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上的新蓝图《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①(最终版)

时间:2019-05-12 05:21: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起点上的新蓝图《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①(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起点上的新蓝图《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①(最终版)》。

第一篇:新起点上的新蓝图《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①(最终版)

新起点上的新蓝图《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①

——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出版说明

为深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帮助人们全面准确理解“十三五”规划建议,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更好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进力量,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出7个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中央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撰写了2016年通俗理论读物《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本书紧密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密联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新要求,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解读阐释,观点权威准确,文风清新简洁,是干部群众、青年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辅导读物。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2016年1月

2015年金秋十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基本理念和重大举措,描绘了未来五年国家发展蓝图。“十三五”这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五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后冲刺的五年。站在“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三五”扬帆起航的时间节点上,全会确定的一系列新目标新理念新任务,必将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速推进,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奋斗征程。

一 “十二五”成就辉煌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五年攻坚克难,经济实力迅猛增强。“十二五”期间,我们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等重大风险挑战,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2011—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从48.4万亿元增至63.6万亿元,年均增长超过8%,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跻身“10万亿美元俱乐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36018元提高到46629元,年均增长超过7.5%。经济结构明显改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农业连续增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经济发展成就斐然。

五年稳扎稳打,民生福祉大幅提升。“十二五”期间,国家财政的“钱袋子”更多向民生倾斜,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的目标提前完成,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年均9.5%的增速跑赢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全国农村累积减贫5000余万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快提高,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暖心的民生成绩单。

五年革弊鼎新,改革迈出有力步伐。“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后,各领域带有顶层设计性质的改革方案相继出台,一大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出,许多一直想改而未改的“硬骨头”不断被啃下,行政、财税、金融、价格、投资、国企、科技、民生等领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五年勇担责任,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我国一方面以经济发展支撑世界前行,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发挥了世界经济“推进器”和“稳定锚”的作用;另一方面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倡导构建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从成功主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峰会到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从倡导“一带一路”到发起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设立并发挥丝路基金作用……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多地发出“中国声音”,我国充分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五年从严治党,党风政风与日俱新。“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丰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有效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深得党心民心。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勇气和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赞誉,为世界政党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

在历史长河中,五年不过是短暂一瞬,但对行进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来说,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也完全可以用“蛮拼的”这一形象说法作为标志性的概括话语。“十二五”时期,我国各个方面都取得重大进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强军兴军迈出新步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增强了我们乘势而上、再创佳绩的信心与底气。

二 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

谋大事、定大局,首先要观大势、明大势,认清我们所处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圆梦全面小康,实现百年目标,“行进中国”已经到了决胜阶段,每一步都是紧要的一步。全面认识这一时期的发展形势特征、国际国内环境,对于我们把握发展方位,主动适应环境,增强发展信心,采取有效举措,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为重要。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至今日,这20年只剩下1/4的时间窗口,向外看风云变幻,整个世界经济在低迷中徘徊,向内看深刻变革,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战略机遇期是否仍在?

对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总书记如此判断:“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这是深刻分析我国当前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权衡有利不利因素作出的科学、客观的判断。

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这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不利因素。

但同时要看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有望总体保持和平稳定。

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强化。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我国未来发展。

但同时要看到,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有条件而且完全有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再上新台阶。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世情国情深刻变化下的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既增强信心,坚定不移地执行既定的长期发展战略,又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及时进行必要的策略调整,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将机遇和潜力化为现实,将风险和挑战化为动力,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到2020年让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撞线”。

微评

◆“十三五”规划建议好比一篇文章的总纲,举一纲而万目张,让我们国家未来五年的工作有了目标和方向。

◆“十三五”的起点在于老百姓,落脚点也在于老百姓,咱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努力让“十三五”蓝图变为现实。

◆“获得感”不是“不劳而获”和“有劳无获”,而是“有劳有获”和“按劳分获”。

◆“十三五”的各项任务要完成好,既要下好全国一盘棋,讲好“普通话”,又要结合本地实际,说好“地方话”。

三 全面小康是什么样

小康,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概念。据考证,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意思是说,人们有劳有逸,日子就能过好。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努力下,这个目标在20世纪末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显著成绩。

今天,我们到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决胜阶段,迎来了向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冲刺的历史时刻。为了使最后的冲刺不摔跤、不掉速、不跑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站在以往成就铸成的基座上,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以5个方面的目标要求描绘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新图景。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要实现翻一番的目标,初步测算,“十三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需保持在6.5%以上。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立国之道,惟在富民。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极其重要的内容。比如,在经济平稳增长基础上,要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健全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们有更多的获得感。比如,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为此“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贫困县要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让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既要努力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也要努力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我们将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让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针对当前依然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未来五年将把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作为重要目标大力度加以推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幅提高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有效控制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早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规划,今后我们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到2020年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壮丽前景催人奋进。这些新的目标要求,凝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描绘了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美好图景,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殷切期待。

