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毕业论文:论《简爱》的主题、人物与意象
试论《简爱》的主题、人物与意象
摘要:《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传世之作。主要描写了简爱与罗切斯特真挚浪漫、超越世俗的爱情,通过孤女简爱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敢于反抗和追求自由与平等的故事,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是由尊严和爱组成的。从而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从《简爱》的主题、人物及意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主题 人物 意象
一、《简爱》之主题 1.爱情与独立自主
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情是《简爱》的主旋律。故事发生在 简爱在桑菲尔德庄园当任阿黛拉家庭教师时,一天黄昏的外出散步邂逅了桑菲尔德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出生名门贵族的罗切斯特看似冷漠内心狂野,他性格忧郁、傲慢粗暴又喜怒无常。但是自从遇见了看似柔弱内心坚强的简爱,对看过太多上流社会冷酷虚伪的罗切斯特来说,她犹如一股清新的风,重新唤起了他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面对心地善良、纯真朴实又个性独立的简爱,罗切斯特逐渐抛弃了世俗的偏见和粗暴傲慢的恶习,与她坦诚相见,平等待人,并且愿意真诚地与简爱诉说他那不为人知的秘密,那些年轻鲁莽犯的错误和悔恨过去的想法。同时,面对正直坦率又友好随和的罗切斯特,简爱日益发现自己对他有着爱慕之情,尽管罗切斯特阴晴不定,但对简却总是赞赏不已、关爱有加。此外、罗切斯特给了她一种她始终渴望的归属感。他们罗曼蒂克式的爱情由此展开绚丽的篇章。
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之所以伟大,之所以感动 千千万万的读者,是因为他们地位悬殊,却超越了世俗;他们的爱情跨越了年龄的鸿沟,跨越了社会等级的差距,抛弃了一切旧俗的偏见。罗切斯特与简爱之间相距二十年的年龄,但是由于他们惺惺相惜、兴趣相投,在不断的深入了解、思想和灵魂的碰触中,彼此不由自主的靠近,点燃了爱情之火。他们发现彼此的思想与灵魂是如此契合,任何世俗偏见都阻挡不了在一起的愿望,追求幸福的决心。他们历经磨难,追求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爱为基础的真挚爱情,在当时 维利亚时代以金钱为基础的婚姻主流中,震撼人心!
简爱与罗切斯特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令人震撼,但是《简爱》中爱情的经典更在于女主人公自尊自爱、独立自主和坚持不懈地追求幸福的精神。罗切斯特在婚礼前,送给简爱无数珍贵的珠宝首饰,希望借此把她打扮得公主一样高贵美丽,但是她拒接了罗切斯特的要求,依然穿着朴素、保持自我,她照常给阿黛拉上课,体现出简爱在经济和思想上的独立自主,以及有自己的信仰和尊严。在发现楼顶上的疯女人是罗切斯特的妻子后,即使简爱痛不欲生、难以割舍,即使罗切斯特愿意抛开世俗的眼光和桑菲尔德庄园的财富,希望和简寻找一个只属于他们的两人世界,做他的情妇。但简爱毅然 决然地离开了他的身边。纵使在之后寻找新生活的出路中,简风餐露宿,沿街乞讨,历尽艰辛,她依然保持自我、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的艰难!面对道德与感情,理智与爱情,她选择了冷静理性地面对自己的情感,这不正是她自尊自主的精神体 现?不正是简爱维护自己人格的体现? 2.女性追求自由与平等的精神
女性追求自由与平等的精神是《简爱》表达的另一主题。它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更是一部启蒙妇女自立自强、勇于追求幸福的教育小说。讲述了孤女简爱在成长中遭受种种磨难,敢于反抗不公、反抗压迫、反抗逆境的奋斗史。童年的小简爱寄养在里德舅妈家,面对里德舅妈的欺辱虐待,面对骄横的约翰表兄时不时地殴打,她敢于坚决地反抗不公。在教规严厉的罗伍德孤儿院,校长勃洛克·赫斯特公开污蔑简是一个说谎者,使她受尽了歧视,但她依然坚强勇敢地活着。让我们了解到她的反抗性格和捍卫独立人格的精神。正是由于十年饱受种种禁锢、历尽艰辛,让她更加地向往自由、渴望幸福,追求平等和尊重。这种自由不仅仅是人身的自由,也希冀着妇女在婚姻、事业的自由自主。不被禁锢在家庭、教堂和男权的世界,依靠男人生活,而是能追求自我价值、追求爱情幸福。
同时,简爱的爱情观中也深刻体现了她不懈地追求男女平等的精神。尽管简爱对罗切斯特有着执着而热烈的爱情,但她在热恋中一直坚持着自我、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追求独立平等。面对罗切斯特的示爱,简爱曾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贱,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的,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美貌和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并不是习俗、惯例——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由此可见,简爱追求男女平等的观念,追求两颗心平等的结合。作为一名家庭教师,她处于无钱无权的状况,身后也没有显赫的家世,但她并没有因为自己身份低微、长相平凡而放弃追求爱情和幸福。她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而不应取决于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只有男女双方彼此真正相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她对罗切斯特的财富不屑一顾,她之所以钟情于他,是因为他的尊重、信任和平等待人。
二、《简爱》的主要人物分析 1.简爱
简爱是一个聪慧过人、意志坚强、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反抗的女孩。从小备受虐待的孤儿命运,使她发出:“不公平啊---不公平”的近乎绝望的呐喊;里德舅妈一家的排斥和欺辱,使她日益意识到:“我一直被残酷地折磨着,我必须反抗。”从中可以看出她不甘受辱、敢于反抗,具有强烈的抗争意识和坚持不懈地维护尊严。在生活艰苦、条件恶劣的罗沃德孤儿院,简过着一种半饥半饱的生活,幼小的她不得不进行种种恼人斗争克服困难,不得不与压迫和磨难进行抗争。一场传染病席卷了罗沃德学校,孩子大部分病死,但是简爱生存下来了,由此可见她顽强的生命力和惊人的意志力。其后在孤儿院做了2年的教师,简爱不安于现状,渴望丰富自己的经历,体现她对更高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
同时,简爱富有激情和正义感、勇于追求幸福,她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追求自由和平等---社会等级的平等和男女平等。她的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维护尊严的精神和直面人生、敢于反抗逆境的生活态度是无数女性心中的典范。并且她对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着理性的认识,对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着坚定的追求。虽然在成长中和寻求自由的过程中,她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挑战和磨难,但她每次都成功 地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坚持正义的法则,保持了做人的尊严和平等。2.爱德华·罗切斯特
出生名门贵族的罗切斯特,拥有庞大的桑菲尔德庄园。他是一个既富有又充满热情的男人,但是由于他年轻时的放荡不羁造成了无可挽回的道德过错,这使他其后的性格变得郁郁不欢、喜怒无常,甚至傲慢、粗暴地对待不如他的人。他那不为人知的秘密和悔恨过去的愿望,使他闷闷不乐,直至遇见善良纯洁的简爱。尽管罗切斯特并不英俊,但他还是赢得了简的芳心,因为他看似冷漠内心狂野,感情真挚又富有同情心,最重要的是他能与简平等相处,为了能真诚的与简爱在一起,他情愿抛弃身份、地位,甚至敢于摆脱旧俗的偏见。罗切斯特在向简爱求婚时,曾说:“我爱你像爱我自己的生命一样。你----尽管你穷、低微、矮小、不美-----我还是要请求你接受我作为你的丈夫。”从中可见,罗切斯特并不守旧,并且为了爱情,敢于挑战根深蒂固的世俗偏见。
三、《简爱》中的意象
意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即借物抒情。《简爱》从火与光、月亮与火、红房子、天气以及对人物的刻画,起到深化主题、烘托气氛、寓意象征的作用,从而暗示作者的理智和感情、心理和情怀、体会和经验。1.红房子
红房子是里德先生故世9年的房子,里德舅妈为了惩罚简爱,而把她锁在红房子中,在被隔离、囚禁的处境中,她发出了“不公平!------不公平啊!”从而激发了她的反抗意识。因此、红房子象征着一种束缚和囚禁,它标志着简要寻求自由、幸福及归属感所必须跨越的障碍。每当简将自己所处的处境与当初被囚禁的感受相联系时,红房子就会出现在她的记忆中。一直以来,她遭人冷落、嘲讽,被爱所遗弃,她的内心深处渴望着独立自主、平等相待,深深渴望着一种归属感,但是她的自由无时不在受到威胁。
红房子贯穿了小说的全文,关在红房子的恐惧感深深印刻在她的记忆中。因此,当罗切斯特竭力劝说她留在他的身边,不体面的做他的情人时,红房子出现在她的脑海里。正是由于她感受到情感和理智上受束缚的威胁。只有当简爱坚持了自己的人格,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和精神上的平等,乃至后来拥有一个家的时候,她才从婚姻生活中寻求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2.火与光
火与光在《简爱》中反复出现,它在不同方面有着不一样的诠释和寓意。
一方面,火与光是对简爱的一种隐喻,对她自立自强、追求自由的精神的一种象征。它不仅仅代表简强烈的情感和愤怒,更从不同方面预示着她的命运。她的成长过程印证了火的精神,她反抗不公、反抗压迫、争取独立自由和对妇女解放的热情呐喊,正如爆发的烈火,渴望着发光、发热,从星星之火,燃烧成燎原之势!同时,无助的孤儿命运,使她更加渴望一种温馨的舒适生活和家庭的幸福。炉火的“美好、明朗、和欢”暗含简爱对温馨的家庭生活和归属感的渴望。
