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实践体验中有效养成利他品质的研究”结题报告(胡瑞)
“在实践体验中有效养成利他品质的研究”课题总结
南昌县莲塘一小 胡瑞
目前,我们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公主”、“小皇帝”受到大家的关爱与照顾,家长把所有的爱都倾注于他的身上,不求回报,使孩子形成只会接受别人的爱,不会体验别人的情感、缺乏爱心和同情心。现代的居住环境让孩子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使孩子自我为中心、利己的心理学定势更牢固。另外不少家长还存在着某些错误的教育观念,如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因此教育孩子万事抢在前头,使孩子产生认识上的混乱。据调查研究88.4%的独生子女具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倾向、喜欢报复、易为小事发怒,拒绝与自己不和的人交往等。根据我们对小学低、中、高段孩子的调查发现:在活动中会主动谦让的孩子只占18%,愿意与他人共享、一起玩只占35%,孩子们经常会意见分歧而发现纠纷,进而产生攻击性行为。以上数据表明,孩子的自我为中心意识较强,缺乏一定利他意识与利他行为。
因此,帮助小学生克服“自我为中心”意识、“自私自利”思想,会对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和健康快乐成长发挥重要作用,培养小学生利他品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课题的界定和研究目标 在这段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利他”又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认为,“利他”的基点是“关爱”,“利他”主要指有利于他人、帮助他人。而关爱是一种更广义的概念,包括一切有生命的物质我们都应该关注、珍视、爱护并发至内心的全身心地投入(包括情感、行为)直至养成良好的习惯。关爱能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在生动活泼的道德体验活动中,“关爱”能充分体现队员的能动性、主动性、自主性、独立性、创新性。
此课题以培养少年儿童关爱的品质和习惯为突破口,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全面提高少年儿童的素质,让少年儿童在实践体验中,懂得什么是关爱,并能设身处地学会了解他人,理解他人,谅解并宽容他人,激发少年儿童积极的“利他”的情感体验,直到最终养成关爱他人的品质和习惯。
二、课题研究的突出问题
处于成长关键的小学生面临着太多的压力和太少的理解,他们被过早地烙上了社会的印迹,纯朴、天真的心灵被抹上了一层阴影。通过研究发现,小学生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自私利己、缺乏同情心、自我中心等。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开展多种体验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情感、价值的体验。听过的容易忘记、看过的印象不深,只有亲身体验过的才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1、表演游戏影响小学生利他品质发展
小学生对利他行为的认识和具体表现,可以通过表演游戏的影响而发生、发展;表演游戏中,通过对正面角色的表扬强化,对小学生利他行为的习得有重要作用,可以使其形成稳固的行为特征;对小学生进行表演游戏的教育,应注重年龄差异,选择合适的内容,效果才明显。根据日常观察发现的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些游戏:如角色游戏中,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表演游戏“门铃响了”、“小象病了”等,让小学生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唤起类似的情绪体验,并且学习如何利他。
2、榜样教育影响儿童利他品质发展
小学生利他行为的认识和具体表现,可以由榜样的影响而发生、发展。这与皮亚杰关于教育可以促进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相一致。在榜样影响中,同伴榜样和故事中榜样的作用存在着差异。同伴榜样作用大些,然而故事中榜样作用也不可忽视;榜样的表扬强化,对小学生利他行为的习得有重要作用。小学生的日常表现,多用表扬强化,可以使其形成稳固的行为特征;对小学生进行榜样教育,还应注重年龄差异,并配以不同的榜样形式,效果才明显;
3、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利他品质
小学生大半的学习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关心帮助他人的事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能让小学生发生很大的变化,产生体验,形成习惯。比如:班上的佳佳因为生病两天没来小学生园了,经常和他在一起的伙伴就会问:“老师,佳佳怎么还不来小学生园?”“她是住院还是在家呢?”,此时教师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小学生“大家都很关心她,我们都用什么
方法来表示对她的爱呢?”孩子们想出各种办法:给他打电话,制作贺卡,从家里拿最好的药等等,通过这一活动,让小学生体验关心帮助他人的乐趣,从而激发小学生自发利他行为的发展。
教师适时地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影响和塑造小学生的心灵。在课堂上讲给小学生听,并创设相似的生活环境,让小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独自处理问题,让小学生体验,做出选择,领悟谦让,让谦让的真谛驻入人心。
4、家园密切合作,共同培养小学生的利他品质
家园合作是家庭和小学生园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完成对小学生教育任务的活动。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家园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更有利于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形成。我们班的个别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着某些错误观念,比如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就教育孩子做事要先想着自己,这对小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结合实际,我们利用家长园地、当面交流、家长问卷调查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我们要求家长把对孩子的爱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请家长要以一定的行为规则来约束孩子,让孩子也能时常考虑别人的需要,绝不能任其随心所欲、横行霸道。有了家长的配合,我们的教育更为有效了。
5“小小助理辅导员”
大队部发动高年级队员到低年级中队开展“小小助理辅导员”活动,教小朋友们打扫卫生,帮小朋友们复习功课,解决小朋友之间出现的矛盾,带领小朋友们游戏。这一活动的开展,既为队员们提供了广阔的关爱实践活动的空间,又让少年儿童体验到了辅导员工作的光荣。
6、“爱心、孝心、康乃馨,献给父母一片情”,关爱家人。
“抗洪抢险”期间,医护人员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我们认为,向医护人员表心意,是向全体队员进行关爱教育的重要契机。于是,我们请小队员讲述爸爸妈妈的故事,给在“抗洪抢险”前线的医护人员写信、打电话、折千纸鹤、送爱心卡、编中国结,发动少年儿童们用各种方式表达心意。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通过这段时间对养成利他品质的实践研究,深化了体验教育,培养了少年儿童关爱的品质习惯,激发了少年儿童关心和帮助他人的情感,并且得到行为上的熏陶。他们能从自身感受、想法出发,在自身中渗透和强化利他行为。
参考文献:
1、《心理学》 伍棠棣 李伯黍 吴福元
2、《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裴娣娜
3、《发展的起点——试析小学生状态教育》王序荪,《教育探索》98年第二期。4《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 龚浩然 黄秀兰
5、《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李吉林,《学校教育案例全书》
6、《教育的时空》 张志先,《学校教育案例全书》
第二篇:《有效技能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模版)
拓展教学技能 促进教师成长
――庐阳中学《有效技能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提出
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它还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着眼点,是一种改善教学、改革教育的新思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庐阳中学是一所新建学校,作为一所高起点学校,硬件建设较好。大部分教师都具备较高的教育技术能力。在此情况下,因地制宜地开展“有效技能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有利于学校资源设备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的转变以及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教师生命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另外,作为一所新办学校庐阳中学年轻教师占87.5%以上,他们对传统教学技能的应用还显不足,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已成为学校师资培训的现实需求。同时,考虑到现代教育技术毕竟只是一种教辅手段,由于条件及学科特点限制,现代教育技术不可能运用于每节课,传统教学技能的提高在“提升教师生命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着服务于教学的指导思想,我们要求教师在立足于传统教学技能提升的基础上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能,打造学科教学特色。
2、概念的界定
有效技能:达到预期效果谓之“有效”,掌握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谓之“技能”。这里所说的技能是指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有效技能是指通过研修,能够将教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同时收到预期的教学教学,提升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把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融入学科教学之中,优化教育教学结构,提高教育质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传统教育技能的拓展与创新。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丰富以自主学习软件为载体的学科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
4.探索促进教师掌握并有效运用教育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初步形成有效技能培训模式。
三.研究的思路:“学习--实践——反思——发展”的研究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任务分解
为了使研究工作落到实处并为教学服务,我们以校本研究思想为指导,要求教师“研究自己的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各学科组教师从学科特点入手、从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出发,在校“有效技能研究与实践”大课题范围内共申报了六个校级子课题。
附:庐阳中学“有效技能的实验与研究”子课题一览表
序号子课题名称教研组负责人
1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语文张晓梅、王园园
2现代教育技术影响下讲述技能的研究数学纪贤平
3多媒体背景下英语导入技能的研究英语宋媛媛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实验效率的研究理化生许登峰
5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课堂提问的研究政史地刘胜荟
6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评价艺体汪小宝
(二)理论学习
1、组织教师学习研究方案
各子课题组负责人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集体学习研究方案,领会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方法,增强了研究的目的性。
2、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学习和实际培训
2008年4月,我校组织教师参加了自主性学习的平台操作的学习,由我校信息中心的教师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全体教师进行上机指导,教师在上网浏览学校网站,系统学习使用方法后,能熟悉自主平台的操作,为课题研究实践做好了技术准备。
3、强化专业知识理论学习
各子课题组织学习了与本组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制定学习计划,以自主学习和研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作好理论支持。
(三)行动研究
整个学校有效课题的研究采用分合结合,由学校统一布置研究活动,分六个子课题进行,分工协作,共同研究。
1、专题研讨课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为推进课题深入研究和实践,2008年4月、2008年10月,我校分别以“立足有效教学研究 彰显课堂生命活力”和“拓展教学技能,打造全效课堂”为主题开设了教学月系列活动。课堂教学评比是教学月活动的重头戏,在两次教学月活动中,学校共开课52节,部分学科利用我校的自主学习的平台资源库,结合学科特点,突出有效技能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老师们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实现教育技术与学科技能整合,使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整体优化。精彩的教学内容、娴熟的教学技能得到师生和评委的一致好评,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语文组进行了学校网络自主性学习的平台的教学尝试,充分发挥了平台讨论、资源共享等优点,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实现。
