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珍珠文化在学科中的渗透研究结题报告
《 珍珠文化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结题报告
苏州市相城区珍珠湖小学
刘峰
《珍珠文化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研究》于2009年1月通过了区教育科学研究室的立项,该课题作为珍珠湖小学成立以来独立承担的“十一·五”课题。从该课题立项、实施和研究二年来,我们本着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思考,在对该课题具体实施和实验过程中,我们认真对照实验方案,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成果,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该课题的一些思考。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课程改革的需要。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开展,校本课程建设越来越得到各校的高度重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中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为此我们力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珍珠文化,以此推进课程改革和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2、以顺应地方经济的发展。渭塘镇地处苏州市区北,属于江南典型的鱼米之乡。上世纪了70年代,珍珠淡水养殖在苏州地区率先实验成功后,渭塘就开始推广养殖,掀起了群众性的培育珍珠热潮。1995年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中国珍珠城”,优质的淡水资源和深厚的吴文化,使渭塘百姓靠着珍珠走上了致富道路,珍珠使渭塘经济得到了高速腾飞。如今,渭塘的建设始终与珍珠息息相关,渭塘正在打造“珍珠’名片,使珍珠文化深入根植于渭塘这片土地上。为顺应地方经济的发展,我校利用这一地方特色资源,成为本课题研究和实践的独特优势,为我们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物质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作为一所新建的学校,学校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离开不了教育科研,尤其是要有一个能统领学校全局的主课题为依托;同时,在近几年来,我们已对珍珠文化有了一定的解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珍珠湖小学作为一所新校,我们试图从学科教学层面对珍珠文化进行渗透研究,力求使珍珠文化得到更好地实施和研究,使珍珠湖小学的教育特色更加丰润。
二、课题的价值、界定及理论支撑
1、课题的价值
珍珠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特色,我们试图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真正让珍珠文
化转嫁为我们的教学行为,让学生从小就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同时通过本课题研究还可以有效地摆脱目前教育过多地注重理论知识教育,忽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应用知识教育,从而造成学生的知识单
一、老化,与社会脱离的困境。因此,我们将珍珠文化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中,通过调查、参观、访问、展览、网上搜索等多种形式,使学科教学资源得到丰厚,同时使课堂教学不只是对文本课程的解读,更是对体验课程进行深刻解读。从而使珍珠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索与思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课题的界定
珍珠文化:根植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珍珠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使学生爱家乡,提高审美情趣,形成气质高雅、心灵圣洁的个性品质。为此,我们提出了响亮的理念口号:立高远之志、塑洁美之心、养儒雅之气,树君子之风。勇于尝试、勤于实践、追求创新、提升自我。“勇于尝试和勤于实践”是解读珍珠文化的基础和动力源泉:“追求创新和提升自我”是解读珍珠文化的终极目标。
学科教学:这里所指的学科教学,我们是基于语文、数学、英语、艺术(美术和音乐)、信息技术、科学以及综合实践等,试图通过在这些学科教学中,使珍珠文化与学科教学真正能有机结合与相互渗透,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深入解读珍珠文化,着眼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渗透研究:本课题的研究指对珍珠文化内涵的渗透研究,即珍珠文化内化为实践行为,通过与学科教学的不断开发整合生成,从知识层面、技能层面,情感的层面,使珍珠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学科教学中能进一步加以凸显,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如在语文教学一头,我们可以根据各单元的教学内容,精选部分与珍珠文化相关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渗透。其渗透的形态也呈现多样:课前,可让学生去通过调查、访问、观察,收集有关资料等,课上可以通过讨论、合作、交流来达成共识,课后可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进行延伸。以学科的特色化,学生的个性化,推动学校的特色化发展。
3、支撑性理论:
(1)杜威的“活动教学”理论:此理论认为人的素质是在活动中形成的,这种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自主的实践行为。我们试图在本课题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切实地感 2
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使每一位师生都能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和高雅圣洁的个性品质。
(2)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即把传统教育以书本为教学的中心,转移到以实际生活为中心,以做为中心。其核心是要求学生“手脑并用”获得实践经验,获得“真知”,获得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能力,创造能力。
(3)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告诉我们:自我实现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项主要理论。此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其中最高层次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
三、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本课题的理论假设:
本课题以杜威的活动教学、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等理论为指导,以“立高远之志、塑洁美之心、养儒雅之气、树君子之风,勇于尝试、勤于实践、追求创新、提升自我”的珍珠文化内涵为核心开展研究的。通过对珍珠的历史、珍珠的形成、珍珠的价值以及珍珠与经济发展等材料的收集与研究,学科课程中的珍珠文化资源的应用,使珍珠文化在学校学科教学中得到渗透,将珍珠文化内涵内化为自身基本素质,并使之在学习、生活、交往等活动中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生活意识、审美情趣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课题的研究目标(l)学生的教育目标: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勇于尝试、勤于实践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A、了解珍珠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科学意识,确立良好的劳动观念;
B、通过调查、参观、实践和课堂学习等,结合相关珍珠文化资源,提高写作、解决实际问题、创造珍珠品、设计珍珠标记等能力,从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C、结合学科教学,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意识,渗透诚信教育; D、逐步形成气质高雅、心灵圣洁的个性品质。
(2)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树立教育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活的过程的理念,在科学中求真,在生活中求趣,在教学中求创。努力造就一支师德好、学历高、业务精、能力强、能创新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
(3)学校的发展目标:
近几年内,力争把珍珠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及科研的各个领域,重点加强在学科教学中的珍珠文化渗透研究,积极开展对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探索,使珍珠文化教育成为具有比较鲜明的学校教育特色。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原则、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为主,结合文献查阅、调查研究、个案分析等方法。、本课题的研究原则主要是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等。(l)实践性原则
