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大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提高大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共同
要求。当前,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大学生知识面狭窄、创新能力不足、信仰缺失、价值观念混乱等问题。为此,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调整课程设置体系与结构,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素质教育 美术鉴赏能力 研究
在当今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视觉艺术鉴赏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对视觉艺术教育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对实施视觉艺术教育在做着各种尝试和探索,艺术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它的重要作用也在逐渐为教育者所认同,艺术教育在育人方面,特别是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视觉艺术课程在欧美各大学已经相当普及,有的学校还开设了视觉艺术专业。在我国,面向广大非艺术专业学生开展的普及性视觉艺术教育才刚刚起步,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
美术欣赏是一个观察、体验、品味艺术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以及一定的美学知识。通过不断的欣赏、学习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教育,从而发挥其社会功能。普通高校加强和实施美术欣赏教育,是抓好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讲,素质不单单是专业知识的技能,还包括很多直面人生的能力和各方面的修养,如道德素质、生存能力、应变能力、潜在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艺术修养等等。特别是在心理素质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在感觉、知觉、记忆、思想、想象等心理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倾向,如逆反、好奇、注意力、兴趣、情感、动机、意志等这些将构成心理素质的总体,而这些又直接影响着创造力的发挥。
人的视觉认识是从自然主义开始的,尽管一个立体的自然场景不像是一幅图画,而一幅平面的图画都被看作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公众要求艺术家在一块想象的舞台上把生活的故事表现得栩栩如生。教师经常听到学生说:“我看懂了这幅画”,或是“我看不懂这幅画”,他们也许仅限于理解了画的表面画了些什么内容,而不会欣赏画面内在的表现手法和含义。在这种认识方法中,丝毫没有审美气息。艺术是以感知为基础的,人们认识美、发现美、鉴别美、创造美都离不开感觉,这种感觉决不是依靠某些逻辑推理或者数字计算,比如对画面物体和人物的比例关系的把握就是如此,比例本来是数字形态的东西,我们可以依据数理逻辑变换出多种方案,但是,只有使数字形态视觉化以后,才能靠感觉来比较、推敲、判断出美与不美。而对艺术的感受力的加强,就会迅速找到它的美的所在,再从色彩上来分析,色彩的构成要素十分复杂,色彩的生理效应更为微妙,最后如不能落实到视觉感觉上来,总是不行的。正如音乐家对乐感的感受、舞蹈家对肢体语言的感受、书法家对笔墨挥毫的感受一样,他们无一不是凭借着一种强烈的艺术感觉来实现着艺术的升华。
总之,美术鉴赏中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无一不关联着素质教育,关联着学生自由和谐的发展。2004年9月10日,胡锦涛主席发表了关于美育的讲话,在讲话中他这样讲道:“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造就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自由和谐发展的优秀人才。
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的世界。周围有着越来越复杂的视觉图像。除非我们学会如何解读这些图像,否则我们永远是视觉文盲,而这是现代人无法忍受的。视觉艺术教养不仅限于那些
从事视觉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专业人士需要,相反,需要它的人群非常广泛。现今的文化是视觉的文化,我们都需要视觉文化教养以便在现今的社会中游刃有余。
长期以来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在这个日益增长的视觉世界里我们的视觉修养是很高的,实际并非如此。我们都是视觉文本的观看者,但我们的观看只是一种习惯而不是分析。我们通常是在被动接受图像、视觉文本,而非主动的辨析,这导致我们看不到它们背后的许多东西。与简单的“看”相反,我们需要更加主动的思考我们是如何观看以及我们是否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观看。如何让学生理解视觉艺术分析的重要性,有意识的刺激学生的视觉盲点,建立属于自己的一套视觉分析方法是本课题的难点。
有关视觉艺术分析与鉴赏的专著多让人感到抽象和生涩,如果是非艺术专业的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困难,这些理论好像和我们的实际视觉世界没什么关系,本课题着重关注具体事例,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解读任何视觉文本,不论它是素描、油画、相片、电影、广告、电视节目还是新媒体文本,领会那些视觉图像传达了什么意义,知道这些意义又是如何被传达的。
参考文献
[1] 张道一.美术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 陈洛加.美术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 鲁虹.为什么要重新洗牌.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8.[4] 阿莱斯•艾尔雅维茨著.图像时代.胡菊兰,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2.
