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准确把握司法行政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定位
准确把握司法行政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定位
缪蒂生
司法行政机关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力量,其职能特点决定了在社会管理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优势,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职能作用上的基础性。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最核心的价值就在于社会秩序的维系。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七个方面。司法行政职能与这七项基本任务直接相关。比如,服刑在教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等特殊人群的教育转化、帮困扶助等工作,是维系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工作,对于依法维护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司法行政机关通过遍及全国城乡的人民调解网络,可以及时发现、疏导、化解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纠纷,减少社会矛盾积累。司法保障和法治服务功能使司法行政直接进入社会管理,并对社会管理目标的实现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二是服务对象上的广泛性。社会管理作为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涵盖管理领域的众多环节。这就要求参与社会管理的政府部门要有能力将工作触角深入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司法行政机关“点多、线长、面广”的行业特点在社会管理中呈现出较强的资源优势。特别是,司法所的设置是我国司法行政制度的一大显著特色,使得司法行政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直接承担服务群众的使命,这更易于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职能作用。此外,服务对象的广泛性还体现在与许多行政管理部门有着直接联系,在社会管理力量资源的整合上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比如,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大调解”体系,让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多方参与到矛盾纠纷的化解当中,既形成了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的整体合力,又推进了社会管理新格局的形成。
三是工作手段上的多样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在于综合运用法律规范、行政管理、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多种手段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司法行政机关与其他许多政府部门的显著差别,在于同时具有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两大功能,具有准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双重属性,被赋予了客观公正执法者和管理服务社会行政者的双重身份。功能上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工作手段的多样化,司法行政兼备刚性管控、柔性服务和理性调和等多种工作手段,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具有独特优势。比如,可以综合运用宣传、教育、引导、调解等手段,最大限度地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可以有机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手段,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合法权 1
益;可以统筹采取强制管控、教育引导、帮扶救助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特殊人群对抗社会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四是管理效果上的长效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终是要把社会管理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实现长效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社会管理的法治化,更加需要加快法治实践步伐,在加强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等“软件”建设上下功夫。司法行政机关作为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主导部门,通过开展全民普法,促进全社会法律素质的提高和法制观念的养成,对于安定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根本性作用。特别是,通过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学法用法和法律顾问工作,促使其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经营,这相对于其他社会管理更具有长效作用。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对司法行政机关的履职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司法行政机关实现新一轮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作为政法机关重要组成部门,司法行政机关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必须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围绕发挥职能作用,努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江苏司法行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重点要构建“六个新机制”:
