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提高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途径

时间:2019-05-14 13:14: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提高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提高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途径》。

第一篇:浅析提高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途径

浅析提高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途径

摘要:音乐作为一门学科,对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它可以通与学生心灵的接触来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然而,在当前的大学生教育中,部分大学对其音乐素质的培养并不十分重视,因此,本文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提高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几点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音乐鉴赏 途径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目前热议的一个话题,提高大学生素质刻不容缓。音乐鉴赏作为大学中普及音乐知识的一门基础课,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但大多数大学生均为非音乐专业学生,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以培养专业的音乐人为目标,要求学生深入理解乐理知识和熟练掌握专业技巧。而是希望通过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使学生了解音乐、喜爱音乐,使他们可以通过音乐来陶冶自己的性情。通过自身与音乐的沟通,达到一个自我愉悦、自我发展、自我满足、自我精神升华的境界。

1.音乐鉴赏的基本概念

对于音乐鉴赏的概念,一直以来有很多的定义:刘海涛和魏饴认为,音乐鉴赏是鉴赏者透过音乐作品的感性形式去感受、理解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审美意识,从而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满足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黄玮认为,音乐鉴赏是以鉴赏者的音乐审美经验为条件,它表现为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包括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判断等等。鉴赏者通过这些心理活动区体验、发现和判断音乐的艺术价值。由于这些心理活动在欣赏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能在鉴赏者心灵中构成一种奇妙的审美体验。音乐鉴赏,又称音乐欣赏,指人们在接触音乐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笔者认为,音乐鉴赏就是透过音乐作品,在体会作者情感及所表述情感的同时,激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引起共鸣的过程。

2.音乐鉴赏的基本特征

音乐鉴赏的过程是倾听的过程。马克思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而具备有音乐感的耳朵的前提是多听。音乐被创作出来的目的就是让鉴赏者去聆听、去欣赏。虽然大学生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音乐,但是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去主动接受,而是被迫倾听,或是听而不闻。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不好的音乐习惯。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主动的、有区别的去聆听音乐。这里所说的有区别,并不是说对于不同的曲风的区别,而是对于不同的质量的音乐要学会去区分。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音乐元素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但真正具有一定质量的音乐作品却并不是很多,这一情况就会导致学生虽身处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却没有形成良好音乐素养的现象产生。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掌握一定音乐技巧学生的熟练水平、加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创设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使学生能通过科学的方式以及良好的环境去感受音乐之美,激发对音乐的热情,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形成正确的音乐理念。音乐鉴赏是“第三度创作”过程。作曲家创作音乐为“第一度创作”过程,由演奏家、演唱家们表演的为“第二度创作”过程,而我们鉴赏其表演则为“第三度创作”。人们在鉴赏过程中会将自己的情绪与情感添加进去,加入自己对于音乐作品的感想。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生活背景是不相同的,所听到的音乐即使一样,在每个人的内心已经对这一音乐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即三度创作过程。音乐鉴赏是从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人们最初在鉴赏音乐的时候,将音乐作为一种具有综合表现意义的艺术整体加以感受,包含对音乐的含义和基本情感特征的体验以及由此引发的想象联想活动。而当感性认识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上升到理性认识,即表现为理解与判断的更多参与。因此,在我们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客观条件,以及密切关注他们所掌握的程度,适时的加深难度,提高其鉴赏能力。

3.音乐鉴赏的作用

(1)音乐鉴赏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我国《礼记》中云:”经专家研究显示,音乐对于人的性情及心理发展有很大作用,甚至医学某些领域也已经引入音乐治疗的方法,尤其在治疗心理疾病方面效果非常显著。所以,大学生多进行一些音乐鉴赏,有助于促进身心良好的发展。

(2)音乐鉴赏有助于陶冶人的性情。音乐作品是通过美妙的旋律来表达情感的,或忧伤、或愤怒、或愉悦。当我们听到音乐,可以与内心的情感产生共鸣时,音乐本身对于情感便起到了激发的作用。例如当听到《为了谁》这首歌曲,我们会立刻想到1998年抗洪抢险的情形,心里会升腾起一种敬意。音乐可以带动情感,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性情。

(3)音乐鉴赏有助于提高人的创作能力。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创作一首音乐作品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在聆听音乐的过程当中,会对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诠释,或对于同一音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而在这一诠释和理解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意识,长此以往,个人的创作能力便会有所提高。

(4)音乐鉴赏有助于提高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音乐与科学两学科的关联并不是很大,但对一些著名科学家进行分析研究之后不难发现,他们其中有很多都是在音乐方面有很大造诣的人。例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同时也是对音乐有一定的研究,并把学习音乐放到“六艺”中,可见其对音乐的重视。爱因斯坦从小学习小提琴和钢琴,他说:“我的科学上的成就,很多是由音乐启发的。”科学家从音乐中获得灵感而创造发明是屡见不鲜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音乐对于人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经常鉴赏音乐,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修养,而且可以开发智力,加强逻辑思维能力。

4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途径

(1)在日常生活中多用心倾听。在欣赏耳熟能详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不是所有学生都知道各个乐器的不同音色,或强弱、速度的变化都分别代表了什么,那么我们就要通过聆听使学生了解,开始部分是长笛轻声引入,描绘了鸟语花香的背景,然后小提琴进入,缓慢优柔的旋律像在低声述说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第三部分低沉的旋律则是由大管和大提琴演奏,表述了祝英台抗婚的主题。而高潮部分由小提琴的华彩及打击乐组成,描绘了“哭灵投坟”的景象。结尾处由长笛和竖琴演奏,演绎了化蝶的故事。通过使学生了解每一部分乐器的音色及所表现的情感,学生们再次听这部作品时就不会只听热闹,而是会理解作品内在的含义和情感,从而提高审美情趣,体验音乐之美,感受到音乐的灵性。

(2)听音乐时要带着问题去倾听。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不能一味的灌输。因为他们已经有一定的思考模式,不能强加。通过启发、诱导的方法,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兴趣、产生疑问。带着问题去倾听,效果会更加明显,能力会显著提高。我们可以让学生聆听两种曲风的作品之间有什么异同,也可以让学生学习一部作品不同的演绎方式各自有什么特点。

(3)普及基本的音乐知识。要想真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对音乐知识的理解是不可缺少的。任何一个实践活动都必须有理论作为基础和指导,否则,实践就会偏离方向。了解所要鉴赏的音乐作品的背景。作者处于什么样的社会时期,什么样的历史背景,想要通过旋律表达出什么样的情感。了解一同作品中表现的作用。我们熟悉的乐器有很多,但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运用到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也是不同的。而同一种乐器在不同的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也是不同的。了解音乐的一些基本理论。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心情会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有时会感到愉悦,有时会感到沉痛。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转调、音程、调式、节拍、速度等。当旋律上行、节奏明快时,会觉得轻松愉悦;而当旋律下行、节奏缓慢沉重时,会觉得压抑。熟知一些知名作曲家、音乐人的成长历程及代表作品。知道了作者的背景对于学生了解作品有一定的帮助,更容易让他们从生活的角度对音乐产生热爱。音乐对于大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大学生作为即将进入社会这样一个群体,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须具备的。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喜好和热情,更能使他们通过音乐来培养自己的性情,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饴,刘海涛.文艺鉴赏概论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2]黄爱文.浅谈普通高等院校音乐鉴赏课 [J].中国科技信息,2009(3).[3]秦勤.影响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因素 [J].大众文艺(理论),2009(1).[4]黄玮.论音乐鉴赏与创造性思维 [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黄玮.大学生音乐素养 [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2).[6]韩春牧,徐孟东.音乐鉴赏学 [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1).

第二篇: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毕丽娜

摘 要:音乐,是人们在生活中陶冶情操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听音乐来使自己的紧张心情得到缓解。感知音乐,关键的是怎样去鉴赏音乐,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音乐教学中怎样去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下对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学生;鉴赏能力;作用;音乐

音乐,是人们在生活、休闲的时候能使自己心情放松的工具,是情感的寄托,也是精神的寄托。一般来讲,音乐鉴赏是以根据音乐的存在形式和创作背景去加以鉴赏的,在声乐鉴赏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音乐的鉴赏,是指通过对播放的音乐从内心的聆听,能够从内心上和精神上获取有关音乐的感知。但是在聆听过程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很及时的准确的听出音乐的情感。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去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才能使学生更清晰的去把握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及要表达的精神,通过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才能使音乐鉴赏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了解音乐作品本身所表现的东西,才会使学生更加学习好这一门课程。

一、音乐鉴赏的特点

在实践过程中,对音乐的鉴赏是对音乐的接受和了解。对音乐的鉴赏是一个整体的活动过程,一首好与不好的歌曲它必须经过的是人们对它的鉴赏,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人去接受它。也给作曲家的创作与表演和给听的人一个鉴赏的平台。假如没有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音乐创作和表演就失去了意义。也是通过人们对歌曲的鉴赏,作曲家才知道了人们是不是喜欢这样的音乐和作曲方式。从中反馈出一些有意义的建议。音乐鉴赏还表现在另外一方面,那就是音乐鉴赏也是一种主体性与创造性的表现。随着音乐实践审美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在的音乐都比较重视接受环节,从而让音乐从不同角度的审美达到更好的效果。鉴赏音乐是通过自己对生活的阅历和对音乐的认识,使同样的音乐出现不同的鉴赏结果,所以,音乐鉴赏是多个方面的,体现出它的多面性。

二、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音乐是一种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特殊的表达方式。它所形成的是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点。各个地方,各个音乐派别所形成的音乐特点都是不同的,由此可以看出,在学习不同的音乐的同时,学生在对音乐的鉴赏,欣赏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在听音乐的时候不断的去想,不断的通过聆听来发掘音乐内在的情感,音乐——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优势。例如交响乐《彼得与狼》一边用管弦乐队演奏表达不同的音乐形象,一边用富于表情的朗诵词,来解说音乐内容的情节。这部交响童话中有很多角色,如彼得、小鸟、鸭子、猫、大灰狼、老爷爷及猎人等;而且在演奏的时候用不同的乐器表现出不同的角色,其中长笛以高音区的明亮的音色,吹出快速、频繁、旋转般的旋律,使我们犹如看见小鸟在天空中愉快地飞翔,叽叽喳喳地唱着歌;然而另一个角色猫在这部交响童话里是个调皮捣蛋的角色,因此,表达它的音乐,是用单簧管吹出的轻快活泼的跳跃性音调,显示出小猫的诙谐和活泼的性格。这样的音乐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乐器的特色,也可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提高学生丰富的创造能力。

2.有利于帮助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音乐其实是音乐家们寄托情感的表达方式,所以音乐的本身也存在着一种无形的感染力,很大程度是体现音乐家的心情和志向。例如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从歌词上来看,作曲家把那样的晚上描绘得浪漫而美好,仅看歌词就觉得美,再加上歌曲旋律中的两个升号,使旋律富有不一样的美,在欣赏这一类歌曲时着重让学生去审美,了解音乐家为什么要这样去写这首歌的词,表现的是作曲者怎样的情感。让学生去发掘音乐内在的东西,这是审美学习的最好的方式。

