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心得

时间:2019-05-12 04:55: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心得》。

第一篇: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心得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心得

祖山总校山神庙小学 杨丽芸

在学习或者说是接触建构主义以前,我对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已经有所了解。它们都是由专家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的结论,而这些专家的名声又为这些理论的正确性树立了权威。对这一行不太熟悉的我曾经对这些理论深信不疑。(夸张了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作是外显行为改变的过程,学习者外显行为的改变主要显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它强调外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在教育上主张运用奖励和处罚。(恩,很正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则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对事物进行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学到的是思维方式,即认知结构。(恩,也很正确)写到这里,我似乎觉得自己是棵墙头草,无论哪边都要倒。其实,这是死读书不思考的结果。学而不思则惘。任何理论的存在都有其价值,但这并不表示它们都是正确的。拿行为主义来说,它就是否定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即人是有意识的。

因此,无论学习哪门课,哪些理论,我们都要勤于思考,提出质疑,将原先获得的知识与现有的知识进行比较、判断、分析,得出最终的有意义有价值的结论。(我认为这就是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纵观建构主义的发展历史,其中最为重要的三个人物是杜威、皮亚杰和维果斯基。虽然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但在经验建构上却有着共同点——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新旧经验之间进行着双向的建构过程。

不错,在学习建构主义的过程中我深有体会。由于之前我对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所以在与建构主义概念的比较中我知道哪些主张需要保留,哪些则要摒弃。新旧理论在我的脑中互相进行着补充,逐步完善我对理论的理解。正是有了先前的学习经验,才会有后面的比较与选择,可见学习者在学习前的基本经验与基础知识对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认为这一点对我们的教学很重要。教师在实施教学前必须了解学生对某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学生对某一概念全然不知,那他们就犹如一张张白纸,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学习;如果学生对某一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那为什么我们不利用一下呢?比如煮汤圆。也许学生们不一定亲自煮过,但至少他们知道汤圆煮好了会浮起来。这个现象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已有的经验,如果教师能将浮力原理渗透在这个生活经验中,学生一定会学习得更好,也会对更多的生活现象发生兴趣,从而进一步对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产生学习了解并掌握的兴趣。这又让我想到了维果斯基的言论。他把学习者的日常经验称为“自下而上的知识”,而把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自下而上的知识只有与自上而下的知识相互联系,才能成为系统的知识,才能获得成长的基础。教师系统地讲授知识,学生发散地寻找生活中的实例,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与价值。

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于是主动性成了建构主义的又一特点。学生们不是被动地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和理论,而是会思考,会运用,会联系的。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就像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如果说学习者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将其与旧知识相结合,并进行比较是学习的主动性,那么我想在这里对主动性再进行适当的延伸。正如文章开头我所写的,在比较,判断,分析后得出结论。其实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主动地结合了新旧知识,更主动地对其提出了质疑。新理论的出现意味着先前理论的不完善,而这一新理论又是否会在将来被更新的理论所取代呢,它又有何不妥或缺陷呢?正是带着这样的质疑,带着这样的审视态度积极地思考探索研究,专家们才会提出一个又一个日渐完善的理论,我们的社会才会发展,才会向前,才会有那么多新奇的事物出现。人类的主动性为世界,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建构主义强调的新旧知识相结合及主动性都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来展开的,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态度是最为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良好的学习方式,给予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觉踊跃的沉浸在学习的海洋中。然而就日前中小学生的学习情况看,他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实在不容乐观。每天都有太多的作业,每周都有太多的考试。好像学习就是为了填写试卷上的空格,就是用脑子把书本上的文字搬到考卷上。于是不知何时,课堂上沉睡的人多了,开小差的人更多了。学生之所以会有这样得学习态度,关键在于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由于这一点在现今的中小学教育中太不被重视,才会导致许多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那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学,学习的目的何在呢?许多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被父母逼着去学英语,您认为这有必要吗?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与人交流的工具。在中国人的世界里,中文都没学好就学英语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了呢?学习,关键在于它的意义,就如物理课上学过的冷凝这一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滴,这个学了有什么用呢?别说,曾经就有人利用这个小小的知识将海水变为淡水,在海上漂了很久,一直坚持到救援人员到达。(不信的,可以上网查查)相信知道这个故事的学生一定会把这个知识点牢记于心,因为它与生存挂了钩。只有想学,要学的学生才会学得好,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努力认真的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在为什么学这一点上下点功夫。

讲了这么多关于建构主义理念渗透到教学中的例子,不难发现,建构主义本身并没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只是把教学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世界之中,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认知和学习知识的理论。教师不妨把它作为一种运用在教学中的工具,用建构主义的思想鼓励学生,让学生重新对学习产生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寻找快乐,学会思考,走向成功。

