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阅读活动中提高幼儿读图能力的实践研究
在阅读活动中提高幼儿读图能力的实践研究
潜江市浩口一小洪宋校区 黄知荣
一、课题的提出
阅读是幼儿时期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成人的指导是必要的。成人可以借助幼儿从口语向书面语过渡的时期,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学会阅读、喜爱阅读,并终身受益。
(一)幼儿语言心理发展的需要。
3—6岁是人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我们要帮助幼儿养成阅读的习惯,形成自主的阅读能力。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能够独立思考,尽管他们还不完全识字,甚至不识字,但是他们能够阅读各种图文并茂的书,能够与书进行对话,成为成功的自主阅读者,唯有成为自主阅读者,才算具备了基本的阅读能力。分享阅读的本质适于《纲要》中的要求,它生动、活泼的形象,重复出现的文字符号和大幅色彩鲜艳的画面激起了幼儿的阅读兴趣与欲望,对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幼儿在翻开图书时想说、乐说,正符合了幼儿言语发展从生动形象到具体想象的规律。
(二)幼儿阅读教学改革的呼唤。
在幼儿园的语言教学领域中,有许多的故事、儿歌,虽然图文并茂,但文字往往占较大篇幅,一本幼儿用书,融汇了诗歌、故事、看图讲述、语言游戏等多方面的内容,具体落实分享阅读能力的培养较为欠缺。“分享阅读”最早由新西兰著名教育学家Holdaway于上世纪中下旬提出,在此后几十年里,它逐渐发展为国外开展早期阅读的主流方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走入中国,由北师大心理学院舒华教授与国内外专家成立专门的核心课题组,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已研发了一套功能性的“分享阅读”读本,按年龄段分为托、小、中、大班,每学期有18本完整的故事图画书,12本为园内教学,6本为家庭亲子阅读:书中的图画色彩鲜明,图案生动,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形象一出现就牢牢地吸引住幼儿的视线。书中的文字大而简单,在页面中占的位置较少,不会因文字而给幼儿造成负担,而且语言幽默、刺激。从中仔细观察画面,预知故事情节发展和同伴之间的合作意识也得以培养与发展。
(三)推进幼儿课程建设的探索。
本园自实施“分享阅读”教学的探索以来。我们深知,有了好的教育载体,如何实践教学是必要的、困难的,需要我们结合幼儿园实际和班内的幼儿水平,合理、科学地组织教学实践。在实际工作中,有部分老师非常重视该项工作,对幼儿阅读活动充满了热情,她们自发动员家长订阅幼儿书籍,并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引导。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如把图书不加选择地直接给于孩子,或认为看书才是“阅”,如:在幼儿园的语言教学领域中,有许多的故事、儿歌,虽然图文并茂,但文字往往占较大篇幅,一本幼儿用书,融汇了诗歌、故事、看图讲述、语言游戏等多方面的内容,具体落实分享阅读读图能力的培养较为欠缺。而对早期阅读环境的创设、阅读角区设置、公共读书交流氛围的营造等认识不足,缺乏采用一定的指导策略等。而且孩子缺乏主动阅读的意识;他们喜欢听故事,看图画书,但缺乏细致的观察力和连贯的表达能力,分享阅读是通过老师或父母与幼儿的交互作用,使幼儿获得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是帮助幼儿从依赖阅读走向独立阅读的桥梁。我们一致认为它是能够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良好材料,同时也是落实《纲要》精神的具体体现,它可以让孩子——在互动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学习阅读;在阅读中悄悄成长。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分享阅读,由新西兰教育学家Holdaway首创,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分享阅读迅速在新西兰、美国、英国等地的家庭和学校中普及开来。逐渐成为这些国家开展早期阅读的主流方式。
自 1996 年开始,在美国spencer 基金会的支持下,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实验室主任舒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中国阅读学会副主席伍新春教授为核心的课题组,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阅读研究中心密切合作,在中国开展了关于儿童早期阅读和分享阅读的系统研究和实践。
从九十年代初开始,以北师大心理学院舒华教授等专家为核心的课题组,开始在中国开展分享阅读的中国化研究和实践,从中探索有效解决汉语儿童早期阅读困难与不足的最佳途径。“分享阅读”就是张守礼根据国外已经非常成熟的教育体系和产品,通过与儿童心理研究学者的合作推出的。“它是比较系统地解决3到6岁的儿童及其父母和教师应该怎样和儿童一起阅读,最后帮助儿童迅速、尽快地过渡到独立阅读的产品。”
经过近十年的研究,根据中国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规律,结合汉语儿章语言发展的特点和现实的语言教育环境,专家们研发出一套功能性的分享阅读读本,但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可以操作的教学体系。我园拟在借鉴已有理论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实践园本化教学探索,找到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适合广大幼儿发展的操作方法和策略。
三、概念界定
1、读图能力是指在阅读图类书籍时,幼儿能够按照画面的顺序,通过观察画面的背景、色彩,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及其常用符号等。知道图与图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性,从而理解图书内容的一种能力。
2、分享阅读,有时也译为“大书阅读”,主要指利用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根据儿童认知规律编写的分享阅读材料,配合分享阅读教育方法,在家庭或者幼儿园实施的一种不以学习为直接目的、类似游戏的阅读活动。起初,以成年人为儿童逐字朗读为主,多次重复之后,随着对故事情节和语言的熟悉性增加,逐步提高儿童对阅读活动的参与水平,使其在整个阅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最终过渡到儿童自己独立阅读。
3、阅读活动是指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或凭借成人形象的读讲来理解读物,同时在观察、思维、想像等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初步理解和语言表达,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倾听成人讲种过程。
四、理论依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
《纲要》指出:“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因而,在大班进行“阅读活动材料的投放与使用”的研究,能扩大阅读的面,拓展阅读的形式,是符合纲要精神的。
2、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具有视觉集中现象:凡是活动东西、响亮的或色彩鲜艳的东西,以及人脸等刺激物更能引起儿童的注视。类似肢体语言表演、生活活动、熟悉的环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与书本相比更形象、更生动、更贴近幼小孩子的认识水平,更易被接受。因而在阅读书本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对幼儿周围生活活动的阅读。
3、师生共同成长理论
