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论语,引导我的教学理念

时间:2019-05-15 10:1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感悟论语,引导我的教学理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感悟论语,引导我的教学理念》。

第一篇:感悟论语,引导我的教学理念

感悟论语,引导我的教学理念

《论语》是由陈晓芬译注,中华书局2016年出版。这本书,对于我们读《论语》能够给以很大的帮助,发挥应有的作用。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初中教材中《论语十则》就是孔子对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论述。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我们通过“校本培训”,已经确立了新的教育观。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所以说,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

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学相长。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论语·学而》记载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领会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孔子的教学是民主的。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但颜回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从来不提意见。因此,孔子责怪说::“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意指颜回从来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不能使师生之间收到教学相长的好处,所以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可见,孔子是开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我们大家都教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写的是孔子与四个学生的一次课堂活动。当年孔子在课堂操作上“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为我们今天的课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五)联系实际,评人评事。孔子评价过的人很多,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通过对人的评价,教育学生辨别善恶是非,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新闻很多,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视和关心时事,随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宣传自己的主张。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评论过很多人和事。从这些评语中可以看出他审时度势的胸怀和抱负,并且也反映了他通过实例教育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条根本原则。今天,联系实际,评人评事,也是各科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次课改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就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这一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教师既要给学生干粮,还要给学生猎枪。”

总之,《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阅读让我受益无穷。

第二篇:我对论语的感悟

略谈我所感受到的《论语》的魅力

【内容摘要】:《论语》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在仅仅一万一千多字的二十七篇文稿中包含着说不尽的奥妙,有着无穷的魅力,堪称中国人思想的源泉。他是修身、资政、教育教学等的范本,对后世的贡献是非凡的。【关键词】:《论语》 孔子

魅力

做人

处世

教育教学

《论语》是一部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当时孔子的言行记录整理而成的儒家经典著作。现存《论语》二十七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集中体现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孔子的思想,是一部传世之作。于丹教授曾在《于丹〈论语〉心得》后序中这样介绍《论语》的温度:“它不烫手,不冷漠,略高于体温,亘古不变。”

为什么《论语》能历千年而不衰,始终魅力无限呢?这就在于《论语》这部经典著作自身所体现出的人类永恒的道德取向以及价值判断。其影响遍及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诸多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标识。《论语》是中国两千多年来主流文化的活水源头。宋代第一位宰相赵普曾经有语“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的魔力和魅力。

《论语》没有成系统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零星语录,吉光片羽。初读它,难免失之浮光掠影、支离破碎,但它的魅力恒久远,千载以降,仍在激励着我们,感动着我们,教化着我们。

回顾自己生活的几十年,特别是执教25年来,深感《论语》的魅力无处不在。下面就如下几点谈一谈自己的粗浅感受。

一、做人篇

1.讲仁德 树爱心

做人要先讲徳。在这个问题上,当今社会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宣传,大到以爱国为核心,强化团结和谐、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把克己奉公,乐于奉献的人颂为德高之人,现在社会上老幼皆知的风尚当属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小到集体、家庭中提倡互敬互爱,团结协作。

追根溯源,这些思想理念的本源当属《论语》。如: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仁德的较高境界。如果我们能按孔子的思想去践行,那么就不愁成为毛泽东所倡导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和谐社会的目标也会指日可待。

2.讲孝道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中,虽摒弃了儒家“三纲五常”的封建落后礼数,但《论语》中的孝亲思想却是做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如: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提倡的这些做法,正是每一个做子女的值得悉心效仿的。特别是当今社会,校园中国学教育被冲淡,家庭中独子盛行,这些方面的教育被溺爱所代替。曾几何时,重多的家长只会抱怨养了个逆子。殊不知,都是孝行教育缺失惹的祸。

3.讲谦虚

谦虚,历来被誉为做人的美德。而如何才能做到谦虚呢?《论语》中为我们记述了谦虚的典范。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

可见“谦虚”也曾是这些儒家弟子们丰富自己学识的法宝利器。但不知,对于当今社会上那些善于夸夸其谈、妄自尊大的人,是否会在这些古圣先贤们面前感到自惭形秽呢?