第二篇:建构主义学习心得

建构主义学习心得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是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于是主动性成了建构主义的又一特点。学生们不是被动地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和理论,而是会思考,会运用,会联系的。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就像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如果说学习者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将其与旧知识相结合,并进行比较是学习的主动性,那么我想在这里对主动性再进行适当的延伸。正如文章开头我所写的,在比较,判断,分析后得出结论。其实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主动地结合了新旧知识,更主动地对其提出了质疑。新理论的出现意味着先前理论的不完善,而这一新理论又是否会在将来被更新的理论所取代呢,它又有何不妥或缺陷呢?正是带着这样的质疑,带着这样的审视态度积极地思考探索研究,专家们才会提出一个又一个日渐完善的理论,我们的社会才会发展,才会向前,才会有那么多新奇的事物出现。人类的主动性为世界,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建构主义强调的新旧知识相结合及主动性都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来展开的,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态度是最为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良好的学习方式,给予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觉踊跃的沉浸在学习的海洋中。然而就日前中小学生的学习情况看,他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实在不容乐观。每天都有太多的作业,每周都有太多的考试。好像学习就是为了填写试卷上的空格,就是用脑子把书本上的文字搬到考卷上。于是不知何时,课堂上沉睡的人多了,开小差的人更多了。学生之所以会有这样得学习态度,关键在于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由于这一点在现今的中小学教育中太不被重视,才会导致许多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那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学,学习的目的何在呢? 只有想学,要学的学生才会学得好,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努力认真的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在为什么学这一点上下点功夫。

建构主义本身并没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只是把教学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世界之中,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认知和学习知识的理论。教师不妨把它作为一种运用在教学中的工具,用建构主义的思想鼓励学生,让学生重新对学习产生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寻找快乐,学会思考,走向成功。

第三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心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心得

何征宇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近年来在西方国家逐渐流行起来的一种学习理论,它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发展,是从认识论的高度对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的直接结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是把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是知识的处理和转化;由于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因而学习者是基于自己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以及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和自我发展,强调认识主体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但它也不否定外部的引导和学习时个体之间的互动过程,它反对的是知识的纯粹灌输。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可以追溯十七到十八世纪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维柯(Giambattista Vico),他认为,人们只能清楚地理解自己建构的一切。十八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对于认识论中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综合观点促进了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发展,他认为,认识的主体必须利用内部建构的基本认知原则去组织经验,发展知识,从而认识世界,而不是被动地、真实地将客观世界的现实印象直接投射到头脑中。康德之后,二十世纪对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将其应用于儿童学习与发展和课堂教学的当首推杜威、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但在二十世纪大半时间里,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一直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终身教育已在社会占有中心地位。终身教育倡导的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在学习化的社会中,学会如何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现代多媒体和Internet技术的迅猛发展,它们作为有效工具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学习化社会中,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念,把教育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上已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开来。

建构主义思想有多种渊源,在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考察和反思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流派,其中有代表性学习理论的有以下六种:

1、信息加工建构主义论 这是一种较简单的建构主义,它又叫轻微的建构主义。它只承认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它把人的思维过程视为计算机加工信息的过程。这说明它认为人的知识是从外部获得的,而不是个体内部建构的。从严格意义上讲,信息加工建构主义不应是建构主义。所以有人把它叫作轻微的建构主义。

2、社会文化认知观的建构主义 又叫中介行为的社会文化取向,它强调学徒认知期式的学习方式。即先让学习者作为外部人员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进行观察和模仿,当他们发展了自主能力后,在让他们独立的承担任务。

3、激进建构主义 激进建构主义来源于杜威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思想,它的代表人物是冯·格拉斯菲尔德(Von Glaserfeld),他提出了两条原则对激进建构主义进行了定义。(1)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2)认知的机能是适应,它应该有助于主体对经验世界的组织,而不只是对某一客观存在的现实的发现。激进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基于其认知过程和其自身的经验世界的对话而建构的。学习是多层面的,其中最关键的是个体的建构。

4、社会建构主义 它是以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主观世界是与社会相互联系的。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内,通过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自身的认知过程而建立的。人类建构的现实不断地被改造和相互作用,以尽可能与客观存在的现实一致,尽管永远也达不到。社会建构主义也把学习看成是个体自己建构的过程,但它更关注的是建构过程中社会的一面。

5、社会建构论的建构主义 它与社会建构主义很相似,但它把社会置于个体之上,在大社会而不是心理水平上谈社会交往对个体学习的影响。它认为,知识根本不存在于个体内部,而是属于社会的,它们以文本的形式出现,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来对文本的意义进行解释。

6、控制论系统观的建构主义 这种观点以循环控制思想为基础,强调人类系统和所分析现象的相互作用和反馈,以及个体的自我反省。认知主体不是站在世界之外的静止的观察者,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观察者和反省的参与者,而且不同的观察者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它重视交互式教学和合作学习。

以上是六种不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们的共同点是:(1)都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2)都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的知识为基础的。(3)都重视学习者以前所建构的知识和经验。它们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对下面问题的回答不同:文化对知识有何影响?个体和社会有何关系?个体的知识是外部输入的,还是内部生成的?

