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怎样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它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反映了作者对一件事的立场、看法、主张。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都不直接在文章里写出来,我们必须认真阅读,深入思考,自己领会和归纳。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 分析文章的题目:
人们通常把文章的题目称为文章的“眼睛”,分析了这个题目,再去阅读文章,就能正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了
第二.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
记叙文一般都是通过典型人物、典型事物,生动、形象的反映生活,所以大多数文章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阅读,要先读懂文章写了什么人,记述了什么事,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就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或抒发了什么感情。
第三.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一篇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往往和中心思想有密切的关系。有的文章开头点题,开门见山,突出中心,总结性结尾的一些文章,往往在结尾时点明了中心思想。
第四.分析文章中的议论和抒情部分
有些文章运用了夹叙夹议或抒情结合的方法,在记叙中穿插一些作者的议论和抒情。这些议论和抒情的部分往往直接反映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五.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句
这种方法是概括中心思想的最基本的方法,抓住那些重点段落,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深入体会,就能正确地把握中心思想。
归纳写人文章的中心思想,要抓住人物的言行,通过想象来重现人物的形象,再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归纳记事文章的中心思想,要掌握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认识它所体现的意义,归纳状物、写景文章的中心思想,要抓住所描写事物的特征,体会其中的感情,理解其中的含义;归纳论说文的中心思想,要弄清文章要说明什么,说明了什么。
归纳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可以分几步进行:
第一步:认真、反复地阅读文章,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想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或什么人。
第二步:反复思考,仔细体会文章究竟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第三步:找出文章中的重点段落,中心句子和关键的词语,看看与表现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
第四步:进行归纳,把经过自己动恼思考后的中心思想用简练的语言写出来。
第五步:阅读全文再仔细琢磨:写出来的中心思想是不是准确、全面?语句是否通顺?不妥之处再修改一下。
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包括文中句与句的联系,段与段的关系,整体谋篇布局等,准确的分析文章结构,是把握文章脉络的重要手段,更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
(一)、结构与思路的关系。
文章的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文章思路的外在形式的表现。文章的思路则是文章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文章的思路主要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以及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
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文章的结构组织是否严密、清晰;而思路是否清晰、严密,又表现他所写的客观事物是否形成了鲜明的印象、想法、态度和情感。
一般来说,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有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总分关系、因果关系、假设关系和转折关系。从外部的语言标志入手,是分析段落组合结构关系的简捷途径。比如:“然后、接着”等词标志着承接关系;“而且、况且”等词标志着递进关系;“因此、由此看来”等词标志着选择关系;“但、可是、然而”等词标志着转折关系;“只有这样、这样”等词标志着条件关系;“意思是说、具体地说”等词标志总分关系。
(二)、分析结构、理清思路的方法。
1、要抓住文体特征,注意不同文体的结构思路。
记叙文的方法:①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②按地点的转换来划分;③按照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的过程来划分;④按照文章内容的不同角度来划分;⑤按照“总—分—总”的逻辑顺序来划分。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情感等结构全文。
说明文的方法:①并列式;②连贯式(按时间、空间顺序);③递进式;④总分式等。常按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结构全文。
2、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①文章中的关键的标志词语包括:
A、衔接上下文的,表示语法关系的关联词语:表示并列:“一方面„„另一方面„„”;表示承接:如“首先„„其次„„”;表示因果(总结的):“因此”、“总之”、“由此看来”;表递进关系的:“更、而且” ;表示递进:“更加”、“而且”; 表语意转换:“相反”、“与此不同”;表转折的:“但是、相反、与此不同” ;
B、表指代性的词语,如“此”、“这”、“即”等; C、表态度的:如“我认为、我觉得、应该”。
②文中的关键句:如过渡句;前后照应句;文段的首、尾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
3、注意文章常用的结构方式。
①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是文章最常见的一种结构方式。②并列式 ③递进式 ④对照式
4、注意文中的标点,特别是分号。
5、注意文中表达方式的变换。
6、注意语句间组合关系,看其是否围绕同一中心话题。文章是由段落层次组合而成的,其内容是根据语段的大意来综合的,各语段间、层次间,不管怎样排列,但它所表达的内容都是要围绕中心的,各个语句间都有一定的语脉,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把握住这种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7、常用的文章结构层次分析法:
①时间推移分段法:注意抓住时间词。
②空间转换分段法:注意文中空间方位、地点的变换。
③内容性质分段法:主要根据文中所写人、物、事等内容的不同划分。
④情节过程分段法:按情节的展开过程分段。
⑤结构特点分段法:注意文体的结构特点、方式。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解题思路:
(a)先读懂全文,明白文章要表达什么,再在这个词语的上下句之间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切记,不是机械查找词典上的意思。
例文:
古时候,有个老公公,他有两个儿子,哥哥叫阿力,弟弟叫阿智。两个人长得一模一样,邻居都夸这两个孩子长得好,长大都会有一番作为。老人也用心关注着他们的成长。
几年后,他们长高了。老人想考考他俩,就从集市上买回两把未开刃的斧头。老人对他们说:“今天我买回这两把斧头,明天你俩上山砍柴。要各砍各的,看谁砍得多,回来得早。”
第二天,兄弟俩按父亲的吩咐,各自行动了。
阿力想,要砍得快,砍得多,就得抓紧时间,他拿上斧头、扁担和绳子就匆匆上山了。到了山上,他拼命地砍呀,砍呀„„因斧子太钝,连砍几十下都砍不倒一棵小树,不多时,就累得腰酸背痛了。
阿智拿起父亲买的斧头,看斧刃厚厚的,就赶紧到井边去磨,不久,斧头就磨锋利了。他也拿上扁担、绳子上山去。到了山上,他抡起锋利的斧头,几下就砍倒了一棵小树。不多时就砍了两大捆。太阳刚刚偏西,他就背着沉重的柴回家了。阿力呢,直到太阳下山才背着不多的柴回到家里。
老人看到兄弟俩都回来了,走过去看看他俩的柴,又看看他俩的斧头,意味深长地说:“你们两个,上山早、花力气大的是阿力,下山早、砍柴多的是阿智。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这是因为阿智磨了斧头,这就叫做‘磨刀不误砍柴工’啊!孩子们,今后做事,不但要卖力气,还要多动脑筋呀!”
问题:联系上下文理解“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意思。要想做好一件事情,要动脑筋、想办法
(b)找出词语所在位置,圈出词语,然后认真阅读词语的前后,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例文:
夹丝玻璃非常坚强,受到猛击,仍然安然无恙,即使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的粘在一起。
安然无恙:本课指夹丝玻璃非常坚硬,遇到袭击,也不会破裂。藕断丝连:指玻璃虽然碎了,玻璃片仍然连在一起,不会伤人。(c)联系课文描写的情境理解词语意思。
例文:武松走了一程,酒力发作,热起来了,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解开,踉踉跄跄,奔过乱树林来。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当,东倒西歪的样子。
第二篇:中心思想
概括中心思想十四法
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明确说出来,稍加分析,即可得出。有的文章中心思想暗含在文章之中,没有明确说出来,需要读者深刻体会。掌握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就能根据文章的特点。较为熟练地概括出课文的中心思想,加深对课文
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1.分析题目概括法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之眼目,是文章中心思想的体现、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有些文章的作者往往把中心思想集中体现在题目上,使读者一见便知。这类文章的中心思想容易概括。
例如,《伟大的友谊》一课,就可运用分析课题找中心的方法概括出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的奋斗中建立了伟大友谊的中心思想。
2.从文章的开头找出中心
文章的开头是全篇的序幕。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的作者恰好把中心思想放在文章的开头表达,使读者一进入文章便知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针对这一特点,要学会从文章的开头找中心的方法。
例如:《詹天佑》一课,就能从开头“詹天佑是我国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一句基础上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从过渡句段找
有些课文,特别是介绍科学常识性的课文,内容涉及事件或项目较多,这类课文中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段往往是中心句出现的地方。如《太阳》这篇课文的过渡句“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又如《灰尘的旅行》中间有一句“灰尘的旅行,对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危害性呢”?这些过渡句即文章的中心句。
4.从文章的结尾找出中心
文章的结尾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有的作者把中心思想放在文章的最后来表达。根据这一特点,要学会分析文章的结尾、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就能根据课文的最后一句“我们的心跟你们永远在一起”的内容概括出体现中朝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中心思想。
5.在文章主人翁的语言描写中找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主要在于描写人物形象,而人物的语言则是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要标志。作者把中心思想放在人物的语言中表达。因此要注意在分析人物语言中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例如,《登山》一文就能从列宁的语言描写”我们应该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一句中找出文章的中心所在。
6.从抒情部分找
一些记人叙事的课文,记叙中的抒情句常常就是文章的中心句。如《一夜的工作》,作者记叙了亲眼看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后写道:“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总理,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又如《海上日出》中:“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这些抒情句就是课文的中心句了。
7.从作者的议论部分找
有的作者时常把中心思想放在自己的议论部分来表达。这就是要注意从作者的议论部分找中心。
例如,《白杨》一课,我们就可以从课文的“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吗?不是,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的一段议论部分概括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8.从课文的反复部分找
