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定位与作为
基层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定位与作为
乡镇、社区(村)作为基层组织,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的执政基础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和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组织。进一步转变和完善基层组织的职能,有效发挥基层干部的作用,对于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巩固我党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基层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乡镇、社区(村)作为基层政权组织,处于“国家”与乡村民间社会的中间地位,它在国家与基层民众之间扮演着其他组织无可替代的作用——它是调整二者力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平衡器,亦是二者博弈的一个主要场域,甚至是二者冲突的一个不可臵换的缓冲区间,在一定意义上扮演着介于“国家”与基层民众之间的一种“中介”角色,对于缓解、调节国家与基层民众的关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目前,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而城乡社区、村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其主要功能包括: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生产生活服务;进行必要的社会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发展社区载体和平台作用,引导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表达群众诉 求,协调处理社区内各级组织之间、单位之间、村民之间的关系,促进社区和谐发展;推动社区不断完善和提高,逐步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方向发展。
基层组织虽然在功能上“五脏俱全”,但尚未找到一条真正有效的途径来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离“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还有较大距离,具体表现为:
(一)基层组织定位不明,服务功能薄弱。基层组织特别是社区(村)在工作内容的定位上,承担了政府职能部门安排的各项任务。所谓上面千条线、万条线,到了基层都是一条线,基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接受上级的安排,应付上级的检查上,“行政化”倾向严重,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短缺,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功能上相对比较淡化。在思想定位上,虽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对基层组织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基层组织中“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尚未完全扭转,服务意识淡薄。同时,基层面对上级部门的各种考核、各项工作任务要求,在本身人手紧张、身兼数职的情况下,更加削弱了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积极性。此外,基层组织还不够发达健全,其组织性质决定了工作开展中遭遇困难较大,效果不佳。在如何科学分工、各司其职上也不得要领。
(二)基层组织财政能力欠缺,服务保障力不足。农村税费改革在减轻渔农民负担的同时,减少了乡镇财政的收入,并导致 乡镇财政收支的缺口问题。同时,由于基层组织自身的财力不足,造血功能不强,导致“吃老本”、“等、靠、要”的现象十分明显,在工作中往往拆东墙补西墙,在公共开支上捉襟见肘。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向下延伸,基层组织承担了村民福利、合作医疗、社会稳定、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任务,导致各乡镇、社区的社会公益性支出和管理费用不断上升,增加了基层组织的财政负担。基层组织以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履行面宽量大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本身就存在财权与事权的矛盾,非但不能满足群众的合理诉求,反而因为基层财力保障不足,降低了工作积极性,只求点到为止、量力而为,阻碍了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基层干部结构不合理,服务能力不强。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状直接影响了服务能力。从干部队伍的结构来看,基层干部的年龄结构偏大,特别是社区(村)一级干部中年龄大的较多,缺少新鲜血液,导致基层干部队伍缺少活力和创新能力。从干部自身的素质看,在基层工作多年的老同志,不可避免地出现知识陈化、思想僵化、方法简化等问题,思路跟着上面走,工作等着上面派,成绩盼着上面评,自身知识结构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刚毕业的新同志,知识积累不够全面,基层经验不够丰富,基层情况不够熟悉,服务群众的能力不强、方法不够。同时又存在定性、耐性不足的缺点,不安心本职工作,进城心切。基于这些原因,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党员的先锋模范 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好,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大打折扣。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社会管理中创新中的重要性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组织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执行单位,直接面对群众,在社会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11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加强基层建设非常重要,党的方针政策再多、再好,还要靠基层去落实;社会管理要创新,就必须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工作精力更多地放在基层,夯实基层基础,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因此,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我们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所在。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现实需要。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基础,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做好基层群众工作,服务基层群众,是基层组织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所在。