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音乐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很多创作背景都是体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生活当中,工作中,都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就好像儿歌《一分钱》,歌词简单,通俗易懂,短短的几句歌词就把孩子拾金不昧的精神表达出来了,这类歌曲注重了孩子思想道德的发展,然而另一首歌曲《龙的传人》则更多的是表达了爱国主义情怀,这些都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事情,音乐却能以它独特的方式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一首好的歌曲能够激发人们的思想,能够让他从困难中走出来激发他的斗志。所以,在音乐的职能方面,音乐的道德职能是不可缺少的。

三、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改革的加快,教育事业也在加快步伐改革,怎样去适应改革的步伐,这就是我们当前教学过程中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了更直观的说明这一问题,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1.激发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基本上是没有认认真真听课的,在他们看来音

乐欣赏课根本就没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地方,对此也不感兴趣,在上课的时候都是去看其他的书或是写作业。从这样的现象来看,学生在音乐鉴赏这一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为此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那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备课的同时要想到应该怎样出发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以交响乐《彼得与狼》为例来说说怎样来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先讲这个小故事给学生听,先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待故事结束后才让学生们欣赏音乐,然后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片段加以说明;让学生们来说说都听到了些什么乐器,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什么,这样以问题为主导的学习方式是激发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环节;最后,教师再给学生讲音乐家是怎样成就了他们梦想的,这样在听音乐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作曲家的心情和当时创作的背景,来以此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2.让学生学会聆听音乐。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聆听音乐,这就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了,用《英雄交响曲》来说,首先,老师要给学生讲解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欣赏音乐,《英雄交响曲》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那么在欣赏的时候就应该从这些方面出发,待学生对音乐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教师再将曲子的结构给学生划分开来,进一步引导学生去聆听音乐,《英雄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形式。这一乐章在当时是自交响曲诞生以来最宏伟壮大的乐曲,它外形精致、巧妙,变化无穷。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甚慢板,这个乐章具有鲜明的赋格曲效果,响彻着嘈杂的战斗声和凶猛的骑兵嬉游曲。本乐章极为著名,经常单独演出。第三乐章,诙谐曲,活泼的快板,整个乐章围绕着开始部分的弦乐主题而展开,力度逐渐加强,显得乐曲充满悠闲自得的气氛,令人沉醉。第四乐章,终曲,甚快板,乐章的主题采用贝多芬早年的普罗米修斯主题,并以短的经过部和发展部共同构成自由变奏曲形式。根据曲式结构的分析再结合音乐进行鉴赏,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各个方面去了解音乐,才能更深一层次的去鉴赏音乐。

3.通过多种形式上课。

在音乐鉴赏课当中,采用多种方式(如游戏法、实践法、现场表演法等),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以感悟音乐的感情为基础,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例如《梁祝》这首曲子,它讲述的是一段爱情故事,由弦乐来开始进入第一部分,呈现出一幅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江南景色,然后在竖琴的伴奏下,突出了小提琴独奏的优美、纯朴的爱情主题,接着由乐队全奏“爱情”主题,似乎是在为他们的爱情而赞美;紧接着就是活泼的快板,这是小提琴和乐队交替演奏的回旋曲,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他们的纯洁友谊;而慢板的出现预示了爱情主题的变化,小提琴和大提琴的互诉则表现出了彼此的恋恋不舍。第二部分 抗婚(展开部)首先由一系列低音乐器奏出不详征兆,再由铜管奏出封建势力的主题,小提琴的独奏在散板中将祝英台被许配豪门的悲伤心情形象化,接下去又采用强烈的切分和弦把祝英台的愤慨和抗议体现了出来,小提琴和铜管的演奏交替出现,展现了故事的戏剧性发展过程,使得在逐渐激化的矛盾中形成了一个抗婚的高潮;此时又出现大提琴与小提琴的对话,描绘了梁祝重逢时的动人场景,此时音乐急转直下,以闪板、快板来表现梁山伯悲愤致死、祝英台的痛不欲生,逐渐形成了第二个发展高潮;随着锣鼓管弦齐鸣,在震人心弦的音乐声中达到全曲的高潮。第三部分 化蝶(再现部)长笛和竖琴奏出了轻盈缥缈的仙境般的音乐中;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再现的爱情主题,似惋惜,似沉思,似同情;乐队齐奏,不仅是爱情的颂歌,也是人们的美好希望和共同祝愿;小提琴和长笛的结尾,仿佛伴随着高飞远去的双双彩蝶的身影,那千百年来的传说和歌声,仍在缭绕。在上这样的欣赏课时教师先以讲解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然后再采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加入伴奏音乐,让学生边看边听,这样即可以让学生在视觉上有美的享受,又可以在听觉上加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以此达到欣赏课的真正目的。

四、音乐鉴赏课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我们的音乐这一学科中,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和阻碍着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的提高。比如:(1)、教学设备的不齐全,致使很多欣赏课根本没办法上,很多学校对于音乐的教学也不够重视,就不要说有多媒体设备了,但这也不仅仅是不重视的问题,还体现在经济的落后,即使教师能力再高,没有教具的辅助和先进的设备,要想上好音乐鉴赏课也是不太可能的。(2)、在音乐鉴赏中,有的老师十分重视音乐的乐谱。就好比是唐僧师徒取到了真经一样,在教学中用了大多数的时间去分解乐谱,从旋律线条到和声进行,从复调交织到曲式结构,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一节课都快下了,但是都没有听到感人的音乐。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也面临改革。在新教学课程的改革下,我们的音乐鉴赏课是要求对音乐的聆听,用内心去感悟它的美。通过去聆听它的节奏和旋律去找出它喜人的地方。而不是围绕乐谱,这样无疑是让人感觉到音乐鉴赏正在朝着一个误区走去。(3)、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往往是只准备一首歌曲,欣赏课主要是让学生多听,教师应该用相同题材的曲子来加以对比,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曲子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如果上课还是单一的一个曲子,上起课来没有对比,也没有新颖,不要说让学生去鉴赏,就连听都不愿意了,与此同时他们还喜欢去看一些关于这一首歌曲的外面表现出来的东西,关于它的创

作背景,还有就是关于它的相关图片什么的。而不是从音乐的角度、音乐的最基本的因素去入手来讲解和欣赏的。音乐教学不是一味的在歌曲的词语方面作文章,而是应该偏离它的本位。

总之,在上音乐课时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作品,学习到更多的音乐知识。音乐本来在生活中就起到了陶冶身心的作用,正是由于这样,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刻不容缓的。

参考文献

[1]刘青帆.中等专业舞蹈学校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目标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 ,2006.[2]雷富花.习题的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青海师专学报, 2003,6.[3]刘俊鲜.音乐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1,2.[4]王慧.大众文化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 2009.[5]殷璐.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J].考试周刊, 2011,18.[6]沈丽.浅析贝多芬《第三交响曲》[J].戏剧之家,2010.4.

第三篇:小学音乐如何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论文

小学音乐如何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音乐如何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音乐如何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论文1

摘要:小学音乐的学习不仅包括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也包括了音乐的鉴赏方面,而音乐学习的好坏取决于学生能不能有较高的音乐水平和鉴赏审美能力。本文将简要分析多媒体教学对提高其音乐鉴赏能力的帮助,列举了几项需要注意的事项帮助大家借鉴改进这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音乐;多媒体;学生学习;鉴赏小学

音乐虽然一度是大家公认的副科,但当前的教育改革要求通过音乐学习提高学生音乐鉴赏的能力,这就使得音乐教学必须提升到新的高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学校开始对小学音乐课进行改革,创造了很多值得推广的方法,下面将简要分析多媒体教学在小学音乐可上的应用情况并浅显的说出自己的一些看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小学音乐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电视或电脑播放图画、影视、歌曲、歌词等等展现音乐的独特的魅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观看或者聆听中,用更加科学和可操作的方式掌握课堂的节奏,传递乐曲的内容和气氛,使学生在无形中增加乐趣,找到自己学习音乐的方向。同时多媒体能很好的结合教学,是因为它可以通过声音教会学生阅读,进而识字。比如教师在传统的教学生唱“上学歌”的时候,学生几乎不能全部认识那些歌词,教师幸苦了半天,学生只记得了调,却记不住词。而当教师用最普通的手机链接电视播放这首歌,学生看着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歌词和电视上的花草、太阳等动画,跟着唱了几次,不少学生就记住歌词了。多媒体这种教学方法把抽象的音乐内容转化成易于理解的图片、动画、声音,让学生接受起来更加容易和简便,所以很多音乐内容应该采取这种方法进行教学。随着教改的推进,小学音乐课堂的改革步伐也越来越快,在多媒体技术应用上可以更加开放,不必拘泥于课前或者课上,教师应该能省时度势在适当的时机把多媒体技巧灵活应用,突破传统的僵化思想,把小学音乐课打造成充满画面、声音、乐趣的课堂。另外多媒体的录音录像播放功能很好的解决了学生从不同歌曲中了解音乐特色,感受音乐魅力的难题。传统的教师教唱是千姿百态的,高低不齐的,甚至千篇一律,学生没能从中感受到音乐的壮阔与低沉,也没能感受欢快与悲伤,这就严重损坏了学生感知音乐魅力,鉴赏音乐特色的能力。但引入多媒体教学后,学生从教师播放的原声中学会了从《欢乐颂》不同的声调中感受合唱欢乐,从《保卫黄河》高亢的曲调中感受齐唱的壮阔。而且学生们还能直接在聆听独唱时分辨出不同的男声、女声、童声等,感受不一样的音乐塑造的形象。进而避免教师的教学尴尬。当学生学会了从不同的声音曲调中感受音乐的变化风格,掌握了一定的鉴别技巧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新的音乐知识,比如在戏曲教学时,完全可以播放京剧,讲讲变脸的故事,引入京剧中花旦、刀马旦等不同角色,讲解他们在京剧戏曲中的定位,告诉学生怎么识别他们之类的知识。这就即加强了学生学习的探究心理,又让他们学到了鉴赏音乐的相关知识,还能在观看中获得直接经验印证自己的猜想,帮助其观察歌曲描绘的世界,发现的其中的美好,并且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开始引导小学生们想象自己想要用音乐造就什么样的世界,发挥其创造的才能。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某些弊端。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几个存在的问题,例如:

(一)、设施维护与保管存在很大的漏洞。

有些教师公物私用,有的粗暴使用,有的随意摆放,有的用完之后就让学生随意摆弄等。很多学校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进行多媒体设备管理,导致不少设施维护难,保管不当,形成浪费的现象。多媒体设备不能得到良好的管理和维护会严重缩短其寿命,比如电子琴若不能保持其干燥和清洁,那么使用一个学期或许就会坏掉;电脑的主机有太多微尘会使得其反应速度降低甚至无法启动。

(二)、应用能力和技巧严重不足。

特别是学校年纪偏大的老师,几乎不会使用这些现代化的音乐教具或多媒体设备,年轻老师使用的方式较为单一,图片、影视、歌曲是主要形式,几乎每节课都是这种模式,无法结合ps、c++等更多的剪辑技巧进行创造,因此多媒体音乐设备很难在小学音乐教学得到充分的合理的利用中,更加不可能发挥其最大化促进音乐教学的作用。

(三)、相关部门对于小学音乐教学的关注度仍需继续提高,并且提供紧密相关的培训。

小学这个阶段教师比较辛苦,不少教师身兼数职,很难在工作之余花功夫查找多媒体相关的资料创作切合实际的应用,而相关部门对此提供的更新设备或维护帮助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四)、多媒体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其无法完全掌握课堂时间,对操作者有很大依赖性。

