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改善——日本企业成功的奥秘》一书有感
读《改善——日本企业成功的奥秘》一书有感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要提高我们的工作水平,也需要日积月累地不断提高,才能使我们的工作精益求精,止于至善。“改善”(Kaizen)一词,是日本持续改进之父今井正明在《改善——日本企业成功的奥秘》一书中提出的。Kaizen的字面意义是通过改(Kai),而变好(zen)。Kaizen意味着改进,每一个人、每一环节的连续不断的改进。今井正明先生认为日本企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改善”,“改善”是日本企业的管理基因之一,数十年如一日的微小而持续的改善能够使企业达到完善境界。在书中,作者今井正明先生对于日本企业的改善理念、具体的方法以及多家企业的改善实践进行了详细阐述。该书不但系统深刻地阐释了“改善”的发展规律和运用逻辑,而且通过大量的改善实践案例证明了“改善”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
今井正明先生在《改善——日本企业成功的奥秘》的第一章就提出:“改善,是一种理念。”“改善”不是一种做具体工作的方法或技巧,而是指导具体工作的一种价值观念,是一种企业的经营理念,是使事情做到“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的自我要求。“改善”是一种文化。在日本企业里,“改善”实际上已经化为每个人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井正明先生以丰田汽车为例:“我们的工人每年提建议150万条,95%都能付诸实施。在丰田,你几乎能从空气中感受到人们对改善的关切。” 丰田公司的两大文化理念支柱就是尊重员工和持续改善。日本企业管理中实行的全面质量管理、及时生产方式、提案建议制度以及零缺陷等,都是这种改善文化的具体体现和结出的硕果。今井正明认为:“改善催生过程导向的思维方式,因为我们要改进结果,务必先改进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改善”所体现的是一种过程导向的管理,强调员工的参与及努力,确保全体员工能养成随时进行改善的工作习惯,使改善观念深植每位员工的心中。它重视的是投入、沟通和整体价值。关于改善和创新,今井正明在《改善——日本企业成功的奥秘》中,通过“东西方之比较”,指出改善与创新是达到目标的两种方式。“改善”与“创新”都是进步,但各有特点。“改善”是渐进式的进步,是细微的变化,是细水长流的连续过程;“创新”是激进式的变革,是技术的突破或新技术的引进,是一种巨大的改变和间歇性的不连续现象。西方的管理界人士崇尚创新:借科技上的突破、最新的管理思想或最新的生产技术,来进行大步伐的革命性变革。创新所带来的是令人瞩目的、感受到实质的成果。但是创新有较大的风险,而且创新企业必须具有抗冲击的坚实基础,如较高的管理水平及员工素质、适应能力较强、企业领导威望高等。而改善方式则是低成本和低风险的方式,它能确保企业阶梯性的持续进步,长期而言,将产生巨大的累计效果。“曾经世界销量第一的日本丰田汽车,仅比其他同类汽车密封系数高1%、省油1%、噪声小1%,几乎可以忽略的1%差距,铸就丰田汽车的辉煌”。日本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改善创造了奇迹。同时,改善的不断深入,也会使企业拥有承受激进式变革的强健体魄。
书中,今井正明先生也提出了“改善”的三种形式:管理导向的“改善”、团体导向的“改善”和个人导向的“改善”。管理导向的“改善”工作旨在改善公司制度和提高管理绩效。团体导向的“改善”工作旨在对现场作业工作进行改善,以提高工作士气。个人导向的“改善”工作旨在对个人本身工作能力进行改善,以促进自我发展。提案制度是落实全体员工参与“改善”活动的一项制度,是日本企业的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项目。干部必须协助作业人员提出更多的建议,有些企业甚至以基层员工的提案数量,作为衡量中层管理干部的绩效指标。员工的提案获得通过之后,也意味着作业标准将跟着修改。企业经过全员参与的改善活动,作业标准逐渐提高,生产效率和成本都得到优化,企业的竞争力也获得提升。
读完《改善——日本企业成功的奥秘》,你会发现“改善”的观念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公司所有的员工随时随地注意所有可以改善的大小事情,并通过不断的“改善”而获得进步。“改善”之所以成为日本企业成功的奥秘,主要原因是日本企业的改善贴近现场、现物、现实,从高层领导到基层员工重视改善,通过改善企业获得持续发展机会,员工获得技能提升、业务提升和业绩提升。希望日本企业的这种“改善”观念在中华通信能得到广泛应用,帮助我们的管理者和员工克服维持现状的工作态度,力求工作方法和工作绩效的不断创新。
第二篇:读《管理学》一书有感
读《管理学》心得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读了《管理学》这本书之后,让我有了更深的体会。
管理的职能相信大家都比较知悉。计划、组织、领导、协调与控制。但是怎么样将这几个方面发挥到极致,确实对领导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些人在技术水平上无人能及,但是真正让他去管理一家公司,结果可能是不堪入目。相反,一个在技术上不占有优势的人,可能会将一家公司管理的很出色。
书中提到了很多的管理学派,虽然各个学派各执己见,但是又都有自己的道理。像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在当时就得到了很大范围的应用。泰勒将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精细化,都数字化,这样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为公司创造了更大的利益。由此泰勒还被称为“管理科学之父”。但是也有一些人持不同的观点,认为这样会将人的行为僵化,让员工一直处在一种高压下。在现代这种注重员工幸福感的情况下,会激起员工的强烈的不满,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与稳定。所以,书中就提到了非常著名的西蒙的梅奥实验。这个实验主要目的就是找出影响员工效率的主客观因素,旨在可以在实践中提高员工的工作环境,让员工有一种很好的工作心态,让员工有归属感,这样也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其中一些因素就包括灯的照明强度和时间,职工的福利与工作时间长短,领导的关心程度等。
