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白芨的栽培技术总结
白芨的规范化种植技术
白芨为兰科白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白根、地螺丝、白鸡娃、羊角
七、紫兰、刀口药、连及草等。以块茎供药用,能收敛止血,消肿生肌;治肺结核咳血,支气管扩张咯血、胃溃疡吐血、尿血、便血等症。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手足皲裂等症。在生物医药、保健食品、纺织印染、特种涂料和日用化工等方面有巨大的商业利用价值。随着白芨食品的开发利用和印染业、美容业的需求,白芨用量日趋增多,现已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予以保护。-其价格仍有上升趋势,且表现为供不应求的畅销态势。
一、白芨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白芨喜温暖、阴凉和较阴湿的环境,不耐寒。常常野生在丘陵和低山地区的溪河两岸、山坡草丛中及疏林下。故应选择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栽培,要求栽培在阴坡或较阴湿的地块。
二、栽培
(一)选地与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以及阴湿的地块种植。前一季作物收获后,翻耕土壤 20公分以上,每亩施入腐熟厩肥或堆肥 1500-2000公斤,翻入土中作基肥。在栽种前,再浅耕1次,然后整细耙平。
(二)种植方法
在生产上,白芨主要用其块茎繁殖。在贵州地区,一般在9-10月份收获时,选择当年生具有老秆和嫩芽、无虫蛀、无采挖伤者作种植材料,随挖随栽。在整好的地上开宽1米左右、高30公分左右的厢,按行距约30公分、窝距30公分左右挖窝,窝深10公分左右,窝底要平。将具嫩芽的块茎分切成小块,每块需有芽1-2个,每窝栽种茎3个,平摆窝底,各个茎秆靠近,芽嘴向外,成三角形错开。栽后覆细肥土或火灰土,浇一次腐熟稀薄人畜粪水,然后盖土与厢面齐平。
三、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白芨植株矮小,压不住杂草,故要注意中耕除草,一般每年4次。第一次在3-4月出苗后;第二次在6月生长旺盛时,因此时杂草生长快,白芨幼苗又矮小,要及时出尽杂草,避免草荒;第三次在8-9月;第四次结合收获间作的作物浅锄厢面,铲除杂草。每次中耕都要浅锄,以免伤芽伤根。
2.水分管理
白芨喜阴湿环境,栽培地要经常保持湿润,遇天气干旱及时浇水。7-9月干旱时,早晚各浇一次水。白芨又怕涝,雨季或每次大雨后及时疏沟排除多余的积水,避免烂根。
3.追肥
白芨喜肥,应结合中耕除草,每年追肥3-4次。第一次在3-4月齐苗后,每亩施硫酸铵4-5公斤,兑腐熟清淡粪水施用;第二次在5-6月生长旺盛期,每亩施过磷酸钙30-40公斤,拌充分沤熟后的堆肥,撒施在厢面上,中耕混入土中;第三次在8-9月,每亩施入腐熟人畜粪水拌土杂肥 2000-2500公斤。
4.与其他作物间作
白芨植株矮小,生长慢,栽培年限较长,可在头两年在行间间种短期作物,如萝卜、青菜等,以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益。所谓间作就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中在同一生长季节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比如在玉米、高粱地里,可在其株、行垄上间作穿心莲、菘蓝、补骨脂、半夏等。
四、收获及初加工
1.收获及初加工
一般到第四年9-10月茎叶黄枯时,就要采挖,不然过于拥挤,生长不良。采挖时,先清除地上残茎枯叶,用锄头从块茎下面平铲,把块茎连土一起挖起,抖去泥土,不摘须根,单个摘下,先选留具老秆的块茎作种茎后,剪去茎秆,放入箩筐内,在清水里浸泡1小时左右,踩去粗皮和泥土,放到沸水锅里不断搅动,煮到内无白心时(大约6-10分钟)取出,大太阳天气晒2-3天或烘5-6个小时,表面干硬后,用硫磺熏12小时,每100公斤鲜块茎,用硫磺0.2公斤,烘透心后,继续晒或烘到全干。硫磺熏蒸后,白芨不霉变,不虫蛀,且色泽洁白透明。然后,放入竹筐或槽笼里,来回撞击,擦去未脱尽的粗皮和须根,使其光滑、洁白,筛去灰渣即成。干燥后的白芨应装入麻袋或编织袋内,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存放,注意防虫蛀。
2.药材商品的规格
足够干燥,呈不规则扁圆形或菱形,有2-3个分枝似掌状,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肥壮有肉,质坚实,断面类白色,半透明,角质。味微苦,嚼之有粘性。无烤焦、无须根、无虫蛀、无霉变。一等品:块茎成个,饱满有肉,手指大以上。二等品:达不到一等大,个较瘦、肉少。
白芨的栽培技术
2010年9月1日孙家东_营山 南充市
(一)概况
别名白根、地螺丝、白鸡娃、羊角
七、连芨草、紫兰等。
为兰科白芨属植物「Bletilla striata(Thunb.)Reichb.f.〕,以块茎入药。具有补肺止血、消肿生肌等功能的常用中药。主治 肺结核咳血、支气管扩张咯血、胃溃疡吐血、尿血、便血等症;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手足皲裂等症。白芨止血效果特好,现在用白芨做的胶膜块,用于肝脾手术贴在刀口处,代替血钳子,效果特好。生产于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全国各地有栽培。
(二)植物特 性
多年生草本。株高30~60厘米。块茎肉质,白色,具2~3叉呈菱角状,有须根,常数个并生,其上有多个同心环形叶痕,似“鸡眼”,又像“螺丝”,叶3~6片,披针形或广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下延成鞘状抱茎。总状花序顶生,常有花3~8朵;花淡紫红色,花瓣不整齐。蒴果圆柱形,上有6条纵棱,两端稍尖。种子细小,多数。花期4-5月,果期8~10月。
白芨有两种,还有一种花黄白色,叶条状披针形,为狭叶白芨。在紫红花中,又有大种、小种之分,其中以大种块茎产量较高。
(三)生长特性
喜温暖、阴凉和较阴湿的环境;不耐寒。要求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沙质壤上或腐殖质壤土。要求栽培在阴坡或较阴湿的地块。