基层组织必须坚决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牢牢把握人民群众这个党的根基所在、血脉所在和力量所在,想基层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入手,不断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呈现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实践证明,巩固基层基础,扎实做好 群众工作,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服务宗旨的最直接体现。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体现社会管理本质规律的必然要求。社会管理,是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简言之,社会管理的本质就是实现对人的管理和服务。从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看,要求各地各部门工作重心下移,把更多的财力和精力放在加强基层社会建设、维护基层社会秩序上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从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看,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及时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从社会管理的出发点落脚点看,要求各地各部门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最高标准,认真做好基层群众工作,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因此,夯实基层基础、做好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适应当前新形势的的客观要求。从国际看,尽管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是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很多,我国仍面临着国际经济、政治和周边安全等各种复杂局面,当前中东、北非等地的民主变革对我们进一步夯实执政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 警示。从国内看,尽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集中显现。随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推进,历史积累下来的不少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有可能会暴露出来。基层矛盾更为复杂,土地征用、劳动保障、环境保护、企业改制、“三农”问题等依旧是信访的热点和难点,民间投资、民营企业的债务清偿等涉法涉诉问题也不断增加。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基层的实际情况都迫切要求把夯实基层基础放在更加突出位臵,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三、加强基层组织在社会管理中作用发挥的几点建议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心在基层,力量和源泉在基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这为基层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指明了方向。提升基层组织社会管理的水平,关键是要针对当前基层组织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一步明确基层组织的功能定位,激发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服务水平,做到服务到位,管理有方,形成情况清、底数明,和谐共建的良好局面。
(一)明确基层组织的功能定位,树立基层组织服务理念。社会管理突出了以人民群众为重的服务观,基层组织要积极顺应 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转变行政化管理理念,把服务融入管理中,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要从千头万绪,繁重复杂的工作中,理清重点和思路,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合理调整和安排各项工作,集中精力抓经济、搞建设、谋发展,强服务。上级党委、政府要尽量压缩或取消一些不必要的达标升级、检查评比活动,简化检查考核程序和办法,减少迎来送往和不必要的应酬活动,使之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基层组织要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为主题,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把治理庸、懒、散问题作为作风建设的突破口,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基层党员和干部的良好形象,真正做到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臶。充分利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和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这个基础平台,将社会管理的触角向最末端延伸,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服务,解决基层群众的实际困难,深入服务一线群众。按照有利于转变机关作风、有利于提高服务效率、有利于方便群众办事的原则,积极创建服务效能型基层站所,深入推进民主评议行风,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培育和协调基层细胞的和谐元素,激发基层组织活力。社会管理创新强调的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即要变单一的管理主体为多元管理主体,形成政府、企事业单位、群众组织、社会组织和公民为一体的主体形式,彼此联系、相互协调,形成整体合 力。家庭、社区、社团这三个社会细胞涵盖了基层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和谐程度决定了基层的和谐程度,培育和协调这三个细胞的和谐元素是基层组织社会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一是要以家庭为单位,充分发挥其自治作用。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最小细胞,古语有云,家齐才能国治、天下平。基层组织要围绕中心工作,找准切入点和载体,以“网格化”工作为契机,在摸清各户家庭的情况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家家户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群众对家庭、家园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探索一种家家参与,户户有责的社会管理长效机制。积极开展以家庭和睦、邻里和谐为主题的评优选优活动,选树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弘扬家庭美德、文明先进,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提升群众整体文明素质。二是要以社区建设为基本单元,充分发挥其基础作用。加强社区体制建设,全面推行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三位一体、选聘结合”的社区管理模式,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加大社区投入,整合社区资源,以城乡社区服务中心为载体,形成社区党员服务、养老服务、法律服务等“一站式”、“一条龙”的规范化服务体系,夯实基层社会管理的平台基础。