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服务业激励意见2.20
建政发„2011‟9号
建 湖 县 人 民 政 府
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激励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县各有关部门:
为切实贯彻落实省、市服务业工作推进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我县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全力加快集聚发展
1.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重点推进城北里下河物流集聚区、城东现代物流园区、城南汽车商贸物流园区、上冈物流园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对被新认定为省、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分别给予15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年度考评优秀的省、市服务业集聚区,分别给予10万元、2万元奖励。
2.扶持集聚区企业发展。对新落户服务业集聚区投资超5000万元以上的服务业企业,入库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前两年全额、后三年减半奖励。
二、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3.发展现代物流。对引进知名、规模物流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30万元的奖励;对投资额达5000万元以上的现代物流企业用地,一事一议;各项行政收费按工业亿元项目收费标准执行。对首次被评为(含新引进)
国家3A、4A、5A级的物流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15万元、20万元。对新认定的省、市重点物流企业分别给予5万元、2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省、市级重点物流基地,分别给予10万元、2万元奖励。
4.发展专业市场。对为特色产业配套、投资亿元以上的大型专业市场项目优先、优惠供地;免收项目建设审批过程中各项县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入库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前两年全额、后三年减半奖励投资者。对专业市场税收首次突破2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的,一次性奖励市场主办者20万元、50万元、100万元。
5.发展科技服务业。鼓励围绕特色产业建设研发中心、研究所、检验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对获得国家和省级称号的,分别给予20万元、5万元的奖励。
三、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6.发展连锁经营。对当年新建并通过省市验收合格的三星级“为农服务社”,每个奖励4000元。对在集镇设立连锁超市,数量达3个以上,每个固定资产投入100万元以上,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进行奖励。扶持地产品进城市、入超市,对经注册的地产品进入3家以上中国零售业前30强企业销售的,给予不超过5万元的奖励。对“万村千乡”工程龙头企业,新发展1家直营店奖励4000元。对获国家级、省级、市级称号的商业示范社区,分别给予5万元、3万、1万元的奖励。
7.引进知名商贸企业。对落户我县的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商贸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奖励;执行重大项目用地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奖励政策。
8.发展家庭服务业。对从事家政、养老、托幼服务及物业管理等服务业企业,自营业之日起,入库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前两年全额奖励、后三年减半奖励。
四、鼓励发展新兴服务业
9.发展金融业。支持组建地方性金融机构,对外来银行首次来本县设立分支机构的,按其到位注册资本一次性给予适当奖励,最高不超过10万元。
10.发展旅游业。对被评定为国家4A、3A级景区(点)的,当年分别给予30万元、10万元的奖励;对被评定为省四星、三星级乡村旅游区(点)的,当年分别给予10万元、2万元的奖励;对新被评定为五星、四星的旅游饭店,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新引进国际知名品牌或中国酒店业10强著名酒店集团管理酒店的,给予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11.发展电子商务。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投入在200万元以上,建立网上交易平台服务的企业,且正常运行的,给予不超过20万的奖励。
12.发展总部经济。对新引进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和地区总部及全国100强企业总部,或其研发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分别给予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适当奖励。
五、培大育强企业
13.实行税收贡献奖励。对服务业企业年入库税收首次超500万元、1000万元、2000万元、3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的,分别给予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10万元、20万、30万元、50万元、100万元;对入库税收已超100万元、增幅达50%以上企业,每增加50万元奖励1万元。对国有垂直服务业企业按以上奖项的50%奖励。以上奖项重复的,按最高额奖项计算。根据项目投资额、纳税贡献、行业类别情况,经动态考核选择10个服务业企业享受工业绿卡企业相关待遇。
14.支持创塑品牌。鼓励服务业企业创建和提升品牌,对获国家级、省级品牌的,分别奖励10万元、5万元。
六、强化服务业招商引资
15.鼓励引进重大项目。根据苏发„2005‟17号文件精神,全面执行现代服务业用水(洗浴、洗车等特殊行业除外)、用气、用电价格与工业用水、用气、用电价格并轨政策;对投资亿元以上的重大服务业项目,在供地、规费、税收等方面实行“一事一议”。
16.加强招商引资实绩考核。对招商引资实绩突出的镇区、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固定资产投资超1000万元的服务业项目,按当
年实际投资额1‰—3‰,奖励引进单位、企业和有功人员。
七、设立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
17.设立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国家、省支持的服务业地方资金配套,扶持我县服务业集聚区、专业市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发展及全县服务业招商引资、规划编制、项目申报、考核奖励等。
八、附则
18.对建筑房地产、再生资源企业的激励政策另行制定。19.对引进的服务业重大项目,继续实行“一企一策”的奖励办法。20.涉及相同项目重复奖励和获得省以上专项补助资金,原则上按最高奖励兑现。
21.本意见自发文之日起执行,原建政发„2009‟93号文件同时停止执行。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九日
主题词:服务业 激励 意见
抄 送: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县政协办公室,县法院,县检察院,县人武部。
建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2月19日印发
共印:220 份
第二篇: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意见
1、州委、州政府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和全州人民的愿望;
2、州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十一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
3、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目标。
(四)规划的期限
中期规划2006—2010年,远期展望2011年—2020年。
(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商务服务领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为目标,以现代流通服务方式改造传统产业,创新消费和服务方式,引导商务服务业有序发展,发挥商务服务业的先导作用,促进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六)规划的原则
1、以人为本,便民利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
2、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互动发展的原则;
3、项目支撑,特色明显,重点突出的原则;
4、适度超前,多元投资,共同发展的原则;
5、规划先行,创新机制,依靠科技相结合的原则。
二、规划背景及现状
(一)规划背景
加快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我国人均GDp突破了1200美元,进入了前工业化时代,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的主要行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产业。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都低于50%,我州不到30%,与发达国家相比低30多个百分点,发展空间较大。今年,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全国流通工作会议,并制订下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昭示着我国商务服务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保持二产平稳、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同时,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即把商务服务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是产业、贸易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