一些课文为了表示强调,往往使某个句子在课文中出现好几次。如《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小英雄雨来》中:“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些句子在课文中均出现了三次。这个反复部分一般就是中心句。
9.从重点句段找
一般课文中,总有表现文章中心的重点句段,这些重点句就是文章的中心句。如《落花生》中:“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又如《大森林的主人》一课中猎人的话:“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只要肯动脑筋,一切东西都可以拿来用。”能找出这样的重点句,中心句也就找出来了。
10.套路法
总结中心思想的做法是分两部分表述。一部分是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一部分是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首先通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体裁以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再从内容中仔细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具体来说,写人的文章,一般是反映这个人或他所代表的一类人的品德、品质、特点、思想、精神等。写事的文章,一般是说明某个道理(或问题)。状物的文章,一般是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究竟反映了什么,应以文章的主要内容
上细心琢磨、领会和思考,然后用正确的词语表达出来。其语言组织形式因文体不一,其表现形式也不一。如:记叙文的文字表达的写法是“本文记叙了„„表现了(赞扬了)„„特点、品质、精神等”。童话、寓言、故事的文字表达格式是:“本文通过„„故事„„告诉(说明)„„道理。”说明文的表达格式是“本文通过„„说明(揭露、批评)„„”散文的文字表达格式是“本文描写了„„表达了„„感情”。另外,有的文章的标题本身就揭示了中心思想,如《为人民服务》、《别了,可爱的祖国》等。有的只要找准中心句,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便水到渠成,如《詹天佑》、《养花》等。
按照这样的方式来表述中心思想,就能感到有思路,有头绪,并能掌握一定的规律,解决了望而生畏的问题,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11.写作背景法
要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不了解它的背景,是无法抓准的。例如读高尔基的《海燕》,如果不了解19世纪末29世纪初世界革命的中心转移到俄国,俄国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情况,不了解1903年高尔基在彼得堡目击沙皇军警镇压、屠杀游行示威的学生后,立即愤怒地起草《控诉政府抗议书》这些史实,就很难理解高尔基在《海燕》中抒发的感情、也很难理解这篇散文诗所表达的深刻的中心思想。
12.归结段意,理清文章逻辑结构法
中心思想是从文章中归纳出来的,文章是由若干段落组成的,不理清文章的逻辑结构,就难以找到贯穿全文的思想主线,也就难以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13.从“文眼”上寻找
例如唐弢的《琐忆》,它的文眼就是鲁迅先生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而文章的中心正是在表现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文眼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这篇文章的中心,正是在写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14.从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出发去归纳
不同文体有不同特点。归纳中心思想应从不同特点出发。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往往与中心思想有密切关系;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往往与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密切相关;诗歌和抒情散文的中心思想,往往与作品的写作对象和作者抒发的感情相关。
第三篇:红楼梦中心思想
1《红楼梦》的主旨思想大概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历史背景,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从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来批判和鞭策封建社会,以悲剧的爱情故事来对封建等级观念进行批判。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2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描绘
第四篇:匆匆中心思想
匆匆中心思想: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句子理解1: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句子理解2: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课文理解:2.抓住课文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采用设问的句式,抒发自己强烈的情感。作者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问而不答,而答案隐含其中,目的是引起人们的深思,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文章还采用了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突出对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1.顶碗少年中心思想:文章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作者主要抓住“少年、观众、碗”具体描写,突出表现了杂技表演的紧张程度。告诉我们面对挫折要勇于拼搏,不要轻易放弃,失败乃成功之母。
2.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第五篇:2 中心思想
文章主题一览
七年级(上册)1冰心诗四首
《母亲》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内涵,歌颂了“母爱”的博大、无私。《纸船》抒发了思念母亲的深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爱的感恩和回报。
《成功的花》写了成功之花的来之不易,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并惊羡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更要了解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只有付出艰苦的奋斗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嫩绿的芽儿》中诗人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甘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全诗讴歌了青春的健美和活力,赞美了充实的有意义的人生,促人奋进,催人向上,给人以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富有积极意义。