个体的知识是外部输入的,还是内部生成的?这是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都倾向于把知识看成是外部输入的,个体象一面镜子,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建构主义反对这种观点,它把知识看成是个体积极主动建构的,它更强调学习者内部生成的作用。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实际上有三种形式的知识建构,即个体的建构、个体间的建构、在更大社会文化背景的公共知识的建构,不同建构主义范式对这三种建构方式的重视程度是有差别的。社会文化认知观点、社会建构主义以及社会建构论受维果茨基思想的影响,重视学习的社会性一面,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活动源于社会性相互作用,它们一方面重视合作、讨论在学习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重视现有的社会文化知识在个体学习中的作用,强调把社会文化知识内化为个体的经验。而激进的建构主义则关注的是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对社会中的相互作用重视不够。目前,各种建构主义的分歧正在减小。激进的建构主义也看到了社会性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而社会性建构主义也在吸收知识个体建构的思想。所以,在应用建构主义于教学中时,我们既要对学习的社会一面给于足够的重视,同时也要认识到个体内部的建构是学习的基础,必须对建构的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特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积极的学习建构主义的学习是积极的。在传统的学习中,学习只能按照教师给定的方式进行,学生的作用就是对教师的知识进行编码,并用同样的编码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被教师和教科书控制下的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积极的参与到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2.建构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是建构性的。指新信息必须被详加说明并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以使学生能记住简单的信息,同时能够理解复杂的材料。3.累积的学习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先前所建构的知识和经验,认为学习应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把它们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4.目标指向学习学习者应该意识到学习目标,并愿意实现这一目标,那么这样的学习才能获得成功。但应该注意的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目标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学习目标。在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意义的积极建构者,因而学习目标不应该从外部、由他人设定,它形成于学习过程的内部,由学习者自己设定。它产生于学习者与教师、教学内容、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5.诊断型的学习学习者应该进行诸如控制、自我测试与检查之类的活动,以帮助他们诊断和判断学习活动是否追寻着所设定的目标。建构主义希望,学生最终自己控制学习过程。能够进行自我控制的学生应该自主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和诊断,而不是从外部来获得反馈。6.反思型学习反思是对自己思维过程和结果的思维,它是一种元认知策略。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在学习中发展这种元认知策略。

三、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遵循以下原则: 1.多重性原则传统的教学设计者把其作用视为知识的简化者。建构主义学习认为,学习应该能够反映知识的复杂程度,鼓励从多重的取向获得观点。2.积极性原则建构主义强调学习应该激起认识的需要或愿望。使学习者能够积极的参与问题解决过程。3.适应性原则适应性是指对现有结构的经验的反应。现有的知识应该被确认和评价。学习应包括对新结构的评价以检测其切实可行性。建构主义学习要求对现有概念结构提出足够的挑战以引起混乱,并从而导致反思和适应。4.真实性原则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基于背景的。所以,学习需要提供一个有助于迁移的真实的学习环境。5.表达性原则学习有关纳入到学习材料的表征,能够把知识从缄默状态提高到一个新的抽象水平。6.无限性原则建构主义强调元认知过程以保证学习经验的动态、持续的性质。

四、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把教学视为一种环境强调了学习发生的“地点”或“空间”。在最低程度,一个学习环境包括:学习者、学习者行动(使用工具、收集信息和解释信息、与他人交往等)的环境或空间。传统的教学更多的是强调控制和指导的教学环境,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的是学生的积极性和选择。建构主义更倾向用学习环境来代替教学环境。所谓学习环境就是:学习被刺激和支持的地点(B·G·Willson,1995)。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有以下特征:

1、真实的学习环境 学习活动的真实性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的活动与学习被应用的环境的联系程度。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的活动或实践,这些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和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意义。

2、合作学习社会交往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应该支持合作,而不是竞争。维果茨基认为,认知发展依赖于儿童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和概念的发展。尤其是学生之间的交谈,有助于他们形成假设并进行检验,有助于学生用多重的观点来看待知识和信息。

3、从多重的角度来探究学习材料建构主义强调应该创设含有多重信息来源和多重观点的学习环境。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助于学生探索和整合知识以形成自己对意义的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鼓励学习者获取多样化的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综合以形成一个整合的更为高级的观点。斯皮罗等认为,教学一方面要提供学生建构理解所需要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景采用适当的策略,并提出“随机访取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即对同一教学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的时间进行多次,每次的情景都不一样,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要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表征模式进行知识的建构,以适应他们自己的需要。

4、鼓励学习者的反思能力反思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一个核心特征,也就是说,学习者要进行自我监控,能够进行自我监控是判断学习是否达到目标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调整学习策略的依据,它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所不可或缺的。

