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能动司法中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在能动执法中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在中央政法委第十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各级政法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和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细化实化各项部署要求,扎实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三项重点工作的提出,为公安工作全面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也对公安进一步坚持能动执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三项重点工作,社会管理创新是动力,是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的重要措施,基层公安机关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要把提高社会管理效益、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创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履行和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立足实际,着眼长远,革故鼎新,转变观念,忠于法律,敢试敢闯,找准突破口,抓住关节点,突出实效性。
一、以政策法律为准绳,为社会管理创新打牢基础
执法自身的规律性决定了能动执法的必然性,执法的基本任务是充分运用其职能,根据政策和法律,明是非、断责任、解纠纷,打击违法犯罪。公安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工作是凭借国家赋予公安机关的特殊行政权力去实现依法管理的目的,因此公安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活动具有法律的严肃性、强制性和法制性。公安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必须在忠实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大前提和大原则下进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不能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创新而忽视或背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正因为公安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具有强烈的法制性,所以,就必须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执行法律,坚决依法进行管理。在社会管理创新工
作中,首先要认真学习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把学好法律用好法律作为行动创新的先决条件。在公安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领导者是关键,起着领导、组织、决策的重要作用。因此,领导干部要带头认真学习和掌握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吃透精神实质,树立正确的创新工作法制理念,并切实运用好法律。公安民警要认真研读涉及公安工作的法律法规,练好社会管理工作执法基本功。其次,要遵守法律法规,以法律法规作为创新工作的有力支撑。无论是对社会治安面的管理,还是对行业场所的管理等,都只能在法律法规的大原则下讲工作创新,决不能以超越或凌驾于法律之上搞创新工作。再次,要依法管理、依法开拓创新。创新是一项活动,也是一场革命,必须依法抓创新,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工作中,要用好法律这个武器,活学活用,讲法律、讲政策、讲实效。
二、以维护稳定为目标,找准创新工作的突破口。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公安机关的重要政治责任。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如何有效地着眼全局、正视现状、谋划发展、找准突破口,是创新工作的关键所在。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各级党委、政府及政法等部门的共同任务。基层公安机关在社会管理创新中要与时俱进,从维护社会持续稳定的目标中,极力寻求和突破社会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因此,基层公安机关应从社会管理的规律性中寻找工作的突破口。而公安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在于:一是从现有公安机关社会管理的整体机制和制度创新上求突破,全面而客观准确地掌握社会治安以及社会成员的具体状况为基础和前提,用改革的精神和科学发展的理念,大胆废
弃不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社会管理陈旧机制,切实建立健全管用的新机制。二是从创新工作的实效性上求突破,充分依托于信息化管理技术和机制的支撑,不断丰富和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对社会面的管理,尤其是加强有流动人口、特殊人群、重点部位、行业场所以及网络安全等精细化管理。三是从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上求突破,充分依托基层公安机关的职能,组织民警和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创新管理工作手段,实现由单一的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教育等手段转变。
三、以职能延伸推动社会管理,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抓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社会管理又滞后于社会建设,由此带来了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规模大、流动快、范围广,城市化进程快,人员管理和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精神病患者、刑释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数量大、管控难,恶性报复社会事件接连发生,人民群众安全感下降;外贸、互联网、通讯、交通等技术的进步发展,与贸易、网络、信息、交通道路相关的新类型案件比例不断上升,不稳定的社会隐患不断增多。公安机关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既是社会管理的参与者,又是社会管理的推动者,面对社会管理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公安机关更应勇于担责,主动应对。
