的假设也可能被测试。因此,按照我们已经提出的,情绪体验和情绪控制与年龄有关的改变是由于转变的动机和情绪调节方式,如果年轻被试被指示用同样有效的事物来调节情绪,这些年龄差异应该消失。通过测试和相关假设,我们希望能更好地解释情绪和情绪管理与年龄相关的改变的结果。

参考文献

第二篇:实践与体验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应用与研究

实践与体验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应用与研究

青州市谭坊小学 蔡新生

一、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当代青少年儿童生理、心理成熟期明显前移,道德养成期必然随之前移,而社会大环境范围内各种文化思想的激荡给他们的道德养成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加强对这一代人的思想教育,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已经成为摆在德育工作者前面的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也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过去的道德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学习,轻视学生道德观、道德思维、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轻视学生主体地位,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德育知识的地位。学生能背诵法律条文,不一定有法制意识,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也不一定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必须尊重学生,让学生学到的道德知识与丰富的道德实践相结合,使道德教育过程鲜活起来;必须尊重学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的自我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酸甜苦辣、成功失败,从而迅速健康成长起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长期困扰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问题。

实践是少先队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体验教育的主要内容,知识的细化、技能的培养、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实践。在实践中育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传统和一大优势。实践与体验教育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它的基本内容是通过开展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青少年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实践体验活动,帮助少先队员们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引导少年儿童在亲身的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的养成奠定基础。从而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我校在开展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有意识的给学生创造亲身实践和体验的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参与中体验快乐。

二、活动内容和主要做法

(一)亲近生活,在生活中育人。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学科知识生活化。其实,学校德育活动的设计上也应该遵循这一理念。美国的教育学家杜威曾经提出:‚儿童将来要参与社会生活,现在就该投入社会生活。教育不应只是生活的准备,教育本来就应是生活,是学生的一种生存方式。‛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根据我们谭坊是一个果菜重镇的特点,建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广泛开展各种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考察活动,使少先队员接触现代科技,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学习现代科技的实践中,提高对信息的收集、运用能力,从中感受科技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变化,感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感受创新的乐趣,在学习和创造的实践中培养科学精神;组织少先队员开展了‚当一天农民‛、‚我是种植小能手‛、‚我是养殖小能手‛等角色体验活动,使少先队员体验求知的快乐,激发他们好学上进的积极性,使他们勤奋学习、敏于求知,学会学习、追求真知,做学习的小主人,做知识的小主人。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组织少先队员开展了‚我们生活的环境调查‛等多种社会调查活动,引导他们关注家乡的建设与发展出谋划策,体验做未来主人的社会责任感。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练就一双勤巧的手‛,‚实践出真知‛,这是德育教育一贯倡导的思想。

1、引导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体验。校园是少先队员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是素质教育的阵地。我们把体验的思想有机融入到‚雏鹰行动‛、‚手拉手‛等活动中,营造不同的情境,设计不同的角色,依托实践过程,强调体验环节,引导孩子们自由参与活动,做活动的主人。我们开展了‚节能减排、收旧利废‛、‚校园拒绝白色污染‛、‚感恩父母、回报社会‛等形式新颖的活动,通过这些体验活动,广大少先队员深受教育,使他们从小树立了爱护家园、杜绝污染的环保意识,纷纷表示一定要成为活动的小主人、环保的小主人。

2、是在大自然中体验。开展大自然探秘、远足、旅游以及科学实验等活动,鼓励少先队员多接触自然、了解自然,使他们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感受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好,培养他们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操。组织少先队员深入大自然中进行实地考察,使他们体验到环境对人与动物的重要性,意识到从小要关注环境、关注野生动物,做保护环境的小使者。

3、、是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如我们开展的‚感恩父母、回报社会‛、‚我为父母洗次脚‛体验活动,有利于少年儿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于他们体会父母的艰辛。开展‚我为父母分忧‛、‚我当一天家‛、‚今天我是厨师‛等体验活动,不仅提高了队员们的责任感,而且使他们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学会为父母分忧,增强生活自理的本领。

