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推进检察工作的思考
社会管理创新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全局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如何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社会管理创新对检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职能作用,有效促进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当前检察机关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检
察工作要实现新形势下的新发展,必须以社会管理创新统筹、促进检察工作,多用辩证思维,善用辩证方法,宽严相济、疏堵结合、惩防并举,不断延伸监督职能、拓展工作领域,及时化解矛盾,妥善解决问题,努力达到办案的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着力推动检察工作实现五大转变:
从注重法律效果向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并重转变,立足职能促进和谐
执法办案处处围绕中心工作。不断加强对政府投资安全、企业生产经营、“三农”建设、社会公共利益的司法保障,结合执法办案,深入排查可能影响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风险隐患,及时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执法办案时时想着社会发展。把各项检察工作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之中,进一步明确检察工作在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和谐稳定社会中的职能定位、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更好的效果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执法办案件件渗透人文关怀。建立批捕、起诉、监督、预防四位一体专门检察机制,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罪犯、涉罪外来人员及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
从强调惩治职务犯罪向惩治预防并重转变,标本兼治反腐倡廉
集中力量查办发生在领导干部中以权谋私、失职渎职犯罪案件,发生在基层政权组织和重点岗位中贪污贿赂、滥用职权、坑害民众的犯罪案件,发生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中的职务犯罪案件,重大责任事故和群体性事件涉及的职务犯罪案件。
深化侦查一体化机制建设,完善职务犯罪侦查信息共享平台,努力实现线索管理、侦查指挥、质量管理、基础建设和侦查协作一体化。
结合办案,深入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切实加强风险研判和犯罪预防,促进社会管理体系完善和社会管理格局完整。
从单纯履职向职能履行、拓展、优化并重转变,能动检察服务民生
深化检调对接机制,不断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继续以检调对接为抓手,依托南通大调解体系,整合资源、完善职能、优化机制,健全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赋予专门职能,全面深化工作质效。
延伸法律监督触角,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诉求。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积极向重点乡镇、街道延伸检察职能。在社情较为复杂、司法诉求相对集中的乡镇、社区设立派出检察室(站),贴近群众开展工作。
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实践便民利民护民司法举措。坚持把执法为民作为检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司法实践中涉及群众利益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
从强调法律监督向“两个监督”并重转变,阳光检察赢得公信
高度重视执法办案中不作为、乱作为、滥作为的现象,着力监督纠正刑讯逼供、暴力取证、滥用强制措施和变相体罚等侵犯当事人人身权利的问题;受利益驱动违法违规办案,插手经济纠纷,违法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款物等侵犯当事人财产权利的问题;对群众漠不关心,作风霸道,特权思想严重的问题;与案件当事人及其亲友、律师串通,收受钱财,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等问题。严格执行《人民检察院执法办案内部监督暂行规定》,认真开展执法监察、案件复查和重点案件回访,加强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执法活动的监督。
从重业务、重硬件建设向软件硬件建设并重转变,持之以恒固本强基
结合正在开展的“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联系实际,加强党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筑牢检察人员公正廉洁执法的思想根基。
主动征求人民群众意见,切实了解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到底是什么,群众不满意的地方究竟在哪里,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使广大检察人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践行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理念。
第二篇:关于在边境地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关于在边境地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大兴安岭边防支队 张志坚 王长伟)
社会管理创新是公安机关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公安边防部队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笔者现结合在边境地区工作的实际经历,从哲学层面主体性精神“三种意识”、集结发挥“三种力量”、深化更新“三项功夫”等方面,浅谈一下如何推进边境地区的社会管理创新。
一、凝聚“三种意识”,完成社会管理创新理念的定位与升华。哲学中倡导一种精神——主体性精神,即自觉的主体性或人本精神。它要求以人为中心,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做出能动的解释,将这种精神内化到边境地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它便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和边防官兵这一参与主体之一提供了一个理念性的支撑,强调了广大边防官兵在推动边境地区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动作用,为边境地区和谐稳定提供了一个提升的尺度,更赋予了新时期公安边防部队新的价值内涵,这一切要求我们必须具备由主体性精神衍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
