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分析什么样的房子在地震中容易倒塌

时间:2019-05-14 05:1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分析什么样的房子在地震中容易倒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分析什么样的房子在地震中容易倒塌》。

第一篇:科学分析什么样的房子在地震中容易倒塌

科学分析:什么样的房子在地震中容易倒塌

无数事实证明,直接建在坚固基岩上的房屋更耐震。唐山地震中唯一仅存的两座古庙,就是因建在坚固基岩上而得以大难不毁……

(转发搜狐博客专业防震、抗震建筑知识)

芦山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原因分析

作者——嵇少丞

芦山地震之后,我与峨眉电影老总何世平先生通了电话,他说他的一个朋友被地震从床上颠到地上。其实地震波本身杀不了人,充其量能将空旷之地的人颠趴下。我去过龙门山南段地区,了解那里的地形地貌,芦山地震与2008年汶川地震一样,对居民的直接杀手是倒塌的房屋、山体滑坡塌方和其后暴雨中的泥石流。人们赖以遮风蔽雨的房屋,如果不抗震,地震来时就成为人们的葬身之地。历次震灾统计表明,地震中95%人员死亡是缘于建筑物的倒塌。

根据我过去对大量地震灾害调查经验,现分析一下芦山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这对灾区如何找寻受困灾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低

在国家2001年公布的《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中,龙门山地区有的地方是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左右,g为地表的重力加速度,单位是 m/s),如

2彭州、绵竹、都江堰等;有的地方是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左右),如汶川、北川、青川等。这些抗震设防的标准是在缺少长时间(3000年以上)的地震记录资料情况下制定的,完全没有预料到在2008年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与今天发生的芦山7级地震,过去抗震设防的烈度比实际地震烈度低1~3度。

按照过去老的抗震规范,6度区基本无须特别设防,农村乡镇老百姓自己砌的民房,没有进行过抗震设计。学校和医院理论上按7度设防,但是因种种原因造成的外表光鲜实为豆腐渣的工程也有一些。即使实际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一座按烈度7度抗震设防的建筑,也就是在6度时不损坏,7度时可以维修重新使用,8度时不瞬刻垮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事实上,以往有的建筑商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一辈子也遇不上一次破坏性地震”,对抗震规范的执行并不够严密,常常缺乏自律。况且,建筑招标时,建筑的外观、使用功能和造价都是比抗震结构更重要的筹码。这次芦山地震中,破裂(前山断裂)经过的地方及其附近地区,地震烈度高达8-10度。加之,建于不同时代、使用不同标准、还有不同施工质量。如此看来,这次芦山地震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几乎是肯定,因为灾区绝大多数老房子都未能达到抵抗7-9度以上地震烈度的要求。

经5.12地震灾区考察发现:(1)无筋砖柱抗震能力很差,带粗螺旋箍筋的钢筋混凝土柱,地震时表现较好。(2)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的倒塌几乎都和柱子的破坏有关。柱子的破坏主要包括:柱子顶端和底部水平破裂、柱子主筋压屈与压弯、外部保护层剥落、柱体剪切破坏等等。柱梁之间的节点尤其容易破坏。遭到破坏的钢筋混凝土柱子往往是:柱子里钢筋太少太细、箍筋间距过大,搭接长度不足、横向接头钢筋过少等等。柱子是房屋的“脊梁”,软骨头的房屋一震就塌。(3)无筋承重墙主要被剪切断裂破坏。(4)对于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房屋来说,房屋越高,地震时破坏率越高。(5)采用基底隔震技术的楼房的抗震能力大大提高。(6)在乡镇、县城街面的房屋特别容易被地震毁坏。这类建筑往往采取强梁弱柱体系,而且结构布局不合理。底层临街一面,开洞很大,作为商店的门或窗户,而在背街的那一面墙开洞很小。房子的强度一边强、一边弱,“太偏心”。地震来时,房屋底层破坏后向街心一侧倾倒。所以,地震时,在狭窄街道上行走的人员特别危险,因为不仅临街房屋的前墙会倒塌于街,而且空中的广告牌、路灯、电线杆等也会砸下来。地震时躲藏在结实的家具下或侧旁,通常比跑到房外狭窄街道上更安全。不知道汶川地震之后重建的房屋经受得起芦山地震的二次打击否?