4.讲高尚

论君子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古往今来高尚者的追求。而《论语》中孔夫子早已为我们素描出了君子的形象: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小人是君子的对立面。《论语》中正是通过对他们的对比描述而更加突出了君子的高尚之处。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 3 而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足可见《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论述,既全面又严格。但这些内容都是每个人生活中值得时时用以自律的。

5.讲志向

做为人,有理想,有追求,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完满,充实,无悔。那么什么样的人生信条最可取呢?阅读《论语》中的有关论断,启发自在其中。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三位的志向,可谓是儒家风范,难道不值得今人效仿吗?

二、处世篇

社会生活犹如一张编织的网,每个人都不可能逃离它。因此,读好处世哲学尤为重要。如若攻读不好,会给人处处碰壁的感觉,天长日久会造成人的心里阴影,严重者会产生心理疾病。在此我们不妨拜读一下《论语》中的处世哲学。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子曰:“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曰:“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这其中的①—④条是很多人可以随口道出用以自勉的,但恐怕某些人并不知道它是出自 《论语》。这说明《论语》的某些言论,经过世世代代人的口口相传,早已深入人心。

三、育人篇

提及《论语》对当今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可谓是功不可没。

作为教师,孔子提倡“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而要注意的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论断显示出孔子那种一丝不苟,不“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高尚人格,堪称为师的楷模。

教师的角色姿态是教育界一直讨论不停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论语》在几千年前就告诉了我们。通读《论语》的人不难发现,孔子并不是一个整天板着脸告诉你这不行那不行的老头子,他是一个理想的热烈追求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也是一个笑语晏晏的老者,还不时和学生开开玩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他又是一个平易近人、谦虚的长者:“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践行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道理。作为教师,并不需要装深沉,也不需要扎于学生堆里不分你我。像孔子那样的为师风范,正是我们现今教育者们应当努力奋进的目标。

在教育思想上,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他对自己的学生,不分长幼、贫富,不论亲疏、贵贱,均一视同仁。有的学生两代同师,或父子、或叔侄均来求学的,如颜由、颜回父子,曾点、曾参父子,冉耕、冉雍叔侄等;有的学生终生跟随他,如子路、颜渊、子贡等。对优秀的学生,孔子固然赏识喜欢,而对性行顽劣者,他也同样悉心教诲。

在教学方法上,《论语》中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因材施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矛盾。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还要注重抓住教育契机,求实效。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而他也恰到好处地运用着这个方法。教无定法,孔子教我们深信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教学手法单一化,无法适应个性迥异的学生。在教学中去了解学生个性,又通过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反作用于教学,如此,教学工作必将在良性循环下处于“彬彬然”。

在教育教学的态度上,孔子提倡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虚心好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总之,《论语》作为一部中华民族的瑰宝,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这一些,我坚信其中的魅力,将随着人们对它研究的深化,而被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杨伯峻 《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 1980年12月

于丹 《于丹<论语〉心得》 中华书局 2007年1月

通州二中

崔润洁 略谈我所感受到的《论语》的魅力

第三篇:论语中的教学理念

《论语》中的教学理念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理念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借鉴,它不但是承载了其教育思想的不朽经典,更是一部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方法,引导我们生活做人的指南。今天,科技稳步提升,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育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重视,我们教育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当这一部珍贵的教育宝典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有必要去回归传统,研究下这部教育巨作。

一.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这句话的解释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孔子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之分,人的性格有鲁、雅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潜质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孔子“有教无类”这一主张而言,它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年龄和“国别”,都可以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用现代文解释,就是:只要有人自行送给我十条干肉,我就没有不教他的。孔子也的确是这样做的。孔子弟子三千,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主张。孔子弟子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也有很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对于现代教育还有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那就是什么人可以受教育的问题。教师们对理论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排挤打击差生的现象屡见不鲜。实施以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为主的素质教育,必须克服教学中对差生失去信心的错误做法,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并提出适合学生不同条件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

