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论司法建议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价值及运用
简论司法建议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价值及运用
[论文摘要]司法建议作为审判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方式,已被各级人民法院广泛运用。司法建议以“柔性司法监督”的特性延伸法律服务领域,有效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其预防矛盾、综合治理、服务大局的价值意义也由此彰显。因此,我们将司法实践中有效的措施规范化,把具体实践理论化,以此形成更加完备的司法建议制度,更好地发挥审判机关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职能作用。
[论文关键词]司法建议 社会管理创新 价值 运用
作为一项“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司法建议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其现实需要的。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司法建议制度就已出现,并成为司法机关参与社会综合治理的一种方式。2009年6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关于当前形势下做好行政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高度重视”司法建议。充分说明了最高人民法院和社会各界对于司法建议制度功能的重视以及对于司法建议工作、特别是能否得到反馈的具体问题的关心。这表明对于司法建议制度在学理上再也不能泛泛而谈,否则难以回应社会现实的需要。
一、司法建议性质法理分析
在目前一个多元化、综合性的司法职能体系中,司法建议作为参与社会管理职能的履行,对其性质定位问题,成为学者对司法建议学理分析中观点碰撞的主要焦点。关于司法建议的法律性质,目前理论界有三种观点,即职权(权力)说、职责(义务)说、权责一致说。持职权(权力)说的人认为,司法建议是法律授予人民法院的一种特殊职权;持职责(义务)说的人认为,司法建议的内容是要求人民法院在行使审判权的过程中发现不宜由法院直接处理的问题时,有向其他机关提出建议的义务,因而它是人民法院的一种职责;持权责一致说的人认为,司法建议既是人民法院的一种职权,同时也是人民法院的一种职责,是职权与职责的统一。界定司法建议的法律性质为何,需从司法建议的与司法裁决、软法①等类似制度的比较研究中获得认知。笔者认为,司法建议本质属性是一种建议,是一种综合性的司法权,它既包含有监督成分,如对行政法制的司法监督,又包含有司法指导成分,如对金融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司法建议。因此,司法建议是人民法院的一项法定职权,它来自法律的明确授予,可称之为司法建议权。
二、司法建议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价值功能
司法建议已经成为法院延伸司法审判职能,实现审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的重要工具和法院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形式和载体,为化解社会矛盾、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安定与和谐、建设法治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司法建议是能动司法的有效举措
司法建议作为人民法院的任务之一,其目的是宣传法律,教育人们遵纪守法,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享受法律所赋予的权利。人民法院通过对案件的开庭审理,使当事人和旁听群众受到法制教育,了解哪些行为是法律允许的,哪些行为是法律禁止的,从而依法行事;通过对审理的案件的分析,采用以案讲法、以案说法的方式形成司法建议,并有针对性地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使相关行政机关认识到自己行政行为的违法和不当,加以纠正和改进。这是人民法院通过审判活动,在尊重司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按照“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履行宪法和法律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司法在保护权益、解决纠纷、管理社会和实现公平正义功能的有效举措。
(二)司法建议是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我国现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高峰期,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提高,社会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不断暴露出来,人民法院作为处理社会矛盾纠纷的重要机关,通过审理、执行行政案件,介入行政争议,能够清楚地发现行政机关在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如果能够适时地结合审判实际,有针对性地加以研究,提出司法建议,对行政机关以警示教育作用,使被建议行政机关认识到存在问题的重要性、严重性,自觉克服和纠正,这对于行政机关及时创新社会管理措施,堵塞漏洞,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依法正确履行社会管理职责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司法建议是实现办案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有效方法
当前,我国社会生活正发生着巨大变化,社会经济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社会矛盾集中凸显,社会管理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妥善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努力做到“案结事了”,必须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从办理好每一个案件出发,要着眼于从源头上彻底解决纠纷,预防和减少类似问题的发生,对于在审判活动中发现的行政管理等问题,以司法建议的形式,向行政机关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可以为被建议行政机关提供决策的依据和参考,使行政机关从有利于体现民生、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及时调整行政管理决策,认真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执法的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实现“两个效果”的有效统一。
三、司法建议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适用
(一)司法建议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正当性界定
