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融炼金术读后感
《金融炼金术》读后感
黄旭如
有幸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拜读了大师索罗斯撰写的《金融炼金术》,感觉要跟上金融大鳄的思路难度不是一点点。反身性原理的理解并不是难点,对我而言难点在于理解那些错综复杂的国际金融现象背后的逻辑关系。印象深刻的是社会科学中的理论及应用与自然科学一个本质上的不同:观察者与观察对象的双向影响。这在我们思维分析训练的时候可以作为一个重点来考虑,我想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建立书中那样复杂的模型来做出预测和操作的。
一、什么是反身性
反身性(Reflexivity)或许翻译成反射性更加合适。这是一种哲学上的辩证法,表示事件的参与者的思想和所参与的时间都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二者之间不但相互作用,而且相互决定,不存在任何对称或对应。这是对“社会科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一思想也许并不成熟,也许仅仅只是事物波动性的放大。但从这一角度出发,我确实在金融市场上有了新的视野和观点。
二、索罗斯眼中的传统股票波动分析理论
在了解索罗斯怎么将反身性理论用于分析股票市场波动,先看看他对传统理论的观点吧。在他的观点中,传统理论可以归入两个类型:基础性(价值分析)和技术性(技术分析)。
1、技术分析
索罗斯对于技术分析的观点很简单:技术分析研究市场变化和股票的需求和供给的关系。观点主要是股票价格由供求决定、过去的经验同未来市场具有相关性。
很明显索罗斯对于技术分析是很藐视的,简单的供求关系和历史经验论决定了技术分析只能获得“股票短期是投票机”的结论,他和巴菲特的观点颇有相同之处。
但是很有意思的是,虽然技术分析有很明显的短视和群体性失明的特点。但是技术分析的一些可能很有价值的内容(如中期甚至中长期的股票价格趋势,价格走势具有一定的历史重复性)正是索罗斯在股票市场反身性理论所研究的主要(或者说重要)市场现象。
2、价值分析
索罗斯认为价值分析有趣的多:股票被假定为具有真实的基本价值,基本价值取决于资产的盈利能力,在任何情况下,股票价格在一个时段里趋向于基本价值。
他对于价值分析的保留性观点有:
1、价值分析对于现有的股票价格对公司价值产生的实际影响缺乏考虑。(如在公司股票、期权的发行回购,公司兼并、收购等交易业务上,股票价格对公司价值是由确实的影响的);
2、“市场是永远正确的”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三、个人对索罗斯观点的理解
索罗斯对价值分析的基本观点和我一致,但在他对价值分析的质疑的两点中,我实在无法苟同。
对于第一点,我无从辩驳。确实,在资本市场中,公司的价值当然和公司的股票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不仅是上述的金融行为,公司本身对自身股权的出售、回购在不同的市场价格中当然对公司价值有不同的影响。不过,在大部分的时间上,公司的金融交易性行为毕竟是偶然性的,公司的主要价值集中体现在主业上。而偶然性的金融交易虽然对公司的基本情况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这些行为毕竟难以预测,股票市场不可能前瞻性的给予价格上定量的评估。而事件发生后,股票市场从某种程度上将会如实反映基本面方面的变化。
对于第二点,我对索罗斯的观点极不认同。价值投资或者说基本面分析从来没有说市场是永远正确的。如果市场是一个完全有效市场,可以说这是无数投资者的悲剧。首先,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自身情况都是在不断变化当中;其次,市场参与者不可能对企业所有情况了如指掌,而且在相同的认知情况下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样,市场永远都是在接近正确和远离正确之间波动。价值投资所说的市场正确绝对不等同于完全有效市场,而指的是:由于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规律,决定了价格将会围绕价值波动这一基本运行规律。该观点绝不否定价格大幅偏离价值(甚至是较长时间内)现象的存在,而是指出价格总会有接近或等于价值的时间点(段)出现。