多媒体教学往往富含音乐相关的图画,声音,视频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否处理得当关系着学生能否从中获得学习的信息,如果过于混乱,音乐太长或太短,播放翻页时间的把握,这些都取决于操作者的操作手法是否合理,时间把握是否到位。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些问题,那么学生很有可能沉迷在观看视频、图画、听歌曲的情绪中,忘记自己学习的方向。显而易见的是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切实满足了教师化抽象音乐知识为直观图画、声音等要求,改进了小学音乐课的上课形式,化解了一个个情感与艺术的结合问题,促进了学生在和美音乐、视频环境中体验音乐的魅力,优化了学生对音乐的鉴赏思维,打开学生学习音乐的源泉之门,也促进了实现教改提高教学的目标。同时学生在聆听和观摩的过程中能根据音乐、图像等的变化,感受音乐的风格曲调变化,易于学生加强鉴赏思维的锻炼。学生在优美的曲调、丰富的插画中学习兴趣空前提高,逐渐喜欢上了这种模式的音乐课,从音乐课开始感受世界声音的不同,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着眼于外面的世界,用自己的心感受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和技术带来社会的种种巨变。

综上所述,在多媒体应用上本着趋利避害的原则,将学生的认知情感摸排清楚,灵活多变的与音乐教学融合起来,巧用技术真正发挥出对媒体教学的优势,实现提高学生在音乐方面的鉴赏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包成玲.如何有效提高小学音乐课的教学效率[J].音乐大观.2014(06)

[2]陆晓玲.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效性[J].基础教育研究.2012(13)

[3]冯丽红.上好音乐鉴赏课的做法[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02)

小学音乐如何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论文2

小学时期,孩子们的想象力较丰富,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音乐的魅力是巨大的,不仅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又能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那么作为幼儿音乐的研究者及教育者,我们又如何提高幼儿音乐鉴赏能力呢?

一、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对音乐的'认知

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词汇量不断增多,已经能够较完整的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他们常常对未知的新鲜事物感兴趣,对生动、形象的具体事物较为敏感。同时,幼儿的记忆是很随意的,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往往会记的很清楚,而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常常天马行空,甚至夸张、毫无逻辑,不受任何思维定势的限制。幼儿的情感也是反复无常的,易激动,易变化,不稳定。作为父母,或者教师,为了孩子们能够在幼儿时期健康快乐的成长,能够建立积极乐观的人格,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引导他们学会欣赏、学会想象。音乐恰恰能够给他们制造一个遐想的空间,对于幼儿的智力发展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启发作用。

同一年龄阶段不同的幼儿对音乐的感知是不同的,有的小朋友听到音乐就会随着音乐又蹦又跳,有的小朋友听到音乐则会变得比平时安静许多。这样也间接的影射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对音乐的不同感受。

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在胎儿时期就进行音乐教育,无非是想利用音乐来影响孩子,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同时也不乏有些小小的期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培养音乐方面的兴趣,长大后在音乐方面有所成就。而作为一名幼儿音乐研究者,笔者更多的是致力于幼儿身心更全面的发展。

二、提高幼儿音乐鉴赏能力的方法

(一)有情趣的引导。

从听觉感知音乐。接触音乐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听”,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音乐也是如此。尤其是幼儿接受抽象事物的能力还比较弱,而音乐所表达的都是摸不到看不到的东西,只给幼儿听一遍就想让他们理解其中的意思,那是不可能的,只有反复倾听,同时在教育者有意识的引导下,幼儿才能慢慢的体会所听到的音乐。我们可以在每次音乐课开始时,都让幼儿一起听或者唱一首儿童歌曲,如《我有一头小毛驴》,在第一次听的时候不要告诉他们歌曲的含义,让大家随着歌词内容想象一下,听完后由小朋友讲述自己听后的感觉;再由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讲解。在放第二遍的时候大家就会随着老师的讲解听歌曲,这样很快就能进入歌曲中,有的小朋友会情不自禁的跟着唱出来,甚至有的还会手舞足蹈的一起蹦蹦跳跳,想象着自己正骑着一头小毛驴,快乐的模仿歌曲中的内容。这样一来,不仅幼儿充分的了解、感知了他们听到的音乐,也从中得到了快乐。

从视觉感受音乐。回归音乐艺术,笔者认为应多让幼儿听音乐会,看歌舞剧等艺术节目,增强幼儿对音乐的了解。从听到的、感觉到的,孩子有他自己的看法,觉得这场音乐会是好还是坏,哪些歌曲好听,哪些能听懂。这就使他们初步形成了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增强了孩子对艺术的感性认识,增强音乐带给幼儿的感染力。

小学音乐常常表现的是一个个的小故事,孩子们虽然识字不多,但能读懂图片。所以,笔者根据自身经验认为,在幼儿音乐课上为孩子们配备简单的与所听歌曲有关的图片也是能够提高幼儿对音乐的鉴赏能力的。例如:我们可以让孩子边听《粉刷匠》边看有关《粉刷匠》的图片,如果有条件,视频结合就更好了,再加上老师的讲解,孩子们将会逐步提高自己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从肢体语言感受音乐。游戏是幼儿最乐于接受的方式,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把音乐溶于游戏或表演中,收到的效果常常尽如人意。例如:幼儿们在玩“丢手绢”游戏时,大家一起唱《丢手绢》,当手绢放在某个小朋友身后时,大家会不由自主的唱得更大声,更兴奋,完全把歌曲和游戏结合,在游戏中体验音乐带给大家的快乐。又如:在听《一分钱》时,可以让小朋友们跟着表演,在表演中体会歌词的内容,欣赏音乐。

(二)情趣的升华。

在引导过后,孩子对音乐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给孩子听一些名著,如:《梁祝》、《二泉映月》、钢琴曲之类的,让孩子的思想得到升华。一点一点的倾听,慢慢的体会,由儿歌到名著,孩子们的音乐欣赏水平会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的研究者,我认为,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从“听”、“看”、“做”等方面对儿童进行引导,全面发展,能够更好的提高幼儿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同时加强与父母的交流与合作,从小就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培养孩子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相信在我们的不断努力、钻研下,一定会使我们的孩子迎着灿烂的阳光健康成长。

第四篇: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一、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课的教学现状

由于中考、高考的指挥捧作用,中学各科教学都不同程度地变成了“应试教学”。语文教学受害尤其严重。对此,《中国青年报·教育导刊》、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和《北京文学》等都先后连篇累牍地刊登了大量文章,对语文教学这一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重大课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已经引起了国家教育部的高度重视。有人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为一种应试训练。显然这种弊端不只表现在语文课上,而是目前学校教育的通病,只是在本应最具有人文性的语文课上,这种畸变尤其令人触目惊心。”(《中国青年报》1998年3月10日第8版)

中学语文教学背离文学鉴赏本身的规律和要求,正是目前这“种种问题”中的一种。表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煞费苦心地寻找“知识点”,学生惴惴不安地训练“能力点”,结果呢,把个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教成了支离破碎的散件“知识点”、“能力点”,教师教的乏味无聊,学生学的眼花缭乱,目的是为了考试,结果还是不能适应考试。这种“入不敷出”的教学功效实在让我们每一位教师头痛。归纳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鉴赏课教学现状,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大误区。

(一)忽视“明象”,陷入直接讲道的误区

不错,分析作品都要从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入手,最终达到以文悟道的目的。但是教学中我们却常常见到有的老师把这种认识过程作了简单化处理。表现在指导学生分析鉴赏时,总是机械地抓住作品的词句,要求分析“为什么”;或者就作品的词句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围绕这个问题讨论其表述了什么思想,给了我们什么教育等。这种简单化的做法,势必造成学生在学习中,抓住“表现什么”、“体现什么”等一些简单的术语去蠡测答案。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方法简单,囫囵吞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分析定势(思维的和行为的),缺乏细钻细研的习惯,进而从根本上制约语文教学的效果。而实际上,文学鉴赏课教学同其它阅读教学一样,它们的实质都是以作品为认识客体的一种认识过程,深入理解这一认识过程的规律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前提。历来语文名家都把作品的认识过程分为三个层次,文学鉴赏就要符合这三个层次并做到循序渐进。清人王弼提出了“言”――“象”――“意”三个层次,他提出了“意以象尽,象以言著”(《周易略例·明象》)的理论;王夫之强调的“天下象外之道”,“言以明象”,(《姜斋诗话》)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今人朱作仁等也有“文字”――“内容”――“思想”的基本看法。这些都说明,我们在分析作品时,应当从语言、形象和意蕴,即从“文”――“象”――“道”这三个层次去认识。其中,“文”是语言文字及其形式,“象”是运用语言文字创造的情境、意象,“道”是作品的思想内涵。三者的关系是,“文”是“象”的形式,“象”是“文”的内容;而“象”又是“道”的形式,“道”又是“象”的内容。我们平常所说的“以文悟道”,是“文”――“象”――“道”这种阅读认识过程的简要概括,但却不是语文教学中的简单化做法。正因为平常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从语言形式入手,以“为什么”等的追问方式去理解思想内容的简单化做法,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文学鉴赏教学甚至基本的文章阅读教学也就被简单化了,使认识过程流于形式,导致教学功效“入不敷出”,事倍功半。

正确的文学鉴赏或文章阅读过程应当是循“文”明“象”悟“道”。即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符号,运用形象思维再造形象,随着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的逐渐“复活”,必然会触动他们的感情,使之渐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艺术的熏陶,获得审美愉悦。在学生明“象”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审情度理,达到悟道的最高境界。比如教学《祝福》,大多数学生在自读时只能完成对祥林嫂丧夫──改嫁──失子──为乞──惨死等情节的了解,产生对弱者不幸遭遇的同情,而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注重作品的思想深度,致力于封建四大绳索,尤其是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口诛笔伐。这就陷入了学生肤浅地读文和老师径直讲道的误区。结果祥林嫂的形象未能进入学生的头脑。而有些老师并不是抽象地讲道,而是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中走出来,抓住作品中关键的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以及标题寓义等的分析领会,使祥林嫂的形象活脱脱地站立在他们心中,叩动他们的心弦,震撼他们的灵魂。作者对封建思想、对那种毒死祥林嫂的使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精神枷锁的深刻揭露就在这种符合规律的阅读理解过程中,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的文学鉴赏教学往往忽视“明象”的认识过程,要求学生以“文”径直悟“道”,这就必然导致两个消极结果:一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是积极地阅读思考课文,而是直接猜测课文主旨,养成错误的阅读习惯;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感受理解课文,而是直接点明题意,或用教师的设问启发代替学生的感受、思考和理解。当然这种忽视“明象”的教学方法,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它违背了阅读鉴赏的认识规律。所以只有加强“明象”的感受训练,才能对作品所展示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景物情趣等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从而真正地深切地悟“道”,也才能有效地促发学生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均衡发展,进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忽略“明象”的感受和训练,不但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恰当的培养,其他文体的阅读能力也会受到同样的影响。