司法建议是人民法院以审判机关的身份参与所有社会组织和公民共同承担的社会管理活动,是契合司法监督角色与社会公共组织角色的共同职责,而应运产生的一种有效形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司法建议本身就具有司法监督和服务社会的双重性质,既包含有司法监督的内容,辅助司法监督目的的实现,又服务社会、参与社会管理。但回到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如何将司法建议触角正当、合法地延伸至社会管理中,这是解决司法建议正当性问题的关键所在。按照西方政治哲学家们提出的权力边际理论,司法活动的最大半径只能通达与履行法定职权直接关联的事项,除此之外,司法权不能再行扩张。这就决定着人民法院服务社会也应存在一个权力边界,遵循依法行使司法权的原则,而不得越权。
因此,司法建议的制发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要求司法建议的作出符合法律,不与法律相抵触。这一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司法建议依法作出,即该类司法建议是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有关
问题而提出,而非通过其它途径(如新闻媒体、理论研讨会等),不构成对其他单位和组织正当行使职权的干预。二是司法建议的内容合法,所提对策建议具有明确的法律政策依据,且对相关事宜的处置属于被建议对象的法定职责范围。(2)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要求人民法院提出司法建议时针对特定的问题,所提对策建议较为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3)时效性原则。时效性原则要求该类司法建议所涉及的问题重要而紧急,需要立即引起被建议单位的重视,否则会造成重大损失,酿成严重后果。
(二)司法建议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适用范围
在司法实践中,司法建议呈现出多重面相,传统的司法建议书正向多种形态拓展。从形式上,出现了针对不特定对象的具有建议内容的“白皮书”、“蓝皮书”。从功能上,司法建议已不限于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规定的保障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执行权的几种情形,也不限于普遍意义上的查漏补缺、风险预警式的建议,甚至包括请求有关单位协助人民法院化解矛盾纠纷的情形。如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和规范司法建议工作的若干规定》第四条规定:“司法建议的类型主要包括:1.建议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改进职权行使中存在的问题;2.建议制定政策以及制定行政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相冲突,或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单位,调整政策和制度;3.建议规章制度不完善的单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风险防范措施;4.建议生产或经营管理混乱的单位,进行整改,进一步树立法治观念,严格依法办事;5.建议对涉及劳动者权益、消费者权益等民生问题保护不力的单位,强化措施,加以改进;6.建议有关单位加强对员工的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对有违纪行为的人员,予以必要的处理;7.建议有关单位对可能影响社会秩序和经济建设的某一类倾向性问题予以充分重视,采取切实措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8.其他认为有必要提出司法建议的情况。”又如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和规范司法建议工作的若干规定》第4条规定:“司法建议书的类型主要包括:1.建议有关国家机关纠正行使职权中存在的问题;2.建议有关国家机关就某一突出的社会问题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或修改已有的政策、制度;3.建议有关国家机关做好协调、稳控工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4.建议有关企事业单位关注和改进生产经营管理以及劳动者权益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5.其他有必要提出司法建议的情形。”由此可见,通过不同形式的司法建议,人民法院丰富、创新了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拓展了用非强制手段处理社会问题的空间。
笔者认为,司法建议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适用范围可包括以下四类:(1)预见防范型。法院通过分析一定时期的审判执行工作捕捉、预见到今后一段时期可能引发涉诉矛盾的领域和信息,并向有关方面发出预警及解决问题的建议。如诉前或诉中发现存在影响社会稳定,可能引发群体性纠纷的情形,而向有关单位提出的建议。(2)纠正改错型。通过对案件的审理执行活动,指出有关单位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予以纠正或履行监管职责的建议。如对涉及劳动者权益、消费者权益等民生问题保护不力,需要有关单位强化措施,加以改进的;发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在管理体制、规章制度、工作方法等方面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有关政策,或者存在重大漏洞的;发现涉嫌违法或犯罪的行为而没有被查处的;有法定义务协助法院调查、执行的单位拒绝履行相关义务或行政机关拒绝履行生效行政判决、裁定,需要给予相关责任人员行政处理的等情形。(3)沟通协调型。法院在案件审理中或审理完毕后,建议有关单位延伸职能、主动参与,与法院协力化解矛盾纠纷的建议。如需要有关单位配合支持法院审理执行案件,维护稳定的;诉讼程序结束后,当事人之间的争议未彻底解决,建议有关部门继续处理的等情形。(4)宏观综合型。法院结合某一时期、某一类或几类案件反映出的涉及全局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从宏观角度向有关方面提出系统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如对可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某一类倾向性问题,建议有关单位予以充分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加以应对的。
第二篇: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体现新作为
创新工作理念 把握工作重点
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体现新作为
绍兴县总工会主席唐水淼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应对转型期社会矛盾与风险的必然选择。工会组织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政治责任,是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工会维权能力和维权实效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一、树立四大理念,夯实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思想基础。