本课题研究的最终得益者是幼儿,但教师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对幼儿早期阅读特点和规律的充分了解和把握;自身有广泛阅读兴趣,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具有较强的活动设计能力以及随机调控能力等。在师生互动中达到最家的阅读效果,实现“心灵的交流、智慧的对话、生命的呼唤”。
五、主要研究目标
紧扣研究方向,对照幼儿园《纲要》有关精神,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阅读现状以及家长需求,确立了如下目标: 托班:
通过让幼儿观察画面,启发他们思考,使他们从小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为提高幼儿的看图能力奠 小班:
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口头语言流畅、规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中班:
1、促进幼儿读图能力的发展,能把图画的主要内容与文字对应起来,从图画中展现文字中没有的内容。
2、采用灵活多变的指导方法,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幼儿倾听、观察、理解、表达、思维、想象、自信等综合素质。大班:
1、通过穿插故事、预见结尾、续编等手段在观察、想象、讲述中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
2、从多种角度看图书,培养孩子数、形、空间思维等方面能力有效的提高了幼儿的阅读能力。
重点: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指导方法,促进幼儿读图能力的发展。
六、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专门设计一些内容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查,并加以记录和分析。对幼儿的阅读现状进行调查。
2、行动研究法:在自然、真实的早期阅读教育环境中,教师们按照语言活动的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3、文献资料法:收集学习相关理论,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改进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通过对阅读活动中幼儿读图能力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大风车幼儿园全体幼儿为研究对象,对该幼儿园2—6岁不同年龄段幼儿分享阅读的读图能力进行研究。
(三)研究时间
本课题的研究,计划在一年内完成。2012年2月|——2013年1月
七、研究措施
在幼儿园我们侧重做好园中的阅读教学,在幼儿与教师共同阅读大书、幼儿与同伴一起阅读小书的实践过程中达成目标的实现。家庭中的亲子阅读作为辅助探索。基于在教学中,怎样做好大书阅读的分享,同伴间如何进行阅读的练习与展示,教师如何操作以达成最佳效果,这些都将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创设整体化、生活化的的早期阅读环境
1、为幼儿开辟图书角。我园的活动室内都设有图书角,并配有小书架, 同时还提供了多彩的地垫及各式的靠垫,为幼儿营造了温馨的阅读环境,同时为幼儿投放了适宜的图书,并定期进行更换,教师还会把一些图片,照片都贴在图书区墙上,让幼儿随时都能训练读图能力。在每天的活动区和自由活动时间,幼儿都可以自由选择图书进行阅读。
2、生活化的阅读环境。环境是隐形的教学,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在盥洗室内投放有关洗手步骤的照片和图片,并在每幅图下都附有相应的简单的话语;同时在幼儿园的楼梯墙上挂上由幼儿自己画的阅读作品画,每幅作品都记录有作者姓名、年龄,以及孩子对这幅画面的描述的语句。在给幼儿以美感,突出艺术氛围的基础上,拓展了幼儿阅读的空间,丰富了阅读内容,给每个走过楼梯的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良性感官刺激。
(二)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幼儿的读图能力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幼儿正式进行分享阅读之前,恰当地引导幼儿观察插图。它除了可以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更专心地投入以后的阅读活动之外,还能让幼儿依据看到的图画内容,自行编辑故事情节,想象细节内容,把故事叙述完整,体验到语言叙述的内在逻辑顺序。如在遮盖故事文字的情况下,幼儿进行的插图观察法中,可让幼儿进行观察故事封面猜测故事内容,可让幼儿观察故事中的每页插图猜测故事细节内容,也可让幼儿利用小书分组观察插图自行编辑故事内容等。幼儿读图是要鼓励幼儿充分地说,大胆地说,对于有趣的画面让幼儿和大家分享讨论,给幼儿创造更多地运用语言的机会,还能够锻炼他们利用已有的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指读法指读法包括点读和划读,是指在分享阅读时教师结合故事内容先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读图后,教师阅读故事。在阅读过程中先用手指点读句子,幼儿熟悉故事后采用划读句子法,阅读到哪个字就要点、划到那个字,指读的速度与朗读的速度同步,才能起到建立音、形、义联结的作用。
3、小书阅读法
小书阅读法指在分享阅读中,让幼儿通过小书用手指指着图画下面的文字自己阅读故事,以建立音形的联结,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在小书阅读中,幼儿的分享阅读能力存在着差异。针对这种差异我们教师对幼儿进行分层指导。通过幼儿间不同的阅读组合形式对幼儿 的阅读进行精加工。教师在幼儿的阅读过程中要善于观察、了解、倾听幼儿的不同阅读特点,关注幼儿在分享阅读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针对不同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和进行有目的的指导,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4、拓展法
拓展法指对在分享阅读故事中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扩展性的学习,是幼儿原由经验与当前学习内容更好地结合,知识的学习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扩展法的形式多种多样。
(1)排图活动: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一套打乱顺序的图片,鼓励幼儿在看懂每一副图意的基础上,根据故事情节的内在逻辑规律和自己的理解判断,将图片按序排列。如《在浴室里》一书的拓展活动中,我们将书中图的顺序打乱,引导幼儿以小组的形式重新排列。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培养幼儿有序思维的能力,为幼儿有序地讲述语言奠定基础。
(2)图书制作活动: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利用身边的照片、废旧图书、树叶等多种材料,进行简单的图书制作,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鼓励家长和幼儿共同制作图书,如:树叶书、连环画书、折叠书、钥匙扣书、立体书、台历书„„并进行自由讲述,他们在相互介绍、交流、分享的过程中,丰富了自身经验,发展了语言。(3)拓展活动与各领域活动相融合。a 故事表演。根据图书情节进行故事表演。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研究
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推广价值)