以能动执法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着力点,一是要加大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力度。在办案中注意区分案件类型对案件情况进行综合研究,以对社会稳定与治安状况作出准确判断;积极参与治安重点地区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加大法制宣传、以案说法,做
到“查处一案、解决一串、教育一片”,从而达到处罚的最大社会化效果。二是探索建立特殊人群管理机制。规范减刑假释工作,加强缓刑人员帮教工作,完善社区矫正对接机制,加强青少年犯罪的思想引导,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再犯罪率。四是加强执法建议。针对办案中发现的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苗头性、典型性、源头性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供党委政府参考。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公安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活动具有法律的严肃性、强制性和法制性。公安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必须在忠实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大前提和大原则下进行。基层公安机关在能动执法中,应从社会管理的规律性中寻找工作的突破口,在整体机制和制度创新上求突破,在实效性上求突破,在理念上求突破。
第二篇:关于能动司法和社会管理创新的专题报告
关于能动司法和社会管理创新的专题报告
能动一词由两个词素或者说两个语素组成,能,指的是才干、能力,也就是某一方面的素质;动,指的是改变原有的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两个词素合成一个词叫能动。2009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能动司法是新形势下人民法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必然选择。能是动的基础和前提,动是能的旋律和灵魂。能动司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际上就在于“服务”,即服务于大局,服务于人民,使司法权的行使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更加有作为。这就要求人民法院行之有效开展自身审判活动,通过法院的审判活动加强对经济社会的管理。我院牢固树立能动司法理念,不断深化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司法服务水平,搭建社会管理服务新平台,落实社会管理服务新举措。按照能动司法的要求,主动服务,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依托基层组织综合调控,把大量矛盾纠纷解决在诉前、化解在诉外,在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我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
人民法院是党领导下的国家司法机关,也是专门的审判机关,是我党进行经济社会管理和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正经历着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在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社会变迁和新类型的权益纠纷,作为经
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保障者,人民法院应以积极的姿态主动介入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加强对社会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研究。司法者不能一味地恪守司法被动的原则,应当在司法过程中发挥司法能动性,充分运用司法经验,合理行使裁判权,以利于解决纠纷,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法律秩序,力求以司法方法达到有效化解和预防纠纷,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如何密切联系群众、服务人民群众,在进行司法活动的同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法院工作的重点。在这种大背景下,我院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加强和改进对审判活动的管理,树立科学的裁判观和政绩观,不断加强对各类案件审判质量的管理,真正做到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二、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维护公平正义,创新社会管理 公平正义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永恒主题,是法律永恒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民商事审判工作必须从程序到实体,达到公平、正义、合理、合法,通过法律的解释和适用,公正地认定事实,通过利益衡平,起着公平、正义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司法体系在借鉴西方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模式。这种模式有益于提高司法效率,防止权力滥用。但是这种模式偏重于实现法律效果,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当今,全国各地法院都强化了诉调对接工作,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业已形成,多
元纠纷化解模式在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日益显现,能动司法已渐渐成为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法宝。我院真正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原则,将调解工作贯穿于立案、审判和执行全过程,加强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调解、行政案件协调以及执行和解工作,彻底化解矛盾与纠纷。能动司法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能动司法的应有之义。