(二)“十五”期间商务服务业现状
第三产业增加值2005年预计达50.6亿元,平均增长9.7%,低于GDp平均增长率(11.4%)1.7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31.78%下降为27.8%,下降3.98个百分点,全省排位第8位;
其中批发贸易餐饮零售业2005年预计实现增加值14.99亿元,平均增长10.96%,占GDp的比重为8.2%;比2001年的8.6%下降0.4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5年预计实现48.97亿元,平均增长14.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实现41.89亿元,平均增长17.8%,餐饮住宿预计实现6.58亿元,平均增长14.9%,其他预计实现1.53亿元,平均增长6.6%;
外贸进出口2005预计实现4000万美元,十五期间增长7.6倍,平均增长36.64%。其中出口3800万美元,平均增长36.9%,进口200万美元,平均增长12.1%;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达26.8万人,占从业人员的17.5%。
2004年末,全州有5000平方米以上商业网点13个,各类综合、专业市场123个,农村集贸市场116个,有城市社区服务网点4299个,“十五”末,大型商业网点将达17个,建筑面积81.2万平方米。
“十五”期间,我州商务服务业平稳增长。在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作用下,消费旺盛,特别是农村市场增长迅猛,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了总量和增幅与城市基本持平,达17%以上;区位优势开始显现,成为外来投资的重点行业,集散能力较强的大市场、经营能力较强的浙商、闽商开始落户楚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废旧回收服务增长迅速,企业景气指数保持在100%以上;美容、美发、保健、租赁快速发展;家政服务开始起步,家庭劳动社会化趋势明显;拍卖、典当、旧车评估、经纪、信息、屠宰等商务中介服务市场培育初见成效。但新兴流通产业如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咨询、居民、技术、农林牧、水利服务等发展缓慢。总体上商务服务业仍相对滞后,流通规模较小、设施档次较低、布局不尽合理、商贸氛围不浓、消费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客观存在,特别是第三产业增加值低于GDp增长水平、三次产业比重下降,值得注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观念滞后,认识还不到位
全州有些部门对发展服务业的认识还不到位,对服务业在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对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存在重视工业、农业,忽视服务业发展的片面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对抓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轻车熟路,对如何发展服务
市化水平相适应,必须实现以下目标。
四、目标战略与任务
(一)总目标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业态提升为重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科学规划,政策引导,依靠科技,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互动发展,全面提升我州商务服务业的规模、档次和质量。通过10年的努力,把我州建设成为商圈特色突出,物流优势明显,服务体系完善,区域功能独特,真正成为东盟的物资集散地、昆明的休闲后花园,实现商务服务业的跨越发展。
(二)具体目标:
1、第三产业增加值:2010年占GDp的比重达到33%,达106亿元;“十一五”平均增长16.1%;
2020年占GDp的比重超过40%,达335亿元;后十年平均增长12.2%;
其中: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2010年占GDp的比重达到10%,达到32.3亿元,“十一五”平均增长16.5%;2020年比重提高到15%,达125亿元,后十年平均增长14.5% ;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28亿元,“十一五”平均增长14%;
其中:连锁企业销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5%;达4.7亿元
贸易业实现零售总额80亿元,增长17%,占零售总额的82%
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总额14亿元,增长17%,占零售总额的15%
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50亿元,后十年平均增长14%;
其中:连锁企业销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0%;
3、外贸进出口总额:2010年达2.15亿美元,“十一五”平均增长40%,外贸依存度提高到5.4%;其中:出口2亿美元,进口0.15亿美元。
2020年,外贸依存度提高到10%,进出口总额达10.3亿美元,后十年平均增长16.9%;
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 “十一五”平均增长10%,后十年平均增长15%;
5、居民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十一五”平均增长20%,后十年平均增长20%;
6、亿元以上集市贸易2010年增加到5个,成交额达6亿元;2020年增加到10个,成交额达到10亿元以上;
7、农业生产资料保持小幅增长,2010年销售额达6.5亿元,2020年7.2亿元。
(《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测算》附后)
(三)发展任务
1、建设产业载体,突破市场建设关键
结合我州城市发展构想,在商品市场体系发展的整体架构与空间布局上,逐步形成以城市市场为中心、以多元化的流通组织和规范化、规模化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为纽带、以高效运行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的物流系统为支撑的现代商品流通网络。建设以城市市场为中心的多层次、开放性、网络化、布局合理的商品市场空间体系,“十一五”期间,投资18.9亿元,完成流通建设项目273个,概算总投资22亿元。重点支持农村市场、物流基地、“改市进超”、定点屠宰建设项目113项,总投资13.7亿元。具体任务是:
(1)充分发挥区位优势,2010年,以禄丰—楚雄—南华城市经济带为中心,建成中心城市市场,2020年通过资源整合,建设成为辐射滇西乃至东南亚的二级物流基地。以元谋为中心,改造提升农产品市场,建设以冬早蔬菜、高山反季蔬菜为主的、辐射全国的绿色食品物流基地。
(2)配套城市发展和人口规模,在楚雄永安、东瓜、富民和除元谋外的县城建设商场11个;建设楚雄东南片区及各县城新区农贸市场或各类综合市场21个。
(3)发挥产业和区位优势,在楚雄、禄丰、南华、元谋、永仁、武定建设农资、医药、建材、绿色食品物流基地12个,为物流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4)在完成楚雄、元谋、永仁三县的1020个农村连锁经营网络建设的基础上,新建61个乡村农产品交易市场,将116个集市的50%退路进市。
(5)改造提升现有农贸市场。在楚雄市、开发区及其余九县城“改市进超”,各改造一个农贸市场为农产品超市,实施项目11项。
(6)根据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楚雄州加油站2003—2008年发展规划》,在没有加油站的乡镇建设61座三级加油站(点);在主要乡村干道建设55座三级加油站;在开发区、武定、大姚、元谋建设加油站4座;配合公路建设在永武公路建设一级加油站4座;在楚雄老城区、开发区和禄丰县城建设汽车加气站3座。
(具体建设项目附后)
2、培育一批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招商引资在医药、食品、生产资料经营行业、连锁超市业、物流配送业、餐饮服务业等领域,发展一批产权清晰、具有现代管理水平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集团。将鹿城大厦、久泰药业、州农资公司、广通联运、交通集团、宏芳餐饮等企业培育成商务服务骨干企业。引入全国大的连锁经营企业发展县乡连锁经营。
3、培育10个大市场,培植现代物流。将楚雄商业城、中国轻纺城楚雄市场、元谋蔬菜市场、广通物流基地、楚雄医药物流基地、武定农产品市场、楚雄绿色食品物流中心、禄丰建材物流基地、彝人古镇旅游商品市场、开发区宏远汽车市场建设成为设施配套、功能完善、万商云集、辐射广阔、销售收入超亿元的物流中心。
4、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居民服务进社区。小区开发必须配套相应的商业服务设施,大力发展便民商店、药店、理发、美容、娱乐、清洗、废旧回收、租赁、家庭服务等行业,做到购物、消费不出社区。
5、按照合理布局原则,发展商务中介服务机构,2010年,拍卖企业发展到4户;典当企业发展到3户;旧车评估鉴定企业发展到10户;旧车交易市场发展到10户;大力发展旧货交易。避免重复建设,有计划地发展大型商业设施、商业街和加油站、旧货市场、再生回收、旧车交易、报废回收、民爆经营、生猪屠
宰、典当、拍卖等专业服务设施建设。
五、发展重点和具体措施
要按照“整合资源、突出亮点、强化关键、区域协调”的原则,打破辖区界限,统筹考虑,有所取舍,空间调整与功能调整并举,分不同层次进行优化调整,引导商业设施围绕建设两个园区的目标有序发展。
(一)发展重点
1、紧密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大力培育专业市场
2、关注“三农”,支持乡村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实施“退路进市”和农村商业网点改造,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进“万村千乡”农村市场建设。
3、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做强、做大物流产业,推进各类专业市场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4、以人为本,发展社区商业和服务业,配套建设社区商业设施。
5、大力发展现代业态。积极推进连锁经营、大力发展商业企业内部的物流配送、加快电子商务的应用和信息网络建设。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商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产业,鼓励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
(二)主要措施