5、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建构主义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为人是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和建构者,学生带着自己的目标和好奇心来到课堂。建构主义学习观下的教师由信息的提供者变为获取信息的指导者,是提供学习支架(scaffolding)的人,是任务和问题的展现者。教师的责任就是创造含有丰富信息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其中思考、探索和建构意义。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1.教师的角色定位建构主义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为人是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和建构者,学生带着自己的目标和好奇心来到课堂。建构主义学习观下的教师由信息的提供者变为获取信息的指导者,是提供学习支架(scaffolding)的人,是任务和问题的展现者。教师的责任就是创造含有丰富信息的环境,是学生能够在其中思考、探索和建构意义的环境。激进的建构主义者冯·格拉斯菲尔德指出:我们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看作是个人建构自己经验的产物,教师的作用将不在是讲受“事实”,而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这要求教师从教学的中心、权威转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支持者,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自己形成有关知识和体系,学生能够更多从自己内部对学习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

2、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教学环境建构主义强调要给学生创造真实的教学环境。学习活动的真实性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的活动与学习被应用的环境的联系程度。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的活动或实践,这些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和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意义。为此教师应尽可能地把学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中发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独立或合作的探索活动。在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也可以利用它们对实际生活过程或现象进行的逼真模拟,给学生创造近乎于实际的教学环境。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学生学习知识应先分解然后再综合,现在看来不完全是这样,学生一开始可能就会介入到一个复杂的问题之中,所涉及到的其他知识作为学生新学习知识的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建构起自己的有关知识。

3、从多重的角度来探究学习材料建构主义强调应该创设含有多重信息来源和多重观点的学习环境。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助于学生探索和整合知识以形成自己对意义的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鼓励学习者获取多样化的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综合以形成一个整合的更为高级的观点。斯皮罗等认为,教学一方面要提供学生建构理解所需要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景采用适当的策略,并提出“随机访取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即对同一教学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的时间进行多次,每次的情景都不一样,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要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表征模式进行知识的建构,以适应他们自己的需要。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总是很自信,很相信自己对问题的处理能力,经常把自己对问题的不完全或单方面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使众多的学生仅仅拥有有限的几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如高考中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解决总是随考场、考点或地区集中出现几种方式。这表现在教学上就是,用大量的试题去训练和适应某些解题模式;用加班加点的方法给学生灌输大量的“描述性”知识,而有些问题和现象本来是不应该来“描述”的,应通过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这些做法实际上是抹杀了学生个体思维的独特性,剥夺了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独立进行探索的权力。因此教师对学生要解决的问题不能包办,要给学生以最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4、建构主义学习观下的课程开发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点看,学生的知识是通过他们的主动活动自己建构的,每个学生建构的知识都有其个性特征。这要求我们开发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能够给学生提供真实过程和现象、能够使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学习过程以及能够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课程。现代学校在我国出现100多年来,我国的课程主要实施的是学科课程。在学科课程中,教学目标,评价方式和方法是由课程设计者统一制定的,学生的知识是通过教师的讲受统一建构的,课程内容是按照把学生都培养成专业工作者的标准来设计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的学科课程越来越不适应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需要,所以必须对此进行改革。现在我国已开始进行全方位的课程改革,如开发三级课程(即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活动课程、综合理科课程、实施选修和必修制等,这些课程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构主义的思想。以上从有限几个方面讨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影响。但最关键的是它使我们重新认识了学生学习的本质,反思了教育的目的,转变了教育教学观念,为我们进行教育改革带来了希望。

(摘自

北京师范大学 刘克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篇: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学习心得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学习心得

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他指出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不采用当时流行的等实验组及多人资料统计的方式,而采用对于个别儿童(他自己的女儿)在自然的情境下连续、细密的观察纪录他们对事物处理的智能反应,属于质的研究。而他这种研究方式,广为现时儿童心理学家所采用。

对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经过我们近期学习,深深的体会到:当老师不懂儿童心理学史肯定当不好的。人总是积极地试图学习。皮亚杰指出,儿童是积极的学习者,他们会主动去思考有关外部世界的知识。皮亚杰眼中的儿童通过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检验来发现周围事物是怎么运作的。由此,皮亚杰得出了对人的根本看法:人生而有理性,人总是企图了解周围世界。这强调了儿童对于知识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那么儿童如何获得新知识?皮亚杰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具有理解客观世界的内在欲望,这便是其探究世界的内部动机。正是这个内在动力驱使儿童主动、积极地发现知识。至于如何获得新知识,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通常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是给学生解释概念,那么学生掌握的也不过是“死的知识”,因而,学生需要亲身探索和经历事物的机会。其次,他以儿童扔玩具为例,认为这一在父母眼里调皮的行为极有可能是儿童在体验物体的重力现象以及自由落体的过程。