1、目的和意义: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直观、具体、生动、概括等特点,它可以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地图所起到的作用,是任何语言和文字都无法替代的,也是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必要工具。学生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中,无时无刻不在与地图打交道。而且纵观近十年的地理高考试题,大有“无图不题”之势。因此,提高高中学生的读图能力是提高地理成绩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在我教的高一年级四个班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对读图、识图、辨图感到惧怕,有些同学甚至连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都不知道。考试中主要失分也就是读图题。可见,读图题已成为学生学习地理、提高成绩的“拦路虎”,让很多的学生对地理敬而远之。那么,造成学生读图、识图、辨图能力差的原因有哪些呢?作为地理教师我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呢?为此我希望借助这个课题的研究,从中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提高高中学生读图、识图、辨图能力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打造出真真的地理高效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解题的能力和水平。
2、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有效方法、策略和途径,为高中地理教师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2)实践价值:地图的学习是高中地理学习的生命线,也是地理教学的主旋律。提高学生对地图判断、分析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所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帮助高中教师有效的提高学生对地图的判读能力,改善目前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3)推广价值:高中学生对地图判断、分析能力普遍较差,为此高中地理教学的一线教师和一些专家对此也做了不少的研究,也有很多这方面的论著,提出了不少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但有些不够全面,有些方法效果不够显著。对此,我愿意通过的不懈努力,为提高高中学生地理的读图能力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使读图、识图不再成为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拦路虎”。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现行教材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构建学生头脑中的地图,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的能力,是我们地理教学中要达到的目标。真真理解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并且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我校地理教学的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手段及途径
第三篇: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总纲的结构中明确提出:游戏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重要价值,游戏活动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交往合作能力。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游戏占据他们大部分时间。游戏具有兴趣性、社会性等特点。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培养交往能力在实际的操作中,游戏是最好的实践活动。本课题报告中探究了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游戏类型和适合小班幼儿的交往类型研究了在游戏中幼儿交往的方法,提出了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游戏实施中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让幼儿了解交往的基本技巧。通过提供适宜幼儿交往的环境,及时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适时地评价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以强带弱,充分挖掘现有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培养不同类型的交往技能。
关键词:游戏活动 小班幼儿 交往能力 一问题提出: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交往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传递的纽带。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交往能力是人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交往,人们能够相互交流信息和感情,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
幼儿时期的交往对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它能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所以提高幼儿交往合作能力非常重要。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在家能说会道,到了外面却胆小、自卑、孤僻,交往能力明显较弱。这是因为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不合群、自私等表现。小班幼儿在集体生活中表现出不能顺利与同伴交往,强占玩具、攻击性行为较多,经常与同伴产生矛盾与冲突,很难与同伴友好相处;有的幼儿不能接纳同伴提出的合作玩游戏的要求,孤立、惟我独尊,常喜欢以哭闹解决问题或是请老师、父母来解决问题,不知道通过与同伴的交流来解决。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幼儿进行频繁的人际交往,这种交往对幼儿势必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时期能否培养起初步的交往意识,对其今后参与社会、参与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总纲的结构中明确提出:游戏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重要价值,游戏活动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交往合作能力。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上课、休息、饮食、睡眠等日常活动外,游戏占据他们大部分时间。游戏也具有兴趣性、社会性等特点。对于小班孩子来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榜样离他们有一定的距离,而培养交往能力又要在实际的操作中,所以游戏是最好的实践活动。在游戏中体验交往的乐趣,找到生活的开心点。新《纲要》指出,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在游戏活动中有比较多的人参与,提供了交往的范围。在活动游戏中能促进幼儿相互认识,培养幼儿友好情感和共同活动的兴趣。游戏可以为孩子社会交往搭建桥梁。让幼儿在一定游戏活动中积极交往,进一步相互了解,体验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游戏是幼儿园的主导活动,是激发孩子心灵火花的活动,能激发幼儿的欢快情绪和表达愿望。让他们感到无穷欢乐。最大程度上满足幼儿发展需要,同时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特别是社会交往提供条件。