(一)凝聚“主体意识”,增强使命感。主体意识是实施主体对客体的认知性。强调边防官兵个人对社会管理创新的使命认识,如何完成职责定位,将自身潜能发挥到极致空间,笔者认为这不是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需要有一个深化认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恰就是学习的过程,正如孟建柱部长所说:“没有高素质的公安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公安工作、高效能的社会管理”。一个机关干部需要通
过学习,才能更好地完成对下指导任务;一个基层主官需要去学习,才能更好地谋划社会管理工作,掌握社会管理规律;一个基层民警需要去学习,才能更新辖区管理的新方法,减少管理创新的盲目性,增强管理创新的针对性。对此,公安边防部队在推进边境地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必须强化学习意识,明晰自我,认知使命,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提供素质保证。
(二)凝聚“参与意识”,激发全员性。参与意识是实施主体对客体的指向性。如果说主体意识是强调“自身”,那么参与意识就是强调“整体”,我们在追求自身素质提高的同时,也要追求整体效能的彰显,笔者认为广泛的参与意识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条件,就像已经提炼出的“公安边防七种精神”,内化的是广大官兵的价值追求,外化的是广大官兵共同的行为方式,又如大兴安岭边防支队“三年工作目标”是广泛参与意识的凝聚,推进边境地区社会管理创新同“三年工作目标”一样,追求的是一种全员、一种参与、一种落实,这样,才能让边境地区繁荣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成为一种现实。
(三)凝聚“创新意识”,彰显创新性。创造意识是实施主体自我超越的意向性。因为“创新”这个词意义广泛,致使我们的认识总有差距,当前边境地区社会局面复杂,局部动荡,我们社会管理的理念、机制、方式方法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一度成为限制我们的瓶颈,这需要我们在推进边境地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不断深化创新的理念,由侧重社会管理转变为注重社会服务;需要我们建立创新的机制,由侧重部门管理转变为注重社会协同;需要我们总结创新的方法,由
侧重执法管理转变为注重社会和谐。
二、集结“三种力量”,显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整体合力和效能。孟建柱部长曾强调:“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是整个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我国政治优势,完善部门合作、区域警务合作、警种合作机制,形成社会管理整体合力,积极推动社会管理工作社会化。”针对边境地区的具体实际,笔者认为,公安边防部队切实需要集结“三种力量”,即党政力量、群防力量、社团力量,才能更好地实现从单一型社会管理向互动综合型社会管理的转变。
(一)集结“党政力量”。明确公安部队的职责使命,充分认识到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我们边防部队的地位从属性与行为的公益性,发挥驻地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维稳”、“创安”、“护农”、“扶企”、“促商”、“固边”、“助弱”、“强基”等工作目标,积极争取驻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搭建好“警政”工作平台,一方面通过“平台”反馈工作,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社会管理中的漏洞和隐患,研究并协调解决社会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一方面通过“平台”解决难题,针对目前公安边防部队的工作实际,面临的“政策”、“资金”瓶颈很多,要利用好这个“平台”,最大限度的赢得信任、获取支持、提升重视,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二)集结“群防力量”。在实施“爱民固边战略”进程中,群防资源成为公安边防部队必不可少的群众组织方式,多以联防队、护村队、护边队、船管站、调解组织形式居多,成为构筑边境地区“点、线、面”防范体系最坚强的壁垒,边境地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它
起到的作用毋庸置疑,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资源,将跳跃性的思维与灵活性的动作相结合。一方面要做好群防成员的选拔培训。定期对群防成员进行考核,将热情高、工作强的队员选拔上来,制定奖励、淘汰机制,并辅之相关培训,增强工作技能,实现“只要选拔上来,就发挥作用”的工作效果;一方面要加强对群防组织的组织领导。不断整合群防资源,不断编织街面巡控网、社区防控网、区域联控网,及时调整群防工作方向,侧重对“备耕护农”、“秋收护农”及重大节日期间的工作方向调整,使之在敏感时段发挥其在打击犯罪、整治治安、调解矛盾冲突、处置突发事件等工作中的有效作用。
(三)集结“社团力量”。关于如何让边境地区社会团体组织发挥作用,是笔者一直研究探讨的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推进边境地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群众在社会管理中享受到服务、感受到温暖、接受到爱护”,说到底就是“边境民生”问题。一方面,我们要联系“社团”,使“慈善基金会”、“红十字协会”更好地惠及弱势群体,使“消费者协会”等相关行业协会更贴心地维护群众切实利益;一方面要自建“社团”,大兴安岭边防支队所属白银纳边防派出所筹建的“桦树皮手工业品协会”、“蜜蜂养殖协会”,韩家园边防派出所筹建的“木耳种植协会”,发挥的作用明显,群众可以共享种养殖信息,而且还形成了稳定的“销售链”,实现了“输血帮扶”到“造血治本”的转变。
三、深化“三项功夫”,把握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重点和方向。
公安边防部队作为推进边境地区社会管理创新的中坚力量,必须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要求,依托爱民固边战略,着力在便民利民警务打造上、平安辖区建设上、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上深化功夫,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切实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提高边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一)在便民利民警务打造上下功夫。这是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惠及于民的要求,我们应把群众的呼声作为工作导向,把群众的需求作为工作目标,一方面在为服务群众上下功夫。要正视“快”与“慢”,让群众感觉到在边防派出所办事的方便与快捷。要正视“量”与“质”,不在于为群众办了多少事,而是办好多少事。根据边境地区的人文地理、民俗风情,应探索实践可行、可用的工作机制,如责任区民警轮岗制、广泛使用服务用语制、特殊情形“服务先行制”,在如何为辖区群众更便捷、更高效的服务上多思索,切实做到换位思考、帮人所需,将更多的服务工作做在群众发出急切期盼之前。一方面要在解决弱势群体疾苦上下功夫。不断巩固“2+1”、“3+1”帮扶机制成果,针对不同类型的弱势群体对症下药,坚决力戒方式上的“一刀切”,盲目的追求帮扶效果,切实把群众感到困难和苦恼的问题抓在手上,例如大兴安岭边防支队已探索形成的帮扶思路,笔者认为很有借鉴意义:对困难儿童突出“文化教育、心理教育、爱国教育”;对孤寡老人做到“人文关怀、物质保障、责任承接”;对病残人员坚持“帮扶就业、资金联动、技术支持”,让困难儿童成长成才,让孤寡老人老有所属,让
病残人员重树面对生活的勇气。既能统揽共性问题,又能顾全个性问题,实现被动参与到主动帮扶的实质转变。