(四)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选择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和腐殖质壤土,温暖、稍阴湿环境,不耐寒。排水良好的山地栽种时,宜选阴坡生荒地栽植。把土翻耕20厘米以上,施厩肥和堆肥,每公顷地施22500~30000千克,再翻地使土和肥料拌均匀。栽植前浅耕一次,把土整细、耙平、作畦宽130厘米的高畦。
2.繁殖方法
白芨用种子播种较难,分切块茎繁殖较易。3月初将白芨挖出,选大小中等,芽眼多,无病的块茎,用刀横切小块,每块带2~3个芽,伤口沾草木灰后栽种。用镢开沟,沟距25厘米,深10厘米,按株距7~8厘米放块茎一个,芽向上,填上,压实,浇水,覆草,经常保持潮湿,4月出苗。
3.田间管理(1)中耕除草
白芨在田间管理除草要求很严格,第一次除草4月份,白芨苗出齐后。6月份白芨生长的很旺盛,杂草也长的很快,进行第二次除草。第三次8-9月份除草一次。第四次除草结合间种作物收获时进行,楼松畦面,每次除草都要钱锄,免得伤根。(2)追肥 白芨是喜肥的植物,每半个月追一次肥。稀薄的人畜粪 尿,每公顷22500-24000千克,8~9月施稍浓的液肥,过磷酸钙、堆肥在第三次除草结合施入。(3)灌溉和排水
白芨喜阴,经常保持湿润,干旱时要浇水,7~9月份早晚各浇一次水。白芨又怕涝,大雨及时排水避免伤根。
(五)采收加工
白芨种植4年后,10月份地上茎枯萎时,用二齿把挖块茎去掉泥土,进行加工。将块茎单个摘下,选留老秆的块茎作种用,剪掉茎秆,放入箩筐中,在清水中浸泡1小时后,用脚踩去粗皮,洗净泥土,放沸水中煮5~10分钟,待表皮硬后再用硫磺熏12小时,每50千克鲜块茎,用硫磺0.5千克,熏造后取出炕至全干。硫磺熏后的白芨不变质发霉,不虫蛀,色泽洁白、透明,放箩筐内来回撞击,去净粗皮及须根,筛去灰渣。
白芨以个大,饱满,色白,味苦,嚼之有黏性,质坚实者为佳。贮水干燥通风处,防潮,防霉。
信息来源:中药材种植网
正安野生白芨 驯化栽培技术取得突破
2004年,具有高新技术特点的正安“白芨财政科技扶贫示范工程”项目经省、市批准正式立项,到目前,白芨主培过程中的丛生芽诱导、增殖培养、生根诱导已获成功,突破性地解决了白芨种苗难题。据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最新结论,正安县玉米套种白芨,通过密闭方式进行保温湿润沙藏,冬季烧土技术的应用,白芨专用肥的合理配用及其配套技术的实施,制定白芨种茎、种苗及其田间记载标准,该技术可实现亩产白芨150至250公斤的良好效益等六项指标在国内未见文献报道。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叶4-5片,狭矩圆形或披针形,基部下延成鞘,抱茎。总状花序顶生,有花3-8朵;苞片1,早落;花大,紫色或淡红色;萼片狭矩圆形,与花瓣近等长,长2.8-3cm,唇瓣白色或具紫脉,先端3裂,中裂片边缘有波状齿,先端内凹。中央具5褶片,侧裂片合抱蕊柱;蕊柱两侧有窄翅,柱头顶端有1雄蕊;子房下位,扭曲。蒴果圆柱形,具6纵肋,花期4-5月,果期7-9月。
生态环境:
生于山野、山谷潮湿处。
生物学特性:
多年生草本,花期4-6月,果期7-9月。
生长习性:
喜温暖、阴凉和较阴湿的环境;不耐寒。对土壤要求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要求栽培在阴坡或较阴湿的地块。生长周期:
多年生植物,一般栽后第4年采收。
采收加工:
多在8-10月采挖,除去残茎、须根,洗净,立即加工,否则易变黑。分拣大小,投入沸水中煮(或蒸)3-5分钟至内无白心时取出,晒至半干,去外皮后再晒至全干。
1、采收白芨栽种后,于第4年10月当茎叶黄枯时采收。此时,地下块茎已长成 8-12个,相当拥挤,过迟采收,生长不良。采挖时,先清除地上残茎枯叶,然后用二齿耙小心挖取块茎抖去泥土,运回加工。
2、加工将块茎单个摘下,不去须根,先选留具老杆的块茎作种栽。然后,剪去茎杆,放入箩筐内,置清水中浸泡1小时后,用足踩去粗皮,洗净泥土投入沸水中煮5-10分钟,至块茎内无白心时,捞出晒干。若遇阴雨天可炕干。炕5-6小时,待表皮干硬后,再用硫黄熏蒸12小时,每100公斤鲜块茎,用硫黄0.2公斤,熏透心后取出炕至全干。硫黄熏蒸后,白芨下霉变,不虫蛀,且色泽洁白透明。然后,放入箩筐内来回撞击,去净粗皮与须根,筛去灰渣即成。炮制:
白及 将原药拣净杂质,用水浸泡2-3日,捞起,晾至湿度适宜,切0.3cm厚横片或顺片,晒干,又称“白芨片”。
白及粉 取净白芨片,晒干,研细粉,过筛。成品显灰白色。储藏养护:
放木箱或盒内,置干燥处。加工炮制时,不宜采用热处理,防止粘液质等成分破坏。形状规格:
药材形态特征:干燥块茎略呈掌状扁平,有2-3个分歧,长1.5-4.5厘米,厚约0.5厘米。表面黄白色,有细皱纹,上面有凸起的茎痕,下面变有连接加一块茎的痕迹,以茎痕为中心,周围有棕褐色同心环纹,其上有细根残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横切面呈半透明角质状,并有分散的维管束点。气无,味淡而微苦,并有粘液性。以根茎肥厚,色白明亮,个大坚实,无须根者为佳。种植技术:
繁殖采用块茎繁殖。选种与种栽贮藏:在9-10月收获时,选当年生具有老秆和嫩芽的块茎作种栽。南方宜随挖随栽;北方,将种栽贮藏至翌春栽种。贮藏方法:白芨块茎挖回后置通风干燥处晾数日。然后,将1份种茎与2-3倍的清洁稍干的细河砂混合贮藏于通风、阴凉、干燥的屋内一角。少数种茎可与细砂混合后装入木箱内贮藏。箱顶不要加盖,并注意经常检查,发现霉变及时处理。
1、选地整地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以及阴湿的地块种植。前作收获后,翻耕土壤20厘米以上,每亩施入腐熟厩肥或堆肥1500-2000公斤,翻入土中作基肥。于栽种前,再浅耕1次,然后整细耙平,作成宽1.3米的高畦栽种。
2、栽种长江以南地区多于9-10月秋栽; 西北地区宜于3-4月春栽。秋栽,选当年生,具嫩芽的块茎分切成小块,每块需有芽1-2个。然后,按行距33厘米,株距23-25厘米,挖深10-13厘米的穴,搂平穴底,每穴栽入种茎3块。栽时,将芽嘴向处,呈三角形错开,平摆于穴底。栽后,覆细肥土或火土灰,浇1次稀薄人畜粪水,盖土与畦面平齐。
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一般每年除草4次。第1次于4月齐苗后;第2次在6月旺盛生长时,因此时杂草滋长快,白芨幼苗又矮小,要及时除尽杂草,避免草荒。第3次于8-9月;第4次结合收获间作物搂松畦面,铲除杂草。每次中耕宜浅,避免伤根。
