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中感悟 悟中践行
学中感悟 悟中践行
榆中县和平镇中心幼儿园
蒋宜荣
2018年4月8日——4月15日,我参加了兰州市2018年“千进八百互动”计划——百名农村幼儿园管理者培训,这次培训是一次学前教育培训,在培训期间,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新的理念,新的方法,现在我就这次培训做以总结。
一、理念指引,逐梦飞翔
十九大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首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刘志园长所做的“今天,我们如何当园长”即又理论的指引,又有实践的讲解,通过学习让我感觉到当一名园长必须智慧与担当并重,学习与创新相连。马秉禄所做的《落实十九大精神、办有质量的教育》,更是对教育事业做了精准的解读,让我们找到了办园的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马以念教授的《放眼看世界——不一样的幼儿园教育》,让我看到了各地幼儿园的教育差距,让我看到了我们幼儿园的不足。几位专家的精彩讲解,即让我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又让我找到了实现理想的方向,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工作,促进我园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观摩思考,寻找方向
通过几天的学习,我看到了兰州市实验幼儿园有着深厚的文化沉淀,校园干净整洁,教室环创主题鲜明、布置有方,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环创风格。育人氛围浓厚,值得学习与思考。几节公开课的展示,更是让人大开眼界。小班活动课《一步一步,走啊走》、大班艺术课《高迪的魔力建筑》等公开课的示范,让我眼前一亮,情景化、生活化、游戏化的教学设计,让课堂温馨而生动,幼儿学得愉快,教师教的轻松。让我看到了我们教师身上存在的不足。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实现教学课堂的转变。
三、凝心聚力,共创辉煌
教师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基石,有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一定会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在这次培训中,我看到了兰州市实验幼儿园有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他们不仅业务精湛、而且还很团结,具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在培训中,他们能团结协作,让培训有序的展开,在公开课的示范中,他们又多才多艺,推陈出新。再苦再累,他们都能笑对人生,听不到他们一丝一毫的怨言,有的只是付出与奉献。正是有了这样一支团结的的教师队伍,我们的培训才有了深度,有了广度。他们的这种团队精神,将助推他们走向更大的辉煌。
四、内化于心,践行与外
这次培训中,还给了我全新的培训体验,他们把茶道艺术跟培训结合起来,让学员们在品茶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参训教师心情宁静,思绪顿开,交流发言、净化心灵、启迪智慧。在品咖啡中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把交流学习推向了高潮。诗意般的意境,把培训变得简单而有趣。开放式的培训设计,参观“兰州城市规划展览馆”更是把培训推向了高潮。学员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收获。放飞了心情、放飞了梦想。
相信,在这次愉快而又紧张的培训中,参训学员收获的不仅是知识的更新,更是心灵的放松,带着收获、带着思考,带着梦想,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第二篇:读中感悟 悟中升华
读中感悟 悟中升华
《金蝉脱壳》第一教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能了解《金蝉脱壳》这篇课文的大意。
2.会读本课的生字及组成的词语;并能知道有哪些字书写时要注意。
3.从第四节中感悟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4.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时,要有一定的顺序和重点。
一、导入
师:你们还记得我们前面所学的《所见》这首诗吗?
生:记得。
师:我们来共同回忆一下。
师生共同背诵: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师:谁知道诗中的“鸣蝉”是指什么?
生1:诗中的“鸣蝉”是指鸣叫的蝉。
师:你们了解蝉的生活习性吗?
生2:我知道蝉在夏天出来鸣叫。
师:你们还了解什么?
生:不了解。
师: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篇有关蝉的文章。
师板书课题: 7金蝉脱壳(qiào)(板书),设计意图:壳是个多音字,教师在板书时,就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一是把壳(qiào)的音注上;二提示学生壳是多音字,在课题中读壳(qiào),文中其他的地方读壳(ké));三提醒学生注意壳的写法,上面是士而不是土。师生齐读课题两遍。
师:你们知道金蝉脱壳的意思吗?