(二)在平安辖区建设上下功夫。应该彻底摒弃“重打击、轻防范”的观念,将“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作为社会管理的基本评价指标,使警务工作的重心实现从“被动打”到“主动防”的转移。一方面要强化情报信息获取、研判。只有赢得情报信息的控制权,才能掌握社会管理的主动权。要依托“大情报”体系及情报信息平台,不断拓展情报信息的研判领域,分析社会管理的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的发布预警信息,建立社会管理监测指标体系,实现精确指导、精确评估、精细管理;一方面不断整合现有警力,大力开展警力下沉,提高一线单位的战斗力。侧重对边境地区农村警务和社区警务的双向改革,不断增强群众见警率,摸清社会动态和群众心理的发展变化,更好地盘活基层群防资源,编织编牢辖区防控网络,实现“警力有限”到“民力无穷”的转变。
(三)在社会矛盾化解上下功夫。这里特意想强调一下社会矛盾化解,因为它是公安边防部队爱民固边战略的主线,亦是“大走访”开门评警的重要内容,更是公安机关“三项重点工作”之一。针对社会转型期边境地区具体特点,必须在调解机构、调解主体、调解效果上多谋划,要不断发挥地(市)、县、乡三级爱民固边领导小组作用,整合综治、司法、民政的等有关部门力量,协力应对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充实调解主体,在发挥群防组织参与调处的基础上,针对边境地区涉及林农、房产、医疗等方面矛盾纠纷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应积极
联动驻地行业协会、民间组织、专业人士参与到工作中,使调解工作变得更为专业、更加科学;在巩固调解成果上不断倾听群众的诉求呼声,适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升调解服务质量,不断落实打击和化解并行制度、落实责任倒查制度、落实定期回访制度,即使调处结果更加扎实又使警民沟通更加密切。
推进边境地区社会管理创新是日益严峻的边境形势所趋,又是公安边防部队责任所系,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部门具备“想抓”的意识、“会抓”的本领、“真抓”的作风、“善抓”的艺术、“促抓”的措施,服好务、履好责、尽好职,不辱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第三篇: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关于深入推进**区***街社会管理体制
工作的几点意见思考
***街分别有4个社区:**、**、**和***社区,8个村委:**村、**村、**村、**村、**村、**村、**村、**村;在当前,我街道正处于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转型也在加速推进,突显基层社会管理方式的必要性和及时性,现就将***街这几年的基层管理几个特征、目前遇到的情况以及创新工作和接下来的打算做如下汇报:
1、***街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几个特征:
(一)社会管理的人民性。我街道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目标,在于保障***街内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因此,在管理中提高服务能力,在服务中提高管理水平,就是真正让老百姓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感受到服务便捷、管理有序、社会和谐。在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发挥群防群治的作用,我街道和社区(村)形成齐抓共管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二)社会管理的能动性。社会管理必须具有很强的能动性,不能因循守旧,被动应付,要与时俱进、积极作为,主动服务、强化管理,尤其街道在推进构建法治环境、规范社会管理、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服务等方面,要求各个社区村委社会管理创新适应时代要求,更好地发挥社会
管理的能动作用。
(三)社会管理的规范性。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形成一套长效机制,大力规范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管理事项的程序和行为,健全完善依法、常态、有序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制度,我街道努力做到社会管理“管得到、管得住、管得好”。
2、***街在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路径
我们知道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与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社区建设,认真解决好民计民生问题等相结合,从影响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入手,找准切入点和创新点。对此,我街道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目前,我街道的综治信访服务中心(站)、社区和村群众诉求接待站、走访居民制度、各级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制度以及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结合起来,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实现“小问题不出社区(村),一般问题不出街,疑难问题不上交”的目标,积极倡导居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引导居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诉求,解决问题,努力把各类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社会人员服务管理的工作。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我街道建立“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新模式,建立完善了各社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实行“一站式”、“全程式”服务,做到统一信息采集,统一组织管理,统一提供服务,准确登记流动人口的各类信息、出租房屋信息、就业就学信息,建立一证查询或信息查询制度。
(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创新。民安是民生的基础,没有民安就没有民生。我街道按照“安居乐业”为着眼点,以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标准,深入实施“平安***”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筑从街道一直延伸到社区(村)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如,加大繁华地段的治安乱点整治力度等。努力做到管理无盲区,防控无死角,治安无乱点。
(四)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工作。我街道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提升功能与发挥作用并举。其次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完善以登记、审批、监督、管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实施。
(五)基层基础工作。我街道以完善街综治信访服务中心和社区(村)综治信访服务站为抓手,整合资源,形成“一站式”、“一条龙”的服务平台,集中办理老百姓的合理诉求,困难群体的帮扶和人民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急事、难事。
3、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服务站三者关系