第二篇:怎样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怎样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美术欣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观察者再创造的心理活动,包括从艺术形象到审美形象的再创造,作为一种审美认识的活动,必然对欣赏者提出相应的条件和要求,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美术方面的知识修养和欣赏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美术欣赏能力呢?
一、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在于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对作品的形式首先不作太多的理性分析。过多的理性分析会使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常常带有教育者本专业的主观成份,不利于学生对眼前作品本体的真切感受。学生的第一眼感受尽管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的审美成份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确实是亲眼所感,这胜于在毫无感受之前就输入某种概念造成先入为主的偏见。但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欣赏教学无须理性知识的指导。恰恰相反,审美感知能力的提高和审美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理性知识的引导。问题在于如何将概念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给学生听。对造型知识技能的分析必须对作品的直接感知联系起来,好的教学就应当首先让学生读画,读感受。教师事先可预见一些思考问题来提示学生感受的定向。例如:画中表现什么?具有什么含义?画的色调是轻快的、还是沉重的、是明朗的、还是低沉的、是振奋的、还是悲哀的、等等。
二、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大量欣赏优秀美术作品的实践,实践是获得真知的根本途径,美术欣赏也如此。例如对中国画的欣赏,我们通过对大量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品味,就能够分辨出不同形式中国画的风格区别,知道什么是工笔,什么是写意,懂得留白是中国画特有的意境表现形式,掌握中国画题款的技巧,知道书法在中国画技法上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水到渠成地向学生介绍中国画的工具、特制毛笔、宣纸和绢以及有关中国画的画料和技巧等常识。比如欣赏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当它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成为欣赏对象时,我们不仅介绍美术作品充满艺术家辛勤创作的成果,更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选择、提炼、集中、概括,然后进行美术创作的结果,引导学生集中精神、细致观察,欣赏画家是如何采用手卷的形式,利用树木、行人、小桥、房屋、驼队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并在不同阶段也重复螺旋式地交换画面的位置,从中领略名家精巧的构思和艺术布局,领略中华美术文化的博大精深,逐步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
三、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熟悉和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规律,包括美术史常识和一般的美术理论,不同的美术门类有各自不同的物质特征和美学特性,必须采取不同的欣赏方法去欣赏,才能获得审美感受。如欣赏雕塑,就要把握它在空间的团块感和质量感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欣赏时除注重它的空间体积感之外,还要注重它音乐般的流动感。对于工艺美术的欣赏,除了注意它的审美特性之外,还要注意它的材料美感,以及实用中触摸的手感等,由于美术各门类具有各自不同的美学特征,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法,我们必须掌握熟悉这些美术知识,才能真正体会美术作品的特殊美感和艺术魅力。
四、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需要欣赏者掌握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马克思说过:你如果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我们知道,美术作品是由美术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创作出来的,因此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对美术欣赏力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油画是西洋画中的主要一个画种,在给学生欣赏外国油画名作时,我们可以选择抽象绘画作品和具象绘画作品这两种不同风格的作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它们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具象绘画,简单地理解就是有具体形象的绘画作品。如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而抽象绘画与具象绘画相反,作品中没有具体的某种形象,只是由一些色块、线条等绘画语言所组成。必须依靠理性观念和思维来欣赏,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同时在美术作品所提供的欣赏条件中注意引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逐步地深入地把握美术作品,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而不要把他们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取得欣赏美术作品的一定经验,获得对美术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