在众多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中,以中大班孩子为研究对象的较多,而我认为,交往能力培养应从小抓起,从小班抓起。小班的新生第一次从家庭生活步入集体生活,获得了走出家庭、面向社会的机会,每个幼儿开始建构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而游戏又是重要的手段。一是能培养幼儿对交往的兴趣,孩子们在交往之中得到娱乐,交流信息,能简单得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二是能启蒙良好的交往习惯。人们在交往中,需要真诚和友爱,合作和帮助,机智和灵敏等等。而从幼儿期加以培养,能使幼儿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今后成熟和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加强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幼儿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本课题从幼儿终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贯彻和落实二期课改的精神,本课题是有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二研究方法、对象: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根据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要求,制定培养的要求和措施,并把这些措施在教学中实施。根据幼儿表现状况对这些措施,进行修改、补充、完善、制止形成一套有益于幼儿交往能力提高的交往措施。
2、观察法,观察记录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交往的表现,个体的差异,分析研究要求明确具体的操作方法。
3、案例研究法,了解幼儿在游戏中交往的情况,找原因。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小班全体幼儿 三研究实施:
(一)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游戏类型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行为特点,在教学中常用的游戏活动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1、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结构材料和与结构活动有关的各种动作来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结构游戏又叫“建筑游戏”,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它通过幼儿的意愿构思,动手造型,构造物体等一系列活动。结构游戏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幼儿间的合作,它需要幼儿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而且需要根据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合作方式,最终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
2、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代替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称象征性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之间通过各自分工装扮角色,不停地进行着交往。这种以游戏中的角色进行的交往能扩大幼儿的交往空间。因为角色游戏是社会的缩影,反映社会实践内容。成人把幼儿交往的方式、交往的内容、交往的艺术寓于扮演角色之中,为其交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交往的过程在角色游戏中得到实现。
3、体育游戏能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能力的发展,增强体质,发展幼儿基本动作,使他们动作灵敏、协调、姿势正确。很多体育游戏带有比赛、竞争的性质,这就需要孩子互相配合合作才能完成。
4、音乐游戏是以唱歌、跳舞、音乐欣赏为基础设计的游戏,在不同的音乐游戏情境中以角色身份进行交往开展游戏。在音乐游戏中,交往对象,环境目的,内容的多样化为幼儿发展交往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5、表演游戏是一种创造性游戏,是幼儿按照童话、故事等文艺作品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通过感知、理解、想象,用语言、表情、动作进行创造性表演的一种游戏。表演游戏是故事童话等作品中角色的再现,角色间要相互配合要有集体性,提升幼儿与同伴的互动、合作能力。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游戏形式,它能给幼儿带来快乐,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发展幼儿的语言、动作和情感,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二)适合小班幼儿的交往类型
1、尊重。从礼貌语言和文明行为入手,在“做”上对幼儿进行尊重他人情感的教育。如让幼儿体会听了粗暴无礼的语言后的不愉快和听了“谢谢”、“请”之后高兴的心情。通过有关的情景、游戏,鼓励幼儿使用文明礼貌语言,通过教学游戏和角色游戏巩固文明礼貌语言,使礼貌语言与文明的集体生活常规成为幼儿比巩固的行为习惯,掌握了礼貌语言,能尊重他人,才能在共同活动中促进协商的成功。
2、分享,设置了分享食物、分享玩具、分享快乐等游戏环节。让幼儿进行礼貌语言交往。对于争吵的状况,引导幼儿讨论,使幼儿学会了“轮流、让一让、等一等”友好交往的技能。
3、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交往活动。合作往往以分享、轮流和协商为基础。以合作为目标设计的游戏,让小朋友在活动中体验到只有合作游戏才能顺利开展,小朋友才能玩得高兴。例如:合作构建、合作布置游戏环境、合作完成游戏内容等。
(三)在游戏中幼儿交往的方法
1、语言交流法:通过情境表演、互换角色练习、看图讲述及生动有趣的活动,教给幼儿一些常见的、适合幼儿年龄层次的交往语言。(1)学习掌握常见的礼貌用语。如:请坐、你好、谢谢、再见、欢迎你、欢迎你下次再来、对不起、没关系等。(2)学会商量的语言,如:“娃娃家”游戏中,两名幼儿都想做“妈妈”,便让他们用商量语言说“今天你做妈妈,我做小妹妹,好吗?”让幼儿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中,体会商量语言的妙处。(3)学会安慰的语言,在同伴遇到困难或伤心难过时,我们鼓励幼儿不仅要在行动上帮助,还应说一些安慰的语言,如:“你别难过,我来帮助你”,“医院”里医生安慰病人:“别难过,回家注意休息,很快就会好的”“小娃娃,别害怕,打针一点也不疼”,“警察”会对迷路的老人说:“老奶奶,别着急,我来送你回家”,从而丰富了幼儿交往的内容与形式,提高了交往的技能。
2、行为交流法如区角活动、自由活动、散步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分享的机会会更多了,如在结构游戏中,常有小朋友为了抢积木有发生争吵,打架的事,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给予孩子更多与他人分享的机会。这时可以引导孩子们说:“唷,积木看到小朋友为它吵架会不高兴的,因而跑开了(掉在地上)”“我让你先玩”等让孩子间学会谦让,学会商量,让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分享共同游戏的快乐。或者出示示意图,让孩子合作完成每些作品。鼓励幼儿积极交往的行为,适时引导解决冲突,在游戏中培养尊重他人、乐于谦让与人分享的幼儿。
(四)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基本要求
1、让幼儿知道礼貌待人,学会与他人交往规范的文明用语。孩子与教师与同伴与家长之间见面能相互问好,告别时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说“谢谢”,无意中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接受别人道歉时说“没关系”等等。学会使用商量协商的语言。老师在游戏中进行引导,有助于促进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如:幼儿学会说:“请你帮帮我,好吗?”这种“请......好吗?”的句式可以迁移到游戏中,“请让一让,行吗?”“请和我一起玩,好吗?”“请你来娃娃家做客,好吗?”......