工会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责任重大,必须牢固树立四大理念。
1、必须牢牢把握政治主线不动摇。党的领导和科学理论的指引,是工会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把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落实到工会工作中,始终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牢牢把握工会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切实增强工会工作的活力和在广大职工群众中的凝聚力。
2、必须牢牢把握职工主体不动摇。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管理工作中肩负重大使命,负有重大责任。工会应当牢固树立以职工为本的理念,把职工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提升工会工作的人性化水平。
3、必须牢牢把握维权主业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维权,这是工会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宗旨,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题中之义。应当坚持保障和发展劳动者权益,让劳动者更多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以主动的意识、超前的预见、科学的方法、积极的作为,旗帜鲜明地为职工维权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立场鲜明地立足于维权,充分借助于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商、职代会、劳动争议调解等方式,把维权做得更主动、更规范、更到位。
4、必须牢牢把握服务主题不动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是过多地把政府的事情交给社会去办,而是要确保党委和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到位。要把服务科学发展与服务职工群众结合起来,善于用市场思维谋划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发展和吸纳各种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提供,努力为群众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困难救济等方面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帮助职工解决一些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构成了对政府社会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努力实现从“行政命令”到“为民服务”、从“事后救火”到“源头治理”、从“政府包揽”到“群防群治”的三大转变。
二、发挥四大作用,构筑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坚强堡垒
作为工会组织,要准确把握代表广大职工参与社会管理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在推动社会和谐中发挥四大作用。
1、发挥协调作用,当好职企关系连心桥。工会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它一头联系着党和政府,一头联系着广大基层群众。协调好两者关系,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工会组织具有其他社团组织、非政府机构不可替代的优势。作为工会,要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我县实际的劳动关系的协调机制,建立完善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劳动关系协商机制、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几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人本化维权“绍兴模式”,在全国率先全面建立镇(街)总工会,实现牌子、房子、班子、票子、位子“五子到位”。同时,着力构建以县职工维权帮扶中心、镇职工维权服务站、企业职工维权服务点为框架的三级组织网络,广泛设立“两大员”,全面推进工资集体协商
工作,在省内率先实现企业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全覆盖,并创造出“五步工作法”工价集体协商等一系列先进经验,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
2、发挥引导作用,当好经济发展排头兵。服务大局、促进发展是工会工作的第一要务,是工人运动的永恒主题。作为工会,要发挥组织优势,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中心任务,把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向职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及企业精神教育,并通过开展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和技术协作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激发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活力。近几年中,我们率先开展县级劳动模范评比,创建百家职工职业技能创新基地,树立千个经济技术创新示范点,动员万名职工参加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同时,通过实施企业文化“五个一”工程,开展“三征一评”、“五个十佳”评比,组织优秀外来职工“看柯桥”、“乐柯桥”、“秀柯桥”、“唱柯桥”、“谈柯桥”大型系列活动,举办黄酒技艺传承、纺织主题展演等紧扣经济转型升级的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3、发挥服务作用,当好职工帮扶娘家人。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过程,就是服务职工群众的过程,工会要协同党委政府做好促进和稳定就业、提高职工工资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劳动保护条件等一系列社会公共服务,特别要突出职工基本权益保障、具体困难帮扶、生活后勤改善等三个重点,通过建立健全维权帮扶工作网络、推动实施安康工程、筹集帮困互助资金等措施。几年来,我们提出了“两联两整”的工作方针,积极构建“权益维护、困难帮扶、就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县镇联动,在劳动局设立职工维权帮扶窗口,加强镇级维权帮扶中心建设。部门联手,在县镇两级加强与劳动、司法、综治、安监等部门或机构的联系联络。整合资源、整体推进,每年联合劳动、司法、交通、安监等部门开展职业介绍、困难慰问、欠薪督查、争议调解、平安返乡、安全宣传等专项行动。同时,打响“春送岗位、夏送清凉、秋送学费、冬送温暖”等工会工作品牌,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4、发挥监督作用,当好建言献策智囊团。工会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在社会管理中既是参与者、推动者,也是监督者。一方面要通过职代会、民主管理等途径,参与企业经营和管理;另一方面要发动组织职工,对政府、企业和社会特别是公共部门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保证社会管理公开、透明、有效。同时,通过正常合法的途径,将职工零散的呼声和要求转化为团体的诉求,在政府决策、立法听证中代表职工群众的集体意愿提出主张。几年来,我们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等途径积极建言献计,及时提出事关职工利益的建议提案。县总工会提出的建议,均列为县政协重点提案之一,也多次列为大会发言。