五、欣赏能力的提高要把作品欣赏向课外延伸,把作品欣赏融入到学生以临摹形式来完成。既临摹,也创作,在绘画过程中提高中和素质。还可以结合美术兴趣小组里的特长生,选择有关的美术作品给特长生独立欣赏。围绕着课本教学外,应注意发挥其他现代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组织学生观看美术作品的幻灯片、录像等;在学校的专用美术橱窗内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名作;组织学生参观各种美术展览会等;举办各种讲座,结合作品讲些画家的生平轶事,引起学生的兴趣,用画品、人品来激发学生的平轶事,引起学生的兴趣,用画品、人品来激发学生的高尚、美好的情操。在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牢牢把握住审美教育这条线,要善于把学生的情感、思想引入到教材所开设的艺术乐园中,让学生悦目、赏心、怡神,进而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总之,提高学生审美评价能力也应该从多方面来着手。只有使学生感受和鉴赏美的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增强,才有可能更深刻地认识作品的内涵;只有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分析作品的方法,才有可能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感悟。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而对实际作品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和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因此,上好一节美术课就必须要让学生懂得更深层次欣赏绘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然后根据形象、生动的课题,层层展开,不断地培养学生独立审美和评价能力,从而达到益智增识,提高文化修养和陶冶情操的目的。
第三篇:浅析提高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途径
浅析提高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途径
摘要:音乐作为一门学科,对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它可以通与学生心灵的接触来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然而,在当前的大学生教育中,部分大学对其音乐素质的培养并不十分重视,因此,本文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提高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几点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音乐鉴赏 途径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目前热议的一个话题,提高大学生素质刻不容缓。音乐鉴赏作为大学中普及音乐知识的一门基础课,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但大多数大学生均为非音乐专业学生,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以培养专业的音乐人为目标,要求学生深入理解乐理知识和熟练掌握专业技巧。而是希望通过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使学生了解音乐、喜爱音乐,使他们可以通过音乐来陶冶自己的性情。通过自身与音乐的沟通,达到一个自我愉悦、自我发展、自我满足、自我精神升华的境界。
1.音乐鉴赏的基本概念
对于音乐鉴赏的概念,一直以来有很多的定义:刘海涛和魏饴认为,音乐鉴赏是鉴赏者透过音乐作品的感性形式去感受、理解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审美意识,从而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满足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黄玮认为,音乐鉴赏是以鉴赏者的音乐审美经验为条件,它表现为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包括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判断等等。鉴赏者通过这些心理活动区体验、发现和判断音乐的艺术价值。由于这些心理活动在欣赏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能在鉴赏者心灵中构成一种奇妙的审美体验。音乐鉴赏,又称音乐欣赏,指人们在接触音乐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笔者认为,音乐鉴赏就是透过音乐作品,在体会作者情感及所表述情感的同时,激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引起共鸣的过程。
2.音乐鉴赏的基本特征
音乐鉴赏的过程是倾听的过程。马克思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而具备有音乐感的耳朵的前提是多听。音乐被创作出来的目的就是让鉴赏者去聆听、去欣赏。虽然大学生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音乐,但是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去主动接受,而是被迫倾听,或是听而不闻。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不好的音乐习惯。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主动的、有区别的去聆听音乐。这里所说的有区别,并不是说对于不同的曲风的区别,而是对于不同的质量的音乐要学会去区分。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音乐元素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但真正具有一定质量的音乐作品却并不是很多,这一情况就会导致学生虽身处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却没有形成良好音乐素养的现象产生。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掌握一定音乐技巧学生的熟练水平、加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创设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使学生能通过科学的方式以及良好的环境去感受音乐之美,激发对音乐的热情,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形成正确的音乐理念。音乐鉴赏是“第三度创作”过程。作曲家创作音乐为“第一度创作”过程,由演奏家、演唱家们表演的为“第二度创作”过程,而我们鉴赏其表演则为“第三度创作”。人们在鉴赏过程中会将自己的情绪与情感添加进去,加入自己对于音乐作品的感想。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生活背景是不相同的,所听到的音乐即使一样,在每个人的内心已经对这一音乐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即三度创作过程。音乐鉴赏是从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人们最初在鉴赏音乐的时候,将音乐作为一种具有综合表现意义的艺术整体加以感受,包含对音乐的含义和基本情感特征的体验以及由此引发的想象联想活动。而当感性认识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上升到理性认识,即表现为理解与判断的更多参与。因此,在我们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客观条件,以及密切关注他们所掌握的程度,适时的加深难度,提高其鉴赏能力。