2、社戏
作品以饱含深情的优美笔触,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摆脱封建束缚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的故事的叙述,生动地表现了农村少年天真无邪、聪明能干活泼勇敢,自尊自信的性格,赞美了他们纯朴诚挚,热情、无私的品德。
3、春
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4、济南的冬天
本文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图,抒发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
本文由一个选择题入手,阐述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告诉读者有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是有渊博的知识,有活用知识的意识及态度,还要持之以恒。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七年级(下册)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快乐自由的心理。
7、月迹
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
8、松鼠
本文用细致的描述,文艺的笔调,准确生动地说明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表现松鼠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动物。
9、毛泽东词二首
《沁园春
雪》
这首词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写景论史,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卜算子
咏梅》
词上阕着重写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身姿,下阕着重写梅花的精神品格,由外而内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动人形象。
八年级(上册)10.七律
长征
《七律
长征》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11.我的母亲
本文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12小石潭记
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13记承天寺夜游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14.苏州园林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15.幽径悲剧
本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事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八年级(下册)16.马说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无一字直接谈到人才。通过叙述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描述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无知,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痛斥了当时的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重用人才,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17.紫藤萝瀑布
这是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作者从眼前的实景——盛开的紫藤萝花写起,融情于景,由情入理,在写花中抒发了积极的人生情怀,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文题中的“瀑布”一词,用比喻手法,既状写出紫藤萝盛开的壮观、又暗示生命长河的伟大。18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文章运用举例、引用等说理方法,说明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道理,提倡人们在生活中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19、.陋室铭
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20.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本文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以来被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的角度做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真理。21.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本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有关花朵为什么呈现红色和其他颜色的科学知识,重点说明花朵的红色是它自身的各种条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对它的作用而形成的结果,赞颂了人类创造性的劳动。22.孔乙己
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23.散步
《散步》一文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24.送东阳马生序
课文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九年级(上册)25.鼎湖山听泉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按照旅游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的,但是它不是直线前行,而是有着起伏跌宕的。同时,又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景色的赞美上,而是归结于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作者把山泉当作山的灵魂来写,从自己对泉水的喜爱之情的不断升华之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26.故乡
本文以叙事主人公“我”回乡迁居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描写旧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病苦,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
