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提升民政工作职能

时间:2019-05-13 05:4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提升民政工作职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提升民政工作职能》。

第一篇: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提升民政工作职能

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提升民政工作职能

民政工作作为党的群众工作、政府民生保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转型中肩负重要历史使命,对于从源头解决社会问题、完善社会治理结构、扩大社会参与、促进社会协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一、保障改善民生,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管理源头治理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系列政策,创新社会救助管理方式,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一是创新自然灾害救助管理。首次将商业保险机制引入自然灾害救助,建立政策性统保、商业化补充、民政救助相结合的灾害风险防范救助机制;在全市范围实施自然灾害救济救助公众责任保险。全市赔决农房统保2.32万户2906.7万元,自然灾害责任险64人688.6万元。二是创新农村住房灾后重建模式。“6.13”农房灾后重建突出鼓励集中重建、统规统建,全市集中重建率达64.5%,城镇安置率达到68.8%,开创了“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地质灾害点搬迁、造福工程相衔接”先例。三是创新城乡低保和医疗救助管理。根据最低工资标准适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实行低保动态补贴制度;创新医疗救助政策,统一筹集标准,实现城乡医疗救助一体化。上半年,城乡低保分别救助1.68万人和6.3万人,人均月补助分别达到157元和64.1元。四是创新流浪乞讨救助管理。1

新建市救助管理站和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改进救助方式,主动上街开展劝导救助,变“来站受助”为“主动救助”。省民政厅在我市召开全省救助工作现场会,着力推介我市救助机构规范化建设做法和工作经验。“十二五”期间,我们要进一步加快构建城乡一体、覆盖全民、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各类生活困难救助需求的综合型社会救助体系,实现从单项救助向综合救助、从城乡分离救助向城乡一体救助、从生存型救助向促进发展型救助、从维持温饱型救助向追求生活质量型救助转变,逐步从根本上解除城乡困难居民的生存之优。

二、创新社区治理,筑牢社会管理平台

城乡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和基层社会管理的综合平台,加强城乡社区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实现科学有效社会管理的基本途径。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社区建设,出台社区建设配套政策,完善社区建设工作机制,积极构建基础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完善房地产企业提供社区配套用房办法。继市区房地产开发企业无偿提供社区配套用房办法出台后,全市5个县(市)新出台相关政策规定,目前全市房地产企业提供社区办公用房面积10241.6平方米、配套资金34.04万元,全市有57个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达到100平方米以上,公共服务条件明显改善。二是在全省率先开展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职称评聘工作。社区工作者任职资格分为社区管理员、社区管理师和社区高级管理师三个级别,每月予以不同标准财政性补助,解决长期以来社区工作者身份没有确定、待遇低、队伍不稳定等问题。目前,全市有社区管理员423名、社区管理

师216名、社区高级管理师3名。三是探索创新基层自治选举模式。“十一五”期间,圆满完成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2次,首次实行社区居委会户代表、全体居民直接选举和妇女成员专职专选方式,3个单位成为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单位,提高了基层民主化程度,夯实了基层社会管理基础。“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着力加强改进城乡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设施建设,深化基层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动员社会力量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形成城乡基层社会管理的合力,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

三、扩大社会参与,汇聚社会管理力量

民政工作是政府行政工作,权力、资源、能量有限,既要依法行政,把有限的资源和能量用好,又要注意动员社会力量,鼓励通过独资、参股、合作、租赁、购并等方式参与发展民政公共服务。一是社会组织管理创新。近年来,我市健全完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机制,创新行业协会成立听证、民办非企业单位诚信评估、基层社会组织备案登记等制度。全市各类社会组织总量达2098个,年均增幅达7.4%以上,布局得到调整,结构不断优化,反映群众诉求、规范群体行为和提供社会服务的作用日益突出。

二是社会福利事业管理创新。紧紧抓住中央和省里支持民生项目建设的战略机遇,建成了三明市社会福利中心和永安、建宁、将乐、清流、泰宁等5个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完成投资9310万元,新增养老床位数1040床。在项目建设上,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采取政府投入、民间资本投入等多元化投入机制,特别是积极推动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目前全市社会力量办养老服务机

