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护士口服给药错误发生率中的调查与研究
品管圈活动降低住院患者口服药给药错误发生率 李静 护师 湖北省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摘要】 目的 降低住院患者口服给药错误发生率。方法 成立品管圈QCC小组,确定选题方案,对临床口服给药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改进方案、实施改进措施及效果评价。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住院患者口服药给药错误发生率显著下降,其中护士查对不严降至6.7%,口服药单标记不准确降至15.7%,口服药管理不规范降至27.8%,均达到目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影响住院患者口服给药错误的因素较多,应用品管圈有助于系统的分析其要因并制定改进措施,有效提高住院患者口服给药的正确率,促进患者健康,提高护理质量,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减少患者的医疗经济负担,为医院节约成本。
【关键词】 住院患者;口服药;品管圈;正确服用;护士查对;口服药单标记;规范管理
QCC reduce medication errors occur rate of inpatients oral medicine 【Abstract】 Objective Reduced in patients with oral medication errors in hospital.Methods setting up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 group, to determine the scheme of oral medicine, clinical reasons were analyzed,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rror evaluation and effect of improvement measures, improvement scheme.The resul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oral drug delivery error rat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nurse to check is not strict to 6%, oral drugs labeled inaccurate to 15%, oral administration is not standard to 27%, reached the target value.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1).Conclusion many factors affecting patients oral medication errors,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helps the system to cause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improve the correct rate of medicine to patients with oral, promote healthy patient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 to avoid the unnecessary disputes, reduce medical economic burden of the patient, cost savings for the hospital 【Key word】 Hospitalized patients;oral medicine;quality control circle;correct use of oral drugs;nurse;marking;Specification Management 药物治疗是病人住院期间重要的治疗手段,其中口服用药是一种最普遍的给药方式[1]。
护理人员作为病房药物的管理者、药物治疗的执行者、患者用药前后的监护人以及不良反应的一线观测人员,在确保医嘱执行的准确、及时、有效、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
。给药错误指的[3]是患者实际接受的药物与医嘱之间和发放者的药物存在差异示,护理不良事件中,给药错误居首位
[
4、5]
研究显
。如何使患者安全、规范、有效地服用药物,使急需解决的问题。2013年5~9月,我科运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管理方法,针对口服给药错误例数的原因进行PDCA分析改进,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8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968 例为研究对象。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对护士、患者、医生及摆药师发放调查表,平均1次/人。统计患者在院期间口服给药错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共调查服用口服药968例(8712例次),男576例、女392例,年龄18~88岁,平均43.87岁;文化程度:文盲174例,小学253例,中专164例,大专183例,本科及以上194例。确诊冠心病304例,高血压病364例,心律失常187例,其他113例。2013年1~5月收治的595例为对照组(调查服用口服药5355例次),2013年6~8月373例为观察组(调查服用自备口服药3357例次)。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2 方法
1.2.1 组圈 2013年1月,心血管内科护理组成立QCC小组,设立圈名为“知心圈”。QCC小组成员8名,其中圈长1人,由护士长担任,负责专业技术指导及督导工作;秘书1人,负责小组活动会议记录、统计工作;资料收集员6人,负责资料收集及原因分析。全体圈员平均年龄28.1岁;学历均为本科;职称:主管护师1人,护师4人,护士3人。2013年1月经全体圈员根据不同主题的重要性、迫切性、可行性、圈能力给予评分,确定风范圈第一期活动主题为“降低住院患者口服给药错误发生率”。