二.因材施教

《论语·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该去做吗?”孔子回答:“家有父兄在,如何能一听到了就去做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该去做吗?”孔子回答:“听到了就该去做。”公西华问:“仲由问听到了就该去做吗,你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了就该去做吗,你说听到了就该去做。我很困惑,大胆再问一问。”孔子回答:“冉求做事总是退缩,所以我激励他勇敢去做;仲由行事勇气超人,所以我限制他太过刚勇。”

孔子把学生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类。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孔门弟子年龄参差不齐,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应区别对待,所以针对学生不同年龄层次的特点,孔子也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他说过:“柴也愚,参也鲁,由也谚”。“师也过,商也不及。”又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等。在他看来人的性格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狂者”、“中行”、“狷者”,“不得中行而为之,必也狂狷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所以仲弓为人狂傲,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怒之道;司马牛话多而且急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人要说话谨慎。“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客言也”。还说“雍也可使南面”,“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这些无不反映孔子对学生才能差异的洞察。

而从因材施教的定义来看,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材施教就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现在的教育也是大有启发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所谓的应试教育,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很大程度上被置之度外。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这些例子在我们身边已经屡见不鲜了,例如有许多学生艺术气质、修养和专业成绩都很不错,但他们因为政治和英语成绩不及格而落选,有的因为只差一分而与心爱的专业无缘;甚至有些因为外语成绩落选的优秀学生被国外知名大学录取了。可想而知,这是教育的羞辱。都说不拘一格降人才,实际到处都是格。因此在现代教育中,要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三.学以致用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译文: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在孔子的教学论中,他非常重视“学”和“思”的作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深刻认识理解问题的本质。其中“疑思问”在教学中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只要认真地独立思考,必然生疑,疑则生问,问则求解,通过不同的形式解问答疑;学生不仅增长知识,而且还养成了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接着,就是“习”和“行”了。在“学”和“思”中,孔子要求学生获得知识和巩固知识,在“习”和“行”则要求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躬行践履。《论语》的首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子在教学过程中特设了练习、实习阶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本领,将“习”纳入教学过程是孔子的一大创造。“学而时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形成能力的过程,而且也是学生猎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庸》把孔子提出的学习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它要求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孔子是第一个将学以致用、知行一致的观点纳入教学过程之中的人,这样就完成了他们学、思、习、行的教学过程。

孔子的这种“学、思、习、行”相统一的学以致用观点对我们今天素质教育也不无启示。在学习中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将学、思、习、行真正统一起来;使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精神,做到“学思”结合;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形成能力,多参加社会实践,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将“学”和“用”结合起来,形成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只会学,不会用”对现代社会是无所裨益的。

总结

孔子作为一位终生奋斗不息的教育家,不仅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且创立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其教育思想,除了以上教育理念之外有许多精华,如何更好地研究他,吸收它,并将它进一步发扬光大,是当前教育界的一大任务,也是孔子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必须继承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继承孔子教育思想的积极方面,让其在新世纪教育领域中再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李德富,刘梅。从《论语》看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学术探讨。[2]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3]刘辉。孔子的“学思结合”“学以致用”对当代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启示 [4]百度百科

第四篇:论语感悟

读《论语》,悟人生

防山镇颜子小学肖秀红

《论语》,有人将它读成‚修身养性‛的宝典;有人将它读成‚治国平天下‛之秘籍。2500多年前的《论语》,今天还能开启我们的心智,教会浮躁的现代人如何‚修身养性‛,拥有一种温和的处世态度,触动我们的心灵。

细细品读《论语》,通过那些深奥的言语,学到简单的人生道理,让我们在‚忠恕‛的人生准则下,走上‚君子坦荡荡‛的人生道路。

一直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其中的治国、平天下真理不是我们这些平凡人所能理解的。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慢慢明白了《论语》告诉我们的真谛是最简单、朴素的。下面浅谈几点粗浅的感悟,与大家共勉。

一、读论语知人性。

孟子说,人性善。《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只不过,当我们放下书本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邪恶时,的确又会发出疑问:人性真如孟老夫子所描述的那般善良,那般纯洁得一尘不染吗?我们现今社会,没有坏人吗?人不会做坏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既然如此,怎来‚性本善‛之说哪?