本课题的研究是基于珍珠文化背景下的学科教学渗透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珍珠文化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组织学生进行参观与调查,参与校园珍珠文化布置,建设珍珠文化校内外阵地,进行珍珠之星评比与学生珍珠实践活动的合作交流等。
(2)创造性原则
珍珠文化建设本身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对教师来讲,需要设计活动方案,编写学科教学中的学生读物等;对学生来讲,需要参与珍珠活动设计,参与学校珍珠文化环境布置,参与一些标记与标语设计,创作珍珠品、电脑画、书法、手工制作,进行珍珠文化作文撰写等。
(3)科学性原则
珍珠知识的传授、收集的数据、学生小课题研究、本课题的研究与管理等,都必须遵循科学规律。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与过程
珍珠文化既是一种地域性文化,也是学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中,始终以珍珠文化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为抓手,以学生实践体验为重点,以课题研究实验为深化,紧紧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实施和实验。
1、健全组织网络,提高思想认识。
健全的组织网络,是实施珍珠文化特色教育的有力保障和前提。学校在开展珍珠文化特色教育中,成立了珍珠文化特色建设的指导小组——领导小组——课题小组。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担任组长;确立了学校珍珠文化课题组,由学校校长室——教科室——德育处——少先队——学科教师组成,围绕珍珠文化开展研究活动。在实施中,学校组织对全体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理论学习,并进行专门的实验和交流,真正使全校教师和学生认识到珍珠文化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2、开设校本课程,建立实践基地。
校本课程能体现一所学校的文化教育资源,凸显一所学校的教育魅力。因此,越来越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我校根据自身实际并听取有关各界人士建议后,积极开发校本资源,新编写了校本教材《珍珠文化》,得到了区教育局领导的赞誉和学生家长的认可。
学校在开发校本读物的同时,着力建设珍珠养殖基地,作为珍珠文化在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中渗透的研究内容。另外,在校园内,建设珍珠喷泉、珍珠实践馆、珍珠手工坊、珍珠文化廊。学校还开设小珍珠广播室和小珍珠文学社。在校园外,建立了两个供学生们实践的基地:珍珠湖公园和中国珍珠(宝石)城。
3、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素养。
在广泛收集关于珍珠文化的有关材料的同时,学校加强教育科研与课程改革理论的学习,尤其是校本课程建设方面的理论学习。通过多渠道和全方位地组织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和外出学习,并由此引发教师在学习中进行思考与研讨。同时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与珍珠文化特色教育的实施和研究情况,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使教师具有强烈的科研意识和课程理念,从而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素养。
4、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学生体验。
在将珍珠文化渗透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认为只有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参与,才能有效主体实践珍珠文化,深刻解读珍珠文化。因此,我们借助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珍珠,走近珍珠,体验珍珠。
5、进行课题研究,提升文化品位。
任何一所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它所处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在珍珠文化里成长、生活的珍珠湖师生一定有着浓郁的“珍珠情结”,合理利用“珍珠情”,探索珍珠湖小学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的问题。决定以珍珠文化教育为突破口,渗透 5
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一方面使地方特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也顺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我们申报了区级课题《珍珠文化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研究》,并成功立项。
在实验研究中,我们认真撰写了学校珍珠文化教育实施方案和本课题研究方案,组建了学校珍珠文化教育指导小组、领导小组和课题小组,加强了科研理论和课改理论的学习。进行了一系列的珍珠文化体验活动,如组织学生磨粉、打孔、穿珠、育蚌、采蚌、采珠、撰写珍珠作文等等。目前已开展了二届珍珠娃评比工作,组织了“珍珠杯”写字、歌咏和舞蹈竞赛,编写了校本教材。
6、编辑实践成果,加大宣传力度。
二年来,学校在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的同时,加强了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结与反思。编辑《珍珠文化》学生读物、评选“十佳珍珠娃”活动、举办“珍珠文化节”,以此展示学校在开展珍珠文化教育活动的初步成果,展示学生参与珍珠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的所得与所悟,彰显了学生个性和美好心灵。
同时,学校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各报刊、网络相继报道了有关珍珠文化的实践和研究。指导学生制作珍珠饰品,其中制作的“世博中国馆”作为相城区学生特色作品参加江苏省教育博览会,获得参观者的啧啧赞叹。
六、研究的初步成果
本课题实施二年来,认真按照研究方案,布置校园景观,建设校外基地,编写校本教材,加大宣传力度,开展了一系列的学生珍珠文化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1、通过研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尝试—实践—创新”是本课题开展的主线,学生在“勇于尝试、勤于实践、不断创新”的活动中,了解了珍珠文化知识,掌握了相关操作技能。参观珍珠城,游玩珍珠湖,经历了“育蚌、采蚌、剖蚌”,“打孔、穿链、磨粉”,“写文、歌咏、绘画”,“参与校园布置、制作珍珠饰品、设计珍珠标记”等活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2、通过研究,提升了学生的生活意识和生命感悟
通过参与人工育珠的活动,真切体验珍珠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的生活意识得到了加强;珍珠一生历经坎坷,珍爱生命,顽强拼搏,对生命的感悟有了较为鲜明和深刻的认识。
3.通过研究,塑造了师生高雅、圣洁的心灵
“追求创新,提升自我”是本课题所追求的终究目标,将珍珠文化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师生双方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充分感受着珍珠高雅、圣洁、淡泊等良好的品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的质朴、温和、谦逊、向上的形象,折射出对珍珠文化内涵的深入解读。
4、通过研究,提高了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
作为一所新建学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特别是从农村完小并入的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均不强。在本课题研究的带动下,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科研氛围弥漫校园,全体教师对珍珠文化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的认识逐渐深刻。一些教师得到了快速成长,有2人成为区学科带头人,8人成为区教学能手5人成为教坛新秀。其中,课题组老师撰写的《地方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初探》发表于《江苏教育报》,《把“珍珠文化”渗透在学校管理中》发表于《苏州教育研究与实践》2009年第6期,《珍珠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获苏州市教科院组织的论文评比二等奖,《珍珠文化在科学教学中的渗透》获苏州市教科院组织的论文评比三等奖,《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珍珠文化》发表于《苏州德育》,《“珍珠文化”与学校德育课程建设》获相城区论文评比二等奖,《谈珍珠文化在科学中的渗透》获区教研室组织的论文评比二等奖,劳技课《串珍珠》在相城区评优课获二等奖,班队活动《沙粒变珍珠》参加相城区公开班队活动,获得参加观摩的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在珍珠文化的感召下,我们努力造就一支师德好、学历高、业务精、能力强、能创新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
5、通过研究,提升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能力
