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民法院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职能定位和政策措施
人民法院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职能定位和政策措施
2010-3-11 9:35 来源:法律教育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目前正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度国家化了的社会,逐步向公民社会和市场化社会转变。
■在现代国家,法院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用司法决策规制社会生活的实践越来越普遍,法院不仅要履行传统的解决纠纷的职能,而且要调控社会秩序、实施权力制约、规制社会政策。
■在社会管理工作中,人民法院必须在进一步强化“解决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直接功能的基础上,强化“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能动司法观,通过完善司法调研、司法建议、司法审查、司法解释四项工作制度,凸显审判工作的延伸功能,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2009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就2010年的全国政法工作作出战略部署,要求全国政法机关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社会矛盾化解是政法机关的基本职责,公开廉洁执法是对政法机关的必然要求。把政法机关也作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主体,其意深刻,标志着中央对政法工作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以此为标志,政法工作将更加重视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如何根据当前社会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确定人民法院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职能和应当采取的措施,是当前各级人民法院都在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我国社会转型及社会管理方式转型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目前正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度国家化了的社会,逐步向公民社会和市场化社会转变。
第一,社会从“单位管理”向“社会管理”转变。我国社会转型的最大变化是,出现了一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社会阶层,社会正经历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从单位社会向个体社会的历史性转型。各种非政府和非企业的公民组织兴起,包括公民的维权组织、各种行业协会、民间的公益组织、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同人团体、互助组织、兴趣组织和公民的某种自发组织组合。以往,我国社会结构的细胞是单位,相对于以自由的个人为细胞的个体社会来说,就是单位社会。个人都属于单位,并且专属于特 1
定的单位——在城市是党政机关和企事业机构,在农村是社队。功能齐全的单位就是一个小社会,成员的生老病死、吃喝拉撒都由单位包办。单位外面是另外的单位,许多制度和政策都和单位有关,要通过单位实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失去了单位的管理和约束。
第二,公共管理方式从“行政管理”向“行政执法”转变。现代政府的发展方向是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政府既要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又要降低成本,最有效的办法之一,便是将更多的事务特别是某些公共服务职能交由民间组织去管理,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社会自治功能。于是,政府的公共管理方式就从“行政管理”向“行政执法”转变。不管行政的职能和任务有多少,行政执法就成为现代行政的基本要素。民间组织是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它在国家与社会之间起一种纽带作用,使政府体系能够通过与民间组织的信息与能量交换,推进政府体系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第三,社会治安从“单一治理”向“综合治理”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单位管理弱化,社会治安问题呈现突发、隐蔽、复杂等特点,跨地域、高科技犯罪更是加重了对社会的危害,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新变化。为此,党中央把综合治理作为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一个战略方针,提出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充分发挥政法部门特别是公安机关骨干作用的同时,组织和依靠各部门、各单位和人民群众的力量,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通过加强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方面的工作,实现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违法犯罪,化解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治安持续稳定。第四,化解社会矛盾从“单一机制”向“多元机制”发展。与社会转型相应的一个特点就是利益诉求和矛盾争议的多元化,为此,化解社会矛盾的方法也呈现多元化。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多元的意义在于避免把纠纷的解决单纯寄予某一种程序,特别是不要将诉讼的方式绝对化,而要以人类社会价值和手段的多元化为基本理念,为当事人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尤其要重视来自民间和社会的各种自发的或组织的力量在纠纷解决中的作用。那些家庭琐事发生的争议,由民调组织解决更为有效,一律诉诸法庭,往往不利于家庭和睦。那些专业性特别强,尤其是本行业系统内部的纠纷,由相关专业委员会、专家调解相对容易,效果也好,更有利于双方当事人的长期合作。而那些法律性很强、对社会有导向作用的案件和通过非诉手段不能解决的纠纷,通过司法程序解决,社会意义能够达到最大化,也有利于树立司法权威。
