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有感(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2 06:4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有感》。

第一篇:学习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有感

学习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不知是喜还是悲!

迷迷糊糊的选择了民族民间体育这一门课,当初选这门课的时候我除了想到拿到学分之外真不知道还有什么目的或志向。但是上了几节民族民间体育课之后,我突然觉得民族民间体育很有意思,很想了解它、研究它。正是这样的改变,才让我觉得学习民族民间体育不知是喜还是悲?

学习民族民间体育,让我喜的是——我知道我们国家的民族民间体育它是那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在我很小的时候,没有电脑,没有点读机,没有游戏机。但是我们的生活并不是枯燥单调与乏味,而是充满了乐趣。现在想想,依然觉得很开心、回味无穷。

还依稀的记得,我们村子里的几个小伙伴经常在聚在村口的大树下跳皮筋。跳皮筋形式多样,可以几个人分成两拨玩一起玩也可以一个人把皮筋绑在大树或者凳子腿上面玩。皮筋上下跳跃,女孩子们翩翩起舞,蝴蝶结上下翻飞。跳皮筋的女孩子各个都是一顶一的高手,就算是把皮筋高举过头顶一个手臂,对于她们来说这也是个小菜一碟。顺理成章的我们每逢跳皮筋的时候,都会是村里的聚集点。引来了很多在家里没事的围观人。我们一面跳着一面唱着歌谣现在我还记着我们在跳皮筋时经常唱的歌谣。回想起那些歌谣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①学习李向阳,坚决不投降。敌人来抓我,我就跳高墙。高墙不顶用,我就钻地洞。地洞有诈子,炸死小日本。②周扒皮坏东西,半夜三更来偷鸡。我们正在做游戏,一起抓住了周扒皮。扒你的皮,抽你的筋。看看下次还敢来偷鸡。③一朵红花红又红,刘胡兰姐姐是英雄。从小是个好孩子,成大成为女英雄。毛主席为她题的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④小蜡笔红又红,拿起它来画英雄。画王杰,画雷锋。再画劳动模范李文忠„„等等歌谣。那时候我们很小,只知道一面跳一面唱。但是我们从来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唱,我们唱的是什么,歌谣中心是什么,主题是什么。呵呵,长大以后我们才道我们唱的是一些大人不敢说的东西——政治。长大以后我们才知道我们唱的正是大人一直想的东西——期待与盼望。

除了女孩子喜欢跳皮筋之外,我们男、女孩在一起玩的比较多的算是丢沙包了。规则很简单,最少三人,上不设限,场地要求七到十米的活动空间我们常常是分成两家,攻方占据两边位置,队员间相互配合将沙包在空中抛来抛去,以打到对方身上为胜。守方在攻方所围成的范围内跑动,躲避沙包。如守方全部队员不幸“中弹”,则交换攻守位置。打口袋看似简单,对交战双方的默契程度、队员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却要求不低。如果遇到敏捷如小猴子的守方,很可能很长时间都只能停留在锻炼大臂肌肉的痛苦中,迟迟不能真正上场。

由于我家位于比较严寒的地方——东北。所以,男孩子每到冬天时便可以在一起打陀螺。陀螺为木制的圆锥形,上大下尖。将尖头着地,用那些家长给我们做的长棍上面加的皮带绳子抽它,使之旋转。有钱家的孩子也会买有鸣声陀螺和菱形陀螺,鸣声陀螺也是以竹木制成中空圆筒,中间贯以旋轴。圆筒体开有狭长裂口,转动时由于气流作用能发声。而菱形陀螺为两头小,中间大,以绳绕螺身。玩时将螺地,顺势抽绳,使螺旋转。

我们除了在一起玩皮筋、丢沙袋、打陀螺,还会在一起踢毽子、攻城、打砖等等,在这里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学习民族民间体育,让我悲的是——我们那么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民间传统活动却一点点在消失,不被人认可。练习武术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跆拳道的人却越来越多了;玩蹴鞠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打网球、羽毛球、高尔夫的人却越来越多了;穿旗袍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穿韩装、欧风的人越来越多了;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学习英语的人却越来越多了!我觉得可悲!我们 连自己老祖宗的东西都保守不住了,却还在向外面学习。这与古人的邯郸学步有何两样!

大家清醒一点吧!将我们先辈们创下的东西继承了,再去像其他国家学习。不要让我们的精神文化遗产流失的滴水不剩!

以上便是我上完民族民间体育课后的感受,真是不是是喜还是悲!

第二篇:传统体育学习总结

关于《布依族、苗族传统体育》学习总结

王万才

经过学校培训继教工作,了解了学习的内容,安排学习了《布依族、苗族传统体育》,通过学习布依族、苗族传统体育》,懂得了黔西南布依族、苗族体育的一些知识,现对学习作如下总结:、民族性。民族性它为某一民族或某一些民族所有,而非各个民族的。而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几乎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文化气息和内涵,在相当程度上成为本民族和地区的象征。如藏族的赛牦牛、纳西族的东巴跳、朝鲜族的顶水罐赛跑、傣族的孔雀拳等都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即使是同一体育项目,也各有其民族特点,如蒙古族式摔跤“搏克”、维吾尔族式摔跤“且里西”等,虽然都是民族式摔跤,但是比赛方式和规则都个不同,表现了迥然不同的风格。

2、地域性。地域性某以低于的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所处的区域环境以及油区域环境所带来的自然条件不同,使各个民族都在自己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方式,这就是民族传统的地域性。基于个字区域独特的自然环境下的生产方式因素,造成了各民族间体育的差异。如从事牧业生产的蒙古族、哈萨克族等,创造了赛马、刁羊、骑射、飞马拾银等马上骑术项目。苗、侗等少数民族,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生产中,牛的作用较大,因此保留了在节日里“斗牛”的风俗。人文地域环境的不同,如文化、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同样会造成民族体育的差异。北方人崇尚勇敢、豪爽奔放,喜欢摔跤、奔跑、搏斗、举重等;南方人性格趋于平和而细腻,喜欢游泳、弈棋等。

3、交融性。不同文化模式与类型的相互碰撞和交流,促进了民族体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民族之间的交流与渗透,民族文化进一步融合,民族产生时所具有的共同地域、血缘关系、文化等等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因此,人们在进行活动的同时,便将各民族许多传统的体育项目相互交融,共同学习,最终达成共识。每一种传统体育项目最初总是从某一地区、某一民族中首先发展起来,而后随各民族间文化交流,逐渐被具有相同自然条件的民族接受和改造,这一项目也因此丰富、成熟起来。如龙舟、马球、秋千、骑术等项目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果。在民族体育融合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创造出一些新的项目。如清代发明了一中称为“冰上蹴鞠之”的冰上足球;把球技与马术结合,发展出马球等等。此外,民族体育的交融性还表现在文化和艺术的相互融合。如黎族的“跳竹竿”,击竿者脆、蹲交替,节奏越大越快,难度越来越大,跳竿者随竿的分合与高低变化灵巧地跳跃其间,展现出各种优美的姿态。

4、多样性。民族体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统计,有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676项,汉族传统体育301项,共计977项,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舞龙、舞狮、龙舟竞渡、扭秧歌、斗牛等等。

5、适应性。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可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需要。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喜好选择不同的项目进行锻炼,无论是舞龙、舞狮、赛龙舟、拔河等群体对抗的项目,还是摔跤、赛马等个体项目,或者各种娱乐又系等活动。因此民族体育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一、生态文化圈、经济类型与民族传统的关系。