三、采取有力措施,改进司法作风,体现司法为民
人民法院作为审判机关,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的形象,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直接体现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司法有服务职能是现代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新需求,是司法职能深化进步的结果。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审判作风建设,努力提高法院队伍的司法能力,确保能动司法的规范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坚持走群众路线,才能更好地实现审判工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更好地体现司法为民,维护公平正义。我院在紧密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同时,开展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活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为主题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和以“公正、廉洁、为民”为主题的司法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
法院工作做的好不好,如何让人民群众客观、真实评判,只有通过司法公开,通过广泛的司法宣传活动,才能树立人民法院良好的社会形象,才能充分提升人民法院的社会公信力。我院积极主动地走进社区、学校、农村、厂房,进行法律宣传,以案说法、答疑释理,从而增加群众法律意识,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这也是能动司法的体现。
人民法院作为司法机关,担负着化解社会矛盾、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职能,其中每一项工作都与社会管理密切相关,都是推进社会管理的重要实践。为此,人民法院要结合工作实际,找准切入点,在能动司法中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在实现社会管理创新中彰显法院地位和作用,为社会经济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第三篇:【芙蓉区】在服务中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芙蓉区】在服务中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让群众满意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服务型管理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方向。近年来,东屯渡街道围绕切实增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自觉性,提升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使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成为为民解难、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的过程,居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不断提升。
一、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切实增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自觉性,转变管理理念。一是以学习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街道建立街道工委、社区党组织、党员干部的层层学习机制,组织党员干部经常开展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理论学习,深入开展“提升服务水平,构建和谐街道”为主线的经常性党员思想教育,不断增加党性修养,明确党的宗旨,切实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念;同时还要求党员干部充分联系实际边学习边总结边应用,利用党员远程教育平台、街道党建网站等平台开展交流讨论,组织开展为促进街道、社区和谐发展献计献策活动,寓学习成果于实践工作能力体现之中。二是从小事抓起,着力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街道从工作人员上下班考勤、办公室内务整理等环节入手,进行作风整顿。今年以来,街道工委书记亲自抓,纪律检查、人事部门组成的考核组经常查,并与绩效考核、绩效工资挂钩,经过整治,“懒”、“散”的工作现象得到有效揭制。三是注重建章立制。制度管根本,管长远。街道今年重新制定了部门、社区以及工作人员岗位规章制度,明确了工作职责,细化了考核奖惩办法,对街道党员干部的八小时以外活动也作了一些规定。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让各部门、社区的工作在制度的监控下、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运行。
二、以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为抓手,着力提升社区综合管理服务水平。东屯渡街道工委按照“一个支部一个活动阵地”的目标要求,加大经费投入,全面推进各社区党组织阵地规范化建设。全街8个社区均按照标准建成社区党员服务中心,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设有党建活动室、远程教育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市民学校、雷锋超市等,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服务规章制度。中心内配套了综合便民服务窗口,全面推行“一站式办公、一门式服务”模式,明确工作流程、项目和办理时限及要求,承担起政府各部门延伸到社区的各类行政服务,形成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三位一体”、合署办公的社区管理新体制,并规范服务程序、服务标准,实行了首问首办负责制,决不随意推诿拖延居民群众的一件事和一个问题。让居民群众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劳动就业、保险、计生服务、服务咨询等各种服务。且高规格的服务场地,高标准的服务态度,高质量的服务结果,让来社区办事的居民十分满意。街道社区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及特色服务在全国、省、市都颇具知名度。辖区内德政园社区被评为“全国文明社区”、“全国和谐社区”、“长沙市创新型社区”;德政园社区党总支被评为“长沙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芙蓉区红旗社区党支部”。芙蓉社区党总支正在申请区红旗社区党支部,社区的远程教育受到市、区的一致好评,且引来外地组织部门的观摩。