构11家,床位数达3330床。三是殡葬改革管理创新。殡葬改革涉及千家万户及社会诸多方面,必须依靠全社会参与,我们积极建立完善殡葬改革管理机制,纵向上各级政府殡葬管理部门层层落实责任,横向上各级公安、工商、国土、卫生等行政管理部门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殡葬改革局面。全市殡仪馆总数达到11所,做到每个县(市)有一所殡仪馆,平均火化率达到98.8%;建成公益性骨灰楼堂393个,公益性公墓1380个,走在全省前列;永安市殡仪馆获“全国殡葬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持续推动各类社会组织发展壮大,支持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吸引更多公民实现自我管理和参与社会管理;深化殡葬改革,完善殡葬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殡葬服务设施改造和殡仪服务中心配套建设;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建成以公办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

四、优化社会服务,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社会管理既是治理又是服务,是群众工作与民生工作的有机统一。以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为导向,全面优化各类社会事务服务是民政部门履行社会管理职责的新课题和新契机。一是推进拥军优属服务创新。巩固双拥创城成果,三明、永安保持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7个县(市)跨入省级双拥模范城(县)行列。大力开展科技、智力、文化、“两新”组织等拥军活动,加强军地双方支持力度,促进军政军民团结。二是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创新。加快各级地名数据库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地名设标工

作,开展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全市11个县(市、区)完成了数据采集录入工作,新出版了《三明市行政区划图》和《三明市办公挂图》,园满完成了闽赣线三明段省界联检任务和43条县界、216条乡界的联检任务,全市实施撤乡并镇4个。三是推进婚姻登记服务创新。积极推进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实现与省厅联网实行实时在线登记并有序录入婚姻登记历史档案,永安、尤溪、大田、将乐、清流等5个县(市)荣获“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单位”称号。“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完善各项拥军优抚安置制度,落实优待优惠政策,不断提高“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水平;按照民政部《国家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建成市本级地名数据库,推进数字地名建设;完善县(市、区)婚姻集中登记,成立市级两岸婚姻服务中心,开展两岸婚姻登记延伸服务。

第二篇:发挥司法职能创新社会管理

发挥司法职能 创新社会管理(三组 夏群佩)2010-10-26 18:20:52|分类: 转变职能及创新社 |标签: |字号大

小 订阅

发挥司法职能创新社会管理

三组夏群佩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是党中央在正确分析判断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对于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民法院如何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关键在于能否选准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职能定位和切入点。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发挥司法纠纷解决功能

人民法院通过刑事、民事、行政审判活动,解决各类涉诉矛盾纠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恢复被破坏的社会秩序的过程,也是直接参与社会管理的过程。通过法官运用其智慧、知识、经验、逻辑思维,将法律条文中所蕴含的一般的、抽象的正义,贯彻到一个个具体的案件裁判中去,使纸上的公正和正义变为现实的公正和正义,能够使社会公众真正地感受到法律的公正,从而相信法律上的公平正义可以实现,并由此逐渐形成对法律的尊重和对法治的信仰,从而自觉守法。其结果必然是社会秩序更加稳定,社会管理成本大大降低。

二、发挥司法制裁引导功能

法院通过具体案件的审判和执行,体现制裁违法犯罪行为和保护合法权益,达到对社会秩序和政治权威的维护。这也正是法院参与社会管理的核心。同时,司法行为带有较强的公意性、强制性和评判性,所以其更容易引导社会公众行为,确立社会价值取向。法律与道德,紧密相依,不可分离,共同促进社会价值的实现与发展。正是因为法律与道德的密不可分,赋予了司法行为应当正确引导社会道德价值取向的重任,并以此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三、发挥司法社会影响功能

法院行使公共政策创制功能的方式,对于层级较低的法院来说,主要是从事法律和规则的执行活动,表现为通过宣布某一行为无效的消极否定方式来干预公共政策;而对于层级较高的法院尤其是最高法院来说,其通过司法解释等方式来肯定某项社会政策,由于其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比较广,影响力也更大,司法影响社会政策通常在这个层次上发生。

四、发挥司法职能延伸功能

司法建议作为审判职能的延伸,是人民法院能动的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式。人民法院在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通过案件的审判和执行,总结和发现可能危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律风险、法律问题和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司法建议,帮助加强和改进工作,从源头上防止矛盾纠纷的发生。

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立法、行政、司法机关在社会管理中都有自己独有的职责,各自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人民法院积极参与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适应着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司法事业的建设、发展与实践。

第三篇:发挥税收职能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发挥税收职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规范和协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和社会生活的活动。税务机关既是国家重要的经济管理部门,又是国家重要的社会管理部门,要积极参与完善社会管理格局,优化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职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一、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在努力承担社会管理职责上有新贡献

