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恶法亦法感想
在西方法学理论演变的整个历史过程当中,恶法与良法之争贯彻始终。对于这个由来已久且至今争论不休的问题的解答,也促使了自然法学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两派对立观点的形成。自然法学从道德出发,认为二者有着必然联系,法律应当是合乎道德的良法,不合道德的恶法不应叫做法律,即“恶法非法”。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从法律事实出发,认为二者没有必然联系,法律就是国家制定的实在法,不道德的法律只要合法制定就具有法律效力,即“恶法亦法”。
不管是“恶法亦法”的理论,还是“恶法非法”的主张,在此我无意对二者来一次追本溯源的活动,亦不打算上升到抽象的法律与道德关系的高度来讨论这场纷争,因为这样的讨论已有前人付出过大量的劳动且收获颇丰。我所要做的只是抛开理论上的分歧,从最基本的语义学的角度对该争论做一简要的分析。
“恶法非法”的意思是说邪恶的法律就不是法律,而“恶法亦法”则是指邪恶的法律也是法律。“恶法非法”和“恶法亦法”其实是针对“恶法是不是法”这个命题的肯定或否定回答。这个命题的主体是“恶法”,这里的“法”如果被理解为实在法或制定法(positive law),大概是没有不同意见的吧。这里的“恶” 是指邪恶的,但是关于什么是“邪恶的”可能会存在分歧,通常我们会理解为不符合自然理性或一个社会一般的道德观念,但是也有人从亚里士多德的著述中推定其著名的法治概念里的“良法”并未包含符合自然理性的法才是良法,而仅仅符合法治的形式特征的法就可被称为良法。在此为了避免陷入另一个纷争,而且该纷争对于我们讨论的问题并无影响,所以暂且我们把“恶法”理解为不符合普遍的道德观念或哈特所言的“社会接受的道德”。
统一了前提之后,我们再分别来看这两句话。“恶法亦法”侧重的是“恶法”的“法”(positive law),即邪恶的“法律”也是法律,那么“亦法”的“法”则应该理解为实在法或制定法(positive law)。因为分析实证法学研究的对象是实在法,他们尝试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法律规范,分析实际存在的法律制度。作为分析法学的开创者,奥斯丁坚决主张法学或法理学的对象是实在法,至于道德要求则应该从法学中剔除出去,道德乃是伦理学或立法学的任务。不管实在法是良法或恶法,只要它是通过正当的程序制定出来的,它都是实实在在的法律,都应该获得尊重和遵守。而“恶法非法”强调的是“恶法”的“恶”,即“邪恶的”的法律就不是法律,但是后面的“非法”中的“法”则应该理解为自然法(natural law)。因为从自然法学的角度讲,法律应当具有良善性,必须符合正义、理性等道德要求。只有这样,法律才能获得正当性和合理性,才能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同和服从。法律和道德具有必然的联系,不符合道德要求的法律就不是真正的法律。因此自然法学在回答这个命题时,是内含着一定的价值判断,他们所说的“恶法非法”实际上是指非良善的法律就不是正义观念、人类理性的自然法。
正如很多分歧和争执都是起源于理解的偏差一样,“恶法亦法”和“恶法非法”之争也是源于理解偏差,二者的话语并非是站在同一层次上展开,而是存在一定的错位。但是这种错位我现在并不希望就此结束,站在不同立场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问题的不同思考和回答,将会激励人们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继续展现人类智慧的光芒。
第二篇:恶法抵抗探微范文
恶法抵抗探微
摘要:依法治国实质上就是良法治国,然而由于社会迫于压力和诱惑而产生的恶法应否予以遵守在法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本人认为采用理性和非暴力的方式对恶法予以抵抗,不但可以树立对法律的真正的信仰还可以促进恶法的良性化。关键词:恶法;法治;法律信仰;良性化
依法治国方略于1999年被载入宪法这部根本大法,说明了我国对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已摒弃人治,坚定不移地走依法治国的道路。相伴而生的是如何将我国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我国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和工作。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说道:“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一是已成立的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二是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良好的法律”。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良法是法治的两种构成要素之一,也就说只有良好的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才是法治而对恶法的服从并不是法治。这也正好与李龙教授所说的:“依法治国的实质是良法治国”相符合。然而并非所有的法都是良法,除此之外还存在着恶法。