珍珠文化作为学校的特色教育,把珍珠文化内涵渗透到学校管理、教育教学领域,积极构建一个有特色的体现珍珠文化内涵的“实践——研究” 型的校本活动体系,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课题实施以来,学校珍珠文化教育特色得到了更好地宣传,“在尝试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课题研究的实施与深入,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能力,使学校管理更具有开放性、创造性。
七、问题与思考
在地方特色资源的利用和课程改革的召唤下,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特色的重要体现。我们提出以“珍珠文化教育”为学校教育特 7
色,以《珍珠文化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研究》课题为切入口,努力寻求珍珠文化与学科教学的高效整合为突破口,构建“实践——研究型”学习模式,使学校管理更加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
对于《珍珠文化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研究》的实施,我们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和成果。然而,我们静心思索,对于珍珠文化教育活动的实施,我们也有过困惑和思考。
思考1:文化,它有着很深的内涵和很大的外延,同样,珍珠文化虽然是一种地域文化,也是一种校园文化,但它也有着很深的内涵和很广阔的外延。在我们看来,文化更多的是隐性的、非物化的东西,因此如何将隐性的珍珠文化更好地渗透到显性的教育活动中,评价体系和标准很难把握。
思考2:我们在开展课题研究时,试图将珍珠文化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之中。但在实践中,如何真正将珍珠文化更好地渗透在学科教学中,也似乎很难把握。
该课题虽然结题了,但作为学校特色建设的内容,我们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期待取得更好的实验成果。
第二篇:生命教育学科渗透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生命教育学科渗透研究》结题报告
莘县燕店镇实验小学沈灵巧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生命意识淡漠,生命教育缺失,是目前教育所面对的一个严肃的话题。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条件。但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因素也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一些反生命的行为以及网络成瘾、心理问题等愈以严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青少年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反思我们当今的教育,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了教育的生命发展本质,这使得教育的根本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受到极大地制约。是生命教育成为教育的盲点,使得教育脱离了生命的本原。因此关注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我们的学生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增强其对生命的信心和责任感,已经成了我们目前学校教育尊迫在眉睫的大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宗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解决新形势下小学生生命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对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使学生逐步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确立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提高生命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理论依据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十七报告中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基础教育课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和《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等重要理论。
(二)法规政策依据。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法规政策依据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李颖校长提出的“生命教育”理论。
(三)实践依据。本课题研究主要实践依据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坚持“激发学习兴趣,创设灵动课堂,培养思维品质,促进生命发展”的教学原则。追求“以知识传授为载体,实现师生之间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沟通、生命与生命对话”的教学境界。实施“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要实现生命个体的主体性回归,唤醒生命发展”的自觉行为。在点化和培育学生精神生命的同时,也在唤醒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自觉和实践创新,从而引导师生对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的崇高追求。
四、研究目标。
通过我校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探索在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从生命教育观点出发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有效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师生关爱生命、珍惜生命,体验生命价值,追求生命质量,使整个学校充满生命活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内容
该课题主要研究在学科中渗透怎样的生命教育内容;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对人这一复杂个体的认识,教育内容涉及学校各个学科领域,要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同时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
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六、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参阅国内外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吸取前人研究的成功经验,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2)调查法:通过对青少年生存现状的调查,了解青少年的教育需求,为生命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3)访谈法:通过对学生、家长、教师的访谈,了解生命教育学科渗透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并对这些影响进行及时而深刻的反思,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4)对比观察法:对研究初期、中期、后期青少年对生命意识、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对比观察,对生命教育学科渗透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出一个普遍性的、较为客观的结论。
(5)个案研究法:对典型的学生建立个案,通过个案研究,整理出生命教育学科渗透研究活动中的典型例子,为研究结论的获得提供事实依据。
七、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工作(2011、3——2011、8)。确定研究课题,组建课题研究小组,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完成调查报告、实施方案、开题报告的撰写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9——2013、5)。
1、落实实施方案,明确各自的研究任务,着手具体的研究工作并对探讨得来的方法、途径及策略进行收集整理。
2、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进一步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3、成果整理。对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拟写相关论文、结题报告,形成生命教育学科渗
透的案例集,得出生命教育学科渗透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结论。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3、5——2013、10)完成该课题的结题报告,进行结题。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
2、精心设计教案,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各学课的教学中去,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3、在实践中学习、反思,形成可持续研究能力。
九、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一)教学方面的成果
教师层面:转变了教育观念