3.音乐鉴赏的作用
(1)音乐鉴赏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我国《礼记》中云:”经专家研究显示,音乐对于人的性情及心理发展有很大作用,甚至医学某些领域也已经引入音乐治疗的方法,尤其在治疗心理疾病方面效果非常显著。所以,大学生多进行一些音乐鉴赏,有助于促进身心良好的发展。
(2)音乐鉴赏有助于陶冶人的性情。音乐作品是通过美妙的旋律来表达情感的,或忧伤、或愤怒、或愉悦。当我们听到音乐,可以与内心的情感产生共鸣时,音乐本身对于情感便起到了激发的作用。例如当听到《为了谁》这首歌曲,我们会立刻想到1998年抗洪抢险的情形,心里会升腾起一种敬意。音乐可以带动情感,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性情。
(3)音乐鉴赏有助于提高人的创作能力。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创作一首音乐作品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在聆听音乐的过程当中,会对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诠释,或对于同一音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而在这一诠释和理解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意识,长此以往,个人的创作能力便会有所提高。
(4)音乐鉴赏有助于提高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音乐与科学两学科的关联并不是很大,但对一些著名科学家进行分析研究之后不难发现,他们其中有很多都是在音乐方面有很大造诣的人。例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同时也是对音乐有一定的研究,并把学习音乐放到“六艺”中,可见其对音乐的重视。爱因斯坦从小学习小提琴和钢琴,他说:“我的科学上的成就,很多是由音乐启发的。”科学家从音乐中获得灵感而创造发明是屡见不鲜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音乐对于人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经常鉴赏音乐,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修养,而且可以开发智力,加强逻辑思维能力。
4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途径
(1)在日常生活中多用心倾听。在欣赏耳熟能详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不是所有学生都知道各个乐器的不同音色,或强弱、速度的变化都分别代表了什么,那么我们就要通过聆听使学生了解,开始部分是长笛轻声引入,描绘了鸟语花香的背景,然后小提琴进入,缓慢优柔的旋律像在低声述说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第三部分低沉的旋律则是由大管和大提琴演奏,表述了祝英台抗婚的主题。而高潮部分由小提琴的华彩及打击乐组成,描绘了“哭灵投坟”的景象。结尾处由长笛和竖琴演奏,演绎了化蝶的故事。通过使学生了解每一部分乐器的音色及所表现的情感,学生们再次听这部作品时就不会只听热闹,而是会理解作品内在的含义和情感,从而提高审美情趣,体验音乐之美,感受到音乐的灵性。
(2)听音乐时要带着问题去倾听。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不能一味的灌输。因为他们已经有一定的思考模式,不能强加。通过启发、诱导的方法,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兴趣、产生疑问。带着问题去倾听,效果会更加明显,能力会显著提高。我们可以让学生聆听两种曲风的作品之间有什么异同,也可以让学生学习一部作品不同的演绎方式各自有什么特点。
(3)普及基本的音乐知识。要想真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对音乐知识的理解是不可缺少的。任何一个实践活动都必须有理论作为基础和指导,否则,实践就会偏离方向。了解所要鉴赏的音乐作品的背景。作者处于什么样的社会时期,什么样的历史背景,想要通过旋律表达出什么样的情感。了解一同作品中表现的作用。我们熟悉的乐器有很多,但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运用到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也是不同的。而同一种乐器在不同的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也是不同的。了解音乐的一些基本理论。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心情会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有时会感到愉悦,有时会感到沉痛。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转调、音程、调式、节拍、速度等。当旋律上行、节奏明快时,会觉得轻松愉悦;而当旋律下行、节奏缓慢沉重时,会觉得压抑。熟知一些知名作曲家、音乐人的成长历程及代表作品。知道了作者的背景对于学生了解作品有一定的帮助,更容易让他们从生活的角度对音乐产生热爱。音乐对于大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大学生作为即将进入社会这样一个群体,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须具备的。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喜好和热情,更能使他们通过音乐来培养自己的性情,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饴,刘海涛.文艺鉴赏概论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2]黄爱文.浅谈普通高等院校音乐鉴赏课 [J].中国科技信息,2009(3).[3]秦勤.影响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因素 [J].大众文艺(理论),2009(1).[4]黄玮.论音乐鉴赏与创造性思维 [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黄玮.大学生音乐素养 [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2).[6]韩春牧,徐孟东.音乐鉴赏学 [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1).
