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全警情录入+”与“大数据”的有效对接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06:0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刍议“全警情录入+”与“大数据”的有效对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刍议“全警情录入+”与“大数据”的有效对接》。

第一篇:刍议“全警情录入+”与“大数据”的有效对接

刍议“全警情录入+”与“大数据”的有效对接

□江学琴

随着大数据在商业及公共卫生领域崭露头角,一场为发掘和利用数据价值的竞赛正在全球上演,人类社会将面临根本性的时代变革。这种时代变革,预示着人类社会将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分析、应用能力,已经被认为是衡量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江西省公安厅审时度势,以“全警情录入+”推动全省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转型升级,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公安工作效能,有效地实现警务现代化,更有效地契合了“大数据”时代的脉搏。副省长、公安厅长郑为文曾有个形象比喻,全警情录入就似全部车辆驶入高速公路,从哪里出口都有轨迹记录。“轨迹记录”,其实就是“大数据”中一部分。因此,如何将“全警情录入+”与“大数据”实现有效对接,值得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和民警的思考。下面,笔者就如何实现“全警情录入+”与“大数据”的有效对接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全警情录入+”的概念与外延 在平时与基层民警的聊天当中,大部分民警对“全警情录入”的概念印象深刻,但对“全警情录入+”的概念却一知半解,有的甚至还歪曲,认为“全警情录入+”就是“全警情录入”简单地加某项工作。其实,“全警情录入+”,就是以全警情录入为前端条件,中端为+信息化建设+科技强警+情报引领+规范执法+服务群众+社会管理+治安防控+队伍管理等等,不一而足,而末端是实现警种全覆盖应用升级的形态,其最终落脚点是服务实战。在深刻理解“全警情录入+”,必须明确如下三点:一是“全警情录入+”不是以全警情录入数据简单加某项工作,而是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化服务的理念,应用到公安工作中;二是“全警情录入+”是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过程,以此推动公安工作转型升级;三是“全警情录入+”必须打破传统工作模式,创新警务、勤务机制体制,构筑与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与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现代警务制度。

二、“大数据”的概念与外延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对于“大数据”的概念,虽然当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美国研究机构Gartner对于“大数据”如此描述:“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这种说法囊括了大数据的内涵和价值。其和要有四个基本特征,概括起来为4“V”:量大(Volume)、多样(Variety)、速度(Velocity)、价值(Value)。一是数量巨大,二是种类繁多,三是处理速度快,四是价值密度低。

三、“全警情录入+”与“大数据”对接需要树立的思维

(一)分析数据思维。分析所有数据,不再仅仅依靠随机样本。抽样调查法是统计学的一项伟大发明,是在技术条件无法达到的情况下获取所分析对象整体情况的方法。这种方法可谓“精彩绝艳”,但属于“戴着枷锁跳舞”,不得已而为之,与此同时也导致其存有一些天生的缺陷,包括:精确度必须依赖绝对的随机性(很多时候无法做到)、不适合分析子类别(往下细分将导致精确度大幅下降)、缺乏延展性(无法重新分析以实现计划之外的目的)。“全警情录入+”模式成熟后,所有数据都上了“高速”,分析能获取的所有数据成为了可能,以往抽样调查法的种种缺陷将不再成为困扰。值得注意的是,分析所有数据就避免了以往抽样调查极有可能漏掉的异常值,这一点对公安工作尤为重要(违法犯罪本就是社会的异常值)。

二是海纳百川的思维。传统数据分析的样本大多经过抽象、取舍,力求精确、整齐划一,而在分析所有数据的前提下,收集数据的标准保持一致性就不太现实。此外,纷繁复杂、参差多态才是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如果不接受“混乱”和非格式化,现下95%的非结构化数据都无法被利用,那仅凭剩下的5%的格式化信息得出的分析结果则极有可能让我们在假装齐整的世界里越走越远。无论是“全警情录入+”,抑或是其它的“大数据库”,都存在非格式化和混杂的信息。因此,只有树立海纳百川的思维,才能使“全警情录入+”和“大数据”对接成为可能。