1.(1)把“生命意识”作为学校管理活动的价值取向。(2)把“珍爱生命”作为学校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追求
(3)把“焕发生命活力”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取向
2、通过课题研究,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学生层面:树立了生命意识。
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
1、学生获得了全面的个性的发展;
2、培养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能力;
3、学生学会了合作与交流,懂得了爱惜自己的和别人的生命。
(二)课题研究所取得的书面成果:
1、完成了《青少年生命教育问题调查》的调查报告
2、完成了《浅议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让生命之树常青》的论文
十、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存在的问题:
1、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论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2、教师的工作热情有待激发和保持;
3、教科研的基础知识、基本的研究方法仍需要继续学习;
4、需要进一步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调动每位成员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今后的设想:
我校将把对该课题的研究取得的成果推广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的自身素质,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并引导学生热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都得到主动、健康、全面的发展。
现在我们的课题虽然已经结束了,但这项工作还应该长期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工作走向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
王学凤《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
张云飞《呼唤生命教育》
程红艳《呼唤教育的生命意识——生命教育及其对德育的启示》
黎建球《生命教育的理论建构》
第三篇:“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2006年9月――2009年7月,我校进行了国家级科研课题《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的实践活动。自课题成立以来,在学校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以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两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我们的课题已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在学校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工作是最有效、最经常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也是由学校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学校的大量时间是多科课堂教学,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在我们目前的学科教学中尚不能很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因素,以致被白白地浪费掉,错过了进行德育的大好时机;其次,各科教学虽具有德育功效,但都是各行其事,相互间没有协调配合,没有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再次,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以智育代替德育,“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时刻存在。因此,针对以上这些弊端,我们觉得本课题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所有任课教师要树立全员德育全程育人的思想。德育工作并不仅仅是校领导、班主任或思品教师的事,只要是教师都应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都应做到的,坚持从小事做起,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2、各科教师加强理论学习,知晓科学的德育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并能理论联系实际。
3、各科教师通过学习和研究,能熟知学科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找准各学科实施德育的着力点,并能创造性地加以联系,力争形成体系。
4、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要公正、合理,允许多种评价方式的存在,注重德育实效。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价值:
充实了德育体系理论,充实了素质教育理论,对全面素质教育起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我校课题组成员是一批素质精良的中、青年教师,具有扎实的教育基础,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此外还有许多本地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本课题的顾问,能随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2、实践价值:
(1)培养锻炼教师队伍,形成“以德治校”、“以德育人”的良好氛围。
(2)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实现人生的理想。
(3)我校得到了区教委、区教研室的大力支持,学校提供经费保证,目前已做好前期准备,本课题现已积累大量的参考文献与资料。
(4)本课题组已发表相关课题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四、研究目标:
目标一:通过课题的研究,树立科学的德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标二: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广大教师逐步掌握与德育相关的基础性理论,如德性论、德育论、系统论等,并坚持以这些德育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积极探索和实践符合实际的且行之有效的学科德育的方法及途径。
目标三:通过课题研究,总结出学科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准确提炼和寻找到学科德育的切入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力争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学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及心理素质方面有所突破,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法纪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研究内容:
1、实施小学学科德育途径与方法的深化研究(1)德育方法的研究(2)德育途径的研究
2、各学科德育实践的深化研究
(1)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等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深化研究(小学1—6年级)
(2)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德育的深化研究(小学1—6年级)
六、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拟从2006年9月开始实施,2009年9月完成,研究周期暂定2年。
第一阶段(2006.9)确定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组,初步制定研究方案,学习理论,填写课题研究任务书,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2006.10—2006.12)制定课题计划,搜集整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组织教师参加培训,设计编制学生调查问卷,进行学科德育现状的点面结合的调查摸底。尝试进行德育的渗透性研究。
第三阶段(2006.1—2007.2)发放问卷并对回收问卷进行科学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证性考察,撰写调查报告。本阶段还将邀请各科教师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不同的学科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影响的程度。组织进行学科德育案例研究。
第四阶段(2007.2—2007.4)侧重于学科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深化研究,构建德育方法体系,使各种途径与教育内容的方法形成整体,提高德育实效。
第五阶段(2007.5—2007.6)侧重于学科德育渗透性深化研究,把德育的多种方法与各学科具体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教师论文达20篇以上。