2、引导幼儿共同商量,确定主题,制定游戏规则,通过协商分配角色,各游戏成员合理的进行交往,符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逐步摆脱“自我中心”的意识。游戏中交往合作的要求定出后,教师可以帮助完善一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有礼貌、多商量,不争抢玩具、不打架,互相帮助、互相谦让,尊重别人的劳动和感受,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等。让孩子们在游戏体验到了好朋友一起玩的快乐,逐步学会了合作、谦让、互换、轮流、妥协等协调同伴关系的技能。
(五)在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具体措施
1、让幼儿了解交往的基本技巧(1)教会幼儿基本的礼貌用语:
如有的幼儿撞倒了对方或踩痛了对方连一句“对不起”都不说,缺乏起码的礼貌知识,这样怎么能交到朋友呢?所以基本的同伴交往要学会礼貌用语。有的幼儿较胆怯,羞于交往,害怕对方拒绝自己。但其内心也是渴望能和同伴一起说笑、游戏的。我可以请几个能力强的幼儿主动邀请胆小的幼儿参加游戏,还可以带着胆小的孩子到同伴中去,慢慢地幼儿的胆子大了起来,不再害怕交往了。有些幼儿占有心理很重,什么东西都爱自己前面放,不会谦让。我就教幼儿一些协调同伴关系的方法,如轮流、互相交换、妥协等。要求孩子和老师、同伴、家长之间见面能相互问好,告别时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说“谢谢”,无意中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接受别人道歉时说“没关系”。鼓励幼儿与同伴协商游戏的玩法等。最后,要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处理矛盾的能力。(2)让幼儿了解交往中的良好行为:
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我利用各种方法、故事、儿歌、情境表演或在幼儿发生矛盾时通过具体事件生动形象地向他们讲明什么是友爱互助,什么是分享合作,针对孩子在交往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如:只有一个玩具,两个朋友都想玩,怎么办?小朋友打你时,应该怎么办?引导幼儿归纳总结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如“两个人轮流玩”或者“两人一起玩”等。另外,教师加入幼儿的活动,也是教给幼儿交往技能的良好途径。教师加入到幼儿的活动中,往往能带动幼儿的热情,激发他们活动、交往的愿望,活动中,可以暗示某些小朋友看看老师有什么好主意、好办法,是怎么和小伙伴说的、做的。
2、开展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培养不同类型的交往技能
在表演游戏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幼儿进行交往。如当幼儿了解了故事情节准备表演时,教师可以让幼儿一起协商、讨论角色的分配等问题。结构游戏、角色游戏等创造性游戏具有群体性,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幼儿通过自己的或与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学会合作。例如;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医院、菜市场等,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幼儿交往的兴趣。另外,幼儿在游戏角色中活动,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心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品德。因此,创造性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行为的最佳活动。利用音乐、体育、表演等游戏提高合作能力,引导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
3、提供适宜幼儿交往的环境 要让幼儿进行交往,需要一个安全、安心、轻松、愉悦的环境。我们提供各种类型的区角活动、丰富的操作材料等,让孩子们自主地进行游戏、活动从而产生交往、观摩、学习、互助的行为。例如在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跳皮筋、玩娃娃家等。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比如,我们准备每组一张大图片,让幼儿在老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进行小组合作构建,在这当中教给孩子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作出作品。
4、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适时地评价。(1)游戏中的评价。
当发现幼儿在游戏时正确的交往行为时,及时表扬鼓励,发挥榜样作用,使其他的幼儿知道这样做是对的,并在活动中去模仿;在发现不正确的行为时,要及时指出来并教给他应该怎样去做。如幼儿在借积木或插塑不成功时,老师告诉他借别人东西要有礼貌,要看着别人的眼睛用商量与恳求的语气来说,并示范给他看,让他按老师的样子再试一次。这样幼儿就把这一交往技能深深的印在了脑子里,知道以后该怎么做。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我能够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好!”进一步强化交往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交往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2)游戏后评价
评价应主要针对两方面:一是对于那些成功交往合作完成主题的幼儿,一起讲一讲哪里完成的好?哪个小朋友活动中表现出色,为什么出色?哪些做法是对的?评价后及时发一些小礼物表示对他们合作成功的奖励,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知道只有通过大家集体一起努力才能成功。对于没能完成的主题,引导幼儿想一想为什么没有完成,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哪些做法是不对的,需要改正,下一次应该怎样做?通过这两方面的评价,既强化了幼儿的正确、积极的交往行为;又能使幼儿找到自己活动中的弱点与不足,知道怎样避免与改正。
(3)游戏开始的评价 对于上次游戏活动进行回顾,讲讲上次是怎么和小朋友一起玩的,选取几个事例评一评。对本次游戏活动起引导作用。
5、教师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
在游戏时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中间,引导幼儿交往行为的开展。共同讨论协调交往的方法。对于交往中出现的不良行为,则给予良性的引导,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和行为。如:小朋友到娃娃家玩,教师扮演主人要热情接待、倒水、给水果或饮料喝,也可以简单的交谈,等小客人走时,要客气送别,欢迎下次再来。这样做实质是给孩子作出了表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形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