二是去粗取精的思维。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是“大数据”下不可或缺的环节。就“全警情录入+”来说,尽管“大数据”上了“高速”,可以带我们直达目的地,但是,这里面却有许多“杂质”,需要对里面的“数据”进行筛选。如果全盘接受,不用“拿来主义”,“全警情录入+”也会像现在的“周俊军工作法”一样,泥沙俱下,那么,与“大数据”有效对接也是一句空话,甚至会“污染”了“大数据”的“本源”。

四、“全警情录入+”与“大数据”进行对接的原则 “全警情录入+”的最终落脚点是服务实战,而“大数据”也是服务实战。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时代变革之中,如何将“全警情录入+”与“大数据”实现有效的对接,具体要坚持“六个对接”的原则。

(一)坚持与“省厅警务云”对接的原则 目前,省厅正着手建设警务云。警务云是从实战需要和实用需求出发,利用分布式计算等云计算技术,是最大限度提升数据共享和信息联动的运转效率,为实现数据信息共享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基础平台。其中云搜索平台就是基于云计算与大数据架构,整合内部信息资源和外部社会信息资源,更好的为大情报体系中基础数据的采集、情报信息的搜索等服务,为情报的智能研判提供高效、稳定的支撑。整个搜索平台就是建立在庞大的数据库之上完成一系列搜索指令。因此,作为全省主要的技术运用的“全警情录入+”,只有与警务云实现有效对接,才能真正让“全警情录入+”焕发新的活力,最终实现全省共建共享,深度应用。

(二)坚持与“周俊军工作平台”对接的原则 “周俊军工作平台”,在起始之初,曾经为服务实战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民警便疲于应付,甚至在采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造假”,数据质量失真,以致一度让“周俊军工作平台”几乎陷入了“瘫痪”。其实,无论就“周俊军工作法”的初衷,抑或放在“大数据”的视大野下,“周俊军工作平台”都是非常好的一个平台,如果让这个曾经倾注了全省公安民警大量心血的平台继续“瘫痪”下去,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因此,可以让“全警情录入+”与“周俊军工作平台”进行有效对接,尤其是在做“全警情录入+”时,注重汲取以往的教训,少走弯路,同时,对“周俊军工作平台”进行有效梳理。

(三)坚持与“全警采集基础信息”对接的原则 “全警情录入+”绝不是简单的加某项工作,而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时代变革之中,将“全警情录入+”纳入“大数据”之中。要跳出“全警情录入”看“全警情录入”,坚持全警采集的原则,而不应该就警情录入而“录入”,毕竟,即使是“全警情”在“大数据”面前也微不足道。要将所有的基础信息进行采集,同时,通过政府引导、单位协商、网络搜集、有偿购买等方式,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信息,最终通过“全警情录入+”的方式统一纳入“大数据”之中,为实战服务。

(四)坚持与“内部信息系统”对接的原则

在公安部、省厅建立的各类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大部分的地方公安机关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内部信息系统”。比如,上饶市公安局为了实现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双提升”而建立了上饶市公安局“大走访系统”,经过全市公安民警的录入、走访、更新、关联,产生了很多有价值的“数据”,其中一方面就是可以与报警系统产生的数据进行“碰撞”,当然,也可以与“全警情录入”进行对接。因此,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规范操作程序,提供技术支撑,实现内部各分散的信息系统对接,高度共享。

(五)坚持与“标准规范制度”对接的原则 一方面,加快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全警情录入+”在运行后,必定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因此需要制定数据采集、录入、管理、共享、交换等标准规范,明确收集数据的范围和格式、数据管理的权限和程序以及开放数据的内容、格式和访问方式等。另一方面,要做好保障体系建设。在加强大数据环境下,“全警情录入+”要做好信息安全顶层设计,有效保障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可靠。尤其是在“全警情录入+”成熟之前,围绕信息系统安全、基础设施安全、云平台安全、网络通信安全、数据安全、身份认证与管理等方面,开展全面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探索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六)坚持与“信息技术安全”对接的原则

