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大全)

时间:2019-05-12 04:16: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怎样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怎样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大全)》。

第一篇:怎样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大全)

怎样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美术欣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观察者再创造的心理活动,包括从艺术形象到审美形象的再创造,作为一种审美认识的活动,必然对欣赏者提出相应的条件和要求,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美术方面的知识修养和欣赏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美术欣赏能力呢?

一、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在于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对作品的形式首先不作太多的理性分析。过多的理性分析会使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常常带有教育者本专业的主观成份,不利于学生对眼前作品本体的真切感受。学生的第一眼感受尽管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的审美成份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确实是亲眼所感,这胜于在毫无感受之前就输入某种概念造成先入为主的偏见。但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欣赏教学无须理性知识的指导。恰恰相反,审美感知能力的提高和审美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理性知识的引导。问题在于如何将概念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给学生听。对造型知识技能的分析必须对作品的直接感知联系起来,好的教学就应当首先让学生读画,读感受。教师事先可预见一些思考问题来提示学生感受的定向。例如:画中表现什么?具有什么含义?画的色调是轻快的、还是沉重的、是明朗的、还是低沉的、是振奋的、还是悲哀的、等等。

二、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大量欣赏优秀美术作品的实践,实践是获得真知的根本途径,美术欣赏也如此。例如对中国画的欣赏,我们通过对大量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品味,就能够分辨出不同形式中国画的风格区别,知道什么是工笔,什么是写意,懂得留白是中国画特有的意境表现形式,掌握中国画题款的技巧,知道书法在中国画技法上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水到渠成地向学生介绍中国画的工具、特制毛笔、宣纸和绢以及有关中国画的画料和技巧等常识。比如欣赏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当它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成为欣赏对象时,我们不仅介绍美术作品充满艺术家辛勤创作的成果,更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选择、提炼、集中、概括,然后进行美术创作的结果,引导学生集中精神、细致观察,欣赏画家是如何采用手卷的形式,利用树木、行人、小桥、房屋、驼队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并在不同阶段也重复螺旋式地交换画面的位置,从中领略名家精巧的构思和艺术布局,领略中华美术文化的博大精深,逐步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

三、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熟悉和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规律,包括美术史常识和一般的美术理论,不同的美术门类有各自不同的物质特征和美学特性,必须采取不同的欣赏方法去欣赏,才能获得审美感受。如欣赏雕塑,就要把握它在空间的团块感和质量感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欣赏时除注重它的空间体积感之外,还要注重它音乐般的流动感。对于工艺美术的欣赏,除了注意它的审美特性之外,还要注意它的材料美感,以及实用中触摸的手感等,由于美术各门类具有各自不同的美学特征,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法,我们必须掌握熟悉这些美术知识,才能真正体会美术作品的特殊美感和艺术魅力。

四、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需要欣赏者掌握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马克思说过:你如果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我们知道,美术作品是由美术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创作出来的,因此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对美术欣赏力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油画是西洋画中的主要一个画种,在给学生欣赏外国油画名作时,我们可以选择抽象绘画作品和具象绘画作品这两种不同风格的作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它们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具象绘画,简单地理解就是有具体形象的绘画作品。如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而抽象绘画与具象绘画相反,作品中没有具体的某种形象,只是由一些色块、线条等绘画语言所组成。必须依靠理性观念和思维来欣赏,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同时在美术作品所提供的欣赏条件中注意引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逐步地深入地把握美术作品,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而不要把他们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取得欣赏美术作品的一定经验,获得对美术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

五、欣赏能力的提高要把作品欣赏向课外延伸,把作品欣赏融入到学生以临摹形式来完成。既临摹,也创作,在绘画过程中提高中和素质。还可以结合美术兴趣小组里的特长生,选择有关的美术作品给特长生独立欣赏。围绕着课本教学外,应注意发挥其他现代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组织学生观看美术作品的幻灯片、录像等;在学校的专用美术橱窗内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名作;组织学生参观各种美术展览会等;举办各种讲座,结合作品讲些画家的生平轶事,引起学生的兴趣,用画品、人品来激发学生的平轶事,引起学生的兴趣,用画品、人品来激发学生的高尚、美好的情操。在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牢牢把握住审美教育这条线,要善于把学生的情感、思想引入到教材所开设的艺术乐园中,让学生悦目、赏心、怡神,进而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总之,提高学生审美评价能力也应该从多方面来着手。只有使学生感受和鉴赏美的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增强,才有可能更深刻地认识作品的内涵;只有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分析作品的方法,才有可能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感悟。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而对实际作品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和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因此,上好一节美术课就必须要让学生懂得更深层次欣赏绘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然后根据形象、生动的课题,层层展开,不断地培养学生独立审美和评价能力,从而达到益智增识,提高文化修养和陶冶情操的目的。

第二篇:怎样提高高中生美术鉴赏能力教学的思考

怎样提高高中生美术鉴赏能力教学的思考

摘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良好的??美不仅能够提升人的修养,也能够促使人追求美、创造美,实现审美的价值。美术作为一项视觉上的、创造性的艺术,除了能给人视觉上的审美之外,也能够给人以真善美至心灵的震撼,而这种直击内心的美学形态在相对专业的鉴赏能力下能够达到自动化的过程。高中生身心发展趋向成熟,提高美术鉴赏能力是与其身心发展相适应的需要。

关键词:高中生; 美术; 美术鉴赏; 艺术

中美术教学,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一切的发展为了学生的教学观念,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但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课程教学质量。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

目前,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生又受着高考的压力,学校和教师都不重视美术教学,因此,美?g鉴赏教学的现状就可想而知,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首先,教师方面。大多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很多教师有着专业的技能和专业知识,但在教学中却知识理论的灌输,缺少美术史论等方面的探究和认识,导致他们在教学中只是枯燥的照本宣科,毫无创新,以致美术鉴赏课堂氛围沉闷。

其次,学校方面,美术鉴赏课程安排较少。由于高中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美术学科又不是高考科目,因此,高中一般一个星期才有一次美术课,有的学校甚至两个星期才有一次美术课,这就导致学习过程没有连续性,每节课间隔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对美术理论的知识没有系统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无法促进自身审美素质的提升。

最后,学生方面,学生多认为美术课不如其他高考科目重要,他们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文化课上,根本不重视美术课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作用,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美术鉴赏课是无法得到学生重视的。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探索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也是我国素质教育推进的要求。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美术鉴赏课堂教?W中的应用制约着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想要促进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普及,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也能够丰富教学资源。在美术鉴赏的教学中,教师要收集和整理优秀的艺术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如,在讲授《中国古代绘画撷英》时,结合我国的秀丽山川照片和精美的绘画图片,教师通过细心地讲解,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将学生带入一个美好的想象世界,在微妙的气氛里充分感受美的含义,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和能力。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第二,加强课堂互动,活跃学习气氛。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阶段,高中生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认知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学生本身对于美好的事物都有一份好奇心和向往,因而,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二)注重学生想象力和思维的激发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艺术作品的鉴赏也需要学生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力,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因此,美术鉴赏教学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对作品进行再造想象。

一方面,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鉴赏情境,如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图片,并根据不同的内容配上不同的音乐,如祖国山水的鉴赏,就可以配上气势磅礴的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多角度地去感受和理解艺术形象,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将美术作品的鉴赏理论渗透其中,美术作品的赏析和想象力的激发需要一些理论为基础,只有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提高到一定的理论层面,学生的思维才能得以拓展,自己的感性认识才能转化为理性认识,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有所提升。

(三)多种美术作品欣赏,加深对美术的感知

积累了一定的作品知识和鉴赏思维,多种美术作品群让学生感知,体会美术作品不同的呈现状态,使其获得美术鉴赏物象。美术作品冲击,具有充分调动视觉和触觉进行感知的优势,一件优秀的美术散发的艺术性气息能够无言地吸引学生,使其内心受到感动,此时无声胜有声。因此,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收集一些视觉展示效果佳好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最真切最清晰的亲近作品、感受作品,与艺术亲密接触。

除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准备精美的课件、经典的作品,让学生可整体真切感知艺术作品;还可以把学生带到作品陈列现场,无距离直接感受原作,不遗漏每一个视觉艺术点,带领学生到美术馆博物馆参观,让学生收到创造艺术的熏陶;也可以将作品带到学校以供学生参观;此外,高水平、专业的美术教师可以在学校举办个人画展,让学生直接感知作品,亲近艺术;还有,充分利用较好的仿制品,现代艺术的日常生活代用品、民间美术工艺品等等进入课堂,让学生可观、可触、可感地感知艺术的每个细节。在此多种美术作品欣赏与感知过程中,学生形成的对良好作品的美术思想,形成的视觉的体验,有助于提升鉴赏能力。

(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丰富美术体验

不仅艺术创作需要情感的投入,艺术鉴赏也需要情感的投入,才能引发心灵感动,高中美术鉴赏应适应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情感、强烈的求知欲,提供机会给学生以使其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加深对美术鉴赏的体验,丰富能力的获得。如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确定美术主题专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各种方式方法获得与主题贴切的美术作品、美术知识,在浩瀚的美术海洋中形成自己对美术作品的判断与清晰的辨析,以获得对艺术更加深刻、丰富的理解和感悟,提升鉴赏能力。

