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剪艺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创意表达的实践研究
在剪艺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创意表达的实践研究
摘 要: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瑰宝,它来源于民间的美术活动,具有特殊的审美情趣和魅力,以及很强的动手操作性和创新表现力。可见,将我园特色“剪艺”融入幼儿的学习生活中,便能激发幼儿创新的无限可能性。从多个角度出发,培养幼儿在剪艺方面的创意表达能力,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独特的情感。
关键词:剪艺;创意表达;引导策略
一、在剪艺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创意表达的方式方法
1.剪艺活动游戏化,促进幼儿的创意想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在剪艺教学的活动中,我充分考虑大班幼儿身心发展水平,选择适合他们发展的教学内容。
在大班《环保小卫士》这一主题里,我设计了一节《美丽的草原》这一剪纸课,在活动之初设计了一个小故事:原来青青的草原被破坏了,牛儿羊儿没有了家和食物,它们特别需要小朋友的帮助,希望小朋友帮助它们重新建造美丽的家园。这样,孩子的爱心都被激发了出来,纷纷拿起小剪刀,帮助牛儿、羊儿剪小草,盖房子,一会儿美丽的草原又青青绿绿了。所以说,将游戏作为教学活动实现的途径,不仅可以增强活动的趣味性,提高集体活动的教育效果,而且可以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给幼儿带来快乐。
2.剪艺活动主题化,帮助幼儿创意联想
平时我们组织开展的剪艺活动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一节教学活动中或者一个区域活动中,让幼儿不断地练习一种剪艺作品,以满足幼儿剪艺技巧的掌握,以前我们在《过新年》的活动中,通常让孩子们尝试剪出不同的窗花,来让幼儿探索不同的折法可以剪出不同的效果,这样就局限了幼儿的创作想象,让孩子们一听到过新年就联想到了窗花。在经过调整之后,我们创设了过新年的主题环境,在语言区中我们提供了一些过新年的视频和图片,让幼儿先了解剪纸与哪些传统的新年习俗有关,然后布置了不同的区域,有制作新年灯笼、装饰新年礼物、新年树、放烟花等等,并将这些作品进行组合呈现,布置出新年的场景,营造出浓浓的新年气氛。
3.剪艺材料多样化,满足幼儿的创意需要
在传统的概念中总是将“剪”和“纸”联想在一起,不仅局限了老师的活动设计,也限制了孩子们的创意表达,其实可以尝试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进行剪贴活动,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去发现、去探索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剪贴,并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剪贴创作,我们发现了用不同的工具、材料进行剪贴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也给幼儿带来许许多多的乐趣。大班的幼儿手指逐渐灵活,有一定操作剪刀的能力,我们发动幼儿及家长,与他们一起收集生活中的各种食品、糖果、鲜花、烟酒、服装、文具等的包装纸、商场的广告宣传画、各色塑料制品、泡沫、海绵、毛线、布头、皮革,还有各种树叶、棕叶、竹笋壳、花草,蔬菜叶、茎、根、花、果,以及瓜果皮等自然资源,这些材料来源于幼儿最熟悉的生活、学习活动之中,通过幼儿双手巧妙的加工,变成一件件漂亮的美术作品,这时幼儿心情愉悦,增强信心不断地去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
二、在剪艺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创意表达的引导策略
1.打破常规传统教学,提升教师创新理念
首先,老师在教学理念上也要有所改变,不再是以老师先示范,孩子们模仿操作来完成一件作品的教学过程。在教学的时候把创造的余地留给幼儿,让幼儿大胆动手,把要求降低到只要敢动手,敢尝试就好。至于作品是否成功,幼儿在尝试之后、感受之后自然会得出结果。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注重创作的结果,而应尽量用一种倾听、微笑、接纳的态度去鼓励幼儿积极地表现自己的创意,允许孩子的行为超出标准,对幼儿的创新更要给予鼓励、支持。
其次,我们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大班幼儿艺术领域的发展目标,“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根据这一教育建议,我们将活动室的环境进行了调整,减少传统剪纸作品的呈现,让幼儿不会因为传统剪纸难度大而望而却步,而是在墙面上设计了贴近幼儿的小怪兽剪影,将幼儿熟悉的窗花演变成怪兽身上的花纹,让幼儿从愿意参与剪艺活动到喜欢参与剪艺活动。
另外,我们还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社区资源,请精通剪艺的传统老艺人来提高我们自身的剪艺技能,同时我们与老艺人一起探讨适合幼儿的剪艺作品。我们还组织教师一同参观各种剪艺类的展览馆,从大师们的创意作品中获得灵感,运用到大班幼儿的剪艺活动当中。
2.提供幼儿遐想空间,充分调动创意兴趣
为了让幼儿觉得剪纸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技能操作活动,我们通过课题的研究,首先将剪艺活动室的布局进行了调整,摒弃了局限于传统美工剪纸活动的框架,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并结合各领域的发展目标“创设了富有情境性的区角活动”,结合语言和认知,我们设计了“剪纸大图书”,将儿童故事变成了一幅幅的剪艺作品,让幼儿在看看说说中体验剪艺的奇妙,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初步感受纸与多种材料相结合可以变换出很多想象不到的事物。