理化生都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非常重视实验的教学,积极探索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验更快更好的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在现代信息技术之下,老师们更是积极探索改进书中的实验,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使实验更有效发挥其动手探究的作用。
2、交流与展示
1)论坛交流
为了分享研究成果,我们引导教师利用我校网络资源广泛开展交流。“庐中论坛”是老师们即时交流的一个有利平台,对课题研究可以随时进行交流探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教师博客又以动态的形式呈现了我校老师成长成熟的过程,同时通过与网络中的教育同仁的切磋交流,提升了教师自我专业的发展。
2)特色教研展示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实验,各子课题成员无论是在教育技能还是在教研方法上都有所收获。为了解学校各子课题研究情况,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及自主性学习的平台与各学科教学技能综合运用,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学校要求各子课题组集中展示各组的特色教研活动。其中英语组和政史地组还对全区进行了展示,取得了区内领导和老师的一直好评。下面是对全区展示的两个子课题的特色教研活动。
教研组内 容形 式时 间地 点主 持负责人
英语“三动课堂”研究
——听说导入微 型
课 堂12月18日
(周四)
2:10—3:10四楼多媒
体教室丁红
汪芳王传礼
郭艳华
政史地“全效课堂”研究
——有效提问案 例
研 究12月18日
(周四)
2:10—3:10二楼多媒
体教室刘胜荟
阚晓东
3)团队展示活动:在课题结题阶段,学校组织了子课题团队成果展示活动,此次团队展示活动是各子课题组这一年来研究工作的浓缩,展示了各自的研究特色,呈现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展示活动分六个子课题组一一开展,各组凝聚每一位组员的智慧,精心准备,以多样的形式多角度、多方位展现了各组的研究行动。此外学校还开展了“有效技能”论文评比、先进课题组评比活动。在综合考核各子课题组这一年来开展的研究工作及呈现的研究成果后,评选出优秀子课题团队――政史地组,同时评选出优秀教学设计 27 篇,优秀论文32 篇。
3.成长档案袋建设
为了促进教师及时反思研究行动,总结研究成果,我们引导每位教师都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因我校现代化设备完善,老师们具有便捷的上网条件,因此,为了便于分享与交流、方便更新,我们要求教师以博客的形式制作成长档案袋。成长档案记录了老师们在这一年多时间里的专业成长的点滴,或是失败的教训,或是成功的经验。
为了督促和检查档案袋建设工作,我们还开展了档案袋评比活动。在信息组教师的全力配合与指导下,各组教师精心收集、整理资料,生动的再现了组内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展示了自我学科特点,同时通过制作评比也大大增强了老师多媒体使用技能的提高。
评比结果如下:
特等奖英语教研组语文教研组
一等奖政史教研组理化生教研组
二等奖数学教研组艺体教研组
4.教科研先进评比
为了促进教师反思总结,学校还开展了“有效技能”论文评比、先进课题组评比等系列先进教科研评比活动。在综合考核各子课题组这一年来开展的研究工作及呈现的研究成果后,评选出优秀子课题团队――政史地组,同时评选出优秀教学设计 27 篇,优秀论文32 篇。
五、研究成果
1.教师教育技能显著提高
(1)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加注重教育教学技能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合理及高效运用,在课堂提问技能、课堂讲授技能、课堂环节的架构技能等方面得到有效拓展,专业技能的提升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在研究过程中,百分之百的教师参加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技能大大提高,70%的教师参加自主学习的平台的培训,大部分教师会利用ppT或Authorware制作简单的课件,利用自主学习的平台备课、教学。
2.人人建立了教育博客
研究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使每位教师都建立了成长档案袋——教育博客,加强了教师内部有关教育教学的交流,从而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和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
3.形成了有效技能培训模式
研究过程中我们基本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教育技能培训方法,即“三步法”研修模式,即:学习---实践—反思。”
1、培训学习:行动研究需要理论先行,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和完善需要理论的指导,同时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也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掌握新的教育技术。
学校在教师理论学习及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方面,提倡多样化的方式。我们提倡同伴互助,通过师徒结队的方式形成一对一的互助,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除了这种一对一的互助方式外,我校还形成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2、行动研究:教育教学技能最终通过课堂实践实现,教师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因此,我们引导教师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以此为研究的切入口,使研究活动对教学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3、反思促进:学校制定一套激励制度,每学期的教学月评选优秀课堂,每学年评选出优秀论文、案例,并将评选结果和教师的月考核、考核相联系,这样的激励措施可以促进教师在思想上更加重视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重视自身的专业成长,并积极付诸实践。
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参与课题及钻研课题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2.由于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模式,研究能力和精力有限,课题研究的深度还不够。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个有机的整体过程,只有进行整合教学的教师本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有效地、大面积地提高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要不断提高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特别是在整合过程中的应用能力。
4.学生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才参与整合教学活动。
第三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四川省屏山县龙溪乡中心学校 蒋吉维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和不足,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教师提问不当,会使学生情绪受抑,思维受阻,造成课堂“冷场”。国外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技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因此,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综述
关于课堂提问,国内外已有丰富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比如刘显国的《课堂提问艺术 》、王俊《课堂提问的“肥”与“瘦”》等论著,对课堂提问的艺术及策略都作出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在课题研究领域,也有许多教育研究者就不同的学科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西华师范大学王雪梅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策略研究》中,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以及对授课教师的访谈,从有效性的角度来了解和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实然状态,以及教师对于提问的理解,尤其是教师对有效提问的理解和反思,从中发现课堂教学中关于有效提问存在什么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有效提问的相应策略。
陕西省宁陕县师训教研中心的陈自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中,更深入地看到现今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提问的低效、无效,并对其进行分析,全面归纳总结小学课堂提问普遍存在的问题;探索提高小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与技巧,提炼出一套规范语文有效性提问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及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从而探索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与策略,将这种理论贯彻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做到“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通过这一研究,培养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促使教师优化问题设计,提高教师的提问技巧和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有效提问,使学生与教师、与文本、与同学间有立体互动、有实质内容、有人文内涵、有知识深度,帮助学生构建既有共性又个性的阅读体验,最终促进学生知识结构重组的最优化。通过教师高效率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回答问题的策略,让每一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都能完成预设的学业目标。
但是,我们学校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教师课堂提问比较随意,欠缺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问题,没有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与质疑的时间与空间„„无效提问现象比较明显。因此,基于地区的差异、学校的现状、学生的特点等因素,我们很有必要整理、借鉴他们的策略方法,根据本校实际研究艺术化的、有效性的课堂提问策略,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促使课堂效率的提高。
三、研究目的
1、通过研究不但教师观念转变并认识到位,而且促进教师课堂提效率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通过调查课堂提存在的题,探索出教师有效数学课堂提的策略,形成一套有效提的设计方法技巧及策略。
3、通过教师各种途径的培养,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课堂提问能力。
4、形成各种成果材料,为成果的推广提供案例。
四、研究的基本内容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只有通过深入课堂进行调查,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对课堂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才能为我们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依据,指明方向。
2、有效性提问与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关性研究。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然而在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其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误区。所以我们将通过对教师观念的相关性研究,提高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师课堂提问方法以及策略的研究。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也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教师课堂提问方法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提问艺术。
4、小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研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的理念。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也提出问题,但学生总是被动接受思考。反之,如果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那么,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激发。所以我们课题组将对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依据