这样垮塌下来的房子里的人就危险了

墙体上的X破裂

据本人对龙门山地震灾区的考察发现,瞬息即塌的楼房大多是使用空心混凝土预制板作为楼板的砖混建筑物,这些水泥预制板被直接搁置在横梁上或承重墙上,预制板伸出来的钢筋没有与相邻构件拉连,即板体和梁体没有固定连接。有的倒塌楼房的预制板中,根本看不到钢筋或者拉筋。地震来袭时,横梁或承重墙左右或上下摇晃,使得预制板脱落,有的预制板挂到两边的墙上,使得房中的人和家具一起从高处直落地面;有的预制板坠落下来,砸死房中的人和砸碎房中的物品。塌落下来的上层预制板又砸塌下面一层的预制板,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层层往下砸,最终把建筑物内的所有的人及物都埋到最底层的废墟里,屋中人几无生还的机会。无数事实证明,地震时楼房中的水泥预制板等同于“棺材板”。

这次芦山7级地震的晃动使得许多房顶的瓦片堕落,可能会扎伤屋檐的行人,但是却减轻了房顶的重量。

所以,地震波本身不杀人,杀人的是一震即塌的房屋。只要建筑质量好(结构设计合理、建材质量好、施工质量高),即使遇上8级地震,楼房也不会一震即塌,里面的人就有时间逃出来。

芦山地震灾区航空照片

芦山地震灾区航空照片 2.房屋建在断裂带上

断层是地震时地面变形的集中之地。断层的位移,包括水平和垂直位移。这次雅安芦山地震发生在龙门山南段的山前断裂,也叫彭灌断裂,是四川盆地与龙门山的分界线,这次7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可能从芦山一直通到大邑,断层错距从几十厘米到二米,跨越断层的房屋,其基础承受不了这么大的位移,房屋因而遭到破坏。凡是坐落在断裂带上的建筑物会全部倒塌,无一幸免。前山断裂的地表破裂或形变带的宽度一般小于20-30米,在这个范围内,各类房屋无论其建筑结构、所用材料、施工质量几乎会全部倒塌损毁。但愿没有中小学校坐落在断裂带上。

2008年5.12大地震中,建在中央断裂带上的映秀镇小学、邮电局、发电厂、天然气厂、阿坝州警务直属大队等所有单位,都被夷成平地。龙门山镇和银厂沟度假村直接位于中央断裂带上,其中小龙潭的瀑布滴水面本身就是断层面。2008年5.12大地震中,北川县城为什么死伤那么多人,关键是龙门山中央断裂从整个县城通过,加之该断裂在这里地表位移量很大,因此地震在这里释放的能量也大。北川中学的校园距中央断裂带也就20~30米,所以,北川中学在5.12地震中受到灭顶之灾。

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丙类建筑(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在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时,地震活动断裂两侧的最小避让距离为200米。设防烈度为9度时,地震活动断裂两侧的最小避让距离为300米。这些规范在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平原区较好执行,对于四川龙门山地区实行起来似乎非常困难,因为可用于重建的土地资源极其有限。在龙门山地区,河流沿着断裂带向下切割形成山谷,由于断裂带岩石被历次地震破碎研磨,风化成土壤,于是仅有的、可耕作的土地(平坝)零零散散地分布在这些山沟里,所以这里也是城镇村寨的落脚点和交通的要道。平坝正是活动断层通过的地方,中间是条河,河两边有些土地。房屋一边是陡峭的山崖,另一边是滚滚的河流。灾后重建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地震断层的重新活动,而且还要考虑山体滑坡、山洪、泥石流等其它地质灾害。在四川灾区震后重建中,活动断层两侧的“避让距离”至少应不少于100米。在避让距离之内,绝对不能再建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使用水泥预制板建筑楼房经常出现“天棚裂缝”的问题,加上抗震强度低,被国家有关部门勒令逐步退出建筑市场。但非常不幸的是,不仅仅在我国现今农村乡镇,而且在四川地震灾区的重建中,水泥空心预制板有时还在使用。