综上,提升高中生美术鉴赏能力是与高中生身心发展相一致的,提升其美术鉴赏能力可以从作品鉴赏思维和方法、多种优秀作品欣赏、鼓励其积极主动探寻等几点途径,实际教学中仍需要教师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沈明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 2015(6):199-199

[2]王宇.试论提高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质量的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 2012(2):133-133

第三篇: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毕丽娜

摘 要:音乐,是人们在生活中陶冶情操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听音乐来使自己的紧张心情得到缓解。感知音乐,关键的是怎样去鉴赏音乐,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音乐教学中怎样去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下对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学生;鉴赏能力;作用;音乐

音乐,是人们在生活、休闲的时候能使自己心情放松的工具,是情感的寄托,也是精神的寄托。一般来讲,音乐鉴赏是以根据音乐的存在形式和创作背景去加以鉴赏的,在声乐鉴赏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音乐的鉴赏,是指通过对播放的音乐从内心的聆听,能够从内心上和精神上获取有关音乐的感知。但是在聆听过程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很及时的准确的听出音乐的情感。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去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才能使学生更清晰的去把握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及要表达的精神,通过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才能使音乐鉴赏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了解音乐作品本身所表现的东西,才会使学生更加学习好这一门课程。

一、音乐鉴赏的特点

在实践过程中,对音乐的鉴赏是对音乐的接受和了解。对音乐的鉴赏是一个整体的活动过程,一首好与不好的歌曲它必须经过的是人们对它的鉴赏,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人去接受它。也给作曲家的创作与表演和给听的人一个鉴赏的平台。假如没有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音乐创作和表演就失去了意义。也是通过人们对歌曲的鉴赏,作曲家才知道了人们是不是喜欢这样的音乐和作曲方式。从中反馈出一些有意义的建议。音乐鉴赏还表现在另外一方面,那就是音乐鉴赏也是一种主体性与创造性的表现。随着音乐实践审美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在的音乐都比较重视接受环节,从而让音乐从不同角度的审美达到更好的效果。鉴赏音乐是通过自己对生活的阅历和对音乐的认识,使同样的音乐出现不同的鉴赏结果,所以,音乐鉴赏是多个方面的,体现出它的多面性。

二、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音乐是一种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特殊的表达方式。它所形成的是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点。各个地方,各个音乐派别所形成的音乐特点都是不同的,由此可以看出,在学习不同的音乐的同时,学生在对音乐的鉴赏,欣赏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在听音乐的时候不断的去想,不断的通过聆听来发掘音乐内在的情感,音乐——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优势。例如交响乐《彼得与狼》一边用管弦乐队演奏表达不同的音乐形象,一边用富于表情的朗诵词,来解说音乐内容的情节。这部交响童话中有很多角色,如彼得、小鸟、鸭子、猫、大灰狼、老爷爷及猎人等;而且在演奏的时候用不同的乐器表现出不同的角色,其中长笛以高音区的明亮的音色,吹出快速、频繁、旋转般的旋律,使我们犹如看见小鸟在天空中愉快地飞翔,叽叽喳喳地唱着歌;然而另一个角色猫在这部交响童话里是个调皮捣蛋的角色,因此,表达它的音乐,是用单簧管吹出的轻快活泼的跳跃性音调,显示出小猫的诙谐和活泼的性格。这样的音乐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乐器的特色,也可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提高学生丰富的创造能力。

2.有利于帮助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音乐其实是音乐家们寄托情感的表达方式,所以音乐的本身也存在着一种无形的感染力,很大程度是体现音乐家的心情和志向。例如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从歌词上来看,作曲家把那样的晚上描绘得浪漫而美好,仅看歌词就觉得美,再加上歌曲旋律中的两个升号,使旋律富有不一样的美,在欣赏这一类歌曲时着重让学生去审美,了解音乐家为什么要这样去写这首歌的词,表现的是作曲者怎样的情感。让学生去发掘音乐内在的东西,这是审美学习的最好的方式。

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音乐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很多创作背景都是体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生活当中,工作中,都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就好像儿歌《一分钱》,歌词简单,通俗易懂,短短的几句歌词就把孩子拾金不昧的精神表达出来了,这类歌曲注重了孩子思想道德的发展,然而另一首歌曲《龙的传人》则更多的是表达了爱国主义情怀,这些都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事情,音乐却能以它独特的方式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一首好的歌曲能够激发人们的思想,能够让他从困难中走出来激发他的斗志。所以,在音乐的职能方面,音乐的道德职能是不可缺少的。

三、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改革的加快,教育事业也在加快步伐改革,怎样去适应改革的步伐,这就是我们当前教学过程中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了更直观的说明这一问题,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1.激发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基本上是没有认认真真听课的,在他们看来音

乐欣赏课根本就没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地方,对此也不感兴趣,在上课的时候都是去看其他的书或是写作业。从这样的现象来看,学生在音乐鉴赏这一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为此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那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备课的同时要想到应该怎样出发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以交响乐《彼得与狼》为例来说说怎样来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先讲这个小故事给学生听,先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待故事结束后才让学生们欣赏音乐,然后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片段加以说明;让学生们来说说都听到了些什么乐器,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什么,这样以问题为主导的学习方式是激发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环节;最后,教师再给学生讲音乐家是怎样成就了他们梦想的,这样在听音乐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作曲家的心情和当时创作的背景,来以此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2.让学生学会聆听音乐。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聆听音乐,这就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了,用《英雄交响曲》来说,首先,老师要给学生讲解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欣赏音乐,《英雄交响曲》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那么在欣赏的时候就应该从这些方面出发,待学生对音乐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教师再将曲子的结构给学生划分开来,进一步引导学生去聆听音乐,《英雄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形式。这一乐章在当时是自交响曲诞生以来最宏伟壮大的乐曲,它外形精致、巧妙,变化无穷。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甚慢板,这个乐章具有鲜明的赋格曲效果,响彻着嘈杂的战斗声和凶猛的骑兵嬉游曲。本乐章极为著名,经常单独演出。第三乐章,诙谐曲,活泼的快板,整个乐章围绕着开始部分的弦乐主题而展开,力度逐渐加强,显得乐曲充满悠闲自得的气氛,令人沉醉。第四乐章,终曲,甚快板,乐章的主题采用贝多芬早年的普罗米修斯主题,并以短的经过部和发展部共同构成自由变奏曲形式。根据曲式结构的分析再结合音乐进行鉴赏,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各个方面去了解音乐,才能更深一层次的去鉴赏音乐。

3.通过多种形式上课。

在音乐鉴赏课当中,采用多种方式(如游戏法、实践法、现场表演法等),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以感悟音乐的感情为基础,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例如《梁祝》这首曲子,它讲述的是一段爱情故事,由弦乐来开始进入第一部分,呈现出一幅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江南景色,然后在竖琴的伴奏下,突出了小提琴独奏的优美、纯朴的爱情主题,接着由乐队全奏“爱情”主题,似乎是在为他们的爱情而赞美;紧接着就是活泼的快板,这是小提琴和乐队交替演奏的回旋曲,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他们的纯洁友谊;而慢板的出现预示了爱情主题的变化,小提琴和大提琴的互诉则表现出了彼此的恋恋不舍。第二部分 抗婚(展开部)首先由一系列低音乐器奏出不详征兆,再由铜管奏出封建势力的主题,小提琴的独奏在散板中将祝英台被许配豪门的悲伤心情形象化,接下去又采用强烈的切分和弦把祝英台的愤慨和抗议体现了出来,小提琴和铜管的演奏交替出现,展现了故事的戏剧性发展过程,使得在逐渐激化的矛盾中形成了一个抗婚的高潮;此时又出现大提琴与小提琴的对话,描绘了梁祝重逢时的动人场景,此时音乐急转直下,以闪板、快板来表现梁山伯悲愤致死、祝英台的痛不欲生,逐渐形成了第二个发展高潮;随着锣鼓管弦齐鸣,在震人心弦的音乐声中达到全曲的高潮。第三部分 化蝶(再现部)长笛和竖琴奏出了轻盈缥缈的仙境般的音乐中;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再现的爱情主题,似惋惜,似沉思,似同情;乐队齐奏,不仅是爱情的颂歌,也是人们的美好希望和共同祝愿;小提琴和长笛的结尾,仿佛伴随着高飞远去的双双彩蝶的身影,那千百年来的传说和歌声,仍在缭绕。在上这样的欣赏课时教师先以讲解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然后再采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加入伴奏音乐,让学生边看边听,这样即可以让学生在视觉上有美的享受,又可以在听觉上加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以此达到欣赏课的真正目的。

四、音乐鉴赏课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我们的音乐这一学科中,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和阻碍着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的提高。比如:(1)、教学设备的不齐全,致使很多欣赏课根本没办法上,很多学校对于音乐的教学也不够重视,就不要说有多媒体设备了,但这也不仅仅是不重视的问题,还体现在经济的落后,即使教师能力再高,没有教具的辅助和先进的设备,要想上好音乐鉴赏课也是不太可能的。(2)、在音乐鉴赏中,有的老师十分重视音乐的乐谱。就好比是唐僧师徒取到了真经一样,在教学中用了大多数的时间去分解乐谱,从旋律线条到和声进行,从复调交织到曲式结构,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一节课都快下了,但是都没有听到感人的音乐。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也面临改革。在新教学课程的改革下,我们的音乐鉴赏课是要求对音乐的聆听,用内心去感悟它的美。通过去聆听它的节奏和旋律去找出它喜人的地方。而不是围绕乐谱,这样无疑是让人感觉到音乐鉴赏正在朝着一个误区走去。(3)、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往往是只准备一首歌曲,欣赏课主要是让学生多听,教师应该用相同题材的曲子来加以对比,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曲子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如果上课还是单一的一个曲子,上起课来没有对比,也没有新颖,不要说让学生去鉴赏,就连听都不愿意了,与此同时他们还喜欢去看一些关于这一首歌曲的外面表现出来的东西,关于它的创