1.2.2 现状调查 自行设计患者住院期间口服给药服药情况调查问卷,由责任护士负责分发和回收调查问卷,发放问卷1002份,回收问卷1002份,有效回收率100%。QCC小组资料收集员负责分析数据及定期抽查。调查2013年1~5月住院患者595例(对照组)服用口服药次数373例次。统计出未规范、有效服用自备口服药369例次。期间护士查对不严45例次,占37.2%;摆药单标记错误32例次,占26.4%;口服药管理不规范18例,占14.9%;药房口服药摆药16例,占13.2%;其他10例,占8.2%;;其中属严重护理缺陷1例,一般护理缺陷5例,护理缺点69例,安全隐患26例方法。由调查结果可知最主要的口服给药错误的原因有:护士查对不严、摆药单标记错误、口服药管理不规范。因此,本圈着重研究及减少以上3种原因导致的口服给药错误问题。
1.2.3 确定与分析口服给药错误率高的要因 全体圈员讨论分析影响住院患者口服给药错误率高的因素,利用鱼骨图分析要因得出五大要因:护士简化流程,查对意识不强,口服药管理不规范、摆药单时间标记无明确规定、药房摆药职责不明确。①医护人员因素:a.护士工作量大,实际操作中为了节约时间简化工作流程;b.护士查对意识不强,未掌握查对标准,未执行腕带核对[6];c.口服药管理不规范:调查中患者存在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的情况,最多的为10种36粒,最少为2种3粒。由于口服药的种类、规格多,管理中存在无人负责、无固定品种数量、无专科药品管理制度。②机制因素:a.口服药单标记时间无明确规定,对于首次开具的口服药当日是否服用;长期摆药的服用时间无确切标准;b.药房摆药人员不固定,每个科室摆药方式与时间安排不一致,摆药师的职责不明确。
1.2.4 设定目标值 知心圈圈能力为88%,按品管圈方法给出的公式计算出目标值。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圈能力)。即查对不严格目标值=45 -(45×37.20%×88%)= 30;口服药单标记不准确目标值=32 -(32×26.44%×88%)=23;口服药管理不规范目标值为=18 -(18×14.88%×88%)= 15。1.2.5 制定并运用PDCA方法改进措施
1.2.5.1 护士简化流程、查对意识不强要因改进方案 首先,结合案例组织护士学习查对制度及流程,以规范护士行为。制作查对内容的安全提示标识置于口服药车上,鼓励患者参与双向核对及腕带的核对,提高护士的责任心,改变护士简化流程、盲目执行医嘱的惯性思维方式。其次,制定双人发药、双人签名的规章制度。用改变排班模式,增加口服药发放班次A+1,以保证各个环节都能做到双人发药、双人签名。并在口服药执行单上注明服药时间、规格、数量,使护士在发放口服药前有据可查,避免盲目给药;护士核对后必须经得第二人核对签名后再给药,形成良好的给药习惯,同时也为患者出院后规范服用口服药做准备。对于新入科、进修、实习人员除上述措施外,继续教育组长专门制定强化培训计划,带教老师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培训。1.2.5.2 口服药管理不合理要因改进方案 ①修订“口服药流程(摆药、长期/临时、出院)及口服药项目核对标准”,加强流程管理。重视发药过程中的双人核对制度,做到“发药到手,看服到口,服后再走”。②制定新入科、实习生、药师的口服药培训计划,由专人负责。具体内容包括科内常规用药的种类、数量、作用、不良反应;口服给药的服用时间、医嘱处理的具体事项、口服给药的流程及核对项目;口服给药的双人核对、双人签名。③对科内常见的不良事件进行总结归纳,建立“口服给药错误本”,方便护士平时查阅并起到警示作用。④制定口服药管理制度,改装废弃急救车为口服药车专人负责。⑤将常用口服药和备用口服药进行每天清点与每周清点的区分,并参照毒麻药品的数字化管理进行数量及效期的管理,以保证口服药无“三无”现象。
1.2.5.3 管理监督 QCC小组成员成立专项质控组,主班护士每日督查药师摆药情况,包干护士自查患者每天服药情况,质控小组成员每日不定期抽查、圈长即护士长每周抽查住院患者口服药服用情况,每2周圈员集会,对检查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在科室例会中将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总结,针对重复、普遍出现的问题,组织科室成员进行讨论分析其原因,制定持续改进策略,并作为下一个循环中的持续改进重点,由质控小组在随机抽查中追踪验证措施的落实并实施效果评价[7],检查结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成绩。
1.3 评价方法 调查2013年6~8月住院患者200例(观察组)口服给药错误发生率情况,调查服药次数共600例次,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2 结果
经过PDCA循环后护士查对不严、口服药管理不规范、摆药单时间标记不准确目标值均已达到,口服给药错误发生率明显下降。两组口服给药错误发生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口服给药错误发生率比较例次(%)组别调查例次服药间隔时间不符未按规定剂量服用漏服擅自停药服用过期药物合计对照组 3 讨论
提供安全的口服给药是医院的基本要求,是保障病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在临床工作中,我科60岁以上老年人占全科病人数约82.4%,其中3种以上口服药的患者占83.6%,其中8种口服药以上的患者占5.4%,平均每日口服给药234例次。护士在多种类、高频次的口服给药过程中,因医、护、患等多方面的干扰因素而发生不同情况的口服给药错误。这些不仅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也阻碍护士对护理工作的认同感和价值观,还影响医护患三者间的和谐关系。为了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我们运用科学、有效的改进措施来保证安全的口服给药。首先,强化护理人员对查对制度的认识,要求人人过关、人人掌握,做到患者人人戴腕带、护士事事核对腕带,有效避免因查对导致的口服给药错误。其次,规范口服药的管理,对科内常用、特殊、毒麻等口服药进行分类及清点。采用字母进行口服药的种类管理,数字进行口服药的数量管理。最后,修订科内相关流程与制度职责,做到流程标准化、制度严谨化、职责完善化最终达到合理有效的降低口服给药错误发生率的目的。
