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我们更需要信仰(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05:4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新时代我们更需要信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新时代我们更需要信仰》。

第一篇:在新时代我们更需要信仰

在新时代我们更需要信仰

红安,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脉下,这是一个山区小县,但也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将军县”,就是这个小小的县城,竟然走出了200多名共和国的将军,同时也是一个烈士大县,整个新民主革命时期,牺牲了14万人,仅登记在册的烈士就达2.2万余人。“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是什么样的力量使他们抛家舍业?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忘却生死?是什么力量使他们无私奉献?这是信仰的力量,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信仰赋予他们的力量!

“今天我们虽然免不了一死,但我们的心还是红的。求求你们,把枪收起来,就用刀砍吧!省下这些子弹说不定可以消灭几十个敌人”,1932年3月8日,在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指导下的肃反中,共产党员、仙居区委书记徐德聪噙着眼泪,对误解自己的同志说出这段话。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感人的事迹,这些同志在自己蒙受不白之冤就要被杀头的时候,心中想的还是共产党人的追求,脑子里装的还是革命事业。

在新中国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萌着先烈的余荫,不用再经历战场厮杀,不用再感受饥寒交迫,可以吃着可口的饭菜,享受安逸的生活。但是突然发现我们不再相信了,不相

信正义能战胜邪恶,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越来越相信“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拼命”不如“拼爹”,踏实肯干不如溜须拍马;追求名利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奉献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利益逐步成为唯一的价值,信仰、理想、道德都将沦为交易的筹码。因此,我想说的是,请保护好自己心中那份激情和理想,在这个价值观扭曲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信仰。

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今天的中国,同样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一个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和信仰的人,会感到人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如何选择正确的信仰也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当今社会,信仰异化现象比较严重,宗教信仰过热、邪教泛滥、迷信活动死灰复燃,但是,历史和实践证明,共产主义信仰是人生正确的信仰抉择。

毛泽东曾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共产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它把人类自古以来对公平社会和大同理想的向往奠定在当代社会科学的基础上,把一种空想的信仰变成一种科学的信仰;它是一种现实的信仰,它反对脱离社会,反对追求社会之外的虚幻目标,主张人应该在社会中,特别是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找

到人生的意义;共产主义信仰也是崇高的,它以解放全人类为目的,是当代世界上世俗性的信仰当中目标最为高远、精神最为超拔的一种;共产主义信仰还是健全的信仰,它不诉诸非理性的狂热,而诉诸人们的健全理智、常态生活和社会实践。

我们需要信仰,因为我们需要一个和谐的社会!我们需要信仰,因为我们需要一个道德的标尺!我们需要信仰,因为我们需要一个存在的理由!我们需要信仰!

第二篇:新时代更需要雷锋精神

新时代更需要雷锋精神

春回大地,又到了一年三月时,神州大地处处涌动着春潮,全国各地雷锋的身影又在神州大地忙碌,可许多老百姓却说说“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让人心生感慨:雷锋精神都已经是过去式了吗?新时代不需要雷锋精神了吗?雷锋精神只是一种形式主义吗?无私奉献为突出特点的雷锋精神,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轻而易举学到的。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难的是一辈子为国家为人民贡献自己的一切。所以,雷锋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和将来,学习雷锋都是我们这个社会最感人的精神印记。

一九六三年三月,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号召下,全国人民掀起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无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二十多年来,在我们国家里涌现出数不完的雷锋式的先进人物。他们继承和发展着雷锋精神。

雷锋是那个时代一个普通而快乐的年轻人,我们每个公民,真正用心向他学习,都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学雷锋,应当更注重学习雷锋精神的思想内涵,学习高尚道德情操和为人处世之道的精神源泉。这样,雷锋精神才能更大程度地改观我们的精神和物质世界。因为雷锋所要给我们传递的是一种精神,而不是所谓的三分钟热度,雷锋的精神应是永存于世的。而如今,我们的社会又是一个怎样的现象,广东“小悦悦事件”引发全国性舆论大反思2011年10月13日下午5点

30分,广东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上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随后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开来的另一辆车辆直接从已经被碾压过的女童身上再次开了过去,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都对此冷眼漠视,只有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但最终小悦悦还是于21日凌时32分离世。此事件由此引发国民广泛热议。

“小悦悦事件”之后,社会各界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见死不救的行为展开了谴责、质问和反思。“冷漠”成为中国最热的话题。从民间到官方,小悦悦不断被提起。其实归根到底这件事件最终围绕着:小悦悦事件为何会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中国向来都是礼仪之邦。自秦汉来,中国就有着优越的思想与传统美德。古人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风淳朴蔚然。然而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到如今,我们这个古老的文明古国却丢失了他的灵魂,丢失了他自古就有的道德!曾记得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好心的彭宇去扶起被撞倒的老太,最后却被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在彭宇案之后,多少热心助人的人选择了避让,多少内心淳朴的人选择了麻木,又有多少心存善念的人选择了冷漠!彭宇的正义没有得到伸张,因为好心扶起老人,却被判刑罚款。一件事情的处理反映了一个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然而,继彭宇案后,小悦悦事件再此激起了社会道德的反思。

曾几何时,我们会义不容辞的救起无助的伤者;曾几何时,我们会毫不犹豫的扶起跌倒的老人;曾几何时,我们会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然而此时的我们还会一如既往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吗?18位路人的见死不救再一次遭到社会和媒体的批判,将他们冠以“麻木”和“冷漠”。然而当国民大声谴责他们冷漠的时候,请想一想如果在场的是你,你会毫不犹豫的去救她么?在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洗礼变迁之后,你会无所顾忌的去救她么?或许你会陷入那么一点点的犹豫。这就是中国道德的缺失,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缺失。18位路人的冷漠确实伤了国人的心,毕竟一个活蹦乱跳的鲜活生命在他们的冷漠中走了,只要稍微有一点良知的国民都有鞑伐他们的理由和借口。可是,没想到救起小悦悦的陈贤妹也成了被人攻击的对象。救死扶伤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当58岁高龄的拾荒阿婆好心救起小悦悦时,却被人们说成“想炒作、想出名、想奖金”。我想同样作为一个母亲的陈贤妹,在看到孩子的生命受到威胁的同时,母爱的天性一定驱使她除了救孩子外,不会有其他的想法。更何况,不会看报纸的陈贤妹,“炒作”之说又从何谈起?真不知道说陈贤妹“炒作”的那些人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现在我们暂且抛开这些问题,回顾一下整个过程:小悦悦,一条幼儿的生命因为事故,由于路人的漠视而逝去,引起社会议论。其实小悦悦事件只是反映出了一个社会现状,归根到底就是对道德的探讨,对社会传统美德的价值观的探讨。设想:如果在三十多年前的毛泽东时代,绝对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路人也绝对不会视而不见,不施援手。小悦悦可能也不会因此而死亡。从这个意义上说,是现实社会杀死了小悦悦;是以功利主义的资本主义社会环璄杀死了小悦悦。

司机和路人只不过是替罪羊而已.他们在为现实社会承担罪责。睁眼看看我们现在的现实社会:被铜臭味薰得迷失了方向,私欲膨胀,不择手段。党的根本宗旨,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被抛到九霄云外。一切向前看变成了一切向钱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变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币服务„„在这种氛围下,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多一亊不如少一亊;的思想是否正确?使得社会道德似乎滑坡了几十年。很多老人在公车上没有座位,那些年轻人却将目光故意望向窗外,好来逃避自己的责任。很多时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对身边的陌生人迫不得已的投去求助的目光,得到的却是一个不屑的眼神。这个时候有谁会想到雷锋这样一个人曾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他对这个社会上每个人的爱和关怀。现在社会上口口声声说的雷锋精神渐渐变得稀少,更多的是一种“不要多管闲事”的思想,人们不再像旧时代那样热心,自私成了整个社会的风气。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关注雷锋,越来越多的人遗忘了这种精神,越来越多的人以为雷锋精神就是简单的做几件好事,可是谁曾想过,雷锋的精神并不只是这么肤浅,雷锋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微笑都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给他人带来方便和快乐,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了。他用他的行动教会了我们助人为快乐之本这样的道理。可是如今呢,为什么更多的是国外人把雷锋精神,当作团队精神,企业文化的内涵,而我们本国的人却不再能感受到雷锋的存在。我们认为,我们每一个在这个社会上的公民都应反省自己,学习雷锋学习的是一种精神,而不是过