我街道的社区服务站是在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和政府职能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开展工作,同时接受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和社区居委会的监督。定期向街道办事处、社区党组织汇报工作,向社区居委会通报工作,接受社区居委会和居民群众的监督和评议。如
我们在4大社区都设立的楼长,社区有任何问题都可直接找到楼长反应,楼长收到问题向我街道办提出,然后在街道内部解决,真正做到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4、如何发挥业主委员会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我街道的做法是完善法律法规,努力做到有法可依。首先是要制订、出台有关成立业主委员会运作的实施细则。其次是要构建完善的业主自治机制。在物业服务过程中,构建完善的业主自治机制,除了要进一步加快如《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外,业主的自律和综合素质也非常重要。最后是要确定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业主委员会法律地位的不确定,使业主委员会没有权威,这导致其在协调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之间关系的工作中,常常处于一种较为尴尬的境地。因此,应通过立法,清楚、正确、合理、科学地给业主委员会一个明确的法律地位,赋予业主委员会一定的权利和权威,并规定其应承担的义务及应为自身行为所承担的法律和社会责任。
5、接下来我街基层社会管理的工作重点和措施
接下来我街道要深入推进社会管理的工作和创新,核心在基层,根本在落实,主要任务也是抓落实工作。
(一)要在制订规划、强化责任上抓落实。我街道接下来一要明确目标责任,把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人员,并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度和讲评考核制度,确保每项工作的职责任务落实到位,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要在以点带面做好示范村。抓出一批先进典型,推出一批各具特色、高质量高水平的社区(村)示范点,以此把社会管理创新覆盖到全街,延伸到各个角落。
(三)要在深入调研、创新招法上抓落实。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在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健全管理机制、破解管理难题上下功夫、用气力,大胆实践,不断加强对社会管理的调查研究,掌握社情民意,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四)要在完善机制、监督考核上抓落实。围绕不同时期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提出的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标准。对基层工作的考核,我街将采取定期督查、随机抽查和跟踪检查等办法,通过半年一巡查、一年一考核、日常互学互促和互查互评等活动,加强对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管理,并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区***街道办事处2012年5月8日
第四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中央政法委将社会管理创新列为“三项重点工作”(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之一。创新决定平安度,创新决定竞争力。只有与时俱进,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科学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
一、深化改革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做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统筹发展。目前,社会建设是整个建设的“短板”,社会管理又是社会建设的“短板”。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程度深,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办好第16届亚洲运动会、广州2010年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和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对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期发生的深圳富士康个别员工跳楼等事件,就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由于社会管理存在薄弱环节而暴露出来的深层次问题。对此,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在调整中厘清思路,在完善中确立规则,努力实现社会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真正走出一条接轨国际惯例、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广东特色的社会管理新路子。
政法机关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主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不断创新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当前,我省社会结构多元多变,社会管理环境从静态封闭走向动态开放,社会管理对象从“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会管理领域从现实社会延至虚拟社会,“人(流动人口)、屋(出租屋)、车(机动车)、场(重点场所)、网(互联网)、会(社会组织)”等社会管理要素纷繁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而社会管理和治安防控的机制、制度、措施和手段还跟不上,长效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顽症”还没有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深层次分析,许多社会不和谐因素,都与社会管理缺失相关;要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改善治安秩序,增强群众安全感,很多情况下也必须从改善社会管理入手。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畏难”、“过得去”、“怕担风险”等错误认识,牢固树立“与时俱进”、“迎难而上”意识,不断深化改革,赢取主动,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必须按照观念人性化、机制规范化、手段信息化的思路,创新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寓管理于服务,使社会管理工作更好地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更加贴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探索服务型管理的新路子;创新管理体制,建立政府牵头、部门负责、专群结合、社会参与的服务管理队伍,明确职责,形成合力,探索社会化管理的新路子;创新管理手段,着力打造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全覆盖管理信息平台,并逐步整合其它社会管理信息资源,探索信息化管理的新路子。