(二)以‚体验成功的快乐‛为动力,全方位激活体验教育活动

成功的快乐是激发一个人奋发向上的内驱力,它会变‚我要做‛为‚要我做‛,能激发队员参与的热情,突出队员的主体地位,自信‚我能行‛,这是体验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工作中,我们把‚体验成功的快乐‛做为激活体验教育的动力,全方位地让队员去体验、去感受、去成功、去收获。如:深入家庭的‚今日我当家‛、‚一个月爸爸‛、‚尝尝我的拿手菜‛、‚当家一日游‛、‚一天父母官‛、‚我为妈妈过生日‛;深入到工厂、企业的‚一天的清洁工‛、‚我学泡砖‛、‚采访修车工‛、‚我当小老板‛;深入集贸市场的‚我当小商贩——烤地瓜‛、‚第一次当打工妹‛、‚卖鱼‛;深入大自然的‚ 捡回一个希望,还母亲河一片绿色‛、‚做公园的文明天使‛、‚让小鸟的歌声更动听‛、‚环保七色光‛;

还有深入到社区的‚文明小卫士队‛、‚爱心助人小队‛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他们体验到父母的艰辛和伟大,在心灵深处,升华了尊重父母,勤俭持家,不挑吃穿,爱做家务的美德;懂得了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学问,个个都在为社会做贡献;培养了队员的环保意识,激发了队员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坚持‚六个结合‛,积极探索、不断拓宽体验路径。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宗旨,以多形式、全方位的实践体验、创新能力为载体,使之达到思想性、科学性和教育性的统一。为此我校坚持了德育工作的‚六个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一是结合重大庆典节日,如‚十一‛、‚七一‛、‚六一‛等,不失时机的进行‚五爱‛和理想信念教育;二是结合一般习俗纪念节日,如母亲节、教师节、清明节等适时进行礼仪道德规范教育;三是结合专题活动,如法制教育宣传月、安全卫生月、雏鹰争章、手拉手活动等,及时进行文明守纪、卫生习惯养成、团结友爱教育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四是结合学科教学,将理想、品德、意志、情感、行为等诸多方面的养成教育寓于学科教学中,以德重教,创新施教;五是结合学生特长和兴趣爱好,如组织鼓号队、环保宣传对、红领巾广播站等,进行意在发展个性、培养特长、全方位育人的特长、特色教育;六是结合上级少工委安排的中心工作,运用队报、演讲的形式,组织队员人人参与,进行‚这个活动我能行‛的参与意识教育和创新意识教育。在活动中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品格得到优化,涌现出一批成绩合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取得的成效

‚实践与体验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应用与研究‛课题研究在我校实施五年多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课题研究培养了一支科研意识强、教育理念和方法先进、工作实绩好的德育队伍,出现了潍坊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青州市十佳少先队辅导员、青州市优秀班主任、青州市优秀团队干部等一批德育先进工作者。分管德育校长还被授予‚潍坊市优秀少先队工作者‛称号。

体验是用全部的心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只有经过体验,我们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这也使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更具有时效性和实效性。所以,学校德育教育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引导队员在体验中内化道德要求,实施有效的评价和奖励,激励队员积极参与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并在自主参与中体验快乐。活动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队员对对活动的自主参与意识明显增强,且活动策划能力较以前有明显进步。

2. 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队员之间学会了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也懂得了珍惜劳动成果。