链接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权威声音 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义

杨伟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全面小康不是一个样的小康,不是每个人生活水平都一样,每个地区生活水平都一样。全面不意味人人收入水平一样,那是平均主义。同时,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国来看没问题,但不是未来五年所有地区的经济增速都整齐划一。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承载能力相对减弱的特大城市增速可能会相对低一些,而原来基数较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增速可能会高一些。四 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总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作引导。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思想理论的结晶,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直接关乎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确定了,政策举措也就容易制定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最突出的亮点,就是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这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贯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灵魂和主线,是引领发展实践、开创美好未来的一面旗帜。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来说,全面理解、牢固树立和深入实践五大发展理念尤为重要。

内涵丰富。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既相互支撑又各有侧重。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着力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着力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着力解决的是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着力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这五大发展理念,主题主旨相通,目标指向一致,共同构成了开辟未来发展前景的顶层设计,构成了整体密切相连的系统化逻辑体系,统一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统一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雄壮进程中。

意义重大。从党的理论创新的发展历程来看,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悉,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从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来看,五大发展理念汲取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适应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优势的需要,是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机遇、厚植发展优势的战略抉择。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来看,五大发展理念把握了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点,顺应了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要求,是破解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路径选择。

指向鲜明。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既抓住了制约发展的症结,又开出了解决问题的“良方”,贯穿着鲜明的问题导向;二是五大发展理念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内涵、新要求,蕴含着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实践逻辑;三是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反映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彰显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四是树立和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意味着对传统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蕴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

专家解读

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

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凝聚了各个方面的发展共识,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发展的新期待,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统一,是我国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

五 决胜全面小康迈好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期间,一段《十三五之歌》的视频在互联网上迅速“走红”,发布仅5小时点击量就突破500 万。视频中4个卡通人物以“十三五是什么舞”的幽默开头,通过英文说唱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回答了谁来规划“十三五”、全面小康怎么实现等问题。有外国友人感叹: 原来可以在规划建议中找到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奥秘。

难走的路是上坡路,登顶前的冲刺最关键。冲刺是咬紧牙关的时候,是屏息聚力的时候,是比拼意志的时候。在奔向全面小康之路上整装再出发,如果说目标要求绘就了恢宏蓝图,发展理念指引着前行方向,那么还需要有明确的原则遵循、坚强的战略定力、强劲的发展动力和不懈的落实精神。

迈好步,需要遵循六大原则。“十三五”规划建议给出了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遵循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这6个方面分别明确了发展的主体、方式、动力、保障、要求和根本保证,解决了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进一步推动实践发展的基本依据和行为准则,必须牢牢遵循。

迈好步,需要保持战略定力。赢得“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我们保持战略定力,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发展是硬道理,就是咬住发展不放松。新形势下,各种风险和挑战绕不开、躲不过,越是这样,越是需要闯关夺隘。必须保持长远眼光和历史耐心,以“每临大事有静气”的沉稳、“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洞察、“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气度,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迈好步,需要改革再发力。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未来五年,无论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还是解决发展不协调问题,无论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还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都需要靠改革来出实招、破难题、建机制。必须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加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迈好步,需要落实好任务。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贯彻落实规划建议,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有效形式,让干部群众深入了解规划建议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各地各部门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紧紧扭住各项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创造性地把中央决策部署对接具体现实、化为具体方案、变成具体措施,明确责任分工,一抓到底、一鼓作气、善作善成。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从穿越千年的社会理想,到激荡百年的执着追求,让全体人民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如今即将变为现实。在向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最后冲刺阶段,我们要更加坚定信心、真抓实干、砥砺前行,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链接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6年经济工作的重点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第二篇:解读《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

解读《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

在‚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三五‛扬帆起航的重要时点上,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中央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撰写的《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面世了。该书围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新要求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回答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读后催人奋进,给人以共鸣和力量。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在上世纪末如期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现在,这个跨世纪头20年的奋斗历程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我们要实现的全面小康将是什么样的图景?如期实现这个目标具有哪些条件,面临哪些严峻挑战?该书都给我们作了详实而生动的回答。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只是‚小康‛,更重要的是‚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小康。通常很容易从经济视角去理解‚小康‛,认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

年翻一番,就实现全面小康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经济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而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了,就算不上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此,该书分别从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等维度,勾勒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新图景。