2、追肥白芨喜肥,生育期间,每半个月追施1次稀薄的人畜粪水,每亩1500-2000公斤。8-9月追以稍浓的液肥,亦可施用过磷酸钙与堆肥混合沤制后,撒施于畦面,结合第3次中耕除草,盖土压入畦内。
3、排灌水白芨喜阴湿,栽培地要经常保持湿润,遇天旱及时浇水。7-9月早晚各浇1次水。白芨又怕涝,雨季或每次大雨后要及时疏沟排除多余的积水,避免腐根。
4、间作白芨生长慢,栽培年限较长,可于头两年在行间间种青菜、萝卜等短期作物,以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益。
白芨栽培技术
科属:兰科白芨属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地下有指状分歧肥厚的白色块茎,叶片3-6,披针形或广披针形,基部鞘状抱茎。初夏开花,总状花序,有花3-8朵,花大而美丽,紫红色,其中一较大者形如唇状,倒卵长圆形,3浅裂。果实圆柱状,上面有纵棱突出。白芨原产我国,广布于苌江流域各省。喜温暖、阴湿的环境。稍耐寒,长江中下游地区能露地栽培。耐阴性强,忌强光直射,夏季高温干旱时叶片容易枯黄。宜排水良好含腐殖质多的沙壤土。
应用:白芨为地生兰的一种,紫红色的花朵井然有序,在苍翠叶片的衬托下,端庄而优雅。花还有白、蓝、黄和粉等色,可布置花坛,宜在花径、山石旁丛植或做稀疏林下的地被植物,也可盆栽室内观赏。
分株繁殖
分株时间: 最好是在早春(二、三月份)土壤解冻后进行。
分株方法: 把母株从花盆内取出,抖掉多余的盆土,把盘结在一起的根系尽可能地分开,用锋利的小刀把它剖开成两株或两株以上,分出来的每一株都要带有相当的根系,并对其叶片进行适当地修剪,以利于成活。
装盆消毒: 把分割下来的小株在百菌清 1500 倍液中浸泡五分钟后取出凉干,即可上盆。也可在上盆后马上用百菌清灌根。
分株后的管理: 分株装盆后灌根或浇一次透水。由于它的根系受到很大的损伤,吸水能力极弱,大约需要 3 ~ 4 周才能恢复萌发新根,因此,在分株后的 3 ~ 4 周内要节制浇水,以免烂根,但它的叶片的蒸腾没有受到影响,为了维持叶片的水分平衡,每天需要给叶面喷雾 1 ~ 3 次(温度高多喷,温度低少喷或不喷)。这段时间也不要浇肥。分株后,还要注意太阳光过强,最好是放在遮荫棚内养护。
上盆或移栽
先在盆底放入2~3公分厚的粗基质作为滤水层,再放入植株。
上盆用的基质 可以选用下面的一种: 草炭:珍珠岩:陶粒 =2 : 2 : 1 ;
草炭:蛭石 =1 : 1 ;或者 草炭:炉渣:陶粒 =2:2:1;锯末:蛭石:中粗河沙=2:2:1、菜园土:炉渣 =3 : 1 ;或者园土:中粗河沙:锯末(茹渣)=4 : 1 : 2 ;或者水稻土、塘泥、腐叶土等。
上完盆后浇一次透水,并放在遮荫环境养护
湿度管理
喜欢略微湿润的气候环境,要求生长环境的空气相对温度在 50 ~ 70%。
温度管理
喜欢温暖气候,但夏季高温、闷热(35 ℃以上,空气相对湿度在 80% 以 上)的环境不利于它的生长;对冬季温度要求很严,当环境温度在 10 ℃以下停止生长,在霜冻出现时不能安全越冬。
当环境温度 在 3 ℃以下时,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1、用薄膜把它包起来越冬,但要每隔两天就要在中午温度较高时把薄膜揭开让它透气;
2、把它搬到有暖气的室内越冬;
光照管理
在夏季的高温时节(白天温度在 3 5 ℃ 以上),如果它被放在直射阳光下养护,就会生长十分缓慢或进入半休眠的状态,并且叶片也会受到灼伤而慢慢地变黄、脱落。因此,在炎热的夏季要给它遮掉大约 50% 的阳光。
在春、秋、冬三季,由于温度不是很高,就要给予它直射阳光的照射,以利于它进行光合作用和形成花芽、开花、结实。
放在室内养护时,尽量放在有明亮光线的地方,如采光良好的客厅、卧室、书房等场所。在室内养护一段时间后(二个月左右),就要把它搬到室外有遮荫(冬季有保温条件)的地方养护一段时间(一个月左右),如此交替调换。
肥水管理
与其它草花一样,对肥水要求较多,但最怕乱施肥、施浓肥和偏施氮、磷、钾肥,要求遵循“淡肥勤施、量少次多、营养齐全”和“间干间湿,干要干透,不干不浇,浇就浇透”的两个施肥(水)原则,并且在施肥过后,晚上要保持叶片和花朵干燥:
秋季
播种苗上盆经过一段时间恢复后,要把肥水管理迅速跟上来。肥水管理按照“花宝”——“花宝”——清水——“花宝”——“花宝”——清水——的顺序循环,间隔周期大约为 1 ~ 3 天,晴天或高温期间隔周期短些,阴雨天或低温期间隔周期长些或者不浇。
冬季
虽然它仍在继续生长,但偏低的气温会使它的生长速度放慢,对肥水要求不多,甚至要控肥控水。肥水管理按照“花宝”——清水——清水——“花宝”——清水——清水顺序循环,间隔周期大约为 4 ~ 7 天,晴天或高温期间隔周期短些,阴雨天或低温期间隔周期长些或者不浇。
浇水时间尽量安排在晴天中午温度较高的时候进行。
春季
气温回升后生长迅速恢复,并且逐步进入花芽分化期和开花期,对肥水要求很大。肥水管理按照“花宝”——清水——“花宝”——清水——的顺序循环,间隔周期大约为 2 ~ 4 天,晴天或高温期间隔周期短些,阴雨天或低温期间隔周期长些或者不浇。
进入结实期后,停止肥料供给
白芨的生物特性及栽培技术
发布时间: 2008-2-20 10:55:03来源: 《农业科技与信息》杂志
白芨Bletilla striata(Thunb.)Reichb.f.(B.hyacinthina R.Br.)兰科;地方名:地螺丝、刀口药、连及草。主产于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亦有分布。近年来,野生白芨受到严重的私挖滥采,其产量和品质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其价格却看涨。人工栽培白芨不仅可以获取效益回报,对野生资源也是一种有效的保护。1 形态特征
白芨是多年生草本,高20~50 cm。假鳞茎扁平,卵形,有时为不规则圆筒形,直径约1 cm,有线状须根。叶3~6 cm,阔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5~40 cm,宽2.50~5 cm,全缘,向上端渐狭窄,基部有管状鞘,环抱茎上。总状花序顶生,有花4~10朵,长4~12 cm,花序轴蜿蜒状;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50~2.50 cm,早落;花玫瑰紫色,直径3~4 cm,萼片长圆状披针形,长约2.50 cm,花瓣长圆状披针形,长约2.50 cm,唇瓣倒卵形,内面有纵线5条,上部3裂,中间裂片长圆形,边缘波纹状;雄蕊与花柱合成一蕊柱,和唇瓣对生,花粉块长圆形。蒴果,圆柱状,长约3.50 cm,直径约1 cm,有纵棱6条;种子微小,多数。花期4~6月;果期7~9月。2 生长习性及环境