1、转变观念、加强领导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方法,改善调控,创造性地推动我州商务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2、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依靠社会资金,加快产业建设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研究如何有重点地加大传统流通、现代物流、专业服务等服务业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
3、强化产业政策与能源、土地、就业等政策的配套、协调,建立政府对商务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引导企业向重点方向发展,对符合我州发展方向的项目给予支持和优惠。
资金支持:对乡村集贸市场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物流基础设施、农产品市场标准化和改市进超、生猪(牛羊)定点屠宰场建设项目,配套国家和省级资金给予投资总额5%的利息补贴。五年需要补助资金7500万元,建议州级财政每年安排市场建设引导资金1500万元;
土地和税收优惠:对符合现代物流产业建设方向和条件的企业按照工业企业的同等政策给予土地和税收优惠。对符合我州市场建设鼓励项目的外来投资者招商引资相关政策给以优惠;
下岗、失业职工主办市场或参与市场经营的,按照再就业有关优惠政策给予行政事业收费、税收等相关政策优惠。
4、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商贸流通管理体制
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管理机构,加强全社会服务业管理,加强规划管理和调控。
5、发展中介组织,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
大力发展为市场和流通服务的中介组织,加强市场和流通行业协会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创造良好环境。
6、建设诚信环境,弘扬优秀商业文化
提倡讲诚信、守契约、反欺诈,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优秀商业文化,发挥先进文化对产业建设的推动作用。
7、改善消费环境
规范各类执法行为,保障消费安全,确保放心消费。积极搭建会展平台,以会展营造氛围、拉动消费、拓展市场。积极发展假日经济,培育休闲产业。抓好节假日促销,刺激消费需求。
8、优化发展环境
加快职能转变,规范行政许可,进一步开放市场、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改进政务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建立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工作联系制度,及时跟踪做好服务,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
9、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现代流通知识的培训,积极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提高相关行政管理人员调控商贸流通服务业的水平和能力。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和劳动培训,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和各类中专的作用,加快商贸流通服务业实用人才的培养,使人才队伍总量与加快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
10、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积极争取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产品连锁经营、市场标准化改造、国家西部贸易发展资金等资金支持,发挥配套资金作用,辅优扶强、培植大型商务服务业。
附件:
1、《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测算》
2、《楚雄州十一五市场建设项目表》
第三篇:安徽加快服务业意见
安徽:[皖政„2009‟118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发布时间: 2009-12-11 12:00:00来源:安徽省政府网站字体选择:[大 中 小]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促进我省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当前服务业发展重点
1.现代物流业。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高效快捷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物流配套能力,建设皖江外向型现代物流产业带,将合肥、芜湖建成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建设安庆、蚌埠、阜阳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强物流园区建设,支持中心城市规划建设核心物流基地,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分拨中心。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先进物流经营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本土现代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网络互通互联,加速融入长三角物流圈。
2.科技和信息服务业。以加快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强力推动自主创新,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节能环保等行业,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积极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公共科技平台。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大力发展系统集成、电信服务、计算机网络服务、数据库服务、软件开发等信息服务业,促进社会服务信息化。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业,支持合肥建设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服务外包企业。
3.商务服务业。鼓励发展会展、法律、会计、审计、税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调查、就业和劳务中介、经纪代理等商务服务业,推动商务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在具备条件的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集中布局商务服务机构,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设立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服务中心。支持合肥、芜湖等市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总部经济,积极承办各类国际国内会议,提高高端服务业比重。在大力引进国际国内著名商务服务企业的同时,着力打造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本土事务所或中介法人机构。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商业特许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商贸业。
4.金融服务业。深化金融改革创新,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和后台服务机构,支持合肥建成全国重要的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探索建立中外合资银行、保险、证券和投资性公司。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支持徽商银行做大做强,积极发展农村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信托、汽车金融公司、财务公司、证券、保险、期货、租赁、典当等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上市融资,鼓励服务性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平台开展并购
重组和整体上市,推动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代办股份转让扩大试点园区。完善产权市场功能,争取建立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加强“信用安徽”建设,构建社会信用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5.文化和旅游业。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规划建设城市文化服务功能集聚区,促进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形成。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和产品,推动文化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媒体、跨所有制发展。推动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演艺娱乐等向立体式、集约化、高科技方向发展。加快发展网络服务、动漫游戏、现代传媒、数字创意等新兴文化业态,重点建设合肥、芜湖动漫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体育和健身产业。立足我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经营和服务水平。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线路设计,实施精品旅游战略,把旅游观光与休闲度假、购物娱乐、商务活动结合起来,延伸旅游产业链。完善旅游商品销售体系,开发具有安徽特色的旅游商品。支持旅游企业集约化发展,构建具有全方位服务功能和较强竞争力的旅游集团。