生3:金蝉脱壳就是蝉脱壳。
生4:金蝉脱壳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
师:说的很好。
师及时出示《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知识介绍。(学生自读)
设计意图:金蝉脱壳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一计,这里面包含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让学生既增加了课外知识,又拓展了视野。
二、新授
师:好,现在我们自读本课课文,看一看金蝉是怎么脱壳的?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生字)
师看绝大部分学生已读完,提问:刚才我们在读的过程中,你能读准这些生字词吗?
师出示生字词(多媒体出示),学生个人读,集体读。
师:现在我们把书打开到38页,描红生字。在你描红时,请注意观察哪一字最容易写错?
生描红后,说出他(她)要注意的字。(配、搜等)
设计意图:识字和写字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这里安排学生读生字词,描红生字,就是为学习课文扫清障碍。描红当中就有我想要提醒学生的“搜”。看来学生确实是挺聪明的。对于这种学生我大力表扬了一番。)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播放金蝉脱壳的短片,并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金蝉脱壳的短片,是我从网上下载的。课前经过调查,蝉原本是农村孩子熟悉的昆虫。但由于我们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孩子的家居住在集镇或小区,再加上独生子女,家长不许他们乱跑,他们已不怎么了解蝉的生活习性了,所以有此安排。是为了让学生们更直观的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为了烘托气氛,我把不恰当的音频删去了,自己配上合适的音乐并朗诵。
师:你觉得金蝉脱壳的过程怎么样?你能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一下吗?
(快速浏览课文)
生:神奇有趣;奇特动人。
师板书:神奇有趣;奇特动人。
师:书中哪一节是重点描写脱壳的过程的?
生:第四节。
师:自读课文,找出脱壳的过程可分为几个环节?
生:背→头→脚→尾
师:在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最有趣的是什么情景?
生:蝉尾出壳的情景。
(多媒体出示这段文字)
设计意图:本课中的第四、五节是重点,我直接切入,让学生们在读中感悟出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打破了以往的层层推进的教学方法。
师:齐读,想一想通过哪些描写看出来是最有趣的?
生:动作的描写。
师:请找出有关的动词。
生陆续找出:抖,伸,仰,扑,抓,抽......(多媒体陆续把学生说的动词加上着重号)
师:现在我们想象一下这些动作,再读这段文字,你会体会到什么?
生5:我从这些动作中,体会到蝉像人一样的聪明。(板书:聪明)
师:说的真好!你是怎么体会的?
生5:蝉儿能把这些复杂的动作做的像运动员一样熟练,自然协调,真是了不起!
师:蝉确实很聪明,你也很聪明。你能给我们示范着读一读你是怎么读的呢?(生5声情并茂的读起来)
师:他读的好不好?
生齐声说:好!
师:我们也像他(她)那样读一读。
生齐读......师:在读中,你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呢?
生6:我觉得蝉儿很痛苦。(板书:痛苦)
师:为什么,你觉得蝉儿很痛苦?
生6:因为它很小,当然力气也很小。做这么些复杂的动作,很费力。所以它痛苦。
师:你说的也对。你能说出从哪些动作中体会到的?
生6:我是从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着,这句中的“使劲的”,还有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蝉壳中的“静静地趴在,过了好一阵子"这些词中体会的。
师:你来读一读蝉儿很痛苦的样子。
(生6读,并且在语调读出了很费劲的语气)
师:给他(她)鼓鼓掌!(几个听课的老师也鼓了掌)
反思1:蝉儿很痛苦。这是我在预设中所没有想到的。听课老师的掌声也是意料之外的。学生说的也非常有道理。所以我只能让他(她)说出个原因。看来我们在预设时,应多从小孩子的角度着想,或许奇思妙想就从这儿产生;或许出人意料的精彩在这儿闪现。
师:你们还有什么体会呢?
生7:我从“依依不舍”这个词中读出了蝉儿有点舍不得自己的壳。因为蝉壳也是它身体的一部分,就像自己的家一样。(板书:恋家)
师:蝉儿很爱惜自己的身体,也爱自己的家。我们应该不应该向它学习呢? 生齐说:应该!
师:我们再齐读,把大家的体会都读出来。
反思2: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大家已充分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一次比哪一次读得都好。看来引导学生悟比教师的讲的效果要好得多。
师:我们试着背一背呢?