1、中国传统中“启发式”的教育理论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课堂教学论
课堂提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题。
3、“有效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
六、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献法等方法进行。(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低、中、高年级各选部分班级,在数学学科进行实验。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4)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2、研究思路
(1)我们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前教师课堂提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及其产生原因,澄清教师的教学观念,来改变教师的课堂提行为。
(2)我们将以课堂为载体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共同行为三方面研究小学数学题情境创设的一般操作模式,总结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及途径,构建一套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3)我们将为学生提供提的平台,从三大方面来培养学生提能力。第一,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第二,增强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第三,培养学生的数学多元认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4)我们将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特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要求等方面总结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
七、课题的研究原则
1、课堂中心性原则:不管哪一教学层面的研究,都要以课堂为立足点和归宿,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逐步优化,推动课题研究的全方位开展。
2、全体参与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途径。
3、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启发探索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探索。
5、求异择优性原则: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分析题、解决题,提出尽可能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并能从“异”中择“优”。
6、民主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
7、评价激励性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感,对学生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八、课题的研究步骤及措施 本课题将进行为期1年的实验
1、准备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1月),主要工作:
(1)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班,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
(2)召开课题组会议,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3)查看搜索相关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4)调查教师课堂提现状及分析(前测)◆阶段成果:形成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7月)主要工作
(1)课题组教师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
(2)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3)召开课题研讨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比赛。◆阶段成果:课题小结,中期报告。
3、总结阶段(2015年8月---2015年12月)主要工作
(1)调查教师课堂提现状及分析(后测)(2)撰写研究报告(3)为完成课题实验,完成各项成果资料工作,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论证工作。
◆阶段成果:研究报告,相关论文。
九、课题的研究成果
(一)总结出了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的类型
1.事实性问题:它要求回答“是什么”。即答案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如事件的时间、地点,故事的人物、主人公,作品的作者、年代,事物的真理、公理等。这些问题的答案基本上都是固定的、现成的,通过查阅教材或其他材料能够找到的,在课堂教学中基本属于假问题的范畴。
2.分析性问题:或称反思性问题,它要求回答“为什么”。即答案是对问题结果的探究和追问。如事件为什么会发生,背景需做怎样的分析;若改变条件、原因或环境,事件会不会发生?在其他条件、环境下,事件会是怎样不同的结果。这类问题能引发一定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基本属于应该设问的真问题。
3.应用性问题:它要求回答“怎么办、怎么做”。即答案是寻求问题的结果。如完成一件作品、描述一种事物、制作一种产品、求解一道题目有哪些方法,这类问题需要在思考的基础上寻找方法,加以应用,是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倡导提问的问题。
4.假问题:指一些没有讨论的价值、不能够切入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问题;一些简单的事实性问题,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回答或通过记忆、背诵回答,对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毫无价值的问题;一些问题虽真,但学生没有参与思考和解答,教师代替学生回答、学生没有思维受益的问题。“假问题”的主要弊端是挤占课堂时间,造成课堂教学过程浪费和无效。
5.有效的问题:指教师精心筛选问题进行提问和选取恰当时机进行提问。所选问题基本是分析性和应用性问题,能够:
(1)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或知识的热点、易混点、易错点;
(2)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灵感;
(3)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4)具有开放性,即问题有多种答案或能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5)适宜于组织全班讨论和小组讨论。
(二)探究出了有效提问的技巧和策略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一个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作为备课、上好一节课的重中之重。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当遵循一下几个原则:目的性、启发性、适度性、兴趣性、渐进性、全面性。面对教学内容,教师该如何将其转化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问题呢?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探索;其次教师提问时还要兼顾问题的开放性和指向性,提问既要符合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又要紧紧指向预定的教学目标;第三教师还应适时、适度地使用探究性、创造性问题,用于澄清学生的回答,激发新信息,或重新调整回答,使之朝更有成效的方向扩展。
(1)提问是要能激起学生兴趣的
小学生总是对新事物充满兴趣,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教师要着眼于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巧妙的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欢乐、满足。如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教学“直线”时,根据学生认知领域中有“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6种不同层次行为,对于直线概念也有相应的以下不同提问方式:你知道什么是直线吗?你会画直线吗?你能说说画直线的步骤吗?可以在这两点之间画一条直线吗?下面的图画中,哪幅图表示一条直线?不用尺子你怎样画出一条直线?以下这些线条中,哪些是曲线?哪些是直线?几种不同提问方式,引起学生思考层次也不同,教学时如何把握呢?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实际情况采用相应提问方式,引起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
(2)提问内容是要具有启发性 设计提问内容要多编拟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考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
在课堂中要尽可能避免单纯的判断性问题,如:美不美、对不对、好不好等。教师要利用教材内容的丰富多彩,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美术课《鞋的联想》是这样设计延伸环节的:这节课,我们用纯真的心、灵巧的手创作出了一幅幅新颖独特的鞋的联想作品,让老师也大开眼界,你们真棒!在鞋子博物馆中还有更多更美的鞋在欢迎大家去参观!——播放课件,学生欣赏,感知原来鲜花嫩叶能做成鞋,彩纸扑克能做成鞋,稻草泥土能做成鞋,凉席树藤能做成鞋……请同学们联系生活,看看、找找、想想哪些材料也能做鞋?是为了保护人们的脚?还是有其他不同寻常的作用?
(4)提问要准确把握提问时机,面向全体
提问可以在单位教学时间内任何时刻进行,但提问存在着一个最佳时间的选择问题,在一个完整的单位教学时间内,只有少数几个瞬间时刻是提问的最佳时间。教师必须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馈信息,及时抓住这些最佳时刻。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不固定,但要把握好提问时机,不宜过多,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课前应设计好,提问要问到关键处,问出水平。如在上课初期,学生的思维处在由平静趋向活跃的状态,这时多提一些回忆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作用;当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时,多提一些说明性、分析性和评价性的问题,有助于分析和理解所学知识的内容,进一步强化学习兴趣,并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当学生思维处在由高潮转人低潮阶段时,多提一些强调性、巩固性、和非教学性问题,这时,可以重新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有问必有答,教师提出问题必要有学生回答。不同的答问对象又会产生不同的答问效果。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全面了解各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个别差异,对全班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针对不同问题和每个学生的实际,合理选择答问对象,安排答问顺序。一般情况教师可以先叫中等学生回答,并提醒全班学生尤其是“差生”要认真听,等中等生答的八九不离十或答的差不多了,可以让好的学生补充回答,也可以试着叫“差生”,让他们逐步提高。教师应设计好不同层次的问题 , 把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课堂提问要形式多样,增强灵活性
课堂提问没有固定的程式,在导入、新授、讨论、练习等诸环节中都可以组织提问,或者说带着问题进行;也可以在学生精神涣散时,用提问的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要善于灵活地穿插运用转入、点题、沉默、查核、催促、提示、重述、评论、强化、延伸、更正、追问和扩展等教学手段,使提问不呆板,不落俗套,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可采用:
①直问,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它属于叙述性提问,是教师在讲述性谈话中的提问。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有什么?”等。
②曲问,为突出某一原理或者为向某一原理逼近,可以从问题另一侧面发问,寻找契机。
③反问,对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是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症结发问,步步进逼,使学生幡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
④激问,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处于准备状态时,使用激励性的提问,激发学习情绪,促使其进行知识间的类比、转化和迁移,把学生从抑制状态调动到兴奋状态。