在“全警情录入+”“成熟”之前,就要加强安全测评、电子认证、应急防范等信息安全基础性工作。要加快“全警情录入+”大数据安全软硬件技术产品研发,建立大数据安全评估体系,提高大数据平台信息维稳态势预测、打防管控预判、服务民生预知、队伍管理预防。同时还要不断强化网络安全与信息保密技术措施,使网络安全和信息保密手段建设与信息数据的使用同步配套发展,引导“大数据”安全可控和有序发展,确保公安机关各类信息系统安全运行

总之,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时代变革之中,江西省各级公安机关应以“全警情录入+”为载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转变传统观念,用大数据统计分析引领,科学预知和准确预判未来社会治安形势, 超前谋划策略,为公安工作的发展升级提供不竭动力。(作者系江西省万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公安局长)

第二篇:数据录入与企业信息化管理息息相关

数据录入与企业信息化管理息息相关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这将涉及到对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流程的优化,管理团队的重组和管理手段的创新。

如果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及产品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由局部到全局,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向企业全面渗透,运用于流程管理、支持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这个过程表明,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在空间上是一个由无到有、由点到面的过程;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和渐进性;信息化的核心和本质是企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隐含知识的挖掘和编码化,进行业务流程的管理。

我们知道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精髓是信息集成,其核心要素是数据平台的建设和数据的深度挖掘,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把企业的设计、采购、生产、制造、财务、营销、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共享信息和资源,同时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来寻找自己的潜在客户,有效地支撑企业的决策系统,达到降低库存、提高生产效能和质量、快速应变的目的,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要想将这一精髓发挥的更好,就需要配备一批专业的数据录入人员及数据录入设备,但是配备了这些无疑会大大增加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成本。可以说是一个很难决策的问题。

这时专业的数据录入机构便具有了无可比拟的优势,作为专业的数据录入服务提供者,配备了先进的文字、数据、图片录入设备及一批高素质的录入人员。在保证企业数据信息录入正确率的同时大大的缩减了成本。并更加能够保障企业信息化软件开发项目、系统集成项目得以顺利的实施。保障已经实施的项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保障各种系统能够正常、稳定、高效和安全运行。

http:///

第三篇: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有效对接

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有效对接

教师所接受的教育理念是否能被教师真正理解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是提高教学成绩的基本保障。教师对教学理念的内化需经历了解——理解——认同——实践的过程。起初教师可能通过学习或他人讲解接触到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此阶段这些理念在我们的脑海中是零散的、模糊的。表现为一些孤立的名称或概念。我们对这些教学理念仅仅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上,对教师实际的教学行为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与实践,才能逐渐地被教师理解和认同。此时教师对教学理念会有一个关于正确性、适用性的初步判断,这种判断会带领教师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并通过教育活动的开展不断调整教学理念的适用性,这种反复的教学实践才能验证教学理论的正确性、有效性,才能使教师将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行有效的对接。

下面我浅谈怎样实现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有效对接

一、加强学习、提高教师自己的专业素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 1.通过学习、参照、模仿优秀教师对先进教学理念的运用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一般而言,一种先进的、成熟的教学模式、策略、方法、技术最先都是由极少数优秀的教师依据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接触到新的教学理念时,除了要积极地学习理念,本身还要多听其他教师的课程,从这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汲取经验,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通过集体备课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对教学理念理解方面存在的偏差,从而为教师实现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有效对接提供心理上的支持,认识上的深化,行为上的指导。2.教师亲身体验、创造。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是宝贵的财富,是教师必须学习与借鉴的。但每个教师面对的学生群体、教学环境不同、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教学感悟也都存在着差异。因而单纯依靠模仿、学习他人的经验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根据自身的学科知识以及面对的具体学生客体进行亲身创造,以便把适宜自身的教学理念以适当的方式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使之对教学活动发挥指导作用。