三、做好四篇文章,把握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重点
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工会,应把握工作热点,发挥组织优势,把握工作重点,积极作为。
1、做好深化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这篇文章。把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作为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环境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抓手,让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的和谐企业创建活动,成为实现劳动关系和谐、实现广大职工体面劳动的重要手段。近段时间以来,我们按照分类指导、分步达标的原则,制定创建活动方案,大力指导各镇(街道、开发区)开展镇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工作,促进创建工作向下延伸。涌现出柯桥开发区“四全三重”工作模式、华舍镇“亲和型”企业、夏履镇“星级企业”等一大批创建工作典型经验。
2、做好推进镇级维权帮扶中心建设这篇文章。继续确立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维权帮扶“绍兴模式”,按照“县镇联动、部门联手、整合资源、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把镇级维权帮扶中心建设作为强化基层基础的有效手段,作为深化维权帮扶作网格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作为县维权帮扶中心的有效延伸,明确工作职能,落实工作人员,强化工作考核,为广大职工提供就业服务、生活救助、信访咨询、法律援助等一站式服务。
3、做好建立职工互助互济组织这篇文章。在全县企业广泛推行建立以“企业出一点、工会助一点、职工捐一点”为主要形式的职工互助互济组织,对企业员工因病致贫、因灾致贫进行及时救助。进一步完善了全县职工群众的互助保障体系,对患病职工排忧解难、缓解因病造成的经济困难,起到了明显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压力。目前如漓渚镇,90%以上企业均成立互助互济组织,资金结余已达1180余万元。
4、做好深化完善家庭工业联合工会(工会联合会)这篇文章。针对我县家庭工业组织化程度低、行业服务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劳动用工不够规范的现状,继续加大家庭工业的组织化程度,在产业相对集中、并有一定规模的镇(街道),成立家庭工业行业工会;在区域相对分散、产业相对不均的镇(街道),成立家庭工业工会联合会。并竭诚为农户和雇工提供信息资讯、技能培训、维权服务、安全保障、协作交流等“五项服务”,树立行业工会“在党领导下,用社会资源,为职工办事,替党政分忧”的良好形象。
第三篇:在能动司法中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在能动执法中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在中央政法委第十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各级政法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和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细化实化各项部署要求,扎实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三项重点工作的提出,为公安工作全面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也对公安进一步坚持能动执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三项重点工作,社会管理创新是动力,是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的重要措施,基层公安机关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要把提高社会管理效益、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创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履行和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立足实际,着眼长远,革故鼎新,转变观念,忠于法律,敢试敢闯,找准突破口,抓住关节点,突出实效性。
一、以政策法律为准绳,为社会管理创新打牢基础
执法自身的规律性决定了能动执法的必然性,执法的基本任务是充分运用其职能,根据政策和法律,明是非、断责任、解纠纷,打击违法犯罪。公安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工作是凭借国家赋予公安机关的特殊行政权力去实现依法管理的目的,因此公安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活动具有法律的严肃性、强制性和法制性。公安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必须在忠实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大前提和大原则下进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不能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创新而忽视或背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正因为公安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具有强烈的法制性,所以,就必须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执行法律,坚决依法进行管理。在社会管理创新工