在法治建设的途中对恶法应否予以遵守在法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持肯定观点的人的主张是如何判断良法和恶法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标准,另外一旦抵抗恶法此风一开那么可能人人都会找借口逃避法律的约束从而造成社会混乱无序没有了“方圆”。本文就恶法抵抗问题作一简要分析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恶法的起源和评判标准 古希腊戏剧家索福克勒斯写了一个十分著名的悲剧叫《安提戈涅》,其中有一场戏是安提戈涅抵抗国王克里奥的法律。这恐怕是关于恶法的最早论述了,主人翁安提戈涅采用的反抗方式是一种法律高于另一种法律即她认为教会法是更高层次的法要高于国王颁布的世俗法律。洛克霍布斯等人也提出了恶法,但无论洛克等人怎样极力反抗恶法还是始终没有提出恶法不是法律,倒是西塞罗及后来的人将恶法一脚踢出了法律家族的门外,他认为恶法根本就不是法律。古罗马著名的演说家政治家和杰出的法学家西塞罗坚信只有符合自然法的法律才称得上是法才能体现公众的意志,而恶法只能被称做什么别的东西而不是法律。中世纪的集大成者托马斯对此问题回答似乎是犹豫不定,一会儿说是一会儿又说不是。自然法学派和分析法学派对此问题的争论更是一直没有停息过。
到底什么是恶法?恶法与良法或称善法的区分标准是什么?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然而古今中外却没有人对恶法作出系统而完善的论述,但无论是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还是法律家无不对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诸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良法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良法的目的应体现和保障公众利益;二是良法应体现古希腊人珍爱自由;三是良法必须能够维护合理的城邦政体的久远。我们反过来理解只要是不符合良法标准的法律就是恶法,也就是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只要是不符合这三个标准中的一个甚至更多的法律都是恶法。霍布斯在《利维坦》中也曾论述到:“良法就是人民利益所需而又清晰明确的法律”。可见霍布斯眼中的恶法就是不为人民利益所需或不清晰明确或者既不为人民利益所需也不清晰明确的法律。德国著名哲学家拉德布鲁赫作过这样的论述:“法律分为法上之法和法下之法,以人类共同理性以人的尊严和权利作为展示内容的法是法上之法;凡是以背弃人类理性漠视人的尊严践踏人的权利为特征法是法下之法,法下之法是恶法,恶法非法也”。拉德布鲁赫从法的价值层面对恶法作出了界定。不仅西方学者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探索,我国也不乏这方面的思索,赵震江先生认为:“良法应具有民主性科学性道德性等三重标准”。在赵先生看来只要是不具备这三个条件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的法律都是恶法。李龙教授也对此作出了论述:“一是良法必须反映广大人民意志;二是良法必须符合客观规律顺应历史潮流;三是良法必须符合正义原则并是可以操作的”。李教授的观点是除了同时符合着三个条件的法律之外的法律都是恶法。诸位学者都对恶法作出了界定,本文试从三个角度对恶法作一区分,首先从法的价值追求角度来看,恶法的价值追求是与公平正义自由秩序安全等这些法的基本价值相背离的。这一点可以从纳粹分子制定的恶法那里得到很好的证明。1945年德国国会通过了紧急法令,其中就有一条是这样规定的“每位德国武装人员对各类逃犯负有不经审判径直射杀的义务”。这一法令的价值追求很明显是非正义的。第二从法的内容的角度来看,恶法并非像良法那样体现了人类理性和人民的公意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等,而是与此相反。第三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一部好的法律应该是能够顺应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可以认为恶法就是逆社会发展潮流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二:抵抗恶法与法律信仰
在前文已粗略地论述了恶法的起源和界定标准。下面我们看看恶法抵抗与法律信仰,这个问题看似是一个悖论,对法律的抵抗还能形成对法律的信仰?这不禁令人怀疑甚至是不以为然。
谈到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何为法律信仰?为什么要信仰法律?至于法律信仰的概念问题谢晖教授作出了很好的回答,他说:“法律信仰是主体对于法律的主观心理信仰及在这种信仰引导下的行为拜从”。通俗地理解为人们从内心里去真正地认可法律,认为法律是他们权利的保障书,并将法律作为他们一切活动的指南针,一切都向法律看齐。但为什么要信仰法律呢?范愉教授在其《法律怎样被信仰》一文曾作过这样的论述“若要建立一个法治社会,必须建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使法律成为人们的信仰,融入到血液中,落实到行动上”。可以说在范愉教授看来欲行法治必须先建立起对法律的信仰。可见法律信仰的重要性,是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
