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消费者心得
我的消费心得
消费,几乎每一个生于社会的正常人的日常行为。我们每个人总免不了在生产流通领域中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都会面临各种消费问题。不同的是,每个消费者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现在所处的情况,从而决定了各种各样的消费者理想状态与消费观念。
就自身而言,我把自己划分为理智型的消费者。一方面我属于清心寡欲那一类:对时尚衣物、旅行、汽车没太多感觉,不喜欢抽烟、喝酒,较易获得消费满足感;另一方面是我的小心谨慎使然。买大件的东西或者筹划稍大型的消费计划如旅游时,我会花费时间去调研、去比较,不会太快出手,不会贸然买来我不喜欢的东西。例如买笔记本电脑,我会花三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关注考察行情发展,比较确定我中意的电脑配置,从外型、定价、质量、售后服务等多方面去进行打分。虽然这样的筹划、考察和学习会花去不少时间,最后的结果也只是和别人一样买来了一台电脑而已,但其中的收获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从中培养出来的高度介入消费习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购买之后出现的负面感受。只买品牌机或者买电脑统统托付别人的人他们往往无法真实评价他所使用的电脑、无法学会制定规划、不会懂得怎样选购、维护和优化电脑。
总结我的消费观念,就是:不错失每一选择,不后悔每一分钱。以下,我将从6个方面来与大家分享我的消费理念。
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从小我就对美食怀有强烈的品尝欲望,准确来说,是对从未品尝过的食物抱有试一口的心态。用微观经济学的观点来说,就是效应。效应的程度是从大到小,比如吃东西,饥饿时的第一口的效应是最大的,随后到0,最后是负数。作为一个理智型的消费者,除非是遇到一些很符合我口味或者需要(健康、高营养)的食物,否则在这一方面我的消费要求更倾向于“温饱”。此外,我不喜欢外出吃饭,因为大多数餐饮场所都会提供一次性的餐具,这显然违背了环保观念,会影
(一)抑制不住的情感消费
一般来说,我更愿意购买能使自己的情感需求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商品,凭着自己敏锐的感官来感知、认识世界。而人的感觉包括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同样一件商品,只因为颜色稍有差异或包装稍有不同,我可能一眼看中,进而购买,也可能一瞥过后,再不理会。其次,当情感和理智相撞击时,在一些非昂贵的商品抉择上面我一般偏重于情感,容易感情用事。这需要明确消费态度,认清自己的消费需要与动机。
(二)参照群体的符号消费
一件商品,越是能够体现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越是能够将消费者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它的符号价值也就越高。这种“重视商品所传达的社会和个人信息的消费行为,就叫做符号消费”。同学穿耐克鞋,我也会萌生穿耐克鞋的念头;别人认为真维斯的衣服穿着舒服,我也会有种穿一下试试的想法。趋同性的时尚消费让我获得了一种“群体成员感”,就如同获得了迈入“时髦社会圈”的入场券,从而摆脱了“落伍”的诟病。这需要我树立消费选择的自信,既不“脱离群众”,也能坚持自己的消费出发点和购买初衷。
(三)相对落后的消费观念
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有利于抵制各种由心理误区或社会俗流引发的浪费消费与不良感情消费。所谓科学消费,简单讲就是合乎科学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是科学消费的前提。科学的消费观念是根据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自觉地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合理消费,以促进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消费态度和消费观念。科学的消费观把实现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作为评价一切消费活动是否合理的最高标准,并把这一标准贯彻到衣、食、住、行等与人的生活有关的各种消费形式中去,使各种消费形式从不同的方面都为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服务。具体表现于:一,发展个性消费 ;二,消除不良消费 ;三,合理控制消费。
消费所追求的内心满足是永无止境的。正如叔本华所说的:“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一种欲望满足了,又会生出新的欲望,如此层出不穷,永无终止。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消费行为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体现。所以,应该形成良好的消费舆论,帮助我们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科学正确的消费观。
第二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心得
经济法心得体会
在人类创造的诸种精神文化成果中,法律制度是一种极为奇特的社会现象。法律是现实社会的调节器,是人民全力的保障书,是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确认的不同社会地位的有力杠杆。经济法学是研究经济法现象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法与社会经济、法、法的其它部门等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经济法的内容及其实现等的一门法学学科。因此,经济法学研究对象的核心为经济法。经济法学是我国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经济法固有特点在于,他与国家直接参与社会再生产过程、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紧密相关。因此,经济法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研究如何以法的规范来配合国家从宏观上保证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使之对经济及其法律调整起到主导作用。广义的经济法地位是指经济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独立性和重要性,经济法是否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经济法的作用和价值,以及经济法与相关法律部门的关系。狭义的经济法地位是指经济法是否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经济法是调整因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经济法主要包含两大部分:创造平等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法律。经济法的实质:是国家利用其行政权力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管理,调整的是纵向经济关系,即利用国家权力来干预经济。经济法原则:
1、国家干预适度原则;
2、平衡协调原则;
3、维护公平竞争原则;
4、保护社会公平原则。经济法的作用
1、维护阶级统治的需要。
2、促进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
3、保障和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4、促进对外开放的发展。
5、保护竞争,促进联合。
6、促进企业内部管理。
市场不是万能的,自发的市场机制具有盲目性、微观性和滞后性。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造成资源浪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曾经历了三个发展过程:① 干预不足② 干预过度③ “适度”干预。作为调整国家经济关系的经济法,则是保障政府“适度”干预的“干预”之法。因为经济法本身就是政府干预制度的产物,其本质特征即在于“干预”。
凯恩斯主义强化国家干预,政府干预过度。过于夸大政府干预而带来了负作用: ①政府对经济的“经常性”干预削弱了市场机制的作用;②“大政府”带来了巨额财政赤字;③低效率和高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等等。
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①政府特殊的利益;②政府效益的缺乏;③政府搜集信息的困难 ④公众预期的存在。
政府的经济作用:①维护竞争秩序(促进竞争)② 限制垄断(指对自然垄断行业、企业的管制)③ 矫正市场失灵(维护社会权利)④ 调控宏观经济⑤ 政府直接经营。
经济法在中国的发展历程:1978——1986年阶段 :经济法的初创和蓬勃发展阶段;1986——1998年阶段 :因受到其他部分法的挑战,经济法处于发展最困难阶段;
1998——2000年阶段:随着国家对经济法的重视,经济法重新进入活跃繁荣阶段;2000年以后的阶段:随着国内外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法地位日益提高;
经济法的具体调控对象:管理和调控市场主体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市场秩序的管理和调控关系;调整资源配置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经济稳定调控关系;社会保障关系;涉外经济管理关系。
经济法可包括四大构成部分:市场主体法、市场行为法、宏观调控法和社会保障法。市场主体法包括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企业破产法;公司法。市场行为法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商标法;专利法;会计法、审计法
通过学习,清楚地认识到零售企业作为上市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设立组织机构,成立董事会、监事会。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依法进行建章立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作为零售百货企业,是将商品卖给消费者的重要流通环节。零售企业作为销售者应承担相应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所售商品的价格受价格法监督,尊重消费者的权益,消费者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
我国在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制定的。它将产品的管理、监督与产品的质量责任结为一体;将对产品质量的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统一起来;将立法重点移向“防患于未然”,而非“至于已然”。我国的产品质量立法,既借鉴了国外产品责任理论,又总结我国产品质量立法经验,成为一部比较先进的和现代化的产品质量法。200年7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六次会议对《产品质量法》进行了修订。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包括认证制度;生产许可证制度;产品质量监督制度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和途径:形式1.企业监督;2.社会监督;3.国家监督;途径1.产品抽查制度;2.产品召回制度。
销售者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销售者应当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志;销售者应当采取措施,保持销售产品的质量;销售者销售的产品的标志符合法定要求;不得违反《产品质量法》的禁止性规定。
产品的价格问题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价格发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价格法明确实行并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 价格的机制,规定了经营者和政府的定价行为、国家调控价格总水平、价格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等具体内容、对于规范价格行为,发挥价格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稳定市场价格总水平,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营者的价格行为。除依法适用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的以外,都实行市场调节价。市场调节价由经营者遵循公平、合法和诚信的原则制定。经营者定价的基本依据是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经营者应当努力改进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为消费者提供价格合理的商品和服务,并获取合法利润。