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预算会计改革问题研究
预算会计改革问题研究
摘要:预算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逐渐暴露出滞后性和不适应性。“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预算会计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全方位实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对充分发挥会计服务财政,促进公共财政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全面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预算会计改革 背景与意义 国际经验 未来会计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预算管理及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一项重要工作即预算会计的作用越来越突显,政府预算会计的核算职能、反映监督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的职能亟需得到加强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也促使我国的政府预算会计工作改革势在必行。
一、预算会计的概念和功能
新中国初期就开始使用“预算会计”概念,但学术界和政府相关法规与文件缺乏清晰而严格的定义,对“预算会计”与“政府会计”的关系与界限也未加以澄清,目前国际上关于预算会计的标准定义是:预算会计是用于追踪拨款和拨款使用的政府会计。这个概念简明扼要,它清楚地表明预算会计是政府会计的组成部分,其目的和功能在于追踪财政资金的流动——从拨款开始到付款结束,其间经历承诺和核实两个阶段,形成一个完整的支出周期。
预算会计的功能广泛,从负责财政管理和预算事务的核心部门和
支出机构的角度来看,预算会计提供的信息对于三个领域尤其具有重大意义:有效监控预算执行过程(财政监督)。从预算会计系统产生的关于拨款和拨款使用的信息是政府国库等部门有效监控预算执行过程的前提条件,同时预算会计也是衡量国库系统运作效率的关键尺度之一。管理财政风险。各级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从事与风险相关的财政活动,如贷款担保、养老金计划,这些风险活动在预算会计系统中加以记录和报告,就会对管理财政风险极为有利,有助于采取预防性行动。评估政府财政状况和财政可持续性。预算会计记录的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对比,政府资产与负债的对比,对于评估政府财政状况和可持续性意义重大。
二、我国预算会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体系是立足于1997~1998年财政部制定发布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度框架上,实施至今已近十五年。随着财政管理和预算的改革,现行预算会计的“不适应性”矛盾日益突出,存在的问题和弱点也越来越凸显,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散”,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相互割裂成互不关联的“三张皮”,彼此采用不同的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方法,一方面导致会计信息失去了宝贵的可比性,另一方面导致财政部门和其他核心部门无法实时获得机构层交易信息,以致无法实现有效的财政监督;二是“缺”,大量的政府支出义务、应计支出和财政拖欠信息游离于现行预算会计的视野之
外,而这些会计信息对于核心部门监控预算执行过程、评估政府财务状况以及管理财政风险举足轻重。因此现行的预算会计已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使用需求,尤其是财政管理部门履行关键职能的需要。
近年来,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也在大刀阔斧地推进预算和财政管理的改革,预算会计改革是其中内容之一,国际上主要的会计学术组织也在全球范围内致力于政府会计改革,以促进更高的财政透明度,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更加剧了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紧迫性,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也使得我国的预算会计改革面临着良好的契机。
三、发达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的内容和国际经验
发达国家政府会计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和近期。早期以制度建设、整合政府会计、扩展政府会计的覆盖范围为主,早期的改革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奠定了基础。近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会计的改革速度加快,其主线是将应计基础引入政府会计领域、财务报告甚至预算领域。推动发达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的主要力量是“新公共管理”运动,在它的推动下已有超过一半的oecd成员国在政府财政报告中采用了应计制会,他们的实践表明,在支持绩效导向的政府预算改革、鉴别与控制财政风险以及改进政府对长期资产管理等方面,应计基础政府会计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的日趋发展和成熟,发达国家政府会计改革又呈现出一个鲜明的特点:政府会计越来越向企业会计靠拢。许多国家正致力于
发展全新的、以一般公认会计原则为基础的政府报告模式,其核心是将反映短期(年度)预算执行情况为重点的财务报告,扩展为反映长期而全面的财务状况和营运结果的财务报告。
虽然国际上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预算会计模式”,但发达国家在其长期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预算会计模式,对我国的改革仍有不少可借鉴之处,其中值得重视的经验主要有:预算会计的全面性,以支出周期确定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对支出周期进行全程式支出控制。采用2~3个会计基础,与成本会计和绩效计量系统相结合。在保留现金制的基础上,对承诺阶段的交易采用应计基础,对公共组织的盈利性活动采用修正应计基础,同时开发成本会计与绩效计量系统,以提供与绩效相关的信息。严密的财务合规性控制,既记录预算数也记录实际数,通过预算会计系统对支出周期各阶段进行严密的财务合规性控制,以防范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能的财务违规,确保预算执行过程得到有效的监控。采用准则规范模式。即通过制定和发布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的方式,对重要的会计与报告事项予以清晰的界定,尤其是财务报告的规范。