(二)忽视“感受”,陷入了坐实理解的误区

在阅读鉴赏教学中,感受和理解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所谓理解主要是通过抽象思维,把握言语对象的意义,或作语法、修辞、逻辑和文学知识方面的分析。而感受则是充分调动读者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意义、情味和旨趣,“化”语言文字为语言感受的能力。我国早期的教育家夏丐尊曾对语言感受的心理过程作了生动的描述,他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功,少年气概等等说不尽的诗味吧。”(《文章作法》)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十分重视对言语的意义、情态、情味综合地进行感受。庄子说:“语有贵也,语之所随者,意也。意有所随,不可以言传。”(《庄子·天道》)朱熹则采用“涵泳”的比喻直接说明了这种语言感受的方法,他说:“此语或中或否,皆出臆度,要之未可遽论,且涵泳玩索,久之当有自见。”(《朱子语类·性理》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种“意会”、“涵泳”以明达文义的经验,是合乎语文学习和文学鉴赏的规律的。

所以我们的文学鉴赏教学不能抛弃传统,不能用“发胖式”的分析或“坐实式”的理解来代替学生的真切感受。众所周知,作品中有许多现象只有人们在感受过程中通过联想、想象才能获得真实的理解。比如读“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就不能坐实地理解为月球这样的天体温度太低而且没有声音。当然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这样的诗句,也只有透过那富于夸张的气势磅礴的诗句去感受作者阔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遗憾的是,我们的文学鉴赏教学充斥课堂的却是这样一些做法:

一教师讲“举手长劳劳,二情相依依”(《孔雀东南飞》),不是让学生把这两句联系起来,体会感情,而是追究“劳劳”为何解作“忧”,并用《诗经》“劳心悄兮”和《淮南子》“以劳天下之民”等来印证,以训诂式的坐实讲解代替了学生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另一教师教学郭沫若的《雷电颂》,把这首长篇抒情独白化为修辞的句句对应,一问一答,有问有答,课堂上也怪热闹的,无非是此句为夸张,彼句为呼告。丰富的语言内涵变成了干巴巴的修辞材料。去年我去西安参加教学研究会年会,听了西安市一名有影响的教师讲的《茅屋为秋风所引歌》。一首妙诗,一堂公开课,整个变成了释词和讲解诗的知识如节奏、韵律等内容的知识课,仿佛都在围绕考试转。无怪乎学生说,不少文章我们自己去读倒还激动,而一经课堂上教师的分析就提不起精神了,甚至感到厌烦。其实,学生自己读时也是将作品看作一定的审美对象去感受的,所以能获得艺术的快感。

当然重视从语感的学习,亦不能一味强调“文无他术,唯勤读而多为之自工”(唐彪《读书作文谱》),也要防止鲁迅所说的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的做法。因此,语文教师教学文学鉴赏时首先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打好感受言语的基础,尤其要在语感训练中,引导他们联系生活经验,唤起有关表象,进行想象和联想,从而体味言语所构成的情景,领会其中蕴含的感情。与此同时,还必须引导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渗透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理性思维活动,以便鉴别言语的正误优劣,认识其所表达的本质意义,并发掘美的深层矿藏和捕捉言外之意。例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只有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所描绘的生动景象,领味到景物透出的凄婉悲凉和游子孤独天涯,深切思念故土之情,才算接近了作者的旨趣;以此为基础进行理性认识,学生也才能真正掌握语言的意义以及运用语言写景寄情的知识和规律。

总之,文学鉴赏教学忽视感受,学生即使学了不少语文知识,也不能很好地进行听说读写。

(三)忽视“形式”,陷入了纯讲内容的误区 文学鉴赏教学不仅要研究作品的内容,即“说什么”的问题,而且要研究作品的形式,即“怎样说”的问题。“说什么”和“怎样说”是既互相联系又互不等同的两个方面。作为阅读鉴赏对象的作品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我们在文学鉴赏教学中不能忽视语言形式而纯粹致力于作品的内容去教学。

一提起形式,也许有人会认为它是一种看似酒瓶那样的空洞外壳,比起内容来不仅要次要得多,甚至是无关宏旨,无足轻重的东西。其实这些人完全低估了形式的作用、意义和价值,特别是语言表达的形式有其特殊性。由于语言表达的内容完全由语言表达的形式直接转化而来,所以我们要重视语言形式的研究。比如:有人教《项链》时要求学生品味路瓦栽夫人向女友借项链的那句话:“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一件。”表达了路瓦栽夫人是用商量的口吻发问而又用肯定的语气表达了要借项链的意愿。如换成:“谁不知道你是百万富翁的夫人,借挂项链还不是牛身上拔根毛!”效果会怎样呢?学生认为不妥:一是说话粗俗,不合女主人身份;二是语中含刺,会伤害朋友之间的感情;三是会刺伤女友,求借不成。通过比较分析,学生明白了借东西讲点语言技巧是大有益处的。这两句话,在“说什么”上似无多大差距,而其表达方式不同,其情调意蕴就不一样,产生的效果也迥然有别。所以单纯讲内容是达不到正确理解和真正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的。

有些教师即使注意到形式,也往往是有关情节结构、谋篇布局、写作方法等,或罗列一些诸如形象鲜明生动等形容词表示所谓的特点,再举若干事例加以说明。而对具体独特的语言形式往往熟视无睹。比如教鲁迅的《祝福》,有的教师,花了两三教时讲时代背景、段落结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等,作些腾云驾雾式的分析,结果学生对课文的言语形式仍然不甚了了。如课文中有这样三句话: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你问学生句式、情调、语气有什么不同?学生不是支支吾吾,就是张口结舌。

所以文学鉴赏教学要真正在语言表达方式上花点功夫。比如讲《论雷峰塔的倒掉》,篇末有句“活该”的独词段,鲁迅为什么要独词成段!为什么要加上感叹号?要求学生模拟不同的语调,去揣测其间的旨趣,学生经过了一阵热闹之后,很快领受到这种语言形式中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当然,还有人用归纳主题思想的公式来简单化地代替思想内容的理解,如“本篇通过……表现……”等。有人对作品中的人物习惯于用抽象概念代替性格分析,如遇见反面人物就说:“反动”“专横”“腐朽”“残酷”等,遇见劳动人民就说“英勇 ”“勤劳”“善良”“纯朴”等,结果把活生生的艺术形象理解成了分不清个体的类型化人物。有人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代替作品语言艺术的品味,结果使学生脑子里装满了排比、比喻、拟人、顺叙、倒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大量的概念和术语,一旦学习文学作品就简单地配合和套用。这些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说是 语文课用力大收获小的直接原因。

二、文学鉴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初高中教学要求是:初中“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高中“能比较熟练的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初高中语文教学除文学鉴赏能力要求有差异外,都提出了文学鉴赏的要求。语文评估理论普遍认为,文学鉴赏能力是语文能力中的最高层级。这些就决定了文学鉴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地位和作用。

(一)文学鉴赏是最高一级的语文能力,是个人语文能力的最高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把文学鉴赏当作最高或最终的语文教育目标来追求。从高考文学鉴赏考查和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的结果看,这种追求更有其紧迫性。

(二)文学鉴赏对中学语文教学作用极大。

首先,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在不善使用理智的青少年尤其如此。可不可以说成功来源于爱好,爱好来源于兴趣,兴趣来源于美的享受,美的享受来源于美的欣赏?在语文教学中没有美的欣赏,即令是最引人入胜的文学名作也会使人感到索然无味,反之,注意发掘课文的美,哪怕是不以文采、形象吸引人的阐述性说明文,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其次,把握文学鉴赏,就能扩展、加深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文学鉴赏跟别的鉴赏一样,与知识技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都是以必要的知识为基础,以扩展、加深知识和提高创造能力为归宿的。文学鉴赏本身就是建立在对鉴赏对象认识理解的基础上,即建立在必要的知识的基础上的;任何人只能鉴赏他所理解的事物,而不能鉴赏他所不懂的事物。中国有句俗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袍套。”虽然唱戏时“热闹”和“袍套”两种美同时存在,但反映到“外行”和“内行”眼里就有差异。这就是知识量差异造成审美差异的表现。由此可知文学鉴赏水平的提高是以知识增长为前提的。知识增长使得文学鉴赏水平得以提高,而鉴赏水平的提高又促使人们去探究新知识——知识和鉴赏就是这样互相促进的。比如学习《土地》和《小米的回忆》,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使他们较易领会课文所表现的那泥土和那小米的珍贵,然而为什么泥土、小米等平常之物在作家笔下竟会闪耀出奇光异彩呢?鉴赏引导人们去寻求谜的解答,探究的结果,学生得出结论:平常物品一旦有过不平常的经历,或者寄托了人们的愿望、追求,从而成为某种庄严的象征时,它的意义便不同一般了——于是,他们获得了新的知识。

鉴赏同知识的联系是不难理解的,问题在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使传授的每项知识既是前边鉴赏的结论,又是后边鉴赏的基础,从而使知识同鉴赏构成一根完整的链条,这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文学鉴赏当然也给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以积极的影响。北师大中文系教学法研究室的同志指出:“只有具有鉴赏力,才算真正获得阅读能力。”(见《语文学习》1981年第7期第14页)这当然是对的,但我还要补充一句:也只有具有鉴赏力,才有可能获得写作能力。仅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来说,当学生认识到哪样的语言是美的语言,哪样的作品是美的作品时,便会产生对美的语言和美的作品的追求。所谓从课外阅读中受益,就是他们从课外接触的大量作品中获得了美感经验,并进而形成了美的概念和美的理想,然后情不自禁地在习作中追求那种美的结果。许多大作家如高尔基、叶圣陶、丁玲等人走上文艺创作之路的经历更加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通过文学鉴赏和审美教育 培养学生 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无产阶级的情操。美的观念是同人们的道德观念紧密相连的,它反映着人们的世界观,所以我们向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等审美教育的时候,实际是在宣传一种道德观、世界观,它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语文是基础工具课,当然不能把它上成政治课,但是作品内容和教师审美趣味的功利性,能够使审美教育带有鲜明的倾向性,从而可以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消除错误的审美观,使身心健康地成长。因此,文学鉴赏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其中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手段。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各类文学作品鉴赏的一般规律

各类文学作品各有其表达主题的方式,构成各自的特征,产生独特的魅力。鉴赏各类文学作品,自然要依据它的表达主题的方式,体会它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品味它的艺术魅力。但是,鉴赏各类文学作品,也有必须遵循的一般常识与共同规律。本文在讲述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的实践与操作这一问题之前,先就此进行一些简要的讨论。

(一)联系创作背景和作者情况,鉴赏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现实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家用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意见态度、思想感情的。不同时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风貌;同一时代,思想感情不同的作家的作品,也各具不同的情调;同一作家,由于社会的变动,个人思想感情的变化,他的前期和后期的作品情调也往往有所不同。

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边境虽亦有警,却能战胜入侵之敌。这时的边塞诗,就多气势雄壮,情调昂扬。王昌龄的《从军行》之四,是其中反映边防军人生活、情感的名篇。青海长去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广袤荒寒的西北边陲环境、将士据守的边塞孤城、长期频繁的艰苦战斗,烘托出了边防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豪情和必胜信念。