作中,首先要认真学习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把学好法律用好法律作为行动创新的先决条件。在公安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领导者是关键,起着领导、组织、决策的重要作用。因此,领导干部要带头认真学习和掌握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吃透精神实质,树立正确的创新工作法制理念,并切实运用好法律。公安民警要认真研读涉及公安工作的法律法规,练好社会管理工作执法基本功。其次,要遵守法律法规,以法律法规作为创新工作的有力支撑。无论是对社会治安面的管理,还是对行业场所的管理等,都只能在法律法规的大原则下讲工作创新,决不能以超越或凌驾于法律之上搞创新工作。再次,要依法管理、依法开拓创新。创新是一项活动,也是一场革命,必须依法抓创新,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工作中,要用好法律这个武器,活学活用,讲法律、讲政策、讲实效。
二、以维护稳定为目标,找准创新工作的突破口。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公安机关的重要政治责任。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如何有效地着眼全局、正视现状、谋划发展、找准突破口,是创新工作的关键所在。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各级党委、政府及政法等部门的共同任务。基层公安机关在社会管理创新中要与时俱进,从维护社会持续稳定的目标中,极力寻求和突破社会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因此,基层公安机关应从社会管理的规律性中寻找工作的突破口。而公安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在于:一是从现有公安机关社会管理的整体机制和制度创新上求突破,全面而客观准确地掌握社会治安以及社会成员的具体状况为基础和前提,用改革的精神和科学发展的理念,大胆废
弃不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社会管理陈旧机制,切实建立健全管用的新机制。二是从创新工作的实效性上求突破,充分依托于信息化管理技术和机制的支撑,不断丰富和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对社会面的管理,尤其是加强有流动人口、特殊人群、重点部位、行业场所以及网络安全等精细化管理。三是从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上求突破,充分依托基层公安机关的职能,组织民警和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创新管理工作手段,实现由单一的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教育等手段转变。
三、以职能延伸推动社会管理,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抓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社会管理又滞后于社会建设,由此带来了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规模大、流动快、范围广,城市化进程快,人员管理和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精神病患者、刑释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数量大、管控难,恶性报复社会事件接连发生,人民群众安全感下降;外贸、互联网、通讯、交通等技术的进步发展,与贸易、网络、信息、交通道路相关的新类型案件比例不断上升,不稳定的社会隐患不断增多。公安机关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既是社会管理的参与者,又是社会管理的推动者,面对社会管理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公安机关更应勇于担责,主动应对。
以能动执法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着力点,一是要加大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力度。在办案中注意区分案件类型对案件情况进行综合研究,以对社会稳定与治安状况作出准确判断;积极参与治安重点地区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加大法制宣传、以案说法,做
到“查处一案、解决一串、教育一片”,从而达到处罚的最大社会化效果。二是探索建立特殊人群管理机制。规范减刑假释工作,加强缓刑人员帮教工作,完善社区矫正对接机制,加强青少年犯罪的思想引导,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再犯罪率。四是加强执法建议。针对办案中发现的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苗头性、典型性、源头性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供党委政府参考。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公安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活动具有法律的严肃性、强制性和法制性。公安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必须在忠实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大前提和大原则下进行。基层公安机关在能动执法中,应从社会管理的规律性中寻找工作的突破口,在整体机制和制度创新上求突破,在实效性上求突破,在理念上求突破。
第四篇: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推动妇女事业发展
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推动妇女事业发展
中央提出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给妇联工作带来了崭新契机和发展空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妇联组织深刻认识到加强社会管理与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找准定位,立足基层,切实把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的着力点放在妇女权益的有力维护上、放在妇女民生的切实关注上、放在妇女群众的有序引导上、放在妇女作用的充分发挥上,推动了妇女事业的有序发展。
一、了解掌握妇女群众所思所想,当好妇情民意的忠实代言者 妇联组织作为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中,必须首先深入基层、加强调研,在动态中准确把握妇女群众的心声和意愿,为妇女群众的利益代言。近年来,我们将调查研究工作作为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功,通过深入调研,问需于群众、问计于基层、问效于实践,针对留守妇女儿童问题、妇女儿童维权合议庭建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妇女儿童阵地建设、家庭志愿者创建等妇女工作的重难点难点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形成了有份量的调研报告,为上级妇联组织和市委市政府领导决策妇女儿童工作提供建议和对策,推动成果的转化和重点问题的解决,更好地实现了源头参与。我们还充分发挥妇联领导担任人大、政协常委的优势,掌握妇女儿童话语权,推动妇女群众利益进入决策层。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入党校主流课程,覆盖每学期所有班级的各级领导干部;坚持每两年在市委党校举办一期妇女干部培训班,纳入党校的主体班次统一管理,共举办4期,培养妇女工作骨干队伍200人。积极争取人大、政协对我市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妇女儿童维权合议庭建设和妇女干部担任人民
