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生活情境中构建大班幼儿数学活动的实践与研究(推荐)
在生活情境中构建大班幼儿数学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一、引言
在第二届全国幼儿科学教育研讨会中,张俊副教授提出数学教育应立足于儿童数学概念的发展,以数学的关键经验重建数学课程的系统性,主张“为思维而教(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为应用而教(将数学应用于生活中)”,以促进儿童数学思维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北京教科院廖丽英副研究员则提出数学不是以计算为主的科学,数学不是专管数字的工作,数学教育应真正与幼儿实际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应考虑幼儿的实际年龄水平,通过幼儿与物质材料的相互作用,促进幼儿初步数概念的发展,同时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在学数学的同时用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大班孩子早已学会1-100的数数和一一对应的数数。但当他们在分筷子时,常常会出现多分或少分一双的现象。可见,幼儿的数学技能缺乏在生活中的运用和实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不禁要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学方法仍以教师示范、讲解,幼儿记忆、练习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缺乏操作、体验的机会。
因此,我们 根据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和生活教育理论,在大班幼儿数学活动中进行了数学活动情景化、生活化的实践研究,注意引导孩子运用已有生活经验与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来学习数学,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发展过程,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特别是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数学教学不再抽象、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充满了时代的气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二、教学实验设计
(一)理论依据
1、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对生活教育的解释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
2、社会建构理论: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认知冲突是引起儿童建构或重新建构一个要素。当儿童认识的某些事例,不能用其已经持有的“理论”进行解释时,他就处于认知冲突状态。社会建构理论强调的是一种在社会情景之中的儿童的认知失衡状态到平衡状态的过程。
(二)概念界定
所谓数学活动情景化、生活化,是指在数学集体活动中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情景化。
(三)教学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强调将学习和实践融为一体,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并获得数学的认知方法和探索方法,并使这些方法成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工具。那么教学实施的关键:一是数学活动的生活化;二是一日生活的数学化;三是个性化的指导和评价。
(四)教学基本原则
1、联系生活实际原则。
幼儿的一切学习均从生活实践活动中获取。大班幼儿的数学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数学活动的建构,其活动的设计必须贴近生活,注意设计幼儿生活中有所感受并能唤起相应体验的情节,引起幼儿的兴趣。
2、重视和理解幼儿对数学概念的自我建构。
数学活动是在应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的,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较中小班幼儿则有大幅的提高,他们对事物已有了较强的认识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更要注重大班幼儿自己发现、自己探索、自己建构。教师在活动中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3、符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原则。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大班幼儿是一个参差不齐的群体,由于各个幼儿所出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幼儿所得智力发展水平、思维能力也不同。所以我们在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的时候必须符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原则。通过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发现不同的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并针对幼儿不同表现施以适当的教育。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出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使每个幼儿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4、坚持幼儿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主导性与幼儿主体性同时存在、相互依附,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在游戏中要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及时地为幼儿创造一定的空间,使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主动的提出问题,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强调幼儿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的操作过程;同时老师不能放任自流,要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着眼点在于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使他们敢于乐于尝试,对幼儿活动中所处的问题作“画龙点睛”的讲解、演示、点拨并帮助幼儿找到简单易行的解决办法,并引导幼儿作为探索过程的一分子参与其中。与幼儿平等自由的交流,发挥教师、幼儿的双方面的潜力效能。
(五)教学对象及时间确定
1、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本园大班级全体幼儿。
2、研究时间:2011年2月2012年7月,即幼儿大班的一学期学习时间为教学实施阶段。
三、活动实验方案
(一)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1、结合生活实际,选择合适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我们在使用教材教学时,避免了死搬硬套,创设了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更新了原教材内容,使教学活动源于幼儿生活,源于幼儿好奇之事,引导幼儿积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我们让教材走近幼儿,而不是把幼儿拉向教材。
(1)寻找幼儿生活中具有启蒙性、实用性的数学教育现象,作为数学教育的题材。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幼儿的生活入手,选择实用性强的内容。如在“排序”活动中,幼儿发现了有些老师、小朋友条纹衣服上的颜色间隔;楼梯栏杆的排列等都是有规律的。又如在“生活中的数字“的活动中,幼儿寻找生活中所熟悉的日历、图书、衣服、电话机、遥控器、针筒等物品以及超市、表格、纸币、菜单等里面的数字,幼儿在找找、玩玩、说说中发现生活中有趣的数字现象,并通过想象讲述,如果生活中没有数字会怎么样?让幼儿带着问题寻找生活中的数字,说说它的用途,从而使幼儿在生活中常用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去不断获得新的经验。再比如,幼儿进行归类学习时,我们用幼儿每天接触的玩具作为学具,让幼儿为各种玩具归类;在认识形体的活动中,我们利用幼儿喜欢的各种形状的礼物盒,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学习;在练习写数字的活动中,若只是给幼儿一个范例让其跟着写,他们肯定会觉得很枯燥。我们就制作一些问卷调查表,画上一些问题,如:你家有几口人?你坐在第几组?这些可用数字回答的、相关幼儿生活问题,幼儿在回答时将会主动的记忆数字、练习数字的写法。幼儿在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幼儿不觉得学本领不好玩,相反,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也很好。