三、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不断创新服务载体,提升服务质量,增强管理效应。街道工委始终把为居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满足居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创先争优工作的切入点,不断创新服务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使创先争优活动成为群众满意工程。一是从群众反映最迫切的问题、矛盾最尖锐的地方着手。今年以来,街道针对一、二、三分场因拆迁安臵遗留问题较多、矛盾比较复杂、上访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抽调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群众比较熟悉、在群众中威望比较高的党员干部组成三个工作组,设臵办公场地,配备专项经费,专门做该区域的疏导理顺工作。同时,变群众上访为领导干部下访,街道领导多次召集上访户座谈,并到上访户家走访;还多次召集原农场老领导、老党员以及辖区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系列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举措赢得了老百姓的热烈拥护。二是各社区根据社区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实现社区管理服务零距离,无缝隙。德政园社区红色音符广播站的开通实现了信息无障碍发布通道;不断壮大的党员“110”队伍,成为辖区内解决各类突发事件的主力军;利用阵地资源,开辟的专为“空巢老人”的幸福园居家养老特色服务;零距离就业信息平台;全方位、全时空的治安防范报警和监测网络以及未成年人“16:00欢乐驿站”等。东郡社区的“金钥匙”工程,通过“金钥匙”别动队、“金钥匙”创业俱乐部、“金钥匙”计生志愿者服务队及“金钥匙”职工爱心超市,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三是党员义工活动党态化。街道所辖8个社区根据个人意愿及特长共成立党员义工服务队64支,从中选出政治思想素质好、责任心强的同志担任队长,党员义工服务队队长每周列席社区工作例会,汇总报告党员义工活动开展情况。通过公开承诺中,无职党员认领岗位,全街800多名党员都有了具体的服务任务。“党员身份亮出来,承诺事情做起来,居民实惠多起来”是街道创先争优活动的真实写照。通过一系列为民服务活动的开展居民群众的就业率提高了,保险、保障的范围扩大了,困难帮扶力度加大了,安全指数上升了,小区宜居指数提升了,幸福感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得到真实体现。
四、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活力,统筹社会管理资源,形成管理合力。一是优化组织结构。着眼于党建工作全覆盖,创新灵活务实的社区党组织设臵模式,按照“社区建总支(支部)、小区、楼群建支部(党小组)”的做法,形成由“社区党总支(支部)、社区居委会—小区党支部—楼宇党小组”的“三位一体”社区建设网络,实现党组织的动态延伸、全面覆盖。东屯渡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2个,社区党支部6个,小区支部4个,楼栋党小组织15个;共有党员800余人。小区支部兼业主委员会职责,帮小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最近辖区内新世纪小区用电由专变改公变问题就由小区支部联合上级党组织,与多个相关部门协商得以解决。二是建立健全区域化党建议事机构,组建党建联席会,实现驻地单位共创共建。以党组织的整合优势带动社会资源的整合,以社会资源的整合优势促进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目前,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组建率达到了100%,街道工委每季度召开一次区域化党建协调会;各社区每年至少召开2次联席会议,与驻区单位共同商讨解决辖区内事务,实现共驻共建、资源共享。近年来,通过党建联席会,解决了社区建设、农民转型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等诸多难题。新金鸿实业有限公司为东方新城社区解决650平米的办公用房问题,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大润发超市、人人乐超市等单位积极为街道解决就业难题,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097个,驻社区单位主动参与社区活动近100次。三是党群共建,提升服务民生能力。在街道党组织的领导和带动下,充分发挥群团组织联系群众、教育群众、鼓舞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形成了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群团组织为助手,各方面齐抓共管、相互配合的街道党建工作辐射体系。近年来,共青团积极开展青年创业培训、帮助孤寡老人等活动20余次,惠及近百人;工会慰问困难人员300多人次;妇联主动为街道社区女性工作人员送保险,为失业妇女进行培训和提供就业帮扶,使近200名失业妇女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第四篇:牢固树立能动司法理念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牢固树立能动司法理念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作者:沈德咏 来源:人民法院报 评论:0 发布时间:2010-07-16 我要评论5月26日,《人民司法》杂志社和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同举办的“南通
杯”有奖征文颁奖仪式暨能动司
5月26日,《人民司法》杂志社和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同举办的“南通杯”有奖征文颁奖仪式暨能动司法与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研讨会在南通召开,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沈德咏作了书面讲话。