⑤引问,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疏导或提示时,在关键处发问,循序渐进地达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⑥追问,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其表现形式为“为什么?”“请说明理由”等,这样便于易中求深。(6)尊重每一位学生,善待学生的错误 名师的课之所以精彩,就在于他们能有效地,风趣地,恰如其分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体现教师精深的教育机智,这是每一位教师一生的追求,然而,它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来的,需要教师们穷尽一生的精力去努力和积累。有效处理提问结果显然是课堂提问的点睛之笔。对于教师的提问,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不能粗暴地让学生罚站、坐下、换人,而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尊重学生主前提;如果学生回答了,教师不应简单地重复学生的答案,而应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判断,分析,把学生低层次的回答提升类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把握:
学生是一个有完整人格的人,而不单单是一个受教育者。他们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是教育者的天职。课堂提问时尊重学生,是教师民主管理课堂的表现。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学生才能够积极思维、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才能活跃起来,课堂效率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当学生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特别是对老师的提问保持沉默时,老师最好要面带微笑,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可以通过重复该问题、改变问题的措辞、缩小提问的范围等手段,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或激励学生开口讲话,哪怕学生开口只讲一句话,教师也要给予鼓励,并适时“让学生体面地坐下”。
当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充当细心诊断的医师,循循善诱的导师。课堂教学是学生尝试学习的过程,允许学生尝试错误,引导学生发现错误中的合理成份和发生错误的症结。教师不要过分关注错误本身,应更多分析错误产生的过程。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和讨论,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走向结论,不要简单地从结论走向结论。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做到:学生会做的让学生做,学生会讲的让学生讲,即使做错了,讲错了,可以让学生自己互相纠正补充,教师可适当地完善,提升,类化,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会记忆更深刻,掌握更牢固。但必须防止一种偏向,即不论什么问题,最后都由教师盖棺定论,如果学生已经表达的很完善,可以让学生小结,那可是学生的成就,对他们来说意义更大。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经过近一年半的课题研究工作,基本达到了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限于学校教育科学研究水平,本课题研究的深度还不够,初步取得的研究成果及经验还需进一步验证与实践。为此,我们如从如下几方面进一步深入的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1、有效提问的策略需进行更加深入研究。
教有法而无定法。在教学活动中,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需要我们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优化提问策略。优化了提问策略,还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丰富有效的评价,以达到最佳的理答效果。构建有效的课堂提问评价模式,必须对课堂提问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理性地对待课堂提问,正确恰当地运用好课堂提问评价机制。这将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研究的课题。
2、教师队伍需整体发展。
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部分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还有待加强,创新意识还不够凸显。
3、教师专业成长需完善机制。
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总之,以“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为切入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我们将继续立足于学校实际,加强师资培训,特别是注重对青年教师的跟踪指导,把握课改的脉搏,进一步推陈出新,为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努力探索。
十一、主要参考文献及著作目录 1.刘显国著《课堂提问艺术 》; 2.王俊著《课堂提问的“肥”与“瘦”》 3.孙水娟著《课堂中实施有效提问浅析》 4.王玲玲著《高效的课堂来自有效的提问》
5.海西教育网——中小学教师专题培训平台《让课堂有效提问成为一种艺术》
第四篇:《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嘉陵幼儿园课题组
一、课题名称: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习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
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注重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习惯贵在从小培养,他指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中全面阐述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幼儿期是孩子良好行为规范养成的关键期;重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完善人格不可缺少的,是成才的基本条件之一。有句名言:“思想可以决定行为,行为可以决定习惯,习惯可以决定性格,性格也就决定了命运。”这句话充分强调了在幼儿园加强对孩子的“好习惯培养”是一项非常重要和迫切的工作。我们嘉陵幼儿园根据未来人才发展的需求,本着“育人为 1 本、养成为先”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的养成教育,重视营造健康、快乐、积极的教育环境。
我园是地处县城的公办幼儿园,习惯养成的的培养虽然不是新的问题,但目前我园一是独生子女增多,这些幼儿倍受家长的宠爱和溺爱,处在“独”的成长环境中,自幼受宠,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二是外来务工、留守的幼儿增多,这些幼儿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使这部分的幼儿缺乏良好的细心的教育,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这些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因此我们拟以本课题为突破口,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了解幼儿习惯的现状,探索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手段和方法,以及如何改变家长观念,通过家园合作,共同为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幼儿园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的任务是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幼儿良好习惯是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幼儿创造力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未来一代新人应具备的素质。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而现实中“三教”的脱节又使养成教育面临困难。因此,我们着重探索适合幼儿各种良好习惯形成的教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根据幼儿年龄、身心特征,针对幼儿习惯上出现的问题。学习借鉴他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收集整合教育资源,密切加强家园联系,寻求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让在园幼儿能形成该年龄段所具备的良好习惯。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明确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内容,并进行分类研究;
2、明确幼儿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及矫正策略;
3、探索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4、探索如何指导家庭与幼儿园配合,共同做好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重点抓住两大方面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1、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2、幼儿文明礼仪的养成。
内容的确定: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将有代表性的、普遍性的习惯筛选出来。
1、自理能力方面重点培养以下几个内容:
进餐(不挑食,安静就餐,保洁,不剩饭,餐后擦嘴漱口)、饮水(使用自己的杯子,自己喝水,将杯子放回原处)、睡眠(自己穿脱衣服,按时入睡、按时起床,保持正确睡姿)、入厕(主动入厕,主动遵守入厕秩序,正确脱提裤子)、盥洗(饭前便后洗手,洗手方法正确,使用自己的毛巾)、整洁(整理自己的物品,将各种物品摆放整齐)等。
2、文明礼仪方面主要培养以下几个内容: 语言(见人主动问好,能使用文明用语)、行为(无推打拥挤现象,不随地吐痰,不抢东西、不随手扔东西)、举止(不抠鼻子,不挤眼睛,正确走路,不咬指甲)、仪态(坐姿、站姿、行走姿势正确)、合作意识(喜欢交流,乐于助人,乐意分享,诚实,知道谦让,愿与同伴游戏)等。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综合运用调查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教育科研方法,力求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实效性。
1.文献法:收集国内外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方法,借鉴其研究成果,针对我园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调查不同教养环境方式对幼儿不同个性的影响。
3.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分析我园目前幼儿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不足,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实验研究。把教师搜集、观察、调查到的信息,运用到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并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作出分析、评价。
4.观察法:观察幼儿一日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加以分析、研究。5.经验总结法:坚持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边修正,及时形成阶段性总结。对课题分阶段实施情况定期分析总结并定期举办成果展示活动,如学习心得、论文交流、经验介绍等。
七、课题的研究成果
(一)更新理念,家园树立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教师是幼儿园工作的基层实施者,是幼儿园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教师的教育观念指导和影响着她们的教育工作。为了让教师们真正规范地落实“把养成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去”,我们制定了《幼儿园幼儿良 好习惯养成标准》,然后再通过教研活动“养成教育专题研讨”指导教师教育观念和引导方式,同时,我们对教师还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念培训,使我们每一位老师做一个爱孩子、尊重孩子、懂得赏识和引导孩子的优秀教师。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事,也非单方面努力所能成就之事。因此,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我们一方面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了解幼儿园习惯培养的目的、内容及方法,运用多种有效手段吸引家长的关注和参与;另一方面,帮助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使在幼儿园形成的良好习惯在家里得以巩固和发展,做到家园携手,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抓住时机,帮助幼儿形成 “ 良好习惯”的正确概念。首先让幼儿了解什么是良好的习惯,明白哪些习惯的正确与否没有准确的概念,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采用示范、讲解的方法,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使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如:知道站队时不能拥挤,不能大声喧哗;玩玩具时不能争抢别人的玩具,而且玩完之后会把玩具摆放整齐;不能撕书,不破坏幼儿园的东西。再如:中班幼儿知道良好的入厕习惯的要求是:知道及时入厕;自觉排队入厕,不打闹,不逗留,文明入厕;大小便后能及时冲厕,便后整理好衣裤再出厕所。幼儿学习知道了正确的习惯要求后,偶尔有那个小朋友忘记了,别的小朋友都会提醒他改正。