6.房地产业。积极有序发展房地产业,扩大房地产有效需求。建立合理的住房供给体系,把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作为重点,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和普通商品住宅。大力发展健康住宅、绿色环保住宅和节能省地型住宅,积极推进工业、科技等房地产开发。培育房地产品牌企业,提高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交易、中介、物业管理服务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7.居民服务业。建立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家庭医疗、家庭教育、清洁卫生、保养维修等便民利民家庭服务和社区卫生保健、公共餐饮、文化体育教育、绿色回收、保洁保安等公益性服务类社会组织,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体系。强化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廉租房供应等方面的公共服务。
8.农业和农村服务业。积极发展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需要,做好种子统供、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农资供应,加强农村金融、技术和信息服务,健全乡镇农技推广、疫病防控、质量监管等服务机构。注重发展农村生活服务业。加大对农村村镇建设、交通通讯、安全饮用水、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改善农民居住、出行等条件,丰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大力发展农村流通业。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冷链系统建设,支持农村中介机构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增值。积极引导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进入农村市场,提高农村消费水平。
二、抓好服务业发展示范工程
9.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积极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推进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引导服务业由点向面发展。3年内选择10个经济基础较好、总量规模较大、服务业优势明显、发展特色鲜明的县(市、区)作为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开展省级试点的同时,积极争取具备条件的市列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10.规划建设服务业集聚区。按照布局合理、定位准确、管理高效、辐射力强的原则,3年内规划建设100个具有一定规模、集聚度较高、产业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集聚区。主要包括现代物流园、信息软件园、科技创意园、文化产业园和旅游服务区、服务外包区、金融服务区、中央商务区等,打造高端服务业发展平台。省发展改革委负责研究制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管理办法。
11.加大服务业重点企业扶持力度。3年内选择100家具有发展优势和潜力的服务业企业,作为全省服务业重点扶持企业,带动提升全省服务业整体竞争力。优化发展环境,在政策、资金、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营业务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
12.突出服务业重点项目带动。瞄准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谋划一批物流、会展、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现代流通等服务业项目,3年内优选10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加强引导扶持。省服务业重点项目列入“861”项目投资计划,符合要求的,在独立选址用地、环评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其中规模大、带动性强、行业领先的项目列入省政府重点调度项目。
13.加快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和知名品牌培育。重点做好物流、运输、旅游、商贸、餐饮、金融、邮政、电信、体育、行政服务等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推进国家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建设一批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单位。实施服务业品牌战略,加大服务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和安徽省名牌的工作力度,切实采取措施挖掘、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市场潜力的服务业品牌,力争3年内形成100个省级以上知名服务品牌。省质监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研究制定服务标准化建设和知名品牌培育实施办法。
三、加大服务业政策扶持
14.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服务企业。凡是法律、行政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服务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凡是向外资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内资开放。对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未做规定的服务业企业登记前置许可项目,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一律停止执行。对一般性服务业企业降低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可实行分期到位。支持投资人以知识产权等非货币财产出资设立服务业企业,非货币财产出资比例最高可达企业注册资本70%。
15.落实税收优惠。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各项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税收优惠范围。省地税局、省国税局负责研究制定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具体实施办法并尽快组织实施。
16.完善服务业价格和收费政策。对用电容量100千伏安以上的商业零售企业,暂缓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用水、用气价格实现与一般工业同价。经省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批准的在建物流园区、道路运输站场和物流配送中心等现代物流项目,减半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人防易地建设费和道路临时占用费,免收征地管理费。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各项服务业收费减免政策,监察、财政、物价等部门负责监督检查。
17.优先保障服务业发展用地。各级政府要将服务业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用地计划和供地计划,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要保持服务业用地合理比例。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列入省服务业重点计划的项目,各市要优先安排供地。各地收储的土地、依法处置的闲置土地、“退二进三”腾出的土地要优先供给服务业项目用地。对利用存量土地建设的服务业项目,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依据有关政策优先办理建设用地、供地手续。开发区内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实行与工业企业同等的用地政策。
18.加大对服务业的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服务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对于供水、供热、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及利用等市政公用设施领域,允许企业以建设项目的收益权、收费权及受让后获得的经营权申请质押贷款,或以项目资产折价为抵押申请贷款。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对重点服务业企业和项目在信贷及其他融资方面给予支持。支持金融机构和有实力的企业建立服务业产业投资基金,主要投资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服务业领域兼并重组,培育重点服务业企业。
19.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优势和特色明显、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拉动地方主导产业发展、行业领先服务企业的支持力度,对这些企业上交税收的本地财政留成部分,可视财力情况,在一定期限内给予一定比例的返还,支持企业发展,具体企业和返还期限由各地自行确定。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省财政逐步增加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规模,各市、县政府应在2010年底前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服务业引导资金。
20.深化服务业改革。积极推动省属国有服务业企业股份制改造和战略性重组,鼓励外资、民间资本参与国有服务业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资产重组。加快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支持社会法人、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公用事业和文化科技改革,进一步推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采取资产划转、合并重组等方式,引导鼓励制造企业二、三产分离,成立独立的服务业法人企业,在继续做好母体企业生产性服务的同时,拓展社会服务。积极开展制造企业二、三产分离试点,研究制定操作性强的制造企业二、三产分离的支持政策。