沈德咏指出,能动司法是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人民法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必然选择,是人民法院司法理念的一次重大创新。包括社会管理创新在内的三项重点工作,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总结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政法事业发展规律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沈德咏强调,要深刻理解坚持能动司法理念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互动关系。人民司法事业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不断向人民法院提出新的要求和期待,呼唤司法理念的更新,呼唤角色定位的调适。正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能动司法”应运而生,在各级人民法院落地生根并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求广大法院干警牢固树立能动司法的理念。坚持能动司法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内在统一、相辅相成的,能动司法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能动司法的应有之义。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能动司法,人民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沈德咏强调,要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特点和规律,建立健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司法工作机制。深入研究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准确把握社会转型期存在的新问题、新挑战,是人民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社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中,人民法院必须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认真分析社会发展形势,及时发现社会管理中的不足,积极研究立足法院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方法和对策。一要完善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要积极运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多种方式来解决社会矛盾纠纷,努力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位一体”大调解格局,注重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工作交流机制、职能互补机制、调解衔接机制,充分发挥司法在大调解格局中的引导作用。二要积极构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人民法院出台每一项司法政策,处理每一个敏感案件,都要及时进行风险评估,防止因工作措施不当影响社会矛盾化解。要把风险评估工作制度化,根据评估结果及时研究司法对策,针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制订工作预案。三要完善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要积极参与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依托审判工作,及时发现、妥善处理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四要建立畅通的民意沟通表达机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要察民情、知民意、听民声。为此,要加强司法公开,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及时了解人民群众对社会管理创新的需求,及时发现社会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引导当事人依法有序表达诉求,及时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
沈德咏在讲话中还强调,要立足本职工作,坚持能动司法,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各级人民法院要立足自身的职能定位和工作职责,坚持能动司法,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
效性,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一要认真抓好执法办案。执法办案是人民法院的第一要务,处理各类案件化解矛盾纠纷的过程,本身就是发现社会问题、弥补管理漏洞的过程,就是参与社会管理、理顺社会关系的过程。人民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首先就是要立足本职工作,充分发挥审判职能,把受理的案件审理好、执行好。通过惩治刑事罪犯,打击和抑制犯罪分子及其犯罪活动,维护和保障社会稳定;通过平息和化解各种利益纠纷和冲突,使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受到损害的社会关系得以修复;通过化解行政争议,监督和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调节和平衡各种社会关系。二要强化司法建议工作。对在审判、执行、信访等工作中发现的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要及时向政府或相关部门提出司法建议,并注意收集整理反馈意见,将其转化为人民法院制定司法政策和司法解释的重要依据。三要完善司法审查制度。通过依法审理行政诉讼案件和行政赔偿案件,监督、促进行政机关遵守法律程序,依照法定权限管理公共行政事务,认真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纠正越权和滥用职权行为。四要加强司法解释工作。最高人民法院要根据法律实施的需要,通过司法解释等方式,指导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确保法律正确实施,创造性地填补和弥合法律与现实之间的脱节,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难题,不断提高司法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整合方面的影响力。五要强化司法调研工作。通过加强对各类诉讼案件情况的综合调查研究,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建立审判信息的评估分析制度,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反映在司法领域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完善对社会问题审判信息预警工作机制,做到事先研判,准备在前,应对有方。