(三)创设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1、结合儿歌、故事,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在常规活动中,进餐、洗手、入厕、穿脱衣裤是最重要的项目,在培养和训练孩子时,我们创编一些朗朗上口,易读易懂的儿歌,如《洗手歌》、《吃饭歌》、《叠衣服》等儿歌,孩子们学会了儿歌,在进行活动时,背一背儿歌,动作要领就掌握了。如:在幼儿洗手时引导幼儿边念儿歌边练习:“卷起衣袖淋湿手,拿起肥皂搓搓手,手心手心搓一搓,手背手背洗一洗,清水冲,脏水流,洗完小手甩三下,再用毛巾擦干净。”又如:小班幼儿不爱吃青菜的人数较多,因此在吃青菜前,教师以故事、儿歌等的形式帮助幼儿认识青菜,了解吃青菜的好处,孩子们都喜爱小动物,当老师说:我们一起来做小白兔,尝尝青菜时,大多数孩子都愿意尝试着把以前不爱吃的青菜吃掉。
针对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出现的语言、行为、举止、仪态和合作意识等方面的不良习惯,我们搜集了大量有利于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故事,或者教师与幼儿共同创编、续编故事。例如:为帮助幼儿学习和正确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我来帮你好吗”等,我们通过故事《买礼貌》使幼儿懂得讲文明有礼貌的重要性,使幼儿知道当你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如何表达你的感激,因为“谢谢”两个字很神奇,能使做好事的人产生一种继续做好事的愿望,也会使接受帮助的人不忘别人的恩情。
2、创设主题活动促进养成良好习惯。
小班年段我们把重点放在常规和自理能力的培养上,同时针对各班幼儿的情况进行情感教育、礼貌教育,教孩子学会互相帮助,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生活和学习氛围。各班根据幼儿的特点,设计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如:通过“找朋友”让幼儿认识自己的毛巾和杯子;“谁是大老虎”培养幼儿自己吃饭;“能干小宝贝”学习简单的自理技能;“帮玩具宝宝找 家”学习收拾玩具。老师们从生活的点滴开始,耐心、细心的教育并不断重复、引导。
中班年段重点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让幼儿了解父母、长辈的职业与自己的关系,尊重他们的劳动,提出每天为家人做一件事,并且在“养成教育评比栏”对幼儿进行评比;引导幼儿体验“爱”“关心”“尊重”等情感,让幼儿在学习、实践、体会、感悟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大班年段将养成教育与主题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如:主题《我是中国人》重点培养幼儿从小爱家,爱祖国、爱幼儿园、爱身边的人,并有初步的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主题《我是大班小朋友》:开展“大带小”的活动,培养幼儿爱护小弟弟、小妹妹,并会主动帮助小弟弟、小妹妹,体验帮助他人后的快乐。同时也可以增强幼儿团结、协商、合作的意识。“同伴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谦让与分享;团结起来力量大,合作成功真好;知道遵守社会行为规则和公共秩序;知道做个守信用的孩子等等这些良好品质,都可以在各种主题活动中得到训练和培养。通过“礼仪儿歌比赛”的活动,从班里评选出“文明用语小宝贝”、“文明学习小宝贝”、“关爱老人小宝贝”等,促进了幼儿道德价值的内化,使礼仪行为真正成为幼儿内部的需要。
3、区域活动为幼儿的练习提供便利条件。
做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在游戏中他们是最开心的、最快乐的,他们喜欢边说边玩,因此在区域活动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得到生活体验,得到生活能力的锻炼。为了培养小班幼儿正确使用餐具的习惯,教师引导幼儿玩“喂宝宝”等娃娃家的游戏。在中班,我们设置了“娃娃服装店”,幼儿在游戏中给游戏伙伴穿衣服,脱衣服,拉拉链,挂衣服,叠衣服,整 理衣服等等的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中,乐此不疲反复练习,从而使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自我服务意识加强了。惯。
4、抓住时机,注重随机鼓励和表扬。
心理学家指出:“愉快的情绪能促进大脑皮层建立一个兴奋灶,使学习保持最佳状态。”幼儿会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获得鼓励而为之喜悦,从而使好的行为习惯得到保持。陈鹤琴先生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为此在班级依据幼儿参与的各种技能掌握的情况进行分项评比,无论幼儿在某些内容中表现出点滴的进步就进行及时的表扬,让大家向他学习。获得成功的愉悦感是推动幼儿生活自理培养习惯的动力,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如:表扬与奖励常常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当小朋友把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时,大声斥责是起不了多大效果的,而这时可以轻轻地说一声:“我来看看哪些小朋友最棒,能把地上玩具捡干净。”然后再表扬几个正在拣玩具的小朋友真能干。那么,地上的玩具就会被拣的干干净净了。也可以对他们说:“我看看谁的动作最最快!”他们也会把玩具收拾了
(四)优化教育环境,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上,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这一中心,在室内教育环境与室外教育环境中大胆尝试、精心设计,从色彩上、造型上、内容上,为幼儿们营造了一个轻松、生动、自然的教育氛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养成习惯。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利用氛围塑造幼儿性格,具有极强的渗透性。首先,我们从精神环境入手,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氛围,激发他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愿望。例如:通过表演《小猫和小弟》、《小猪变干净了》等故事去感染幼儿,让他们在看看、听听中知道讲卫生光荣的道理;通过演唱一些歌曲让小朋友知道大家都有一双手,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其次,我们从物质环境入手,结合“生活习惯”的培养内容,在活动室为幼儿创设了能力区角、娃娃家,配置了供幼儿练习系鞋带、穿衣服用的物品等,使幼儿从中受到了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良好的环境并不仅仅是美观,而应是看幼儿是否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推动幼儿的发展,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环境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和兴趣,创设能满足幼儿操作的环境,可以激发幼儿情感的体验,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例如:活动室是幼儿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我们在活动室内专门设置了“好孩子、好习惯”的主题动态墙饰,让幼儿随时都能感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感染和教育。而针对大班孩子礼仪习惯不好的现象,我们在墙上设计《礼仪棋》,幼儿通过在反复玩棋的过程中了解到哪些习惯是好的,该学的,哪些习惯是不好的,不该学的。
环境教育法既要注重物质环境的感染又强调精神环境的熏陶,还要注意创设与幼儿年龄想适应的环境。如:教师把材料分层次地投放到角区中,幼儿通过区角“拼拼摆摆”活动,进行归类整理,养成玩具玩完后要放回原处、摆整齐的好习惯。教师每天用微笑、点头亲切的态度表示对幼儿的友好,给幼儿以温馨和谐的氛围,渐渐的幼儿就会从教师行为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学会一些表示友好的语言、动作和方式。
(五)家园共育,形成养成教育的合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行为。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为了形成家园共育的教育合力,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让家长成为幼儿行为教育的榜样
我们利用家长会和《家园联系栏》向家长宣传了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介绍幼儿园的生活作息制度,讲解习惯培养的要求、内容、方法等,请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到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家长必须行为正确,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幼儿做到的事,自己要先做到,不许孩子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要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环境,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此外,我们定期向每位家长发放行为习惯教育方面的文章、《家园共育手册》,帮助家长端正与更新家教观念,树立使孩子多元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使幼儿在离园后的各种行为习惯也能得到持续性的培养和巩固。
2、让家长成为促进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课外教师
(1)进行家访,与家长互相交流幼儿在园和在家中的情况。(2)召开参与式家长会,将家长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好方法集中上来,指导其他家长在家教中有目的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3)开展优秀家庭介绍经验活动,用实际例子现身说法介绍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经验,以点带面。
(4)问题答疑:设立小信箱,针对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困惑答疑。
3、让家长成为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监督者
在教育中,我们常常会出现此类问题:幼儿在园很有礼貌,各方面习惯都很好,可是一回家,其表现与在幼儿园判若两人,这主要是家园教育不一致造成的。我们培养幼儿,不仅仅是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良好的习惯教育,在家庭里、社会上也要有好的表现。为此,老师与家长经常交流与沟通,请家长及时反馈幼儿在家的情况,成为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检查者和监督者,配合教师一起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
八、课题的研究成效
自课题申报开始,我们认真制定研究方案,注重研究过程,在每个环节中我们都是认真准备、仔细分析、不断总结,积极改进,使本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实用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通过课题的研究,帮助幼儿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健康成长。
在《纲要》和《指南》的指导下,我们结合幼儿的一日生活,通过观察、交流、讨论、游戏、示范、表扬等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引导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现在,幼儿从最开始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事事要老师帮忙到现在的自己独立照顾自己的生活,不仅不再需要老师的帮助,有时还能主动照顾同伴、让热情地帮老师干力所能及的工作,他们的进步明显。有的孩子在家中养成的一些坏习惯如:不能按时睡觉、挑食、不会自己吃饭的毛病通过我们的努力,得到了改正。良好的习惯,保证了幼儿健康成长。幼儿的抗病能力增强了,我班的出勤率是非常高的。我们的教育引导也促进了孩子们的认知和情感的发展,他们热情活泼、积极好学,展现了良好的班级风貌。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1)全体教师深刻认识到“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树立了“为幼儿一生的学习和发展负责”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在教学实践中,能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并将养成教育贯穿一日活动的始终。
(2)教师主动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意识增强。在科研活动中,我们主动学习有关的理论。如《纲要》和《指南》中有关健康教育的内容及要求。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有目的的认真观察幼儿的表现,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思考设计各种教育活动,主动提高研究活动的质量。
(3)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水平。在研究中,为了提高研究的质量,我们通过研究制定了教师及家长调查问卷、大中小班幼儿习惯养成测评表,经过分析形成了分析报告。根据各年龄阶段的调查分析制定培养计划、方案、总结、撰写教学随笔、论文等多种方式,使自己在观察、记录、评价、指导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
3、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家长的育儿水平,更新了家长旧的教育观念。《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通过发放家长学校专题讲座、家长会、调查表、致家长信、早晚入园、离园时间的交流等多这种方式,让家长了解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使家长认识到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参与到班级的教育中来,我们和家长像朋友一样交往,共同建立互信、互动的模式,使教育的效率最大化。这一年来,我们的科研活动进展顺利,并最终取得良好的效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信任。