另一方面,火象征着爱情之火------简爱和罗切斯特火一样热烈的爱情。小说中常用“热烈燃烧、闪闪发光”来形容罗切斯特的眼睛,可见罗切斯特对冷静理智、聪慧过人的简爱深深的倾慕之情。罗切斯特的热情狂野、敢爱敢恨敢,简爱敢于追求真爱的勇气,展示着火一样的性格。在兴趣相投、两情相悦的热恋中,他们炽热的爱情 犹如燃烧般的火焰。3.冰与寒冷
小说中反复运用了“冰”与“寒冷”的意象,用来衬托心境、烘托气氛,渲染文中阴森、恐怖、痛苦、神秘的哥特式氛围。在《简爱》中冰与寒冷象征着情感上的荒芜、孤独甚至死亡。每当简希望破灭,感到绝望时,她总是惯于描述寒冷的天气。例如,婚礼中,得知罗切斯特二十年前已有一名合法的妻子,明白与他无法在一起时,简是这样描述她的内心状态:“白茫茫一片萧索,我的希望全都破灭了„„”罗伍德学校疾病蔓延和盖茨黑德的孤独,冰与寒冷的形象也出现在文中。
月亮也是《简爱》中多次出现的意象,简爱的梦中出现的月亮象征着一种母爱的精神。月亮正如简爱生命中出现的贝西、坦普尔小姐一样的既乐于助人,又坚强有力的女性,她们抚慰和帮助简。虽然她们在这个世界上无足轻重,但是给了简莫大的慰藉和指导。在简爱的生命中,她们正如一个母亲。
四、结语
《简爱》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自传体小说,它历经百年,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极富艺术魅力的文字,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小说传达的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声音,让人随之深深感动,心灵为之震撼!
通过本文对《简爱》的主题、人物及意象的分析可见,小说以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为主题,以追求自由与平等为思想主线,表达了女性对争取独立自主和解放的热情呼喊。主人公简爱历经坎坷曲折,一直坚持自我、反抗逆境、直面人生、维护人格尊严,表现了她独立自主、敢于抗争、自尊自爱、坚强勇敢、不卑不亢、不屈不挠的性格特征。并且她敢于坦诚坚定地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和爱情,正如她说的:“只要我一息尚存,只要我还有思想,我就不会放弃去爱!”此外,小说借用月亮与火、红房子、冰与寒冷及七叶树等意象,营造了一种神秘恐怖的哥特式氛围,使之极富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潘丽莎 《简爱》作品赏析[J] 《文学界》 2012年第8期
[2] 李琦 《简爱》人物性格简析[J] 《青年文学家》 2011年第24期 [3] 许汉霞 浅谈《简爱》与女性尊严[J] 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第4期 [4] 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5] 田宝英译 双语名著《简爱》导读[M] 天津: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
----2013年7月.以此纪念~
By
Smile薇笑向暖
第二篇:毕业论文--论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范文模版)
本科 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论文
论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
(定稿)
济宁广播电视大学
邹城齐鲁中专教学点
苗雁鸿(071090285)
2009年5月12日
目录:
1.摘要„„„„„„„„„„„„„„„„ 4 页
2.关键词„„„„„„„„„„„„„„„ 4 页
3.总论„„„„„„„„„„„„„„„„ 4 页
4.长亭„„„„„„„„„„„„„„„„ 4 页
5.南浦„„„„„„„„„„„„„„„„ 5 页
6.美酒„„„„„„„„„„„„„„„„ 6 页
7.杨柳„„„„„„„„„„„„„„„„ 7 页
8.明月„„„„„„„„„„„„„„„„ 7 页
9.总结„„„„„„„„„„„„„„„„ 8 页
10.参考文献 „„„„„„„„„„„„„ 8 页
摘要: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有欢聚也有离别,人生不可避免。诗人作诗时需借助意象寄托离情别绪。象是客观的、物质的,意是主观的、精神的。意象既是借助客观事物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在中国古代送别诗,特别是唐宋送别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长亭、短亭、南浦、美酒、杨柳、明月、春草等。俱是由眼前景触发心中离别情,是诗人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情景交融,是诗人真情的自然流露,稍有中国古代文学修养的人,只要见到这些意象,就会浮现难舍难离的送别场景。
关键词: 送别诗、意象、长亭、南浦
意象的内涵一直没有明确的一致的界定。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明确指出:“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和筛选,以配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和点燃,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意象中的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我以为:“象”是属于客观的、物质的,意象中的“意”是属于主观的、精神的。诗人在书写离别情愁时多寄情于景或物,这就需要把自然中的物象寓于情感而意象化。
在古代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有:长亭、短亭、阳关、古道,北梁、南浦、芳草、杨柳,明月、夕阳,青灯、美酒等等。本人想选几种最常见意象,结合诗歌加以阐述。
一、长亭
欢聚和离别,这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所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古代因为生产力不发达,交通工具只有两类:一类是陆路的车马,一类是水路的舟船。正如江淹在《别赋》中所写:“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讵前,马寒鸣而不息。”
因为我国的自然环境的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西高东低、北干南湿。包括黄河流域在内的北方地区,多山脉丘陵,少河流湖泊,加之气候干燥,雨水较少,所以北方地区主要靠陆路交通,交通工具主要是车马之类。在车马所行的古道旁,早在秦汉时期便开始置亭,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故称“十里长亭”。五里置亭,称“五里短亭”。倪幡注《白孔六帖》“馆驿”条中有句曰:“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唐代诗人李白《菩萨蛮》词曰:“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因此,在古代送别诗中,经常见“长亭”、“短亭”的意象。一个有一定的中国古代诗歌修养的人,一旦在诗歌中看到“长亭”、“短亭”的意象,眼前即刻浮现出在长亭古道、衰柳斜阳的背景上古人设宴饯行 的情景,油然而生“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依依惜别之情。近人李叔同的一首《送别》就会萦绕耳畔:“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这一意象在古代送别诗中非常常见。如李白的《谢亭》诗:“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许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还有李白的《劳劳亭歌》、《灞陵行送别》等等。
二、南浦
以长江流域为主的南方地区,平原广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交通主要靠水路,车马不便,而乘舟船却极其方便。因而行旅南国,无疑多登舟乘船,扬帆远航。由此而起,南方诗人或诗人们在南方写的诗常见与河流相关的“浦”或“南浦”的意象。如屈原《九歌·湘君》中有“望涔阳之极浦,横大江兮扬灵。”《九歌·河伯》中有“日将暮兮怅忘归,唯极浦兮寤怀。”还有为人传诵的名句:“子交手兮东行,选美人兮南浦。”
“浦”,说文曰:“水滨也。”《风土记》曰:“大水小口别通为浦。”所谓“南浦”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某一具体地名,这在中国南方说不清有多少处,一般说,在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这个地区的人们就习惯上称之为“南浦”;另一种是泛称,泛指河流分口处,起源于屈原的《九歌·河伯》中“子交手兮东行,选美人兮南浦。”南朝宋齐之后才得以发展,“南浦”的意象明显多了起来,这应得力于当时的文学家江淹所写的著名的《别赋》,其中数“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影响最大。之后,“南浦”不再是用于专称某地,而成了水路登舟送别地点的泛称。如后梁诗人谢朓《鼓吹曲·送远曲》诗中曰:“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
就是这样,一代代的诗人将离愁别绪的情怀不断添加到“南浦”这一意象中。到了唐朝“南浦”意象俯拾皆是。如王维诗《送别》:“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是洛阳时。”李白的《赠汉阳辅录事二首》其二前四句:“鹦鹉洲横汉阳流,水引寒烟没江树。南浦登楼不见君,君今罢官在何处。”白居易《南浦别》诗中“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唐宋词中“南浦”的意象使用颇多,承袭唐诗,没有新的变化。如南唐诗人冯延巳《三台令》词写南浦一别,音容渺茫,如今重来旧地,不见佳人,触景伤情,引发了无限感慨。词曰“南浦,南浦,翠鬓离人何处。当时携手高楼,依旧楼前水流。流水,流水,中有伤心双泪。”宋代词人柳永《倾杯》词上片曰:“离宴殷勤,兰洲凝滞,看看送行南浦。情知世上,难使皓月长圆,彩云镇聚。算人生、悲莫悲于轻别,最苦正欢愉,便分鸳侣。泪流琼脸,梨花一枝带春雨。”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词曰:“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韩元吉《薄倖》词曰:“送君南浦,对烟柳、青青万缕。”刘辰翁《兰陵王》词曰:“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如此之多,不胜枚举。清人王琦注中引曾益曰;“南浦,送别之地。”