北宋时期,对异族的军事入侵采取赂敌求和的政策,国家积贫积弱,边境时常告急。当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事业满边隅”的范仲淹写的,反映边防军人生活、感情的《渔家傲》,是这样的: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峰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诗,以塞下荒寒凄清景的象、“无留意”的去雁,衬托边防军人坚守边疆;以军中角声、四面边声、层层山峦、苍苍烟雾、落日余晖中屹立孤城的“闭”上城门,表现边防军人严阵以待,高度警了惕;以端起酒杯就想起万里家乡的亲人,却“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边防军人不击退敌人决不计议回乡的坚强意志;以白发将军、流泪征夫深夜不寐,表现边防军人忧愤国事:从而集中地表现了边防军人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感情。但是,这首词虽然慷慨悲壮,却也流露了师老无功的凄凉情调,和对朝廷忽视武备、没有正确御敌政策的无可奈何的感情。

这是由于时代不同,虽反映同样生活内容的作品,感情色彩却颇不同的实例。

同是生活在盛唐时期,具有边塞军旅生活体验的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就成为盛唐边塞诗人,创造出了描写边塞风光,再现战场情况,赞美边防将士爱国感情,气势雄壮、情调昂扬的边塞诗篇。上面已经举出过王昌龄的《从军行》之四。

长期过着隐居生活的孟浩然、王维(40岁归隐)等人,就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创造出了描写农村普通事物,体现恬淡悠闲心境的山水田园诗篇。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是这样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叙写故人邀饮、自己来到的生活小事,写出故人村庄绿树环绕而又远接青山的幽旷环境,描写打开窗子面对着场圃,一边闲谈农事、一边饮酒的情景,最后以不待友人再邀,就自订后约,重阳再来观赏菊花,收结全诗。诗篇创造出恬淡深远的意境,内涵深挚友情和诗人惬意田园生活的闲适感情。当然,这首诗中是没有盛唐边塞诗篇中的卫国豪情、雄壮气势。

这是虽处同一时代,因作者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不同,而作品反映的生活内容和风格情调,都不相同的实例。《绿》、《荷塘月色》,都是朱自清的写景抒情散文,都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笔触细腻优美的写作特色。但两篇表现的思想感情却迥然不同。

《绿》,写于1924年。当时朱自清心情比较平静。他在1922年写给俞平伯的信中说:“我第一要使生活的每个过程都有它独立之意意义和价值。——每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和价值”。“极力追求这一刹那里充分的发展,便是有趣味的事,便是安定的生活”。《绿》,正表现了这种思想感情。这篇散文,起于并且结于“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中间先写梅雨潭四周景色和潭名由来,描写瀑布;然后着意描写梅雨潭的绿,融情入景,调动多种修辞方法,描写出绿的“醉人”,自然景物的盎然生机,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可以视为“白话美术文”,鉴赏这篇散文的思想意义,也就在于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是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朱自清震动很大。他在当时写的《一封信》中说:“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他不满当时黑暗社会现实,但尚未找到出路;幻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超脱:思想矛盾,苦闷彷徨。《荷塘月色》,正表现了这种思想感情。这篇散文,起于在寂静的家中还“心里颇不宁静”,去荷塘寻求超脱;结于回到家中,寻求超脱的幻想彻底破灭。中间逐次描写景物:描写荷塘路上,融合着初获超脱之感的自得心情;描写月色中的荷塘,融合着暂时获得超脱的淡淡喜悦感情;描写荷塘上的月色,融合着超脱之感破灭的怅然若失感情;描写回忆江南采莲时回到家中,融合着寻求超脱的幻想彻底破灭的淡淡哀愁感情。全篇以情写景,既写出荷塘月色的淡美静谧,更在笔下前后景物的细微不同当中,融合着具有差异的感情,含蓄地表现出了幻想寻求超脱、暂时获得超脱、超脱之感飘忽、终于未能超脱的感情变化过程和复杂矛盾心情。它很不同于一般的“白话美术文”。鉴赏这篇散文的思想意义,应当是认识它折光地反映的当时社会的黑暗,体会它含蓄地表现出的,当时一部分要求进步而尚未找到出路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的心绪和前进步履的艰难,从而获得在今天振奋前进的有益启示。

这是同一作家,由于社会的变动,个人思想感情的变化,前后作品虽描写对象相同,而思想感情不同的实例。

通过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有关情况对鉴赏某些文学作品的重要作用了。虽然不是鉴赏每一篇文学作品都要联系它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有关情况,但对因时因事而作、表达作者特定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联系它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有关情况,却是准确深入地鉴赏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必要条件。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这样的必要条件。

(二)着眼作品整体,准确鉴赏局部

卓越作家创作文学作品,都从整体出发写作局部,以各个局部构成作品的有机整体,表达主题。有的作品的某些局部,独特感情深涵于景物描写之中,如果孤立地鉴赏这种局部,就会只是体会到它描写出的景物的表面特征,而不能品味出那景物描写的深刻思想感情的内涵,和它在全篇中的作用,影响对作品整体有机性的体会和思想感情、主题意义的把握。有的作品的某些局部,既有与其他局部相联系,表达主题的意思,又有独立表达的意思。这独立表达的意思还往往富有意义。如果孤立地鉴赏这种局部,就容易只注意后者,而忽略前者。这样,既不能体会到该局部在整体中的作用,也会影响对作品整体有机性的体会和思想感情、主题意义的把握。《荷塘月色》的第四段是这样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 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段文字,调动多种修辞方法,写色状,写香味,写静态,写动态,描写出月色中荷塘景物的淡雅、静谧、幽美。单从这段景物描写来鉴赏完全可以体会为其中融有作者喜爱这种景物的感情,体现了作者恬静、闲适的心境。但是,这样鉴赏虽无悖于本段描写出的景物的特征,却与全篇含蓄地表现出的感情变化过程、复杂矛盾心情不相一致,甚至矛盾;与全篇折光地反映当时黑暗社会现实、含蓄地表现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心绪苦闷彷徨、前进步履艰难不相一致,甚至矛盾:也就是未能体会到本篇这样描写景物的感情内涵。其结果,也必然影响对全篇思想感情和主题意义的鉴赏。这就需要着眼于作品的整体,准确鉴赏局部。鉴赏首段,体会作者夜晚在一片寂静的环境中,还“心里颇不宁静”,还要去那荷塘,是去寻求超脱,为鉴赏后文打下基础;进而联系着二、三段表现的作者独自一人走在“夜晚更加寂寞”的荷塘路上,初获超脱之感的自得心情,来鉴赏这段景物描写的感情内涵。从而体会到本段描写出的淡雅、静谧、幽美景色中,融有淡淡喜悦的感情,体现了暂时获得超脱的心情。这样鉴赏,才与全篇的思想感情一致,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题。

《师说》(文艺性议论文,即杂文),旨在批判中唐时期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开篇即与当时恶劣风气针锋相对,托古立论,提出“学者必有师”这全文的中心论点。全文反复论证中心论点,痛砭时弊,战斗力很强。文章的第一段中有这样一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单从这一层来看,它阐明了择师的标准,把“贵”、“贱”、“长”、“少”都排出于择师标准之外,突破了剥削阶级的等级观念,在当时很有进步意义。但从文章整体来看,它却阐明了闻道者皆可为师,从师并非难得的角度论证了中心论点。择师标准只是论证中心论点的同时,所提出的一个具有进步意义的观点而已。如果不着眼文章整体鉴赏局部,就容易只注意这一层的阐明择师标准,而忽略它的从师并非难得角度论证中心论点。这样,就会影响对它的论证力量和全文严密逻辑的鉴赏。

鉴赏文学作品,应该着眼作品整体,准确鉴赏局部。这样,才不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准确地体会到局部在全篇中的作用,准确地体会到作品整体的有机性,及其思想感情、主题意义。

(三)从形式入手,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

文学作品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辩证统一体。思想内容决定艺术形式,又靠艺术形式来表现;艺术形式依附思想内容,又表现思想内容。脱离内容,无从鉴赏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不鉴赏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也无从体会思想内容的积极深刻。鉴赏文学作品,不能割裂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扣住思想内容鉴赏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通过鉴赏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体会思想内容。越体会到思想内容的积极深刻,越能鉴赏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越鉴赏到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越能体会思想内容的积极深刻。这是鉴赏文学作品的一个基本规律和重要原则。各类文学作品各有表达主题的方式,但运用的各种表达手段却是相通的,相同的。各种表达手段运用于各类文学作品当中,统一于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南朝文学批评家刘勰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披文以入情”,说的就是鉴赏作品运用的表达手段的表现力量,深入体会思想感情。下面就是对各类文学作品常常运用的几种表达手段的鉴赏。1.鉴赏准确遣词造句的表现力量

语言是描摹事物、表现思想内容的最基本的手段。单从词汇和句型来说,是无所谓好和坏的。华丽的词藻,复杂的句型,不一定就能描摹出事物的特征。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普通的词汇,简单的句子,也不一定就不能产生很好的表现作用。关键在于遣词造句的准确。卓越作家总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准确地遣词造句,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特征,深刻地表现出思想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指作品描摹的事物特征,表现的思想内容和前后的语言),抓住关键词句,鉴赏它的表现力量。培养从鉴赏关键词句入手,体会事物特征、思想内容的能力。

《曹刿论战》,在鲁国遭到齐国进攻的历史背景中,详记曹刿议论凭借什么才能作战、应该怎样作战,略记齐鲁长勺之战的情况,表明了弱鲁战胜强齐的原因,提供了战争的经验教训,表现了布衣曹刿析事决策的卓识、指挥战争的才能、关切国事的爱国精神。文章虽短,生动、深刻兼而有之。文中是这样记叙长勺之战的经过的: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这段文字,只用52个字,就清楚完整地再现了一场重要战争的全过程,真可谓惜墨如金,以简驭繁。记写曹刿帮助鲁君指挥战争,只是写他先后两次说出“未可”、“可矣”,更是语言极简,而内涵甚丰。联系曹刿在和鲁君论战以后,帮助鲁君指挥战争这具体的语言环境,不难抓住“未可”、“可矣”这关键词句。进而鉴赏其表现力量。两军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只说“未可”,并未说明为什么这时 不能击鼓进军;到“齐人三鼓”,曹刿才说“可矣”,也未说明为什么这时可以击鼓进军。“齐师败绩。公将驰之”,曹刿又只是说“未可”,又未说明为什么这时不可追击齐军;经过“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才又说“可矣”,又未说明为什么这时可以追击齐军。直到战争胜利结束之后,“公问其故”,曹刿才说明了其中的道理。这样描写曹刿在战争当中的语言,不但体现出战争当中无暇说明道理的紧张情况,一再制造悬念吸引读者;而且表现了曹刿指挥战争的果决坚定、出众才能,他已获得鲁君的充分信任,鲁君在战争中惟曹刿之言是听。当然,文中描写曹刿候“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等行动,也表现了他谨慎从事,经过认真观察、正确判断,才下定进攻、追击齐军的决心。

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有的有不合语法规律的现象。这往往是作者特意如此遣词造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对这种语言现象,自然不能硬以语法规律衡量,视为病句了之,而应联系语言环境,鉴赏其表现力量。《药》,以“药”为核心事物,明写华老栓买人血馒头——革命者夏瑜的血,给儿子治痨病,儿子死掉了;暗写夏瑜献身革命、英勇牺牲,鲜血被勤劳善良的华老栓当“药”买去,给儿子吃了。在这两条故事情节发展中,塑造出夏瑜、华老栓这两个典型性格,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用软硬两把刀子杀人,陷人民于愚昧,血腥屠杀革命者的罪行,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严重脱离群众。小说开始,在点明秋天的“后半夜”,写出周围一片寂静,“华老栓忽然坐起身”,点上灯盏以后,这样描写了老栓夫妇: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

