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内科病区噪音中的应用

时间:2019-05-15 00:17: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内科病区噪音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内科病区噪音中的应用》。

第一篇: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内科病区噪音中的应用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内科病区噪音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血液内科病区噪音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对病区噪音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并采取相应措施。结果 病区各种噪声下降率均达80%以上,其中各类车轮产生的噪音下降率达92.31%,家属大声谈话噪音与各仪器报警噪音也分别达88.24%和88.10%。结论 品管圈方法的应用降低了病区噪音,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提升。

[关键词] 品管圈;病区;噪音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14-0119-03

品质管理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简称品管圈,是以全员参与的方式,持续不断地推行管理及改善自己的工作场所,提高护理质量的工作方法,从尊重人性出发,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使员工自动自发地参与管理活动,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1]。随着社会进步和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患者对于住院环境的要求日益增加,病区不仅为简单的治疗提供场所,更是患者在院期间休息修养之处。血液内科患者多数接受长期化疗,身体机能虚弱,高热、营养不良、睡眠型态紊乱等为此类病患的突出问题,安静舒适的病区环境是保证患者休息、治疗、康复的重要前提条件,但是在有限的物质条件和人员条件下,往往对病区噪音控制不够理想,对患者休息治疗以及医护人员工作都造成一定影响。在有限的医疗条件下,多数医院倾向于重视环境清洁度而忽略噪音也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医护人员在进行各种操作时往往忽略噪音所给患者带来的不适。经过多次尝试探讨,我科室成立QCC小组,对病房噪音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制定解决方案,效果明显。2012年1~6月本院血液科开展了以“降低病区噪音”为主题的QCC活动,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科室开放床位41张,共80例患者,其中经统计计算得出一级护理患者每日维持在20例左右,其余均为二级护理患者。执业护士共12人,年龄23~45岁,平均31岁,其中主管护师5人,护师4人,护士3人。文化程度:本科11人,中专1人。

1.2方法

1.2.1成立QCC小组 根据科室人员安排,参照自愿原则,成立QCC小组,最终由本病区10名护士组成,为方便工作安排,选出圈长1名,要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专业能力,选定降低血液内科病区噪音为活动主题。活动时间定为2012年1~6月。

1.2.2现状调查 召开圈会,学习讨论噪音的危害及定义,充分认识什么是噪音,噪音对患者及工作人员造成的危害及重要影响,并且经过对现状调查分析,综合多种因素,总结概括病区噪音的主要来源。小组通过现状调查法对病区患者进行病房噪音来源的主观评价,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原因分析,找出相关问题及影响因素,制定目标活动目标,以求最终实现降低病区噪音,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病区环境。

1.2.3制定实施改进措施 以治疗车、病区呼叫铃和仪器报警、陪护家属及患者这四方面为重点展开实施改进措施。各位圈员按照改进后流程进行管理实施,并将流程作为常规内容贯穿在日常工作中。具体改进措施:①科室根据床位数设立2个护理责任组,每组2名护士,每人负责10~11名患者。每天由本组组长根据患者的病情、治疗量及护士的个人能力调整分管患者,实行弹性工作制,保证各时段的人员配备和护理质量。责任护士每天早晨提前30 min上班,了解分管床位患者病情并做好晨间护理,询问患者的感受和需求,及时为患者解决问题。②对医护人员、护工、保洁员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对噪音控制的重视程度,提倡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关怀。医护人员做到五轻:说话轻、走路轻、移物轻、开关门轻、操作轻[8]。病区查房时不随意议论患者病情,夜间巡视病房时尽量减少干扰并将移动查房系统Itouch音量调至最低。充分利用输液监控系统,提前到患者床边更换液体,加强巡视,夜间输液做到患者输液心中有数,减少呼叫铃声次数。病区工作站电话铃声控制在3声以内,降低讲电话声音量,提醒工作人员严禁在病区走廊高声呼叫、嬉闹,降低音量。③建立二级护士工作站[2],启用多功能护理治疗车[3],开展床边工作制,使护士工作站前移到病房就近完成发药、注射、各种治疗等。病区配置1名秘书,医院建立静配中心[5],有效缩减了护士在治疗室操作时间,将时间还给护士,将护士还给患者。应用输液监护系统[6],及时了解患者输液情况,有效控制呼叫铃声。临床信息系统及护理移动查房系统Itouch的使用[7],使得护理文书书写时间大大减少。打印机全部更换为喷墨式打印机,并且尽量避免晚上使用。监护仪、微量泵使用时应尽量远离患者头部,将暂时不用的项目关掉,根据病情调试报警音音量。以前夜间氧疗的湿化水声也是影响患者睡眠的一个因素,我科使用新型一次性氧气湿化输送装置[9],没有水泡声,将噪音减到了最低。④不仅做好患者的入院宣教和心理护理,更做好家属的宣教工作,告知家属陪人严禁在病房内大声说笑喧哗。制定探视时间段,一次探视人员不得多于3人,规定1人陪护,探视时禁止大声喧哗,避免家属在病房内哭闹,保持安静。根据病情合理安排患者床位,尽量让患者得到充分舒适的休息睡眠。夜间及时关大灯,对睡眠欠佳患者指导睡前用温水泡脚,适当按摩,必要时可用镇静催眠剂。夜间呼叫系统声音调至最小,音乐柔和。⑤建立器具维护登记本,护理治疗车、移动查房车等专人管理,及时维修上油或更换,推车时要轻,避免推车过猛过快产生噪音。病区房门安装门吸并定期检查,进出房间用手扶门把关门。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选取实施前1 d与实施见效后的1 d分别进行患者床边呼叫铃声、陪护家属大声谈话争执次数、医疗系统仪器报警声、移动治疗车轮噪音进行量性统计,并对80例患者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见表1、2。