通过QCC活动来解决住院患者自备口服药有效率低的问题,是全体圈员对新的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索。全体圈员在此次活动中积极寻找要因,制定目标值,提出改进措施,运用数据反馈效果,体会到了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圈员们的创新性、科研性并提升了整个团体的凝聚力和合作力。运用PDCA循环后,我科从患者入院开始至患者服药入口等,均将口服给药监管措施渗透到每一个环节,加强对特殊人群的监管和特殊情况的交接班。根据患者服药种类使用不同类型的便携式口服药盒,分装后由责任护士与值班护士共同核对后,服药前再次核对后双签名,确保了服药的时间及剂量、种类的准确性。针对医护方面的要因,制定相关的制度并严格执行,在患者入院时即标识、分装患者自备药,利用多种形式进行药物宣传教育[6-7]。科室还成立专项质控组,配合品管圈小组抽查护士住院患者口服给药错误发生率情况,监督各项措施执行情况,针对问题持续改进。因而,实施QCC活动后,患者服药查对不严格、口服药单标记不准确、口服药管理不规范比例显著下降,前两项均达到目标值。口服给药错误发生率低于实施前(均P<0.01)。开展QCC活动后,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均较前提高,使口服给药错误发生率较前明显降低,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提高。但在临床工作中,仍有个别护士在工作中未按操作规范进行,导致部分患者未能规范服药。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将继续寻找根本原因,加强培训,及时制定措施并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 丁小伟,王珠琳.心内科实施服药到口流程管理初探[J]. 护理学杂志,2012,27(8):49-51.
[2]王秋.病区护理人员用药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的探讨[J ].中国医 疗前沿, 2011, 6(11): 652 [3]W illiam s DJP.M edication errors[J ].J R Coll Physicians Edinb, 2007, 37: 3432346 [4]李香娥.43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和防范措施[J ].护理实践 与研究, 2010, 7(19): 69271 [5]杨菊英.118例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与对策探讨[J ].护理实践与研 究, 2009, 6(23): 20221 [6]李印庆,赫晓莉,王树英,等.身份腕带在心血管外科病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护理管理杂志,2007,7(9):57 58 [7] 王晓媛,黄英,韦丈英,等.老年住院患者口服用药状况调 查[J].护理学杂志,2007,22(15):41-42.
第二篇: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率中的应用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率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血液透析室内部6名护士自愿组成一个“圈”,确立“降低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及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结果应用品管圈活动后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发生率(4.0%)较活动前(9.7%)明显降低,超出了预期目标。每一位圈员在品管圈方法运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人际关系、护理品质意识、脑力开发6个方面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发生率,同时还提高了圈员的团队精神和质量管理能力。[关键词】品管圈;血液透析;低血压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过程中的低血压(lntradialytic hypotension,IDH)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25%-50%【”。其表现为血压值与透析前相比,平均动脉压下降30 mmHg(lmmHg=0.133 kPa)以上,或收缩压下降至90 mmHg以下。典型症状有恶心、呕吐、头昏、眼花、打哈欠、出汗、胸闷,继而出现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肌肉痉挛、脉搏细数。严重者可出现晕厥、意识不清、大小便失禁等。
IDH直接影响到透析的充分性和患者的生存质量,是增加透析患者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全称品质管理圈,是指在工作岗位上为了解决问题,自发结合成一个小团体,团员间分工合作,应用品管工具进行分析,解决工作场所的关键性问题,以达到业绩改善之目标【3】。这个小团体,在自我启发、相互启发下,活用各种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手法、全员参加,对自己的工作现场不断地进行维持与改善的活动,称为品管圈浯动【4】。我院血液透析室2011年4月成立品管圈,确立了“降低 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方法
1.1成立品管圈 品管圈由血液透析室6名护理人员组成,其中主管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2名,由1名本科学历的护师担任圈长.护士长担任辅导员。在第2次圈会上投票确定“救生圈”为圈名,其寓意是护士以净化血液为天职,用爱及关怀守护在每一位血液透析患者身边,使每个生命因爱而延续,并制作了圈徽。
1.2选定主题,拟定活动计划 由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列出所有待解决的问题,并将其相似性分类成亲和图,再采用评价法对亲和图所总结出的问题就其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4个方面分别打分,6人平均分为该方面实得分,4项实得分之和为该问题总分(见表1),最终确定“降低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并绘制甘特图拟定了活动计划。
1.3现况把握 圈员详尽列出了IDH原因,收集2011年4月25日-5月24日IDH的发生情况,当时血液透析患者58例,共计透析598次,发生IDH58次,发生率为9.7%,具体原因见表2。
根据查检数据表明超滤过多过快、透析中进食、透析前口服降压药,患者心功能不全、使用高温低钠透析是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发生的主要原因;根据80/20原则【4](即80%的结果是由20%的原因造成的),得出最主要的原因是前两者,故本圈改善的重点是超滤过多过快、透析中进食。