一种没有意义的形式。所以,我们是否该要想想雷锋精神离我们究竟有多远,我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我们的时代需要雷锋精神。

当前,我们学习雷锋,要以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为主线,知荣弃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他人送去温暖、爱心,把学雷锋精神体现在热爱集体、奉献人民的具体行动之中,体现在我们的学习上,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我们每个公民都爱岗敬业而不是怨天尤人,和谐就会一点一滴地聚集而成。雷锋精神就会永留人间。

这样,学雷锋活动才会生机勃勃、亲切感人,才会富有成效和时代特色,从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进而成为建设和谐社会、共创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夏郢二中陈彬斌)

第三篇:在怀疑的时代更需要信仰

在怀疑的时代更需要信仰

——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致辞

卢新宇,1988年北大中文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

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就像那首歌唱的,“记忆中最美的春天,是我难以再回去的昨天”。如果把生活比做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沓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如同从一张白纸起步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但我先生力劝我来,我的朋友也劝我来,他们都是84级的中文系学长。今天,他们有的依然是一介文人,清贫淡泊;有的已经主政一方,功成名就;有的发了财做了“富二代”的爹;也有的离了婚,生活并不如意。但在网上交流时,听说有今天这样的一个机会,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让我一定要来,代表他们,代表那一代人,向自己的学弟学妹说点什么。

是的,跟你们一样,我们曾在中文系就读,甚至读过同一门课程,青涩的背影都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20多年的时光。那个时候我们称为理想的,今天或许你们笑称其为空想;那时的我们流行书生论政,今天的你们要面对诫勉谈话;那时的我们熟悉的热词是“民主”“自由”,今天的你们记住的是“拼爹”“躲猫猫”“打酱油”;那时的我们喜欢在三角地游荡,而今天的你们习惯隐形于伟大的互联网。

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20多年时光,中国到底走了多远?存放我们青春记忆的“三角地”早已荡然无存,见证你们少年心绪的“一塔湖图”正在创造新的历史。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上。

我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上,由北大中文系出发,你不缺前辈大师的荫庇,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诗词,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我不需要提醒你们,未来将如何以具体琐碎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我唯一害怕的,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们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也许有同学会笑话:大师姐写社论写多了吧,这么高的调子。可如果我告诉各位,这是我的那些中文系同学,那些不管今天处于怎样的职位,遭遇过怎样的人生的同学共同的想法,你们是否会稍微有些重视?是否会多想一下,为什么20多年过去,他们依然如此?

我知道,与我们那一代人相比,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事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你们有我们不曾拥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

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变成钱理群先生所言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世故老道,善于表演,懂的配合?而北大会不会像那个日本年轻人说的,“有的是人才,却并不培养精英”?

我有一位清华毕业的同事,从大学开始,就自称是“北大的跟屁虫”,对北大人甚是敬重。谈到“大清王朝北大荒”的江湖传言,他特认真地对我说:“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适应,而是北大人的坚守。”

这让我想起中文系建百年时,陈平原先生的一席话。他提到西南联大时的老照片给自己的感动: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气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这应当就是国人眼里北大人的形象。不管将来的你们身处何处,不管将来的你们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都能常常自问,作为北大人,我们是否还存有那种浩然之气?那种精神的魅力,充实的人生,“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是否还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共鸣?

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今天的中国,同样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也正因此,中文系给我们的教育,才格外珍贵。从母校的教诲出发,20多年社会生活给我的最大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选择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

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我很喜欢这个书名,它以朴素的设问提出了人生的大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事在人为,未来中国的分量和质量,就在各位的手上。

最后,我想将一位学者的话送给亲爱的学弟学妹—— 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谢谢大家!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2年7月6日)

第四篇:演讲:在怀疑的时代更需要信仰

在怀疑的时代更需要信仰

——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致辞

卢新宁

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就像那首歌唱的,“记忆中最美的春天,是我难以再回去的昨天”.如果把生活比做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沓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如同从一张白纸起步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但我先生力劝我来,我的朋友也劝我来,他们都是84级的中文系学长。今天,他们有的仍然是一介文人,清贫淡泊;有的已经主政一方,功成名就;有的发了财做了“富二代”的爹;也有的离了婚,生活并不如意。但在网上交流时,听说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他们都无—例外地让我—定要来,代表他们,代表那一代人,向自己的学弟学妹说点什么。

是的,跟你们一样,我们曾在中文系就读,甚至读过同一门课程,青涩的背影都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20多年的时光。那个时候我们称为理想的,今天或许你们笑称其为空想;那时的我们流行书生论政,今天的你们要面对诫勉谈话;那时的我们熟悉的热词是 “民主”“自由”,今天的你们记住的是“拼爹”“躲猫猫”“打酱油”;那时的我们喜欢在三角地游荡,而今天的你们习惯隐形于伟大的互联网。

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20多年时光,中国到底走了多远?存放我们青春记忆的“三角地”早已荡然无存,见证你们少年心绪的“一塔湖图”正在创造新的历史。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上。

我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上,由北大中文系出发,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庇荫,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诗词,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我不需要提醒你们,未来将如何以具体琐碎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我唯一害怕的,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们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也许有同学会笑话:大师姐写社论写多了吧,这么高的调子。可如果我告诉各位,这是我的那些中文系同学,那些不管今天处于怎样的职位,遭遇过怎样的人生的同学共同的想法,你们是否会稍微有些重视?是否会多想一下,为什么20多年过去,他们依然如此? 我知道,与我们那一代人相比,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入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世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你们有我们不曾拥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

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变成钱理群先生所言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世故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而北大会不会像那个日本年轻人所说的,“有的是人才,却并不培养精英”? 我有一位清华毕业的同事,从大学开始,就自称是“北大的跟屁虫”,对北大人甚是敬重。谈到“大清王朝北大荒”的江湖传言,他特认真地对我说:“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适应,而是北大人的坚守。”

这让我想起中文系建系百年时,陈平原先生的一席话。他提到西南联大时的老照片给自己的感动:一群衣衫槛褛的知识分子,气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这应当就是国人眼里北大人的形象。不管将来的你们身处何处,不管将来的你们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都能常常自问,作为北大人,我们是否还存有那种浩然之气?那种精神的魅力,充实的人生,“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是否还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共鸣?

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今天的中国,同样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也正因此,中文系给我们的教育,才格外珍贵。从母校的教诲出发,20多年社会生活给我的最大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选择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

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我很喜欢这个书名,它以朴素的设问提出了人生的大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事在人为,未来中国的分量和质量,就在各位的手上。

最后,我想将一位学者的话送给亲爱的学弟学妹——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谢谢大家!

第五篇:《这个时代更需要信仰》演讲稿

《这个时代更需要信仰》演讲稿

王艺莼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机厂的王艺莼。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这个时代更需要信仰。

90多年前,一位长袍黑须的北大教授,每月薪水240块大洋,住着四合院,客厅里还装有一部手摇式电话„„这位薪资和社会地位都很高的教授,放弃安逸的生活,为了“庶民”的幸福,奔走传播他心中神圣的主义,直到走到绞刑架前。

人们都知道,这位北大教授就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他让中国人知道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也以“壮烈的牺牲”让一代代共产党人把对信仰的追求融化于生命之中。

当近代的中国陷入水深火热之时,无数热血青年,为了爱国信仰,放弃了锦衣玉食的安逸生活,浴血奋战于御敌的沙场;为了信仰,他们放弃了功名利禄,默默无闻于辉煌后的平凡。他们的人生之所以无怨无悔,是因为他们有信仰。为了生命中的信仰,或者奉献青春,或者毁家纾难,或者慷慨赴死。如果没有了这些为信仰而生的人,历史将是乏味的时间碎片的堆积。

与先辈相比,虽然已经没有了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抉择,但在信仰的战场上,我们面临的考验一点也不比先辈们少。今天,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思想多样、利益多元,面临种种诱惑,我们在信仰上不那么坚定、纯粹了,有的求神信佛,有的拜物拜金。人一旦在信仰的战场缴械,就难免平庸堕落。弥顿说“没有信仰的人如同盲人。” 人活着,总要相信一些东西,坚持一些东西。而处在青春期的我们,更是需要信仰指引我们实现人生的理想。现在的我们,童年的天真烂漫早已一去不复返,青春期的我们,不免会对人生有了许多思考,思考后总不免有些迷茫,从而找不准前进的方向,而此时我们正需要的是信仰,是时候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选择一条新的道路,选择能倚之为力量的信仰。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更需要信仰。