“唔。”老栓一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

联系特定的语言环境,鉴赏作者对老栓夫妇这样问答的语言描写,就可以体会到这种恰当的省略的好处。读者读了老栓夫妇的问答,一时不能明白,而老栓夫妇一听就能明白。这正表现了老栓夫妇用积攒不易的洋钱,去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痨病,是经过慎重考虑、反复商量的。从而表现了华老栓这个典型人物愚昧落后的性格方面。

2.鉴赏恰当运用复句形式的表现力量

复句形式属于语法范畴。主要类型不到10种,每种类型的特点也很容易掌握。恰当运用复句形式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把透辟思想、强烈感情和类型适应的复句形式统一起来,也能产生表达思想感情的巨大力量。对文学作品中运用恰当的复句形式,不应只是停留在识别那复句形式的类型,而应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那种复句形式的特点,鉴赏运用那种复句形式的表现力量,深入体会作者倾注的思想感情。《赤壁之战》,环绕孙权决策,记写诸葛亮、鲁肃、周瑜三人说辞:既体现出他们审时度势的才能,揭示出曹操军力强大而遭惨败、孙刘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提供了战争的经验教训;又表现出三人各自不同的立场、身分、性格,刻画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当时曹操大军压境、孙权寡不敌众,战而能胜固好,战而遭败则后果实难设想,抗曹顾虑实在很大。周瑜在诸葛亮、鲁肃说权的基础上,说服了孙权抗击曹操。他奉召回到柴桑,白天对孙权的谈话,驳斥了张昭等人的拒曹事理不顺和曹操已与孙权共有长江天险这两个投降论据,鼓舞孙权抗操意志,唤起了孙权拔刀斫案的强烈反应,说服孙权下了抗曹决心。但张昭等人的曹军势大、众寡不敌投降论据,尚未遭到驳斥。孙权在这一方面还有顾虑,还未把抗曹决心变为迎战行动。周瑜针对孙权这种顾虑,是夜又去劝说孙权。他在指出投降派不料适敌人虚实就提出投降建议,是毫无道理的以后,用这样的语言来核析曹军的实力: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

结合这段文字运用的两个复句形式的特点,鉴赏其表现力量,不难体会到周瑜的善于析事说理和坚定抗曹意志。“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这是由两个递进复句构成的并列二重复句:“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已经说明曹操嫡系部队人数不算太多,“且已久疲”,再递进一步说明它的战斗力已经大大削弱;“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已经说明曹操收降的刘表军队人数本就不多,“尚怀狐疑”,再递进一步说明它不会为曹尽力作战。两个递进复句并列起来,分别揭示出了曹操两种部队的致命弱点,清楚深刻地说明了它们都不足畏惧。“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这是因果复句,由原因引出结果,构成准确有力的判断:疲病的嫡系部队难以控制狐疑降卒,且将影响本身战斗力量的发挥;狐疑降卒不受疲病嫡系部队控制,更将产生二心;势必互相牵制,削弱战斗力量,很不可怕。周瑜这段说辞,恰当运用复句形式,析事深刻,论断有力。再加一他充满胜利信心地自请统兵破曹,终于说服孙权调兵遣将,把抗曹决心变成了迎战行动。

《记念刘和珍君》,沉痛悼念、热情赞颂死难烈士,深刻揭露、愤怒痛斥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的卑劣凶残,激励人们起来斗争。文章的第四部分,在揭露反动军阀血腥屠杀爱国青年、走狗文人无耻散布流言蜚语以后,写了这样一段话: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结合这段文字运用的两个复句形式的特点,联系前面语句,鉴赏其表现力量,就不难体会到它深刻的揭露力量和强烈的激励作用。“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这一并列复句,将 武的文的对举,把主子奴才并提,深刻地揭露了反动军阀、走狗文人互相勾结起来,血腥屠杀、无耻诽谤爱国青年的卑劣凶残。后面缀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又表达了难以言传的悲愤感情。“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一选择复句,紧接“我懂得衰亡民族之年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这无限悲愤、反复慨叹的语句而迸发,以民族灭亡的危险促人猛醒,激励人们“在沉默中爆发”,起来反抗那罪恶滔天的反动统治,进而呼唤人们去向敌人冲锋陷阵。3.鉴赏恰当运用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

修辞方法是描摹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修辞格虽然不多,每种修辞格的要领也都比较简单,但具体运用起来却千变万化。关键在于运用恰当。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把描摹事物特征、表达思想感情与修辞格要领统一起来,就能形象地表现出事物特征,鲜明地表达出思想感情。对文学作品中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不应只是停留在识别那是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而应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那种修辞方法的具体运用,鉴赏其表现力量,深入体会事物特征和思想感情。

《阿房宫赋》,简括叙述阿房宫的修建和被焚,细致描写宫里的建筑、人物和财宝,夹以议论抒情,揭露秦始皇的荒淫和奢侈,讽谕唐敬宗的“起宫室,广声色”。作品铺陈排比,比喻夸张,语言精当,妙语联珠,把运用修辞方法和揭露荒淫奢侈,很好地统一起来了。其中这样描写了宫中的妃嫔: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这段文字运用了排比、比喻、夸张等三种修辞方法。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这三种修辞方法的具体运用,鉴赏其表现力量,就不难体会到它深刻的揭露力量和强烈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组由六个分句组成的排比句。前四个分句,用比喻和夸张修辞方法,直接描写与妃嫔相关的事物,间接描写妃嫔:把打开妆镜时闪烁的光亮,比喻、夸张为“明星荧荧”;把梳头时长发的拂动,比喻、夸张为“绿云扰扰”;把泼弃的带有脂粉的洗脸水之多,比喻、夸张为“渭流涨腻”;把焚椒兰的香气之浓,比喻、夸张为“烟斜雾横”:已经足以表现出宫中妃嫔人数之多、妆饰之美了。作者又特地把作比事物和夸张成分提前,倒装成判断句式,以突出作比事物和夸张成分。从而在表现出人们乍见被比事物时,没有立即认出那 是被比事物,竟误以为是作比事物,更增强了比喻和夸张的表现力量。后两个分句,“雷霆乍惊”,直接比喻、夸张车声,间接描写秦始皇,表现出他的骄横气焰;“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描写妃嫔谛听车声的情态,提示出她们盼望宫车到来,而总成泡影的凄惨心境。从而表现出了众多妃嫔对秦始皇只能闻其车声,而不得面见其人的悲苦处境。这一连串排比句,宛如滚滚江水,奔流直泻,气势酣畅,感情充沛,表现出众多妃嫔的惨被禁锢深宫,体现了作者对不幸妃嫔的深刻同情和对荒淫统治者的强烈憎恶。

《春》,描写大好春光,抒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深挚感情。文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结合这两种修辞方法——特别是拟人修辞方法的具体运用,鉴赏其表现力量,就会在眼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面。“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拟人描写果树开花,表现出那桃树、杏树、梨树,都竞相开放花朵,比着,赛着,看谁的花儿更艳丽;“赶趟儿”这一拟人描写,更表现出那些果树的竞放繁花,都是在有意来凑热闹,都是在着意装点大好春光。“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这三个比喻,描写屈繁花烂熳,蔚为胜境。“甜味儿”,触发联想,由树树的繁花想象出树树累累果实,更深化了一层情趣。“闹着”,拟人描写嗡嗡的蜜蜂,也使同在花下的蝴蝶的飞来飞去,具有了拟人的意味。那蜜蜂、蝴蝶,似乎也都为大好春光而无限欢喜,都在观赏、谈说那树树艳丽的花朵。“眼睛”、“星星”两个比喻,描写出遍地草丛中,野花的色泽和形态;后面又缀以“还眨呀眨”的这拟人描写,更写出了野花的神情,表现出那些野花非常灵慧顽皮:像要和那树树艳丽花朵比比谁更美;又像在示意游人,别只顾观赏树上的花朵,不要忽略了地面草丛中的“我们”。这段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景物描写,真是再现了灿烂多彩、生机无限、充满情趣的春日图景。4.鉴赏恰当运用写作方法的表现力量

写作方法是描摹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不同体载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写作方法;不少写作方法,也适用于不同丛裁的文学作品。各种写作方法的要领也都比较简单,具体运用起来也都千变万化,关键还是在于运用恰当。恰当地运用写作方法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把描摹事物特征、表达思想感情,与写作方法要领统一起来,就能形象地表现出事物特征,鲜明地表达出思想感情。对文学作品中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不应只是停留在看出它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而应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那种写作方法的具体运用,鉴赏其表现力量,深刻体会事物特征和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就两篇不同体裁的文章、作品中,运用的同一写作方法的表现力量,作一些简单的分析。

《劝学》,运用大量的偶句,借助层出不穷的比喻:从学习的作用,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从凭借前人经验的作用,论证了学习的必要性;从怎样才能学好,论证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它形象而具体地论证了抽象的道理。文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段文字对比地运用蚓、蟹两个作比 事物,论证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结合这段文字对蚓、蟹两个作比事物的层层对比,鉴赏其论证力量,就更能体会到论证的透辟有力。“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与“蟹六跪而二螯”,两个作比事物的自身条件构成对比;“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两个作比事物的生活能力、所得结果构成对比;“用心一也”与“用心躁也”,两个作比事物自身条件与生活能力、所得结果,构成尖锐矛盾的原因,又构成对比。在这两个作比事物的层层鲜明对比当中,透辟地表明了学习之能否有成,不决定于本身条件的好坏,而决定于能否用心专一,从而有力地论证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论点。

辛弃疾早年在山东时,先曾自己组织义军,后又带队参加耿忠的义军,反抗金兵的占领。回归南宋后,力主收复失地,但一直不被屈辱求和的主政者采纳,反被屡次罢黜闲居。他在被黜闲居,年已50岁时,写给好友陈同甫一首《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死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也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结合词中梦境和现实的强烈对比,来鉴赏这首词,更能深刻体会到思想感情的强烈复杂。词中繁笔描写梦境:战前,连绵八百里的营地上,将士们分享过大块烤肉,军乐队演奏起塞 外战歌,沙场上正在点兵,就要进攻敌军,场面盛大雄壮;战中,失地完全收复,祖国宣告统一,将军功成名就。这梦境何等豪迈壮阔!简笔描写现实:被黜闲居,壮志难伸,岁月蹉跎,老之已至。这现实又是多么凄惨淡!这豪迈壮阔梦境和凄凉惨淡现实的强烈对比当中,突出出词人渴望上阵杀敌、收复失地的强烈爱国感情,和壮志难酬的无限悲愤心绪,抨击了南宋统治者的偏安江左、屈辱苟生。5.鉴赏巧妙安排篇章结构的表现力量

篇章结构体现作者的思路,是组织材料成为作品有机整体手段,也是表达作品主题的手段。安排篇章结构的方式,决定于内容的特点和表达主题的需要。虽然记叙性、议论性的作品、文章,篇章结构的依托不同,都是为了组成严谨完整的形式,很好地表达主题。对文学作品的篇章结构,不应只是停留在理清它的行点而应担住思想内容,鉴赏那样安排篇结构伯表现力量,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主题意义。下面,我们就两篇不同体载的文章、作品看似松散的篇章结构,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