价格监督、检查包括价格监督和价格检查。价格监督包含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其主要任务是对价格的合法性和执行价格中的问题进行监督。价格检查是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依法对价格活动进行检查,并依照《价格法》的规定对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我国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立法状况:广义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调整国家、经营者和消费者三者之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是在我国狭义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立法是1993年制定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了我国消费者享有九项权利:安全保障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要求赔偿权;结社权 ;获得有关商品知识权;受尊重权;监督权。经营者应履行的义务:
1、履行法定和约定的义务;
2、接受监督的义务;
3、保证商品和服务安全的义务;
4、提供商品和服务真实信息的义务;
5、标明商品的真实名称和标记的义务;
6、出具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的义务;
7、保证质量的义务;
8、履行“三包”的义务;
9、其他法律规定的义务。
经营者如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1.经营者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民事责任;2.经营者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行政责任;3.经营者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现代经济法是保障和实现经济自由的法律手段,经济自由是由其出发点和归宿,它应当为了自由而干预、限制,而不是通过干预而限制乃至扼杀经济自由。只有通过经济法的平衡协调,方可创造并维护一个令自由市场机制和民法得以发挥作用的外部环境。对于中国的经济法学来说,只有民族的,才是国际的;
只有开放的,才是现代的。
第三篇:消费者心得1
消费者权益学习心得
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力度,各银行机构也开展了一些工作,但在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仍面临大量挑战,亟需正视并妥善解决。
当前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
消费者维权意识不断提高,但金融知识水平未同步提升,加大消费者保护难度。近年来,消费者维权意识不断觉醒,但金融知识水平仍有待提升。一方面,银行业创新增多,产品复杂性提高,加重信息不对称,对消费者持续更新金融知识、加强自我权益保护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存款、银行自营产品、代销业务的风险收益属性不甚了解,对电信诈骗等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因自身对银行业务认知不足、理解不到位、操作失误甚至贸然签字确认等引发权益受损,寄希望于通过投诉弥补损失,维权带有一定盲目性和偏执性。据统计,今年我局上半年接到的投诉事项,此类投诉占比35.29%。
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客观上对银行机构消费者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加强金融消费领域法律法规建设呼声日高,相关部门加大了工作力度。而相关法规向消费者适度倾斜的规定,加大了银行责任。如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银行业的安全保卫责任、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义务等上升到法律高度,并赋予消费者七日反悔权及消协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将引发行业惯行做法规则松动。同时,工商管理、发改等部门也加大对银行机构的执法检查力度,在执法过程中体现出一定的弱者保护倾向,对银行机构格式条款等存在片面解读误区,银行对此反映较为强烈。
消费者诉求表达方式更加多元化,而银行保护消费者利益方式相对单一,不平衡加剧。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开放性、实时性、匿名性特点,使消费者表达诉求渠道增多,信息传播高速快捷,更易在短时间内引发广泛关注。而银行目前的消费者保护工作,仍以事后的投诉应对为主体内容,事前的产品设计环节及事中保护环节尚存不足,而事后处置也是较多地以电话、现场答复等方式进行,网上关注、答疑、引导较少,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和消费者需求变化。
消费者投诉与舆情交织、互相转化,加大处理难度。媒体和投诉作为诉求表达的两种重要渠道,存在相关性。投诉可能诱发舆情,而舆情可能导致投诉处理陷入被动。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增强,部分消费者同时采取两种途径维权,其中任何一种未予妥善处置均可能引发新的风险隐患。部分投诉人夸大乃至虚构事实,使舆论倒向投诉人,利用舆论对银行施加压力。部分媒体发布不客观、片面报道,引发受众投诉,客观上加大工作难度和压力。
一方面,金融市场波动各类风险不断暴露,消费者保护任务加剧。,股市、债市低迷,大量保险、基金产品收益率明显低于预期,导致代销产品投诉增多。另外,经济金融形势严峻,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滑,不仅要面临资产质量和风险控制的问题,还要应对因前期经济上行盲目扩张、放松标准导致问题暴露所引发的投诉处理。如何有效平衡风险监管与行为监管,做实消费者保护工作将是重大挑战。
银行机构在消费者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主体责任尚未落实到位。部分银行机构未前瞻性、主动规划消费者保护工作,产品设计等事前保护措施不到位,消费者保护工作职责归属不清,散落于法律合规、零售等部门,工作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明显不足。部分投诉处理人员不具备相关的业务素质和投诉处理能力,且无内部复核机制,投诉处理有效性不足。部分银行工作方式方法简单,导致投诉升级。