1、生态结构就是民族生态环境。每个民族都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创造自己的文化。

东北、内蒙古地区地域辽阔、北山脉众多,地理位置的复杂性和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改地区少数民族主要以畜牧业、狩猎业、农业未传统经济成分、从而产生了与之紧密相关的体育活动项目,如赛马、马术、骑射、射箭、跳马、条骆驼等等。

西北地域辽阔,由蒙新高原大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共同组成,这里深居内陆,都是与高山、大川、荒漠、边陲等自然和条件联系在一起,地理与生态环境的特点,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区域文化,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赛马、赛牦牛、刁羊、骑射、马上角力、姑娘追、飞马拾银等展现粗犷、豪放的热情的民族特点。大象拔河、套马、拉棍、拔腰、竞速斗智、压走马等具有农药的地域特征,表现未相对独立性。牛羊皮筏竞渡、游渡黄河、骑木划水、夹木过河、人牛泅渡等水上项目,反应出乡土气息的民族体育情怀。

西南地区地域辽阔,地面崎岖,内部气候差异大,除此之外,有山地、河谷、草原和深林、这给各族民族提供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经济生活方式,其中狩猎和农事是生产方式中最重要的内容,围绕狩猎而展开的体育项目主要有泡、跳、投、攀、射、骑等;反映农事生产的如苗族的跳鼓,这是根据犁田、插秧、割谷、挑担等各种姿势编成的,用以反映丰收后喜悦心情的一中舞蹈。中东南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比较优越,多属丘陵地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该地区以其独有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杂居创造了形式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如苗族、白族、侗族、布依族的龙舟,瑶族的踩独木划水、游泳,侗族潜水摸鱼等。该地区中部绵延着南岭山脉,为适应这钟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其体育项目表现出浓厚的山地风格,因此,苗族的爬花杆,土家族的攀藤,白族的条山羊、登山、老虎跳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油然而生。

2、我国疆域辽阔,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复杂,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各民族,形成了类型多样、文化各异的经济文化特征,总体上可分为采集狩猎经济型,农耕经济型和畜牧经济型三大类。

狩猎是少数民族战胜大自然、克服恶劣环境、战胜野生动物得以生存的手段,他不仅解决了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创造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狩猎习俗。流传至今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蒙古的骑马、马术、射箭,苗族的射箭、射弩,土家族打飞棒、攀藤,景颇族打弹弓,满族狩猎,纳西族飞石锁,赫哲族爬犁等,都是从物质生产方式过程中传承与演变而来的,反映了一个民族物质文化的重要基础的经济文化类型,与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变迁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不仅直接制约着一个民族物质文化的发展,而且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其民族传统体育的构成方式。传承下来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民族传统体育与当地经济生产活动相联系并融为一体,是生产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并实现了一定的社会价值。

2009年5月

第三篇:浅谈如何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优秀文化(定稿)

浅谈如何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优秀文化

摘要:近年来,网络、广播、电视等文化传播媒介迅速覆盖农村,改变了农村文化生活方式,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包括民族语言、民族服饰、民族舞蹈、民族山歌、民间刺绣工艺等不断流失,甚至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古典传统文化濒临灭绝,当前如何推进民族民间传统优秀文化存续发展,发扬光大,显得日益重要。关键词:传统文化 继承 举措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电脑、广播、电视等家用电器广泛进入农村,极大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改变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内容和方式,由茶余饭后的山歌对唱、舞蹈娱乐、捻线刺绣变为读书看报、看电视、上网等,山歌、舞蹈逐渐被遗忘,被丢弃,从而使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优秀文化随着农村文化生活的改变而失传或濒临灭绝,拯救、保护和促进民族民间传统优秀文化继承和发展,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

一、深入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调研活动

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调研是推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前提条件。少数民族集居地区,民族文化农郁,特色突出,各有千秋,但由于农村文化生活的改变,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随之消亡的迹象日益明显。这就需要深入农村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内容、渊源、现状、分布、结构、表现形式等进行深入调查,掌握具休情况。并通过文字记录、录音、录相等形式对调查情况进行收集整理,永久保存。同时对收集到的可以大众传播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比如,民族舞蹈可以作为民众健身锻炼的体操在乡镇广场或县城广场进行广泛传播,民族山歌可以作为广场音乐随时播放。从而推动民族民间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发展。

二、定期举行民族民间文艺比赛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如舞蹈有彝族铜鼓舞、苗族芦笙舞、仡佬族弦子舞、瑶族舞蹈等,山歌有彝族山歌、苗族山歌、壮族山歌、仡佬族山歌、瑶族山歌等。组织民族民间文艺队进行比赛是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民族民间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手段。通过举行一年一度的民族民间文艺比赛可以激励少数民族把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加以练习,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比赛结果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励和鞭策少数民在思想上重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行为上对民族文艺勤加练习,从而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宏杨和发展。比如在比赛中获得名次或者名次靠前的文艺队在物质与精神奖励的推动下自然而然激起热爱本民族文艺的热情,而对比赛结果不理想的文艺代表队,自然而然地查找不足,后来居上,从而形成“追赶式”“ 竞争式”百家争鸣的农村民族文化发展态势,从而推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三、引导和组织民族民间文化活动 少数民族都有自已的节日,过节时都需要开展一些文艺活动。比如彝族的跳宫节、苗族的花山节、瑶族的盘王节等等。少数民族自发开展这些活动,仅仅是表达本民族情感的一种方式,缺乏组织性,内容也比较单一。每逢这些节日,需要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村组,参与民族民间节日活动,并对少数民族开展的节日文艺活动进行深入指导,在不更改原始内容的前提下增加和丰富文艺的表现形式,使之更具艺术性、形象性和规范性,更加充分地体现民族风情。通过组织和指导少数民族开展节日活动,使得少数民族节日气氛更加浓厚、文艺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激起少数民族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的极大兴趣和热爱,从而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培育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继承人

培育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继承人是推进民族民间传统优秀文化继承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民族民间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其实就是作为民族民间文化承载主体的民间艺人的代代相传。当前,一些民族民间传统古典优秀文化失传或濒临灭绝,原因在于作为该民族文化承载主体的民间艺人的“断承”。比如一些地方壮族山歌、民间刺绣工艺、仡佬族弦子舞等只有年过六旬的老人熟知,中青年人无人知晓,所以出现民间艺人“断承”现象。为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必须在这些少数民族中培育民族文化继承人,选择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德高望重的村民作为本民族文化的“领头人”加以培养,并由“领头人”带领本村村民学习本民族文化,组织开展各种民间文艺活动。当“领头人”年老时,由其组织召开村民大会推举新的“领头人”,保证本民族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从而推动和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五、加大对民族民间文化建设的投入

文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经济投入。少数民族集居地区,当地政府要在民族文化建设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把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改善村容村貌与人居环境的同时,加大力度建设和改善民族民间文化硬件设施,如建立完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室,使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有固定场所,为开展日常活动提供方便。同时配置少数民族文化设备,如彝族盛行的舞蹈称之为铜鼓舞,必须具有相应的铜鼓才能开展活动,但一对铜鼓近几万元,经济发展落后的民族地区,村民无力支付购置资金,依靠政府部门帮助解决。可见政策上的倾斜和经济的投入,有助于促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长期发展。

总之,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在大力改善和配置民族民间文化设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开展民族文化调研,广泛培育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继承人,扎实开展各种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才能促进和推动民族民间传统古典优秀文化源远流长。

