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上读写结合心得体会
读写结合师生共舞
思想碰撞 ——读写结合实验心得体会
新华南路小学
三年级语文
白芸
通过本学期读写结合实验,我感到师生之间、教学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读是输入,写是输出,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所以在课堂中,不但要书声琅琅、口语表达,更要让学生默读批注、即兴练笔。以课文为范本,加强“随堂练笔”,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做法:
一、有感而发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人文性很强的文章,它通过充满真情实感的故事内容,向学生传达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给学生以道德情感上的熏陶。在教学这类文章时,要做到以“情”来贯穿文本,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此时课堂上的小练笔如若设计精当,就能让学生在情感氛围中与文本对话,与角色产生共鸣,从而为深化文本架设桥梁。
比如《玩出了名堂》一课,通过列文虎克的“玩”悟出道理,给学生思考议论的时间,当场迁移到自己的经历中来,有感而发写写自己曾经玩过什么?玩中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或体会出什么?学生们人人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自由发挥,不限制行文格式,只求表达意思、准确扣题。
二、迁移运用
学是为了运用,这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迁移运用的内容根据不同的文本而定。
(一)、可迁移文本中的结构段落进行练笔。
如《风筝》一课,原文通过“我们去放风筝”作为总起句,加上一系列动作描写,完整再现了我们放风筝的情景。这样的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就需要学生掌握,运用自如。所以为了保证仿写的相似性,本课的练笔要求学生也已“我们去„„”为总起进行训练,目的在于先学会套用,加深对结构的理解。
待到学至《赵州桥》一课时,学生对于总分结构,甚至总分总结构都不再陌生了。教师就可以放开范围,让学生写课间活动的丰富,公园里的花朵争奇斗艳等。
(二)、可迁移文本中的表达方式进行练笔。
如学习了《听听,秋的声音》一诗后,我设计练写仿写作诗,考察学生对诗文行文的把握:学生们的水平超乎想象,快速理解了我的要求,严格按照原文的格式一一对应每一句诗。有的学生甚至意犹未尽,利用回家后的时间又仿写的其他季节,或者放些四季的颜色,气味等等。就连中等水平的学生也在这次习作中得心应手,用上了平时的佳句积累,自由创作,甚至高于原文。
三、佳句仿写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依托,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段落,读这些经典的美文语段是一种美的享受,学写这样的语段更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积累、内化和提高。“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精彩的句段,教师除了应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玩味,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仿写: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感知下,“依葫芦画瓢”。
在教学《秋天的雨》这一课时,文中作者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如: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在学习这一段时,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分层次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看图补充句子;看图按照特定句式造句;自由想象将两种特定句式组合后成为和原文格式一样的长句。最后,有的同学写:“它把黄色给了稻田,金色稻田成了一大片的海洋,晃啊晃啊,它们迎风歌唱着丰收的喜悦。”有的写:“它把黄色给了梧桐叶,黄黄的叶子像一只只黄蝴蝶,飘呀飘呀,为人们送来了秋的消息。”还有的写:“它把红色给了大柿子,红红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闪呀闪呀,在向人们点头微笑。” 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章语言的欣赏感悟,我们抓住这些“读写结合”点。可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写作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由此借鉴到了作者的写作手法。
四、续写想象
有的课文总可以被挖掘出许多想象空间,这就可以组织学生练笔续写。
如我在《盘古开天地》一文中就发现了阳光练习册的练笔。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体会盘古的身体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争取做到课堂积累、记忆。抓住本段排比句式,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要求写出盘古用身体创造万物的其他情景。学生的想象力远比预计的要丰富,而且想象合理,与原文不雷同。通过这种拓展想象的训练,学生不仅对盘古勇于献身的精神体会更深,更加感动了。重点是提高了他们的思维敏捷性。
总之,只要我们老师用心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努力挖掘读写结合点,那么我们的阅读课就会上得更有效,更灵动,课堂读写结合的练笔也会成为语文教学中师生共舞的亮丽风景,思想碰撞的激情创作!