21.扩大服务业开放。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外资投向服务业基础设施和新兴服务业,吸引跨国公司、跨国采购中心、国际会展公司、市场中介公司在安徽设立分支机构,引进服务业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和通用标准。大力发展国际运输、国际旅游、劳务输出、对外工程、信息和技术服务等我省有一定优势的国际服务贸易,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技术开发、采购分销、物流代理等机构,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加快服务业融入长三角的步伐。
22.培养和引进服务业人才。省教育厅要支持和引导各类院校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加快培养信息咨询、现代物流、动漫游戏、软件服务、工业设计、会展等服务业专业人才以及熟悉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和国家政策法规的服务业管理人才。对各类教育培训机构、高校、企业、园区等开办服务业人才实训基地,地方政府给予适当资金补助。加快优秀人才引进,对引进的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在研究经费、个人所得税、住房补贴、家属随迁、子女入学、职称评聘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研究制定引进服务业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措施。
四、加强服务业发展的领导
23.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一项紧迫、艰巨、长期的任务,既要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省政府成立推进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服务业的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和政策研究,协调解决全省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加强协调配合,积极开展工作。各市、县政府也应建立相应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指导协调。
24.建立服务业统计和考核制度。省统计局作为全省服务业统计工作的牵头部门,要建立并逐步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做好服务业统计监测和信息发布。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要按要求及时向统计部门报送行业统计资料。县级以上政府统计部门要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配备必要的服务业统计人员。各级财政将服务业统计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在做好服务业统计的基础上,建立服务业考核制度。2010年起把服务业发展作为考核各市和省政府有关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并视情况逐步扩展至县(市、区)。省政府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市、县(市、区)政府和省政府部门给予表彰。省统计局、省发展改革委负责研究制定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办法。
25.强化政策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近年来国家和省出台的政策措施以及本意见要求,对照各自职责,对已明确的政策要抓好落实,对需制定具体办法和实施细则的要抓紧研究出台。针对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各有关主管部门要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促进措施,加快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各市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具体贯彻意见。各市、各有关部门要将贯彻落实本意见的情况及时报告省政府。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十一月十三日
第四篇: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意见
1、州委、州政府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和全州人民的愿望;
2、州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十一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
3、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目标。
(四)规划的期限
中期规划2006—2010年,远期展望2011年—2020年。
(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商务服务领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为目标,以现代流通服务方式改造传统产业,创新消费和服务方式,引导商务服务业有序发展,发挥商务服务业的先导作用,促进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六)规划的原则
1、以人为本,便民利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
2、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互动发展的原则;
3、项目支撑,特色明显,重点突出的原则;
4、适度超前,多元投资,共同发展的原则;
5、规划先行,创新机制,依靠科技相结合的原则。
二、规划背景及现状
(一)规划背景
加快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我国人均GDp突破了1200美元,进入了前工业化时代,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的主要行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产业。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都低于50%,我州不到30%,与发达国家相比低30多个百分点,发展空间较大。今年,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全国流通工作会议,并制订下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昭示着我国商务服务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保持二产平稳、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同时,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即把商务服务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是产业、贸易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
(二)“十五”期间商务服务业现状
第三产业增加值2005年预计达50.6亿元,平均增长9.7%,低于GDp平均增长率(11.4%)1.7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31.78%下降为27.8%,下降3.98个百分点,全省排位第8位;
其中批发贸易餐饮零售业2005年预计实现增加值14.99亿元,平均增长10.96%,占GDp的比重为8.2%;比2001年的8.6%下降0.4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5年预计实现48.97亿元,平均增长14.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实现41.89亿元,平均增长17.8%,餐饮住宿预计实现6.58亿元,平均增长14.9%,其他预计实现1.53亿元,平均增长6.6%;
外贸进出口2005预计实现4000万美元,十五期间增长7.6倍,平均增长36.64%。其中出口3800万美元,平均增长36.9%,进口200万美元,平均增长12.1%;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达26.8万人,占从业人员的17.5%。
2004年末,全州有5000平方米以上商业网点13个,各类综合、专业市场123个,农村集贸市场116个,有城市社区服务网点4299个,“十五”末,大型商业网点将达17个,建筑面积81.2万平方米。
“十五”期间,我州商务服务业平稳增长。在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作用下,消费旺盛,特别是农村市场增长迅猛,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了总量和增幅与城市基本持平,达17%以上;区位优势开始显现,成为外来投资的重点行业,集散能力较强的大市场、经营能力较强的浙商、闽商开始落户楚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废旧回收服务增长迅速,企业景气指数保持在100%以上;美容、美发、保健、租赁快速发展;家政服务开始起步,家庭劳动社会化趋势明显;拍卖、典当、旧车评估、经纪、信息、屠宰等商务中介服务市场培育初见成效。但新兴流通产业如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咨询、居民、技术、农林牧、水利服务等发展缓慢。总体上商务服务业仍相对滞后,流通规模较小、设施档次较低、布局不尽合理、商贸氛围不浓、消费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客观存在,特别是第三产业增加值低于GDp增长水平、三次产业比重下降,值得注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观念滞后,认识还不到位
全州有些部门对发展服务业的认识还不到位,对服务业在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对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存在重视工业、农业,忽视服务业发展的片面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对抓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轻车熟路,对如何发展服务业深入调查、研究不够,缺乏清晰思路和规划,资金扶持力度不够,政府宏观管理与调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总体规模偏小,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市场体系建设与主导产业发展联结不够密切,市场层次不尽合理,市场功能不够完善,围绕市场的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商贸流通仍以传统方式为主,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业态所占比重较小。大型零售企业规模有限,实力不够强。现有物流资源布局不合理,闲置严重;服务业发展基础较低,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更大,并呈逐年下降和扩大趋势,发展相对滞后,已影响到全州的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
