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建设是兵团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区建设是兵团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农九师朝阳新区管委会光明路社区 杨霁源
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是兵团城市化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兵团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城市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兵团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1、大力推进兵团社区建设,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有企业破产重组以来,社会成员固定地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已被打破,大量“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同时大量农牧团场人口涌入师部和城市,社会流动人口增加,加上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致使城市社会人口的管理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 1
社区管理模式。随着兵团各师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现有城市的管理和服务不相配套,尤其是基层社会管理比较薄弱,大力加强和完善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显得十分紧迫。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和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能,企业剥离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大部分要由我国城市来承接。建立一个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也需要城市发挥作用。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的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与所在社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他们不仅关注社区的发展,参与社区的活动,而且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推动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广大居民的迫切要求。
2、大力推进兵团社区建设,是繁荣兵团居民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来,以社区建设为载体,活跃基层文化生活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呈现出扎实推进、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随着创建文明社区活动的深入开展,社区面貌明显改观,社会风气逐步好转,文明楼院、文明小区数量不断增多,对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引导居民爱祖国、爱兵团、爱社区,可以形成崇尚先进、2
团结互助、扶正祛邪、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经常组织具有社区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活动,可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紧紧抓住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社区服务与管理,可以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广泛调动社区居民“讲文明树新风,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3)大力推进兵团社区建设,是巩固兵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居民委员会不同程度的存在行政化管理的现象,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程度还不太高。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居民对社会事务的日益关注,居民委员会在管理和服务上力不从心,存在着责权利不统一、职责任务不明确、管辖范围过小、人员老化、工作条件差等问题。推进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保证社区居民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办法。社区作为基层管理的载体,保持良好的社区秩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通过开展社区建设使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都成为社区管理的参与者行政领导、社会支持、居民参与的社区建设新局面,是党的关怀通过社区渗透到每个角落。把居民有效地组织起来,让居民在参与中受教育,在实践中提高素质;才能将社区将社区治安、辖区环境、社会管理的各种问题解决在基层,3
化解在萌芽状态,保证一方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以社区为立足点,通过深入开展社区安全、社区教育、社区服务以及各种群众性文化、卫生、体育和科学普及活动,增强居民的社区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逐步形成爱社区、关心社区事业的良好氛围。这是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也是兵团在新形势下提高居民素质,发展城市建设,搞好社区建设的良好契机。
二、兵团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
(一)不断完善社区体制建设
一是明确定位,加强指导,是搞好社区建设的基础。兵团、师部、社区指导办、职能部门四者在社区改革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改进方法,达到思想上及时接轨,观念上迅速更新。二是科学谋划,严格考核,是搞好社区建设的保证。不论抓社区体制建设,还是抓社区服务,我们始终坚持了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无论领导如何变动,始终保持工作的延续性。同时制定了各层次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标准,加强督促检查,实行奖惩到位,这是实现社区改革的保证。三是坚持两手抓,同步发展,是搞好社区建设的前提。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很抓制定规范,措施配套,人员素质等一系列软件建设,再进一步促进硬件升级。四是发挥优势,多方参与,是搞好社区建设的关键。加强与驻区单位、部队、学校的联系,定期走访。一方面主动为各驻区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积极提供利民便民服务,方便职工生活;另一方面,争取
驻区单位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持。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是及时调整和健全了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坚持以居民区为单位,建立党支部,坚持居民区党支部与居委会同步设置。通过多种方式,创造条件,实现“一居一支部”的目标。对社区内各类企业以外来务工经商党员较集中地场所,凡具备条件的都应及时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二是进一步明确社区党总支的地位和职责。明确社区党组织是居民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通过抓好党建工作来推动其他工作深入开展,促进其他组织的配套建设。三是加强社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优化社区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和知识文化结构,提高班子的战斗力。有计划的对社区干部进行培训,全面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素质。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加强对社区党员的管理,逐步形成以社区党支部对组织关系在社区的党员行使直管权,对组织关系在辖区单位的党员行使参管权,对组织关系不在辖区单位但住在社区的党员行使协管权为基础,以在职党员联谊会为载体的新的组织管理体系。
(三)不断拓展社区服务职能
1、一是对分散在社区内的服务人员,由社区服务站进行逐个调查摸底,登记造册。经培训后按服务技能发证上岗,有社区服务站统一管理,建立一支专业化服务队伍。二是不断扩大志愿者
队伍,广泛动员社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定时、定向、定任务来为居民志愿服务,把行业优势与志愿者服务结合起来,满足社区成员的多种需求。三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服务设施,对各类便民利民服务网点,在确定服务项目,规定收费标准,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纳入社区管理。四是鼓励失业人员根据居民需求,兴办幼儿园、托老所、维修队、生活服务中心等服务实体,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五是引导社区单位、居民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劳资等形式投资社区服务业,兴办服务实体,促使社区服务向第三产业拓展。
2、抓住重点,将服务落到实处。(1)把下岗失业职工服务作为重点,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寻找再就业岗位。(2)把为残疾人、老年人和特困户服务作为重点,努力为各类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服务。(3)把为外来人口服务作为重点,积极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解决租赁房屋、计划生育、子女上学等困难。(4)把解决居民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重点,大力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活动。
3、落实保障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保障制度上,按照属地管理、社会化发放的原则,建立以民政、劳动部门为责任的主体,社区协助行政的责权利统一,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国有企业下岗失业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囊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在内的
社会保险体系”,“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在社区办理,把社会保障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健全社区服务信息网,提升社区服务保障功能,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在社区形成一个政策配套,措施配套,运行配套的社会保障网。
(四)发扬兵团特色的社区建设
生产建设兵团是在我国进行宏伟的建设时期用毛泽东思想缔造出来的,既适应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又适应保卫社会主义需要的一种新的组织和新的产物,是党政军企一体化的特殊组织。它肩负着三个队的使命,发挥着四种力量,担负着屯垦戍边,保卫边疆,增强民族团结的历史任务。结合兵团和兵团社区建设的发展,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应兵团特色社区建设的新路子,即转变行政职能,加强社区建设的五项原则:面向社区,工作重心下移;费随事转,财随责走;责、权、利配套;以人为本,资源整合;加强管理,拓宽服务渠道的兵团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思路。在社区建设中,还有一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优良工作作风、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严格纪律观念的干部队伍,他们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讲奉献、讲科学、能吃苦、能战斗。有一个好的发展思路和一支好社区工作者队伍,兵团社区建设将会克服困难,发挥优势,运用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促使兵团社区建设稳步快速发展。
三、努力实现兵团社区建设发展目标
兵团社区建设在十来年的探索和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形成了具有兵团特色的社区建设发展模式,并为今后社区建设的目标做了进一步明确。
——居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强化社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居民公约及科学文化知识宣传,活跃社区文化,不断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文明意识。
——社区服务进一步拓展。社区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站得到加强,以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探索社区服务化的路子,充分发挥在再就业、便民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社区环境进一步美化。在完成主要街面道路小区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向背街小巷、小区、城郊结合部整治延伸。加大旧住宅区、郊区河道和环保综合整治力度,绿化美化环境。
——社区管理进一步有序。坚持把稳定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民间纠纷预防、疏导能力。积极采取措施有效控制入室盗窃等多发性案件,预防火灾和交通事故的发生,不断增强居民群众的安全感。
——社区教育进一步深入。以提高居民整体素质为宗旨,充分发挥学校、成人培训学校、社区教育课堂的作用,构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实现辖区中小学全部对社区开放,建立不同层次的不同类型的社区教育网络。突出抓好青少年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满足社区成员多层次的教育需求。
——社区文体进一步活跃。坚持每年一次社区文化月活动和全民健身宣传月活动,推行各社区特色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社区文化、楼群文化、家庭文化活动,形成各具特色群众文化活动。
——社区设施进一步完善。采取多方集资、多元投入的方法,分步骤抓好社区硬件建设。逐步建成社区建设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努力实现各社区200平方米以上的活动室、图书室、办公室的配套设施。
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要在社区管理体制、社区运行机制、社区理论研究等方面不断创新,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意识和前瞻的眼光,立足实际,总结经验,把握发展趋势,确立新的理念,指导实践,从而将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化社区。
2010年4月28日
第二篇:兵团社区建设论文
城镇化建设是推进兵团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兵团新建市镇的增加,城镇社区建设就成为提高城镇化管理水平,完善城镇服务功能的重要平台。
一、兵团城镇社区建设的现状及特点
(一)兵团城镇社区建设的现状
兵团社区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建立发展至今,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兵团现已建成692个社区,其中城市社区116个(含34个隶属市镇管理的师直社区),团场团部小城镇社区420个。城镇社区占兵团社区总数的77.45%,居住人口占兵团人口总数的65%。目前兵团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0%。
兵团社区建设的目标、任务、职能、组织机构更加明确,社区自治组织开始在社区管理中发挥主体作用。特别是处理兵团特殊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过程中,形成了党委领导、行政主导、民政牵头、各部门协同、市场运作相配合的社区建设机制,实现了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同时有效地运用了市场和社会力量进行社区管理。兵团社区建设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目前兵团城镇社区除具有社区一般意义上的服务功能、社会管理功能、文化建设功能和经济发展功能以外,还具有鲜明的屯垦戍边的政治功能,发挥着“三大作用”。
(二)兵团城镇社区的模式特点
由于体制的特殊性,兵团的城镇社区不同于地方地方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社区的模式,兵团城镇社区建设模式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了多样化的格局。
城市社区模式:其管理体系为“师(市)民政局、社区指导办→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城市社区模式主要以石河子市、五家渠市、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为代表,共有82个。这一模式是以街道确定社区的空间范围,强化了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关在社区行政管理中的承上启下作用和地位,社区的服务功能发挥相对较好。
师直社区:兵团现有34个师直社区。其管理体系表现为“师民政局、社区指导办→社区”。主要是以师部为中心,根据地域分布,将空间范围内的居民和单位纳入社区管理,形成了与同城的地方社区相对独立的社区。如农五师、农九师、农十师、农十四师等师部师直社区。近几年有些师直社区开始注重加强与同城地方社区的交流,形成了与地方共建共荣的融合型社区,如农一师、农二师、农三师、农四师等师直社区。
团场小城镇社区:团场小城镇社区目前共有420个,主要是以团部为中心,向附近的连队延伸。社区的组织形式为社区服务中心或社区居委会,其基本管理模式为“团场社区指导办→社区服务中心(或社区居委会)”。目前兵团各团场社区大都实行这种管理模式。
二、兵团城镇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兵团城镇社区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兵团跨越式发展与长治久安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兵团城镇社区的功能日趋完善,并形成了兵团社区自身的特色,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兵团城镇社区的体制改革滞后于社会结构的变化
兵团的体制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体制,长期以来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管理相对集中,行政主导作用不仅在经济领域较强,而且在社会管理方面也表现为统得过死、管得太宽,导致社区管理“政社不分”、层级组织不全、自治功能不强。随着兵团城镇化的发展,兵团城镇不仅经济结构在发生深刻变化,而且由人口结构、资源配置主体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和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及关系方式等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但与之变化相适应的城镇社区管理体制并没有真正形成。城镇社区管理体制不顺的主要原因是兵团在处理特殊体制和市场机制的关系时,缺乏对兵团社区管理体制与市场机制对接的思考和研究,存在着行政职能转换较慢,社区自治功能和推动社区发展的市场这一辅助功能发育不完善。
(二)城镇社区的规划不合理