第五,网络虚拟社会从“边缘”向“主流”发展。我国社会转型的另一大变化是,网络虚拟社会越来越发达,信息传播渠道大大拓宽,公众意见表达空前活跃,对现实社
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虚拟”—词是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兴起而逐步用起来的。“虚拟”并不等同于“虚幻”和“虚假”,更不能等同于“虚无”。“虚拟”的实质是—种物质存在和信息活动的新方式或新形式,也是—种客观的存在。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虚拟”—词有着越来越丰富的内涵,虚拟与现实愈加接近、逼真,所以“虚拟现实”更准确地说就是“数字现实”,其落脚点就是“现实”而不是“虚拟”。网络世界绝对不是虚拟空间,而是现实社会的一部分。网络犯罪越来越多,网络病毒防不胜防,电子垃圾扰人无数,不良信息随处可见,正是现实社会的客观存在。因此,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已经成为互联网络正常、规范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关键就是发挥各方治理的能量,来促进和完善社会管理,以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其目标就是形成包括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完善的社会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在内的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
二、人民法院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职能定位
法院是社会秩序的守护者,是各种利益要求和利益冲突的平衡者,是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在现代国家,法院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用司法决策规制社会生活的实践越来越普遍,法院不仅要履行传统的解决纠纷的职能,而且要调控社会秩序、实施权力制约、制定社会政策。
(一)解决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通过审判活动对事实加以判断,对法律加以适用,从而化纷止争,这是法院最基本、最直接的角色定位,是设置司法的基本目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从三大诉讼角度看,法院的职能大抵有三种:一是审理刑事案件,判决刑事罪犯;二是审理民事案件,判决民事纠纷;三是审理行政案件,判处行政纠纷。这三种职能是法院的主要职能。通过惩治刑事罪犯,打击和抑制犯罪分子及其犯罪活动,也对社会起到警示教育作用,从而达到维护和保障社会稳定的目的;通过平息和化解各种利益纠纷和冲突,调节和平衡各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从而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并防止由于经济利益冲突引发的社会政治矛盾。
(二)守护法律规范,调控社会秩序。这是由“解决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这种直接的定位所延伸出的功能。延伸功能更具影响力,并且正是这些延伸功能,昭示和凸显了法院尊荣而超卓的地位。守护法律规范、调控社会秩序表现为法院通过法律的运用解决社会纠纷,达到对社会秩序和政治权威的维护。这也正是法院参与社会管理的核心。社会秩序一旦受到法律的保护,便穿上了法律的外衣,具有法律的属性,就又可称
之为法律秩序。法律秩序与一般社会秩序不同,其核心是法律规范,法律秩序的最后保障是国家的强制力,违反法律秩序者要受到法律制裁,即国家要通过法院的诉讼活动,依法定程序剥夺其所拥有的生命、健康、自由、财产等,从而达到保卫社会秩序的目的。
(三)实施司法审查,制约行政权力。现代司法功能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不仅在私法领域,更重要的是在规范社会与国家、公民与政府关系的公法领域获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行政诉讼可以称得上是典型的“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相抗衡”的形式。司法审查就是国家通过司法机关对其他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活动进行审查,对违法活动通过司法活动予以纠正,并对由此给公民、法人权益造成的损害给予相应补救的法律制度。司法审查制度的创设大大提升了法院的社会地位,成为现代型法院与传统型法院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四)平衡各方利益,规制社会政策。按照经典的分权理论,创制公共政策主要是立法机关的职权,同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也享有一定的公共政策创制权。司法机关本不应涉足公共政策创制领域,但是,在履行纠纷裁判功能的过程中,法院始终担负着维护裁判统一乃至于维护法制统一的重任,为此就必须赋予法院一定程度的决策参与权,有权通过审理案件的方式参与超出所审案件的宏观事务决策过程。法院行使公共政策创制功能的方式,既可表现为通过宣布某一行为无效的消极否定方式来干预公共政策,也可表现为通过司法解释等积极方式来肯定某项社会政策。一般来说,级别比较低的法院主要从事的是法律和规则的执行活动,而在级别较高的法院,比如一个国家的最高法院,由于其判决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比较广,其影响力也比较大,司法决策活动常常在这个层次上发生。