作背景,还有就是关于它的相关图片什么的。而不是从音乐的角度、音乐的最基本的因素去入手来讲解和欣赏的。音乐教学不是一味的在歌曲的词语方面作文章,而是应该偏离它的本位。

总之,在上音乐课时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作品,学习到更多的音乐知识。音乐本来在生活中就起到了陶冶身心的作用,正是由于这样,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刻不容缓的。

参考文献

[1]刘青帆.中等专业舞蹈学校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目标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 ,2006.[2]雷富花.习题的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青海师专学报, 2003,6.[3]刘俊鲜.音乐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1,2.[4]王慧.大众文化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 2009.[5]殷璐.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J].考试周刊, 2011,18.[6]沈丽.浅析贝多芬《第三交响曲》[J].戏剧之家,2010.4.

第四篇: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一、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课的教学现状

由于中考、高考的指挥捧作用,中学各科教学都不同程度地变成了“应试教学”。语文教学受害尤其严重。对此,《中国青年报·教育导刊》、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和《北京文学》等都先后连篇累牍地刊登了大量文章,对语文教学这一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重大课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已经引起了国家教育部的高度重视。有人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为一种应试训练。显然这种弊端不只表现在语文课上,而是目前学校教育的通病,只是在本应最具有人文性的语文课上,这种畸变尤其令人触目惊心。”(《中国青年报》1998年3月10日第8版)

中学语文教学背离文学鉴赏本身的规律和要求,正是目前这“种种问题”中的一种。表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煞费苦心地寻找“知识点”,学生惴惴不安地训练“能力点”,结果呢,把个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教成了支离破碎的散件“知识点”、“能力点”,教师教的乏味无聊,学生学的眼花缭乱,目的是为了考试,结果还是不能适应考试。这种“入不敷出”的教学功效实在让我们每一位教师头痛。归纳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鉴赏课教学现状,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大误区。

(一)忽视“明象”,陷入直接讲道的误区

不错,分析作品都要从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入手,最终达到以文悟道的目的。但是教学中我们却常常见到有的老师把这种认识过程作了简单化处理。表现在指导学生分析鉴赏时,总是机械地抓住作品的词句,要求分析“为什么”;或者就作品的词句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围绕这个问题讨论其表述了什么思想,给了我们什么教育等。这种简单化的做法,势必造成学生在学习中,抓住“表现什么”、“体现什么”等一些简单的术语去蠡测答案。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方法简单,囫囵吞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分析定势(思维的和行为的),缺乏细钻细研的习惯,进而从根本上制约语文教学的效果。而实际上,文学鉴赏课教学同其它阅读教学一样,它们的实质都是以作品为认识客体的一种认识过程,深入理解这一认识过程的规律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前提。历来语文名家都把作品的认识过程分为三个层次,文学鉴赏就要符合这三个层次并做到循序渐进。清人王弼提出了“言”――“象”――“意”三个层次,他提出了“意以象尽,象以言著”(《周易略例·明象》)的理论;王夫之强调的“天下象外之道”,“言以明象”,(《姜斋诗话》)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今人朱作仁等也有“文字”――“内容”――“思想”的基本看法。这些都说明,我们在分析作品时,应当从语言、形象和意蕴,即从“文”――“象”――“道”这三个层次去认识。其中,“文”是语言文字及其形式,“象”是运用语言文字创造的情境、意象,“道”是作品的思想内涵。三者的关系是,“文”是“象”的形式,“象”是“文”的内容;而“象”又是“道”的形式,“道”又是“象”的内容。我们平常所说的“以文悟道”,是“文”――“象”――“道”这种阅读认识过程的简要概括,但却不是语文教学中的简单化做法。正因为平常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从语言形式入手,以“为什么”等的追问方式去理解思想内容的简单化做法,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文学鉴赏教学甚至基本的文章阅读教学也就被简单化了,使认识过程流于形式,导致教学功效“入不敷出”,事倍功半。

正确的文学鉴赏或文章阅读过程应当是循“文”明“象”悟“道”。即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符号,运用形象思维再造形象,随着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的逐渐“复活”,必然会触动他们的感情,使之渐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艺术的熏陶,获得审美愉悦。在学生明“象”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审情度理,达到悟道的最高境界。比如教学《祝福》,大多数学生在自读时只能完成对祥林嫂丧夫──改嫁──失子──为乞──惨死等情节的了解,产生对弱者不幸遭遇的同情,而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注重作品的思想深度,致力于封建四大绳索,尤其是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口诛笔伐。这就陷入了学生肤浅地读文和老师径直讲道的误区。结果祥林嫂的形象未能进入学生的头脑。而有些老师并不是抽象地讲道,而是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中走出来,抓住作品中关键的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以及标题寓义等的分析领会,使祥林嫂的形象活脱脱地站立在他们心中,叩动他们的心弦,震撼他们的灵魂。作者对封建思想、对那种毒死祥林嫂的使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精神枷锁的深刻揭露就在这种符合规律的阅读理解过程中,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的文学鉴赏教学往往忽视“明象”的认识过程,要求学生以“文”径直悟“道”,这就必然导致两个消极结果:一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是积极地阅读思考课文,而是直接猜测课文主旨,养成错误的阅读习惯;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感受理解课文,而是直接点明题意,或用教师的设问启发代替学生的感受、思考和理解。当然这种忽视“明象”的教学方法,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它违背了阅读鉴赏的认识规律。所以只有加强“明象”的感受训练,才能对作品所展示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景物情趣等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从而真正地深切地悟“道”,也才能有效地促发学生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均衡发展,进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忽略“明象”的感受和训练,不但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恰当的培养,其他文体的阅读能力也会受到同样的影响。

(二)忽视“感受”,陷入了坐实理解的误区

在阅读鉴赏教学中,感受和理解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所谓理解主要是通过抽象思维,把握言语对象的意义,或作语法、修辞、逻辑和文学知识方面的分析。而感受则是充分调动读者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意义、情味和旨趣,“化”语言文字为语言感受的能力。我国早期的教育家夏丐尊曾对语言感受的心理过程作了生动的描述,他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功,少年气概等等说不尽的诗味吧。”(《文章作法》)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十分重视对言语的意义、情态、情味综合地进行感受。庄子说:“语有贵也,语之所随者,意也。意有所随,不可以言传。”(《庄子·天道》)朱熹则采用“涵泳”的比喻直接说明了这种语言感受的方法,他说:“此语或中或否,皆出臆度,要之未可遽论,且涵泳玩索,久之当有自见。”(《朱子语类·性理》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种“意会”、“涵泳”以明达文义的经验,是合乎语文学习和文学鉴赏的规律的。

所以我们的文学鉴赏教学不能抛弃传统,不能用“发胖式”的分析或“坐实式”的理解来代替学生的真切感受。众所周知,作品中有许多现象只有人们在感受过程中通过联想、想象才能获得真实的理解。比如读“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就不能坐实地理解为月球这样的天体温度太低而且没有声音。当然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这样的诗句,也只有透过那富于夸张的气势磅礴的诗句去感受作者阔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遗憾的是,我们的文学鉴赏教学充斥课堂的却是这样一些做法:

一教师讲“举手长劳劳,二情相依依”(《孔雀东南飞》),不是让学生把这两句联系起来,体会感情,而是追究“劳劳”为何解作“忧”,并用《诗经》“劳心悄兮”和《淮南子》“以劳天下之民”等来印证,以训诂式的坐实讲解代替了学生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另一教师教学郭沫若的《雷电颂》,把这首长篇抒情独白化为修辞的句句对应,一问一答,有问有答,课堂上也怪热闹的,无非是此句为夸张,彼句为呼告。丰富的语言内涵变成了干巴巴的修辞材料。去年我去西安参加教学研究会年会,听了西安市一名有影响的教师讲的《茅屋为秋风所引歌》。一首妙诗,一堂公开课,整个变成了释词和讲解诗的知识如节奏、韵律等内容的知识课,仿佛都在围绕考试转。无怪乎学生说,不少文章我们自己去读倒还激动,而一经课堂上教师的分析就提不起精神了,甚至感到厌烦。其实,学生自己读时也是将作品看作一定的审美对象去感受的,所以能获得艺术的快感。

当然重视从语感的学习,亦不能一味强调“文无他术,唯勤读而多为之自工”(唐彪《读书作文谱》),也要防止鲁迅所说的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的做法。因此,语文教师教学文学鉴赏时首先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打好感受言语的基础,尤其要在语感训练中,引导他们联系生活经验,唤起有关表象,进行想象和联想,从而体味言语所构成的情景,领会其中蕴含的感情。与此同时,还必须引导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渗透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理性思维活动,以便鉴别言语的正误优劣,认识其所表达的本质意义,并发掘美的深层矿藏和捕捉言外之意。例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只有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所描绘的生动景象,领味到景物透出的凄婉悲凉和游子孤独天涯,深切思念故土之情,才算接近了作者的旨趣;以此为基础进行理性认识,学生也才能真正掌握语言的意义以及运用语言写景寄情的知识和规律。