在兵团城镇社区的设立方面,有很多不是以集中的居民区为单位,而是采取片区和以团场为独立单位划分的。以农十师城镇社区为例,北屯师直社区分为幸福社区和阳光社区。两个社区是以城区东西两大片区划分而成。其中北屯幸福社区辖区面积6.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3万人,下设仅有一个分站,总编制4人。居民居住分散,点多面宽,社区管理粗放,社区服务资源难以满足居民的需求。另一方面,社区新的居民区在不断建设,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却没有同步规划、同步建设。188团是一个城郊中心团场,团场小城镇社区分三个片区,一个是新城区片区(含北屯城郊地区的部分连队),一个是进入团场片区,还有一块是居住在北屯团结路东区的离退休人员片区。其社区规划与师直社区在空间范围上相交叉,给社区服务与管理带来了很多不便。城镇社区空间布局上的不合理,导致社区之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封闭式发展,缺乏统一协调,建设雷同,缺少特色。
(三)城镇社区的职能不清楚
城镇社区的资源是有限的。随着“单位人”变为“社区人”,随着政府和企业将大量的社会工作转移到社区,社会和社区自身在对社区职能认识上判别不清。表现在:一是机关行政部门与社区的职能不清。前者将后者当作自己在基层的业务部门,下派大量的工作业务,使社区应接不暇,出现有些工作弄虚作假。例如对于上面繁多的报表,采取“七分估计、三分统计”的办法;对各部门名目繁多的检查考核,基层以形式主义应对上级的官僚主义。二是城市社区的街道办与社区的职能不清。城市街道办仍处于社区建设与管理的主体地位,应该由社区居委会承担的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综合管理事务,却由街道办包办。街道办管办事务太多,居委会的代议者和监督者的功能不能发挥,例如居委会的选举,由街道办直接参与和运作,居民参与程度很低。三是各级组织权责不清。“权随责走”的工作机制不能真正得到落实。四是团场社区服务中心与物业公司职能重叠,在具体服务工作中,物业公司缺乏监管,履约程度低,居民投诉问题较多。
(四)经费保障不足
资金不足是城镇社区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受兵团职能多重性的特殊体制约束,城镇社区建设难以得到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足够的支持,社区建设投融资体制比较单一。目前兵团城镇社区建设资金来源主
要由国家项目拨款、师团自筹、社区物业收费和社会捐助几部分组成。对于团场城镇社区而言,资金的自筹部分是团场的预算拨款部分,主要资金来源是从团场土地承包收益中提取。一方面随着职工减负政策的落实,团场从土地承包中获取的收益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机关各部门许多业务工作相继进入社区,城镇社区服务项目不断增加,社区发展资金缺口会越来越大。以北屯城镇阳光社区为例,2009年阳光社区财务预算为67万元,其中人员经费支出58.68万元;办公经费支出18.32万元,两项共计支出77万元,资金缺口10万元。
(五)城镇社区力量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
据调查,许多城镇社区的管理人员大部分属于机关或部门分流人员,人员结构相对老化,且编制少。在社区自治水平不高的现实情况下,一些城镇社区的服务功能不能充分发挥,距离居民的期望和要求相差甚远。
基础设施及配套的服务设施不完善具体表现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功能不配套。近几年尽管通过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工程的实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呈递增趋势,但由于社区自身底子差,长期投入不足,引进资源有限,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
(六)团场城镇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淡薄
一是从参与意识来看,相当一些团场职工群众虽然生活在社区,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属于社区建设的主体,甚至错误的认为社区建设完全是政府行为。二是从参与人数和参与人员结构来看,相当多的社区居民,尤其是中青年居民和居民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社区建设活动人数少,在许多社区,经常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的主要是少数老年人。三是从居民参与的内容来看,主要局限于出席居民会议、楼院卫生清扫、文体健身等一般性社区活动,还很不深入和广泛。四是从权利与义务来看,现在社区把福利给了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在不断改善,但没有把责任和义务给居民。
三、兵团城镇社区发展的对策
(一)推进兵团城镇社区体制改革
兵团城镇社区建设在体制上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如何与现行的市场机制相对接,发挥市场在各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二是如何与现代社会转型相对接,以适应社会结构变化、人口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需求结构变化对社区服务提出的新要求。三是如何与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相对接,建立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共享机制。四是如何与社会行政相对接,发挥好政府依法行政与社区自我管理的作用。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创建新的社区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以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为基础的新型社区组织框架,构建起职责明确、协作互助的社会组织网络,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共同建设社区。
第二,改革街道的行政运行模式。在城市社区管理中,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要努力转变政府职能,从根本上解决对社区事务管得严、统得死、包办过多的传统管理方式,使其发挥对社区建设的规划、指导、组织、协调的职能,强化其服务功能。要把本该社区做的事项还权于社区,推进“政社分离”,发挥居民自治的作用,讲求社区事务的程序化运作。
第三,积极探索“费随事转”的新机制。城镇社区承担着大量的由政府和上级机关部门交派的工作,这给经费本已十分紧张的社区带来很大的压力。上级下派给社区的工作任务,可以根据具体工作任务,以政府支付劳务报酬的方式,来解决工作过程中形成的费用。“费用跟着工作走”的办法,一方面确保上级下派的工作任务能够较好完成,另一方面避免由于工作开展增加社区经济负担。从而促进互助、协调工作机制的形成。
第四,给足人员编制,规范人员管理。目前兵团城镇社区管理人员编制缺口较大,有些团场成立社区指导办后,编制却不到位,人员占用原社区工作人员的编制。按照管理归属,团场城镇社区指导办人员编制应纳入机关社政科编制,而不能挤占社区编制。社区编制应根据其管理区域范围的大小和服务功能发挥的实际,给足编制。
(二)搞好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
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兵团跨越式发展与长治久安战略任务的一个重要载体,要优先发展。国家民政部对我国未来10年的社区建设提出的目标是:“力争用五年的时间,把全国80%以上的城乡社区全面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把所有城乡社区全面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兵团城镇社区整体同步实现国家规定的发展目标,任务十分艰巨。要完成这个目标,首先应做好城镇社区规划。
兵团各级党委要将社区建设纳入城镇规划之中,在城镇社区规划中要坚持便于管理和服务,便于整合社区资源,便于形成地域性和居民的认同感,便于体现和发挥居民委员会和社会组织作用的基本原则,科学划分社区。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新建的居民小区必须把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纳入项目建设,并与住宅区开发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一方面积极将城市社区向城区延伸,将团场小城镇社区向连队延伸,逐步建立城市与城区,团场城镇与连队居民点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格局,使城区和连队居民也能享受城镇拥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另一方面,采取团部附近连队向团部城镇集中,偏远连队向中心连队居民点集中的办法,实现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尽可能利用小城镇建设对各种资源的集聚效应,来推进城镇社区的建设。
(三)不断完善城镇社区的各种功能,突出兵团城镇社区特色
一是完善城镇社区的服务功能。通过健全城镇社区的运行机制,发挥行政机制、互助机制、志愿机制、市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覆盖城镇社区居民的服务体系。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设置服务窗口,优化工作流程,规范服务标准,推行“开放式办公”、“一站式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服务需求。二是发挥社会管理的功能。随着兵团社会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城镇增加了大量的“无单位归属人员”,对这些居民的行为控制、思想教育、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和生活服务只能依靠城镇社区组织来实现。城镇社区因此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重要场所和实现社会整合功能的基础单元,并在客观上被要求发挥更多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整合的功能。三是完善社区的文化管理功能。例如组织开展居民的文体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青少年社会化教育活动、对居民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培训等。四是发挥社区的经济功能。社区通过生产经营来获取资金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目前兵团城镇社区经济功能的发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政府或企业为解
决社区工作经费而给社区划拨一定的资产让社区经营;另一种是团场把包括生产经营在内的各项权利给予社区,让社区承担起生产经营和社会管理职能。实行此种方式的有农六师奇台农场三个进入团场的城镇社区,农十师181团团场城镇社区。五是突出兵团城镇社区屯垦戍边的政治功能。兵团的特殊使命要求兵团城镇社区一方面要维护自身的稳定,一方面要发挥维护周边安全的辐射作用,另一方面要肩负维护祖国稳定的重任,充分发挥“三大作用”,处理好“三大关系”。
(四)完善兵团城镇社区建设的政策
兵团城镇社区建设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内地社区的成功经验,制定出推动社区建设的好的政策;另一方面要根据兵团体制的特殊性、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独特的政治地位,积极争取好的政策,用足、用好国家的各项政策。一是要制定健全兵团城镇社区建设机制方面的政策措施,形成党政统一领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要制定城市公共服务向团场小城镇社区,团场小城镇社共向连队延伸的政策措施,引导各种公共服务进入社区,鼓励优质社会资源参与城镇社区建设。三是要制定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四是扶持城镇社区经济的发展,增强其造血功能。
(五)切实加强党对社区建设的领导
城镇社区基层党组织是社区工作的领导核心。兵团城镇社区要在把握“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方向”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加强和改进社区居委会建设工作,努力构建党委领导、行政主导、民政牵头、全社会参与的社区建设机制,建立健全城镇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实现党的组织领导、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六)提高城镇社区的自治水平
一是要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城镇社区组织体系。二是要健全以基层群众自治为基础的城镇新型社区管理机制,形成和完善社区管理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水平。三是要善于将社区居民中的热心人、有号召力和组织能力的人吸纳到居民自治组织当中,发挥其积极作用。以222团城镇社区为例,该团城镇社区文幸小区的各小区在辖区每栋楼
选出一名群众基础好、有威信的中心户长或居民代表,具体负责小区居委会和居民之间的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等,在小区开展的一系列日常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区层次化的管理,实现了用社区的资源来解决社区的事情,使有限人力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四是想方设法吸引居民广泛参与社区工作。城镇社区工作应以居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过去在社区管理中,较多的考虑政府的利益,这样以来老百姓没感觉,不愿参与社区事务。因此,一方面城镇社区工作要从实际出发,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广泛征求意见,确立服务项目;另一方面,要通过深入开展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民主管理实践,以社务公开、民主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多建立一些活动团队,培育一些新的团体组织,来吸引有各种爱好和特长的社区居民参与进来,使广大居民有机会进行广泛的人际交流,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实现社区的和谐稳定。
(七)加强城镇社区的基础建设
一是加强城镇社区基础组织的建设。完善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协商议事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机构的建设,明确各组织的责权利关系,推进社区管理的民主政治进程。二是提高城镇社区工作人员素质。通过选聘、培训和工作实践的锻炼,提高社区各组织成员和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掌握和运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工作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做好群众工作,提高服务质量。三是不断完善城镇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社区服务的载体,它能够凝聚社区居民的人心、人气,提升社区共同体意识。在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方面,一要充分利用好中央财政对兵团公共事业发展的保障政策,加大建设力度;二要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重点建设社区综合服务站,完善城镇社区相关文化活动设施建设;三要做好资源整合工作,遵循简单实用、功能多样的原则,利用好社区现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加快推进兵团城镇化进程
—贯彻落实兵团党委六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评论之六
2010年07月08日19:05 来源:《兵团日报》
兵团党委六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加快推进具有兵团特色的城镇化体系建设,力争到2015年兵团城镇化率达到60%,2020年达到70%。”
加快城镇化进程,这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发展壮大兵团、更好地发挥兵团作用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为屯垦戍边这一千古之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对于促进兵团经济结构战略性大调整和发展方式战略性大转变、发展兵地融合经济、增强屯垦戍边事业的凝聚力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必须紧紧围绕这样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继续做大做强石河子市,大力推进创新型试点工作,不断增强其对天山北坡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结合各自区位优势,加快阿拉尔、五家渠、图木舒克新建城市的发展;根据中央要求,积极筹划新建城市,选择集中连片、战略地位重要、经济基础较好、资源承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垦区中心城镇,科学规划、重点发展,适时申请设市。将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以中心团场为基础,引导团场人口和二三产业向团部居民点集中,加快团场城镇发展。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改造升级现有城市道路、供水设施和供热采暖系统,推进污水及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及利用,加快连接团场城镇天然气主干管网建设,加强居民点环境整治,推进城市与团场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和社会管理一体化,逐步解决团场城镇公共设施维护和运行管理
问题;继续推进各类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各类园区交通、电力、信息网络、供排水等基础设施水平,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创造条件。
加快城镇服务业发展。围绕城市和团场城镇化建设,加快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步伐,以生产基地为源头完善农产品供应链,提高农产品交易、物流水平,推进团场城镇标准超市、农贸市场建设,培育专业批发市场和小商品交易市场;加快发展房地产业,构建以兵团城市、兵地共建城区和团场城镇为平台,以商品房、保障性住房为重点的住房体系,使房地产业成为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培育壮大旅游业,发展农业观光、边境旅游、绿洲生态和沙漠探险等特色旅游,开拓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渠道,打造"中国屯垦旅游"品牌;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口岸仓储等重点工程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生产管理、商务、公共服务、群众生活、生态环境建设等各领域的应用;引导兵团企业开展服务外包业务。
时不我待。从安营扎寨到设市建镇,表明了兵团发展壮大的辉煌业绩,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实现兵团这一重大战略目标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按照科学发展要求
按照科学发展要求
扎实做好审计工作
本刊讯:1月31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钟阳胜同志出席全省审计工作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钟副省长说:2006年,我省各级审计机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努力服务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取得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审计理念和工作思路得到进一步强化;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审计工作创新取得积极成果;审计队伍建设明显加强。对2006年我省的审计工作,省委、省政府是满意的,应给予充分肯定。国家审计署对我省审计工作也给予高度评价。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各级审计机关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关于做好2007年的审计工作,钟副省长要求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纪和经济犯罪问题,继续加大效益审计力度,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水平,为推进依法治省、依法行政,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科学和健康发展、加快和谐广东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要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一是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促进依法依规用财和公共财政建设;二是积极开展效益审计,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三是加强涉农资金审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四是加强国有企业审计和金融审计,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和地方金融机构的规范管理与风险防范;五是加强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六是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监督,促进社会诚信建设。