6、以强带弱,充分挖掘现有的教育资源
游戏中可以让能力强的幼儿多带动能力弱的幼儿,性格开朗的孩子多和性格内向的孩子接触,让他们在交往中取长补短,互相影响。如在玩角色游戏或表演游戏时,我让班中能力强的扮演女主人,趁这个机会,让胆小的不会主动交往的孩子也加入到游戏中去,引导她扮演一个小妹妹。就这样,交往能力弱的在强的帮助下,会学到了如何与同伴交往合作的方法。
7、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
模仿是幼儿在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师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让幼儿学会交往,教师首先要作出表率。例如两个老师做示范。让幼儿观察老师是如何进行合作交往的,娃娃家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所以我们在娃娃家中演示,一个做妈妈,一个做客人,让他们看我们是怎样一起玩,怎么说,怎么做的。我们一边交流,一边玩着娃娃家的东西,看他们专心观察,我想,他们会合作好游戏的。四效果
(一)小班幼儿形成了通过语言进行交往的基本能力
通过加强对幼儿交往语言的教育,通过情境表演、互换角色练习、共同建构、合作比赛等有趣的游戏,幼儿已经习得一些交往语言,如:用以协调双方行为的商量用语:“这样可以吗”、“好吗?”、“行不行?”;表示关心别人的安慰用语:“别害怕”、“没关系”、“别着急”、“我能帮助你吗?”;表示不愉快的不满用语:“我生气了”“我不喜欢你这样”;表示不同意的拒绝用语:“不!”、“不喜欢”、“不愿意”等,这丰富了幼儿语言交往的形式和内容。而且幼儿习得的这些交往语言,我们在日让生活中引导幼儿进行迁移,如:幼儿学会说:“请你帮帮我,好吗?” “请......好吗?” “请让一让,行吗?”“请和我一起玩,好吗?”“请你来娃娃家做客,好吗?”......游戏中,除了强化幼儿语言的交往功能,我们还引导幼儿共同商量,确定主题,制定游戏规则,鼓励幼儿通过协商分配角色,各游戏成员有机地进行交往,从中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逐步摆脱“自我中心”的意识。孩子们在游戏体验到了好朋友一起玩的快乐,已经逐步学会了合作、谦让、互换、轮流、妥协等协调同伴关系的技能。
(二)幼儿在交往行为上出现了可喜变化
如在《丁冬小门铃》的音乐游戏中,我先让幼儿自己找同伴,然后与同伴商量,谁做客人,谁做主人。幼儿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游戏。在游戏中我经常让幼儿自由组合,自由分配角色,小朋友游戏的兴趣更浓,游戏得更带劲,幼儿在活动中合作交往的意识也强了。例如:在角色游戏“过家家”中,儿童商量分配角色,有当妈妈的,有当爸爸的,有当奶奶的,每个角色各尽其责,像一个家庭一样活动。在这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孩子学习相互配合,互相谦让,发展了同伴之间的友好关系。又比如在娃娃家区角。我发现一个小朋友在和另一个小朋友共同炒菜,要去为娃娃吃饭,在谁喂饭的问题上有了矛盾。一个孩子说,“那你去为吧”,另一个孩子说“等一会娃娃喝水了,你弄。”孩子们学会了谦让,提高游戏的协作性。很多孩子从刚开始的个人玩到后来的合作着玩,幼儿玩得自在而融洽,学会了许多礼貌用语,增强了同伴间的友好关系,提高了交往能力。
(三)促进游戏活动的质量提高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参于到游戏中去,角色扮演的过程也即幼儿学习榜样的过程,我们注重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提升了游戏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能力。根据幼儿的认识水平,将若干个主题同时进行,如娃娃家、商店、医院、开汽车等,让幼儿自由选择。如结构游戏中开展小组交往合作活动,既能使幼儿积极主动的充分参与,在参与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又能使幼儿在享有操作自由的前提下,得到动手操作、想象、创造等能力方面的有效发展。角色游戏中幼儿从思想上尽量摆脱自我,而以所扮演角色自居,想角色所想,急角色所急,体验角色的情感需要。例如:我们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角、医院角、表演角等,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 :“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了幼儿交往的兴趣。幼儿在游戏角色中活动,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四)家长对孩子交往能力的提升给予积极的评价
很多家长和我们交流自己的孩子有了交往的愿望。客人到自己家里来,应怎样招待;去客人家时,应该怎样说、怎样做;在公共场所应该 怎么说、怎么做。如来园时要有礼貌地招呼老师和同伴;家中有小客人时,孩子在提醒下拿出好吃的食物招待客人,拿出喜爱的玩具与小伙伴一起玩。孩子逐渐学会了善待别人,和伙伴友好相处,让孩子学会谦让,久而久之孩子就和同伴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吃东西时,孩子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还能考虑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独占的念头,自私的心理已经逐渐克服。五讨论与分析
(一)小朋友的交往能力培养必须依附在一定的活动中,而游戏就是这样一种适宜幼儿交往的活动。游戏中提供了机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
(二)游戏是愉快的活动,快乐的活动过程,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的再现着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因为只有出自幼儿的内在需要和兴趣,游戏才可称之为快乐的游戏,孩子才能在游戏中学会交往。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游戏,对游戏情节和规则有较多的了解,这时,我们给孩子的任务就是发展游戏情节,会与他人商量分配角色,协商解决问题,学会合作,在这些情境中学会有效的交往。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学会基本的交际技能,如交流、沟通、合作、分享、交换等。
(三)要让幼儿良好交往行为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还有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依靠游戏开展,还要延展到其他领域。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环境与机会,进行悉心指导,使孩子获得积极的交往的体验,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地学会待人处事,并从中体验到人际交往的乐趣,以便逐步提高孩子交往的能力。六参考文献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华爱华著:《学前教育游戏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刘金花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美)R.E.Slavaing著,姚梅林等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洪秀敏,《幼儿社会性交往的生态学分析》,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4期