(2)从幼儿关注的各种问题中捕捉数学教育的内容。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既能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教学中,要创设与幼儿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幼儿感兴趣的学习情景。如:大班第二学期《认识时钟》,指导幼儿为自己设计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尝试按作息时间表起床、吃饭、上学、放学、看电视、睡觉,教育幼儿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并为其幼小衔接做好准备。,努力使数学教学更多的联系实际,更贴近生活,做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促使幼儿能够主动联系生活实际,在实际背景中应用数学,能够主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2、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
教学内容时,我们首先要根据大班幼儿的学期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再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筛选,然后设计出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内容。
大班第二学期:结合大班幼儿的社会生活实际,特别是在幼儿园或班级中发生的身边事,教师和幼儿共同生成数学活动的主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自然测量——了解身边人事物之间的远近、长短、宽窄》、《认识时钟——安排自己的生活作息》等。第二学期数学活动内容见下表:
活动设计
周次 活动内容设计的社会生活情境 二月认识日历生日列车 数数高手爬楼梯 三月比高矮比比谁高谁矮 记录时间钟表店 量的守恒量米
生活中的数字在超市中找数字
四月学习10以内的组成超市购物(一、二)分类记录森林运动会——投篮比赛 面积守恒谁的花园大
五月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小鬼当家(一、二)区别远近比比谁的沙包投得远 认识人民币学做小会计
六月学习自编应用题买菜(一、二)学习等分分生日蛋糕
认识时钟
(二)设计一日生活作息表
(二)设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环境
1、操作材料生活化。
大班幼儿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他的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他们能感受到一些感性的东西,但是还不能进行理性的分析。所以这个时候,让幼儿数学学习生活化,我们做教师还应当注意提供一些生活中的素材来引导幼儿学习。例如:选择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品做教具(秋天的树叶、各种各样的豆豆等)、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物品(消过毒的冷饮棒、喝过的易拉罐、吸管、铅笔等)。幼儿可以用这些东西来进行拼图、搭积木、排序、数数、分类、自然测量等数学方面的学习。
2、问题语言情景化。
数学教学应该是在一定情景之下的问题发现、探究与解决。因此,问题情景是开展数学的主线。能否创设对大班幼儿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情景是幼儿学好数学的关键。教师应该创设适合幼儿实际和认知水平的问题情景,让幼儿从中找到必要的数学信息,去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活动《有趣的记录》中,教师以鼠老师的口吻给鼠孩子们布置了带三粒小米的任务,请小朋友猜一猜小老鼠们会用什么办法记住老师的话?于是大班孩子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下,愉快地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尝试用写数字、画小米、画“|”线、画“正”字等方法,来解决情景中的问题。又如:在活动《认识时钟》中,教师提问:“我们认识了时钟,那么时钟到底有什么用,它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呢?”孩子们根据生活中的切身体会,有的说:“时钟可以告诉爸爸妈妈赶紧上班,别迟到。”有的说:“时钟可以告诉方医生该放早操音乐了。”还有的说:“时钟可以提醒我们早早睡觉。”等等。
3、主体互动生活化。
在活动中各个主体之间是相互帮助且又相对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是在愉快的、自然的情绪下参与到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流、讨论等都是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而活动中的分组学习也更加舒适、自由,教师在活动中是幼儿的合作伙伴,给他们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三)一日生活“数学化”
1、幼儿园生活“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引导他们去发现众多的一一对应关系;孩子玩手指游戏时,我们采用算盘式计数法让孩子手口一致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的顺数、倒数练习;孩子散步时,我们会引导他们数数楼梯的台阶,说说花草的数目、形状、颜色;孩子玩沙玩水时,我们提供各种形状的容器,引导他们感知容量守恒;孩子玩扑克游戏时,我们指导他们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孩子整理玩具时,他们会按形状、颜色、类别分类等等,孩子在轻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获得了数、形、量的知识和经验,既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又形成了初步的数概念。
2、家庭生活“数学化”。
孩子来自各个家庭,其所处的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各不相同。但家庭中却蕴藏着大量的“数学”问题,作为教师如何指导家长引导孩子去发现、去交流家庭生活中的“数学”,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首先,我们在期初召开家长会,帮助家长了解大班幼儿数学发展目标,引导家长去发现家庭中的有关“数”的现象,多创设“数学化”的环境,鼓励自己的孩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如:运用数地砖的方式比较房间的大小;找一找家中哪些物品是长方体的、哪些则是正方体的;阳台上晾了多少衣服,干了几件,未干的有几件,等等。此外,我们还运用课间谈话、饭后活动、离园时间请孩子们讲讲自己家中的人数、交流家中的住址、电话号码,甚至父母的手机号码;说说各自家中电视的频道数目与感兴趣的内容;谈谈家中的电器数量和名称功用;演演打电话的情景和等分蛋糕的技巧等等,这些内容拓展了孩子学数学用数学的天地。
3、社会生活“数学化”。
利用春游或秋游、饭后散步、参观活动时带领孩子走出幼儿园,走进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之中,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这个生活工具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外出参观,我们就请孩子观察来往的车辆数及每辆车轮的不同数目;路过新村就说说门牌号码;走过站点就看看是几路站牌,有几个站头;参观超市就让孩子去了解物品的单价,观察营业员的收银情况。这类活动,不仅大大提高了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生活化的互动评价
1、评价内容形象化。
数学活动的评价人员是由幼儿、教师、家长共同组成,为了使幼儿在评价中也能成为主体,明确知道评价的内容,因此我们根据数学活动的内容,设计出每个活动内容的图标,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和同伴的表现进行评价。
2、评价手段生活化。
首先,评价不是仅仅在教学活动中完成,而是在一日活动中。如,在小组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和小组内同伴的表现为其评分;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的表现为其评分;在家庭中,家长根据活动内容了解幼儿的表现并为其评分。
其次,评价标记生活化。我们把数学知识比作一个大苹果,幼儿未掌握就表示苹果未熟,就在表格中画一个绿色的小苹果;如果掌握了一些但未全掌握就表示苹果半生不熟,就在表格中画一个半绿半红的苹果;如果掌握得很好就表示苹果完全熟了,就在表格中画一个红色得大苹果。
四、结论
(一)促进了大班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的形成
1、生活化的数学活动提高了大班幼儿学数学的兴趣。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生活化的数学由于其贴近幼儿的生活,来源与幼儿的生活,且对幼儿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因此,引起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各种活动中,幼儿也特别喜欢参加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和生活中体验双重成功。
2、养成了大班幼儿观察自然、关注生活的习惯。
数学活动生活化,使数学从高深、抽象,走向平实、形象。吸引幼儿将数学与大自然、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促使幼儿观察自然、关心周边的生活,自觉地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习惯。
3、增强了大班幼儿敢于尝试、大胆探索、积极发现的学习态度。