九、课题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1、幼儿的一些习惯还没有形成主动意识。如天气寒冷时,幼儿每次入厕完毕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会主动的整理内衣,总需要教师提醒,有时还需留出专门的时间进行整理,影响了下一个活动的进行。
2、个别家长的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更新。由于有的家长工作忙,没有时间配合我们的工作,孩子的一些习惯培养完全交给我们,导致一些好习惯得不到练习和巩固。有的孩子由爷爷奶奶带,老人对孩子的溺爱让我们的教育很无力。
我们意识到幼儿的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探索。研究中我们还意识到,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带来的个体发展不均衡,如何缩短这种差异及如何巩固以形成的良好生活习惯,这仍然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我们会继续探索家长工作的新途径,帮助家长更新观念,提高教育的技巧;研究如何将幼儿养成的好习惯形成主动意识的方法;并将研究获得的经验运用到全园教育工作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成果,使幼儿在生活习惯方面能有一个整体质的转变。附录:
表
1、课题组人员名单 表
2、课题研究成果
第五篇:《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执笔人:阳谷县七级镇明德小学
张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我国宋朝的大诗人苏轼曾说过:“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阅读的作用,人人皆知。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伟人,他们都无一例外都热爱阅读,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少年儿童时代都经历过如饥似喝的阅读阶段。前不久,北京有个机构调查表明,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家庭藏书成正比,家里一本书没有或者仅有很少几本书的家庭,孩子大多学习成绩不好。所以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识的技能。”
坚持以人为本,通过读书活动,使学生要与好书为友,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形成“人人爱读书,以读书育人”的校园读书氛围,使师生读书活动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础工程。在孩子的黄金年龄段,如何让学生度过有意义、有价值的校园课余时间,读书,成了我们的追求,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积累的黄金时期。我们的小学生中还有一大部分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或没有养成好的读书习惯,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接触课外阅读还不多,所以他们需要养成课外阅读习惯。我校学生来源比较复杂。许多家庭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少误区,如父母不爱读书,家庭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形不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社会影响对不少孩子的阅读习惯影响也很大,许多孩子不爱读书,喜欢看电视、打游戏等,再加上适合儿童阅读作品也太少,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便成其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大问题。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中,特别是在农村小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常必要。
(二)研究意义
(1)阅读习惯培养是学好其它学科,形成全面发展素质和人格的基础
良好阅读习惯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要求,各科教学都要重视阅读,必须 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并养成习惯。学生如果要学得好,首先要学得活。而要学得活,就要博览群书,获得丰富的背景知识,建构丰富的图式框架。英语学习与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样是理解学习内容、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同时,我国课程目标是培养学
生全面和谐发展和健康人格,因此,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完成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就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2)阅读习惯培养使孩子终身受益。新课标明确提出学校要确立大教育观,从小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好读书、读好书,一生与好书相伴。生理学家发现,人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取的,也就是说,是通过阅读获取的。
这就意味着,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与学习棋书画完全不一样,后者是一种工具性的技能。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使人注意捕捉周围的信息并处理信息。阅读可以大大地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就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阅读是智力发展的指路明灯。综观古今中外,许多成功人士在早期都有很浓厚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因此,如果我们在孩子早期就注意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3)阅读习惯培养与人格发展的关系密切
人格是一个人各种稳定的行为特征的总和。习惯是自动化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特征,是组成人格特质的重要基础。健康人格是良好习惯的升华和结晶。因此,习惯的培养和人格的形成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人格教育就是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同时,重视修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教材和其他书籍是学生形成人格、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依据和来源之一。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后,就会自觉把书籍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流入自己的心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研究的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2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教师要拓宽阅读的范围,不光是学习哪篇课文就阅读与之相关的一些书籍,还要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籍。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不但能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能丰富积累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陶冶情操。
1、总体目标:“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让好书陪伴孩子成长”。
2、建立组织机构,并制定相应的职责和保证措施:
组织保证——校长负责,带领语文教研组成员,共同制定具体研究方案并组织实施;开展多渠道,多形式读书活动;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物质保证——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订阅学生喜闻乐见的刊物,充实图书馆藏书;图书馆全天候开放;班级设立图书角、阅读交流园地等。
时间保证——设立每周一节阅读课;每周两次全校共同阅读时间。
3、研究方式:以小课题研究的方式,围绕总目标分设低、中、高年段三个子课题进行研究:低年段开展“大声读给孩子听——师生共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学会阅读;中年段结合听说训练,开展文学赏析启蒙教育;高年段以“班级读书会”的形式,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
(二)研究重点与难点
1、实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研究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多课外拓展的机会,学习兴趣与潜能得到发展,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优等生原有的基础扎实,视野更开阔,发展速度愈快,从而加速了班级的两极分化。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何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使他们都能在阅读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受益,这将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更加深入的思考。
2、小学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独特性使学生的阅读活动受教师的直接影响更大,教师“潜移默化”的作用更明显,因此,语文教师的改革意识、阅读品位、兴趣爱好、自身的语文素养等诸多因素也影响着方案的实施效果。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指导中,如何提高教师的“课外阅读”水平,也是一个研究的难点。
(三)目标内容:
通过近一年时间的课题实验,我们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分析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开展情况,指出普遍存在问题。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方法。
3、探讨适合农村小学培养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途径、方法,为今后广泛深入的研究提供某些基本思路或策略。
(1)分年段开展研究:
一~三年级:“快乐阅读”,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看课外书,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课外主动阅读。
四~六年级:“广泛阅读”,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各类信息,从而迅速扩大知识面,巩固深化阅读习惯。
(2)家校同步开展研究:
师生共读,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在学生身上得到启发,加强阅读,修养提高。
亲子互读,创学习型家庭。家长引导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全程参与研究,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以身作则,向孩子学习,使家长与孩子、与课题、与学校一起进步成长。
(3)快乐阅读,创新提高。学生乐读,主动与别人交流,不断积累,获得提升。
(四)途径方法:
运用行动研究法,建立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网络,理论指导和实践训练相结合,引导教育与潜移默化相结合,在学习中运用习惯和巩固矫正相结合。
A.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B.发挥学生自主参与作用。
C.发挥校园、班级氛围的熏陶作用。
D.发挥团体辅导训练作用。
E.发挥各种教育活动的渗透作用。
F.发挥现代媒体网络通讯远程教育作用。
G.发挥家庭教育合力育人作用。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开展多种读书活动)为主,辅之以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谈话、家长反馈、经验总结等多种方法。
三、研究价值
1、探索阅读习惯与人格的关系,促进和提高学校、家庭对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视;
2、探讨阅读习惯培养模式,形成可推广方案,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
3、补充和丰富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理论指导实践探索途径。
四、研究基础
在校长的领导和老师的努力下,我校的家长学校开展得比较出色,为新课题研究打下深厚的基础。
1、用快乐教育培养良好习惯。我们把校本课题“快乐教育”中创造的方法、手段用于阅读习惯培养,把课题研究与学校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紧密结合,突出“以人为本、科学创新、和谐发展”。
2、家长积极参与课题研究。请家长全程参与研究,使不少家长素质已得到很大的提高,为新课题研究做好了充分准备。我们成立了读书小组,创建学习型家庭;开展起“家长沙龙”活动,发挥学习型家庭的辐射作用,让更多的家庭行动起来,从而构建起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区,为塑造孩子的良好阅读习惯和健康品格,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以及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成为可持续发展人才而奠基。