二、夯实基层基础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
基层基础建设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政法机关执法司法能力的重要基础。首先,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在基层。底数不清、信息不灵、基础工作不扎实,基层力量
薄弱分散,体制机制相对滞后,长期以来都是困扰基层基础建设的主要问题。如果没有坚固可靠的基层基础,社会管理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社会管理创新的源泉在基层。基层有第一手的鲜活信息,有第一线的实践经验,只有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改革创新,才能为社会管理创新带来不竭动力。再次,社会管理创新的落脚点在基层。当前大量矛盾纠纷发生在基层,大量治安隐患滋生在基层,解决矛盾纠纷和治安隐患的重点也在基层。因此,我们必须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建设基层,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切实发挥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一线平台作用。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夯实维稳基础。只有改革基层体制机制,整合基层资源力量,才能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去年以来,我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建设的决策部署,以“强综治、创平安、促发展”为主题,在镇街一级整合综治办、司法所、信访办的资源力量,建立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形成了矛盾综合化解、治安综合治理、社会综合管理的大综治大调解平台,凸显了1+1>2的良好效果,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夯实信息基础。信息越全面、质量越高、时效性和共享性越强,社会管理创新的成效就越明显。我省公安机关通过建立规范高效的动态采集机制,强化“人、屋、车、场、网、会”等基础信息的采集,确保各项治安信息底数清、情况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夯实群众基础。我省大力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推行网上便民利民措施,广泛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依托“平安南粤网”推行“服务措施一网办”,近三年来共推出网上便民服务措施258项;开通“网络问政”平台和公安微博,深受群众欢迎。2009年广东公众安全感比2008年提升1.4个百分点,公众治安满意度比2008年提升0.5个百分点。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夯实组织基础。在领导精力上倾注基层,在人财物上充实基层,在工作导向上激励基层,切实把基层基础做实做好。
三、依托信息化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
当前,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物联网、泛在网、富互联网、语义网、“智慧地球”等,令新一轮技术变革蓄势待发,必将推动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信息化与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相互交织,在多重意义上影响、改变、塑造着世界,社会呈现日益复杂的形态,单靠传统手段已难以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掌握信息化、应用信息化,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成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至为关键的一环。中央明确提出,“要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尤其是政法公安机关,必须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潮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契入点和突破口,大力实施警务信息化战略,在维护稳定工作中做到信息灵敏,在打击犯罪工作中做到反应快速,在服务群众工作中做到便捷高效,不断提升警务效能。
依托信息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一是必须科学规划、高位布局,实现“集约化、少投入”。政法公安机关构建信息化社会管理格局,必须从全局整体进行考虑,在规划布局上尽量做到全省乃至全国一盘棋。我省政法公安机关在全省统一规划建设了“一平台三系统”(公安指挥中心平台,警务综合信息系统、互联网虚拟社会管理系统、政府各部门联网的信息资源系统)和“五个一网”(视频监管一网控、办案办公一网通、情报信息一网综、服务措施一网办、工作执法一网考),形成全警采集、全警应用、全警共享的信息化应用格局。二是必须立足实际、面向实战,做到“高效率、可持续”。社会管理的现实需求是信息化建设的导向。我省政法公安机关坚持围绕实战推进信息化建设,依靠警队力量搞研发,取得了一系列贴近
实战、服务基层民警的创新成果。如自主研发的打击犯罪“SIS”超级情报系统,服务群众的网上办证、网上缴费、出入境证件自助申请柜员机等技术设备,自动抽取民警工作数据进行量化考核排名的“三考合一”(工作绩效自动考、执法质量全程考和督察监察全面考)系统等,均大大提升了社会管理效能。三是必须实现信息的互联共享,发挥实战的最大效益。我省政法公安机关着力推行“大情报”平台建设和“网上作战”,打破各警种之间、上下级之间、公安机关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推进社会管理信息数据的跨部门、跨警种、跨地区共享和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信息资源的整体规模效益,真正实现了信息主导警务的目标。
四、加强党的领导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保障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这一社会管理格局中,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前提,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党委领导主要体现在把握好社会管理的大方向,支持政府依法行政、管理社会事务,引导人民群众和社会组织积极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及时研究社会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推动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由此可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确保社会管理的正确方向,才能有效地整合各种社会管理资源,团结和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科学、有序、高效地进行社会管理创新。