二、营造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农村初中学生具有基础较差、知识面较狭窄、反应能力较低、厌学情绪较严重等特征,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的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缺少分析和知晓。同时,目前我们学校农村学生的家长,大都知识缺乏,大多数家长在外地打工,不懂得或无时间顾及教育自己的子女,没有真正懂得知识、能力的重要性,因此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观念。平常学生又很少跟老师沟通,有怕老师的心理。所以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饱满的工作热情,还要对学生进行感情投资。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有利于他们在学习目标引导下自主学习、交流的环境,同时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特别是对待一些留守儿童,当他们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应过多地苛求、指责,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期望。因为教师一道否定的目光或一句消极的语言都有可能熄灭学生心头的希望之火,而一道赞赏的目光或一句激励的话语,却有使学生充满自信并取得成功的魅力。对学生情感的不足或失误,不要挖苦、讽刺,应该平心静气地与他们交谈、讨论,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师生间产生共鸣。

三、不断反思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新的教学理念的应用难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同时也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无论失败还是成功,教师都需要对其进行反思以求取得更大的进步。美国著名学者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正是强调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自身、学生以及听课评课等多角度多途径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伴随着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的试用,教师需要经常问自己教学理念与具体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运用方式、尺度是否恰当,结果是否满意等一系列的问题并通过教学反思的形式加以分析总结,最终对自身的教学形成有价值的系统的反思。此外学生作为教学实践的客体对教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兴趣出发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作出评价,使教师不仅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教学上的优点和不足,而且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需要,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师之间经常相互听课和评课也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听其他教师的课不仅可以学习到他们好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和教学经验,而且可以对照自己发现自身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评课的过程是深入思考的过程是认真总结的过程,因而聪明的教师应该认真听取他人对自己课程的评价,借助他人的视角来更好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任何一种关于教学的理念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因而教学理念应来自于教学实践并最终回到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循环系统中不断实现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有效对接,从而推进教育教学活动的改革与发展。

第四篇:浅谈统一战线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对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历史任务和战略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复杂性的伟大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行动。县一级统一战线如何实现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对接,是统战工作在新的时期落实统战政策的新课题。

一、引导民营经济把资金项目优势向农村转移,提升农业产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我县民营经济企业中占50%的产业产品资源基地在农村,广大农村不仅为民营经济的拓展扩张,做强做大,提供了广阔发展舞台。为企业做大做活农业产业,立足市场求生存、求发展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发展前景。企业要把产业做大,产品做强,在众多的农产品中具有独特的竞争力,就必须做大项目,筑牢基地,扩大资金投入,人才强企,科技创新,管理增效,调动基地资源产业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有稳定地、丰富地、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提供资源,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有稳固的资源地,有产业和产品。

二、积极引导光彩事业,把扶贫开发优势向农村拓展,繁荣农村经济,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为主体,以开发式扶贫为主题的光彩事业最大的特点和闪亮点就是把对人的关爱和对弱势群体的帮扶与追求企业利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充分发挥自身资金、项目、技术等优势,开发地方资源,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近些年,光彩事业的成功实践为我们加大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启迪和经验。光彩事业的发展内涵,扶贫的形式与新农村建设具有很高的契合度,是统一战线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三、引导科技战线知识分子把人才智力优势向农村辐射,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成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农村经济一翼突进,而且是农村整体文明的腾飞。引导知识分子、科技人员把实现个人价值与新农村建设目标结合起来,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加大城市人才智力对农村人才需求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对农民的服务,是统一战线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统战优势的最佳时机和最便捷途径。

四、把工作手臂向农村延伸,当好五员,搞好协调与服务,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助力、凝合力,是统一战线工作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统一战线具备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智力密集等优势,统一战线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首先,当好新农村建设和生产发展的“调研员”。近年来,XX县委统战部围绕县委、县府工作中心和移民迁城中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和参与了有关团体、无党派人士开展了“优化发展环境,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工作、如何引导民营经济做合格建设者,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移民迁城中民营企业发展机遇,贫困群体现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民族地区经济教育发展等课题调研,立发展之论,建有用之言,献务实之策。有些意见、建议被县委、政府所采纳。2006年县委、政府,为加大对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落实和民营经济合法权益保障,建立了XX县民营经济投诉中心,中心主要任务:“受理投诉、分析调查、通报反馈、督促落实”为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合法权益保障提供服务。