抵抗恶法能否形成法律的信仰呢?有人会说了既然抵抗法律就是不执行甚至是违反法律的规定,又怎么会形成法律信仰!反而会造成法律权威的损毁社会的混乱无序。这一推理似乎是合乎情理的。然而仔细推敲一下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难道抵抗恶法与法律的不被信仰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从长远角度来看也是不会造成法律权威的丧失,至于造成社会秩序混乱一说更是有夸大其词之嫌。
恶法的抵抗与法律的不信仰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至于良法的信仰自然不是问题,因为良法是保障人民权利和维护人民利益的。人们出于趋利避害属性会自然而然地信仰法律。商鞅变法为什么会形成那种有法必依的局面,我想这也是与商鞅所立之法是维护人民利益的不可分割地。在一点上苏力教授似乎和谢晖教授达成了共识,他们都认为法律得以信仰一个重要的条件是法律能够给绝大多数的人带来利益。当然恶法也会给某些人带来利益,但绝不可能是给绝大多数人带来利益,所以恶法不可能通过此途径得到人们的信仰。那是不是就说恶法不会得到信仰呢?很明显不是,历史和实践证明恶法也会成为人们行为的“指南针”,如纳粹恶法。那么它有什么“魅力”使人们遵守呢?此时人们对恶法的信仰来自于法律规范背后隐藏的所谓的国家强制力即人们由于害怕受到法律惩罚而迫不得已地遵守法律。这种信仰的来源是一切法律所共有的。良法也不例外,只不过是在良法的信仰中给人们带来利益显得更为重要而已。但对于恶法这恐怕是其得以信仰的唯一来源了!此时形成对恶法的信仰并非是由于人们从内心里去真正接受它只是惧于受到惩戒而迫不得已的行为。这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法律信仰,我且称之为“虚伪的信仰”。拥有此信仰的人一旦在一种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发现的特殊情况下会毫不犹豫地去规避甚至是违反法律。因为他们不是从内心去接受那种规则而是迫于外在压力,一旦这种压力不存在了他们便不再遵守了它了。相反如果我们对恶法抵抗一下,当然我所说的抵抗是采用哪种理性、非暴力的方式。例如国家制定出一部税法它的本身是恶的,我们的抵抗方式就应该是拒不交税,仅此而已不能采用暴力的方式。这种做法会使人们形成对法律的真正的信仰,因为抵抗恶法会使立法者认识到法律的问题从而去纠正它,因为人很难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立法者也是如此。当他认识到问题并改正了,也就是恶法良性化了。此时人们就会真正的信仰法。
抵抗恶法会造成法律权威短期的损害但不会造成社会的混乱。人们采用哪种略微刺激的方式地抗恶法从而使恶法良性化了,人们又会自觉的去遵守了,此时就不存在损毁法律权威的问题了。至于社会秩序混乱问题,一方面我们采用的是理性、非暴力的方式,而不是直接发生武力冲突不会造成社会的混乱。两一方面我们抵抗的只是恶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制的不断健全,法律不断走向科学化民主化这是毋庸置疑地。所以恶法所占的比重可谓是少之又少,所以那些认为会造成社会无序的人未免有点杞人忧天。三:恶法的良性化
所谓恶法的良性化是指通过对恶法的抵抗使立法者修改恶法使之变成良法这一过程。怎样才能使恶法良性化?他是否需要什么条件呢?或许有人会说对于恶法可以通过论证证明其是错误,然后通过提议案的方式予以解决。我认为这种做法或许可以起到一定的成效,但绝对是收效甚微的。因为在提议案的同时人们都遵守了恶法,这样立法者的目的已经实现了,此时他们对议案的重视程度很明显比立法目的没实现时即抵抗恶法时重视程度要低的多,在加上立法者要处理的是很多,也就是说只有引起足够关注的才能得到更快的解决。所以通过抵抗恶法可以更及时地让立法者注意到法律存在的问题,此时立法者才会去修正和变革法律。当然有人会说了难道修改之后的法律就一定是良法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不可能保证修改之后的法都是良法。另外历史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法律经过了那么多次的废改,然而恶法依然存在着,所以说即使是修改后的法律也还有可能是恶法。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然这种可能性降至最低。我认为在恶法的良性化过程中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扩大专家参与立的范围,因为立法是一门“技术活”需要很强的专业性,而法学家无疑是这一方面的佼佼者,要求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专家共同研究;二是要加强对立法的技术研究,如果缺乏对技术的研究可能会导致我们的立法初衷是好的,但由于技术的缺陷而做造成修正之后的法仍为恶法,同时也会出现规避法律的现象频出。所以加强对立法的技术研究在恶法良性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借用徐显明教授的一句话话:“法治状态下的法一定是善法、良法,社会主义法治一定是社会主义的善法之治、真法之治同时也应是美法之治”。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途中对恶法予以抵抗是有助于 促进社会主义善法之治的。对恶法采用理性和非暴力的方式予以抵抗是可以接受更是无可指摘的。参考文献:
刘星.西方法学初步[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7版
霍布斯.利维坦[M].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李龙.良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1版 赵震江.法律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范愉.法律怎样被信仰载于法学家茶座[C].第一辑,宫本欣主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8版第65-70页