第二篇:读写结合(本站推荐)
读写结合·课外观察——初中作文教学的体会
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始终是难点。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是要做好两件 事情:
一、课内读写、紧密结合;
二、培养课外观察、练笔习惯。这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课内读写,紧密结合
课内读写紧密结合,不是读什么,写什么,而是将初中新教材的阅读要求、写作要求融为一体,体会读的 同时酝酿写,写的同时加深读的体会。
作文教学中,往往容易出现的是另一种读写结合。新教材每单元阅读要求和写作要求是分前后两部分编排 的。一般情况处理,先讲完阅读部分,再指导写作部分,容易片面理解为读完就写,就是“读写结合”。这样,实际就造成读写脱节,学生在读的时候只管读,写的时候还不清楚要写什么,这样的作文势必带有很大的盲 目性。学生会感到作文难写,教师也感到作文难教,影响预期的作文效果。这种读写结合,只是表面形式上的 读写结合,而学生并没有从思维角度真正将二者结合。因此,导致了作文的“难”。
要突破作文的“难”,就要让学生从思维角度真正将二者结合起来。也就是课内读写紧密结合。一开始学 生接触新的单元时,就要把新教材中阅读、写作两部分要求让学生真正理解、融会贯通,在学生思想上把两方 面要求一致的知识点,带到整个的阅读、写作中,也就是说完成一篇有一定要求的作文,不是单靠两节作文课 完成的。这篇作文的思维,是一接触这个单元时,就已经酝酿在其中了。这个过程也就是说,把读、写两部分 要求,完全、统一地贯穿到读写的全过程。读写做到这样的紧密结合,作文才能成效显著。
下面以初中二册五单元为例,谈课内读写紧密结合的具体做法。1.了解、明确理论知识要点
初中新教材,三年有整体要求,每册有整体要求,除对这些知识应做必要了解外,学本单元首先要了解、领会本单元的阅读要求,写作要求。本单元第一部分阅读要求:掌握线索;体会记叙、描写怎样结合。第二部 分写作要求:在记叙中描写,要服从中心意思需要,做到恰如其分。然后再要求学生掌握本单元两部分要求相 同的知识点:记叙中描写。这一步的目的,让学生一开始学这个单元,思想上就明确,这个单元阅读、写作要 紧紧围绕“记叙中描写”这一要点。这就给学生在阅读之前就讲清了本单元作文要求的理论知识,学生在阅读 过程中,就已带着作文的问题思考了。2.具体感受课文,体会知识点
这一步是最重要的。因为学生仅仅是理论、概念的了解,还只是抽象的,通过这一步,学生才能把抽象的 东西感受具体、形象。这一步是消化、吸收重要的一步;是突破阅读要求,酝酿写作要求的关键点。3.再次总结知识点
这一步是在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具体课文感受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学生便会 对这一知识由陌生到熟悉,再上升到理论。学生通过这样反复的思维活动,对本单元的要求已经融会贯通,为 下一步完成作文,已奠定了成熟的思维基础。4.利用学会的知识,进行写作
二、培养课外观察,练笔的习惯
每篇作文都是心之声。作文教学,要训练学生眼中有物,心有所感,笔下才有物可写。因此,培养学生课 外观察、练笔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作文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必须使学生养成随处留意、观察,并通过自己所思所感,随时写下来的习惯。作文的实质离不开做人和生活。因此,课外练笔是将课内知识灵活 运用的极好机会,是课内外互为补充的好办法。
培养课外观察、练笔的方法:每周让学生练一篇课外随笔,每次评讲,表扬那些言之有物的好随笔。如学 生随笔有这样一些:《雨中的故事》、《街上的字》、《小青豆的愿望》、《春之盼》、《如何对待错误》、《保护鸟类》等篇目,单从题目看,也能看出题材多样、内容广泛。不妨我们再看一篇具体例文:《无人售票 车》„„我认为无人售票车是伴随着一个城市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诞生的。它是一个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 的标志之一。美、日、英等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很早以前就采用了新颖的公交营运服务方式。其表现 为:公交车上不再设售票,而是由驾驶员一人开车监票,被称作公交车辆“一人运作”,即无人售票。
而在进入八十年代后,这种较先进服务方式才传入我国。深圳、广州、杭州、北京、上海等三十四个大中 城市已先后实行„„
从今年元月一日起,我市已有14、30、28、27、5路先后实行无人售票,17路也于三月一日起实行无人售票。虽然无人售票车显而易见,但它毕竟是新生事物,目前存在问题有三:
一、乘一站与终点票价一样;
二、上 下车不知规定乱上下,乘车环境没得到根本改善;
三、兑换零钱点极少,有人因无零钱只好放弃。但无论怎么 说,无人售票的出现是好的,它说明了我们乌鲁木齐人的文明程度在不断提高。我希望公交公司能不断改进不 足,也希望我们乌鲁木齐市民积极配合,使这一新事物不断蓬勃发展。
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学生一旦养成了观察、练笔的习惯,就会主动观察社会、关心社会,并会提出自 己的观点。持之以恒,学生会从思想、观察、选材、组材等方面得到迅速提高。
第三篇:读写结合总结
读写结合总结
张艳秋