3. 将部分同学的领头羊作用辐射到全镇范围,以此带动全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德育因活动而精彩‛。几年来,我们抓住实践与体验教育这一特色,以活动为载体,以活动求活力,激活了学校的各项工作。青州市少先队德育工作现场会在我校召开,潍坊市团市委的领导曾多次对我校德育工作进行过视导。我校先后获得‚青州市红领巾示范校‛、‚潍坊市雏鹰大队‛、‚潍坊市特色中队‛、‚潍坊市规范化学校‛、‚山东省少先队工作规范化学校‛、‚山东省科技教育先进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潍坊市《红领巾报》、潍坊电视台和青州电视台曾对我校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进行过报道。

四、问题与反思

1、少年儿童无疑是聪明的,他们潜能无限。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得好:‚孩子们所拥有的潜力比目前的教育机制所能启发他们的多得多。你必须要从旁协助他们。‛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加强实践与体验教育活动,立足体验,能有效挖掘和发挥学生潜能。也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班华所指出的那样:‚体验是少年儿童的内心活动,别人无法代替。教育者的责任是调动少年儿童‘体验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与体验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开展实践与体验教育活动,有利于辅导员主导作用与少先队员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有利于与‚雏鹰行动‛相结合,从而促使领导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好地挖掘和发挥少先队员的潜能;有利于少先队员通过实践与体验,增强他们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自身发展与人类进步的现代人意识,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有利于他们拓展视野,开阔心胸,学到许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科学文化知识,明白做人与做事的道理,学会做人。实践证明,实践与体验教育活动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广阔的空间,它是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方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最有效的重要途径。

2、在学科课程中存在着许多德育因素,有较多可供体验的德育素材,但也有一些内容是无法通过实践、情境来实施体验的,尤其是学生只学习课本知识,得不到在社会大环境中应有的体验,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3、校外体验教育活动如何来进一步完善,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部分家庭,家长一手包办,生怕孩子苦着、累着,家庭体验教育活动无法很好开展;社会体验活动往往由于受到企业经济利益影响,活动时间难于保证,形式也仅是参观、访问等,校外活动还有待于得到社会各界支持。

实践与体验教育是在亲身经历的实践中,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并由此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发展他们适应自然与社会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终身幸福的一种教育方式。

第三篇:“体验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研究 - 绍兴市

“高中历史教学中体验教学法的运用研究”结题报告

报告人:朱文龙工作单位:绍兴市职教中心312000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高中学生学史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古人云:“欲知大道,必先学史”,英国学者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但在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少学生学史的热情不足,激情不畅,这固然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也有教育体制中如高考本身具有的问题,但同时也有出于我们教育者自身教学方法僵化的等原因。高中学生是社会建设的后备人才,若没有正确的史观和基本的史实来武装他们,我们民族的未来是很难想象的。作为一名一线中学历史教师,有责任去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热爱历史,学习历史,改变学生将学史当作一项沉重负担的现实。

2、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仍存在不少误区。如重理论、轻实践;重统一,轻个体;重因果、轻过程;重灌输,轻启发等。历史是过去发生的客观事情或状态,我们对史的教和学贵在一种体验,而并非是获取全部的结论。教和学的过程中若脱离或偏离事情的演变经过或状态的具体特点,那么我们就无法体会到历史的丰富多彩和错综复杂。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智力和能力都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过于偏重与对史结论性的评析,是不符合其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3、新时期,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正在进行,新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的刻板和沉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国家在高中阶段学习中,推广开展研究性学习,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目前各地、各校开展的情况来看,在不脱离学科本身教学规律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对学习的体验是较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则是更是如此。近年来,绍兴不少中学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成绩斐然,究其根源也让学生加强了对学习的体验。

为了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笔者进行了以“体验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研究”为题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04年9月——05年1月,课题的形成阶段。该阶段主要在教学过程设计和实施中进行体验教学的尝试,形成了初浅的认识,有了基本的概念。05年3月,课题上报立项

05年3月——05年6月,初期研究,研究对象为02级成人高考班。共选定了三节课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他们分别是秦朝的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新航路的开辟和文化大革命。