“一日生活”数学化,为幼儿创造了更大的探索空间,让幼儿不仅在班级活动中能大胆探索,而且在幼儿园生活、社会生活中也能敢于尝试,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且自觉地用数学方法去解决这些生活问题。
4、增进了幼儿间的相互交流、主动合作的交往行为。
材料的生活化和活动形式的生活化,扩大了幼儿间相互交流的机会,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引起了同伴间的共鸣。幼儿在活动中共同探索数学材料,并形成伙伴式合作关系,就像生活中的亲密伙伴,主动发起合作,共同解决数学问题。
(二)促进了两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提升了教师改革教学、投身科研的热情和能力。
在此次研究活动中,两位教师相互鼓励,共同促进。在数学活动中,一名教师组织活动,另一名教师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共同进行研讨,提出下一步研究方案。
2、加强了教师在数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教学革新。
数学活动的研究如何将课题做深做细,是我们正在研究且继续研究的问题。而我们几位教师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开展了此课题,也促使我们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3、提高了教师对课程适宜性的实践与研究。
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研究中,我们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学习特点,选择了适合他们的数学内容,并进行内容重组。从而逐渐提高了研究教材、使用教材的能力。
4、增强了教师教学环境创设的能力。在数学活动中,我们每次都能根据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创设丰富的环境。一方面从生活中选取真实物,另一方面制作各种幼儿操作用的代替物,使幼儿的感官得到多方面的刺激,从而也提高了创设环境的能力。
(三)促进了家长的幼儿教育能力的提高
1、学会利用家庭环境中的教育因素。
通过数学活动生活化的研究,本班幼儿家长了解了“生活即教育”的含义,从注重幼儿在课外辅导班的学习到注重幼儿在生活中的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因素,对幼儿进行教育。
2、能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更加关注孩子的已有经验,并能积极向老师了解孩子对知识的找我程度,帮助幼儿运用学过的知识和已经掌握的经验来解决家庭生活中的数学小问题。
3、积极主动地参与幼儿的学习评价,共同促进幼儿的提高。
互动评价表不仅帮助家长了解了孩子在园的学习情况,而且使他们自己也成为活动的参与者,并能客观地评估自己孩子的学习,及时地发现孩子的不足,共同促进幼儿的提高。
五、反思
1、操作中学习和社会情境中学习相结合。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用数学,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采撷教学实例,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还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将数学教育整合到主题活动中。
在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是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呈现,在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孩子的学习具有整体感受的特点,如果我们采用让幼儿整体感受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呈现教育过程,是符合幼儿自身发展特点的。用整合的观念与方法寻求数学活动与主题活动整合,包括目标、内容、方法、形式,还有资源上均予以综合考虑。参考资料: 1.《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7—8期周粮平《对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理解》 2.《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10期钱芬《数学教育要重视幼儿的生活体验和探索实践》 3.《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6期周利文《浅谈幼儿生活中的数学学习》
第二篇:幼儿园数学培训(五)——如何在生活情境中构建大班幼儿数学活动
培训科目:幼儿园数学 培训时间:2016.2.27 培训教师:宫老师 培训地点:会议室
培训名称: 如何在生活情境中构建大班幼儿数学活动 培训内容:
数学不是以计算为主的科学,数学不是专管数字的工作,数学教育应真正与幼儿实际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应考虑幼儿的实际年龄水平,通过幼儿与物质材料的相互作用,促进幼儿初步数概念的发展,同时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在学数学的同时用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大班孩子早已学会1-100的数数和一一对应的数数。但当他们在分筷子时,常常会出现多分或少分一双的现象。可见,幼儿的数学技能缺乏在生活中的运用和实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不禁要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学方法仍以教师示范、讲解,幼儿记忆、练习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缺乏操作、体验的机会。
因此,我们根据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和生活教育理论,在大班幼儿数学活动中进行了数学活动情景化、生活化的实践研究,注意引导孩子运用已有生活经验与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来学习数学,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发展过程,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特别是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数学教学不再抽象、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充满了时代的气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二、教学实验设计
(一)理论依据
1、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先生对生活教育的解释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
2、社会建构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认知冲突是引起儿童建构或重新建构一个要要素。当儿童认识的某些事例,不能用其已经持有的“理论”进行解释时,他就处于认知冲突状态。社会建构理论强调的是一种在社会情景之中的儿童的认知失衡状态到平衡状态的过程。
(二)概念界定
所谓数学活动情景化、生活化,是指在数学集体活动中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情景化。
(三)教学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强调将学习和实践融为一体,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并获得数学的认知方法和探索方法,并使这些方法成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工具。那么教学实施的关键:一是数学活动的生活化;二是一日生活的数学化;三是个性化的指导和评价。
(四)教学基本原则
1、联系生活实际原则。
幼儿的一切学习均从生活实践活动中获取。大班幼儿的数学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数学活动的建构,其活动的设计必须贴近生活,注意设计幼儿生活中有所感受并能唤起相应体验的情节,引起幼儿的兴趣。
2、重视和理解幼儿对数学概念的自我建构。
数学活动是在应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的,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较中小班幼儿则有大幅的提高,他们对事物已有了较强的认识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更要注重大班幼儿自己发现、自己探索、自己建构。教师在活动中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3、符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原则。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大班幼儿是一个参差不齐的群体,由于各个幼儿所出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幼儿所得智力发展水平、思维能力也不同。所以我们在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的时候必须符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原则。通过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发现不同的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并针对幼儿不同表现施以适当的教育。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出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使每个幼儿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4、坚持幼儿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主导性与幼儿主体性同时存在、相互依附,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在游戏中要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及时地为幼儿创造一定的空间,使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主动的提出问题,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强调幼儿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的操作过程;同时老师不能放任自流,要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着眼点在于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使他们敢于乐于尝试,对幼儿活动中所处的问题作“画龙点睛”的讲解、演示、点拨并帮助幼儿找到简单易行的解决办法,并引导幼儿作为探索过程的一分子参与其中。与幼儿平等自由的交流,发挥教师、幼儿的双方面的潜力效能。