总而言之,在“南浦”这个意象上,积累和沉淀了战国诗人屈原之后历代诗人的离情别意。凡具有中国古代文学知识和一定中国文学修养的人,只要听见“南浦”这个意象,就会跃入离别的水边,一片离别情怀的联想。无论是亲人、友人,还是恋人,联想起来的是一种黯然神伤的离愁别绪。
三、美酒
我国的酒文化十分丰富。古人以饮酒当作一种乐趣,如李白写道;“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李白诗《月下独酌四首》其二)岑参高歌:“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宋代大诗人陆游《对酒》诗曰:“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溶。对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
朋友欢聚一定要饮酒的,如王维的《少年行》(其一)曰:“新丰美酒斗十斤,咸年游侠多少年。相逢义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朋友在离别时也是一定要饮酒的,举杯属客,频频劝饮。
美酒在送别诗中也是写得很多的一个意象。元人扬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诗家法数》)。可以这样说,我们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总是泛着酒光,飘着酒香,回荡着“对酒当歌”的高吟低唱,是不过分的。如有名的送别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其实,唐宋诗人词人将美酒与送别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歌,不胜枚举。如扬炯《送梓州周司功》诗曰:“御沟一相送,征马屡盘桓。举杯聊劝酒,破涕暂为欢。别后风清夜,思君蜀路难。”王维《送别》诗曰:“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诗曰:“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又诗《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曰:“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又《江下送张丞》诗曰:“欲别心不忍,临行情更亲。酒倾无限月,客醉几回春。藉草依流水,攀花赠远人。送君从此去,回首泣迷津。”李贺《送韦仁实兄弟入关》诗曰:“送客饮别酒,千觞无赭颜。何物最伤心,马首鸣金环。野色浩无主,秋明空旷间。坐来壮胆破,断目不能看。”杜枚《池州春送前进士蒯希逸》诗曰:“芳草复芳草,断肠还断肠。自然堪下泪,何必更残阳。楚岸千万里,燕雁三两行。有家归不得,况举别君觞。”
在送别词作中也不乏美酒意象。如宋人范仲淹抒写离情的词《御街行》的下片曰:“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问心头,无计相回避。”苏轼《送乔同寄贺君》词中有句曰:“狂吟醉舞知无益,粟饭藜羹问养神。”杨万里《留萧伯和仲和小饮》词曰:“要入词家须有骨,若除酒外更无仙。三杯未必通大道,一醉真能出百篇。”朱敦儒描写别情的词《柳枝》曰:“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描写离情的词《酔花阴》下片曰:“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类的诗词俯拾即是,举不胜举。
情寄于酒,情在酒中。酒与诗,酒与送别,谓浑然一体。酒能消愁,其实,“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因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尽管这样,乃至当代,人们还是不断重复着曹操《短歌行》“慨以当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离别时举杯痛饮,包含着深深的祝福之情。正如高适《别董大》诗中云:“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举杯祝福,一路顺风,前
程似锦!
四、杨柳
杨柳,又称柳,它是古代送别诗中最早出现的,是描写最多、最优美动人、情意绵绵的一个意象。早在《诗经·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词句。景中含情,以轻柔可爱的杨柳,反衬出辞别家园的依恋感伤的心情。杨柳的依依之态和依依惜别之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杨柳”这个意象开始注入了惜别之情的意蕴。
汉乐府《横吹曲》中《折杨柳》歌,到南朝梁陈和唐人在写《折杨柳》时,歌辞大多数仍然是抒发伤春惜别之情,常与怀念征人之情联系在一起,其中最典型的要数王之涣的《凉洲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因而《折杨柳》曲多写离愁别绪。人们不但见到“杨柳”会起惜别之情,而且听到《折杨柳》曲调也会触动离愁。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写到“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到了汉代,人们借助“柳”与“留”的谐音,将折柳相赠演变为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要折柳相赠呢?迷信的说法是,柳能驱邪避鬼,保佑平安。从折柳相赠来看,既希望友人、亲人一路平安的用意。科学的解释是,柳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无论环境怎样恶劣,柳树都能成活,因而人们在离别时折柳相赠,祝福行人像柳树一样,无论到哪,环境多么恶劣,都能平安,生根成长。正因如此,到了唐代,折柳送客之风最盛。唐代长安人送客,一般到灞桥折柳送别。唐代诗人裴说《柳》曰:“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頻。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罗隐《柳》诗曰:“灞岸晴来送客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不定,争解垂丝绊路人。”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灞桥折柳送别的盛况。这也是称灞桥为“销魂桥”的缘故吧!
宋词中的杨柳意象更多承袭了惜别这一本意。如柳永《雨霖铃》中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另一首《少年游》上篇曰:“参差焑树霸陵桥,风物近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秦观《江城子》上片写到:“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总之,送别诗词中多写杨柳,其因有两点:一是表示依依惜别之情;二是表示殷勤挽留之意。
五.明月
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月一直被古人赋予一层神秘的面纱,有嫦娥奔月美丽的神话。今天,登月梦想已成现实。月是团圆的象征,思念的载体,精神的家园,历史的见证等等。
在送别诗中,明月与别离联系得最为紧密。一方面是因月有阴晴圆缺,这与人间的悲欢离合有相似之处,比较有代表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另一方面,月光能普照大地,充满人间,无处不在,这是两地分离的人的共同见证,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曰:“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冶《明月夜留别》曰:“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月亮在诗人的笔下不再是无情的天体。而是被赋予了离别相思。再如薛涛《送友人》诗:“水国蒹葭夜有霜,月色山色共苍茫。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沓如关塞长。”白居易的诗句“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李白的诗句:“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等。
在这些诗中,由于有了月亮的触发、烘托,有了月亮营造的意境与氛围,抽在至于后世文学一直被沿用,借月抒怀,遥寄离情别绪、绵绵思念。
总而言之,古代送别诗的意象还有很多,常见的意象还有阳关、古道、北梁、芳草、夕阳、青灯、流水等,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我们在阅读古诗时,见到这些意象,就有可能表达一种送别之情。作者借这些客观之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表达送别的离情别绪。从春秋战国的屈原直到明清诗人,他们留下了大量的友情送别诗。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崇尚友道、珍爱友情的优良传统。
参考文献:
1、《唐诗宋词分类描写辞典》关滢 主编
辽宁人民出版社
2、《历代诗歌分类鉴赏辞典》 张秉戌 编著
中国旅游出版社
3、《全唐诗》 彭定求 编
北京中华书局1969
4、《中国历代诗歌类编》 钟尚钧 编著
河南教育出版社
5、《唐诗题材类论》 刘洁 著
民族出版社
6、《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袁行霈 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象的别情才显得动人深长。月这一古老而新鲜的意象,在送别诗中频频被使用,
第三篇:试论《简爱》的人物、主题与女权主义
毕业论文
题目 试论《简爱》的人物、主题与女权主义
目录
内容摘要‥‥‥‥‥‥‥‥‥‥‥‥‥‥‥‥‥‥‥‥‥‥‥1 关 键 词‥‥‥‥‥‥‥‥‥‥‥‥‥‥‥‥‥‥‥‥‥‥‥2
正 文 ‥‥‥‥‥‥‥‥‥‥‥‥‥‥‥‥‥‥‥‥‥‥‥6
一、《简爱》之人物分析
‥‥‥‥‥‥‥‥‥‥‥‥‥‥‥‥‥‥‥ 6
二、《简爱》之主题‥‥‥‥‥‥‥‥‥‥‥‥‥‥‥‥‥‥‥‥7