3、在课题研究中的广大教师提高了科研能力,为新课题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与措施
课题研究过程是整个课题管理的重头戏。我们高度重视课题过程管理,认真按照课题实验方案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活动:
(一)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0.8-----2010.9)
该阶段所做的主要工作为:对我镇及周边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兴趣及习惯等现状实施有效调查,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课题实验方案,成立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课题申报;组织相关教师学习相关教育理论,5 建立实验班学生阅读成长记录袋,开展工作研讨,提高研究人员理论水平,鼓足实验教师研究信心。
1、认真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认真对本校高年级学生从课外阅读兴趣、范围、速度、方法,每天课外阅读时间、量,图书室借书及写读书笔记情况,课外阅读能力及收获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寻找出当前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普遍问题:
(1)有关学生的信息。
①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从调查问卷测试结果看,实验班只有23人喜欢课外阅读,仅占全班的32.6%,其中仅有16.2%的学生选择看课外书,68.9%的学生课外仅沉迷于看电视连续剧和动画片。
②学生课外阅读范围狭窄。在学生心目中,课外书就是作文书、连环画之类的书籍,阅读范围单一而狭窄。
③学生没有养成课外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时间和量都无法达到,更谈不上摘抄,写心得体会。从调查结果得出,我班只有很少的学生在坚持少量的课外阅读,且每次阅读量从未超过1000字,根本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④学校图书资源严重浪费,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借阅率仅有30%。
⑤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方法指导,导致阅读速度慢,阅读能力差。
(2)有关家长的信息。
①40%的家长认识上不到位,从来没有思考过学生的阅读情况。
②50%的家长行动上不支持,都认为课外阅读会耽误学生“学习”时间。
③85%的家长影响力不够,因为绝大多数家长从事经商或体力劳动,根本没有阅读的习惯,所以无法给学生以正确影响。
(3)有关教师的信息。
大部分教师疲于应试,布置学生读的几乎全是作文书,且多是要求多看多背,“题海战”仍处于“正在进行时”。
2、为了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确保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开展,我们对实验班74名学生家长发放了《告家长书》,向家长详细介绍了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原因、目的意义以及具体要求,特别要求家长对学生自主选择的课外书籍的内容、思想等严格把关,确保阅读有益于学生身心的健康书籍。通过征求各位家长意见,从反馈信息看,大家一致同意并表示积极配合。逐步营造家庭阅读氛围,共同督促,促使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养成。
3、为了提高课题组成员研究水平及课外阅读指导能力,我们加强理论、实践及操作方法的学习。学习有关课题知识:怎样填写课题申报书,教育科研系列培训内容;学习有关农村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相关的各级各类文献资料;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了解课标对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等。
4、建好实验班学生阅读成长记录档案袋。
5、该阶段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本期因节假日放假,各种活动的开展,加之期末考试提前,缩短了教学时间,所以大多数时间教师们都一直疲于赶进度,生怕进度没赶上而耽误总复习的时间,准备工作有些松懈。再加之课题研究刚起步,什么都要亲历亲为,任务繁重,所以主研教师觉得身心疲惫,实验班学生更是觉得疲劳和厌烦。家访的面不够宽,家访量有限,与家长沟通交流还不够深刻等。发现这些问题,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通过对课题组成员及时召开思想动员会,鼓足研究信心,并根据需要积极支持,使准备阶段研究工作顺利完成。
(二)课题研究实施和总结阶段(2010.10---2011.5)
针对调查得出的结论,课题组认真研究解决方法,使实验班迅速进入了研究阶段,就解决 “激发课外阅读兴趣”和“培养课外阅读习惯”两大难题开展了如下工作:
1、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多数学生不愿意读书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课外阅读兴趣。大家一致认为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才会将学生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只有帮学生学会寻找课外阅读的机会,让其从中获得信息,产生阅读的 7 满足感和成就感,才能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此,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成了课题研究的重点。为此,我们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①举行师生比赛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根据小学生不服输的心理特征,主研教师坚持举行了与实验班学生课外阅读比赛活动。通过师生共同阅读,然后开展比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很好地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活动中,主研教师指导学生课外读书的方法,在要求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同时,教师也必须读,师生每读完一本书必须交流一次读书心得,谈自己阅读后的收获、感受,比谁能抓住故事主要内容,比谁的体会深刻,比谁的观点新颖,比谁读的课外书籍多。学生们在一次次的比赛”中充满了激情,特别是教师在“PK”中输给了学生,学生充满了无限的成就感,更加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此项活动开展后,学生们书包里的课外书籍日渐多了起来。《小学生学习报》《童话》《漫画》《故事大王》《少年百科知识》有之,关于习作的,科技的,军事方面的,经济方面的等各种书籍也有之,不少学生还把《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也带到学校来了。学生们相互交换阅读,一改往日课余追打无所事事的局面,学生坐得住了、静得下心来看书了。学生在家里与以前判若两人,变得爱读书了,不再那么痴迷电视连续剧、网络游戏了。因此,还有不少家长打来电话询问老师给他们的孩子施了什么魔法。一年多来,主研教师也不知不觉陪同学生阅读了十多本书。现在,自觉看课外书已成为实验班一道亮丽的风景。其次,师生比赛词句积累:教师每天必须带头说出至少三个以上成语,而且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运用;学生只要每人每天能说出一个就不算输。一段时间过去了,“栩栩如生”等华丽的词句常常从学生平常的交流中脱口而出且用得恰如其分。最后,师生还比赛积累好句好段:教师每天必须带头积累自己喜欢的一段话或一句名言警句达到背诵,学生每天积累一段好句,并抄写在笔记本上。这样检测学生阅读的“质”。几个学期下来,学生们一个个精美的笔记本上留下了自己阅读的足迹,当他们再次翻阅自己的劳动果实时,脸上写满了自豪,显得那么满足。学生习作中渐渐增加了许多好词佳句,写作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主研教师也学到了许多东西,很多是教师以前闻所未闻的。
如今在实验班级里师生共读已形成制度。勤读书,爱读书,读好书,用书荡涤心灵,用书丰富人生,让书成为人的宝贵财富,让书成为自己的最知心朋友,师生都已达成共识。
②利用学校图书资源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学生“找不到合适的书”是影响他们课外阅读兴趣的原因之一。基于学校图书资源浪费现象,主研教师加大力度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源,定期带领学生选择书目,与学生共同学习。一年来共向图书室集体大量借阅图书几次,确保课外阅读总量的完成。通过多样化阅读活动形式,带动学生投入大量的课外书籍阅读之中,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班级建立了学生拥有图书目录(可随时添加新书目录),让每位学生将自己家里拥有的图书带到教室来,学生间相互借阅,品种多样的儿童读物更是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同时也帮助有阅读兴趣却无书可读的学生解决了资源匮乏的难题。
③发挥榜样作用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利用学生从众、向上的心理,有意识地为学生树立榜样。如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名人名家:杜甫、鲁迅、巴金、郭沫若、毛泽东等,还有如学生身边典型的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通过大力宣传他们典型的读书故事激发了学生热爱阅读课外书籍的强烈兴趣,从而主动去课外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知识营养。
④设置故事悬念
借助“故事迁移”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教师偶尔间撷取故事中的精形片段抛给学生,或开头,或结尾,然后将故事情节进一步渲染,声情并茂,娓娓道来,把学生带入一个或有趣、或刺激、或令人感动、或悬念百出的文学世界里,正当他们情感交集,津津乐听之际,嘎然而止,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要想知晓其间精彩,请阅“某某”书籍。学生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便是迫不及待地找到相关读物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如:我经常给学生讲三国中他们喜欢的人物的故事,讲到一半突然停止,如讲《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故事时,还讲了其它的水浒传的故事,这样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去读故事的另一部分,从而阅读整本书。
⑤借助课本延伸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借助课本延伸,培养阅读兴趣。阅读课外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让 9 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为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抓住课内指导,延伸课外阅读效果斐然。学完一篇课文后,根据本课特点和学习方法等帮助学生选择与本课相关的读物进行课外阅读。可以选择同一个作者的多篇文章来读,还可以寻找同一题材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比较对照读。
⑥发扬自主阅读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学生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课外阅读中老师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读物(当然所选择的书本要求内容健康、思想积极向上),自由阅读,自由笔记,自我表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喜好,让学生成为了阅读活动的主人,既实践了“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理论,又有力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之兴趣。通过激发学生阅读动机,让学生以自主、能动的心态投入了课外阅读。通过学生多读书,以外促内,既培养创新能力,又提高其语文素养,既让这部分学生阅读兴趣倍增,也养成了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⑦利用成果展示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许,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又一重要举措。如:
(1)剪贴展览。教指导学生在广泛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会发现其中具有保存价值而自己又喜欢的材料,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找一个专门的本子贴上,积累资料,每月在班上评展一次,让学生在同学们的赞许声中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
(2)摘抄展览。教师指导学生把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在不能剪贴的情况下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摘抄下来,每周在班上交流展评,比谁摘录的句段精彩,有价值。既鼓励那些读好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激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达到优生更好,后进生尽力赶上两全其美的效果。
(3)手抄报交流展示。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插图,一学期一次;课题实验研究以来学 10 生共计自办手抄报四期,自发办黑板报三期。每次成果展示,都给学生平添了无穷的兴趣。
(4)读书心得交流。每读完一本书,指导学生写好读书心得,利用语文课进行读书心得交流评比,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通过交流心得,阅读欲望与日俱增。