1.4 目标设定通过品管方法的目标值设定公式,对每月低血压发生率进行了目标设定。目标值=现况值一改善值=现况值一(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在主题选定时根据得分,该案例的圈能力应为100%,但由于本圈是第1圈,考虑实际情况,将圈能力下降为66%。改善重点即超滤过多过快(60.3%)与透析中进食(20.7%)的累计百分比(81%)。故本次活动的目标值即将每月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率降至9.7%一(9.7%x81%x66%)=4.5%。
1.5解析明确目标后,圈员对改善重点项目进行展开,对超滤过多过快采用鱼骨图手法从体质量增加过多、干体质量设置过低、透析治疗时间缩短、护士设置错误4个方面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将所有原因进行评分,按80/20原则选定要因,得出主要原因是体质量增加过多方面:患者饮水过多、护士具体指导不到位:干体质量设置过低方面:患者衣物更换、称重时护士不在场、称重后末及时记录。对于透析中进食引起低血压分析有护理人员未认识到进食的影响、对患者的宣教不到位、进食的时间选择不正确、食物选择不合理4个要因。2011年6月1-15日对血液透析患者IDH发生次数及原因再次进行调查,做真因验证,经认真查检后得出5个IDH的真因:缺乏相关的宣教资料;健康教育不到位;称重流程不合理及执行不到位;透析中不合理进食;护患、医护沟通不到位。
1.6对策拟定、实施与检讨 针对要因,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寻求改善对策,并对每一对策依可行性、经济性、圈能力等指标进行评分,按80/20原则共拟定6个对策进行改善实施。1.6.1 制作血液透析并发症——低血压患者防治手册手册采用图文并茂、简单易懂的折页方式,从IDH危害、发生率、临床表现、引起原因、如何防治等方面进行指导,重点突出饮食指导,将饮食的原则、3餐的安排及食物的替换、如何计算及控制水、钠的摄入、饮食的禁忌等作详细的描述。
1.6.2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对患者及家属介绍有关IDH的相关知识,在发放防治手册的同时,做好口头宣教。特别对老年、理解力较差的患者不厌其烦、不断强化,使他们真正理解。在下一次血液透析时作评估,掌握患者的实际饮食、饮水情况,及时更正一些误区,必要时做好家属的沟通和宣教,在家属的协助下改变饮食习惯。对遵医嘱行为差者,可由医生协助指导,并请其他遵医嘱行为好的患者作言传身教,同病相怜患者之间的沟通更有效。1.6.3落实责任制护理将患者分为7组,每组8~10例,每位护士负责1组患者,同1组患者相对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透析,护士每天分管的患者数3~4例,3个月轮换1次。责任护士对所负责的患者每次血液透析前都需运用护理程序对其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护理诊断,据此制定当次护理计划,然后有针对性地实施。
1.6.4修改称重流程,严格执行将称重流程重新修改,更细化、更合理。所有血液透析患者的称重必须有护士在场,护士长合理排班,专人负责称重。称重前询问并检查衣物更换情况,对衣服不一致的需称量衣物重量,所带食物也需称重,有需要者先如厕,以减少称重误差的发生。设计专用记录本,称重后及时记录,保证称重的正确性。
1.6.5避免透析中进食指导患者血液透析前就餐时增加就餐用量,避免透析中进食。如因时间安排问题,透析过程中需进食者,可指导患者进食面包、馒头等于食小点心(进食量约50 mg),等透析结束后再给予正常饮食。血液透析过程中进食,时间选在血液透析开始后3h内,血压不高的患者尽量避免在血液透析3h后进餐,以避免低血压的发生;当患者血压低于110/60 mmHg时,需劝导患者不要在血液透析过程中进餐。
1.6.6加强护患、医护沟通,合理设置干体质量 每次血液透析前后,责任护士对患者的体质量、饮食、饮水、血压、睡眠、大小便等作全面的评估,特别对体质量增长过多或过少的患者和血压一直较平稳而近期血压波动较明显的患者仔细询问其原因,并与医生及时沟通,重新正确评估干体质量,确定超滤量。2结果
2.1 有形成果 收集2011年10月1-31日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发生次数,当月血液透析患者67例,血液透析共计679次,发生IDH共计27次,发生率为4.0%,超过预期目标值4.5%。2.2无形成果 品管圈活动前后对每一位圈员就品管圈方法运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人际关系、护理品质意识、脑力开发6个方面进行调查,并计算平均分,活动前上述项目的分值分别为1.O、3.3、3.7、3.5、3.7、3.0分,活动后分别提高到5.0、4.3、4.0、4.8、4.8、4.8分。所有指标均有提高,尤其是在品管圈方法运用和脑力开发方面。3讨论
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压问题,一直是肾脏病医生密切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压和死亡率之间存在一种U形曲线的关系,即血压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患者的长期存活率【6]。IDH的发生严重影响透析的超滤,导致透析不充分甚至不能正常进行透析,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病死率都有较大影响,是预后不良的有力预测指标[7]。我院血液透析室通过品管圈活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了每一位圈员的主观能动性与工作积极性。学习使用品管圈常用手法分析原因,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降低了IDH的发生,从而提高透析的质量和效果,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品管圈活动强调的是让员工自动自发地参与活动,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主权、参与权、管理权。其优势是每人都有参与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使员工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本研究中应用品管圈活动不仅提升了圈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升了整个团队合作精神、自信心,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质量持续改进成为自发行为。当然,作为刚组建的新圈,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在圈能力的评估方面,由开始的满分到后来降至66%.显示出圈员信心的不足。另外,对于各种QC手法的掌握、过程的量化评价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探讨。4体会
