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对论语的感悟
略谈我所感受到的《论语》的魅力
【内容摘要】:《论语》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在仅仅一万一千多字的二十七篇文稿中包含着说不尽的奥妙,有着无穷的魅力,堪称中国人思想的源泉。他是修身、资政、教育教学等的范本,对后世的贡献是非凡的。【关键词】:《论语》 孔子
魅力
做人
处世
教育教学
《论语》是一部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当时孔子的言行记录整理而成的儒家经典著作。现存《论语》二十七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集中体现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孔子的思想,是一部传世之作。于丹教授曾在《于丹〈论语〉心得》后序中这样介绍《论语》的温度:“它不烫手,不冷漠,略高于体温,亘古不变。”
为什么《论语》能历千年而不衰,始终魅力无限呢?这就在于《论语》这部经典著作自身所体现出的人类永恒的道德取向以及价值判断。其影响遍及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诸多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标识。《论语》是中国两千多年来主流文化的活水源头。宋代第一位宰相赵普曾经有语“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的魔力和魅力。
《论语》没有成系统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零星语录,吉光片羽。初读它,难免失之浮光掠影、支离破碎,但它的魅力恒久远,千载以降,仍在激励着我们,感动着我们,教化着我们。
回顾自己生活的几十年,特别是执教25年来,深感《论语》的魅力无处不在。下面就如下几点谈一谈自己的粗浅感受。
一、做人篇
1.讲仁德 树爱心
做人要先讲徳。在这个问题上,当今社会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宣传,大到以爱国为核心,强化团结和谐、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把克己奉公,乐于奉献的人颂为德高之人,现在社会上老幼皆知的风尚当属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小到集体、家庭中提倡互敬互爱,团结协作。
追根溯源,这些思想理念的本源当属《论语》。如: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仁德的较高境界。如果我们能按孔子的思想去践行,那么就不愁成为毛泽东所倡导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和谐社会的目标也会指日可待。
2.讲孝道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中,虽摒弃了儒家“三纲五常”的封建落后礼数,但《论语》中的孝亲思想却是做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如: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提倡的这些做法,正是每一个做子女的值得悉心效仿的。特别是当今社会,校园中国学教育被冲淡,家庭中独子盛行,这些方面的教育被溺爱所代替。曾几何时,重多的家长只会抱怨养了个逆子。殊不知,都是孝行教育缺失惹的祸。
3.讲谦虚
谦虚,历来被誉为做人的美德。而如何才能做到谦虚呢?《论语》中为我们记述了谦虚的典范。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
可见“谦虚”也曾是这些儒家弟子们丰富自己学识的法宝利器。但不知,对于当今社会上那些善于夸夸其谈、妄自尊大的人,是否会在这些古圣先贤们面前感到自惭形秽呢?
4.讲高尚
论君子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古往今来高尚者的追求。而《论语》中孔夫子早已为我们素描出了君子的形象: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小人是君子的对立面。《论语》中正是通过对他们的对比描述而更加突出了君子的高尚之处。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 3 而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足可见《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论述,既全面又严格。但这些内容都是每个人生活中值得时时用以自律的。
5.讲志向
做为人,有理想,有追求,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完满,充实,无悔。那么什么样的人生信条最可取呢?阅读《论语》中的有关论断,启发自在其中。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三位的志向,可谓是儒家风范,难道不值得今人效仿吗?