在剪艺活动室中我们还饲养了各种小动物,如蚕宝宝、金鱼、小乌龟等等,让幼儿边观察动物的特点并用写生的方式,提供各种辅助材料进行创意表达。如:剪一段弯弯的扭扭棒可以变成一条蚕宝宝;圆圆的盘子可以变成乌龟的壳……在这样与材料的互动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大班幼儿的积极性,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欲望。
在探索区域“剪一刀、剪两刀、剪三刀”中,我们只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纸张和剪刀,让幼儿没有模仿、没有框架地自由发挥,孩子们可以将自己的创作作品展示在背景墙上。一开始孩子们只是在一张平铺的纸上剪一刀变出三角形,剪两刀变成尖顶小房子,都是一些相对比较简单的图形。在老师的提醒和指导下,孩子们知道原来不一样的折法,剪一刀也能变化出不同的造型。
3.搭建分享交流平台,激发幼儿创意表达
在每次剪纸活动结束时,我们为幼儿创设“讲讲我的剪纸作品”的活动,在此活动中孩子们在介绍自己作品如何剪的同时,不但发展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并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在介绍自己作品的同时,还学到了别人的剪纸方法,为幼儿再次剪纸创作积累了经验。如:在一次剪艺活动中根据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蓝色的手帕还能变成什么,有的孩子说能够变成小袋子,有的说能够变成一条小鱼,有的说能够变成一颗爱心……幼儿们的想法五花八门,接着我就让孩子们开始动手操作,结果在活动中几乎没有一个幼儿的作品是相似的。可见要让孩子的创造在剪艺活动中多种多样,同伴的分享交流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实践中发散性剪纸活动能很好地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
总之,在剪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更能让幼儿在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和发展了幼儿的创造力,而且还让幼儿感受了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
参考文献:
[1]姚华.让孩子在剪艺活动中迸发创造性的火花[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0.[2]毛一帆.开展剪纸活动,培养幼儿创造能力[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9(1).作者简介:严胤?h,女(1987.10―),本科,就职于徐汇区五原路幼儿园,研究方向:不同年龄段剪艺活动的实践研究。
编辑 段丽君
第二篇:在大班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习惯养成文章摘要:
绘画活动是发展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的最有效的活动之一。教师做好绘画活动的指导对幼儿的一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过程
(一)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有利于幼儿主动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形成的环境。
1、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环境,有利于幼儿主动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2、提供能满足幼儿创作需要的、丰富的美术活动材料,有利于幼儿主动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3、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的形成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选择活动。
(二)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的形成。
1、好奇心是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形成的源泉。
2、质疑是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形成的动力。
3、坚持性是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养成的必备能力。
4、团结协作、相互帮助是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形成的新要素。
(三)在评价过程中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的养成。
1、,教师鼓励幼儿在自评中说出自己的绘画思路,有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得以二次升华。
2、教师评价幼儿作品时的正强化行为有助于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的养成。
3、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注重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以保护和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三、研究结果
实验证明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习惯养成是很有效果的希望我的研究能够让更多的幼儿在绘画活动中逐渐形成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习惯。也希望这种主动学习的能力能够陪伴幼儿终身!