需要指出的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我们既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又要适应变化,主动应对,‚将机遇和挑战化为现实,将风险和挑战化为动力,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是《建议》最鲜明的特色。《建议》强调,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为什么这么说?主要在于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该书分别以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奏响全面发展‚协奏曲‛、建设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合作共赢谱新篇、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好日子为题,以鲜活素材、生动案例,阐释了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和实现路径。

创新是发展的动源。‚创新发展是我国发展的形势所迫、国际竞争的大势所趋、国家兴衰的经验所得、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该书阐明了创新对我国发展的关键意义。创新发展的核心是科技

我国同发达国家科技经济实力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上。如果科技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对于如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该书强调,要让基础研究‚强起来‛,企业创新‚动起来‛,转化渠道‚通起来‛,政府之手‚活起来‛,生动表述了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书中还用大量案例说明,‚互联网+‛对经济带来的化学反应,‚中国制造2025‛对发展高端制造的引领作用,以及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支撑作用。

协调是发展的节律。我国发展不协调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关系上。实践证明,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跑不快也跑不远。该书从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入手,提出协调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即区域协调‚大合唱‛、城市农村‚比翼飞‛、两个文明‚两手硬‛、军民融合‚道路宽‛。该书还专门就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作了深入剖析,提出要抓好农业转移人口关心的‚就业、住房、医疗、社保、教育‛五件事,加快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新增指标、中央基建投资安排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挂钩‛,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后住得下、留得住、过得好。这些阐释抓住了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环节,也回答了百姓关心的话题。

绿色是发展的底色。当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人们的心头之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小

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该书从功能定位谋划好、低碳循环可持续、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治理出重拳等方面,诠释了实现绿色发展的主要途径和重点任务。

开放是发展的大势。坚持开放发展,才能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扩大开放需要谋划大棋局,推进‚一带一路‛是这个棋局中的关键一招。要坚持共商共建原则,完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以企业为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让‘一带一路’动起来,让开放全局活起来‛,谱写对外开放新篇章。

共享是发展的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共享发展,就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在共建中共享。该书围绕事关群众福祉的民生话题,对今后五年在就业、教育、收入、社保、健康等方面的新举措,从百姓视角作了解答。书中还就今后五年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70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的路线图和实施方案,以及全面实施两孩政策的背景、政策效果和保障措施等,作了入细入微的说明。

全面小康关键在党。要确保我国发展航船抵达全面小康的彼岸,就必须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这艘巨轮定好向、掌好舵。该书从提高领导干部专业化水平、运用法治推动发展、提高

阐明了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的着力点和主要任务。

第三篇: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连载⑦

《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连载⑦

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

——如何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

作者: 《光明日报》(2016年02月05日 02版)

“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全面小康的百年梦想,要靠党领导人民来完成。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着眼于新的形势和任务,就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作出部署,对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提出明确要求。站在“十三五”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肩负的任务更加艰巨、使命更加光荣。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创新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提高党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能力,使党更加坚强有力,才能带领人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

一、全面小康关键在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关键所在。回顾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无论是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时期,我们党都十分重视提高领导能力,团结带领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是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要带领13亿多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效应对“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情况异常复杂,任务极其繁重。新形势新任务是对党 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的一场“大考”,能不能通过这场考试、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也关系到党执政地位的不断巩固。

看世情,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演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散,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如何应对来自外部的风险挑战,抓住发展主动权,对党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看国情,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呈现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体制机制的深层次矛盾相互纠葛,新老问题错综复杂、交织叠加,提高改革共识度、把握发展平衡点、寻找最大公约数的难度在增加。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如何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党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看党情,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与肩负的执政任务总体上是适应的,但体制机制不健全、方式方法滞后、能力不足等问题越来越凸显。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由于缺乏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还是习惯于老思路、老套路,出现了“本领恐慌”和不敢作为的现象;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缺乏事业心责任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推诿扯皮,敷衍塞责;还有些党员领导干部作风问题仍然屡禁不止,“四风”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消极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如何不断提升自己,增强党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对党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新要求,只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化、法治化、专业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为完成新的历史任务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才能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二、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如果把我们国家比作“中华号”巨轮,党就是总舵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航程中,要确保这艘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就必须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航船定好向、掌好舵。

当前,我们党领导人民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各种利益关系的复杂程度前所未有。没有党坚强有力的领导,没有党站在全局的高度制定发展战略、统筹各方面工作、协调各方面利益,完成这样艰巨繁重的任务是根本做不到的。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停滞不前,很大原因就在于执政党软弱无力、领导无方。