2、怎样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有人说过“好的习惯对一个人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生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
“好习惯会使成功不期而至。”实验班通过以下措施,促进了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
①方法指导促课外阅读习惯养成
“方法”犹如航标灯,会给学生找到成功的捷径。于是,主研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方法,课内指导课外,把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主阅读,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阅读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精读、略读、快速阅读相结合,教给阅读方法。然后督导学生养成查阅工具书,勤做笔记,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等良好阅读习惯。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让学生学会阅读。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就会因量的迅速增加而产生质的变化,学生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
②动手操作促课外阅读习惯养成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耐性,又可以让学生在操作后倍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当学生看见自己的劳动果实越来越丰厚后,兴趣会大增,自然会在不断的操作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主研教师通过教会学生做剪贴本和摘录本,既鼓励那些好读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勉励那些读书兴趣欠浓的学生加油努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在不断“操作”中逐渐养成。
③品尝成功促课外阅读习惯养成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我们认为感受成功的喜悦也是激发兴趣的有效途径。研究过程中,通过鼓励学生把课外阅读所得应用于实践,把自己 11 从课外书中学到的知识和写作技巧运用于作文,然后让优秀习作作者谈自己的经验,教师及时鼓励,做到了以读促说,以读促写。所有学生明白了是广泛课外阅读之法宝使自己作文水平得以提高,品尝到了课外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渐渐地开始主动找书读,自主阅读意识越来越强,不知不觉间广泛课外阅读的习惯就这样慢慢形成。
④加强督导促课外阅读习惯养成
任何人都有惰性,每一种较艰难的良好习惯都必须通过自己潜意识地培养,或在外力的监督作用下才能形成。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主研教师通过开展“课前五分钟”活动、小组检查、家访等形式检查、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并督促学生完成定量定性的阅读任务,形成了制度,坚持不懈,锻炼了学生的阅读意志,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1)“每日阅读”。每天课外读书时间不得少于半个小时,很多学生睡觉前自觉阅读三十分钟以上已成习惯(通过告家长书和家访取得家长配合),并做好每日阅读记录,定期组织检查、评比、展示。为了保证阅读时间,实验班还规定每周拿出一节课作为课外阅读专用,不得挪作他用,交流阅读情况;提醒学生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大量读课外书;2)“课前五分钟”。
实验班坚持每日 5 分钟左右的听说训练,时间安排在新课学习前,让学生按座位轮流上台,交流课外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既锻炼了学生胆量,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
3、本阶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初始阶段同学们感到新鲜、好奇,课外阅读的积极性高,但“三分钟的热情”后,不少学生就不能坚持了,出现“畏难”情绪,中等生、学困生表现尤为明显:“偷工减料”、“敷衍塞责”、索性干脆不读。具体表现在每日阅读记录、好词佳句的摘抄、写读书笔记、做剪贴本等的质和量上。这就意味着学生没有去很好阅读课外书籍,阅读习惯养成何以得成?面对如此局面,一方面,主研教师继续树立榜样,发挥榜样无声的作用,同时主研教师自己也率先垂范,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良好的阅读氛围感染了这部分学 12 生又开始坚持阅读起来。第二,加大检查监督力度。教师、小组长、家长形成合力督促落实有“畏难”情绪学生的课外阅读。第三,与“畏难”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讲解一些青少年励志故事激励他们知难而进、持之以恒。第四,抓住“畏难”学生的点滴进步,找准闪光点,不吝啬鼓励、表扬的语言,让其获得成就感,从而喜欢课外阅读,逐步养成习惯。课外阅读还对课内阅读学习产生了辐射作用,实验班不完成作业的人数急剧下降,从十几人降到几人,目前只有极个别学生偶尔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其余学生无论成绩好坏都能坚持认真完成。
七、课题研究的成效
通过近一年来课题组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课题实验取得了明显成效。
1、更新了教师的观念,丰富了教师知识储备,开阔了教师知识视野,提高了教师课外阅读指导的水平。在本次实验中,教师们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清醒过,教师们都深刻意识到必须多读书,不读书就要落后,都觉得很难想象一个远离课外书的老师,根本不可能向学生推荐好书,也无法与学生进行阅读交流。课外阅读方法指导已成大家共同探讨实践的话题。部分实验老师在报刊上也发表了论文,如《丰富语言积累提升语文素养》发表于《运河报》,《借助“有形”的朗读 提升“无形”的语感》发表于《运河报》,《让书香飘满校园——谈农村小学如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发表于《七级天堂》
2、学生已经产生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通过调查,实验班级100℅的学生都喜欢上了课外阅读,普遍认为课外阅读使自己受益匪浅,既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又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积累,提高了各种能力,改善了人际关系,增强了自信心,爱上了学语文。书也成为大家的良师益友,给自己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同时,各自对课外阅读的解读又是那么的个性鲜明
此外,课外阅读还提高了学生阅读的速度,现在实验班人人的阅读速度都达到课标要求,每分钟均不少于300字,甚至不少学生已超过这个标准。
3、学生课外阅读面大大拓宽。现在实验班学生已不再是只看故事性极强的书籍,漫画、连环画、中外童话、科普读物、中外名著、古今诗词、优秀作文、名家名篇、中华散文„„都已成为了学生的最爱。在提高学生阅读量的同 13 时,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审美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丰厚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每个学生每期至少阅读3本课外书,部分学生达到两周一本,学生人人有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手抄报、剪贴本、好词佳句本、课前五分钟交流记录等
4、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学会了有目的地选择读物;学会了主动阅读相关课外书籍;学会了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学会了制订课外阅读计划;养成了阅读中查字典(或其它工具书)的习惯,养成了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习惯,养成了圈点勾划,记笔记的习惯,养成了每日阅读的习惯。
5、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受到真、善、美的启迪,净化了学生心灵,培养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较好养成。正如一位同学在谈到课外阅读的收获时所说:“课外阅读已成了我的习惯。书是我的良师益友,她使我的心胸变得宽广,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充满快乐;她就像一股清泉,畅饮泉水,我的心也变得玲珑剔透。”
6、学生的阅读能力、习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提高,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实验班学生在课堂上落落大方、敢于质疑、回答精彩等表现赢得了听课领导、老师一阵阵的掌声。
7、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现在,学生一有空,就会手捧一本喜爱的书籍,在教室,在寝室,在家里,在阅览室,看得爱不释手。如今实验班已经形成了浓厚的阅读氛围。
8、构建了新的班级文化氛围。实验班学生一改往日课余追打,无所事事的局面,坐得住、静得下心来看书。“孩子回家以后与以前判若两人,变得爱读书了,不再那么痴迷电视连续剧、网络游戏了。”家长们与教师碰面后首先反映的话题就是这个。
9、影响了其余班级的学生,书香校园正在形成。实验班学生的疯狂阅读影响了其他班级学生。从学校图书室的统计来看,其他班级办理借书证的学生已达到90℅,图书借出率提高了近十个百分点。
10、改变了家长观念,多数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实验班学生家长为孩子购买书籍、征订报刊比例由原来的9.4℅上升到83.3℅,14 有二十余位家长还坚持与孩子一起阅读,交流阅读感受,比赛阅读收获,互评阅读笔记。学生真正养成了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对净化环境、和谐关系、构建书香校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1、基本找到了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兴趣、习惯培养的可行策略。即通过举行师生“PK”活动,利用学校图书资源,发挥榜样作用,设置故事悬念借助“故事迁移”,借助课本延伸,发扬自主阅读,利用成果展示等有效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之兴趣;通过阅读方法指导,动手操作,品尝成功,加强督导等有效措施促使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得以养成。
12、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主研教师的知识面进一步扩大了,教学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连续两年被评为县优秀教师,并在市级以上的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同时,通过这一课题的开展,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科研热情,使广大教师的科研意识得到增强,科研水平得到提高,并为该校今后的课题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八、对本课题研究的一点讨论和分析。
1、课题的开展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多课外拓展的机会,学习兴趣与潜能得到发展,阅读习惯得以养成,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优等生原有的基础扎实,视野更开阔,发展速度更快,从而加速了班级学生阅读水平的两极分化,给部分学困生造成了压力。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何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使他们都能在阅读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受益,也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作更加深入的思考、研究。
2、还有一部分家长虽然思想上十分支持子女阅读,但是在具体行动上不是很关注,比较依赖于学校老师,而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需要在校外在家中的阅读才能保证。家长如果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督促检查的方法,往往会造成有些学生在阅读时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达不到一定的阅读质量。再加上学生阅读习惯必须较长一段时间的坚持才能形成,对于部分意志不够坚定,刚刚养成的习惯仍需家长的督导。如何更好地争取每一位家长的配合还需要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为努力培养一个个书香少年、书香班级、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书香村应该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3、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在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外阅读习惯,积累阅读经验等方面作出了一定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如何处理好课内与课外、阅读与活动、家长与学生等方面的关系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深究。再者,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课题的结题不是阅读研究的终止。阅读习惯良性发展等是我们即将研究的课题。实现“热爱读书、每天阅读、养成习惯、坚持终生”的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的事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