绘画活动是幼儿园最常见的一种美术活动形式,是发展幼儿主动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的最有效果的活动之一。教师做好绘画活动的指导对幼儿的一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那么如何在大班的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呢?在平时的工作研究中,我总结了以下的经验。
一、研究背景
我国已经进入了21世纪,会学、乐学、主动学习是一切人材追求的目标,是孩子未来必须具备的能力。大量研究表明:3-6岁的幼儿正处于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们最具有可塑性。这就使幼儿期成为了主动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黄金时期。所以抓住这个关键期,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也就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二、研究过程
(一)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有利于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形成的环境
1、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教育环境,让幼儿拥有自由选择和主动学习的权利和时间,激发幼儿主动地探索,质疑的兴趣。有利于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的形成。
要想培养幼儿的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就必须要有有利于幼儿主动学习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有安全感、自由感和自信心。
如:在活动中,如果有个别幼儿对主题不感兴趣,教师就应该酌情鼓励幼儿在其他感兴趣的主题上进行表现。这样就使孩子们有了选择的自由。而且创作自己比较有信心的作品,也能够使孩子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得以表现。其次,当幼儿的选择得到了老师的理解与尊重的同时,孩子们的安全感也会油然而生。
2、提供能满足幼儿创作需要的丰富的美术活动材料。
在为幼儿提供美术活动材料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同,为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玩具材料;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变换以及美术活动的进程,为幼儿提供递进性的玩具材料;玩具材料要全面,照顾到个别幼儿的需要。这样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满足每个幼儿的兴趣和表现需要,有利于幼儿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学习经验与方法。
3、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习惯要结合幼儿的兴趣,选择幼儿喜欢主动探索的活动。
教师要用一颗有创造力的心和充满童心的眼睛去观察幼儿的表现,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幼儿活动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教师要想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主动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首先得细心的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然后再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去选择教育内容,这样才能使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主动动手动脑探索、质疑和对活动的兴趣,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习惯。所以结合幼儿的兴趣选择教育内容,就成为了教师设计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
如:有一次,我在幼儿的户外活动中,发现孩子们在观察一只被捉住的蝴蝶。他们很喜欢蝴蝶美丽的翅膀。于是我就因此而设计了活动:《美丽的蝴蝶翅膀》。这次活动中,孩子们主动观察蝴蝶,细心的为心爱的蝴蝶设计了各种美丽的 “衣裳”。
(二)在绘画活动中激发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习惯。
1、好奇心是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形成的源泉
“这朵花真好看,我想看看他是怎么长的?” “那个小朋友的衣服真好看,我要仔细瞧瞧。”“这幅画中的小女孩为什么哭呢?找不到家了吗?”鼓励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多问为什么,并把得出的结论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使其养成爱问为什么、喜欢用绘画形式记录好奇心及其答案的习惯。
2、质疑是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形成的途径。
“我觉得我画的不对,小宇画的对,我要改一下”“我觉得侧面人的眼睛不是老师画的那个样子的,应该是……”鼓励幼儿通过仔细观察,否定以往错误的经验。有助于幼儿养成质疑的习惯。
3、坚持性是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养成的必备能力。
“我要画一幅最棒的画,再辛苦我也不怕!”“一条线还能画出什么画来?让我再好好想想。”鼓励幼儿不怕困难,坚持到底。有毅力,才能把事情有始有终地做好。
4、团结协作、相互帮助是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形成的新要素。未来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有时候,光靠自己一个人努力是
不行的,这就需要人们团结协作、相互帮助。而这一点的重要性也应该使孩子们认识到。作为教师应该在绘画活动过程中鼓励幼儿多合作、多互相帮助、讲出自己的新发现、及时告诉别的小朋友自己犯的错误以免别的小朋友们多走弯路。逐渐养成好问、好些别人的经验、喜欢共同交流共同进步的习惯。
(三)在评价过程中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的养成1、教师鼓励幼儿绘画完毕后,自评自画,有助于别人对其画的理解。同时也使幼儿对自己的话有了进一步的质疑的空间,使幼儿的主动学习、探索得以二次升华。
如:在一次绘画《我要上月球》中,小洁在画画之前,对我说:她要画月亮上的小白兔。可是在她画完后,画面上又多了很多东西。于是他给我讲起了故事:“小白兔找不到嫦娥了,我帮他去找嫦娥姐姐……”我问他:“那你想一想,在月亮上人们要穿什么样的衣服?”于是小洁的创作又开始了……
2、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的正强化行为有助于幼儿主动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孩子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形成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之间,需要老师不断地给予鼓励、诱导,用一种正强化手段帮助其体会主动学习带来的快乐,久而久之,有助于幼儿养成主动学习、探索、创新的习惯。
如:大班幼儿娇娇特别喜欢画漂亮的花纹。这是源于在一次绘画评价中,老师对她说:“你画的花纹好看又独特,我们大家都很喜欢。你画这些花纹的时候,一定也特别高兴吧?因为这些花纹都是你自己想出来的,是属于你自己的,对吗?”从此以后,娇娇每次画画的时候,都会为画面创造一些不同的花纹。有的画在人物的衣服上,有的当花边……
3、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注重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以保护和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三、研究结果
在大班的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的形成是我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及收获。在研究的过程中,参与研究的大班幼儿在主动学习方面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学年初和学年末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实验班幼儿的进步是很明显的。(调查问卷见附表,附表分A、B、C、D四项。从A到D难度依次加深。)
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我们国家迫切的需要能够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人才。而我也希望我的研究能够为更多的教师服务,能够让更多的幼儿在绘画活动中逐渐形成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习惯。也希望这种主动学习的能力能够陪伴幼儿终身!