总之,文学鉴赏教学忽视感受,学生即使学了不少语文知识,也不能很好地进行听说读写。

(三)忽视“形式”,陷入了纯讲内容的误区 文学鉴赏教学不仅要研究作品的内容,即“说什么”的问题,而且要研究作品的形式,即“怎样说”的问题。“说什么”和“怎样说”是既互相联系又互不等同的两个方面。作为阅读鉴赏对象的作品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我们在文学鉴赏教学中不能忽视语言形式而纯粹致力于作品的内容去教学。

一提起形式,也许有人会认为它是一种看似酒瓶那样的空洞外壳,比起内容来不仅要次要得多,甚至是无关宏旨,无足轻重的东西。其实这些人完全低估了形式的作用、意义和价值,特别是语言表达的形式有其特殊性。由于语言表达的内容完全由语言表达的形式直接转化而来,所以我们要重视语言形式的研究。比如:有人教《项链》时要求学生品味路瓦栽夫人向女友借项链的那句话:“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一件。”表达了路瓦栽夫人是用商量的口吻发问而又用肯定的语气表达了要借项链的意愿。如换成:“谁不知道你是百万富翁的夫人,借挂项链还不是牛身上拔根毛!”效果会怎样呢?学生认为不妥:一是说话粗俗,不合女主人身份;二是语中含刺,会伤害朋友之间的感情;三是会刺伤女友,求借不成。通过比较分析,学生明白了借东西讲点语言技巧是大有益处的。这两句话,在“说什么”上似无多大差距,而其表达方式不同,其情调意蕴就不一样,产生的效果也迥然有别。所以单纯讲内容是达不到正确理解和真正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的。

有些教师即使注意到形式,也往往是有关情节结构、谋篇布局、写作方法等,或罗列一些诸如形象鲜明生动等形容词表示所谓的特点,再举若干事例加以说明。而对具体独特的语言形式往往熟视无睹。比如教鲁迅的《祝福》,有的教师,花了两三教时讲时代背景、段落结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等,作些腾云驾雾式的分析,结果学生对课文的言语形式仍然不甚了了。如课文中有这样三句话: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你问学生句式、情调、语气有什么不同?学生不是支支吾吾,就是张口结舌。

所以文学鉴赏教学要真正在语言表达方式上花点功夫。比如讲《论雷峰塔的倒掉》,篇末有句“活该”的独词段,鲁迅为什么要独词成段!为什么要加上感叹号?要求学生模拟不同的语调,去揣测其间的旨趣,学生经过了一阵热闹之后,很快领受到这种语言形式中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当然,还有人用归纳主题思想的公式来简单化地代替思想内容的理解,如“本篇通过……表现……”等。有人对作品中的人物习惯于用抽象概念代替性格分析,如遇见反面人物就说:“反动”“专横”“腐朽”“残酷”等,遇见劳动人民就说“英勇 ”“勤劳”“善良”“纯朴”等,结果把活生生的艺术形象理解成了分不清个体的类型化人物。有人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代替作品语言艺术的品味,结果使学生脑子里装满了排比、比喻、拟人、顺叙、倒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大量的概念和术语,一旦学习文学作品就简单地配合和套用。这些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说是 语文课用力大收获小的直接原因。

二、文学鉴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初高中教学要求是:初中“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高中“能比较熟练的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初高中语文教学除文学鉴赏能力要求有差异外,都提出了文学鉴赏的要求。语文评估理论普遍认为,文学鉴赏能力是语文能力中的最高层级。这些就决定了文学鉴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地位和作用。

(一)文学鉴赏是最高一级的语文能力,是个人语文能力的最高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把文学鉴赏当作最高或最终的语文教育目标来追求。从高考文学鉴赏考查和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的结果看,这种追求更有其紧迫性。

(二)文学鉴赏对中学语文教学作用极大。

首先,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在不善使用理智的青少年尤其如此。可不可以说成功来源于爱好,爱好来源于兴趣,兴趣来源于美的享受,美的享受来源于美的欣赏?在语文教学中没有美的欣赏,即令是最引人入胜的文学名作也会使人感到索然无味,反之,注意发掘课文的美,哪怕是不以文采、形象吸引人的阐述性说明文,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其次,把握文学鉴赏,就能扩展、加深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文学鉴赏跟别的鉴赏一样,与知识技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都是以必要的知识为基础,以扩展、加深知识和提高创造能力为归宿的。文学鉴赏本身就是建立在对鉴赏对象认识理解的基础上,即建立在必要的知识的基础上的;任何人只能鉴赏他所理解的事物,而不能鉴赏他所不懂的事物。中国有句俗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袍套。”虽然唱戏时“热闹”和“袍套”两种美同时存在,但反映到“外行”和“内行”眼里就有差异。这就是知识量差异造成审美差异的表现。由此可知文学鉴赏水平的提高是以知识增长为前提的。知识增长使得文学鉴赏水平得以提高,而鉴赏水平的提高又促使人们去探究新知识——知识和鉴赏就是这样互相促进的。比如学习《土地》和《小米的回忆》,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使他们较易领会课文所表现的那泥土和那小米的珍贵,然而为什么泥土、小米等平常之物在作家笔下竟会闪耀出奇光异彩呢?鉴赏引导人们去寻求谜的解答,探究的结果,学生得出结论:平常物品一旦有过不平常的经历,或者寄托了人们的愿望、追求,从而成为某种庄严的象征时,它的意义便不同一般了——于是,他们获得了新的知识。

鉴赏同知识的联系是不难理解的,问题在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使传授的每项知识既是前边鉴赏的结论,又是后边鉴赏的基础,从而使知识同鉴赏构成一根完整的链条,这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文学鉴赏当然也给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以积极的影响。北师大中文系教学法研究室的同志指出:“只有具有鉴赏力,才算真正获得阅读能力。”(见《语文学习》1981年第7期第14页)这当然是对的,但我还要补充一句:也只有具有鉴赏力,才有可能获得写作能力。仅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来说,当学生认识到哪样的语言是美的语言,哪样的作品是美的作品时,便会产生对美的语言和美的作品的追求。所谓从课外阅读中受益,就是他们从课外接触的大量作品中获得了美感经验,并进而形成了美的概念和美的理想,然后情不自禁地在习作中追求那种美的结果。许多大作家如高尔基、叶圣陶、丁玲等人走上文艺创作之路的经历更加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通过文学鉴赏和审美教育 培养学生 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无产阶级的情操。美的观念是同人们的道德观念紧密相连的,它反映着人们的世界观,所以我们向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等审美教育的时候,实际是在宣传一种道德观、世界观,它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语文是基础工具课,当然不能把它上成政治课,但是作品内容和教师审美趣味的功利性,能够使审美教育带有鲜明的倾向性,从而可以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消除错误的审美观,使身心健康地成长。因此,文学鉴赏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其中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手段。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各类文学作品鉴赏的一般规律

各类文学作品各有其表达主题的方式,构成各自的特征,产生独特的魅力。鉴赏各类文学作品,自然要依据它的表达主题的方式,体会它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品味它的艺术魅力。但是,鉴赏各类文学作品,也有必须遵循的一般常识与共同规律。本文在讲述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的实践与操作这一问题之前,先就此进行一些简要的讨论。

(一)联系创作背景和作者情况,鉴赏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现实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家用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意见态度、思想感情的。不同时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风貌;同一时代,思想感情不同的作家的作品,也各具不同的情调;同一作家,由于社会的变动,个人思想感情的变化,他的前期和后期的作品情调也往往有所不同。

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边境虽亦有警,却能战胜入侵之敌。这时的边塞诗,就多气势雄壮,情调昂扬。王昌龄的《从军行》之四,是其中反映边防军人生活、情感的名篇。青海长去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广袤荒寒的西北边陲环境、将士据守的边塞孤城、长期频繁的艰苦战斗,烘托出了边防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豪情和必胜信念。

北宋时期,对异族的军事入侵采取赂敌求和的政策,国家积贫积弱,边境时常告急。当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事业满边隅”的范仲淹写的,反映边防军人生活、感情的《渔家傲》,是这样的: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峰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诗,以塞下荒寒凄清景的象、“无留意”的去雁,衬托边防军人坚守边疆;以军中角声、四面边声、层层山峦、苍苍烟雾、落日余晖中屹立孤城的“闭”上城门,表现边防军人严阵以待,高度警了惕;以端起酒杯就想起万里家乡的亲人,却“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边防军人不击退敌人决不计议回乡的坚强意志;以白发将军、流泪征夫深夜不寐,表现边防军人忧愤国事:从而集中地表现了边防军人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感情。但是,这首词虽然慷慨悲壮,却也流露了师老无功的凄凉情调,和对朝廷忽视武备、没有正确御敌政策的无可奈何的感情。