因为有了“信仰”,人才会有力量;有了“信仰”,人生才会闪耀光芒;有了“信仰”,人活得才坦荡;有了“信仰”,人生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有人说:医生的信仰是医治病痛、救死扶伤。有人说:运动员的信仰是超越自我,超

越梦想。还有人说:农民的信仰是播下种子,收获希望。而我说,我的信仰,我们平凡而普通地煤田地质勘探人的信仰就是:“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这是铭刻在我们地质勘探人心中的“一种责任、一份担当和一个理想”。

什么是地质勘探人的信仰?是每天钻深山、翻峻岭,风餐露宿、日晒雨淋的艰苦和奉献。

什么是地质勘探人的信仰?是坚持对地质勘查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的研究和学习。

什么是地质勘探人的信仰?是默默无闻的工作和生活,是煤田人奉献的光热温暖着每一个人的感动。

正因为煤田地质勘探人的信仰,凝聚和召唤着一代代热血青年加入到煤田地质勘探的行列,传承着煤田地质勘探人的优良作风,踏着前人的足迹,不断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信仰能够让我们每个人心中充满理想信念,努力工作艰苦奋斗,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信仰能让一个民族安定团结、自强不息,走上伟大复兴之路;信仰能让一个国家和谐稳定、繁荣昌盛,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当前,迅速发展的中国正在加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这个时代更需要信仰为我们指路。

现代社会需要信仰,因为我们需要一个和谐的社会!这个时代需要信仰,因为我们需要一个道德的标尺!

什么是信仰?人为什么有信仰。我想每个人的回答都不尽相同。什么是辅导员的信仰?辅导员为什么有信仰?更是我们全体辅导员共同追问自己的职业课题?穿过历史的长河我们不难发现,第一个涌向理想彼岸的无论是潮涌还是浪花,都离不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遥望广阔的星空,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照耀人间的是日月而不是短暂的流星,因为片刻的辉煌不代表永恒的理想,坚定不移的信念才是持之以恒的力量。因为人有了“信仰”人才会有力量、人有了“信仰”人生才会闪耀光芒。人有了信仰人活得才坦荡。人有了信仰,人生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有人说:医生的信仰是医治病痛、救死扶伤。有人说:运动员的信仰是超越自我,超越梦想。还有人说:农民的信仰是播下种子,收获希望。而我说,我的信仰,一个平凡地、普通地高校辅导员的信仰就是:“沐浴党伟大的光芒,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栋梁”。这不在是印在辅导员工作手册上简单的文章。而是铭刻在我心中的“一种责任、一份担当和一个理想”。

青春有信仰,从此不一样。信仰助青春,人生有方向。我在辅导员的岗位上,经历了六个春夏秋冬,六个寒来暑往。六年前,当我接到留校工作成为一名光荣的辅导员的通知时,我的心中怀揣着一份不安和对未来辅导员事业的无限向往。从那时起,我就不断的思考如何能让辅导员的工作乘风破浪,扬帆起航。正是有了这种思量,我才逐步的认识到,体会到,也寻找到了什么是辅导员的信仰?辅导员为什么要有信仰?

什么是辅导员的信仰?是一件件,一桩桩为学生们办理的小事。是每天穿梭于各个教室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是炎炎夏日里,为学生找工作而忙碌。是皑皑白雪中,行走于家访的道路上。

什么是辅导员的信仰?是每一次与学生促膝长谈。是每一次对学生谆谆教导,是每一次检查学生宿舍的安全隐患,是每一次主持的团会班会。是学生军训中与学生共同出现在炎热的操场上。

什么是辅导员的信仰?是认真做好每一次贫困生助学工作。是操行评语上,一字字,一句句真诚的希望。是在学生在各项比赛活动中获奖的无比自豪,是四届辅导员技能大赛中的不断成长。

什么是辅导员的信仰?是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奉献青春和力量,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奋斗终身的期望。这就是辅导员的信仰,这就是辅导员简单平凡的信仰,这就是辅导员光荣而伟大的信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也许,我们的一生朴实无华、平凡无奇。也许,在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美好的青春岁月离我们远去。也许我们已经白发苍苍,日近夕阳。到那时,我们要问自己这一生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一生中做了最对的一件事,那就是选择了阳光下最高尚的事业——辅导员事业。我们得到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那就是我们的学生遍布于祖国的大江南北,服务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栋梁。我们收获的是桃李遍天下,我们收获的是幸福、希望、高尚、无线荣光。

弥顿说“没有信仰的人如同盲人。” 人活着,总要相信一些东西,坚持一些东西。而处在青春期的我们,更是需要信仰,指引我们实现人生的理想。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犹如一日之晨、四季之春,犹如朝阳喷薄欲出,犹如花朵含苞待放,犹如骏马奔驰在草原,犹如雄鹰展翅在蓝天,犹如猛虎呼啸在山林。

青春是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年代,多少希望的种子都要在春天播种,多少美丽的梦想都要在青春实现。用理想和信念编织花环,用希望和勇气构筑理想的大厦。如果在青春不种下希望的种子,那么悔恨便伴随你有生之年的时时刻刻。

现在的我们,童年的天真烂漫早已一去不复返,青春期的我们,不免会对人生有了许多思考,思考后总不免有些迷茫,从而找不准前进的方向,而此时我们正需要的是信仰,信仰是什么?信仰是开在墙角的一朵花,虽不显眼,但弥漫的芳香却能沁人心脾;信仰是行驶在海洋上的一挂帆,虽然渺小,却能乘长风破万里浪;信仰是燃烧在黑暗中的一根蜡烛,虽然微弱却能驱散夜的阴霾。信仰,是一种精神,是一样坚信的事物,也是每个人的精神寄托。所谓信仰,就是将自己最信任的东西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信仰是我的心灵我的灵魂所需要的,而不是我的远见卓识所需要的。并不是我的抽象的头脑必须得到拯救,而是我的具有情感的、似乎有血有肉的灵魂必须得到拯救。”没有信仰或失去信仰的恩不是停留在动物状态而是还不如动物,因为动物多少还有灵性。信仰,它从文化意义上表征着人类对终极的关怀,它从永恒意义上表征着人类未来精神的绵延,它从生命的意义上表征着人类确只有限而对无限的追求。信仰是一种无限的追求,一种永恒的使命,这种向往无限的本性,体现在一种精神之中。

信仰!因为有了你,在生命的鸿沟前,我们不再退却;因为有了你,在坠落的边缘,我们始终有挣扎的力量;因为有了你,在充满荆棘的坎坷路上,我们的心头始终有胜利殿堂阳光的照耀;因为有了你,在失败的低谷,我们给自己再来一次的机会。

如果没有你,珠穆琅玛峰上不会有人类的足迹;如果没有你,西藏高原不会有长年驻守的绿色身影;如果没有你,人类队伍将犹如钝头的箭。真的不敢想象,没有你的世界,会多么寂静无声,多么枯燥乏味。我们不需要你满脑的智慧,满身的经验以及深遂理智的眼光,只需要用你的热情、无畏与干劲起航我们的帆船;只需要你的坚毅韧性,向暴风、海浪挑战,直到把它们打败。

让信仰与青春为伴,奋力前行!

各为什么我们仍需要坚定信仰

信仰,是一种灵魂式的爱、关爱,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情绪。信仰同时是你价值的所在。信仰是人们对生活所持的某些长期的和必须加以捍卫的根本信念。

它决非不食人间烟火的没有现实生命力的东西,而是存在于人民的生活实践中,存在于民族前行的步伐里。古人千百年来的生活智慧、文脉基因是我们的信仰,今人在开拓实践中得到的正确的、规律性的价值认知也是信仰。在这个意义

上说,信仰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不断建构、不断完善的生命体,惟此才能为我们的前行不断指引正确之路。

人类在欲知和未知、在有限和无限之间的鸿沟,与他们的祖先相比,缩小的幅度可能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在这道鸿沟里,既生出希望,也生出恐惧,这就给信仰留出了地盘。人类永远需要信仰,要依靠信仰尽力拉近有限和无限的距离。

人,就应该有价值,有目标有信仰地活着。倘若人的一生活得盲目,无目的,无追求,无信仰,只是没有灵魂的空壳,活得空虚且没意义。

只有怀抱信仰,才能让我们坚持活在当下。当我们深陷困境苦难时,信仰是让我们坚持下去的力量,它可以指引我们通往光明。

信仰会增加团体的凝聚力,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体必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团体的每个成员都有着共同的目的,或者共同的爱好,或者共同的信念;信仰给人的,绝对不仅是精神层面的抚慰,更会间接的带给有信仰的人动力。当失败的时候,信仰给人的,是不服输,不气馁的告诫;当成功的时候,信仰教导人的,是不能忘本,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时也是对自己成功经验的总结;当失忆的时候,信仰会给人以信心重拾失去的一切。。。