生自读,试着背诵。
(教师过了几分钟后检查,效果不是太理想。)
反思3:之后,我想了想,原因是留的时间过短,只有区区的两三分钟。如果留个四五分钟就肯定有所改观。
师:在这一节中,还有哪些地方的描写使你感到神奇有趣呢?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生8:我觉得蝉脱壳时,颜色有变化,很奇特。先是极淡的绿色,一会儿变成了深绿色。感觉蝉儿像个魔术师。(板书:魔术师)
师:说的真好,比喻的也恰当。蝉儿真像个魔术师。把掌声送给他
(她)!
生齐鼓掌。
反思4:学生在鼓掌时,我发现被表扬的同学美滋滋的。为什么小孩子喜欢上公开课。无外乎,一是:能露一手;二是:能当那么多老师的面得到表扬。看来我们平时的上课,是应该多称赞他们,调动他们发言的积极性。
师:还有吗?
生9:我觉得这句中“接着,头钻出来,前面一双透明发亮的大眼睛,像两颗花椒籽一样又黑又亮。”“钻”字用的好,作者把蝉儿描写的像小朋友一样,既调皮又可爱。(板书:调皮可爱)
师:你能把蝉儿的调皮可爱的神情读出来吗?
......师:蝉儿出壳的情景我们大家都没有见过,作者描写的好不好?
生齐说:好!
师:作者为什么能写的这么好?
生10:因为他(她)善于观察。
生11:因为他(她)敢于探索。
师:说的太好了!为什么我们平时的作文写的枯燥无味?就是因为我们缺少观察与探索。生活中有很多的奥秘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观察、去探索。
(出示巴甫洛夫的名言:观察,观察,再观察。齐读)
设计意图:教育学生要善于观察,为我们的作文找素材。这是每个教师都想做的事情,我们要善于利用在情景中实施教育,否则便是空洞的说教,没有任何的说服力。)
师:前面大家说的都很棒,让我们再一次领悟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再一次出示金蝉脱壳的几个精美图片)
设计意图:出示金蝉脱壳的几个精美瞬间图片,意在加深学生的印象。领悟作者描写的高妙之处。
师:《金蝉脱壳》这节课我们就探索到这里,有关其他的神奇有趣,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三、作业布置
1.课内作业:完成《补充习题》中的有关第四节的习题。
2.课外作业:对你喜爱的小动物进行细致观察,抓住一两个重点进行描述,配上图片,制成动物明星卡。(可以几天后完成)
设计意图:课内作业是针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为了巩固重点。课外作业是让同学们小练笔,激发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描写。
附板书:
7金蝉脱壳(qiào)
神奇有趣:聪明恋家
奇特动人:魔术师 调皮可爱
教学反思:这节课是我在本校《秋实杯》赛课时用的教案。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打破常规,直接切入课文的重点部分。让学生熟读重点部分,在读中感悟,悟中升华。设计的意图基本达到了,学生们也感悟的非常好,课中有好几处令老师想不到的智慧火花在闪烁。看来我们平时的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说,确实需要改进。
这节课,我觉得还有几个地方做得不够到位。
一:学生读的时间不够充裕,这就影响了大部分同学的感悟。从他们发言的人数中可以看出,占全班的比例较小。新课程理念中,关注绝大多数,本节课做得不够好。
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次数较少。评价是体现学生价值的一种形式。如果只是注意了教师的评价,而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互评,那么长此以往,学生也只在乎教师的评价,这对于学生们的成长极为不利。
三:时间不够用,表现在课的结尾匆匆忙忙,课堂上没有一点时间让学生们做练习,充分地消化吸收新学的知识。这样肯定会造成一些学生不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业。对于他们的学习习惯培养不利。
改进方法:利用预习案,把前面的导入部分解决好,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去感悟,去互相评价,去完成作业。真正意义上,把课堂的宝贵时间还给学生。
第三篇:读中感悟,悟中生情(阅读)
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新课标对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求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里说的“充分地读”,并非无目的、无要求的读,应当是一个要求逐渐提高的、螺旋上升的训练过程,是指有理解、有体验、有感受、能传情达意,包含着读者以良好的基本功对文本的思索与体验的读。阅读教学中,正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读” 走进文本且将文本内化的过程。那么,怎样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感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呢?我认为:
一、重视文本,自读自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中:首先,学生初次接触文本的朗读,我要求他们借助汉语拼音或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读错字、不重复字句。通过朗读,学生了解课文主要记叙了1935年北上抗日的红军战士为夺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与敌人英勇战斗的故事。同时,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我还给学生读前强调“三到”:心到、眼到、口到,集中注意力,让学生真正做到“字字响亮”。其次,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进入对文本的细读。给以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采用个别朗读、默读、、齐读、自由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作者,与作者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再次,品读。这个层次中,引导学生通过勾画出红军战士克服重重困难,英勇夺桥动作的词句,反复朗读,体味节奏韵味,即品析文章的句段,体会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自然而然地就能以恰当的语调、感情再现文章的内容。最后,诵读(也称美读)──融入感情,积淀语感。这个层次是在对上个层次的深化、延伸。学生此时已深入地领会到了作品的精髓与内涵,已和文中的人物、事物融在了一起,必然会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朗读之中,为文中之喜所喜,之悲所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过这样反复读,学生已将文章之意了然于心,可以不言传,但已意会,这时的朗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的“二度创作”了。这样,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学生就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师生对话就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