二、处世篇
社会生活犹如一张编织的网,每个人都不可能逃离它。因此,读好处世哲学尤为重要。如若攻读不好,会给人处处碰壁的感觉,天长日久会造成人的心里阴影,严重者会产生心理疾病。在此我们不妨拜读一下《论语》中的处世哲学。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子曰:“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曰:“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这其中的①—④条是很多人可以随口道出用以自勉的,但恐怕某些人并不知道它是出自 《论语》。这说明《论语》的某些言论,经过世世代代人的口口相传,早已深入人心。
三、育人篇
提及《论语》对当今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可谓是功不可没。
作为教师,孔子提倡“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而要注意的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论断显示出孔子那种一丝不苟,不“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高尚人格,堪称为师的楷模。
教师的角色姿态是教育界一直讨论不停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论语》在几千年前就告诉了我们。通读《论语》的人不难发现,孔子并不是一个整天板着脸告诉你这不行那不行的老头子,他是一个理想的热烈追求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也是一个笑语晏晏的老者,还不时和学生开开玩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他又是一个平易近人、谦虚的长者:“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践行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道理。作为教师,并不需要装深沉,也不需要扎于学生堆里不分你我。像孔子那样的为师风范,正是我们现今教育者们应当努力奋进的目标。
在教育思想上,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他对自己的学生,不分长幼、贫富,不论亲疏、贵贱,均一视同仁。有的学生两代同师,或父子、或叔侄均来求学的,如颜由、颜回父子,曾点、曾参父子,冉耕、冉雍叔侄等;有的学生终生跟随他,如子路、颜渊、子贡等。对优秀的学生,孔子固然赏识喜欢,而对性行顽劣者,他也同样悉心教诲。
在教学方法上,《论语》中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因材施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矛盾。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还要注重抓住教育契机,求实效。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而他也恰到好处地运用着这个方法。教无定法,孔子教我们深信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教学手法单一化,无法适应个性迥异的学生。在教学中去了解学生个性,又通过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反作用于教学,如此,教学工作必将在良性循环下处于“彬彬然”。
在教育教学的态度上,孔子提倡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虚心好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总之,《论语》作为一部中华民族的瑰宝,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这一些,我坚信其中的魅力,将随着人们对它研究的深化,而被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杨伯峻 《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 1980年12月
于丹 《于丹<论语〉心得》 中华书局 2007年1月
通州二中
崔润洁 略谈我所感受到的《论语》的魅力
第二篇:《论语》感悟
《论语》感悟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
《论语》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是人类语言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古代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多少年来文化知识的沉淀,这些充满智慧、魅力的妙语将让我们现在都受益匪浅。
读完《论语》,它让我深切的感受到古人的聪明智慧。其中讲了很多关于孝敬、仁义、礼记、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这里我着重拜读了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修养这方面的内容。
在学习方法的几则中,我们要时常复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学习与思考二者必须结合起来,不可顾此失彼。光思不学,会变成空想、妄想;光学不思,又会成为书呆子。在学习知识时,既要学又要思
考;与别人在一起时,要学习他的长处,他做的不好的地方,譬如短处,则要避免。思索贵于勤,凡事都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生活中也是这样的,面对一个问题我们都要想想,不能仅仅知道结果就行了。
在学习态度的方面,我们在学习时,不要不懂装懂,要聪明好学,知识是永远无法满足的;还要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为耻。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有些同学们也许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从不向其他同学和老师请教,既使是自己不懂的地方也不吭声,不懂还装懂。这样则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各方面得不到发挥和发展。
至于思想品德修养,我们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通过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得自己的人格能够不断得到修善、完美。
通过这次读书年活动,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更新了我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我的个人素养和教书育人水平,引导我慢慢养成了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让我从《论语》中吸取了前进的力量。我坚信,读书能使我在顺境时不骄不躁,挫折时奋勇前进。我以后会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为自己走向成功
搭一座坚固的桥。《论语》的深奥,里面的很多东西并不是我所能完全体会的,但我想,我会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断地学习,让《论语》的思想深入我的内心,这一切也将是我今后待人接物、服务社会的准则。
第三篇:论语感悟
读《论语》,悟人生
防山镇颜子小学肖秀红
《论语》,有人将它读成‚修身养性‛的宝典;有人将它读成‚治国平天下‛之秘籍。2500多年前的《论语》,今天还能开启我们的心智,教会浮躁的现代人如何‚修身养性‛,拥有一种温和的处世态度,触动我们的心灵。
细细品读《论语》,通过那些深奥的言语,学到简单的人生道理,让我们在‚忠恕‛的人生准则下,走上‚君子坦荡荡‛的人生道路。
一直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其中的治国、平天下真理不是我们这些平凡人所能理解的。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慢慢明白了《论语》告诉我们的真谛是最简单、朴素的。下面浅谈几点粗浅的感悟,与大家共勉。
一、读论语知人性。
孟子说,人性善。《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只不过,当我们放下书本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邪恶时,的确又会发出疑问:人性真如孟老夫子所描述的那般善良,那般纯洁得一尘不染吗?我们现今社会,没有坏人吗?人不会做坏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既然如此,怎来‚性本善‛之说哪?