在一个7级地震中即刻倒塌的公共建筑物,可以肯定的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建筑质量包括结构设计、建材和施工质量等问题。有些楼房结构不合理,底层柱子太“软”,又没有牢固的剪力墙支撑,地震时底层没有足够的强度抵抗建筑物上部的垂直挤压和水平剪切运动,造成底层垮塌,进一步使整个大楼破坏,许多倒塌楼房的梁柱钢筋用量太少,箍筋密度明显偏低,混凝土施工质量也差,在浇灌过程中出现明显的跑浆现象。使用的水泥标号低或碳酸镁含量过高,或使用过期水泥等都会降低建筑质量。有的办公楼只图美观、好看、却忽视了抗震设防。例如,都江堰市某中学把原来应该用来加固教学楼的经费用于搞装璜,其教学楼在2008年5.12地震中一晃就倒。

建设安全的家已成成居住在地震活动带地区居民共同的愿望。我们应该调查研究四川地震灾区“那些倒了的和没有倒的建筑”,弄清建筑倒塌的原由,解读强震中建筑屹立不倒的奥秘。

3.山体滑坡和岩石崩塌

龙门山地区的特点是地势起伏大,山坡陡峭,山高谷深,少量的土壤沿沟分布,人们只能居住和活动于沟谷之中,而沟谷正是断裂带通过之处。这个地貌特点决定龙门山注定是地震次生灾害——山体滑坡和岩石崩塌非常严重的地区。与汶川地震一样,芦山地震必然会造成地面隆起和陷落、道路错裂、山崩、滑坡、塌方等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摧毁了交通、通讯等生命线系统,给营救工作带来困难。

本人在汶川地震后考察得知,2008年5.12下午,北川县城商业中心本来有近3000人已逃出危房来到门前广场,地震后10分钟却又被随之到来的山体塌方埋到地下几十米深,无一幸免。北川县陈家坝乡也是山体滑坡塌方的重灾区,在乡政府所在的谷口,滑坡体长1.2千米,宽2.0千米,掩埋了几十户人家。陈家坝乡的杜家坝村,滑坡体长800米,宽1000米,掩埋了两个村民小组。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200农户被崩塌的岩石埋在浅则20 米、深则50-110米的地下。

芦山地震所在龙门山的山前断裂以逆冲为主。4.20强震时,处于断层上盘山顶或悬崖上的岩石就可能滑落下来,飞到路上或村庄,这些“地震飞来石”,有的摧毁房屋,有的击毁汽车,有的砸死行人。

由芦山地震震落的滚石

山高路险

今后在芦山地震灾区要特别注意的是暴雨后的泥石流。地震已使山中断裂带内部岩石支离破碎。许多公路是沿着断裂带修建的,即使平时特别是暴雨之后山上往下滚石不断,泥石流司空见惯,更连续发生5.12汶川地震与4.20芦山地震之后。

地震近20~30年以来,龙门山地区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需要,人为地挖掉大量的自然形成的长期平衡稳定的山坡底角,贴着陡立的山体修建房屋和公路。山坡的稳定性被人为地破坏之后,增加了地震中滑坡、塌方、泥石流的危害,会造成临山而建的房屋和公路被毁,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和交通瘫痪。