第三篇:关于大班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创造力培养
美术教育通过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安排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以教师儿童化的语言,以及为幼儿提供各种作画材料等发展创造性思维;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文学渗入,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多看、多想、多讲、多画,为幼儿提供创作小天地等方法,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其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一、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1、教师语言儿童化、富有童趣
上课时,面对一张张稚嫩的小脸,老师应该用最好听的声音对幼儿说话,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跟孩子交流。如果老师用些孩子听不懂的专业术语来给孩子们讲解知识,那么,孩子当然不会对这种缺乏童趣的语言感兴趣。当然孩子们也就不会积极的去配合老师了。因此,老师应该用儿童化的语言跟孩子交流,进行绘画指导。这样不但孩子对这节课感兴趣,而且知识也会掌握得更轻松、更牢固,从而才能更好的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2、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
孩子总是对有趣的东西感兴趣。因此我们应该从孩子出发,选择有趣的东西教给他们。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选择趣味性的内容。
3、教学内容及画种多样化
(一)绘画
通过各种不同的绘画工具、特别的材料及表现技法,来激发幼儿绘画兴趣。比如:长形画、棉签画、印章画、刮画、染纸画、蜡笔水彩画、水粉画(油水分离等)、砂纸画等。
(二)手工
教给幼儿运用不同的手工工具和材料,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手工作品,来提高幼儿手工技能,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如:剪纸、泥工、小制作等。
(三)作品欣赏
幼儿通过欣赏贴近生活经验的各种名家及同伴的趣味美术作品,从而提高对美的观察力、感受力、初步的评价美术作品能力,从而达到再创造。
第四篇: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总纲的结构中明确提出:游戏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重要价值,游戏活动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交往合作能力。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游戏占据他们大部分时间。游戏具有兴趣性、社会性等特点。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培养交往能力在实际的操作中,游戏是最好的实践活动。本课题报告中探究了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游戏类型和适合小班幼儿的交往类型研究了在游戏中幼儿交往的方法,提出了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游戏实施中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让幼儿了解交往的基本技巧。通过提供适宜幼儿交往的环境,及时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适时地评价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以强带弱,充分挖掘现有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培养不同类型的交往技能。
关键词:游戏活动 小班幼儿 交往能力 一问题提出: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交往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传递的纽带。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交往能力是人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交往,人们能够相互交流信息和感情,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
幼儿时期的交往对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它能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所以提高幼儿交往合作能力非常重要。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在家能说会道,到了外面却胆小、自卑、孤僻,交往能力明显较弱。这是因为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不合群、自私等表现。小班幼儿在集体生活中表现出不能顺利与同伴交往,强占玩具、攻击性行为较多,经常与同伴产生矛盾与冲突,很难与同伴友好相处;有的幼儿不能接纳同伴提出的合作玩游戏的要求,孤立、惟我独尊,常喜欢以哭闹解决问题或是请老师、父母来解决问题,不知道通过与同伴的交流来解决。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幼儿进行频繁的人际交往,这种交往对幼儿势必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时期能否培养起初步的交往意识,对其今后参与社会、参与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总纲的结构中明确提出:游戏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重要价值,游戏活动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交往合作能力。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上课、休息、饮食、睡眠等日常活动外,游戏占据他们大部分时间。游戏也具有兴趣性、社会性等特点。对于小班孩子来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榜样离他们有一定的距离,而培养交往能力又要在实际的操作中,所以游戏是最好的实践活动。在游戏中体验交往的乐趣,找到生活的开心点。新《纲要》指出,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在游戏活动中有比较多的人参与,提供了交往的范围。在活动游戏中能促进幼儿相互认识,培养幼儿友好情感和共同活动的兴趣。游戏可以为孩子社会交往搭建桥梁。让幼儿在一定游戏活动中积极交往,进一步相互了解,体验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游戏是幼儿园的主导活动,是激发孩子心灵火花的活动,能激发幼儿的欢快情绪和表达愿望。让他们感到无穷欢乐。最大程度上满足幼儿发展需要,同时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特别是社会交往提供条件。