除此之外,皮亚杰提出了智力发展的四个阶段,认为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他认为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需要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才可能出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智力的塑造是有条件的,它必须遵循智力发展的阶段来设计课程。教学不能超越儿童的发展阶段搞拔苗助长。结合我们现在的教育设计,这一点做的还是有些不足,我们应该结合理论与实际开发新的设计。

对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我认为可以充分利用在现代教育中,希望以后可以有实践的机会来证明理论的正确。

第五篇:建构主义

、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分析与反思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教学的贡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继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之后又一对当今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的学习理论。它丰富和深化了学习理论的研究,对改革传 统的“填鸭式”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其对教学领域的贡献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拓宽了学习研究的领域及范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产生时起就不仅重视学校、课堂中的学习,而且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从而使其自身有更好的生态效度。这一方面对教育、教学实践有更好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学习研究的领域及范围,从而丰富了学习理论。

第二,深化了关于知识及学习的本质性认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放弃了行为主义客观反映论的认识论信条,认为知识是主体在原有的经验图式上建构客观世界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自我组织的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建构主义关于知识、学习的这种认识论立场实现了由客体到主体、由外向内的认识论倒转。

第三,推动了认知科学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非常重视以认知科学特别是认知神经科学作为其理论基础。认知神经科学中的信息封闭系统、非特殊编码模型、自我生成模型等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建构主义理论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又丰富和推动了这些模型的发展和进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一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借助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思想,开发出了极具人性化的和高效率实用的教学软件;另一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将自身的学习、教学理念转化成教学行为、教学产品等,从而扩大了建构主义理论自身的影响。

第四,促进了教学改革。建构主义理论的倡导者们十分重视建构主义理论同教育教学实践的密切结合,提出了许多随机通达教学、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以及自上而下式教学等许多教学方法与模式;并成功开发出了不少出色的教学软件,从而推进了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局限性。“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非常庞杂而又相对完善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在知识观、学习观、教育观、学习环境、意义建构等方面的观点十分丰富”(陈坚林,2010),但它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有不少局限性:

首先,过于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否认知识的客观性,使其具有主观经验主义倾向。建构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不能被人真实地反映的,人所认识的世界图像是按照人的已有的认知图式,有目的地建构的,每一个主体只能认识自己所建构的经验世界;至于外部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他人根本无从知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图式,或不同的原有经验,所以对同一事物的认知会产生不同的建构方式与结果。没有一个世界比另一个世界更加真实,不存在唯一的真实或任何客观的实在。这使得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变得主观经验化,具有狭隘的、唯我论的主观经验主义倾向。从哲学上看,这种观点与主观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相同,而与科学精神是相悖的,也是与当代科学教育的目标相悖的。

其次,过于强调学生学习过程即个体知识在生产过程的信息加工活动的个别性和独特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学习者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出发,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建构自己新的理解”;(古宁汉,1991)这一过程“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否认认知主义理论强调的“在相同经验的学习过程中所进行的信息加工活动本质上的共同性”。

再次,过于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境性、非结构性。这虽然有助于克服教育的空泛性和脱离实际现象,但建构主义过分强调教学的具体与真实,否认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忽略了教学中抽象与概括的重要功能,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最后,它在一程度上忽视了教师的作用。建构主义所持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仅认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所指向的对象,处在教学活动的“ 主体性地位”,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获得知识,并且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性加工,建立起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学习活动中起的是“组织者”和“ 中介” 作用,所以说建构主义在理论上重视的是学生的“ 学”,这又往往会导致忽视教师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优点是有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其缺点则是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因而不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甚至可能偏离教学目标。”

一、积极意义 1.阐释了认识的建构性原则, 有力地揭示了认识的能动性[ 1]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 反对机械反映论。它认为, 认识不是人脑对事物直接的、简单的反映, 而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而成的。认识的建构性原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 认识不是对事物本身的直接反映, 而是通过人的实践, 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认识的正确与否也主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据此, 在教学中,学习者的活动便具有了重要意义;同时, 活动本身强烈地受到物质对象的限制。而那种经得起活动检验的认识, 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识本身的客观性。第二, 对事物的认识是以个体的知识经验、需要、信念等为基础的, 它不只是简单地吸收来自于客体的信息。因此, 在教学中, 必须重视学习者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

