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中国教育报的体会
关注教育,让我的生命充满快乐
——读《中国教育报》有感
开发区辛安小学王金萍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作为一名一线农村教师,我与《中国教育报》相识已有10余年。但真正潜下心来研读是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去年非常荣幸由教育局统一订阅此报,怀着一份感恩之心和一种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翻开了这份报纸,没想到它的知识性、实用性、可读性强,为我开辟了一条拓宽自己教育视野的新途径。
《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它的宗旨是全面、准确、及时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工作部署,传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信息和经验。她为教师开辟了一条拓宽自己教育视野的新途径;她使教师增长了很多见识,更加深入的理解了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和路线,接触了更多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潮,了解到了更多的地区的教育现状;她让教师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在党的关怀下,中国的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她办有丰富多采的各类专刊,能满足不同需求的教育工作者;她以高品位的知识性、趣味性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刊登的师德教育,德育,课改,教育功能等等,教师们百看不厌;她能及时反映广大教师的呼声和建设,让教师感觉这里就是自己的主心骨。中教评论、观点等栏目也是老师们喜欢的,它针对近来发生的一些教育热点问题展开评论,执笔的评论者都是高手,他们对教育的见解,对社会、家庭对教育的认识和期盼特别的关注,深入地有针对性地把当前的一些问题摆到纸面剖析,或赞扬、或叫板、或批判,谈出自己的观点。评论栏目能把老百姓的心声倾诉出来,让人找到同感,看了非常的痛快。每一个板块有每一个板块的风格,每一个栏目有每一个栏目的作用,这就是《中国教育报》。对待这样一份与职业息息相关的报纸,老师们感到格外的期盼,每每在课余时间,都会看到老师们翻阅她的身影„„
《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它的宗旨是全面、准确、及时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工作部署,传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信息和经验。同时,它又针对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具体的案例指导和方法介绍,使得每
次阅读它都会感觉受益匪浅,收获充实,并且让自己的思想产生一次次震荡与洗涤。
反观我们的教育,大家每天尽心又尽力,也在搞教育,但我们却没有看到教育的真谛和本真。学校没有活力,教师没有激情和精神追求,学生还在为分数苦苦挣扎,校长为一些杂务纠缠。教育的意义完全丧失。更为甚者,教师和学生就像学校的匆匆过客,来去匆匆,没有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成长。
在《中国教育报》上,很多名校长和名师的事迹让我感动不已,也羡慕不已。与他们的“对话”让我明白自己的责任和追求。那些读书的校长,那些有思想的校长,一直会成为我学习和努力的方向。
教育之重,关乎家庭,更关乎国计民生。教育之影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更在每一个世界公民的身边和心灵。
阅读《中国教育报》让我对自己习以为常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从不同的视角去看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对教育有了深刻的理解与正确的把握,对如何有效地做好学校管理工作有了更为深度和广度地思考,我要将这种学习延续下去,让它也一步步见证着自己的成长„„
沐浴着教育改革的春风,我们对今后的教育工作更有信心。正如一位智者所说的那样:学习只有终身、没有终点;只有毕生,没有毕业。我们学校老师们将继续以《中国教育报》为友,认真学习、潜心研究,汲取养分,不断提升,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阅读《中国教育报》使我增长了很多见识,接触了更多的教育理念和思潮,更加深入的理解了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和路线,让自己提高了不少。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每个社会人都将面临知识获取方式上的一场巨大革命。对教师而言,信息获取的多少,决定了其知识更新的速率,而知识更新速度的快慢,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知识的储量。如果教师仅仅依靠几本教材、几册教辅书或有限的几次培训,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这就要求我们自我加压,自觉更新知识,不断“充电”,使自己的知识量从传统的“一桶水”变为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唯有自觉学习,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着压力与挑战,同时也迫使我们去不断探索。渴望成功、少走弯路是每位课改实践者的期盼,如何实践课改、适应课改,是广大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在这方面,中国教育报为我们及时提供了各种丰富的课改资讯,为教师起到了引领和指导作用,让我们基层教师大开眼界,可仿可学。
当然我也有觉得美中不足的地方,《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它的宗旨是全面、准确、及时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工作部署,传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信息和经验。如果中国教育报改版,我希望中国教育报为我们及时提供各种丰富的课改资讯,可刊载一些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经典课例和教学案例,给我们基层教师提供一些可仿可学的教学资源,学习许多同行的经验和智慧,提升了我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我想我们不但要走出去,接触一些新的的教育理念和思潮,深入的理解了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和路线,同时,更要注重自己所教学科的业务能力的提高,使自己横向、纵向得到全面发展,相比较衡量之下,今年我又订阅了更贴近自己学科教学的相关刊物。