二、精读品味,情境感悟
对于“感悟”,许多教师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以为“感悟”就是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感受与领悟。于是,课堂上教师不惜耗费大量时间,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探究人物心理,体会作者情感,惟独忽视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其实,课文是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体,两者是“血之于肉”,分别不开的。内容和形式的感悟也是相互促进的。一般来说,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越丰富,对思想内容的体会就越深入,反之亦然。《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既要“注重情感体验”,又要重视“有较丰富的积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也要指导学生感受优美的语言,领悟独特的表达方法,把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阅读感悟不断深化。
1、在品读中培养语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读能发展儿童思维,培养儿童语感;文章中的许多情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凭语感去感知、理解和品味。因此,在品读中引导学生深入推敲培养语感。如:教学《回自己的祖国去》,引导学生品读 “华罗庚斩钉截铁地说:‘回去,回自己的祖国去!’”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可是学生读不出华罗庚坚定的决心,我便让学生联系自己在生活中下定决心非要去做某件事情时的心情,理解“斩钉截铁”的意思,再让学生试着朗读体会。于是,一个个回国决心坚定、毫不犹豫的华罗庚展现在我眼前。在这个品读的过程中,我既注意引导学生运用了积累的生活经验,又注重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品读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
2、在情境中感悟语言
情境是进入学习角色、感悟学习内容的必要条件。要提高效率,必须创设必要的情境。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性化阅读是一种体验性的阅读。我们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多媒体、表演、动手画一画等方式创设体验的情境,渲染情境,再现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参与表现及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主动沉浸在阅读里去感悟、体验、引发个性化的感受。
⑴、激发想象,感受语言形象多姿多彩。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年龄小,想象力非常丰富。我们善于抓住这一特点进行教学,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教学《小镇的早晨》,理解小镇的热闹这部分内容时,我出示幻灯,让学生观察,并和同学互相说说你看到些什么,似乎听到些什么声音呢?学生边看图边想象集市上人们吆喝、讨价还价等声音,一个个畅所欲言,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我再让学生朗读句子,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感受到语言形象的多姿多彩。
⑵、调动情感,感受语言情感丰富生动。同样,由于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他们非常容易动感情。因此,我教学《意大利的爱国少年》,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少年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时,让学生通过自读当少年听到别人谈论自己祖国的种种不是时,所表现出来的动作的句子,勾画出表示少年动作的词语“拉开、扔、砸、跳、站、说”,并模仿情境和同学互相表演,学生一下子就体会出少年愤怒的心情和理直气壮、不可侵犯的样子。读起课文情感丰富生动。
三、实践感受,悟中生情
阅读教学中,师生重视了文本,细细品读,有所感悟后,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阅读一篇文章,就是一次精神“探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创造性地阅读,因文而异,适当切换阅读视角。多读,才能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增强语感,促成内化;多读,才能调动眼、耳、口、脑多种感官共同协调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效率。由读出感情,到理解内容,再到体会写法,是一种很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不论什么方式的读,只要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咏、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和新意的结论。学生自然也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
