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法治的方式推动医院全面发展
以法治的方式推动医院全面发展
(在2015年党建、安全生产和综治工作会会议上的讲话)
尊敬的夏书记、张书记,津城村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15年度的第一次全院职工大会,把主题定在党风廉政建设、安全生产和综治维稳的主题上,相信大家可以感到,在目前的新常态下、在2015年的综合工作中,这个主题的重要性。
一.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是医院健康发展的需要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益突出,所以医疗卫生服务是我们党一直高度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也是构建法治社会的重要内容,国家再三关注,持续开展了医改工作。习主席指出“真枪真刀推进改革,强化督促考核机制,实行改革项目分兵把守,守土有责,主动出击,贴身紧逼,让人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医院作为医改第一线,直面患者,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院党风廉政建设更具有广泛的群众诉求,加强医院党风廉政建设,是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的客观要求,是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医疗队伍、塑造医院良好社会形象、促进医院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医院廉政建设是医院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在我们分院,它包括:厚德博爱的事业准则,包括清正廉明的道德品质,包括慎独精诚的执业态度,包括勤研博览的优良学风,其核心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医院内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主要举措就是加强行风建设,就是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基础,扎实的开展医德医风建设,正确引导我们全体医务人员运用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技术、诚实的劳动和良好的服务,获得社会的认可,实现自己的价值。运用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教育性,激发医务人员潜在的良好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015年,按照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我们医院将不折不扣的落实“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和省卫计委的“九不准”,以锲而不舍的决心和毅力,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营造风清气正的内部环境。我们将按照“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从以下几个重点环节展开工作,请全体员工积极配合和支持。
一是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最大限度的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二是优化就医环境和流程,让患者快捷、方便的就医;三是强化医患沟通制度,让病人明明白白看病;四是公开各项收费,接受社会监督;五是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降低发病率。
同时,我们也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违规违纪,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一起抓,强化制约和监督,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二,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是医院正常运行的保证。
1、充分认识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新形势
2014年,在上级党委和县卫计局、县人民医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上津分院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三不放过”的原则,不断提高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认识,较好地处理了安全与改革、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不断加大安全生产工作力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基础,推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当前医疗行业的安全生产形势相当严峻。虽然国家公安部、国家卫计委多次发布文件强调维护医院秩序的严肃性,但仍有伤医、杀医事件的发生;国家安全生产委员会也一再强调安全生产,修改了《安全生产法》,但各地仍不断发生安全事件。这些现象都值得我们总结和反思。
2、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主要任务
第一,学习新的《安全生产法》,进一步提高认识。如果在思想上不能真正树立“安全第一”的方针,在管理上没有严、细、实的工作作风,在物质上没有科学合理的投入,在员工队伍素质上不抓严格训练和提高,对我们来说事故将防不胜防,持续稳定的安全局面就无从谈起。
第二,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法》。“强化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机制。”我们每个科室负责人必须对本科室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必须健全制度、落实责任、保障投入、严格管理、加强培训,推进标准化建设,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安全管理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我们要做到自觉遵法守规,履职尽责,注重预防,遏制事故,促使医院全面安全发展。
在落实医院各科室的安全制度方面,我们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学习与检查。结合本科室、本岗位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关于医疗行业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和规范,以落实安全规章制度、强化安全防范措施为主题,把教育落到实处。二是加强排查,科主任每周督査、护士长每天督查,值班医生和护士每个班次巡查,月底汇总上报。三是加强重点环节的检查。放射科的放射源、化验室的生物制剂、药剂科的特殊药品、总务科的水电供应等等都是医院重点,必须专人负责巡查并记录在册,汇总上报。四是积极落实整改措施。随时发现,随时整改,对于责任明确,安全措施整改不到位的岗位和责任人,严肃处理。
第三,严格奖惩和责任追究。按照“三个必须”(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我们各科室负责人也坚持“一岗双责”的管理方式,既负责专业技术发展,也需要负责质量与安全。对于不能执行安全生产制度的责任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追究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
三,正确处理综治维稳工作是有序推进医院前进的基础
维护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基础性工作,在我们专业技术单位,搞好维稳综治工作也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基础。
首先,我们各科室和全体职工必须认识到,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才是我们医院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上级主管部门提出了创建“平安医院”、开展“平安科室”评比的要求,这也是对综治维稳工作的具体指导。综治维稳工作和平安创建之间本质上是一致的,三者统一于法制社会建设这个大目标中。综治工作就是要凭借各方面的综合力量来防范,采取法治、德治、思想政治等综合手段,及时有效地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促进医患和谐,推动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发展。因此要充分认识到,综治工作是做好维稳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打牢“强综治、创平安、促发展”的思想基础,树立平安创建是发展和稳定的更高目标,才能使我院的综治工作得以升华和拓展。
其次,我们从法律、制度的角度出发,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管理责任书》,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稳定的具体要求落实到每个科室、每个岗位上来,让我们都知道自己的责任,全面提升“全员参与、全面排查、全过程控制”的工作格局。同时,各科室要将责任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使其职能与责任相对应,责任与具体的人相对应。