由此可知,管理学家为管理实践工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可能有人会认为书中讲的都是纯粹的理论,与现实的世界有很大的出入,其实不然。
管理中的领导者有很多的角色,具有不同性格特征的领导者一般会充当不同的角色。如果你是一个擅长社交的人,与人沟通的能力很强,那么你就适合做一个概念性的领导者。此时你就充当着一个纽带的作用,将企业与外界联系起来,将企业内部不同岗位的员工联系起来,让沟通无处不在,让企业充满着活力。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做概念性的领导者。有人适合做决策性领导者,有人适合做执行性领导者。找准自己的定位才会事半功倍。向诸葛亮那样事必躬亲的领导者,没有几个人干的来,而且结果也是让人不敢恭维。这就又涉及到书中提到的集权与分权的问题。到底是集权好还是分权好,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这取决于公司的规模,公司的管理体制,公司领导者个人的性格特征。合理把握那
个度才是管理成功的关键。太过于集权,员工的发展空间很受限,这样容易导致优秀的人才流失;但是太过于分权,又会威胁到自身的领导地位,会面临很大的管理风险。这就体现管理的艺术性。
除了领导者之外,公司的管理模式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行业,同行业中不同企业,同企业不同的地区,这些差异就要求企业根据实际的情况来组织具体的管理体制。有的适合于直线制,有的适合于事业部制,有的适合于矩阵制。作为领导者,不能简单的照搬别人的管理方式,需要再借鉴别人的成功的管理方式上有自己独到的地方。沃尔玛,作为零售业的巨头,其管理方式肯定是成功的,但是其管理方式不一定就适合于家乐福。在乔布斯的带领下,苹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如果乔布斯把管理苹果的理念用来管理一个房地产企业,其管理业绩就不能肯定是成功的。这就更加体现出管理的灵活性。这本书就充分说明了这样一点。
由此,管理确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它渗透在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又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很好的把握它。在借鉴这本书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将理论与实践融合起来,让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同时,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必须对很多方面的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如果不要求对某个领域的知识有很深入的认识,但是起码要对这个领域有所懂。一个公司的CEO需要处理公司各方面的问题,如果掌握的知识有限的话,那么他所做出的决策也会很有限。但是如果这个CEO自己不懂,他聘请别人帮他完成这样的一项工作,这首先就要求他聘请的这个人确实是个人才,能够处理这个问题,其次就要求这个人才对公司是非常忠实的,能够足够的加以信任,能够充分的放手。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领导者,需要不断的提升自己。
第三篇:读《经济学是什么》一书有感(范文模版)
读《经济学是什么》一书有感
什么是经济学?许多人都会问这个问题,而又有几个人可以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呢?究其原因,固然有学习与考试两张皮的问题,这个暂且不提。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没有一本通俗易懂的、与社会实际乃至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经济学基础性读本,这一点,对于很多人来说很重要。
经济学这个名词我们早已耳熟能详,许多在市场经济中拼搏的人都意识到掌握一些市场经济规律、了解一些经济学知识的重要性,许多并非直接从事经济工作的人也都深深感到,经济学知识的匮乏会带来许多的不利。然而现实的问题是,不是我们不想学习经济学,而是无学习经济学之门。况且,如今的经济学已经不是谁想学就可以学的了的,它那些陌生而又生硬的术语、极为复杂而深奥的数学模型,让即使受过一般高等教育的读者也敬而远之,退避三舍。经济学因此成了少数经济学家课堂上和书斋里的阳春白雪式的欣赏品,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皇冠”。
在经济类的书里漫无目的搜着,《经济学是什么》吸引了我,所以有幸拜读了梁小民教授所著的《经济学是什么》一书,就好像交了一位好朋友,相信任何一个阅读了《经济学是什么》这本书的读者,都会佩服作者在书中表现出来的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功夫。这本书,就好像有人用一个个日常生活的例子与你拉家常,双方越谈越投机,不知不觉中,你就了解并熟悉了那些经常在经济学家口中蹦出来的术语。
比如,作者在书中谈到一个人中彩票后的变化,谈到及时行乐的观念,谈到吃第三个面包和第一个面包的不同感受,谈到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些例子说完了,家庭决策方面的问题就解释清楚了。从这里,我们不仅知
道了什么是效用;也明白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为何物;还懂得了实现消费者均衡意味着什么。