三、人民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政策措施
在社会管理工作中,人民法院必须在进一步强化“解决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直接功能的基础上,强化“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能动司法观,通过完善司法调研、司法建议、司法审查、司法解释四项工作制度,凸显审判工作的延伸功能,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第一,强化“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能动司法观。现代公民社会和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以政府调节为补充,以法治调节为根本的社会经济体制。法院如何处理好市场、企业和社会等方面的关系,恰当、准确的定位自己角色,并履行好自身的职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再完备的法律条文相比不断变化的司法实践总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法官有义务为各种社会不公提供司法救济,通过运用手中的权力去促进社会公平。司法权作为至关重要的执政权,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与社会事务的重
要方式,必须服务于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确立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目标;人民法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必须把人民法院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加以考虑,把严格执行法律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更好地履行人民法院的历史使命和崇高责任。能动司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际上就在于“服务”,即服务于大局、服务于人民,使司法权的行使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更加有所作为。全力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创造性地填补和弥合法律与现实之间的脱节,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难题,是能动司法的基本价值。
第二,完善司法调研制度。从社会管理角度看,情报信息与信息沟通是发现和消除不稳定因素的生命线。人民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措施,就是要建立审判信息的评估分析制度,加强涉诉案件情况的综合调查研究,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反映在司法领域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完善审判信息预警社会问题的工作机制,做到预料在前,应对在前。为此,要高度重视对审判工作运行态势的分析,不仅通过对收结案情况及其运行态势的分析,来采取措施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还十分注意综合分析不同案件类型运行态势,以便对社会稳定及治安状况等情况做出分析判断,对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做出分析判断,对涉及民生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热点问题进行研判分析,以便对下一步审判执行工作做出决策部署,提出相关指导性意见。这是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贯彻落实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的关键所在。
第三,完善司法建议制度。司法建议是司法机关对在司法活动中发现的、不属于司法机关处理的问题,向有关机关或单位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司法建议作为化解矛盾纠纷、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司法服务手段,是人民法院审判职能的延伸。最高人民法院2007年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建议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服务的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发现普遍性或需要提请注意的问题,应当及时向有关单位提出司法建议,不能一判了之。对未引起重视的建议,要采取适当方式加以督促,也可以向其主管部门或上级领导机关提出意见,力求将建议事项落到实处,从而起到完善社会管理的作用。
第四,完善司法审查制度。我国建立司法审查制度已有十几年,不仅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促使行政权力的合法运行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法律意识,促进了人们法治观念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在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过程中,通过依法审理行政案件和行政赔偿案件,监督、促进行政机关遵守法律程序,依照法定权限管理公共行政事务,认真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纠正越权和滥用职权行为,对于落实“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依法行政要求,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重