第六阶段(2007.7—2006.8)课题组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汇编论文,出一本教师论文集,组织结题论证,提请总课题组进行结题鉴定。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教学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评价法等研究方法。
八、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本课题设立总课题组,以南亚莉老师为组长,成员包括石随香、郝海霞、张玮、张春莉、张艳、白莉等。总课题组全面负责整个课题研究的策划、设计、组织、管理,并以研究工作会议、讲座、论坛等方式部署研究任务,协调研究力量,组织研究活动,评价研究成果,指导和推动研究工作的开展。
2、总课题组下设子课题组。总课题组负责资料的搜集、整理,活动的宣传、策划,以及材料收集、汇编等日常事务。开题以后,在全校范围进行宣传,通过座谈、研讨,结合每个人的特点、兴趣,寻找自己的兴奋点,确定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形成若干子课题,以子课题组为单位实施课题研究,定期交流、研讨、评价、调整。
九、课题保障措施:
1、本校有一支素质精良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课题组,思想重视,领导支持,加强组织,有足够的经费保证。
2、制定计划,分步实施。
3、具备科学的实践态度和精神,刻苦钻研、改革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接受专家指导逐步修改与完善改革方案。
4、加强实验过程的整理,强化实验过程的监控。坚持定期召开实验总结会,理论研究会。
5、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十、研究成果: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从本校实际出发,先后投入资金10多万元,对校园物化环境建设进行改造。为教师提供了优越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兴趣的培养,特长的发挥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同时,为了保证学生在品德、学习、作风、体质、能力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学生的习惯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意志得到了磨练。优良的校园文化,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品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迈上新的台阶。
2、改变了以前重智轻德现象普通。真正将“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做到了实处,也避免了学科德育标签化。将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很多的时候,在各科教学中,德育有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德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德育的途径也避免了以前的单一的弊端。呈现出了多样化,生活化,生动性等特点。
3、充分利用德育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使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陶冶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了学生规范的日常行为,提高了学生自理、自学、自治、自律、自强的能力。学生在家勤动手,能讲礼貌,守社会公德。促进了良好校风、班风的形成。
4、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
由于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各科成绩和课堂教学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班,德育工作的有效开
展,也促进了学校其他的工作的开展,校运动队在区级田径运动会中荣获了团体总分第六名,在市区的比赛中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在区中小学课间操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5、推动了学校德育科研工作的展开。
本学期,我校以区教委关于德育工作的精神为指导,以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为发展点,以实施德育日常工作全程管理为重点,全面提高我校的德育工作水平。通过落实德育建设,构建良好的德育体系和扎实的德育科研实践,我们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学生的德育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了有机渗透,进一步明确了德育保障机制,开展各项德育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进一步加强了德育科学研究,使学校德育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学校荣获了省级文明单位的称号。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主要为:
1、各学科的优秀德育教案共上交38份。
2、教师学科德育渗透研究论文集征得论文50篇。
3、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一份。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2013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们进行了科研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活动。自课题成立以来,在教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两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我们的课题已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语文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
在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尚不能很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因素,错过了进行德育的大好时机。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以智育代替德育,“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时刻存在。因此,针对以上这些弊端,我们觉得本课题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传道”于“授业”之中,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文道一体,潜移默化之功效。
二、课题的界定
(一)语文教学是指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
(二)德育渗透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培养要求通过借助载体、建构氛围熏陶、引导教育对象,使之接受有关思想、观点、作风、行为,实现教育意图的教育形式。
三、理论依据
德育工作是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渗透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德育教育也正在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
寓德育于语文学科教学中要强调运用以下三种渗透原则。
一是有意渗透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针对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特征,确立本学科德育目标体系,实行德育目标控制,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总体目标一以贯之;学科目标,具体明确;课时目标,落实到位。
二是有序渗透原则: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德育内容结构的序列性和完整性,对教学中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以求得良好的整体效应。做到德育进程有条不紊,层次清楚;德育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三是有机渗透原则:找准渗透点,选择教学的某一环节、某一知识点或训练点作为突破口,适当、适时、适量地进行德育,做到知识与德育水乳交融,避免穿靴戴帽,牵强附会。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通过研究,积极探索德育渗透之道。让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既不只停留在具体内容上,也不搞形式,而是辩证的,按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进行德育渗透。
(二)研究内容:
1.现状研究。主要是调查研究语文学科教学中是否根据自身学科特点渗透了德育因素,存在哪些具体问题,以便针对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思想教育目标与任务,从而落实到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中。
2.对策研究,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应从如下方面考虑:
(1)转变观念,提高教育工作者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