一、着力构建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源头,是形成和谐稳定社会结构的核心,也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中央确定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江苏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作为突出任务。这就要求我们适应这种阶段性的变化,整合资源和力量,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一是继续围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大力实施“万名法律服务人员、万名调解员助万企升级、促万村(社区)和谐”的“四万工程”,通过“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公证服务进乡村、入农户”、“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等专项活动,进一步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一方面,对照省委、省政府《转型升级工程推进计划》、《万企升级行动计划》,着力做好投资融资、兼并重组、知识产权保护和节能减排等领域的法律服务,推动重要产业链和重点领域骨干企业、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结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政府法律顾问工作,积极参与重大决策、重大项目论证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二是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部署,大胆创新,加快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主要是:建立布局合理、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形成由城市到乡镇再到村居的站点辐射网络体系;建立政府主导、保障有力的供给模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法律援助、法制宣传、矛盾调解等公益服务;建立功能完善、快捷高效的运行机制,因地制宜建立具有综合功能的县(市、区)法律服务中心,推进法律服务在线咨询、网
络法制学校等建设,打造“科技化、网络化、数字化”服务新格局。
二、着力构建更好地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新机制。加强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是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环节。从江苏来讲,工作重点一是大力健全安全防控体系,深入推进监所安全稳定长效机制建设,加快建立全过程、全覆盖、全员性的“大情报”网络,扎实开展监所基层基础建设,强化与武警、公安等机关的应急联动,不断完善人防、物防、技防、联防体系。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动态风险评估,建立严密的监管信息网络,实现重点人员24小时随机查控,确保持续安全稳定。二是进一步创新教育改造方法,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理念,注重心理矫治和引导,全面实施个别化矫正,加大技能培训和帮扶力度,完善重点刑释解教人员必接必送机制,尽快形成适应“首要标准”要求的教育改造体系和工作机制。三是积极构建“一体化”治理模式,针对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涉及面广的特点,在系统内部,推进监狱劳教、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的紧密衔接;在系统外部,形成与公检法、工商、税务、民政之间的配合协作机制,增强整体合力。同时,进一步强化社会协同,运用社会力量提升教育改造和服务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着重探索建立与开放、动态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工作方式,以做好特殊人群的衔接管理为重点,加快推进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异地委托管理工作,加强社区矫正管理服务中心、安置帮教基地等工作载体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
三、着力构建更好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新机制。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政法工作面临的基本态势,维护社会安全稳定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充分发挥调解工作柔性化与前置性的特色优势,切实将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初始阶段。一是深化大调解机制规范建设,真正把人民调解工作做在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诉讼等方法前,推进对接机制、专业调解机制的深化和完善,实现对矛盾纠纷的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处理、限期办理,增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大调解工作功能与实效。二是深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效能建设,立足预警疏导,全面推行网格化矛盾纠纷排查新模式,实施矛盾纠纷零报告和直报制度,进一步完善特殊时期、突出问题滚动排查机制和分析研判、分级预警制度,扎实开展“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专项攻坚”等活动,提高对各类矛盾纠纷的调处能力,进一步创造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三是深化调解工作网络建设,推进调处中心实体化运作,进一步调整和加强县、乡、村三级人民调解委员会,稳步推进企事业单位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以及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调解网络体系。
四、着力构建更好地服务保障民生幸福的法律援助新机制。法律援助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对此,一是持续加大援助力度,按照“应援当援、应援尽援、应援优援、应援共援”的要求,不断完善“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通过“法律援助服务为民创优年”主题活动等形式,鼓励支持
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公民法律服务需求和法律援助资源情况适度放宽经济审查标准,不断扩大惠及面。二是推进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工作程序和服务标准,探索推行法律援助“点援制”,健全完善集中办案机制、农民工维权机制、企业职工维权机制、服务质量监督机制,加强案件办理质量评估检查和投诉查处,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三是积极打造便民平台,强化援助机构规范化和接待窗口建设,推动党委、政府将窗口规范化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强“12348”法律援助专线技术改进和平台保障,实现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和法制宣传的有效衔接。
五、着力构建更好地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新机制。法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法治社会的内在动力、精神支柱、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撑,要通过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更好地运用法治的力量教育人民、引导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浓郁氛围。一是提升重点对象法律素质,加大流动人口、外来务工人员等难点群体、盲点区域的法制宣传教育,针对群众法治需求诠释法理、宣传法治,传播法律思想,弘扬法治精神。二是提升法治文化引领能力,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多样化、系列化、规模化建设,大力扶持引导法治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探索建立公益法制宣传监测评估体系,拓宽法治文化传播渠道。三是提升普法工作实际成效,加强对各时期普法重点的把握,积极为党委政府解难题、办实事提供法律支持,变事后被动宣传为事先主动引导,切实做到“普法宣传深入到一线、普法成效在一线显现”。