又比如,作者在书中剖析企业家的收入,以及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是几千万人尚未脱贫,另一方面是少数人开着宝马车去高尔夫俱乐部等现象,强调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就是解决效率与平等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把这一问题比喻成蛋糕,“既包括如何把蛋糕做大,又包括如何使蛋糕分得更平等一些。”例子讲完了,平等与效率得选择问题也就清楚了。从这里,使我们明白了企业家赚的是正常利润这一道理;知晓了如何用劳伦斯曲线、基尼系数等来衡量收入分配状况;懂得了用结果公平论和过程公平论来正确理解分配制度上的公平。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经济学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从经济学家口中蹦出来的各种术语和概念,让其他行业的人和普通百姓敬佩之余,又多少有些不明所以。《经济学是什么》这本书,把经济学和非经济学专业人士、甚至普通百姓的距离拉近了。也许在这之前,我们会觉得经济学术语和概念晦涩难懂,但是看完这本书,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术语和概念,原来很简单,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国正在进行市场经济建设,市场经济的大潮不可避免地使国人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我们也许达不到像犹太人那样,参观一家企业的时候,他一边听解说员讲解,他的大脑同时会像计算机一样高速运转,参观结束的时候,不仅这家企业经营的数据被他计算出来了,并且,如果他有意与对方合作,一整套的谈判策略已经成竹在胸。但是我们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正如《经济学是什么》第一章的题目所说: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只要我们坚持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去对待每一事物,我们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做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毕竟经济学教会了我们又一种思维方式。
第四篇:读《干法》一书有感
读《干法》一书有感
《干法》是我这个月要读的一本书,刚拿上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日本的作品会有多好,可是看完以后发现稻盛和夫的这本书真的很好,这本书中所提到的工作观让我深有感触。谁来拯救我们的工作?本书前言中所提到的幸福工作法,稻盛和夫是把工作当成一件幸福的事情,工作中的思考和体验,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收获。
首先,《干法》不是教你怎么干,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要“干”和“干”对于生命的意义。我们知道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改变着现在影响着未来。而现在的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讨厌劳动,讨厌工作,那么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工作呢?这个问题在稻盛和夫看来,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工作能够锻炼人性、磨砺心志,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辞辛苦的工作不只是为了满足物质上的需要,更是为了磨砺个人心志,完善自己的内心,进而提升个人境界。也许人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选择逃避或另辟新径,但稻盛和夫却并不那么消极。在一家连年亏损的公司,在同伴都陆续选择离开公司的这种情况下,在被分配到一个冷门部门后,他并没有抱怨,而是选择了主动面对,于是他抓住了机会,通过勤奋的工作发明了一种新型绝缘体,这个制造电视机显像管必不可少的部件,从而获得松下公司的大订单使所在企业起死回生。正是因为如此,他自己的命运也同时被改变了。
如何才能让工作做出成绩?在稻盛和夫看来,首先就是运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去喜欢我们的工作,热爱我们的工作,把工作当成我们的爱人一样去呵护。正如我们不能轻易地抛弃我们的爱人一样,我们也不能轻易对我们现有的工作说“不”,所以我们就能长期坚持艰苦的工作。做到像上述的那样,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在遇到一些我们不能控制的外力的影响下,我们很难用我们自身的力量去完成。
因此当我们工作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能放弃;当工
作进展顺利时,就要直率地表达出工作中体验到的快乐;当工作成果受到别人的褒奖时,就要诚挚地表示感谢。继而将这种快乐和感动当做精神食粮,然后继续投入艰苦的工作中去。把工作当成是有生命的小东西,倾听来自工作的声音,和工作谈心,对工作进行仔细的审视和思考就能自然而然地明白问题的所在,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合书关上,自省吾身。自认为“干”的意义领悟到了,这么
多年确实不自觉在这样做。但“努力地干”还得加强,这方面只能打个70分,“拼命地干”就不用说了,需要反省,需要更加努力。“持续地努力地工作”是我们应有的素养,不管你在哪干?都应该自觉地自然地“持续努力地工作”。当看到我们的公司一天天壮大,一天天越发辉煌,那是因有我们自己的一份汗水,我们也会觉得骄傲!