(2)建立课堂德育渗透体系和实施网络,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的、完整的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结构和氛围。
(3)完善语文学科每章节德育教学的渗透点及内容。4.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五、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以本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品质等情况,为研究对策提供依据,在研究中,将针对学生作连续的跟踪调查,以观察和分析加强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二)理论研究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教育教学理论,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借鉴他人的教改成果,研究存在的困难问题,逐步形成对被调研对象的教育对策。
(三)行动研究法。由于行动研究法是一种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于一体的教育研究模式,它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了个体或群体与专家或团体的密切结合。因此,行动研究法对于教学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开展研究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方法指导,具体到本课题就是要求课题组成员在教学实践中要掌握“制度计划、收集信息、观察与反思”的基本研究方法。
六、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将在各个学科进行,以分学科实验为基础,形成学科综合实验。本课题研究为期两年,实验将分成以下三个阶段完成:
2011年4月至2011年9月为准备阶段; 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为实施阶段;
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为总结验收阶段;
在2013年4月总结出本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以供评价和推广。
七、研究成效
通过德育渗透的研究探索出一套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语言熏陶法。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有声及无声语言的作用,透过教材内容的外壳,进行情的迁移,情的默化,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现行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广阔的德育天地,如语文教材中展示的西湖的明艳、泰岱的雄浑、三峡的雄壮,如果我们运用绘声绘色、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
(二)讲授分析法。
讲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手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德育目标的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人情人理的分析,来渗透思想品行教育。如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教师可通过对地震中父亲和儿子的行为和内心活动的分析,可以让学生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儿子的坚强与勇敢。
(三)解疑答难法。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他们愿意思考,脑子里有不少问号。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摸准他们的“疑点、难点、热点”,用数字,用事实,给他们答疑解难,就能帮他们解开思想疙瘩,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的思想认识得到升华。
(四)榜样启迪法。
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的事迹以及现实生活中好人好事为榜样,分析他们高尚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向英雄模范学习。如数理化教学中,每讲到一个公式定理的概念时,可以简单介绍这些公式,定理的发明人的事迹,启迪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而献身。
(五)推荐读物法。
根据教育目标的需要,依据教材内容推荐一定的优秀政治思想读物,让学生阅读,从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学习历史课,可以推荐《上下五千年》《昨天、今天、明天》等国情教育读本,让学生在阅读中接受教育。
总之,教学中传授知识、发展智能,是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而学科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又为完成学科知识、智能教育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和思想合格证。学生的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同他们学识、智能、意志、情感、品质的培养,必须得到同步发展,我们应再下一番苦功夫,探索出语文学科渗透德育的新路,开创出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八、反思
经过两年的研究,以及围绕课题研究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我们沿着“整体、科学、现代、主体、优化、深层、实效”的目标,推进学科的德育渗透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在以后的工作中争取有新的进步。
九、参考文献:
1.《吉林教育》2012年第2期
2.《学校道德教育与人的生命发展》 朱小蔓
第五篇:《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广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方式研究》子课题《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课题批准文号:广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 J06-144-P0
1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校地处偏远山区,经济水平低,条件简陋,生源差,家长多数文化程度不高。要提高育人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必须形成一股教育合力。为此,我校曾于2005年开展了由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 “关于构建学习型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研究”的子课题“关于构建‘书香校园’的探索与实践”的课题研究(现已顺利结题,成果荣获一等奖)。经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强化了师生的读书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了校园文化,增强了学校的文化氛围。但我们从中也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出的种种心理问题:
一、厌学心理。学生和外界的接触不多,思想相对闭塞,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积极性不高,成绩难以提高。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放弃了学习。二,依赖心理。不可否认,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而学生的独立能力却下降了。他们在生活中依赖父母,不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课堂上,不积极思考,依赖老师给出结果等等。
三、烦燥心理。现在学生的所处年代,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社会上大量的形形色色的信息不断地刺激着他们,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使他们心里充满各种矛盾和困惑。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在潜移默化中误导着小学生,使一些学生“静”不下来,做事没有耐心。此外,一些传统的品德课程教学枯燥,空洞。新课程标准颁布后,相当部分教师对新课程实验的理念还停留在表面化、简单化的了解上,对有关的要求缺乏深入、透彻的理解,教学方式还脱离不了传统的桎梏,教育学生的方法没有联系现实生活,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学生在学校学到了各科知识,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这不能说不是学校教育的一大缺憾。以上这些,无不困扰着我们的小学生,也困扰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肩上担负着两重任务,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也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公民。身心健康是人的素质基础。它不仅意味着有健全的身体,而且必须有健全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
鉴于此,我校申请实施“在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实验课题。
二、课题实验的做法