三、简爱的反叛意识‥‥‥‥‥‥‥‥‥‥‥‥‥‥‥‥‥‥‥‥7
四、女权主义 ‥‥‥‥‥‥‥‥‥‥‥‥‥‥‥‥‥‥‥8 参考文献 ‥‥‥‥‥‥‥‥‥‥‥‥‥‥‥‥‥‥‥‥‥‥‥11
内容摘要 《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所著。她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表现女性追求独立、自由主题的人,她的作品被视为“现代女性小说”的楷模。她的代表作《简·爱》主要描写了简爱与罗切斯特真挚浪漫、超越世俗的爱情,通过孤女简爱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敢于反抗和追求自由与平等的故事以及对简爱的人物性格进行剖析,证明了简.爱是一个标准的女权主义者。而且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是由尊严和爱组成的。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敢于抗争、敢于争取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从《简爱》的人物形象、主题及反叛意识和女权主义进行论述。
关键词 人物 主题 反叛 女权
试论《简爱》的主题、人物与女权
2013秋汉语本科 王亚楠 ***09 《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所著。她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表现女性追求独立、自由主题的人,她的作品被视为“现代女性小说”的楷模。她的代表作《简·爱》主要描写了简爱与罗切斯特真挚浪漫、超越世俗的爱情,通过孤女简爱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敢于反抗和追求自由与平等的故事以及对简爱的人物性格进行剖析,证明了简.爱是一个标准的女权主义者。而且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是由尊严和爱组成的。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敢于抗争、敢于争取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从《简爱》的人物形象、主题及反叛意识和女权主义进行论述。
一、人物分析
1.简爱
简爱是一个聪慧过人、意志坚强、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反抗的女孩。从小备受虐待的孤儿命运,使她发出:“不公平啊---不公平”的近乎绝望的呐喊;里德舅妈一家的排斥和欺辱,使她日益意识到:“我一直被残酷地折磨着,我必须反抗。”从中可以看出她不甘受辱、敢于反抗,具有强烈的抗争意识和坚持不懈地维护尊严。在生活艰苦、条件恶劣的罗沃德孤儿院,简过着一种半饥半饱的生活,幼小的她不得不进行种种恼人斗争克服困难,不得不与压迫和磨难进行抗争。一场传染病席卷了罗沃德学校,孩子大部分病死,但是简爱生存下来了,由此可见她顽强的生命力和惊人的意志力。其后在孤儿院做了2年的教师,简爱不安于现状,渴望丰富自己的经历,体现她对更高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
同时,简爱富有激情和正义感、勇于追求幸福,她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追求自由和平等---社会等级的平等和男女平等。她的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维护尊严的精神和直面人生、敢于反抗逆境的生活态度是无数女性心中的典范。并且她对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着理性的认识,对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着坚定的追求。虽然在成长中和寻求自由的过程中,她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挑战和磨难,但她每次都成功地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坚持正义的法则,保持了做人的尊严和平等。2.爱德华·罗切斯特
出生名门贵族的罗切斯特,拥有庞大的桑菲尔德庄园。他是一个既富有又充满热情的男人,但是由于他年轻时的放荡不羁造成了无可挽回的道德过错,这使他其后的性格变得郁郁不欢、喜怒无常,直至遇见善良纯洁的简爱。尽管罗切斯特并不英俊,但他还是赢得了简的芳心,为了能真诚的与简爱在一起,他情愿抛弃身份、地位,甚至敢于摆脱旧俗的偏见。罗切斯特在向简爱求婚时,曾说:“我爱你像爱我自己的生命一样。你----尽管你穷、低微、矮小、不美-----我还是要请求你接受我作为你的丈夫。”从中可见,罗切斯特并不守旧,并且为了爱情,敢于挑战根深蒂固的世俗偏见。
二、《简爱》之主题
爱情与独立自主
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情是《简爱》的主旋律。故事发生在 简爱在桑菲尔德庄园当任阿黛拉家庭教师时,一天黄昏的外出散步邂逅了桑菲尔德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从此他们罗曼蒂克式的爱情由此展开了绚丽的篇章。
简爱与罗切斯特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令人震撼,但是《简爱》中爱情的经典更在于女主人公自尊自爱、独立自主和坚持不懈地追求幸福的精神。罗切斯特在婚礼前,送给简爱无数珍贵的珠宝首饰,希望借此把她打扮得公主一样高贵美丽,但是她拒接了罗切斯特的要求,依然穿着朴素、保持自我,她照常给阿黛拉上课,体现出简爱在经济和思想上的独立自主,以及有自己的信仰和尊严。在发现楼顶上的疯女人是罗切斯特的妻子后,即使简爱痛不欲生、难以割舍,即使罗切斯特愿意抛开世俗的眼光和桑菲尔德庄园的财富,希望和简寻找一个只属于他们的两人世界,做他的情妇。但简爱毅然 决然地离开了他的身边。纵使在之后寻找新生活的出路中,简风餐露宿,沿街乞讨,历尽艰辛,她依然保持自我、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的艰难!面对道德与感情,理智与爱情,她选择了冷静理性地面对自己的情感。这反映出女性独立意识在强大的社会观念下的无助和在这种女性意识里的爱情。
三、反叛意识
1.红房子
红房子贯穿了小说的全文,关在红房子的恐惧感深深印刻在她的记忆中。红房子是里德先生故世9年的房子,里德舅妈为了惩罚简爱,而把她锁在红房子中,在被隔离、囚禁的处境中,她发出了“不公平!------不公平啊!”从而激发了她的反抗意识。因此、红房子象征着一种束缚和囚禁,它标志着简要寻求自由、幸福及归属感所必须跨越的障碍。一直以来,她遭人冷落、嘲讽,被爱所遗弃,她的内心深处渴望着独立自主、平等相待,深深渴望着一种归属感。因此,当罗切斯特竭力劝说她留在他的身边,不体面的做他的情人时,红房子出现在她的脑海里。正是由于她感受到情感和理智上受束缚的威胁,最终简爱坚持了自己的人格,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和精神上的平等,乃至后来拥有一个家的时候,她才从婚姻生活中寻求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三、《简爱》之女权主义
女性追求自由与平等的精神
女性追求自由与平等的精神是《简爱》表达的另一主题。它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更是一部启蒙妇女自立自强、勇于追求幸福的教育小说。讲述了孤女简爱在成长中遭受种种磨难,敢于反抗不公、反抗压迫、反抗逆境的奋斗史。童年的小简爱寄养在里德舅妈家,面对里德舅妈的欺辱虐待,面对骄横的约翰表兄时不时地殴打,她敢于坚决地反抗不公。在教规严厉的罗伍德孤儿院,她受尽了歧视,但她依然坚强勇敢地活着。正是由于十年饱受种种禁锢、历尽艰辛,让她更加地向往自由、渴望幸福,追求平等和尊重。这种自由不仅仅是人身的自由,也希冀着妇女在婚姻、事业的自由自主。不被禁锢在家庭、教堂和男权的世界,依靠男人生活,而是能追求自我价值、追求爱情幸福。
同时,简爱的爱情观中也深刻体现了她不懈地追求男女平等的精神。尽管简爱对罗切斯特有着执着而热烈的爱情,但她在热恋中一直坚持着自我、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追求独立平等。面对罗切斯特的示爱,简爱曾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贱,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的,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美貌和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并不是习俗、惯例——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由此可见,简爱追求男女平等的观念,追求两颗心平等的结合。作为一名家庭教师,她处于无钱无权的状况,身后也没有显赫的家世,但她并没有因为自己身份低微、长相平凡而放弃追求爱情和幸福。她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而不应取决于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只有男女双方彼此真正相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她对罗切斯特的财富不屑一顾,她之所以钟情于他,是因为他的尊重、信任和平等待人。
四、结语
《简爱》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自传体小说,它历经百年,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极富艺术魅力的文字,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小说传达的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声音,让人随之深深感动,心灵为之震撼!
通过本文对《简爱》的主题、人物及意象的分析可见,小说以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为主题,以追求自由与平等为思想主线,表达了女性对争取独立自主和解放的热情呼喊。主人公简爱历经坎坷曲折,一直坚持自我、反抗逆境、直面人生、维护人格尊严,表现了她独立自主、敢于抗争、自尊自爱、坚强勇敢、不卑不亢、不屈不挠的性格特征。并且她敢于坦诚坚定地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和爱情,正如她说的:“只要我一息尚存,只要我还有思想,我就不会放弃去爱!”