最后就是我们该如何去开展综合和维稳工作。一是我们将开展“平安医院”的创建工作和“平安科室”的评比工作,力争打造一个和谐、健康、持续快速的医院全面发展新局面。二是要加大排调力度,扩大普法面,预防和减少科室内部矛盾纠纷发生。三是严格落实普法工作,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扩大普法面,让全体职工懂法并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形成维护单位内部治安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预防、减少职工违法,以及矛盾纠纷的发生。各位同仁,2014年,我们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省级“四化”卫生院的验收,这是我们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2015年,我们又将迎来“平安医院”的创建活动,这也是考验我们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在安全生产方面、在综治维稳方面的能力,我们相信,在建设法制十堰的今天,只要我们用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在上级党委、在县卫计局、县人民医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位员工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一定能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
谢谢大家!
第二篇: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精准扶贫工作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精准扶贫工作
作者:郑震《光明日报》(2016年06月18日 07版)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总书记特别强调,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果断提出精准扶贫、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战略目标,这是全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环节,更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要求。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涉及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面临大量的实际问题,必须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序展开。
深刻认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战略,不断加大扶贫投入,创造性地开展扶贫工作方式,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使我国成为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但是,我国的扶贫脱贫工作形势依然严峻。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仍有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他们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自然条件脆弱地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新的阶段,与精准扶贫开发任务不相适应、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要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其复杂性和难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突出。要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战役,必须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正确处理各种矛盾,深度调整有关利益关系,对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作出顶层设计,动员力量、整合资源,举全国之力推动扶贫开发工作。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必须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切实提高扶贫成果可持续性,让贫困人口有更多的获得感。这些工作的有序开展,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遵循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做到重大扶贫政策的出台和制度的制定都要于法有据,涉及法律规定的扶贫领域,都必须有法律规定或法律授权。从事扶贫工作的部门及有关方要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法治原则,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保证各项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要面对矛盾不回避,面对挑战不退缩,正视问题、依法解决矛盾,更好地促进脱贫攻坚各项举措的有效实施。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应把握的关键环节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精准扶贫战略的有效实施将对中国扶贫成功起到决定性作用。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坚决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坚持党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依法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多年扶贫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应有之义。各级政府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谋划和落实好精准扶贫的各项任务,主动向党委报告精准扶贫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消除制约精准扶贫工作的体制机制障碍。
坚持精准扶贫指导思想不偏离。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精准帮扶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紧密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持政府主导,增强社会合力。贫困不可能因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自动消除,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政府应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主导作用,强化责任。要制定有利于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脱贫规划,做到扶贫项目优先安排,扶贫资金优先保障,扶贫工作优先对接,扶贫措施优先落实。要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集合社会资源,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
坚持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贫困群众是依法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主体和力量源泉,贫困群众最清楚什么样的扶贫政策扶贫方式最适宜本地情况,必须保证精准扶贫为了贫困群众、精准扶贫依靠贫困群众、精准扶贫成果由贫困群众共享,以保障贫困群众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准确把握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着力点
精准扶贫是党在新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求各级政府既要有强烈的担当精神,又要有较强的法治思维能力,在精准扶贫中依法依规办事。