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第三篇:婚姻家庭法学习感想
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由这句话我们就可以体会家庭稳定的重要性。这一学期我们学习了婚姻家庭法这门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是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一个婚姻家庭稳定的重要性,它不仅仅对当事人双方有益更重要的是一个小家庭的稳定会带来两个大家庭的幸福,甚至还会促进我们整个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通过这一学期对婚姻家庭法的学习,改变了我以往对家庭的许多观念。我曾今认为结婚或者离婚都是两个人的事情,只要自己愿意就好,但是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深刻的体会到一个家庭存在的社会意义。这让我对家庭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将来对待婚姻选择时有了更为慎重的考虑。我想这正是这门课的最大意义所在,记得老师曾经讲过我们这门课不需要大家记很多的笔记,不需要我们死死地背完课本上的东西,要得只是我们对于婚姻家庭的一个更为全面清醒的认识。我想这真的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缺少的一些很重要的东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再加上西方“性解放、性自由”思想的传人,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婚姻家庭观受到极大地冲击.当代大学生婚姻家庭观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许多大学生都抱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盲目的把对金钱的追求附加在婚姻上;有一些学生则对婚姻的观念很单薄,以至于经常会发生一些婚姻家庭的悲剧。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的重要性。当我们拥有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时,我们才能很好的处理婚姻家庭关系以维护我们小家的的稳定,从而才有更多的精力来投入事业中去。因此,拥有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不仅仅是我们作为一名法律人的要求,更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的深刻要求。
同时,通过老师的讲述和大量的实际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在实际生活中其实存在有许多婚姻家庭方面的纠纷。虽然通过不断的修订,我们国家的婚姻家庭法在不断的健全。对于人权的保障,一夫一妻制的维护,民族婚姻家庭立法和外婚姻家庭立法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又发现了许多问题。例如,我们曾经提到的关于未成年监护制度的不完善,其中的单位监护没有其现实的可操作性,是需要改进的;还有就是离婚制度的“感情却已破裂”这一问题的认识。因为在讲到这个问题时,我因要准备代表系里参加校辩论赛的事情,所以逃了一节课。因此,在这里,我想就这个问题谈几点我的看法,在我看来,这一规定从一定意义上影响了婚姻的稳定发展,当两个人正在因为某一小事吵架时,在“感情却已破裂”这一离婚标准下,他们就很有可能冲动的离婚了,但是,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离婚不仅和双方当事人有关,而且和子女教育、老人赡养有关,和发展生产、社会安定有关。法律在规定破裂原则实体时,不仅要考虑感情的因素,而且也要考虑社会及其它各方面的因素,这并不违背离婚自由的原则。其次,我们都知道,从婚姻关系的内容看,婚姻作为男女双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性生活的共同体而存在,感情只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它不等于更不能取代构成婚姻内容的其他两个因素。而且实际上并非只有感情破裂才是导致婚姻解体的唯一原因,在现实生活中,种种由于非感情因素导致婚姻解体的事例不胜枚举。再者,感情属于情商的问题,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合理的标准来评价当事人的感情是否却已破裂,我想或许有许多当事人都很难说清自己对对方的感情是否破裂。较高的复婚率已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其实双方的感情或许并没有完全破裂,婚姻也并未完全死亡,否则他们不可能破而重合,再次步入婚姻。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将婚姻关系破裂作为判决离婚的法定条件更具有立法上的科学性和实践上的适应性。