(4)建筑物坐落在松散沉积物之上

松散沉积物包括古河道、古湖泊相的沉积物、流沙土以及人工回填土等。这类松散沉积物空隙度大,内含饱和水,具触变性。在静态情况下,水饱和的沉积物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动态情况下,例如地震波晃动下,这种水饱和的松散沉积物瞬刻失去稳定性,呈现出液态的物理性质(即沙土液化),使得坐落其上的建筑物在流沙中不均匀下沉,造成建筑物倾倒而彻底摧毁。这就是建筑学上所说的场地效应和地基失效。举个例子,把一块方糖放在一碗小米上,然后来回晃碗,方糖很快沉入小米之中。另外,一些房屋坐落在河岸边,地震振动使地基连同房屋倾倒或坠落河底。所以,灾后重建中住房选址一定要远离河岸和不稳定的边坡。这方面,国外也有不少经验教训。

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海岸连续发生8.1级和7.6级两次强烈地震,造成西部太平洋沿岸4个州和离震中约400 千米的首都墨西哥城近万幢高层楼房倒塌,近40,000人死亡。墨西哥城的老城和商业区的主要办公楼和宾馆全部倒塌。震后调查表明,墨西哥城建造在古湖泊相沉积之上,地面震动导致地基失效而建筑物倒塌。1989年10月17日美国加州洛玛普里艾塔发生7.1级地震,由于震区的建筑物总体抗震能力较好,建筑物破坏并不严重,但是,在靠近旧金山湾附近,由于多是人工回填土,建筑物多遭破坏,包括多座高速公路立交桥坍塌。2001年1月26日印度古吉拉特邦发生7.9级强烈地震,导致16,480人死亡,约15万人受伤。这次地震几乎摧毁了该邦首府库奇镇所有的建筑物,因库奇镇正好建筑在印度河的古河道上。

无数事实证明,直接建在坚固基岩上的房屋更耐震。唐山地震中唯一仅存的两座古庙,就是因建在坚固基岩上而得以大难不毁。

沿着发震的山前断裂,锁闭深处的地下水会沿破裂上升,通过近表的松散沉积物最终到达地表,出现冒水和喷沙现象,喷出来泥沙还会掩没农田和庄稼。喷沙冒水也会造成地面上房屋由于不均匀下沉而倾斜的现象。

第二篇:地震中的木结构建筑 木房子

木结构建筑抗震表现

2008年5月12日在中国四川省发生的里氏8级地震迄今为止共造成约40000人丧生,数百万人无家可归。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为强烈的,破坏力最大的一次强震。此次地震造成大量建筑物倒塌被毁,数以万计的人被埋,由于交通通讯中断,缺乏器械人力,为救援工作带来了许多难度。

而在云南鲁甸县地震中,在震中龙头山老街,所有老旧建筑几乎全部变成了废墟。唯有修建于1949年的龙头山供销社三层木楼巍然屹立,只受了一点点“皮外伤”,当时睡在底楼的两个小孩因此而躲过一劫。

众所周知,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世界上每年发生地震要达一百万次以上,只是大部分都比较轻微,人们不易察觉。大多数地震时由于地壳的相互挤压,断裂或滑动所造成。所以地震活动大都集中在板块和板块之间的边缘地带。由于板块间的不断移动,从而产生应力和变形。当应力大于地壳的强度时,就会产生突然的滑力,释放出能量,并在地表形成地震波。释放能量之处被称为震源,而震源正上方的地表点被称为震中。

由于产生地震的过程及其复杂,且强震发生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地震预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迄今为止世界上没有国家能够成功预测地震的发生。为了防止突如其来的地震给人类生活造成的破坏,在一些地震多发国家和地区,往往都采用了一种抗震性能极好的建筑形式---现代木结构建筑体系。

全世界最近的地震研究表明,现代木结构建筑比任何形式的建筑的抗震能力都要好。木结构的房屋请拨打零贰玖陆捌柒肆零玖伍伍提供了最基本的抗震元素,过去的地震经验皆被用于抗震材料的改进和实践当中。木结构建筑之所以拥有如此优异的抗震性能主要归功于以下几点:

1、现代木结构建筑采用钉接节点,因而当突发的荷载产生或地震降临时,其结构体系就有很好的柔性,因此能够在地震中吸收和消散能量

2、木材具有较高的强度重量比,因而木结构建筑比其他类型的建筑结构重量轻,这是在地震中的一大优势

3、典型的木结构大秦产品包括:重型结构木屋(木核椤结构)、轻型结构木屋(2*4结构)、梁柱结构木屋、日式木屋、大型木制、移动木屋、儿童木屋、木制沙滩屋、木制桑拿房、木制售货亭、木制岗亭,木结构工程等及度假木屋别墅的设计承建和开发。

建筑有面板和饰面装订在大量的搁栅,墙骨柱上。从而为地震力提供了附加的传力路径。一次一旦一个连接点超载,其他超载部分都可由相邻的连接点分担

4、另外木结构建筑在发生地震时能够有效的降低人员伤亡,便于住在里面的人员逃生,其重量轻的特性也利于后续的救援工作开展。许多因素使木框架结构的建筑性能在地震破坏力表现良好,这也使得这种建筑甚至能够抗击由飓风,龙卷风和台风产生的侧面荷载。

在北美,通过对现场的勘察和对地震对木建筑影响的研究,对木结构设计标准也在更新。有高频地震危险的国家(和地区),包括:台湾,日本,中国和土耳其正在发展和改进建筑标准以容许建造更多的木结构建筑。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1995年1月17日发生在日本兵库县南部的神户大地震吧。这次地震是近代迄今为止造成破坏最大的一次地震之一,估计财产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近6000居民丧生。由于该区域从来不曾预期有如此规模的地震,因此当地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都疏于防范。各种形式的建筑物诸如高速公路,高架,桥梁,港口,公共服务设施,铁路及各种混凝土建筑都遭到了严重损毁和倒塌。但也有许多新造的建筑安

然无恙度过了这次灾难,这些建筑包括高层建筑物,大部分是钢结构,也有一些现代木结构建筑。最为值得一提的是地震中心的两个木结构示范工程“西雅图-温哥华村”和“西宫半球住宅公园”在此次地震中除一些瓦片破损外,都没有肉眼可见的损坏。

再来看一下1994 年1月17日凌晨4时31分,洛杉矶地区发生里氏6.6级地震。发生地震时大多数人还处于沉睡之中,还没有来得及反应,灾难就降临了。在持续30秒的震撼中,大约有11000多间房屋倒塌,震中30公里范围内高速公路、高层建筑或毁坏或倒塌,煤气、自来水管爆裂,电讯中断,火灾四起,直接和间接死亡58人,受伤600多人,财产损失300多亿美元。本次地震号称该地区历史上有数的大地震,但仅死亡58人。其死亡人数之少,主要归功于洛杉矶地区建筑物具备了良好的防震功能。当地在建造房屋时,大都采用木质结构,植根于坚实的岩层中,并依山势而布局,所以当地房屋的抗震性能非常优越,在发生地震时能够避免倒塌,大大降低了伤亡人数。

事实上,国内许多知名高校其实早已展开对木结构抗震的研究。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目前正在和加拿大林产研究院和合作展开新型木结构房屋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项目。四川大地震后同济大学立即派出由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所长吕西林教授带队的6人专家组赴灾区调研,其他5人分别为桥梁抗震专家李建中、地质工程专家唐益群、房屋检测专家李翔、生命线工程专家刘威和房屋抗震专家任晓崧。

大地震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地震袭击人口众多地区所造成的毁灭力量。设计,施工和维修方面的各个弱点在此刻都无法遁形。木结构建筑是一种久经考验的建筑体系,在多震区能够最大限度的保全生命减少损失。

第三篇:读【在地震中重生】有感

读【在地震中重生】有感

我读了【在地震中重生】后,我感觉到了生命的价值。有些人在地震中重生,这是最大的价值,因为因为他们从地震中逃出来了。

一天,一场地震来临了,更何况是一个看守所。灾难来临的时候,因为监房建的格外 牢固。所以一小部分犯人被埋在了面,一大部分警察被买在了里面。

突然,犯人们从监房里逃出来,一名警察从废墟爬出来,手中握着枪,只穿着裤衩和背心,像一尊不屈的雕像。灾难没有让警察放弃职守,当他发现犯人从‘监房’逃出来时,立即朝天鸣枪,在枪的警告下,犯人挤成一块,不敢请举妄动。