正是基于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我国发展航船始终沿着正确航道破浪前行。

制度化建设是根本。我们党是执政党,抓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是治国理政第一位的任务。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就是要完善相关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权限,理顺党政关系以及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使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坚强有力。应进一步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推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各级党委必须切实履行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 职能,议大事、抓大事,强化重大事项的决策权、监督权,把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决策科学化是重点。决策是体现党的领导一种很重要的形式,强化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重点是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必须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准确预判经济运行的状态和走向,及时了解存在问题和潜在风险,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重大问题的决策,必须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评估论证,确保不发生重大的、方向性的错误。另外,还要善于借用“外脑”,注重发挥智库和研究机构的作用,善用信息手段增强决策的精准性。

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是基础。我们党有43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8700多万名党员,这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强大的组织资源和优势,也是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坚实力量支撑。要使“十三五”规划建议的各项举措落地生根,顺利实现各项目标任务,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固本之举。着力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激发全党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增强创造活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己身不正,焉能正人。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离不开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反腐倡廉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不能停步、不能放松。必须在取得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巩固反腐败成果,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 4 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三、提高领导干部专业化水平

俗话说:“绣花要得手绵巧。”绣花要绣得漂亮,手必须灵活灵巧。同理,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能不能变为现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取决于领导干部的能力和素养。

现在,我国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分工日趋复杂、形态更加高级、国际国内联动更加紧密,对做好经济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分析形势还是作出决策,无论是破解发展难题还是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都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需要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迫切需要更多政策水平高、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多、善于做经济工作的领导人才。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在一些领导干部中,既有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也有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无所适从、不会为不善为的问题,存在素养和能力不适应的问题。那种习惯拍脑袋决策、仅靠行政命令推动工作的做法,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为此,“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提高专业化水平。领导干部的专业化水平,是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支撑。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有本领恐慌的意识,加强专业学习,加强调研思考,加强实践历练,努力具备较强的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

培养专业思维。思路决定出路,思维水平决定工作水平。能不能正确判断形势,能不能有效化解矛盾,能不能顺利推进工作,关键是看有没有专业思维。具 体来说,各级领导干部就是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通过“苦练内功”,学习运用这些思维方式观察事物、分析问题,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专业素养。当今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和技术是制胜秘诀。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没有“几把刷子”,很难胜任新形势下的领导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抓紧学习掌握各方面知识,着力打造能力和素质的“升级版”。一方面要做到“博”,广泛学习掌握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知识,拓展横向知识面;另一方面要做到“精”,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深钻细研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真正成为内行领导。

掌握专业方法。方法是过河的“船”和“桥”,方法对头事半功倍,方法不对事倍功半。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果没有好的思路和办法,就难以胜任现在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法宝,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原原本本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努力学习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社会基本矛盾、社会普遍联系等分析法,更好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更加能动地推动工作。

四、运用法治推动发展

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要把各方面工作纳入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我们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各级党员干部必须自觉带头尊法学法守法 6 用法,更好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按照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对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法治保障作出新的部署,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强调要坚持依法执政,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根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立法领导。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就是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重大任务,加快重点领域立法,坚持立改废释并举,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体制和程序,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促进严格执法。“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通过党的各方面领导,监督和促进政府执法部门严格执法。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通过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推行综合执法,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支持公正司法。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党支持公正司法,就是要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尊重司法规律,促进司法公正,加强对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等权利的司法保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同时,各 7 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不得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不得让司法机关做出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

带头守法用法。“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各级党政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守法,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法治观念,坚持依法决策,办事情、作决策都要考虑法律依据是什么、法律程序是什么。同时,还要积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健全各方面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切实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

五、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2015年上半年,北京、上海等地先后制定并印发了社会体制改革系列文件,围绕社会服务体制改革、社会组织体制改革、街道体制改革、社区治理体制创新和社会领域党建创新等问题进行了部署,采取了一整套措施,初步探索出大城市创新社会治理的新路子。京沪两地创新社会治理的有益实践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示范。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内容。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环境、条件和方式的不断变化,党和政府致力于创新社会治理,形成了完整思路,取得了重要进展,收到了很好效果。但是也要看到,当前我国进入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社会稳定进入风险期,社会治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任务还很重。因此,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要求,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党的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制度安排是关键。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同时,还要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建立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相关实名登记制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社会在不断发展,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势在必行。改进社会治理,总的思路就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就是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多方参与治理;依法治理,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治理;综合治理,就是采用道德、规范、经济等多种手段来治理;源头治理,就是把治理环节向前端、向基层延伸。

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需要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依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极端宗教活动,为人民安居乐业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的安全屏障。