参考文献
[1] 潘丽莎 《简爱》作品赏析[J] 《文学界》 2012年第8期
[2] 李琦 《简爱》人物性格简析[J] 《青年文学家》 2011年第24期 [3] 许汉霞 浅谈《简爱》与女性尊严[J] 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第4期 [4] 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5] 田宝英译 双语名著《简爱》导读[M] 天津: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
第四篇:毕业论文:论简爱的新女性形象
毕业论文:论简爱的新女性形象
摘要《简爱》是 19 世纪英国批判主义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它成功在塑造了新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简爱的生动形象,集中描写了它为了谋求女性独立和爱情平等而进行的斗争。简爱是以其感动人心的对于一位“灰姑娘”式的人物的奋斗史而取胜的。她自尊自主,叛逆反抗,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爱情,是一位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性平等,不向命运低头,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的坚强女性。体现了现代新女性观。
关键词 自尊自强,叛逆性,人格独立,新型现代女性观
1847 年,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长篇小说《简爱》横空出世,它打破了 19 世纪前半叶的英国婚姻模式的束缚,女主人公简爱那种敢爱敢恨,大胆反抗的精神为世人所惊叹和钦佩。她是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文学群体中最光彩照人的叛逆新女性,这在以前的英国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难怪它一出现就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从而获得了永久的魅力。夏洛蒂写作《简爱》之时,英国的资产阶级政府为了分裂工人运动,表面上采取某些改革的措施,例如通过了女工实行十小时工作日的法案,但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改善,并没有获得平等的权利,即使是经历了三次高潮的宪章运动,吸引了成百上千的工人和劳动群众参加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也没有提出男女平等的问题。当时妇女没有支配财产的权利,在婚姻市场上也缺乏竞争力,他们认为到工厂做工有失身份,因而,教书,当家庭教师几乎成了唯一的选择,因为这种情节都取决于作者个人的体验,凝聚了作者自己的感受,带有一定的自传性。可以说《简爱》就是“女家庭教师的大宪章”1它是以一种“叛逆的独立性”2的情绪写成的。体现了作者追求女性独立的精神。
小说的主人公简爱自幼父母双亡,在悲惨世界中孤苦飘零,备受凌辱,虽然貌不惊人,但却始终不甘沉沦、自强不息,勇敢地和命运作斗争,以独特的性格力量征服了千万读者的心。全书激荡着主人公对压迫者的愤怒抗议和要求主宰自己命运的呼声,勃朗特用她那女作者特有的细腻的笔法为我们刻画出了一位栩栩如生的平凡女性,她追求自立、自尊、自爱,在与不公平的命运作斗争中闪烁着不朽的光辉。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说明和。
观更加深化了她的个性,她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而不应该取决于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只有男女双方彼此真正相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她的爱情应该是纯洁高尚的,她对罗切斯特的财富不屑一顾,之所以钟情于他就是因为他能平等待人。她言辞激烈地对罗说:“你以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爱吗?你想错了,我们的灵魂跟你的一样,心灵也是同样健全的!如果上帝赐于我美貌和大量财产,我会让你感到不愿离开我,就像我不愿离你一样。我现在和你说这些,不是从习俗,惯例,甚至凡人的肉体,而是你我心灵之间的交流,就像我们进入了天堂,平等的站在上帝面前。”当罗切斯特问她还需要什么时,她立刻回答说:“你的尊重,而我也报之于我的尊重,这样这笔债就两清了,”她表达爱情的方式不是甜蜜的赞美,温柔的话语,更不是乞求,他追求的是两颗心的平等结合。这种自信的气质使她获得了罗切斯特由衷的敬佩和真挚的爱恋。简爱的形象之所以能够震撼和感染一代又一代的人,正是她以自爱和自尊为人生的支柱,才使得自己的人格魅力得以充分展现。她的表白充分表明了她的自尊。自立自强的个性以及对罗切斯特真挚的感情。这使罗切斯特证实了自己的眼光,自然也赢得了爱情。是的,爱情须以平等和互相独立作为基础,女人必须有独立的人格,自尊自爱,不依附于他人才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热爱,才会有真正的幸福。
二、从简爱曲折坎坷的爱情道路中,体现出了简爱的现代女性特征。
在简爱与罗彻斯特先生的爱情中,简爱的挣扎贯穿始终。她觉得罗彻斯特的爱压迫着她,与她一贯坚持的自强与人格独立截然对立。恋爱之初,罗切斯特时而冷漠,时而热情,故意亲近英格拉姆小姐。简爱误以为他要娶英格拉姆小姐,又想把他留在身边,对此激愤不已,她严厉斥责罗切斯特,说了一段非常经典的话:“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象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象两个都经过 ”这实际上就是一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段充满女权主义色彩的女性独立宣言,从中我们可以理解,简爱追求的平等,是指精神上的,是一种灵魂与灵魂的平等。这与她一贯用一种精神和道德的尺度,取代财产和美貌为尺度的世俗价值观念,是一致的。但是,建立在精神之上的平等,只是头脑里的假象物,她没有切身感受过,觉得虚幻和不真实。倒是那世俗的不平等,那种“没有一点爱,没有一点仁慈”的苦日子,她的感受具体真切而又揪心。简爱有些矛盾,她主张精神的平等,这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家庭女教师可能获取的立身基点,但她对此缺乏信心,抱有疑虑。而那种建立在财产与美貌基础上的世俗的不平等,她会反抗、否定,但又不能释怀。
简爱对于建立在精神平等上的爱情,抱有疑虑的。她爱罗切斯特,渴望得到他的爱,可当罗切斯特向她示爱时,她又不敢相信是真的,“想象这样的命运会落到我的头上,那真是神话——真是幻想”。她在体验幸福与昏眩之际,敏感的心,却在紧张地搜寻隐匿的和可能出现的不平等。她的内心深处,弥漫着不详的预兆,总觉得哪个地方存在问题。在婚前的日子里,简爱的情绪不安、抵触、透出淡淡的恐惧感。她担心幸福和爱情最终会露出梦幻的本色,因而不敢深陷进去。她拒绝接受珠宝和财产的馈赠,声称要继续做家庭教师,用挣来的钱来支付自己的膳宿费用。这说明了她在接受世俗婚姻的同时还不忘给自己留下人格尊严可以回旋的余地,是“能屈不能断”的反抗个性体现之一。后来当简爱发现罗切斯特的疯妻子时,证明自己之前的担心和恐惧并不是空穴来风,她内心开始了痛苦的挣扎:是离开情深意重的罗切斯特,还是留下来当他的情妇?她勇敢地作出了离开深爱的人这一痛苦抉择,坚持了她在这一发现之前就确定的立场:“我不是鸟;没有罗网捕捉我;我是个有独立意志的自由人;我现在就要运用我的独立意志离开你。”这就是简爱一贯坚守的神圣原则——自重、自尊、自爱。这种选择充分显示出简爱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女性,她的离开,是在争取一个普通女性应有的社会地位和人格尊严,这在维多利亚时代是何等的震撼人心,给同时代的女性起了楷模作用。出走后的简爱经历更多的生活磨难,还险些落入了宗教信徒圣约翰的“非爱”式的婚姻圈套中,幸而在关键时刻她听到了来自内心世界最真切的罗切斯特的爱的呼唤,于是她像出走时一样勇敢地飞奔回到罗切斯特的怀抱中。由于夏洛蒂的现代意识,使简爱成为具有独立外在经济条件和内在独立精神的现代女性形象,大胆表达了女性的心声。
三、通过简爱的爱情过程,体现简爱大胆追求相对独立、自由平等的新型爱情。
平等观念是简爱性格构成的一个关键要素,更是她为之抗争的原始动力。平等观念的接受和确立,令简爱轻而易举地和其他人站在同一地平线上,驱逐自卑的阴影,她因而变得自尊、自信而振奋。爱是平等的,这是简爱择偶的首要标准,也是她独立人格的闪光点,但女性的独立首先在于经济的自主。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虽然实行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但妇女在政治、人格上远远没有获得平等的可能。既无资产,又无门第,甚至连容貌也很平常的简,其社会地位是可想而知的。在简的心目中,经济的独立是她人格独立的支柱,只有经济独立的基础上,她才觉得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才觉得自己是个实实在在的人。所以,当她的经济地位(继承一笔遗产)和罗切斯特的经济地位发生逆转以后,她满怀深情地走向桑菲尔德庄园。在那里,简爱以自己超凡脱俗的勇气,向陈腐的观念和习惯世俗发起了撼人心弦的总攻。终于,她胜利了,她的胜利是站在异常坚实的基础之上的,简爱终于在走向自己的目标,并因此而远远地超越了生育她的那个时代。