四、阅后感想
在我看来,这些知识和能力的把握实在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在纷繁复杂的金融市场中,只有市场整体繁荣乃至疯狂后的萧条才是较容易把握的事实。历来的伟大投机家,在做空上面的优异表现正好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市场始终还是难以预测的,即使你判断对了基本趋势,但是短中期的波动性和时间点 上的未知性也可能让你死在黎明之前。所以,这种投资方法充满了风险和收益,充满了难度和技巧,也正是其魅力所在。
从我目前情况来看,了解市场波动的常态性但是还远远不能把握其波动的任何规律性(包括中长趋势)。所以,目前能用到这种投资(投机)方式的可能只有一个地方:用股指期货应对市场整体性疯狂后的萧条。
第二篇:《金融炼金术》读后感3000字
《金融炼金术》读后感3000字
作者 李冰涛
本周读了两本书,第一本是梁恒写的《与索罗斯一起走过的日子》,这本书记载了他和索罗斯20年的珍贵友情,这本书是碰巧接触到的,于是就有了看第二本的欲望;第二本是索罗斯写的《金融炼金术》,这本书一开始我不敢读,因为很多人评价是哲学书,一般人看不懂。
索罗斯没有用精确的数字,更多的是用很宏观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其中贸易逆差、利率、汇率、经济、美元指数等都变成了变量,并且组合成了一些公式,索罗斯用变量的方式去解读里根时代的繁荣,国际的借贷等宏观事情,难怪书名叫做炼金术,索罗斯是在实验自己的理论。
这次读后感谈谈一个非常宏观的主题,也就是索罗斯书中的第七章:“里根大循环”.这是一个循环促进了美国的繁荣的循环,它牺牲了债务,但其他的一切都是良性循环,生生不息,为美国的80年代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崇拜的人中里根肯定算一位了,他经常提到里根是伟大的总统,他希望美国像里根时代那样强大。索罗斯的书中就详细解释了里根时代的繁荣大循环。
索罗斯对里根繁荣的理解:里根上任后第一个预算方案是减税并且增加国防支出,这两件事情会造成政府大量的资金流失,所以里根选择了最小阻力方案,就是借债,结果就是庞大的预算赤字。美联储当时的政策是货币的供应非常严格,所以美国借了这么多债务,直接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几乎借不到钱,这产生了1982年的国际债务危机。为了应对国际债务危机,美联储1982年降低了利率,放松了货币供应,美国预算赤字迅速增长,市场钱多了便不再像以前那么压抑,经济起飞了。压抑久了之后的释放,市场当时处于需求非常旺盛的开端,这么旺盛的需求导致了利率再次被拉高,银行大胆争取存款,金融资产的回报率非常高,外国资本被吸引过来了,部分是因为金融资产高回报率的诱惑,部分也是由于里根总统所激发的信心。美元强劲,强势的美元再加上正值利率分别促进了持美元的不可阻挡的热潮。强势的美元吸引了进口,而进口又起到了满足过热需求、平抑物价水平的作用。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开始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强势的货币、庞大的预算赤字、巨额的贸易逆差相互加强,共同创造了无通货膨胀下的经济增长。
一般来说,保持美元强势会造成贸易逆差加大,贸易赤字会更大,但是里根不care并表示那就借债嘛,借债会导致政府财政赤字加大。贸易逆差加大一般来说需要美元贬值才可以解决,但是里根选择了“增长的预算赤字 > 增长的贸易逆差”,并选择保持美元继续强势下去。美元的强势导致其他国家赚了美元之后也会追捧美元资产,美元继续回流入美国,其实转了一个圈钱还是回到了美国。当时欧洲抱怨美元太强势,欧洲始终不清楚这动机何在,而美国行政当局则漠然置之。
但是最终,偿债的负担增长注定会破坏大循环所依赖的基本关系,到时候,偿债负担太高会导致利率的下降,利率下降会导致投机资本的逃逸,这时候再加上贸易逆差就会引发灾难性的美元崩溃。大循环持续时间越长,美元攀升得越高,那么下跌的危险就越大。
美国负很多债其实不是大事,因为美元是世界货币,巴菲特今年都公开说了:“历史上负债/GDP比现在高得多的时候都没事,现在这点算啥呀…”,中国人特喜欢说美国20万亿这么多债务,是不是快完蛋了,我只想评价一句,真想多了。如下图:
索罗斯认为“坚挺的美元和较高的实际利率注定要超过预算赤字的刺激作用,注定要削弱美国的经济”,到了1985年,美国的贸易赤字以惊人速度增长,高估的美元进一步阻碍了美国的出口,而廉价的日本进口商品和服务冲击威胁着美国的国内企业。索罗斯觉察到新的盛衰序列即将拉开帷幕。
1985年8月,索罗斯开始坚持写投资日志,记载制定投资决策背后的思考,索罗斯将其称为“实时实验”,他试图解答帝国循环能持续多久。他将日志看作是对自己预测金融市场的能力的测试,也是检验自己理论的好机会。索罗斯在1985年8月到1986年11月之间的看法和投资策略都被详细记录了下来。后来,这本日志出现在索罗斯1987年的《金融炼金术》一书中。
1985年9月,迎来了索罗斯的第一次大测试。1985年9月6号,索罗斯认为德国马克和日元会上涨。但是当时,这两种货币一直在下降。索罗斯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帝国循环理论。他在马克和日元上都是多头持仓,总价值达到了7亿美元,比量子基金的总资产价值还要多。尽管索罗斯已经亏了一些钱,但他仍然有信心,事实会证明他是正确的,于是他加仓到8亿美元,比基金的价值多出2亿美元。
到了1985年9月22日,索罗斯的设想开始变成了现实。新任的美国财政部部长詹姆斯·贝克(James Baker)决定让美元贬值,因为美国人开始要求保护国内的企业。贝克与法国、德国、日本和英国,即俗称的“五国集团”的财政部长在纽约广场酒店会晤,索罗斯听说了这次部长的会面,很快就意识到财政部长要做什么,他连夜买入数百万日元。
财长们的确做出决定,让美元贬值,达成了《广场协议》(Plaza Agreement)。根据协议,要“通过更加紧密的合作”来“有序地对非美元货币进行估价”.这意味着中央银行现在有义务贬值美元。
协议签订后的第一天,美元对日元下跌4.3%,从1美元兑239日元下跌到222.5日元,创下有史以来的单日最大跌幅。索罗斯很高兴,因为一夜之间他净赚了4000万美元。索罗斯公司的基金经理拉斐尔那天早上看见索罗斯就说:“干得太棒了!我太佩服你了。”索罗斯继续买入日元。在1985年9月28日的日志中,索罗斯将这一击称为“一生的暴利,上周的利润不但弥补了过去4年在货币交易上的所有损失,并且还有赢利”.这次投资一时被传为佳话。斯坦利·德鲁肯米勒1988年开始为索罗斯工作,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1985年的秋天,其他的交易者纷纷效仿索罗斯买入日元,那天早晨日元开盘就达到800点的高位,他们赚钱了,如此迅速地赚这么多钱,让他们激动不已。
然而,索罗斯却在关注着更大的问题。“据称索罗斯冲出房间,告诉其他交易员不要再抛售日元了,他会买入他们的仓位,政府刚刚告知他,美元明年还要贬值,那么为什么他不再贪婪一些,买入更多的日元呢?”接下来的6个星期,中央银行继续压低美元。到了10月末,美元已经下跌了13%, 1美元兑205日元。到了1986年9月,又下降到153日元。外币兑美元平均升值24%~28%.下图是美元指数:
美元从1985年广场协议后开始贬值,到1987年10月下跌最为迅猛,10月份也诞生了1987年美国股灾,因为大量资本撤资了。
索罗斯在股灾中由于高杠杆损失惨重,但是他迅速止损,保留实力,之后立马做空美元,1987年他的基金仍然涨了14.1%.1988年美元才开始转升势。
里根大循环从1985年9月开始伴随着美元贬值无法继续。1995年开始,新任总统克林顿的政策是尽量不负债,他倾向紧缩的财政政策,所以美国从1995-2002之间负债几乎无增长,并且实现了财政连续三年的盈余,克林顿的政策为美元提振,美元从1995年到2002年之间持续升值,这段时间苦了日本,大量资本撤出日本,日本迈向了失落的十年。
经济学有句话叫做“世界的经济周期其实就是美元周期”,其实在索罗斯的实验室中,美元强弱只是一个变量,还有很多变量组合在一起,会创造出不同的盛衰序列,沿着序列走,就能无坚不摧。
我们再分析下2002-2008年这一波美元的下跌潮,这段时间美股很平淡,几乎没有涨。但是美国的房地产却气势汹汹涨个不停,低利率促进了美元走弱,市场上热钱太多了。2008年利率开始上涨,美元开始升值,导致很多次贷的利息升高很多,很多人没法还债了,直接导致了地产泡沫的崩溃。
最后,大胆猜测下特朗普的政策,特朗普是里根的崇拜者,他上任后实行减税、提高军费预算,并且提高政府负债,这和里根的政策几乎吻合。特朗普是否也想实现一次繁荣的大循环呢?