05年9月——05年12月,中期研究,研究对象为05级美工高考班,共选取三

节课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他们分别是新思想的萌发、甲午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06年1月——06年3月,后期研究,研究对象对05级美工高考班,共选取三节课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他们分别是辛亥革命的爆发、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06年3月结题,撰写结题报告。

三、课题主要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笔者较多采用书面问卷调查法,通过调查得出一些结论,然后运用结论来指导开展工作或者检验研究对象的成效。

2、对比法: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笔者使用了对比法,通过对同一教材而不同年级的学习情况对比,来分析体验教学法的运用所产生的效果。

3、行动研究法: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笔者注重体验教学法在每一堂课中的实践,同时又对几堂课进行重点研究,这样较好地把课题研究和日常教学结合起来,发挥研究的真正价值。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1、提高了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

笔者做了两项调查,一是在05年2月,调查对象为02级成人高考班。在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共五门功课的兴趣度调查表中,历史名列第三位。二是在05年6月底,调查对象仍是02级成人高考班。在同样的五门功课的兴趣度调查表中,历史名列第一位。学生们普遍觉得上历史课感觉比较好,大多学生都有一种期待感。在调查表中,我列出了感兴趣原因种种,80%以上的学生选择的是因为上历史课比上其他的学科快乐、有趣,能较好地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2、提高了学生对历史学科分析的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发现学生学习历史听历史故事,但碰到一些能力分析的地方往往顿生讨厌之感,尤其是对古代历史部分的材料分析更是如此。通过体验教学研究,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分析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如在讲解秦朝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这一节中,我首先请学生以秦王的角色对当前的形势做了一番分析,要求学生明白秦朝建立后,你若为一朝之主最主要考虑什么问题。学生当上了秦王,自然学习的兴趣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我再引用《史记》中的一段话请秦王来指点,本来这一节课应该是比较枯燥的,因为有较多的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的参与,气氛轻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3、提高了学生历史学科学习的成绩。

体验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学习的成绩也有相应的提高。笔者在研究中做过两次对比调查。第一次对比调查的时间在05年6月,对象为01级成人高考班和02级成人高考班。我校01级成人高考班文化课整体的素质要好于02级成人高考班。在两个班级的同等难度历史摸底考试中,02级比01级要低平均分5分左右。但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后,在期末考试中,在同等难度的情况下,两个年级的平均分比较几乎不相上下。尤其是在10月份的全国成人高考中,史地学科的平均分还超过了01级,而在的同样条件下,其他学科的高考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第二次对比调查的时间在06年1月,对象为04级美工高考班和05级美工高考班,我校04级美工高考班文化课整体的素质要好于05级美工高考班。在两个班级的同等难度历史学科第一次考试中,05级比04级要低平均分8分左右。但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后,在期末考试中,在同等难度的情况下,两个年级的平均分相差仅为2分,学习成绩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

4、提高了学生对历史感悟的能力

笔者曾对05级新生做过这样的调查:

1、你对初中历史课有怎样的认识?不少学生的回答都是历史课上课老师读读划划,下课学生抄抄背背。

2、你想象中的高中历史课应该是怎样的?不少学生的回答也几乎是一致的:生动、有趣。

3、你认为历史课的兴趣点主要来自哪里?学生回答如出一辙:故事。从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希望老师上的历史课能生动、有趣,而生动、有趣则来自于历史故事。显然,学生的理解是有些偏差的,因为历史学科是一门科学,它并非是一出故事会。所以笔者在研究中,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正确感悟。如在上鸦片战争的影响一节中,我请了一组学生作为中方代表,一组学生作为英方代表,然后展开教学。一是请一个中方学生朗读《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另外中方代表思考每一条款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二是请英方代表逐个对每一条款对英国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学生们肩上都赋予了国家重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深刻了许多。