正是不断充电学习,让我这个基层教育工作者有了新的领悟,沐浴着教育改革的春风,我对今后的教育工作更有信心了。正如一位智者所说的那样:学习只有终身、没有终点;只有毕生,没有毕业。我将继续以报刊为友,认真学习、潜心研究,从中吸取更多的养分。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书,改变不了世界,但它能影响读书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读一本好书,如饮一盏好茶,它的气息会从心底弥散开去,顺着经脉到达身体的每个角落,有如爱莲绽放的喜悦。
我爱 和老师们说,读书要广,五谷杂粮兼食,才能让我们长得健康。当然也要精,对一个切入点深读下去,深读,也是慎独,君子慎独。
读书不是在人面前摆摆“我要读书了”的样子,而是给自己看,给自己的心看。这就是读书慎独。
读书是广泛的汲取智慧,同时也是照应自己的思想,对自己生命的思考、追问。让自己的精神跳出矛盾纠缠,以理性和良知,滤去思想中的浊物与杂质,将纷繁推演成慢镜头,在自己心灵的屏幕上放映出来,静心凝视,体味事理,关照人情,将种种感受化作人生体验,以此扩充心灵,丰富人生经验。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读得多了,知识也慢慢多了,明白整理了,也就会少走弯路。
当把读书视为精神的必修课,当成人生的享受,即使我们依旧平凡如叶,仍能把自己引向有花鸟树木、有蓝天白云、有繁星明月的地方。纵然是独自散步,也不会寂寞与孤单,有心而识灵魂,有梦而知远方的天空总会有一道灿烂的彩虹。
一朝牵手 终生受益----读用《中国教育报》心得体会
《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它的宗旨是全面、准确、及时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工作部署,传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信息和经验。她为教师开辟了一条拓宽自己教育视野的新途径;她使教师增长了很多见识,更加深入的理解了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和路线,接触了更多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潮,了解到了更多的地区的教育现状;她让教师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在党的关怀下,中国的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位终生的朋友
我校已经订阅《中国教育报》十余年,也是教师们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她办有丰富多采的各类专刊,能满足不同需求的教育工作者;她以高品位的知识性、趣味性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刊登的师德教育,德育,课改,教育功能等等,教师们百看不厌;她能及时反映广大教师的呼声和建设,让教师感觉这里就是自己的主心骨。中教评论、观点等栏目也是老师们喜欢的,它针对近来发生的一些教育热点问题展开评论,执笔的评论者都是高手,他们对教育的见解,对社会、家庭对教育的认识和期盼特别的关注,深入地有针对性地把当前的一些问题摆到纸面剖析,或赞扬、或叫板、或批判,谈出自己的观点。评论栏目能把老百姓的心声倾诉出来,让人找到同感,看了非常的痛快。每一个板块有每一个板块的风格,每一个栏目有每一个栏目的作用,这就是《中国教育报》。
对待这样一份与职业息息相关的报纸,老师们感到格外的期盼,每每在课余时间,都会看到老师们翻阅她的身影„„ 一份动态的教材
我始终感觉,教材、教辅书本身是静态的,只有教师自身知识的不断更新,才能动态的运用教材。有限的几次教师培训,达不到与时俱进的要求。而由于教师职业的性质,让教师真正坐下来看看电视了解教育动态的时间很少。《中国教育报》就弥补了这些不足,她是动态的、多元的,每日都有新的内容;她方便携带,备课之余可以看,课间也可以看;她方便阅读,法规政策、学校建设等难以理解的地方,可以反复阅读,反复揣度,并且方便摘抄。一份毕生的收获
读书是一件对毕生有益的一件事,读书是每个教师毕生应坚持的一件事情,只有读书才能成长,只有成长才能更好地胜任教师这一职业。对于一个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来说,阅读《中国教育报》,是有很大教益的。如何读?怎么读才更有效?勿庸质疑,她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参考,她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我们读书,还有针对性的刊登一些一线学校读书故事和一些教师的读书笔记,这些使她更加贴近了我们的生活。
沐浴着教育改革的春风,我们对今后的教育工作更有信心。正如一位智者所说的那样:学习只有终身、没有终点;只有毕生,没有毕业。我们学校老师们将继续以《中国教育报》为友,认真学习、潜心研究,汲取养分,不断提升,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它的宗旨是全面、准确、及时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工作部署,传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信息和经验。同时,它又针对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等
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具体的案例指导和方法介绍,使得每次阅读它都会感觉受益匪浅,收获充实,并且让自己的思想产生一次次震荡与洗涤。
记得那次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过一篇有关成都实验小学校长陆枋的报道,感触颇深。陆校长是一位外表优雅柔弱而内心坚定强大的人。她将所从事的教育视作生命,“教育”已经完全融入了她的血脉与灵魂。一方面,年轻的陆校长用一个“雅”字,将学校的精神和内涵全部包融和诠释——“男教师要儒雅,这与勇敢、创新不矛盾;女教师要优雅,志存高远而不是无所求的宁静;学生要文雅,有教养,懂得做人的基本礼仪。”
另一方面,陆校长的教育梦想也盛开了美丽之花。很多坚守教育的人们都有自己的教育梦想,或者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命和谐的课堂,或者经营一所学校,为师生开辟精神的家园。而陆校长的办学理念是让全校师生“ 智慧并快乐地工作,清新而优雅地生活,共造雅致的人生”。陆校长是幸福的,她的师生也是幸福的。