如果缺少了那些有信仰的人,历史还会不会如此生动? 不同的时代,人们的信仰是不同的。

古代朝代的更迭,是有志之士们看到帝王昏庸以至天下苍生深陷水深火热中,他们怀抱着拯救百姓建立美好王朝的信仰推翻暴政建立他们自己的王朝。

当近代的中国陷入水深火热之时,无数热血青年,为了爱国信仰,放弃了锦衣玉食的安逸生活,浴血奋战于御敌的沙场;为了建立美好新中国的信仰他们放弃了功名利禄,默默无闻于辉煌后的平凡。为什么家境殷实的青年要走进山林建立革命武装?为什么回头就是生路,英雄们却毅然迈向死地?他们的人生之所以无怨无悔,是因为他们有信仰。

苏东剧变首先是由于信仰的崩溃。当一个党失去了为之奋斗的正确目标,当人们对自己几十年来所做的一切失去了思想和道德依托,当人们对自己正在从事的事业失去了起码的信心,这是一个党精神衰败的前兆。

“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澎湃着心中的火焰,燃烧无尽的力量。”——— 如果不懂得信仰两个字的分量,我们也许永远不能和这些高尚的灵魂进行跨越时空 的对话。

和平时期,我们更需要信仰。今天,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思想多样、利益多元、人们面临种种诱惑的时候,我们不能不谈信仰!如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和爱心,恰恰都超出了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涉及大我、超验和永恒,因此它们最强大的保障,乃是超越于狭隘理智的信仰!

当今社会,让人触目惊心的“毒馒头”、“黑校车”、“虐童事件”等骇人听闻的社会负面新闻出现,就连“扶老奶奶过马路”也染上了贬义色彩。究其成因,就我个人观点,很大部分原因应是当今社会一些利欲熏心的人缺乏信仰,道德沦丧,心里,眼中只有金钱,完全失了良心。大量黑暗的社会民生新闻,令国民身心健康备受威胁,正是这些没有信仰的,道德低下的人所导致的。

物质主义的泛滥,拜物时代的到来,加快了信仰在人们心中的缺席,以至于你现在同某个人谈论信仰时,他很可能以一种只有在注视恐龙和白痴时才会有的目光注视你。没有信仰成了神经正常的标志,不言信仰成了社会发展的常态。而有信仰则被当作某种精神上的疾病,追求信仰的人则被视?是社会的落伍者。用一句时髦的话说,我们现在处于“后信仰时代”。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信仰是人生所必需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 若想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信仰必不可缺。信仰和信念是一个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如果这个精神支柱坍塌了,就会党将不党,国将不国,社会就失去了思想的支撑和精神的维系,民心就会呈现一片松散和混乱。因此只有心中拥有信仰,心底才有有力量,内心才会对某些反信仰的东西有所畏惧,才不会因心中没有约束自己的戒律,胡作非为,毫无原则。人一旦在信仰的战场缴械,就难免平庸堕落。信仰之灯需常擦拭,信仰问题当常自省。信仰的超越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信仰的精神状态,却决定着文明的兴衰、民族的浮沉。

但现今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就是社会风气的日益下降和道德水平的下降,现代教育几乎摒弃了孔孟老庄等传统国学理论,甚至鲁迅大师的文章也要被“革新”了,这无疑是一种悲哀,古代中国奉行的国学文化中,囊括了包括为人处事,礼仪道德,军事兵法,医学风水等众多精粹,也是华夏5000年来代代传承的,可如今却被现代人抛弃,也许这也是一种文明的倒退吧。华夏文明古国,曾令蛮夷

闻风丧胆的大国却不在了,很难不让人归咎与信仰的缺失。这个时代,仍然需要信仰。

现代社会需要信仰,因为我们需要一个和谐的社会!这个时代需要信仰,因为我们需要一个道德的标尺!

沧海会变桑田,只有信仰,永葆年轻。

如果缺少了那些有信仰的人,历史还会不会如此生动?

90多年前,一位长袍黑须的北大教授,每月薪水240块大洋,住着四合院,客厅里还装有一部手摇式电话„„这位薪资和社会地位都很高的教授,放弃安逸的生活,为了“庶民”的幸福,奔走传播他心中神圣的主义,直到走到绞刑架前。

人们都知道,这位北大教授就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他让中国人知道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也以“壮烈的牺牲”让一代代共产党人把对信仰的追求融化于生命之中。

共产党人的可贵,不仅仅在于有科学的信仰,更在于他们信仰的忠贞和坚定。“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 90年来,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人,为了生命中的信仰,或者奉献青春,或者毁家纾难,或者慷慨赴死。如果没有了这些为信仰而生的人,历史将是乏味的时间碎片的堆积。

穿行于90年的红色记忆,令人着迷之处在于,可以随时与一个个高尚的灵魂相遇。这90年里,中华民族所涌现的伟人和英雄要远远超过任何一个时段,他们身上散发出的精神光芒足以辉映历史的星空。人们总想找到通往他们高尚心灵的通道:为什么家境殷实的青年要走进山林建立革命武装?为什么回头就是生路,英雄们却毅然迈向死地?“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澎湃着心中的火焰,燃烧

无尽的力量。”——— 如果不懂得信仰两个字的分量,我们也许永远不能和这些高尚的灵魂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信仰关乎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共产党人的信仰,不同于一般的信仰,我们信仰的马克思主义,有着超越平凡的力量。南昌起义前,蒋介石给贺龙送来500万光洋,外加武汉卫戍司令的头衔,贺龙不为所动,脱下皮鞋穿草鞋率部开赴南昌。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出身大地主家庭,家里有“鸦飞不过的田产”,而他的理想居然是“耕者有其田”,他将分到自己名下的田契全部烧毁,并宣布:“日后自耕自食,不必再交租谷。”对于有理想的共产党人而言,到手的官位与金钱,尚且弃之如敝屣,又怎可能将“飞黄腾达”当做人生抱负?那些能把名字镌刻在历史史册的人,是因为把坚定的信仰镌刻于内心。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当今天的共产党人仰望历史的星空,有没有感受到伟大信仰的感召力量?当今天的共产党人,与那些高尚的灵魂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有没有去追问自己的信仰是否依然坚定?回望历史,从来不是为了收获感动,而在于思考当下。当我们抱怨生活庸常、人生庸碌的时候,有没有反思自己是不是有超凡脱俗的信仰;当我们为升迁、收入等问题苦恼,因为回报少于付出感到心理不平衡时,有没有想到长眠于地下的无名烈士,这些为了民族、人民牺牲的人,连名字都不曾留下。“在信仰的战场上,永远保持冲锋的姿态”——— 这是人们对新时期共产党员方永刚的评价,也应当是今天每一个共产党人的选择。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但对信仰的追求却一脉相承。与先辈相比,今天已经没有了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抉择,但在信仰的战场上,我们面临的考验一点也不比先辈们少。今天,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思想多样、利益多元,面临种种诱惑,有些党员在信仰上不那么坚定、纯粹了,有的求神信佛,有的拜物拜金。人一旦在信仰的战场缴械,就难免平庸堕落。信仰之灯需常擦拭,信仰问题当常自省。只有这样,才能使党性更纯洁、心灵更明净。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是世界政治舞台的奇

迹。奇迹是什么?奇迹是信仰最宠爱的孩子。风雨兼程90年,这个政党从一开始确立的信仰从未改变。

沧海可变桑田,信仰永远年轻!