3、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弱化
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与投资增长28%的速度相距甚远。作为消费主力的城乡居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而消费性支出增长低于收入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却增长了16.7%,储蓄倾向增强,居民收入水平对社会购买力和城乡消费水平提高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4、产业建设规划滞后
建设部门在城乡规划中,虽然规划了商业用地,但缺乏总体布局和发展计划,市场建设滞后,市场的带动效应不明显,特别是农村市场建设力度不够,多数乡镇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以路为市、以街为市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国际大通道的确立,区域物流经济圈开始形成,周边地市争夺商业地位的步伐加快,许多规模大、设施全、功能多、信息化程度高的专业市场开始建设,使我州区位优势受到全方位挑战。
5、现代商贸流通发展需要的人才资源短缺。
商务主管部门及经营服务企业真正掌握现代知识并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商贸流通人才还比较缺乏,难以适应现代商贸流通加快发展对商贸人才的巨大需求。
三、发展趋势预测
(一)发展条件与环境
1、区位优势。楚雄地处滇中,东联昆明、西出滇西7地州,北进四川,是连接昆攀经济带的纽带,自古就是滇西物资集散地,白糖、农资、茶叶、成品油市场曾辐射滇西。
2、交通和通讯优势。成昆、广大铁路贯穿全境,安楚、楚大高速公路连接东西,西出东盟。通讯设施完备,网络覆盖全境。
3、商贸流通优势
(1)商贸流通整体规模优势。建立了遍布全州的123个综合、专业市场和完备的服务设施,构建了我州流通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元谋蔬菜市场、广通旱码头蜚声全国,中国轻纺城、楚雄商业城落户楚雄,为我州流通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2)市场的产业支撑优势。五大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及其与商贸流通的良性互动,将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3)商业设施规模优势。有20万立方米的油库、近30万平方米的仓库和铁路专用线等物流转运设施。
(4)经营主体实力优势。传统的流通中心地位,培育了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具有一定经营实力和能力的流通企业,外来投资者的新理念和经营方式给流通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
(5)新型业态发展优势。以鹿城大厦、天顺超市、农资、医药、邮政企业为代表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会员消费等现代经营业态快速发展。
4、发展进入机遇期。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流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将增长15.3%,城市化率将超过31%,城镇人口将增加21万人。
5、政策导向优势。《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将给流通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意识和观念的转变,给流通服务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构建节约型社会,必然要求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这就要求在需求结构上,要实行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向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要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经济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经济增长转变;在资源利用方式上要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这些,无不为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
6、入世后开放程度提高,产业梯度转移,劳动和用地密集型行业向周边城市转移将给我州流通产业发展提供机遇。
7、民族风情浓郁的现代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为商贸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商务服务业发展趋势预测
我国进入了工业化阶段,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进步的必然,我州优越的产业发展优势为我州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东盟经济圈的形成和国家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的产业政策给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十一五”期间,我州将进入农业稳步发展,工业快速增长,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高速增长时期。楚雄州生产总值将保持12.5%的快速增长,2010年实现人均1500美元的小康社会目标;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将增加到33%,流通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由8.2%提高到10%,社会最终消费和外贸出口将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
第五篇: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意见
1、州委、州政府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和全州人民的愿望;
2、州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十一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
3、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目标。
(四)规划的期限
中期规划2006—2010年,远期展望2011年—2020年。
(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商务服务领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为目标,以现代流通服务方式改造传统产业,创新消费和服务方式,引导商务服务业有序发展,发挥商务服务业的先导作用,促进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六)规划的原则
1、以人为本,便民利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
2、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互动发展的原则;
3、项目支撑,特色明显,重点突出的原则;
4、适度超前,多元投资,共同发展的原则;
5、规划先行,创新机制,依靠科技相结合的原则。
二、规划背景及现状
(一)规划背景
加快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我国人均GDp突破了1200美元,进入了前工业化时代,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的主要行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产业。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都低于50%,我州不到30%,与发达国家相比低30多个百分点,发展空间较大。今年,xx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全国流通工作会议,并制订下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xx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昭示着我国商务服务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保持二产平稳、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同时,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即把商务服务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是产业、贸易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
(二)“十五”期间商务服务业现状
第三产业增加值2005年预计达50.6亿元,平均增长9.7%,低于GDp平均增长率(11.4%)1.7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31.78%下降为27.8%,下降3.98个百分点,全省排位第8位;
其中批发贸易餐饮零售业2005年预计实现增加值14.99亿元,平均增长10.96%,占GDp的比重为8.2%;比2001年的8.6%下降0.4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5年预计实现48.97亿元,平均增长14.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实现41.89亿元,平均增长17.8%,餐饮住宿预计实现6.58亿元,平均增长14.9%,其他预计实现1.53亿元,平均增长6.6%;