4.1 强化培训提高护士有效记录的能力 护理记录书写质量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临床专业能力。护理部将护理文书书写及相关政策作为岗前培训内容,并鼓励护士参与文书的选择、实施与评价。各科室在日常工作中还针对临床责任护士专业能力的不同,加强对护士临床各项专业能力培训,提高护士有效记录文书的能力。
4.2促进医护合作准确记录内容护理活动与医疗活动是一个相互协作的统一体,护理文书的记录内容必须与医疗活动相一致,需要医护间多沟通。此外,涉及相关学科的记录内容,医护协作有助于记录的准确性。例如:为确保输血安全,护理部与输血科协作,在规范输血相关检验血标本采集与送检流程的同时,规范了输血相关护理记录。
4.3加强监管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护理文书质量检查是护理质量管理的一部分。严格落实三级质量控制体系,责任护士对自己记录的内容负责;护士长对出入院病历每份审签、危重症患者病历每日审签,并抽查在科患者病历;质量管理科对提交后病历最后检查。质量管理科及护理部负责医院护理质量全面督导和管理,并将病历书写质星列入每月护理质量督导内容之一,严格监督检查。定期在护理质量分析会上讲评,不断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持续改进 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伟菊,彭刚艺,临床护理文书规范(专科篇)[M].广州:广东
科技出版社.2009: 1-6.[2] Wang N,Hailey D,Yu P.Quality of Nursing Documentation and Approaches to Its Evaluation:a Mixed-method Systematic Review[J】.J Adv Nurs, 2011,67(9):1858-1875.[3]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J/0 1].[2011—12-22].http://www.moh.gov.c 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 s/mohyzsjs358 5/201 002 /4587l.htm [4]陈伟菊,彭刚艺,冯秀兰,等.以法律责任和病人安全为底线
第三篇: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中的应用研究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张会
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3期
摘要:目的 降低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发生率。方法 成立品管圈(QC小组),以“降低VAP发生率”为主题,拟定活动计划书,进行现况把握、设立目标、解析、真因验证、制定措施并组织实施。结果 选定的改进重点问题经品管改善后,累计百分比从74.8%下降为40%,下降幅度为46.5%;品管前VAP发生率为64.8%,品管后VAP发生率为30.3%,目标达成率为118.6%。进步率为53.2%。结论 品管圈是一个集体思考、全员运作的有效管理工具,不仅能有效改进护理质量,更能提升成员职业及管理效能,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品管圈;VAP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患者经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支持或控制呼吸≥24h后发生的感染性肺炎,包括撤停呼吸机或拔除人工气道导管后48h内发生的肺炎,是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的重要类型
[1]。一旦发生VAP,会使患者撤机困难,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增高死亡率。笔者所在科室于2013年3~8月,组织成立“源远圈”,开展以“降低VAP发生率”为主题的QC活动,取得较好效果,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 VAP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由于诊断标准不一[2],其报道亦不一。国外报道VAP发病率为9%~70%,死亡率为20%~71%;国内报道VAP发病率为48.5%,死亡率为37.5%。本科室2012年共收治364例机械通气患者,其中236例发生VAP,发病率为64.8%。
1.1.2诊断标准 以上数据获得采用以下诊断标准:①开始机械通气48 h后出现发热
(>38.3℃)。②白细胞增加(>12×109/L)。③)脓性气管分泌物等肺实质感染症状,肺部啰音或肺实变等体征。④常伴影像学异常表现。⑤痰培养发现病原体或原致病菌发生改变。符合两项即可诊断为VAP。
1.2方法
从制定床头抬高标准及操作流程、使用线套管集拢监护仪线缆、制定气管插管病人口腔护理标准流程、申请购买防逆流的集水杯及申请购买带声门下吸引的气管导管等对策实施后,最终成果除了明显降低VAP发生率以外,更达到有效减少患者医疗费用及床位周转率的附加效益。
南市第一人民医院 ICU 保护性约束知情同意书
患者姓名:____性别: 诊断: 神志:清楚□ 意识模糊□ 身体留置的管道:胃管□ 尿管□ 引流管□ 气管插管□ 深静脉置管□ 各种监护仪器导线□ 其他 使用目的:
1.预防患者自行拔出与治疗相关管道; 2.预防患者因烦躁坠床; 3.预防患者自伤; 4.其他严重的不可预计的意外损伤。
/>年龄:
住院号:
易出现的并发症:
1.局部皮肤红肿、破溃、起泡、感染; 2.关节脱位、骨折; 3.其他不可预知的意外情况。
患者及家属须注意事项:
保护性约束措施为保护患者、支持治疗的连续性而设,不经医护人员允许不 可私自取下,在使用过程中有发生与目的相关事件的可能性,医务人员已将使用 保护性约束措施的目的、并发症、患者及家属须注意事项详细告知,签字人认真 阅读并理解以上内容,无论是否同意使用,请在知情同意书下发签署意见。
家属或委托人签名 签字日期
与患者的关系______ 评估护士______