第三, 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辩证过程, 它开始于感性直观, 同时又要通过分析、抽象, 超越感性的具体限制, 达到对事物及其联系的本质认识;然后, 再进一步把事物的本质属性与现实中的真实关系联系起来, 达到对“具体”的具体把握, 从抽象走向“思维中的具体”。因此, 教学的过程就是指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要从感性情境出发, 首先达到对抽象的概念、原则的理解, 但不能仅满足于此, 而要进一步深入, 把握其在具体问题中的复杂性和具体变化性, 即能产生广泛迁移。.形成新的教学主体观, 真正认识到学习者的主体性在其认识论原则的基础上, 建构主义提出了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义建构”的独特观点。以“建构”观念取代传统的学习是一种“ 反映”的观念, 这更能体现学习的本质特征。因为“反映”是从客体的角度来看问题, 强调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所具有的客体性与符合性;而“建构”则强调主体性与选择性, 指出了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 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这一观点, 不仅是对认知学习理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继承, 更是一种发扬与创新。它认为, 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在学的意义上,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离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而在教的意义上,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 就在于首先明确学生的主体性, 并积极利用教学信息资源构建新的学习环境, 激发、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协助、促进学生学习。在此基础上,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烈主张在教学活动中, 应以学习者为中心, 从学习者个体出发,从人出发, 以人为本, 真正把学习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首位。这种观点尊重学习者独立的人格与个性, 把学习者看作是一个发展的、能动的个体。虽然每个个体都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但又都有其独特的内部文化。这种内部文化既是学习者个体后继发展的基础, 又影响着后继发展的状况。这种观点是对传统教学个体发展观的突破与超越, 是对传统个体发展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社会决定论的一种扬弃。3.赋予学习与教学以发展性, 深刻揭示出获取知识与学习过程中的非结构性和不确定性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学习看作是一个不断建构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方面, 主体按照自身的知识结构同化、建构客体, 使客体内容不断丰富与创新;另一方面, 客观世界的不断发展又使主体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容量, 提高认识能力。[ 3] 这种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动态发展进程。发展无限, 学习无限。而建构主义教学旨在促进学生学习, 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中, 不断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以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这样, 建构主义教学就成为一种发展性教学, 而不是一种适应性教学。这种发展性实际上是与建构主义强调的学习的非结构性、不确定性等观点紧密联系的。建构主义强调的学习过程中的“ 非结构性” , 实质上是一种解构主义表现。如果说,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主体原有知识结构与客体相互作用、创建意义的建构过程, 那么这一过程主要分两步来进行。第一步要消解原有知识结构———原有知识结构不可能一成不变地永远存在, 而是处于不断的解构与重建之中;第二步则要创建新知识———学习者主体依据自己的认知能力, 在具体社会情境中, 通过对原有知识与新信息的融合、分化而形成对外界信息的一

种新的理解与阐释。[ 4] 这种新的理解与阐释的形成便是新知识的形成。从中可以看出, “解构”意味着突破原有系统, 打破原有封闭结构, 排除原有中心;也意味着将瓦解后的系统各因素与外在因素重新自由结合, 并产生一种具有无限新的发展可能性的网络。[ 5] 网络化的建构思想, 是建构主义“知识是网络结构而不是层级结构”观点的哲学根基, 同时也是学习过程非结构性的深层内涵。“不确定性”是建构主义强调的另一个学习过程的本质特征。在卡林·诺尔—塞蒂纳看来, “不确定性是渐进性和有机化的适应的一个必要条件, 因此也是生存性和重新建构性的变化所具备的一个必要条件”[ 6] ,“没有不确定性, 就没有新的选择群”[ 7]。正如阿尔文·托夫勒所言:“不能把头脑中的模式看成是固定不变的形象、储存室, 而应视之为充满着能量和活力的活的统一体。它不是我们从外界被动接受来的`现成货';相反, 它是我们时时刻刻主动反复改造的东西。”[ 8] 不确定、选择、建构、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正是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 才导致选择的发生;通过选择, 才能建构;而通过建构所带来的变化, 才最终产生“ 发展”这一结果。知识的获得与学习过程内在地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则。4.重新解读教学过程的实质, 指出教学过程是

学习者在教师帮助下, 在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动机及情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

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就是由教育者对学习者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 最主要的是“教”的问题;而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其中心在于学生的“学”。

第一, 学生的头脑并不像传统教学观认为的那样是“一个空桶”、“一张白纸”或“一面镜子” , 而是有

着丰富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主观经验、信念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对这些给予充分的认识、了解和尊重, 因为它们影响着学生后继知识的建构。

第二, 传统教学观基本否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表现为把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的学习应是积极主动的, 这种主动性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因此, 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意向、情绪感受、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科学态度等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建构主义教学过程在某一侧面上就是一个基于学生已有非智力因素作用水平且又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过程。

第三, 在建构主义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也不像传统教学观认为的那样, 是一种比较“孤立” 的个人竞争行为, 而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逐渐完成的。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 学生从这种相互作用中主动开发自己的思维品质, 并完成自己的知识意义建构。显然, 建构主义教学过程观已经超越了传统教学过程观的狭隘, 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动态因素的作用;既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又充分强调教师的指导、帮助作用;既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 又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与开发。这种教学过程观更具有明显的合理性和说服力。.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思维能力, 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元认知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建构主义者认为传统教学观低估了教和学等环节的复杂性, 因此, 在传统教学中, 为初次接触新领域的学生提供的结构完整的学习环境或为学生提供的共同的教学语言、统一的评价标准等, 虽方便了教学, 却大大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在建构主义理论中,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个旨在促进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建构主义下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习, 这就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基础和动力;同时, 在教学原则以及各种教学方法中, 建构主义都一再强调对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把其放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这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的