第四篇:关于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工作的调查报告

构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新格局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调查报告

**区是**的中心城区之一,集中体现着首都政治、文化中心的特点。辖区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全区汇集了以故宫、太庙、社稷坛和地坛为代表的皇室文化,以雍和宫为代表的佛教密宗文化,以国子监为代表的国学文化,以孔庙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古观象台为代表的天文文化,以皇史宬为代表的档案文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因此,在一个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郁的首都中心城区,做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既是发展区域文化、实现文化强区的客观要求,也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打造首都文化品牌的重要举措。

为了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巩固和发展先进文化,我们以辖区内10个街道为基本单位,通过问卷、座谈、走访、查阅历史资料等形式,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普查,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稿)及文化部、**市关于做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有关精神,结合**区实际,对**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历史沿革、现状及保护工作

(一)**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历史沿革及特点

**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文明古都。至2004年,建城3049年,建都851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区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深受周边环境和特殊地理位置的影响,由此而形成的民间传统文化有如下特点:

一是民间传统文化(工艺)多与宫廷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凸显皇城文化的特征。由于**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历史上**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区处于元、明、清三代都城的中心区域,皇宫在**,王府、官家、巨贾也大多在**,素有“东贵西富”之说,居民的组成和审美情趣与皇家有密切关系,因此,**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皇家文化影响较大。这一点在民间文学、民间手工艺、民间说唱、民间建筑等方面尤为突出。**区民间文学的题材十分广泛,如传说、故事、神话、歌谣等口头文学,都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思想内容上,它们一面与封建宫廷、历史人物紧密结合,在生动的艺术形象里,反映出封建宫室的内幕;一面与名胜古迹、街道胡同、桥梁及生活风俗紧密结合,寓褒贬于其中。在历史、民俗、文化和艺术方面,都具有珍贵的价值。民间说唱中的八角鼓、什不闲——莲花落、吉祥话、单弦、岔曲都深受宫廷影响,有很多是皇族子弟编唱而传播开的。还有很多民间文化艺术曾经为皇家贵族服务,如民间手工艺中的“葡萄常”玻璃吹制工艺曾得到慈禧太后御赐,故宫至今还收藏有“葡萄常”精心制作出的一架葡萄和一架葫芦。

二是民间文化活动多以庙市和繁华地区为依托,呈现自然发展的状态。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形态。从产生和发展上,自然萌生,发育成长,在本质上是民众的内心渴望。从审美特征上,民间文化艺术具有生活之美、质朴之美。从存在形式上,民间文化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波澜不惊的存在状态,民众的审美意识(包括民间艺人的制作)处于一种较为被动的状态。民俗节庆就是民间文化艺术的激励机制和高潮时刻,是民间文化艺术生长的催化剂。

**区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明永乐帝迁京后,灯市口就成为京城两大庙市之一,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隆福寺建于明景泰三年,一直是明、清两代朝廷的“香火院”。清乾隆九年(1744年)隆福寺庙会逐渐兴起。在庙会上有不少小戏班子、杂耍班子在此卖艺。风靡一时的相声演员“小蘑菇”和京剧清唱演员“大妖怪”都曾在此献艺。明末清初的民间艺术,如杂耍、评书、花会、杂技、皮影等也较繁荣。昔日的隆福寺街,是与琉璃厂齐名的古文化街,除了文物古玩外,令人称著的就是书市了。隆福寺街是明末至民国时期**著名书肆集中地。

老**有这样的民谚:“东

四、西单、鼓楼前”。指的是清末民初这些地方是**当时最繁华的商业区,其中,东四和鼓楼即东四牌楼、地安门一带,都位于**区境内。地安门一带的钟鼓楼最早建于元代,是古代司时的中心,是传递时间的使者,启闭城门的信号,钟鼓象征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和封建皇帝权力的绝对威严,同时也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及政治文化上的大一统思想。钟鼓之声也就成为了封建社会统一人们意识,规范人们行为的施教准则象征。1925年,鼓楼成为京兆通俗教育馆,此后一直是民众教育和群众文化活动的场馆。钟鼓楼下则是民众的乐园。民间艺人在钟鼓楼之间的茶馆中表演评书、拉洋片、相声、杂耍、戏曲等各类民间艺术,早年宝

三、大狗熊等都曾在这里表演,相声大师侯宝林幼年一度生活在茶社,12岁赴天桥学艺,后又曾回到这里从艺。

在东四牌楼下的大茶馆里,**派的**皮影就像连续剧一样,一演就是一两个月。并成为**影戏的主流。书茶馆以演述评书为主。**是评书的发源地。老**说书的就怕东华门、地安门,因为东华门外东悦轩和后门外一溜胡同同和轩(后改广庆轩),从布置、装修是十足的**书馆,而且两处书客都极有欣赏水平。**内城的瞽人的三处聚会地都在**:大佛寺“公益堂”、乃兹府路南三皇庙内的“务本

作用。

在民间器乐方面,智化寺音乐从明代宫中流传至今,是被誉为“中国古音乐活化石”的京音乐,现正申请**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工作。前不久,区委副书记杨艺文同志带领有关部门就智化寺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具体要求。2004年,在辖区艺术节期间,积极吸纳智化寺音乐参加演出,以提升和推进其传承与发展。活跃在安定门地区的民乐队对弘扬民族文化、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也起到积极的作用。1990年除夕之夜,沉睡了66年的永乐报时铜钟被重新敲响;2001年12月31日,沉寂了78年的“报时鼓”和“24节令鼓”,也被重新敲响。此举使传统的钟鼓时令文化得以恢复和展示,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和积极参与。

在民间说唱方面,**区注重利用各种曲艺形式,创作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相继创作演出的曲艺演唱《金街王府井》、京韵大鼓《八年一梦奥运情》,在第11届群星奖曲艺评奖中获得优秀奖。此外,还创作了西河大鼓《北新桥镇孽龙》,群口快板《平安大街拆迁情》,相声《当心》、《溺爱是害》,牌子曲联唱《北新桥的传说》等经典节目。在**区景山街道的景东社区,有一个远近闻名的老年乐呵队,他们以自编自演京东大鼓、天津快板为主要活动内容,80多名队员每天早晨在景山后山活动,成了公园的一景。

在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于2003年10月推出的“周末相声俱乐部”。在**市文化局和**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和关怀下,由**区文化馆和**市曲艺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周末相声俱乐部”,每周六晚都要在文化馆剧场进行专场演出,马季先生亲自为“周末相声俱乐部”提了字。参加演出的人员,既有苏文茂、赵世忠、侯耀文、李金斗等相声界前辈名家,又有杨议、贾伦、宋德全、甄齐等年轻新秀。此外,还有其他民间传统曲艺形式的演出,其中,作为唯一传人的牛骨数来宝演员孟新已成为相声俱乐部的骨干,对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做出积极贡献。周末相声俱乐部的推出,既为曲艺(相声)演员搭建了一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平台,又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提供了很好的场所。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吸引了京城甚至外埠的众多相声爱好者,演出场场爆满,门票供不应求。这项活动还得到了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的亲切关怀和京城媒体的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发展和弘扬相声这种传统曲艺形式,还开设(举办)了相声欣赏、相声创作、相声点评及相声沙龙等讲座和交流活动。

