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复习总结:问饮食与口味
问饮食及口味,是对病理情况下口渴、饮水、进食、口味等的询问与辨证分析。应注意询问有无口渴、饮水多少、喜冷喜热、食欲情况、食量多少、食物的喜恶、口中有无异常味觉和气味等。
(一)口渴与饮水 :
了解病人津液的盛衰和输布情况,以及证候的寒热虚实。
如《景岳全书·传忠录》说:“渴与不渴,可以察里证之寒热,而虚实之辨亦从以见。
1.口不渴饮 :指口不渴,亦不欲饮。提示津液未伤,见于寒证、湿证病人,亦可见于虽非寒证而体内亦无明显热邪的病人。
2.口渴欲饮: 即病人口干,欲饮水,饮水则舒。提示津液耗伤或阳气亏虚,津不上承。
分为大渴喜饮、渴不多饮、口干不欲饮
大渴喜饮
大渴喜冷饮兼见面赤壮热,烦躁多汗,脉洪大——里热炽盛
大渴喜热饮,但饮量不多,或水入即吐——痰饮内停
特殊情况:
口渴多饮,多尿,消瘦——消渴病
口渴,尿多——尿崩症
发热,口渴,少汗,小便清长——小儿夏季热
(2)渴不多饮: 有口干或口渴感觉,但又不想喝水或饮水不多。是轻度伤津液或津液输布障碍的表现。
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腻——湿热证
兼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降——热入营血
(3)口干不欲饮
兼见潮热、盗汗、颧红等症——阴虚证
口干,但欲嗽水而不欲咽,兼见舌质隐青或有青紫色瘀斑,脉涩
—— 内有瘀血
(二)食欲与食量:
人的饮食情况与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关系非常密切。又人以胃气为本,胃气的有无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轻重和转归。所以,询问病人的食欲和食量情况,可以了解脾胃功能的强弱、判断疾病的轻重和估计预后的好坏。
李东垣《脾胃论》:“胃中中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能食而瘦,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虚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于气分,脾虚则肌肉削”。
1.食欲减退: 又称为”纳呆“或 ”纳少",即病人进食的欲望减退,甚至不想进食的症状。临床常见以下四种:
食少纳呆,兼见消瘦乏力,腹胀便溏,舌淡脉虚——脾胃气虚
脘闷纳呆,腹胀,兼见头身困重,苔腻脉濡——湿邪困脾
纳呆少食,脘腹胀闷,嗳腐食臭者——食滞胃脘
此外,如已婚妇女停经,厌食呕吐,脉滑数冲和者,为妊娠恶阻。是因妊娠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不严重者属生理现象,不需治疗。
2.厌食: 指厌恶食物,甚至恶闻食臭的症状。
兼脘腹胀满,舌苔厚腻者,为食滞胃脘;厌油腻,肢体困重,湿热蕴脾;厌油腻,胁肋胀痛,口苦泛恶为肝胆湿热。
3.消谷善饥: 即病人食欲过于旺盛,进食量多,食后不久即感饥饿的症状。
消谷善饥,口臭便干,伴烦躁、口渴、舌红、苔黄厚——胃火亢盛
消谷善饥,兼多饮、多尿、消瘦——消渴病(胃火炽盛,腐熟太过)
消谷善饥,兼见大便溏泻——胃强脾弱
4.饥不欲食 :即病人虽有饥饿感,但不想进食,勉强进食量亦很少的症状。
饥不欲食,胃中灼热感,舌红少苔,脉细数——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
5.偏嗜食物或异物 :即病人嗜食某种食物或异物。临床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小儿嗜食生米、泥土,兼见消瘦、腹胀腹痛,脐周有包块按之可移者,属虫积。因饮食不洁,腹内生虫影响脾失运化,机体失养所致。
已婚妇女,嗜酸,停经、恶心、脉滑数冲和者,为妊娠,属生理现象,不为病态。
6.食量变化: 主要指进食量的变化。除中,为假神。
(三)口味
口味,即病人口中的异常味觉或气味。因脾开窍于口,其他脏腑之气亦可循经脉上至于口,口中的异常味觉,常是脾胃功能失常或其他脏腑病变的反映。
1.口淡: 病人味觉渐退,口中乏味,甚至无味的症状。因脾胃腐熟运化功能低下,病人食少纳呆,故感口淡乏味,属脾胃气虚。
2.口甜: 病人自觉口中有甜味的症状。
口甜而粘腻不爽——湿热蕴脾,口甜而食少乏力——脾气虚
3.口粘腻: 病人自觉口中粘腻不爽的症状。痰热内盛、湿热中阻及寒湿困脾。
4.口酸 :病人自觉口中有酸味,或泛酸,甚至闻之有酸腐气味的症状。
口中泛酸——属肝胃蕴热(郁久而泛酸)
口中酸馊——伤食(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食停胃中不化,浊气上泛)
5.口苦 :病人自觉口中有苦味的症状。因苦味入心,心属火,又胆液味苦,故火邪炎上或胆气上泛,皆可使口中味苦,属热证,胆火上炎或心火上炎所致。
6.口涩: 病人自觉口中有涩味,如食生柿子的症状。燥热伤津,脏腑热盛。
7.口咸: 病人自觉口中有咸味的症状。因咸味入肾,肾主水,肾病及寒水上泛皆可使口中味咸,属肾病及寒证。
此外,由于不同地域,生活习惯不同,病人可有饮食嗜味之异;不同脏腑的疾病也可产生不同的饮食嗜味,如肝病嗜酸、心病嗜苦、脾病嗜甜、肺病嗜辛、肾病嗜咸等,可作临床参考。
第二篇: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复习总结:问疼痛(精)
疼痛是一种警戒信号,对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保护作用,导致病人就诊。导致疼痛病机:(1不通则痛:如感受外邪,或气滞血瘀,或痰浊凝滞,或食滞、虫积等,阻滞脏腑、经 络,闭塞气机,使气血运行不畅。
(2不荣则痛:若因气血不足,或阴精亏损,使脏腑经络失养。
问疼痛,应注意询问了解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喜恶等。(一问疼痛的性质 疼痛性质特点临床意义
胀痛痛而且胀气滞,但头部胀痛或目胀而痛为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 刺痛痛如针刺瘀血
冷痛痛有冷感而喜暖阳气不足或寒邪阻络 灼痛痛有灼热感而喜凉火邪窜络,或阴虚阳亢 重痛痛有沉重感湿证 ,但头部重痛为肝阳上亢 酸痛痛而有酸软感觉湿证 ,唯腰膝酸痛多属肾虚 绞痛痛势剧烈如刀绞有形实邪阻闭气机 空痛痛有空虚感虚证 隐痛痛不剧烈,绵绵不休虚证
走窜痛疼痛部位游走不定,走窜攻冲作痛气滞;风证 固定痛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瘀血、寒湿、湿热阻滞或热壅血瘀 掣痛抽掣牵扯而痛经脉失养或阻滞不通所致
(二问疼痛的部位
一定脏腑组织器官的病变,常引起身体固定部位的疼痛,而疼痛又多发生在脏腑病变所 在部位或脏腑经络通过的部位。
1.头痛:是指整个头部或头的某一部位疼痛的症状。(1根据头痛部位确定病在哪一经: 头痛连项背、颈项不利——太阳经(太阳经与督脉行于头后 ——羌活 两侧头痛者——少阳经(手足少阳经行于头之两侧 ——柴胡 前额连眉棱骨痛者——阳明经(足阳明经与任脉行于头前 ——白芷 巅顶痛者——厥阴经(厥阴肝经上通巅顶(2 辨头痛之虚、实
实:发病急,疼痛剧烈,痛无休止,外感六淫、瘀血、虫等。虚:发病缓,疼痛轻,时痛时止,气血阴精亏损。头痛项强,遇寒加重——风寒 头痛伴面赤,咽喉痛——风热 头重如裹,肢体困倦——风湿 头痛绵绵,遇劳则甚——气虚 头痛眩晕,面白无华——血虚 头脑空痛,腰膝酸软——肾虚 1 2 下页
第三篇: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
绪论 要点:
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第二单元 望诊 细目一:望神 要点:
1.得神、失神、少神、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细目二:望面色 要点:
1.常色与病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面部色诊的意义 细目三:望形态 要点:
1.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姿态异常(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细目四:望头面五官 要点:
1.望头发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面肿、腮肿及口眼㖞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目的脏腑分属,望目色、目形、目态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望口、唇、齿、龈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5.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五:望躯体四肢 要点: 1.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六:望皮肤 要点:
1.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望水疱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望疮疡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七:望排出物 要点:
1.望痰、涕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望呕吐物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望大便、小便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八:望小儿指纹 要点:
1.望小儿指纹的方法及其正常表现 2.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第三单元 望舌
细目一:舌诊原理与方法 要点: 1.舌诊原理
2.舌诊方法与注意事项 细目二:正常舌象
要点:正常舌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细目三:望舌质 要点:
1.舌神变化(荣、枯)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2.舌色变化(淡白、淡红、红、绛、青紫)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3.舌形变化(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4.舌态变化(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的特征与I临床意义 5.舌下络脉变化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细目四:望舌苔 要点:
1.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2.苔色变化(白、黄、灰黑)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细目五:舌象综合分析 要点:
1.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 2.舌诊的临床意义 第四单元 闻诊 细目一:听声音 要点:
1.喑哑与失音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谵语、郑声、独语、所欲、狂言、言謇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咳嗽、喘、哮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4.呕吐、呃逆、嗳气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5.太息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细目二:嗅气味 要点:
1.口气、排泄物之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2.病室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第五单元 问诊 细目一:问诊内容 要点:
1.主诉的概念与意义 2.十问歌
细目二:问寒热 要点:
1.恶寒发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但寒不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4.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细目三:问汗 要点:
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细目四:问疼痛 要点:
1.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
2.问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五:问头身胸腹
要点:问头晕、胸闷、心悸、脘痞、腹胀、麻木、疲乏的要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六:问耳目 要点:
1.耳鸣、耳聋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目眩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目昏、雀盲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细目七:问睡眠 要点:
1.失眠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嗜睡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细目八:问饮食与口味 要点:
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除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口味:口淡、口甜、口黏腻、口酸、口涩、口苦、口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细目九:问二便 要点:
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觉)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觉)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细目十:问经带 要点:
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闭经、痛经、崩漏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带下异常(白带、黄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第六单元 脉诊 细目一:脉诊概说 要点: 1.脉象形成原理 2.诊脉部位 3.诊脉方法 4.脉象要素 细目二:正常脉象 要点:
1.正常脉象的表现
2.正常脉象的特点(胃、神、根)细目三:常见脉象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要点:
1.常见脉象的脉象特征及鉴别(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缓脉、濡脉、弱脉、微脉、结脉、促脉、代脉、散脉、芤脉、革脉、伏脉、牢脉、疾脉、长脉、短脉、动脉)
2.常见脉象的临床意义 细目四:相兼脉与真脏脉 要点:
1.相兼脉的概念与主病 2.真脏脉的概念与临床意义 细目五:诊小儿脉 要点:
1.小儿正常脉象的特点 2.常见小儿病脉的临床意义 第七单元 按诊 要点:
1.按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2.按肌肤手足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按腹部辨疼痛、痞满、积聚的要点 4.按胸部虚里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5.按腧穴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第八单元 八纲辨证 细目一:概述 要点:八纲辨证的概念 细目二:表里 要点:
1.表证与里证的概念
2.表证与里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3.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细目三:寒热 要点:
1.寒证与热证的概念
2.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细目四:虚实 要点: 1.虚证与实证的概念
2.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细目五:阴阳 要点:
1.阴证与阳证的概念 2.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要点 3.阳虚证、阴虚证的临床表现
4.亡阳证、亡阴证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要点 细目六: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要点:
1.证候相兼、错杂与转化(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转化为寒证、实证转虚)的概念 2.证候真假(寒热真假、虚实真假)的鉴别要点 第九单元 病因辨证 细目一 六淫辨证
要点: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淫证的临床表现 细目二 情志辨证 要点:
1.喜证的临床表现 2.怒证的临床表现 3.悲恐证的临床表现 4.忧思证的临床表现 第十单元 气血津液辨证 细目一:气病辨证 要点:
1.气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2.气陷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3.气不固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4.气脱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5.气滞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6.气逆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7.气闭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细目二:血病辨证 要点:
1.血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2.血脱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3.血瘀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4.血热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5.血寒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细目三:气血同病辨证
要点: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细目四:津液病辨证 要点:
1.痰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2.饮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3.水停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4.津液亏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第十一单元 脏腑辨证 细目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要点:
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2.心血虚、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心脉痹阻证的临床表现及瘀阻心脉、痰阻心脉、寒凝心脉、气滞心脉四证的鉴别 4.痰蒙心神、痰火扰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5.心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 6.瘀阻脑络证的临床表现 7.小肠实热证的临床表现 细目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要点:
1.肺气虚、肺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2.风寒犯肺、寒痰阻肺、饮停胸胁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风热犯肺、肺热炽盛、痰热壅肺、燥邪犯肺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4.风水相搏证的临床表现
5.肠道湿热、肠热腑实、肠燥津亏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细目三:脾与胃病辨证 要点:
1.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2.湿热蕴脾、寒湿困脾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胃气虚、胃阳虚、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4.胃热炽盛、寒饮停胃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5.寒滞胃肠、食滞胃肠、胃肠气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细目四:肝与胆病辨证 要点:
1.肝血虚、肝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2.肝郁气滞、肝火炽盛、肝阳上亢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肝风内动四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4.寒滞肝脉证的临床表现 5.肝胆湿热证的临床表现 6.胆郁痰扰证的临床表现 细目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要点:
1.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虚水泛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2.膀胱湿热证的临床表现 细目六:脏腑兼病辨证 要点:
1.心肾不交、心脾气血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2.肝火犯肺、肝胃不和、肝脾不调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心肺气虚、脾肺气虚证、肺肾气虚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4.心肾阳虚、脾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5.心肝血虚、肝肾阴虚、肺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细目七:脏腑辨证各相关证候的鉴别 要点:各脏腑间相关证候的鉴别要点 第十二单元 六经辨证 细目一:太阳病证 要点: 1.太阳病提纲
2.太阳病本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3.太阳病变证(栀子豉汤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真武汤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细目二:阳明病证 要点: 1.阳明病提纲
2.阳明病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3.阳明病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细目三:少阳病证 要点: 1.少阳病提纲
2.少阳病本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3.少阳病兼变证(大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细目四:太阴病证 要点: 1.太阴病提纲
2.太阴病本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3.太阴病兼变证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细目五:少阴病证 要点: 1.少阴病提纲
2.少阴病寒化证(四逆汤证、真武汤证、附子汤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3.少阴病热化证(黄连阿胶汤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细目六:厥阴病证 要点: 1.厥阴病提纲
2.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乌梅丸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3.厥阴病寒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细目七:六经病证的传变
要点:传经、直中、合病、并病的概念 第十三单元 卫气营血辨证 细目一:卫分证 要点:
1.风热犯卫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2.燥热犯卫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3.卫分证的鉴别要点 细目二:气分证 要点:
1.邪热壅肺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2.热扰胸膈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3.热结肠道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4.气分证的鉴别要点 细目三:营分证 要点:
1.热灼营阴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2.热陷心包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3.营分证的鉴别要点 细目四:血分证 要点:
1.热盛动血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2.热盛动风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3.热盛伤阴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4.血分证的鉴别要点 细目五: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要点:顺传与逆传的概念 第十四单元 三焦辨证 细目一:上焦病证
要点:上焦病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细目二:中焦病证
要点:中焦病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细目三:下焦病证
要点:下焦病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细目四:三焦病证的传变 要点:顺传与逆传的概念
第四篇: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诊断学》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诊断学》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诊断学》已经正式公布,为帮助广大考生清晰了解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大纲信息,润德教育整理了考试大纲内容,请参加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生参考:
第一单元绪论
要点:
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第二单元望诊
细目一:望神
要点:
1.得神、失神、少神、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细目二:望面色
要点:
1.常色与病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面部色诊的意义
细目三:望形态
要点:
1.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姿态异常(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细目四:望头面五官
要点:
1.望头发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面肿、腮肿及口眼喁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目的脏腑分属,望目色、目形、目态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望口、唇、齿、龈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5.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五:望躯体四肢
要点:
1.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六:望皮肤
要点:
1.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望水疱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望疮疡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七:望排出物
要点:
1.望痰、涕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望呕吐物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望大便、小便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八:望小儿指纹
要点:
1.望小儿指纹的方法及其正常表现