钟副省长还要求加强审计机关的自身建设:要坚持依法公正审计的原则,提高审计执行力和公信力;要加强审计管理,推进审计方法和手段的创新;要加强廉政,树立良好的审计形象;要加强学习,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钟副省长号召全省审计人员,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省审计工作的新局面,为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和实现全省人民的富裕安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在全省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广东省审计厅厅长 曾寿喜(2007年1月31日)
同志们:
我就贯彻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精神和华华省长的指示,落实钟阳胜常务副省长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2007年的工作安排讲几点意见。
一、2006年全省审计工作回顾
2006年,全省各级审计机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九次会议精神,按照年初“一个服务,五个深化”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全省经济工作中心,努力服务构建和谐广东,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全省共完成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5261个,查出违规金额53.78亿元,为国家增收节支18.48亿元,查出损失浪费问题金额10.88亿元,发现侵害人民利益问题金额2.17亿元,审计查处移交司法纪检及其他部门经济案件79件,提出审计建议7226条。审计工作为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进依法行政,促进依法理财,维护群众利益,加强廉政建设,为构建和谐广东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搞好预算执行审计,促进依法理财。
2006年预算执行审计呈现四个特点:一是注重反映预算执行的总体情况。全省预算执行审计既披露问题,又肯定成绩,重点反映各地各部门执行党委、政府宏观管理决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人大代表关心的议案落实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并从宏观管理上提出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的建议,促进预算的改革和细化。对违规变更预算,未按规定缴纳预算收入等等问题进行了纠正。二是突出重点意识加强。2006年,全省审计机关加大了对预算编制的审计力度,突出审计上级补助收入在财政预算中反映不完整问题;重点审计专项资金分配不规范、挤占挪用现象普遍、使用效益不高问题;针对虚增预算收入问题,加强财政收入真实性的审计力度;加强了非税收入及管理不规范审计,重点揭露违反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等问题,为规范预算管理,促进公共财政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审计意见建议质量有新的提高。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建议制定针对性整改措施536项、建立健全规章制度235项。各地预算执行审计的成果大部分进入市委、市政府宏观决策圈,预算执行审计的作用和效果得到较好体现。四是省级预算执行审计有新的亮点。按照预算执行审计一体化的工作思路,以促进建设公共财政为目标,改进审计组织方式,加大审计现场和成本管理力度,审计工作在促进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拨款的同时,收到良好效果。
(二)专项资金审计促进规范管理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006年的审计工作积极配合省委、省政府“十件大事”、“十大工程”和“十项民心工程”重大决策实施以及构建和谐广东各项决策的落实,全年组织全省审计机关对省财政安排用于扶持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省人大议案资金等10类专项资金进行了审计或审计调查;各市、县审计机关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对科教、文卫、农林、水利、环保和其他基础建设专项资金,进行了审计和调查。审计从加强沟通、完善管理、严格审核、资金公示、跟踪问效、责任追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省有关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积极整改,各项整改措施和应纠正资金已基本到位。
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了涉农资金审计力度。全省审计机关在预算执行审计中把涉及水利、国土、农业、林业项目的资金列为重点,深入检查资金拨付、管理使用情况。惠州、梅州、揭阳市审计局从预算执行审计入手,开展市、县两级涉农预算资金审计,揭露和防范转移、截留、挪用农业资金,产生较好效果。我省审计机关还结合农村税费改革,会同有关部门对全省部分乡镇债务进行了审计,提出了可行的审计建议。
(三)固定资产投资、企业和金融审计取得较好成绩。
2006年是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省政府出台了对省财政拨款兴建的重大工程项目实行审计监督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对省财政拨款的重点投资项目,必须实行全过程审计监督,从政策上为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
2006年,全省开展投资审计,共完成审计及调查项目1131个,核减投资16.02亿元。有关部门及时整改,促进了重点建设项目加强管理。
在企业审计方面,组织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对邮政企业2005的财务收支审计,向省政府提出深化邮政企业改革,提高资产质量的建议,得到省政府肯定。
以促进防范金融风险,规范管理为目标,金融审计质量有所提高。将经济责任审计与金融审计紧密结合,促进了规范管理和内控制度的完善。完成国外贷款及援助11个项目公证审计和审计调查,审计建议为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发挥了较好作用。
(四)抓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重点资金的审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配合确保省委、省政府惠民、利民政策措施和资金使用的落实,始终是审计工作的重点。2006年全省审计机关围绕保护群众利益,深入开展重点专项资金审计。一是住房公积金审计,维护了住房公积金的安全。二是开展农村合作医疗专项资金审计,得到了省领导充分肯定。三是加强对土地、直接补贴等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维护了农民的利益。四是围绕社会、民生热点问题,积极开展审计监督。主动配合地方经济工作重点,化解矛盾,落实政策。
(五)配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积极开展效益审计。
2006年,全省效益审计注重项目选择,拓宽审计思路,共开展效益审计及调查项目2067个,涉及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专项资金以及外资运用等多个领域。一是效益审计所占比重明显加大。全省有七个地级市均达到40%的水平,深圳、中山效益审计项目的比重已超过50%。这表明,我省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正在向“两个并重”目标迈进。二是效益审计目标更加明确。经济效益审计和调查,为促进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提高资金效益发挥了作用。三是注意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有机结合,取得很好效果。
(六)经济责任审计平稳发展。
2006年,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明显扩大,审计内容更加明确、行为更加规范、结果的利用更见成效。全省共完成经济责任审计2329人,查出违规金额24.53亿元,损失浪费6.39亿元。根据审计结果移送纪检监察20人,移送司法机关6人。一是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更加有力。二是任中审计得到强化。三是推广县委书记、县长“捆绑审计”,乡镇及经济发达地区村、组集体经济审计受到全国关注。四是风险意识明显增强。各地完善了一批经济责任审计从立项到操作,从联席会议制度到审计成果利用的规范性文件,提高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效能,规范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行为,减少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七)审计机关“人、法、技”建设取得新进展。
2006年,全省各级审计机关以排头兵实践活动为动力,审计机关“人、法、技”建设有新的提高:
1.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审计法》,审计法制建设和审计规范化有明显进步。各级审计机关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学习《审计法》。《广东省预算执行审计条例》的起草工作基本结束;全省“四五”普法成效显著,省厅分别被审计署和省政府评为全国、全省先进单位;加强了与检察、公安部门的联系配合;严格审计复核和审计质量把关等制度,审计管理明显加强。
2.审计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各级审计机关加大工作力度,审计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2006年,全省审计机关计算机网络建设、人才培养、硬件补充都有所加强。在审计署组织的2006AO应用实例评选中,我省有2篇获优秀奖,8篇获应用奖。在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评选中,我省11篇材料入选“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计算机辅助审计取得初步成果。
3.积极推进县级审计机关建设。省厅党组把加强县级审计机关的建设作为“固本强基”的基础工程认真来抓,各处室与17个县(区)审计局对口联系,“结对子、一帮一”的做法,促进了县级审计机关班子建设、审计质量、基础设备、机关管理的进步。全省加强对县级审计机关建设的指导,取得了良好效果。
4.抓好队伍建设。各级审计机关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创新,取得较好成效。一是排头兵实践活动成效明显;二是加大班子建设力度;三是廉政责任制得到落实;四是审计培训取得好成绩;五是审计公告工作有所进展。
2006年,全省审计机关的信息综合、计划管理、文秘督办、档案保密、审计科研、对外交流和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都有明显进步。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审计署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体审计干部勤奋工作、开拓奉献的结果。
我省审计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全省审计队伍的素质,特别是审计人员的宏观意识、创新意识、政策水平,以及审计技术、技能和手段与工作的发展还有较大差距;二是审计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与形势的要求还有差距;三是按照新修订《审计法》的要求,审计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认真解决。
二、2007年审计工作任务
2007年,全省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工作全局,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审计工作的各项要求;坚持审计工作的二十字方针,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完成各项审计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审计在推进依法行政、促进依法理财、维护群众利益、加强廉政建设、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的职能作用,为推进构建和谐广东作出新的贡献。
根据这个指导思想,2007年,我省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以预算执行审计为第一要务,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财政资金的经济效益、党政领导人的经济责任、解决民生问题的专项资金和国有企业资产等方面的审计监督。具体抓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继续深化预算执行审计。
预算执行审计是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审计机关的第一位任务。2007年的预算执行审计,要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落实情况,注重把握和搞清各级政府预算执行的总体情况。要以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为重点,以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审计为基础,坚持把揭露问题和规范管理,促进改革结合起来,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层面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政府部门严格依法理财,推进公共财政建设。一是加强对部门预算单位的审计,促进建立科学的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二是对政府部门所属二、三级单位的审计调查,注意披露管理混乱及严重违法违规问题,促进规范管理。三是强化对其它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促进部门专项资金的有效使用和规范管理。反映和揭露预算编制不规范、预算约束软化等问题,推进预算执行审计向深层次发展。2007年省级预算执行审计,除财政税务审计外,共安排14个省直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促进强化和规范预算管理。各市、县深化预算执行审计,除要关注上述重点,积极配合省审计厅搞好上述单位的审计外,还要结合当地实际,对本市、本县资金量大、有预算资金分配权和下属单位多的部门,有计划的开展重点审计,推进本地预算执行审计的深化。
(二)大力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审计。
政府安排的重大投资项目直接体现各级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和重点,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2007年,各级审计机关要围绕贯彻落实省政府《对省财政拨款兴建的重大工程项目实行审计监督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实施意见的各项规定,省厅要尽快制定贯彻省政府实施意见的具体办法。各地要按实施意见要求,突出抓好财政投入资金量较大、分布相对集中,关系国计民生的涉农、防汛、环境、生态保护及污染治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审计,重点审查项目建设投资的真实、合法、效益,在摸清工程建设和资金管理总体情况基础上,突出重点,确保质量。要高度关注重点建设项目的质量效益,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问题,促进减少损失和节约资源。要促进规范投资行为和工程管理,对重点工程项目全程跟踪审计,不仅要关注项目资金、概算、招投标,还要审查项目建设是否存在弄虚作假、挤占挪用、偷工减料,是否存在关键部位的关键材料以劣充优,严重工程质量及损失浪费问题。通过审计促进加强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要重视规避审计风险。各级审计机关不得参与工程项目的决策和管理。当前的条件下,要充分利用社会审计的力量,在审计部门的主导下,开展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要与财政部门的投资审核中心协调沟通,互相配合,形成合力,优化资源,推进投资审计向纵深发展。各市、县审计机关要结合实际选择地方重点建设项目开展审计监督。
(三)多出效益审计精品。
效益审计是审计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创新的重要途径。2007年,全省审计机关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探索更有效的途径,在全面开展效益审计的同时更加突出重点,多出精品、提高水平、扩大成果。要注意积累和总结经验,在审计实践中,提高每个效益审计项目的针对性、规范性和科学性。把效益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投资项目审计、企业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结合起来,大力提高效益审计的效率、质量和水平。要继续加大效益审计项目在审计工作量中的比重;抓好重点、总结典型材料,在出精品方面多下功夫;要改进审计方法,可以采用专项审计调查为主,通过揭示某个方面、某项资金存在的损失浪费问题,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减少损失浪费、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标。同时,要关注行政效能问题,结合建立问责制度,选择特定项目探索开展行政绩效评估。
(四)规范经济责任审计。
我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有了较好的基础。当前,要根据中央、省委的要求和全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会议的部署,按照“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要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专项审计、企业审计结合起来,把离任审计和任中审计结合起来,切实完成好各级组织人事部门交办、经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讨论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要加大任中审计的力度,把监督关口前移,更好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作用,减少损失,保护干部,惩处犯罪,规范管理;要努力扩大审计面,在逐步做到县级以下领导干部逢离必审的同时,积极稳妥的开展地厅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要加强法规建设,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提高审计报告质量,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处理,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重点关注国家环保政策、土地政策落实情况,关注政府财政负债,尤其是县、乡两级负债情况,促进规范财务预决算,会计核算和开支审批、完善乡镇财务管理;关注领导干部在重大决策事项的程序和效果,有无擅自决策失误或管理缺位,损失浪费、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促进领导干部依法履行职责。
(五)创新企业审计。