在民间戏曲方面,文化馆京剧名家票友俱乐部每周举办彩唱、清唱,已坚持了近10年。在街道社区也活跃着大大小小的京剧队。皮影戏在**区也颇具特色,中国皮影网站就是交道口街道的居民开办的。2003年,由交道口街道选送的皮影戏《生命因你而精彩》获“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银奖(此活动由文化部、国家广电局、国家计生委等七部门共同举办)。为了展现皮影艺术的独特风采,**区文化馆在2004年新春游乐会期间,举办了皮影戏表演活动。**皮影戏艺术家路联达和弟子们表演了寓言故事《东郭先生与狼》、《龟与鹤》、《鹬蚌相争》,以及反映新**新奥运的《小猴子学外语》,反映保护动物的《熊猫咪咪》,反映民间艺术的节目《耍狮子》、《走高跷》、《耍中幡》等,由于在表演时观众可以到后台观摩,表演结束后又可一试身手,现场互动效果好,寓教于乐,吸引了许多不同年龄的观众。

在民间游戏娱乐方面,老**特色的游戏娱乐在**区也具有普遍性,特别是在每年一度的文化馆新春游乐会上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其中,儿童游戏,包括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推铁环、抓羊拐、抓子儿、七巧扳、九连环、放风筝、老鹰捉小鸡、抽陀螺、过家家、数手指等。成人游戏,包括市民阶层的游戏娱乐,如斗蟋蟀、踢球、棋艺、纸牌、拔河等,以及表演性的杂耍娱乐,如冰嬉、射箭、车技、戏法、跳剑、飞刀等。

(二)**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现状

目前,**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主要种类,以民间传统工艺、民间传统艺术和民俗类为主。由于**作为首都的地理优势,人员汇聚全国各地,导致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影响。如民间工艺美术方面,既有精神至上与美化生活的品类——剪纸、织绣、玻璃画、帛雕、烙画、布贴画、内画壶、绢人等,又有享乐人生与寓教于乐的品类——面塑、玩具、皮影、脸谱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特征,体现出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风俗民情和审美趣味。由于**区特有的历史环境和人文风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艺术品位及审美价值较高。如:绘画精美的鼻烟壶、工艺精细的帛雕、造型各异的风筝、细微入画的绢人等都是品位和价值极高的民间手工艺制品,特别是安定门辖区内冯桂唐的玻璃画在故宫今有收藏。

从调查情况看,全区民间传统文化种类包括口述文学、传统民间艺术、传统工艺制作技艺、民俗和原始资料及实物等5大类别,共42项。其中,口述文学类包括民间故事或民间传说、歌谣谚语、歇后语、诗词、俗语7项(现已搜集整理民间故事或民间传说135篇、歌谣谚语620篇、歇后语550篇、诗词60首、俗语4800条、民间风俗30篇、地方风物志19篇),占16.67%;传统民间艺术类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戏曲、曲艺、杂技、皮影6项,占14.29%;传统工艺制作技艺类包括风筝、拼贴画、烙画、脸谱、玻璃画、沙画、编织、刺绣、老**玩

”、“四转变”,逐步构建起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格局,进一步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两推动”:通过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有力地推动和促进**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力地推动和促进**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三统一”: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机地统一起来。二是政府及文化事业机构管理与协会组织管理有机地统一起来。三是个体性作坊性的传承、经营与产业化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

“四转变”: 一是民间工艺的交流由区域化向国际化方向转变。随着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大,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急需进一步扩大。以民间文化交流为纽带,带动经济、政治全面发展的对外交往方式收到良好效果。二是从单纯活动型向系统管理型转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工作是政府文化部门和事业机构的一项工作职责,应逐步从单纯组织活动向系统管理转变,特别要尽快建立基础数据库,制定具体管理办法。三是从分散式无人管理向集中的统一管理转变。全区有一个组织工作系统,成立保护领导小组,下设保护协会,责任落实,规范管理,真正推进。将管理工作纳入各级文化部门职能,切实落实到位。四是从以活动而保护向以保护传承而活动方向转变。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形成常态管理模式,取得长期工作效果。要对有一定社会文化价值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应及时纳入搜集、整理范围,加以保护、抢救、改造,使其艺术特色得以保留并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工作方向和具体措施

首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总体规划。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立法工作,明确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法律地位。根据濒危程度和历史文化价值,进行分级保护、合理开发。同时,发挥各级文化行政和文化事业单位的作用,组织专门力量,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辖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划,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全局出发,结合“新**、新奥运”战略目标,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充分研究,深入挖掘,有效保护,增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

其次,进一步改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管理体制,建立一套保护、传承的有效机制。

做到保护与管理相结合,在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上下工夫。政府应逐步实现“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要加大对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应努力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良好高效的运营机制。要加强分类、分级管理。对消费性的民间文化艺术,政府应遵照市场规律要求,依法管理,规范运营,使其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加强领导和协调,努力构筑“大文化”的工作格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需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统筹安排,特别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一是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宏观指导,搭建层级保护网络,健全协会组织,将保护责任落实在基层社区。二是要加强文化部门内部的统筹协调,在领导分工、部门职责上,积极探索“大文化”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科学的保护运行机制,实现文化事业与产业联动效应,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是加强与**市及其它区县有关部门、行业的联系。科学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发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充分发挥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作用,实现文化行政和文化政策的职能转换,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纳入实际工作的总体考核体系。加速转换职能,并谦虚地学习和接受那些来自海内外学术界的涉及文化及其保护的理念和先行经验。借助专业协会和专家力量,加大调查、普及、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使保护工作成为市民自觉的行动,成为文化部门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特别是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将搜集、整理工作纳入日常工作之中,根据遗产的不同等级,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在搜集整理中应坚持全面搜集、忠实记录、准确翻译、慎重整理这四个原则。

建立扶持和激励机制。一是各级政府应在挖掘、搜集、整理、研究上投入必要的经费进行抢救性保护。应采取有效的补助、扶持措施,保护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优秀项目、绝技、大师和名作,挖掘培养传承人。如对确立了师徒传承关系的给予一定的津贴补助,二是政府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对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创作、研究、传播人员在生产、经营、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等。三是运用市场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建立科学的筹资机制,大力提倡社会投资办文化。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基金会,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机构和人士的资助。中央、地方政府的文化部门、各地方自治实体、民间社团、企业、法人财团、博物馆等事业单位、基层社区和有关的个人等,都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三,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一是积极搭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交流平台,让国内外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欢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二是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教育,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后

继有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把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引入正规学校教育,是年轻一代认识、了解和欣赏民间艺术美感,维系民族感情、延续民族信念、参与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和长效措施。要逐步开设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民俗表演等课程,使其成为学生素质教育和特长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利用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等文化场所,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培训和鉴赏活动,在全社会特别是在离退休人员和下岗职工中进行普及和推广。三是充分挖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潜力,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传统民俗、节日庆典以及国内国际文化交流等文化活动中,充分整合、利用**区现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努力恢复和开展有价值的活动。如在钟鼓楼等文物景点、文博系统的博物馆、东四奥林匹克社区及传统四合院保护区开展有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力争在2008年**举办奥运会期间,使之成为外国朋友了解京城绝活和百姓生活,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一个窗口。

第四,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争创品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护照”,也是该民族对人类的贡献。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其共同发展,是一个共同的课题和历史的任务。应保持民族特色、地方特色,避免千篇一律。品牌包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项目品牌和文化活动品牌。对有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项目在保护的同时,开发其历史文化价值,创造条件,使其成为**区甚至**市和全国的一个品牌。如天津杨柳青年画、石家大院、山西乔家大院等,都可说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一个品牌。而山东潍坊风筝节、甘肃环县皮影节可以说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品牌。**区应在打造地坛庙会、文化馆新春游乐会及相声俱乐部等文化品牌的同时,进一步挖掘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形式,推出适当的文化活动、文化宣传、文化旅游的项目,促进品牌的形成,创造出更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播场所。