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大力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引领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以社团为中介平台,充分发挥其协同作用。要进一步发挥社团作为群众自发性组织,涉及群体多,参与面广的特点,强化各种社会团体对本团内群体的管理和服务 功能。要进一步健全现代社会组织制度,完善基层社会组织体系,减少社团的行政化倾向,保障社团组织的自主性及独立性;加强社团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社团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成为政府与群众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三)平衡基层组织财权与事权,强化基层组织服务保障。按照财权和事权相一致的原则,要为基层组织履行职责配臵相应的财力。对明确规定需乡镇、社区配合完成的工作,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提供相应的经费和条件。在合作医疗参合管理、社会保障等公共性服务上要给予一定的工作经费和设备设施。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县以上政府对运行困难乡镇转移力度,进一步推进乡财县管,保障合理支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以奖代投的方式进行集中投入,不搞全面开花,对乡镇财源建设项目提高返回比例,确保乡镇正常有序发展,确保乡镇能够为新农村建设的提供组织保障、技术支撑、资金引导、公共服务作用。在财力、物力向基层倾斜的同时,关键要变输血为造血,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源,盘活用好集体资产,以发展物业经济为主要导向,以开发经营性用房、盘活闲臵资产、提供创收服务等方式,开辟多渠道增收模式。因地制宜地开展土地资源整理,提高土地整理收益,积极探索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模式,挖掘渔农村旅游潜力,实现增收,改变基层组织财力透支的不良状况,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提升社 会公共服务水平。
(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基层组织服务水平。提高基层组织的管理服务水平,人是最具能动性的因素。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是提高基层组织服务水平的关键所在。一要选好领头雁,配强基层党组织班子队伍。有效提升领导班子的工作能力,提升领导班子深入群众,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能力,提升班子引导社会各方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大力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使基层党组织成为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基层组织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根本保证。二要大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不断调整优化基层干部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注重干部培养,加强基层工作实务培训和知识更新,使基层干部更加适应新形势下的基层群众工作。要更加注重关心爱护基层干部,把对基层干部的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统一起来,完善和运用好约束机制,并始终贯穿在干部的思想教育、选拔任用、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各个环节之中。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保护好调动好他们的积极性,让基层干部思想顺心、生活舒心、工作安心,满腔热忱、认真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
第二篇: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体现新作为
创新工作理念 把握工作重点
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体现新作为
绍兴县总工会主席唐水淼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应对转型期社会矛盾与风险的必然选择。工会组织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政治责任,是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工会维权能力和维权实效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一、树立四大理念,夯实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思想基础。
工会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责任重大,必须牢固树立四大理念。
1、必须牢牢把握政治主线不动摇。党的领导和科学理论的指引,是工会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把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落实到工会工作中,始终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牢牢把握工会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切实增强工会工作的活力和在广大职工群众中的凝聚力。
2、必须牢牢把握职工主体不动摇。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管理工作中肩负重大使命,负有重大责任。工会应当牢固树立以职工为本的理念,把职工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提升工会工作的人性化水平。
3、必须牢牢把握维权主业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维权,这是工会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宗旨,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题中之义。应当坚持保障和发展劳动者权益,让劳动者更多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以主动的意识、超前的预见、科学的方法、积极的作为,旗帜鲜明地为职工维权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立场鲜明地立足于维权,充分借助于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商、职代会、劳动争议调解等方式,把维权做得更主动、更规范、更到位。
4、必须牢牢把握服务主题不动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是过多地把政府的事情交给社会去办,而是要确保党委和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到位。要把服务科学发展与服务职工群众结合起来,善于用市场思维谋划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发展和吸纳各种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提供,努力为群众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困难救济等方面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帮助职工解决一些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构成了对政府社会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努力实现从“行政命令”到“为民服务”、从“事后救火”到“源头治理”、从“政府包揽”到“群防群治”的三大转变。