本学期在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读写结合的校本教研。写作能力是小学语文需要培养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显然,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低年级怎样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起来呢?下面就谈谈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阅读教学中注重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新课标也要求低年级学生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且“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而理解并准确运用所学的词语是写话的基础。在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寻找读写结合点,根据词语的不同特点,来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词语,发现课文字词和生活之间以及字词和文本之间的联系,巧妙地渗透写话的基础知识。
如在《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中出现有特点的词:“青青的”“白白的”“大大的”“宽宽的”。教学中我通过反复朗读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语感。老师说;“你还知道白白的什么?”生回答: “白白的云”“白白的棉花”“白白的花”„„同学们一下子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许多词语,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孩子们说了很多,如:玩玩的小河,长长的马路„„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也有效地加强文字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再如《小松鼠找花生》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同学们掌握“格外”这个词语的用法,我在运用多媒体让同学们理解“一朵朵金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这句话的基础上问:“格外”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呀?孩子们很快说出了不同的词语:“很”、“十分”、“特别”„„我趁机点拨:“你们看,我们用换词的方法不仅知道了‘非常’的意思,还知道了与‘非常’意思相近的三个词语。”这样通过换词训练,就帮助学生积累了词语。
二、阅读中要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为同学写话实践提供仿写借鉴的对象,达到渗透作文指导的目的。
1、模仿型读写结合。
处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强,我们可利用这个特点,精心选择易于模仿的课文片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写话训练。
如: 《日月明》这是一篇识字课,它以儿歌的形式让学生识字,韵文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文章的意旨是对学生对会意字有所接触,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构字特点。在学习完课文后,我就趁热打铁,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格式编写一首。他们经过思考,学生很快就完成了:
土也地,口十叶。禾火秋,口斤听。西女要,木果棵。„„
《阳光》一课中有这么一个典型的句式:“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在理解这句话之后让学生模仿这个句式写()的(),因为有了阳光更()。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物(动物、植物、人物)去说,充分感受阳光对人类的重要性。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有特点的儿歌,在教学第三句话时,我对学生进行拓展说的训练,还有哪些小动物也可以画竹叶,枫叶,梅花,月牙。学生写出了:“小鸟画竹叶,小猫画梅花,小鹅画枫叶,毛驴画月牙。”在了解了冬眠的动物后,又进行了拓展说的训练。我这样问:“还有哪些小动物不能来参加?”请你来问一问。学生问:“小熊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了。”„„最后,我给出各种动物及他们的脚印图片,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首儿歌,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孩子们写起来也特别容易,基本上在10分钟内都能完成自编儿歌。
通过这样的读写结合,让学生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