税收具有筹集财政收入、调节经济运行和收入分配的职能,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保障改善民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税务机关应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主动承担好社会管理职责。

一是要坚持应收尽收,保障社会管理财力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各项事业的全面推进,国家必须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与改善民生、社会保障相关的支出将迅速增长,需要充裕的财政收入。这就要求税务机关大力加强税收征管,保证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筹集更多的财政收入,为推进社会管理和实施民生工程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二是坚持应惠尽惠,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要以落实税收政策支持经济发展为己任,继续抓好各项税收调控措施和 结构性减税政策的落实,支持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事业发展,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应惠尽惠,努力培植财源、涵养税源,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社会管理服务职能的明显加强。

三是坚持依法治税,优化税收法治环境。把依法依规、公平公正公开办税,作为税务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要求。要认真执行税收法律法规,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使税法能得到有效执行和普遍遵从。深入开展税收专项检查,整治税收秩序,营造一个法治、公正、优质的税收环境。

二、着力优化纳税服务体系,在主动融入社会管理大局中有新作为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实践中,地税部门要从理念和行动上主动融入“服务型政府”的大系统中,结合构建税收征管新格局,建立新型的纳税服务新体系。

一是创新服务机制,不断适应社会管理要求。以纳税人的需求为引导,从为纳税人提供职能性服务、权益性服务、程序性服务出发,对税收工作的各环节精细分工,明确工作职能和服务标准,制订一系列税前、税中、税后的全程性服务规范。完善配套的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对整个纳税服务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阶段性的科学评价,奖优罚劣,从而达到推动纳税服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目的。二是拓展服务内涵,不断提升社会满意度。要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税收领域的各个角落,不断深化“一窗式”服务。要进一步推进信息管税,构建政府、社会信息共享体系,推广网上申报、电子缴税、机打发票等信息化服务,减轻纳税不必要的资料报送,有效落实“两个减负”。健全纳税人维权机制,落实接访、下访、回访、联系纳税人制度,畅通、规范纳税人诉求表达渠道,引导纳税人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积极化解征纳矛盾。

三是加强信用管理,不断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将有纳税信用不良记录的纳税户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在发票领购等环节采取一定的控管措施。利用新闻媒体、网络等工具,开展失信纳税人公告。要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供公众随时查询,接受全社会监督。进一步推进税收信用的社会治理,建立税收信用破产惩罚与商业信用挂钩机制,使失信惩罚机制的作用全面渗透。

三、不断创新税收管理方式,在全面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上有新突破

税收征管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税务机关要把提高税务管理质量作为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不断创新税收管理方式、机制、手段,实现税收管理效能最大化。一是实施专业化管理。积极推行税源分类管理办法,按照纳税规模、行业、入库税种等标准,兼顾特定业务,对税源 进行科学分类,探索和把握管理规律,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建立大企业税收专业管理模式,制定中小企业税收专业管理办法,积极推行零散税源社会化管理。健全税收管理员制度,将税源管理职责在不同层级、部门和岗位间进行科学分解、合理分工,提高税源专业化管理程度。二是推行一体化管理。大力推行税源一体化管理机制,明确界定税收征管各层级、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职责,加强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各环节之间的联动,建立和完善各部门之间横向的综合协调机制和各层级之间纵向的任务分配机制,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整体效能。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税收考核机制,坚持考核收入计划与考核收入管理并重,考核收入数量与考核收入质量并重。三是加强信息化管理。加强涉税信息采集,严把征管基础数据采集关,强化信息资源的分析利用。充分利用综合征管系统在数据查询统计、收入分析预警、征管质量监控和报表生成等方面的功能优势,切实提高征管工作效率。加强税控设施应用管理,广泛宣传和开展发票有奖活动,加大对商家不开发票行为的查处力度,堵塞税源管理漏洞。

四、不断完善内部行政管理,在保持税务系统和谐稳定上有新举措

税务内部管理也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分析研究影响税务机关行政管理的主要因素,积极寻求创新和规范税务机关行政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是加强干部队伍管理。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公正透明地提拔使用干部,扩大干部交流面,让各个级别层次的干部在机关与基层、业务与政工岗位之间进行适当的轮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用事业激励人,用感情激励人,用环境激励人,为干部职工提供具有发展空间的环境以及施展才华的舞台,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要把作风建设同目标责任考核和评先选优相结合,以良好的作风助推税务机关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出积极贡献。