闪亮点。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即反思能力, 也是建构主义理论一再强调的。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 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多方面因素的认知, 是以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为对象, 以对认知活 动的调节和监控为外在表现的认知。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建构性, 这就要求学习者对自己的知识基础、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等具有清醒的认识, 并能调节、控制、反省认知行为。[ 9] 这意味着, 元认知能力是建 构主义学习中的一个核心内容, 而培养这种元认知能力, 则是建构主义教学当仁不让的责任与任务。教师通过不同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类型, 如抛锚式教学、微型世界、建构包、情景学习、问题解决等, [ 10] 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 以启发、引导的方式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元认知能力等在内的思维品质与能力, 在知识的形成与获得以及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二者的关系是双向的, 即优秀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可以更好促进知识的获得与人的发展;在知识的形成与人的发展中, 也可以不断促进思维品质与能力的形成。从理论与实践上看, 建构主义在这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消极意义.过于强调情境的偶然性与重要性, 忽视了对间接经验的学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虽然在情境教学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和做法, 但另一方面它又过分夸大了情境的重要性, 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具体和

真实, 甚至有的学派由此而反对教学中的抽象与概括。这种源于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概念说的观点应该说在这里有片面之嫌, 它没能正确处理一般和特殊的关系。也就是说, 它重视了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 却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特殊性。学生的学校学习主要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 虽然学习过程可以以实践或具体经验作为始发点或补充。学校的教育目的正在于克服单纯的情境学习, 而开辟超越情境但贴近生活的、面向需要的学习。随着信息社会中知识的迅猛增长, 对学生有用的东西越来越多, 如果知识真的只特定于学习时的情境, 那么学生必须学习哪些情境中的知识? 教学内容如何安排?因此, 注重情境教学不是坏事, 但必须注意在情境化与去情境化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可以说, 传统教学和建构主义教学各自走向了这个平衡的两端。2.过于强调学生对意义的主动建构, 忽视了真理的绝对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的一种主动性意义建构, 教学就是帮助促进学生意义建构的过程。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人的建构, 不存在对事物惟一正确的理解。这种过于强调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的观点, 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真理绝对性的否认,带有强烈的相对主义色彩。真理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 过于强调相对性就会导致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因此,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独具新意的地方也是其理论上的薄弱之处。.单方面强调学习知识时的意义建构, 忽视了知识学习中外部技能训练的必要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 这在认识论上有着深刻意义。但不容忽视的是,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概念的理解, 还包括一些必要的外部操作技能, 特别是对于数学、物理、化学之类的自然学科来说, 外部技能训练同样占有重要位置。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恰恰忽视了这一点。这就难免有极端之嫌。我们认为, 外部技能训练是有用的, 虽

然这种训练本身并不会导致对知识本身的了解甚至意义建构, 但有许多经验需要熟练到成惯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这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 比如说数学家, 除非他已经自动化了一些基本的运算, 否则不可能成为数学家。当然, 如果他只自动化了一些基本运算技能而没有抓住背后的概念, 没有自己独特的认知, 也不能成为数学家。[ 11] 另一方面, 比如说训练学生掌握摒弃已有知识和进行再学习的技能,掌握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技能以及在多元化时代进行恰当选择的技能等这些共同性的技能, 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社会一体化是很必要的。

三、几点质疑

有学者认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在一种本身异质的、部分是兼容并存的、部分是自相矛盾的活动背景中的积淀。因此对它作准确的系统分析也变得复杂化。„ „建构主义用来清楚表达自己教学论思想的多样化的这种语言, 确切地说不一定是准确的和系统的„„”。[ 12] 这说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尚有许多它自身还不能很好予以解释和说明的地方。.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本体的质疑

第一, 如何逻辑地解释知识的被动接受与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一再宣称知识只能基于人自己以及与外界互动的经验而主动建构而成, 并否定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做法, 它认为在传统教学中, 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教师则是知识的灌输者。这就存在着一种逻辑上的矛盾, 即一方面, 如果建构主义承认知识只能由主动建构而成, 那么就不能认为传统教学中的知识形成过程是“传递———被动接受式”的;但另一方面, 它恰恰认为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教师是灌输者, 并站在革新甚至对立的立场上对其进行批判, 这说明它还是承认了传统教学中知识的可被动接受性。这样一来, 知识到底是“只能”主动建构而成, 还是既可以被动接受又能建构而成? 而依建构主义观点, 对后者显然是无法从逻辑上解释其合理存在性的。