所谓人生,归根到底,就是“一瞬间、一瞬间持续的积累”,如此而已。每一瞄准的积累成为今天这一天;每一天的积累陈伟一周、一月、一年,乃至人的一生。也就是说,“我想要这样”、“我想要这种状态”---描述你心中梦想的目标,然后乘上喷气式飞机,顷刻之间飞跃千里,马上到达目的地---世上没有这样高超的方法。不管多么伟大的理想,都要靠一步一个脚印,孜孜不倦、持续地努力才能实现。
正如托马斯.爱迪生所验,成功中“天分”所占的比例不过只
有1%,剩下的99%都是勤奋和汗水。在热爱自己工作的同时,还必须持有明确的目标,因为成就某项事业,就必须成为能够自我燃烧的人,你的能量永远来自于你自己本身。
把整本书读完,给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做一件事情心态很重要,事业不分大小,能够用心把每一件事做好,这就是成功。
第五篇:读《雷锋》一书有感
读《雷锋》一书有感
我是个爱看书的好孩子,我家里有许许多多的课外书,有《王子与贫儿》、《藏宝图》、《八十天环球旅行》等等各种书籍,其中我最喜欢看《雷锋》这本书。
《雷锋》这本书里把雷锋所做的好事都记录了下来。他是一位乐于助人、关心别人、无私奉献、爱学习的好战士。雷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小小年纪就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解放后,雷锋成长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日常生活中,雷锋处处关心别人,对待同志就像对待亲兄弟一样。有一次,雷锋发现战友小周愁眉苦脸,就关心询问他:家里出了什事?小周说没什么!雷锋无意中得知原来是小周的父亲生病了。雷锋想:战友的困难,也就是自己的困难,他便把地址抄下来,把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钱寄到小周的家里。雷锋关心同志真是随时随地都表现出来。
我读《雷锋》这本书后,发现我们班上也有许多小雷锋。我也是其中一个。每天早上到校后,我把作业交给老师后,就立刻去打扫班级卫生。我的学习成绩在班上是优秀的。有一次,我看见邵颖同学在做数学题时,遇到了一道难题,她左思右想,可还是想不出来。这时,我走到邵颖同学身边,问:有没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我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你能帮我讲解讲解吗?邵颖同学说。我说:当然可以。我就耐心、细致地给她一步一步地讲解题意。过了一会儿,邵颖同学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高兴地对我说:我懂了,我懂了。谢谢你!这是我应该做的,不用谢。我说。我身为班长,应处处为班上的活动着想,可是没有班费呀,怎么办呢?我想了个好主意,利用卖废品的钱作为班费。于是,我利用周末休息日和妈妈一起去实验室,将实验室的旧报纸、废纸盒清理出来,卖了十几元钱,我打算把它作为班费。正在这时,妈妈为我们班上的同学们在运动会上照了一张生动而有趣的合影,我看着这张精彩的照片,心里就想:如果每个同学都有这样一张精彩的照片,那该有多好啊!他们肯定会开心。于是我把那十几元钱那出来为班上每位同学洗了一张照片。当同学们拿到照片时,个个都开心的笑了,并对我说:谢谢你,华羽中。当我听到同学们的感谢,我从内心感到高兴,因为我为同学们办了一件好事。有一天,我在家门口看见大学生哥哥、姐姐正在组织为贫困地区送温暖献爱心的活动。我想起了雷锋叔叔把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200元钱寄给了灾区的人民。我要向雷锋叔叔学习。于是就立刻回家和妈妈一起把我穿小的,但还是完好无损的衣服清理出来,放入几个大袋子中。我便和妈妈一起提着袋子来到爱心站将衣物送到大哥哥、大姐姐的手中,他们对我说:谢谢你对贫困地区小朋友的帮助,我们代表他们向你表示感谢!并让我在记录本上签名,当我写下自己的名字时,我内心有一种自豪感,因为我能为贫困地区的小朋友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
我要向雷锋叔叔学习,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争做二十一世纪的小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