因为它既包括了以感情破裂标准,还可以涵盖感情以外的其他情形,是人们在思考问题上也比较全面些。我认为,存在的这些不足之处正是我们这些人需要努力的方向。任何事物都是有不完善到完善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学好专业知识,做一名合格的法律人,为法治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此外,通过婚姻家庭法的学习还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生活之中处处有法这句话的含义。婚姻法老师给大家讲的案例基本都是自己身边的事或者电视上反映的婚姻家庭方面的事。与那些经典案例不同,这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其实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总能发现需要我们思考的地方。这也是我学习婚姻家庭法的又一大收获。我认为,这对于我们以后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
最后,我想还是用那句“家和万事兴”来作为我这篇文章的结束。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让自己对这句话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对于一个婚姻关系的成立与终止也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我想这将对于我以后的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它让我清楚的意识到一个家的含义和分量。
第四篇:社会保障法感想
论社会保障法
社会保障法在中国是一个年轻的法律部门,社会保障法学在中国也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一切都是方兴未艾的。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虽说已有不少优秀成果出版,但总体而言可以说是尚处在起步阶段,社会保障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尚待深人,社会保障法实践研究有待开拓,社会保障法史研究则更是尚待开发的蛮荒地。相对中国其他诸如民商法、刑法、行政法研究是如斯,相对发达国家法学研究更是如斯,中国法学学者特别是社会保障法学学者责任重大。
在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调整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观点。在经济法学界有观点认为:社会保障关系应该由经济法调整。经济法所调整的又一个方面的社会经济关系就是国家在实施二次分配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另类观点认为,社会保障关系不是经济关系,不能由经济法调整,甚至主张应由民法来调整。还有人认为当前我国社会法律体系应划分为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商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经济法和社会法九个部门法,认为社会保障法是社会法的部门法。我们的观点是,社会保障法是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关系应该由经济法调整。
社会保障法的公平理念是国家通过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对部分社会成员的过高收入和社会财富实行直接干预,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来实现的。如果说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存在一定的差距是合理的,那么对社会弱者的救济和保护则也是合情的。这种公平原则指导下的有限的按需分配,体现了国家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倾向性保护,从而缓解因利益分配严重不均而导致的社会冲突。在实现社会公平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社会保障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发达且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社会保障必须考虑国家和社会的最大承受力。现阶段我们实行有限的按需分配,以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为目标。而不能忽视国情而盲目地与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标准相比。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也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追求“形式公平”。社会保障标准过高,势必会挫伤那些合法经营、勤劳致富经营者的积极性,相反会使一些人滋生懒惰情绪,不劳而获,会泯灭人的进取精神和自治能力。这些都不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
第五篇:8.1法不可违勿为小恶(学案)