在实践中感受情感,培养语感,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由课内到课外,大力提倡“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的勤奋学习之风。为提高读书的鉴赏能力,组织学生查阅资料读书、写书评或读后感、召开演讲会、故事会、主题班会等,评选“故事大王”、“背诗大王”、“朗读大王”、“演讲大王”、“摘记大王”等,使读书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这样,由于大量阅读的过程经常接触到新奇材料,能使阅读兴趣得以长期保持,也才能使学生不断地感悟文本,享受到阅读的无限乐趣。
第四篇:在发现中感悟在践行中养志
在发现中感悟在践行中养志
摘要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是一个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坚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根基所在。但是,生活是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哲理,也蕴含着厚重的情感和催人奋进的动力。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在发现中感悟生活,在感悟中践行生活,在践行中培养崇高的生活理想,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学会生活,将来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的接班人。
关键词品德生活观察发现践行养志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将课程性质界定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从中我们不难理解“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重要属性。坚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根基所在,它与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建构的课程迥然不同。品德与生活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重要源泉,从儿童的生活中建构课程体系,从而摒弃了“以知识为本”的理念,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那么,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我们如何才能开掘好生活的源泉,用好生活的资源,让孩子们在生活的锤炼中学会生活、热爱生活,从而建构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呢?我的做法是:
一、在观察中发现生活
人生活的世界是直观的、具体的,因而也是丰富的。德国杰出的思想家胡塞尔指出:“只有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才能满足人在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发展的需要。”
观察就是通过孩子们的感官细察生活中事物的现象、动向而进行的直接认识生活的活动。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石碑上曾经刻下了“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名句,以此来强调观察对于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达尔文也曾经说过:“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梢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它们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是中上之人。”可见,要想认识生活,观察是多么重要。
我对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理解是:既然品德与生活课程是生活化的课程,那么它就应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来说,应涵盖学生自身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方面,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生活,就应该引导学生上述的各方面进行观察,而正因为观察的范围比较广泛,所以我们的观察生活应该将随时随地的普遍观察与即时即地的特定观察相结合。
在教学“我们的校园”一课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或意愿将孩子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去观察校园是多么的美丽,教室是多么的现代化,学校的历史是多么的厚重,学校的文化氛围是多么的清新等等。通过这样的观察使孩子们增强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并能在学校文化的熏陶下增强责任感、自豪感和进
取精神。但是,要想真正认识我们的校园仅仅依靠一次有组织的观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还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观察:花圆里的鲜花开放了,学校的春天多么迷人;学校里的蝴蝶飞了,知了叫了,学校的夏天多么奇妙;学校里的黄叶铺垫了松软的一层,孩子们在上面跑一跑、躺一躺是多么的快乐;学校的房子啊、树啊,都穿上了一件白棉袄,学校的冬天是多么令人神往。是的,这样的观察就是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一年四季都是有着独特吸引力的。学校的每一天其实都在发生着变化,有时虽然只是细小的变化,也足以让孩子们欣喜若狂、欢呼雀跃。比如班级的学习园地换新了,楼梯上装新扶手了,体育室新购进了一批健身器材,漂亮的校服要发下来了„„这种平时进行的观察可以不断增强孩子对学校的认同感和亲近感,使孩子们感受到学校在他们的生命和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随着观察的每一次深入,孩子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就会增强一次,这样的教育和熏陶是普通一节课无法比拟的。随时随地的普遍观察与即时即地的特定观察相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观察体系,它开阔了学生们观察的视野,丰富了观察的内容,在观察中了解了自己的真实生活。说到真实的生活,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自然就不能回避生活中不如意之处,比如有学生随意扔垃圾、践踏草坪、不爱惜公物、不节约用水等都可以成为观察的对象和内容,生活化的课程反对的是一切不真实的“假大空”。真实是一切教育的灵魂,对于观察来说更是如此。只有真的才是可信的,才是有教育意义的,才会是被儿童所认同的。当然,我们提倡真实的观察,并不是要让这些不如意给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使学生对生活产生某种厌恶感。相反,我们就是要通过这些不如意的发现,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要通过对话讨论的方式想办法去改变这样的不如意,用孩子的双手和智慧将生活建设得更美好。我在教“上学路上”一课时,学生就观察到了许多不如意,例如电动车违章行驶,小朋友在快车道上追跑打闹,小商贩在路边售卖不卫生食品等等。我引导学生想办法去改变这些生活中不和谐的音符,结果学生们想出了很多方法:给打闹的小朋友上一次交通安全常识课,组织他们看一部交通事故录像,派一个同学带着他们走人行道,开展一次交通安全宣传活动等等。应该说,改变生活不如意的行动使孩子们迈出了走向美好生活的更为坚实的一步。