四、对我国未来预算会计改革的理解和判断
预算会计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的设计和稳妥的推进才能取得进展,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预算会计实践的成功经验,我国现阶段预算会计改革的基本方向应是“发展为更为全面的预算会计”,将预算会计扩展到全程式追踪支出周期各个阶段的交易,包括至关重要的承诺和付款阶段的交易。虽然目前
实施应计会计基础的条件尚不成熟,但随着转向应计基础的压力不断增大,改革的中期目标是引入修正应计基础以便为报告政府资产、负债和或有事项提供一个全面的框架,改革的长期目标则是全面转向应计会计基础。我国未来的预算会计改革,笔者主要有以下几点主张:
扩展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主要包括:将预算单位的一切活动纳入预算和核算,预算会计不仅反映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收支及其相关资产负债情况,同时还要将已纳入预算但并不属于财政性资金的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外资金以及相关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一并进行核算和报告;对政府债务和债权进行完整地反映和报告,包括或有负债,如直接隐性负债(政府欠发工资、社会保障支出缺口等)、或有直接负债(政府担保的各种借款、政府未决诉讼等)、或有隐性负债(国有企业的潜亏、国有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坏账等)、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等;加强对财政支出形成的资本金以及长期资产的核算,这种支出实际上是一种有利于提高政府服务潜能和未来服务效率的资源投入,需要同时以资产形式进行计量和核算;将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纳入单位“大账”进行统一核算,以完整的反映事业单位资金全貌和资产占用情况。通过扩展核算范围,实现更加准确和全面的反映预算单位的资产状况、负债压力和偿债能力。逐步转向修正应计制会计基础。引入应计制会计基础与扩展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是相辅相成的举措,当前我国实行部门预算、综合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等改革措施,财政管理的重心已由
收入管理转向支出管理,支出管理的目标是提高支出绩效,渐进式引入应计制来确认和计量政府财政活动是不可缺少的。结合我国现实,在政府部门建议按业务类型逐步推进应计制改革,对于预算收支及结余业务,仍按现金制核算,以全面客观反映和监督预算执行情况;对与服务成本与费用、社会保障收支、国债收支、政府担保等业务实施应计制核算,逐步树立成本管理概念,同时用应计制来解释和披露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将应付未付款项纳入预算会计核算范围,既增加财务核算透明度,又便于预算安排的前瞻性。对事业单位则可以将应计制推进得更深入些,将现行的计提修购基金改为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按照合理年限进行摊销,年终对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修改对外投资的核算,按照投资的性质和目的引入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权益法,对债券等有价证券计提应计利息,引入“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等科目等,通过应计制的应用来推动事业单位加强和提升资产管理、成本核算和绩效评价水平。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以立足财政部门职责、突出行政事业单位特点为基点,制定体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特殊性的内部控制规范,是确保预算会计提供可靠信息的制度保障。加强预算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和制度的建设,进一步完善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等制度,规范单位内部财务审批程序,将收支、采购、资产负债、基建、经济合同等重点控制业务纳入统一的管控体系,实现各项相关政策规定有机衔接。重点加强部门预算的控制,预算编制在实施综合财政预算的基础
上,强化和细化零基预算;预算执行不仅关注支付行为的规范性,还应建立合理、高效的预算调整机制,赋予财政部门、主管单位、预算执行合理的预算调控权;在财务预算时限上,要加强预算管理的时效性。通过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来全面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防范和内部管理水平,为预算会计的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从制度规范转向准则规范,建立健全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政府会计采用准则规范是大势所趋,不仅符合国际通行做法,而且比传统上采用的“制度规范”模式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包括基本准则、若干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在内容上应当对各级政府及其组成主体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现金流量等的会计核算及财务报告编制做出全面规范,以满足政府财务管理和财务会计信息需求为主要目标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是政府会计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所在。同时,政府会计准则的建立和实施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在逐步建立准则体系的同时,必须探索研究准则的实施机制和实施方案,包括实施步骤、与现行制度的过渡与衔接、相关配套措施等方面,这些都是确保改革取得成效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参考文献:
[1]王雍君.政府预算会计问题研究.第一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财政部会计司.《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之九—— “服务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大力推进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财政部网站政策解读专栏,2012 [3]林常青,宗文龙.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建设.财务与会计,2012 [4]佘定华,汪会敏.规范地方政府或有负债会计信息披露的几点建议.财务与会计,2011 [5]黎广就.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及对策.会计师,2011 [6]丁鑫,荆新.政府会计三元系统初探.财务与会计,2011 [7]吕子颖.权责发生制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中的运用.会计师,2011 [8]李飞.权责发生制应用于我国政府会计的思考.财政监督,2011