把法治理念贯穿扶贫攻坚工作始终。到202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要全部实现脱贫,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来不得半点虚假。今后五年,扶贫开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上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做好扶贫攻坚工作,需要树立法治思维,特别要注重扶贫工作者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学法尊法、懂法用法意识,要用法治的视角看扶贫,用法治的头脑想扶贫,用法治的方法抓扶贫,使扶贫工作自始至终都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推进扶贫开发法治建设。要尽快完善扶贫开发法律法规,抓紧制定扶贫开发条例,在扶贫规划编制、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实现扶贫立法和扶贫改革相衔接,主动适应精准扶贫的要求,做到扶贫开发、扶贫改革于法有据、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用法治方式落实精准扶贫。精准扶贫要依法推进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要建立贫困退出机制,准确定位扶贫对象。要健全重大扶贫政策、重点项目的合法性审查机制,确保真正符合帮扶政策的贫困群众得到有效扶持。要建立扶贫资金多元筹措、监管机制以及责任追究机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果。要建立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和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机制,及时识别扶贫对象、查看帮扶和管理取得的成效,以及扶贫资金和项目的使用与落实情况,确保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强化对扶贫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要适当分解扶贫权力,公开扶贫权力运行程序,制定扶贫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规范扶贫权力的行使,形成科学有效的扶贫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体系,把扶贫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防治扶贫权力走偏和任性。要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扶贫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对损害贫困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要及时纠正,对违法行为要依法依纪严肃追究责任。
(郑震,作者系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第三篇:军转时政热点:以法治方式推动部队建设刍议
军转时政热点:以法治方式推动部队建设刍议
关键词:军转 张为臻 法治方式 部队建设 军转资料 军转培训
以法治方式推动部队建设,必须统一思想、强化认同,形成依法抓建的高度自觉。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历来是治军带兵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但实际工作中,重人治轻法治、重突击轻经常、重硬件轻软件等现象依然存在。依靠法规制度搞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强军目标,提出遵循规律、切合实际的建设目标,这既是紧跟形势的战略决断,也是凝聚官兵意志的具体体现。面对必然会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要自觉强化法治精神,在法规制度框架内寻找对策。要认清推动作风转改的严峻形势,把各级思想行为规范引导到法治轨道上来。只有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彻底改变与法规制度不相符的习惯做法,严格依法办事,才能更好地适应作风建设新要求。
以法治方式推动部队建设,必须找准差距、加强学习,补齐法治素养的短板。熟知法规是守法用法的前提。当前,有的党委班子对法规了解不深,有的机关干部掌握本职业务法规不够精细,有的基层干部对最基本最常用的法规制度掌握不熟。破解这些问题的招法,还在于加强法规学习,提高法治素养。抓好组织促学这个核心,高扬法治精神,把法规学习摆上重要位置,加大组织议学、查学、考学的力度,激发提高法治素养的内在自觉。张为臻博客,抓好学习重点这个关键,按照掌握基本的、精通专业的、了解相关的原则,采取急用先学、重点精学、通用普学的办法,扎实抓好法规学习,不断增强法治素养。抓好学用一致这个根本,任何时候都要经常学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遇到矛盾要对照法规,研判形势、做出决策,切实用以促学、学以致用。
以法治方式推动部队建设,必须以上率下、依法用权,发挥党委领导的带头作用。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反思部队中偏离法规制度的问题,往往能在党委领导层面找到原因。只要各级党委以身作则,依法决策指导,就会形成强大的示范效应,影响带动官兵以法治方式推动工作。因此,要以立党为公管住私心私利。人情和利益是影响各级依法办事的主要因素。面对人情名利,有的履职用权夹杂私情,处理问题难以完全按法规来办;有的存在本位观念,遇事考虑本单位小集体利益的多,对法规制度选择性落实。应树牢立党为公意识,全面检视履职用权情况,妥善处理好利与法、公与私的关系,做到严下先严上、严人先严己。以集体领导管住个人意志,自觉把贯彻民主集中制作为根本的党性要求,始终把按规矩办事作为贯彻落实的基本途径,应当履行的程序必须履行,让议事决策全程充分体现集体领导意志。以公开透明管住敏感问题,真正使敏感问题脱敏,推动敏感问题公开化,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凡是涉及官兵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指标、条件、程序、结果都要公开,以公开求公平促公正,使官兵看到各级领导机关依法用权、依法办事的决心。
以法治方式推动部队建设,必须较真碰硬、从严执法,确保法规制度的刚性执行。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规制度重在执行,但没有严格的执纪问责,就难以有威严和效力,甚至会产生“破窗效应”。要以从严执纪维护法治威严,让制度带电,让禁令生威。发生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回避掩盖问题,最终使小问题变大。因此应坚持刀口向内,敢于揭短亮丑,树立发现问题是能力、解决问题是党性、逃避问题是失职的鲜明导向。强化担当精神,始终保持“功成不必在我任内”的胸怀和境界,面对是非曲直,坚持原则,顶得住干扰和压力;面对困难风险,勇于向前、大胆应战;面对违规违纪,敢于较真、敢于斗争。严肃追责问责,加大过错追究力度,对违规决策、违规办事、违规用权的人和事,实行按级负责、倒查责任、落实到人,切实维护法规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真正让部队建设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原题目:以法治方式推动部队建设刍议;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李广策;责任编辑:吕欣彤)
第四篇:以企业文化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精选)
以企业文化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关于冀东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调查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有企业文化提供强有力的推动力。近期,河北省文化产业协会理论研究委员会组成课题组,围绕“以企业文化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题,深入冀东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冀东集团”)进行了调研。
冀东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一年企业靠运气,十年企业靠经营,百年企业靠文化。”企业文化从宏观上体现思想和信念的认同,微观上又可以是指导员工具体工作的方法,对内具有凝心聚力促发展、对外具有展现企业良好形象的重要作用。同时,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的“认同工程”,对并购、重组的企业来说,尤其要促进企业文化的融合。只有先进的、灵活适应的、有创新力的或高品质的企业文化,才能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源泉;只有使企业文化体现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当中,体现到企业改革、调整、重组、再造当中,体现到经营、管理、品牌、产品、服务当中,才能发挥出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推动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从要素上包括企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等子系统的建设;从内容上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经营管理、员工素质和形象识别体系等方面;从参与主体上包括集团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和一线员工及社会、客户、供应商、合作方等人员;从组织实施上包括制定政策、部署实施、评估反馈,等等。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只有各子系统有机结合、各方面内容的统筹兼顾、各参与主体相互配合和各工作环节有效衔接,才能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功能,才能推动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两者相互促进、辩证统一于企业的发展方式转变之中。企业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伴相随、共生共长的。企业发展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内生动力。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现代企业,就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企业经营,一手抓企业文化建设。同时,企业文化建设应与企业的生产力发展步伐和外部环境变化相适应,与企业发展阶段、管理水平、社会环境、人员素质等相协调,并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