5、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对处理教材的把握能力、对课堂过程的掌控能力等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就具体的教学能力而言,通过这段时间的研究,笔者的教学语言生动性、形象性增强了不少。比如说,为了刻画慈禧凶狠的嘴脸,笔者认真模仿了《走向共和》的录像片中慈禧的话:“今天谁让我不高兴,我让他一辈子不高兴!”那种令人心悸的恶狠狠的话语,很快增强了学生对以慈禧为首的晚清政府腐败统治的感性认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同时笔者的教学语言也丰富起来了。如在讲解安史之乱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时,笔者用带着悲怅的语调朗诵了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学生的感情被调动起来了,思绪也很快带入到当时的社会。体验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的运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6、撰写了一些有较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笔者经常对一些比较具有典型价值的课堂过程加以记录,从而形成教学案例,已有的教学案例如:文化大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和甲午中日战争等。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本人经常能及时写下一些课后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

五、课题研究反思:

1、体验教学,教师首先要具有体验的热情。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教师本身对学生对历史学科要充满热情,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这样才能去发现、去创造。教师有较强的责任心,如果在调动起自己的情感因素会使课堂呈现出新的景观,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中,才能有希望使学生从疲惫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学习才可以轻松、高效。

2、体验教学,不能为了体验而体验。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努力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来实践体验教学法,实际操作中较多使用的有:角色模拟、情景再现、图文、音像资料等。但在选择使用具体操作方式时,笔者尽可能考虑到学生年龄层、学习能力层、学习目标层等,并不是为了体验而体验,决不娇柔做作。

3、体验教学应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体验教学就是要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正如著名学者赵亚夫教授所说:历史教学“要淡化教的观念,尤其要排除教课本历史的观念。历史学习是让学生自己去感觉的,历史现象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把握的,历史问题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描述的。也就是说,历史教育目标把自我获得知识、自我体验、自我感觉、自我思考的内容放在首位,进而指导学生产生追究历史真实的欲望。”而体验教学正好能实现这一目标。

六、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的目标之间有不小的差距。笔者所处的学校是一所职业学校,总的来说,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研究目标的实现。比如,在殖民主义的建设性和破坏性的讲解过程中,笔者引用了马克思的一段话“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笔者请学生站在印度这一立场上分析破坏和建设的内涵,但一个班级中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回答。这个差距使笔者认识到在职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过程中,在重视对教材研究、课堂研究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否则,你有良好的出发点,而结果仍是不理想的。

2、体验教学基本停留在传统课堂教学之中。由于笔者所研究的班级部分位处学校的培训部,与学校本部相比,培训部教学的目标直接是高考,教学基础实施不足,基本无法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体验教学法的研究,多媒体是很重要的载体,于是很多时候体验教学主要还是靠教师的嘴和笔来实现。

3、角色的转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后期的研究进程。05年8月开始,我被学校任命为05美术学区的首席教师。首席教师对我而言是全新的角色,为此我把自己的主要工作重点放在管理这一方面了,在课题的研究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

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不及前期。

4、职业高中以专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使历史体验教学法的实施和推广有一定的难度。职业高中突出强调的是专业课程,很大程度上而言,包括历史课在内的文化课是为专业课的发展而服务的。历史课开课的班级少,况且从学校角度出发,开设历史课程更多是为了满足部分有高考要求学生的愿望。所以许多时候,笔者的课题研究总有些单干独行的感受,这种方法推广范围基本上局限在笔者自己所教的班级。

第四篇: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不同活动中渗透的实践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不同活动中渗透的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国务院2001年5月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强调:“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确实,在儿童身心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心理应激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适当的心理应激可以提高人的生活适应能力,然而,过于突然、强烈和持久的心理应激降低机体对致病因素的抵抗力,造成精神躯体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健康”的三要素,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社会里,不仅仅需要与众不同的智力水平、一技之长,更需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