位同事

=窗体顶端

发布日期: 2014-03-02 发布:

这正是为何我们需要信仰的原因所在。而我所希望的是,看到越来越多的当代人,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在追寻幸福的过程中,能勇敢地重新自己的精神世界,承受剖析内心的痛苦,找回自己的理想信仰。我们所追求的不是信仰本身,每个人的信仰是自由的,我们所追求的是勇敢地追求信仰、审视内心,并捍卫自己所坚信的一切的这种精神。我们需要,这个时代也需要。这不是关于社会科学或哲学的深奥问题,而是冷静得每个人都应该去思考的,尤其是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尤其重要。

一、什么是信仰

信仰,是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

信仰是人们对生活所持的某些长期的和必须加以捍卫的根本信念。不管科学技术发展到何等程度,人的有限性是不会改变的,虽然我们知道的比2000年前的人们多得多,随着知识的增加,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获得了进展,但一些新的困惑又会产生,而在有些问题上,比如在死亡所引起的恐惧这一人生终极问题上,则几乎没有取得进展。人类在欲知和未知、在有限和无限之间的鸿沟,与他们的祖先相比,缩小的幅度可能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在这道鸿沟里,既生出希望,也生出恐惧,这就给信仰留出了地盘。人类永远需要信仰,要依靠信仰尽力拉近有限和无限的距离。

大家都知道,道德生活是伴随人类发展始终的社会现象,而信仰是支撑道德生活的基石,是人类生存须臾不可分离的基本生存条件,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类

道德实践的范围、层次和方式。关于信仰对道德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信仰不但赋予道德以自律的本性和意义,而且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道德选择的坐标。二是信仰不但可以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而且可以塑造人们的道德人格。三是信仰不但是道德行为的动力,而且是人生路上的“指向灯”。

关于信仰,很多中外名人都有论述。美国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俄国契诃夫说过:“我觉得人都应有信仰,或者都应当去追求信仰,不然,他的生活就空洞了。”法国卢梭也说过:“没有信仰,就没有真正的美德”。信仰会使人心胸坦荡,信仰会使人生更有意义,信仰会使世界充满爱的温暖。我们需要信仰。信仰是一种产生于每个人内心的一种对于完美的追崇和向往,它是一种信念,一种追求,我们有了信仰,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我们要使自己更加完美,更加接近于心目中的那个被当作信仰的影子。

二、历史上的信仰

从人类的发展史来讲,不同的时代所信仰的几乎都是相同的——神。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著作《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研究表明:人类从石器时代开始,无论地域的差异,都进入了一个崇拜信仰的时期。然而,到了今天,即使耶稣基督遍行全球,即使无数寺庙烧香拜佛,为何我们的生活依然无所适从?为何我们的精神世界依然空虚?为何我们的信仰反倒难以支撑呢?自从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急剧改变的时期。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多项技术的突破,包括核能、人工智能、航天科学、基因工程、信息革命、新农业等等,带来的世界影响很大程度是“破坏性”的,并且这种影响持续到今天,我们依然感受到,如贫富差距悬殊、生态环境被破坏、种族关系、性别关系的问题等。

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信仰出现了动摇。我们仿佛将科技当作唯一的信仰了。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毅,在论文《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乐观与踌躇》中写道:“至于造成这一情况和原因,他还是一如既往地把它们归结为‘技术变化’和‘社会变化’之间的时间滞差,也就是说是因为受制于传统的人类总不能及时地变革社会以适应技术变化事来的新环境的缘故”。这种的论断并非空穴来风。撇开所谓的“社会变化”不讲,用简单的话来说,这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灌水的猪肉,加“膨大剂”的西瓜、三聚氰胺的奶粉;还有“豆腐渣”工程;还

有见死不救、救人被讹。这都是因为信仰的流失。在对金钱财富、名声荣誉的疯狂崇拜和追求下。人们忽视了精神世界的填补,道德的沦丧和人文核心价值的崩塌让人们信仰的夜空失去了指路的光芒。

历史在告诫着当代的人们:无论我们是谁,无论我们从事什么样的事业,从全人类的角度来讲,都需要我们站在新的角度看待这些问题,为了这个社会,为了人类的进步,为了时代的发展,我们需要去重塑我们的信仰。

三、我们的信仰 的确,宗教至今仍然是占据着信仰的一大部分。然而,信仰就仅仅局限于这些吗?不是的,信仰可以是任何东西。

当近代的中国陷入水深火热之时,无数热血青年,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信仰,放弃了锦衣玉食的安逸生活,浴血奋战于御敌的沙场;为了信仰,他们放弃了功名利禄,默默无闻于辉煌后的平凡。他们的人生之所以无怨无悔,是因为他们有信仰。

被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赞为“全球公民典范”的曼德拉,靠争取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和黑人自由的信仰支撑着。为此,他蹲守了27年的监狱,他的意志从未泯灭,他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生活艰难,他始终把人民的自由置于至上,他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最终,曼德拉和他的国家胜利了。

可见,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人同的人信仰可以不同,在当今多元的文化下,信仰的含义可以很广很广。例如:可以是“爱”,就像慈善家们四处留下援助和关爱;可以是“真理”,就像学者们辛勤地探讨钻研;可以是“伟大”,就像是运动员们不断地拼搏竞争;甚至可以是“音乐”、“舞蹈”、“文字”,就像钢琴家、舞蹈家和诗人。一句话,一样现实存在的物品都可以成为信仰。信仰因人而异,不同的思考方式和看待事物的方式决定了信仰的不同。而信仰,又能让人得到物质无法比拟的升华,在困顿中有所慰藉而继续前行,在疲倦中有所依靠而稍作休憩。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信仰是人生所必需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著名学者余秋雨在《北大授课:中华文化之四十七讲》中指出:“当代人富了,不知如何在精神价值上获得安顿;穷了,不知如何在精神价值上自我勉励。遇到了冲突,不知在精神价值上获得排解;遇到了大难,不知如何在精神价值上获得升华。伤害了别人,不知如何在精神价值上做出

自责;做错了大事,不知如何在精神价值上铭刻羞耻”。如此一来,内心的贫困随着对财富的追逐而变得愈发严重,“幸福”也成了遥不可及的空想。

归结起来,我觉得是信仰上的无所适从,让当代人的远离了“幸福”。哈佛大学教授泰勒·本-沙哈尔在畅销书《幸福的方法》中写到,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今天,科学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科学甚至成为了现代世界的新信仰”。于是,人们受到“物质至上”的观念的影响,即使思想开始萌芽,开始定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却也都走错了方向。“学生想的是怎样才能从学校里获得更多日后可以赚大钱的知识;选择工作时,人们的重点只是放在钱的多少以及升职的可能性上面”。于是,没有了精神上强有力的支撑,许多人生的目标方向也都随之而难以找到。工作、生活、婚姻、社交上的种种烦恼,让当代人的压力指数不断上升。我们所能看到的就是无数轻生的生命香消玉殒。

这种错误也在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这对于年轻的一代并不是什么幸运的事,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他们也要跟着变。他们正处于成长的时期,相比于以往经历青春的人们来说,他们所处于的特殊时代和特殊位置,决定了他们内心的矛盾更加突出,内心的迷惘更加突出,精神世界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空白。许多关于生命最初的想象和质问,关于生活、人生、未来的思考,从不会在课堂上传授,我们也没有学过,自然而然也便忽视了这重要的部分。而大人们的教育,也多多少少剥夺了我们对精神世界的顾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本来他们也可以在学习中获得幸福,但盲目的知识不断地压在我们的肩上,他们变得对过去后悔,对现在迷茫,对未来担忧。于是,长大之后,他们来到竞争残酷的社会,工作、结婚、生孩子,那些曾经我们有机会去质问的问题也开始出现在心上。他们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慢慢地,他们也变成了像现在的人们那样,迷失茫然。

因此,为了“最终的目标”——幸福,当代人是时候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选择一条新的道路,选择能倚之为力量的信仰。而年轻的一代,更应该找到方向,找到目标,找到信仰。

四、寻找信仰

信仰来源于热爱。我们在选择未来所要走的道路时,选择职业时,应该注重是自己内心的愉悦感,而不是报酬。这对于我们在大学选修专业,毕业后找工作

以及组建家庭,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我们所热爱的事情,需要我们独自去发掘。《因为痛,所以叫青春》中将我们比作水族馆中的鱼,成人之后,我们便要脱离温暖和安逸,面对生活的现实。“独自站在人生路口的你”,需要去找寻方向,没有人会帮助你。而自我反省的过程,往往是痛苦的。脱离过去的束缚,摆脱固有的思考方式,需要很大的决心,然而一旦能改变自己,你所开启的就是一片新的精神天地。信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现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下,要放慢脚步,学会自省继而继续前行。倾听内心的声音,通过阅读和旅行拓宽视野,然后要进行长时间的思考,不断发掘内心潜藏的关于世界的疑问,慢慢地,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找到信仰,树立目标,勇敢地追求。“别担心!只要相信自己,继续努力,用力长大成为自己所期盼的样子,一切都会很好的。”信仰在这个过程中会给予你力量,会有无限的“正能量”从你的心中释放。