2017-2018年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元一直在跌,其实2017年初之前美股就呈现出了涨不动的态势。但是特朗普宣布的减税确实提振了经济,就算美元跌了资本也回流到美元本土。
从2018年4月开始,美元走了一波升浪,可以看到美元指数和之前高点相比还很低。如果美元真的继续走强的话,国际资本一定会追逐美元资产,可能和里根时代一样,强有力的经济、强势的货币、庞大的预算赤字、巨额的贸易逆差相互加强,共同创造了无通货膨胀下的经济增长。
那时候特朗普就不会被称为弱智了…
第三篇:金融炼金术 读后
索罗斯所谓“反身性概念”颇似于“辩证概念”,其意在于两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索罗斯将事情进行区分:“日常事件”和“历史事件”;“接近均衡的条件和偏离均衡的条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者适用于古典经济学,后者则须反身性概念。前者是事实到事实,后者则是事实到认知,再到事实。参与者的思维(对情景的不完备理解)则对事实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索罗斯称之为参与者的偏向。
自然科学的陈述有一个客观的事实进行比对,而社会科学中,参与者的认识本身会影响事件的过程,从而在参与者之外不存在一个独立的客观事实与参与者的陈述或思维进行比对。在社会事件中,我们无法判断是预期和未来相一致还是未来和我们的预期一致。
索罗斯将参与者的思维与情景理解成两个函数关系,认识函数和参与函数,前者其实就是事实到认知,后者是认知到事实。两者的互为因果和相互决定。日常事件中,认识函数是给定的,只有参与函数发生变化。古典经济理论中,认识函数为完备知识所代替。
不完备理解=参与者偏向=理论成为假说(结果和期望之间的差距)
假设情景A,参与者进行认识,但这种认识与事情发展之结果存在差距,即参与者偏向(?不完备理解),参与者行动,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情景发展到B;参与者吸取经验教训(修改认识函数),重新行动,依旧没有达到目的,但趋近于预期……如此反复,参与者和情景成为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股票市场中的反身性
市场总是表现出某种偏向;市场能够影响预期中的事件(不是萧条导致了股票下跌,而是股票下跌导致了萧条)
股票价格能够影响基本趋势(每股收益)这个假说是决定性的。
“在任何情况下反身性模型都不能取代基本分析,它的作用仅限于提供基本分析中所欠缺的成分。原则上这两种方法可以调和,基本分析试图确立潜在价值如何反映在股票价格中,而反身性理论则表明了股票价格如何影响潜在价值,一幅是静态的图景,另一幅则是动态的。”
股票价格=基本趋势+主流偏向
“如果认识的对象中包含有主体的参与,这种认识就不可能称为知识。”那应该称之为假说吗?
第四篇:读《金融炼金术》有感
读《金融炼金术》有感
在写我对《金融炼金术》的认识之前,有必要介绍一下索罗斯和这本书。
乔治·索罗斯1930年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家庭,老爸是律师,家境富裕。1944年为躲避战争灾难,全家开始流亡并最终在1947年来到英国。在伦敦经济学院读了本科,专业是哲学。此后他再也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那些博士头衔都是名誉的。“离开大学后经历了多次不明智的尝试,最后成为一名国际股票套利商,先是在伦敦,后来在纽约。”其实从乔治·索罗斯的讲述来看,当时是一个股票分析师,向美国人推销欧洲股票。在挖逐渐在几家投行崭露头角之后,他的野心也逐渐暴露出来。不甘心为别人打工的他在1969年与他人合伙创办了量子基金。此后就是他在金融市场中的几十年惊艳演出。80年代末在旗下几只对冲基金走向正规,逐步退居二线,开始从事促进国际(主要是东欧)自由化、开放化工作和慈善活动。
我知道这世界上有乔治索罗斯这么一号人物,是因为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他看准时机率领投机资金凶猛狙击泰铢,揭开了危机的大幕,令东南亚各国闻风色变。当时的大陆主流媒体将他形容为一个在金融市场兴风作浪、臭名昭著的金融大鳄。在这种宣传影响下,索罗斯自然被划到我心目中历史反面人物的行列之中。今天,当我读完索罗斯这本大名鼎鼎的著作之后,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已然完全改观。我知道自己那时被所谓主流媒体的刻意宣传所误导,我的思想和思维被其刻意影响,远非符合客观实际,也即是说那时对索
罗斯这个人的认识是“不完备”的。
索罗斯说他自己个人生活中最大最持久的兴趣有两个,一是哲学思考,二是金融投机。他将金融市场看做检验他哲学思想的试验田。哲学思考与金融投机,这不正是“智慧与财富兼具于一身”的智者吗?