第二篇:关于预算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的研究(范文模版)
会计集中核算是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新型模式,这一模式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肯定。在中纪委、财政部的组织下,各地试点推广的步伐正在加快。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特点剖析
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实行集中核算的模式,大多是由财政部门组建会计核算中心或记账中心,在保持各预算单位的资金管理权、资金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各单位不再设置会计机构,不再配备会计人员,只指定专(兼)职报账员,并取消各单位的银行账号,由会计核算中心愿行各单位财务收支、资金结算业务的记账、算账和报账工作。会计核算中心对各单位报账员报来的原始凭证依照国家的财经政策法规以及会计制度进行“集中管理,分户核算”。
1、会计集中核算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会计委派。
在会计委派中,会计的核算机构设在各受派单位,委派会计受委派机构的委托派驻到受派单位从事会计工作,各受派单位仍然单独开立银行账户。而列入会计集中核算的单位将不再设置会计机构,一律取消银行涨户,成为实质上的报账制单位。他们的各项经费支出的过程和结果都完全置于会计集中核算机构的监督之下,所以,会计集中核算比会计委派更彻底。
2.会计集中核算也不同于代理记账制度。
委托人委托代理记账机构(中介机构)代理记账,应当在相互协商的基础上签订书面委托合同,是具有商业性质的有偿服务。而会计集中核算机构一般都由政府或财政部门组建,承担凡是由国家财政供给经费的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集中核算的对象也是由政府指令性规定的,会计核算中心一般都承担(或由政府授权承担)部分行政监督职能。
3、会计集中核算和原来的分散核算形式相比,仍然保持各预算单位的资金管理权、资金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因而会计的责任主体也没有改变。
预算单位仍然是一个独立的会计核算主体,仍然享受会计主体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变化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会计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财政对各单位的会计管理由原来间接管理方式改变为直接管理,原预算单位不再设置会计机构,不再配备会计人员,核算中心(记账中心)的会计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保险等待遇与会计责任主体(预算单位)脱钩,直接由财政部门负责管理。第二、各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发生分离。核算工作由核算中心替代,原有的内部理财机制仍然保持不变。核算中心有义务协助预算单位规范财务管理,完善费用报销手续,但无权干预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第三、财政对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由原来的事后监督变为全过程监督。财政部门根据单位的预算指标和用款进度将资金拨付给核算中心,单位的经费支出由投账员到核算中心报账核销,补足备用金。财政可以通过核算中心这个窗口加强对部门和单位的预算资金使用进行事先和事中的监督控制。
二、各地的试点效果[!--empirenews.page--] 从各地试点的情况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成效是明显的。一是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既强化了对预算单位经济活动全过程的控制,又使会计人员能够相对独立地行使监督职能,从而增强了单位领导自觉退守财经法律、法规的意识,促进反腐斗争深入开展。如一些超标准、不合理的开支明显减少,铺张浪费、胡支乱花、挤占挪用和随意增人增支等现象得到了遏制。二是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各预算单位的银行账户被取消,有效地堵塞了财务管理上的漏洞。原来在预算单位沉淀的大量资金可以变为财政的调度资金,从而加强了财政的调控能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如嘉兴市预算会计核算中心在今年的公务员调资中,在财政资金未划拨的情况下,利用账户中各单位的资金进行调控,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补发工资发放到个人工资卡上,保证调整工资工作的顺利完成。三是精简了人员,提高了效率,节约了财力。如嘉兴市目前已有131家行政事业单位纳入会计集中核算,如果按每家单位配备会计、出纳添置计算机软、硬件设备计算,需要262名会计,131套计算机设备。目前会计核算中心连同行政后勤在内也只有18名人员,18台电脑。四是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会计核算中心招聘会计人员,比较注重学历、专业技术职称、工作能力等各方面综合素质,加上制定有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工作岗位职责,会计工作质量大为改观;如陕西省级机关会计核算中心在运作半年时间中,纠正各种不规范原始凭证对笔,涉及金额13633万元。山西省怀仁县会计核算中心半年中拒报不规范票据2500多张,涉及金额380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1、有关理论问题不解决将阻碍改革的深入。
会计委派刚提出,社会各界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很多单位领导对此不理解,认为这是财政的越位,会计理论界也有人提出,会计集中核算是改革的倒退,理论依据不足,会计主体不明,与会计法相修等等。思想上的混乱,认识上的不统一,给深化此项改革带来一定的阻力。因此,会计委派、会计集中核算的工作在全国各地开展很不平衡。笔者认为,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从试点至今已有二、三年之久,试点效果是很明显的,尽管还存在不足的地方、但符合我国财政改革的总体方向。因此,有关部门应该抓紧组织有关专家、理论界人士对各地的试点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如集中核算的理论一依据;核算中心的性质、法律地位;应担负的职能等等)从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和剖析,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予以明确,为进一步推动会计集中核算提供法律依据,更好地指导各地的实践。