3讨论

噪音是指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10]。国际噪音协会规定:日间噪音应低于45 dB,夜间噪音应低于20 dB[11]。噪音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生理和心理危害是不容忽视的,噪音会加重患者的顾虑、恐惧、悲伤和急躁等不良心理反应,对患者疾病治疗效果有明显影响,严重时还会导致患者精神疾病,这是我们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护理前辈南丁格尔曾说:“不必要的声音是护理中最大的缺点,它无论对患者或健康人都会给予打击。”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十分重视噪音的危害。

3.1噪音来源分析

3.1.1来源于医疗设备的噪音 来源于病房治疗车,血液内科治疗大多集中在上午8点至9点半以及下午3点至3点半,治疗车推车过猛过快导致产生较大的噪音,这段时间内治疗车推动产生的噪音是此时段内噪音的主要来源。病区呼叫铃声也是噪音产生的重要因素,大多是因为患者输液后需要更换液体的缘由,上下午均可产生,而夜间较少。监护仪报警所产生的噪音也对患者造成较明显影响,血液内科一级护理患者相对较多,监护仪使用者在数量上也有所增加,各种因素造成的监护仪报警噪音多数为60~70dB,也造成病房噪音。输液微泵产生的报警声也对患者休息造成一定影响。我们的医护办公室均为开放式,由于电脑的广泛应用和普及,所有的病历内容、领药单、各种文件等均需打印,打印机产生的噪音时间长还刺耳。本院使用移动查房,夜间护士巡查时,护理移动查房系统Itouch所产生的提示音也时常惊扰患者睡眠。

3.1.2来源于患者及其家属的噪音 血液内科住院患者因自身疾病免疫因素,极易肺部感染,咳嗽咳痰且不易咳出者较多,两人间及三人间病房,患者之间所发出的声音影响其他患者休息。家属之间相互高声攀谈或者打电话声音较大,白天探视人员过多,都影响患者休息,成为病房噪音的主要来源。

3.1.3来源于医护人员本身的噪音 医护人员本身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噪音也不可忽视。医护人员、工作人员的说话声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噪音,Marie-Christine Chambrin报道在教学查房时的噪音可达65 dB[4]。由由于长期处在高噪音环境中,形成了提高音量进行交流的习惯,此类噪音可达65~85 dB,特别是与工作无关的嬉闹声由于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发出,有时会高达75~90 dB。此类噪音对患者的干扰影响最大,因为这种声音是意外的、多变的,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严重影响了患者休息。

按照品管圈实施的步骤发现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确认和处置[12],调整工作流程、合理分配护理资源,对病区噪音的主要来源患者床边呼叫铃声、陪护家属大声谈话争执次数、医疗系统仪器报警声、移动治疗车轮等重点展开实施改进措施,追踪管理、及时调整,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解决问题。开展QCC活动后人人参与,提高主动服务意识。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科室护理人员的团队精神,增强了护理人员参与护理管理的意识和工作满足感[13],同时与患者及家属也加强了沟通,增进了理解,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活动,有效地降低了病区噪音发生频次,为住院患者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旺君,王利香.“品管圈”活动在护士长夜查房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7,7(5):55-56.[2] 张媛嫒.移动护士工作站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27(2):91-92.[3] 刘小川.多功能护理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临床护理,2010,9(8):75-76.[4] Kronlund P,Lind F,Olsson D.Hyperbaric critical cared patient data management system[J].Diving Hyperb Med,2012,42(2):85-87.[5] 黄丹丹,龚晓霞,谢玲.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巡回班护士工作流程的设计与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8):250-251.[6] 葛学东,卢敬泰,吕晓娟.基于无线网络的临床教学查房系统研究与实现[J].中国数字医学,2012,7(8):56-58.[7] 杨艳,胡伟全,程荣龙.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智能输液监护系统[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2):174-175.[8] 李雯.ICU噪音污染与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4):52-53.[9] 王越.新型氧气湿化装置在老年科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7):12-13.[10] 韩冬韧,刘雯.对护理人员进行宣教降低NICU病房噪音的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5):3027-3028.[11] 李平,冯凤.ICU 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及防范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0A):62-63.[12] 朱泓.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门诊药房工作质量中的应用[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8,8(6):466-467.[13] 鄢雨英,林莉莉,郑佳音.品管圈活动对提高护理病历书写完整性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0,9(7):624-626.(收稿日期:2014-01-02)