六、着力构建更好地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新机制。始终坚持基层在先,统筹整合各类服务管理资源,探索将法律援助中心、专业性调委会、法律服务工作室等加以优化集聚,建设“一站式、窗口化、综合性”的司法行政平台,形成司法行政系统服务管理的特色优势。一是增强基层执法管理能力,加强“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化以两轮推荐、绩效评价、差额票决等为主要内容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切实造就一支政治上可靠、业务上精通、作风上过硬的高素质司法行政队伍。二是增强基层一线实战能力,深入推进县(市、区)司法局向实战单位转型,大力加强“五好司法所”建设,打造司法行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线平台。三是增强信息技术支撑能力,加快“数字司法”建设步伐,构建司法行政基础网络平台、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和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司法行政业务系统应用水平。
第二篇:司法行政创新社会管理
司法行政各项职能与社会管理密切相关,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为司法行政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对司法行政机关提出了重大挑战和考验。
在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上实现新突破。人民调解工作在化解民间矛盾纠纷、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具有独特优势,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情报信息网络,变被动调解为主动调解,变事后调处为事先预防。要主动适应新时期矛盾纠纷发展变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大力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人民调解员队伍。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配合,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在特殊人群帮扶管理上实现新突破。加强司法所与监狱、劳教所、看守所、派出所以及相关部门的联系,建立完善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切实做到一般帮教对象有效衔接,重点帮教对象必送必接。推动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就业扶持、社会保障等政策,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顺利回归社会;大力加强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建立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组织实施、负责执行,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积极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全面开展,着重把握好矫正衔接、矫正执行、监督管理、帮困扶助、考核奖惩、信息报送等关键环节,逐步完善组织管理机构,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工作措施,规范社区矫正文书格式和台
账簿册,逐人建立矫正档案,落实监管帮教组织和措施,促进社区矫正规范运行。同时,进一步探索应用科技手段,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通过GPS定位等科技手段,实现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安全掌控,杜绝了意外的发生。
在加强法律服务管理上实现新突破。法律服务工作是调节经济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法律服务的管理,确保把法律服务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用在点上。教育、组织、引导广大法律服务工作者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序有效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充分发挥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的专业优势,积极为群众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提供服务。
第三篇:浅谈司法行政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浅谈司法行政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管理创新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良好的秩序,有着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司法行政机关是必然社会管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职能优势已成为政府进行社会管理活动的主体力量,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如何进一步强化司法行政职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拟对此谈几点粗浅见解:
一、司法行政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1、保证国家稳定繁荣。一个运行良好并能长久稳定的国家都必须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民众有了稳定的社会基础,就会在稳定的国家环境中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而如何理解和把握本部门在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司法行政机关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制保障三大职能都与社会管理密切相关,而且参与社会管理面广。如普法依法治理,这是基础和前提,通过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和推进多层次、各领域依法治理,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和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具有直接服务社会作用,能发挥法律服务在社会矛盾化解中的专业优势,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秩序;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更具有独特作用,社区矫正通过行刑社会化,对服刑人员有效监管,促使社区矫正对象掌握生活技能,达到符合社会正常生活的信念和人格;安置帮教通过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进行引导、扶助、教育和管理,达到预防重新犯罪的目的,使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更加稳定繁荣。