要作用。同时,对于合法的行政行为依法予以维持,通过司法程序确认行政行为的效力,也对行政机关各项经济社会管理职能得以有效发挥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实践证明,在司法审查过程中,只要法官具有较高的能动司法意识,那么案件的裁判结果都将在某种程度上对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制订构成难以忽视的影响。
第五,完善司法解释制度。制定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指导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确保法律正确实施,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职责。正是在制定司法解释过程中,最高人民法院的政策形成功能才得以凸显,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整合方面的影响力才得以逐步增大。其实,司法造法是各国司法实务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成文法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之间张力作用的结果。由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正处于转型期的剧烈变动之中,而法律的稳定性与严格的立法过程使得一部分法律规范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变化需要的情况客观存在。于是,司法解释自然也就成为弥补法律漏洞的重要方式。最高人民法院根据法律实施的需要,通过司法解释等方式,创造性地适用法律。但是,司法造法必须受到严格限制。为此,要不断完善司法解释工作规则,提高司法解释的质量和效率,确保其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作者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第二篇: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提升民政工作职能
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提升民政工作职能
民政工作作为党的群众工作、政府民生保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转型中肩负重要历史使命,对于从源头解决社会问题、完善社会治理结构、扩大社会参与、促进社会协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一、保障改善民生,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管理源头治理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系列政策,创新社会救助管理方式,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一是创新自然灾害救助管理。首次将商业保险机制引入自然灾害救助,建立政策性统保、商业化补充、民政救助相结合的灾害风险防范救助机制;在全市范围实施自然灾害救济救助公众责任保险。全市赔决农房统保2.32万户2906.7万元,自然灾害责任险64人688.6万元。二是创新农村住房灾后重建模式。“6.13”农房灾后重建突出鼓励集中重建、统规统建,全市集中重建率达64.5%,城镇安置率达到68.8%,开创了“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地质灾害点搬迁、造福工程相衔接”先例。三是创新城乡低保和医疗救助管理。根据最低工资标准适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实行低保动态补贴制度;创新医疗救助政策,统一筹集标准,实现城乡医疗救助一体化。上半年,城乡低保分别救助1.68万人和6.3万人,人均月补助分别达到157元和64.1元。四是创新流浪乞讨救助管理。1
新建市救助管理站和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改进救助方式,主动上街开展劝导救助,变“来站受助”为“主动救助”。省民政厅在我市召开全省救助工作现场会,着力推介我市救助机构规范化建设做法和工作经验。“十二五”期间,我们要进一步加快构建城乡一体、覆盖全民、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各类生活困难救助需求的综合型社会救助体系,实现从单项救助向综合救助、从城乡分离救助向城乡一体救助、从生存型救助向促进发展型救助、从维持温饱型救助向追求生活质量型救助转变,逐步从根本上解除城乡困难居民的生存之优。
二、创新社区治理,筑牢社会管理平台
城乡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和基层社会管理的综合平台,加强城乡社区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实现科学有效社会管理的基本途径。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社区建设,出台社区建设配套政策,完善社区建设工作机制,积极构建基础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完善房地产企业提供社区配套用房办法。继市区房地产开发企业无偿提供社区配套用房办法出台后,全市5个县(市)新出台相关政策规定,目前全市房地产企业提供社区办公用房面积10241.6平方米、配套资金34.04万元,全市有57个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达到100平方米以上,公共服务条件明显改善。二是在全省率先开展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职称评聘工作。社区工作者任职资格分为社区管理员、社区管理师和社区高级管理师三个级别,每月予以不同标准财政性补助,解决长期以来社区工作者身份没有确定、待遇低、队伍不稳定等问题。目前,全市有社区管理员423名、社区管理