(一)、课题实验的步骤和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07年3月――2007年8月)。在课题研究初期,查阅有关文献,如《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著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组建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加强教师的培训,确定实验的切入点。
第二阶段:实验主体阶段(2007年9月——2008年12月)。按计划举行研讨活动,开展全面的心理素质调查分析。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自测,分析学生基本情况,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构建“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设计多样的教学研讨活动、教学评价方式对比活动,举行优秀课例评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学体会和教学成功案例。邀请专家指导,提升研究质量。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09年1月----2009年7月)。在这个阶段,课题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进行有关心理品质指标的测量与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假设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整体分析。加强实验教师的经验总结,形成论文。完成课题实验总结报告。汇编各类研究成果。邀请总课题组专家进行研究鉴定,完善资料,形成成果。
(二)、课题实验的内容
1、研究心理健康状况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2、研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方法。在汲取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着力点,逐步形成适合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3、研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与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
(三)课题实验的研究方法
本次实验使用统编教材及校本教材,不改变现行的班级授课方式,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面下功夫,在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具体包括:文献研究、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实验研究等研究方法。同时,坚持以下原则:
1、协同性原则: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立足于学科的自身任务,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教学之中,做到从不同层面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2、尊重性原则: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的存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3、活动性原则: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
4、现实性原则:立足于农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品德实际、心理健康水平实际。
(四)课题实验的主要措施
1、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依靠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班主任捕捉机遇,针对班级突发事件中个别同学存在心理问题的现象进行因势利导,矫正他们的心理障碍。因材施教,针对有的同学由于任性、冲动、脾气暴躁,经常与其它同学吵闹甚至大打出手这一不良问题,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打架的原因,引导他们换位思考,引导他们如何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另一方面,班主任利用班会时间,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班级主题活动。
2、凭借少先队工作平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每周宣传一次心理健康小常识宣传活动。由学校的小播音员们轮流播报,材料由课题组的老师们提供。开展“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活动,了解我校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普遍存在的一些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向同学们征集“金点子”。开展有关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手抄报比赛,对于一些较优秀的手抄报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在学校的宣传栏上展示。
3、结合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寻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刻苦钻研的童第周、不怕失败的爱迪生进行教育。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通过角色转换想象主人公当时的内心,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使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地教育,并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在数学教学中,训练学生认真细致的品质。
4、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成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每天下午放学后向全体学生开放,每天安排老师值班,接受学生来访和个别咨询。对于来访的学生,值班老师热情招待,耐心倾听,分析问题的原因,一起寻找对策,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设立了“成长信箱”,由专门老师负责,对于来信的内容严加保密,并一一给予回信。
5、整合“家校”教育合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搭建家校工作结合的平台,联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办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尽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开展贴近家庭生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印发《家长评价表》、《家长问卷》,要求家长经常让孩子参与家庭的一些实践活动,如让孩子当一天家,做一顿晚餐,和家长一起参加一次公益劳动等,家长实事求是地根据孩子的表现,按评价表内容给予评价,真正让孩子体验当家的辛苦和付出的快乐,从小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开展学校、社区联谊活动,宣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举行心理咨询活动。
三、课题实验成果卓著 在研究过程中,我校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当作我校的重要内容,当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来抓。自承接课题以来,我校每学期都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必学内容,校长亲自做讲座,动员学校各方面参与心理健康工作,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骨干辅导员队伍建设。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了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
1、促进了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我校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通过不断学习、研究,教师的自我觉察能力和自我反省水平得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获得不断发展。可以说,教师的研究意识将一节课的某个教育教学事件的思考深入到相关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对“我做了什么”、“有什么不足”、“我的专业任务完成得如何”等的深层思考,对实际教学进行感受和体验,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己的思想、行为、价值观、态度和情感,重审自己从事教学的思想依据,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最后,在实践中检验经验并发现新的问题。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地反思,最终促使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质量的提高。