其次,当好新农村发展规划和投资环境的“宣传员”。统战部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不失时机地做好宣传XX工作,利用统战、工商联会议、活动,请县委、政府分管经济、规划、项目建设的领导介绍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开展以做合格建设者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营造了爱XX、发展XX的良好氛围。近几年,非公有制经济企业逐个落户XX,为救助贫困儿童,吸纳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引导企业回报社会,企业合法权益保障等方面,受到了省、市统战、工商联认可和表彰。通过广泛的宣传,使社会各界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也体现了统一战线工作的作为,增加了统战工作知名度。

第三,当好农村发展,招商引资的“联络员”。充分发挥统战、工商联面广渠宽,位置超脱,人文亲情浓厚的优势,开展“结交朋友,内外联系,达成意向”的活动是统战、工商联责无旁贷的工作。近几年,充分依靠XX水电、茶、林、果、竹、芋、药产业优势,本县企业规模在扩大,产品质量在提升,市场份额在扩大。外来企业在增加,投资数量从几百万上亿元,资源的开发吸引了外来企业和回乡投资兴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第四,当好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服务员”。统战部、县工商联在平时工作中定期与不定期到基层和企业,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听取业主的意见、要求,不仅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协助办理相关手续,还多次与相关部门协调,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重视乡镇商会和行业协会的建设,把对企业服务提升到行业服务上来。定期和不定期召集民营企业家座谈会、通报会,互通发展信息,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坚定了他们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信心。

第五,当好新农村建设社会稳定的“维护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着力点,为县域经济和移民迁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统战部以民间组织为依托,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到乡、村、企业、民族地区、宗教场所了解情况,理顺情绪,做好暖人心、聚人心、稳人心工作,为农村建设营造一个宽松、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宗教领域普法教育、落实民族宗教的工作责任制,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作者单位:XX县委统战部)

第五篇:关于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对接的研究

关于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对接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相比更显著的特点是,中等职校的社会服务更直接,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更紧密,其核心是培养的学生要能为社会需求面直接接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过自身改制及相互间的重组,生产力布局和链接得到重新组合,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促使企业在优化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注重自身的发展环境,而且也开始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的优化工作,他们已经开始实施长、短时间的不同策略,在短期内,他们注重选择素质优秀的员工进厂,在对一般民工、经短期专业培训民工与合格的专业职校毕业生三者之间的选择中,往往偏向于后者,在对后者的选择中,也十分注重人的素质的挑选。

也基于此,企业更注重与职校的有效对接,通过开展“订单”式培养、就业洽谈会、设立学生奖学金、学校楼宇冠名等方式灌输学生企业文化。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体现为单向的企业文化对学校文化的渗透,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相对显得单薄。如何使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实现有效交融。使学生在心理归属上融入企业,在价值取向上认同企业,在行为特征上接近企业,也就是让学生在校期间便从技能掌握到文化归属上更多地打上“企业人”的烙印,将是我们致力的目标。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本课题针对职校中单向的企业文化进校园的情况,通过具体调查,分析目前企业文化进校园的载体、具体进行的活动及产生的效果,以期找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效交融与对接的结合点,为培养学生“企业人”服务。

1.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2.企业文化: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

3.有效对接:是指各个单位在管理、指挥、后勤、通讯等部门的管理体系和技术支撑完全一样。当由一个单位指挥其他单位时,如同指挥自己的单位。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1.研究现状:

职校作为我国中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总体文化积淀不是很深,但由于其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理论专家把目光聚焦到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这一领域。并把研究重点着力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大多认为:中职教育应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园文化建设,也应突出“职业”的特色。这里的措施包括把中国的、世界的优秀企业精神文化介绍、展示给学生;学校橱窗展示突显企业特色;开展学生下企业实践活动;优秀毕业生巡讲;楼宇冠名等等。从文化表层上把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衔接。