孔子主张‚人性向善,而非本善‛,像是《论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跟‚无为而治‛,若是本善,那何必还要为政、还要治呢?另外像是‚德不孤,必有邻‛;子夏引用孔子说的‚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回应樊迟的‚上好礼、上好义、上好信‛老百姓就会跟着尊敬、顺服、用情,让‚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这些,孔子怎么知道‚四海‛、‚四方‛呢?当然是普遍判断人性是向善的,这才能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蛮貊之邦根本不懂儒家,但是你言忠信行笃敬,行善了,照样走得通。这些都是‚人性向善”的论证,同时也是‚本善‛论难以圆说的地方。譬如我们知道某事是对的,并不保证真的会去做。‚我们喜欢做某事,以及我们选择做某事‛这是我们的自由,但是当选择不做该做的事,或者选择做不该做的事时,内心仍会有‚不安‛或‚不忍‛的感受。不安或不忍,就是向善。

孔子曾特别强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若是一个人缺乏内心的真诚感受,礼乐对他又有何意义?一切都是在表演、作秀,只是浪费生命而已。惟有真诚的人,才可能实现道德价值,行善避恶。一个因为真诚而犯错的人,绝对要比一个因为虚伪而立功的人,更值得大家敬佩。因为前者既然真诚,那么在发现自己犯错之后,必然诚心悔改,改过迁善,成就真正的品德。

二、读《论语》,养人格。

在儒学中,特别强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把刚健有为,勇毅力行作为处理天人关系与各种人际关系,作为道德实践与理想追求的总原则,要人们为理想(社会理想,道德理想,人格理想)积极追求与奋斗.孔子十分重视刚健有为的思想,十分重视“刚”的品质.他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刚毅指坚定性.他高度肯定临大节而不夺的品质,认为是刚毅的表现,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也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为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他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阳货》)。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孔子人格个性的写照,喜怒哀乐皆形于色是孔子言行的特色。然而,孔子的伟大,却在于他不因为感情的冲动而迷失。他的理智始终是清醒的,所以他尽管对冉求、子路、子贡等弟子有所不满,但依然为他们创造条件去做官,去做事,依然肯定他们各自的能力与特长,依然怀有深厚的感情,为他们的遭遇所揪心,对子路惨死的悼念,就体现了这种至情。不乏理智而又富于感情,有人性的弱点而又不干扰理想的追求,正是孔子的平凡之处,也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

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贫穷不等于痛苦,富有不等于欢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勘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

在我看来,《论语》其实是寄托了孔子对人生的理解,而他心中人生的最就境界就是‚淡定,从容‛。只要做到了‚淡定、从容‛,有多少我们平时解不开放不下的事,就可以迎刃而解。

三、读《论语》,修学道。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是在强调向他人学习的重要性。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各个都才思过人,和他们相比,我发现自己真的什么都不懂,有太多向他们学习的东西了。我可以向身边的同事们学习。中国有句老话‚名师出高徒‛,有个好师傅潜移默化的引导,再加上自身的努力,成长才会更快更好。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还要认真思考,把学习与思考紧密的联系起来,做一个会学习会思考的人。我们提高知识能力的同时,更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用心中的仁换来信、和,以一种仁道和仁心去面对生活和工作,我们才会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四、读论语,学处事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孔子说:‚我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孔子的这个基本思想就是‚仁‛。孔子一生都在追求‚仁‛道,一向如此,从未改变。何为‚仁‛,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就是关爱