《西湖漫笔》,描写赞美西湖的绿和变,表现了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信心。作品描写赞美的中心事物是西湖,开篇却先写滇池、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华山等名山大川、异地胜景,如何让人一见动情;又写自己欣赏过好多遍达文西的《永远的微笑》才忽然发现蒙娜·丽莎的美;写到西湖,又说它比不上长湖天真自然,楚楚有致,比不上太湖烟霞万顷、气象万千。结尾段也不是用赞美西湖的话结束全文,而是叙述了一个鞋匠批评亚柏尔的画的故事。这体现着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篇章结构,看来真像很散。如果联系本篇描写赞美西湖这一中心,扣住这篇章结构的特点,就更能体会到热情赞美西湖、深化作品主题的力量,从而达到鉴赏其篇章结构的目的。

作品开篇先写滇池等名山大川的让人一见动情,是为了衬托西湖的特点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理解;写多次欣赏达文西的名画才发现蒙娜·丽莎的美,是为了类比西湖的美要去过多次才能领略;写西湖不如长湖、太湖,是为了先抑后扬。这样三次放开笔锋,描述祖国南北东西的胜景,谈论异邦古代的名画,构成了开阔的境界,深长的意韵,跌宕递进的文气,为描写赞美西湖积蓄了充足的气势。

结尾叙述鞋匠批评亚柏尔的画的故事,是为了类比自己对西湖的看法只是一孔之见。这不但体现了作者的谦逊风度,而且表明了西湖的美是观赏不尽、描写不完的,又把对西湖的赞美大大推进一步,产生蕴含无尽的艺术效果。

本篇的开头、结尾这两部分,遥相呼应,容量宽广,蕴含深远;烘托着中间描写、赞美西湖的主体部分,形散神合,构成了通篇深远的意境,使对西湖的赞美显得更加深沉,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不断这样文道统一、披文入情地鉴赏文学作品,不但可以培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思想感情上受到积极的感染和影响;而且会自然地取得借鉴,对自己习作中驾驭语言、运用写法、结构篇章,对求得习作文章内容形式的统一,都将获得裨益。

(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

人都带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古代人的思想感情,都带有他们生活的时代和所处阶级地位的烙印。文学作品是现实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反映的产物。伟大古典作家的作品,也难免带有历史的、阶级的局限。就是思想感情积极健康的古代文学作品,有的也难免带有某些消极的因素。我们在受到它的积极健康思想感情的感染的同时,也往往容易受到它的消极因素的影响。因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它的思想感情,既不以今天的标准要求古人,贬低古代文学作品;也不应该认为古代文学作品无不具有人民性而拨高古人。

1.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思想感情的时代特征

人的思想感情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思想感情的积极健康与否的标准,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有发展变化的。古代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在当时是积极健康的,在今天就不一定积极健康。鉴赏某些古代文学作品,既要理解它的思想感情在当时的意义,又要明确今天应该怎样看待这种思想感情。

陶潜生活在东晋黑暗动荡的时代。当时政治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十分尖锐,叛乱、夺位接连发生。他29岁时,因家贫而怀着矛盾心情出仕,不久就自己解职回家。41岁时任彭泽县令不久,就不因不满官场的黑暗而弃官归隐。陶潜归隐后写出《饮酒》诗20首,其中第五首是这样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描写的都是田园生活中极为平常的细节,却很有表现力量。前四句总括描写隐居生活:住在人们聚居的地方,却没有官员车马的烦扰声喧。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心里远离官场,住处自然显得僻静偏远。因心远而地偏,惟地偏而心更远。表现了诗人摆脱官场,获得清静,心中自得的形象。中间四句具体描写田园生活: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悠然地一抬头看见了南山。傍晚的山色多么秀丽,倦飞的鸟儿在结伴回还。无意望山而偶然见山,景与意会。表现了诗人隐居当中,悠闲自在,衷心欣喜的形象。最后两句直接抒情: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辨明却忘了用什么语言。神与物化,陶然其中。表现了诗人隐居当中,心安理得,欣然忘情的形象。诗篇这样落笔于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塑造出诗人自我冲淡闲适的形象,创造了韵味深长的意境,表现了隐居生活中的无穷乐趣,体现诗人高洁的志行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这在当时颇具积极意义。但是,时代变了,社会不同了。今天的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却不应向往陶潜这种生活,具有陶潜这种思想。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伟大时代,有志者都应该而且可以为祖国建功立业。如果局限于个人的小天地,陶醉于个人的安乐窝,那纯是时代的落伍者。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以优美的文笔,描写富春江流水的变化多彩、两岸山峦的峥嵘奇峻,赞美祖国河山的壮丽,思想感情积极健康,能够唤起读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其中描写两岸山势奇峻、山谷幽美以后,写了这样两句: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两句话在上文直接描写山峰奇峻、山谷幽美以后,进一步以游人的深被吸引,衬托山峰的奇峻、山谷的幽美,很有表现力量,手法颇为巧妙。两句话中体现的隐退思想,在当时也没有什么问题,甚至还可以说鄙视高官显位、官场俗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今天的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却不应受到这种思想感情的影响。今天游览祖国壮丽河山,不应“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而应是“力争成才者,望峰坚志;献身祖国者,窥谷劲增”。祖国河山的壮丽,只能更加振奋前进者的决心,增添其为四个现代化而拼搏奋斗的力量。

2.分清思想感情的主流和包含的因素

人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也往往不是单一的。表现积极健康思想感情的古代文学作品,有的也带有消极的因素。鉴赏某些古代文学作品,要理解、分清它的思想感情的主流和包含的因素。既不因包含消极因素而影响对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主流的评价,也不因思想感情主流的积极健康而忽视对消极因素的批判。

《齐桓晋文之事》,提出并论证了“保民而王”的观点,提出了制民恒产、重视农副业生产、重视学校教育等具体措施,充分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政”主张。这在当时具有充分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政”主张。这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思想感情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文中又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虽然孟子说这些话是为了强调制民恒产的必要性,却也流露了他的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这是本文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主流之中,包含的消极因素。

《师说》,和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针锋相对,提出并论证了“学者必有师”这个中心论点,体现了韩愈反对恶劣颓风的勇气和魄力,战斗力很强,思想感情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文中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虽然韩愈说这些话意在鞭笞耻于从师的士大夫,却也流露了他这个士大夫的阶级偏见。这是本文积极健康的思想主流之中,包含的消极因素。3.鉴别艺术性较高,情调消极的古代文学作品

某些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较高,而情调消极。惟其艺术性较高,其消极情调也就容易给人们——尤其容易给青年学生以不良影响。鉴赏这种古代文学作品,既要肯定、借鉴它的写作手法,更要批判它的消极情调。

柳永是北宋著名词家,从形式和内容上开拓了词的发展的新阶段。但他纵情娼楼,狂荡不羁。他的词多写妓女生活和离情别绪。写妓女生活多带有调笑色彩,写离情别绪又失之低沉消极。人们大多认为柳词的相当高明的艺术手法,不能掩盖它的思想感情上的缺陷。《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截取别离的关键时刻,捕捉住凄切“寒蝉”、傍晚“长亭”、初停“骤雨”等典型客观事物,描写环境,刻画人物,表现了难舍难离的感情;下片想象途中情景:截取醉眠途中的初醒时刻,捕捉住河岸“杨柳”、寒凉“晓风”、凄冷“残月”等典型客观事物,描写环境,抒写情怀,进一步深化了难分难离的感情。这首词,写作手法相当高明,表现的也是柳永的真实感情。但这感情低沉消极,毫无积极意义,在当时也是不健康的。今天的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更不应受到这种感情的影响。今天,也有别离的时候,不应“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应“握手互看欢容,壮语说不尽”。今天,也有远行的时候,不应“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而应“瞻前程壮丽似锦,长空万里任鹰翔”。

注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古代文学作品思想感情,不但可以防止受到不良的影响,思想境界也会自然地获得提高。

第五篇:如何培养孩子的音乐鉴赏能力(范文模版)

实习期间,在地方的示范高中进行了两个月的音乐教学工作,并有机会到三家幼儿园学习和体验了启蒙音乐教学,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幼儿早期教育思想,特别是学到了很多幼儿启蒙音乐教育方法,为我之后从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和音乐专业培训辅导提供了鉴赏学习的依据。

音乐鉴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和其他辅助手段来充分体验和领悟音乐的审美活动,是学生在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是在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过程中培养和熏陶出来的。它对提高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学生想象力,联想力,创造力的培养是任何教育手段都代替不了的。

特别是在培养音乐方面的专业人才,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准确的音乐感知能力。因此,为学生做好音乐鉴赏引导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这对今后学习和发展音乐专业的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为期两个月的实习期间,高中音乐课程的教学更让我体会到其中的重要性。

在《高中学生音乐生活情况调查表》的调查中发现,喜欢欣赏音乐的学生占调查者的89%,9%和2%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和不喜欢。说明大多数的学生都喜欢听音乐,但是在学生所列的“你喜欢的音乐作品”中多数为流行歌曲,只有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乐曲。可见学生在平时的音乐生活中多是盲目而随意的,缺乏正确的引导。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从我个人认为,在培养孩子的音乐鉴赏能力方面,无论教师,家长,都应该基本认识到:

一、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前提

1.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播放音乐或演唱给孩子听。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多听、多看、多唱,在充满音乐的环境中得到熏陶,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音乐产生兴趣。

2.要多方面的启发诱导。成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观察、倾听周围环境中的各种音响节奏,并让孩子试着模仿,从而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3.要帮助孩子理解音乐。在播放音乐或唱歌时,可适当地给孩子讲解音乐的内容,甚至配合一些简单、明了的动作,帮助孩子理解音乐形象,培养其感受力。

4.通过充满情趣的音乐活动,提高孩子的兴趣。如选一些生活趣味浓的歌曲,一边播放一边游戏;还可以举办家庭音乐会,让孩子感受音乐气氛、参加音乐活动;也可以通过一些动作,激发孩子去感受,表现音乐作品的情趣。特别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动作,很容易受到孩子的喜爱,这样也有助于提高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5.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如果在孩子没有兴趣是硬逼孩子,只会适得其反,可以通过给孩子讲一些出名的音乐家的故事给他们听,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尽量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孩子又了点滴进步时要积极鼓励他,表扬他。

二、引导孩子多听

在幼儿音乐启蒙的时候,我注意到,多听是一个必须的工具。让孩子去感受和辨别。比如,在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就是让孩子多听节奏感强的东西。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带领孩子拍手、跳舞,让孩子分辨、体验重拍和弱拍的关系。让孩子多接触音乐,多听音乐,慢慢积累。日本著名的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铃木曾提出:“儿童学习音乐首先应该学习听完整的优秀音乐,只有多听才能进步的快,听的不够的儿童将缺乏乐感。”“儿童可以像学会本国语言那样自然地学会理解音乐,只要能为儿童创造一种像祖国语言一样的优秀音乐环境,让幼儿每日沉浸其中,任何儿童都可以轻易的掌握那些最优秀的人类音乐文化遗产”。因此,加强“听音乐”的力度,已经成为为孩子奠定良好音乐感知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高中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更深刻的体会到音乐鉴赏课是一门“听”的艺术。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我们要实现的真正目的就在与真正的听懂音乐、准确的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深入到乐曲的音响结构上。