这是由于时代不同,虽反映同样生活内容的作品,感情色彩却颇不同的实例。

同是生活在盛唐时期,具有边塞军旅生活体验的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就成为盛唐边塞诗人,创造出了描写边塞风光,再现战场情况,赞美边防将士爱国感情,气势雄壮、情调昂扬的边塞诗篇。上面已经举出过王昌龄的《从军行》之四。

长期过着隐居生活的孟浩然、王维(40岁归隐)等人,就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创造出了描写农村普通事物,体现恬淡悠闲心境的山水田园诗篇。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是这样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叙写故人邀饮、自己来到的生活小事,写出故人村庄绿树环绕而又远接青山的幽旷环境,描写打开窗子面对着场圃,一边闲谈农事、一边饮酒的情景,最后以不待友人再邀,就自订后约,重阳再来观赏菊花,收结全诗。诗篇创造出恬淡深远的意境,内涵深挚友情和诗人惬意田园生活的闲适感情。当然,这首诗中是没有盛唐边塞诗篇中的卫国豪情、雄壮气势。

这是虽处同一时代,因作者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不同,而作品反映的生活内容和风格情调,都不相同的实例。《绿》、《荷塘月色》,都是朱自清的写景抒情散文,都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笔触细腻优美的写作特色。但两篇表现的思想感情却迥然不同。

《绿》,写于1924年。当时朱自清心情比较平静。他在1922年写给俞平伯的信中说:“我第一要使生活的每个过程都有它独立之意意义和价值。——每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和价值”。“极力追求这一刹那里充分的发展,便是有趣味的事,便是安定的生活”。《绿》,正表现了这种思想感情。这篇散文,起于并且结于“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中间先写梅雨潭四周景色和潭名由来,描写瀑布;然后着意描写梅雨潭的绿,融情入景,调动多种修辞方法,描写出绿的“醉人”,自然景物的盎然生机,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可以视为“白话美术文”,鉴赏这篇散文的思想意义,也就在于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是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朱自清震动很大。他在当时写的《一封信》中说:“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他不满当时黑暗社会现实,但尚未找到出路;幻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超脱:思想矛盾,苦闷彷徨。《荷塘月色》,正表现了这种思想感情。这篇散文,起于在寂静的家中还“心里颇不宁静”,去荷塘寻求超脱;结于回到家中,寻求超脱的幻想彻底破灭。中间逐次描写景物:描写荷塘路上,融合着初获超脱之感的自得心情;描写月色中的荷塘,融合着暂时获得超脱的淡淡喜悦感情;描写荷塘上的月色,融合着超脱之感破灭的怅然若失感情;描写回忆江南采莲时回到家中,融合着寻求超脱的幻想彻底破灭的淡淡哀愁感情。全篇以情写景,既写出荷塘月色的淡美静谧,更在笔下前后景物的细微不同当中,融合着具有差异的感情,含蓄地表现出了幻想寻求超脱、暂时获得超脱、超脱之感飘忽、终于未能超脱的感情变化过程和复杂矛盾心情。它很不同于一般的“白话美术文”。鉴赏这篇散文的思想意义,应当是认识它折光地反映的当时社会的黑暗,体会它含蓄地表现出的,当时一部分要求进步而尚未找到出路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的心绪和前进步履的艰难,从而获得在今天振奋前进的有益启示。

这是同一作家,由于社会的变动,个人思想感情的变化,前后作品虽描写对象相同,而思想感情不同的实例。

通过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有关情况对鉴赏某些文学作品的重要作用了。虽然不是鉴赏每一篇文学作品都要联系它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有关情况,但对因时因事而作、表达作者特定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联系它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有关情况,却是准确深入地鉴赏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必要条件。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这样的必要条件。

(二)着眼作品整体,准确鉴赏局部

卓越作家创作文学作品,都从整体出发写作局部,以各个局部构成作品的有机整体,表达主题。有的作品的某些局部,独特感情深涵于景物描写之中,如果孤立地鉴赏这种局部,就会只是体会到它描写出的景物的表面特征,而不能品味出那景物描写的深刻思想感情的内涵,和它在全篇中的作用,影响对作品整体有机性的体会和思想感情、主题意义的把握。有的作品的某些局部,既有与其他局部相联系,表达主题的意思,又有独立表达的意思。这独立表达的意思还往往富有意义。如果孤立地鉴赏这种局部,就容易只注意后者,而忽略前者。这样,既不能体会到该局部在整体中的作用,也会影响对作品整体有机性的体会和思想感情、主题意义的把握。《荷塘月色》的第四段是这样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 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段文字,调动多种修辞方法,写色状,写香味,写静态,写动态,描写出月色中荷塘景物的淡雅、静谧、幽美。单从这段景物描写来鉴赏完全可以体会为其中融有作者喜爱这种景物的感情,体现了作者恬静、闲适的心境。但是,这样鉴赏虽无悖于本段描写出的景物的特征,却与全篇含蓄地表现出的感情变化过程、复杂矛盾心情不相一致,甚至矛盾;与全篇折光地反映当时黑暗社会现实、含蓄地表现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心绪苦闷彷徨、前进步履艰难不相一致,甚至矛盾:也就是未能体会到本篇这样描写景物的感情内涵。其结果,也必然影响对全篇思想感情和主题意义的鉴赏。这就需要着眼于作品的整体,准确鉴赏局部。鉴赏首段,体会作者夜晚在一片寂静的环境中,还“心里颇不宁静”,还要去那荷塘,是去寻求超脱,为鉴赏后文打下基础;进而联系着二、三段表现的作者独自一人走在“夜晚更加寂寞”的荷塘路上,初获超脱之感的自得心情,来鉴赏这段景物描写的感情内涵。从而体会到本段描写出的淡雅、静谧、幽美景色中,融有淡淡喜悦的感情,体现了暂时获得超脱的心情。这样鉴赏,才与全篇的思想感情一致,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题。

《师说》(文艺性议论文,即杂文),旨在批判中唐时期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开篇即与当时恶劣风气针锋相对,托古立论,提出“学者必有师”这全文的中心论点。全文反复论证中心论点,痛砭时弊,战斗力很强。文章的第一段中有这样一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单从这一层来看,它阐明了择师的标准,把“贵”、“贱”、“长”、“少”都排出于择师标准之外,突破了剥削阶级的等级观念,在当时很有进步意义。但从文章整体来看,它却阐明了闻道者皆可为师,从师并非难得的角度论证了中心论点。择师标准只是论证中心论点的同时,所提出的一个具有进步意义的观点而已。如果不着眼文章整体鉴赏局部,就容易只注意这一层的阐明择师标准,而忽略它的从师并非难得角度论证中心论点。这样,就会影响对它的论证力量和全文严密逻辑的鉴赏。

鉴赏文学作品,应该着眼作品整体,准确鉴赏局部。这样,才不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准确地体会到局部在全篇中的作用,准确地体会到作品整体的有机性,及其思想感情、主题意义。

(三)从形式入手,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辩证统一体。思想内容决定艺术形式,又靠艺术形式来表现;艺术形式依附思想内容,又表现思想内容。脱离内容,无从鉴赏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不鉴赏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也无从体会思想内容的积极深刻。鉴赏文学作品,不能割裂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扣住思想内容鉴赏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通过鉴赏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体会思想内容。越体会到思想内容的积极深刻,越能鉴赏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越鉴赏到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越能体会思想内容的积极深刻。这是鉴赏文学作品的一个基本规律和重要原则。各类文学作品各有表达主题的方式,但运用的各种表达手段却是相通的,相同的。各种表达手段运用于各类文学作品当中,统一于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南朝文学批评家刘勰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披文以入情”,说的就是鉴赏作品运用的表达手段的表现力量,深入体会思想感情。下面就是对各类文学作品常常运用的几种表达手段的鉴赏。1.鉴赏准确遣词造句的表现力量

语言是描摹事物、表现思想内容的最基本的手段。单从词汇和句型来说,是无所谓好和坏的。华丽的词藻,复杂的句型,不一定就能描摹出事物的特征。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普通的词汇,简单的句子,也不一定就不能产生很好的表现作用。关键在于遣词造句的准确。卓越作家总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准确地遣词造句,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特征,深刻地表现出思想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指作品描摹的事物特征,表现的思想内容和前后的语言),抓住关键词句,鉴赏它的表现力量。培养从鉴赏关键词句入手,体会事物特征、思想内容的能力。

《曹刿论战》,在鲁国遭到齐国进攻的历史背景中,详记曹刿议论凭借什么才能作战、应该怎样作战,略记齐鲁长勺之战的情况,表明了弱鲁战胜强齐的原因,提供了战争的经验教训,表现了布衣曹刿析事决策的卓识、指挥战争的才能、关切国事的爱国精神。文章虽短,生动、深刻兼而有之。文中是这样记叙长勺之战的经过的: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这段文字,只用52个字,就清楚完整地再现了一场重要战争的全过程,真可谓惜墨如金,以简驭繁。记写曹刿帮助鲁君指挥战争,只是写他先后两次说出“未可”、“可矣”,更是语言极简,而内涵甚丰。联系曹刿在和鲁君论战以后,帮助鲁君指挥战争这具体的语言环境,不难抓住“未可”、“可矣”这关键词句。进而鉴赏其表现力量。两军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只说“未可”,并未说明为什么这时 不能击鼓进军;到“齐人三鼓”,曹刿才说“可矣”,也未说明为什么这时可以击鼓进军。“齐师败绩。公将驰之”,曹刿又只是说“未可”,又未说明为什么这时不可追击齐军;经过“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才又说“可矣”,又未说明为什么这时可以追击齐军。直到战争胜利结束之后,“公问其故”,曹刿才说明了其中的道理。这样描写曹刿在战争当中的语言,不但体现出战争当中无暇说明道理的紧张情况,一再制造悬念吸引读者;而且表现了曹刿指挥战争的果决坚定、出众才能,他已获得鲁君的充分信任,鲁君在战争中惟曹刿之言是听。当然,文中描写曹刿候“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等行动,也表现了他谨慎从事,经过认真观察、正确判断,才下定进攻、追击齐军的决心。