孔子主张‚人性向善,而非本善‛,像是《论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跟‚无为而治‛,若是本善,那何必还要为政、还要治呢?另外像是‚德不孤,必有邻‛;子夏引用孔子说的‚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回应樊迟的‚上好礼、上好义、上好信‛老百姓就会跟着尊敬、顺服、用情,让‚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这些,孔子怎么知道‚四海‛、‚四方‛呢?当然是普遍判断人性是向善的,这才能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蛮貊之邦根本不懂儒家,但是你言忠信行笃敬,行善了,照样走得通。这些都是‚人性向善”的论证,同时也是‚本善‛论难以圆说的地方。譬如我们知道某事是对的,并不保证真的会去做。‚我们喜欢做某事,以及我们选择做某事‛这是我们的自由,但是当选择不做该做的事,或者选择做不该做的事时,内心仍会有‚不安‛或‚不忍‛的感受。不安或不忍,就是向善。
孔子曾特别强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若是一个人缺乏内心的真诚感受,礼乐对他又有何意义?一切都是在表演、作秀,只是浪费生命而已。惟有真诚的人,才可能实现道德价值,行善避恶。一个因为真诚而犯错的人,绝对要比一个因为虚伪而立功的人,更值得大家敬佩。因为前者既然真诚,那么在发现自己犯错之后,必然诚心悔改,改过迁善,成就真正的品德。
二、读《论语》,养人格。
在儒学中,特别强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把刚健有为,勇毅力行作为处理天人关系与各种人际关系,作为道德实践与理想追求的总原则,要人们为理想(社会理想,道德理想,人格理想)积极追求与奋斗.孔子十分重视刚健有为的思想,十分重视“刚”的品质.他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刚毅指坚定性.他高度肯定临大节而不夺的品质,认为是刚毅的表现,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也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为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他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阳货》)。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孔子人格个性的写照,喜怒哀乐皆形于色是孔子言行的特色。然而,孔子的伟大,却在于他不因为感情的冲动而迷失。他的理智始终是清醒的,所以他尽管对冉求、子路、子贡等弟子有所不满,但依然为他们创造条件去做官,去做事,依然肯定他们各自的能力与特长,依然怀有深厚的感情,为他们的遭遇所揪心,对子路惨死的悼念,就体现了这种至情。不乏理智而又富于感情,有人性的弱点而又不干扰理想的追求,正是孔子的平凡之处,也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
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贫穷不等于痛苦,富有不等于欢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勘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
在我看来,《论语》其实是寄托了孔子对人生的理解,而他心中人生的最就境界就是‚淡定,从容‛。只要做到了‚淡定、从容‛,有多少我们平时解不开放不下的事,就可以迎刃而解。
三、读《论语》,修学道。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是在强调向他人学习的重要性。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各个都才思过人,和他们相比,我发现自己真的什么都不懂,有太多向他们学习的东西了。我可以向身边的同事们学习。中国有句老话‚名师出高徒‛,有个好师傅潜移默化的引导,再加上自身的努力,成长才会更快更好。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还要认真思考,把学习与思考紧密的联系起来,做一个会学习会思考的人。我们提高知识能力的同时,更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用心中的仁换来信、和,以一种仁道和仁心去面对生活和工作,我们才会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四、读论语,学处事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孔子说:‚我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孔子的这个基本思想就是‚仁‛。孔子一生都在追求‚仁‛道,一向如此,从未改变。何为‚仁‛,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就是关爱
学生,提升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技能,让他们有自信。
另外就是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团队永恒。让每个人都融入到团队的氛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每个人都有一种家的感觉。待人处事要互相尊重,应该加强和睦,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这就是‚信〃和‛文化的具体体现。仁,使我们的‚信〃和‛文化有源;‚信〃和‛文化使仁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孔子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就是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学东西,先学做人,做人是大学问,也许钻透了论语也就会慢慢学会做人吧。
第四篇:对《论语》的感悟