(五)教学对象及时间确定
1、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大班幼儿。
2、研究时间
幼儿大班的一年学习时间为教学实施阶段。
三、活动实验方案
(一)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1、结合生活实际,选择合适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我们在使用教材教学时,避免了死搬硬套,创设了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更新了原教材内容,使教学活动源于幼儿生活,源于幼儿好奇之事,引导幼儿积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我们让教材走近幼儿,而不是把幼儿拉向教材。
(1)寻找幼儿生活中具有启蒙性、实用性的数学教育现象,作为数学教育的题材。
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幼儿的生活入手,选择实用性强的内容。如在“排序”活动中,幼儿发现了有些老师、小朋友条纹衣服上的颜色间隔;楼梯栏杆的排列等都是有规律的。又如在“生活中的数字“的活动中,幼儿寻找生活中所熟悉的日历、图书、衣服、电话机、遥控器、针筒等物品以及超市、表格、纸币、菜单等里面的数字,幼儿在找找、玩玩、说说中发现生活中有趣的数字现象,并通过想象讲述,如果生活中没有数字会怎么样?让幼儿带着问题寻找生活中的数字,说说它的用途,从而使幼儿在生活中常用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去不断获得新的经验。再比如,幼儿进行归类学习时,我们用幼儿每天接触的玩具作为学具,让幼儿为各种玩具归类;在认识形体的活动中,我们利用幼儿喜欢的各种形状的礼物盒,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学习;在练习写数字的活动中,若只是给幼儿一个范例让其跟着写,他们肯定会觉得很枯燥。我们就制作一些问卷调查表,画上一些问题,如:你家有几口人?你坐在第几组?这些可用数字回答的、相关幼儿生活问题,幼儿在回答时将会主动的记忆数字、练习数字的写法。幼儿在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幼儿不觉得学本领不好玩,相反,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也很好。
(2)从幼儿关注的各种问题中捕捉数学教育的内容。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既能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教学中,要创设与幼儿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幼儿感兴趣的学习情景。如:大班第二学期《认识时钟》,指导幼儿为自己设计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尝试按作息时间表起床、吃饭、上学、放学、看电视、睡觉,教育幼儿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并为其幼小衔接做好准备。,努力使数学教学更多的联系实际,更贴近生活,做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促使幼儿能够主动联系生活实际,在实际背景中应用数学,能够主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2、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
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我们首先要根据大班幼儿的学期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再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筛选,然后设计出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内容。
大班第一学期:主要通过游戏的情境激发幼儿学数学的兴趣,游戏的情景都是教师预设,幼儿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答问题。如:《认识单双数——老狼几点钟》、《按规律排序——给实物排队》等。
认识时钟
(一)老狼老狼几点钟
大班第二学期:结合大班幼儿的社会生活实际,特别是在幼儿园或班级中发生的身边事,教师和幼儿共同生成数学活动的主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自然测量——了解身边人事物之间的远近、长短、宽窄》、《认识时钟——安排自己的生活作息》等。
活动设计参考内容:
认识日历生日列车
数数高手爬楼梯
比高矮比比谁高谁矮
记录时间钟表店
量的守恒量米
生活中的数字在超市中找数字
四月学习10以内的组成超市购物(一、二)
分类记录森林运动会——投篮比赛
面积守恒谁的花园大
五月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小鬼当家(一、二)
区别远近比比谁的沙包投得远
认识人民币学做小会计
六月学习自编应用题买菜(一、二)
学习等分分生日蛋糕
认识时钟
(二)设计一日生活作息表
(二)设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环境
1、操作材料生活化。
大班幼儿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他的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他们能感受到一些感性的东西,但是还不能进行理性的分析。所以这个时候,让幼儿数学学习生活化,我们做教师还应当注意提供一些生活中的素材来引导幼儿学习。例如:选择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品做教具(秋天的树叶、各种各样的豆豆等)、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物品(消过毒的冷饮棒、喝过的易拉罐、吸管、铅笔等)。幼儿可以用这些东西来进行拼图、搭积木、排序、数数、分类、自然测量等数学方面的学习。
2、问题语言情景化。
数学教学应该是在一定情景之下的问题发现、探究与解决。因此,问题情景是开展数学的主线。能否创设对大班幼儿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情景是幼儿学好数学的关键。教师应该创设适合幼儿实际和认知水平的问题情景,让幼儿从中找到必要的数学信息,去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活动《有趣的记录》中,教师以鼠老师的口吻给鼠孩子们布置了带三粒小米的任务,请小朋友猜一猜小老鼠们会用什么办法记住老师的话?于是大班孩子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下,愉快地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尝试用写数字、画小米、画“|”线、画“正”字等方法,来解决情景中的问题。又如:在活动《认识时钟》中,教师提问:“我们认识了时钟,那么时钟到底有什么用,它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呢?”孩子们根据生活中的切身体会,有的说:“时钟可以告诉爸爸妈妈赶紧上班,别迟到。”有的说:“时钟可以告诉方医生该放早操音乐了。”还有的说:“时钟可以提醒我们早早睡觉。”等等。
3、主体互动生活化。
在活动中各个主体之间是相互帮助且又相对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是在愉快的、自然的情绪下参与到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流、讨论等都是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而活动中的分组学习也更加舒适、自由,教师在活动中是幼儿的合作伙伴,给他们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三)一日生活“数学化”
1、幼儿园生活“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活动室的灯笼、彩旗等按照大小、颜色等特征有规律地排列悬挂;盥洗室的毛巾按照学号的单双数分别排列;每个班有多少小朋友;每班来了多少小朋友,通过统计增强了孩子的数学运用意识;孩子进餐时,我们引导他们去发现众多的一一对应关系;孩子玩手指游戏时,我们采用算盘式计数法让孩子手口一致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的顺数、倒数练习;孩子散步时,我们会引导他们数数楼梯的台阶,说说花草的数目、形状、颜色;孩子玩沙玩水时,我们提供各种形状的容器,引导他们感知容量守恒;孩子玩扑克游戏时,我们指导他们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孩子整理玩具时,他们会按形状、颜色、类别分类等等,孩子在轻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获得了数、形、量的知识和经验,既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又形成了初步的数概念。