索罗斯坦诚地说他内心实际上非常渴望以哲学家(思想家或社会科学家)的身份留名史册。但实际迹象表明,事实并非如他所愿。他似乎被世人只看做是半个哲学家、半个经济学家(非主流经济学家),但却实打实地被认为是一个金融投机家、金融大师、金融怪侠,甚至被冠以“金融大鳄”这样的凶名——也许是因为他在金融市场中太过于成功了吧——从而反过来影响了世人对他的评价——这也算是一种体现在他自己身上的反身性现象吧。
索罗斯对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的独特认识,他本身对资本主义并无好感,但也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的盲从信徒。他的平生追求是“反身性观念、金融市场以及献身于开放社会的理想”。该书,没有对其所谓的“开放性社会”有过多描述,但却暗示着开放社会可能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自由社会,人们既不会像东方世界一样被权力所控制,也不会像西方世界一样被资本所控制。本着这样的理念,索罗斯真诚关心人类社会的生存状况,并身体力行地去尝试改善,其众多的博爱行为有可能使他成为史上最伟大的慈善家。专攻资本主义社会金融市场漏洞、以实际行动否定资本社会的金融怪侠,却同时被东西方所谓的主流舆论媒体形容为凶神恶煞般的金融大鳄。可见,客观、全面、真实
地认知一件事、一个人是多么地困难,甚至不可能。
当我阅读这本书,我发现这是一本非常异类的金融投资类书籍,它几乎囊括了索罗斯“平生所学“。概述第一部分是索罗斯的哲学思想成就——反身性理论,第二部分是用该理论对几十年来的国际金融史进行了宏观解读,第三部分也是篇幅最大的部分是索罗斯验证其反身性理论的投资历时实验日志。
索罗斯无疑是一位很有争议的金融人物,但这只是外表。他的思想,他的内心,其实已经走在了人类文明某个领域的前沿。也许,他是一位孤独的思考者。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学到了一种新的辩证法——反身性理论。索罗斯用的英文词是reflexivitiy,他本人之所以没有使用辩证法这个词,是因为他觉得“这个名词负载着沉重的智力文化的积淀”。何谓反身性?索罗斯认为反身性是指参与者的思想和他们所参与的事态都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二者之间不但相互作用,而且相互决定,不存在任何对称或对应。这个理论的简单解释便是:想法改变了事件,事件的改变又反过来改变想法。这种新的辩证法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决定论的,而这种新的辩证法认为参与者的抉择是建立在对事物固有的不完备认识之上的,因而是一种不确定性,是非决定论的。将参与者的思维同其所参与的过程联系起来,在观念与物质之间发挥作用。“如果说黑格尔是正题,马克思是反题,那么反身性就是合题”。
从实质上说,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在哲学上并没有突破性意义。但是在认识社会现象(尤其是金融经济现象)上有创见,在金融领域中发现辩证关系和运用辩证法上有创见。所谓反身性关系就是社会性事物的一种辩证关系。
第一,从认识论上说,索罗斯的贡献在于他把社会现象中人的认识、人在某种认识下的主动行为突出出来,并将这种特性与自然现象区别开来。在认识论上,他还揭示了人的认识一方面受被认识对象的制约,而且这种认识常常是不完全、不充分的,甚至还是错误的;而另一方面被认识对象又由于人在一定思想指导下所做出的行为而改变,因为在社会现象中,人本身就是一个参与者,就是一个重要因素。社会性事件都是人创造的,所以研究社会性事件时关注人的认识、人的能动性、人的行为活动,以及人与事件的相互作用,无疑是正确的。
第二,从辩证法上说,在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一书中充分体现了他的经济辩证观和深刻的辩证分析。可以说,对立统一等辩证法规律被他自觉不自觉地生动地应用到了经济金融领域之中,并予以具体化,这也可以视为索罗斯的一个贡献。例如,他注意到了股票价格变化的辩证性。股票价格的上涨,若是由参与者们认知的缺陷和不理性投机行为推动的,则当股票价格达到一定高度后,与真实经济严重不符时,则价格在参与者们的相反认识推动下,会以崩溃之势下跌,导致了“追涨杀跌”的结局。他还注意到了经济上许多“盛极而衰”现象,实质上就是矛盾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
化的表现。在金融领域中,因果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因素的因和果性质也会发生反转,由于存在反身性,一个因素可能既为因又为果。辩证法的道理并不难理解,知道的人也很多,但是正确生动地应用到经济金融领域就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了。
关于反身性理论,索罗斯写到:“我所拥有的只是一种方法,它有助于解释目前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状态。它对事件过程的解释不同于我们历来所熟悉且钟爱的自然科学,原因很简单,反身性过程无法以这种方式来解释和预言。”
经济是社会的基础,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也具有很强的反身特性,需要我们创新和发展出有效地认识它、分析它、预测它的方法。反身性理论就是在这方面的一项有益尝试,应该对我们的认识创新有所启迪。
索罗斯在发展他的反身性理论时,也提出了一些不尽正确的观点,例如他从反身性角度出发,否认社会科学概念的科学性和存在的必要性,否认社会科学研究存在客观标准等,都是过于极端的说法。在批评市场的无理智性时,全面否定市场的积极作用,也是过于偏激的。
反身性理论直接通向一个以人为本的自由开放社会,这是否是东方世界与西方世界在未来一个殊途同归的结局呢?我想这只能算是我个人一种猜想吧。未来的历史会予以证明或纠正。
第五篇:《索罗斯炼金术集》读后感
《索罗斯炼金术大全集》读后感
1、索罗斯是怎么赚钱的?