银行机构激励约束机制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以业绩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考核导向使银行员工唯业务指标为上,对消费者保护重视不够,缺乏主动维护客户权益和提示风险的自觉性,为消费者保护工作埋下隐患。而业绩考核与投诉事项发生的不同步性,则加剧员工短期化行为。另一方面,部分行“零投诉”的考核导向,导致基层网点发生投诉后迟报、瞒报,使得原本简单的纠纷逐渐升级,最终造成声誉风险,不利于消费者保护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跨业业务消费者保护存在职责边界不清晰问题。近年来,代理类业务投诉持续高位,相关方职责边界不清是重要原因。一方面,消费者对银行自营业务和代销业务无法有效区分,进而难以分清自身与银行责任,缺乏风险意识,“买者自负”理念有待进一步培育。另一方面,银行与被代销机构之间风险责任未完全厘清,导致本应由证券、保险等机构承担的责任和风险转嫁给银行。
经后工作目标
强化行为监管,引领加强消费者保护。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强化消费者保护工作监管引导,将行为监管作为银行监管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加大对消费者反映强烈问题的整治力度。
督促银行机构前移消费者保护工作关口,实现消费者保护工作全流程管理。变“事后灭火”为全流程防范,在产品和服务设计之初,将消费者保护条款预设其中,在协议和制度审查环节,立足银行与消费者权益的平衡,充分体现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加强对银行产品和服务信息披露的监管要求,引导其主动、充分揭示风险。要求银行厘清自营产品和代销产品,充分揭示风险。探索在高管准入环节增加对其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知识的考评。加强投诉统计分析和跟踪管理,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
全面提升银行从业人员消费者保护意识和能力。强化监管引导,促进行业交流,督促银行机构树立“卖者有责”的理念,夯实消费者保护工作的基石。督促银行机构强化全员理念培育,通过开展培训、考试等方式,强化对员工的消费者保护意识培育和能力提升。
引导银行机构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银行机构设置更加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逐步改善层层加码的业绩考核模式,加大消费者保护相关工作内容的考评力度,在考核指标设计及占比配置上,提升科学性和合理性。
完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模式。持续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广泛利用新媒体,加大金融知识普及力度,根据不同群体的消费特点和金融知识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知识普及工作,营造“买者自负”的氛围和理念,提升其自主选择判断能力和主动维权意识。同时,加大对消费者投诉路径、流程和渠道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消费者更加有序、有效表达诉求。
第四篇:分享2010中国消费者研究报告读书心得
分享2010中国消费者研究报告阅读心得
【前言】
众所周知,罗兰贝格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是目前全球顶级的战略管理咨询公司之一,1984年进入中国市场,26年来,罗兰贝格与中国众多企业建立了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次联合中国领先的“网络口碑”研究公司CICI共同发表了2010中国消费者研究报告,从各个角度对中国消费者进行了深刻分析,深入剖析如何打动今日的中国消费者。
中国已不是一个单一化的大众市场,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正日益复杂及凸显个性化。价格已不再是做购买决策时的唯一考虑因素,现在消费者会更多地考虑品牌、质量以及个人风格。
企业希望获得成功,不仅需要按年龄、性别、人口统计学的方法对目标群体进行细分,还需要按照消费者的习惯和价值观进行区分,进而打造他们的专属产品。这也是嘉丽购在以后的营销战略上所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不论是企业还是企业所销售的产品,都要根据消费者的属性进行细分和精准定位。
该报告对中国的消费群体进行了细分,研究分析了影响中国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几大因素。另外,报告着重分阐述了网络口碑在中国消费者中的强大营销力,教会企业及营销人员如何利用网络来提升品牌在中国网民心目中的印象。
(一)中国消费群体的细分
罗兰贝格从消费者的价值角度以及基于特征的细分工具分析消费人群,同时探讨多种行业类型,将中国的消费群体划分为:自我中心型、进取精英型;极致享乐型、传统安逸型、现代理智型;勤俭持家型、传统奢华型和简约中庸型八大类。
报告中,罗兰·贝格对这八大类消费者的特征与消费喜好进行了分析,分析
出这样一个结论:前两种消费者属于高消费群体,而中间三种消费者属于中等消费群体,最后三种消费者则属于低消费群体。
(二)决定中国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几大因素
中国消费者正日益复杂化,并且不再把价格作为购买的重要标准,而品牌、个人风格等这样的非价格因素越来越受到中国消费者的重视。那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个品牌是否吸引中国的消费者呢?虽然没有标准回答,但质量、国际背景、服务和是否物有所值无疑是决定产品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产品的质量成为了中国市场最为敏感的问题,含三聚氰胺的奶粉导致6个婴儿死亡,近30万婴儿患病。在电子产品和汽车行业,许多消费者宁愿花高价购买进口产品,也不愿意考虑国产品牌,因为他们觉得零部件修理的频率太高。这些由产品质量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对消费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另外,中国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个人风格,时尚和个性也成为了他们选择品牌和产品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企业可以根据八种消费者类型调整各自的营销策略,通过传统或新的渠道影响到他们。
(三)网络,影响中国消费者意见的强大力量
为什么把网络单独拿出来说呢?