历史的发展,总有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大幕已经拉开,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的艰巨任务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肩上。我们党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跑好属于我们自己的这一棒,开创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新图景。

第四篇:《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⑦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

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⑦)

——如何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

《 人民日报 》(2016年02月05日 14 版)

“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全面小康的百年梦想,要靠党领导人民来完成。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着眼于新的形势和任务,就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作出部署,对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提出明确要求。站在“十三五”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肩负的任务更加艰巨、使命更加光荣。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创新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提高党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能力,使党更加坚强有力,才能带领人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

一 全面小康关键在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关键所在。回顾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无论是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时期,我们党都十分重视提高领导能力,团结带领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是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要带领13亿多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效应对“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情况异常复杂,任务极其繁重。新形势新任务是对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的一场“大考”,能不能通过这场考试、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也关系到党执政地位的不断巩固。

看世情,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演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散,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如何应对来自外部的风险挑战,抓住发展主动权,对党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看国情,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呈现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体制机制的深层次矛盾相互纠葛,新老问题错综复杂、交织叠加,提高改革共识度、把握发展平衡点、寻找最大公约数的难度在增加。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如何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党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看党情,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与肩负的执政任务总体上是适应的,但体制机制不健全、方式方法滞后、能力不足等问题越来越凸显。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由于缺乏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还是习惯于老思路、老套路,出现了“本领恐慌”和不敢作为的现象;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缺乏事业心责任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推诿扯皮,敷衍塞责;还有些党员领导干部作风问题仍然屡禁不止,“四风”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消极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如何不断提升自己,增强党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对党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新要求,只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化、法治化、专业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为完成新的历史任务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才能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问与答

问:什么是“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

答: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二 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如果把我们国家比作“中华号”巨轮,党就是总舵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航程中,要确保这艘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就必须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航船定好向、掌好舵。

当前,我们党领导人民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各种利益关系的复杂程度前所未有。没有党坚强有力的领导,没有党站在全局的高度制定发展战略、统筹各方面工作、协调各方面利益,完成这样艰巨繁重的任务是根本做不到的。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停滞不前,很大原因就在于执政党软弱无力、领导无方。

正是基于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我国发展航船始终沿着正确航道破浪前行。

制度化建设是根本。我们党是执政党,抓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是治国理政第一位的任务。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就是要完善相关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权限,理顺党政关系以及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使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坚强有力。应进一步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推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各级党委必须切实履行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职能,议大事、抓大事,强化重大事项的决策权、监督权,把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决策科学化是重点。决策是体现党的领导一种很重要的形式,强化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重点是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必须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准确预判经济运行的状态和走向,及时了解存在问题和潜在风险,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重大问题的决策,必须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评估论证,确保不发生重大的、方向性的错误。另外,还要善于借用“外脑”,注重发挥智库和研究机构的作用,善用信息手段增强决策的精准性。

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是基础。我们党有43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8700多万名党员,这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强大的组织资源和优势,也是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坚实力量支撑。要使“十三五”规划建议的各项举措落地生根,顺利实现各项目标任务,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固本之举。着力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激发全党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增强创造活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己身不正,焉能正人。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离不开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反腐倡廉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不能停步、不能放松。必须在取得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巩固反腐败成果,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专家解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季正聚(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一是坚持讲政治讲规矩,把纪律挺在前头;二是严字当头,继续保持反腐的高压态势;三是把党规党纪落实、落细、落小、落常、落长;四是振奋精神,消除“懒政”和“庸政”问题,凝神聚力,把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好。

链接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准则》和《条例》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一个倡导思想道德高标准,重申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优良传统作风,重在立德;一个开列违纪行为“负面清单”,划出了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触碰的底线。这两个党内法规是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党员干部的行为提供了对照标准和衡量尺子,对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 提高领导干部专业化水平

俗话说:“绣花要得手绵巧。”绣花要绣得漂亮,手必须灵活灵巧。同理,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能不能变为现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取决于领导干部的能力和素养。

现在,我国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分工日趋复杂、形态更加高级、国际国内联动更加紧密,对做好经济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分析形势还是作出决策,无论是破解发展难题还是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都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需要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迫切需要更多政策水平高、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多、善于做经济工作的领导人才。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在一些领导干部中,既有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也有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无所适从、不会为不善为的问题,存在素养和能力不适应的问题。那种习惯拍脑袋决策、仅靠行政命令推动工作的做法,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为此,“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提高专业化水平。领导干部的专业化水平,是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支撑。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有本领恐慌的意识,加强专业学习,加强调研思考,加强实践历练,努力具备较强的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