索罗斯主要是在两个市场赚钱,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尤其是外汇市场的战绩非常耀眼,包括1992年狙击英镑,1998年狙击泰铢引起东南亚金融风暴。
索罗斯依靠自己的直觉和对市场的分析判断来发现市场的缺陷,从而利用这个错误从中渔利,巴菲特也说过要利用市场的错误。两人的区别在于:巴菲特只做投资,十分看重标的的价值,只在标的价格低估时买入,然后长期持有;索罗斯更多地是投机,他并不看重标的价值,只在乎他自己对标的的假设判断是否可靠,能否让他有机可乘,他也不会长期持有某种标的。
他们都对标的真实价值有自己的判断,从而发现市场的缺陷或错误。因此作为金融投资者一定要建立自己的一套价值判断体系(估值体系)。
两人寻找投资机会的方法也有很大差异。巴菲特依靠读大量年报等方式来寻找低估的企业资产,索罗斯“并不研读大量的股票分析法”、而是关注政治、经济、工业、货币、利率和其他方面的趋势,寻找正在发生的全球事件之间的联系。索罗斯显然是喜欢博弈的感觉,因而做事“快准狠”,故有“金融大鳄”之称。
2、对索罗斯投资理论的理解
索罗斯的投资理论中,我对“彻底可错性理论”和“反射性理论”尤感兴趣。
彻底可错性理论是指人的思维和客观现实之间永远存在扭曲和差距。索罗斯就是基于此去“寻找每一个情境的缺陷,找到缺陷之后从中受益”。作为散户来讲,因为信息有限、思维视角等原因,我对市场的判断不可能是永远正确的(实际上错误的机率似乎更大一些),这就要求我在认识到错误时一定要及时纠正错误,不能固执己见,否则就会因错误不断扩大而损失惨重。过去我就是不能严格止损导致深度套牢,从而丧失许多机会。
反射性理论是指投资者的预期及行为会影响市场,并会改变市场原有的走向。这让我想起了“羊群效应”。作为一个小散,只有顺应市场的趋势才能盈利。庄家或者机构要想绞杀散户,就是要制造“羊群效应”,引导散户追涨杀跌、随波逐流,从而不断蚕食散户的资金。因此散户要有独立自主的投资个性,避免盲从,也就避免了陷入庄家或机构布局的陷阱。怎样建立独立自主的投资个性,在市场上保持清醒呢?这就要不断地学习各类投资知识,了解国内外市场的经济趋势,扩大自己的视野。全球化时代,各国金融联系越来越紧密,仅关注中国的金融市场是远远不够的。
3、索罗斯的成长经历
索罗斯的投资风格非常独特,他在投资中从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也不按常理出牌,这与他的个人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其中父母的影响、少年时期的战争环境、青年时期艰难的求学生涯都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作用。他认为“要想保护自己,就要先人一步采取行动”。所以他对市场的判断和采取的行动总是引领潮流。
当前教育体制环境已经让许多家长忧心忡忡,可是只有少数人能先人一步,有的把孩子送出国,有的采取在家上学或者私学的方式,总之是要脱离这个应试体制,期望回归教育的真谛。这些吃螃蟹的人我不敢说都会取得应有的回报,但他们的行动已经引领了潮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总有一天,全社会都会觉醒,可是我们的孩子却等候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