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措施,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治理工程,摆上更加突出位置。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政策文件,如《关于进一步加强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为“三运会”(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深圳大运会)创造良好社会治安环境的意见》、《关于切实推进公安“三项建设”(信息化、执法规范化、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维护广东平安稳定的意见》等等,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加强组织领导,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政法公安机关主要领导具体抓,深入研究解决推进中涉及的体制、机制、政策问题。政法部门之间、政法部门与其他社会管理职能部门之间既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又协作配合、形成攻坚克难合力,着力解决关键性问题。坚持改革创新,注重从法律、政策、体制、机制上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形成一套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法律、政策、体制、机制。坚持典型引路,加强检查考核,努力推动工作,提升水平。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重大任务。我们一定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努力建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为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广东提供有力保障。
一要着力解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问题,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入学等困难,建立完善全省联网运行的综合信息平台。二要着力解决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问题,积极探索建立特殊人群常态化管控机制,形成政法综治部门、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教机制,切实把特殊人群的管理措施落实到每一个帮教对象。三要着力解决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问题,紧紧抓住容易发生问题的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做到整治一块,巩固一块。四要着力解决社会组织管理问题,严格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切实做到服务到位、管理有效。五要着力解决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
问题,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应急协调机制,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提高网上发现处置、侦查打击、防范控制能力,做到“网上能知、网下能控”。
一、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工作
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构建党委、政府主导,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形成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共同预防和化解矛盾的工作格局,高质量、高效率地化解矛盾纠纷。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和归口管理的要求,建立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机制。
二、切实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
按照“公平对待、优化服务、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方针,把流动人口纳入当地社会城乡一体化管理范围和公共服务体系统筹规划,更新管理理念,改变管理方式,实现由部门管理为主向政府综合管理转变、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由简单粗放管理向规范文明管理转变,切实为流动人口提供市民化待遇、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真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综治协调、部门配合、依托社区、齐抓共管”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格局。
三、切实加强和创新特殊群体教育管控工作
以实现动态管控为目标,以分类帮教为手段,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涉毒人员、精神病患者、社会闲散人员、流浪“三无人员”(无固定职业、无固定住所、无稳定收入来源)和重点青少年等“六类”特殊群体的教育管控。
五、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
切实把维稳集中整治与社会治安排查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地区和流动人口较多、特殊人群集中、基层组织软弱、非法宗教猖獗、治安隐患突出、社会建设滞后、社会管理薄弱以及案件多发高发的重点部位、重点场所、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动态摸排调查,按照“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分级实施”的原则,集中优势力量、采取有效措施,下决心用三年时间使重点地区整治大见成效。
六、切实加强和创新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工作
组织、民政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两新组织”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准确掌握全区“两新组织”的性质、行业、分布、组织和人员背景等基本情况。要积极推动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团组织和工会组织,加强法制教育培训,加强对贯彻《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检查,加强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建立多渠道、多部门、多层次的网络化监管体系。
七、切实加强和创新虚拟社会综合管控工作
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统筹虚拟与现实两个社会、网上网下两个阵地,完善虚拟社会防控体系,加大虚拟社会管理力度,加强虚拟社会舆论引导,不断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要加强虚拟社会监管队伍建设。要建立虚拟社会防控体系。要完善虚拟社会管理机制。
八、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预防和减少犯罪的有效措施,是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明确打击犯罪是维护稳定的重要手段,预防犯罪是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建立多破案是政绩、少发案更是政绩的工作导向,在始终保持对“三股势力”和各种犯罪活动严打高压的同时,把工作重点、力量配置、经费投入更多地转移到预防为主上来。
九、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工作