2、想象型读写结合。低年级学生的想象比较丰富、独特,充满了创造色彩,充满了灵性。我们精心选择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或是文本中的空白点,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读写结合,使之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
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1)抓住“空白”展开想象。
想象性的读写结合包括让学生补写文中省略的部分,也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续写。教学《小松鼠找花生》一文,文中最后写到“花生是被谁摘走了呢?”这就为学生留下了一个疑问,也为学生留下了一个补白点。这时可以以《花生找到了》为题,让学生去续写课文,想想“小松鼠怎么找到花生,找到花生后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续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提供给他们想象的机会和空间,培养了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的灵动性,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喜爱。(2)抓住词语展开想象。
如教学《小熊住山洞》最后一个自然段,我紧紧抓住“感谢”这个词语,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有哪些小动物来感谢小熊一家?它们会对小熊一家说些什么?”。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围绕小熊一家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品质进行写话,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总之,在低年级的写话教学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座宝藏,都会给我们的读写结合带来很好的启发。我们要充分地利用教材,又要深入钻研教材,发挥好每篇文章在读写结合中的范本作用,从词语、句式、段落等层面对课文进行认真地挖掘和开发,才能精心选择语言训练的内容,让读写结合训练取得最大的成效。
第四篇:读写结合论文
读写结合,快乐写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于读书,逸于作文”,这些关于读书的名言皆道破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阅读也是作文构思创作的主要渠道。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读写同步,以读促写。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确,多阅读,多积累,对于提高作文水平有重大意义,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表达形式,对学生的语言规范具有引路的作用。
1、从读学写,积累语言素材
小学阶段是模仿的最佳时期,会模仿才有积累才有创造。低年级的课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词汇,我们可以根据作文训练的需要,分类提取出一些词或词组让学生仿写,比如从课文中提取 “一串串晶莹的珍珠”,让学生仿写类似带着数量词来写事物的词组,学生可仿写“一片片什么?一朵朵什么?一行行什么?„„”又比如从文中提取 “金灿灿的阳光”,让学生仿写类似带有颜色词来写事物的词组,“绿油油的什么?蓝莹莹的什么?红彤彤的什么?”或者仿写几个类似“雪白”“碧绿”这样的颜色词。教学中,还可以把课文里的好句子找出来让学生仿写,除了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排比句等修辞句子可以随时随地从课文中提取出来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以外,总起句,过渡句等也是可以提取出来让学生仿写的,训练写总起句,往往可以同时训练写段。还有文章的开头段、结尾段,我们都可以在阅读教学时抽出十分钟给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2、从读学写,学会表达技能
除了积累语言,我们还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观察是作文的关 键步骤,无论什么体裁的文章都离不开观察。在教学中,教师必然教学生去观察什么,怎么观察,怎么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学生去观察描写身边的大自然,学生固然观察了,但是就不知道怎么写出来。这时候,教师就必须依托文本告知学生一些简单的表达方法。看看自己观察的哪些事物和课文里的相似,可以借来用。写清澈的河水时,可以借鉴《珍珠泉》的句子,写乡野的春天,可以借鉴《燕子》的句子和《咏柳》的描写。那些具有明显体裁特点的课文,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表达顺序,状物的一般从物的不同方面来写,叙事的一般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掌握了方法,摸清了路子,学生才敢下水作文。只要让学生感觉到有样板可学,写起来不难,就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迅速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3、从读学写,提炼并积累情感。