第二次‘地震’似乎正在酝酿,犯人逐渐骚动起来。这时有个犯人站起来说;‘管教,我们要去救人。’瓦烁中不时传来呼救声,警察没有选择的余地,一跺脚,大声喊道;‘好,我同意,你们救人,但如果有人想乘机逃跑,一定会就地正法。’

话音刚落,一大群犯人就去救人。有一个犯人被砸换了膀胱,被尿憋得死去活来,一个犯人跑过去,用嘴吸出尿和血。

在这里不再有警察和犯人的区别,只有死人和活人,救人的任何需要救助的人、、、、、、多么感人的场面,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去感受爱吧。

第四篇:在日本地震中感受国民教育

在日本地震中感受国民教育

师范学院

09汉语言文学 B0901 何晓溪 1312090108

在日本地震中感受国民教育

3月11日在日本发生了里氏9.0级特大地震,我们常说“多难兴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能在灾难中学到很多知识,积累很多经验;我想,在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并非只有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灾难才能兴邦,从他国的灾难中学习,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命题。

日本国民的秩序性,不是一朝一日养成的,而是社会长时间教育的结果。灾难面前,日本国民堪称“模范生”,世界为日本国民的有序和冷静感到惊讶。

其一,体现在其教育的历史发展中,现在是信息社会的教育。在这次灾难中,守秩序这一行为已经不仅仅存在于青少年一代的身上,而是在大部分日本国民的身上都有其体现。这说明教育的终身化与全民化理念已经成为日本国民教育的关键。教育也不再是青少年一代的专利,而是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比如国民秩序。一切都很特殊,他们却仍然排队,有条不紊。那么多人在灾后自觉排队打公共电话。在道路上没有发生交通阻塞,日本人坐在楼梯两侧,确保中间畅通。

其二,体现在其教育的功能方面,比较突出的是教育对个体的正向功能。教育对于促进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日本国民在灾难中自觉节省用电保障电力供应,几百人在广场避震,整个过程无一人抽烟,结束之后地上没有一片垃圾。这体现他们的意识已经社会化,已经不单纯的考虑到个人,而是从全社会的角度去看待这次灾难。意识虽然为个人所有,但它不是个体思维的产物,而是社会的产物,个体意识必须反映并符合社会的规范和要求。他们懂得其行为要符合群体或社会的要求认识到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防止个体行为偏离社会的轨道。总之,教育对于个体的思想意识和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再者就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亲历者描述地震发生时的情况,“东京的高楼就像是跳舞一样摇晃,但却并没有倒塌,甚至连玻璃都很少震落。”在距离震中最近的仙台,有中国记者赶赴现场报道,他们发现,市区未受海啸袭击的地方,不管是高楼,还是民宅,看起来都完好无损,甚至要努力寻找才能发现地震留下的痕迹。这体现教育对经济的正向功能。这次地震并没有对日本的经济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从这一方面可以说明日本在建筑构造中应用了较高的科学技术,从而说明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通过教育,人掌握了科学教育,为现实的劳动力;通过教育,科学技术以劳动者为载体进入了社会生产领域,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于是教育因此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最后体现教育对政治的正向功能,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大家都在互帮互助,甚至连黑帮组织都参与进来,非但没有趁火打劫,反而开放它的各处事务所作为庇护中心,为灾民提供食宿。商界也纷纷行动起来,打电话不要钱,手机电池有免费提供,手机充电处有免费供给。一切的一切,让你看到这个民族在大灾面前的空前团结,也看到了全民灾难教育的有效成果。教育通过传播科学真理,启迪人的思想意识,提高人的民主观念,从而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民主。