十、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信息化建设水平
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下提升社会管理效能的必由之路。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适应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尽快建成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要统一思想。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工作,要深刻认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确处理好“发展是第一要务”和“稳定是第一责任”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到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的位置,做到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推进、统筹发展,加快建设大平台、大项目,实现大发展、大平安、大和谐。
要明确任务。社会管理工作不仅要从手段、方法、机制、途径上求创新、求突破,也要明确管理的主要内容,突出抓好重点人群、社会组织、虚拟社会等三大领域的管理服务,将重点人群的教育管理与服务维权、社会组织的规范管理与作用发挥、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统筹起来抓。
要注重结合。社会管理创新要突破,必须推进发展与管理相结合、民主与法治相结合、专治与群治相结合、打击与防范相结合。
要加强领导。探索建立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组织架构,做到“有人办事、有人管事”,并进一步延伸综治网络,把综治责任真正落到实处,形成社会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共同创建平安新城。
第五篇:社会管理创新与检察工作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与检察工作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是三项重点工作之一,是化解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社会问题的必然要求。检察机关作为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在充分发挥检察职能的同时,创造性地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服务大局、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第一、在2009年12月18日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同志安排部署了全国政法机关“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在“三项重点工作”中,社会矛盾化解是基础,社会管理创新是动力,公正廉洁执法是根本,三者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被提升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包括检察机关在内的政法机关的三大职责任务之一。第二、社会管理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执法办案活动是广义的社会管理活动,是构成管理活动的元素之一,检察机关则属于广义的社会管理主体。因此,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全面提升社会功能,就成为检察机关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第三、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法治建设的加强不可懈怠。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的守护者,在推进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居于中心地位。社会管理的创新过程,实质上也是检察机关寻求司法理念转变和执法手段创新的过程。
二、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立足点
检察机关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必须立足法律监督职能,通过执法办案来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在稳定有序的状态中不断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充分发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等刑事检察职能作用,全面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维护稳定的社会管理秩序;要严肃查办职务犯罪,监督公权力依法行使,促进有关社会管理部门和国家工作人员正确履行管理职责,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程,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要加强诉讼监督维护司法公平正义,树立良好的法治、道德标准,促进整个社会发展环境得到净化;要充分发挥职务犯罪预防作用,及时发现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积极向发案单位及
1主管部门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内部制约监督,完善社会管理服务。同时要坚持以检察执法社会化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要通过面对面接触群众,更直接地体察民意、关注民生,为群众提供必要的法律服务,发现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民生诉求,并根据检察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向党委政府提出建议,拿出方案,协助党委政府把住政策源头,促进完善社会管理。
三、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1、依法参与。检察机关作为管理主体之一,对通过行政手段、道德手段能够解决的矛盾不宜过多介入,对依靠社会组织和当事人自治能化解的矛盾不宜启动诉讼程序,要注意尊重和培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和机能。在管理、服务的过程中不能大包大揽,自我放大检察职权。采取的方法既要考虑可行性、创新性,也要考虑合法性,决不能突破法定职能包揽检察机关不宜承担的工作,更不能突破现有的法律框架乱作为。
2、坚持创新。机制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所在。目前,检察工作正在运行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队伍专业化、保障现代化、管理科学化建设。同时,还要注意创新方式方法,方式方法的创新往往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和启动点。要保证既不突破法律框架,又确实有新的思路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检察工作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才会真正收到各方认可的社会效果。