第五,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促进消费。应以培育品牌为基础,向产业化发展,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与历史文化保护区及旅游景点相结合,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消费。一是整合资源,产销结合,定点(门店式)展卖。通过搭建协会网络,集中艺人和产品,以门店为依托,形成网络经营。二是整合资源,厂店合一,集中展卖。全面提高民间传统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形成规模效应。三是根据**区实际,结合“新**、新奥运”和文化强区,探索差异化发展之路,打造品牌项目。如:以具有永恒美感的四合院为依托,开发项目,用胡同、四合院、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营造出的独具特色文化氛围吸引中外游客。对表演性和审美价值较高的民间艺术项目,应在各种文化活动中进行合理利用与开发。在手工艺生产中,避免盲目追求流水生产线和机械化,使工艺产品失去手工艺的特点。在适应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在造型、图案的设计、原材料运用和制作技艺方面努力探索新领域。

[找文章到大☆秘☆书☆网-/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根据**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发展状况,为了进一步加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积极宣传和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同时合理开发和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区文化委员会2004年已经向**市申报了民间工艺保护项目,即**区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暨实施民族民间工艺“三个一”工程及精品创新工程。并将在今后长期开展此项工作。实施民间传统工艺“三个一”工程。即:写一篇反映**区民间传统工艺现状及传承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出一本展现各类民间传统工艺文化内涵、历史沿革、加工制作等方面的中英文书籍,制一部反映民间传统工艺经典荟萃的专题片。其目的是:挖掘一批传统民间工艺项目,创新一批传统民间工艺作品,培养一批精通传统民间工艺的人才,同时,不断总结传统民间工艺保护与利用的经验,制定有关办法,为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创造良好条件。

第五篇:关于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工作的调查报告

构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新格局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调查报告

**区是**的中心城区之一,集中体现着首都政治、文化中心的特点。辖区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全区汇集了以故宫、太庙、社稷坛和地坛为代表的皇室文化,以雍和宫为代表的佛教密宗文化,以国子监为代表的国学文化,以孔庙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

古观象台为代表的天文文化,以皇史宬为代表的档案文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因此,在一个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郁的首都中心城区,做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既是发展区域文化、实现文化强区的客观要求,也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打造首都文化品牌的重要举措。为了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巩固和发展先进文化,我们以辖区内10个街道为基本单位,通过问卷、座谈、走访、查阅历史资料等形式,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普查,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稿)及文化部、**市关于做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有关精神,结合**区实际,对**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历史沿革、现状及保护工作

(一)**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历史沿革及特点

**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文明古都。至2004年,建城3049年,建都851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区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深受周边环境和特殊地理位置的影响,由此而形成的民间传统文化有如下特点:

一是民间传统文化(工艺)多与宫廷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凸显皇城文化的特征。由于**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历史上**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区处于元、明、清三代都城的中心区域,皇宫在**,王府、官家、巨贾也大多在**,素有“东贵西富”之说,居民的组成和审美情趣与皇家有密切关系,因此,**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皇家文化影响较大。这一点在民间文学、民间手工艺、民间说唱、民间建筑等方面尤为突出。**区民间文学的题材十分广泛,如传说、故事、神话、歌谣等口头文学,都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思想内容上,它们一面与封建宫廷、历史人物紧密结合,在生动的艺术形象里,反映出封建宫室的内幕;一面与名胜古迹、街道胡同、桥梁及生活风俗紧密结合,寓褒贬于其中。在历史、民俗、文化和艺术方面,都具有珍贵的价值。民间说唱中的八角鼓、什不闲——莲花落、吉祥话、单弦、岔曲都深受宫廷影响,有很多是皇族子弟编唱而传播开的。还有很多民间文化艺术曾经为皇家贵族服务,如民间手工艺中的“葡萄常”玻璃吹制工艺曾得到慈禧太后御赐,故宫至今还收藏有“葡萄常”精心制作出的一架葡萄和一架葫芦。

二是民间文化活动多以庙市和繁华地区为依托,呈现自然发展的状态。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形态。从产生和发展上,自然萌生,发育成长,在本质上是民众的内心渴望。从审美特征上,民间文化艺术具有生活之美、质朴之美。从存在形式上,民间文化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波澜不惊的存在状态,民众的审美意识(包括民间艺人的制作)处于一种较为被动的状态。民俗节庆就是民间文化艺术的激励机制和高潮时刻,是民间文化艺术生长的催化剂。

**区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明永乐帝迁京后,灯市口就成为京城两大庙市之一,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隆福寺建于明景泰三年,一直是明、清两代朝廷的“香火院”。清乾隆九年(1744年)隆福寺庙会逐渐兴起。在庙会上有不少小戏班子、杂耍班子在此卖艺。风靡一时的相声演员“小蘑菇”和京剧清唱演员“大妖怪”都曾在此献艺。明末清初的民间艺术,如杂耍、评书、花会、杂技、皮影等也较繁荣。昔日的隆福寺街,是与琉璃厂齐名的古文化街,除了文物古玩外,令人称著的就是书市了。隆福寺街是明末至民国时期**著名书肆集中地。

老**有这样的民谚:“东

四、西单、鼓楼前”。指的是清末民初这些地方是**当时最繁华的商业区,其中,东四和鼓楼即东四牌楼、地安门一带,都位于**区境内。地安门一带的钟鼓楼最早建于元代,是古代司时的中心,是传递时间的使者,启闭城门的信号,钟鼓象征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和封建皇帝权力的绝对威严,同时也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及政治文化上的大一统思想。钟鼓之声也就成为了封建社会统一人们意识,规范人们行为的施教准则象征。1925年,鼓楼成为京兆通俗教育馆,此后一直是民众教育和群众文化活动的场馆。钟鼓楼下则是民众的乐园。民间艺人在钟鼓楼之间的茶馆中表演评书、拉洋片、相声、杂耍、戏曲等各类民间艺术,早年宝

三、大狗熊等都曾在这里表演,相声大师侯宝林幼年一度生活在茶社,12岁赴天桥学艺,后又曾回到这里从艺。

在东四牌楼下的大茶馆里,**派的**皮影就像连续剧一样,一演就是一

两个月。并成为**影戏的主流。书茶馆以演述评书为主。**是评书的发源地。老**说书的就怕东华门、地安门,因为东华门外东悦轩和后门外一溜胡同同和轩(后改广庆轩),从布置、装修是十足的**书馆,而且两处书客都极有欣赏水平。**内城的瞽人的三处聚会地都在**:大佛寺“公益堂”、乃兹府路南三皇庙内的“务本堂”、东裱褙胡同东口的“信义堂”。

唱曲是老**瞽目人的主要技能。所唱歌曲大别为“细活”和“大路活”。细活有几种:弹套、子弟书、马头调。大路活有:奉天调乐亭调的“铁板大鼓”、“木板大鼓”、“快板”、“单弦”。北新桥九顶庙的弹套瞽人为王公府第所公认。