七年级思想品德
8.1法不可违 勿为小恶
课型:新授课时: 两课时总第课时
执笔人:高艳红第一审核人:刘静第二审核人:朱水英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违法犯罪的基本知识,知道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懂得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违法犯罪,注意克服“犯
点小错无所谓”的思想,防微杜渐,遵纪守法,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教学重点: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教学难点 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学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懂得不良行为
可能发展成违法犯罪,注意克服“犯点小错无所谓”的思想。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凡是不履行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可分为
3律、法规的,是一般违法行为。
4、犯罪是,要受到
二、课中研讨:
(一)重点研讨:
1、什么样的违法行为就达到犯罪的程度?
2、什么是犯罪?
3、未成年中学生怎样才能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呢?
(二)深化提高:
辨析:中学生李某结交了一些坏朋友,他们在一起吸烟喝酒,还经常聚众斗殴,班
主任老师对他的行为批评教育,他说:“我又没犯罪,怕什么?”请对李某的言行进行评
析。
(三)达标检测:
1、关于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都是违法行为,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B犯罪是违反刑法的严重违法行为,要受到刑罚的处罚,而一般违法行为只违反了刑法
以外的法律法规
C违法就是犯罪,犯罪也就是违法
D一般违法和犯罪在所违反的法律、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应受到的处罚方面有着严格的界限
2、黄某在公园游玩时,掏出小刀,在园内一树上刻下“XXX到此一游”几个字,结果
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受到了相应的处理。他的行为是()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
七年级思想品德
A 违纪行为B 一般违法行为C 犯罪行为D 严重违反行为
3、“蝼蚁之穴愧千里之堤”“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两句古语给我们的启示是()
A 有不良行为的人必然会走上犯罪道路
B 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D 打错不能犯,犯了要坐牢,犯点小错无所谓
4、某班同学针对“中学生怎样才能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你
认为他们一下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知道法律规定的禁止行为,不做违法法律的事情 ②没有事情就不要到外面去,外面的世界很复杂,坏人很多 ③有了不良行为要及时改正,防患于未然 ④不接近有无法行为的人,免得受牵连
A①③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②④
5、依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下列属于不良行为的是()①旷课,夜不归宿 ②携带管制刀具 ③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④严重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③④D ①②④
三、课后巩固:
因父亲进城经商,张某从农村转到城里上中学。但父母忙于生意,对他的学习、生活从不过问,于是张某经常逃学、旷课,时常在街上闲逛,后来进游戏厅。因为他来自农村,班上许多同学瞧不起他,看到他“不务正业”更加疏远他,根本谈不上对他批评帮助了,张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开始敲诈同学的钱物,用得来的钱去赌博,他曾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它仍不悔改。一天晚上,他窜进一居民楼内窃得现金一万多元、价值四千元的数码相机一台,案件不久被告破,等待张某的将是法律的严惩。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张某的行为哪些是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哪些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是犯罪?
(2)张某从小偷小摸走上犯罪道路,说明了什么问题?
(3)你认为张某的同学对待张某的做法对吗?
(4)张某的犯罪历程对你有什么启示?
课后反思: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