二、发挥四大作用,构筑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坚强堡垒
作为工会组织,要准确把握代表广大职工参与社会管理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在推动社会和谐中发挥四大作用。
1、发挥协调作用,当好职企关系连心桥。工会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它一头联系着党和政府,一头联系着广大基层群众。协调好两者关系,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工会组织具有其他社团组织、非政府机构不可替代的优势。作为工会,要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我县实际的劳动关系的协调机制,建立完善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劳动关系协商机制、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几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人本化维权“绍兴模式”,在全国率先全面建立镇(街)总工会,实现牌子、房子、班子、票子、位子“五子到位”。同时,着力构建以县职工维权帮扶中心、镇职工维权服务站、企业职工维权服务点为框架的三级组织网络,广泛设立“两大员”,全面推进工资集体协商
工作,在省内率先实现企业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全覆盖,并创造出“五步工作法”工价集体协商等一系列先进经验,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
2、发挥引导作用,当好经济发展排头兵。服务大局、促进发展是工会工作的第一要务,是工人运动的永恒主题。作为工会,要发挥组织优势,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中心任务,把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向职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及企业精神教育,并通过开展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和技术协作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激发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活力。近几年中,我们率先开展县级劳动模范评比,创建百家职工职业技能创新基地,树立千个经济技术创新示范点,动员万名职工参加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同时,通过实施企业文化“五个一”工程,开展“三征一评”、“五个十佳”评比,组织优秀外来职工“看柯桥”、“乐柯桥”、“秀柯桥”、“唱柯桥”、“谈柯桥”大型系列活动,举办黄酒技艺传承、纺织主题展演等紧扣经济转型升级的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3、发挥服务作用,当好职工帮扶娘家人。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过程,就是服务职工群众的过程,工会要协同党委政府做好促进和稳定就业、提高职工工资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劳动保护条件等一系列社会公共服务,特别要突出职工基本权益保障、具体困难帮扶、生活后勤改善等三个重点,通过建立健全维权帮扶工作网络、推动实施安康工程、筹集帮困互助资金等措施。几年来,我们提出了“两联两整”的工作方针,积极构建“权益维护、困难帮扶、就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县镇联动,在劳动局设立职工维权帮扶窗口,加强镇级维权帮扶中心建设。部门联手,在县镇两级加强与劳动、司法、综治、安监等部门或机构的联系联络。整合资源、整体推进,每年联合劳动、司法、交通、安监等部门开展职业介绍、困难慰问、欠薪督查、争议调解、平安返乡、安全宣传等专项行动。同时,打响“春送岗位、夏送清凉、秋送学费、冬送温暖”等工会工作品牌,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4、发挥监督作用,当好建言献策智囊团。工会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在社会管理中既是参与者、推动者,也是监督者。一方面要通过职代会、民主管理等途径,参与企业经营和管理;另一方面要发动组织职工,对政府、企业和社会特别是公共部门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保证社会管理公开、透明、有效。同时,通过正常合法的途径,将职工零散的呼声和要求转化为团体的诉求,在政府决策、立法听证中代表职工群众的集体意愿提出主张。几年来,我们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等途径积极建言献计,及时提出事关职工利益的建议提案。县总工会提出的建议,均列为县政协重点提案之一,也多次列为大会发言。
三、做好四篇文章,把握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重点
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工会,应把握工作热点,发挥组织优势,把握工作重点,积极作为。
1、做好深化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这篇文章。把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作为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环境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抓手,让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的和谐企业创建活动,成为实现劳动关系和谐、实现广大职工体面劳动的重要手段。近段时间以来,我们按照分类指导、分步达标的原则,制定创建活动方案,大力指导各镇(街道、开发区)开展镇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工作,促进创建工作向下延伸。涌现出柯桥开发区“四全三重”工作模式、华舍镇“亲和型”企业、夏履镇“星级企业”等一大批创建工作典型经验。
2、做好推进镇级维权帮扶中心建设这篇文章。继续确立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维权帮扶“绍兴模式”,按照“县镇联动、部门联手、整合资源、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把镇级维权帮扶中心建设作为强化基层基础的有效手段,作为深化维权帮扶作网格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作为县维权帮扶中心的有效延伸,明确工作职能,落实工作人员,强化工作考核,为广大职工提供就业服务、生活救助、信访咨询、法律援助等一站式服务。
3、做好建立职工互助互济组织这篇文章。在全县企业广泛推行建立以“企业出一点、工会助一点、职工捐一点”为主要形式的职工互助互济组织,对企业员工因病致贫、因灾致贫进行及时救助。进一步完善了全县职工群众的互助保障体系,对患病职工排忧解难、缓解因病造成的经济困难,起到了明显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压力。目前如漓渚镇,90%以上企业均成立互助互济组织,资金结余已达1180余万元。
4、做好深化完善家庭工业联合工会(工会联合会)这篇文章。针对我县家庭工业组织化程度低、行业服务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劳动用工不够规范的现状,继续加大家庭工业的组织化程度,在产业相对集中、并有一定规模的镇(街道),成立家庭工业行业工会;在区域相对分散、产业相对不均的镇(街道),成立家庭工业工会联合会。并竭诚为农户和雇工提供信息资讯、技能培训、维权服务、安全保障、协作交流等“五项服务”,树立行业工会“在党领导下,用社会资源,为职工办事,替党政分忧”的良好形象。