此外,在庙市和街巷中,小贩的叫卖因其中有音乐、词律和民俗等诸多内容,是中国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叫卖中伴以的响器使叫卖有了节奏和乐感。这些响器有冰盏儿、梆子、拨浪鼓、铁镰和喇叭、唤头、手晃小木梆、镗锣、小鼓与皮鼓、手摇鼓、竹笛和单弦、扇铃、郎中铃、大铜锣、小锣及大锣、锔碗小锣等。

三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一些特种工艺得到国家的保护,多以工厂、公司等形式集体合作化生产、经营,在**区范围内,先后有设在北新桥街道的金漆镶嵌厂、安定门街道的“葡萄常”联社等。在生产方式和经营渠道上,国家对个体性的民间工艺美术采取合作化、公私合营等方式,使过去的个体性或作坊式生产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在活动形式上,在继承、改革传统文化活动形式的基础上,曾相继多次举办过鼓楼文化庙会等传统文化活动。但是,在文革期间,一些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近20年来,**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协调指导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下,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注重总结经验,积极整合、开发民族民间文化的各种资源,广泛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85年,**区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率先恢复了沉寂多年的庙会,并将地点选在了皇家坛庙——地坛。在首届地坛春节文化庙会上,推出了传统仿清祭地表演、民间花会以及传统民间手工艺和老茶馆中的说拉弹唱,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得到挖掘、保护和弘扬。1991年又推出“室内庙会”即文化馆新春游乐会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形式的春节文化大餐。游乐会期间,广大群众能够亲身感触民间工艺美术、民间民俗表演艺术及各类别“民字号”的传统文化展示,可谓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集中荟萃。至2004年,**区文化馆游乐会已举办了14届,深受**市民的喜爱,近年来也吸引了一些闻讯前来“赶庙会”的外国朋友。1995年,**区提出了“文化细胞工程”。目前,社区特色文化细胞已由100个发展到了300个。其中有一部分细胞是反映民族民间文化内容的,**区把对这些细胞的辅导和管理纳入到社区文化工作之中,每年还对优秀的文化细胞进行表彰和奖励。1999年,**区社会文化工作委员会编辑出版了一本介绍全区基层文化艺术组织的书籍《活跃的文化细胞——记**区群众性文艺组织》,书中收入了一部分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为活动内容的文艺组织和民间艺人。2000年,**区文化文物局编辑出版了《**市**区文化文物志》,对**区的民间文艺进行了专门介绍。

在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中,**区在1987年共搜集整理诗词、谣谚、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歇后语、俗语、民间风俗、地方风物志总计23万多字,并整理出10余万字的定稿送交**市文化局民间文学编辑部选用。2001年《**区民间文学作品选》编选出版。**区灯谜协会于1987年成立,开展灯谜理论研讨、讲座、创作、竞猜等活动,著名谜家翟鸿起还出版了多部灯谜专著。

在民间工艺美术方面,**区有着良好的传承与发展环境,辖区内民间工艺美术资源非常丰富。区内坐落着全国最大的工艺品商店工美商厦,以及多家民间传统工艺专卖店,而且拥有一大批热心民族民间传统工艺事业的专家、艺人。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1987年成立了**市**区风筝爱好者协会,1993年成立了**区鼓楼民间工艺研究会。在文化馆18支协会团队中,仅民间工艺(风筝)协会就有会员60余人,包括帛雕、沙画、烙画、面人、剪纸、绳结、布艺、内画壶、老**耍货、豆塑、毛猴、石刻、干花画等14个类别。由于民间工艺协会能够常年坚持活动,吸引了一批身怀绝技的老艺人。至2004年,年龄最大的艺人77岁,最小的41岁,平均年龄52.32岁。为了更好地做好民间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区还经常组织开展民间工艺比赛和展示活动。文化馆设有专门的民间工艺室,供作品展览和协会活动使用。民间工艺协会有组织地利用春节游乐会、艺术节、文化广场等活动期间,开展民间工艺的交流、展览活动,积极推进民间艺术创作。2003年,**非典疫情解除后,民间工艺协会参加了“**市政府接待驻京外国使节及夫人”菖蒲河传统民间工艺展示活动。在**区第17届文化艺术节民间手工艺大赛中,有200人积极参与并展出了1000余件作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区相继举办过4次民间手工艺比赛。2003年,**市文化局在**区文化馆召开了民间工艺研讨会,会上,**区介绍了开展民间工艺活动的经验,并展示了民间工艺的制作成果。2004年春节期间,在**市文化局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荐下,**区组织民间艺人随文化部到泰国进行了民间文化交流和传统民间工艺品的展卖,受到泰国人民和中国驻泰使馆人员的欢迎。

在民间舞蹈方面,曾在1987年挖掘整理了雍和宫的宗教舞蹈“打鬼”及民间花会。和平里小黄庄的“开路”,东四街道的“踩高跷”、“耍狮子”、“大头娃娃”、“小车会”,东华门街道的“跑旱船”,北新桥街道的“五虎棍”,朝阳门街道的“地秧歌”等。1996年,在地坛体育馆成功举办了大型秧歌组舞《江山如画》的演出。从1996年开始,每年都要在文化馆举办**稻香村杯秧歌大赛,对具有汉族民间特色的秧歌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引导作用。

在民间器乐方面,智化寺音乐从明代宫中流传至今,是被誉为“中国古音乐活化石”的京音乐,现正申请**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工作。前不久,区委副书记杨艺文同志带领有关部门就智化寺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具体要求。2004年,在辖区艺术节期间,积极吸纳智化寺音乐参加演出,以提升和推进其传承与发展。活跃在安定门地区的民乐队对弘扬民族文化、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也起到积极的作用。1990年除夕之夜,沉睡了66年的永乐报时铜钟被重新敲响;2001年12月31日,沉寂了78年的“报时鼓”和“24节令鼓”,也被重新敲响。此举使传统的钟鼓时令文化得以恢复和展示,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和积极参与。

在民间说唱方面,**区注重利用各种曲艺形式,创作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相继创作演出的曲艺演唱《金街王府井》、京韵大鼓《八年一梦奥运情》,在第11届群星奖曲艺评奖中获得优秀奖。此外,还创作了西河大鼓《北新桥镇孽龙》,群口快板《平安大街拆迁情》,相声《当心》、《溺爱是害》,牌子曲联唱《北新桥的传说》等经典节目。在**区景山街道的景东社区,有一个远近闻名的老年乐呵队,他们以自编自演京东大鼓、天津快板为主要活动内容,80多名队员每天早晨在景山后山活动,成了公园的一景。

在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于2003年10月推出的“周末相声俱乐部”。在**市文化局和**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和关怀下,由**区文化馆和**市曲艺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周末相声俱乐部”,每周六晚都要在文化馆剧场进行专场演出,马季先生亲自为“周末相声俱乐部”提了字。参加演出的人员,既有苏文茂、赵世忠、侯耀文、李金斗等相声界前辈名家,又有杨议、贾伦、宋德全、甄齐等年轻新秀。此外,还有其他民间传统曲艺形式的演出,其中,作为唯一传人的牛骨数来宝演员孟新已成为相声俱乐部的骨干,对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做出积极贡献。周末相声俱乐部的推出,既为曲艺(相声)演员搭建了一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平台,又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提供了很好的场所。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吸引了京城甚至外埠的众多相声爱好者,演出场场爆满,门票供不应求。这项活动还得到了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的亲切关怀和京城媒体的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发展和弘扬相声这种传统曲艺形式,还开设(举办)了相声欣赏、相声创作、相声点评及相声沙龙等讲座和交流活动。