在众多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中,以中大班孩子为研究对象的较多,而我认为,交往能力培养应从小抓起,从小班抓起。小班的新生第一次从家庭生活步入集体生活,获得了走出家庭、面向社会的机会,每个幼儿开始建构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而游戏又是重要的手段。一是能培养幼儿对交往的兴趣,孩子们在交往之中得到娱乐,交流信息,能简单得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二是能启蒙良好的交往习惯。人们在交往中,需要真诚和友爱,合作和帮助,机智和灵敏等等。而从幼儿期加以培养,能使幼儿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今后成熟和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加强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幼儿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本课题从幼儿终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贯彻和落实二期课改的精神,本课题是有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二研究方法、对象: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根据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要求,制定培养的要求和措施,并把这些措施在教学中实施。根据幼儿表现状况对这些措施,进行修改、补充、完善、制止形成一套有益于幼儿交往能力提高的交往措施。
2、观察法,观察记录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交往的表现,个体的差异,分析研究要求明确具体的操作方法。
3、案例研究法,了解幼儿在游戏中交往的情况,找原因。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小班全体幼儿 三研究实施:
(一)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游戏类型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行为特点,在教学中常用的游戏活动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1、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结构材料和与结构活动有关的各种动作来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结构游戏又叫“建筑游戏”,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它通过幼儿的意愿构思,动手造型,构造物体等一系列活动。结构游戏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幼儿间的合作,它需要幼儿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而且需要根据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合作方式,最终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
2、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代替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称象征性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之间通过各自分工装扮角色,不停地进行着交往。这种以游戏中的角色进行的交往能扩大幼儿的交往空间。因为角色游戏是社会的缩影,反映社会实践内容。成人把幼儿交往的方式、交往的内容、交往的艺术寓于扮演角色之中,为其交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交往的过程在角色游戏中得到实现。
3、体育游戏能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能力的发展,增强体质,发展幼儿基本动作,使他们动作灵敏、协调、姿势正确。很多体育游戏带有比赛、竞争的性质,这就需要孩子互相配合合作才能完成。
4、音乐游戏是以唱歌、跳舞、音乐欣赏为基础设计的游戏,在不同的音乐游戏情境中以角色身份进行交往开展游戏。在音乐游戏中,交往对象,环境目的,内容的多样化为幼儿发展交往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5、表演游戏是一种创造性游戏,是幼儿按照童话、故事等文艺作品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通过感知、理解、想象,用语言、表情、动作进行创造性表演的一种游戏。表演游戏是故事童话等作品中角色的再现,角色间要相互配合要有集体性,提升幼儿与同伴的互动、合作能力。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游戏形式,它能给幼儿带来快乐,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发展幼儿的语言、动作和情感,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二)适合小班幼儿的交往类型
1、尊重。从礼貌语言和文明行为入手,在“做”上对幼儿进行尊重他人情感的教育。如让幼儿体会听了粗暴无礼的语言后的不愉快和听了“谢谢”、“请”之后高兴的心情。通过有关的情景、游戏,鼓励幼儿使用文明礼貌语言,通过教学游戏和角色游戏巩固文明礼貌语言,使礼貌语言与文明的集体生活常规成为幼儿比巩固的行为习惯,掌握了礼貌语言,能尊重他人,才能在共同活动中促进协商的成功。
2、分享,设置了分享食物、分享玩具、分享快乐等游戏环节。让幼儿进行礼貌语言交往。对于争吵的状况,引导幼儿讨论,使幼儿学会了“轮流、让一让、等一等”友好交往的技能。
3、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交往活动。合作往往以分享、轮流和协商为基础。以合作为目标设计的游戏,让小朋友在活动中体验到只有合作游戏才能顺利开展,小朋友才能玩得高兴。例如:合作构建、合作布置游戏环境、合作完成游戏内容等。