第三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积极作为
----参加晋城市处级干部培训班心得体会
充分发挥人武部职能作用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积极作为
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下发后,作为人武部系统,“如何组织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投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2012年2月26至3月10日,按照晋城市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部署,我有幸参加了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山西省晋城市处级干部培训班第二期培训,通过聆听上海市委党校领导和多位专家教授的专题讲座,实地到上海创意产业新天地、洋山深水港及杭州新兴产业进行考察学习,我感觉找到了答案,自身感受颇深、受益匪浅。现总结如下:
一、要大力弘扬推广先进文化,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营造良好环境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市文明素质,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程。作为人武部系统,接受军地双重领导,要在创建文明城市目标中发挥作用,就要充分发扬我军“宣传队”的优良传统,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新思想、传播新文化、倡导新风尚,营造了军政军民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一是要用创新理论筑牢思想根基。用党的创新理论建部育人,是我们高平人武部的优良传统。2009年继省军区之后,晋城市委、市政府也作出决定,开展向高平人武部党委学习的活动。我们以此为契机,结合全市上下正在开展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把人武部学用创新理论的成果向广度拓展,向基层延伸。利用民兵整组、野营拉练、集会活动等时机,采取印发资料、张贴标语、集中讲解、走家串户等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最新理论成果。用胡主席“七一”讲话中136处提及“人民”的生动数字,解读我们党对民生的高度关注,进一步夯实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基础。二是要用国防文化鼓舞人心士气。我们通过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国防文化活动,每年“八一”编排一台国防专题文艺节目,到各乡镇巡回演出;结合高平市文化创建活动,建设了一批国防文化广场、国防文化街道;在主要旅游景区和交通沿线,设置固定宣传栏70余块;利用第11个全民国防教育日活动,邀请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为全市科以上领导干部作国防形势报告;结合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连续三年开展了主题鲜明的诗歌创作朗诵比赛、“钢铁长城”图片展、摄影海报和DV作品征集活动,用激昂向上的国防和军事文化唤醒老区人民的“红色基因”,重塑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激情。三是要用新风正气激扬文明风尚。要利用“青年民兵之家”创办农民业余文化学校,通过板报、橱窗、广播等形式宣传民兵中的新人新事,引导村民增强文明意识。魏村以前是有名的“问题村”。结合高平市文化创建工程,我们帮村里办起了图书室、活动室、文化广场等,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村民从上访“挑刺儿”到支持村委工作,从酗酒赌钱到读书看报,从打架斗殴到健身娱乐,一件件小事记录着理论的深入,讲述着文明和进步,魏庄村被省爱卫会表彰为“文明卫生村”。文化创建工程的启动,吹响了构建文明的“集结号”。今年9月份,《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三家中央媒体集中报道了高平市的做法。在军地的不懈努力下,健康文化已经代替陈规陋习,占领了人们精神生活的主阵地。
二、要以点带面扩大辐射效应,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增加和谐因素
在参与社会管理中我们感到,如果每一名个体的积极性都能调动出来,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为此,我们人武部要始终把为官兵服务、为军人维权作为份内之事,确保在外服役的尽心、退伍回家的安心、党委政府能够放心。一是要树立尊重老兵,就是尊重历史的意识。“他们是党和国家的功臣,为老军人服务,绝不能怕麻烦。”今年国家新出台了优抚规定,对60岁以上的退伍军人每月发给生活补贴,许多同志遗失了退伍证,来找武装部。经过大量繁琐的调查工作,我们为所有同志逐一核实档案,与民政局协调,证明身份经历,使大家都及时享受到国家的好政策。我们坚持每年“八一”、春节期间,开展“爱心献功臣”活动,市乡两级政府拿出3000多万元,走访慰问全市260多名老红军、老八路、老革命、贫困军属、企业复转军人,帮助解决生产生活难题近千件。二是要尽到当好“娘家人”,温暖战友心的责任。我们算过一笔帐,高平每年在外服役的士兵有三百多名,每个家庭平均4个人,如果把这些人都发动起来,一人带一户,一家促一片,就能汇聚成一股强大力量。我们将维护军人军属的合法权益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力抓手,注重加强人文关怀,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参军入伍的挨家挨户挂光荣牌,在部队立功受奖的敲锣打鼓送喜报,对特别困难的家庭帮助争取最低生活保障,协调地方司法、行政部门先后22次妥善解决军人军属涉法问题,真正使他们感受组织的温暖,使每一名战士、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社会管理的参与者和辐射源。三是要营造回来一名退伍兵,培养一个带头人的氛围。我们把复员退伍军人作为社会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注重加强教育引导和培养使用,实现后备力量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双重增效。协调地方做好军人优抚安置,每年组织退役士兵免费参加市里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结合今年乡镇班子调整,将12名人武学院毕业学员和有从军经历的人员优先选拔进专武干部队伍。积极探索在退役士兵中选拔培养民兵干部的做法,目前有70%的民兵骨干是退伍军人。年初全市表彰的经济建设标兵、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和劳动模范中,复转军人占到了56%以上。
三、要围绕转型跨越用兵练兵,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力量支撑
服务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既是后备力量的职责任务,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题中之义。我们坚持把地方所需和部队所能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生产队、战斗队作用,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添砖加瓦,为转型跨越发展保驾护航。一是要在本职岗位上当标兵。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在民兵预备役人员中持续开展了“评选学习尖子、评选岗位标兵”活动,激发广大官兵的学习