二、在发现中践行生活
对于发现生活,我们只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了解了生活,了解生活中的真善美,也了解生活中的假恶丑,使学生对生活有了一个真实的全面的印象,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学习奠定生活的基础。然而要让我们的孩子真正学会生活,仍然要做一个很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引导学生去践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两句名言都告诉我们真知的获得离不开实践。为此,在品德与生活的教育中,我们有必要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调查等实践活动对生活产生真切的感受,从而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
在教学“盼盼迟到了”这一课中的“练一练、比一比,看谁书包
理得好”时,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生活实践活动。有些学生虽然整理得很辛苦,书本是塞进去了,但铅笔盒又掉出来了;有些学生整理得很快,但书包鼓鼓囊囊,形状怪异,原来他们是把书本胡乱塞进去的;有些学生直拍书包,原来他们嫌书包太小了,再仔细一瞧,好家伙,这哪里还是书包啊,书本、学习用具、乒乓球拍、食品„„这么多东西都能塞进才怪呢;有些学生急得满头大汗,原来虽然早把书包整理好了,但是扣不上扣子„„笑过之后,孩子们懂得了一个书包的整理也有很多学问。于是,我就叫理得好的孩子上台“传经送宝”,并通过讨论碰撞出更多的智慧火花。当孩子们再一次进行整理时,书和书放在一起,本子和本子放在一起,文具盒放在最上面,至于体育用品和食品,孩子们提出了用塑料袋另放的办法,以保证书包的整洁。有些同学还给书包贴上了卡通图案,使书包更美观、更有个性。课上完了,学生整理书包的技能也掌握了,而这个生活能力的提升离开生活实践是不可想象的。践行,不仅在生活能力的提升方面,在生活情感熏陶方面 也有着独特的作用。
在“过新年”一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包饺子的实践活动,结果也闹出了许多笑话。在规定的时间内,有些学生一个饺子也没有做出来,但也忙得满头大汗,原来和面的时候水分总是拿捏不准,面团不是硬得像块石头,就是软得拿不上手;有些学生面是和好了,但擀面的时候,饺子皮总会跟着擀面棍转,甩也甩不掉;有些学生捏出来的饺子不是开口笑,就是千疮百孔。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孩
子们知道了包饺子的不易,理解了父母的辛苦,同时还懂得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和面、擀面、调馅、捏制各道工序分工明确才能又快又好。实践使孩子与生活实现了零距离的接触,实现了生活能力的提升。
三、在践行中养志
发现生活、践行生活使学生们得以把课程和教材看作是“自己的”,它是一个“自己人”,避免了以往对课程和教材的疏离感。当课程和教材有了亲和力、感染力,其魅力自然而生。教育家拉斯说:“鼓励学生按照一种价值观,以一种合理而一以贯之的方式待人接物。通过引发学生无忧无虑地表述内心活动,珍视自己的价值选择,并付诸行动,作为生活方式反复出现。”开设品德课,无论与生活链接还是与社会链接,对学生而言,都是激活向上的力量、蓬勃的朝气和感奋的势能。
“送给新年的礼物”一课的文本里面有一个导语:“新年到了,问问你的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你又有了哪些进步?”并相应的设计了5个“写一写”的小栏目,分别为“爸爸、妈妈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我们不难发现,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想通过不同人的评价对孩子自身在一年中的表现作出一个比较客观而全面的总结。但是我认为,对于孩子们来讲,仅仅来个新年总结是不够的,我们应该还需要一个新年的展望,并以这样的新年展望蓬勃起新的发奋向上的动力,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为此,我增添了诸多小栏目,如“新的一年,我要在学习上„„„”
“新的一年我要在身体上„„„”“新的一年,我要在行为习惯上„„”“新的一年,我还要学会„„”等,并以此让学生们自由地继续扩充未尽的志向。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的内涵得到了有益的拓展,使孩子们拥有了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引导孩子立志,不仅要立近期的志向,还要立远大的志向,这两种志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送给新年礼物”一课中,学生在学习上的志向都是语文、数学、英语考满分。这样的志向显然是美好的,但实现的难度很大,树立这样的志向有可能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和减弱孩子的奋发动力,为此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志向,原来及格的争取良好,原来良好的争取优秀,志向的实现又会进一步激励孩子们制定更远大的志向,并能心甘情愿的为之付出努力。远大的志向需要经过很多时间、花费很多精力才能完成,不会使孩子产生挫折感,相反会成为孩子前进道路上的灯塔。
围绕着“学习进步为了什么”,孩子们的回答精彩纷呈:有的说为了将来做一个科学家,要发明创造许多东西,让人们的生活更现代化;有的说为了将来做一个空军飞行员,驾驶飞机保卫祖国的领空;有的学生说为了做一名教师,把学生们都教育好„„从中,我们不能看出,近期的志向是成功基石,一块块基石铺就的是崇高的理想。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生活是培养道德的田园,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生活与品德的教育必须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引导我们的孩子在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践行,在践行中养志,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有知识、有能力、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的接班人。