二是建立健全内控机制。从风险应对入手,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税收执法体系、严密的税收内控机制和健全的法制保障体系,有效防范违法行为的发生。强化执法责任考核,认真展开执法督察和执法监察工作,加大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力度。

三是加大案件查办力度。高度重视信访举报案件的受理,对信访案件必须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该解决、能解决的问题要尽快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说明原因,做出承诺,不能视而不见,发挥查办案件的威慑力,有效预防税务干部职务犯罪。

第四篇:充分发挥民政职能 加强创新社会管理2011

充分发挥民政职能 加强创新社会管理2011-09-22 点击率: 264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正确分析把握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后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对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民政部门是政府重要职能部门之一,工作具有很强的基础性、群众性和社会性,因此,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应该走在前列,充分发挥民政职能,服务社会管理创新。

一、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夯实社会管理之基。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切实关注民生,保民生就是保稳定,只有切实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问题,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才会有深厚的基础,基本民生问题解决不了,社会管理创新就无从谈起。近年来,我市民政部门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尤其是加大对城乡困难群众、优抚对象等特殊社会群体的保障力度,改善他们的基本生活,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维护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市城乡低保通过多次扩面调标,全市城市低保达到2.86万户、6.56万人,保障标准提高到了330元/月;农村低保达到3.1万户、8.4万人,并且协同物价部门建立了社会救助和保障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建立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近5年来累计发放低保金近9亿元,发放抚恤补助金1.25亿元。通过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有效保障和改善了基本民生,发挥了民政救助在社会中的“兜底”作用,基本实现城乡低保应保尽保的工作目标,夯实了社会管理的基础。

二、强化社会服务和管理,筑牢社会管理之本。胡锦涛同志指出:最佳的管理方式是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通过强化社会服务提高社会管理实效。民政部门承担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民间组织管理等职能,在社会管理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细胞,是社会的最基层组织,也是社会管理的基础。近年来,我市民政部门不断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兴建各类不同层次的社区服务中心(站)153个、老年人服务设施368个、残疾人服务设施311个、便民利民服务网点2185个,各类服务设施总面积达5.08万平方米,社区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有效地改善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社区服务居民功能。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市经民政部门登记(包括备案)的社会组织达2321个,内容涉及卫生、科技、劳动、体育、文化、教育、法律、中介服务等多个领域,并且每年以年均12%的速度在增长。因此,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对我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我市民政部门严格依法对社会组织进行登记管理和服务,重点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工作、组织建设、财务收支、党建工作、自律与诚信建设、重大活动开展等情况的检查。在行政许可和实施年检工作中,均是实行“零”收费制度,真正做到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组织规范健康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

三、探索和创新工作机制,开拓社会管理之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对于社会管理而言,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体现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社会管理必须要随着社会形势的转变而转变。近年来,市民政局根据我市实际,积极探索和创新工作机制,在社区管理服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专项医疗救助工作等方面大胆探索实践。比如今年我们乘铁山“大部制”改革的东风,进一步整合社区,理顺机制,各城区按照便于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社区居民自治的原则,采取合并、撤销、新建等方式,对社区规模进行调整,将我市社区数量从205个整合为194个,增强了居民的心理认同感,实现了社区基层管理体制创新;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今年我们出台了《关于推行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的实施意见(试行)》,实施了在机构供养老人、接受居家养老服务老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老人和为老服务护理员有身意外伤害保险,将有5000人左右享受到这一优惠政策,这一创新工作得到了湖北省民政厅的高度评价,得到老年人和养老服务机构的广泛赞同;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上,从4月份起,我市开始实施城区城乡困难群众定额医疗救助卡制度,对城区低保对象以户为单位一次性发放600元的医疗救助卡,发放金额达1156.44万元;在专项医疗救助工作上。将市精神病院确立为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定点医院,整合大病医疗救助、低保补贴、临时救助等资金,使城乡低保户、农村五保户精神病患者基本上得到免费医疗,既解决了其家庭的治病经济困难,又维护了社会治安稳定,在全省属于首创,在全国亦属前列。

我们每一项民政创新举措的出台,都要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公开征求群众意见,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利益,使各项创新措施符合实际、先进可行、真正惠及人民群众。目前,我们计划建立《黄石市爱心助老服务储蓄制度》,目前已经于9月16日在铁山区进行试点。