第四篇: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应用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预防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活动组织,确立“减少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发生率”为活动主题,针对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跌倒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整改方案,实施标准化管理,并持续质量改进。结果 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发生率从活动前的1.99%降低到活动后的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2,P<0.05)。结论 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的发生率,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提高了护理安全质量。
【关键词】 品管圈;消化道出血;预防跌倒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2.213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本科应用品管圈对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预防跌倒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组圈 品管圈小组人员由本病区9名护士组成。选出圈长、辅导员各1名,由病区护士长担任辅导员。每月召开圈会并有相关的活动记录。
1.2 现状把握 本院从2014年2~9月收治消化道出血患者302例,其中住院期间发生跌倒6例,跌倒发生率为1.99%。其中3例跌倒发生在卫生间上厕所时,2例跌倒发生在外出检查时,另1例发生在康复期卫生间洗澡时;跌倒造成门牙磕损1例,手部擦伤红肿1例,其余4例患者未发生不良后果。
1.3 寻找问题根源 应用头脑风暴法,讨论患者跌倒的根本原因,从人、方法、环境、其他等方面绘制鱼骨图[2]:①人员防范意识薄弱:患者及家属对疾病认识不足、无家属陪护、遵医行为差;医务人员宣教不全面、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对疾病缺乏预见性。②评估宣教缺陷:对患者跌倒风险评估不准确,无专科跌倒评分表;宣教不及时,内容不全面、宣教方式单一:无专科防跌倒宣教指引,无专科防跌倒流程;高危人群未重点交接班;未重视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③病房环境不佳:地面不防滑、卫生间无防滑垫;地面潮湿,无警示标识。④其他:应用镇静、利尿、降糖等药物。外出检查,未正确选择转运方式,未做好交接工作。
1.4 采取对策
1.4.1 人员培训 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情变化快,患者及家属对病情不理解,遵医行为差。加强护理人员对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专科知识培训,提高对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风险的动态评估能力。提高护士责任心,发现跌倒隐患及时处理。
1.4.2 改善工作流程 完善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管理规范。设计消化道出血患者专科跌倒高危评估单。规范并细化消化道出血患者防跌倒、晕厥工作流程,使用屏风、床隔帘,保护患者隐私。对无家属陪护及高危跌倒患者重点交班需绝对卧床的发放床上大小便温馨提示。
1.4.3 改善环境 将病房及走廊的地面换成防滑材料,阴雨潮湿天气加用除湿风机吹干地面,保持地面干爽;在卫生间、茶水间加装防滑垫;在容易发生滑倒的地方(卫生间、楼梯口)加贴“小心滑倒”标志。一旦地面有积水,则在积水旁摆放“小心滑倒”标识[3]。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4年2~9月收治消化道出血患者302例,其中住院期间发生跌倒6例,跌倒发生率为1.99%;2014年10月~2015年
5月,本病区消化道出血患者315例,发生意外跌倒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发生率从活动前1.99%降低到活动后的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2,P<0.05)。讨论
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一般饮食受到限制,并较长时间在床上休息,身体素质不如常人。加之部分为老年患者,伴有高血压、脑梗死等多种疾病,容易在医院中出现跌倒情况,造成患者损伤,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护患矛盾。因此,通过分析造成跌倒的原因,实施可行有效的解决方法十分重要。品管圈是指在工作岗位上为解决某一问题,自发而组成的小组,解决关键问题,以提升工作绩效。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4]。由于品管圈是全员自动自发组织,激发了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热情。通过品管圈活动,成员之间形成“勤思考、找原因、学技术、齐交流”的风气。初步学会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手段分析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品管圈活动就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问题,采用PDCA循环法找出问题,并针对要因制定实施对策,不断改进,制定相应的护理工作流程、工作指引[5]。最终将成果标准化,应用于工作之中[6]。通过品管圈活动,能改善院内环境,营造防跌气氛,通过人员培训、优化工作流程、环境改善及正确评估患者等方式,逐步找出适宜的预防措施,切实地解决问题。
本次研究发现,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的发生率。实施措施后,跌倒发生率从活动前的1.99%降低到活动后的0(χ2=6.32,P<0.05)。由此也证明了品管圈活动的成效。
综上所述,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的发生率,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提高护理安全质量。值得在今后工作中推广应用,解决针对性难题。
参考文献