2、统一单位领导的认识是集中核算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经费报销的手续改为在会计核算中心办理,如果在审核中发现原始凭证不符合“三性”,即使是经过单位负责人的签字,也要予以退回拒付。有些单位领导认为这是在削弱他们的权力,是对他们的不信任,因此在工作中有抵触情绪,给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增加难度。笔者认为,在中央肯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是改革的方向这个大前提下,各级党委、政府应该以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认识这一改革,正确对待自己手中的权力、明确加强财政监督制约机制,并非是要削弱他们的权力,而是要他们正确行使权力,避免滥用权力,这是廉政建设的根本出发点。[!--empirenews.page--]
3、提高单位报账员的素质和加强财务管理是会计集中核算后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中心与预算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大部分通过单位报账员来进行,报账员是连接他们两者的桥梁和纽带。此外,会计集中核算又是在保持各预算单位的资金管理权、资金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也就是说,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加强单位的各项财务管理仍是各预算单位不可推卸的职责。由于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一直是各预算单位比较薄弱的环节,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前很多单位资产管理混乱,账实不符,家底不清。在当前我国财政的其他配套改革(如政府采购制度等)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加强实物资产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应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财务管理的重点。因此,各预算单位应该挑选各方面素质比较好、工作责任心比较强的人担任报账员。报账员除了要熟悉报账程序、认真整理、填写财务报销单据外,还要切实担负起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责。对会计核算中心提供的会计信息认真进行分析,及时提供给单位领导,同时还要认真做好单位资产实物账的登记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和核算中心的会计进行账实核对,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4、会计核算中心的尽职尽责是做好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保证。
会计集中核算后,各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收支业务的会计处理要到会计核算中心来完成,无疑会给单位带来很多不便,再加上有些单位还或多或少存有疑虑。因此,会计核算中心必须把依法理财和热情服务结合起来,寓监督于服务之中,提供优质的服务态度、优质的服务质量来取得单位的理解和支持。一方面,要严格执法。依法理财,强化监督;另一方面,要加强与预算单位的沟通,把会计信息及时反馈给单位,满足单位财务管理上的需要,并应主动帮助预算单位规范财务管理,加强对报账员的业务培训和辅导工作。
第三篇:关于预算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的研究
关于预算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的研究
编辑: 会计职称考试
会计集中核算是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新型模式,这一模式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肯定。在中纪委、财政部的组织下,各地试点推广的步伐正在加快。
第四篇:关于深化预算会计改革的探讨
关于预算会计改革的探讨
摘 要:预算会计虽历经多次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是现行经济体制下仍存在一定问题,有必要进行进一步完善。随着我国经济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要求,预算会计应该适应挑战进行改革,主要从管理模式、核算基础、制度和报告体系等方面进行调整.笔者通过分析,提出改革思路和建议,以期预算会计能够符合发展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预算会计、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改革建议
预算会计是与企业会计是相对应的会计分支,用于反映和核算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以及非营利组织预算资金运动过程和结果的会计体系。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历经数次改革,特别是自1998年1月1日全面实施《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起,我国预算会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核算预算收支、规范预算管理、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预算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行预算会计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已经充分显现。因此,有必要对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实行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会计目标的问题。会计目标分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现行预算会计以受托责任观为主,即从监督角度出发,以向资源委托方提供信息为目标。具体来说,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受财政部门及上级单位的委托履行其职责,并向委托方反映其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但目前我国预算会计信息使用主体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近两年来,要求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的呼声越来越高。会计信息使用主体已不仅仅限于财政资源委托方,以受托责任观作为单一的会计目标已不能满足现实情况的需要。