白芨喜温暖、湿润、阴凉的气候环境,常野生于丘陵、低山溪谷边及阴蔽草丛中或林下湿地。3 成分及用途
鲜鳞茎含水分14.60%、淀粉30.48%~61.36%,葡萄糖1.50%。富含由4份甘露糖和1份葡萄糖组成的白芨甘露聚糖。由于白芨鲜鳞茎黏性很强,在工业上可作糊料、浆丝绸、浆纱或作涂料等原料;还可酿酒,每50 kg原料可出45度白酒16~17 kg。在医药上白芨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功效。对咯血、吐血、便血及外伤止血、疮疡肿毒、手足跛裂等有较好疗效,广泛用于治疗肺结核及支气管扩张咯血、胃溃疡出血等症。4 白芨的栽培技术
4.1 选种 于春季2~4月或秋季9~10月收获时,选取当年具有老杆及嫩芽的假鳞茎作种,以无虫蛀,无采挖伤者为好。
4.2 选地及整地 选择较为阴湿,排水良好,土壤较肥沃疏松的砂壤土、夹沙土。种前深翻土地,起宽1.30m、高0.20m的畦,施足底肥,细耕后平整畦面;以便栽种。
4.3 种植方法 按株距15 cm行距26~30 cm开穴,穴深10 cm左右,将带嫩芽的假鳞茎芽嘴向外放于穴底,每穴可按三角形排放3个。栽后施沤好的农家肥,再盖1层厩肥或草木灰后覆土与畦面平即可。
4.4 日间管理 白芨植株矮小,其栽培地易滋生杂草,在苗高3~6cm后结合 中耕施肥进行除草1~3次,施肥以稀薄人粪尿和磷肥为主,中耕锄草时应浅锄表土,勿伤茎芽及根,在冬季全倒苗后应清理植地。白芨的病虫害以防为主,可选用甲基托布津防病,90%敌百虫防虫。
4.5 采收和加工 白芨以块茎(假鳞茎)入药,在10月份左右挖起块茎后除去残茎,选留种茎后,将商品用白芨置开水中煮约10 min并不断搅拌至透心时取出,直接烘晒或切片烘晒至全干即可。
种植技术
繁殖采用块茎繁殖。选种与种栽贮藏:在 9-10 月收获时,选当年生具有老秆和嫩芽的块茎作种栽。南方宜随挖随栽;北方,将种栽贮藏至翌春栽种。贮藏方法:白芨块茎挖回后置通风干燥处晾数日。然后,将 1 份种茎与 2-3 倍的清洁稍干的细河砂混合贮藏于通风、阴凉、干燥的屋内一角。少数种茎可与细砂混合后装入木箱内贮藏。箱顶不要加盖,并注意经常检查,发现霉变及时处理。
1.选地整地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以及阴湿的地块种植。前作收获后,翻耕土壤 20 厘米以上,每亩施入腐熟厩肥或堆肥 1500-2000 公斤,翻入土中作基肥。于栽种前,再浅耕 1 次,然后整细耙平,作成宽 1.3 米的高畦栽种。
2.栽种长江以南地区多于 9-10 月秋栽; 西北地区宜于 3-4 月春栽。秋栽,选当年生,具嫩芽的块茎分切成小块,每块需有芽 1-2 个。然后,按行距 33 厘米,株距 23-25 厘米,挖深 10-13 厘米的穴,搂平穴底,每穴栽入种茎 3 块。栽时,将芽嘴向处,呈三角形错开,平摆于穴底。栽后,覆细肥土或火土灰,浇 1 次稀薄人畜粪水,盖土与畦面平齐。
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一般每年除草 4 次。第 1 次于 4 月齐苗后;第 2 次在 6 月旺盛生长时,因此时杂草滋长快,白芨幼苗又矮小,要及时除尽杂草,避免草荒。第 3 次于 8-9 月;第 4 次结合收获间作物搂松畦面,铲除杂草。每次中耕宜浅,避免伤根。
2.追肥白芨喜肥,生育期间,每半个月追施 1 次稀薄的人畜粪水,每亩 1500-2000 公斤。8-9 月追以稍浓的液肥,亦可施用过磷酸钙与堆肥混合沤制后,撒施于畦面,结合第 3 次中耕除草,盖土压入畦内。
3.排灌水白芨喜阴湿,栽培地要经常保持湿润,遇天旱及时浇水。7-9 月早晚各浇 1 次水。白芨又怕涝,雨季或每次大雨后要及时疏沟排除多余的积水,避免腐根。
4.间作白芨生长慢,栽培年限较长,可于头两年在行间间种青菜、萝卜等短期作物,以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益。
采收加工
1.采收白芨栽种后,于第 4 年 10 月当茎叶黄枯时采收。此时,地下块 茎已长成 8-12 个,相当拥挤,过迟采收,生长不良。采挖时,先清除地上残茎枯叶,然后用二齿耙小心挖取块茎抖去泥土,运回加工。
2.加工将块茎单个摘下,不去须根,先选留具老杆的块茎作种栽。然后,剪去茎杆,放入箩筐内,置清水中浸泡 1 小时后,用足踩去粗皮,洗净泥土投入沸水中煮 5-10 分钟,至块茎内无白心时,捞出晒干。若遇阴雨天可炕干。炕 5-6 小时,待表皮干硬后,再用硫黄熏蒸 12 小时,每 100 公斤鲜块茎,用硫黄 0.2公斤,熏透心后取出炕至全干。硫黄熏蒸后,白芨下霉变,不虫蛀,且色泽洁白透明。然后,放入箩筐内来回撞击,去净粗皮与须根,筛去灰渣即成。
一、概况
为兰科白芨属植物白芨的干燥根茎。别名:连及草、甘根、白给、朱兰、紫兰。具有补肺止血、消肿生肌等功能的常用中药。主治肺结核咳血、支气管扩张咯血、胃溃疡吐血、尿血、便血等症;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手足皲裂等症。白芨止血效果特好,现在用白芨做的胶膜块,用于肝脾手术贴在刀口处,代替血钳子,效果特好。具有快速凝血作用,可代血浆多用于外科手术。主产于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全国各地有栽培。
二、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株高30~60厘米。块茎肉质,白色,具2~3叉呈菱角状,有须根,常数个并生,总状花序顶生,常有花3~8朵;花淡紫红色,花瓣不整齐。蒴果圆柱形,上有6条纵棱,两端稍尖。种子细小,多数。花期4-5月,果期7~8月。白芨有两种,还有一种花黄白色,叶条状披针形,为狭叶白芨。在紫红花中,又有大种、小种之分,其中以大种块茎产量较高。
三、生长特性
喜温暖、阴凉和较阴湿的环境;不耐寒。要求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沙质壤上或腐殖质壤土。要求栽培在阴坡或较阴湿的地块。
四、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选择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和腐殖质壤土,温暖、稍阴湿环境,不耐寒。排水良好的山地栽种时,宜选阴坡生荒地栽植。把土翻耕20厘米以上,施厩肥和堆肥,每亩施农家肥1000千克,没有农家肥可撒施三元复合肥50公斤。再翻地使土和肥料拌均匀。栽植前浅耕一次,把土整细、耙平、作宽130--150厘米的高畦。