2.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第三单元望舌
细目一:舌诊原理与方法
要点:
1.舌诊原理
2.舌诊方法与注意事项
细目二:正常舌象
要点:正常舌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细目三:望舌质
要点:
1.舌神变化(荣、枯)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2.舌色变化(淡白、淡红、红、绛、青紫)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3.舌形变化(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4.舌态变化(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的特征与I临床意义
5.舌下络脉变化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细目四:望舌苔
要点:
1.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2.苔色变化(白、黄、灰黑)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细目五:舌象综合分析
要点:
1.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
2.舌诊的临床意义
细目二:嗅气味
要点:
1.口气、排泄物之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2.病室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第五单元问诊
细目一:问诊内容
要点:
1.主诉的概念与意义
2.十问歌
细目二:问寒热
要点:
1.恶寒发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但寒不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4.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细目三:问汗
要点:
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细目四:问疼痛
要点:
1.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
2.问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五:问头身胸腹
要点:问头晕、胸闷、心悸、脘痞、腹胀、麻木、疲乏的要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六:问耳目
要点:
1.耳鸣、耳聋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目眩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目昏、雀盲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细目七:问睡眠
要点:
1.失眠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嗜睡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细目八:问饮食与口味
要点:
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除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口味:口淡、口甜、口黏腻、口酸、口涩、口苦、口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细目九:问二便
要点:
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觉)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觉)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细目十:问经带
要点:
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闭经、痛经、崩漏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带下异常(白带、黄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第六单元脉诊
细目一:脉诊概说
要点:
1.脉象形成原理
2.诊脉部位
3.诊脉方法
4.脉象要素
细目二:正常脉象
要点:
1.正常脉象的表现
2.正常脉象的特点(胃、神、根)
细目三:常见脉象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要点:
1.常见脉象的脉象特征及鉴别(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缓脉、濡脉、弱脉、微脉、结脉、促脉、代脉、散脉、芤脉、革脉、伏脉、牢脉、疾脉、长脉、短脉、动脉)
2.常见脉象的临床意义
细目四:相兼脉与真脏脉
要点:
1.相兼脉的概念与主病
2.真脏脉的概念与临床意义
细目五:诊小儿脉
要点:
1.小儿正常脉象的特点
2.常见小儿病脉的临床意义
第七单元按诊
要点:
1.按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2.按肌肤手足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按腹部辨疼痛、痞满、积聚的要点
4.按胸部虚里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5.按腧穴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第八单元八纲辨证
细目一:概述
要点:八纲辨证的概念
细目二:表里
要点:
1.表证与里证的概念
2.表证与里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3.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细目三:寒热
要点:
1.寒证与热证的概念
2.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细目四:虚实
要点:
1.虚证与实证的概念
2.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细目五:阴阳
要点:
1.阴证与阳证的概念
2.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要点
3.阳虚证、阴虚证的临床表现
4.亡阳证、亡阴证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要点
细目六: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要点:
1.证候相兼、错杂与转化(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转化为寒证、实证转虚)的概念
2.证候真假(寒热真假、虚实真假)的鉴别要点
第十单元气血津液辨证
细目一:气病辨证
要点:
1.气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2.气陷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3.气不固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4.气脱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5.气滞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6.气逆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7.气闭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细目二:血病辨证