外贸进出口2005预计实现4000万美元,十五期间增长7.6倍,平均增长36.64%。其中出口3800万美元,平均增长36.9%,进口200万美元,平均增长12.1%;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达26.8万人,占从业人员的17.5%。
2004年末,全州有5000平方米以上商业网点13个,各类综合、专业市场123个,农村集贸市场116个,有城市社区服务网点4299个,“十五”末,大型商业网点将达17个,建筑面积81.2万平方米。
“十五”期间,我州商务服务业平稳增长。在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作用下,消费旺盛,特别是农村市场增长迅猛,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了总量和增幅与城市基本持平,达17%以上;区位优势开始显现,成为外来投资的重点行业,集散能力较强的大市场、经营能力较强的浙商、闽商开始落户楚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废旧回收服务增长迅速,企业景气指数保持在100%以上;美容、美发、保健、租赁快速发展;家政服务开始起步,家庭劳动社会化趋势明显;拍卖、典当、旧车评估、经纪、信息、屠宰等商务中介服务市场培育初见成效。但新兴流通产业如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咨询、居民、技术、农林牧、水利服务等发展缓慢。总体上商务服务业仍相对滞后,流通规模较小、设施档次较低、布局不尽合理、商贸氛围不浓、消费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客观存在,特别是第三产业增加值低于GDp增长水平、三次产业比重下降,值得注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观念滞后,认识还不到位
全州有些部门对发展服务业的认识还不到位,对服务业在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对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存在重视工业、农业,忽视服务业发展的片面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对抓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轻车熟路,对如何发展服务业深入调查、研究不够,缺乏清晰思路和规划,资金扶持力度不够,政府宏观管理与调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总体规模偏小,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市场体系建设与主导产业发展联结不够密切,市场层次不尽合理,市场功能不够完善,围绕市场的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商贸流通仍以传统方式为主,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业态所占比重较小。大型零售企业规模有限,实力不够强。现有物流资源布局不合理,闲置严重;服务业发展基础较低,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更大,并呈逐年下降和扩大趋势,发展相对滞后,已影响到全州的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
3、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弱化
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与投资增长28%的速度相距甚远。作为消费主力的城乡居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而消费性支出增长低于收入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却增长了16.7%,储蓄倾向增强,居民收入水平对社会购买力和城乡消费水平提高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4、产业建设规划滞后
建设部门在城乡规划中,虽然规划了商业用地,但缺乏总体布局和发展计划,市场建设滞后,市场的带动效应不明显,特别是农村市场建设力度不够,多数乡镇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以路为市、以街为市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国际大通道的确立,区域物流经济圈开始形成,周边地市争夺商业地位的步伐加快,许多规模大、设施全、功能多、信息化程度高的专业市场开始建设,使我州区位优势受到全方位挑战。
5、现代商贸流通发展需要的人才资源短缺。
商务主管部门及经
营服务企业真正掌握现代知识并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商贸流通人才还比较缺乏,难以适应现代商贸流通加快发展对商贸人才的巨大需求。
三、发展趋势预测
(一)发展条件与环境
1、区位优势。楚雄地处滇中,东联昆明、西出滇西7地州,北进四川,是连接昆攀经济带的纽带,自古就是滇西物资集散地,白糖、农资、茶叶、成品油市场曾辐射滇西。
2、交通和通讯优势。成昆、广大铁路贯穿全境,安楚、楚大高速公路连接东西,西出东盟。通讯设施完备,网络覆盖全境。
3、商贸流通优势
(1)商贸流通整体规模优势。建立了遍布全州的123个综合、专业市场和完备的服务设施,构建了我州流通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元谋蔬菜市场、广通旱码头蜚声全国,中国轻纺城、楚雄商业城落户楚雄,为我州流通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2)市场的产业支撑优势。五大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及其与商贸流通的良性互动,将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3)商业设施规模优势。有20万立方米的油库、近30万平方米的仓库和铁路专用线等物流转运设施。
(4)经营主体实力优势。传统的流通中心地位,培育了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具有一定经营实力和能力的流通企业,外来投资者的新理念和经营方式给流通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
(5)新型业态发展优势。以鹿城大厦、天顺超市、农资、医药、邮政企业为代表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会员消费等现代经营业态快速发展。
4、发展进入机遇期。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流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将增长15.3%,城市化率将超过31%,城镇人口将增加21万人。
5、政策导向优势。《xx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将给流通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意识和观念的转变,给流通服务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构建节约型社会,必然要求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这就要求在需求结构上,要实行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向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要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经济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经济增长转变;在资源利用方式上要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这些,无不为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
6、入世后开放程度提高,产业梯度转移,劳动和用地密集型行业向周边城市转移将给我州流通产业发展提供机遇。
7、民族风情浓郁的现代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为商贸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商务服务业发展趋势预测
我国进入了工业化阶段,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进步的必然,我州优越的产业发展优势为我州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东盟经济圈的形成和国家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的产业政策给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十一五”期间,我州将进入农业稳步发展,工业快速增长,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高速增长时期。楚雄州生产总值将保持12.5%的快速增长,2010年实现人均1500美元的小康社会目标;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将增加到33%,流通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由8.2%提高到10%,社会最终消费和外贸出口将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社会商品零售额将保持14%的快速增长,外贸依存度将提高到5.4%,服务业就业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30%,餐饮、住宿、租赁、美容、美发、保健、中介服务、家庭服务将成为服务业新的增长点。要使商务服务业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相适应,与经济的快速增长相适应,与结构调整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必须实现以下目标。
四、目标战略与任务
(一)总目标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业态提升为重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科学规划,政策引导,依靠科技,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互动发展,全面提升我州商务服务业的规模、档次和质量。通过10年的努力,把我州建设成为商圈特色突出,物流优势明显,服务体系完善,区域功能独特,真正成为东盟的物资集散地、昆明的休闲后花园,实现商务服务业的跨越发展。
(二)具体目标:
1、第三产业增加值:2010年占GDp的比重达到33%,达106亿元;“十一五”平均增长16.1%;
2020年占GDp的比重超过40%,达335亿元;后十年平均增长12.2%;