第二, “意义建构”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建构主义反复强调, 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意义的建构” , 有学者认为, 如果将其理解为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理解、消化和内化所学习的内容, 能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表达所学的内容, 则比较好接受。[ 13] 不过, 实际上这种“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者看来, 一方面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现象的概括, 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归纳;但另一方面, 他们又认为面对一项新的学习材料, 学生会有种种不同意义的建构, 而且最终每个人建构的知识都是独一无二的。虽然这样的意义建构对改变传统中惟一的和标准化的学习结果很有意义, 但在进行这样的建构时也会面临着一系

列问题。比如:学生到底是为了“共识”还是为了“独一无二的理解” 而进行意义建构? 在建构意义时有没有发展限度? 学生在什么样的基础上能使“个人的”意义言之成理? 一种相对稳定的概念、规律和方法性的知识学习, 也需要学生建构出新的、属于他自己的意义来吗? 任何知识的活动都需要通过学生的意义建构去获取吗(如果这样,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解决教学时间量问题)? 学生会在讨论、协商时真正合作或相互配合来积极进行意义建构吗? 在冗长的讨论之后, 学生能把焦点集中到有意义的主题上吗?这种以开放式的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意义建构能保证学生思想精确且有条理吗? 此外,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如何在与学生共同建构起意义的同时, 又能作为学生质量的评估者? 评价学生意义建构的水准究竟是依据什么来确定? 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 当今建构主义者虽然对某些质疑作出了一些回应, 但还不能给出十分明确、有说服力且令人很满意的回答。因而这成为最能让人产生疑问和进行批判的地方。2.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实践的质疑 第一, 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解决得怎么样? 在传统教学中, 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是很明显的。教师、课本等对学习者而言, 都意味着一种知识上的集中权力与无上的权威, 而学生对其是毫无疑问地予以接受的, “学生们会不断地去努力学习他们认为教师想要他们从任务中学到的东西”。[ 14] 而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 特别是基于网络技术的认识与应用, 这种知识与权力的关系在其看来已经彻底改变了。确实, 在建构主义课堂中, 权力分散了, 教师垄断知识、教师中心与绝对权威的现象被打破了, 师生之间平等进行对话与协商。但同时, 这种权力与权威的控制性并未完全消失。“在这些课堂中, 一方面教师试图鼓励`发现' , 而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确实应发现什么又有一个清晰的意见”[ 15]。我们姑且不论知识与权力的一般共生关系, 在建构主义课堂中,更多的表现则是这种传统权力与权威关系的被遮蔽而已。特别是在一个存在“等级”的社会中(一般地,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学习的最后结果最终仍要以“等级”形式来表现, 不管是百分制还是等级制), 即使教师一再声称对学习的过程与结果不会进行任何 等级划分, 但最终的期末或年末“等级”评定还是会令学生感觉是在教师的控制之下, 因为“这个等级对 于他们„„人生中的未来活动是很重要的”。[ 16] 即便换个角度说, 即这种传统的知识与权力的关系在

建构主义者那里得到彻底改变, 随之而来的是教学过程中的非中心、非权威与个人主义现象, 这是易导致信仰空虚的温床。建构主义又如何更好地解释与避免这一问题呢? 第二, 教师教育怎样遵循建构主义自身的理论原则? 更让人产生疑问的是, 如果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知识无对错, 那么, 又有什么理由来要求教师们都来采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标准呢? 而且, 建构主义宣称在学生的学习以及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要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并经过协商、讨论等才能形成共识,那么, 当教师作为一名学习者时, 也应如此。但是,建构主义者却提出一些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课程标准等, 要求那些对建构主义教学既无经验又无共识的教师们来接受它, 这不是有悖于它自己的理论原则吗? 或者从大一点的范围来说, 在对教师进行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教育过程中, 该如何遵循它自身的原则? 建构主义对此的解释很不明了。

下载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主要内容:建构主义简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近二十年以来,把学生作为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什么?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

    认知建构主义

    认知建构主义理论家们认为:学习模式应该更着重于学习者自身的建构和知识的组织,也就是说教学应该强调激发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建构和发展当前的知识。当前在教育研究的基础上,建......

    建构主义 相关问题

    一.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取向 思想渊源: 在西方的传统认识中,历来存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争论的焦点问题是: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认识是如何获得的。康德的先验认识论调和了经......

    建构主义简介(大全)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流派,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其观点是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

    建构主义势在必行

    静安一中心新梅陇小学 建构主义势在必行 首先谈论一下我在学习建构主义后,对建构主义的一点理解。 建构主义主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学生固有的知识结......

    《重读先哲——皮亚杰》有感

    斗胆读看哲学:《重读先哲——皮亚杰》 在大禹书店陪女儿看书时,无意中发现了这套“重读先哲”系列书籍,斗胆选择它的原因有三: 1、系列书籍中“康德、尼采、胡塞尔、皮亚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