陪审员情况、女职工劳动权益等落实情况开展了执法调研和检查,提出了新的对策和建议,并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送市委市政府领导阅示。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书记王玲和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田昌兵同志先后做了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落实好人大、政协建议。
二、引领妇女群众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当好弘扬文明新风积极倡导者
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在思想上尊重妇女群众,在感情上贴近妇女群众,在工作上依靠妇女群众,积极做好坚定信念、凝聚力量、融洽感情的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团结凝聚广大妇女群众,为社会管理与创新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我们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通过举办妇女健身运动会、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女性大讲堂和城乡妇女健身文体活动、各类先进妇女典型的评选表彰等,深入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促进了社会和谐。今年我们开展了节能环保家庭社区行动和“低碳家庭 时尚生活”主题活动,倡导“家庭低碳计划15件事”;在家庭和社区推广节能灯40000只,免费发放环保袋3万个;8户家庭被评为全国和省级节能环保家庭,泉口社区被评为湖北省“节能环保家庭社区行动”示范社区。我们还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家庭和社区工作领域的优势,把家庭教育作为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实施了百万家长教育工程,促进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三、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当好妇女群众合法权益的坚定维护者
社会管理与创新的重要目的是化解社会矛盾、保持和谐稳定。作为妇联组织,要积极推动解决妇女群众的合法权益问题,将维权与维稳相结合,积极做好综治维稳工作,参与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在推动完善社会管理格局中发挥协同作用。我们紧紧抓住妇女儿童权益保护中的突出问题,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探索社会化、常态化的维权工作机制,使各类机制和组织有效汇入社会管理服务的大格局,构筑“维权协调、法律服务、司法救助、心理帮扶”社会化维权网络机制,使妇女儿童诉求有渠道、怨气可释放、情绪能控制、权益得保障。我们积极协调各级法院设立“妇女儿童维权合议庭”11个,聘请15名妇联干部担任人民陪审员;协调公安机关在“110”报警网络中增设家庭暴力投诉内容,建立家庭暴力报警点35个,联合公安、司法建立家庭暴力伤情鉴定中心5个;联合司法行政部门加大妇女法律援助力度,设立妇女儿童维权法律服务站1个,建立妇女法律援助机构22个;协调民政部门加强对弱势妇女儿童的救助保护,挂牌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和家庭暴力救助站;立足“平安家庭”创建,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载体,通过深入家庭,激发家庭成员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使更多的家庭做到“四防”,实现“四无”。通过创建“流动姐妹之家”、“家庭暴力调处中心”、“妇女儿童维权法律服务站”等,坚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为妇女儿童提供信访、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心理咨询“四位一体”的维权服务,推动解决了一批涉及婚姻家庭、侵害劳动权益等典型案件。
四、立足解决妇女民生根本,当好解决妇女民生问题的有力推动者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解决妇女民生问题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为此,各级妇联组织把重点放在解决妇女儿童民生问题上,从妇女群众最关心的就业、健康等问题入手,实施了巾帼创业工程、妇女健康关爱工程,着力改善妇女民生。联合劳动部门依托妇女创业培训中心举办了多期月嫂、厨嫂培训班;联合卫生部门开展“妇女健康行动”,抓好妇女妇科病的普查普治,免费发放健康知识手册、开展免费体检和优惠体检,并对全市农村及城市低保户、五保户以及其他特殊困难的患病女性开展救助,全额救助20名,部分救助100名,在全市巡回举办大型健康知识讲座10场次,免费为2万余名妇女体检;联合计生部门开展了“三关爱”企业行活动;联合司法部门开展妇女法律援助活动,主动为贫困妇女儿童维权。去年以来,全市各级妇女儿童维权合议庭审理涉及妇女儿童案件3000余件。积极发展妇女特色手工艺、家政服务业,开展为妇女“送政策、送技术、送岗位、送项目、送服务”,帮助5万名农村妇女转移就业。推介创业项目100个,为800多名妇女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000余万元。积极争取省妇联支持在钟祥市长滩镇创办“春蕾女童班”一个,连续三年为50名贫困女童提供学费6万元。组织爱心妈妈为孤残儿童织毛衣195件;为麻城镇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的儿童送去慰问金2万元。今后,我们将继续以解民忧、暖民心为重点,扎实做好妇女民生工作,真正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送到妇女群众当中。
第五篇:论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公民参与
论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公民参与
摘要:社会发展需要借助一定的管理手段才能完成,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在多样化的社会发展中如何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稳定和谐,文章主要针对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公民参与进行分析,从公民角度出发进行全面的管理创新工作,构建一种持续有效的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管理方式,借助市场化的操作运作方式,实现各个方面持续有效性提升的最终目的。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公民参与