当然,痛苦是必需的。我们不可能都脱离痛苦而单纯地只享受幸福。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是敏感的,因而当我们开始自问时,总会触动到一些痛处,但有阴影的地方意味着也有光芒。

信仰能够让我们每个人心中充满理想信念,努力工作艰苦奋斗,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信仰能让一个民族安定团结、自强不息,走上伟大复兴之路;信仰能让一个国家和谐稳定、繁荣昌盛,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当前,迅速发展的中国正在加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需要信仰为我们指路。

五、结语

无论是重新审视历史文明,对人类发展展现有责任感的担忧,还是从个人的发展出发,为未来的“幸福”而考虑,理想信仰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今天这个时代。我坚信,只要我们都开始思考,开始倾听内心你的声音,开始发掘自己所热爱的,我们就都能找到自己的理想信仰,就能改变过去的自我,找到面对残酷生活现实的精神支柱,通向内心的安宁和幸福。

人生价值。们让我们共同携手,共同坚持信仰,守望信仰、收获信仰。

记湖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院长何红生 ——记湖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院长何红生

2015-04-02 | 作者: 王琼杰 | 来源: 中国矿业报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大地为鉴,青山作证。他作为从最基层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地质专家,30年来始终与钻机共舞,与探索共行,经历了地质工作各个岗位的锤炼和洗礼;他作为专家型领导,从未离开过专业技术工作,担纲的若干个国家级及省级大项目均取得优异成绩,其中一项还获得了2013全国十大找矿成果奖。

他,就是中国“最美地质队员”候选人之一,湖南省“最美地质队员”、湖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院长何红生。

咬定地质不放松

“无湘不成军”。“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的湘军精神是激励湖南人自强不息、敢为天下先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地地道道的湖南人,在何红生身上充分诠释了现实版的湘军精神。

熟悉何红生的人都知道,他生活朴素,不讲究吃不讲究喝,甚至衣着也很随意;不游山玩水,甚至一家人一起外出旅游都不曾有过。而他最爱的就是最苦最累的地质事业,一干就是大半辈子。

地质勘探是一个艰辛的行业,煤炭地质更因要下矿井而更脏、更累、更险,工作中需要大量的野外工作基础,风餐露宿、日晒雨淋便是家常便饭,但何红生对这些却情有独钟。上大学时,地质专业就是他的第一志愿,后来许多同学、同行退却了,但他却在学习和实践中越发热爱地质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地质行业进入低谷,许多同行都转入了其他产业,而他却始终坚守地质不动摇,一方面转入工程地质市场,拓宽地质工作领域;另一方面仍从事矿产地质工作。

对工作,何红生更是“舍得死”,废寝忘食,一丝不苟,他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深夜,更曾因赶报项目连续3天没有合眼。尤其是他吃苦耐劳、求真务实的敬业精神在业内更是有口皆碑,是出了名的“工作狂”。1986年在浆江勘探区填图时,为了追索主干断层金盘仑断层向南延伸情况,他一个人清早出发,钻深山、翻峻岭,行程几十公里,到住宿地利民煤矿时天早已黑了。自参加工作以来,何红生下过几千次煤矿,由于湖南煤矿规模小、不正规,他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平时收集地质资料时,有些小煤矿巷道高度只有五六十厘米,同事们都退缩了,但他为了取全取准第一手资料,从不言放弃。1992年,在他担任国家级一类地勘项目金竹山详查项目负责人时,他带队去金竹山煤矿托山工区井下收集地质资料的过程中,身高1.75米的他艰难地爬进窄窄的巷道,突然“轰”地一声巨响,一大块岩石砸下来,就落在他身旁几厘米处,随后大量小石块、沙土“砰砰砰”像冰雹一样砸向他,好在他戴了安全帽,只是手、胳膊和腿受了点轻伤,从而躲过了一劫。

去野外时,何红生总是多看、多跑,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天寒酷暑,该看的工程及地质点,他绝对不会放过;对于井下调查及观察,他认真负责,绝不走过场。在担任院长后,对于院相关的重大地质问题他也总是深入野外、深入矿井调研指导。

何红生常说:“地质工作是一个实践性学科,离开了野外调查,怕苦怕累,那是不可能解决实质性问题的。”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工作质量是地质找矿的关键。何红生深知质量对项目成果乃至单位信誉的重要性。他在严把立项关,从源头上保证项目的方向性和准确性的同时,加强找矿过程中的质量管控,制定了《院技术质量管理办法》、《地质

勘查项目负责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夯实管理基础,积极推行“把项目质量列为各级重要刚性考核指标”以及“三审三校”等举措,将技术质量奖罚办法贯穿于地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全院地勘项目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他有一句口头禅:“及格就是不及格。”正是在这一严格要求下,2012年以来,该院所有技术成果都在优良以上,消灭了及格档次。其中,《攸县兰村矿区深部煤炭详查报告》评分达到95分,是湖南省历年来报告评分最高的项目。主审专家说:“这是一个团队编出来的优秀报告,是近几年来质量最高的一个报告。”2012年,该院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为“地质调查质量管理优秀单位”,也是当年湖南省惟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单位;2013年荣获“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先进集体”。2014年5月,在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召开的全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推进会上,何红生应邀出席并作了题为《坚持质量至上促进找矿突破》的典型经验发言。当时湖南省国土资源厅领导在会上这样评价:“他是全省地勘单位一把手亲自扎扎实实抓地质工作的典型,因此他们院才取得了如此丰硕和高质量的找矿成果。”

长年高负荷的工作侵蚀着他原本强健的身体,有好几次他从外地出差回来,都感觉胸闷得喘不过气来。经检查,他的胃、肝、肾、脊椎都有一些疾病。医生告诫他要多休息,要好好疗养,但是他总惦记着院里的工作,依然坚守在岗位上。一些职工曾私下感慨:“院长也年过半百,这样忘我工作,还真佩服,但有时真的不理解他到底为了什么。”而何红生曾这样说道:“只要上一天班,我就要把我的工作做好!尤其是作为院长,这是大家对我的信任,这是我的责任,我不能辜负大家!”

勇于创新破难题

何红生不仅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理论水平深厚,在行业内“霸得蛮”,为湖南省知名地质专家。这一切得益于他孜孜不倦的学习和钻研。

参加工作以来,他从未间断过学习,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爱学习、肯钻研的地质专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矿产勘查步入低谷,他系统学习了水工环专业相关理论,拓展强化了自己在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领域的知识面。本世纪初,他又系统学习了矿山设计、安全评价、地环评价等方面的知识。近几年来,他又积极学习煤层气、页岩气、生物气、地温能、干热岩等

新能源专业知识,走在了湖南省新能源领域学术研究及勘查的最前沿,构筑了他比较深厚全面的理论基础。

正是由于其勤奋好学,何红生的思维总是走在常人前面,遇到问题也总能举一反三,迎刃而解。在他主持“冷水江市金竹山矿区深部煤矿详查”项目(该项目后获省、部二等奖)时遇到一个难点,就是煤层多,对比困难,浅部曾提交的几个勘查报告对比都不一致。何红生通过对地表剖面的观测素描、钻孔岩性柱状的观察对比、井下资料的实际观测、煤质化验数据的分析,从宏观、微观特征综合分析研究,最后理顺了区内各煤层对比方案。他主持“攸县黄兰矿区煤炭详查”项目时,同样由于含煤地层沉积厚度大、煤层多、对比特征不明显,致使多家单位曾先后在此工作中悬而未决,影响了该矿区找煤的突破。何红生通过认真研究分析,带领他的团队抓住近几年该院对该矿区全面勘查的机会,下矿井、对岩芯,采用宏观标志层、显微镜下特征、测井曲线、生物化石、岩性旋回法等综合对比方法,形成了系统的对比方案,最终解决了对比难题。

2014年9月,由何红生主持的湖南省黄兰矿区煤炭整装勘查已完成,提交煤炭资源量3.4亿吨,成为湖南省惟一完成的煤炭整装勘查区。其中,《攸县兰村矿区深部煤炭详查报告》提交资源量1.7亿吨,为湖南省30年来仅有的煤炭资源量达大型规模的重大成果,获评2013中国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也是全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地勘项目,创造了南方缺煤省份深部找大矿的历史性突破。