反观我们的教育,大家每天尽心又尽力,也在搞教育,但我们却没有看到教育的真谛和本真。学校没有活力,教师没有激情和精神追求,学生还在为分数苦苦挣扎,校长为一些杂务纠缠。教育的意义完全丧失。更为甚者,教师和学生就像学校的匆匆过客,来去匆匆,没有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成长。
在《中国教育报》上,很多名校长和名师的事迹让我感动不已,也羡慕不已。与他们的“对话”让我明白自己的责任和追求。那些读书的校长,那些有思想的校长,一直会成为我学习和努力的方向。
教育之重,关乎家庭,更关乎国计民生。教育之影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更在每一个世界公民的身边和心灵。
阅读《中国教育报》让我对自己习以为常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从不同的视角去看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对教育有了深刻的理解与正确的把握,对如何有效地做好学校管理工作有了更为深度和广度地思考,我要将这种学习延续下去,让它也一步步见证着自己的成长„„
沐浴着教育改革的春风,我们对今后的教育工作更有信心。正如一位智者所说的那样:学习只有终身、没有终点;只有毕生,没有毕业。我们学校老师们将继续以《中国教育报》为友,认真学习、潜心研究,汲取养分,不断提升,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读《中国教育报》有感
读《中国教育报》有感
在网上,一直听网友们称赞:《中国教师报》是一份宣扬教师情感与智慧的报纸,是老师们自己的报纸,于是,从一开始起,便对《中国教师报》有了一份特殊的亲切感。
作为“全国老师自己的报纸”的《中国教师报》,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像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的教师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贴近我们的实际。因此,无论版式还是内容,都令人耳目一新。闲暇的时光,总是惬意的,我跟往常一样喜欢随手翻看报纸,今天随手翻开《中国教师报》时,“课改中国行”这几个大标题映入我的眼帘,深深吸引着我。特别报道分为四篇:调查篇、专家篇、志愿者篇和花絮篇。而这几篇里面打动我的是志愿者篇,标题《课改路上,我们一起行走》,从这些志愿者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他们对课改的热情与希望,这与我校一直以来倡导课程改革的观念不谋而合,瞬间触动了我这根麻木的神经,引发我的思考:
一、正确认识新课程理念
学校一直倡导新课程理念,要求老师坚持学习《新课程标准》,坚持每周的听评课活动。现在细想起来,似乎自己只是盲目地跟着别人走,这条路走得很吃力、很迷茫。刚开始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只重视单元里面四篇课文的讲解,甚至将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而忽视园地里面的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四条让人耳目一新的课程理念,听评课活动中,听到专家的评析,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让学生质疑课题,带着疑问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等等。但我有时候发现自己真的只是在走这样的一个形式,没有真正去关注过孩子在讨论什么,没有好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如何讨论。这样的课堂看似非常的热闹,而实际上还不如以前脚踏实地的学习一点知识。
所以,新课改的第一步,就是要让自己真正认识课程理念,正确解读课程理念,将新课程理念真正意识化。不能盲目地去抛弃旧的教学模式而全面照搬新的教学模式,而应认真思考,取长补短,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每个教学步骤都是在训练学生的一种能力。
二、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气氛,进而影响学习活动的效果。
在上次执教的《一千根弦》一课中,我问孩子“一千根弦代表的含义?”让学生到文中去找出相关句子,进而学习的重点就在体会句子上,而句子的落脚点是在“含义”二字。这样我的课堂就有着一条很清晰的思路。深切地感受到课堂提问的艺术,而我,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去学习、去探究。
三、以课内阅读为引,拓宽课外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教材随时进行。”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能帮助学生了解作品全貌、时代背景、作者平生等,拓展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回想起以前指教杜甫的《春望》时,就没有进行拓展阅读,应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杜甫的其他诗。好在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时候,我有做到这一点,我让孩子课后搜集抗日英雄的故事读一读,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把这件事做实来,要是能在班上举行一次抗日英雄故事演讲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应该会非常高,这样还能促进孩子阅读的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领学生由一篇课文引出整本书来读,以充实学生的素材,开阔他们的视野。如在学习《燕子》后,就推荐孩子去看沈石溪的《狼王梦》或收看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人与自然》等等。课内教学只是个引子,只有把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这份报纸带给我的是一份感动,一份启示,一份动力,让我重新认清了自己的奋斗目标,确立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实现自我的成长与发展。我真诚地希望《中国教师报》能依托我们庞大的教师队伍,能依托一批精干的富有事业心、创造性的编辑老师,依托阵容强大的“读者论坛”,以自身先进的理念,周到的服务,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与参与,越办越好,真正成为每个教师的精神家园!