温总理在听取审计部门汇报时强调:审计部门“除对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外,还要开展对重点企业的审计。”近几年,我省企业审计侧重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财务审计相对弱化。当前,我们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创新和深化企业审计。要把全面把握,突出重点,整改规范,提高效益作为企业审计的总体思路,要关注企业资产负债的真实性,关注企业资产质量和资产处置的合法、合规性,关注改制企业职工利益的保障情况,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重点检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内控制度及执行情况,特别关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因决策失误、管理不善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及重大损失浪费问题,严肃查处内外勾结、弄虚作假、侵占国有资产的行为,把强化监督与为企业服务结合起来,把对国有企业的财务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加强管理,节能降耗,减少污染,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效益。省厅及各市审计机关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一至两家国有企业开展财务及管理审计,各县级审计机关也要结合实际,适当安排企业审计工作。摸清家底,核实盈亏,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和业绩,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007年,各级审计机关要积极配合查处商业贿赂工作,把发现和揭露商业贿赂线索作为企业审计的重要内容开展工作。在审计过程中,要重点查处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和政府采购等案件多发领域和国家公务人员的商业贿赂行为。强化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严格企业营销费用的审计,把省委、省政府关于治理商业贿赂的部署落到实处。
各市审计局和省厅有关部门都要按照分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各自审计管辖范围选择一到两家重点企业,加强审计监督。各县级审计机关也要结合实际,适当安排企业审计工作。
(六)强化专项资金审计。
随着国家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政府用于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服务方面的资金会更多。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要加强对政府转移支付、涉农惠农、文教、卫生、医疗、扶贫、救灾、社保、环保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关注弱势群体,促进各项惠民政策和资金的落实。2007年审计署安排社保,新农村建设、中央支农转移支付,国土管理、土地出让金及土地开发资金,和外国政府贷款等四个方面资金的审计和审计调查。我省各级审计机关,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选择好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省级预算执行安排农村教育、救灾复产、农村卫生等9个专项资金开展审计,涉及地方各审计机关的要认真配合,搞好审计。各地要根据当地中心工作,有重点地开展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促进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要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涉农资金的审计力度。围绕省委、省政府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积极开展对涉农资金如农机议案资金、水库移民议案资金、易地开发耕地资金、农村信用社改革专项资金、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专项资金的审计。要通过检查涉农资金的分配和拨付使用情况,促进惠农政策落实到位;通过监督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促进完善制度,提高管理水平;通过揭露和查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通过对审计情况的研究分析,提出审计建议,促进完善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审计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地位越来越重要。按照审计署的安排,我省将开展农业银行审计,同时安排对财政扶持农信社改革专项资金等项目的审计调查。注重检查金融机构管理和内控制度的薄弱环节。各市审计机关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防范金融风险的要求,针对地方金融机构监管薄弱、隐患较大的情况,开展地方金融机构审计。
三、几点要求
为切实完成好2007年的审计任务,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要按照温家宝总理提出的“依法、程序、质量、文明”的要求和黄华华省长、钟阳胜常务副省长的指示,努力提高审计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审计工作科学发展。为此,提出如下几点要求:
(一)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提升审计工作水平。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审计机关要践行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更新审计工作理念。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广东的自觉性,把监督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树立审计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审计理念。加强审计现代化建设,推动审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审计机关要有创新精神。包括审计理论创新、审计方法手段创新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我省各级审计机关要重视审计理论创新,结合地方审计工作实际,力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创新审计成果,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全省审计实践的发展。要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审计方法手段,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特别是运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审计的能力,提升审计管理效率和质量水平。要创新审计管理模式,优化和整合审计资源,加强审计成本控制;科学地规划审计项目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实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抓住审计工作的关键环节,建立责任制度。保证审计质量,保护审计人员;积极稳妥地推进审计公告制度,充分发挥审计公告的积极效果。三是制定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是当前形势对审计工作的要求。各级审计机关要紧跟形势发展,认真研究和谐社会建设中审计的地位和作用,要坚持以审计创新为动力,以提升审计成果质量为核心,以加强审计管理为基础,以“人、法、技”建设为保障,全面提高依法审计的能力和水平为目标,按照审计署的要求制定好本地区的审计发展规划,省厅也正在研究制定相关的工作规划,提出促进审计工作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明确工作重点,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审计项目质量。
严格依法审计、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是国家审计的重要职责,也是审计机关执政能力的体现。我们要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有效履行职责和确保审计项目质量:一是认真贯彻《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100条),规范审计行为。要根据审计法的规定,研究修订我省相关审计工作规范,进一步规范审计业务文书,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各级审计机关要不断总结经验,搞好质量控制。二是要坚持把握总体,突出重点。这是提升审计项目质量的基础和关键。要认真开展审前调查,在全面分析和把握总体的情况下选择好审计重点。选择群众反映强烈、领导关注的事项、资金或单位,进行重点审计。抓好项目审计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在每个项目的审计中要始终关注五个方面的问题:重大违法违规、经济犯罪和腐败问题;违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重大问题;失职渎职等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的问题;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体制、制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审计监督职能作用,审计项目质量才有可靠的保证。
(三)加强审计机关自身建设,夯实审计工作基础。
审计机关自身建设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基础。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要把搞好自身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按照温总理“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经得起考验、高素质的审计队伍”的指示和审计署的要求,切实搞好审计机关自身建设。首先要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其次要抓好审计机关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第三要加强作风建设;第四要抓好廉政建设;第五要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育培训;第六要加强审计制度建设,规范审计行为;第七要毫不动摇地搞好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运用计算机技术审计的能力;第八要切实加强县级审计机关建设。
2007年,是全省审计机关迈进“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次会议精神,提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水平,审计工作任重道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致,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为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和谐广东、法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方振慰会长在省审计学会四届三次理事扩
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2007年2月1日)
各位理事、各位同志:
依据《广东省审计学会章程》的规定,并受学会常务理事会的委托,现在,我向本次理事扩大会报告学会2006的工作和2007的工作安排意见,请各位理事审议,并请出席会议的其他各位代表提出意见。
一、2006学会工作的主要情况
2006,省审计学会在省审计厅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省委九届九次、十次全会,以及全国、全省审计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审计厅的工作规划和《中国审计学会2005至2009年审计理论研究规划》要求,围绕审计工作中心,认真开展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宣传工作,努力做好审计书刊的编辑出版和对外交流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四届二次理事会确定的各项任务。
2006学会开展工作的基本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1、组织召开了粤港澳审计理论与实务研讨会。为了加强粤港澳三地审计界的联系与沟通,经与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审计署协商,联合举办粤港澳三地“计算机审计”和“效益审计”两个课题审计理论与实务研讨会,会前共收到粤港澳三地提交的论文18篇。
2006年12月中旬,在广州召开了“粤港澳审计理论与实务研讨会”,粤港澳三地代表有近50人参加了研讨会,其中,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审计署和香港华人会计师公会共有7人参加了研讨会。在会上有14篇论文进行了交流,与会代表围绕“计算机审计”和“效益审计”两个专题,开展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通过研讨会,交流了经验,提出了审计对策,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与会代表通过研讨,形成了以下一些主要观点:
在计算机审计研究上,与会代表认为:要开展对计算机系统的审计,注意解决计算机联网审计中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建立计算机审计指南,规范计算机审计的程序和方法;要加强计算机审计的风险防范,建立质量控制机制;要加强计算机审计的管理和培训工作,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
在效益审计研究上,与会代表认为:要建立和完善效益审计的法规制度,规范效益审计工作;要严格效益审计的程序,改进审计方法,并从依赖实质性测试过渡到“风险导向审计”;要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要加强审计业务培训,提高效益审计水平和质量。
通过研讨会,进一步加强了粤港澳三地审计界的沟通了解,有利于三地相互学习借鉴,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研讨会开得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
2、组织召开了全省“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和谐社会制度建设与政府审计”两个课题审计理论专题研讨会。按照2006的工作计划,学会在组织全省审计机关和学会的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方面,主要抓了“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和谐社会制度建设与政府审计”两个课题的研究,全省大部分地级以上市审计机关、审计学会都参与了研究。
自2006年2月份,学会将课题研究通知发下后,全省各市审计机关、审计学会共有17个单位申报了研究课题,会前共收到各市提交的论文30多篇。学会于2006年12月下旬,在广州召开了全省审计理论研讨会,有22篇论文在会上进行了交流。与会代表通过研讨,总结了经验,分析了现状,找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与会代表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
在“深化预算执行审计”课题研究中,与会代表针对当前预算执行审计中存在的审计法规滞后、还有审计盲点、内部协调不够等薄弱环节,提出了以下主要对策:要加强预算审计的法制建设,完善预算审计法规;要树立大局意识和创新意识,改进审计方法;要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扩大审计覆盖面,减少审计盲点;要加强计算机审计和培训工作,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要加强内部协调,整合审计资源;要加强审计跟踪工作,促进整改措施的落实;要加强预算审计的信息反馈工作,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等。
在“和谐社会制度建设与政府审计”课题研究中,与会代表提出要通过审计监督,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通过审计监督推进依法行政,促进民主法制建设;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促进廉政建设;要推进效益审计,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要加强专项资金审计,维护群众的利益;要抓好社会热点问题审计,化解社会矛盾等。
研讨会上的一些论文,在理论上具有前瞻性,在工作上具有指导性,对审计实务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3、组织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研究。学会通过《广东审计》杂志,组织了一批文章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文章针对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时效性差、成果利用不够、审计力量不足和存在评价风险等问题,提出经济责任审计要加强领导,健全制度;要加强审计的计划性,与预算审计相结合;要采用“捆绑式”审计,对县长、县委书记一块审;要加强审计人员培训,提高审计质量;要分清责任,谨慎评价;审计成果要与干部的任免、奖惩相结合,实行审计公告制度等对策,对审计实务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4、组织了全省2006—2007立项课题的申报工作。按照审计理论研究规划,学会于2006年2月份,将“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审计”和“政府审计资源整合与利用”两个课题,作为2006—2007全省跨的立项课题,组织各单位开展了课题申报工作。
至2006年4月底,“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审计”课题共有17个单位申报,“政府审计资源整合与利用”课题共有21个单位申报。学会已于2006年5月份,对申报的课题办理了立项审批手续。在各单位于2007年上半年提交论文后,将在适当时间召开两个立项课题研讨会。
5、完成了中国审计学会的立项课题———和谐社会与国有企业审计研究。本课题是中国审计学会2006-2007的立项课题。至2006年7月份,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写出了近3万字的研究报告,报告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要抓住国有企业审计重点,选好审计的切入点;要完善审计程序,提高审计的透明度;要改进审计方式,加强专项审计调查;要整合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等。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已在中国审计学会的课题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并通过了验收结项,已编入了中国审计学会的“立项课题论文选编”,将在近期正式出版。
6、组织申报了中国审计学会立项课题———转型社会条件下政府审计职能定位研究。本课题是省审计学会与中山大学联合研究课题,已于2006年5月份,获得中国审计学会2006-2007重点课题立项。课题组已于2006年6月份向中国审计学会提交研究大纲,9月份报告了研究进度和研究思路、主要观点等。本课题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将于2007年上半年完成研究工作。
7、完成了审计署下达的“香港、澳门审计年鉴”的编写工作。根据审计署有关部门的要求,组织了香港、澳门2005审计年鉴的编写工作。已于2006年7月份,向审计署提交了8000多字的港澳审计年鉴修改稿,将编入《中国审计年鉴》于近期出版。
8、组织了《国家审计的改革与发展》(暂定名)一书的编写工作。
9、评选了立项课题优秀论文。按照课题管理办法的规定,于2006年7月份召开了立项课题论文评选会,在2005的23篇立项课题论文中,评出二等奖5篇、三等奖6篇(一等奖空缺)。
(二)审计书刊的编辑出版工作有了新的成果。
认真抓好编辑出版工作。全年编辑出版的《广东审计》、《广东省财经审计法规选编》和《广东省立项审计课题论文汇编》等书刊共计173万多字。
l、《广东审计》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有了新的进步。为了继续办好《广东审计》,更好地为审计工作服务,我们及时调整了办刊工作思路,采取了一些措施:围绕审计工作中心,做好审计经验、审计成果和审计信息的报道;加强通联约稿工作的针对性和计划性,保证了稿件的来源和质量;调整了栏目,增强了与读者的亲和力;加强了刊物的审校工作,保证了编校质量;改进了刊物的版面设计,树立了良好的外观形象,受到了审计人员和有关方面的好评。