第二篇: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率中的应用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率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血液透析室内部6名护士自愿组成一个“圈”,确立“降低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及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结果应用品管圈活动后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发生率(4.0%)较活动前(9.7%)明显降低,超出了预期目标。每一位圈员在品管圈方法运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人际关系、护理品质意识、脑力开发6个方面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发生率,同时还提高了圈员的团队精神和质量管理能力。[关键词】品管圈;血液透析;低血压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过程中的低血压(lntradialytic hypotension,IDH)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25%-50%【”。其表现为血压值与透析前相比,平均动脉压下降30 mmHg(lmmHg=0.133 kPa)以上,或收缩压下降至90 mmHg以下。典型症状有恶心、呕吐、头昏、眼花、打哈欠、出汗、胸闷,继而出现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肌肉痉挛、脉搏细数。严重者可出现晕厥、意识不清、大小便失禁等。

IDH直接影响到透析的充分性和患者的生存质量,是增加透析患者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全称品质管理圈,是指在工作岗位上为了解决问题,自发结合成一个小团体,团员间分工合作,应用品管工具进行分析,解决工作场所的关键性问题,以达到业绩改善之目标【3】。这个小团体,在自我启发、相互启发下,活用各种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手法、全员参加,对自己的工作现场不断地进行维持与改善的活动,称为品管圈浯动【4】。我院血液透析室2011年4月成立品管圈,确立了“降低 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方法

1.1成立品管圈 品管圈由血液透析室6名护理人员组成,其中主管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2名,由1名本科学历的护师担任圈长.护士长担任辅导员。在第2次圈会上投票确定“救生圈”为圈名,其寓意是护士以净化血液为天职,用爱及关怀守护在每一位血液透析患者身边,使每个生命因爱而延续,并制作了圈徽。

1.2选定主题,拟定活动计划 由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列出所有待解决的问题,并将其相似性分类成亲和图,再采用评价法对亲和图所总结出的问题就其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4个方面分别打分,6人平均分为该方面实得分,4项实得分之和为该问题总分(见表1),最终确定“降低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并绘制甘特图拟定了活动计划。

1.3现况把握 圈员详尽列出了IDH原因,收集2011年4月25日-5月24日IDH的发生情况,当时血液透析患者58例,共计透析598次,发生IDH58次,发生率为9.7%,具体原因见表2。

根据查检数据表明超滤过多过快、透析中进食、透析前口服降压药,患者心功能不全、使用高温低钠透析是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发生的主要原因;根据80/20原则【4](即80%的结果是由20%的原因造成的),得出最主要的原因是前两者,故本圈改善的重点是超滤过多过快、透析中进食。

1.4 目标设定通过品管方法的目标值设定公式,对每月低血压发生率进行了目标设定。目标值=现况值一改善值=现况值一(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在主题选定时根据得分,该案例的圈能力应为100%,但由于本圈是第1圈,考虑实际情况,将圈能力下降为66%。改善重点即超滤过多过快(60.3%)与透析中进食(20.7%)的累计百分比(81%)。故本次活动的目标值即将每月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率降至9.7%一(9.7%x81%x66%)=4.5%。

1.5解析明确目标后,圈员对改善重点项目进行展开,对超滤过多过快采用鱼骨图手法从体质量增加过多、干体质量设置过低、透析治疗时间缩短、护士设置错误4个方面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将所有原因进行评分,按80/20原则选定要因,得出主要原因是体质量增加过多方面:患者饮水过多、护士具体指导不到位:干体质量设置过低方面:患者衣物更换、称重时护士不在场、称重后末及时记录。对于透析中进食引起低血压分析有护理人员未认识到进食的影响、对患者的宣教不到位、进食的时间选择不正确、食物选择不合理4个要因。2011年6月1-15日对血液透析患者IDH发生次数及原因再次进行调查,做真因验证,经认真查检后得出5个IDH的真因:缺乏相关的宣教资料;健康教育不到位;称重流程不合理及执行不到位;透析中不合理进食;护患、医护沟通不到位。

1.6对策拟定、实施与检讨 针对要因,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寻求改善对策,并对每一对策依可行性、经济性、圈能力等指标进行评分,按80/20原则共拟定6个对策进行改善实施。1.6.1 制作血液透析并发症——低血压患者防治手册手册采用图文并茂、简单易懂的折页方式,从IDH危害、发生率、临床表现、引起原因、如何防治等方面进行指导,重点突出饮食指导,将饮食的原则、3餐的安排及食物的替换、如何计算及控制水、钠的摄入、饮食的禁忌等作详细的描述。