第四篇:在语言活动中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
在语言活动中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 在语言教学实践中如何支持幼儿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得先找到一个切入口。由于幼儿对那些优秀故事作品非常感兴趣,所以我们以故事教学为载体开展语言教学研究,尝试从“有选择地欣赏、阅读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故事类语言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以逐步解决幼儿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
起初我们认为只要是优秀的故事作品就可以成为教学内容,后来我们发现教师为了引导幼儿理解作品煞费苦心设计了一系列提问,但由于幼儿对很多内容了解不多,所以幼儿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么无法回答,要么答非所问。之后我们选择了能够激发幼儿欣赏和阅读兴趣的,有较多重复句式,幼儿愿意模仿和讲述的故事,实践证明,结合幼儿原有经验的优秀故事作品能在更大程度上支持幼儿学习词汇和句式,使幼儿产生“愿说”和“想说”的心理需要。然后就是让幼儿理解故事大意,支持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并尝试促进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认知。在语言教学活动,我们多给孩子创设语言学习的机会和交流情境,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设计了简便、新颖、富有吸引力的指偶,有公鸡、狐狸、猫、青蛙等让幼儿套在手指上练习角色的对话,并指导幼儿学习用声调、动作、表情来表现故事的内容。也利用区域活动,让幼儿看看说说、玩玩说说、演演说说。定期举行一些活动,如动物故事会,仿编儿歌,续写故事等,幼儿都能够积极的参与。
第五篇:探索在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小结
探索在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
(第一阶段小结)
大二班
器械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物质空间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与幼儿体育活动更密切相关。我们在观察幼儿使用器械活动中,发现同一器械因其使用方式不同对幼儿参与活动状态以及活动行为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器械可以引发幼儿进行体育响动的愿望与构想,并产生相应的行为。操作器械引起的方法越多,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越高,得到的身心锻炼也就越全面。
可见,器械作为幼儿体育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不仅是幼儿体育活动的辅助材料,而且是幼儿体育活动的操作材料,我们充分开发利用器械的功能,将活动中的物质因素转化为教育要素,融入幼儿体育活动中,通过幼儿活动主动作用于器械,使器械的运用对幼儿的发展起到最大程度的推动作用。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老器械新玩法
每一种器械都有其自身的功能与特点,特别是对于幼儿园的一些常见器械,如球、圈、绳、垫子、沙包等,都是可以创造性地老器械新玩法。我们在熟悉各种活动器械的功能和掌握其技能后,开发挖掘其新的玩法,引导幼儿创造性地一物多玩。如绳,除了常见的玩法(跳),我们还开发出合作玩“荡绳”、“钻绳”、“抛绳”、“踩绳”等一系列新颖的玩法;再如垫上运动,除了垫子的常规平放可玩出各种垫上动作以外,可将垫子垒高叠放,玩出各种翻爬、跳的动作;相叠交叉,形成山坡状,提高垫上运动的难度„„不同的玩法发展了不同的动作和能力。我们在鼓励幼儿一物多玩时,用暗示启发或共同参与的引导方法,帮助幼儿创造出更多的玩法,孩子们在活动中玩法越玩越多,兴趣越玩越高,思路越玩越广,自信心越玩越强,身心也就越玩越健康了。
二、废物利用,自制器械
我们收集各种废旧物品,自制的器械,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味趣性强,更能激起幼儿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我们可以师生共同收集,共同制作,如利用果奶瓶和松紧带做拉力器;在矿泉水瓶中装上沙、水等就成了幼儿活动的辅助器材(如保龄球);挂历纸做成了活动的纸棒、飞镖等;易拉罐捆绑或连接成串变成了梅
花桩、拖拉玩具;巨大的家用电器的包装箱成了“山洞”、“坦克车”等;米袋、垃圾袋装饰后变成了可爱的跳跳袋;弹子、豆子、棍子、旧报纸、布头等成了幼儿赤脚活动的好材料„„。这些器械制作方便、节省、便于更新,孩子喜爱,锻炼效果好。
另外,我们还非常关注趋于现代化的新器械,并大胆的尝试使用,如滑板、羊角球、滚筒等,尽量开发新器械的功能。
总之,通过我们的精心设计、巧妙运用,充分发挥体育器械的功能,使体育活动能够更大程度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培养创造力,促进各种基本动作的发展。
探索在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
(第二阶段小结)
大二班
我们认为,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主体。老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一定的目标,运用一定的手段,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作用于幼儿,使之发生变化并达到符合预期目标的结果,是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主体。幼儿则是在教师影响下,以自身的主动活动获得发展的主体。教师的主体作用制约着幼儿的主体发挥,教师在幼儿体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以其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体现出来的。教师的指导作用能引起幼儿主体的活动愿望、活动行为以及产生预期的结果。新《纲要(试行)》指出:“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而,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努力发挥教师与幼儿双主体的教育功能,创设良好的心理空间,使幼儿最大程度地得到发展。
一、树立正确的体育活动价值观,注重幼儿发展的整体性