培养专业思维。思路决定出路,思维水平决定工作水平。能不能正确判断形势,能不能有效化解矛盾,能不能顺利推进工作,关键是看有没有专业思维。具体来说,各级领导干部就是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通过“苦练内功”,学习运用这些思维方式观察事物、分析问题,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专业素养。当今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和技术是制胜秘诀。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没有“几把刷子”,很难胜任新形势下的领导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抓紧学习掌握各方面知识,着力打造能力和素质的“升级版”。一方面要做到“博”,广泛学习掌握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知识,拓展横向知识面;另一方面要做到“精”,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深钻细研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真正成为内行领导。

掌握专业方法。方法是过河的“船”和“桥”,方法对头事半功倍,方法不对事倍功半。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果没有好的思路和办法,就难以胜任现在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法宝,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原原本本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努力学习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社会基本矛盾、社会普遍联系等分析法,更好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更加能动地推动工作。

链接

五种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

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

——摘自《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微评

◆党员干部要“有几下子”,全面小康会“快点步子”,人民群众才“多些乐子”。

◆群众参与多一点,科学研究足一点,意见征求勤一点,决策失误就会少一点。

◆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把群众工作当家业来做。

◆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

四 运用法治推动发展

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要把各方面工作纳入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我们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各级党员干部必须自觉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更好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按照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对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法治保障作出新的部署,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强调要坚持依法执政,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根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立法领导。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就是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重大任务,加快重点领域立法,坚持立改废释并举,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体制和程序,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促进严格执法。“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通过党的各方面领导,监督和促进政府执法部门严格执法。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通过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推行综合执法,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支持公正司法。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党支持公正司法,就是要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尊重司法规律,促进司法公正,加强对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等权利的司法保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同时,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不得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不得让司法机关做出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

带头守法用法。“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各级党政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守法,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法治观念,坚持依法决策,办事情、作决策都要考虑法律依据是什么、法律程序是什么。同时,还要积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健全各方面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切实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

链接

2015年11月中央政法委公开通报的5起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案例

1.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原庭长陈海鸥过问案件案。

2.江苏省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丁维和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案。

3.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原书记员刘一定过问案件案。

4.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检察院法警队法警李朝阳过问案件案。

5.云南省昭通市维稳办副主任彭泽高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案。

五 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2015年上半年,北京、上海等地先后制定并印发了社会体制改革系列文件,围绕社会服务体制改革、社会组织体制改革、街道体制改革、社区治理体制创新和社会领域党建创新等问题进行了部署,采取了一整套措施,初步探索出大城市创新社会治理的新路子。京沪两地创新社会治理的有益实践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示范。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内容。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环境、条件和方式的不断变化,党和政府致力于创新社会治理,形成了完整思路,取得了重要进展,收到了很好效果。但是也要看到,当前我国进入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社会稳定进入风险期,社会治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任务还很重。因此,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要求,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党的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制度安排是关键。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同时,还要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建立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相关实名登记制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社会在不断发展,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势在必行。改进社会治理,总的思路就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就是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多方参与治理;依法治理,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治理;综合治理,就是采用道德、规范、经济等多种手段来治理;源头治理,就是把治理环节向前端、向基层延伸。

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需要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依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极端宗教活动,为人民安居乐业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的安全屏障。

历史的发展,总有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大幕已经拉开,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的艰巨任务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肩上。我们党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跑好属于我们自己的这一棒,开创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新图景。

问与答

问:什么是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

答: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是由公安部牵头,国家统计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部门联合推进的一项重大基础工程,旨在建设一个覆盖全国人口、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以人口基础信息为基准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信息整合和共享。

问:什么是社会信用代码制度?

答: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是以公民唯一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社会信用制度,旨在实现公民和组织信息的统一共享,实现社会信用的全面覆盖,提高我国社会治理服务水平。

深阅读

1.《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2日。

2.《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2日。

第五篇:《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④建设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

建设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④)

——如何坚持绿色发展

《 人民日报 》(2016年02月02日 09 版)

近年来,在网络社交媒体中兴起“晒天气”的风潮:每有蓝天白云,微信朋友圈大都会被“天空蓝”刷屏;每遇雾霾天,“吐槽”大大增加,不少网友说“我也是醉了”。可见,空气质量好坏变得格外引人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我们该怎样留住更多蓝天,创造舒适宜居的生态环境呢?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上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强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可以说,坚持绿色发展,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 绿色是发展的底色

绿色,大自然最常见的颜色之一,常被喻为生命色、环保色。绿色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国古代就十分强调对自然的尊重,提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观点,这些认识反映了古人对绿色发展的朴素看法,至今仍给人以深刻启示。