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有的有不合语法规律的现象。这往往是作者特意如此遣词造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对这种语言现象,自然不能硬以语法规律衡量,视为病句了之,而应联系语言环境,鉴赏其表现力量。《药》,以“药”为核心事物,明写华老栓买人血馒头——革命者夏瑜的血,给儿子治痨病,儿子死掉了;暗写夏瑜献身革命、英勇牺牲,鲜血被勤劳善良的华老栓当“药”买去,给儿子吃了。在这两条故事情节发展中,塑造出夏瑜、华老栓这两个典型性格,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用软硬两把刀子杀人,陷人民于愚昧,血腥屠杀革命者的罪行,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严重脱离群众。小说开始,在点明秋天的“后半夜”,写出周围一片寂静,“华老栓忽然坐起身”,点上灯盏以后,这样描写了老栓夫妇: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

“唔。”老栓一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

联系特定的语言环境,鉴赏作者对老栓夫妇这样问答的语言描写,就可以体会到这种恰当的省略的好处。读者读了老栓夫妇的问答,一时不能明白,而老栓夫妇一听就能明白。这正表现了老栓夫妇用积攒不易的洋钱,去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痨病,是经过慎重考虑、反复商量的。从而表现了华老栓这个典型人物愚昧落后的性格方面。

2.鉴赏恰当运用复句形式的表现力量

复句形式属于语法范畴。主要类型不到10种,每种类型的特点也很容易掌握。恰当运用复句形式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把透辟思想、强烈感情和类型适应的复句形式统一起来,也能产生表达思想感情的巨大力量。对文学作品中运用恰当的复句形式,不应只是停留在识别那复句形式的类型,而应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那种复句形式的特点,鉴赏运用那种复句形式的表现力量,深入体会作者倾注的思想感情。《赤壁之战》,环绕孙权决策,记写诸葛亮、鲁肃、周瑜三人说辞:既体现出他们审时度势的才能,揭示出曹操军力强大而遭惨败、孙刘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提供了战争的经验教训;又表现出三人各自不同的立场、身分、性格,刻画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当时曹操大军压境、孙权寡不敌众,战而能胜固好,战而遭败则后果实难设想,抗曹顾虑实在很大。周瑜在诸葛亮、鲁肃说权的基础上,说服了孙权抗击曹操。他奉召回到柴桑,白天对孙权的谈话,驳斥了张昭等人的拒曹事理不顺和曹操已与孙权共有长江天险这两个投降论据,鼓舞孙权抗操意志,唤起了孙权拔刀斫案的强烈反应,说服孙权下了抗曹决心。但张昭等人的曹军势大、众寡不敌投降论据,尚未遭到驳斥。孙权在这一方面还有顾虑,还未把抗曹决心变为迎战行动。周瑜针对孙权这种顾虑,是夜又去劝说孙权。他在指出投降派不料适敌人虚实就提出投降建议,是毫无道理的以后,用这样的语言来核析曹军的实力: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

结合这段文字运用的两个复句形式的特点,鉴赏其表现力量,不难体会到周瑜的善于析事说理和坚定抗曹意志。“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这是由两个递进复句构成的并列二重复句:“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已经说明曹操嫡系部队人数不算太多,“且已久疲”,再递进一步说明它的战斗力已经大大削弱;“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已经说明曹操收降的刘表军队人数本就不多,“尚怀狐疑”,再递进一步说明它不会为曹尽力作战。两个递进复句并列起来,分别揭示出了曹操两种部队的致命弱点,清楚深刻地说明了它们都不足畏惧。“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这是因果复句,由原因引出结果,构成准确有力的判断:疲病的嫡系部队难以控制狐疑降卒,且将影响本身战斗力量的发挥;狐疑降卒不受疲病嫡系部队控制,更将产生二心;势必互相牵制,削弱战斗力量,很不可怕。周瑜这段说辞,恰当运用复句形式,析事深刻,论断有力。再加一他充满胜利信心地自请统兵破曹,终于说服孙权调兵遣将,把抗曹决心变成了迎战行动。

《记念刘和珍君》,沉痛悼念、热情赞颂死难烈士,深刻揭露、愤怒痛斥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的卑劣凶残,激励人们起来斗争。文章的第四部分,在揭露反动军阀血腥屠杀爱国青年、走狗文人无耻散布流言蜚语以后,写了这样一段话: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结合这段文字运用的两个复句形式的特点,联系前面语句,鉴赏其表现力量,就不难体会到它深刻的揭露力量和强烈的激励作用。“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这一并列复句,将 武的文的对举,把主子奴才并提,深刻地揭露了反动军阀、走狗文人互相勾结起来,血腥屠杀、无耻诽谤爱国青年的卑劣凶残。后面缀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又表达了难以言传的悲愤感情。“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一选择复句,紧接“我懂得衰亡民族之年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这无限悲愤、反复慨叹的语句而迸发,以民族灭亡的危险促人猛醒,激励人们“在沉默中爆发”,起来反抗那罪恶滔天的反动统治,进而呼唤人们去向敌人冲锋陷阵。3.鉴赏恰当运用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

修辞方法是描摹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修辞格虽然不多,每种修辞格的要领也都比较简单,但具体运用起来却千变万化。关键在于运用恰当。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把描摹事物特征、表达思想感情与修辞格要领统一起来,就能形象地表现出事物特征,鲜明地表达出思想感情。对文学作品中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不应只是停留在识别那是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而应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那种修辞方法的具体运用,鉴赏其表现力量,深入体会事物特征和思想感情。

《阿房宫赋》,简括叙述阿房宫的修建和被焚,细致描写宫里的建筑、人物和财宝,夹以议论抒情,揭露秦始皇的荒淫和奢侈,讽谕唐敬宗的“起宫室,广声色”。作品铺陈排比,比喻夸张,语言精当,妙语联珠,把运用修辞方法和揭露荒淫奢侈,很好地统一起来了。其中这样描写了宫中的妃嫔: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这段文字运用了排比、比喻、夸张等三种修辞方法。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这三种修辞方法的具体运用,鉴赏其表现力量,就不难体会到它深刻的揭露力量和强烈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组由六个分句组成的排比句。前四个分句,用比喻和夸张修辞方法,直接描写与妃嫔相关的事物,间接描写妃嫔:把打开妆镜时闪烁的光亮,比喻、夸张为“明星荧荧”;把梳头时长发的拂动,比喻、夸张为“绿云扰扰”;把泼弃的带有脂粉的洗脸水之多,比喻、夸张为“渭流涨腻”;把焚椒兰的香气之浓,比喻、夸张为“烟斜雾横”:已经足以表现出宫中妃嫔人数之多、妆饰之美了。作者又特地把作比事物和夸张成分提前,倒装成判断句式,以突出作比事物和夸张成分。从而在表现出人们乍见被比事物时,没有立即认出那 是被比事物,竟误以为是作比事物,更增强了比喻和夸张的表现力量。后两个分句,“雷霆乍惊”,直接比喻、夸张车声,间接描写秦始皇,表现出他的骄横气焰;“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描写妃嫔谛听车声的情态,提示出她们盼望宫车到来,而总成泡影的凄惨心境。从而表现出了众多妃嫔对秦始皇只能闻其车声,而不得面见其人的悲苦处境。这一连串排比句,宛如滚滚江水,奔流直泻,气势酣畅,感情充沛,表现出众多妃嫔的惨被禁锢深宫,体现了作者对不幸妃嫔的深刻同情和对荒淫统治者的强烈憎恶。

《春》,描写大好春光,抒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深挚感情。文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结合这两种修辞方法——特别是拟人修辞方法的具体运用,鉴赏其表现力量,就会在眼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面。“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拟人描写果树开花,表现出那桃树、杏树、梨树,都竞相开放花朵,比着,赛着,看谁的花儿更艳丽;“赶趟儿”这一拟人描写,更表现出那些果树的竞放繁花,都是在有意来凑热闹,都是在着意装点大好春光。“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这三个比喻,描写屈繁花烂熳,蔚为胜境。“甜味儿”,触发联想,由树树的繁花想象出树树累累果实,更深化了一层情趣。“闹着”,拟人描写嗡嗡的蜜蜂,也使同在花下的蝴蝶的飞来飞去,具有了拟人的意味。那蜜蜂、蝴蝶,似乎也都为大好春光而无限欢喜,都在观赏、谈说那树树艳丽的花朵。“眼睛”、“星星”两个比喻,描写出遍地草丛中,野花的色泽和形态;后面又缀以“还眨呀眨”的这拟人描写,更写出了野花的神情,表现出那些野花非常灵慧顽皮:像要和那树树艳丽花朵比比谁更美;又像在示意游人,别只顾观赏树上的花朵,不要忽略了地面草丛中的“我们”。这段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景物描写,真是再现了灿烂多彩、生机无限、充满情趣的春日图景。4.鉴赏恰当运用写作方法的表现力量