第四篇:怎样提高高中生美术鉴赏能力教学的思考
怎样提高高中生美术鉴赏能力教学的思考
摘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良好的??美不仅能够提升人的修养,也能够促使人追求美、创造美,实现审美的价值。美术作为一项视觉上的、创造性的艺术,除了能给人视觉上的审美之外,也能够给人以真善美至心灵的震撼,而这种直击内心的美学形态在相对专业的鉴赏能力下能够达到自动化的过程。高中生身心发展趋向成熟,提高美术鉴赏能力是与其身心发展相适应的需要。
关键词:高中生; 美术; 美术鉴赏; 艺术
中美术教学,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一切的发展为了学生的教学观念,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但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课程教学质量。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
目前,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生又受着高考的压力,学校和教师都不重视美术教学,因此,美?g鉴赏教学的现状就可想而知,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首先,教师方面。大多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很多教师有着专业的技能和专业知识,但在教学中却知识理论的灌输,缺少美术史论等方面的探究和认识,导致他们在教学中只是枯燥的照本宣科,毫无创新,以致美术鉴赏课堂氛围沉闷。
其次,学校方面,美术鉴赏课程安排较少。由于高中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美术学科又不是高考科目,因此,高中一般一个星期才有一次美术课,有的学校甚至两个星期才有一次美术课,这就导致学习过程没有连续性,每节课间隔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对美术理论的知识没有系统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无法促进自身审美素质的提升。
最后,学生方面,学生多认为美术课不如其他高考科目重要,他们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文化课上,根本不重视美术课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作用,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美术鉴赏课是无法得到学生重视的。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探索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也是我国素质教育推进的要求。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美术鉴赏课堂教?W中的应用制约着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想要促进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普及,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也能够丰富教学资源。在美术鉴赏的教学中,教师要收集和整理优秀的艺术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如,在讲授《中国古代绘画撷英》时,结合我国的秀丽山川照片和精美的绘画图片,教师通过细心地讲解,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将学生带入一个美好的想象世界,在微妙的气氛里充分感受美的含义,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和能力。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第二,加强课堂互动,活跃学习气氛。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阶段,高中生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认知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学生本身对于美好的事物都有一份好奇心和向往,因而,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二)注重学生想象力和思维的激发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艺术作品的鉴赏也需要学生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力,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因此,美术鉴赏教学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对作品进行再造想象。
一方面,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鉴赏情境,如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图片,并根据不同的内容配上不同的音乐,如祖国山水的鉴赏,就可以配上气势磅礴的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多角度地去感受和理解艺术形象,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将美术作品的鉴赏理论渗透其中,美术作品的赏析和想象力的激发需要一些理论为基础,只有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提高到一定的理论层面,学生的思维才能得以拓展,自己的感性认识才能转化为理性认识,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有所提升。
(三)多种美术作品欣赏,加深对美术的感知
积累了一定的作品知识和鉴赏思维,多种美术作品群让学生感知,体会美术作品不同的呈现状态,使其获得美术鉴赏物象。美术作品冲击,具有充分调动视觉和触觉进行感知的优势,一件优秀的美术散发的艺术性气息能够无言地吸引学生,使其内心受到感动,此时无声胜有声。因此,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收集一些视觉展示效果佳好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最真切最清晰的亲近作品、感受作品,与艺术亲密接触。
除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准备精美的课件、经典的作品,让学生可整体真切感知艺术作品;还可以把学生带到作品陈列现场,无距离直接感受原作,不遗漏每一个视觉艺术点,带领学生到美术馆博物馆参观,让学生收到创造艺术的熏陶;也可以将作品带到学校以供学生参观;此外,高水平、专业的美术教师可以在学校举办个人画展,让学生直接感知作品,亲近艺术;还有,充分利用较好的仿制品,现代艺术的日常生活代用品、民间美术工艺品等等进入课堂,让学生可观、可触、可感地感知艺术的每个细节。在此多种美术作品欣赏与感知过程中,学生形成的对良好作品的美术思想,形成的视觉的体验,有助于提升鉴赏能力。
(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丰富美术体验
不仅艺术创作需要情感的投入,艺术鉴赏也需要情感的投入,才能引发心灵感动,高中美术鉴赏应适应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情感、强烈的求知欲,提供机会给学生以使其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加深对美术鉴赏的体验,丰富能力的获得。如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确定美术主题专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各种方式方法获得与主题贴切的美术作品、美术知识,在浩瀚的美术海洋中形成自己对美术作品的判断与清晰的辨析,以获得对艺术更加深刻、丰富的理解和感悟,提升鉴赏能力。
综上,提升高中生美术鉴赏能力是与高中生身心发展相一致的,提升其美术鉴赏能力可以从作品鉴赏思维和方法、多种优秀作品欣赏、鼓励其积极主动探寻等几点途径,实际教学中仍需要教师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沈明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 2015(6):199-199
[2]王宇.试论提高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质量的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 2012(2):133-133
第五篇:美术大课制的实践与研究
美术大课制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时间的改革
一、课题实验背景: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社会对人的整体素质中的艺术素质及身体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大,尤其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艺术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艺术特色和艺术创新的培养。艺术教育现代化是整个教育现代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我校实验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我们提出学校艺术特色建设,从改革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时间着手,开展美术大课制的实践与研究,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的同时,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学美术教学还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去思考、去探索。这些问题中比较突出的是学生的美术作业课堂作业不能当堂课完成,不能及时上交作业,而且即使上交的作业高质量的不多见,延到课后,也少有人会继续去完成,无论是手工课、绘画课还是设计课都存在这个问题,可以说这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等到第二个美术课时再上时,大部分学生因时间间隔过长,或材料带不全,有的甚至忘了带作业等诸多因素不能很好完成整个创作活动,这极大地影响了美术课的教学质量,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不到教学的预想效果。家长也反映:美术作业带回家做是一种负担。但是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师在课后辅导美术兴趣小组时,却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学生兴趣使然,还是另有原因?这就引起我们思考这个问题:上美术课用40分钟的时间科学吗?