2、会计主体的问题。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具有独立资金和经营业务,单独进行核算的单位。依据不同的会计主体,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体系被划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三个部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组成比较复杂,按照国家预算拨款的方式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由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不需要财政直接拨款,在资金上与财政逐渐脱钩,在管理方式、会计核算上逐渐向企业性质过度。在此背景下,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已不能真实、客观、可靠地反映某些事业单位特别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亟需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依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思路进行改革。
3、确认基础的问题。确认基础是对收入或费用的确认与记
录的标准,具体包括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种。现行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基础,可以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实时的现金资源使用情况及结余方面的信息。但收付实现制也存在着自身无法避免的缺陷:首先,收付实现制不能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会计信息存在失真;其次,收付实现制容易造成不同会计期间收支规模相差悬殊,波动较大,不利于财政风险的防范;最后,收付实现制不利于有效分析和评价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效果,可能误导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财务结果易于被领导者操纵。
4、核算内容的问题。第一,会计科目设置不完整,核算范围不全面。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设置过于简单,无法满足部门预算改革的需要,对于某些部门职能之外的事项如基本建设资金、社会保险基金等应该纳入会计核算范畴的事项并没有纳入统一核算;第二,成本核算不健全。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折旧,无法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第三,未能充分反映政府的债权、债务信息。现行预算会计无法反映
二、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思路及建议
1适应新公共管理模式要求,建立政府会计体系
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是在吸收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借鉴国际公共会计习惯做法的基础上,建立的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科学规范的管理型预算会计模式和运行机制。但这与国际政府部门公共会计还有很大的差别,还不是规范的政府会计体系。按照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理论,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供了一个“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性建议,概括地说它应包含5个方面的主要要素原则,即透明度、负责任、灵活性、前瞻性、法律和正直;其宗旨是倡导建立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最大限度地重视国家资源的使用效率”。这种新公共管理模式,也正指引着国际上政府会计的改革发展趋势。
2引入权资发生制记账基础,充分反映受托资任和业绩僧息。
目前我国预算会计采用的是单一的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其不足之处很多,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不能全面反映政府债务、资产和财务状况等情况。在收付实现制下,一些在当期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政府债务(如欠发的退休养老金、拖欠征地补偿款、农民工工资等》或者具有连续性的经济事项(如应由本期负担、但却在以后偿还的贷款本金和利息)等,均被制度“善意”地变成了^隐性负债“,从而实质上隐蔽了财政风险,人为地夸大了政府可支配的财政资源,造成一种失真的财政预算平衡假象。
②不能有效地分析政府的资金运用情况和效果。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支付作为成本、费用确认的依据,现行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这就意味着购置固定资产的财政资金一旦支出后,就以其原始成本始终挂在账面上,其结果是使提供公共服务的资源产生的业绩和其利用效率,不能从预算会计中得到完整反映;因而为将资产处置游离于财政监督之外的财务处理创造机会;同样,在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后,对己收到但未付款的物资、或均衡拨款支付采购的物资,在该记账基础上因未付款而不予纳人预算会计核算之中,削弱了对各项财产物资的全面控制管理; 同时,收人、费用是按其款项实际收付的时间来确认记账的,它不考虑收支项目的配比性。管理当局可根据其意愿和效用,将收付的时间人为地在当期和以后期间进行调节,从而形成满足其期望的预算收人的增加〈减少)或支出的节约(超支》导致预算结余金额与实际情况不符,最终客观上影响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一致性和可比胜,使国家对宏观财政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决策缺乏相关、有用的预算会计信息。为真实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和管理业绩,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使社会公众能客观全面地评价政府的受托责任,消除以上不良现象的产生,引人权责发生制记账基础,成了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3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条件下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缺陷
