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日本地震中感受国民教育
在日本地震中感受国民教育
师范学院
09汉语言文学 B0901 何晓溪 1312090108
在日本地震中感受国民教育
3月11日在日本发生了里氏9.0级特大地震,我们常说“多难兴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能在灾难中学到很多知识,积累很多经验;我想,在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并非只有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灾难才能兴邦,从他国的灾难中学习,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命题。
日本国民的秩序性,不是一朝一日养成的,而是社会长时间教育的结果。灾难面前,日本国民堪称“模范生”,世界为日本国民的有序和冷静感到惊讶。
其一,体现在其教育的历史发展中,现在是信息社会的教育。在这次灾难中,守秩序这一行为已经不仅仅存在于青少年一代的身上,而是在大部分日本国民的身上都有其体现。这说明教育的终身化与全民化理念已经成为日本国民教育的关键。教育也不再是青少年一代的专利,而是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比如国民秩序。一切都很特殊,他们却仍然排队,有条不紊。那么多人在灾后自觉排队打公共电话。在道路上没有发生交通阻塞,日本人坐在楼梯两侧,确保中间畅通。
其二,体现在其教育的功能方面,比较突出的是教育对个体的正向功能。教育对于促进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日本国民在灾难中自觉节省用电保障电力供应,几百人在广场避震,整个过程无一人抽烟,结束之后地上没有一片垃圾。这体现他们的意识已经社会化,已经不单纯的考虑到个人,而是从全社会的角度去看待这次灾难。意识虽然为个人所有,但它不是个体思维的产物,而是社会的产物,个体意识必须反映并符合社会的规范和要求。他们懂得其行为要符合群体或社会的要求认识到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防止个体行为偏离社会的轨道。总之,教育对于个体的思想意识和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再者就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亲历者描述地震发生时的情况,“东京的高楼就像是跳舞一样摇晃,但却并没有倒塌,甚至连玻璃都很少震落。”在距离震中最近的仙台,有中国记者赶赴现场报道,他们发现,市区未受海啸袭击的地方,不管是高楼,还是民宅,看起来都完好无损,甚至要努力寻找才能发现地震留下的痕迹。这体现教育对经济的正向功能。这次地震并没有对日本的经济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从这一方面可以说明日本在建筑构造中应用了较高的科学技术,从而说明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通过教育,人掌握了科学教育,为现实的劳动力;通过教育,科学技术以劳动者为载体进入了社会生产领域,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于是教育因此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最后体现教育对政治的正向功能,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大家都在互帮互助,甚至连黑帮组织都参与进来,非但没有趁火打劫,反而开放它的各处事务所作为庇护中心,为灾民提供食宿。商界也纷纷行动起来,打电话不要钱,手机电池有免费提供,手机充电处有免费供给。一切的一切,让你看到这个民族在大灾面前的空前团结,也看到了全民灾难教育的有效成果。教育通过传播科学真理,启迪人的思想意识,提高人的民主观念,从而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民主。
其三,体现在教育的目的方面。以其价值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为主,并体现其教育的目的的价值取向。价值性教育目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化观、世界观、社会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应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人格品行、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功用性教育目的是在教育实践中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它的根本就是要解决人在各种活动中的实际能力,发展和增强人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的有用性和功效性。地震发生时,《潇湘晨报》记者曹凌曦正在东京学习,他记录下了当时的亲身经历:老师命令学生立刻躲在桌子底下,她一直站立在学生正中间。当地震有所减轻,老师要求我们什么也不要拿,赶紧离开教学楼,她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并关掉。日本没有“范跑跑”,而是在中间守护着自己的学生,这说明教育者的正确的价值观、道义观和社会观。老师不顾自己的安全,而以学生的安全为主。日本之所以没有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日本对于国民平时的安全教育,他们能够在危险到来时,以其最快的速度找到安全的地方。