因此作为幼儿园的保教工作者,已不再仅仅是对幼儿日常生活的安排和护理、身体的保健与保育,以及生长指标的达标。而是需要既关注幼儿的情绪和需要,使他们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合理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幼儿阶段,是孩子语言、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其性格情绪、自我意识、社会交往、行为习惯诸方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学前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但由于心理不成熟,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水平较低,自我意识处在萌芽状态,周围不良的环境很容易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在这一阶段,是培养他们健康心理行为的大好时机。因此,我园以培养幼儿心理健康为重点,将心理健康融合于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中,融合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孩子通过体验与感受,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他们长成大人之后,能依靠自己的心理素质,立足于社会,成为一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正确面对挫折的生活强者。

二、概念界定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集体或个别的心理辅导,是运用现代化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教学论,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适时的和适度的心理辅导。而幼儿园活动是指学生活动是指学生主体通过动作操作与一定范围的客观环境(包括人和物)进行交互作用的实践活动。百度文库

幼儿园活动是指幼儿园一日活动,包括生活活动、学习活动、游戏活动、运动四方面。因此,本课题注重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不同活动中渗透,以幼儿心理健康为出发点,走进童心世界,去关注她,去爱护她,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三、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一)研究目标

1.利用一切资源,完善幼儿园的环境与教育,构建形成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行之有效的幼儿心理教育模式。

2.利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幼儿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研究内容 一.一日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 在生活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 在运动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 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 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 在家园合作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二.构建与形成行之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 初步构建养成性教育模式和补偿性教育模式  构建模式的基本原则  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

(三)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以不断的完善研究过程

2.调查研究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了解家长对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知识水平、教养方式等。

3.案例记录法:建立幼儿个人档案,对一个或多个幼儿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跟踪记录。

4.教育经验总结法:总结经验通过认识规律,寻找新方法。

5.计划跟进法:对一个或多个幼儿情况分析后,尝试不同的指导方式,并及时跟进家长的教育调整自己的方法。

四、研究成果

百度文库

(一)一日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以前我们总感到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困难,因为心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虚幻不可捉摸的东西,而是十分实在的,可以随时随地实现的。在我园,我们以开展适合幼儿年龄他点的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体育活动有机相融合,开展了丰富多采的具有本园特色的活动。

1、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主要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之中,就能发挥增效的作用。游戏在合群性和独立性培养中是极好的手段,尤其是角色游戏。幼儿通过对游戏的主题、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主体活动,学会如何与别人友好相处,有利于自我意识,开朗性格,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规则性较强的游戏中,幼儿学会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较好的促进其意志品质的发展,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区角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材料、学具,为他们提供独立思维的空间,通过让他们独立完成某件作品或某项活动,使幼儿从中获得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信心。

教师多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在与同伴交谈、交换玩具、协作等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强化作用下,逐渐掌握交往的技能,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形成。

2、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的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里的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顺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而不是就是论事,“阳春面加交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教材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孩子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因此,我们幼儿园各班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如在小班我们开展了“好朋友”,中班开展了“幼儿园朋友多”,大班开展了“成长中的我”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百度文库

我们在活动组织形式上也采取融合模式,实现“跑班制”,打破班级界线,小班、中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些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幼儿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他们的合群性。除此,我们还打破班级、超越幼儿园围墙,专门为幼儿设计了诸如“去超市购物”、“给隔壁老师送信”、“慰问敬老院爷爷奶奶”等一系列活动,以扩大幼儿交往的范围。