实践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能够在“缺煤少气”的湖南发现3.4亿吨大煤田,且“十二五”以来主持共探获煤炭资源量6.8亿吨,这在整个南方地区都极为罕见。究其原因,何红生多年形成的系统的找煤理论体系及经验功不可没。他提出“勘查是硬品牌、科研是软品牌、两个品牌一起抓”的理念,紧密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和产业发展动态来开展科研工作。2012年以来,该院共成功申报部、省、厅、局各类科研项目30多个,另外预编科研项目立项材料上百份及初步立项题目上百个。他主要参与的2012年1月完成的部科研项目“湖南省煤炭资源潜力评价”项目获湖南省政府“十一五”地质勘查优秀成果奖。该科研项目成果预测了湖南省埋深1500米以浅潜在煤炭

资源总量620351万吨,摸清了湖南省煤炭资源家底,对煤炭资源潜力进行了科学预测和综合评价,为煤炭资源勘查近期、中长期部署和合理开发提供了依据。

在立项选区论证中,何红生多次提出“立好项目,立大项目”的观点,形成了系统的找煤理论体系:一是重要煤系是找煤的重点方向;二是应加强聚煤规律的研究,重点加强在各含煤地层聚煤中心及周边等赋煤条件好的地区、老矿区周边及中深部地区找煤;三是聚煤中心及周边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浅部断层破坏,但深部有可能保存较好的煤层,一种是浅部煤层不发育,但中深部极有可能找到很好的煤层。这些观点的运用,从根本上改变和保证了该院选好立项靶区的方向性,促进了找矿成果突破。

在找煤过程中,何红生系统研究了“红层下、老地层下、构造下”的“三下”找煤理论。在他的带领下,该院在充分收集、分析、利用前人地质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先进实用的地质理论及方法,“三下”找煤成绩突出。其中,“十二五”以来,主持承担的“永兴县永红矿区深部煤炭普查”在红层下探获煤炭资源量2791万吨;“永兴县柏林区段煤炭普查”在老地层下探获煤炭资源量745万吨;“涟源市渣渡矿区东段煤炭预查”在构造下探获煤炭资源量8000万吨等。

“十二五”期间,他率领他的团队,在投入资金仅占湖南省同期投入10%的情况下,取得的找煤成果占全省50%以上。

“气化湖南”勇当先

近年来,煤层气、页岩气勘查异军突起,这对何红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没有放过这个转型发展的好机会。2012年以来,他以院气体矿产勘查研究所为依托,打造专业技术团队,亲自担任学科带头人,加大了对页岩气、煤层气、生物气等新能源的勘查开发力度,在煤层气、页岩气研究及勘查方面实现了全省“多项第一”,为“气化湖南”战略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他与华电湖南页岩气公司等多家大型企业建立煤层气、页岩气勘查开发合作关系,凭借强大的专业优势为湖南省煤层气、页岩气科研、勘查、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有效推动了湖南页岩气、煤层气产业的发展。

2012年,他主持完成的“湖南省古生界页岩气成藏条件与资源评价”,为湖南省第一个页岩气科研项目,经湖南省科技厅组织审查,知名油气专家康玉柱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部分内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3年,他主持完成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湖南省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项目,成果审查时被评为同批次全国18个气体矿产项目成果中惟一优秀报告。2014年,他主持完成的《新建铁路怀化至邵阳至衡阳铁路雪峰山地区隧道页岩气专项测试分析与评价报告》和《新建黔江至张家界至常德铁路隧道页岩气专项测试分析与评价报告》,是全国首次将页岩气作为有害气体列入铁路隧道勘查设计施工中的报告。2014年6月,由该院承担完成的湖南省第一口页岩气预探井——“慈页1井”,在湘西北地区成功探获页岩气,解析气点火成功。这一重大发现对全面评价我国中下扬子地区页岩气的资源前景及推动湖南省页岩气资源勘查开发利用都具有里程碑意义。最近,他又完成了国家科技部课题“促进我国页岩气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被科技部验收评价为“全国同类课题研究中水平最好最高的一个项目”。

“慈页1井”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在湖南地区部署的第一口页岩气预探井,属于国家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计划项目中的“南方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工作项目,目的层段为全国尚未获得页岩气突破的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属“新区新层系”,勘查和探索意义较大。何红生十分重视该项目,从项目招投标开始就亲自带队,铆足了劲要一举拿下。为确保成功中标,何红生全程参与项目标书制作及设计编写工作。中标后,为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他又迅速成立了项目指挥部,同时亲自担任指挥长。该项目得到了中国地调局油气中心领导的高度重视,整个项目过程中,油气中心多次派技术人员进行野外踏勘,认真组织井位论证,邀请专家进行设计评审工作,同时积极安排技术人员及实验人员在现场驻井开展工作,并联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完成了现场岩芯的相关研究。该井的成功实施,推动了湖南中标的5个区块页岩气探井的全面实施,大大加快了湖南省页岩气勘查开发的步伐。该项目在2015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得到了部局领导的高度肯定,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列为全国2014年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的四大成果之一。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年来,何红生先后荣获湖南省“十一五”

地质调查优秀成果奖一项,2013全国十大找矿成果奖,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获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2篇,省级学会一等奖1篇。其取得的找矿成果、技术质量及管理经验先后被湖南卫视新闻联播、湖南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重点报道,“湘煤勘”这个品牌在业内也引起广泛关注和高度肯定。

牛志刚生于1963年,现任河南省煤炭地质勘察研究总院院长、总工程师,工程硕士、教授级高工。他从事地质工作31年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勤勉工作,书写着自己无悔的青春,演绎着美好的闪光年华。

朴实无华,没有宝石绚丽的光彩;燃烧自己,为社会奉献着光和热。初见牛志刚,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跟“太阳石”一样敬业朴实。所以,当他在河南省“最美地质队员”评选中,荣登光荣榜,成为河南省的“最美地质队员”时,记者一点也不感到奇怪。

牛志刚生于1963年,现任河南省煤炭地质勘察研究总院院长、总工程师,工程硕士、教授级高工。他从事地质工作31年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勤勉工作,书写着自己无悔的青春,演绎着美好的闪光年华。

河南省直优秀共产党员银质奖章、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先进科技工作者和专业技术带头人、省地勘基金项目兼职监审专家、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专家组成员、注册监理工程师,煤炭行业二级总监理工程师、国土资源部油气督察员„„一系列荣誉和专业资格的获得,既是对牛志刚专业技术水平、业绩贡献的肯定,也是对其工作能力的认可。

爱岗敬业,塑造优秀品格

1984年7月,牛志刚怀着献身地质、开发矿业的崇高理想,走出中国矿大校门,融入了河南煤田地质事业。31年砥砺前行,他由一个普通的专业技术人员,逐步成长为研究所所长、院总工程师,再到担任河南省煤炭地质勘察研究总院院长,不管角色如何变换、环境如何变迁,他都时刻让自己深深扎根于大地,认真践行“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传统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四特别”精神,以不懈的追求和闪光的业绩去诠释煤田人的时代风貌。

牛志刚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抢抓机遇意识和统筹意识,大胆创新工作思路,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同时,他注重野外工作实践,狠抓成果质量管理,时刻关注每一个项目的进展和找矿发现。他经常到野外一线检查、指导工作,帮助技术员解决施工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

多年来,不论严寒酷暑,优劣的环境,他都任劳任怨,以端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高效的工作效率完成各项任务。在带队赴坦桑尼亚,对拥有的8个金属探矿权进行野外实地考察中,他起早贪黑,不顾烈日炎炎,身先士卒地奔走在野外。他认真细致尤其是不怕苦不怕累,甘愿住陋室、吃方便面的作风更是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地质勘查需要技术和理论的不断积累、研究和创新。牛志刚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在努力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坚持对地质勘查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使他增长了阅历,拓宽了知识面,拥有了丰富的业务工作经验。近年来,他挤出时间撰写了《抽水孔水跃值计算方法及其对稳定流法求参的影响》等十几篇论文并公开发表,编写的《河南省主要城市地质调查研究》一书,2007年9月经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所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建立的评价标准在国内均为首次提出,也是国内城市地质调查领域的第一部专著,属国内领先水平。

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加班加点是常事,节假日也很少有休息时间,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他以事业为重,一贯把自己的事、家庭的事放在第二位。家务事经常顾不上料理,就连妻子两次住院动手术,他都无暇照顾。

牛志刚曾说:“我选择煤田地质工作就意味着选择了艰苦和奉献,同时也和同行一样,选择了平凡和光荣。也许有人会觉得煤田人的工作和生活没有那么轰轰烈烈,但煤田人奉献的光热却在温暖着每一个人。”