文为心声,这是简单的道理,也是作文的原则和目的。学生的作文常常有“缺乏情感”、“感情空洞”、“感情粗糙”等方面的缺点,主要原因是他们对事物本身的认识程度肤浅,没有把自己融入到事物内部去,在作文的时候就出现“隔靴搔痒”抑或“无病呻吟”的情形。学生不是没有情感,他们的情感甚至比大人还丰富,只是教师没有调动和发掘出来,没有整理好。那么,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带领学生深入细致的体会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产生感情的共鸣,从而逐渐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在第六册语文课本中,第一组课文把我们带入了无限美好的大自然中,学生会沉浸在生机勃勃万紫千红的春天里,会闻到自然的气息,会听见自然界美妙的声响,那一幅幅动人的画卷唤起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的积极情感;在第二组课文里,一个个正反方面的例子,让学生的思想回到理性的高度上来,懂得了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道理。课文中的情感是学生情感的指引,用课文的情感来反问自己:人家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再进一步问:我的作文又为什么去写?学生读懂课文的情感后,在自己的作文里就自然注入个人的情感。最终,学生必然懂得:作文,其实就是为了表达一种感情,担负一种情感的责任。情感是作文的内在驱动力,有了它,作文才有深度。
二、读写结合,以写促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落实此项目标,关键是让学生的一些疑惑和困难在主动的阅读中得到解答,树立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作的信心。
在习作中,当学生碰到词不达意,言辞单调乏味等困惑时,正是学生阅读的需求期。此时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能迅速促进读写的转化。如有学生在写“秋”的相关文章,碰到词语贫乏的情况时,教师及时提供描写落叶、果园、田野等的阅读材料,在“饥肠辘辘”中递来的美食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完全主动的吸取与储存,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表达形式无力的困惑。此时让学生借助读例文来进行迁移仿写,往往能使学生茅塞顿开,顺利成文。
文章不是无情物,写的过程是学生个性色彩的新认识、新思想的过程,是伴随学生情感体验的心理过程。如在写对父母的心里话时,学生往往会找不到感情的触发点,难以下笔,此时阅读关于母爱的习作,正好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
三、体验成功,自主读写。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在读写互促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让每 一位学生连续不断地体验读写的成功感,自豪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阅读写作成果的平台,使学生能够“情动于中”,“有话想说”,“有话能说”,自觉自动地视作文为需要,视作文为乐趣,真正达到自主作文。
1、制作“好书推介卡”。书读得多了,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适当布置一些富有创意、挑战性强的读书作业,学生会很感兴趣。
我让学生每月制作一次 “好书推介卡”,学生选择自己最欣赏、最喜爱的好书,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值得阅读的原因,以及部分精彩的语句的摘录,编写在带孔的卡片上,画上装饰性的花边图案,写上推荐人的姓名,在板报一角,供同学参阅,交流。每月评出“最佳推介奖”。这样大大激发学生的热情,推动读书活动的开展,为作文积累素材。
2、开展“佳作评选”活动。每个单元习作后,我都要在班上开展作文评点活动,同学们互相交换读作文。每单元评出八篇优秀习作,推荐给全班同学读,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主习作意识。
读与写是紧密结合的,读是接受信息,写是把接受过的信息加以运用。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巩固和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老师必须引导学生架起读与写的桥梁,构建读写平台,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一大乐事。
第五篇:读写结合有效性初探