师216名、社区高级管理师3名。三是探索创新基层自治选举模式。“十一五”期间,圆满完成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2次,首次实行社区居委会户代表、全体居民直接选举和妇女成员专职专选方式,3个单位成为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单位,提高了基层民主化程度,夯实了基层社会管理基础。“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着力加强改进城乡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设施建设,深化基层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动员社会力量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形成城乡基层社会管理的合力,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
三、扩大社会参与,汇聚社会管理力量
民政工作是政府行政工作,权力、资源、能量有限,既要依法行政,把有限的资源和能量用好,又要注意动员社会力量,鼓励通过独资、参股、合作、租赁、购并等方式参与发展民政公共服务。一是社会组织管理创新。近年来,我市健全完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机制,创新行业协会成立听证、民办非企业单位诚信评估、基层社会组织备案登记等制度。全市各类社会组织总量达2098个,年均增幅达7.4%以上,布局得到调整,结构不断优化,反映群众诉求、规范群体行为和提供社会服务的作用日益突出。
二是社会福利事业管理创新。紧紧抓住中央和省里支持民生项目建设的战略机遇,建成了三明市社会福利中心和永安、建宁、将乐、清流、泰宁等5个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完成投资9310万元,新增养老床位数1040床。在项目建设上,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采取政府投入、民间资本投入等多元化投入机制,特别是积极推动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目前全市社会力量办养老服务机
构11家,床位数达3330床。三是殡葬改革管理创新。殡葬改革涉及千家万户及社会诸多方面,必须依靠全社会参与,我们积极建立完善殡葬改革管理机制,纵向上各级政府殡葬管理部门层层落实责任,横向上各级公安、工商、国土、卫生等行政管理部门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殡葬改革局面。全市殡仪馆总数达到11所,做到每个县(市)有一所殡仪馆,平均火化率达到98.8%;建成公益性骨灰楼堂393个,公益性公墓1380个,走在全省前列;永安市殡仪馆获“全国殡葬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持续推动各类社会组织发展壮大,支持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吸引更多公民实现自我管理和参与社会管理;深化殡葬改革,完善殡葬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殡葬服务设施改造和殡仪服务中心配套建设;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建成以公办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
四、优化社会服务,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社会管理既是治理又是服务,是群众工作与民生工作的有机统一。以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为导向,全面优化各类社会事务服务是民政部门履行社会管理职责的新课题和新契机。一是推进拥军优属服务创新。巩固双拥创城成果,三明、永安保持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7个县(市)跨入省级双拥模范城(县)行列。大力开展科技、智力、文化、“两新”组织等拥军活动,加强军地双方支持力度,促进军政军民团结。二是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创新。加快各级地名数据库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地名设标工
作,开展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全市11个县(市、区)完成了数据采集录入工作,新出版了《三明市行政区划图》和《三明市办公挂图》,园满完成了闽赣线三明段省界联检任务和43条县界、216条乡界的联检任务,全市实施撤乡并镇4个。三是推进婚姻登记服务创新。积极推进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实现与省厅联网实行实时在线登记并有序录入婚姻登记历史档案,永安、尤溪、大田、将乐、清流等5个县(市)荣获“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单位”称号。“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完善各项拥军优抚安置制度,落实优待优惠政策,不断提高“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水平;按照民政部《国家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建成市本级地名数据库,推进数字地名建设;完善县(市、区)婚姻集中登记,成立市级两岸婚姻服务中心,开展两岸婚姻登记延伸服务。
第三篇:司法局立足职能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县司法局立足职能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去年以来,县司法局深入开展“三项重点工作”,立足职能,创新思维,充分发挥管理、服务、引导、预防职能作用,从社会管理创新的角度推进司法行政工作新作为。
一、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特殊人群管理