简爱带着华丽的光环走进桑菲尔德庄园。她昂首阔步,充满自信。这种自信,不是因为罗切斯特的破产沉沦,也不是因为他肢体上的残缺,而是简爱觉得,现在她可和他平等了。这里的平等有两种含义:其一是罗切斯特已是“单身贵族”,无需简爱再以一种不伦不类的身份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其二是简爱再也不需要以“受惠者”的心理和罗切斯特相处。使简爱与罗切斯特在精神上达到相通,达到完全平等。因而她在罗切斯特身边毫无压抑感,完全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意志的自由人。这样,简所追求的新型爱情才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与平等。
在对待婚姻的态度上,简爱认为美满的婚姻是女性的最好归宿。提出婚姻应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需要和相互依存的基础之上,强调婚姻的内容重于形式。所以,在和罗切斯特的恋爱关系和婚姻关系中重视深厚的感情基础,并相对地保持一个独立完整的自我。当简与罗切斯特先生的爱情冲破重重阻力,二人即将结合时,简爱得知罗切斯特有一位“活着的妻子”她的“神经马上开始强烈地颤动了。”这时的简面监着人生的选择,是抛弃追求人格尊严,为人情妇,荀且人生; 还是毅然出走。幸福的美梦破灭后,简仿佛从幸福的颠峰坠入到痛苦的谷底,她说“竟然促夏降了一场圣诞节严霜,六月里刮起了十二月的暴风雪,成熟的苹果上结了冰凌,盛开的玫瑰遭积雪压垮,干草地和麦田里裹尸布似的冰层。”6在这里,冰雪成了扼杀一切美好事物的杀手。仿佛是它将简苦苦追求的自由与幸福埋葬了。当罗切斯特要求她留下时,她感到“肉体上毫无力量,犹如熊熊烈火前的一根草。”的确,在想爱与不能爱之间徘徊,是一种异常痛苦的挣扎,最终,自尊自爱的简、自强自立的简终于没有成为感情的奴仆,尽管她是那样地爱罗切斯特,她也毅然将爱情的火苗压在心底与“偷来的爱情”决裂。以撕心裂肺的代价来换取人格的尊严和道德的纯洁。这不能说不是一种痛苦的抉择。
第五篇:毕业论文(论徐志摩诗歌常用意象的思想内涵)
论徐志摩诗歌常用意象的思想内涵
摘要:徐志摩在中国现代诗坛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笔。他诗歌中的意象世界内蕴丰富。“飞”,“云”,“水”,“花”,“星、月、光”等意象在徐志摩诗歌中经常出现,拥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本文通过探讨认为,徐志摩诗歌常用意象的思想内涵包括有:对自由的执着追求;女性观的诗化;政治理想的寄寓;对现实的不满,对社会的绝望。以此力图对徐志摩的诗歌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Abstract:Xu Zhimo in modern Chinese poetry left a dazzling.The imagery of his poetry in the rich inner world.“Fly,” “Cloud”, “Water,” “Flowers,” “Stars, Moon, Light” and other imagery in poems that often appear in Xu Zhimo with rich ideological content.In this paper, by exploring the view that poetry Xu Zhimo ideological content of popular imagery, including: the pursuit of freedom;female poetic concept;the political ideals;of reality dissatisfied with the despair of society.As trying to Xu Zhimo’s poems have a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and grasp.关键词:徐志摩 诗歌 意象 思想内涵
Key words:Xu Zhimo,Poem,Image,Ideological content
前 言
说起中国现代诗坛,不能不提到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徐志摩。他的人生虽然短暂,却在诗歌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笔。徐志摩热烈追求“爱”、“自由”与“美”,与他潇洒空灵的个性、不受羁绊的才华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其诗特有的灵动飘逸的艺术风格。诗歌艺术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①“在诗中,情感内容和对象形式的这种统一,或者更准确地说,情感内容借对象形式的这种表现,就是我们所谓的对象化的情感,即诗的意象。”②徐志摩就很擅长捕捉意象,运用意象抒发思想感情。徐志摩诗歌中优美的意象层出不穷,新颖别致,内蕴丰富,给人以生动鲜活的审美感受。有一些意象在徐志摩诗歌中经常出现,寄寓着诗人独特的思想感情。本文将通过探讨徐志摩诗歌中的常用意象,来探寻其中的思想内涵。
一、对自由的执着追求
胡适在《追悼志摩》一文中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③而诗人这种对于爱、对于自由、对于美的追求, 主要通过他的诗歌表达出来。徐志摩是一个追求自由、崇尚个性解放的诗人。自由是他执着追求的理想。徐志摩的这一思想,主要寄寓于其诗歌的以下三种意象中:“飞”,“云”,“水”。
(一)“飞”意象
徐志摩的诗歌中,出现过许多飞的意象,比如《雪花的快乐》里“雪花”的“飞扬、飞扬、飞扬”,《偶然》里“天空里的一片云”似的云游,还有《黄鹂》里“黄鹂”的飞:“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飞”几乎成为徐志摩创作心理的深刻情结和诗歌中反复出现、蕴含独特的原型性意象。
徐志摩用“飞”来象征“自由”,给他那理想中的“飞”赋予了无限广阔的内涵。自由是人类的天性,是人们从出生开始就逐渐产生的永恒的理想。随着不断的成长,我们一点一点被生活的负担和社会的冷酷所束缚,心灵被琐碎与沉重塞满,不知不觉地放弃了对自由理想的追求,甚至遗忘了自由的天性。正如徐志摩所说的:“飞,人们原来都是会飞的。天使们有翅膀,会飞,我们初来时也有翅膀,会飞。我们最初来就是飞了来的,有的做完了事还是飞了去,他们是可羡慕的。但大多数人是忘了飞的,有的翅膀上掉了毛不长再也飞不起来,有的翅膀叫胶水给胶住了再也拉不开,有的羽毛叫人给修短了像鸽子似的只会在地上跳,有的拿背上一对翅膀上当铺去典钱使过了期再也赎不回„„真的,我们一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④
徐志摩“飞”意象的选择,是其浪漫气质的体现,是其灵动个性的写照。飞,以其自由飘荡、无拘无束、轻盈飘逸展示了生命的本质。徐志摩从飞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快乐,领略到了自身心灵与飞的契合点。他从飞的灵动中,观照到了自身性灵自由的生活方式。无形的意识形态总是通过有形的一定的载体来体现的。徐志摩天生的禀赋就是如云如雀喜在天空里自由飞翔。他自幼就酷爱飞翔,创作中总是以忘情的笔墨写他所向往的飞翔,借着这飞翔来把自己的思想糅合在其中,以达述志的目的。徐志摩自小就爱在天穹野地里自由自在地玩耍,爱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无所拘束地全身心投入自然,爱天上闪烁的星星,爱活泼跳动的流水。除了爱自然、星星、流水外,其实他更艳羡在蓝天白云间自由翱翔的鹰儿。他曾天真地幻想过“飞”,幻想着有一双如鹰如鹏的翅膀,能够在无拘无碍的万里长空自由地来往。那高飞无碍的鹰儿诱发了他许许多多的痴心幻想。在《夜》这首诗里,诗人拍打着幻想的双翅,飞向映在大海上沙砾中的泪眼似的星光,飞往月光的笑靥,飞过可厌的现代文明的不夜城,飞到几十世纪前的一个昏夜里的烽烟,飞到纪前原始人的煨烤兽食的篝火,最后干脆飞离地面,朝向茫茫宇宙间数以百万计的太阳„„而在《想飞》中,自谓“想飞”的徐志摩,当他一听到老鹰的叫声,“就仿佛豁出了一锉锉刷似的羽毛,摇起来呼呼响,只一摆就冲出了房门,钻入了玳瑁镶边的白云里玩儿去。”⑤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志摩是想用那想象的翅膀和飞翔的生命姿态来表达他“想飞”的欲望和理想,希冀通过“飞”来实现他短暂一生中的自由梦想。
徐志摩对人生和文学的基本态度是“追求”。这种追求作为一种生命的动力,是上升、飞翔、前进、爆发、回转、突破的生命之线。因此,徐志摩喜欢摄取动态强的形式来表现物象,这些物象与诗文所蕴含的躁动飘忽、激越跌宕的情绪融为一体,形成“飞”的意象。这样,他就自觉不自觉地把“飞”意象与对自由的追求结合起来。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雪花的快乐》)
在《雪花的快乐》第一节里,作者让雪花代替自己出场。那轻盈地飞向美丽清幽的理想境界的雪花,就是诗人刚回国时那种对理想充满信心的欢娱情绪的自然流露。那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是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着的。
(二)“云”意象