厚积薄发,成就行家里手

地质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艰苦工作,要想成为专业上的行家里手,必须经过野外工作的历练,熟悉和掌握地勘工作的每个技术环节。1984年,牛志刚首先来到最为艰苦的地质队一线钻机和工区。针对项目实施中的技术难点,他虚心向老师傅请教,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应用专业的新理论、新技术。几年的地质野外工作经历,不仅迅速提升了他的专业技能,强化了地质理论,同时也真正让他理解了“激情创业,志在超越”的煤田精神内涵,更加坚定了他扎根煤田、奉献光热的信念。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勤奋、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他完成了一件件有行业影响力的地质科技成果,并被推选为“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专业技术带头人”,成为煤勘总院建院以来第一个晋升教授级高工的专业技术人员,得到了主管部门和资深专家的高度认可。

他主持和参与的地质科技成果,先后有67项分获省厅(局)级以上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其中省部级(含协会)奖达13项。他作为煤炭行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评价标准》、《煤炭地质工程监理规范》的起草人之一,多次参加了国家煤炭行业组织的编写、讨论、修订工作。他组织完成了河南新郑矿区大口径孔组抽水试验及数值法水量预算。这是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建局以来第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抽水试验工程,为赵家寨、王行庄两煤矿矿井建设及防治水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尤其是他主持开展的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太行山东南麓南段遥感水文地质研究”工作,主编的“太行山东南麓(南段)1∶20万遥感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报告”,填补了河南省利用遥感手段大面积开展水文地质调查研究的空白。

严谨求实,引领科技找矿

2004年6月,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任命牛志刚为煤炭地质勘察研究总院总工程师。作为一个人才、技术密集的勘查研究单位的技术主管,上任之初,曾有不少人怀疑水工专业毕业的他,是否有能力引领煤勘院这支高精尖的技术队伍?面对怀疑的目光和自己的短板,他没有退缩,而是变压力为动力,在利用一切机会学习研究地质、物探、煤层气、页岩气、内生矿产等专业知识的同时,把自己置身于项目和专业技术人员之中,亲自参与每个项目的选区和勘查方案的制订,并虚心向老专家、老师傅学习,经常深入项目施工现场研究技术难题。凭借执着和较强的专业协调能力及正确的工作方法,他很快便用出色的成绩证明了自己,并赢得了大家的高度信任。

针对该院的专业结构和技术现状,他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先后建立健全了技术岗位责任制等多项技术管理办法,充分激发了地质专业技术人员科

技创新意识,同时通过建设“省煤炭煤层气重点实验室”、高校及科研院所项目合作等方式,为地质勘查研究提供了支撑平台,为地质找矿的突破创造了良好环境。

在他的引领和精心组织下,河南省煤炭地质勘察研究总院在为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勘查部署及找矿新机制建立提供有力技术支撑的同时,屡屡承担完成国家和河南省重点找矿任务,取得了丰硕的找矿成果,赢得了一系列令人骄傲和自豪的荣誉。

2005年以来,牛志刚亲自组织选区与立项申请、实施省地勘基金项目25项,申请项目资金达3.5亿元,提交煤炭资源储量200多亿吨,为煤勘总院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组织实施的赵固一井、赵固二井、李粮店、薛湖、泉店、彰武-伦掌、龙宫等煤炭井田已建井或投产,核定年生产能力1500万吨以上,为河南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及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组织编制的《河南省煤炭、煤层气资源勘查工作总体部署方案》、《河南省地质找矿行动计划》、《河南省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河南省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河南省煤层气资源潜力评价》等项目,为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总体资源勘查部署及找矿新机制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他承担的科技攻关项目“煤层气DST试井技术开发研究”,攻克了在煤炭勘查阶段无法实施DST测试技术对储层评价的难题,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两项专利权。

2010年,河南省煤炭地质勘察研究总院被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确定为“河南省睢县西煤普查”项目的技术与施工牵头单位,该项目是河南省第一个大型煤炭整装勘查项目。项目任务繁重、管理难度大,作为总工程师的牛志刚,精心组织设计编制、设计优化、现场管理、野外验收,20余次赴现场协调解决项目施工中的技术难题,检查工程质量,有效保证了项目的有序实施和优质成果的提交。该项目被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专家组评为野外工作质量、地质成果质量“双优”项目,实现了豫东地区找煤工作的重大突破。整装后的“通柘煤田”,潜在煤炭资源量230亿吨,为目前河南省发现的最大煤田。该勘查成果受到了国土资源部、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的高度评价,并被中国地质学

会评为2014十大地质找矿成果,成为总院成立以来在地质找矿方面的一个神来之笔和最辉煌成果。

通过不懈的努力,牛志刚引领了煤勘总院的专业技术之路,影响了众多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不凡的工作成效为单位赢得了包括全国优秀地质找矿项目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地质找矿项目一等奖、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地质勘查基金找矿突出贡献单位、河南省“十五”期间优秀地质找矿项目一等奖等殊荣。

勇于担当,谋划和谐发展

2013年8月,牛志刚在河南省煤田地质局范围的“公选”中,以优异的成绩从11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上级组织任命为煤勘总院院长。面对新的岗位,他感受最多的是压力和责任。针对煤炭市场严重下滑、地勘市场极度萎缩的严峻形势,他多次组织10个分院的负责人、专业技术骨干进行座谈,调研、收集地勘市场发展信息,梳理影响和制约单位发展的难题,提出了“以转变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为中心,以体制、科技创新为动力,努力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工作目标。

为提升单位核心竞争力,他首先对单位各类资质进行了清理,对技术人员结构进行了合理配置,组织编制了资质升级目标。2013年8月以来,该院先后完成资质新设1项,资质升级4项,资质延续3项。该院资质种类的增加和水平的提升,为全院调整经济结构、打造一流专业品牌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继续发挥在河南省煤田地质系统找矿中的骨干和龙头作用,他与相关专业人员一起进行了近半年的选区研究,利用新的地层、构造控煤理论对省内煤田“探边摸底”,在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2013地勘基金项目招标中,该院顺利中标了3个项目,争取勘查资金4429万元,为找矿突破和经济稳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一院之长,他深知“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的管理方略。上任之初,他就布置和参与建章立制工作,先后制定和完善了《地质勘查项目地质技术质量管理体系及办法》、《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若干规定》、《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等规章制度,使单位技术管理、财务、安全等重要环节得到了进一步规范。

2014年,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地勘市场大幅下滑、地勘业发展持续低迷和地勘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业务承揽更加困难的情况下,该院通过努力,产值、社会创收、利润、职工收入等主要考核指标都名列前茅,实现了波动中的稳健快速发展。

面对新形势,牛志刚正以坚实的步伐、务实的工作作风,率领全院职工再创新业、再立新功。

下载在新时代我们更需要信仰(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新时代我们更需要信仰(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今天,我们更需要“雷锋”

    今天,我们更需要“雷锋” ——代表委员谈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杨胜群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孙正聿委员(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新时代更需要亮剑精神

    新时代更需要亮剑精神 —观《亮剑》有感 樊宗军 每当我观看《亮剑》时都禁不住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扪心自问,究竟是什么打动了我?为什么众多的抗日剧中唯独《亮剑》给了我这种......

    网站运营我们更需要耐心

    互联网上大大小小的网站多如牛毛,同一行业的竞争对手也是非常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个人站长做网站还有机会吗?是否还能从海量的网站中脱颖而出也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很多时候选择......

    新时代,铁路信仰范文合集

    信仰 什么是信仰?塞缪尔·厄尔曼先生曾说:信仰是个人奋斗的精神标本,高贵情操的良知堡垒。对于军人来说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一切听党的指挥”这就是军人的信仰;而对于中......

    企业文化需要信仰[精选]

    企业文化需要信仰 ——浅谈企业文化与执行力 苏醒 一、引子 在蒙古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敖包”(即蒙语“鄂博”的谐音)作为一种精神存在和一种图腾信仰,更是由来已久;更是蒂固......

    庆祝建党95周年演讲稿:我们需要信仰[合集5篇]

    庆祝建党95周年演讲稿:我们需要信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我叫xx,来自xx局,今年三月到团省委宣传部挂职。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我们需要信仰”。 《现代汉语词典》里说,......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卢新宁: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致辞卢新宁(2012年7月1日,北京大学) 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谢谢你们叫......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卢新宁2012年7月1日上午,北京大学中文系举行毕业典礼,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卢新宁作为北大中文系84届的大师姐,出席了典礼,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