①从会计体系和内容来看,按国库集中收付的内容和环节,现行预算会计体系和核算内容将远远不能满足核算、反映、监督国库集中收付资金运动的过程和结果要求。现行预算会计体系是建立在现行财政资金运动过程基础上的。现行财政资金运动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财政资金人库和拨款阶段;二是财政资金进人行政事业单位后具体的资金耗费阶段。根据现行财政资金这一运动过程特点,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相应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两部分,并以各自的会计主体在资产、负债、净资产、收人、支出五要素框定的核算体系下进行核算。
②现行总预算会计制度的暂存款科目
反映的内容失真。现行总预算会计制度按财政拨款数列报财政支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财政实际支付数和单位预算支出数的差额,即单位结余,按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单位结余会计处理办法规定作为财 政暂存款列报,使暂存款科目名不符实。
③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不能覆盖或兼容国库集中支付环节的会计核算。国库集中收付使财政拨款环节跟以往相比又多了 一个机构,即国库支付执行机构。虽然”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规定,国库支付执行机构进行的会计核算是总预算会计的延伸,执行总预算会计制度,且在资产类和负债类分别增设了 ”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 和”已结报支出"两个总账科目,但这两个科目运用的前提是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的代理银行必须先垫付当日各预算单位的各种支出,再于当日结清,一旦出现逆向变动业务,即代理银行不愿垫付而须国库资金先划人财政零余额账户,则现行核算暂行办法就无法处理。事实上,实践中除中央部门国库集中收付试点的代理银行能够做到这一点外,地方各代理银行并不一定都能做到。因此,由于资金清算办法和核算环节不同,会计核算过程中其原始会计凭证的审核和传递、相应会计业务的处理等必然有别于总预算会计,而这些要依靠现行的总预算会计制度来实现是十分困难的。
4重塑财务报告体系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能否得以顺利、圆满的完成,不仅从管理模式、核算基础、制度等方面需要加以改进和调整,还与预算部门管理和执行等问题有关。①由于政府的财力有限,各部门、单位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与资金相对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这是部门上报建议数与财政最终批复数悬殊过大的重要原因,也是不严格执行预算、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违规问题的重要原因。
②部门利益的驱动。部门预算是零基预算,预算单位往往更多考虑自身利益,不考虑国家财力负担情况,编制过于理想化的部门预算,将预测到的各项支出全部列出,甚至编制尚未立项、无依据、不必要的项目预算,加大了预算资金总量,使预算建议数大大超过控制限额,在编制收人预算时又想方设法隐瞒可自行组织的财力,最大限度地争取财 政拨款。
③财政拨款的时间限制,预算外资金的申请、拨付手续烦琐,时效性差,会影响部门、单位的用款计划,财政追加预算拨款多集中在年底,由于拨款较晚,当年根本无法开展或实施项目,造成单位虚列支出挂账,或者以拨列支,结转隐瞒。财政追加的预算,除政策性、突出性因素外,许多追加专项经费带有明显经费补助性质,资金使用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客观上使一些单位挤占挪用财政资金。④单位属性、关系不明。有些部门所属单位性质模糊,非企非事,事企不分,人、财、物、职能与主管部门界限不清,这些单位的人员工资、水、电、暖等费用仍由财政负担,而其财务收支又游离于预算之外,导致预、决算收支不实,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⑤政府采购工作不到位。一方面,有些部门、单位过多考虑花钱方便,对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态度不积极;另一方面,目前政府采购在时效性、规范性、效益性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采购单位对政策采购的积极性。
三、总结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会计环境的剧烈变化和日益复杂,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想要培养现代化的会计人才,会计管理机构就要不断强化继续教育培训质量,会计人员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才能适应新形势、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论新时期会计人才教育目标.《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2)2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兰州商学院学报》,2003(11)3^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研究.《会计委派制的理论与实践;》.2000(6)
第五篇:预算会计的特征与预算会计的改革
文章来源注册离岸公司: www.xiexiebang.com
以1998年1月1日起全面执行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标志,表明我国预算会计已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走上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科学规范的预算会计模式的道路。
一、预算会计的特征
由于会计具有反映性,行政事业的环境与企业的环境存在巨大的差异,使预算会计具备特有而鲜明的特征。但会计也具有技术属性,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许多方面是一致的。在实务中,企业会计常被作为基准用以评价预算会计,那么如何利用企业会计有关原理和技术构建预算会计体系呢?
(一)预算会计的目标
预算会计有三级目标,即基本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基本目标是保持公共资金的安全完整,防止腐败和揭露贪污。中级目标是促进合理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对象包括税收的征收、其它收入、购买货物或服务付款、借款和偿付债务等。运行良好的政府对各项业务活动都进行精确地预算或适当地计划,财务会计制度对经授权的交易的执行情况进行记录。为此,政府须建立成本会计制度进行成本核算,使政府经济,高效地运行。预算会计的高级目标是帮助政府解除受托责任。公共受托责任存在官僚机构对单位负责人的受托责任、行政部门对立法部门的受托责任,政府对公民的受托责任三层受托责任。解除受托责任的目标可通过增加代理人披露信息的激励和减少委托人的信息成本来更好的实现。