读《中国教育报》有感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兴隆山镇金钱小学
白丽红 2015年10月30日
第三篇:读《中国教育报》有感
读《中国教师报》有感
说来惭愧,作为一个具有2年教龄的教师,我竟然才第一次接触《中国教师报》。但是,这第一次,竟让我从此与它产生一种割舍不下的情愫。
第一次见它,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村小的晚上,宁静而祥和,改完学生的作业,备完第二天要上的课,无所事事的我满办公室瞎转悠。自小被长辈称为“书虫”的我,不想放过任何可以补充精神粮食的机会。于是便到每位老师的办公桌前看看、搜搜,转了一圈,最后到了校长的办公桌前。嘿!老大就是老大,果然储备丰富吧!呵呵,不管了,咱还是先看了再说!就这样,漫不经心地拾起眼前的《中国教师报》看了起来...…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报头得一句话“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呵,好大的口气!那我就看看你有何资本让中国教育改变!然后看下目录,这是2011年10月26日出版的第404期,这期的主题是“安徽铜都双语学校“五环课道与学道”探索及其相关的人物与教学案例。”
我渐渐沉浸于发现新教学的惊喜与感动中!虽然一直梦想着有一个这样平等、开放、自由的课堂,但终究觉得那只是一个梦,遥不可及!而如今看到它变成现实,心中不由地佩服铜都双语学校的领导与老师们。看这些报道很深的一个感触就是:
作为教师,真正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只有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提升自我;不断地尝试与反思,改变自我,才能使我们心中的教育梦想变为现实。
第四篇: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专访张强总监 探讨保研加分政策
主持人:
本报记者 姜乃强
访谈嘉宾:
谢鸿全 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副主任
张强 万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黄金鲁克 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
【本期话题】
据报载,进入11月以来,不少高校本科生免试直推研究生(论坛)的结果陆续公布。建议大
一、大二学生提早准备论文获取“保研”加分的建议,在校园广为流传。不少专家反映,本科生论文已现“泡沫”,高校应尽快取消本科生“保研”发表论文可加分的规定。如何看待本科生“保研”发表论文加分?本科生“保研”发表论文加分是否该叫停?记者近日邀请有关人士就此话题进行了探讨。
为“保研”加分,本科生热衷发表论文
主持人:目前,高校本科生为了“保研”发表论文的现象是否很普遍?
黄金鲁克:面对“发表论文,保送研究生可加分”的诱惑,很多想保送读研究生的同学选择了走捷径。因为一些刊物发表论文明码标价,使得花钱发表论文越来越容易。当然,也有一部分热衷学术研究的同学,是凭自己的钻研发表了相当优秀的学术论文。高校校园里到处张贴的代发表论文的小广告,表明目前本科生为保研发表论文的确非常“火”。
谢鸿全:为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少高校鼓励本科生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发表研究成果。这也是不少高校把保送生发表论文作为加分依据的初衷。尽管有许多本科生通过导师指导和自身研究发表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不少本科生为了在“保研”竞争中获得宝贵的加分,或拼凑论文,或请人捉刀,或托关系甚至出钱买文章发表,造就了一大堆垃圾论文。
加分规定引发本科生论文“泡沫”
主持人:面对本科生论文“泡沫”,“保研”发表论文加分是否该叫停?