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企业责任首先包括经济责任,即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为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其次是社会责任,即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增强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发挥资本、科技优势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贡-1-
献力量,从而为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定和谐尽职尽责。
以企业文化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
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与灵魂,而企业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体。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对于企业本身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切实摒弃企业文化建设可有可无的“文化虚无论”和企业文化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文化边缘论”,真正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进一步强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2007年4月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等六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和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反映河北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的企业文化建设总体目标。目前,时间已过半。建议研究制定企业文化建设评价实施方案,对《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层层进行检查评估,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推动我省企业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实现企业文化核心内容与我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战略决策的有效对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着眼并服务于企业发展,紧紧围绕企业重大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举措的执行来进行。与此同时,企业文化建设也要放眼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放眼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进行考量,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我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战略决策的有效对接。
建立健全企业文化目标、认证、督查体系。实施“企业家素质提高工程”,全面提升我省企业家的整体素质;开展“企业文化认同教育活动”,引导企业特别是并购、重组和新建企业广泛发动员工开展研讨,凝练本企业特色文化;引导企业走科技型企业发展道路,通过开展“企业技术创新行动”,专门设立“科技型企业专项基金”,引导全省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开展“负责任优秀企业评选活动”,鼓励企业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效益;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对标行动,查找差距,明确思路,制定措施。
形成推进企业文化发展的合力。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情。要着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推进企业文化的创新,发挥党委政府、部门单位、专业研究院所的作用,形成推进企业文化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五篇:以个性化辅导与支持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个性化辅导与支持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个性化辅导与支持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高等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呼唤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同时更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高等教育工作者应把握深化教育改革的契机,掌握学生心理适应的实际情况,探索创新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对整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做到以个性化辅导与支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 个性化辅导与支持 全面发展
学校是对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层单位。学校的教育受众为全体学生,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近年来,中国教育改革硕果累累。在国家重大战略的驱动下,通过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科技创新能力等重点建设带动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全面提升,涌现了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和学科领军人物[1]。
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呼唤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活力;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创造;没有个性发展,人类社会就没有前途。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齐抓共管,才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共同趋向。
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把握学生心理适应的实际情况,探索创新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对整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做到以个性化辅导与支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心理适应现状和特点分析
“90后”是目前高校中的学生主体,他们个性张扬、自信自主、乐于表现、思想开放、生活追求非主流;同时,他们也能清醒认识现实,珍惜成长发展机遇,向往美好未来,努力适应校园生活。但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非常令人担忧,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原因大多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调适和解决。
(一)角色转换带来的适应障碍
始入大学,学生容易认为自己是高考的胜利者,自视过高且易满足,亲历大学生活后,大部分学生发现真实的大学生活与高中老师、父母口中当初激励自己的理想化的大学生活差异过大;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同学相比,自己不再是高中的佼佼者,昔日优势不再,自卑感与焦虑感代替了原有的自豪感与优越感。于是对中学生活的留恋,专业思想的动摇,构成了严重的心理冲突。
(二)独立与依赖并存
追求独立自主是“90后”鲜明的个性特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是他们所向往的,期盼“我的青春我做主”的生活。但是学习生活上的各种不适应使他们必须依赖辅导员,同时经济上依赖父母使其难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在渴望独立与实际生活中依赖性仍较强的矛盾冲突下,大学生们会产生自我认识的偏差和奋斗目标的缺失。在这种矛盾冲突下,很多学生转向网络世界或影视剧中寻求安慰、寄托,这也是“90后”群体易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的根本原因。
(三)学习与生活压力同在大学的学习、生活方式和高中截然不同,绝大多数大学新生需要适应独立学习、自主生活的新方式。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也给大学生活的顺利进行增加了难度。此外,部分家庭经济贫困学生更增加了生活困难带来的心理压力。