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这一特殊人群帮教是社会管理的重点任务,该局坚持强化服务型和保障型的管理理念,不断创新刑释解教人员帮教管理机制。去年5月份,县刑释解教人员安帮办和18个司法所全部配备电脑,开通中央综治委服刑在教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服刑在教人员基本信息核查机制,实现了司法所、监所、派出所、村(社区)服刑在教人员信息全面对接和核查甄别,对核实成功的服刑在教人员,确定了帮教责任单位、责任人,从源头上做好了刑释解教人员的衔接,为服刑在教人员释解后的帮教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累计核查服刑在教人员823人,核实787人,对16名预释放人员信息进行了初步登记,逐步消除了“三假”人员(假姓名、假地址、假身份),受到了市综治委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的通报表扬;实行刑释解教人员出狱(所)由司法所通知家属或基层组织接回制度,对刑释解教人员建立“一人一档”,根据其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分类管理,协调相关部门落实“五扶一促”(扶心、扶困、扶技、扶业、扶学,促其思想和行为转变)措施,目前全县共帮教刑释解教人员672人,重新违法犯罪率控制在1.2%以下,实现了安置帮教工作无缝
对接;今年以来,对判处管制、缓刑和假释的罪犯试行社区矫正,已接收外地法院判处非监禁刑的罪犯21人,各司法所均落实相应管教措施,管控率达100%。
二、围绕发展大局,提供公共法律服务
社会管理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法律手段的介入。司法局通过发挥律师、公证、法律援助等专业优势,向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提供多层次的公共法律服务,协调了社会关系,有力地服务了经济发展。一是应对社会风险当助手。建立“民生工程法律服务团”、“信访工作律师团”、“法治县创建法律顾问团”,为我县重点领域、重点工程、重点项目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采取座谈走访、举办法制讲座、现场解答咨询、帮助审查经济合同和劳动用工合同等形式,先后为宏伟实业、天驰实业、合昌饲料等企业提供了“一站式”法律服务;担当政府法律顾问,为香雪海制冷工业落户民权、城建拆迁、土地流转承包等提供法律建议,处理相关法律事务。二是规范社会行为搭扶手。在“三农”发展、征地拆迁、金融信贷、房地产开发、行政执法、劳资关系等领域,充分发挥公证调整人际关系、预防社会矛盾,规范民商行为等重要作用,实行公证预约或上门服务,先后办理各类民事、经济类公证4269件。三是促进社会公平送援手。采取健全网络、降低门槛、突出农民工重点人群等一系列措施,全力推进法律援助民生工程,去年以来共受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478件,为困难群众避免和挽回损失380多万元,让弱势群体享受了法治公平正义的阳光。去年,该局曾作为全国两个基层代表之一参加了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在京召开的法律援助座谈会,为农民工张**维权案荣获全省“法律援助十大精品案件”,全市法律援助现场会在我县召开。
三、推进依法治县,引导规范社会行为
该局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作为全社会提高法律意识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法律引导功能,提高全县公民依法办事能力,为优化社会管理效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落实普法依法治理责任目标管理机制,深入开展了“学法用法、做守法公民,建和谐**”和法治县创建为主题的“法律八进”活动;在日常的、节点的传统形式法制宣传基础上,建立了民权普法网、手机普法短信、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法制专题、网上工委党员在线学习测试法律知识等新型法制宣传教育平台,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以“民主法治村”、“民主法治示范学校”创建和 “法律进校园”集中教育活动为载体,加强对农民和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去年,我县4个行政村被评为“全省民主法治村”,1个乡被评为“全省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先进单位;今年,我县被推荐为全省“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先进县,该局被评为全市“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下乡先进集体。
四、贯彻调解优先原则,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作为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主管部门,司法局大力宣传贯彻《人民调解法》,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从源头上预防矛盾发生、避免矛盾激化。一是在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网络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站,试行“以奖代补”政策,对专职民调员实行办案补贴;二是建立人民
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机制,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律师参与政府信访工作机制,与县公安局联合制定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工作衔接办法、公安信访部门与律师联席接访办法,组织律师介入公安涉法信访工作,及时化解矛盾,全县律师参与公安信访接待60余人次,通过法律宣传和教育当场平息矛盾纠纷30余起,为接访领导提供法律意见20余条;三是推行“阳光调解”工作法,针对新形势下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新特点,推广司法所以调解人员主持、村民或村民代表监督、相关群众参与、当众以案释法的“阳光调解”机制,先后成功调解123起土地边界纠纷和相邻关系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到100%,没有一起矛盾纠纷调处后出现反弹;四是把调解优先原则贯穿于法律援助全过程,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民事案件,在诉前、诉中,由法律援助案件承办人根据当事人意愿进行调处,从而降低诉讼成本,减少当事人诉累,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去年调解结案210件,占法律援助案件总数的62.5%。去年,该局被评为全省指导人民调解工先进集体。