总之,民政部门作为政府依法管理社会行政事务的职能部门,要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为深入推进我市“三大战略”、构建社会和谐作出积极的贡献。(黄石市民政局)

第五篇:人民法院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职能定位和政策措施

人民法院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职能定位和政策措施

2010-3-11 9:35 来源:法律教育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目前正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度国家化了的社会,逐步向公民社会和市场化社会转变。

■在现代国家,法院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用司法决策规制社会生活的实践越来越普遍,法院不仅要履行传统的解决纠纷的职能,而且要调控社会秩序、实施权力制约、规制社会政策。

■在社会管理工作中,人民法院必须在进一步强化“解决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直接功能的基础上,强化“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能动司法观,通过完善司法调研、司法建议、司法审查、司法解释四项工作制度,凸显审判工作的延伸功能,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2009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就2010年的全国政法工作作出战略部署,要求全国政法机关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社会矛盾化解是政法机关的基本职责,公开廉洁执法是对政法机关的必然要求。把政法机关也作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主体,其意深刻,标志着中央对政法工作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以此为标志,政法工作将更加重视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如何根据当前社会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确定人民法院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职能和应当采取的措施,是当前各级人民法院都在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我国社会转型及社会管理方式转型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目前正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度国家化了的社会,逐步向公民社会和市场化社会转变。

第一,社会从“单位管理”向“社会管理”转变。我国社会转型的最大变化是,出现了一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社会阶层,社会正经历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从单位社会向个体社会的历史性转型。各种非政府和非企业的公民组织兴起,包括公民的维权组织、各种行业协会、民间的公益组织、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同人团体、互助组织、兴趣组织和公民的某种自发组织组合。以往,我国社会结构的细胞是单位,相对于以自由的个人为细胞的个体社会来说,就是单位社会。个人都属于单位,并且专属于特 1

定的单位——在城市是党政机关和企事业机构,在农村是社队。功能齐全的单位就是一个小社会,成员的生老病死、吃喝拉撒都由单位包办。单位外面是另外的单位,许多制度和政策都和单位有关,要通过单位实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失去了单位的管理和约束。

第二,公共管理方式从“行政管理”向“行政执法”转变。现代政府的发展方向是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政府既要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又要降低成本,最有效的办法之一,便是将更多的事务特别是某些公共服务职能交由民间组织去管理,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社会自治功能。于是,政府的公共管理方式就从“行政管理”向“行政执法”转变。不管行政的职能和任务有多少,行政执法就成为现代行政的基本要素。民间组织是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它在国家与社会之间起一种纽带作用,使政府体系能够通过与民间组织的信息与能量交换,推进政府体系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第三,社会治安从“单一治理”向“综合治理”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单位管理弱化,社会治安问题呈现突发、隐蔽、复杂等特点,跨地域、高科技犯罪更是加重了对社会的危害,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新变化。为此,党中央把综合治理作为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一个战略方针,提出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充分发挥政法部门特别是公安机关骨干作用的同时,组织和依靠各部门、各单位和人民群众的力量,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通过加强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方面的工作,实现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违法犯罪,化解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治安持续稳定。第四,化解社会矛盾从“单一机制”向“多元机制”发展。与社会转型相应的一个特点就是利益诉求和矛盾争议的多元化,为此,化解社会矛盾的方法也呈现多元化。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多元的意义在于避免把纠纷的解决单纯寄予某一种程序,特别是不要将诉讼的方式绝对化,而要以人类社会价值和手段的多元化为基本理念,为当事人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尤其要重视来自民间和社会的各种自发的或组织的力量在纠纷解决中的作用。那些家庭琐事发生的争议,由民调组织解决更为有效,一律诉诸法庭,往往不利于家庭和睦。那些专业性特别强,尤其是本行业系统内部的纠纷,由相关专业委员会、专家调解相对容易,效果也好,更有利于双方当事人的长期合作。而那些法律性很强、对社会有导向作用的案件和通过非诉手段不能解决的纠纷,通过司法程序解决,社会意义能够达到最大化,也有利于树立司法权威。