责任编辑:张健宏
第五篇:鉴定结论认证中的能动司法
鉴定结论认证中的能动司法
◇ 刘振红 郝兴军
--------------------
审查判断鉴定结论是否具备科学性,历来是法官认证工作的难点。司法实务中,由于法官一般缺乏审查判断鉴定意见的专业知识,只对鉴定结论进行形式化审查,并不涉及其证明力和科学性,使得法官难以切实履行科学证据守门人的职责,甚至使“垃圾科学”或“半吊子科学”被赋予不应有的证明力。了解、掌握评判鉴定结论科学性的方法,加强鉴定结论认证中的能动司法,可使法官有效进入专业知识织就的鉴定“迷宫”,揭开鉴定的神秘面纱而窥其真容。可以说,法官只有掌握了评判方法,才能积极稳妥地行使司法裁判职责。
审查判断鉴定结论的科学性的方法,不是指技术层面的具体方法,因为技术类方法由各门法庭科学所提供,如人体轻伤、重伤的评判方法由法医学提供,笔迹比对方法由物证技术学提供,DNA的评判由生物医学提供等,这是法庭科学与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在研究对象和任务上的不同所决定的。法官要遵循的审查判断鉴定结论科学性之方法是抽象思维方法,主要包括专家咨询法和矛盾分析法。
顾名思义,专家咨询法就是法官在评判鉴定结论科学性时要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听取他们的意见。专家咨询法是大多数国家采取的做法。对于专家咨询法的正当性,理论界和实务界几乎不持异议,因为该方法既考虑到法官和专家在知识类别、认知方式方面的区别,又兼顾了二者在解决纠纷、认定事实方面的分工和权力平衡。目前,专家咨询法在各地法院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法官依据最高人民法院2007年颁布的《技术咨询、技术审核工作管理规定》,将鉴定结论的审查权让渡给法院内部设立的司法辅助工作部门技术人员。二是在合议庭中吸收专家人民陪审员参加,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协助法官控制、指挥当事人在法庭上对鉴定结论的质证,帮助法官理解鉴定结论。三是庭审活动结束后,法官向专家咨询请教。
笔者认为,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司法辅助工作部门的出发点是弥补法官专业知识的不足,为法官判断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增加一道保险。虽然该管理规定第二十三条明确了司法辅助工作部门提出的审核意见书仅供法官参考,但实践中,法官将审核意见书直接作为定案依据的情况并不少见。可以说,辅助机构的设置不仅没有调动法官审查判断鉴定意见科学与否的积极性,反而增强了其依赖性,并为法官开脱责任提供了借口。第二种形式的弊端,在于案件类型复杂多样,难以保证每类、每个案件都能找到相应专家做人民陪审员。第三种形式除了具有第二种形式的弊端外,还缺乏制度的保障,因为该形式与法官个人社会交际面有关,且牵涉经济费用等问题,靠法官个人热情以及道德维系难以持久。
当然,这三种形式有其各自的优点,并且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为法官提供了选择的便利。但从完善制度的角度考虑,笔者倾向于在司法行政部门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作为法官咨询的常设机构。根据《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司法行政部门是司法鉴定机构、司法鉴定人的主管部门,对鉴定人的能力水平以及职业道德情况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具有对鉴定人进行职业教育和惩处的职责,具有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的组织优势,所以,由其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作为法官咨询的常设机构,可以避免以上三种形式的弊端,也可以节约司法成本。
受事物多样性、信息不对称以及主客观的局限性,证据矛盾的产生具有必然性。但证据矛盾并非仅仅指矛盾双方你死我活式的紧张冲突,还包括双方之间的差异、不同。后一种矛盾情形时常不被法官重视,甚至遭到忽视。一定意义上说,矛盾分析法是法官审查判断鉴定结论科学性的根本方法。
法官运用矛盾分析法审查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可以从三个角度切入:
第一,分析鉴定结论与其他证据种类之间的矛盾。鉴定结论具有二次生成性,与案件主要事实的联系是间接的,属于间接证据。在多数情况下,鉴定结论只有与其他证据形成证据链,才能发挥对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明力。换言之,鉴定结论的科学性是在证据链条中显现出来的。法官在对全案证据综合审查时,就会发现鉴定结论有时会与其他证据相印证,有时会产生矛盾。在后一种情况发生时,法官要平等地对待矛盾双方,不能先入为主地排除其他证据,比如,司法实践中有的办案人员形成一种思维定式:鉴定结论与人证发生矛盾,总是人证有误,因为鉴定结论是科学证据。一些冤假错案就是法官预设鉴定结论具有较高证明力所导致的。
第二,分析鉴定结论相互之间的矛盾。由于我国鉴定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司法实践中“多头鉴定”、“重复鉴定”现象比较严重。矛盾律告诉我们,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判断不能同真。在多份鉴定结论并存的情况下,法官不能简单地根据鉴定机构级别的高低、鉴定人名望的大小来评判鉴定结论的证明力,而要分析鉴定结论间的矛盾是影响事实认定的主要矛盾还是非主要矛盾、矛盾产生的原因能否得到合理解释等,在此基础上作出采信与否的认定。
第三,分析鉴定结论与经验法则之间的矛盾。比如,在一起借款纠纷案件中,原告提供了被告签名的借条,但借款金额、原因、还款时间等内容由原告所写,并且被告的签名是倒签的。经笔迹鉴定,借条上的签名为被告本人笔迹。这起案件中的证据与经验法则存在着两点不符:一是倒签自己的姓名,二是在借款人识字并且能够书写的情况下,借条内容和签名由出借人、借款人分别完成。此时,法官就不能凭借鉴定结论推定借款关系的真实,而要进一步分析证据与经验法则产生矛盾的原因及其他关联因素,比如被告借款的时间、地点,原告借出款项来源等。当鉴定结论与经验法则相冲突时,法官必须结合案件中的其他证据审慎地评判鉴定结论的科学性。
科学的飞速发展、司法实践的不断变化,决定了法官审查判断鉴定结论科学性这一难题是动态的,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表现。近年来,我国诉讼中需要鉴定的事项呈逐年增长态势,法官要充分发挥能动司法作用,勇于和善于担当审查判断鉴定结论科学性的繁重任务,认真做好鉴定结论的认证工作,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