在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中,“云”意象也反复出现,比如:“一天的白云黄云”(《夏日田间即景》),“来,我邀你们到云霄外去”(《灰色人生》),“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在
夏荫深处,仰望着流云”(《杜鹃》),“我亦爱在白云里安眠不醒”(《我是个无依无伴的小孩》),“我们早起,看白云低,白云飞”(《庐山石工歌》),“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再别康桥》),等等。
诗歌意象的选择,总是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和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和感情。徐志摩对云意象的选择就更是这样。从云的外在形态来说,轻盈、柔和、飘动;从云的内在神韵来说,则蕴含着自由、潇洒、轻松的特质。从这里,诗人找到了自己的个性、理想与云的内外特质的契合点。因此,“云”意象成为徐志摩寄托自由理想的又一载体。以《再别康桥》为例: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的结尾除将开头“轻轻的”改为“悄悄的”,“作别西天的云彩”改为“不带走一片云彩”外,其余相同。为什么在这里诗人反复向“云彩”作别呢?如果了解徐志摩的生活及个性追求,这意象是不难破译的。英国康桥是徐志摩心爱的地方,是其精神依恋之乡,在那和悦宁静的环境里,诗人度过了两年圣洁快乐的光阴,也正是在那里,诗人的心中曾筑起“彩虹似的梦”,而这梦就是象征自由民主的“云彩”,诗人向云告别,实际上是向心中英美式的自由民主告别。诗人向云彩作别只是表层意思,深层内蕴则指向自己心中渴望已久、而又不能实现的自由作别。在这里,诗人借“云彩”一词,倾诉中国大地上不能看到“自由”的无可奈何与悲哀;诗人感叹的是撒向天空的恋意诗心的跌落。基于这样的解释,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当1928年诗人重游故地时,康桥的金柳、青荇不只唤醒了诗人美好的回忆,而更多的是一种“夏虫也为我沉默”的胸中盛满了离情别绪的悲凉心境。“云彩”不能带走,这是他悲凉的原因所在。
(三)“水”意象
在徐志摩《偶然》、《再别康桥》、《乡村里的音籁》、《涡堤孩新婚歌》、《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等诗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水意象:潭、康河、涧水、溪流、彩鳞、大海、清泉、清波、清露、柔波、波心、漪绒、波鳞等。徐志摩对自由理想的执着追求,也寄寓于“水”意象中。
跟着我来,我的恋爱!人间已经掉落在我们的后背——
看呀, 这不是白茫茫的大海? 白茫茫的大海, 白茫茫的大海, 无边的自由,我与你恋爱!(《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
这一节诗无疑是对自由恋爱的大声呼唤。大海, 给予人的感觉是无边无际的, 是广阔的、辽远的, 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自由自在。诗人在诗句中反复地用“大海”这一意象,也正是强调“大海”所代表的自由与奔放,着力表现其对于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我独自凭着船窗闲憩,静看着一河的波幻,静听着远近的音籁——
又一度与童年的情景默契。(《乡村里的音籁》)
诗句表现了诗人回复纯朴的、美丽的童心的希望。在这一句诗中,“波幻”作为一个意象存在,它的晶莹与纯净,蕴含着诗人对于一种单纯、闲适、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意。在这里,波幻这一意象,它给人的不仅是美感,更是作者理想和希望的寄托。
二、女性观的诗化
徐志摩流传于世的诗歌中,最为脍炙人口的莫过于情诗。在他的情诗中往往有个潜在的女性抒情对象。这个抒情对象大多数时候是隐藏在“我”的抒情独白中,但也有一部分诗歌让女性形象浮于文本之上。这些诗歌在描写女性形象时,使用了两类花意象,体现了徐志摩特有的女性观:一类是色彩艳丽的花——玫瑰、桃花等,体现了他将女性物态化的征服欲和占有欲;一类是色彩清雅的花——体现了他对女性的保护欲和对女性精神世界的景仰和追慕。
《浮出历史的地表》一书中分析了中国男性作家多喜欢将女性比作花的潜意识,指出:“历代文人们对女性外观想象模式上的大同小异,尤其表现在一个历史悠久的修辞手法上,即将所写女性形象‘物品化’,借物象象喻女性外观„„毋庸置疑,这种修辞方式中流露出某种欲望象征化的过程。但更值得注意的,不是它泄露了欲望,而是它借物体之喻改变了这欲望的性质。”⑥同样,徐志摩在诗歌中也大量采用花意象比拟女性。这类意象大致可分成两类:第一类:色彩艳丽的花——玫瑰:“你迷醉的色香又征服了一个灵魂”(《情死》)——桃花“你我比是桃花接上竹叶。”(《休怪我脸沉》)——野蔷薇:“苏苏是一个痴心的女子:像一朵野蔷薇,她的丰姿”“这荒土里化生了血染的蔷薇”“那蔷薇是痴心女的灵魂”(《苏苏》)。第二类:颜色清雅的花——白莲:“她是睡着了——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她是睡着了》)——百合:“我昨夜入幽谷,听子规在百合丛中泣血。”(《哀曼殊斐儿》)“这石是一堆粗丑的顽石,这百合是一丛明媚的秀色。”(《天神似的英雄》)——玉兰:“园里有一双开胜的玉兰花;她有 的是爱花癖,我爱看她的怜惜。”(《客中》)徐志摩在诗歌中用花的意象物品化了女性形象,但是两种花意象背后的花语又包含着复杂的文化内涵,使得徐诗中的女性形象又不仅仅停留在物品化的层面上,因此文本中不同类型的花意象所代表的女性形象在诗歌中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
花的颜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第一类颜色红艳的花意象往往与性相关联。当诗人用艳丽的红花来隐喻女性时,笔触多用来描绘女性的体态和性的诱惑,体现了男性诗人将女性物态化的过程。诗人用桃花、玫瑰等意象比拟女性的时候,流露出诗人对于女性身体的迷狂幻想,体现了男性的征服欲,同时在对女性物品化的过程中,也流露出男性诗人构建自己欲望权的过程。尽管诗人用如此狂放的笔调写出自己对恋人狂热的占有欲,但并不是带着玩弄目的的游戏之笔,其根本目的是书写狂热的爱情,是以真爱作底子。《春的投生》《休怪我脸沉》等诗歌都是徐志摩献给爱妻陆小曼的:“你我的心,像一朵雪白的并蒂莲,在爱的青梗上秀挺、欢欣、鲜妍。”诗人抒发了两人同心、坚贞不渝的爱情。在《情死》一诗中,诗人则用迷狂的笔调写出为求得爱的永恒,不惜与情人双双情死的狂热和执著。
在徐志摩诗歌中,写得更多的是色彩清雅的花的意象。如莲花、百合、白玉兰。这类花由于有雪白的花瓣、淡淡的清香,故其花语意味着纯洁、高雅、清丽、静谧。在这一类意象中,出现得最多的是“莲花”。莲花在中国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就这样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自古以来就有“花中十君子之净友”的美称。由于莲花意象富有中国士大夫气质的文化内涵,因此尽管同样是以花的意象物品化女性,但其意义已远远超过了单一的女性性特征描写本身,其文化内涵也逐渐还原女性自身的主体意识。
徐志摩诗歌中同样用莲花来描绘女性柔美婀娜的体态:“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沙扬娜拉》)以水莲花怯风而摇曳的姿态比喻一个日本女子温柔娇羞的一刹那低头。“她是睡着了——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她是睡着了》)以斜欹的白莲描写女性的睡姿。“她家里另有一双并蒂的白莲,透水的鲜,上帝禁阻闲蜂来采,但命运偏不容这白玉的坚贞。”(《罪与罚》)以一双并蒂白莲比喻一对纯洁的姐妹。虽然同样是描写女性的体态,但它与玫瑰桃花等花的意象有细微的差别。由于根深蒂固约定俗成的花语赋予这类花的文化内涵,使得这类花的意象比拟女性时不再是单纯的“物态化” “欲望化”所指。这类花由于有高雅脱俗的文化气质,因此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类意象作为文化载体符号所彰显的精神气质褪去了人们关于花与性的联想,造成了一种审美上的间离效果,以唤起读者远距离欣赏的静观所产生的崇高感。因此以“莲”写娇柔的女性美,引发的情感是试图呵护她的保护欲而不是征服欲。即使直接写女性美,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远距离欣赏,而不是狎亲的把玩与征服。高雅的文化含义已经剔除花的意象中与肉欲的联想,将诗人对女性体态美的描写指向了更高的精神层面。
徐志摩不仅用莲花也用“百合”“玉兰”等色彩清雅的花意象来比拟女性,或者对女性形象起烘托作用。这种意象构建的女性不仅有清纯脱俗的外表,而且有冰雪聪明的头脑、卓尔
不群的精神境界。在《哀曼殊斐儿》一诗中,以百合、昙花的意象比拟诗人景仰的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短暂而凄美的一生。“我昨夜入幽谷,听子规在百合丛中泣血”,“三十年小住只似昙花的偶现,泪花里我想见你笑归仙宫”。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女性的精神层面的景仰和由衷的呵护。这种情感在《天神似的英雄》中也有所流露:
这石是一堆粗丑的顽石,这百合是一丛明媚的秀色。
但当月光将花影描上了石隙,这粗丑的顽石也化生了媚迹。
我是一团臃肿的凡庸,她的是人间无比的仙容;
但当恋爱将她偎入我的怀中,就我也变成了天神似的英雄!