第五,网络虚拟社会从“边缘”向“主流”发展。我国社会转型的另一大变化是,网络虚拟社会越来越发达,信息传播渠道大大拓宽,公众意见表达空前活跃,对现实社

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虚拟”—词是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兴起而逐步用起来的。“虚拟”并不等同于“虚幻”和“虚假”,更不能等同于“虚无”。“虚拟”的实质是—种物质存在和信息活动的新方式或新形式,也是—种客观的存在。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虚拟”—词有着越来越丰富的内涵,虚拟与现实愈加接近、逼真,所以“虚拟现实”更准确地说就是“数字现实”,其落脚点就是“现实”而不是“虚拟”。网络世界绝对不是虚拟空间,而是现实社会的一部分。网络犯罪越来越多,网络病毒防不胜防,电子垃圾扰人无数,不良信息随处可见,正是现实社会的客观存在。因此,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已经成为互联网络正常、规范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关键就是发挥各方治理的能量,来促进和完善社会管理,以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其目标就是形成包括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完善的社会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在内的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

二、人民法院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职能定位

法院是社会秩序的守护者,是各种利益要求和利益冲突的平衡者,是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在现代国家,法院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用司法决策规制社会生活的实践越来越普遍,法院不仅要履行传统的解决纠纷的职能,而且要调控社会秩序、实施权力制约、制定社会政策。

(一)解决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通过审判活动对事实加以判断,对法律加以适用,从而化纷止争,这是法院最基本、最直接的角色定位,是设置司法的基本目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从三大诉讼角度看,法院的职能大抵有三种:一是审理刑事案件,判决刑事罪犯;二是审理民事案件,判决民事纠纷;三是审理行政案件,判处行政纠纷。这三种职能是法院的主要职能。通过惩治刑事罪犯,打击和抑制犯罪分子及其犯罪活动,也对社会起到警示教育作用,从而达到维护和保障社会稳定的目的;通过平息和化解各种利益纠纷和冲突,调节和平衡各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从而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并防止由于经济利益冲突引发的社会政治矛盾。

(二)守护法律规范,调控社会秩序。这是由“解决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这种直接的定位所延伸出的功能。延伸功能更具影响力,并且正是这些延伸功能,昭示和凸显了法院尊荣而超卓的地位。守护法律规范、调控社会秩序表现为法院通过法律的运用解决社会纠纷,达到对社会秩序和政治权威的维护。这也正是法院参与社会管理的核心。社会秩序一旦受到法律的保护,便穿上了法律的外衣,具有法律的属性,就又可称

之为法律秩序。法律秩序与一般社会秩序不同,其核心是法律规范,法律秩序的最后保障是国家的强制力,违反法律秩序者要受到法律制裁,即国家要通过法院的诉讼活动,依法定程序剥夺其所拥有的生命、健康、自由、财产等,从而达到保卫社会秩序的目的。

(三)实施司法审查,制约行政权力。现代司法功能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不仅在私法领域,更重要的是在规范社会与国家、公民与政府关系的公法领域获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行政诉讼可以称得上是典型的“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相抗衡”的形式。司法审查就是国家通过司法机关对其他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活动进行审查,对违法活动通过司法活动予以纠正,并对由此给公民、法人权益造成的损害给予相应补救的法律制度。司法审查制度的创设大大提升了法院的社会地位,成为现代型法院与传统型法院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四)平衡各方利益,规制社会政策。按照经典的分权理论,创制公共政策主要是立法机关的职权,同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也享有一定的公共政策创制权。司法机关本不应涉足公共政策创制领域,但是,在履行纠纷裁判功能的过程中,法院始终担负着维护裁判统一乃至于维护法制统一的重任,为此就必须赋予法院一定程度的决策参与权,有权通过审理案件的方式参与超出所审案件的宏观事务决策过程。法院行使公共政策创制功能的方式,既可表现为通过宣布某一行为无效的消极否定方式来干预公共政策,也可表现为通过司法解释等积极方式来肯定某项社会政策。一般来说,级别比较低的法院主要从事的是法律和规则的执行活动,而在级别较高的法院,比如一个国家的最高法院,由于其判决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比较广,其影响力也比较大,司法决策活动常常在这个层次上发生。

三、人民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政策措施

在社会管理工作中,人民法院必须在进一步强化“解决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直接功能的基础上,强化“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能动司法观,通过完善司法调研、司法建议、司法审查、司法解释四项工作制度,凸显审判工作的延伸功能,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第一,强化“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能动司法观。现代公民社会和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以政府调节为补充,以法治调节为根本的社会经济体制。法院如何处理好市场、企业和社会等方面的关系,恰当、准确的定位自己角色,并履行好自身的职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再完备的法律条文相比不断变化的司法实践总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法官有义务为各种社会不公提供司法救济,通过运用手中的权力去促进社会公平。司法权作为至关重要的执政权,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与社会事务的重