2、《 广东省财经审计法规选编 》编校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在《 广东省财经审计法规选编 》(简称“法规选编”)的编印工作中,一是认真做好“法规选编”的编校和刊印工作,注重提高内在质量,保证了“法规选编”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二是认真做好“法规选编”的整体设计和编排工作,改进“法规选编”的外观形象。
3、编印了《 广东省立项审计课题论文汇编 》。对2005年全省立项审计课题论文进行了编辑修改,编印的53万字的《广东省立项审计课题论文汇编 》已于2006年5月出版。“汇编”中的论文在理论上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对审计业务工作和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三)审计宣传工作得到了加强。
1、加强了审计宣传报道工作。通过《广东审计》认真宣传报道全省审计工作的经验、信息和动态,并做好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全省的一些重要会议和全国审计机关职工运动会等重要活动的摄影宣传报道工作。
2、积极宣传和推广审计理论研究成果及审计法规。2006年向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和市级学会赠阅了中国审计学会编印的《审计论文选编》、《中国审计学会立项课题研究报告》和《广东审计》、《广东省财经审计法规选编》及《 广东省立项审计课题论文汇编 》等书刊,为基层开展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3、认真抓好审计书刊的宣传发行工作。为加强全省的审计宣传工作,扩大审计的社会影响,努力抓好《中国审计》和《中国财经审计法规选编》等书刊的宣传和征订工作,被审计署有关部门评为2006审计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四)开展了对外交流活动。
1、加强了对外学习考察和交流活动。学会于2006年3月组织了l2名会员到埃及、南非,学习考察开展效益审计和环境审计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撰写的考察报告已刊登在2006年第3期《广东审计》杂志上。
2、加强了与港澳台地区审计界的沟通与联系。经与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审计署协商,2006年联合组织召开了粤港澳审计理论与实务研讨会,加强了三地在审计理论方面的沟通与协调;加强了与香港社会审计界及其他有关方面联系与合作,邀请香港审计界的学者来粤作了审计讲座;还与香港华人会计师公会、澳门注册核数师公会,分别开展了工作交流。2006年学会还派员参加了中国审计学会赴台学术交流活动,与台湾审计界进行了工作与学术交流。另外,学会还通过与港澳审计界加强了资料交流。通过各种交流活动,加强了与港澳台审计界的交流与合作。
3、加强了与各省审计学会的工作交流。2006年9月,省审计学会在新疆召开的全国审计学会秘书长会议上,秘书处介绍了开展广东省审计学会组织和开展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中国审计学会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审计学会还组织了5人,到新疆、甘肃、青海三省区,与各学会开展了工作交流。
另外,学会还与各省、市、区审计学会加强了资料等方面的交流工作。2006年先后将广东出版的《广东审计》、《香港和澳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广东省立项审计课题论文汇编》和《审计论文选编》等与各省、市、区学会进行了交流。
(五)做好学会的日常工作。
学会秘书处注意抓好学会的日常工作,保证工作计划的落实。2006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做好审计理论研究的组织协调工作。
2、积极与香港、澳门有关方面加强联系沟通,开展了工作和学术交流;积极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出国学习交流和考察工作。
3、大力推动各市学会的组建工作。2006又有云浮、佛山市两个市成立了审计学会。目前,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已有17个市成立了学会。
4、认真做好各种会务工作。2006,学会先后完成了学会的常务理事会和理事会、全省审计理论研讨会、粤港澳审计理论与实务研讨会、全省审计宣传座谈会、专家学者座谈会,以及优秀论文评选会的会务工作。
5、学会还组织各市审计机关、审计学会的部分人员参加了中国审计学会的培训活动。
6、做好学会的日常管理和年检登记等工作。
各位理事,各位同志,总的来说,2006年省审计学会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预期的工作目标。审计学会工作成绩的取得,这是在审计厅的领导下和各市审计学会、各有关院校,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的,是各位理事、广大会员,以及学会秘书处共同努力的结果。
总结学会一年来的工作,主要有两点体会:一是围绕审计工作中心,坚持为审计实践服务的方针,是做好学会工作的前提。学会在组织开展审计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只有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贯彻科学发展观,增强宏观意识,围绕审计工作中心,开展审计理论研究、审计宣传、审计书刊编辑出版,以及对外交流等工作,是做好学会工作的前提;二是加强内外协调,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是做好学会工作的重要条件。学会在工作任务重、人员少的情况下,除了加强工作的统筹安排和日常管理外,主要是根据工作计划,抓好落实,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同时,学会还加强了大专院校、各市审计学会,及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争取各大专院校、各市学会,及其他有关方面的支持,这是学会做好工作的重要条件。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也感到学会的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是:一是在一些地方审计理论研究的群众性还不够;二是审计理论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力度和措施还不够;三是对外交流活动的渠道、力度都有待于开拓和加强。对于这些薄弱环节,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改进和加强。
二、2007学会主要工作安排
2007年省审计学会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省委九届九次和十次全会精神,全国和全省审计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审计工作中心,继续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中国审计学会2005至2009年审计理论规划》,努力开展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宣传工作,做好审计书刊编辑出版,积极开展对外审计交流活动,为发展广东审计事业做出新贡献。
2007学会将主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抓好审计理论课题研究。
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是审计工作的重要方面,各级审计学会和广大会员要重视和积极参与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在审计理论研究中,要坚持以实践为导向,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认真选择研究课题,抓好重点课题的研究,增强审计理论研究的实用性、指导性和前瞻性,更好地为审计实践服务。根据我省的情况,2007学会的审计理论研究,主要抓以下几个课题研究:
1、抓好全省2006-2007两个立项课题的研究。2006年上半年,全省各市审计学会、院校申报的“政府审计的资源整合利用”、“信息化条件下的计算机审计”两个研究课题,将于今年上半年提交论文。学会在对研究成果进行审查验收后,将在7月份前后,召开这两个课题的理论研讨会。
2、抓好全省2007三个一般课题的研究。为适应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和审计管理创新,学会于2007年主要抓好“涉农资金审计与新农村建设”、“深化经济责任审计” 和“审计行政管理”三个课题的研究。最近学会要正式下发课题研究通知,将对今年的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3、继续抓好中国审计学会2006立项课题———我国政府审计职能定位研究。本课题是2006年中国审计学会批准的立项课题。广东要根据中国审计学会对广东课题组研究思路提出的修改意见,调整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并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抓好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争取在今年5月份前提交研究成果。
4、组织参加中国审计学会2007立项课题的申报工作。参加中国审计学会确定的立项课题申报工作,在4月份前,要提交立项课题申报报告。
(二)加强审计宣传和审计书刊的编辑出版工作。
审计宣传是学会工作的重要任务。学会要紧密结合各项工作任务,进一步加强审计宣传工作。
l、做好《广东审计》的编辑出版工作,进一步提高刊物质量。《广东审计》杂志是宣传审计工作和审计理论研究成果的重要阵地。2007年刊物要继续围绕广东审计工作中心任务,做好审计宣传工作。要及时宣传报道广东审计工作经验、理论研究成果、信息动态和方法等,提高刊物宣传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同时,要加强刊物的编校工作,进一步提高刊物的质量和水平。
2、做好《广东省财经审计法规选编》的编辑出版和分发工作。《法规选编》既是审计法规宣传的阵地,又是审计业务人员开展业务工作的工具书。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法规选编》的编校工作,提高编印质量,并做好《法规选编》分发工作,提高时效性。
3、做好《广东审计论文选编》和《粤港澳审计论文汇编》的编辑出版工作。要将2006、2007年全省审计理论研讨会的部分论文进行修改,编印《广东审计论文选编》,并将2006年粤港澳审计理论与实务研讨会的论文编印《粤港澳审计论文汇编》。
4、做好《审计改革与发展》专著的编审出版。做好本书初稿的审查修订,做好出版前的准备工作。
(三)开展对外交流活动。
为学习国内外、境内外的审计经验和方法,宣传广东的审计工作形象和成就,要充分利用广东的优势,积极开展学会的对外交流工作。
要做好对外交流活动的协调工作,争取尽可能组织部分会员到国外开展审计学习考察和交流活动。同时,要继续加强与港澳审计界、国内其他省、市、区审计学会的交流与合作。
(四)加强学会的组织和制度建设。
要加强各级学会的组织建设,尚未成立学会的地级以上市,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两年内成立审计学会。学会还要根据全省审计机关人员变化情况,做好学会理事的增补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学会的工作,还要制定和完善学会工作的有关规章制度。
(五)抓好学会做好日常事务工作。
要加强学会日常工作的计划和管理,并做好学会秘书处工作。要做好各种会议的筹备、组织协调和保障工作;学会要加强对各市学会工作的指导,促进市级学会工作的开展,将在适当时机召开全省各市学会秘书长工作座谈会。
另外,学会还要组织人员参加中国审计学会举办的业务培训班。
最后,我还要再强调一下学会的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是学会工作的重要任务,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开展得好不好,我认为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群众性的理论研究工作开展得怎么样;二是看审计研究成果的质量。目前,全省范围的群众性审计理论研究工作,从总体上来看还是不错的。虽然还有所欠缺,但与前几年相比,已经有了比较大的进步,还要进一步发动广大审计人员的积极参与。审计理论研究的质量,比前几年也有了提高,但离审计工作的要求,离中国审计学会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当前,在审计理论研究中,要下点力量抓研究质量。怎样提高审计理论研究的质量,我提出四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是各级领导要重视和支持审计理论研究工作。首先,是学会理事,特别是担任审计机关领导职务的理事,要提高对审计理论研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重视和支持审计理论研究工作。要积极做好审计理论研究的组织协调,配备好研究力量,并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其次,是要建立激励机制。对研究成果突出的审计人员,要给予奖励;再次,担任领导职务的理事,要亲自带头开展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在审计理论研究中,不能只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要尽可能地亲自参与课题研究,要把好研究方向,提出具体的研究思路和观点,保证研究质量。
二是要借鉴国内外审计理论研究经验和成果,开展我们的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开展审计理论研究,要有开阔的眼界,要掌握国内外审计理论研究动态,不能搞自我封闭。因为,国内外审计理论研究成果是我们开展审计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我们的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只有建立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少走弯路,提高研究的起点,保证研究的水平和质量。
三是要从审计工作的需求出发,提高审计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审计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审计实践服务。因此,学会开展审计理论研究,在选题上要坚持为审计工作服务的方向,面向审计工作需求,努力提高审计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当前在审计理论研究中,要抓住审计实践中的一些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研究,为审计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如,当前,为配合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对社保和涉农等资金的审计理论和方法研究;为配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要研究如何将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相结合等内容的研究;为配合审计技术方法的改进,还要进一步抓好计算机审计的研究。
为了使审计理论研究更贴近审计的实践活动,在审计理论研究中,还要加强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是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基本功,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只有加强调查研究工作,才能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总结出对审计实践有指导性的审计经验和审计理论,提出有可操作性的审计对策和建议。
四是要整合研究力量。学会作为与各方面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要认真做好审计理论研究的筹划和组织协调工作,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研究课题选定后,就要组织力量落实研究任务。省审计学会在审计理论研究中还要继续坚持学会、机关和院校三结合。各市审计学会,除了要把审计系统的人员组织起来开展研究以外,也应该把有关院校的研究力量,以及其他部门的力量组织和整合起来。今后,各市审计学会申报省审计学会的课题,要以课题组的名义申报,要运用集体的智慧开展研究。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形成研究合力,才有利于提高审计理论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各位理事、各位同志,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认真贯彻全国和全省审计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审计厅领导的要求,认真做好学会的各项工作,为广东审计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广东省优秀审计论文评选办法
(2007年1月23日,由广东省审计学会第四届三次常务理
事会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鼓励全省广大审计实务、教学、科研及其他关心审计事业的人员积极开展审计科研活动,总结审计工作经验,发展审计理论,繁荣审计科学研究,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参评优秀审计论文的作者对象:
(一)省内从事审计和与审计相关的实务、科研工作人员。
(二)省内大专院校从事审计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人员。
第三条 优秀审计论文评选,每两年进行一次。
第四条 参评的审计论文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参评的审计论文应是按照省审计学会科研课题计划撰写的(因立项课题将专门组织评选,故不列入本办法的评选范围),或在省级以上(含省级)刊物上发表过的论文。
(二)参评的审计论文必须是参评者自己撰写的论文。
(三)参评的审计论文应是在规定的参评时段内撰写的,并未参加过其他部门组织的论文评选。
(四)参评的审计论文字数一般应控制在3000—8000字。
第二章 组织领导
第五条 评选工作由省审计学会和科研所负责筹备和组织实施。
第六条 为了加强对评选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优秀审计论文评委会,负责对参评的审计论文进行评选。
(一)评委会每两年一届,评委每两年一任。
(二)评委会由下列成员组成:
评委会人员由省审计厅有关处室、审计学会、审计科研所和有关院校的专家学者等代表组成。
(三)评委会成员应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政策业务水平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
2、思想作风正派,能够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做到严谨认真,实事求是。
第三章 评选标准
第七条 优秀审计论文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符合要求,具有创新性。即按选题计划,抓住审计工作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并在审计理论与实务等方面具有创新和发展。
(二)观点正确,具有科学性。即论文的观点要符合四项基本原则、审计基本理论、业务工作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三)切实可行,具有指导性。即在发展审计理论,完善政策法规,规范审计行为,指导审计实践,提高审计质量等方面有较大的影响或作用。
(四)行文严谨,具有规范性。即立论新颖,论述充分;逻辑严密,主题突出;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文字简练,行文流畅。
第四章 评选方法
第八条 评选优秀审计论文应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发出通知。
评选前,由省审计学会发出《优秀审计论文评选通知》。
(二)推荐上报。
按照《优秀审计论文评选通知》的要求和评选标准,由各单位在所属范围内进行征集、推荐,经审查后填写《优秀审计论文推荐表》连同参评论文一并报省审计学会。
参评的审计论文,不得署作者姓名及所在单位名称。
(三)组织初评。
省审计学会按照收到参评审计论文的先后顺序,进行登记、编号后,将论文和《论文评审登记表》一同分送各评委,各评委在审阅参评论文后,提出奖励等级并签署评语;召开评委会对参评审计论文进行评比。
(四)审查确定。
初评工作结束后,评选结果经领导审查后,公布获奖论文。
第五章 奖励办法
第九条 优秀审计论文奖励设置下列奖励等级:
一等奖1—3篇、二等奖4—6篇、三等奖6—8篇、优秀奖若干篇。每届评选优秀论文的各奖励等级名额,由评委会视具体情况研究确定。
第十条 优秀审计论文的奖励方式:
(一)凡获得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的优秀审计论文作者,均由省审计学会颁发相应等级的奖励证书。
(二)凡获奖作者,均由省审计学会颁发相应奖励等级的奖金。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审计学会常务理事会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7年2月1日起试行。
看,那一双双美丽的眼睛
张玉玲
人们常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一个人的眼睛,我们往往可以直达对方的内心。那么你,曾经看到过她们的眼睛吗?