绿色发展也是世界潮流。早在2008年,联合国就倡导世界各国推行“绿色新政”。世界许多国家都把绿色发展作为重要国家发展战略。如美国出台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日本推出“绿色发展战略”,把绿色增长的重点放在发展节能和可再生能源上;韩国提出“低碳绿色增进”的经济振兴战略,依靠发展绿色环保技术,实现节能减排、增加就业、创造经济发展新动力等政策目标。2015年11月30日—12月11日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也将全球气候治理的理念进一步确定为低碳绿色发展。在全球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道路势在必行。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先后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强调要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写入“十三五”规划建议,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责任担当,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深邃思考。

我国资源状况需要绿色发展。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紧张,人均耕地面积、淡水资源、森林面积分别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8%和12.8%,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长期以来,我国生产方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加剧了环境约束,越来越成为制约发展质量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缓解我国资源紧张的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环境形势需要绿色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2014年,在全国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161个城市中,有145个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许多城市常常被雾霾笼罩。水污染依然严重,在主要河流、湖泊设置的968个水质监测点的监测数据表明,有近四成水体被污染。镉、砷、铅、铬、汞等重金属污染严重,成为土壤中长期存在的“毒瘤”。“美丽中国”已经难以承受环境破坏之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

我国发展阶段需要绿色发展。“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污染呈现上升趋势,如果采取有效措施,就会达到峰值,经过拐点之后,环境污染程度会逐渐下降。从我国发展阶段来看,经过长期快速发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再不刹车就可能跌入“环境陷阱”。能否顺利越过这个坎,绿色发展就是关键抉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绿色发展。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环境恶化了,人们整天生活在雾霾中,见不到蓝天白云,那也算不上幸福,是得不偿失的。只有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使中华大地呈现出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的美丽景象。

权威声音

“十三五”时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窗口机遇期

陈吉宁(环境保护部部长):“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期,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窗口机遇期。我们将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坚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从改革环境治理制度入手,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制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水平,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二 功能定位谋划好

国土是绿色发展的空间载体。国土空间就如同一个家,需要分出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和储藏室等,让不同的区域承载不同的功能,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生态则生态,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2010年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把我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并明确了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各类主体功能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是主体功能不同、开发方式不同、保护内容不同、发展首要任务不同、国家支持重点不同。

建设主体功能区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几年来,在主体功能定位方面,我们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仍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大力加以推进。

推进“多规合一”。规划落实最怕不统一,各顾各的“一亩三分地”。中央出台主体功能区规划后,截至2014年12月,各地区都发布了本地区的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图和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目录,目的就是把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图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各主体功能区合成一张图、形成一个统一目录。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这样一来,各地区发展有方向,各类政策有遵循,社会监督起来也有依据。

加强政策配套。没有政策配套,再好的规划也难以落到实处。主体功能区建设要谱写出美丽乐章,必须健全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等配套政策,引导各类主体功能区把激励政策与限制、禁止性政策相结合,把开发和保护相结合,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谋发展,约束不合理的空间开发行为。比如,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优化开发区域,要求其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发展,防治“城市病”。

完善生态补偿。“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限制和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作出了牺牲,付出机会成本,因此要对其进行生态补偿。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开发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流域上游与下游通过自愿协商,采取资金补偿、对口帮扶、人才支持、协作开发等措施,实施横向生态补偿。完善生态保护财力转移支付制度,增加公共财政对生态补偿的投入,积极探索社会化、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使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回报。

微评

◆生态环境与民生密切相关,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零容忍”。

◆我们既要“求温饱”,又要“盼环保”,不能为了“温饱”忽略了“环保”,也不能只顾“环保”不顾“温饱”。

◆如果违反自然规律,一味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迟早会报复我们。

◆污染无地界,治理不能单打独斗,必须联合行动。

三 低碳循环可持续

2015年,受财政部等部门新能源汽车优惠政策的刺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火爆程度超出预期。从几年前少人问津到今天渐入佳境,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和接受。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后几年,随着政策效果逐渐显现,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新能源汽车的“华丽转身”,是我国推动产业低碳循环发展的一个亮点。