2.繁殖方法;白芨用种子播种较难,分块茎繁殖较易。9--11月初将白芨挖出,选大小中等,芽眼多,无病的块茎,每块带1--2个芽,沾草木灰后栽种。开沟沟距20---25厘米,深5--6厘米,按株距10---12厘米放块茎一个,芽向上,填上,压实,浇水,覆草,经常保持潮湿,3--4月出苗。亩用种苗100公斤,3.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白芨在田间管理除草要求很严格,种植好喷洒乙草胺封闭,白芨苗出齐后。5---6月份白芨生长的很旺盛,杂草也长的很快,进行除草。除草结合搂松畦面,除草时要浅锄,免得伤根。
(2)追肥白芨是喜肥的植物,每个月喷施一次磷酸二氢钾或稀薄的人畜粪尿,7---8月停止生长进入休眠,但是要防止杂草丛生。(3)灌溉和排水白芨喜阴,经常保持湿润,干旱时要浇水,7~9月份早晚各浇一次水。白芨又怕涝,大雨及时排水避免伤根。
4.病虫害防治
1烂根病南方多在春夏多雨季节发生。防治方法:注意排涝防水,深挖排水沟。
2地老虎、金针虫 可人工捕杀和诱杀或拌毒土,用地虫绝施入床上。用50%锌硫磷乳油700倍液液浇灌床上。
五、采收加工白芨种植2--3年后,9--10月份地上茎枯萎时,把挖块茎去掉泥土,进行加工。将块茎单个摘下,选留新秆的块茎作种用,剪掉茎秆,在清水中浸泡1小时后,洗净泥土,放沸水中煮5~10分钟,取出炕至全干。去净粗皮及须根,筛去杂质。一般亩采收鲜品800-1000公斤,可加工200--300公斤。以个大、饱满、色白、半透明、质坚实者为佳。
六、有效成分块茎含有淀粉、葡萄糖、挥发油;根含有白芨甘露聚糖。
第二篇:反季节蔬菜栽培技术总结
《反季节蔬菜栽培技术》培训总结
为适应市场需求,加快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培养不离乡不离土的农民知识分子,达到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我校以兴隆县大河南村成功发展蔬菜栽培为典型,借助兴隆县优越的地理位置(邻京、津、承)和得天独厚的立体气候条件,以2006级农技推广专业学员为主要培训对象,及时为他们开设《反季节蔬菜栽培技术》,向学员推广高效、优质、生态、环保型的反季节蔬菜栽培技术,力求为当地培养一批能从事专业技术指导、经营管理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蔬菜栽培技术人员。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立足市场需求,调整教学思路。
兴隆县位于承德市南部,京承、津承、兴唐公路交汇于此,县城距北京市区142公里,距天津市区176公里、距唐山市区145公里、距承德市区140公里,是四城市的结合部,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而且这里平均海拔600米,气候凉爽、湿润,夏季平均气温比京津地区低8~10℃;兴隆的水质甘甜、清凉、无污染,富含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适合蔬菜栽培。因此,充分应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我地的立体气候条件生产反季节蔬菜,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反季节蔬菜价格高、销路好,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兴隆县大河南村已于2006年成功发展50亩蔬菜栽培示范基地,亩收入达万无,不但解决了当地及周边地区的菜蓝子,而且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我校瞄准市场需求,整合教学资源,调
整教学思路,在大河南村现有的露天蔬菜栽培的基础上,及时开设《反季节蔬菜栽培技术》,向农民朋友推广高效、优质、生态、环保型的反季节蔬菜栽培技术。
二、突破传统模式,创新教学手段。
我校加大宣传力度,突破传统模式,重视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手段,挑选有经验的教师认真备课,在内容上力求做到新颖、实用、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任课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发展特色教学,依据教学的内容、学员的实际情况,以“人”为本,尽量站在学员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精心设计,从着力启发学员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入手,引导学员进入“角色”,力求调动每一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真人实事,与当地实际情况及生产生活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将抽象、笼统的蔬菜知识通过大量图片、数字、实例完整形象地展示出来,并在现场为学员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谋划发展思路。课后,任课教师为大家播放了几种适合当地生产的反季节蔬菜栽培技术光盘,并带领学员一起参观了大河南村蔬菜栽培示范基地,学员们积极踊跃地向他们咨询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这次教学培训,让学员充分了当前市场需求,认识了反季节蔬菜栽培的市场前景,丰富了他们的课外实践知识,为当地培养了一批能从事专业技术指导、经营管理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蔬菜栽培技术人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果。兴隆县农广校2007年12月25日
第三篇:白芨的拼音解释及造句
白芨拼音
【注音】: bai ji
白芨解释
【意思】: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长,开紫红色花。地下块茎白色,中医入药,有止血作用。
白芨造句:
1、把这几部分粘起来的东西叫白芨,也是一种中药。
2、目的探讨门静脉栓塞的安全范围及白芨微球作为门静脉栓塞剂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3、结论:中药白芨作为栓塞剂对骨肿瘤进行姑息治疗和术前栓塞是积极有效的方法。