小学语文高段增强读写结合训练有效性初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作文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因此,小学语文高段教师要理顺读与写的关系,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增强读写结合训练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同时,在作文中形成的知识技能,也能促进阅读教学。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经常听见身处一线的高段语文教师感叹:现在的语文越来越难教,阅读课教师是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学生往往来不及细细品读文本,来不及认真思考,就站起来回答问题,自然“说”得表面。而学生习作更让教师们伤脑筋,几年下来,学生们名家名篇学了不少,循环日记、小练笔也练得不少,但是一碰到大作文,学生们或无从下笔,或洋洋洒洒却离题万里。长此以往,教师们多有这样的感觉,语文教学中的“读”与“写”之间像隔着深壑,无法引导学生逾越。
基于以上的因素,中心组成员在教研员余老师的指导下,确立了“儿童视野下读写结合教学”的研讨主题。在这个大主题的引领下,上个学年,中心组各个连片研修负责人组织本片教师进行了“回归语文本色 落实读写结合训练”的小专题研讨。因为当时读写结合训练的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教师对这样的教学模式还很陌生,也充满了疑问,因此在连片研修活动结束后,个别教师甚至提出了“‘读写结合’的‘读’体现在哪儿呢”的质疑。(究其原因,这位教师是理解出现了偏差,她认为“读写结合”的“读”没有做到以往的阅读课那样有多层次的、多形式的朗读,就没有做到“读写结合”。)但是我们也能感受到大多数教师通过参与这样的小专题研讨活动,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意识已植入她们的头脑中,并开始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尝试。
于是,本着趁热打铁的目的,以及在“读写结合训练”的教学模式中探寻一些可供老师们借鉴的方法,寻找一些切实有效的途径,促使中心组将本的小专题确定为“小学语文高段读写结合训练有效性”研讨。通过近两个月的磨课、研讨、思维碰撞,参与研讨的教师团队对于“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增强读写结合训练有效性”有了新的认识,寻找到了新的方法。现简要叙述如下:
一、在读写结合训练中,要避免两个误区: 误区一:“读”得多,“写”得少。
承担连片研修活动献课的老师接受任务后,即进行了精心地教学设计,在前期的磨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按照旧有教学模式将教学的重心放在了引导学生品读文本上,而在读的过程中基本没有渗透“写”的方法指导,在一堂课即将结束的部分匆匆安排学生练笔,学生思路没有打开,多数学生只能简单仿照课文中的语句来写,写完后也没有较充裕的时间指导学生围绕“写法”进行互评。这样的读写结合训练效果自然不够理想。
误区二:抛开文本,拔高“写”的要求
另一位教师试讲中,在引导学生品读重点段落时,提到了作者的写法,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提醒:作者是由“看到的”到“想到的”,缺乏有层次地提炼。在接下来“写”的过程中,教师干脆抛开文本,而将文本改编成诗歌格式后,来引导学生对诗歌品读,仿写诗歌。由于缺乏原有文本这片土壤的涵养,参与研讨的教师团队认为这样的练笔,有些根基不实,浮在“空中”。
那么,在读写结合训练中,如何增强有效性,引发了中心组成员的深思,在教研员的帮助、指导下,成员们重新梳理思路,执教老师认真调整教学设计,随着磨课的深入,参与研讨的教师团队逐渐寻找到了好的方法和途径,那就是:
二、在读写结合训练中,要把握两个原则。
(一)紧扣文本,渗透“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原则。【课例1】:
在区连片研修的四年级活动现场,钟老师给观课教师呈现了《和时间赛跑》一课的第二课时教学。在教学中,教师紧扣第四自然段中父亲的话“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读悟,使学生明白这句话点明了要“和时间赛跑的原因”。由此引出:“紧扣中心,选择事例”。这第一把金钥匙。让学生品味“围绕中心,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能让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更加深刻。再分析哪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作者心目中不一样了?放手让孩子自己体会,并出示第二把金钥匙:“有条理的具体表达。”然后总结第三把金钥匙:“点明中心,抒发感受”。在片段写作训练后学生的互评也是围绕这三把金钥匙,习作方法始终贯穿整个课堂,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了文本,更让学生积累了 2
写作的方法。由于教师读写结合的切入点选得恰当,因此学生当堂完成的小练笔质量也较好。不难看出,这节课的读写结合训练既体现了由读到写的水到渠成,也让学生在练笔中,更好地理解父亲对时间的哲理性论述。
(二)整合文本,渗透如何“写得好”的原则 【课例2】:
在接下来的第二堂课中,黄老师给观课教师展示的是《朱鹮飞回来了》第二课时。在本课时教学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对课文10-13自然段进行品读。课堂上黄老师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圈画批注,在学生自主阅读基础上交流,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苦苦等候”,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考察队员还走过哪些地方、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从内容上指导学生仿写。黄老师在写的指导上不仅注意了内容的引导,还进行了方法的指导,她利用12自然段“静候一旁的考察队员按捺住激动的心情,像守候着一只易碎的宝瓶一样,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悄悄地拍摄照片,生怕惊飞了这两只珍稀的鸟儿。”这一句进行教学,抓住像“守候”、“小心翼翼”、“悄悄地”这些重点词,引导学生体会利用修辞手法,用上生动的词语等方法可以将句子写得有血有肉。正是在老师一步一步、扎扎实实的指导下学生才能做到妙笔生花。
三、依标扣本,灵活运用文本,进行多种形式的读写结合训练的思考与建议。作为中心组成员,在组织片区教师进行小专题研讨的同时,也积极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有效性”地实践。在教研员余老师的指导下,在和中心组成员的交流、碰撞中,实践一个学期下来,颇有心得,现将部分操作记录如下:(选用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仅供参考)
1.写心得笔记——使学生贴近人物内心
本册教材,对写心得笔记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教师也应着力指导,加强训练。教材中有很多篇目为学生写好心得笔记提供了素材,如:《信任》中未露面的桃园主人;《修鞋姑娘》中那位质朴的修鞋姑娘;命运多舛的小凡卡;足智多谋的晏子;《为了他的尊严》中的那位女主人;《灯光》中那位舍己为人的郝副营长等等。
在教学中,紧扣文本,指导学生练习写心得笔记,能够有效地防止以往练笔时,诸如“学完了课文,你想对文中某某说些什么”“你觉得文中某某是个什么 3
样的人”学生在表达时的片面与空泛。
2.续写——使学困生也“有的写”。
在《信任》一课,紧扣文中桃园主人的做法指导学生练写心得笔记。同时,为了关注学困生,教师又布置了一项练习,为《信任》写前传。此次练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练笔积极性,学生在选择中变得主动,因为主动而思路开阔,有话想说,自然有话可写。
学习《凡卡》时,紧扣凡卡的遭遇写心得笔记,这个练习对于学优生来说很容易完成。但是毕竟小凡卡的生活与现在孩子们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而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谈谈体会、认识,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就有些勉为其难了。于是教师又设计了一项练习,展开想象,为《凡卡》续写结尾,并注意帮助学困生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学困生也能较好地完成此项练习。
3.补写——使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
《西门豹治邺》这一课的教学,要让西门豹这个人物形象树立在学生心中,并且能够正确的、有层次地评价西门豹,是教学的难点。在对课文“惩治恶人”这个重点部分品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西门豹的做法、西门豹的为人有所认识,但不乏偏差之处或理解肤浅。教师设计了两次补写练习:1.逃过一劫的官绅
地说:“
”。(此项练笔注意两点:A.“官绅怎样地说”既可以填成语或四字词,也可以运用修辞增强表达效果;B.官绅的话要符合说话人身份以及当时的情景。)2.看到眼前的一幕,老百姓
地说:“
”。从学生交流中完全可以看出,两个补写练笔非常好地弥补了前半段阅读教学中学生认识的不到位的问题,学生生成非常精彩„„
4.仿写——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
《晏子使楚》可结合学习“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指导学生为晏子写颁奖词。
《幸福在哪里》学完后,让学生仿照文中人物的对话写写自己的幸福体验。有《劳动的开端》做范文,学生在完成单元大作文《写写自己的劳动开端》时,习作速度惊人地快,质量却并不差。
以上思考与做法,未见得成熟。有不当之处,非常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同时,也希望在教研员的引领下,有更多的老师能积极参与中心组组织的连片研修活动,投身“儿童视野下读写结合训练”的研讨中,有自己的研究小专题,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让我们为开辟成华区的小学语文教育新天地尽绵薄之力。
2011-7-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