诗人以百合比喻女性,以顽石自比。百合清丽脱俗的明媚秀色让诗人自惭形秽为“粗丑的顽石”“臃肿的凡庸”;百合的秀丽激起诗人的情感是作为如天神似的崇高保护欲。概而言之,徐志摩用“莲花”“百合”等色彩清雅的花意象比拟女性,在对女性形象的描写中表达了诗人对女性精神世界的景仰和追慕。
尽管带着一点传统的士大夫以“品花” 作为自己人生雅趣的痕迹,但是徐志摩并非玩弄女性的轻浮之徒,相反他是一个真正怜香惜玉的护花使者:玫瑰型充满诱惑力的女性带给他身不由己的晕眩,诗人甘愿为爱为情而死;莲花型清雅脱俗的女性遗世独立冰雪聪明,让诗人产生崇高的保护欲。总之,徐志摩在诗歌中对于两种不同花意象的构建表现了诗人以真爱为底色的爱花惜花、知花懂花的女性观。
三、政治理想的寄寓
“星、月、光”是徐志摩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另一组意象。无形的意识形态总是通过有形的、一定的载体来体现的。徐志摩自幼就酷爱星、月、光,创作中他把自己的思想糅合在其中,以借景抒情、借物述志。“星、月、光”意象,寄寓着徐志摩的政治理想。
徐志摩虽然是一个诗人,但是他的政治意识非常强烈。是的,徐志摩并非一个纯粹自私的个人主义诗人,他也是个政治参与意识强烈的知识分子。在英国剑桥的两年多时间里,他曾为工党领袖麦克唐诺尔竞选总统拉过选票;他曾拜访罗素、狄更斯等学者,为他们的和平、民主、自由的主张而鼓舞;他最有兴趣的就是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他热切地希望能在中国实行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能在中华大地上看到和平、民主与自由。
徐志摩的一部分诗歌,是穿着恋爱外衣的政治诗。如《为要寻一个明星》: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向着黑夜里加鞭;——
向着黑夜里加鞭,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为要寻一颗明星;——
为要寻一颗明星,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累坏了,累坏了我胯下的牲口,那明星还不出现;——
那明星还不出现,累坏了,累坏了马鞍上的身手。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诗中的“明星”自有他的象征意义。“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冲入黑茫茫的荒野,奋不顾身所要寻找的“明星”是什么?不言而喻,是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是和平、民主、自由。那天上透出的“水晶似的光明”,正是他理想政治蓝图的心灵折射。在《无题》中,诗人还表现了为攀登上“月华” 中的“高峰”而准备冲破一切苦痛的坚强意志和坚定信念。诗的最后,诗人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写道:
这回你看,在这决心舍命的瞬息,迷雾已经让路,让给不变的天光,一弯青玉似的明月在云隙里探望,„„
更有那高峰,你那最想往的高峰,也已涌现在当前,莲苞似的玲珑,在蓝天里,在月华中,浓艳、崇高——
朝山人,这意象便是你跋涉的酬劳!
诗中“迷雾”让路给“天光”,“明月”出现,隐含着徐志摩对光明终会到来的信心。他相信国家终有一天会走出当时的黑暗,迎来美好的未来。而在《秋虫》中,徐志摩则写下了当时为人所忌的诗句:
过天太阳羞得遮了脸,月亮残阙了再不肯圆,到那天人道真灭了种,我再来打——打革命的钟!
鲜明地反映了特定时期徐志摩强烈的政治意识。
四、对现实的不满,对社会的绝望
徐志摩的这一思想情绪,主要寄托于“飞”意象和“云”意象中。徐志摩之所以对社会现实产生不满甚至绝望的情绪,一方面源于他个性自由的失落,另一方面源于他政治理想的破灭。
徐志摩是个一生都在追求“爱、自由、美”这一单纯信仰的浪漫青年。他爱看白云在天际飞,听雀儿在枝头啼;他爱茂林中餐不够的鲜甜野菜,青草里享不尽的意趣香柔的这种自然温馨;他爱“忙的是散步、划船、骑自行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下午茶、牛油、烤饼,看闲书,有时看水,有时仰卧看天空里的行云,有时反扑着搂抱大地的温柔„„我恨的是庸凡,平常,琐细,俗;我爱个性的表现。”⑦然而当他带着浪漫的个人主义自然个性落入“猜忌、诡诈、小巧、倾轧、挑拨、残杀、互杀、自杀、忧愁、作伪、肮脏”⑧这种中国20年代现实人际关系的氛围时,徐志摩脆弱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是的,他与陆小曼爱情追求的是是非非;为了生计南来北往的劳作奔波;新月社内部的人际纷争„„这一切怎能使他单纯友爱的心灵经受得起。
个性自由失落的困扰,只是他痛苦的一半,另一半则是他政治理想的破灭。徐志摩赞赏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并希望能在祖国实现。然而当他1922年回国以后,他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战的炮火在祖国大地上肆意蔓延;感受到是“贪心搂抱着正义,猜忌逼迫着同情,懦怯狎亵着勇敢,肉欲侮弄着恋爱,暴力侵凌着人道,黑暗践踏着光明”⑨;他看到祖国的人民精神麻木地生存于水深火热中。徐志摩一颗充满希望的心被残酷的现实、黑暗的社会击得粉碎。
他在《毒药》一诗中说:“我的思想是恶毒的,因为这世界是恶毒的,我的灵魂是黑暗的,因为太阳已经灭绝了光彩。”他的感情之鸟,扑腾着翅膀,焦急地寻找落脚栖息之树;他的理想之鹰也在天空中盘旋,急切地寻觅扎根歇息之地。因此当他的个性与理想在无情的现实面前被撞得粉碎,烦闷和矛盾笼罩着他心灵的时候,徐志摩就通过幻想去寻找美好的境界、灵魂的安慰。这也体现了他思想中消极的一面。
“光明!我不爱人间,人间难觅|安乐与真情,慈悲与欢欣”(《我是个无依无伴的小孩》),谁又能说这不是徐志摩对扼杀个性与理想的黑暗社会的无声抗议?“白云在蓝天里飞行:我欲把恼人的年岁,我欲把恼人的情感,托付与无涯的空灵——消泯”(《乡村里的音籁》),这是徐志摩无可奈何的悲哀和选择。
东方这块古老大地上的生活是如此沉重,生活中的人们是如此猥琐。他多想离开人间,多么想离开混浊的地球。“白云穿掠着晴空,象仙岛上的白燕”(《东眺》),“云”的飞动给徐志摩无穷的遐想,他多么希望自己像“云”一样也能飞。“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哪个心里不成天千百遍的这么想?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看回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这皮囊要是太重挪不动,就掷了它,可能的话,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⑩志摩的乐趣岂只是“看”,他是要“飞”,要在“飞”中寻找精神寄托的故乡,寻找灵魂歇息的圣地。这是徐志摩“飞”的终极目标,是徐志摩理想生活、政治人生无法实现的一种情感补偿。他向往“云”,他想“飞”,不仅是他浪漫不羁、渴求自由的个性的表现,更是他对丑恶现实与黑暗社会的一种抗议,一种超越。
结 束 语
在古今中西方文化交汇点上的诗人徐志摩,其诗歌含蕴丰富的意象世界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独特之点。“飞”,“云”,“水”,“花”,“星、月、光”等意象在徐志摩诗歌中经常出现。本文着重探寻了寄寓于这些常用意象中的思想内涵,总结出以下四点:对自由的执着追求;女性观的诗化;政治理想的寄寓;对现实的不满,对社会的绝望。以此力图对徐志摩的诗歌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徐志摩留给世人的诗歌,是用爱与生命吟唱出的人生乐曲。让我们不时静静地聆听,在身心疲惫时感受人生的爱、自由与美。
注释:
① 童庆炳.文艺理论教程[M].转引自百度百科“意象”词条.② 张孝评.中国当代诗学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第86-87页.③ 胡适.追悼志摩[A].名家名作鉴赏(散文)[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第42页.④ 徐志摩.想飞[A].徐志摩作品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第327-328页.⑤ 徐志摩.想飞[A].徐志摩作品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第327页.⑥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的地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14页.⑦ 徐志摩.爱眉小札[A].徐志摩全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⑧ 徐志摩.再剖[A].徐志摩全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⑨ 徐志摩.毒药[A].徐志摩全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⑩ 徐志摩.想飞[A].徐志摩作品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参考文献
[1] 徐志摩.徐志摩全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文中引用的徐志摩诗歌出自本书).[2] 胡适.追悼志摩[A].名家名作鉴赏(散文)[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31.[3] 张孝评.中国当代诗学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4]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的地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