谢鸿全:作为“保研”加分的重要依据,发表学术论文本身没有错,之所以造成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如何评价论文的学术水准和是否由其本人撰写,缺少相应的考查程序与判断依据。学生的创新能力既不能完全以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来衡量,也不能简单地以论文的数量来推断。将加分与刊物级别和文章数量对号入座,看似公平,实则是管理中的粗放化和“一刀切”。二是在于学生诚信教育环节的薄弱,这也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张强:从“保研”政策上对学生学术研究进行鼓励,是给立志从事学术研究的所有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对于考生将来无论是“保研”、考研(论坛)或工作都有帮助。从目前看,“保研”所要求发表论文的期刊,都是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期刊,这些期刊在文章的质量、学术研究的水平上有严格的录用标准,如果学生能在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表明
他们的学术能力是有价值的,在同年级的同学之间是具备竞争力的。
黄金鲁克:对这种现象不该轻意肯定或者否定,应该看到鼓励本科生发表论文,是为了衡量和挖掘学生的科研潜力,本身并没有错。之所以出现本科生论文“泡沫”现象,问题出在技术操作层面,“保研”加分项目中缺乏必要的、专门针对所发表论文质量的评定。杜绝论文“泡沫”要教育更要加强管理
主持人:为杜绝本科生论文“泡沫”现象,高校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张强:“保研”论文出现“泡沫”,主要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功利性的目的,为加分而从事学术研究,功利性导致了学生可能偷工减料甚至试图走捷径。要抑制“泡沫”的产生,需要正确的帮助和引导,一方面要加强独立学术研究的政策宣传,要鼓励学生通过调查、实验、创作、论证等环节完成自己的论文。必须强调的是,学术不容造假,如有触犯必须严惩。对那些通过不正常渠道进行论文创作、发表尤其是抄袭的学生,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措施严惩。谢鸿全: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一方面应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加分的尺度交给学术同行评判,给教授们以充分的自主权,尊重教授们的价值取向,体现和维护学术活动应有的尊严。当然,教授们在独立行使其赋予的学术权利的同时,也应该且必须接受公众的监督和可能带来的公开质疑。另一方面,应积极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诚信教育,强调做学问前先做人。这个“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时间先后,而是前提条件,并且要将学术品格的培养贯穿于学生求学和从事研究工作的整个过程之中。
黄金鲁克:本科生的可塑性非常强,为避免学生进入功利误区,首先,学校应该注重诚信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良好的品格;其次,可以在“保研”加分项目中,由专家学者对“保研”候选人发表的论文进行质量鉴定,不够格的论文坚决不加分,水平高的论文甚至可以多加分,以强化学生的学术价值意识;再其次,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创造条件,带领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并发表学术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论文含金量。
《中国教育报》2010年11月16日第1版
(《中国教育报》)
-------------
第五篇:中国教育报2007
中国教育报/2007 年/7 月/6 日/
提出的每个问题都能轻松地回答呢?
一次公开课的经历让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并最终促始他离开教室,奔向了更广阔 的“数字化教育”的天空。
2002 年,黄正文大概在一个月前就接到学校的通知,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公开课的资料。那
时候对他来说最难的是找索材和图片,他特意跑到购书中心去买了几盒光碟,虽然只有几张图片
做到课件里面,但后来的公开课上得很成功。
这个事情对他触动很大,并使他开始了新的思考:一个教师为了一堂公开课要忙活一个月? 一个课件需要的几张图片要花几十块钱?这样的代价能支撑中国的信息教育走多远?
想着想着,他不仅被自己的发现压得有些焦虑,更为这其中蕴含的商机而兴奋。在焦虑与兴 奋交替的情绪中,他作出了下海的决定。
知易行难。黄正文开始选择创业时,他的家人强烈反对,他们都觉得黄正文是不是疯了,放 着这么好的一个铁饭碗不要,要去搞个体。虽然黄正文也说不太清楚究竟要把教育做成什么样,但他同样也没有想过要改变这个决定,这一点,在创业以后的几年时间里得到了验证——坚持就
是胜利!