惨烈的日本大地震,没有幸灾乐祸,没有漠不关心,以全人类的名义,祈福日本,成为我们心灵中的共同关切。这不只是抽象的人道主义,这更是灾难面前的人类共鸣。
第二篇:读【在地震中重生】有感
读【在地震中重生】有感
我读了【在地震中重生】后,我感觉到了生命的价值。有些人在地震中重生,这是最大的价值,因为因为他们从地震中逃出来了。
一天,一场地震来临了,更何况是一个看守所。灾难来临的时候,因为监房建的格外 牢固。所以一小部分犯人被埋在了面,一大部分警察被买在了里面。
突然,犯人们从监房里逃出来,一名警察从废墟爬出来,手中握着枪,只穿着裤衩和背心,像一尊不屈的雕像。灾难没有让警察放弃职守,当他发现犯人从‘监房’逃出来时,立即朝天鸣枪,在枪的警告下,犯人挤成一块,不敢请举妄动。
第二次‘地震’似乎正在酝酿,犯人逐渐骚动起来。这时有个犯人站起来说;‘管教,我们要去救人。’瓦烁中不时传来呼救声,警察没有选择的余地,一跺脚,大声喊道;‘好,我同意,你们救人,但如果有人想乘机逃跑,一定会就地正法。’
话音刚落,一大群犯人就去救人。有一个犯人被砸换了膀胱,被尿憋得死去活来,一个犯人跑过去,用嘴吸出尿和血。
在这里不再有警察和犯人的区别,只有死人和活人,救人的任何需要救助的人、、、、、、多么感人的场面,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去感受爱吧。
第三篇:遥感在地震中的应用
遥感在地震中的应用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多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房屋倒塌、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长期以来,地震预报监测、灾害调查、灾情信息获取主要依靠实地勘测手段,其获取的数据精度和置信度虽然较高,但存在工作量大、效率低、费用高和信息不直观等缺点。遥感技术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实地勘测手段的缺点,并具有其他实地勘测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地震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遥感技术最早应用于地震始于国外,早在1906 年G.R.劳伦斯利用风筝成功拍摄美国旧金山8.3 级地震的震后灾情,标志着人类利用遥感技术记录地震灾害信息的开始。20 世纪60 年代以来,航空遥感在日本、美国、加拿大、印度、新西兰、泰国等国均被广泛地应用于地震灾害调查。由于早期航天遥感影像分辨率较低,其在地震中的应用局限性较大。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影像的日益普及和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网络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遥感技术在地震各阶段中的应用,本文将从地震发生不同阶段中,对遥感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
震前监测预报
地震预报是当今世界科学届的一大难题,由于地震的成因非常复杂且多样化,目前的技术手段还难以高效、准确地开展地震预报监测。目前,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地震预报研究还仅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集中在震区热异常探测研究。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地表温度异常早被人们察觉,历史上亦不乏记载,我国史料中就记载了许多强震前出现的热异常现象。我国1978 年的唐山大地震,其震前就出现了地表热异常,表现在气压高、多雨,地表下0.8m处地温与常年相比差异较大,震前3 天突然增温,其增温中心即为后来的震中区。研究表明,强震前在震中区较大范围内出现增温异常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增温异常不仅表现在气温上,还表现在地表温度和地表下浅层地温上。传统的震前热异常研究主要是利用全国台网实测的气温、浅层地温以及(中、深)层水温等数据对震中附近局部地区的地表及地下一定深度的热状况进行时空演变的分析。这种方法虽然也能较真实地反映局部地区热异常状况,但难以获取地震范围内大面积的温度动态演变资料。热红外遥感具有覆盖范围大、全天候动态监测、信息
丰富等特点,因而基于热红外遥感手段可快速获取震区大面积热异常影像,连续不间断监测则可得到震区热异常影像序列。
震后紧急救援、灾情监测及评估