在衡量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时候,我们需要从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等方面分析。因此,音乐欣赏课的意义就不单纯在于感官上的愉悦,而是要把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情绪、曲式等表现手段作为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环节,使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深入的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感知美的能力。

不论是什么样的音乐都需要“听”,在听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让感官得到愉悦,又要使精神得到升华,感性和理性进行完美的结合才是“听”的根本意义所在。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对一部音乐作品反复的听,多听是培养音乐鉴赏能力的关键。我们的双耳不仅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而且还要具有很强的审美感受能力,这一能力与生俱来,反复地听,会给我们的听觉制造接触音乐的机会,我们的音乐听觉就会得到发展。同时,音乐具有很强的时间性,构成音乐作品的那些音响转瞬即逝,这些声音以单音或多音组合方式,先后展现给我们的听觉。多听,大脑中的记忆就会把听觉中的印象慢慢综合起来。听的次数越多,印象越深,印象越深我们对音乐作品的感性体验也就越深。所以,提高了音乐的记忆力,欣赏音乐的能力就有了较大的进步。

但是,从我了解到的和我亲身经历的音乐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到很多音乐教师的教学中都存在这样一个弊端,比如说,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的却是让学生学唱歌——用好听的声音、多样的形式反复的、一遍一遍的演唱歌曲,表现歌曲或动听的旋律、或明快的节奏等,却从未注重过孩子对歌曲的倾听,欣赏过程。因此,孩子往往是在被动的尽力完成老师要求的声音自然且又变化,感情投入且准确等。实际上,学生并未真正的感知,体验,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当前,新《纲要》中也指出,艺术教育中“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化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曲实践获得真知。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让学生多实践发挥他们的想象李和创造力。能够实现自己独立欣赏作品并能够评价作品。老师在其中只是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引导孩子对流行音乐和高雅音乐的正确认识

所谓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欢,广泛传唱和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的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一种由多民族文化汇集而成的爵士音乐。这种新兴音乐,以它独特的演奏演唱方式,刷新了听众的耳目,轰动了全美国,又很快传遍了西欧各国。

流行音乐的声乐作品中,歌词则多生活语言,浅显易懂,易为听众接受和传唱;歌手则自成一格,发生方法各有千秋,不受声乐学派的约束;主题内涵不断的重复,具有穿透越听人之意识的能力;多属非叙述性的形式,强调对接收者的身体、生理与感官能力的刺激;经验上的形式,音乐是属于艺术而非科学的领域,是对某一经验之体验。由于流行音乐具备上述特点,所以就能够和群众连在一起,无论文化水平的高低,都易于接受。

古典音乐则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华夏之音的美妙,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让我们体会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师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在西方音乐中,《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

对现在音乐的发展中,回归传统是一种趋势,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立足于传统并且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是一种必然。有我国“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先生是将传统音乐用现代音乐元素演绎的典范,他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

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

四、透彻音乐对人的影响

音乐由人创作自然表达的是人的情感,音乐的欣赏者便是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味创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人与音乐的共鸣。《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内心的坚决,顽强的意志,作曲人满怀的崇高,神圣,庄严都融进那雄壮的旋律之中,无论何时何地听到都热血沸腾,充满希望,让听者募得升起对崇高的一团敬畏与仰望。又如在欣赏陈刚、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挚的情感,音乐主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化蝶为情节展开,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呼应的音乐形式让人印象深刻,欣赏者可以从中清楚的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伴随神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候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一些认识

1.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们经常误认为社会上流行的格调不高的,艺术性差的音乐为音乐艺术,对于那些优美的、艺术性高的抒情歌曲总是感觉平淡无味,深入不下去。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掌握分辨是非的标准尤为重要。

2.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多的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训练而缺少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想象能力的提高,因而造成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加上音乐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的过于单调和脱离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在对有些内容的学习中往往提不起精神,甚至有些学生根本就听不下去,造成了学生的被动,因此,必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所改变,才能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是音乐课变成美得欣赏课,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在鉴赏课后给学生一些建议,推荐一些音乐,学生下载后听。有条件的还可以建议学生选择去现场聆听音乐会,已获得更好的音乐感受和音乐大师身上折射出的人格魅力。

4.音乐鉴赏作为一种自由的主题审美活动,具有独特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由于音乐存在着不具象、无语义等美学品格,因此,音乐鉴赏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

(1)利用直观的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音乐形象是通过音响来表现作曲家的艺术构思,塑造艺术形象,从而使欣赏者产生联想。在鉴赏教学中,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所播放的乐曲强、弱、快、慢以及音乐的喜怒哀乐,并能够想象出音乐表现的情景。若在经过教师的讲解,就更能够正确的体会与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情绪、意境。充分了解了作品表达的内容后,通过对直观的音乐形象的感受在引导对乐曲的感受上,带给学生各种不同的感受,启发学生想象,同时又利于创造性思维。由于每个人的着眼点与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区别,联想出的内容也不会相同,加之想象本身又有一种在创造,对音乐的感受就会前边万花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这个道理。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应该正确鼓励和引导学生,尽可能的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来进行创造,利用直观的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音乐鉴赏中的灵感思维是丰富的,有时通过聆听音乐还会萌发和获得超越音乐范畴的灵感,给审美主体带来顿悟。

(2)采取创设情景,激发想象的方法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情景主要运用语言、画面、音乐等手段,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艺术的直观感知与教师生动的语言描绘。创设一种为教学需求服务、为学生审美服务的生动情境。例如在古曲《春江花月夜》的鉴赏中,我首先让学生聆听了古诗《春江花月夜》的配乐诗朗诵。大屏幕上出现的是中国古典的山水画面,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情感、境界,努力揣摩音乐的内涵。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感到亲切、轻松,愉快,并能用最大的激情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变静态的音乐吸收活动为情感动态的音乐表现行为,有利于他们更好的感知、理解音乐,从而是实现音乐教学的情景审美

(3)结合艺术实践的形式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创设和开辟适合于教学内容的参与途径,设计有利于学生全身心的参加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同时又把教学目标巧妙地融入其中,采用必要的手段启发和帮助学生顺利打开求知的通道,为学生的时间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学生产生时间参与的冲动,并能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声乐作品的鉴赏教学中,应重视对作品的演唱实践。声乐作品的表现是通过词曲作者谱曲,再由歌唱者投入情感演唱再创造的过程。对作品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歌唱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因为每个人发出的声音都是独特的,尤其是在合唱作品的练习中,要达到声部的和谐统一是不容易的。学生往往为不受对方的干扰要大声演唱自己的旋律部分,造成声音不统一,声部不和谐,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给他创设思维空间。让他们真正的体会作品的意境,感受声音的和谐之美。例如在合唱作品《黄河大合唱》的鉴赏中,选取学生最熟悉的的《黄河谣>,《保卫黄》等乐章实践演唱,并根据学生情况分声部练习,待两个声部基本唱会后,选个别音乐基础好的学生担任领唱或学唱第三个声部,使学生陶醉在自己营造的艺术氛围李,他们的心在他们自己创造的美中滋养,散步,飞扬。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必然融入自己的想象,注入自己的情感,这使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进入了创造性的精神状态,对作品的整体理解更加深刻,同时进一步的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学生的音乐鉴赏活动是积极参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给学生以积极参与的机会,给学生一个积极思维,积极创造的空间。这样的师生互动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并提高了音乐鉴赏教学的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真正听懂了音乐后,他们会自觉地在音乐中展开自由的充分的丰富的美妙的联想画面,从而真正使音乐鉴赏活动成为创造性思维运动的过程。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鉴赏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理解过程,也是一个以听觉的感知和想象相结合的特殊认知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依靠学生主动地听,主动的想象来实现。让学生在鉴赏中多听多想多思维多创造,引导他们准确的体验音乐情感。

(4)通过即兴创编和表演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音乐鉴赏中,可以让学生采用节奏、律动、线条、色彩、绘画等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通过自填歌词、创编故事、自购画面、自编律动等丰富多彩的创造实践,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创造性尝试。即兴创作和表演是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缺一不可,不能偏废。即兴创作和表演的好处在于:首先不必依照事先设计的乐谱和事先的排练,减少技术负担:其次即兴活动比较能够灵活自如,自由地表达情感;再者即兴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快速反应的能力。由于即兴活动属于及时临场发挥,因此即兴创作的成果显得粗糙。但正是这种不成熟的创造,蕴含着丰富的创造精神。音乐训练可赋予我们一种积极想象与创造的方式,提高我们的创造能力。所以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即兴创作与表演能力是创造性教学的新举措。例如在《影视音乐》的鉴赏中,我给学生准备了几部影视中的场景:1.激烈的战斗场面2.和谐温馨的生活场景3.幽默滑稽的动画场面4.热烈欢腾的节日场面。让学生从提供的是个音乐片段中为 他们选择合适的音乐。学生们努力用音乐来烘托情绪,塑造形象。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每个场景会因学生的想象、联想和个性化认知的不同,对艺术作品内涵的理解的感受不同而产生多重结果,为学生今后的创造发展奠定基础。

尝试音乐创作是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是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过程和手段。即兴为熟悉的旋律填歌词,为熟悉的新词新编旋律和节奏、音乐常识的选择,连线都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熟悉的旋律填新词降低了创作的难度,也提高了音乐鉴赏课的实效。在教学中以此发掘学生的潜能,尽头音乐创作的意识,进而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音乐创作的特点,享受音乐创作的过程,品尝成功的甜蜜。

总结

音乐是一门艺术,也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课堂教学中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科整合这一特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能看到“画外之景”,同样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能体能听到“弦外之音”。即从画听到音乐,从曲中看到画面。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也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配合,从学生自身条件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促使学生将各科知识综合起来理解,运用学科多元化的特点,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综合能力。

下载浅析提高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途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提高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途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小学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兴城镇逸夫小学 所谓鉴赏,即可以理解为欣赏、鉴定两层意思,是人对“音乐语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那么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具体表现为音乐欣......

    提高听辨鉴赏能力都有哪些训练方法

    提高听辨鉴赏能力都有哪些训练方法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我认为提高听辨鉴赏能力最重要的是激发音乐兴趣,开启感知音乐之门在传统的初中音乐 教学中,......

    怎样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大全)

    怎样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美术欣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观察者再创造的心理活动,包括从艺术形象到审美形象的再创造,作为一种审美认识的活动,必然对欣赏者提出相应的条件和要求......

    浅谈促进少儿音乐素质提高的途径

    浅谈促进少儿音乐素质提高的途径一、创造宽松和谐的音乐气氛良好的音乐气氛可以使学生置身于音乐美的熏陶中。在课堂中,可用欣赏课的教学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

    浅谈音乐教学中鉴赏能力的培养

    浅谈音乐教学中鉴赏能力的培养 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学生对于音乐的反应固然与其个体的兴趣、爱好、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

    提高大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实践与研究[5篇范例]

    提高大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共同 要求。当前,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大学生知识面狭窄、......

    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设想论文(含5篇)

    摘要:本文谈了音乐及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谈了我校提高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一些举措。对非艺术专业院校的音乐课程改革提出了浅显的建议。关键词:大学生 音乐 鉴赏能力......

    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

    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 零八级 慈誉融 摘要 音乐教育是我国当前重要的教育方针, 提高大学生音乐素养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 要内容,更是提升自我,丰富内涵培养全面性人才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