在民间戏曲方面,文化馆京剧名家票友俱乐部每周举办彩唱、清唱,已坚持了近10年。在街道社区也活跃着大大小小的京剧队。皮影戏在**区也颇具特色,中国皮影网站就是交道口街道的居民开办的。2003年,由交道口街道选送的皮影戏《生命因你而精彩》获“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银奖(此活动由文化部、国家广电局、国家计生委等七部门共同举办)。为了展现皮影艺术的独特风采,**区文化馆在2004年新春游乐会期间,举办了皮影戏表演活动。**皮影戏艺术家路联达和弟子们表演了寓言故事《东郭先生与狼》、《龟与鹤》、《鹬蚌相争》,以及反映新**新奥运的《小猴子学外语》,反映保护动物的《熊猫咪咪》,反映民间艺术的节目《耍狮子》、《走高跷》、《耍中幡》等,由于在表演时观众可以到后台观摩,表演结束后又可一试身手,现场互动效果好,寓教于乐,吸引了许多不同年龄的观众。

在民间游戏娱乐方面,老**特色的游戏娱乐在**区也具有普遍性,特别是在每年一度的文化馆新春游乐会上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其中,儿童游戏,包括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推铁环、抓羊拐、抓子儿、七巧扳、九连环、放风筝、老鹰捉小鸡、抽陀螺、过家家、数手指等。成人游戏,包括市民阶层的游戏娱乐,如斗蟋蟀、踢球、棋艺、纸牌、拔河等,以及表演性的杂耍娱乐,如冰嬉、射箭、车技、戏法、跳剑、飞刀等。

(二)**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现状

目前,**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主要种类,以民间传统工艺、民间传统艺术和民俗类为主。由于**作为首都的地理优势,人员汇聚全国各地,导致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影响。如民间工艺美术方面,既有精神至上与美化生活的品类——剪纸、织绣、玻璃画、帛雕、烙画、布贴画、内画壶、绢人等,又有享乐人生与寓教于乐的品类——面塑、玩具、皮影、脸谱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特征,体现出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风俗民情和审美趣味。由于**区特有的历史环境和人文风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艺术品位及审美价值较高。如:绘画精美的鼻烟壶、工艺精细的帛雕、造型各异的风筝、细微入画的绢人等都是品位和价值极高的民间手工艺制品,特别是安定门辖区内冯桂唐的玻璃画在故宫今有收藏。

从调查情况看,全区民间传统文化种类包括口述文学、传统民间艺术、传统工艺制作技艺、民俗和原始资料及实物等5大类别,共42项。其中,口述文学类包括民间故事或民间传说、歌谣谚语、歇后语、诗词、俗语7项(现已搜集整理民间故事或民间传说135篇、歌谣谚语620篇、歇后语550篇、诗词60首、俗语4800条、民间风俗30篇、地方风物志19篇),占16.67;传统民间艺术类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戏曲、曲艺、杂技、皮影6项,占14.29;传统工艺制作技艺类包括风筝、拼贴画、烙画、脸谱、玻璃画、沙画、编织、刺绣、老**玩具、泥塑面塑、毛猴、绢人、花灯等25项,占59.52;民俗类包括开路圣会、地书、糖葫芦宋等3项,占7.14;实物类(赵家楼历史胡同)1项,占2.38。

在所调查到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129个主体品种中,一级的3项,二级42项,三级的73项,未分级的11项。其中,玻璃画、戏装刺绣、花纸球、皮影、传统绣花、传统宫灯等有一定价值、特色鲜明的项目濒危程度较高。

调查到的项目共涉及到传承人117名。从年龄上看,平均年龄60.2岁。35岁以下的6人,占5;35-60岁的54人,占48;60岁以上的52人,占46。从从艺年限上看,35年以下的69人,占73;35至50年(不含)的7人,占7;50年(含)以上的19人,占20。从民族上看,共涉及到汉、满、回、蒙古、黎五个民族,其中,汉族占70,满族占19,回、蒙古、黎族占1,满汉皆有10。从男女比例上看,男性占52,女性占48。从文化程度上看,未受过正规教育的占1,小学教育占6,初等教育占27,高中及中专教育占33,大专程度以上占33。

民间工艺类在辖区内分布较为均匀,多为手工独立性制作,大部分艺人从艺的初衷是为了满足个人爱好、充实日常文化生活。但也有少数艺人是职业人员,并将民间工艺品推向市场,使之成为商品。民俗类主要集中在东直门,以**市东直门普天同乐民间艺术团的南北狮、舞龙、宫廷鼓乐、飞*、中幡、博旗表演为主。该艺术团还经常参加区内外的表演和演出。此外,双式文化艺术公司的民俗表演队常年在鼓楼进行民俗表演,每年吸引5万余名中外游客前来观看,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让世界了解民族民间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是缺乏有关法律法规,对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依法行政要求不够明确。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虽然出台了一些规章条款,但就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发展等整体实施缺乏依据,法律规范、法律责任、法律义务不清,在实际操作上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对古今珍贵、散落民间的民族民间艺术品缺少针对性管理,同时,对文字、照片、音像等各类资料的管理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统一性。

二是管理机构尚未形成,缺乏上级专业组织的帮助与指导。缺少自上而下的规范管理,基层现有的一些组织管理力度不够。基层协会组织,缺少本专业干部和专家级人才,对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不够,合理开发利用的市场意识和政策条件欠缺。若长此下去,传统的文化资源不仅会慢慢丢失,出现潜在的断层,而且也将丧失一个弘扬民族工艺的文化市场。所以,加强民间工艺的保护,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濒危品种保护和传承人培养的问题有待解决。对于濒危程度较高的品类,从传承人和资料的搜集、整理方面的保护措施还不到位。由于目前的传承处于自觉自愿状态,以及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间工艺特有的制作周期长、费工费力等,致使参与者不多,传承人匮乏,尤其是年轻一代,更是鲜有问津者。另外,一些落后的观念、做法和生产方式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如民间广泛流传的“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及“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或“传男不传女,传女不嫁人”等家族式生产的清规戒律,造成一些艺术形式得不到发展。

四是宣传力度不够,教育工作不到位。由于近年来,我们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系统教育欠缺,导致一些青少年玩的是韩国游戏、看的是日本动漫、跳的是美国街舞,而对本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知之不足。一些知识分子在出国留学期间与外国友人交流,方感民族文化的重要和博大精深,回过头来“恶补”的就是民族传统文化这一课。

五是市场意识和规模化生产有待提高。近年来,**区一些民间艺人积极整合民间文化资源,在将其产品投入市场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就整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来说,缺少规模性和影响力,还没有进入大市场良性循环领域,仍然满足不了大批量需求的要求。

三、**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抓住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新**、新奥运”的机遇,充分发挥**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优势,加快保护、发展、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步伐,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使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成为**2008年奥运会文化活动的看点,努力做到“两推动”、“三统一”、“四转变”,逐步构建起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格局,进一步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两推动”:通过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有力地推动和促进**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力地推动和促进**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三统一”: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机地统一起来。二是政府及文化事业机构管理与协会组织管理有机地统一起来。三是个体性作坊性的传承、经营与产业化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