要方式,必须服务于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确立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目标;人民法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必须把人民法院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加以考虑,把严格执行法律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更好地履行人民法院的历史使命和崇高责任。能动司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际上就在于“服务”,即服务于大局、服务于人民,使司法权的行使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更加有所作为。全力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创造性地填补和弥合法律与现实之间的脱节,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难题,是能动司法的基本价值。

第二,完善司法调研制度。从社会管理角度看,情报信息与信息沟通是发现和消除不稳定因素的生命线。人民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措施,就是要建立审判信息的评估分析制度,加强涉诉案件情况的综合调查研究,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反映在司法领域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完善审判信息预警社会问题的工作机制,做到预料在前,应对在前。为此,要高度重视对审判工作运行态势的分析,不仅通过对收结案情况及其运行态势的分析,来采取措施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还十分注意综合分析不同案件类型运行态势,以便对社会稳定及治安状况等情况做出分析判断,对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做出分析判断,对涉及民生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热点问题进行研判分析,以便对下一步审判执行工作做出决策部署,提出相关指导性意见。这是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贯彻落实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的关键所在。

第三,完善司法建议制度。司法建议是司法机关对在司法活动中发现的、不属于司法机关处理的问题,向有关机关或单位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司法建议作为化解矛盾纠纷、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司法服务手段,是人民法院审判职能的延伸。最高人民法院2007年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建议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服务的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发现普遍性或需要提请注意的问题,应当及时向有关单位提出司法建议,不能一判了之。对未引起重视的建议,要采取适当方式加以督促,也可以向其主管部门或上级领导机关提出意见,力求将建议事项落到实处,从而起到完善社会管理的作用。

第四,完善司法审查制度。我国建立司法审查制度已有十几年,不仅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促使行政权力的合法运行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法律意识,促进了人们法治观念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在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过程中,通过依法审理行政案件和行政赔偿案件,监督、促进行政机关遵守法律程序,依照法定权限管理公共行政事务,认真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纠正越权和滥用职权行为,对于落实“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依法行政要求,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重

要作用。同时,对于合法的行政行为依法予以维持,通过司法程序确认行政行为的效力,也对行政机关各项经济社会管理职能得以有效发挥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实践证明,在司法审查过程中,只要法官具有较高的能动司法意识,那么案件的裁判结果都将在某种程度上对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制订构成难以忽视的影响。

第五,完善司法解释制度。制定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指导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确保法律正确实施,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职责。正是在制定司法解释过程中,最高人民法院的政策形成功能才得以凸显,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整合方面的影响力才得以逐步增大。其实,司法造法是各国司法实务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成文法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之间张力作用的结果。由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正处于转型期的剧烈变动之中,而法律的稳定性与严格的立法过程使得一部分法律规范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变化需要的情况客观存在。于是,司法解释自然也就成为弥补法律漏洞的重要方式。最高人民法院根据法律实施的需要,通过司法解释等方式,创造性地适用法律。但是,司法造法必须受到严格限制。为此,要不断完善司法解释工作规则,提高司法解释的质量和效率,确保其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作者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下载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提升民政工作职能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提升民政工作职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司法局立足职能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县司法局立足职能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去年以来,县司法局深入开展“三项重点工作”,立足职能,创新思维,充分发挥管理、服务、引导、预防职能作用,从社会管理创新的角度推进司法行政工......

    浅议如何延伸检察职能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浅议如何延伸检察职能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摘要:社会管理创新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检察机关既要延伸检察职能,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又不能盲目参与,瞎创新。“参与不干预、帮忙......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全面提升街道工作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全面提升街道工作水平---西花园路街道社会管理创新汇报材料 2011年11月22日 西花园路街道在西夏区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开展“五比五看”争先进......

    强化职能 发挥工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小编整理)

    强化职能 发挥工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嵊州市总工会主席陈国钧社会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新形势下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路径。......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满分: 100.0分 得分:67.5分 一 . 判断(每题10.0分) 得分:30.0 1. 计划经济时代强调效率,社会成员工作充满了积极性。 正确 A.正确 B.错......

    【芙蓉区】在服务中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芙蓉区】在服务中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让群众满意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服务型管理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方向。近年来,东屯渡街道围绕切实增强党员......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向春玲2013年第3期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改善民生并列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两个......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