(三)在游戏中幼儿交往的方法
1、语言交流法:通过情境表演、互换角色练习、看图讲述及生动有趣的活动,教给幼儿一些常见的、适合幼儿年龄层次的交往语言。(1)学习掌握常见的礼貌用语。如:请坐、你好、谢谢、再见、欢迎你、欢迎你下次再来、对不起、没关系等。(2)学会商量的语言,如:“娃娃家”游戏中,两名幼儿都想做“妈妈”,便让他们用商量语言说“今天你做妈妈,我做小妹妹,好吗?”让幼儿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中,体会商量语言的妙处。(3)学会安慰的语言,在同伴遇到困难或伤心难过时,我们鼓励幼儿不仅要在行动上帮助,还应说一些安慰的语言,如:“你别难过,我来帮助你”,“医院”里医生安慰病人:“别难过,回家注意休息,很快就会好的”“小娃娃,别害怕,打针一点也不疼”,“警察”会对迷路的老人说:“老奶奶,别着急,我来送你回家”,从而丰富了幼儿交往的内容与形式,提高了交往的技能。
2、行为交流法如区角活动、自由活动、散步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分享的机会会更多了,如在结构游戏中,常有小朋友为了抢积木有发生争吵,打架的事,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给予孩子更多与他人分享的机会。这时可以引导孩子们说:“唷,积木看到小朋友为它吵架会不高兴的,因而跑开了(掉在地上)”“我让你先玩”等让孩子间学会谦让,学会商量,让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分享共同游戏的快乐。或者出示示意图,让孩子合作完成每些作品。鼓励幼儿积极交往的行为,适时引导解决冲突,在游戏中培养尊重他人、乐于谦让与人分享的幼儿。
(四)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基本要求
1、让幼儿知道礼貌待人,学会与他人交往规范的文明用语。孩子与教师与同伴与家长之间见面能相互问好,告别时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说“谢谢”,无意中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接受别人道歉时说“没关系”等等。学会使用商量协商的语言。老师在游戏中进行引导,有助于促进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如:幼儿学会说:“请你帮帮我,好吗?”这种“请......好吗?”的句式可以迁移到游戏中,“请让一让,行吗?”“请和我一起玩,好吗?”“请你来娃娃家做客,好吗?”......
2、引导幼儿共同商量,确定主题,制定游戏规则,通过协商分配角色,各游戏成员合理的进行交往,符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逐步摆脱“自我中心”的意识。游戏中交往合作的要求定出后,教师可以帮助完善一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有礼貌、多商量,不争抢玩具、不打架,互相帮助、互相谦让,尊重别人的劳动和感受,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等。让孩子们在游戏体验到了好朋友一起玩的快乐,逐步学会了合作、谦让、互换、轮流、妥协等协调同伴关系的技能。
(五)在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具体措施
1、让幼儿了解交往的基本技巧(1)教会幼儿基本的礼貌用语:
如有的幼儿撞倒了对方或踩痛了对方连一句“对不起”都不说,缺乏起码的礼貌知识,这样怎么能交到朋友呢?所以基本的同伴交往要学会礼貌用语。有的幼儿较胆怯,羞于交往,害怕对方拒绝自己。但其内心也是渴望能和同伴一起说笑、游戏的。我可以请几个能力强的幼儿主动邀请胆小的幼儿参加游戏,还可以带着胆小的孩子到同伴中去,慢慢地幼儿的胆子大了起来,不再害怕交往了。有些幼儿占有心理很重,什么东西都爱自己前面放,不会谦让。我就教幼儿一些协调同伴关系的方法,如轮流、互相交换、妥协等。要求孩子和老师、同伴、家长之间见面能相互问好,告别时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说“谢谢”,无意中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接受别人道歉时说“没关系”。鼓励幼儿与同伴协商游戏的玩法等。最后,要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处理矛盾的能力。(2)让幼儿了解交往中的良好行为:
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我利用各种方法、故事、儿歌、情境表演或在幼儿发生矛盾时通过具体事件生动形象地向他们讲明什么是友爱互助,什么是分享合作,针对孩子在交往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如:只有一个玩具,两个朋友都想玩,怎么办?小朋友打你时,应该怎么办?引导幼儿归纳总结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如“两个人轮流玩”或者“两人一起玩”等。另外,教师加入幼儿的活动,也是教给幼儿交往技能的良好途径。教师加入到幼儿的活动中,往往能带动幼儿的热情,激发他们活动、交往的愿望,活动中,可以暗示某些小朋友看看老师有什么好主意、好办法,是怎么和小伙伴说的、做的。
2、开展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培养不同类型的交往技能
在表演游戏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幼儿进行交往。如当幼儿了解了故事情节准备表演时,教师可以让幼儿一起协商、讨论角色的分配等问题。结构游戏、角色游戏等创造性游戏具有群体性,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幼儿通过自己的或与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学会合作。例如;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医院、菜市场等,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幼儿交往的兴趣。另外,幼儿在游戏角色中活动,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心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品德。因此,创造性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行为的最佳活动。利用音乐、体育、表演等游戏提高合作能力,引导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