4、目的探讨角质形成细胞游走在表皮病理修复中的作用及白芨和地榆对角质形成细胞游走的不同影响。
5、本实验采用高纯度的丹皮酚和丹皮酚白芨多糖包合物对葡萄果实进行保鲜作用的比较研究,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6、结果经用白芨胶浆后,本组病例均取得了极好的止血效果。
7、白芨凝胶的一些特性,使其较SCMC凝胶更具有临床优势。
8、报道了白芨沸水浸取液的三维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
9、应用三相泡沫固氮及惰化特性对宁夏煤业集团白芨沟矿的火区进行了成功惰化;
10、白芨多糖用于中药巴布剂不但有保护皮肤的作用,而且是一种极好的巴布剂基质材料。
11、根据试验结果,证明在白芨沟矿采用锚网锚索耦合支护技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安全上是可靠的、经济上是合理的。
12、目的:研究聚乳酸管注入白芨胶和雪旺细胞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
13、方法采用氯磺酸-吡啶法合成白芨多糖硫酸酯。
14、采用积分加权法将病理结果予以定量,综合评价脏器损伤。同时对白芨颗粒进行一系列相关特性的鉴定。
15、在宫颈癌细胞培养中均未见其明显抑制作用,但是白芨多糖硫酸酯对体外培养的U937细胞的生长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而酯化前未见明显作用。
第四篇:花卉栽培技术精品课建设总结
园林花卉栽培技术精品课建设总结
一、课程简介
《园林花卉栽培技术》是园林技术专业(专业代码:510202)的核心学习领域课程,是根据园林技术专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和花卉园艺工职业标准确定课程目标,是融理论、实践于一体,教、学、做一体化的、基于工作过程理念开发的改革试点课程。课程开发由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技师共同完成,是典型的工学结合课程,并且与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相结合,呈现课程的职业性、实用性和开放性。
二、教学队伍
(一)监测点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承担的实践性教学;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主编的规划教材。
(二)本课程建设情况
课程负责人王明珍,女,硕士学位,副教授,技师。2003年获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2006年获得校“优秀教师”称号。2010年指导学生参加农业部高职高专插花技能大赛三等奖。主编《花卉栽培技术》、《花卉艺术》等多部优秀教材,参与多项省、市级教科研课题,在《山东农业大学学报》、《安徽农业科学》、《现代园林》等专业学术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22篇,其中5篇为中文核心期刊,6篇为中
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花卉栽培技术》课程组有专任教师5人,兼职教师5人。教师队伍结构合理,专任教师学历高,均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同时具备“双师素质”。各位专任教师均承担着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企业工作经验丰富。
1、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
课程负责人王明珍一直从事园林植物栽培方面的教学与实践工作,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学科研成果丰富。发表学术论文22篇,主持或参与各类课题5项,主编教材2部,成果获奖5项。四位主讲教师都有丰富的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经验,都具有“技能鉴定考评员”和技师资格,同时都分别在校外大型园林花卉企业担任技术顾问。
课程组教师分别毕业于不同地区的高等院校,所学专业包括园林植物、园林、园艺、生物等,能充分满足本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各学习领域的教学需要。团队教师责任感强、团队协作精神好,是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精干的师资队伍。
2、兼职教师
兼职教师均为校企合作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或技术能手,从业时间长,实践经验多,进行过多年的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工作,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热心于高职教学工作,为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积极出谋划策,与课程主讲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指导学生“工学结合”项目实训,对到其
第五篇:姬松茸完整栽培技术总结
姬松茸完整栽培技术总结
姬松茸又名巴西蘑菇、抗癌蘑菇、松茸蘑菇、巴氏蘑菇等。日文为ヒメマッタケ(姬松茸)。原产于巴西草原。我国至今未见有这种野生菇的记载。姬松茸具有较好的药用作用,对肿瘤的抑制率非常高,其抗癌活性超过猪苓、灵芝、云芝、树舌、桦木裥菌等,居首位。姬松茸提取物中所含的甘露聚糖对肿瘤(特别是腹水癌,痔疾,增强精力等方面都具有神奇的功效,因而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在日本称为“神奇香菇姬松茸”。
(一)生物学特性
l、营养 姬松茸是一种草腐菌。生长所需营养来自经堆制发酵腐熟的秸秆与辅料组成的基质,其营养生理特性与双孢蘑菇相似。