对《论语》的感悟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尤其当属古人对精神文明的探索。最近一直在学习论语的有关知识,我发现,《论语》不但是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瑰宝,更是我们当代人应该追求的一种理想品质,一种道德观念。在当下道德沦丧的时代,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古语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道德不再为道德,理想不再为理想,拿什么拯救我们的精神危机?读了《论语》,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重新窥探了古人的精神文明世界。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说,富贵谁都想要,但是要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得,而贫贱谁都想摆脱,但也是需要有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孔子说做人要做仁义之人,道德之人,这才称得上是君子。反观当代社会,为了名利,为了金钱,不择手段,尔虞我诈,有多少是通过正当途径获得的,新闻频频爆出某某贪官受贿被依法制裁,某某为了钱财杀人灭口,这样的事不绝于耳。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就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能做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下属就会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那么即使是三令五申,下属也不会服从的。我们当代的企业公司中,有多少管理者能以身作则,作为榜样的表率。好多管理者都贪污腐败,勾心斗角,下属当然要上行下效。俗话说什么样的将领,带出什么样的兵。这也为以后我们毕业生找工作指明了很好的方向,要找公司口碑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比较好的,不能为了金钱利益而丧失自己做人的根本。
我们这个时代是个快速消费时代,好多东西都不待理解就已经悄然流逝。这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精神高度匮乏的时代。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试问谁还能做到这点。早晨理解了道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了。我们的时代进步了,可是我们的思想却退步了,甚至连古人的十一都不及。我们需要在这个快阅读,快消费,快节奏的时代慢下来,细细品文古人对人生的领悟,对精神文明的探索。
《论语》还有好多需要我们慢慢去体会,慢慢去学习的地方,无怪乎它得到了联合国的重视,而且国外开设了好多的孔子学院,这就说明《论语》在文化领域的重要性,而我们国内却恰恰忽视了这么宝贵的东西,弃之如敝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不断地进步。及时是在科技发达的现在,我们也不能忽视了《论语》对我们的重要性。
第五篇:《论语》诵读感悟
读《论语》有感
今天的作文课,老师叫我们写 “读《论语》有感”这个作文。刚开始有些迷糊,不知道该怎么写,经过老师的讲解和启发,又慢慢回想论语里的话,我就觉又明白了很多道理。
首先,想想这些日子读论语的感受。刚开始就是感觉有些难懂,不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好多之呀乎啊、者啊也的,觉着很是绕嘴,读通顺都难。后来经过背诵和老师讲解,才觉得它确实有道理,也有意思多了。比如说: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并且认真研究里面的知识,就可以明白更多的道理,这种学习方法就像老师似的会让我们得到更多知识。”还有一句话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可多了,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是都包含着很深刻的道理。
《论语》真好!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和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它能让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加美好。
我越来越喜欢经典诵读了,因为诵读会陶冶我的品格修养,得到更多古文化的熏陶,成为一个浑身散发着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文明人。
《论语》读后感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全体师生开展了共读《论语》活动,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就拿《论语》中这句话来说吧: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它告诉我们:“早晨理解了道理,即使晚上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事情。说的真是不错,今天早上我做题:问树上的年轮能看出什么?我想来想去,就是不明白什么是年轮,就跑去问爸爸,爸爸带着我到刚刚锯断的一棵树桩前看了又看,只看见树桩上有一圈圈的同心圆,圆圈有密有疏,但就是看不出什么。我就又问爸爸:“树里面怎么会有圈圈那?”爸爸就让我去读一读《十万个为什么》。看完书,我又知道了一种知识。原来,年轮里面也有学问:同一年中,春季的“早材”和秋季的“晚材”合起来形成了圆圈,这就是年轮。年轮上较密的部分向着南方,较疏的部分向着北方,年轮均匀说明这一年风调雨顺。反之则收成不好。到了晚上我告诉了爸爸,爸爸夸我真聪明,早上还不知道,现在知道了那么多,爸爸真佩服你。
通过诵读《论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以后我要努力学习,研究知识里面的道理,掌握更多的本领,争取当一个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