3、在生活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我们利用幼儿园的吃睡等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小厨房和开展编织、绣花、擦皮鞋等活动,在绕有兴趣的生活活动中,锻炼幼儿的能力,尤其是他们每天吃的菜,由他们一起自己拣,自己洗,不但认识了大部分菜的名称,而且使幼儿共同合作,感受一种群体感。生活锻炼是培养幼儿合群性的资源。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结合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表情牌”活动,我们为幼儿准备了三种不同面部表情的“表情牌”,分别放在三个小桶里,幼儿每天进园要在自己的名字下挂一块表情牌。幼儿如果今天很高兴,就选一个快乐的表情牌挂在自己名字下,如果不高兴,就选一个沮丧的表情牌。心情一般,就挂一个表情一般的牌子。幼儿心地纯真,他们不会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如果发现哪个孩子连续几天不高兴,就会和家长一起寻找原因,设法改变孩子的情绪,让幼儿心情愉快地生活。再如“赞美时刻”,各班每天下午专门安排一段时间进行“赞美”,小朋友互相赞美优点,教师也一起赞美小朋友的优点,赞美的范围很广,诸如哪个小朋友会动脑筋,哪个小朋友画画得好,哪个小朋友前几天不高兴,今天高兴了,哪个小朋友有进步了。

4、在体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幼儿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幼儿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幼儿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体育活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百度文库

在幼儿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活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在实践中,充分挖掘每一自制玩具的可变性和多功能性,引导幼儿从非常态的角度进行思考,拓宽其功效。如玩纸棒时可夹棒跳、隔棒双脚跳、过小河跨跳、走迷宫、对击比赛等,在拓展交往渠道的同时,进行一物多解、一物多玩,进一步树立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培养了竞争、合作等社会性品质。从小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对其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5、在家园合作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是指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关注,形成合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幼儿园应该主动与家庭沟通,优化幼儿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家庭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的环境和家庭教育功能都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我们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注意幼儿园的工作,还关注家长的心理及家庭的心理环境。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主要运用下列形式和方法:  家长学校开设有关幼儿和家长心理的讲座  开展亲子活动  开展家庭心理咨询  设立心灵鸡汤网站  开展学习型家庭建设活动

(二)构建与形成行之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一是尽管幼儿对外界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他们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远跟不上他们的需要,这使得我们在制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考虑以游戏为主,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幼儿各种心理过程常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而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只是刚刚开始发展,因此,在建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时,应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具有新颖性。如通过他们所熟悉的动画人物、故事、游戏等来完成教育活动及功能。三是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这使得我们在幼百度文库

儿阶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成为可能。

因此,我们认为,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两种:

1、养成性教育模式

现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一个人心理发展的许多关键期都处于这一阶段。人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由潜意识中的矛盾冲突引起的,这种矛盾从婴幼儿期就已开始,并对成人时期产生影响。因此,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益于形成健康的心理,而且对他们未来的方方面面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幼儿时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受幼儿理解、认识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在操作上,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社会适应等方面,即采用养成性教育模式。

以养成性模式为主要研究内容,是让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情景,及提供的外界刺激中引起内心的冲突,通过感受、体验、分享,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社会适应等方面内容。我们主要以集体教育的组织形式为研究重点,以幼儿在体验中所处的主客体位置分为以下两个具体操作模式:

1)游戏式体验模式:根据总的心育体验目标,围绕其中一个核心目标,设计有规则的,符合幼儿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的游戏,让幼儿作为游戏的主体,在反复的操作、体验中获得经验,心理品质得到优化。

2)情境式体验模式:教师根据心育目标,选择、创设特定的情境,使认识主体在实践中把自己暂时变为现实的客体,作为客体中的一分子去生活。在这一活动中,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情感迁移,激起内心的真实感受,达到“心”临其境,融“我”入境的体验效果。教师要创设情境,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幼儿积累多种心理感受与体验,从而培养积极的情感,良好的心理品质。3)家园同步体验模式

幼儿家庭与托幼机构密切配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实施同步的教育,但具体方法可有所不同。如在幼儿园某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是“分享与合作”,教育的方法可能是通过游戏进行,那么,在家里也应同时进行这一主题的教育,但方法可以是与父母分享食物,与邻居的小朋友合作游戏等。家园同步教育,往往比百度文库

单方面实施教育的效果更好。4)、典型教育体验模式

通过给幼儿一个典型的形象,让他们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地去学习典型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与典型一致的行为习惯。幼儿多直观思维,模仿力强,这种教育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5)行为练习体验模式