2、家庭生活“数学化”。
孩子来自各个家庭,其所处的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各不相同。但家庭中却蕴藏着大量的“数学”问题,作为教师如何指导家长引导孩子去发现、去交流家庭生活中的“数学”,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首先,我们在期初召开家长会,帮助家长了解大班幼儿数学发展目标,引导家长去发现家庭中的有关“数”的现象,多创设“数学化”的环境,鼓励自己的孩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如:运用数地砖的方式比较房间的大小;找一找家中哪些物品是长方体的、哪些则是正方体的;阳台上晾了多少衣服,干了几件,未干的有几件,等等。此外,我们还运用课间谈话、饭后活动、离园时间请孩子们讲讲自己家中的人数、交流家中的住址、电话号码,甚至父母的手机号码;说说各自家中电视的频道数目与感兴趣的内容;谈谈家中的电器数量和名称功用;演演打电话的情景和等分蛋糕的技巧等等,这些内容拓展了孩子学数学用数学的天地。
3、社会生活“数学化”。
利用春游或秋游、饭后散步、参观活动时带领孩子走出幼儿园,走进
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之中,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这个生活工具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外出参观,我们就请孩子观察来往的车辆数及每辆车轮的不同数目;路过新村就说说门牌号码;走过站点就看看是几路站牌,有几个站头;参观超市就让孩子去了解物品的单价,观察营业员的收银情况。这类活动,不仅大大提高了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四)生活化的互动评价
1、评价内容形象化。
数学活动的评价人员是由幼儿、教师、家长共同组成,为了使幼儿在评价中也能成为主体,明确知道评价的内容,因此我们根据数学活动的内容,设计出每个活动内容的图标,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和同伴的表现进行评价。
2、评价手段生活化。
首先,评价不是仅仅在教学活动中完成,而是在一日活动中。如,在小组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和小组内同伴的表现为其评分;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的表现为其评分;在家庭中,家长根据活动内容了解幼儿的表现并为其评分。
其次,评价标记生活化。我们把数学知识比作一个大苹果,幼儿未掌握就表示苹果未熟,就在表格中画一个绿色的小苹果;如果掌握了一些但未全掌握就表示苹果半生不熟,就在表格中画一个半绿半红的苹果;如果掌握得很好就表示苹果完全熟了,就在表格中画一个红色得大苹果。
五、结论
(一)促进了大班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的形成1、生活化的数学活动提高了大班幼儿学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生活化的数学由于其贴近幼儿的生活,来源与幼儿的生活,且对幼儿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因此,引起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各种活动中,幼儿也特别喜欢参加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和生活中体验双重成功。
2、养成了大班幼儿观察自然、关注生活的习惯。
数学活动生活化,使数学从高深、抽象,走向平实、形象。吸引幼儿将数学与大自然、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促使幼儿观察自然、关心周边的生活,自觉地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习惯。
3、增强了大班幼儿敢于尝试、大胆探索、积极发现的学习态度。
“一日生活”数学化,为幼儿创造了更大的探索空间,让幼儿不仅在班级活动中能大胆探索,而且在幼儿园生活、社会生活中也能敢于尝试,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且自觉地用数学方法去解决这些生活问题。
4、增进了幼儿间的相互交流、主动合作的交往行为。
材料的生活化和活动形式的生活化,扩大了幼儿间相互交流的机会,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引起了同伴间的共鸣。幼儿在活动中共同探索数学材料,并形成伙伴式合作关系,就像生活中的亲密伙伴,主动发起合作,共同解决数学问题。
(二)促进了两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提升了教师改革教学、投身科研的热情和能力。
在此次研究活动中,两位教师相互鼓励,共同促进。在数学活动中,一名教师组织活动,另一名教师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共同进行研讨,提出下一步研究方案。
2、加强了教师在数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教学革新。
数学活动的研究在我园已开展了三年,如何将课题做深做细,是我们正在研究且继续研究的问题。而我们两位教师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开展了此课题,也促使我们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3、提高了教师对课程适宜性的实践与研究。
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研究中,我们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学习特点,选择了适合他们的数学内容,并进行内容重组。从而逐渐提高了研究教材、使用教材的能力。
4、增强了教师教学环境创设的能力。
在数学活动中,我们每次都能根据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创设丰富的环境。一方面从生活中选取真实物,另一方面制作各种幼儿操作用的代替物,使幼儿的感官得到多方面的刺激,从而也提高了创设环境的能力。
(三)促进了家长的幼儿教育能力的提高
1、学会利用家庭环境中的教育因素。
通过数学活动生活化的研究,本班幼儿家长了解了“生活即教育”的含义,从注重幼儿在课外辅导班的学习到注重幼儿在生活中的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因素,对幼儿进行教育。
2、能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更加关注孩子的已有经验,并能积极向老师了解孩子对知识的找我程度,帮助幼儿运用学过的知识和已经掌握的经验来解决家庭生活中的数学小问题。
3、积极主动地参与幼儿的学习评价,共同促进幼儿的提高。
互动评价表不仅帮助家长了解了孩子在园的学习情况,而且使他们自己也成为活动的参与者,并能客观地评估自己孩子的学习,及时地发现孩子的不足,共同促进幼儿的提高。
六、反思
1、操作中学习和社会情境中学习相结合。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用数学,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采撷教学实例,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还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将数学教育整合到主题活动中。
在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是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呈现,在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孩子的学习具有整体感受的特点,如果我们采用让幼儿整体感受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呈现教育过程,是符合幼儿自身发展特点的。用整合的观念与方法寻求数学活动与主题活动整合,包括目标、内容、方法、形式,还有资源上均予以综合考虑。
第三篇:大班幼儿趣味绘画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大班幼儿趣味绘画活动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幼儿园 许晴宇
一、问题提出:
大班小朋友眼里的世界应该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笔下的作品也应该是多姿多彩、内容丰富、富有创意的。然而,在平时的绘画活动中,我们常常会看到班上部分小朋友完成的作品总是太阳爬上树梢,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远处飞来一群小鸟;地上整齐地长着一排小草、几朵小花;女小朋友喜欢画穿着花裙子的小姑娘,男小朋友总爱画汽车。小朋友们的作品千篇一律,缺少新意。个别小朋友甚至不喜欢绘画,缺少自信,不感兴趣,拿起画笔就皱眉,不肯下笔。其实,小朋友们经过小班、中班两年绘画活动的训练,已基本掌握了简单的绘画技巧。为什么画出来的作品缺少创意,甚至不喜欢绘画呢?通过对小朋友们绘画过程及作品的分析,我发现小朋友们也试图想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但却无法表现出来,因此呈现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比较空洞的。怎样让小朋友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怎样让小朋友们乐此不疲地爱上绘画,体验到作画的快乐?