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是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使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我国的低碳循环发展从20世纪90 年代起步,在一些地方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作为一种较新的发展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十三五”规划建议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对低碳循环发展作出了明确部署,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总的要求是,要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时,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让低碳循环发展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建立现代能源体系。合理的能源结构和较高的能源效率是现代能源体系的两个基本特征。目前,我国能源结构还很不合理,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过高,2014年的煤炭消费比重高达66%,能源利用方式粗放,综合能源效率不足40%,比发达国家低15%—20%,如不改变,我国的能源供应将难以持续。我们将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要求,加快能源技术创新,推动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主动控制碳排放。实行低碳发展,核心就是降低发展的“碳依赖”。当前,我国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还处于比较高的阶段,实现202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的目标,需要以更大的力度和更强的措施,加强对高能耗行业能耗的管控,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同时,还要推动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鼓励绿色出行,降低人均碳排放量。

发展循环经济。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原则。形象地说,就是“变废为宝”,把废弃物真正转换为有用的东西。目前,我国能源资源需求呈刚性增长,废弃物产生量不断增加。据测算,仅城市生活垃圾,年清运量就有1.71亿吨,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极为迫切。“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晒政策

到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2015年5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发布,确定了到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

◆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

◆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

◆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

◆坚持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

四 资源利用高效化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源泉和条件。如果资源短缺,或者资源枯竭,将极大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人类都无法生存。

目前,我国水资源空间匹配性差,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缺水。水资源如此,其他资源亦然。一个时期以来,土地、能源、水资源等普遍吃紧,资源利用陆续亮起红灯,资源约束加剧,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形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强调要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以切实的措施破解我国资源环境面临的难题,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2014年,我国用水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4 项考核指标均达到控制目标。今后要继续守住用水总量、用水强度、节水标准“三条红线”,咬定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放松,合理制定水价,编制节水规划,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国家地下水监测系统,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坚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确保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

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我国虽幅员辽阔,但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要缓解这一矛盾,必须通过优化土地使用,调整建设用地结构,降低工业用地比例,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积极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坚持产能为本、保育优先、保障安全,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让耕地休养生息,保持可持续发展。

强化能源利用市场机制作用。市场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最有效的手段。长期以来,由于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权限模糊,以市场为导向的初始分配制度不健全,造成资源使用价格严重扭曲。为此,“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让资源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

倡导全民节约社会风尚。节约资源人人有责。如果我们平均每人每年节约1度电,全国每年可节约13亿多度电,相当于节约了52万吨标准煤、520万吨净水,减少了35.36万吨碳粉尘、129.61万吨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倡导合理消费,力戒奢侈浪费,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社会习惯。

五 环境治理出重拳

2015年的第一天,期盼已久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提出了对环境污染“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等狠招,成为治理污染的“钢牙利齿”,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环保法。环境保护部手握治污重典“强势环保”,公开约谈20多个城市的市长、叫停小南海水电站……中国环保制度将会更加严格。

由于历史积累的问题较多,我国资源环境形势严峻,存在环境质量差、生态受损严重、风险隐患高等问题,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和瓶颈制约。“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的要求,强调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实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环境质量指标。

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空气、水、土壤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近年来,空气、水、土壤污染严重,甚至触目惊心,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今后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战役。力争到2020年,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程度减少;水环境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环境治理需要联防联控、齐抓共管,跨区域、跨流域、跨领域联合作战,充分发挥多污染物综合治理的协同效应和区域流域的共治效应,推动形成改善环境质量的整体效果。

扩大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保护环境不仅要治理已有的污染,更要减少甚至杜绝产生新的污染,否则就会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怪圈。下一步最重要的是用好污染减排这一重要手段,在继续实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的基础上,增加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等约束性指标,实施区域性、流域性、行业性差别化总量控制指标。深入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到2020年,全国所有县城和重点镇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县城、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5%、95%左右。

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治理环境必须在完善制度上下功夫。“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通过扎紧制度的笼子,更好地保证天蓝地绿水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还对我国环保管理体制作出一项重大改革,就是提出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从体制上增强环境执法的统一性、权威性、有效性,让环保执法队伍真正强起来。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保护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屏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只有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让山更绿、水更清、林更密、田更肥、湖更美,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梦想才不再遥远。

链接

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

2013年6月1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了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1.减少污染物排放;2.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3.大力推行清洁生产;4.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加大天然气、煤制甲烷等清洁能源供应;5.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6.推行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新机制;7.用法律、标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8.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构建对各省(区、市)的大气环境整治目标责任考核体系;9.将重污染天气纳入地方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10.树立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的行为准则。

水污染防治十条措施

2015年4月2日,国务院出台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十条防治措施:1.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2.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3.着力节约保护水资源;4.强化科技支撑;5.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6.严格环境执法监管;7.切实加强水环境管理;8.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9.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10.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深阅读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人民日报》2015年5月6日。

2.《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人民日报》2015年9月22日。

下载新起点上的新蓝图《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①(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起点上的新蓝图《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①(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