2、合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近年由于收入差距、腐败、利益而引发社会问题,矛盾逐渐凸显,这对于逐步走向繁荣的国家不相适应,因为不为群众着想,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矛盾就会依然存在,什么样的管理也没有用。只有适应新形势,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强化社会管理,合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解决政府职能在社会管理方面“错位”问题,在医疗、就业、养老、教育、低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视并优先解决民生问题,才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司法行政具有法制宣传、政策导向功能,调解社会矛盾化解功能,社区矫正刑释解教帮教功能,公证律师、法律援助服务功能等都能通过服务,宣传、引导、法律解释等方式合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从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共同营造和谐社会。
3、推进法治化管理进程。加快社会管理法治化进程,就必须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律化解社会矛盾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提高行政执法人员规范执法、公正执法的能力。司法行政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承担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负责依法治理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这一职能决定了司法行政在推动民主与法治,推动依法治国方略贯彻落实的重要功能作用,也充分说明了司法行政在推动依法行政、基层民主与法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司法行政通过发挥职能作用,提高行政部门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并通过执法检查,完善执法主体,执法依据,执法范围,执法权限,执法程序,执法责任,健全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在依法治国的大方略下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网络,促使其行政机关不断提高执
法质量和执法水平,推进法治化管理进程。
二、司法行政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承担着重要职责
1、承担着法制引导职责。司法行政在我国司法体系和法制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法制宣传、依法治理等行政事务实行国家管理,在以权利义务统一、权力责任一致观念的培育上具有引导公民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提升公民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培育法治文化、养成公民法律思维习惯的感召力、影响力和示范性,引导公民积极、有序参与政治法律实践等重要作用。司法行政大力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产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正义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依法治理工作,加大法制宣传的覆盖面,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处于法制引导和法治实践规范作用。
2、担负着社会矛盾化解职责。司法行政在国家赋予的人民调解指导监督职能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己享有“东方经验”、“东方一枝花”的美誉,国家社会管理中成为开展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针对当前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多元化,虽然给预防和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工作造成了一定压力,但司法行政负责指导人民调解工作,担负着社会矛盾化解职责,利用人民调解组织点多面广、扎根基层、联系群众独特优势,构建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发展专、兼职人民调解队伍,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在社会
管理中及时化解不断出现的社会矛盾,破解面临的难题,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履行着法律保障职责。当今社会人民群众对法律服务有更多的期待,司法行政具有管理基层法律服务、公证、律师、法律援助和司法鉴定等重要职能,担负着为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提供各种类型的公共法律服务,依法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职责,特别是在现在改革攻坚阶段,各种社会矛盾集中突现,司法行政通过自身法律服务多样性和全方位法律服务工作,构建法律服务衔接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和市场经济秩序,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和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三、如何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巩固不可替代的地位
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是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关键,司法行政如何在大局中找准位置、发挥作用、体现价值,应是司法行政机关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思考和探索的话题,因此司法行政应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第一要务,认真谋划,勇于实践,以担负社会管理责任为目标,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为平台,创新机制,通过各种渠道倾听群众呼声,找到破解的办法和根治的良方,以此深化司法行政工作。在创新新的新机制上,笔者认为:
1、在立法中找准自身核心地位。司法行政机关是政府对司法工作进行行政管理的专门机关,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司法体系和法制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担负着重要责任。目前在国家对社会管理创新尚未立法,部分地方立法己纳入议事日程,司法行政应加强对社会管理的专题调研,探索社会管理的新途径,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新方法,勇于担负司法行政机关代表政府对行政部门社会管理事项进行管理的职权,在地方法规中争取承担起社会管理组织领导和主导作用。
2、在社会管理中找准自身价值。服务社会是司法行政机关应尽职责,应就参与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强化调研,把握社会管理的规律,提高社会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司法行政机关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在工作中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保证社会关系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如普法工作,利用婚礼宴上趣味盎然之歌,丧礼事上粗犷苍凉之歌、农家薅草声情并茂之歌、民间小调抒情优美之歌等村居民易接受的本土文化传播途径,把法律编排成薅草锣鼓歌、花鼓子歌、丧鼓歌等,使法律知识与本土文化相融合,达到宣传面大、形式多样、通俗易懂作用和对不同层次的人群及不同群体的需求效果;再如社区矫正是执行刑法,司法行政依法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监督管理,把心理康复矫治作为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在思想上多交流、生活上多关心、就业上多帮扶,重心矫,用心去感化温暖他们的心,并通过公益劳动、心理咨询、个案矫正、分类管理、分阶段教育等多种教育改造措施和方法,教育矫正社区服刑人员的不良心理和行为恶习,防止重新违法犯罪,凸现社会管理价值。