3、主动服务。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过程中,发现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后,要主动促请有关单位及主管部门完善社会管理和服务;要积极参加由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的大排查、大整治,参加社区矫正工作,加强对刑释解教等“五种人”的帮教管理,协助有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加强对社会闲散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管控帮教,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4、维护稳定。检察权的社会管理属性,决定了检察机关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主动服务第一要务,理顺群众情绪。要结合执法办案,建立健全检察环节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执法办案风险评估、检调对接等工作机制,努力探索化解矛盾纠纷的新途径新举措。认真抓好涉检信访积案化解工作,采取综合措施,力争尽快消化解决检察环节的信访积案。高度重视敏感案件的办理及“三个效果”的统一,防止激化矛盾或引发新的矛盾。组织检察
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诉求、解决困难,切实把排查化解矛盾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真正践行执法为民。
四、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途径
充分发挥检察职能,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要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突出重点内容,把握主要工作,实现良好效果。
一是积极推动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公共政策调整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行贿档案管理,促进公共政策调整,从源头上减少不稳定因素,确保重大政策有效落实,重大资金安全使用。
二是积极参与对社会治安突出问题整治监督,着力解决好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地区的控违拆违、整治开发、服务管理与协调发展问题,定期分析社会治安形势,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结合办案加强法制宣传,积极预防和减少犯罪。
三是加大查办民生领域职务犯罪力度,净化社会管理环境,把查办涉及民生领域的职务犯罪作为服务社会管理、服务大局稳定的中心工作来抓。要集中力量查办发生在领导干部中以权谋私、失职渎职犯罪案件,发生在基层政权组织和重点岗位中贪污贿赂、滥用职权、坑害民众的犯罪案件,发生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中的经济犯罪案件,重大责任事故和群体性事件涉及的职务犯罪案件。以及通过查办耕地占地补偿、退耕还林、农机补贴、粮食直补、社保等涉及群众生活和商业贿赂容易高发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
四是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以个案预防、重点预防、系统预防为载体,实现由事后预防向事前预防延伸,从个案预防向制度和机制建设延伸。当前,要重点在国家投资建设领域深入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开展摸底调查、预防动员、以案释法、整章建制的预防工作,以此增强国家投资领域干部职工预防犯罪意识,遏制和减少各类犯罪现象,提高建筑行业社会管理创新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是积极参与对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管理。要配合有关部门净化网络环境,坚决依法打击利用网络实施犯罪活动,维护网上秩序,净化网络环境。高度重视涉检网络舆情,建立健全应对、引导等机制。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情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涉检负面报道,认真评估舆情影响,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正确引导网上舆论,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六是高度重视执法办案中不作为、乱作为、滥作为的现象,着力监督纠正刑讯逼供、暴力取证、滥用强制措施和变相体罚等侵犯当事人人身权利的问题;受利益驱动违法违规办案,插手经济纠纷,违法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款物等侵犯当事人财产权利的问题;对群众漠不关心,作风霸道,特权思想严重的问题;与案件当事人及其亲友、律师串通,收受钱财,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等问题。严格执行《人民检察院执法办案内部监督暂行规定》,认真开展执法监察、案件复查和重点案件回访,加强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执法活动的监督。
五、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探索
(一)探索参与制定公共政策工作机制。公共政策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保证公共政策的质量与品质尤为重要。一是及时向党委反映政策主张,积极参与党内政策制定的调查研究过程,形成长效机制。二是参与人大立法过程,通过法定程序,及时将立法主张传递到立法过程。三是与政府共同制定公共政策。检察机关要加强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合作,参与其公共政策制定,有助于提高这些公共政策的品质。四是与审判机关共同制定司法工作政策。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宪法地位类似。虽有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但针对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完全可加强配合,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
(二)探索便民利民的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派出检察室、设立检察联络员和聘请检察信息员等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新平台新机制,延伸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参与社会建设的触角,搭建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的新平台。二是参与大调解工作机制。大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社会矛盾纠纷综合性调解机制。大调解是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创新。检察机关应主动作为、积极融入大调解工作体系,做好与检察机关有关的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三是广泛开展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等活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引导全体公民学法、知法、守法,理性表达个人诉求、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