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美术课40分钟如果不够,延长美术课的上课时间会不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不会坐不住、开小差?就此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儿童的心理特点。儿童对他们感兴趣的事都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比如,在大人眼里小孩子的缺点是往往因贪玩而忘记了时间,其实那正是因为他们过于专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的缘故。所以我想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时时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所在,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师教学艺术,那么影响学生注意力这个问题是可以克服的。
那么美术课到底需要多少分钟才科学?什么情况下只需40分钟?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我初步设想是将一周两节的美术课合并成一节大课,这样学生就有充裕的时间把当天所学的知识得以更深层次的巩固应用和探索,我想这样学生的素质相对于以前一定能得到更充分的提高。
二、实验课题的提出与设想:
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理应发挥主渠道的教育功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虽然美术教学是重过程的教学,但作业却是反映师生教学的一面镜子”“课堂作业效果是教学效果的体现之一,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外在标志”。(《美术学科教育学》)。
课堂作业,顾名思义,是在美术课堂内完成或基本完成的作业,如何使学生顺利且高质量地完成当堂作业,真正做到既提高学习质量又减轻学生的课外学业负担,是小学美术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学校的一节40分钟的美术课,教学一个主题内容,除去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最多只有20、30分钟的自由创作时间,若想讨论得全面深入些时间就不够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是决不可能的。即便有个别完成也只是快速应付而已。多数学生回家画就失去了课堂上的创作激情,作业就成了负担和任务。同时,“学生根本不可能在这样匆匆而过的教育过程中获得系统的审美知识„造成教学的肤浅性是必然的„”这是其一。
其二、美术科目较之其他科目有着相对的特殊性:有着高度的程式性、独特的缄默知识,与社会实践分不开等„法国教育部也提出:“凡是能在室外学习的东西,一律不在室内进行;凡能通过社会和自然界学习的东西,决不停留在书本上;凡能看的见、摸的着的动态事物,决不观察停止不动的静物。” 课时的宽松可以随时开放课堂教学,带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在实践中直观地学习美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新。带领学生参观、访问、郊游、写生等等,然而这在一节课40分钟内是很难做到的。而德、美等国家的美术课授课时间安排为半天,其目的也是能让学生完整地充分地有兴致地完成自己的作品。为此我们将美术课一周安排一次,时间上两节连在一起,旨在通过实验,从教学实践中找出理想的教学对策,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自身的魅力。从每节40分钟到每二节连贯安排,虽然只是时间上小小的变动,但可以考虑各种相关的重点和教学要求,按照发展层次分步施教,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充分了解教材的特性和练习的方法,结束了教师和学生多年来那种意犹未尽之感!而且对于学生而言,一周只带一次美术用具,可谓“减负”。
三、实验年级:三至五年级学生作为实验班级
四、实验方法:
1、对比法:从学生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三方面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前、后测试比较。
2、观察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的艺术表现欲望与表现力进行观察、记录。
3、调查法:对学生在美术课程教育及相关活动中的兴趣情况、情绪反映程度等进行调查并对照量表进行评价。
4、数据统计法:对实验中所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进行科学分析。
5、行动研究法:是将美术课堂改革和体艺整合研究结合起来。在美术教育科学研究和体艺教育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增进二者的相互反馈功能,使艺术整合研究价值增生。
6、文献资料法;收集资料,获取相关信息,为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或遵循的原则:
六、研究的预期成果.课题研究的成果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①第一层.结题报告
②第二层:经验总结和论文
作为对结题报告的补充和拓展;
③第三层:案例集、学生作品、校本教材、检测工具等(可分别拟定负责人)。
七、研究的组织和管理.①成立课题研究组.:
包括组长:何粉娟 负责课题的选题、组织、问卷调查、问卷分析、管理、实施等 组员 :陈静文书的编写、实施、课题小结等等
高月 :课题的实施
②建立必要的制度.如课题管理制度、学习制度、研讨制度、资料保管和使用制度、奖励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