工作热情。利用民兵整组训练,参加大项活动和重大军事行动的时机,培养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在长期的教育引导和实践磨砺中,民兵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高平市煤运公司常备民兵应急分队组建5年多来,遍布于道路岔口,坚守在山间小径,稽查逃费运煤的车辆,维护了煤碳运销秩序,每年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上亿元。二是要在构建和谐中挑重担。发挥民兵突击力强、作风过硬的优势,组织民兵在户户通水泥路、清洁能源进村入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新农村建设八大工程中打头阵、挑重担,有效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积极参加地方生态工程建设和希望工程建设,完成植树造林5000余株,援建希望小学5所,结对帮扶中小学生600余名。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按照“1+3”模式,每个乡镇1名民警带3名民兵应急队员,开展军警联防联治,在处理民间纠纷、维护社会秩序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要在应急维稳中保平安。“只要有困难,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人武部。”这是市委书记谢克敏常说的一句话。近年来,无论是重大活动,还是突发事件,无论是安保警戒,还是抢险救灾,人武部始终是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今年8月,高平市连降大雨,全市最大的凯勇猪场围墙垮塌,猪被全部冲走,淤泥四处流淌,交通破坏严重,附近村民面临着疫情传播的威胁。紧急关头,市委、市政府在人武部召开了抢险救灾会议,并指派人武部刘海靖部长全权指挥。为了避免引起村民恐慌,我们连夜组织民兵应急分队清淤护路,协调消防、卫生部门对冲刷地域清洗消毒。经过一夜战斗,猪场下游近300多亩受污染土地和两条
交通要道全部恢复如初,灾情得到有效控制,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
第四篇:人民法院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职能定位和政策措施
人民法院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职能定位和政策措施
2010-3-11 9:35 来源:法律教育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目前正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度国家化了的社会,逐步向公民社会和市场化社会转变。
■在现代国家,法院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用司法决策规制社会生活的实践越来越普遍,法院不仅要履行传统的解决纠纷的职能,而且要调控社会秩序、实施权力制约、规制社会政策。
■在社会管理工作中,人民法院必须在进一步强化“解决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直接功能的基础上,强化“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能动司法观,通过完善司法调研、司法建议、司法审查、司法解释四项工作制度,凸显审判工作的延伸功能,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2009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就2010年的全国政法工作作出战略部署,要求全国政法机关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社会矛盾化解是政法机关的基本职责,公开廉洁执法是对政法机关的必然要求。把政法机关也作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主体,其意深刻,标志着中央对政法工作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以此为标志,政法工作将更加重视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如何根据当前社会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确定人民法院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职能和应当采取的措施,是当前各级人民法院都在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我国社会转型及社会管理方式转型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目前正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度国家化了的社会,逐步向公民社会和市场化社会转变。
第一,社会从“单位管理”向“社会管理”转变。我国社会转型的最大变化是,出现了一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社会阶层,社会正经历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从单位社会向个体社会的历史性转型。各种非政府和非企业的公民组织兴起,包括公民的维权组织、各种行业协会、民间的公益组织、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同人团体、互助组织、兴趣组织和公民的某种自发组织组合。以往,我国社会结构的细胞是单位,相对于以自由的个人为细胞的个体社会来说,就是单位社会。个人都属于单位,并且专属于特 1
定的单位——在城市是党政机关和企事业机构,在农村是社队。功能齐全的单位就是一个小社会,成员的生老病死、吃喝拉撒都由单位包办。单位外面是另外的单位,许多制度和政策都和单位有关,要通过单位实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失去了单位的管理和约束。
第二,公共管理方式从“行政管理”向“行政执法”转变。现代政府的发展方向是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政府既要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又要降低成本,最有效的办法之一,便是将更多的事务特别是某些公共服务职能交由民间组织去管理,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社会自治功能。于是,政府的公共管理方式就从“行政管理”向“行政执法”转变。不管行政的职能和任务有多少,行政执法就成为现代行政的基本要素。民间组织是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它在国家与社会之间起一种纽带作用,使政府体系能够通过与民间组织的信息与能量交换,推进政府体系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第三,社会治安从“单一治理”向“综合治理”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单位管理弱化,社会治安问题呈现突发、隐蔽、复杂等特点,跨地域、高科技犯罪更是加重了对社会的危害,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新变化。为此,党中央把综合治理作为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一个战略方针,提出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充分发挥政法部门特别是公安机关骨干作用的同时,组织和依靠各部门、各单位和人民群众的力量,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通过加强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方面的工作,实现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违法犯罪,化解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治安持续稳定。第四,化解社会矛盾从“单一机制”向“多元机制”发展。与社会转型相应的一个特点就是利益诉求和矛盾争议的多元化,为此,化解社会矛盾的方法也呈现多元化。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多元的意义在于避免把纠纷的解决单纯寄予某一种程序,特别是不要将诉讼的方式绝对化,而要以人类社会价值和手段的多元化为基本理念,为当事人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尤其要重视来自民间和社会的各种自发的或组织的力量在纠纷解决中的作用。那些家庭琐事发生的争议,由民调组织解决更为有效,一律诉诸法庭,往往不利于家庭和睦。那些专业性特别强,尤其是本行业系统内部的纠纷,由相关专业委员会、专家调解相对容易,效果也好,更有利于双方当事人的长期合作。而那些法律性很强、对社会有导向作用的案件和通过非诉手段不能解决的纠纷,通过司法程序解决,社会意义能够达到最大化,也有利于树立司法权威。