其中: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2010年占GDp的比重达到10%,达到32.3亿元,“十一五”平均增长16.5%;2020年比重提高到15%,达125亿元,后十年平均增长14.5% ;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28亿元,“十一五”平均增长14%;
其中:连锁企业销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5%;达4.7亿元
贸易业实现零售总额80亿元,增长17%,占零售总额的82%
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总额14亿元,增长17%,占零售总额的15%
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50亿元,后十年平均增长14%;
其中:连锁企业销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0%;
3、外贸进出口总额:2010年达2.15亿美元,“十一五”平均增长40%,外贸依存度提高到5.4%;其中:出口2亿美元,进口0.15亿美元。
2020年,外贸依存度提高到10%,进出口总额达10.3亿美元,后十年平均增长16.9%;
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 “十一五”平均增长10%,后十年平均增长15%;
5、居民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十一五”平均增长20%,后十年平均增长20%;
6、亿元以上集市贸易2010年增加到5个,成交额达6亿元;2020年增加到10个,成交额达到10亿元以上;
7、农业生产资料保持小幅增长,2010年销售额达6.5亿元,2020年7.2亿元。
(《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测算》附后)
(三)发展任务
1、建设产业载体,突破市场建设关键
结合我州城市发展构想,在商品市场体系发展的整体架构与空间布局上,逐步形成以城市市场为中心、以多元化的流通组织和规范化、规模化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为纽带、以高效运行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的物流系统为支撑的现代商品流通网络。建设以城市市场为中心的多层次、开放性、网络化、布局合理的商品市场空间体系,“十一五”期间,投资18.9亿元,完成流通建设项目273个,概算总投资22亿元。重点支持农村市场、物流基地、“改市进超”、定点屠宰建设项目113项,总投资13.7亿元。具体任务是:
(1)充分发挥区位优势,2010年,以禄丰—楚雄—南华城市经济带为中心,建成中心城市市场,2020年通过资源整合,建设成为辐射滇西乃至东南亚的二级物流基地。以元谋为中心,改造提升农产品市场,建设以冬早蔬菜、高山反季蔬菜为主的、辐射全国的绿色食品物流基地。
(2)配套城市发展和人口规模,在楚雄永安、东瓜、富民和除元谋外的县城建设商场11个;建设楚雄东南片区及各县城新区农贸市场或各类综合市场21个。
(3)发挥产业和区位优势,在楚雄、禄丰、南华、元谋、永仁、武定建设农资、医药、建材、绿色食品物流基地12个,为物流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4)在完成楚雄、元谋、永仁三县的1020个农村连锁经营网络建设的基础上,新建61个乡村农产品交易市场,将116个集市的50%退路进市。
(5)改造提升现有农贸市场。在楚雄市、开发区及其余九县城“改市进超”,各改造一个农贸市场为农产品超市,实施项目11项。
(6)根据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楚雄州加油站2003—2008年发展规划》,在没有加油站的乡镇建设61座三级加油站(点);在主要乡村干道建设55座三级加油站;在开发区、武定、大姚、元谋建设加油站4座;配合公路建设在永武公路建设一级加油站4座;在楚雄老城区、开发区和禄丰县城建设汽车加气站3座。
(具体建设项目附后)
2、培育一批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招商引资在医药、食品、生产资料经营行业、连锁超市业、物流配送业、餐饮服务业等领域,发展一批产权清晰、具有现代管理水平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集团。将鹿城大厦、久泰药业、州农资公司、广通联运、交通集团、宏芳餐饮等企业培育成商务服务骨干企业。引入全国大的连锁经营企业发展县乡连锁经营。
3、培育10个大市场,培植现代物流。将楚雄商业城、中国轻纺城楚雄市场、元谋蔬菜市场、广通物流基地、楚雄医药物流基地、武定农产品市场、楚雄绿色食品物流中心、禄丰建材物流基地、彝人古镇旅游商品市场、开发区宏远汽车市场建设成为设施配套、功能完善、万商云集、辐射广阔、销售收入超亿元的物流中心。
4、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居民服务进社区。小区开发必须配套相应的商业服务设施,大力发展便民商店、药店、理发、美容、娱乐、清洗、废旧回收、租赁、家庭服务等行业,做到购物、消费不出社区。
5、按照合理布局原则,发展商务中介服务机构,2010年,拍卖企业发展到4户;典当企业发展到3户;旧车评估鉴定企业发展到10户;旧车交易市场发展到10户;大力发展旧货交易。避免重复建设,有计划地发展大型商业设施、商业街和加油站、旧货市场、再生回收、旧车交易、报废回收、民爆经营、生猪屠宰、典当、拍卖等专业服务设施建设。
五、发展重点和具体措施
要按照“整合资源、突出亮点、强化关键、区域协调”的原则,打破辖区界限,统筹考虑,有所取舍,空间调整与功能调整并举,分不同层次进行优化调整,引导商业设施围绕建设两个园区的目标有序发展。
(一)发展重点
1、紧密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大力培育专业市场
2、关注“三农”,支持乡村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实施“退路进市”和农村商业网点改造,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进“万村千乡”农村市场建设。
3、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做强、做大物流产业,推进各类专业市场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4、以人为本,发展社区商业和服务业,配套建设社区商业设施。
5、大力发展现代业态。积极推进连锁经营、大力发展商业企业内部的物流配送、加快电子商务的应用和信息网络建设。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商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产业,鼓励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
(二)主要措施
1、转变观念、加强领导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方法,改善调控,创造性地推动我州商务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2、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依靠社会资金,加快产业建设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研究如何有重点地加大传统流通、现代物流、专业服务等服务业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
3、强化产业政策与能源、土地、就业等政策的配套、协调,建立政府对商务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引导企业向重点方向发展,对符合我州发展方向的项目给予支持和优惠。
资金支持:对乡村集贸市场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物流基础设施、农产品市场标准化和改市进超、生猪(牛羊)定点屠宰场建设项目,配套国家和省级资金给予投资总额5%的利息补贴。五年需要补助资金7500万元,建议州级财政每年安排市场建设引导资金1500万元;
土地和税收优惠:对符合现代物流产业建设方向和条件的企业按照工业企业的同等政策给予土地和税收优惠。对符合我州市场建设鼓励项目的外来投资者招商引资相关政策给以优惠;
下岗、失业职工主办市场或参与市场经营的,按照再就业有关优惠政策给予行政事业收费、税收等相关政策优惠。
4、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商贸流通管理体制
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管理机构,加强全社会服务业管理,加强规划管理和调控。
5、发展中介组织,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
大力发展为市场和流通服务的中介组织,加强市场和流通行业协会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创造良好环境。
6、建设诚信环境,弘扬优秀商业文化
提倡讲诚信、守契约、反欺诈,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优秀商业文化,发挥先进文化对产业建设的推动作用。
7、改善消费环境
规范各类执法行为,保障消费安全,确保放心消费。积极搭建会展平台,以会展营造氛围、拉动消费、拓展市场。积极发展假日经济,培育休闲产业。抓好节假日促销,刺激消费需求。
8、优化发展环境
加快职能转变,规范行政许可,进一步开放市场、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改进政务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建立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工作联系制度,及时跟踪做好服务,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
9、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现代流通知识的培训,积极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提高相关行政管理人员调控商贸流通服务业的水平和能力。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和劳动培训,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和各类中专的作用,加快商贸流通服务业实用人才的培养,使人才队伍总量与加快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
10、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积极争取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产品连锁经营、市场标准化改造、国家西部贸易发展资金等资金支持,发挥配套资金作用,辅优扶强、培植大型商务服务业。
附件:
1、《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测算》
2、《楚雄州十一五市场建设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