二、研究对象与步骤:
(一)研究对象: 实验幼儿园大一班小朋友。
(二)研究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12年9月 收集资料、制定研究方案。
2.研究实施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11月 教学实践、总结反思 3.研究总结阶段:2013年12月
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挖掘源于生活的绘画内容是产生趣味的根本。艺术来源于生活,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小朋友们只能理解和表现他们所认识的事物,这就要求老师在选择美术活动的内容时,要考虑到小朋友们的认知发展特点,及时捕捉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情。如有一天,几个小朋友趴在墙角边看得入神,他们在干什么呢?原来他们都围在那里看蚂蚁。贝贝问:“蚂蚁要上哪里去呀?”文文问:“蚂蚁为什么排了这么长的队伍?”孩子们的问题很多很多,他们对蚂蚁充满了好奇。介于此,我决定开展以蚂蚁为主题的活动。于是,产生了《热闹的蚂蚁王国》这节美术活动。又如一次雨后,幼儿园的走廊里爬出几条毛毛虫,几个小朋友蹲在地上看得津津有味。贝贝神秘地说:“你们知道吗?毛毛虫能变成蝴蝶呢!”甜甜问:“毛毛虫是怎样变成蝴蝶的呢?”他们对毛毛虫的好奇促使我决定开展《毛毛虫的梦》这节活动。只有小朋友感兴趣的事情,他们才会乐于去探索、去表现,学习的兴趣才能有效地激发出来。
(二)收集丰富的绘画材料是产生趣味的源泉。
怎样让小朋友们对绘画更感兴趣,材料作为美术活动中的物质准备部分,是小朋友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而单一的白纸绘画已经满足不了小朋友日益膨胀的创作欲望。为了让小朋友们感受到绘画所带来的无穷乐趣,我从互联网上、身边、多渠道、多途径搜集各种绘画材料,一些特殊的材料会使孩子们好奇、跃跃欲试,从而产生浓烈的创作兴趣。
1.废旧材料的再利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美化幼儿的生活。”根据小朋友们已有的经验,选择相关生活化的材料,组织小朋友们开展美术活动,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情趣。我们身边的废旧材料如纸盒、纸箱、旧报纸、饮料瓶、塑料袋、落叶等,这些废旧材料常常被我们所忽视。其实这些都是很好的作画材料,既经济又能激发小朋友的作画兴趣。如:塑料袋的一物多用,小朋友们既可以把塑料袋装饰成风筝,也可以把塑料袋装扮成漂亮的服装,还可以折叠成美丽的蝴蝶。又如废旧饮料瓶的再利用,将饮料瓶上糊上纸,小朋友们可以在上面作画。也可以用橡皮泥沿瓶壁进行瓶贴;还可以在饮料瓶上涂上胶水,沾上沙子,引导小朋友进行沙画。对废旧物品的利用、创造,不仅可充分发挥小朋友们的求异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而且在美术活动中开发利用废旧材料,既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使他们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小朋友们的环保意识。
2.本土化材料的开发。
除了身边的废旧材料,还可以挖掘本土化材料。我们的家乡南黄海,物产丰富。作为黄海之滨的幼儿园,我们也每年组织小朋友去亲近大海,领略家乡的文化底蕴。我们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本土化的原生态自然材料,创设美术特色活动。如:装饰文蛤、仙贝、河蚌等贝壳,通过粘,贴,画,添,拼等多种方法,让小朋友们设计出新图案,感受装饰贝壳带来的愉悦情绪。又如我们的家乡是纺织之乡,全县遍布了大大小小的纺织企业,纺线的纸管也成了小朋友们的绘画材料,在纸管上装饰各种花纹,再组合成凳子、花瓶、区域隔断栏杆等。
创新运用美术材料,小朋友们在与材料的有效互动中自主地发展,创作出富有童趣,充满想象,新颖、独特的作品,充分享受创作过程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三)拓展多样的绘画形式是产生趣味的基础。
美术活动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有了材料上的充分准备,它的表现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老师在美术活动中,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去挖掘多样的表现形式。我们先后开展了水粉画、喷画、拓印画、彩点画、水墨画、撕贴画等多种形式的绘画活动。如用广告纸撕贴狮子头发;用棉花表的现天上的云朵,用彩点装饰美丽的小鱼,在纸糊的灯笼、花瓶上用线描装饰„„有时,同一个活动内容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表现。如:《热闹的蚂蚁王国》活动,既可以用线描表现;也可以用油水分离的方法表现;还可以撕贴小蚂蚁的身体,用撕贴画的形式表现。
感受到不同表现形式所显现出来的不一样的美感,从而激发小朋友的创作欲望和灵感,体验不同表现形式带来的乐趣。
(四)采用游戏的绘画方法是产生趣味的关键。
以往我们在绘画教学活动中常常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强调对自然的模仿,于是造成了小朋友们的作品模式化倾向非常严重,致使他们对枯燥的绘画活动不感兴趣。一次,在画《格子布》的活动中,天天小朋友突然哭起来,我忙问原因,原来天天画格子布时,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地涂色,早已没有耐心,他埋怨总是画不完,累死了。而乐乐小朋友拿到画笔就开始哭,对于绘画技巧掌握得不太好的她很不自信,总把绘画当成苦差事。《纲要》中指出: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怎样才能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我尝试将绘画活动与游戏相结合。
1.游戏导入活动。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活动作为绘画活动的起始环节,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小朋友参与绘画活动兴趣,从而吸引小朋友为绘画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恰当的导入形式,更能使小朋友的想象插上放飞的翅膀,使他们的天性得到自然的体现。导入活动形式也很多,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以游戏形式导入活动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手指树》的活动导入环节,我让孩子们一起玩手指游戏:一个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手指头呀„„孩子们玩得很兴奋,同时,在玩的过程中,让孩子们了解手指可以变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为下一环节用手纸造型变出手指树的树干打下基础,同时也调动了小朋友们的情绪,对绘画环节产生兴趣。又如《美丽的陀螺》导入活动中,用猜谜的形式导入活动,再用“魔术变变变”的形式,出示各种形状、各种花纹的陀螺,激发小朋友的兴趣,为下一个环节“制作陀螺”做了很好的铺垫。
2.游戏中作画。
游戏不仅在导入活动中运用,还可以边游戏边作画。如:在《跳舞的绳子》活动中,孩子们边听音乐边将一端蘸了颜料的绳子放在纸上随意拖画,就好像带着绳子跳舞。孩子们在作画的过程中不会感到是作画,而是在玩游戏,在开心的游戏中就完成了作品。又如《漂亮的披萨饼》活动中,孩子们一起来做小厨师,把各种形状的图形拼贴成几层馅料,做成披萨饼。在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沉浸在做小厨师的情境中,享受着制作披萨饼带来的快乐。
3.游戏化评价。
游戏化的绘画活动更需要游戏化的评价过程,我在评价幼儿作品时,采用游戏化的评价语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有趣的手臂彩绘》活动中,引导孩子们自评、互评,猜猜自己彩绘的是哪种小动物。然后拉上帷幕,让孩子们在帷幕上伸出手臂,表演《动物秀》结束活动。运用这种有趣的游戏评价形式后,每一次的作品讲评都在不经意间,孩子们都充满着期待。游戏化的评价避免了单纯的评价作品时,武断地说出好与不好,而且还能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提高幼儿绘画的技能,从而让幼儿始终对绘画活动充满着向往和迷恋。
4.游戏贯穿始终。
游戏是小朋友的天性,在绘画活动中,我们还可以把整节活动设计成一个游戏,以游戏贯穿始终。如:在《毛毛虫的梦》活动中,老师和小朋友们都带上“触角”头饰,变成了毛毛虫,边听老师讲故事,边在草地上爬来爬去。接下来“毛毛虫”们选择材料装饰蝴蝶翅膀,把自己打扮成美丽的蝴蝶。最后以音乐游戏的形式让美丽的“小蝴蝶”翩翩起舞,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结束活动。
这种模糊游戏与教学的界限,将教学与游戏这两种互为补充的方法整合起来,使小朋友们体验了美术活动的乐趣和美感,调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其审美能力的发展。
四、研究成效:
1.课题研究经验在幼儿园推广,开设青年教师绘画基本功讲座。2.设计的活动《漂亮的披萨饼》去南通港闸区送教深受好评。3.举办幼儿画展,深受同行好评。
4.创意绘画深受幼儿喜爱,获家长好评。
五、问题讨论与建议:
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内容应源于生活,提供给小朋友们的绘画材料是丰富的,创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方法是游戏化的。怎样挖掘更多创意的材料、形式、方法,值得我们不断去思考、研究。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要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和积累,并抓住小朋友们的兴趣点来设计每一节美术活动,—定能激发起小朋友们的参与热情和强烈的创作欲望,从而使小朋友们享受绘画过程带来的愉悦情绪。
第四篇:情境教学法在音乐课堂中的实践与研究
《情境教学法在音乐课堂中的实践与研究》
研究报告
洮南一小
杨帆
研究的背景:多年来,我国音乐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存在着重知识轻技能,重认知轻情感,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忽略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而在国外,以德国的奥尔夫、瑞士的达尔克罗兹、匈牙利的柯达伊为代表的音乐教育体系及教学方法的形成与传播,对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主张一切从孩子出发,让孩子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我国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为探索全面提高儿童素质的有效途径,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原理与操作体系。其情境教学与教育所蕴涵的现代教育思想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且对儿童教育的各个领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研究的意义: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如果将情境教育理论移植到小学音乐教学的素养教育中,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通过情境教学,教师注意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想象与情感体验联系起来,将音乐的表现形式与音乐的内容结合起来,真正体现音乐素养教育的价值,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
情境创设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可以给学生留下主动探索的空间。
实际教学工作中,情境教学的方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追问情境、动态情境、语言情境、记忆、联想、类比情境、生活展示情境等。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不断的进行创造,不断的探索,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从而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能力。
明确情境创设的意义,把握住情境创设的几个特征,掌握情境创设的方法,创设出合适的情境,即能改进音乐知识教学的呈现方式,也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理论依据:课改后的新教材在结构形式方面较以前有很大的改进,一般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设计了单元情境主题。由于这些情境主题一般都贴近学生生活,因而有利于启迪学生心智,激发学生潜能,丰富学生情感。但教材只是一种载体,只是教与学的平台,不是课程的全部,只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材料,教师才是课程那个的实施者、解释者,只有通过教师的实施和解释,课程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目前形成了一些常用的小学音乐教学过程模式。但这些模式注重的都只是教学过程中的某个侧面,对于教师实施驾驭教材、驾驭课堂帮助不大。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也常通过创设情境来激趣,来组织课堂,但往往未能把教学内容有机地统整在情境主题之下,或过于花哨,或不利于协作交流等。因此教师如何利用现有教材,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与地方特点,依据建构主义等新理论来创设情境,并围绕情境主题来整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是值得我们进行研究的。研究目标:
1、形成结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际,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方法的经验。
2、提升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拓宽学生艺术视野与审美空间。
3、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方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研究内容:
1、情境教学方法与音乐鉴赏内容的研究。
2、情境教学方法与唱歌内容的研究。
3、情境教学方法与演奏内容的研究。
4、情境教学方法与音乐相关文化内容的研究。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的综合运用。结论与分析:
(一)结论
1、非音乐素质方面:情境教学对学生情绪的表达与控制、同情心的发展、交往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音乐素质方面:情境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音准、节奏感、音乐感受力、音乐表现力等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对音色方面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主要是因为音色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的缘故;对音乐记忆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实验时间短等因素所致。
3、情境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育模式,能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二)分析
近三年的实验研究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样本小、局限大,一些方面本来预期有比较明显变化的却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果,这主要与测试问卷的设计、测试人员的水平、被测试对象的被试心理以及教育活动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等因素有关,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争取把情境教学细致化,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如何从更深层面建构情境教学的思想、理念及探索模式,如何提高对情境教学的认识,并构建更加完善的学校、家庭齐抓共育的教育格局,如何使情境教学更加适合学生自主、充分、快乐的发展等问题,将是我们今后重点研究的课题。好在这是一个拓展性的课题,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立志幼教的人士对我们的研究给予指导和帮助,使之更加完善。
第五篇:浅谈情境教学法在职校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职校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摘 要:职校学生有着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学习兴趣不浓、缺乏自信及自律等特点。只有找到符合职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同时满足学生就业的岗位要求及终身发展的基本需要。经过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笔者发现情境教学法是职校英语课堂中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将对情境教学法在职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展开实践研究。
关键词:职校英语教学、职校学生、情境教学法
为满足学生就业的岗位要求及终身发展的基本需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倡课堂教学中应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市场为导向,以探究与实践为主要课程形式,以终身学习为目标”的新理念,这必然要求职校英语课堂教学进行相应调整,寻找更加符合职校学生实际特点的教学方法,争取最佳教学目的。笔者在近年来职校英语教学中不断尝试,力求找到一种符合职校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的,能使其真正吸取到今后岗位所需的英语知识与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