让幼儿对已学习过的行为及技能进行反复的练习,加深幼儿对这些行为及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6)讲授教育体验模式

具体而形象地向幼儿讲解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粗浅知识,提高幼儿对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水平,改善幼儿对心理健康的态度。但这样做,要注意形式多样、生动、内容贴切、适宜。

2、补偿性教育模式

由于家庭、托幼机构等的教育缺陷以及幼儿心理发展滞后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幼儿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呈上升的趋势。不少幼儿表现出行为偏异、情绪障碍及人格方面的缺陷等。对于这些已经出现了心理障碍的幼儿,除了应加大养成性教育的力度之外,还应积极采取心理保健措施以及心理咨询、治疗技术,对他们的心理障碍实施有效干预。这种补偿性教育模式在幼儿时期的使用不仅重要,而且比等幼儿长大成人之后再进行干预,效果要好得多。

补偿教育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行为问题的矫治,是指运用奖惩的原则,改变或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或症状,并教给其顺应社会的良好行为。在对这类孩子进行补偿教育时,我们主要采取了个案观察记录,跟踪观察、个案分析报告等形式。二是通过游戏矫治。就是为幼儿设立一个特别的游戏室,通过游戏,让幼儿自发第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问题充分表现出来,并获得情绪上的松弛,最终认识自我,学会控制自我。例如我们开设了“心理宣泄室”,当个别幼儿遇事想不通时,可以进去打击各种沙袋或在纸上涂画,借此宣泄心中积郁的怨气、怒气,这种方式要比教师强制幼儿接受说教效果来得好。还有“游戏治疗”,针对任性、孤僻的幼儿存在的心理问题,创设趣味性强并有针对性的集体合作游戏活动,提供有关道具和情景,引导幼儿的行为,疏导幼儿的心理。

百度文库

五、对我园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思考

我们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经验积累的同时,也碰到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例如:心理健康教育既可以是养成性教育,也可以是补偿性教育。然而我们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养成性教育为主展开的,即以教师预设为主。但当个别幼儿已经出现行为偏异、情绪障碍及人格等方面的缺陷时,他们需要补偿性教育。那么,如何更科学地在幼儿园进行补偿性教育呢?又如:健康心理的教育途径除了心理健康教育外,还有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如何进行个案矫治,也有待于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2006、6 执笔:陆波

百度文库

第五篇:体验营销论文:体验营销在昌吉州旅游品牌中的运用研究

体验营销论文:体验营销在昌吉州旅游品牌中的运用研究 [摘 要]在世界经济发展经历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并即将迎来体验经济的背景下,企业运用体验营销建设和推广品牌是大势所趋,旅游产品和体验紧密联系,企业更是应恰当运用其来打造精品旅游品牌。昌吉州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运用体验营销来推广昌吉州旅游品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做大做强昌吉州的旅游市场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体验营销;旅游地品牌;昌吉州

体验营销的概念

体验营销的概念是1998年由美国战略地平线公司的两位创始人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发表的“欢迎进入体验经济”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他们对体验营销的定义是“从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和联想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理念”。派恩对此作出了更详细的解释:“企业以服务为中心以商品为素材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从主顾关系上认为:“体验营销正是通过让顾客体验产品、确认价值、促成信赖后自动贴近该产品,成为忠诚的客户。”李修林认为“品牌并非仅仅是产品相互间区别的标志,而且应该是值得记忆的美好体验而产生的感官、情感和认知的丰富源泉,应该是知名度、承诺与体验的集合体。” 将体验营销引入旅游企业的实际经营是在21世纪之后,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意识到旅游产品中的“体验”层面,开始把游客的“体验感”作为营销的一个内容,并

下载在4项研究中调查了不同年龄人的情绪体验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4项研究中调查了不同年龄人的情绪体验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