其三,体现在教育的目的方面。以其价值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为主,并体现其教育的目的的价值取向。价值性教育目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化观、世界观、社会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应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人格品行、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功用性教育目的是在教育实践中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它的根本就是要解决人在各种活动中的实际能力,发展和增强人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的有用性和功效性。地震发生时,《潇湘晨报》记者曹凌曦正在东京学习,他记录下了当时的亲身经历:老师命令学生立刻躲在桌子底下,她一直站立在学生正中间。当地震有所减轻,老师要求我们什么也不要拿,赶紧离开教学楼,她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并关掉。日本没有“范跑跑”,而是在中间守护着自己的学生,这说明教育者的正确的价值观、道义观和社会观。老师不顾自己的安全,而以学生的安全为主。日本之所以没有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日本对于国民平时的安全教育,他们能够在危险到来时,以其最快的速度找到安全的地方。

惨烈的日本大地震,没有幸灾乐祸,没有漠不关心,以全人类的名义,祈福日本,成为我们心灵中的共同关切。这不只是抽象的人道主义,这更是灾难面前的人类共鸣。

第五篇:遥感在地震中的应用

遥感在地震中的应用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多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房屋倒塌、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长期以来,地震预报监测、灾害调查、灾情信息获取主要依靠实地勘测手段,其获取的数据精度和置信度虽然较高,但存在工作量大、效率低、费用高和信息不直观等缺点。遥感技术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实地勘测手段的缺点,并具有其他实地勘测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地震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遥感技术最早应用于地震始于国外,早在1906 年G.R.劳伦斯利用风筝成功拍摄美国旧金山8.3 级地震的震后灾情,标志着人类利用遥感技术记录地震灾害信息的开始。20 世纪60 年代以来,航空遥感在日本、美国、加拿大、印度、新西兰、泰国等国均被广泛地应用于地震灾害调查。由于早期航天遥感影像分辨率较低,其在地震中的应用局限性较大。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影像的日益普及和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网络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遥感技术在地震各阶段中的应用,本文将从地震发生不同阶段中,对遥感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

震前监测预报

地震预报是当今世界科学届的一大难题,由于地震的成因非常复杂且多样化,目前的技术手段还难以高效、准确地开展地震预报监测。目前,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地震预报研究还仅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集中在震区热异常探测研究。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地表温度异常早被人们察觉,历史上亦不乏记载,我国史料中就记载了许多强震前出现的热异常现象。我国1978 年的唐山大地震,其震前就出现了地表热异常,表现在气压高、多雨,地表下0.8m处地温与常年相比差异较大,震前3 天突然增温,其增温中心即为后来的震中区。研究表明,强震前在震中区较大范围内出现增温异常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增温异常不仅表现在气温上,还表现在地表温度和地表下浅层地温上。传统的震前热异常研究主要是利用全国台网实测的气温、浅层地温以及(中、深)层水温等数据对震中附近局部地区的地表及地下一定深度的热状况进行时空演变的分析。这种方法虽然也能较真实地反映局部地区热异常状况,但难以获取地震范围内大面积的温度动态演变资料。热红外遥感具有覆盖范围大、全天候动态监测、信息