学生,提升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技能,让他们有自信。

另外就是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团队永恒。让每个人都融入到团队的氛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每个人都有一种家的感觉。待人处事要互相尊重,应该加强和睦,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这就是‚信〃和‛文化的具体体现。仁,使我们的‚信〃和‛文化有源;‚信〃和‛文化使仁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孔子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就是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学东西,先学做人,做人是大学问,也许钻透了论语也就会慢慢学会做人吧。

第五篇:《论语》感悟

《论语》感悟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

《论语》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是人类语言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古代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多少年来文化知识的沉淀,这些充满智慧、魅力的妙语将让我们现在都受益匪浅。

读完《论语》,它让我深切的感受到古人的聪明智慧。其中讲了很多关于孝敬、仁义、礼记、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这里我着重拜读了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修养这方面的内容。

在学习方法的几则中,我们要时常复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学习与思考二者必须结合起来,不可顾此失彼。光思不学,会变成空想、妄想;光学不思,又会成为书呆子。在学习知识时,既要学又要思

考;与别人在一起时,要学习他的长处,他做的不好的地方,譬如短处,则要避免。思索贵于勤,凡事都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生活中也是这样的,面对一个问题我们都要想想,不能仅仅知道结果就行了。

在学习态度的方面,我们在学习时,不要不懂装懂,要聪明好学,知识是永远无法满足的;还要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为耻。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有些同学们也许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从不向其他同学和老师请教,既使是自己不懂的地方也不吭声,不懂还装懂。这样则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各方面得不到发挥和发展。

至于思想品德修养,我们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通过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得自己的人格能够不断得到修善、完美。

通过这次读书年活动,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更新了我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我的个人素养和教书育人水平,引导我慢慢养成了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让我从《论语》中吸取了前进的力量。我坚信,读书能使我在顺境时不骄不躁,挫折时奋勇前进。我以后会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为自己走向成功

搭一座坚固的桥。《论语》的深奥,里面的很多东西并不是我所能完全体会的,但我想,我会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断地学习,让《论语》的思想深入我的内心,这一切也将是我今后待人接物、服务社会的准则。

下载感悟论语,引导我的教学理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感悟论语,引导我的教学理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孝道感悟

    《论语》中的孝道读后感 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在老师的详细讲解下,加上自己对《论语》研读,对于论语有了更系统、全面的认识,对其中所渗透的孝道的感悟也更加深切了。 课堂上,老师......

    《论语》诵读感悟

    读《论语》有感 今天的作文课,老师叫我们写 “读《论语》有感”这个作文。刚开始有些迷糊,不知道该怎么写,经过老师的讲解和启发,又慢慢回想论语里的话,我就觉又明白了很多道理。......

    读《论语》感悟

    读《重订论语》感悟《论语》一书在我国广为流传两千余年,在漫长封建时代曾被皇上定为科举取仕的科目。由于《论语》为文言文,通假字很多,古奥句也有不少,书中存在的重复、错简等......

    论语感悟读后感

    于丹《论语》感悟 ——读后感 印象中孔子的《论语》应该是很难看懂的,上学的时候对于文言文是非常抗拒的,但是今天通过于丹老师的解说,对于孔圣人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于丹......

    读《论语》,感悟人生

    读《论语》 感悟人生 民勤县大坝中学 薛 琴 无论做什么,态度至关重要。孔老夫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

    于丹 论语感悟

    于丹 论语感悟 通读整本,很显然于丹所想告知我们的,无非是把握人生“四度”。从孝敬、智慧、学习及诚信之道,来阐述如何增加长度,丰富厚度,完善宽度,修养深度。 《论语》终极传递......

    品读论语,感悟生活

    品读《论语》 感悟生活宋朝宰相赵普有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给予了儒家这部经典非常高的评价。《论语》这部经典,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精华,而且它产生的影响使得中国几千年......

    品读论语,感悟人生

    论语感悟 古语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作品上的泰山之作,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不得不说,它所带来的影响是任何一个作品或是任何一个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