2.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与创新:

本课题组意识到,虽然国内已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对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总体来说研究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没有看到两种文化相互衔接过程中的表层化趋向,对于这种趋向缺乏系统全面的第一手调查资料。本课题组的研究研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比在功能、环境、条件、建设方向等的不同之处,在校园文化中有效引入企业管理理念、评价方法与措施,使学生在心理归属上融入企业,在价值取向上认同企业,在行为特征上接近企业。即增强学生对于企业文化的适应性,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职业能力与素养,最终的目的仍是实施毕业生从学生到职工之间的平衡过渡,达成真正“无缝对接”的目的。

四、理论依据

1.理论依据:本课题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职业教育学、心理学、美学、人才学等为理论指导,以职业素质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现代企业管理学和系统论等为借鉴而进行研究。

2.政策法规依据:该课题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职业教育法》、《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政策法规依据和强大推动力,从而既保证了选题的正确,又保证了研究方向的正确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成果的可靠性。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1.研究目标:

学校文化功能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上一代的文化内容经过价值批判和取舍,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传播给下一代。而作为职业学校要把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有用人才为目标,把企业文化提早渗透到学校文化中,实现学生、企业、学校三者的共赢。

我们旨在根据当前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继续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同时,要借鉴企业文化中的精髓,尝试把企业管理中的“7S”(整顿、整理、清洁、检查、素养、安全、节约)规则、PDCA(策划、实施、检查、处置)方法、“ABC”策略等融入学校文化、特别是班级管理中,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使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实现交融对接,打破以往的只注重形式不融入实际的现象。

2.研究内容:

理论研究:

本课题理论研究拟从四个方面展开:

其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和价值研究;

其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现状分析;

其三、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内容、模式、方法研究;

其四、基于校企对接的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研究。

实践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者均为职中一线教师,本着“从实践中来、回到实践中去”的原则,我们的研究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更好地总结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无论是从对象还是实施者都有自我发展与成长的诉求。本课题研究将立足于职高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当前国情、校情、学情组织实施“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管理、方法、评价等方面加以多元构建。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启动阶段。(2011.9——2011.10)

主要填写申报表,组建课题组,制订《研究方案》与《实施计划》,理解课题内涵,明确研究目标,熟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1.11——2013.2)

1.组织教师广泛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通过学习、交流、研讨,增强教师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提高分析、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

2.运用调查研究方法做好各项调查访谈记录;

3.用校园网络,设置企业文化进校园教育板块,以各项活动为载体,形成老师、家长、学生、企业之间的互动平台;

4.课题组成员交流实验进展,解决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完成阶段小结;

5.课题组成员在开学初期、中期分别完成本学期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初步设想,在此基础上,中期进行充实和完善,形成阶段性研究的成果框架和提纲;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3.3——2013.6)

1.汇集课题组成员研究论文,形成论文集;

2.汇总相关校本教材;

3.撰写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

2.企业文化进校园实例;

3.校本教材;

4.教师论文集。

八、课题研究条件保障

1.课题组成员的配备结构合理,既有教育教学的资深教师,也有在教学第一线,富有创新精神,积极进取的教育教学研究的实验教师,为本课题的研究创设了良好的人文环境。课题组部分成员,曾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新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的研究工作,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其余几位成员也参与了校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具备一定的课题研究基础。

2.学校作为一所发展态势良好的中职校,已在企业文化进校园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学校教学楼、道路皆于本市骨干企业名称冠名,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课题总历时两年整,每学期二十个教学周,每周一个小时集中研究,时间有保障。

4.学校领导重视、关心和支持此课题的研究,确保研究经费及时到位,使课题研究能顺利开展,为本课题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学校将投放足额的专项资金,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5.本单位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作为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新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的实验学校之一,具有较好的课题研究基础和研究氛围。2011年,学校成功创建为高级技工学校,为本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

课题组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日

下载刍议“全警情录入+”与“大数据”的有效对接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刍议“全警情录入+”与“大数据”的有效对接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