第五篇:以读为本,自读自悟,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 自读自悟 读中感悟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语文学习中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既是学生实现自身精神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各种语文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而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注重阅读方法的培养和实践运用,那就需要以读为本,自读自悟,读中感悟。
1、以读为本是基础
“读”在语文学习中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课文的理解靠读,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靠读,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靠读,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老师范读:
通过自己范读全文,让学生找出与图片相对应的段落,既对学生的朗读起了示范作用,又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配乐读:
通过课件进行图文音三位一体的配乐读,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齐声朗读、默读、自由读、个别选读:
这些方式灵活地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使得学生的“读”“悟”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角色朗读: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就会使学生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有趣的角色演示中,再次感悟课文,加深所学的知识。
2、自读自悟是体验
自读自悟是建立在自主阅读和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的,通过和文本的交流,来展示学生的见解和才情,生成学生的言语智慧,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可以有以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比如在教学《七颗钻石》这课的时候,我让学生自由地读,因为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知子自知。学生们兴趣盎然地沉浸在自读课文中,读后自由表述读懂的内容,读不懂的地方勾画圈点批注。学生质疑后,由一位学生把问题梳理在黑板的一角,我再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小组进行学习。
在教学最后,老师抓住“题目为什么叫七颗钻石而不叫变化的陶罐呢”这个中心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读文探究,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来感受小姑娘的形象。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各抒己见。有的说“钻石是美好的象征,象征着小姑娘美好的心灵”;有的说“钻石代表永恒,代表小姑娘的爱心永恒”;也有的说“钻石很珍贵,代表小姑娘可贵的品质”„„这样,小姑娘的形象就立体地站立在学生面前了。课文的中心主旨也就不攻自破了。
3、读中感悟是升华
课堂互动是一个较复杂的教学过程,它是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交流,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潜心静思的时间,让他们品读感悟宁静的课堂,看似简单,但不失其真,看似气氛沉寂,却能体现一种外静内动的和谐美,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也是学生真正自主阅读的表现。如我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的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深入体会他的内心活动;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边思边写,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写下读书的感受。如学习阮恒给小姑娘输血前的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着“当医生问是否有人愿意献血时,阮恒是怎样表现的”这个问题读书,在文中标出有关词句,细细品读,写出体会。如学习“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这句话时,可抓住“颤抖”“忽然”“然后”等词,质疑他为什么小手颤抖?为什么举起又放下最后又举起?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在品味词句中感悟阮恒当时的矛盾心理,而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通过刻画人物的动作来表达的,让学生感知作者对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学习表达方法。
总之,读书的过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的过程 孔子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一篇课文,读得越熟领会越深;熟读成诵,作者的语言就有可能转化为读者的语言,在自己今后的写作中,也就能灵活运用了。“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以读为本,自读自悟,读中感悟的语文课堂教学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