“四转变”:一是民间工艺的交流由区域化向国际化方向转变。随着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大,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急需进一步扩大。以民间文化交流为纽带,带动经济、政治全面发展的对外交往方式收到良好效果。二是从单纯活动型向系统管理型转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工作是政府文化部门和事业机构的一项工作职责,应逐步从单纯组织活动向系统管理转变,特别要尽快建立基础数据库,制定具体管理办法。三是从分散式无人管理向集中的统一管理转变。全区有一个组织工作系统,成立保护领导小组,下设保护协会,责任落实,规范管理,真正推进。将管理工作纳入各级文化部门职能,切实落实到位。四是从以活动而保护向以保护传承而活动方向转变。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形成常态管理模式,取得长期工作效果。要对有一定社会文化价值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应及时纳入搜集、整理范围,加以保护、抢救、改造,使其艺术特色得以保留并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工作方向和具体措施

首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总体规划。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立法工作,明确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法律地位。根据濒危程度和历史文化价值,进行分级保护、合理开发。同时,发挥各级文化行政和文化事业单位的作用,组织专门力量,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辖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划,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全局出发,结合“新**、新奥运”战略目标,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充分研究,深入挖掘,有效保护,增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

其次,进一步改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管理体制,建立一套保护、传承的有效机制。

做到保护与管理相结合,在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上下工夫。政府应逐步实现“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要加大对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应努力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良好高效的运营机制。要加强分类、分级管理。对消费性的民间文化艺术,政府应遵照市场规律要求,依法管理,规范运营,使其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加强领导和协调,努力构筑“大文化”的工作格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需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统筹安排,特别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一是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宏观指导,搭建层级保护网络,健全协会组织,将保护责任落实在基层社区。二是要加强文化部门内部的统筹协调,在领导分工、部门职责上,积极探索“大文化”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科学的保护运行机制,实现文化事业与产业联动效应,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是加强与**市及其它区县有关部门、行业的联系。科学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发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充分发挥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作用,实现文化行政和文化政策的职能转换,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纳入实际工作的总体考核体系。加速转换职能,并谦虚地学习和接受那些来自海内外学术界的涉及文化及其保护的理念和先行经验。借助专业协会和专家力量,加大调查、普及、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使保护工作成为市民自觉的行动,成为文化部门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特别是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将搜集、整理工作纳入日常工作之中,根据遗产的不同等级,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在搜集整理中应坚持全面搜集、忠实记录、准确翻译、慎重整理这四个原则。

建立扶持和激励机制。一是各级政府应在挖掘、搜集、整理、研究上投入必要的经费进行抢救性保护。应采取有效的补助、扶持措施,保护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优秀项目、绝技、大师和名作,挖掘培养传承人。如对确立了师徒传承关系的给予一定的津贴补助,二是政府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对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创作、研究、传播人员在生产、经营、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等。三是运用市场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建立科学的筹资机制,大力提倡社会投资办文化。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基金会,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机构和人士的资助。中央、地方政府的文化部门、各地方自治实体、民间社团、企业、法人财团、博物馆等事业单位、基层社区和有关的个人等,都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三,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一是积极搭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交流平台,让国内外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欢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二是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教育,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后继有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把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引入正规学校教育,是年轻一代认识、了解和欣赏民间艺术美感,维系民族感情、延续民族信念、参与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和长效措施。要逐步开设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民俗表演等课程,使其成为学生素质教育和特长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利用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等文化场所,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培训和鉴赏活动,在全社会特别是在离退休人员和下岗职工中进行普及和推广。三是充分挖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潜力,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传统民俗、节日庆典以及国内国际文化交流等文化活动中,充分整合、利用**区现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努力恢复和开展有价值的活动。如在钟鼓楼等文物景点、文博系统的博物馆、东四奥林匹克社区及传统四合院保护区开展有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力争在2008年**举办奥运会期间,使之成为外国朋友了解京城绝活和百姓生活,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一个窗口。

第四,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争创品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护照”,也是该民族对人类的贡献。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其共同发展,是一个共同的课题和历史的任务。应保持民族特色、地方特色,避免千篇一律。品牌包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项目品牌和文化活动品牌。对有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项目在保护的同时,开发其历史文化价值,创造条件,使其成为**区甚至**市和全国的一个品牌。如天津杨柳青年画、石家大院、山西乔家大院等,都可说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一个品牌。而山东潍坊风筝节、甘肃环县皮影节可以说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品牌。**区应在打造地坛庙会、文化馆新春游乐会及相声俱乐部等文化品牌的同时,进一步挖掘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形式,推出适当的文化活动、文化宣传、文化旅游的项目,促进品牌的形成,创造出更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播场所。

第五,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促进消费。应以培育品牌为基础,向产业化发展,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与历史文化保护区及旅游景点相结合,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消费。一是整合资源,产销结合,定点(门店式)展卖。通过搭建协会网络,集中艺人和产品,以门店为依托,形成网络经营。二是整合资源,厂店合一,集中展卖。全面提高民间传统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形成规模效应。三是根据**区实际,结合“新**、新奥运”和文化强区,探索差异化发展之路,打造品牌项目。如:以具有永恒美感的四合院为依托,开发项目,用胡同、四合院、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营造出的独具特色文化氛围吸引中外游客。对表演性和审美价值较高的民间艺术项目,应在各种文化活动中进行合理利用与开发。在手工艺生产中,避免盲目追求流水生产线和机械化,使工艺产品失去手工艺的特点。在适应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在造型、图案的设计、原材料运用和制作技艺方面努力探索新领域。

根据**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发展状况,为了进一步加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积极宣传和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同时合理开发和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区文化委员会2004年已经向**市申报了民间工艺保护项目,即**区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暨实施民族民间工艺“三个一”工程及精品创新工程。并将在今后长期开展此项工作。实施民间传统工艺“三个一”工程。即:写一篇反映**区民间传统工艺现状及传承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出一本展现各类民间传统工艺文化内涵、历史沿革、加工制作等方面的中英文书籍,制一部反映民间传统工艺经典荟萃的专题片。其目的是:挖掘一批传统民间工艺项目,创新一批传统民间工艺作品,培养一批精通传统民间工艺的人才,同时,不断总结传统民间工艺保护与利用的经验,制定有关办法,为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创造良好条件。

下载学习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有感(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有感(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统体育工作总结

    体育传统项目工作总结 一、基本条件方面 我校是全国示范高中,目前共有6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000多人,教职工300余人,其中专职体育教师18人,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器材齐全。2010至201......

    传统体育总结

    一、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的体......

    维吾尔族传统体育

    维吾尔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达瓦孜”介绍 “达瓦孜”一词,是借用波斯语“达尔巴里”意思是高空走大绳表演,古时称为“走索”、“高原祭”、“踏软索”等,是维吾尔族传统民间杂......

    学习中国古代传统商业文化有感

    学习中国古代传统商业文化有感 英语国际商务系09101班张凯丽0901134010 不知不觉,为期九周的选修课就要画上句号了。之所以选修中国古代传统商业文化,很大程度上是我的兴趣使......

    体育传统学校工作总结

    篇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工作总结 2013年度 中学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工作总结 2013年在市体育、教育部门领导的关心下,xx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校开展排......

    传统体育运动会方案(定稿)

    德江县民族中学 关于举办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通知 学校各处室、班: 为了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少数民族体育事业,挖掘和发掘少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人才,扎实开展......

    海南黎族传统体育

    海南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危机及其应对 鲍佳 向飞燕 (海口经济学院体育部海南海口570203)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田野调查法,对黎族体育文化传承现状就行调查研究,基于社......

    体育传统项目工作总结

    体育传统项目工作总结 我校是进贤市足球和乒乓球传统学校,其中体育专职教师8名(足球专业辅导教师1人,乒乓球专业辅导教师2人)。学校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努力提高学生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