写作方法是描摹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不同体载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写作方法;不少写作方法,也适用于不同丛裁的文学作品。各种写作方法的要领也都比较简单,具体运用起来也都千变万化,关键还是在于运用恰当。恰当地运用写作方法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把描摹事物特征、表达思想感情,与写作方法要领统一起来,就能形象地表现出事物特征,鲜明地表达出思想感情。对文学作品中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不应只是停留在看出它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而应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那种写作方法的具体运用,鉴赏其表现力量,深刻体会事物特征和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就两篇不同体裁的文章、作品中,运用的同一写作方法的表现力量,作一些简单的分析。

《劝学》,运用大量的偶句,借助层出不穷的比喻:从学习的作用,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从凭借前人经验的作用,论证了学习的必要性;从怎样才能学好,论证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它形象而具体地论证了抽象的道理。文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段文字对比地运用蚓、蟹两个作比 事物,论证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结合这段文字对蚓、蟹两个作比事物的层层对比,鉴赏其论证力量,就更能体会到论证的透辟有力。“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与“蟹六跪而二螯”,两个作比事物的自身条件构成对比;“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两个作比事物的生活能力、所得结果构成对比;“用心一也”与“用心躁也”,两个作比事物自身条件与生活能力、所得结果,构成尖锐矛盾的原因,又构成对比。在这两个作比事物的层层鲜明对比当中,透辟地表明了学习之能否有成,不决定于本身条件的好坏,而决定于能否用心专一,从而有力地论证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论点。

辛弃疾早年在山东时,先曾自己组织义军,后又带队参加耿忠的义军,反抗金兵的占领。回归南宋后,力主收复失地,但一直不被屈辱求和的主政者采纳,反被屡次罢黜闲居。他在被黜闲居,年已50岁时,写给好友陈同甫一首《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死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也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结合词中梦境和现实的强烈对比,来鉴赏这首词,更能深刻体会到思想感情的强烈复杂。词中繁笔描写梦境:战前,连绵八百里的营地上,将士们分享过大块烤肉,军乐队演奏起塞 外战歌,沙场上正在点兵,就要进攻敌军,场面盛大雄壮;战中,失地完全收复,祖国宣告统一,将军功成名就。这梦境何等豪迈壮阔!简笔描写现实:被黜闲居,壮志难伸,岁月蹉跎,老之已至。这现实又是多么凄惨淡!这豪迈壮阔梦境和凄凉惨淡现实的强烈对比当中,突出出词人渴望上阵杀敌、收复失地的强烈爱国感情,和壮志难酬的无限悲愤心绪,抨击了南宋统治者的偏安江左、屈辱苟生。5.鉴赏巧妙安排篇章结构的表现力量

篇章结构体现作者的思路,是组织材料成为作品有机整体手段,也是表达作品主题的手段。安排篇章结构的方式,决定于内容的特点和表达主题的需要。虽然记叙性、议论性的作品、文章,篇章结构的依托不同,都是为了组成严谨完整的形式,很好地表达主题。对文学作品的篇章结构,不应只是停留在理清它的行点而应担住思想内容,鉴赏那样安排篇结构伯表现力量,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主题意义。下面,我们就两篇不同体载的文章、作品看似松散的篇章结构,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

《西湖漫笔》,描写赞美西湖的绿和变,表现了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信心。作品描写赞美的中心事物是西湖,开篇却先写滇池、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华山等名山大川、异地胜景,如何让人一见动情;又写自己欣赏过好多遍达文西的《永远的微笑》才忽然发现蒙娜·丽莎的美;写到西湖,又说它比不上长湖天真自然,楚楚有致,比不上太湖烟霞万顷、气象万千。结尾段也不是用赞美西湖的话结束全文,而是叙述了一个鞋匠批评亚柏尔的画的故事。这体现着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篇章结构,看来真像很散。如果联系本篇描写赞美西湖这一中心,扣住这篇章结构的特点,就更能体会到热情赞美西湖、深化作品主题的力量,从而达到鉴赏其篇章结构的目的。

作品开篇先写滇池等名山大川的让人一见动情,是为了衬托西湖的特点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理解;写多次欣赏达文西的名画才发现蒙娜·丽莎的美,是为了类比西湖的美要去过多次才能领略;写西湖不如长湖、太湖,是为了先抑后扬。这样三次放开笔锋,描述祖国南北东西的胜景,谈论异邦古代的名画,构成了开阔的境界,深长的意韵,跌宕递进的文气,为描写赞美西湖积蓄了充足的气势。

结尾叙述鞋匠批评亚柏尔的画的故事,是为了类比自己对西湖的看法只是一孔之见。这不但体现了作者的谦逊风度,而且表明了西湖的美是观赏不尽、描写不完的,又把对西湖的赞美大大推进一步,产生蕴含无尽的艺术效果。

本篇的开头、结尾这两部分,遥相呼应,容量宽广,蕴含深远;烘托着中间描写、赞美西湖的主体部分,形散神合,构成了通篇深远的意境,使对西湖的赞美显得更加深沉,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不断这样文道统一、披文入情地鉴赏文学作品,不但可以培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思想感情上受到积极的感染和影响;而且会自然地取得借鉴,对自己习作中驾驭语言、运用写法、结构篇章,对求得习作文章内容形式的统一,都将获得裨益。

(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

人都带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古代人的思想感情,都带有他们生活的时代和所处阶级地位的烙印。文学作品是现实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反映的产物。伟大古典作家的作品,也难免带有历史的、阶级的局限。就是思想感情积极健康的古代文学作品,有的也难免带有某些消极的因素。我们在受到它的积极健康思想感情的感染的同时,也往往容易受到它的消极因素的影响。因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它的思想感情,既不以今天的标准要求古人,贬低古代文学作品;也不应该认为古代文学作品无不具有人民性而拨高古人。

1.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思想感情的时代特征

人的思想感情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思想感情的积极健康与否的标准,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有发展变化的。古代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在当时是积极健康的,在今天就不一定积极健康。鉴赏某些古代文学作品,既要理解它的思想感情在当时的意义,又要明确今天应该怎样看待这种思想感情。

陶潜生活在东晋黑暗动荡的时代。当时政治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十分尖锐,叛乱、夺位接连发生。他29岁时,因家贫而怀着矛盾心情出仕,不久就自己解职回家。41岁时任彭泽县令不久,就不因不满官场的黑暗而弃官归隐。陶潜归隐后写出《饮酒》诗20首,其中第五首是这样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描写的都是田园生活中极为平常的细节,却很有表现力量。前四句总括描写隐居生活:住在人们聚居的地方,却没有官员车马的烦扰声喧。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心里远离官场,住处自然显得僻静偏远。因心远而地偏,惟地偏而心更远。表现了诗人摆脱官场,获得清静,心中自得的形象。中间四句具体描写田园生活: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悠然地一抬头看见了南山。傍晚的山色多么秀丽,倦飞的鸟儿在结伴回还。无意望山而偶然见山,景与意会。表现了诗人隐居当中,悠闲自在,衷心欣喜的形象。最后两句直接抒情: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辨明却忘了用什么语言。神与物化,陶然其中。表现了诗人隐居当中,心安理得,欣然忘情的形象。诗篇这样落笔于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塑造出诗人自我冲淡闲适的形象,创造了韵味深长的意境,表现了隐居生活中的无穷乐趣,体现诗人高洁的志行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这在当时颇具积极意义。但是,时代变了,社会不同了。今天的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却不应向往陶潜这种生活,具有陶潜这种思想。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伟大时代,有志者都应该而且可以为祖国建功立业。如果局限于个人的小天地,陶醉于个人的安乐窝,那纯是时代的落伍者。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以优美的文笔,描写富春江流水的变化多彩、两岸山峦的峥嵘奇峻,赞美祖国河山的壮丽,思想感情积极健康,能够唤起读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其中描写两岸山势奇峻、山谷幽美以后,写了这样两句: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两句话在上文直接描写山峰奇峻、山谷幽美以后,进一步以游人的深被吸引,衬托山峰的奇峻、山谷的幽美,很有表现力量,手法颇为巧妙。两句话中体现的隐退思想,在当时也没有什么问题,甚至还可以说鄙视高官显位、官场俗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今天的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却不应受到这种思想感情的影响。今天游览祖国壮丽河山,不应“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而应是“力争成才者,望峰坚志;献身祖国者,窥谷劲增”。祖国河山的壮丽,只能更加振奋前进者的决心,增添其为四个现代化而拼搏奋斗的力量。

2.分清思想感情的主流和包含的因素

人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也往往不是单一的。表现积极健康思想感情的古代文学作品,有的也带有消极的因素。鉴赏某些古代文学作品,要理解、分清它的思想感情的主流和包含的因素。既不因包含消极因素而影响对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主流的评价,也不因思想感情主流的积极健康而忽视对消极因素的批判。

《齐桓晋文之事》,提出并论证了“保民而王”的观点,提出了制民恒产、重视农副业生产、重视学校教育等具体措施,充分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政”主张。这在当时具有充分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政”主张。这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思想感情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文中又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虽然孟子说这些话是为了强调制民恒产的必要性,却也流露了他的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这是本文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主流之中,包含的消极因素。