要点:
1.血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2.血脱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3.血瘀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4.血热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5.血寒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细目三:气血同病辨证
要点: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细目四:津液病辨证
要点:
1.痰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2.饮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3.水停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4.津液亏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第十一单元脏腑辨证
细目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要点:
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2.心血虚、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心脉痹阻证的临床表现及瘀阻心脉、痰阻心脉、寒凝心脉、气滞心脉四证的鉴别
4.痰蒙心神、痰火扰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5.心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
6.瘀阻脑络证的临床表现
7.小肠实热证的临床表现
细目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要点:
1.肺气虚、肺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2.风寒犯肺、寒痰阻肺、饮停胸胁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风热犯肺、肺热炽盛、痰热壅肺、燥邪犯肺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4.风水相搏证的临床表现
5.肠道湿热、肠热腑实、肠燥津亏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细目三:脾与胃病辨证
要点:
1.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2.湿热蕴脾、寒湿困脾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胃气虚、胃阳虚、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4.胃热炽盛、寒饮停胃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5.寒滞胃肠、食滞胃肠、胃肠气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细目四:肝与胆病辨证
要点:
1.肝血虚、肝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2.肝郁气滞、肝火炽盛、肝阳上亢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肝风内动四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4.寒滞肝脉证的临床表现
5.肝胆湿热证的临床表现
6.胆郁痰扰证的临床表现
细目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要点:
1.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虚水泛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2.膀胱湿热证的临床表现
细目六:脏腑兼病辨证
要点:
1.心肾不交、心脾气血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2.肝火犯肺、肝胃不和、肝脾不调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3.心肺气虚、脾肺气虚证、肺肾气虚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4.心肾阳虚、脾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5.心肝血虚、肝肾阴虚、肺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
细目七:脏腑辨证各相关证候的鉴别
要点:各脏腑间相关证候的鉴别要点
第十二单元六经辨证
细目一:太阳病证
要点:
1.太阳病提纲
2.太阳病本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3.太阳病变证(栀子豉汤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真武汤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细目二:阳明病证
要点:
1.阳明病提纲
2.阳明病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3.阳明病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细目三:少阳病证
要点:
1.少阳病提纲
2.少阳病本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3.少阳病兼变证(大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细目四:太阴病证
要点:
1.太阴病提纲
2.太阴病本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3.太阴病兼变证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细目五:少阴病证
要点:
1.少阴病提纲
2.少阴病寒化证(四逆汤证、真武汤证、附子汤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3.少阴病热化证(黄连阿胶汤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细目六:厥阴病证
要点:
1.厥阴病提纲
2.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乌梅丸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3.厥阴病寒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细目七:六经病证的传变
要点:传经、直中、合病、并病的概念
第十三单元卫气营血辨证
细目一:卫分证
要点:
1.风热犯卫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2.燥热犯卫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3.卫分证的鉴别要点
细目二:气分证
要点:
1.邪热壅肺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2.热扰胸膈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3.热结肠道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4.气分证的鉴别要点
细目三:营分证
要点:
1.热灼营阴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2.热陷心包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3.营分证的鉴别要点
细目四:血分证
要点:
1.热盛动血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2.热盛动风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3.热盛伤阴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4.血分证的鉴别要点
细目五: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要点:顺传与逆传的概念
第十四单元三焦辨证
细目一:上焦病证
要点:上焦病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细目二:中焦病证
要点:中焦病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细目三:下焦病证
要点:下焦病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
细目四:三焦病证的传变
要点:顺传与逆传的概念
第五篇: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诊断学总结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
中医助理医师诊断学总结
一、脉诊
1、诊脉方法①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室诊也要保持安静。
②体位:让患者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脘(手腕伸直)手心向上,在脘关节下面垫与布棕。松软的脉枕。
③指法:医生和病人应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灵敏。
(1)举按寻:①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以探索脉象一种手法。
②轻手循之日举,阳、腑,心肺之应,重手取之曰按阴、脏、肝肾之应,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脾胃之候。
③医生呼吸自然。
④拳: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又叫浮取,轻取。
按:用轻指力按在筋骨间,沉取,重取。
寻:指力不轻不重,亦轻亦重,以委曲求。(寻者寻找之意,不是中耳之义)。
(2)五十动:o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
o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诊脉时间,每次候脉2-3min宜。
o意义:①防止漏诊(促、结、代脉),了解五脏,全部情况。②说明诊脉草率从事,辨清目的。if第一个五十辨不清,延至第二,三个五十动。
二、按诊
临床上以按肌肤,按手足,按胸膜等为常用。其外有按俞穴。
o手法:触:了解浅部凉热,润燥情况。
摸:探明局部的感觉情况及肿物形态大小等。
按:了解深部有无压痛,肿块的形态、质地、肿胀的程度、性质。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
1、按肌肤:为了探明全身肌表的寒热,润燥以及肿胀等情况。
①阳气盛-身多热阳气衰-身多寒。
②软硬:肌肤濡软异喜按-虚证;患处硬痛拒按-实证;轻按即痛-病在表浅;重按方痛-病在深部;③润燥:皮肤湿润者-身己汗出;皮肤干燥者-身未汗出;皮肤甲错者-伤阴或内有瘀血;皮肤干瘪者-津液不足。
④肿胀:按之凹陷,不能即起-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起-气肿。
2、按胸腹(按虚里/按胸胁/按腹部)
o按虚里:虚里位于左乳下心搏动处为“诸脉所宗”,按索虚里搏动的情况可以了解宗气的强弱,病在虚实,预后之吉凶。
①正常: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宗气充盛)。
②虚里动微而不显为“不及”-宗气内虚。
③动而应衣为“太过”-宗气外泄。
④按之弹手,洪大而搏-危重证候(注意:孕妇胎前产后,劳瘵病者)。
⑤动欲绝而无死候的-痰饮等证。
o按腹部:1)辨凉热①腹壁冷,喜暖,手按之抚者-虚寒证②腹壁灼热,喜冷,勿按放者-实热证。
2)辨疼痛①腹痛喜按者-虚证②腹痛拒按者-实证③按之局部灼热,痛不可思-内痈。
3)辨腹胀①腹胀满,按充实,有压痛,叩之重浊-实满。
②腹膨满,按之不实,无压痛,叩之作空声-气胀,属虚满。
③腹部高度胀大,如鼓之状-膨胀。
4)辨痞满:(自觉心下或胃脘部痞寒不适,胀满症状)
①按之柔软,无压痛-虚证②按之较硬,抵抗感、压痛-实证③脘部按之有形胀痛,推之漉漉有声-冒中有水饮。
5)辨积聚(腹内结块)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
①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而不移者-积、属血分②痛无定处,按之无形而聚散不定-聚,属气分。
6)辨结胸①胃脘胀闷,按之则痛-小结胸②胸骨腹硬满疼痛且拒按者-大结胸。
7)①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者-肠中有宿类②右少腹作痛,按之疼痛,有包块应手者-肠痈。
3、按手足1)①手足俱冷-阳虚阴盛,属寒;手足俱热-阳盛或阴虚,属热(注意:内热炽盛,而阳郁于里不能外达的四肢厥冷,却是寒热实证)。
②手足的背部较热-外感发热;手足较热-内伤发热③额上热手心热-表热;手心热额上热-里热。
2)儿科:①小儿指尖冷-惊厥②中指独热-外感风寒③中指指尖独冷-麻痘将发之象。
3)阳虚之证,四肢犹温-阳气尚存,尚可治疗,若四肢厥冷-亡阳之证。
三、望小儿指纹(3岁以内小儿,代替脉诊一种辅助诊断方法)
1、指纹:即食指内侧络脉-手太阴之脉分支而来。
2、诊察:医生以食中两指夹住小儿指端从命关向风关轻轻推按,指纹容易显露。
3、风关:食指第一节。
气关:食指第二节。
命关:食指第三节。
4、正常:色泽浅红,红黄粗兼,隐隐可见。
5、病理:①浮沉分表里②红紫辨寒热③淡滞定虚实④三关测轻重。
舌诊总结色:淡红常表白虚寒,红绛热证青紫瘀。
形:舌形荣枯吉凶辨,老嫩虚实胖瘦证。点剌热证脏腑候,裂纹血虚与伤津。
态:痿软阴虚气血虚,强硬热盛痰动风,歪斜肝风颤动风,吐弄内风短缩危。
质:厚薄进退润燥津,腐腻湿积剥脱虚。真假胃气偏全证。
小儿舌:白主表证黄里实,灰黑里实危重候。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
脉诊:指力:轻举重按委求寻,动静结合候五十,正常脉:三部缓浮大疾除,不长不短应中各和,鉴别:一比类脉:
1、脉位相似:1)脉位浅:洪、浮、濡、散、芤、革2)脉位浮:沉、伏、牢、弱。
2、脉数相似:1)脉率快:数、疾2)脉率慢:迟、缓3)律不齐:促、结、代、涩。
3、脉形相似:1)脉宽大:大、洪、芤。2)脉细小:细、微、濡、弱3)脉体长:长、弦4)脉体短:短、动。5)脉紧张:弦、革、紧、牢。
4、脉势相似:1)脉动:濡、弱、软。2)脉有力:实、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