3、在履行职责中发挥更大作用。司法行政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泛,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职能作用,并已成为全社会和各级党委政府重点关注的领域。在新形势下,司法行政工作创新社会管理需要有新的突破,如法制宣传和依法治理上应注重宣传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在注重提高宣传队伍素质建设的基础上,应建立硬性管理机制,争取党委政府赋予更硬的检查考核权力,在政府行政任免上争取行使一票否决权,在人大常委会人事任免上争取有代表政府行使行政建议权,并通过部署、检查、调查、评价、公示、督查等客观科学的普治管理体系达到创新效果。在法律服务上建立预防性和保障性体系,建立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和司法鉴定在执业活动中预见的各类矛盾预防、化解、呈报和交流机制;针对特殊群体,建立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和司法鉴定协调、联动、保障机制。在法律保障上建立良性管理机制,社区矫正建立异地矫治委托定期探视和社区矫正对象家庭帮扶机制,以定期与矫正对象本人保持面对面沟通和对矫正对象家庭帮扶有利于矫正对象心理改造;刑释解教安置帮教建立基地+互助联动+社会保障+预警应急动态管理机制,以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
(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司法局董定权)
第四篇:司法行政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经验交流
各级党委、政府倡导社会管理创新,是形势变化的要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也是当前司法行政部门树立形象、提升地位、推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司法行政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着眼。
一、分析情况、找准定位
创新社会管理,中央提出了八个方面的加强和完善。初步一看,与司法行政职能都有关;但仔细一分析,都不够紧密。客观地讲,司法行政部门长期以来,由于职能所限,宏观指导多,直接操作少;务虚的多,务实的少;幕后的多,前台的少。县局机关实际所承担的社会管理任务并不重。这几年,在市局的关心指导下,通过学习兄弟县区经验,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重心下沉,窗口前移,使得专业队伍有了增强,阵地有了扩大,业务有了拓展。特别是在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服务中心、专业性调委会建设、特殊人群的管控以及基层司法所建设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为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平台,打下了基础。司法行政部门所承担的职能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创造条件,完善自我、抓住关键,就会在社会管理创新这一大局中,具有更大的作为。如果抓得住契机,自身发展也会加速度;抓不住,不进则退。因此,围绕社会管理创新,应该成为司法行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围绕大局,发挥职能
司法行政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首先要围绕大局,发挥好三项职能。一是发挥社会管理职能。扎实做好社区矫正、安置帮教这两种保障性管理职能,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抗因素,最直接地维护社会和谐,为社会管理活动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二是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法制宣传等法律服务工作是司法行政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能够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以个案的公正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能够协调市场主体平衡利益关系,以法律手段规范经济行为和社会秩序。三是发挥社会矛盾的预防职能。通过矛盾纠纷排查和调解,防止矛盾纠纷的发生;公证制度介入民事、商事和经济活动,是一项重要的预防性法律制度。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政府担当法律顾问,有效降低政府决策风险、行政执行风险,这些工作发挥着独特的预防功能。
三、整合力量,重点突破
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广泛,其中包括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社会矛盾的排查化解、特殊人群的帮扶管控、网络信息的监督管理等等。司法行政该从什么地方入手?我们认为,应充分利用点多面广,松散型队伍大而且都直接面向基层群众的优势,着重在距离群众最近和管理难度最大的地方下功夫,来整合力量,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作为:
1.抓基层一线,配强社会管理的主导力量。一是司法所队伍。认真贯彻市两办文件精神,每个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3-5名政法专项编制的队伍,成为基层政府实施维稳、化解矛盾的最重要的中坚力量。现在要做的是:完成直派所的建设,着重向基层倾斜人财物,积极争取直派所的财政补助政策。二是局机关专业队伍。特别是直接面向群众的援助中心、服务中心、矫正办的建设要加强。这三个机构是我们与公检法、维稳信访、工青妇合作配合的重要平台。法律援助中心和法律服务中心成立以后,已经成为直接引导群众合理诉求、依法维权的重要渠道。去年,我们共接待信访咨询1900多人次,办理援助案件495件,按法律程序平稳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虽然我们的工作繁了、压力大了,但通过平台建设,也还有很多文章可做。
2.联合部门,广泛发动社会各类资源,完善大调解体系。目前,大调解体系还不够完善,也不够重视。最近,中央16部委发出了《推进大调解工作指导意见》。关键一条,解决力量分散问题,如何来形成合力机制。一是力争在更高层面上重视和加强大调解体系建设,建议再次下发指导意见。二是在现有专业性调委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合作,扩大领域,可以依托各部门,也可依托行业协会来组建,这既是我们的指导范围,也应成为对应主管部门的责任。三是主动利用社会力量来化解,从政策上鼓励支持。动员热心于调解工作的社会人士、老干部、老教师、老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到人民调解工作中来,致力于“大调解”格局的建设。如我县钟管老娘舅工作站,其中有8位老书记参加,他们以热情的态度、积极的服务、优秀的业务水平深得人心。
3.抓两新社会组织,发挥知识型中介机构资源优势。作为司法行政部门,着重要加强律师队伍建设与管理。一是组织管理提升。加强律师事务所党建、工青妇等组织建设,努力实现全覆盖。二是社会管理延伸。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延伸到两新组织,进一步发挥律师的专业优势。三是规范服务体系。律师为政府、企业、村、社区已经承担了许多服务性工作,下一步要在进一步深化服务内涵的基础上,政府要明确鼓励和支持。