3、提供适宜幼儿交往的环境 要让幼儿进行交往,需要一个安全、安心、轻松、愉悦的环境。我们提供各种类型的区角活动、丰富的操作材料等,让孩子们自主地进行游戏、活动从而产生交往、观摩、学习、互助的行为。例如在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跳皮筋、玩娃娃家等。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比如,我们准备每组一张大图片,让幼儿在老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进行小组合作构建,在这当中教给孩子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作出作品。
4、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适时地评价。(1)游戏中的评价。
当发现幼儿在游戏时正确的交往行为时,及时表扬鼓励,发挥榜样作用,使其他的幼儿知道这样做是对的,并在活动中去模仿;在发现不正确的行为时,要及时指出来并教给他应该怎样去做。如幼儿在借积木或插塑不成功时,老师告诉他借别人东西要有礼貌,要看着别人的眼睛用商量与恳求的语气来说,并示范给他看,让他按老师的样子再试一次。这样幼儿就把这一交往技能深深的印在了脑子里,知道以后该怎么做。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我能够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好!”进一步强化交往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交往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2)游戏后评价
评价应主要针对两方面:一是对于那些成功交往合作完成主题的幼儿,一起讲一讲哪里完成的好?哪个小朋友活动中表现出色,为什么出色?哪些做法是对的?评价后及时发一些小礼物表示对他们合作成功的奖励,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知道只有通过大家集体一起努力才能成功。对于没能完成的主题,引导幼儿想一想为什么没有完成,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哪些做法是不对的,需要改正,下一次应该怎样做?通过这两方面的评价,既强化了幼儿的正确、积极的交往行为;又能使幼儿找到自己活动中的弱点与不足,知道怎样避免与改正。
(3)游戏开始的评价 对于上次游戏活动进行回顾,讲讲上次是怎么和小朋友一起玩的,选取几个事例评一评。对本次游戏活动起引导作用。
5、教师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
在游戏时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中间,引导幼儿交往行为的开展。共同讨论协调交往的方法。对于交往中出现的不良行为,则给予良性的引导,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和行为。如:小朋友到娃娃家玩,教师扮演主人要热情接待、倒水、给水果或饮料喝,也可以简单的交谈,等小客人走时,要客气送别,欢迎下次再来。这样做实质是给孩子作出了表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形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
6、以强带弱,充分挖掘现有的教育资源
游戏中可以让能力强的幼儿多带动能力弱的幼儿,性格开朗的孩子多和性格内向的孩子接触,让他们在交往中取长补短,互相影响。如在玩角色游戏或表演游戏时,我让班中能力强的扮演女主人,趁这个机会,让胆小的不会主动交往的孩子也加入到游戏中去,引导她扮演一个小妹妹。就这样,交往能力弱的在强的帮助下,会学到了如何与同伴交往合作的方法。
7、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
模仿是幼儿在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师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让幼儿学会交往,教师首先要作出表率。例如两个老师做示范。让幼儿观察老师是如何进行合作交往的,娃娃家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所以我们在娃娃家中演示,一个做妈妈,一个做客人,让他们看我们是怎样一起玩,怎么说,怎么做的。我们一边交流,一边玩着娃娃家的东西,看他们专心观察,我想,他们会合作好游戏的。四效果
(一)小班幼儿形成了通过语言进行交往的基本能力
通过加强对幼儿交往语言的教育,通过情境表演、互换角色练习、共同建构、合作比赛等有趣的游戏,幼儿已经习得一些交往语言,如:用以协调双方行为的商量用语:“这样可以吗”、“好吗?”、“行不行?”;表示关心别人的安慰用语:“别害怕”、“没关系”、“别着急”、“我能帮助你吗?”;表示不愉快的不满用语:“我生气了”“我不喜欢你这样”;表示不同意的拒绝用语:“不!”、“不喜欢”、“不愿意”等,这丰富了幼儿语言交往的形式和内容。而且幼儿习得的这些交往语言,我们在日让生活中引导幼儿进行迁移,如:幼儿学会说:“请你帮帮我,好吗?” “请......好吗?” “请让一让,行吗?”“请和我一起玩,好吗?”“请你来娃娃家做客,好吗?”......游戏中,除了强化幼儿语言的交往功能,我们还引导幼儿共同商量,确定主题,制定游戏规则,鼓励幼儿通过协商分配角色,各游戏成员有机地进行交往,从中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逐步摆脱“自我中心”的意识。孩子们在游戏体验到了好朋友一起玩的快乐,已经逐步学会了合作、谦让、互换、轮流、妥协等协调同伴关系的技能。
(二)幼儿在交往行为上出现了可喜变化
如在《丁冬小门铃》的音乐游戏中,我先让幼儿自己找同伴,然后与同伴商量,谁做客人,谁做主人。幼儿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游戏。在游戏中我经常让幼儿自由组合,自由分配角色,小朋友游戏的兴趣更浓,游戏得更带劲,幼儿在活动中合作交往的意识也强了。例如:在角色游戏“过家家”中,儿童商量分配角色,有当妈妈的,有当爸爸的,有当奶奶的,每个角色各尽其责,像一个家庭一样活动。在这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孩子学习相互配合,互相谦让,发展了同伴之间的友好关系。又比如在娃娃家区角。我发现一个小朋友在和另一个小朋友共同炒菜,要去为娃娃吃饭,在谁喂饭的问题上有了矛盾。一个孩子说,“那你去为吧”,另一个孩子说“等一会娃娃喝水了,你弄。”孩子们学会了谦让,提高游戏的协作性。很多孩子从刚开始的个人玩到后来的合作着玩,幼儿玩得自在而融洽,学会了许多礼貌用语,增强了同伴间的友好关系,提高了交往能力。