27.我的叔叔于勒
这篇小说以菲利普夫妇因于勒贫富而前后变化的态度,组成令人惊叹的情节波澜,表现世态的炎凉,通过神情、动作、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他们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灵魂,从而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28.在烈日和暴雨下
选文通过对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恶劣的环境中痛苦挣扎着情况的记述,揭示了旧社会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苦力的无情折磨。29.成功
文章以个人经历说道理,分析成功的三个必要条件,指出无论是治学或是干事业,都不能依赖天资和机遇,只有通过勤奋,才能走向成功。30.学问和智慧
文章针对不辨“学问”与“智慧”差别的认识误区,对二者作准确的阐释,并阐述了“学问” 与“智慧”的辩证关系:学问不能离开智慧,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作者强调这样的一种学习理念: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作为学者,他深知治学的甘苦;作为教育家,他比一般人更重视教育理念。本文针对的是学习上的思想误区,对重视知识忽视能力培养的旧教育观念,也是一种有力的批判。31.散文家谈散文
这是一篇随笔式的评论,既有挥洒自如的特点,又兼具文笔优美和科学严谨的品性。文章虽然短小,但却能从大处着眼,以大写小,以小见大,从散文的特征和散文风格的多样落笔来评一篇短文,显得大气而不拘束。郭沫若的《白鹭》是一篇境界和品位很高的散文,是郭沫若“豪放激越、气势磅礴”的风格以外的又一种“柔婉清丽、秀美含蓄”的风格,告诉读者要感受这篇散文的魅力艺术价值,必须用心品味,否则是无法发现水面的涟漪和珠玉的光辉,是无法听出寥廓天际的鸿鹄的鸣叫的。
32.小说家谈小说
作者把怎样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这两者结合得很好,而且尽量让读者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人物的印象;这些细节描写,安排得这样的自然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部分,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作者善于用前后呼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的细节描写,其效果是通篇一气贯串,首尾灵活。33.诗人谈诗
阅读欣赏诗歌,要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即迫切盼望黎明的到来,并思考一些诗句的内蕴,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诗歌反映了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经受过战斗洗礼的诗人的纯净、乐观的心。34.陈涉世家
课文记叙了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歌颂了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表现了陈胜的伟大抱负和远见卓识以及在关键时刻所显示的非凡的谋略和领导才干。35.桃花源记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在当时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36.捕蛇者说
这篇文章通过蒋氏祖孙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口而求免于苛税的记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37.岳阳楼记
本文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38.醉翁亭记
本文通过醉翁亭修理风光的描写和对于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39.绿
这篇短小的记游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 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40.囚绿记
本文作者深情怀念沦陷一年的北京住所窗前的“绿友”——常春藤,真挚而热烈地赞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祝福它们“繁茂苍绿”,期待“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文章怅惘、缠绵而又深沉的情致中,蕴蓄着某种耐人寻味的意思。九年级(下册)41.藤野先生
文章回忆藤野先生对自己的亲切关怀和严格教诲,赞扬他的正直热诚,严谨治学和博大胸怀,抒发了怀念之情,并追述自己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历程,表现了不忘恩师教导,认真做人的决心。42.给我的孩子们
作者关怀孩子们的心灵健康,赞扬孩子的率真自然,对纯真人性在成长中被世俗生活磨灭,表现出极大的哀痛。作者讴歌人的童年,表现出了对真善美的向往。43呼兰河传(节录)
回忆童年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亲近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44.邹忌讽齐王纳谏
本文通过邹忌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开言路,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
这个故事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人们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45.《孟子》二章
《鱼我所欲也》主要讲的是:人人都知道“义”比“生”更可贵,“不义”比“死”更可恶,然而只有贤者能把这一主张贯串于人生实践的始终,而一般人由于受环境牵制,往往改变初衷。因此,孟子要求人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像贤者那样,把“义”放在首位,必要时还应做到“舍生取义”。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阐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46.愚公移山
本文塑造了北山愚公的光辉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47.出师表
全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反复规劝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祖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48.雪
诗作抒写的既是对理想中温暖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更是对现实中搏击严寒的力和光的赞颂,显示了作者在黑暗中渴望光明,在严寒中向往温暖,虽身处孤独而永不颓丧的伟大品格和毫不退怯的战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