4.加大投资力度,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最近省厅专题召开了信息化工作会议,是考虑长远发展的重要会议。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
建设做的最好的是**,不仅政法机构互通,而且一直延伸到律师事务所和司法所。一个部门职能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技术装备。司法行政机关在案件办理、矫正对象依法监管、律师公证监管等还主要靠手工操作,容易造成信息不灵、监管不力、效率低下。建立健全政法维稳系统相互联结的数字管理系统势在必行。因此,必须引起重视,把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作为实现社会管理
创新的重要一环,开创数字管理新局面。
第五篇:司法行政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经验交流
各级党委、政府倡导社会管理创新,是形势变化的要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也是当前司法行政部门树立形象、提升地位、推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司法行政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着眼。
一、分析情况、找准定位
创新社会管理,中央提出了八个方面的加强和完善。初步一看,与司法行政职能都有关;但仔细一分析,都不够紧密。客观地讲,司法行政部门长期以来,由于职能所限,宏观指导多,直接操作少;务虚的多,务实的少;幕后的多,前台的少。县局机关实际所承担的社会管理任务并不重。这几年,在市局的关心指导下,通过学习兄弟县区经验,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重心下沉,窗口前移,使得专业队伍有了增强,阵地有了扩大,业务有了拓展。特别是在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服务中心、专业性调委会建设、特殊人群的管控以及基层司法所建设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为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平台,打下了基础。司法行政部门所承担的职能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创造条件,完善自我、抓住关键,就会在社会管理创新这一大局中,具有更大的作为。如果抓得住契机,自身发展也会加速度;抓不住,不进则退。因此,围绕社会管理创新,应该成为司法行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围绕大局,发挥职能
司法行政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首先要围绕大局,发挥好三项职能。一是发挥社会管理职能。扎实做好社区矫正、安置帮教这两种保障性管理职能,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抗因素,最直接地维护社会和谐,为社会管理活动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二是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法制宣传等法律服务工作是司法行政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能够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以个案的公正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能够协调市场主体平衡利益关系,以法律手段规范经济行为和社会秩序。三是发挥社会矛盾的预防职能。通过矛盾纠纷排查和调解,防止矛盾纠纷的发生;公证制度介入民事、商事和经济活动,是一项重要的预防性法律制度。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政府担当法律顾问,有效降低政府决策风险、行政执行风险,这些工作发挥着独特的预防功能。
三、整合力量,重点突破
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广泛,其中包括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社会矛盾的排查化解、特殊人群的帮扶管控、网络信息的监督管理等等。司法行政该从什么地方入手?我们认为,应充分利用点多面广,松散型队伍大而且都直接面向基层群众的优势,着重在距离群众最近和管理难度最大的地方下功夫,来整合力量,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作为:
1.抓基层一线,配强社会管理的主导力量。一是司法所队伍。认真贯彻市两办文件精神,每个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3-5名政法专项编制的队伍,成为基层政府实施维稳、化解矛盾的最重要的中坚力量。现在要做的是:完成直派所的建设,着重向基层倾斜人财物,积极争取直派所的财政补助政策。二是局机关专业队伍。特别是直接面向群众的援助中心、服务中心、矫正办的建设要加强。这三个机构是我们与公检法、维稳信访、工青妇合作配合的重要平台。法律援助中心和法律服务中心成立以后,已经成为直接引导群众合理诉求、依法维权的重要渠道。去年,我们共接待信访咨询1900多人次,办理援助案件495件,按法律程序平稳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虽然我们的工作繁了、压力大了,但通过平台建设,也还有很多文章可做。
2.联合部门,广泛发动社会各类资源,完善大调解体系。目前,大调解体系还不够完善,也不够重视。最近,中央16部委发出了《推进大调解工作指导意见》。关键一条,解决力量分散问题,如何来形成合力机制。一是力争在更高层面上重视和加强大调解体系建设,建议再次下发指导意见。二是在现有专业性调委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合作,扩大领域,可以依托各部门,也可依托行业协会来组建,这既是我们的指导范围,也应成为对应主管部门的责任。三是主动利用社会力量来化解,从政策上鼓励支持。动员热心于调解工作的社会人士、老干部、老教师、老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到人民调解工作中来,致力于“大调解”格局的建设。如我县钟管老娘舅工作站,其中有8位老书记参加,他们以热情的态度、积极的服务、优秀的业务水平深得人心。
3.抓两新社会组织,发挥知识型中介机构资源优势。作为司法行政部门,着重要加强律师队伍建设与管理。一是组织管理提升。加强律师事务所党建、工青妇等组织建设,努力实现全覆盖。二是社会管理延伸。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延伸到两新组织,进一步发挥律师的专业优势。三是规范服务体系。律师为政府、企业、村、社区已经承担了许多服务性工作,下一步要在进一步深化服务内涵的基础上,政府要明确鼓励和支持。
4.加大投资力度,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最近省厅专题召开了信息化工作会议,是考虑长远发展的重要会议。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做的最好的是**,不仅政法机构互通,而且一直延伸到律师事务所和司法所。一个部门职能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技术装备。司法行政机关在案件办理、矫正对象依法监管、律师公证监管等还主要靠手工操作,容易造成信息不灵、监管不力、效率低下。建立健全政法维稳系统相互联结的数字管理系统势在必行。因此,必须引起重视,把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作为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一环,开创数字管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