那一双双鹰一般敏锐的眼睛。
在我的心目中,审计,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职业,是一片每多了解一分便多热爱一分的天地。在国家审计这一方保障国有资产安全的战场上,巾帼,从来都不让须眉。
你看,小型水库议案资金审计组的小梁同志!她工作认真细致,潜心挖掘案件线索,因为她和她的伙伴们严谨认真的工作,窜改、伪造上级部门文件,导致资金违规落入私企囊中的涉案人员才得以被揪出原形,移交法办。
在繁冗枯燥的数字里关注国有资金的去向,在堆积成山的账册中查证笔笔支出的真实。这精准的眼光背后,是审计女干部专业的技术水平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从蛛丝马迹中觅得国有资产流失的点滴信息,凭一份对人民负责的热血情怀追根究底。这辛劳的身影背后,是审计女干部对这份职业的敬重和时时在身的使命感。试问,“经济警察”的队伍里,少了红妆,怎会完满?
那一双双山一般坚定的眼睛。
有“粮食”,就可能会有蛀虫。审计干部查出国有资产流失,自然有人紧张有人忧,所以不要诧异有人送红包消灾,也不要诧异有人给恐吓电话威胁。久经沙场的审计干部,自然不会给乱花迷了眼,也不会给纸老虎吓破胆。
你看,2005年预算执行审计市县一组的小余同志!面对延伸企业总经理的红包诱惑,她坚守原则纪律,不为所动,廉洁从审。据不完全统计,市县一组在半个月内,就多次拒绝被调查企业的“吃请”。
自古先人就教导我们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作为人民的公仆,心里的那杆秤更要始终摆得平放得正,要始终放着老百姓,放着国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道理,我们的审计女干部们,怎会心里没数?
那一双双水一般清澈的眼睛。
预算执行审计是监督公共财政资金支出的重头戏。为了向人民群众出具一份有份量的审计报告,我们的审计干部争分夺秒,跟时间赛跑,身体不适,也要披挂上阵。
你看,不辞奔波、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小黄、小刘,带病出差、轻伤不下火线的小陈、小冯和小宁;还有翻山越岭,深入乡村民居,追踪每笔资金去向的老刘、小陈和小丘。
没人有怨言,也没人计得失。既然工作需要,那就甘于奉献。审计干部们清澈的眸子里,装的是国家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装的是国有资产的安全。不信就问问我们的排头兵们,一定听得到她们自豪的宣言!
那一双双春一般温暖的眼睛。
长江后浪推前浪。无论什么领域,想要始终葆有长久的生命力,生生不息,要得是历史经验代代传承。我想,对初初入职的新人而言,老同志除了审计干部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让人敬佩,其对后辈谆谆教导、倾心相授的师者胸怀更是让人肃然起敬吧。
站在你身后,耐心地告诉你如何去分析眼前正在处理的财务数据;走在你身侧,告诉你未来工作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相应的应对之道;坐在你身旁,倾听你提出的问题,一起讨论可行的解决方案。也许我没有办法一一道出她们的名字,但我知道,她们的眼神,从来都是温暖的,从来都让人如沐春风。亦师益友的身影后面,看得到碧海蓝天的广阔胸怀。
那一双双海一般深情的眼睛。
在审计部门,业务处室的办公室常常是掩着门的。国家审计的性质决定了国有资产流到哪里,我们的审计干部就要去到何方。
你看,强忍母亲病故悲痛的小何,通宵守护住院父亲的大刘,还有小孩生病却无暇照顾的小郑!在紧张的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中,她们都兢兢业业、不求索取,努力克服着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矛盾,没有一人轻言放弃。
我们常说,女性多半还是归于家庭的。只是当初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接下来便只有坚定地走下去。也许没有办法经常帮爱人煲一份靓汤,也许没有时间常常陪在女儿身旁做功课,但那看向亲人的眼神里,满满的,都是爱。且因了那份愧疚,她们更加懂得珍惜每一天握在手的幸福,更加懂得怎么去爱生命当中的至爱亲朋。在家庭与事业之间,她们,用心地扮演着每一个角色。
透过一双双美丽的眼睛,我们看见审计事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看见大家小家之间的唇齿相依、丝缕牵连,我们看见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前景,我们看见审计女将们站在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最前线!
你看到了吗,那一双双美丽的眼睛?
(作者单位:省厅人教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强化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李绪填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胡锦涛总书记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发展和继承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的理论成果,创造性地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要求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基本要求和规范结合起来,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内容作出了高度概括。审计机关是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职能部门。对于审计工作人员来说,“八荣八耻”同样是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指导性标杆,是审计人员进一步做好审计工作的精神指南。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审计事业肩负的历史使命出发,深刻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努力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实践者,强化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审计人员是国家公务人员,担负着为国家、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可以信赖的审计信息,揭露违法违纪案件,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安全运行的神圣职责。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国家和群众的利益。而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特别是职业道德素质、廉洁从审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为此,开展“八荣八耻”教育,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规避审计风险,是审计机关要着力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人们在评价历史得失时,往往把官员道德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时代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那么,在评价我们审计机关工作的好与差时,人民群众也就会以审计机关人员的道德修养来衡量审计机关的政治文明程度。如果审计人员不以荣为荣,不以耻为耻,嘴上讲廉洁,行动搞腐败,审计干部队伍风气不可能正起来,必然会污染社会风气。如审计署通报的河北沧州审计员接受招待猝死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一定反响,给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公生明,廉生威”,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将审计监督权与高尚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执政境界和监督效果。光荣与耻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知道什么是光荣,也就明确了什么是可耻。我们要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既要培养光荣感,也要注重羞耻心。知耻近乎勇。因此,对于审计干部来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项需要自觉带头履行的责任。
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正是对审计人员提出的道德要求。审计要服务于大众,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背离于人民的审计工作是被人民所唾弃。审计部门作为综合经济监督部门,其职责就是对各级权力部门和单位能否正确执法进行监督,把国家的利民、富民政策落到实处。凡是为老百姓谋福利办实事的就坚决支持,大力弘扬;凡是歪曲国家政策坑害老百姓的就坚决予以查处。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了人本思想和执政为民思想,为新形势下更好地坚持“人本审计”的宗旨,加强审计机关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所以,我们审计人员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履行好审计的职责,着力解决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坚决查处损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违规违纪问题,使审计工作体现执政为民的要求,让老百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客观需要。“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同样也是审计人员道德规范和奉献精神的基本内容。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团结友爱、艰苦奋斗等价值取向,正是审计人员履职监督尽责所必须牢固树立和自觉恪守的。但是,一些审计机关由于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在市场经济自身的弊端多种因素影响下,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是非不明、美丑不辨、荣辱不分,见利忘义、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丑陋现象时有发生;等等。审计机关面对道德建设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维护审计队伍良好形象,促进公正执法。首先要强化自身的职业道德意识,明确审计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要将职业道德建设作为构建和谐审计机关的有效载体,引导审计人员深入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践行“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使审计系统内部形成比学习、比工作、比贡献,学理论、学业务、学经验的良好氛围,在社会上率先垂范,做道德楷模,树立严格、公正、廉洁的审计新形象。其次把荣辱观教育与审计工作结合起来,增强审计工作的责任感。审计人员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爱党爱国,敢于同危害国家利益的人作斗争,努力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经济卫士”;做热爱人民,关心弱势群众,维护群众利益的人民满意的公仆;做学科学、爱科学,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做好审计工作的新时代的称职审计干部;做积极奉献,勤奋工作的敬业劳动者;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好榜样;做以诚实态度与他人交往,以热情态度为他人和审计对象服务的诚信人;做严格遵守党纪国法,维护法律尊严的合格公务员;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好公民。再次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净化审计风气相结合,坚持把廉洁从审作为第一形象。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审计公务员,应该像熟记财经纪律法规制度那样熟记“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得起诱惑,一身正气,做到廉洁从审,客观公正,担负起经济卫士的神圣职责。(作者单位:汕尾市审计局)
政府绩效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刘国常 路云峰
[摘要] 审计质量表现为审计过程质量和审计结果(审计产品)质量。政府绩效审计质量可表示为特定审计主体发现问题、报告问题并采取恰当处理措施的联合概率。政府绩效审计质量控制,是对政府绩效审计过程、审计结果及相应审计环境进行的控制。本文通过考察绩效审计和审计质量的基本概念,对政府绩效审计质量控制的特点进行分析,运用质量控制理论和系统理论作为研究工具,提出政府绩效审计质量控制的基本框架,并对其中的一些关键环节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绩效审计 审计质量 质量控制
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政府审计中绩效审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是强化政府审计监督、促进资源优化配臵、提高公共治理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要充分发挥绩效审计的作用,保证审计质量是关键。本文就政府绩效审计质量控制的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一、审计质量的含义
关于审计质量的含义主要有两种观点[1]:第一种观点认为,审计质量最终反映在审计报告的质量上,因而审计质量就是审计报告的质量(本文我们称之为审计产品质量观)。第二种观点认为,审计是包括了审计计划、取证、判断和报告的一个系统过程,因而审计质量是整个审计活动过程的优劣程度(本文我们称之为审计工作质量观)。还有人提出第三种观点,比如徐政旦等人提出应将审计人员质量包含在审计质量中[2]。其实,审计人员质量必然反映在审计工作和审计最终产品的质量上,因此,第三种观点仍可归入前两种观点。
上述审计质量的两种观点(审计产品质量观和审计工作质量观)各自都有一定的理由,他们所持的观点都有各自所考察的不同审计种类和环境,或者有着各自的观察视角。在不同的审计环境、目的、种类或者不同的观察视角下,对审计质量的两个方面,或同样重视或有所侧重。
如果用QW代表审计工作质量,Qp代表审计产品质量,可以认为:一般地,Qw与Qp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设其函数关系为fi,则有:
Qpifi(Qwi,Zij)公式(1)其中,i表示不同的审计项目;j表示影响审计质量的审计环境,或影响相同审计项目的不同因素所组成的不同环境条件;Zj表示除Qwi外,对Qpi有影响的不同的自变量;i,j=1,2,3,„。
由公式(1)式可得:
Qwifi1(Qpi,ij)公式(2)其中,fi1是fi的反函数,ij为扰动项,其它符号所表示的意义与公式(1)相同。
同时,设Qi为审计质量,g为 Qpi、Qwi与Q的函数关系,扰动因素设为,i表示不同的审计项目,则有:
Qi = g(Qpi, Qwi,i)公式(3)第一种情况:将公式(1)代入公式(2),即可消去Qpi。如果忽略扰动项,我们可以将审计工作的质量水平作为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此即审计工作质量观。
第四篇:安全社区建设是
安全社区建设是
提升城市本质安全度的有效载体
陈杰曹辉
(沈阳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2006年4月,中央综治办、国家安监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安全生产领域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的意见》。目前,沈阳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工矿商贸领域事故大幅下降,平安创建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在安全生产领域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既是平安建设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有效载体。而安全社区建设是平安建设的重中之中的工作,因为社区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管理和功能完善的主要载体,国内外发展的实践一再证明,在通往城市化的道路上,社区安全是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对安全社区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
1、加强安全社区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核心问题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安全生产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事情。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这是我们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深化。”安全发展反映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发展既不能以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试想人的生命都没有保障,还有什么利益可言,更何谈以人为本。作为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企业创建安全城市、安全乡镇、安全社区、安全企业继而实现平安建设的目标,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况且这不单纯是为了本地区、本单位的人民群众和职工的利益,也是为了全局全社会的利益履行责任与义务。