地震往往具有极强的破坏性,从过去的地震实践来看,震后几小时到24 小时内是人员抢救的关键时段,这就要求我们有能力在震后几个小时内,即使在灾区通信及交通中断的情况下,也可快速获得极震区和高烈度区的震害信息,为震害快速评估及抢险救灾提供快速、准确的决策依据。现有的航天及航空遥感,包括CCD 摄像、航空目测、航空遥感、微波遥感等技术手段则恰恰可满足灾后救援需求,高时间分辨率卫星及众多静止卫星的日益普及使得遥感手段对于灾情过程的监测十分有效。灾情监测主要包括气象监测、山体滑坡监测及次生灾害监测,次生灾害监测则包括次生火灾、次生水体污染、次生地质灾害、次生堰塞湖监测,其对灾后救援及灾区的影响最大。在灾害应急阶段,灾害评估主要包括房屋倒损、房屋受损、交通受损、受灾人口等方面,其中又以交通受损评估最为关键。地震灾害通常导致通往灾区的道路严重受损,致使救援物资、设备和救援人员不能够及时赶往一线进行抗震救灾,同时也延缓了受灾民众的安全转移和撒离。目前,国产高分卫星系列高分一号、高分二号以及资源卫星系列资源三号、资源一号02C已经在地震灾害监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公众可以在遥感集市上查询相关影像数据并共同参与救援与监测。
在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县6.5级地震事件中,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紧急调动资源三号和高分一号等多颗高分辨率卫星对受灾区域进行连续观测。同时,相关部门开通了卫星数据应急共享通道,向社会各界共享受灾区域高分一号等多颗国产遥感卫星历史影像数据、最新影像以及最新判读解译成果图。判读解译成果图能客观、真实呈现受灾现状,精确定位地震造成的直接灾害与次生地质灾害,精确定位山体滑坡中断道路位置与山体滑坡阻断河流形成堰塞湖的位置,为国家搜救中心了解灾区灾情现状、疏通灾区中断道路以及消除堰塞湖等易造成次生灾害隐患区域提供参考信息。
图 1 滑坡体中断道路三维影像
图2 滑坡体导致堰塞湖三维影像
图3 红石岩村堰塞湖形成前影像图(2014年6月25日)
图4 红石岩村堰塞湖形成后卫星影像(2014年8月5日)
灾后重建
遥感技术手段可作为灾后重建科学规划的重要技术保障,对于强震区,其灾后重建进展情况监测及评估工作可借助遥感手段开展。同时遥感手段还可对灾后的生产生活情况监测评估,为决策者及管理者提供不可或缺的技术依据。基于遥感手段,还可获取震区基础地理数据,为灾后重建提供及时、可靠、适用的科技保障。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因而准确、高效地开展地震预报、监测、救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及现实意义。遥感技术具有获取信息快、信息量大、手段多、更新周期短,能多方位、全天候地动态监测等优势,为地震预测、地震灾害调查及损失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高科技手段。随着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多传感器遥感影像的普及与深入应用,遥感技术在地震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其综合应用不仅可从单一信息源分析向复合分析方向发展,还可从定性判断向定量分析方向发展。
第四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研感受
思于斯,行于斯,乐于斯,成于斯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研感受
10月15日(周二下午),我们教研组的连片教研终于完美落幕,静松以一个华丽的转身赢得了与会领导和老师的高度评价。我们整个团队也同样感受着这份幸福!谢谢静松,谢谢整个语文教研团队的努力!
《青鸟》中有这样一句话:个人以幸福,自己才更接近幸福。我真的体会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感受。从开始着手准备,到最后的展示,整整一个多星期,我和莉莉每天都陪伴着静松,从文本的解读、目标的确定到教学流程的设计,每天晚上都很晚回家,晚上熬到深夜,在QQ上交流这节课的设计。穆老师、庄老师、王主任每次试讲都跟着,讲完一起探讨,修改方案。一直到最后定稿,静松分别试讲三次,四次易稿,这个过程中,繁忙而又充实,劳累而又幸福!虽然最后的展示,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但让我们满足的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切实感受到自身的成长!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和智慧!
透过这堂“生本高效阅读课堂“的研究,我对“生本”和“高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不是单纯的浮在表面的理解,而是如何在课堂上加以实践的深入体会。确定了“为谁而教”的思想。周一贯先生提出了“为谁教”的理念,惊醒了广大语文教师。这种理念真正倡导从课堂的“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以前我们只是考虑“教什么”,“怎么教”,从未考虑“为谁教”。那么这种理念必定指引我们要转变思想,转变行为。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时时心里装着学生,一切为着学生的成长呢?