于是,他向学校提出辞职。其间,还出了点小意外,当他教的几个班的学生听到他要走的消 息后,在班长的带领下,全班同学哭得惊天动地,并拒绝上课,还联名上书到校长办公室,后来
事情闹大了,学生家长也开始行动了,学校领导找他谈话,结果,黄正文的辞职报告被领导搁置
了。但只是为了安抚民心而已,半个月后,他又一次提出了辞职,这一次,通过了。
开弓没有回头的箭。接下来的日子,黄正文开始找办公场地,开始找人,虽然很累,但那时 他却像打了兴奋剂一样,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在成功说服了原来学校旁边一家电脑公司的老板和
他一起干后,黄正文又找了搞摄影制作的朋友,还有原来学校的教学顾问,就这么几个人在一个
平方米的民房里开始工作,于是三学苑教育网站就诞生了。
虽然还没有成立公司,但是一个“数字化教育”的传奇就这样在40平方米的民房里开始书 写自己的序言。
创业:“数字化教育”帝国
古语讲:文无
“网络使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是我做数字化教育”的出发点。一般网络教育有两种 方式,一种是从教育出发做网络,另一种则是从网络的角度出发做教育。现在很多学校建立网站
就是将他们学校的资源堆在上面,这属于前者,而三学苑的思路则是利用网络办教育,将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与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理念通过多媒体的有机整合,进行一次完美的联姻,将‘数
字化教育’产业化。”黄正文这样解释自己的教育理念。
根据这一理念,三学苑在设计产品的时候集知识性、趣味性、系统性\娱乐性为一体,历时 四年时间,集全国近百位特、高级教师,全力打造了一个系统、科学的在线学习的平台和教学资源
库,应该说,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支持,2004 年,三学苑教育网
被确立为国家“十五”规划课题核心分课题——《信息技术与素质教育实施研究》实验基地。2005
年,“三学苑教育网”通过国家教育部“华南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心”的鉴定,而且,到目前为
止,三学苑是全国唯一取得这一教学内容鉴定的公司。
让所有的孩子都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
当学校和家长都害怕网络时,我们做网络教育的该怎么办?这就是三学苑作为网络教育的领 头部队所要面对的问题,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网络。让所有的孩子都有
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让接受教育的孩子像迷恋游戏一样迷恋学习,这就是我们的使命和目标。
——黄正文
黄正文来自贫困山区,有一种山乡情结。家乡是一个他永远都不能忘记的地方,那里的山、河、小路,都一直镌刻在他心里。
黄正文清晰地记得,那时候,农村教学条件差,连教师都没有,于是爷爷成了村里的民办教 师,一个人就教了所有学科。就因为在这样的条件下,黄正文开始改变理想,长大后一定做一名
教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刻苦努力让他终于考上了大学,那是村里头一回出这样的大喜事,当乡长亲自把录取通知书送到家里时,全村人热闹得像过年一样。村里为他摆了整整一星期的酒
席,放了整整一星期的电影,老老少少都无比激动,他给了这山里的人们太多的希望。“我要去上学的那一天,全村人都来送我,我戴了一朵好大的红花,坐在手扶拖拉机上去上 学,爆竹放了好久,我现在想起还是非常激动。那是我的梦想起飞的时刻,心里对未来充满了期
待,我想这应该是我今天做教育扶贫的一个情结。”黄正文说这话时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黄正文现在的理想是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接受到平等的教育,让贫困 山村的孩子和大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
从2004 年起,三学苑先后向湖南、安徽、海南等十几个省市教育厅(局)捐赠了教育资源及学习资源,惠及近百万的教师和学生,今天,三学苑再次向全国592 个贫困县捐赠教学资源,给山
区的1776 所学校近23 万教师送去了实惠。受到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全
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张怀西,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第一副主席胡德平
等领导在人民大会堂的亲切接见,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还特别向他颁发了荣
誉证书。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张怀西对三学苑教学资源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由一大批专家学者经过多年努力开发出来的三学苑教学资源卡对于提高贫困地区师资的教育水
平,提高贫困地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将会发挥积极的作用。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第一副主席胡德平同志对三学苑教学资源也给了充分的肯 定,他认为三学苑把教材与电影、动漫、游戏结合在一起非常好!把鲜活的历史故事做成教材、动
漫、电影、软件,孩子们会牢牢记住一辈子。这对于整个教育的发展史来说,将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0 年10 月份,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从2001 年开始,用5-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从而也揭开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史上新的篇
章。
黄正文认为,时势造英雄,国家提供的基础平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校校 通’工程,教育城域网,校园网等工作已经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这为优秀教育资源共享,实现
教育平等化铺好了一条高速公路。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优秀的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数字化学习
会变得越来越精彩,而数字化教育的前景则越来越广阔!
眼光决定高度,胆略决定气势,相信黄正文的教育革命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越 走越辉煌!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