2、加强安全社区建设,是提升城市本质安全度的重要基础。社区安全,既是城市整体安全的组成部分,又是城市社会稳定的基础,还是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环境。我市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量大、面广。我市已发展有30万个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拥有300万从业人员,监管工作还有薄弱环节和空白点。特别是,高危行业比较多,重大危险源监控量大。这些从业大军离开单位,社区就是他们生活的聚集地。同时,大部分个体经济组织又分布在社区。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乡镇、每一个社区、每一个企业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更是重要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创建安全乡镇、安全社区、安全企业,深化平安建设活动,直接关系着全市的安全生产状况,关系到城市是否安全稳定。安全社区立足基层,关系到千家万户。开展安全社区,就是固本强基,让每个微观环节和局部都能达到安全要求,让每个人都有安全感,这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环节。
3、加强安全社区建设,是安全生产工作内涵的延伸和拓展。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安全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这一重要原则和方针既强调了在思想认识上要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又强调了在工作方式方法上“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安全工
1作要从预防入手。特别是强调了要把发展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在安全前提下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在目前安全生产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下,还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措施,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的进一步稳定好转,实现安全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的企业,必须依靠基层政权、相关组织和单位,必须紧紧依靠广大的干部群众,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运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机制和手段,扎实地做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抓紧、抓细、抓实、抓好安全生产。尤其是要通过开展安全社区建设,把更多的基层、单位建设成安全保障型的,为实现安全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总之,我们要深刻领会安全生产与平安建设的内在联系,深刻认识搞好安全社区和平安建设的重大意义,正确处理安全社区建设与安全生产工作之间的关系,周密规划部署,完善工作机制,扎实有序推进,全面做好安全社区建设。
二、沈阳市安全社区建设基本思路和目标
沈阳市安全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出发点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强双基工作建设。落脚点是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切实提高城市本质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推进和谐沈阳建设。
总体目标:以《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为依据,落实《沈阳市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有关安全社区建设计划,通过安全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降低伤害事故,改善社区安全状况,提高社区人员安全意识和社区安全保障水平,为广大市民创造安全、和谐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至2010年,全市通过国家级安全社区验收的数量占全国总数的确10%。
阶段性目标是:按照沈阳市安全社区创建标准,在全市9个建成区878个社区全面开展创建活动。2006年年底前,每个区要选定3-5个社区完成试点工作;2007年年底前,全市60%的社区要实现安全社区创建达标,并上报5个社区通过国家验收;2008年年底前,全市所有社区要完成安全社区创建工作。
试点布局:选择10个街道、2个商业区、2所学校和39个社区共计53个单位作为首批创建国家级安全社区试点单位,已上报中国职安协会备案。
三、沈阳市安全社区建设的主要举措
在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上,我们本着为市民创建安全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全力建设安全城市的原则,超前思维,提前介入,大胆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和国家的肯定。
2006年10月31日,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安全社区建设动员大会暨启动仪式,国家安监总局、中国职安协会领导出席了启动仪式,全面启动了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去年11月20日,国务院安委会在《全国安全生产简报》(第40期)上,以“沈阳市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推进安全社区建设”为题,全文刊载了我市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情况,并向全国各地推荐我市的做法。今年1月10日,国家安监总局办公厅《关于沈阳市安全社区建设有关问题的复函》对《沈阳市安全社区建设实施方案》予以批复,并要求我市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方案,加大资金投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创建经验和做法,适时加以推广,为其它地区创建安全社区和建设安全城市提供示范。主要举措:
1、统筹规划、立足现实,放眼国际
社区安全是城市安全的基础,建设安全社区是提高城市整体安全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基于这样的认识,沈阳市高度重视安全社区建设,把其作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重点建设工程,纳入了《沈阳市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中,市政府先期投资500万元支持此项工程建设。根据沈阳市基层安全机构较为健全,工
作基础较好的实际,我们提出了到2010年,力争全市60%的社区达到国家级安全社区标准,并部分通过国家验收。同时在此基础上,全面引入国际“安全社区”的理念,在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工作机制、工作内容和日常工作中,进行多方位对接,选择1-2个社区开展国际卫生组织认证的安全社区创建工作。
2、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共同推进
为加强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我市于2006年4月成立了由综合市安监和综治办主要领导挂帅的安全生产领域平安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全市的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各区县和试点街道、社区也成立了相应的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机构。2007年初,根据国家安监总局对我市安全社区建设方案的批复意见和我们实际工作中体会到的安全社区建设的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工作特点,我们调整了市安全社区建设领导机构,由主管副市长任主任,安监、综合治理、公安(消防、交警、警务)、民政、教育等部门参加,构筑了横向各部门联动,纵向专业推进的创建工作格局,推动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全面展开。目前我市的安全企业创建、平安学校建设、平安畅通县区创建及消防安全进社区等工作开展的各具特色。
3、结合实际,制定措施,全面启动
针对沈阳市社区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安全社区建设标准尚未出台的情况下,我们组织有关专家深入调研和论证,于2006年4月制定了沈阳市安全社区建设标准,同时把这项工作列入沈阳市政府2006年15项和2007年22项重点工作之中加以推进。在当时情况下,对我市安全社区建设工作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目前我市的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标准已与国家标准接轨。
2006年9月,国家安全社区建设标准出台后,我们经过深层谋划和充分论证,制定了《沈阳市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十一五”期间我市安全社区建设规划、工作目标和基本任务,方案已通过国家安监总局批复。
为使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并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户晓,2006年10月31日,市政府启动了全市9个建城区区898个社区的创建工作。国家安监总局和中国职安协会的有关领导到场,并做了重要的讲话;同时视察了沈阳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情况,对沈阳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目前,我市首批53个创建国家级安全社区试点单位名单已上报中国职安协会备案。
4、强化培训,促进交流,提升能力
安全社区建设对我们来说是个新课题,为了提升我市各级人员安全社区创建的工作能力,我们开展了多层次的培训工作。一是于2006年10月,邀请了中国职安协会专家欧阳梅女士来沈阳进行安全社区建设培训,共培训300余名社区安全干部,讲授了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工作机制与创建方法。二是市里组织开展了对各区县安全社区促进机构有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以提高其对本地区创建工作的指导能力。三是各地区也开展了了针对社区居民的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与培训工作。全市免费印刷发放《安全社区知识手册》4万册。同时我们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对内组织各区县互相参观学习,交流沟通,取长补短;对外已组织3批人员到国内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开展较好的北京、上海和山东等地进行考察学习。通过上述工作,使我市安全社区建设工作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5、深入基层、专家指导、解决问题
为使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得到有力的技术支撑,2007年3月,我们成立了沈阳市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专家组,聘请了国家安监总局、中国职安协会、辽宁省和沈阳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作为专家组成员,由市政府安全生产顾问郎宏图任组长,加强对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制定了专家组的工作职责与工作制度,定期深入社区进行指导、咨询,解决安全社区创建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如危险源的识别
技巧,事故隐患系统排查方法,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要点等。目前专家组正对试点社区逐个辅导。
6、培育典型、以点带面,全面展开
沈河区是我市的中心城区,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近年来,沈河区以建设平安沈河,打造沈阳首善之区为目标,以创建国家安全社区为着眼点,高效整合全区各种资源,强化基础管理,创新社区安全管理机制,开创了沈河模式的安全社区创建之路。其成功经验:一是政府大力领导与推动,增加了创建的工作力度。沈河区2005年就已经启动了安全社区促进项目,2005年9月即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主管领导任副主任的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委员会。委员会下设12个专业工作组,加强了对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领导。二是构建安全社区建设长效工作机制,实施“三横九纵”立体网格监管。“三横”即社区、街道、区三个层级的横向网格,“九纵”即公安、安监、质监、交警、消防、城建、卫生、教育、药监等九部门的纵向管理网络。从而构成纵横交错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网络。三是强化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效结合,建立各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五色防线”和基层党委的作用,搭载综合治理治安监控系统进行安全动态监控,实现了人、物、技三位一体的有效融合。四是委托中国职安协会,率先在全国开展商业区(中街商街)安全评价与危险辨识项目,实施科技兴安方略,提高了创建的质量和档次,也为全国大型商业街(区)的安全评价与安全管理提供了借鉴。
东陵区丰乐街道在2004年就开始探索和实践安全社区建设工作,近几年工作又了新的突破。一是成立安全工作者协会,由驻街机关、企事业单位、医疗、教育、个体业户和志愿者等组成,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又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也通过这种自愿与自我约束机制,实现了安全生产的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的有效落实。二是为了加强宣传,筹划建设200米社区安全知识宣传长廊,目前设计工作已全部完成,正在进行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四、沈阳市安全社区建设的下一步对策
通过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实践与体会,我们深深感觉到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下一步我们将采取如下措施将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推向深入:
一是充分调动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做好共建工作。安全社区建设涉及到道路交通、消防、卫生、生产安全、社会治安等方方面面工作,因此仅仅靠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力量是不行的。需要充分调动公安、卫生、民政、教育等部门的积极性。建立共建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这样才能将这项工作有效、扎实地推进。
二是加强专家指导,提高创建质量。要充分发挥市安全社区建设专家组的作用,加强对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深入社区进行咨询、指导。工作机制上,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系统防范”的工作方针,强调建立治安、消防、社会稳定、科普宣传等多方面的协同工作机制;工作内容上,要在编制应对各类伤害事件的安全预防方案的基础上,在企业、商场、学校、幼儿园等重点部位定期组织开展演练。日常工作中,重视风险调查和隐患分析工作,建立记录事故伤害发生频率并分析原因的制度。
三是加强社会宣传,提高市民参与热情。在创建过程中要坚持以“依靠群众创建,为了群众创建”为思想支撑,立足于如何让群众受益,力求办好事、办实事,让居民切身体会到“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要结合居民需求,瞄准对居民易造成伤害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积极推行安全介入,整合资源,消除各类安全隐患问题。
四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创建工作能力。一方面要对组织领导、实施开展工作的专业人员进行培训,使创建工作与国家要求和标准规定相吻合;另一方面要对市民进行培训,以提高创建工作的群众基础。市区各级创建组织也将组织开展各种预防事故与伤害的培训,通过各种层次与各种专业的培训,不断提高我市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水平。
五是加强交流总结,不断推广工作成果。一方面要积极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种安全社区网络活动,了解掌握国际国内安全社区建设的动向,吸取外地创建的成功经验,与本地实际结合运用;另一方面要加强组织本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总结创建成果,推广创建工作经验,在抓好试点单位工作的基础上,均衡推进。
第五篇:实施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科学发展的要求
实施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科学发展的要求,也是我们管理水平提升的必然选择。,对精细化管理提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转变观念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所在