第五,网络虚拟社会从“边缘”向“主流”发展。我国社会转型的另一大变化是,网络虚拟社会越来越发达,信息传播渠道大大拓宽,公众意见表达空前活跃,对现实社
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虚拟”—词是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兴起而逐步用起来的。“虚拟”并不等同于“虚幻”和“虚假”,更不能等同于“虚无”。“虚拟”的实质是—种物质存在和信息活动的新方式或新形式,也是—种客观的存在。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虚拟”—词有着越来越丰富的内涵,虚拟与现实愈加接近、逼真,所以“虚拟现实”更准确地说就是“数字现实”,其落脚点就是“现实”而不是“虚拟”。网络世界绝对不是虚拟空间,而是现实社会的一部分。网络犯罪越来越多,网络病毒防不胜防,电子垃圾扰人无数,不良信息随处可见,正是现实社会的客观存在。因此,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已经成为互联网络正常、规范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关键就是发挥各方治理的能量,来促进和完善社会管理,以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其目标就是形成包括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完善的社会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在内的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
二、人民法院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职能定位
法院是社会秩序的守护者,是各种利益要求和利益冲突的平衡者,是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在现代国家,法院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用司法决策规制社会生活的实践越来越普遍,法院不仅要履行传统的解决纠纷的职能,而且要调控社会秩序、实施权力制约、制定社会政策。
(一)解决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通过审判活动对事实加以判断,对法律加以适用,从而化纷止争,这是法院最基本、最直接的角色定位,是设置司法的基本目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从三大诉讼角度看,法院的职能大抵有三种:一是审理刑事案件,判决刑事罪犯;二是审理民事案件,判决民事纠纷;三是审理行政案件,判处行政纠纷。这三种职能是法院的主要职能。通过惩治刑事罪犯,打击和抑制犯罪分子及其犯罪活动,也对社会起到警示教育作用,从而达到维护和保障社会稳定的目的;通过平息和化解各种利益纠纷和冲突,调节和平衡各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从而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并防止由于经济利益冲突引发的社会政治矛盾。
(二)守护法律规范,调控社会秩序。这是由“解决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这种直接的定位所延伸出的功能。延伸功能更具影响力,并且正是这些延伸功能,昭示和凸显了法院尊荣而超卓的地位。守护法律规范、调控社会秩序表现为法院通过法律的运用解决社会纠纷,达到对社会秩序和政治权威的维护。这也正是法院参与社会管理的核心。社会秩序一旦受到法律的保护,便穿上了法律的外衣,具有法律的属性,就又可称
之为法律秩序。法律秩序与一般社会秩序不同,其核心是法律规范,法律秩序的最后保障是国家的强制力,违反法律秩序者要受到法律制裁,即国家要通过法院的诉讼活动,依法定程序剥夺其所拥有的生命、健康、自由、财产等,从而达到保卫社会秩序的目的。
(三)实施司法审查,制约行政权力。现代司法功能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不仅在私法领域,更重要的是在规范社会与国家、公民与政府关系的公法领域获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行政诉讼可以称得上是典型的“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相抗衡”的形式。司法审查就是国家通过司法机关对其他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活动进行审查,对违法活动通过司法活动予以纠正,并对由此给公民、法人权益造成的损害给予相应补救的法律制度。司法审查制度的创设大大提升了法院的社会地位,成为现代型法院与传统型法院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四)平衡各方利益,规制社会政策。按照经典的分权理论,创制公共政策主要是立法机关的职权,同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也享有一定的公共政策创制权。司法机关本不应涉足公共政策创制领域,但是,在履行纠纷裁判功能的过程中,法院始终担负着维护裁判统一乃至于维护法制统一的重任,为此就必须赋予法院一定程度的决策参与权,有权通过审理案件的方式参与超出所审案件的宏观事务决策过程。法院行使公共政策创制功能的方式,既可表现为通过宣布某一行为无效的消极否定方式来干预公共政策,也可表现为通过司法解释等积极方式来肯定某项社会政策。一般来说,级别比较低的法院主要从事的是法律和规则的执行活动,而在级别较高的法院,比如一个国家的最高法院,由于其判决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比较广,其影响力也比较大,司法决策活动常常在这个层次上发生。
三、人民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政策措施
在社会管理工作中,人民法院必须在进一步强化“解决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直接功能的基础上,强化“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能动司法观,通过完善司法调研、司法建议、司法审查、司法解释四项工作制度,凸显审判工作的延伸功能,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第一,强化“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能动司法观。现代公民社会和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以政府调节为补充,以法治调节为根本的社会经济体制。法院如何处理好市场、企业和社会等方面的关系,恰当、准确的定位自己角色,并履行好自身的职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再完备的法律条文相比不断变化的司法实践总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法官有义务为各种社会不公提供司法救济,通过运用手中的权力去促进社会公平。司法权作为至关重要的执政权,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与社会事务的重