(三)促进游戏活动的质量提高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参于到游戏中去,角色扮演的过程也即幼儿学习榜样的过程,我们注重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提升了游戏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能力。根据幼儿的认识水平,将若干个主题同时进行,如娃娃家、商店、医院、开汽车等,让幼儿自由选择。如结构游戏中开展小组交往合作活动,既能使幼儿积极主动的充分参与,在参与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又能使幼儿在享有操作自由的前提下,得到动手操作、想象、创造等能力方面的有效发展。角色游戏中幼儿从思想上尽量摆脱自我,而以所扮演角色自居,想角色所想,急角色所急,体验角色的情感需要。例如:我们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角、医院角、表演角等,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 :“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了幼儿交往的兴趣。幼儿在游戏角色中活动,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四)家长对孩子交往能力的提升给予积极的评价
很多家长和我们交流自己的孩子有了交往的愿望。客人到自己家里来,应怎样招待;去客人家时,应该怎样说、怎样做;在公共场所应该 怎么说、怎么做。如来园时要有礼貌地招呼老师和同伴;家中有小客人时,孩子在提醒下拿出好吃的食物招待客人,拿出喜爱的玩具与小伙伴一起玩。孩子逐渐学会了善待别人,和伙伴友好相处,让孩子学会谦让,久而久之孩子就和同伴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吃东西时,孩子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还能考虑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独占的念头,自私的心理已经逐渐克服。五讨论与分析
(一)小朋友的交往能力培养必须依附在一定的活动中,而游戏就是这样一种适宜幼儿交往的活动。游戏中提供了机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
(二)游戏是愉快的活动,快乐的活动过程,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的再现着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因为只有出自幼儿的内在需要和兴趣,游戏才可称之为快乐的游戏,孩子才能在游戏中学会交往。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游戏,对游戏情节和规则有较多的了解,这时,我们给孩子的任务就是发展游戏情节,会与他人商量分配角色,协商解决问题,学会合作,在这些情境中学会有效的交往。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学会基本的交际技能,如交流、沟通、合作、分享、交换等。
(三)要让幼儿良好交往行为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还有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依靠游戏开展,还要延展到其他领域。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环境与机会,进行悉心指导,使孩子获得积极的交往的体验,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地学会待人处事,并从中体验到人际交往的乐趣,以便逐步提高孩子交往的能力。六参考文献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华爱华著:《学前教育游戏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刘金花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美)R.E.Slavaing著,姚梅林等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洪秀敏,《幼儿社会性交往的生态学分析》,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4期
第五篇:对培养大班幼儿创造性剪纸实践研究的初探
中国民间剪纸作为一个古老而富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千百年来一直传承于全国各地,甚至千家万户,成为最普及最受大众欢迎的艺术品种。它抒发着人民的情与美,孕育发展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剪纸不仅表现了人们的审美爱好,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幼儿时期又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极富创造力的时期,为此,我根据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大班幼儿创造性剪纸的实践研究》,旨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动手动脑能力。正如我国当代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学习剪纸不仅能锻炼幼儿双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培养幼儿的耐心和细心,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幼儿对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力,了解民俗风情,熟悉生活,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剪纸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渊源于民间的美术活动,具有特殊的审美情趣和魅力,能充分表现当地独特民俗文化风貌,也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幼儿时期又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极富创造力的时期,为此,我根据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大班幼儿创造性剪纸的实践研究》,旨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动手动脑能力。正如我国当代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学习剪纸不仅能锻炼幼儿双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培养幼儿的耐心和细心,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幼儿对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力,了解民俗风情,熟悉生活,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幼儿逐步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激发幼儿积极动手、动脑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