第四篇:浅谈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服务人民群众几点措施
浅谈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服务人民群众几点措施
2012年,是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关键之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交警系统社会管理创新服务措施,九江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结合全县交管工作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任务目标,细化工作要求,强化督导检查。以落实社会管理创新服务措施为契机,推行“十项措施”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打造安全和谐、融洽相处的交通管理环境。
一、推进“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宣教新氛围
大队将会同县文明办召开一次新闻媒体通报会,公布“文明交通”民意调查结果,并以县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名义下发测评结果通报,进一步督促各职能部门强化交通安全管理、健全道路安全设施、落实宣传教育主体责任。以“百城联播”为载体,充分协调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刊播,切实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以“千乡联倡”为主线,积极组织交通志愿者开展“文明交通”倡议签名接力活动,动员全民共同参与和维护道路交通安全。以“万家联勉”为动力,大力开展做文明有礼中国人”网上签名寄语祝平安活动,充分调动全民倡导文明出行的参与热情,深入推进“文明交通计划”,营造全社会遵章守法、文明出行的浓厚交通安全宣传氛围。
二、推进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新理念
大队严格按照业务学习计划的要求组织全体民警集中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具体学习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同时,集中开展规范执法教育培训活动。重点培训执勤用语、执法程序、简易事故快速处理等内容,确保全体民警熟练掌握交通违法、交通事故处理和指挥疏导方法,提高民警执勤执法能力,确保民警都能达到“标准作业”。并苦练做群众工作基本功,按照“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要求,以“三懂四会”(即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为目标,建设高素质民警队伍,引导民警带着深厚感情去做群众工作,不断提高执勤执法、调处纠纷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三、推进驾驶考试智能监控评判新功能
大队车管所在考试受理环节采集原始报名照片并用于科目二的比对。在现有使用“五小”车辆驾驶技能考试系统进行科目二考试的准驾车型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场地驾驶技能考试系统应用。进一步完善考试监管系统的功能,规范系统使用管理,及时发现和堵塞系统存在的漏洞。对监管系统进行一次全面升级,提升监管效果。不断推进驾驶人考试智能监控评判功
能。
四、推进“五小”车辆检验监管网络新进程
按照上级交管部门制定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联网技术规范》的要求及本地实际,大队明确监管系统网络、设备配置和安检机构以及车管所检验监管职责。按照“五小”车辆查验有关工作要求,完成系统软硬件建设。在车辆管理所搭建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监管平台,完成与“五小”车辆安检机构的联网,实现检测过程全程监控、检测数据自动传输、检验合格标志远程核发。对不具备联网条件或拒不接受联网监督的安检机构,公安交警部门将不予认可其出具的检验报告。从而全面推进“五小”车辆检验监管网络进程。
五、推进利用网络电话办理业务新机制
加大互联网和电话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针对服务平台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由专人负责互联网和电话服务平台的远程业务办理,确保远程服务平台发挥实效。通过电话服务平台实现补换领机动车牌证和驾驶证、预约驾驶人考试、信息变更备案、处理交通违法等业务办理功能和机动车、驾驶证信息查询、交通违法情况查询、交通事故处理情况查询、业务办理咨询等功能。不断推进利用互联网和电话办理业务工作。
六、推进摩托专卖代办注册登记新要求
根据上级机关制定的《汽车品牌专卖店代办摩托车“带牌销售”业务工作规范》,制定本县实施意见,明确摩托车销售商代办注册登记的资质条件、工作程序、监督管理等工作要求。按照全县摩托车销售商 “带牌销售”工作意见,做好选点、系统软件安装、网络安全接入、人员培训等准备工作,确保实行全面推广。
七、推进省内异地处理交通违法新规定
大队有效查纠各类交通违法行为,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依托综合应用平台,逐步取消由民警现场收缴罚款、核销交通违法记录处理权限,完全实现罚缴分离。根据《江西省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异地罚缴暂行规定》的要求,实现非现场交通违法行为全省异地罚缴,即:所有非现场交通违法行为可在全省任一中国银行(工商银行)营业网点缴款,并即时对账,核销网上违法记录。力争实现交通违法网上银行、自助缴款机缴款等多种缴款方式。