[1] 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2] 钱萍,刘金妹,陆洁,等.对21例住院患者跌倒的调查分析及对策.护理管理杂志,2007,7(7):9-11.[3] 任道琼,徐家喜,杨晓燕,等.品管圈活动在肿瘤患者跌倒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临床护理杂志,2014(3):61-64.[4] 黄巧,魏丽君,卢少萍.品管圈活动对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影响.现代医院,2014,14(11):126-128.[5] 朱晓敏.品管圈活动在预防患者跌倒管理中的应用体会.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11):1118-1119.[6] 林文君,郑珍香,吴君芬.品管圈活动对脑卒中患者跌倒事件发生率的影响.中国现代医生,2014,52(4):86-89.[收稿日期:2016-03-29]
第五篇: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留置双J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中的应用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留置双J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索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术后留置双J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40例采用品管圈活动和常规护理。圈内成员经过6个月的护理干预后评价术后留置双J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腰疼、双J管移位、膀胱刺激症、尿路感染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结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的降低术后留置J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 品管圈 双J管 并发症
The Applic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on Reducing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 of Patients Indwelling
Double-J Tube Abstract Objective The effects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on reducing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 of patients indwelling double-J tube was explored.Methods Control group included 43 cases adopting conventional nursing care, However, Experimental group included 40 cases adopting conventional nursing care and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After 6 months Intervention,we evaluated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of patients indwelling double-J tube.Results The differences of backache,double-J tube displacement, bladder discomfort an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Bloody urine and scaling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s Developing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can reduce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 of patients indwelling double-J tube.Key words Quality control circle;Double-J tube;Complication 双J管在上尿路梗阻方面的疾病中应用比较广泛,比如说输尿管结石、肾盂输尿管成形、盆腔肿瘤等疾病。它具有引流和支架的双重作用[1]。双J管还可以避免外支架和肾造瘘的缺点,使吻合口漏尿减少,防止输尿管扭曲,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等利处[2]。然而临床当中插了双J管的患者还是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比如说疼痛、血尿、感染甚至移位脱落等等。品管圈活动近几年在临床护理中应用比较多,它是指由相近或互补的工作人员组成一个小团体,集思广益并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人员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一般人数为6个左右[3][4]。相关研究显示它能够减少差错事故,提高患者的满意度[5]。本研究试图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到留置双J管患者的护理中以有效的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1 研究对象
1.1研究对象的选择 选取某医院泌尿外科术后留置双J管的患者共83例。纳入标准:①手术后有留置J管的患者;②无其它急慢性疾病;③患者和家属知情并同意。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的疾病不能配合者;②有精神疾病者;③拒绝参加研究者。
1.2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到12月入院术后留置J管的患者共83例,随机分组成对照组43例,实验组40例,年龄18~78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项目(n)年龄(岁)性别 文化程度
≤30 30~50 ≥50 女 男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以上 10 12 12-0.267 0.789 19 21 18 25-0.513 0.608 7 12 18-0.138 0.890 6 实验组(40)对照组(43)Z值 P值 研究方法