与企业会计首要目标是决策有用性相比,受托责任是政府财务报告的基石。财务报表是提供给资源提供人易于评价管理当局受托关系的报告。公共受托责任强调对项目受托责任和业绩受托责任进行计量和报告,但也须对政策受托责任、过程受托责任、合法性受托责任进行适当地报告。业绩计量不应受利益关系集团的操纵,不含糊且明确的计量是履行受托责任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预算会计特别强调客观性。
(二)预算会计控制
公共组织的特征是“没有最终委托人的代理人”,不存在所有者权益,一般不受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约束。公共组织主要通过法律(法规)及合同条款、基金会计和预算控制来替代其所缺乏的市场规则,并对组织进行约束和控制。预算会计恒等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基金余额);收入-支出=结余。
1.主体和基金www.xiexiebang.com文化传播
公共组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存在竞争性的市场以及没有剩余索取权的情况下,很难明确地制定管理者的业绩评价标准。结果,与公共组织进行协作而发生交易的主体,只能通过在理事机构(各级人大、理事会)中寻求代表和对管理决策施加适当限制的方式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因此,预算会计广泛使用基金和基金会计。
基金是拥有自我平衡账户体系的一个财政和会计主体,用于记录现金和其它财务资源、相关负债、剩余权益或余额及其变动,基金账户的设置应便于遵循特定的法规要求、限定条款和约束条件来开展活动并实现一定目标。预算会计的显著特征是将会计科目划分成多种基金主体,每一种基金主体都与该组织的委托契约所规定的某一种特定公共产品或服务有关,但立法机构或理事会通常会限制基金的使用和基金间的转移。预算会计通过设立基金主体来控制时间限制和用途限定的资源,防止管理当局将各种基金混合在一起使用,确保并证明政府遵守了法律和管理要求。尽管所有的公共组织都在某种程度上对基金进行了划分,但是政府组织对基金的划分则要严格得多。
由于基金会计的使用,政府存在会计主体和报告主体之分,一个报告主体包含多个会计主体。另外,政务活动中以逐年或逐个项目为基础的会计主体通常不存在“持续经营”假设。
2.预算、拨款和经费保留款
公共组织用预算规则替代了其所缺乏的市场规则,预算在政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预算由各级人大负责批准,是政府工作计划,对管理当局在各个方面的活动做出了详细专门指导。预算执行情况的比较信息提供了评价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的基准。
详细预算的编制和审批以及将预算纳入政府会计系统,确保了政府的行为能够符合契约缔结主体的期望。经批准的逐项拨款作为可用于该每一项目的款项,都记入会计账簿中。由于政府基金的用途是有限制的,为了避免任意账目的支出超过拨款,设置了经费保留款科目进行控制。会计与控制的这一特征预算抑制了管理者的创造和革新的动力。
3.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在公共组织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不能像企业会计中那样简单的区分。在政府会计中,管理会计指预算和控制,它不只为管理当局服务。预算用来表达公共政策和政治偏好,预算是取得宏观经济目标的收入和支出财政政策工具,预算信息为业绩计量提供标杆。预算和会计是很难进行区分的,它们在说明和解除政府的财务受托责任方面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
(三)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公共组织的资产和负债很难进行定义。公共组织资产包括自然资源、继承资产、基础设施资产、国防资产、大量的无形资产等资产。对于某些公共组织资产来说,成本记录、计价方法、会计准则和市价可能并不存在,资产的可靠计量可能是困难的,实务中许多固定资产是不计提折旧的。当由于缺乏可靠计量而使这类资产不能被确认,为反映这类资产往往以附注的形式来披露。www.xiexiebang.com文化传播
公共组织资产按其流动性可分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按资产的用途是否受到限制可分为限制性资产,非限制性资产和抵押资产。公共组织资产的计量,区分交换性或非交换性交易获得的资产分别采用不同的计量模式。对交换性交易获得的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对于以非交换性交易获得的资产,以收到的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
政府存在货币发行、环境负债、雇员养老金负债等特殊负债,同时很难把政府的合约或法律义务与政治承诺、提供一般福利的社会责任间进行区分。与公司的有限责任相比,民主政府倾向于扩大他们的责任,导致更大的预算和经常的赤字。由于政府会计的计量重点是当期的财务资源,忽视长期债务的计量,以致政府存在大量的隐性债务,给政府的持续运行带来极大的风险。
(四)收入和支出的确认和计量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具有垄断性。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得不付费者照样也能消费,因此需要通过税收等非交换性交易对其进行融资。这些特征使得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和收入的确认失去联系,使公共组织的收入和费用进行匹配不可能。同时,由于政府和公众间的许多交易和事项的非自愿性加剧了收入和费用的非匹配性。另外,政府的运营报表按资源流动进行计量和确认,不注重计量政府的服务努力和成就。
公共组织的收入分为非交换性交易收入、交换性交易收入、其它利得三类。税收、拨款和补助等在内的非交换性交易是公共组织主要的财务来源。《非交换性交易会计和财务报告》规定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才能确认收入:(1)满足资产的确认标准或收到现金;(2)满足收入确认标准。根据这两个标准,政府的财产税可以可靠地估计,并有标的以利于强制执行。财产税可采用应计制或修正的应计制进行计量,而其它税种只能采用现金制进行确认。拨款和补助的资源提供者经常提出合格性标准或对提供资源的用途进行限制,只有满足合格性标准才能对拨款和补助进行确认。
而公共组织的成本计量重点是“支出”,而非“费用”,即会计期间内为:(1)日常运营;(2)资本支出;(3)长期借款本金的偿还和支付利息;(4)拨款或补助支出等目的支用的财务资源的金额。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颁布的政府财政统计的要求,政府支出一般可按经济性质和按实现的政府职能或社会经济目标进行分类。
(五)硏究政府会计的方法
与企业会计的实证研究快速发展相比,由于受数据获取途径等因素限制,政府会计研究基本还停留在规范研究阶段。政府的职能就是确保社会所有契约能够被有效履行,确保各契约方的合作。政府本身又是一组契约的组合,行政当局的任务就是通过协商签订各利益方都满意的契约,并确保契约的有效履行。政府会计实证研究就是运用契约理论来研究会计政策变更对各利益方的影响。目前,我国除了侧重进行政府会计规范研究外,还大力提倡政府会计实证研究,以便对会计准则制订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议。