1.6.2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对患者及家属介绍有关IDH的相关知识,在发放防治手册的同时,做好口头宣教。特别对老年、理解力较差的患者不厌其烦、不断强化,使他们真正理解。在下一次血液透析时作评估,掌握患者的实际饮食、饮水情况,及时更正一些误区,必要时做好家属的沟通和宣教,在家属的协助下改变饮食习惯。对遵医嘱行为差者,可由医生协助指导,并请其他遵医嘱行为好的患者作言传身教,同病相怜患者之间的沟通更有效。1.6.3落实责任制护理将患者分为7组,每组8~10例,每位护士负责1组患者,同1组患者相对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透析,护士每天分管的患者数3~4例,3个月轮换1次。责任护士对所负责的患者每次血液透析前都需运用护理程序对其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护理诊断,据此制定当次护理计划,然后有针对性地实施。

1.6.4修改称重流程,严格执行将称重流程重新修改,更细化、更合理。所有血液透析患者的称重必须有护士在场,护士长合理排班,专人负责称重。称重前询问并检查衣物更换情况,对衣服不一致的需称量衣物重量,所带食物也需称重,有需要者先如厕,以减少称重误差的发生。设计专用记录本,称重后及时记录,保证称重的正确性。

1.6.5避免透析中进食指导患者血液透析前就餐时增加就餐用量,避免透析中进食。如因时间安排问题,透析过程中需进食者,可指导患者进食面包、馒头等于食小点心(进食量约50 mg),等透析结束后再给予正常饮食。血液透析过程中进食,时间选在血液透析开始后3h内,血压不高的患者尽量避免在血液透析3h后进餐,以避免低血压的发生;当患者血压低于110/60 mmHg时,需劝导患者不要在血液透析过程中进餐。

1.6.6加强护患、医护沟通,合理设置干体质量 每次血液透析前后,责任护士对患者的体质量、饮食、饮水、血压、睡眠、大小便等作全面的评估,特别对体质量增长过多或过少的患者和血压一直较平稳而近期血压波动较明显的患者仔细询问其原因,并与医生及时沟通,重新正确评估干体质量,确定超滤量。2结果

2.1 有形成果 收集2011年10月1-31日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发生次数,当月血液透析患者67例,血液透析共计679次,发生IDH共计27次,发生率为4.0%,超过预期目标值4.5%。2.2无形成果 品管圈活动前后对每一位圈员就品管圈方法运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人际关系、护理品质意识、脑力开发6个方面进行调查,并计算平均分,活动前上述项目的分值分别为1.O、3.3、3.7、3.5、3.7、3.0分,活动后分别提高到5.0、4.3、4.0、4.8、4.8、4.8分。所有指标均有提高,尤其是在品管圈方法运用和脑力开发方面。3讨论

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压问题,一直是肾脏病医生密切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压和死亡率之间存在一种U形曲线的关系,即血压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患者的长期存活率【6]。IDH的发生严重影响透析的超滤,导致透析不充分甚至不能正常进行透析,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病死率都有较大影响,是预后不良的有力预测指标[7]。我院血液透析室通过品管圈活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了每一位圈员的主观能动性与工作积极性。学习使用品管圈常用手法分析原因,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降低了IDH的发生,从而提高透析的质量和效果,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品管圈活动强调的是让员工自动自发地参与活动,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主权、参与权、管理权。其优势是每人都有参与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使员工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本研究中应用品管圈活动不仅提升了圈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升了整个团队合作精神、自信心,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质量持续改进成为自发行为。当然,作为刚组建的新圈,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在圈能力的评估方面,由开始的满分到后来降至66%.显示出圈员信心的不足。另外,对于各种QC手法的掌握、过程的量化评价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探讨。4体会

4.1 强化培训提高护士有效记录的能力 护理记录书写质量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临床专业能力。护理部将护理文书书写及相关政策作为岗前培训内容,并鼓励护士参与文书的选择、实施与评价。各科室在日常工作中还针对临床责任护士专业能力的不同,加强对护士临床各项专业能力培训,提高护士有效记录文书的能力。

4.2促进医护合作准确记录内容护理活动与医疗活动是一个相互协作的统一体,护理文书的记录内容必须与医疗活动相一致,需要医护间多沟通。此外,涉及相关学科的记录内容,医护协作有助于记录的准确性。例如:为确保输血安全,护理部与输血科协作,在规范输血相关检验血标本采集与送检流程的同时,规范了输血相关护理记录。

4.3加强监管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护理文书质量检查是护理质量管理的一部分。严格落实三级质量控制体系,责任护士对自己记录的内容负责;护士长对出入院病历每份审签、危重症患者病历每日审签,并抽查在科患者病历;质量管理科对提交后病历最后检查。质量管理科及护理部负责医院护理质量全面督导和管理,并将病历书写质星列入每月护理质量督导内容之一,严格监督检查。定期在护理质量分析会上讲评,不断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持续改进 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伟菊,彭刚艺,临床护理文书规范(专科篇)[M].广州:广东