社会管理创新的目的在于适应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公民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从公民参与角度出发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实现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形成一种持续有效的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管理工作,进一步发公民的积极作用。
一、社会管理创新中公民参与重要性
(一)表达公民诉求
公民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力量,在发展中能够借助各种类型的途径实现相关经营能力的提升的目的,因此要在社会管理中将公民纳入到整个过程中,能够实现普通民众充分表达自己的社会诉求。公民的实际利益在多样化的现代经济中需要进一步的保护和完善,多元化的现代经济发展中,需要建立一种特殊有效的公民利益保护方式。公民通过自身或社会组织合法地参与社会管理过程,使自己的主张和利益诉求在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领域的立法和政策过程中得以体现,从而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和保护自身利益。
(二)履行监督职能
我国法律规定社会公民具有监督权力,在社会经济多样化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公民的监督能力和作用,就要借助一定的社会管理创新手段,公民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中,能够避免在此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发生。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群众的权利。为了实现这方面工作的有效开展,要在实际中采用一种更为有效的现代意义上的信息利用方式,求政府不断公开社会管理的信息,提高行政透明度,积极地、定期主动地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质疑,发挥公民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构建一种持续有效的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监督权力发挥。
二、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公民参与途径
(一)微博微信
微博微信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广发的群众基础,为了方便公民参与到相关到管理工作中,就要借助微博微信,这样以来可以有效保障公民对社会事务管理的参与权,提升了民众政治参与的能力,培育了现代公民精神。微博问政敦促政府积极转变传统思维模式,顺应网络时代的变化,要求政府主动融入与公众的直接互动。微博这一新载体的出现,将有力推动政府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大量政务微博的开通,涵盖了政府职能的各个方面,通过微博这一载体,政府行政将会向社会开放,政府可以运用政务微博把握网络舆论动态,了解公众诉求,解答公众疑问,督促相关部门及时解决社会问题,微博问政具有民主性,对于实现决策科学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微信是目前社会信息传播中常用的一种方式,能够实现相关信息的快速传播,因此要在实际中进行针对性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设立各种类型的社会管理创新公共号,吸引更多的公民参与到这个公共号中,及时发表自己的建议,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二)设立市民信箱
市民信箱是满足公民实际诉求的一种有效方式,尤其是借助现代网络实现相关信息传递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社会管理中的门户网站及市民邮箱正式运行以来,在发挥政府信息资源效益,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促进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互动交流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了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与信息资源,进一步提高政府为公众服务的能力,推动电子政务建设快速发展,利用现代互联网实现信息传播的目的。对公众参与到社会管理中也提供了一条新的交流路径,涉及部门工作的意见、建议,认真对待,主动研究,善于汲取有益的成分,并以适当方式给予回应,实现问题处理有效性的目的,避免了问题处理时间过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公共网站和信箱中,能够将更多的信息传递给社会管理者,倾听基层民众的心声对这些决策者来说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也是实现公民相关思想传递的一种积极尝试。结论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社会管理工作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从目前的发展来看社会管理创新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如何采取更为有效的现代公民参与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在实际中要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构建一种多样化的现代公民参与社会管理途径,发挥公民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从而实现维护国内经济稳定,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社会管理创新公民参与途径是多样化的,要从实际发展需求出发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是至关重要的。参考文献
[1]田玉军.我国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2]龚鹤方.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D].甘肃政法学院,2014.[3]房丽.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D].西北大学,2007.[4]朱宜放.城市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公民参与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3.[5]高继超,刘丹.治安管理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2,03: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