一、设计“学习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在我们这堂课上体现的非常到位。学生只有在充分预习的基 上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预学、共学、延学,是学习单的三个模块。每一个问题我们都精心设计,从字词、课文内容的把握、质疑问难、共学提示、课后延伸等问题,每一个问题都直指学生,渗透学法的指导。
二、挖掘语言文字的训练点,阅读指向表达。
随着我们团队成员对教材的解读,我们的认识在不断地提升。针对这篇课文的特点,我 们从语言、外貌、动作眉毛胡子一把抓,到最后提炼出“语言的妙处”,教学重点越来越清晰。同时,我们设计的文本的两处留白直指表达。第一次是12段,透过一个“挖”字和时间的推进,想象画面;第二处是最后想象阿曼达在废墟之下会想写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个小练笔是对教学的延伸,依然让孩子抓住语言衬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有所取舍,让学生做时间的主人。
起初选择这样一篇课文,觉得符合静松的特点。静松的语言很有感染力,因此初步设计 的方案中,在课文的最后搜集了汶川地震的部分感人图片,老师深情的渲染增强了课堂的效果。后来我们认识到这一环节的处理可有可无,可有可无的环节被我们视作无效环节,于是忍痛割爱,大胆舍弃了。也许在表达效果上比原来逊色了很多,但是给学生留出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才是时间和学习的主人。这不就是生本的课堂吗?
尽管这堂课我们觉得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语文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我们特别珍惜老师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尤其是王丽老师给我们的中肯建议,值得我们反思和在阅读教学中深入研究“语言文字的运用”。
王丽主任提出的建议是:
课前学生预学已经很充分了,从这是一对——的父子入手,直入文字的表达,顺机提问:课文是怎样写这对父子的了不起的?虽然换了一种问法,但是却体现了“阅读教学指向表达”的思想。还从12段给我们提出,这38个小时融入了父子的活动,可以设计:父亲在干什么?儿子在干什么?文章的一个段落竖着排列,是不是就成为诗?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会后,我们又在穆老师的带领下,去请教耿老师对这堂课的见解。耿老师也从课前任何文本解读、如何描述教学目标,让我们看到耿老师教学的严谨和一丝不苟。她同时提出了如何围绕单元训练重点进行教学的思想给我们在座的老师以启迪。
课虽然讲完了,但是我们“生本高效阅读课堂”教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雨入花心自成甘苦,水归器内各显方圆。”把我们幸福的教育人生和语文融合在一起,一路有这些同行者,所以:思于斯,行于斯,乐于斯,成于斯„„
2013年10月15日
第五篇:《地震中如何逃生》说课稿
《地震中如何逃生》说课稿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与交流,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地震中如何逃生》。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流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内容
首先我来说说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这节课是对四年级第五单元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延伸。《地震中的父与子》让学生明白了,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而这节课,旨在让学生明白课文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地震有所了解,并掌握在地震中逃避、撤离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能。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成功的基础是不但要吃透教学内容,而且要科学地制定出教学目标,才能驾驭全局。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所说: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因此,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制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地震,知道地震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的灾难。
掌握地震发生时的躲避方法。学会地震发生后马上撤离。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讨论、演练等多种形式,达到本节课所设定的目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安全重于泰山,生命重于一切,并懂得在灾难来临时不慌张,从而将损失的程度降到最低。
三、说教学重点
懂得地震发生时如何保护自己,学会自我保护的基本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方法得当,可以起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为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达到对预定教学目标的掌握,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对话式教学法”、“讨论法”、“现场演练”等教学方法,从而营造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
五、说教学流程
这节课主要懂得地震发生时如何保护自己,学会自我保护的基本方法。首先,教师先从《地震中的父与子》引入教学,让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及掌握逃生技能的重要性。其次,让学生了解地震,知道地震的一般前兆,进而通过谈话、演练等方式要让学生掌握在家庭、学校、公共场所、户外等不同地点的逃生方法。接着让学生懂得在疏散过程一定要有秩序、行动迅速,并采取恰当的保护措施。最后让学生知道一旦困,一定要坚定和勇敢,树立活下去的信心,要相信,坚定的信念能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