以上三点揭示了大部分“90后”大学生目前心理的共性,应当作为高校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寻求适当的方式方法,提供学生切实需要的条件,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的困惑,找到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道路。
二、引导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袁贵仁指出:当前,中国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发展机遇和发展难题都前所未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待正视、调研、思考、解决。袁贵仁同时强调:在当前教育的新形势下,容易出现各种新的问题,教育管理工作者们需要增强自信心、提高自觉性,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新条件,妥善应对新挑战,努力创造新优势,为实现中国的“教育强国梦”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高等教育必须有针对性、有特色地做好个性化发展的引导。在个性化发展引导方面有很多关键点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当前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越来越要求必须重视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信心和表现欲,必须尊重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及个性化发展需求,能够支持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生活和个性化发展,同时可以提供相应平台以激发学生个人潜能,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成长和成才的自信心,为促进各类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而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方式。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需要紧密结合大学所承载的文化使命与社会功能,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时代潮流,把握当代青年的发展本质和时代特点,加强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全方位构建适合各类人才成长的育人平台,积极促进大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发展。
(二)重视学生个体差异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能利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学生思想、学业及生活上的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素质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和重视个性化特征的培养与发掘。利用深度辅导、个性化指导等方式对学生的个性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才能从每一名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只有把每个学生都放在个性化发展的视野中,才能真正做到全员覆盖,从而体现高等教育的整体性和公正性。
(三)构建全方位育人平台
坚持大力推进现代高等教育优良制度的创新设计,探索知识传授的方式方法,重视并肯定学生个人发展的多样性、适宜性,充分尊重个人追求和选择的多元化,组织开展多层次、受众广泛的活动,力求不同个性的同学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都能受益,从而确保个性化培养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注重个性化指导
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内在的意志和要求,是当代历史条件下新生代、“90后”大学生的成长历程和环境所决定的,是教育对象个体差异性的必然反映。正确引导和保护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必要途径。
在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指导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本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放手大胆地管理,并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要做到:放中有防,疏中有禁,导中有堵。
(五)坚持客观公正的评价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给予的评价、肯定和鼓励。客观、公正、积极的肯定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良性发展。“90后”的大学生群体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同时也存在潜在的依赖性,采取积极正面的评价对学生树立自信心,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应该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
三、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对高教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一)不断提高个人思想素质和自身修养
教师不仅是学生心智的启迪者,更是其心灵的塑造者;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若不重视自身思想品德修养,言行表里不一,学生对教师关于做人的教诲就难以信服,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正如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
(二)优化自身心理品质,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
教师的心理品质是其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心理特征,它是一种积极能动地推动教师开展工作的心理动力,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所无法替代的,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的成败。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开展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更是培育创新型人才所必须的条件,也是维护学校稳定的重要途径。
(三)锻炼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和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毅力
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中,教师应该保持足够的耐力和精力关心学生发展,坚持不懈地了解和观察学生、探索教育规律和改进教育方法、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才能克服工作中所存在的主观和客观上的困难,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这一切需要教育工作者们在具备吃苦耐劳品质的基础上,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保持顽强拼搏的意志力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
此外,要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还需做好学校、社会、家庭的协调,力争得到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合力,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做好教育的资源链接。
家庭是教育的发源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成功的教育往往从家庭开始。学校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实现,学校的职能举足轻重。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并且奉献于社会,社会有责任、有义务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和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氛围和机制,促进学校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全面发展前提下的人才培养合力。
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全面发展并不等同于平均发展,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发展是同时、同步进行的,在全面发展中培养特长、在特长发展中夯实基础,二者互为条件,共生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