要方式,必须服务于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确立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目标;人民法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必须把人民法院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加以考虑,把严格执行法律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更好地履行人民法院的历史使命和崇高责任。能动司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际上就在于“服务”,即服务于大局、服务于人民,使司法权的行使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更加有所作为。全力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创造性地填补和弥合法律与现实之间的脱节,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难题,是能动司法的基本价值。
第二,完善司法调研制度。从社会管理角度看,情报信息与信息沟通是发现和消除不稳定因素的生命线。人民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措施,就是要建立审判信息的评估分析制度,加强涉诉案件情况的综合调查研究,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反映在司法领域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完善审判信息预警社会问题的工作机制,做到预料在前,应对在前。为此,要高度重视对审判工作运行态势的分析,不仅通过对收结案情况及其运行态势的分析,来采取措施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还十分注意综合分析不同案件类型运行态势,以便对社会稳定及治安状况等情况做出分析判断,对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做出分析判断,对涉及民生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热点问题进行研判分析,以便对下一步审判执行工作做出决策部署,提出相关指导性意见。这是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贯彻落实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的关键所在。
第三,完善司法建议制度。司法建议是司法机关对在司法活动中发现的、不属于司法机关处理的问题,向有关机关或单位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司法建议作为化解矛盾纠纷、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司法服务手段,是人民法院审判职能的延伸。最高人民法院2007年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建议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服务的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发现普遍性或需要提请注意的问题,应当及时向有关单位提出司法建议,不能一判了之。对未引起重视的建议,要采取适当方式加以督促,也可以向其主管部门或上级领导机关提出意见,力求将建议事项落到实处,从而起到完善社会管理的作用。
第四,完善司法审查制度。我国建立司法审查制度已有十几年,不仅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促使行政权力的合法运行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法律意识,促进了人们法治观念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在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过程中,通过依法审理行政案件和行政赔偿案件,监督、促进行政机关遵守法律程序,依照法定权限管理公共行政事务,认真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纠正越权和滥用职权行为,对于落实“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依法行政要求,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重
要作用。同时,对于合法的行政行为依法予以维持,通过司法程序确认行政行为的效力,也对行政机关各项经济社会管理职能得以有效发挥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实践证明,在司法审查过程中,只要法官具有较高的能动司法意识,那么案件的裁判结果都将在某种程度上对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制订构成难以忽视的影响。
第五,完善司法解释制度。制定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指导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确保法律正确实施,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职责。正是在制定司法解释过程中,最高人民法院的政策形成功能才得以凸显,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整合方面的影响力才得以逐步增大。其实,司法造法是各国司法实务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成文法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之间张力作用的结果。由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正处于转型期的剧烈变动之中,而法律的稳定性与严格的立法过程使得一部分法律规范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变化需要的情况客观存在。于是,司法解释自然也就成为弥补法律漏洞的重要方式。最高人民法院根据法律实施的需要,通过司法解释等方式,创造性地适用法律。但是,司法造法必须受到严格限制。为此,要不断完善司法解释工作规则,提高司法解释的质量和效率,确保其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作者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第五篇: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必须回答并创新探索的重大课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全面繁荣,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价值理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有的社会管理方式和结构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诸多现实问题。面对这样的社会新形势,在全国、全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大背景下,我市各县(区市)从实际出发,积极寻求凝聚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引线针”,以网格化建设为载体,对„„
(秘书乐园温馨提示:本文只显示了开头和结尾部分,全文去掉空格共14928字)
„„管理服务向末端延伸,通过增设网格长的“会签”制,来提升网格长的知情权和影响力,持续提高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水平和排查化解社会矛盾能力,为实现“加快老区崛起,再造两个**”目标创造良好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