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
1997年,我国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颁布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医院等特殊行业的会计制度。近年来,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按照公共财政理论设计的预算管理模式已开始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等环节的管理制度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预算会计的客体运行环境又发生了变化,因此,预算会计又面临着进一步的改革。
(一)会计体系:向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发展
目前我国的预算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属于纵向财政会计体系,它牵涉到众多报告主体问题。纵向会计模式存在以下缺点:首先,它承认并强化了“部门利益”,违背了公共财政建设方向。其次,纵向会计模式造成会计制度条块分割,会计信息极其零散,不利于信息使用者评价政府的受托责任。第三,纵向会计模式披露的信息不充分,过分强调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只侧重预算会计信息的披露,从而几乎忽视了政府会计涉及的其它重要内容。政府的受托责任范围极其广泛,包含项目受托责任、业绩受托责任、过程受托责任。政策受托责任和合法性受托责任。因此,政府会计应确认并计量各种资产和负债,报告政府运营、活动情况及取得的成绩,用以向公民和资源提供者等各利益方提供评价政府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的相关充分、有用的信息。
由于纵向会计模式以上的弊端,我国预算会计的改革全新构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但目前中国的事业单位数量庞大,不仅区分成公立和私立,而且还区分成企业化管理和非企业化管理。对于全面走向市场并与财政完全脱钩的事业单位,无论公立与否,均属于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因此,根据中国实践,可以将我国现有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进行重新的归类,其中、政府会计包括目前的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公立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包括私立事业组织会计,公立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会计和其他非营利组织会计。在政府会计的核算内容方面,应涵盖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和制度外资金,并尽量把预算外资金和制度外资金纳入预算;同时对公共财产和政府权益投资进行全面的核算。
(二)会计基础:向应计制基础发展
现金制会计基础的目标在于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一定会计期间内筹措现金的来源;使用以及报告日现金余额等信息,其关注的重点是现金余额并控制其变化。采用现金制的优点是较客观,实施成本较低;缺点是反映的受托责任较窄,提供的财务信息有限且相关性较差。采用应计制的优点是拓宽了政府受托责任的范围和决策有用性信息,增加了财政透明度,这些信息包括政府财务状况和运营绩效的信息,特别是财政长期支付能力的信息。但应计制提供的信息客观性较差,构建成本和运行成本较高。
各种会计基础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相应的政府财务报告目标。但是,没有哪一种会计基础可以达到所有的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确定会计基础,需要考虑的最基本的因素是会计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中使用不同的会计基础。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最合适的会计基础取决于主体的特征和性质及报告的类型和目的,同时,也取决于构建和维持必要的财务信息制度的成本和效益。根据我国公共组织所处的会计环境特征和会计基础的特点,在推进我国预算管理和会计改革时,根据公共治理提高政府绩效的需要,引入应计制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鉴于目前我国的财产税所占的比率很低,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公共受托责任强调数据的客观性等情况,因此,在政府会计中暂时使用现金制基础,等条件成熟后,再采用应计制,这是明智的选择。
(三)会计模式:向基金会计模式发展
公共组织运营的多样性和确保遵守法律的必要性,以及财务资源的使用通常存在时间限制和用途限定,使单一的会计主体不可能记录和概括单位所有财务交易及其结果,只能通过设置许多独立的基金主体来反映其运营,每个主体反映特定的资产、负债以及权益或其他金额。基金主体通常是按照特定的法规、限制条件或期限设立的,具有目的性,限制性和受托责任广泛性三个特征。基金会计除了可对不同用途的资源进行分离外,通常还是法律上的要求和逻辑上的需要,并可用来评价管理业绩。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应全面引进基金会计,以更好地贯彻专款专用原则,使各种具有专门用途的预算资金的界限更加清楚,便于加强政府财务资源管理。我国政府会计可以根据复式预算的要求和政府承担的财务受托责任情况,从加强财务管理和规范政府财务行为的需要出发,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基金会计制度。
(四)财务报告:向报告政府业绩发展
受托责任是政府财务报告的基石,政府财务披露的管制框架反映政府受托责任的模式。由于公共受托责任的广泛性,不同的利益集团要求政府提供不同的信息以评价不同的受托责任。而政府会计计量重点是当期可支配的财务资源,忽视提供政府的服务成本、效率和成果等业绩方面有用的信息。因此,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强调服务成本、效率和成果信息的提供。
我国目前的预算会计制度只要求行政和事业单位提供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以及支出明细表、基本数字表和专项资金支出明细表等附表,利用这些信息无法评价政府业绩。因此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应利用基金会计主体确保管理当局按法律或合同约定使用资源的同时,要求报告主体提供实际执行与计划、预算比较信息,并通过财务报表附注提供大量非财务、非经济和非定量的信息,以便对政府业绩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