八、推进交通管理服务站点建设新标准
大队将制定全县交通管理服务站建设标准和工作规范,提出完善交通管理服务站布局、功能和工作程序等具体意见和标准。力争大队车管所能代办汽车类牌证业务,所有乡、镇交警中队都能办理或代办摩托车部分牌证业务。积极与邮政、保险等单位合作,深入推进农村“双站”建设,已经实现了覆盖全县五分之三乡镇的工作目标。
九、推进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新举措
大队将会同司法行政部门、保险监管部门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道路交通事故民事损害赔偿人民调解制度规范,制定统一的工作制度、管理办法、工作台账和法律文书等。全面总结道路交通 事故损害赔偿人民调解工作,将推行人民调解工作情况和工作成效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对本地整体工作特别是事故处理工作的评价考核范围。
十、推进交通安全管理综合应用新平台
大队将制订实施方案,认真落实硬件配备和建设经费,并按照《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外挂系统请求服务平台使用规范》提前部署外挂软件改造工作。切实加强外挂系统网络建设,指定专门技术人员操作,强化综合应用平台交通管理业务培训,不断推进交通安全管理综合应用新平台有效建立
第五篇:推进社会管理手段创新的措施
推进社会管理手段创新的措施
社会管理手段创新是行政机关在当前形势下保持先进管理方式,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方向的重要举措,对我们司法行政机关而言更是意义重大。以下,我将结合我区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向领导做一个汇报。
根据我中心工作的内容,结合司法行政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工作目标即:“一个方针、两个促进、三项便民”。
一、一个方针
所谓一个方针即以扩大法律援助工作的影响力,普及法律援助知识的覆盖率为核心,大力加强法律援助宣传工作。一直以来宣传工作都是我局工作的重点,也是我国法制事业的重点,如何突破现有的宣传模式,在宣传工作上作出创新也成为了实际工作中的一个难点。
通过逆向思维,我认为可以采取传统与创新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创制一种新的宣传方法。我国目前逐步迈入了421时代,所谓421是指社会层面新的家庭组成模式,即4位老人2位中年人和1个孩子,在这种家庭组成模式下,6位成年人关注的焦点毫无疑问是孩子,那么孩子对家庭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如果能深入学校开展法律援助宣传教育,以致家长的一封信及发放法律援助手册的形式开展宣传,以家长签收回执的方法确定并统计宣传普及效果,势必会起到更加良
好的作用。相比于以往的宣传模式,这一方法即可以普及法律知识落实法律援助进校园的六进要求,又可以通过孩子的串联作用,行之有效的影响整个家庭,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切实增强法律援助宣传的影响力和普及力。
二、两个促进
两个促进即以提高法律援助案件质量为核心,通过两种手段促进法律援助案件高质量办理。
1.以受援人监督的方式,通过受援人投诉了解案件办理过程中办案人员是否尽职尽责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是否严格执行法律援助案件应当遵循的程序以及是否存在索要、收受金钱、礼物等违规行为。
2.通过法律援助机构主动监督的方式,深入了解案情,及时与受援人沟通,充分了解案件进展情况。通过征询当事人意见和建议,了解案件服务方面尚存在哪些不足和亟待改善的地方,更好的为受援人服务。通过案件跟踪回访的方式,了解案件办结后的情况,掌握法律援助案件办理质量,了解法律援助案件办结后是否确实解决了受援人的困难以及受援人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法律援助服务。
三、三项便民
三项便民是指通过改进法律援助案件办理程序,更加便于受援人获得法律援助,享受法律援助服务。一直以来,法律援助中心都在寻求更加便民的措施维护受援人利益。在此,提出以下几种方式。
1.在申请程序中,以往是以当事人到场申请为主,但考虑到有些人身损害类案件中,当事人往往受到比较严重的肢体伤害,到场申请却有困难。而等伤情稳定可以到场申请时往往距案件发生已经过了很长时间。对于证据的采集和还原案件本来面目,都产生了新的困难,不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通过调查和思考,我认为可以针对特定人群允许其通过来电申请法律援助,这样不但可以简化申请流程也可以实际照顾到身体却有不便的当事人,及时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2.在审批程序中,法律援助中心一直贯彻便民精神。以前就制定了相关制度。对于残疾人、75岁以上老年人、以及农民工讨薪案件可以免于经济审查。经过与工会同志的讨论及对工会工作的调研,发现实际工作中下岗职工、低保户维权同样存在很大的困难。为此,经过与法律援助中心同志们的讨论,达成了一个统一的思想,即对于下岗职工、低保户可以同样放宽审批手续,只要持有效证件如下岗证、低保证明来申请法律援助的,可以免于经济审查,扩大法律援助的范围,切实维护困难人群的利益,使更多困难群众享受法律援助服务。
3.指派程序,一向是改进工作的难点。一方面需经过前面两个流程才能进入指派程序;另一方面,指派程序相对固
定,可变余地较小。
经过讨论,我们发现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法律援助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作用,在指派环节,只要经过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审查,并持该单位的证明文件,法律援助中心可以直接指派。这样不但可以大大简化整个法律援助程序,还可以更加有效的发挥成员单位的作用。全面推进法律援助工作更加有序的展开。
当然在日后的工作中,这几项措施如何展开,具体细节如何执行还有待商榷,但相信在我局干部不断的积极探索下,我局司法行政工作一定能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