2、温度 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15℃~32℃,最适温度为22℃~26℃。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6℃~33℃,随着温度的升高,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成熟所需时间短。
3、水分与湿度 水分是指培养料中的含水量,培养料含水量在60%~72%范围内该菌都能生长,其中以含水量70%为最好。
子实体生长发育期间,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70%~75%。
4、光线 菌丝生长期间,不需要光照,光线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子实体形成和生长发育,则需要散射光照。
5、空气 姬松茸是一种好气性真菌。在菌丝生长期间,对氧气需求量少,但培养料通透性差,氧气严重不足时,会抑制菌丝生长,降低生长速度。子实体发生期间,则需要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长出的菇也才多。
6、酸碱度 菌丝生长的pH范围为3.5~5,最适pH为6.5--7.5。子实体形成的最适pH为6.5--7.5。覆土层的最适pH为7.0。
(二)主要菌株
1、Ab9101 出菇温度在15~30℃之间,褐色,朵大,不易开伞,肉质结实。
2、姬松茸1号 出菇温度在22~26℃之间,朵形较小,柄较长,肉质结实,光滑圆整不易开伞。
3、姬松茸2号 出菇温度在22~26℃之间,朵形较大,柄较粗短,肉质松脆富含姬松茸多糖等物质。
4、姬松茸13号 出菇温度在18~28℃之间,朵形中等,出菇快,整齐,不易开伞。(三)栽培种制作
1、培养基配方及配制 配方1 稻草牛粪培养基: 稻草45%,牛粪43%,麸皮5%,玉米粉5%,石膏1%,石灰1%,含水量65%。
配制方法:原料要求新鲜、干燥、无霉变。稻草铡断成小节或粉碎成粉末,用1%石灰水浸泡l天软化后,捞出沥去多余的水分。然后,加入粉碎的牛粪、麸皮、玉米粉、石膏等混合拌匀。水分不足时,再加入水拌匀使培养料含水量到65%。
配方2 发酵稻草或麦草麸皮培养基:
发酵稻草或麦草75%,麸皮10%,菜籽饼粉10%,石膏1%。尿素0.5%,石灰3.5%,含水量65%。将稻草或麦草加尿素和石灰水拌匀至含水量65%,堆积进行发酵,发酵l5天左右,料堆宽 1.2~l.5米,高1.5米,长因料量而定。料堆成长“馒头”形,在料堆上打通气孔、最后盖上塑料薄膜,中途翻堆2~3次。在第6天开始翻堆,间隔 4~5天后,再进行翻堆。发酵结束后,直接加入麸皮、石膏混合拌匀后装瓶。或晒干后贮存,使用时再加入其他原料,先干料拌匀后,再加水拌匀至用手捏料,无水滴出,又有水可见为止,此时培养料的含水量即为65%左右。
配方3 棉籽壳发酵料培养基:
棉籽壳85%,麸皮10%,石膏l%,石灰4%。
将石灰溶解于水,加入棉籽壳中拌匀至含水量为65%,堆积成长“馒头”形,覆盖塑料薄膜进行发酵,堆积发酵l3~15天左右。按时间间隔天数为5,4,3天进行翻堆。发酵结束后,将料晒干备用。使用时,在料中加入麸皮和石膏粉,拌匀后装入瓶中或袋内。
配方4 麦粒培养基: 小麦粒98%,石膏2%。
先将小麦粒浸泡于水中,去掉杂质和不饱满的麦粒。麦粒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2%的石灰水浸泡8~10小时,捞出沥去水分后,再拌入石膏粉;另一种方法是将麦粒加入水中煮沸,煮至麦粒无白心、表皮又没有破裂,即熟而不烂为止。捞出沥去水分并摊开冷却,然后拌入石膏粉装瓶。此外,还可在麦粒中拌入棉籽壳,或木屑,这样可防止灭菌时,瓶中进水后造成麦粒破裂,还可防止麦粒结成团,以及防止菌种老化。
配方5 小麦牛粪培养基: 小麦80%,牛粪20%。
小麦用水浸泡10小时后,捞出沥水分。拌入粉碎成粉末的牛粪,但牛粪要先预湿。配方6 玉米粒培养基: 玉米粒98%,石膏2%。
玉米粒用水浸泡24小时后.再煮沸1小时左右,即煮至玉米粒熟透无白心,而又没有破裂时,捞出沥去水分,拌入石膏粉,即可装瓶。2.装料 配制好培养料后,及时装入洁净的菌种瓶,或罐头瓶中,或塑料袋内。装瓶的方法是:边往瓶内装料边上下抖动,使装入的培养料松紧一致,装入瓶中的培养料不宜过紧,因料过紧后,造成料中通透性差,就易造成灭菌不彻底,并且菌丝生长速度减慢。相反,若装料太松,菌丝生长快,但不浓密,长满瓶后培养料还会收缩。因此,装入的料要求松紧度适当,上下松紧一致。将料装至瓶颈部为止,瓶口上的料要压紧压平.并用一根细木棒或铁棒在料中央打孔,孔深直到瓶底,打孔的目的是增加料中的通透性。最后,用清水洗净瓶外壁和瓶口内壁上培养料。洗瓶时,注意不要将水灌入瓶中。然后在瓶口上用棉花塞封口,或者用塑料膜封口。
用塑料袋装料时,塑料袋不宜太大,以18厘米×33厘米,或20厘米×33厘米规格的塑料袋为宜。装料的方法是:将拌好的培养料,装入塑料袋内,边装边压紧培养料,但也不要压得过紧,装料太紧后,通透性差,易造成灭菌不彻底,菌丝生长减慢。装入料后,袋口两端用绳扎好;或者在袋口上放上颈圈,再用塑料膜封口。
3.灭菌 灭菌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高压灭菌锅进行高压灭菌.另一种方法是在土蒸灶内常压灭菌。高压灭菌的方法是当压力表的指针到达0.05MPa时,停止加热,缓慢打开放气阀门排除锅内气体;放气结束后,关闭阀门继续加热,待压力表指针又到达0.05MPa时,再排气一次。如此排2次气的目的是放掉锅内冷空气,防止出现假压现象。排完2次气后,继续加热使锅内压力达到0.147MPa时,开始计时,保持3~4小时后,终止灭菌处理。然后缓慢打开放气阀门排掉锅内气体。切勿放气量过大,避免出现锅内减压过快,瓶口或袋口上的封口物被冲破或冲掉。排完气后,打开锅盖,稍冷却后取出料瓶。
若用土蒸灶灭菌时,当土蒸灶内温度上升到100℃左右时,保持12~13小时,闷一夜后取出。但粮食培养基不能采用土蒸灶灭菌,否则会出现灭菌不彻底。
4.接种 从灭菌锅内取出的料瓶,在冷却室内冷却后,放入接种箱或接种室内,然后对接种场所进行杀菌处理。杀菌的方法是:用甲醛(福尔马林)与高锰酸钾混合后产生气体来进行熏蒸杀菌,或者用气雾消毒剂点燃后产生的烟雾来进行熏蒸杀菌。在接种室内接种时,还可采用喷雾杀菌剂如来苏尔或新洁尔灭等来杀菌。接种室内和接种箱内安装了紫外线灯或三氧消毒杀菌机的,同时打开进行杀菌处理半小时后,再进行接种操作。