体育活动是教师通过对幼儿运用指导,使幼儿了解自己的身体,运用各种感官,学习使用自己的身体,锻炼提高体能,并通过活动技能的习得与自我意识的提高来发展幼儿心理品质,促进社会性发展,从而奠定幼儿身心健全发展的基础。通过学习、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开展幼儿体育活动要以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并渗透德、智、美诸方面的教育。体育活动需要发展幼儿的运动技能,但不能太强调技能,而应让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活动中去玩、去尝试、去探索,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如:体育活动“袋鼠蹦蹦跳:,整个活动用游戏的情节贯穿始终,在幼儿幼儿尝试双人跳羊角球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幼儿协调性、学习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大班孩子刚尝试玩小滑板车时,我们不断地鼓励他们:“别害怕”“你能行”“好棒”帮助他们克服活动中的畏惧心理,培养幼儿勇敢精神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二、以自身积极的情绪状态,为幼儿创设宽松的活动氛围
教师的情绪态度与能否带出高质量的体育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在体育活动中教师的最佳情绪应是积极、活泼、充满朝气,而且能调动活动气氛。在体育活动开展前,我们应把自己的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点,以饱满的精神、良
好的情绪出现在孩子面前,穿上最适合运动的服装,动作有力到位,做孩子的玩伴,用自己的活力感染和带动幼儿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如在玩滚筒水车游戏时我与孩子们一起玩,由于孩子们重心低,容易掌握平衡,而我却足足地摔了几大跤,就是在这种欢乐、宽松的活动氛围中,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更密切了,孩子们“玩”兴更浓了。
关于“探索在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总结
大二班 五、六岁的大班幼儿,经过小班、中班的学习,动作显得更加协调、灵活,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比三四岁幼儿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非常注重游戏的结果,具有明显的竞争意识,幼儿体育接力游戏恰好符合幼儿的这种心理。在游戏中,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去竞争,兴奋地为同伴加油助威,为自己小组的胜利而感到高兴和骄傲,鼓励落后的小朋友加油,从而有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一、根据幼儿期生理、心理的特点来安排教学
1、幼儿的生理特点:幼儿期,人处于初步的发育阶段,骨骼细小,硬度差,容易变形,肌肉体积小,收缩力弱,心脏心腔小,心肌薄,心肌收缩力小,心跳快,肺组织的弹力纤维少,肺活量小,呼吸弱,神经系统易兴奋,注意不集中。因此,幼儿不宜进行过大压力的负重练习,也不能进行大强度过长时间的大强度训练,幼儿期体育活动具有特殊性与选择性的特点,所以应采用科学适当的体育方法进行教育,如让幼儿进行一些基本动作、身体姿势及体操和体育游戏等内容的体育活动。
2、心理特点:依据人心理发展规律及心理年龄特征,幼儿期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特征,但思维能力较差,发育不成熟,感知、记忆、想象、思维、言语能力都相对较低,社会性较差,兴趣爱好、特长表现不明显,意志不坚定,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差,应变能力弱,情绪、个性、性格都有待于后天的培养,但喜欢玩耍、游戏、好动,另外,适宜的环境对幼儿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体育教育要适合幼儿心理特征,且能设置适宜的教育环境,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二、注重幼儿体育兴趣的培养
1、珍惜幼儿好玩的情感体验,讲究启发兴趣的方法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幼儿好玩好动的特点,注意选择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多样的、适合幼儿年龄并有吸引力的教法和措施,为幼儿创造一个富有乐趣的运动环境,使之能完成教师安排的种种练习,从而达到由好玩转化为要玩、想玩、会玩的目的。其次,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取得幼儿的好感,并满足他们的适当意愿,给他们适当的表演机会,这样,他们就会产生一种
极大的满足,而这种满足的积累正是产生体育兴趣的动力。第三,在体育教育中,老师要特别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当好“导演”,珍惜幼儿乐于活动的美好情感,热情指导幼儿进行体育锻炼,耐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并尽可能以“孩子头”的身份参加到他们的活动中去,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
2、满足幼儿体育需求心理,克服体育兴趣的易变性特
幼儿年龄阶段,绝大多数幼儿参加体育活动,首先是由于好奇心引起的。其目的是为了好玩,他们还不能自觉意识到体育最本质的东西。他们对练习内容的动作要领和方法很不注意,并且不感兴趣,他们往往只以追求运动过程中的各种新异刺激、浓烈地运动气氛和种种趣味情景为最大满足,常常热切地期望这一时刻的到来。根据幼儿这一特殊的体育需求心理,在这个年龄阶段,老师要因势利导地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
3、利用具有生活情趣的体育活动,积极诱导幼儿的体育兴趣
一方面要注意从小培养,另一方面要进行多方面的诱导。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导其体育兴趣的正常发展。教师不仅要发挥本身的主导作用,而且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并善于引导他们的体育兴趣向正常的方向发展。根据幼儿思维特点,加强形象化教学培养幼儿体育兴趣。由于幼儿时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要培养幼儿体育的兴趣,对体育内容要加强形象化的讲述,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体育兴趣的发展。包括场地器材布置、体育设施条件、教师的精神状态和业务水平等等。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那么我想说:只有让幼儿充分体验运动的快乐,形成活泼、向上的性格,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促进各领域的学习,才能提高幼儿的生活乃至生命的质量。
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