科技出版社.2009: 1-6.[2] Wang N,Hailey D,Yu P.Quality of Nursing Documentation and Approaches to Its Evaluation:a Mixed-method Systematic Review[J】.J Adv Nurs, 2011,67(9):1858-1875.[3]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J/0 1].[2011—12-22].http://www.moh.gov.c 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 s/mohyzsjs358 5/201 002 /4587l.htm [4]陈伟菊,彭刚艺,冯秀兰,等.以法律责任和病人安全为底线

第三篇: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门诊处方不合格率方面的应用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门诊处方不合格率方面的应用

【摘要】 目的:通过品管圈的手法,降低门诊医生处方不合格率,提高圈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2012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西药房联合医院其他职能部门推行品管圈活动,按照品管圈十大步骤开展活动。运用鱼骨图、流程图、雷达图等解决问题。结果:门诊医生的处方不合格率由改善前的1.43%降为改善后的0.91%,达到了三甲医院的A级评审标准。结论:药房开展品管圈可以提升药学服务质量,促进医院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 品管圈; 处方不合格率; 鱼骨图

中图分类号 R9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5-0156-03

品管圈(QCC)是Quality Control Circle的简称,是指工作性质相近或相关的人以自动自发的精神组圈,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来解决部门内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并因解决问题而实现自我价值[1]。近年来,国内的许多医院也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概念,推行品管圈。笔者所在医院药剂科也引入品管圈概念,率先在门诊西药房推行。门诊西药房是医院为患者服务的重要窗口,主要为患者发放药品,而发放药品的依据就是处方。近年来,门诊处方量不断增加,医生忙中出错,不合格处方也明显增多,这样大大影响了门诊药房的工作效率,增加了患者不合理用药的风险,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所在门诊药房运用品管圈手法降低门诊医生处方不合格率,取得满意效果,现汇报如下。方法

1.1 组建品管圈

2012年7月,门诊西药房全体药师自发报名,组成了由10人组成的“钥匙圈”,因为钥匙”与“药师”同音,最大程度上展现了本圈的性质,药师也要做医患之间的“金钥匙”,协调医患之间的矛盾。以评价法选择主题,在圈会上,每位圈员头脑风暴,共选出七个备选主题,再选出评价项目对每个主题按照5、3、1的评分方式进行打分,见表1,最终降低门诊医生处方不合格率以总分第一成为了这一期的主题,见表2。选择这一主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审方压力,营造团结愉快的工作氛围;可以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可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避免耽误患者治疗时间,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2 计划拟定

总共预计在8个半月完成活动,按品管圈十大步骤,实施活动,定期召开圈会,每一步骤都有相应的人员负责。

1.3 现状把握

统计了2012年8月份的所有门诊医生的不合格处方,并且制作了查检表,按照类别统计,共登记到不合格处方总数为1338张,不合格处方占总处方的比率是1.43%,由改善前的柏拉图找到了三个改善重点:处方不完整,用法用量错,药名、规格、剂型错。

1.4 目标设定

三甲医院对于处方的A级标准是处方不合格率要≤1%,因此将目标值设定为门诊医生的处方不合格率要≤1%。

1.5 原因分析

从找到的三个改善重点分别绘制三张鱼骨图,见图

1、图

2、图3,从医院、药师、医生三方面分析,找出要因。最终全体圈员头脑风暴共确认了八大要因,分别是医生不熟悉处方管理办法、不熟悉新药药品信息、疏忽、医院培训不足、监管力度不够、信息系统不完善、药师与医生沟通不足、未将信息共享。

1.6 对策拟定、实施与检讨

分别根据这八大要因,分别拟定了十条对策。

1.6.1 对策一 全院培训。针对医生不熟悉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培训不足,药剂科的临床药师每年对医生进行一次合格处方书写规范的培训。

1.6.2 对策二 列表提醒。门诊药房列出所有不合格处方错误类型,打印并复印《处方书写注意事项表》交由医生了解观看。

1.6.3 对策三 联系重点人群。针对不合格处方较多,不熟悉处方管理办法的重点人群,门诊西药房每月统计不合格处方数最多的10位医生,列出具体错误,请其查看。

1.6.4 对策四 处方点评。药剂科每月定期对处方进行点评,并将点评结果上报医务部,医务部定期反馈给医生。

1.6.5 对策五 专人专窗协调。针对药师与医生沟通不足,药房派专人专窗协调不合格处方,医生与药房随时沟通。

1.6.6 对策六 发布药讯。针对医生不熟悉新进药品,药剂科在康复药讯上发布新药信息。

1.6.7 对策七 医生进药房。如果药讯收效不佳,就请医生到药房了解新进药品或不熟悉药品的各项信息。

1.6.8 对策八 电子信息平台。针对药房与外界信息共享不理想,药房合理利用现有电子信息平台,及时提示药品最新信息或者医生错误处方类型。

1.6.9 对策九 完善信息系统。针对信息系统不完善,建议强制启用新系统,禁用老系统。避免了月龄、天龄等显示不出来造成的错误。

1.6.10 对策十 完善奖惩制度。针对医院监管力度不够,医务部完善了对不合格处方的奖惩制度,加大了对不合格处方的奖惩力度。活动成效

2.1 有形成果

2012年8-12月及2013年1-3月不合格处方占总处方比例分别为:1.43%、1.25%、1.41%、1.19%、1.39%及1.13%、0.91%、0.73%,2013年2月份的不合格处方率由原来的1.43%降为了0.91%,目标达成率为121%。