《师说》,和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针锋相对,提出并论证了“学者必有师”这个中心论点,体现了韩愈反对恶劣颓风的勇气和魄力,战斗力很强,思想感情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文中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虽然韩愈说这些话意在鞭笞耻于从师的士大夫,却也流露了他这个士大夫的阶级偏见。这是本文积极健康的思想主流之中,包含的消极因素。3.鉴别艺术性较高,情调消极的古代文学作品

某些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较高,而情调消极。惟其艺术性较高,其消极情调也就容易给人们——尤其容易给青年学生以不良影响。鉴赏这种古代文学作品,既要肯定、借鉴它的写作手法,更要批判它的消极情调。

柳永是北宋著名词家,从形式和内容上开拓了词的发展的新阶段。但他纵情娼楼,狂荡不羁。他的词多写妓女生活和离情别绪。写妓女生活多带有调笑色彩,写离情别绪又失之低沉消极。人们大多认为柳词的相当高明的艺术手法,不能掩盖它的思想感情上的缺陷。《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截取别离的关键时刻,捕捉住凄切“寒蝉”、傍晚“长亭”、初停“骤雨”等典型客观事物,描写环境,刻画人物,表现了难舍难离的感情;下片想象途中情景:截取醉眠途中的初醒时刻,捕捉住河岸“杨柳”、寒凉“晓风”、凄冷“残月”等典型客观事物,描写环境,抒写情怀,进一步深化了难分难离的感情。这首词,写作手法相当高明,表现的也是柳永的真实感情。但这感情低沉消极,毫无积极意义,在当时也是不健康的。今天的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更不应受到这种感情的影响。今天,也有别离的时候,不应“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应“握手互看欢容,壮语说不尽”。今天,也有远行的时候,不应“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而应“瞻前程壮丽似锦,长空万里任鹰翔”。

注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古代文学作品思想感情,不但可以防止受到不良的影响,思想境界也会自然地获得提高。

第五篇:理性品读,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理性品读,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核心素养的提出体现了教育理性的回归,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语文教学中,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也属于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能促使人们更艺术化地把握世界,同时也能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这是一种人类所独有的生存方式。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构筑起促进学生提高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的课堂,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挖掘,发现,创造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和理性美,体会语文的特殊魅力。

一、推敲细节,鉴赏与创造语言美

语文学习中,教师首先要促使学生发现文章的语言美,并在鉴赏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创造美的语言。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文章的细节,让学生尝试用其他的词句替换其中一些能更好地展现语言美的词句,然后在分析鉴赏的过程中理解作者为何要选择这样的词句,这些词句通过何种方法体现出语言之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模仿这些细节创作,从鉴赏美逐步过渡到创造美,将学到的知识自主内化成自己的语用能力。

在学习《鼎湖山听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着重分析作者深夜听泉的一段文字,让学生尝试深入探究其中的一些词句,分析作者为何要选择这样的词句。如“清流拍打着卵石”,可以让学生思考,这里的“拍打”是否可以换成“冲击”。学生认为如果单单从表达的意思来看,其实冲击也能体现出当时的情状,但是由于作者将泉水的声音比喻成各种乐器的声音,所以还是用“拍打”更好,能暗示声音像打击乐,这是“冲击”这个词不能体现出来的意思。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分析“浸、柔曼、清脆、厚重”等其他词语,在对比分析中探究文章的语言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总结分析,说说如何创作才能更形象地展现事物之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仿写,运用比喻的手法写一段文字,展现一种大自然的现象,看看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

在推敲文章细节的过程中,学生能逐步感受到作者斟酌词句的魅力,并以此为切入点逐步陶冶性情,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满。在尝试创作唯美词句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更好地观察世界,进而发现这个世界的美,这样便能促使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有所提升。

二、品评人物,鉴赏与创造形象美

初中语文课本中不少人物形象都较为丰满,是一定社会中的典型形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从语言、心理、行为、肖像等多种角度探究,思考作者运用何种方法形象化地创造人物形象。这也是指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和创造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一个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象征着在封建科举制度腐蚀下逐渐变得麻木不仁、丧失了生活能力的悲剧人物。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从多种角度入手探究,了解这个人物形象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分析作者如何利用这个人物形象展现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学生尝试从分茴香豆,指点“我”写字、回答酒客的问题等多种角度入手分析,发现孔乙己具有两面性,其本性是善良的,因此即便是穷困潦倒之时,见到孩子依然会分给其茴香豆。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却在封建科举制度的腐蚀下逐渐变得迂腐,宁愿去偷窃也不愿意从事劳动,固执地保持自己的清高状态,并因此有了“窃书不算偷”的可笑言论。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体会到,孔乙己的悲剧除了有其个人的原因外,封建教育制度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都是用来展现社会生活的,如果要了解人物形象,就要对特定的时代背景也有所了解,并分析作者所展现的这种人物形象是否是该时代背景下的典型形象。这样的分析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建构,逐步了解写作创造中如何塑造典型性的人物形象。

三、联系生活,鉴赏与创造情感美

鉴赏与创造情感美需要学生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沟通,在产生共鸣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从中体会到情感美。为了促使学生有所感触,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文章时用一些生活化的例子激发他们的生活体验,这样他们便能受到触动,对于文章中的情感也能很深入地体验。

《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其中蕴含着对父亲的深厚情感。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唤醒自己的生活体验。如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是否有出远门的经历,当时父母家人是否去送了自己,当时的情形如何。可以让有此经验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以此激发全体学生的感怀。如有学生提到自己的老家在农村,母亲在家务农,并照顾爷爷奶奶,自己跟随在城市打工的父亲去城市读书。在送别时,母亲一直都依依不舍,准备了一晚上,似乎想将家里所有的东西都给自己带上。还一大早起来,准备了不少自己喜欢吃的韭菜盒子。当时自己并不在意,但是现在想想,这就是母亲对自己的爱的体现。在该学生的讲述中,班级里不少学生的情感都被唤醒。此时教师再安排学生阅读这篇文章,学生便能有更多的感触。教师继而让学生尝试找出文中体现父爱的句子,学生也能很轻松地找到这些句子,并自主揣摩其中渗透的浓浓的情感。

鉴赏与创造情感美的过程是一种相互驱动和契合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促使学生感受文章中健康和高尚的情感,并且思考这些情感对自己的思想有什么影响,这样能促使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得到提升。

四、感悟哲思,鉴赏与创造理性美

初中阶段,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逐步得到发展,教师要利用好这个学生思维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让学生尝试鉴赏和创造理性美。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探究文章的?群?,学会从文章的文字表层深入下去,挖掘其中的内涵和主旨。必要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有助于探究的问题,让学生的思考变得更为深入。

《愚公移山》是一篇古代寓言。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进行理性探究,尝试从文字的表面深入下去,了解作者想要通过文章展现怎样的思想内涵。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给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如:“愚公为何不选择搬家,而坚持要将山移走呢?”“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话你能感受到什么,这两个人究竟谁更聪明,谁目光短浅?”“作者为何要安排天帝被愚公感动这样的内容,既然山是天神挪走的,那么是否能说明这也是愚公的胜利呢?”在这层层深入的问题探究中,学生认识到愚公不搬家,而选择移山,这象征着不向困难妥协的伟大精神。智叟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而愚公却有预见性和坚定的信念,所以是智叟的目光短浅。虽然最后是天神将山背走了,但是愚公体现了改造大自然的强大气魄,展现了坚持不懈的努力,所以依然是愚公的成功。

在探究文章哲思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如何透过迷雾探究到事物的本相、了解事物的本质,这对于学生有理性地作出判断和决定有很大的帮助。

理性品读能促使学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而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能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展开审美活动,更好地把握世界,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更积极地展开自我超越、自我发现。教师要采用各种有效手段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促使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熟市古里中学语文教师。

下载怎样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怎样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音乐如何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论文[优秀范文五篇]

    小学音乐如何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论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

    浅谈怎样提高农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地方文化是农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之源 【内容摘要】: 人们都把音体美称为副科,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美术课更是教学中的“调味品”。 这种现状与我国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

    提高大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实践与研究[5篇范例]

    提高大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共同 要求。当前,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大学生知识面狭窄、......

    提高学生美术兴趣(本站推荐)

    1、课题提出: “学困生”就是因身心的某些缺陷,而未能充分发挥自己学习方面的潜能或是不适应这方面的学习,而导致学业的“暂时性”落伍从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如何做好学困生的思......

    浅析提高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途径

    浅析提高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途径 摘要:音乐作为一门学科,对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它可以通与学生心灵的接触来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然而,在当......

    提高听辨鉴赏能力都有哪些训练方法

    提高听辨鉴赏能力都有哪些训练方法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我认为提高听辨鉴赏能力最重要的是激发音乐兴趣,开启感知音乐之门在传统的初中音乐 教学中,......

    怎样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

    学好英语非常重要。因为英语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全球通用语言,每年最出科研成果的两个国家是美国和英国,因为他们的母语就是英语,他们的科研人员可以方便直接地阅读全球最新的科技......

    怎样提高学生朗读5篇

    如何提高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朗读” 一、课题的提出: 朗读就是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把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也就是清晰响亮地把词汇、句子、文章等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