在中国,网民的数量在过去十年经历了狂飙式的增长,在2009年达到3.84个亿,而2000年网民数量只有2300万。
在线活动包括从玩游戏到写博客,看博客再到点评饭店和商品。与美国和欧洲相比,在中国使用BBS、即时聊天工具和博客的人群攀升幅度尤其大。不断增长的网络聊天用户,即网络口碑(IWOM),在中国尤其强大。消费者的购买
决定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最初的兴趣、品牌意识、产品选择、产品评价、购买决定和购买后行为。而IWOM涉及购买决定过程的每一个阶段。
IWOM对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决定的影响比西方消费者更明显,58%的中国网络用户认为网络空间会影响他们的购买决定。而美国仅有19%的消费者持同样观点。在中国,高达90%的消费者会关注网络口碑,以此了解所用品牌的动态、促销活动,或积累特定行业和产品的知识等。由此可见,网络口碑对中国消费者的巨大影响力。
那么,商家如何利用网络口碑来提升品牌在中国网民心目中的形象呢?
1、倾听网络口碑
公司若要知道关注什么,那么首先应了解消费者关心和讨论的话题。其次,还可研究消费者在网上发表评论的动机,并从中获得启发。
公司应积极关注网络上有关公司的信息,得到反馈,然后做出反思,寻找出正确的管理公司和维护品牌之道。
2、与中国消费者在线交流
市场营销人员可通过第三方BBS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除此 之外,遵循以下原则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尊敬:透明度、亲切感、价值、尊重。因此,公司应加强在网络上与消费者的互动,并进行正确引导,这对于很好的维护品牌形象和加强与消费者的密切联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推出网上营销活动
在论坛上发帖只是与中国消费者互动的方式之一,公司还可选择其他网上活 动来推广产品。
总的说,营销人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有效利用中国网络:创造和创新、提高消费者的产品体验、降低参与难度、提供诱人奖励以及为消费者带去惊喜。
最后,公司还可将线上和线下活动进行创意组合,从而提升品牌形象。
最后做个总结:
中国消费者的喜好和行为越来越复杂,品牌等非价格因素在购买中显得愈发重要,消费者的个人主义日益盛行。
另外,中国网络正在成为营销渠道以及公司与消费者的互动平台,网络口碑对消费者的购买影响越来越深。
公司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变化趋势来提升品牌,公司可遵循尊重和透明的原则,为网上讨论提供附加值,从而与消费者进行最佳互动。公司还应研究用户对互动和促销活动的喜好,并做出适当调整,进而加强与消费者的联系并提升品牌形象。
第五篇:消费者行为学课程心得
消费者行为学课程心得
本学期我们市场营销专业又学习了一门与营销有关的专业课,那就是消费者行为学,这是一门对市场营销的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的一门课。营销是一门综合的科目,如何搞好营销是一个企业的最重要的战略,但要想做好市场营销,就必须先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偏好,所谓知自知彼百战不殆。而消费者行为学就是一门能够让我们知彼的学科,它是每一个市场营销人员都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学科。
通过对课本的学习,首先是第一篇中导论的学习,介绍了对消费者行为的理解、消费者行为学的产生及发展和消费者行为研究的目的、价值及意义。能够让我们知道消费者的行为是如何产生以及其基本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强调以消费者为中心,为此需要深入研究和了解消费者。
而课本的第二篇讲述了消费者决策过程,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实际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消费者得认知问题和搜集信息,之后就是评价与购买,之后就是购后的行为。作为一名供应者,如何能够使消费者的决策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偏向于其产品或服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
课本的第三篇讲述了影响消费者行为学的个体与心理因素。消费者拥有资源的多少使得消费者购买什么、如何购买、什么时候购买均产生重要影响。拥有一定的购买资源之后,探究购买行为的原因,可以使得企业的营销人员更深刻地把握消费者行为,在此基础上做出有效的营销决策。而消费者的知觉、学习与记忆是让市场营销人员通过一定的方法:产品、广告等营销刺激消费者的知觉,并让他记住,形成对产品或服务的忠诚性。消费者在了解、接触和消费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过程中,会对这些产品、服务以至提供这些产品、服务的企业形成某种态度,研究消费者态度,对了解、引导消费者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本的最后一篇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环境因素,其中文化、消费者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家庭、口传流行与创新扩散与情景等都是一些影响消费者对产品购买的环境影响因素。企业的营销人员们都应该好好的抓住与利用好这些影响消费者购买的环境因素,从而建立起自己的一套营销策略。
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学完了消费者行为学这一门课,对这一门的收益还是有很多的。对于一个学市场营销的学生来说,如何能够捕抓到消费者的心理那是非常只有用的。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要想捕抓到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仅仅是学习课本的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还要通过自身对生活更加留心的观察,来提高我们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对事物的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