2.2 无形成果

钥匙圈全体圈员在活动前后分别就QC手法的运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沟通协调,活动信心,责任荣誉进行评分,最高10分,最低1分,结果表明,门诊西药房工作人员在活动信心、责任荣誉、QC手法运用、团队精神等方面有明显提升。讨论

处方是传递医生、患者和药剂师之间的重要桥梁,它的书写是否合格,直接关系到患者能否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2-4]。通过本期品管圈活动,降低了医生的处方不合格率,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用药安全,保证了医疗质量,同时也提高了药剂师的工作效率。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药房员工学会了运用品管圈PDCA的手法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并且持续监控跟踪,持续改进,药房乃至药剂科和全院的医疗质量得到了保证。品管圈把成功的经验加以推广,把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使药剂科的工作质量越来越高。而且通过品管圈的活动,使得药房员工的团队精神,凝聚力大大提高,也发挥了每个人的专长,使每位圈员的各方面能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营造了和谐的工作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2]张幸国.医院品管圈实战与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5.[3]田旭,孙丽蕊,张红梅,等.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我院门诊处方合格率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13,24(25):2344-2346.[4]张幸国,赵青威,李盈,等.品管圈在医院药学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9,12(4):233-235.(收稿日期:2015-01-21)(编辑:何玉勤)

第四篇:品管圈活动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品管圈活动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品管圈是现代护理质量持续发展的动力,本文从品管圈的概述、品管圈在护理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及实施方法方面进行综述,以指导临床护理管理工作。

【关键词】品管圈;护理管理;护理质量;综述

【中图分类号】R1971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297-01

品管圈活动是由日本石川馨博士于1962年所创,国内多称之为质量管理小组。全面品质管理和“品管圈”在上世纪90年代被引入到医院管理领域。在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地医院中开展广泛,效果显著。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健康观念的更新,近年来国内各地护理管理者将品管圈引入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有效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护理管理质量,有利于护理人员对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优质的护理服务[1]。概述

1.1概念: 品管圈(Qquality Ccontrol Ccircle,QCC)简称QCC 小组,是由同一工作现场、工作性质相类似的基层人员,自动自发的进行品质管理活动所组成的小集团。

1.2品管圈的优势

品管圈活动强调让圈员自动自发地参与活动,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主权、参与权、管理权【2】。近几年,随着品管圈活动的开展,一种具有护理特色的、与社会同步发展的群体文化正在护理队伍中萌生,这种内生性的意识激起广大护士的聪明才智和管理热情【3】。它既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品管圈活动已经在护理管理、护理操作技术、护理人员培养等方面取得明显的成效。

1.3 我国现状:1978年,1.4 品管圈走进中国,1.5 称之为“质量管理小组”。到目前为止,1.6 我国每年有1 000多万1.7 员工参与品管圈小组活动,1.8 每年举办一届全国优秀品管圈小组成果发表及表彰大会。北京于1997年8月30日一9月1日成功地举办了国际品管圈大会(ICQCC一97北京),1.9 共约有20多个国家、数千人参加,1.10 大会主题是“品管圈一人才、质量、效益”。品管圈在护理管理过程中的应用

2.1品管圈在提高护理质量中的应用

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安全的保证,是护理管理的核心【4】护理质量直接影响着患者疾病的康复和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满意度,龚敏、熊萍【5】等通过成立品管圈活动组织,选定提高晨晚间护理工作质量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晨晚间护理工作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制订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将活动前后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使活动后健康教育不到位率从17.9%下降到4.73%,床头柜凌乱率从13.16%下降到3.16%,输液架未归位率从6.05%下降到2.11%,床单元不洁率从5.53%下降到1.32%,口腔皮肤护理不到位率从3.16%下降到0.52,陪伴床未收发生率从2.11%下降到0.陈雪妹【6】等,以提高急诊观察室护理质量为目标,建立入观察室流程卡,用五常法管理观察室的环境、仪器设备,操作中主动安抚汇总情绪,为患者制备康复出院的联系卡,通过品管圈活动后,护理文件书写、重症质量、病房管理、抢救药物、患者满意度、护士满意度及操作理论成绩与实施前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切实提高了护士的综合能力,完善了对患者的服务流程,也提升了优质护理质量的内涵。