丰富等特点,因而基于热红外遥感手段可快速获取震区大面积热异常影像,连续不间断监测则可得到震区热异常影像序列。

震后紧急救援、灾情监测及评估

地震往往具有极强的破坏性,从过去的地震实践来看,震后几小时到24 小时内是人员抢救的关键时段,这就要求我们有能力在震后几个小时内,即使在灾区通信及交通中断的情况下,也可快速获得极震区和高烈度区的震害信息,为震害快速评估及抢险救灾提供快速、准确的决策依据。现有的航天及航空遥感,包括CCD 摄像、航空目测、航空遥感、微波遥感等技术手段则恰恰可满足灾后救援需求,高时间分辨率卫星及众多静止卫星的日益普及使得遥感手段对于灾情过程的监测十分有效。灾情监测主要包括气象监测、山体滑坡监测及次生灾害监测,次生灾害监测则包括次生火灾、次生水体污染、次生地质灾害、次生堰塞湖监测,其对灾后救援及灾区的影响最大。在灾害应急阶段,灾害评估主要包括房屋倒损、房屋受损、交通受损、受灾人口等方面,其中又以交通受损评估最为关键。地震灾害通常导致通往灾区的道路严重受损,致使救援物资、设备和救援人员不能够及时赶往一线进行抗震救灾,同时也延缓了受灾民众的安全转移和撒离。目前,国产高分卫星系列高分一号、高分二号以及资源卫星系列资源三号、资源一号02C已经在地震灾害监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公众可以在遥感集市上查询相关影像数据并共同参与救援与监测。

在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县6.5级地震事件中,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紧急调动资源三号和高分一号等多颗高分辨率卫星对受灾区域进行连续观测。同时,相关部门开通了卫星数据应急共享通道,向社会各界共享受灾区域高分一号等多颗国产遥感卫星历史影像数据、最新影像以及最新判读解译成果图。判读解译成果图能客观、真实呈现受灾现状,精确定位地震造成的直接灾害与次生地质灾害,精确定位山体滑坡中断道路位置与山体滑坡阻断河流形成堰塞湖的位置,为国家搜救中心了解灾区灾情现状、疏通灾区中断道路以及消除堰塞湖等易造成次生灾害隐患区域提供参考信息。

图 1 滑坡体中断道路三维影像

图2 滑坡体导致堰塞湖三维影像

图3 红石岩村堰塞湖形成前影像图(2014年6月25日)

图4 红石岩村堰塞湖形成后卫星影像(2014年8月5日)

灾后重建

遥感技术手段可作为灾后重建科学规划的重要技术保障,对于强震区,其灾后重建进展情况监测及评估工作可借助遥感手段开展。同时遥感手段还可对灾后的生产生活情况监测评估,为决策者及管理者提供不可或缺的技术依据。基于遥感手段,还可获取震区基础地理数据,为灾后重建提供及时、可靠、适用的科技保障。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因而准确、高效地开展地震预报、监测、救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及现实意义。遥感技术具有获取信息快、信息量大、手段多、更新周期短,能多方位、全天候地动态监测等优势,为地震预测、地震灾害调查及损失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高科技手段。随着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多传感器遥感影像的普及与深入应用,遥感技术在地震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其综合应用不仅可从单一信息源分析向复合分析方向发展,还可从定性判断向定量分析方向发展。

下载科学分析什么样的房子在地震中容易倒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分析什么样的房子在地震中容易倒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工作者在地震中的介入策略和领域

    社会工作者在地震中的介入策略和领域 有关方面已经关注到,灾后的心理救援,需要大量的心理学家的介入与服务。其实,除了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也是专业的助人者,其所提供的帮助和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汶川地震中的应用

    “汶川大地震”我来评 这是一则2008年的新闻,在2008年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大地颤抖,山河移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此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

    四川官员在地震中遇难将大胆提拔干部

    四川700多名领导干部在汶川特大地震中死亡,中组部要求加大力度大胆提拔干部。“目前,因汶川特大地震导致700多名领导干部死亡,其中500多位是乡镇和县级系统干部,里面有两位副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样例5)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虚构的短篇小说,作者是马克·汉林。文章讲述的是在美国的一次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劝阻,冒着生命危险,怀着坚定信念,经过38小时的挖掘与种种艰辛,终于在废......

    对党在青海玉树地震中作用的认识

    对党员在青海玉树地震中作用的认识自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镇又发生了7.1级强震。一切都似曾相识,一切都恍如昨日。汶川的伤痛未远,玉树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样例5]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王玲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情,以及父亲的了不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300字[样例5]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300字范文一: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文中流露出了浓厚的父子亲情,深深的震撼了我。 这篇课文主要讲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一位父亲向孩......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样例5]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重点是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这篇课文描写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