观念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应有不同认知事物的观念,但是,由于传统思维定式,转变观念是一个写在纸上容易,说在嘴上容易但做起来非常难的事,改变已经长期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是困难和痛苦的抉择,所以转变观念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所在。
首先领导干部观念的转变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必要前提。精细化管理就是要从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责任心去做好我们的每一项工作。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集团高管及中层领导就必须首先从思想认识上完全转变对企业管理的传统思维模式,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应科学发展新形势需要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在贯彻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中,领导干部是带头人,他们既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策划者,又是落实精细化管理的执行者和实施者。从策划的角度而言,超前的管理意识和科学的管理理念需要有先进思想和科学水平的支撑,先进思想和科学创新可以引导人们与时俱进;从执行和实施的角度而言,要改变以往传统的随意化、经验型、粗放式管理模式和观念,就必须完善制度,强化管理,以提升执行力来保证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效果,关键在于落实和效果。因此,在推进精细化管理的进程中,我们各级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思想观念转变得快与慢、深与浅、是与否,不仅影响广大员工观念意识的转变和行为职责的运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精细化管理的成败结果和顺利推进。
其次全体员工观念的转变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内在动力。在解决了领导干部观念转变的前提和基础上,全体员工观念转变则必然是我们落实精细化管理的真正动力。我们集团的各项管理是通过职能部门和全体员工去实施和运作体现的,因此,每一位员工既是精细化管理的对象,载体和参与者,同时也是精细化管理的主体和实施者。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也是全过程和全面的精细,只有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精细化管理之中,精细化管理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发挥出成效。怎样让我们企业的每一位员工自觉地参与到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中来,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成为我们企业竞争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关键是要用精细的理念引导员工实现观念的自觉转变。第一我们企业长期立足于湖南省内发展,还未能走出去,学不能参予国际化的竞争,信息相对闭塞,接受开放的,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的机会相对较少,陈旧的、经验型、粗放式的传统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领导及员工观念的创新,“差不多”,“还凑合”的工作心态及工作作风无法适应精细化管理高标准,高精度、高质量的管理要求,细节决定成败的管理理念在实际的工作中尚未得到真正的重视。要彻底改变目前这种现状,就必须要求和引导广大员工创新观念,摒弃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老框框,旧观念,把精细化的先进管理方式方法引入我们日常管理的工作程序中,用精细化的工作理念规范我们的行为,以精细化推动我们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以精细化提升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要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为载体,为平台,使全体员工的思想观念在创新与守旧,自满与自强的碰撞中得到一次质的升华,引导员工从我们企业长足发展之事,规划我们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之愿景,带领员工树拼搏进取之心,努力提升全体员工综合整体素质,强化全体员工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使广大员工成为我们企业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内在动力。
二、创新观念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必然途径
精者,去粗也,不断提炼,不断总结,精心筛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准方案;细者,入微也,穷其根由,由粗及细,由表及里,从而找到事物内在的联系和规律。由此可见,“细”是精细化的必要过程,“精”是精细化的自然结果,然而要把精细化纳入我们企业管理过程的实践中并加以推进,观念的创新则是其必然之途径。因为精细化管理是以持续的自我改进为特征的,要自我改进就必须转变观念,不断创新,创新是管理的永恒主题,只有不断地更新观念,才能不断地创新工作思路并在创新中不断地否定自我,不断地取得了进步。观念的转变只能应对当前,观念的创新才能把握未来。
我们提出了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质量效益型林纸企业集团,打造行业领先,管理一流,品牌影响力明显,具有持续成长型的集团标杆企业的发展规划。要实现以上规划发展目标,我们决不能满足于目前现状和成绩,而要从我们企业长足发展的战略眼光去审视企业的精细化管理。随着集团规划发展的远景目标制订,内部体制改革的深入,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的竞争也不断在凸显,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安全绿色生产、盈利能力、质量管理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各我们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上。要适应这种竞争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就必须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创新观念,要明确先进的思想观念也是生产力要素,先进的思想观念也可以推动生产力发展,也可以促进我们企业管理上台阶的辩证关系;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员工树立居安思危,不进则退的竞争意识,使我们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成为一个权力和责任的统一体,让每一个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再仅仅是对自己的领导负责,而是对我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负责。第一我们企业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造纸行业国有骨干企业,曾经有过历史的辉煌,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同时也具备了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目前公司在省政府的高度关注与支持下,有着的最佳发展机遇,但我们企业作为一个长期一直在地处湖南省发展的企业,管理思想的落后和不适应是毋容置疑的,生存性经营理念长期围绕着我们,粗放式管理造成的经济效益低下是我们我们企业管理的瓶颈,我们面临着大而不强的窘迫局面,要改变现状,应尽快适应市场的竞争,必须做到思想上的进一步解放,观念上的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上的进一步改革,管理上的进一步提升,要不断引发和增强员工观念意识的创新,不断提升员工对市场及局内竞争的应变,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既是我们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应对竞争和挑战的必然选择。
三、关注细节,精准要求是提高效益的必然措施和选择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精”。天下的难事都是从精准要求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效益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由细节决定。我们大量资源的投入,往往只能赚取百分之几的利润,而任何一个细节的失误,任何一项工序的不精确,就可能将这点利润完全吞噬掉。其实在现实中,细节同样以各种方式影响我们的工作质量。对于工作的细节和精准,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重视。1979年12月美国经济管理学家洛伦兹在华盛顿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蝴蝶效应”尤其能说明细小的行为变化对全局的影响,他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给人们留下了极其重要的印象。此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产生“蝴蝶效应”的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此效应说明,事物的发展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和细节的极小偏差的不精准,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局部细微的弱点都将最终导致全局的崩溃,所以我们的管理工作要体现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一企业本身特质,就必须注重细节,精益求精。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由此,我们应该按照精心、精细、精品的要求去做我们的各项管理工作,我们需要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毛病,提倡凡事都应精细化,把小事做细、做精、做实。通过精细化管理增值出效,必须建立精细化的运作机制,完善精细化的管理制度,实施精细化的职能管理。树立精心安排,精确决定、精明管理、精打细算、细化目标、细分责任、细致工作、关注细节的观念。倡导宏观正确,责任明确,措施准确、细节精确的工作作风,精耕细作,做足精细,为我们的品牌和效益提升而努力。
精细化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概念,最早是由日本的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精细化管理就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方式。
管理,从古至今的哲学,也作为一种艺术,被世人研磨。市面上林林总总的管理论著、管理模式,大多一如翩翩的候鸟,从黎明飞至黄昏,从激荡归于静默。勤恳的企业家们(在中国这块被古老文明熏染过的国度里,好像从来就不缺乏勤恳),全面质量管理、ISO9000、流程再造、零库存管理、无边界管理、SCM(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ERP(企业资源管理)„„每一种模式基本上都掀起过一阵热潮,热潮过后留下更多的是:无奈的沉寂与渐趋理性的思考。
精细化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
现代企业对精细化管理的定义是“五精四细”,即精华(文化、技术、智慧)、精髓(管理的精髓、掌握管理精髓的管理者)、精品(质量、品牌)、精通(专家型管理者和员工)、精密(各种管理、生产关系链接有序、精准),以及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精”可以理解为更好、更优,精益求精;“细”可以解释为更加具体,细针密缕,细大不捐。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储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
关于精细化管理,已经有很多专家研究这个课题,也有相当的成就,同时对精细化管理,也有很多的定义方式。综合各方面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暂时还不能对精细化有一个全面与系统的认识。我们先来看看目前多位专家对精细化的几种定义。
定义一:精细化管理的特征,可以用精、准、细、严四个字来概括。精:精是做精,精益求精,追求最好,不仅把产品做精,也把服务和管理工作做到极致,挑战极限。准:准是准确的信息与决策,准确的数据与计量,准确的时间衔接和正确的工作方法。细:工作作细化、管理细化特别是执行细化。严:严是严格控制偏差,严格执行标准和制度。分析:这是典型中国式的定义,基本上是用形容词来定义概念,优点是形象生动,容易理解;缺点是可能会以偏概全、以点带面,没有触及本质。答案二:精细化管理是管理者用来调整产品、服务和运营过程的技术方法。它以专业化为前提,系统化为保证,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把服务者的焦点聚集到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上,以获得更高效率、更多效益和更强竞争力。
分析:文中提到专业化、系统化、数据化、信息化几个概念,应该是一个贡献,但是为什么四化就是精细化,而不是五化六化,没有告诉其所以然,感觉缺少依据。
答案三: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源于发达国家(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分析:定义指出了精细化的出处(不知是否准确),他认为这“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以及提到: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都缺少依据。不足以作为精细化的定义。
答案四: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等等。
分析:定义认为,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似乎指出了精细化的结果,但是对于精细化的过程,即通过什么手段实现结果没有指出,后面的第一次把工作做到位,更是片面的描述。
答案五: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精细化管理要求在企业管理中多用“数学”重点是关注细节、数据、工具!少用或不用“语文”,而不应该是权力、经验、感觉、判断!
分析:本定义指出这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似乎忽略了管理行为的存在,另外同样,他提出来的四化也是缺少依据。后面一段“数学语文”的描述,就更加显得随意,因为定义本身就必须用语文,更何况工作中的精细化更离不开语文。精细化管理,是根据管理的无形、不可分、易变即不可存储等特性,运用有形化、技巧化、可分化、关系化、标准化、差异化、可调化、效率化等多种服务工具,对企业管理的目标、承诺、展示、现尝行为、语言、过程、结果等关键时刻的管理要素进行控制,达到服务有形性、关注性、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等令顾客满意的效果。
从精细化管理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企业管理的必须,有利于解决企业管理工作内容过于宽泛、考核难以量化、成效不好检验等现实问题。精细化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管理要素多,对管理层、执行层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层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所以,要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着力解决好观念、载体和制度创新三个问题。
观念问题。包括管理层和执行层的观念。其一是管理层的观念。管理层在研究、规划和部署管理工作中,要确立精益求精的思想,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执行层的能力,真正把上级要求和自身实际充分结合起来,形成本单位具体而不复杂的贯彻落实措施。其二是执行层的观念。执行层能不能准确地领会、精确地贯彻落实上级的要求,能不能在工作中不打折扣,能不能真正负起责任,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都是对其观念和态度的极大挑战。载体问题。管理层在研究、设计载体时,要克服不顾实际贪多求全的思想。当前,部分基层单位总是抱怨载体多、不好落实,其实问题出在自身的思路不够清晰、没有在深刻领会与充分结合上下足工夫等方面。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制度创新问题。考核历来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难题,如果具备了精细化管理的观念和思路,制度创新必然能够走出一条新路,考核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精细化管理对制度的要求几乎达到苛刻的地步,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流程,随时随地都要有相应的制度来制约和考核。制度到位与否,直接影响精细化管理的程度。所以说,制度创新是实施精细化管理最为核心、最为细致也是最大的难点所在,是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精细化管理隐含的可能不是理论,而是一种意识。“精细化是未来十年的必经之路”,其实,精细化是企业乃至整个社会长久发展的必由之路。粗放的经营管理付出的代价比比皆是,精细化不是新鲜事物,却又是新鲜的事物,因为精益求精的追求总会带来新的收获。
从粗放到精细,如繁花散落、春花秋实。
中国人、中国企业家、中国的管理时尚终于着眼于精细化。我们不必再艳慕国外的管理方式和企业成就,不必再盲目追寻他们的足迹。无论他们采用了什么新方式,无论他们是否在研究哲学和返璞归真,我们成熟的思想已经学会辨别和思索。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最好的就是时尚的。
而当“精细化”成为一种企业管理时尚,细节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