2.2品管圈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医院是一个高风险的工作环境,工作环节的疏漏极易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7】.安全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点,护理风险管理是把发生护理不安全时的消极处理变成了发生前的积极预防,达到与患者互利的效果【8】.李红【9】等在晚期肿瘤患者压疮预防中,确立主题为“压疮预防”,运用品管圈制定计划,对护士进行培训,开展小组护理查房和专题讲座,全院每日跟踪并记录压疮高危患者的皮肤管理情况,对于发生压疮的患者有护士及时上报,组织案例分析讨论,每月1―2次,每次1―1.5 h。结果表明,成立压疮品管圈,实行品管圈压疮管理后,对照组难免压疮发生率33.3%,观察组难免压疮发生率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减少高危人群压疮发生率,避免了因压疮问题导致的护患纠纷发生。时克,谢景峰【10】等通过成立品管圈,按品管圈活动的l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比较活动前后中药饮片配发差错件数,发现品管圈活动能显著降低中药饮片发药差错件数,目标达标率100%,进步率73.85%,并且培养了科室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科室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2.3 品管圈在提高护士业务素质中的应用

有研究显示,通过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提高护士业务素质,如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提高氧气雾化护理质量、提高ICU护理质量等。崔海霞【11】等在全院30 个病区以自愿报名的方式自每个病区选拔一位护士入圈,然后选出一名圈长。对QCC成员进行培训,要求所有成员掌握QCC活动的原则、方法及所需资料等,并建立QQ 群,进行学习、交流。使得临床留置针的规范使用推广得到有效的监督,使钢针的使用率从43.9% 降至12.4%,敷贴的规范固定减少了敷贴下皮肤发红,敷贴下气泡、卷边及肝素帽下皮肤压伤及留置针内液体渗漏及导管脱落,提高了留置针使用效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品管圈的实施方法

3.1培训

让全体护理人员认识到品管圈活动的重要性,护士长首先对圈长个别培训,理论结合实践,使圈长掌握品管圈的理论知识并能实际应用到活动小组中,带动小组全体成员集思广益,学习必要的理论家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2组圈

根据成员的不同特点合理搭配,组成品管圈,选出圈长,由圈长带领圈子成员实施工作,并选出记录员,记录品管圈平时工作情况。圈长填写“品管圈活动组圈登记表”,成立品管圈。

3.3主题选定

每期由品管圈成员讨论,确立一个活动主题,结合科室实际情况,每人提出2~3个问题及解决措施,主题的选定以品管圈活动能在3个月左右能解决为宜。

3.4制定活动计划

由圈长制定活动计划,全体成员讨论确立活及进度,并明确圈员职责及分工。

3.5数据收集和整理

设计数据收集表格,由记录员收集数据并整理,数据一定要真实,不得经过人为修饰和造假。本阶段对上次品管圈活动中中所发生的难点进行改进。圈长负责落实责任人及统计数据。使用QC手法,找出影响问题点的关键项目。

3.5评价

每个活动周期结束后圈长负责汇总,通过集体讨论,对该活动做出评估和反馈,并对参与其中的护理人员进行综合评分。

4讨论

在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是人,一切管理活动都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主,品管圈活动让普通护士从受管者变成了管理的实施者,圈长首先自我约束提高,开拓思路,积极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同时积极调动圈员的积极性,让她们的工作目标和重心由个人主义转移到集体责任感上,所以此活动非常适合在护理人员中开展。

参考文献

[1] Ulaskas CJ.Deftly manage your most precious resourse【J】.Nurs Manage,2005,36(3):14.[2] 黄群,周凯群.品管圈在提高烧伤病人床单元舒适度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4):1692―1693.[3] 王惠琴.品质管理中的护理文化[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9):F0003一F0004.[4] 翁庐英.我国临床护理质量评价现状与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2008,8(5):30―31.[5] 龚敏、熊萍.品管圈活动对提高晨晚间护理工作质量中的作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3 11(29):251--253

[6] 陈雪妹,彭蕾.品管圈活动对观察室护理质量的影响[J].上海护理,2013,13(3):72―74.[7] Aufseeser-Weiss MR,Ondeck DA.Medication use riskmanagement:Hospital meets home care[J].Journal of NursingCare Quality,2001,15(2):50-57.[8] Buerhans PL.Lucian Leape on patient safety in U.S hospitals[J】.Joum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2004,36(4):366-370.[9] 李红,余春华,吴洪美.品管圈管理在晚期肿瘤患者压疮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管理杂志,2013,19(10):1201―1203.[10] 时克,谢景峰.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中药饮片发药差错件数(内差)中的实践[J].中药与临床,2013,4(1):19―21.[11] 崔海霞杨京红,应用品管圈规范留置针使用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9):69―71

第五篇: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应用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预防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活动组织,确立“减少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发生率”为活动主题,针对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跌倒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整改方案,实施标准化管理,并持续质量改进。结果 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发生率从活动前的1.99%降低到活动后的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2,P<0.05)。结论 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的发生率,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提高了护理安全质量。