一、教学研究的背景
笔者在职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曾运用任务教学法,交际法,语法讲解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长期实践后发现这些方法虽然在普通高中英语教学中取得较好效果,但并不完全适合职校学生。这些方法对学生原 有能力基础有一定要求,需要学生能积极主动运用现有知识参与课堂实践。中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入学后英语学习热情更是降温。原有词汇量掌握得非常有限,而新词汇又很难真正吸收,课文理解不透,听力普遍较差,口语表达不畅,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不肯开口说英语。在这样的基础上,交际法在实际操作中几乎无法实施,往往只是教师单方面的参与,无法形成互动。目标任务也很难在课堂上顺利操作,大多情况下学生都无法完成简单任务。最终,这些为了避免“灌输式”教学而萌生的教学方法在职校课堂中仍然只是取得“灌输”效果,而很难达到课程改革中“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更无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品质。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情境教学法更能帮助起点普遍偏低,且参差不齐的职校学生实现建构主义所提倡的 “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更能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参与,各尽其长,各有所得。
二、情境教学法的特点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场景,使抽象的语言形式变成生动具体的可视语言,带动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利用情境中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的欲望,从而激起学生从整 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想象力、创造力的整体发展。情境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更偏重于遵循全体性、主体性、娱乐性、差异性、创新性等原则。在实施情境教学法时,教师主要起“导演”作用,一个或多个学生当“演员”,扮演特定角色,其他学生当听众或观众,言、行、情境融为一体。因此,这种教学法具有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教学“趣味性”、环境“模拟性”和条件“真实性”等特点。
三、情境教学法的实施
以《国际商务英语》中“Turn left at the lights”一课为例。
(一)制定基于创设实际“情境”的教学目标
“ Turn left at the lights” 这节课是《国际商务英语》第二单元的内容。这套教材注重语言的运用,内容覆盖了商务活动中的各个方面,从商务洽谈,接待客户,处理定单等方面给出具体实用的案例。学生在学习商务规范语言的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基本商务知识。本课重点练习如何给客户指路,以找到约见地点,属于一堂知识拓展课。旨在让学生掌握有关于问路和指路的交际用语,并能灵活运用,培养学生文明问路和热心指路的良好习惯,熟悉商务活动中关于约见的相关言行规范,同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围绕“情境”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并实施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让班级各知识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情境,将本堂课设计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 在导入本课主题后,笔者先用图片和道路指示牌创设实体情境,帮助学生复习英语中关于问路和指路的常用交际语。
第二步 进行新知识输入,先展示出一幅简要地图,设计相应的语表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有效地问路和指路,为下一步实际操练做好准备。
第三步 进行知识输出,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在每组中进行均匀分配。根据学生对相关语言知识的掌握,利用教室里的课桌拼成一个模拟地图,并设计好多个街区,以及邮局,机场,超市,学校,博物馆等建筑的具体位置。每组选一名学生扮演某公司客户,其余学生扮演公司职员,创设出模拟情境。为了让客户顺利到达本公司,职员们需要在电话中指挥客户找到正确路线,每位职员只能用一个简单句子指挥客户,下一位职员接着上一位进行指挥,依次轮流,直至到达目的地。使用职员人数最少的组获胜。在整个课堂过程中,学生以相应场景为契机,建立相应想象情境,并积极投身其中。
第四步 教师就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的语言运用进行及时点评。对学生的积极参与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并对学生语言运用过程中的错误给予及时合理的引导,以帮助其找到正确的表达方式。
(三)课堂教学效果
在本堂课中,笔者通过创设商务活动相关情境,并展开分组竞赛,激发了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习热情,使每个学生忘记了自己原来的身份,以一名公司员工或客户的身份全面参与到活动中。每个知识层次的学生都将现有语言能力发挥到极致。不同的学生在情境模拟的 过程中,得到了不同的培养。例如王凯同学,因为英语基础较差,平时在课堂中积极性不高,但在该课堂创设情境中,他主动充当客户,虽然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并不多,但他基本能听懂相关英语交际用语,按职员的指示,最终找到目的地,参与度比平时有了很大提高。谢琳同学,有一定英语基础,在本课堂中学习到更多新的交际用语,并运用这些知识成功得扮演了一名职员。葛若尘同学,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课前就已较好地掌握了相关用语,在本课堂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现有知识,并很好地组织了本组成员完成指定任务,在活动中展现了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班级大部分同学都积极融入情境之中,各尽所能,各有所得。
四、情境教学法的实践反思
情境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热情,增强课堂趣味性,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语言实践能力。较之任务教学法,情境教学开放性更强,学生可以量力而行,选择性参与,从而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增强自信。较之交际教学法,情境教学趣味性更强,能把学生的手、口、耳、脑等感观部分全部运用起来,避免了单一感观学习给学生带来的枯燥和乏味,学生有强烈的主动参与欲,能积极互动。
但需要注意的是,职校学生有其自身特点,自信不足,自律有限,这就给教师在课堂执行情境教学法时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真正地解读教材、解读学生,用独特的视野、扎实的业务功底去创设符合职校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适度地掌控全局,不能大包大揽,同时又要避免职校学生因自律性较差而引起的失 控。同时笔者也认识到,职校英语教学中并不是每一堂课都适合采用情境教学,教师需要针对教材内容,教室环境,学生现状等进行合理安排,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融入情境,体验情境,并拓展情境。
总之,情境教学法既能体现教师的指导性,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是一种很好的协调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尝试。如果我们能有针对性地创设合理情境,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将会有更明显的提高。教和学在一种更轻松的情境下进行,师生的配合更加默契。最为突出的是学生敢于在真实的语境下进行交流,更好地适应了职业岗位需要,确实是目前职校英语教学中较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值得不断尝试。
参考文献
[1] 肖全礼.英语教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2]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M].电化教育研究,1997.[3] 李吉林.《情境教学特点浅说》,《课程、教材、教法》 1987.04.[4] 贾荣香.英语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5] 刘红莉,周瑜.情境教学法:英语教学探索之路[J].中国科技信息,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