2.1品管圈人员组成 全圈共有主管护师1名,护师2名,护士3名,共6人。主管护师为圈长负责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圈名取名为“同力圈”,意思为共同努力为病人服务。
2.2选定主题 圈内成员召开会议,首先提出几个待选择的主题,然后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紧迫性、可行性、预期效果和工作量四个方面来评定要选择的主题。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示主题被选择的可能性越大。最后选定“减少留置双J管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主题。
2.3干预措施 对照组按照常规的护理,干预组采用品管圈活动加常规护理。圈内成员共同商讨,评定留置双J管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分别分析原因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所有的对策措施每个圈内人员分床位责任制负责并做好记录,每周开会总结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分享经验心得。讨论主要存在的并发症为
(一)由于粘膜损伤或感染导致的血尿,应对措施为①减少运动②饮水量增加 ③抗生素按时服用④专人定时督促。
(二)尿液反流导致腰疼,应对措施为①及时排空膀胱②服用解痉药③心理安慰。
(三)活动度过大致管子移位,应对措施为①适当制动②做好宣教并示范③播放日常活动视屏加深印象。
(四)双J管留置时间较长或移位致膀胱刺激症,应对措施为①做好心理安慰工作②适当调整体位③督促及时服用抗炎解禁等药物。
(五)双J管时间较长不光滑致结垢,应对措施为①按时拔管②督促饮水。
(六)不良卫生习惯等原因致尿路感染,应对措施为①及时沟通,心理安慰 ②无菌操作 ③督促饮水和卫生。
2.4评估工具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体格检查和生化指标来确定。2.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Z检验等。3结果
干预前和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见表2。结果显示腰疼、双J管移位、膀胱刺激症、尿路感染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结垢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品管圈活动在减低术后留置双J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有一定的作用。
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组别 总人数(个)血尿
实验组 对照组 40 43 35
并发症发生人数(个)
腰疼 移位 膀胱刺激 结垢 尿路感染 10 22
0 5 25 3 9 Χ
20.499 5.988 4.418 0.330 0.013 0.044
6.642 0.009
0.905 0.336
4.574 0.032 P
4讨论
4.1 品管圈活动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效果分析 发生血尿的人数显示并没有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是血尿的发生主要是和对粘膜的损伤有关,插管对粘膜都会有一定的刺激。品管圈活动的干预对防止大出血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少量血尿的发生是难以避免的,一般会在3天左右自愈。结垢主要和留置的时间长短有关,所以干预的效果也不明显。腰疼和膀胱刺激症干预的效果比较明显,主要是因为这些因素和服用解痉药、心理安慰和健康教育有关,常规的护理在健康教育方面患者还处于认知阶段,而品管圈活动的干预患者更加趋向于行动阶段。
4.2品管圈活动有效的提高了病人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品管圈活动的每次开会实际上就是一次学习和活动的过程,气氛轻松,充分调动了成员的积极性。同时增长和分享了不少的知识,并通过量化工作量来完成任务,使得更有效的服务病人,提高病人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4.3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士的工作能力。通过品管圈活动,圈内成员的沟通能力有所提高,护士们更加有责任心。另外圈内人员做为一个小团体一起集思广益,进一步培养了大家的团队合作能力。将预防每个病人并发症的任务责任制到某个护士,同时又一起商讨具体方案,使得整个工作个体和集体相结合,灵活自主和引导监管相结合,护士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有了一定的提高。5结论
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的减少术后留置双J管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护院期间的生活质量,同时提高医院护士的护理质量水平。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实施品管圈活动的时候我们没有建立奖罚制度,除了在精神上给与奖励,我们并没有有效的物质激励方式。期待以后类似的活动能够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陶红艳.内外双引流在复杂性肾结石术后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24.
[2] 徐友明,胡礼泉.离断性肾盂成形术双J管内引流治疗小儿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1,22(7):419-420.
[3] 李旺君,王利香.“品管圈”活动在护士长夜查房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7,7(5):55—56. [4] 王秀芳.品管圈活动对住院病人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全科医学,201 1,9f41:1090. [5] Wang L R ,wang Y,Lou Y,et al.The role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s in susutained improvement of medical quality[J].springerpuis,2013,2(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