【关键词】 品管圈;消化道出血;预防跌倒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2.213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本科应用品管圈对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预防跌倒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组圈 品管圈小组人员由本病区9名护士组成。选出圈长、辅导员各1名,由病区护士长担任辅导员。每月召开圈会并有相关的活动记录。

1.2 现状把握 本院从2014年2~9月收治消化道出血患者302例,其中住院期间发生跌倒6例,跌倒发生率为1.99%。其中3例跌倒发生在卫生间上厕所时,2例跌倒发生在外出检查时,另1例发生在康复期卫生间洗澡时;跌倒造成门牙磕损1例,手部擦伤红肿1例,其余4例患者未发生不良后果。

1.3 寻找问题根源 应用头脑风暴法,讨论患者跌倒的根本原因,从人、方法、环境、其他等方面绘制鱼骨图[2]:①人员防范意识薄弱:患者及家属对疾病认识不足、无家属陪护、遵医行为差;医务人员宣教不全面、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对疾病缺乏预见性。②评估宣教缺陷:对患者跌倒风险评估不准确,无专科跌倒评分表;宣教不及时,内容不全面、宣教方式单一:无专科防跌倒宣教指引,无专科防跌倒流程;高危人群未重点交接班;未重视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③病房环境不佳:地面不防滑、卫生间无防滑垫;地面潮湿,无警示标识。④其他:应用镇静、利尿、降糖等药物。外出检查,未正确选择转运方式,未做好交接工作。

1.4 采取对策

1.4.1 人员培训 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情变化快,患者及家属对病情不理解,遵医行为差。加强护理人员对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专科知识培训,提高对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风险的动态评估能力。提高护士责任心,发现跌倒隐患及时处理。

1.4.2 改善工作流程 完善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管理规范。设计消化道出血患者专科跌倒高危评估单。规范并细化消化道出血患者防跌倒、晕厥工作流程,使用屏风、床隔帘,保护患者隐私。对无家属陪护及高危跌倒患者重点交班需绝对卧床的发放床上大小便温馨提示。

1.4.3 改善环境 将病房及走廊的地面换成防滑材料,阴雨潮湿天气加用除湿风机吹干地面,保持地面干爽;在卫生间、茶水间加装防滑垫;在容易发生滑倒的地方(卫生间、楼梯口)加贴“小心滑倒”标志。一旦地面有积水,则在积水旁摆放“小心滑倒”标识[3]。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4年2~9月收治消化道出血患者302例,其中住院期间发生跌倒6例,跌倒发生率为1.99%;2014年10月~2015年

5月,本病区消化道出血患者315例,发生意外跌倒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发生率从活动前1.99%降低到活动后的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2,P<0.05)。讨论

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一般饮食受到限制,并较长时间在床上休息,身体素质不如常人。加之部分为老年患者,伴有高血压、脑梗死等多种疾病,容易在医院中出现跌倒情况,造成患者损伤,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护患矛盾。因此,通过分析造成跌倒的原因,实施可行有效的解决方法十分重要。品管圈是指在工作岗位上为解决某一问题,自发而组成的小组,解决关键问题,以提升工作绩效。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4]。由于品管圈是全员自动自发组织,激发了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热情。通过品管圈活动,成员之间形成“勤思考、找原因、学技术、齐交流”的风气。初步学会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手段分析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品管圈活动就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问题,采用PDCA循环法找出问题,并针对要因制定实施对策,不断改进,制定相应的护理工作流程、工作指引[5]。最终将成果标准化,应用于工作之中[6]。通过品管圈活动,能改善院内环境,营造防跌气氛,通过人员培训、优化工作流程、环境改善及正确评估患者等方式,逐步找出适宜的预防措施,切实地解决问题。

本次研究发现,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的发生率。实施措施后,跌倒发生率从活动前的1.99%降低到活动后的0(χ2=6.32,P<0.05)。由此也证明了品管圈活动的成效。

综上所述,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消化道出血患者跌倒的发生率,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提高护理安全质量。值得在今后工作中推广应用,解决针对性难题。

参考文献

[1] 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2] 钱萍,刘金妹,陆洁,等.对21例住院患者跌倒的调查分析及对策.护理管理杂志,2007,7(7):9-11.[3] 任道琼,徐家喜,杨晓燕,等.品管圈活动在肿瘤患者跌倒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临床护理杂志,2014(3):61-64.[4] 黄巧,魏丽君,卢少萍.品管圈活动对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影响.现代医院,2014,14(11):126-128.[5] 朱晓敏.品管圈活动在预防患者跌倒管理中的应用体会.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11):1118-1119.[6] 林文君,郑珍香,吴君芬.品管圈活动对脑卒中患者跌倒事件发生率的影响.中国现代医生,2014,52(4):86-89.[收稿日期:2016-03-29]

下载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内科病区噪音中的应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内科病区噪音中的应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