2、提高了我校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是一个引导教师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老师在研究的过程中,总会关注着课堂上、校园内、家庭里、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研究意识的加强,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老师们能写、乐写。课题的实施,使我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青年教师,迅速成为学校的学科带头人。他们或提拔为学校领导,评为教学能手,成为教研组成员。他们身上留了专业化成长的烙印。如青年教师袁飞华、袁丽红、张雪萍、袁晓霞等迅速成为学科带头人。我们可以从袁晓霞老师写的的体会中窥见一斑:“没有学生的生活,还会有更多的快乐吗?选择了当老师,纵使自己失去了很多,但毕竟会拥有满园春色的愉悦,投桃报李时的慰藉,而这正是她人生所需要的。她有所挚爱的学生,为此付出的一切她无怨无悔”
3、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贯彻和落实(1)发挥了“三结合”的教育优势。为形成教育合力,我们办好家长学校,增进家校联系。我们坚持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听讲座、随堂听课、亲子活动等形式,丰富家长学校活动,家长参与率达90%以上。同时,坚持通过电话联系、家访,经常性地与家长沟通,充分利用通讯的便利,推进家校联系,提高了家教水平。我们组织以小队的形式引领学生走入社会,开展“走向社会,实践成才”的活动,特别是利用传统节日、双休日、寒暑假,引导鼓励学生深入到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2)促进了养成教育的规范。我校通过国旗下讲话、争创文明班评比、学雷锋做好事、开展中队主题队会等活动,在全校掀起学习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一日常规》的热潮。同时深入开展了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等等。我们要求班主任积极思考,加强班级制度、班风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争创班级特色,争创“文明班级”。同时,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开展评比工作,对学生的早读、清洁卫生、行为规范、出操、等十个方面进行考核管理。同时,学校还设立了“学生值日小组”,负责巡视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反馈。通过规范管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主人翁意识提到培养。
(3)彰显爱心教育。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积极引导教师做到严格要求、谆谆善诱、因材施教,让“爱”的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时,我校教师能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各科教学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学生在课堂上既学到了知识又受到了思想教育。课后教师耐心辅导不同层次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生,教师采取各种方法,从思想、学习、情感甚至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鼓励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战胜挫折和困难,努力提高自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对于学困生,学校提出了“先教会怎样做人”的管理思想。同时,教导处还建立了学困生档案,对他们进行学情跟踪。
在成效显著的课题实验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学生也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们的孩子变得更聪明了,更活泼了他们变得更爱老师、爱学校,更会与小伙伴合作。到我校参观的领导、老师都认为我们的学生文明程度高,表现力强,综合素质高。他们学习积极,在书香校园里,坚持写日记,敢于投稿,积极参赛,在各种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07年,袁 艳、叶倩妮同学参加龙川县五年级小学生手抄报比赛都荣获三等奖;叶婷婷、袁泉新参加龙川县小学六年级语文竞赛都荣获三等奖;袁汀等六位同学评为县“三好学生”;叶倩妮、张 程同学评为县“优秀少先队员”;巫惠慧、巫文颖、张钰婷三位同学评为县“优秀少先队干部”; 袁韬、叶婷婷、袁雅敏、巫惠慧参加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学生杂志社主办的第五届“叶圣陶”全国中小学生新作文大赛分获二等奖、三等奖、三等奖和优胜奖。
2008年,袁秀清、叶艳同学参加龙川县五年级小学生手抄报比赛中均荣获三等奖;巫彬梅、袁鑫同学参加龙川县小学六年级语文竞赛中均三等奖;叶小婷等五位同学评为县“三好学生”; 袁宁、袁晓琪同学评为县“优秀少先队员”; 叶倩妮、叶建成同学评为县“优秀少先队干部”;袁丽红等16为同学参加“时代作文大赛”获得优异的成绩;叶秀媚、叶艳同学参加由少儿书画杂志社主办的绘画比赛中进入“中华小书画家五百强”;在参加第二十一届《双龙杯》全国少年儿童书画大赛中,袁 兴、袁浩警获得钻石杯奖;邹立栋等20位同学获得银杯奖;刘文达等14位同学获得铜杯奖。
2008年,六年级学生巫文颖的习作《童年趣事》、叶春娴的习作《给父母的一封信》在《河源晚报》上发表。
三年多来,我校教师共撰写读书心得2000余篇。教师研究论文、读书心得汇编成集。2007年,袁伟东校长主编山区农村小学“书香校园”课题实验成果集《书香溢山区》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教师论文在各级刊物中发表。2007年11月,袁伟东校长应邀参加第四届教育家大会,论文《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在会上被评为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入刊《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和《中国教育家》杂志,并被《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CPCD)全文收录;2008年3月17日,袁伟东校长论文《和谐校园》在《现代教育报》发表,并入编《中国名校和谐校园文化全书》。2008年11月,袁伟东校长应邀参加第五届教育家大会,论文《创新搞实验 科研促课改——让新课改将山区农村学校带入一个全新的未来》在会上被评为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入刊《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袁焕军副校长撰写的论文《搭建校本培训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发表在全国重点期刊《教育与探索》上。袁丽红老师撰写的论文《数学教学中的美》在《河源晚报》上发表。袁晓霞老师撰写的德育论文《春风化雨润心田》荣获全国创新论文及论文评比一等奖,《谈班主任工作的激励艺术》在河源市中小学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三等奖。张雪萍老师撰写的论文《声调教学方法的初探》在“新形势下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论坛”征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师生的显著成绩,成就了学校的辉煌,为打造山区农村小学教育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我校参加由中国人才研究会、教育人才专业委员会、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联合主办的校园文化评比中评为“中国教育创新示范单位”,成果荣获“中国校园文化建设创新二等奖”;
我校选送的绘画作品《春华秋实》参加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文艺调演中获艺术作品类小学组三等奖;
我校由龙川县教育局、龙川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联合举行的检查中,被评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与学校管理工作优秀单位”;
2008年,我校由先后被中共龙川县委员会、龙川县人民政府分别评为“县教育教学先进单位”、“龙川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2008年,我校又光荣的被中共广东省宣传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评为“广东省书香校园”。
四、存在问题及分析与今后的设想
(一)存在问题及分析
1、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农村山区学校的经费极其有限,课题组成员均为兼职教师,造成业务培训的时间、力度还不够,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经验不足等原因,我校的实验工作还不能做到全员参与、全面铺开。
2、家庭教育明显滞后。由于我校是农村山区学校,很多家长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教育观念落后等原因,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很多误区,难以配合学校的工作。共同教育学生的合力不能很好的整合。
(二)今后设想
1、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常识,让全体教师掌握必要的心理知识和自我调控能力。
2、建立较为完善的教育网络。加强研究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让广大家长积极支持、配合学校的教育。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来源: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