首先将接种钩用75%的酒精棉球擦洗消毒,然后再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反复来回灼烧杀菌,冷却后用于钩取菌种。将料瓶放在一个由铁丝或木板制成的架上,瓶口朝向酒精灯火焰旁。若在接种箱内接种时,可不用酒精灯。拔掉封口物,用接种钩将菌种块钩入瓶内,稍压一下让菌种与料接触好,然后封盖好瓶口,瓶口封着物为棉花塞,或塑料膜。或者先盖塑料膜,在塑料薄膜扎几个小孔后,再盖一层纸。或者用双层纸来封口。接种栽培袋时,将袋口打开放入菌种,然后上颈圈用灭了菌的纸封口。
5.培养 将接上菌种的瓶或菌袋移到培养室内培养发菌。菌种瓶直立放置在床架上或者横卧堆码放置于地面上。菌袋则横卧放置于床架上或地面上。培养管理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调节温度 温度以保持在25℃左右为宜,最高不超过30℃。温度偏高,菌丝生长减慢,还易出现杂菌感染。超过45℃,就会死亡。在夏季培养菌种时,要选择温度较低的培养室,并要加强通风换气来降温,有条件的最好用空调来降温。另外,培养期间的最低温度不得低于20℃,温度偏低,菌丝生长缓慢,特别是在初期,温度太低后菌种复活吃料缓慢,就易失水干燥而不能萌发吃料生长。
(2)遮光培养 培养室内光线要暗,处于黑暗或弱光照为宜。因光照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3)保持培养室内干燥 空气相对湿度以60%~70%为宜。湿度过低时.培养料易失水干燥,主要是袋口和瓶口上层料失水较多,但可通过利用塑料膜封口来防止。在雨水多的潮湿季节,湿度较大时,要加强通风换气排湿。在培养期间,要常检查菌种生长情况。及时将感染杂菌的菌种捡出处理掉。特别是在夏天高温期间,极易感染链孢霉,链孢霉生长极快。因此,在培养3天后开始检查,及时拣出有杂菌感染的菌种,链孢霉的孢子已形成的,要用湿纸或塑料袋小心地包裹好不让孢子抖落出来。另外也要检查菌丝生长情况,菌丝长势弱的,也不能作菌种使用,要将其搬出培养室。检查杂菌感染要及时,在菌种还没有长满瓶之前进行,并多次检查。因有的杂菌能被姬松茸菌丝覆盖,长满瓶后,不易发现,一旦用作菌种使用,就会造成大面积的杂菌感染。大约培养40天左右,菌丝就可长满瓶,即可作菌种使用。菌丝长满瓶后,不宜放置时间过久,在高温季节,l周内使用为好,在低于15℃以下,可延长保藏期,但最好不超过1个月。
(四)栽培季节
姬松茸是一种中偏高温型菌类,出菇温度范围为16℃~33℃。在春秋季节和夏季都可栽培,适宜出菇季节为4~l0月,制种季节应安排在2~4月进行,在3~4月开始播种栽培。一年可生产两季,第一季在3~4月播种栽培,4~8月出菇。第二季在 8~9月播种,9~11月出菇。最好是在春季播种栽培。
(五)培养料制作 l.培养料配方
配方l:稻草72%,米糠10%,菜籽饼粉10%,尿素l%,过磷酸钙2%,石膏2%,石灰3%。配方2:稻草42%,棉籽壳42%,牛粪7%,麸皮6.5%,钙镁磷肥1%,碳酸钙1%,磷酸二氢钾0.5%。
配方3:稻草50%,牛粪42%,花生饼2%,过磷酸钙l.25%,碳酸钙1%,石膏l%,尿素0.75%。配方4:稻草41%,牛粪10%,蔗渣40.5%,麸皮6%,钙镁磷肥1%,碳酸钙1%,磷酸二氢钾0.5%。配方5:茅草70%,棉籽壳15%,干鸡粪10%,复合肥2%,石灰3%。
配方6:稻草50%,蔗渣24%,干牛粪20%,尿素0.5%,碳酸氢铵1%,过磷酸钙1%,石膏l%,石灰2.5%。
配方7:稻草70%,牛粪24%,尿素0.5%,碳酸氢铵1%,过磷酸钙1%,石膏1%,石灰2.5%。配方8:稻草32%.麦草40%,米糠l0%,菜籽饼粉l0%,尿素l%,过磷酸钙2%,石膏2%,石灰3%。
配方9:菌渣60%,稻草(节或粉)17%,菜籽饼粉8%,米糠10%,石膏1%,过磷酸钙2%,石灰2%。
配方10:稻草30%,木屑30%,甘蔗渣30%,麸皮5%,硫酸铵2%,过磷酸钙2%,石灰1%。2.堆制发酵(一次发酵)(1)建堆
栽培的主要原料为稻草和麦草,其中以稻草为好。稻草要求干燥,无霉变,不腐烂。稻草可用整草来堆制,但为了将来便于翻堆,应铡断成2节或3节后使用。麦草要碾破后使用,碾破后的麦草易吸水湿透,利于发酵。碾破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石磙碾破,另一种是收割机“过腹”破碎。
在建堆发酵时,首先要进行预湿处理。将准备好的草料,浇水预湿,让水分湿透草料。预湿的方法,一是直接向草堆上浇水,直到淋湿透草料为止。另一种是将草料放入水池中淹没几十分钟吸足水后捞出。将浇湿的草料堆放2~3天,让草料充分吸水均匀,多余的水分流失掉,然后才开始建堆。草料预湿一是要吸水湿透,并且均匀一致;二是吸水量也不能太多,以含水量在70%左右为宜,草料中水分含量过多后,将会影响发酵质量。
建堆的场所要求离栽培场近,水源方便,地势平坦,不积水,通风向阳。将预湿的草料铺一层在地面上,按料堆宽l.5米,高为l.5米,长度因料量和场地而定的规格建堆,铺料30厘米厚后,然后均匀地撒上一层辅料,但尿素或硫酸铵要溶解于水中加入,并从第三层开始加入,由少到多依次地加入料中,这样水会由上流向下,就会使料中养分和水分含量均匀一致,但用水量不宜过多,以免料中出现含水量偏多。如此一层草料,一层辅料地建堆,边堆料边踩实。直到堆至l.5米高为止。在建堆时,间隔0.5米左右直立一根粗竹竿或木棒,堆完料后拔去,便在料堆上形成许多通气孔,有利于提高培养料的发酵质量。料堆四面要求垂直整齐,料堆为长方形,顶部为龟背形。料堆不能堆成圆形堆,也不能堆得太宽、太矮,因这样的料堆厌氧层大,不利于发酵。堆好料后,用塑料膜覆盖保温保湿,但堆积发酵2~3天后要将料堆顶端露出来,并将下端两侧塑料薄膜卷起20厘米高,增加料堆的通气性,但在雨天,要盖上塑料薄膜,防止雨水进入料内。
若在建好堆后,在料堆四周开一条排水沟和一个蓄水池,从料中流出的水贮存在池中,因从料中流出的水,都含有较丰富的养分,再将流出来的水浇在料堆上,就可防止料堆中养分随水流失。同时也防止下层料积水过多,造成发酵质量不良。
建堆3~4天后,料堆内温度逐渐上升,最高可达到80℃左右。若在料堆中加入了增温剂(高温微生物菌群),料堆内温度就上升快,在第一天就开始上升到80℃左右。当料堆内温度不再上升,并开始下降时,就要进行翻堆,一般在建堆后第6~7天进行。
(2)翻堆 翻堆目的是改善料堆内发酵条件,排除料堆内二氧化碳等废气,增加氧气,调节水分,使含水量均匀一致,为料堆内微生物生长繁殖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使之达到发酵均匀一致。
翻堆方法:翻堆的次数根据对一次发酵的使用方法不同而异,若利用一次发酵料直接播种栽培的,发酵时间要稍延长,需翻堆5~6次,发酵时间为28天左右。翻堆的时间间隔天数为 “7、6、5、4、3”。若一次发酵后,再进行二次发酵的,一次发酵时间要稍短一些,以12~14天为宜,翻堆次数为2~3次,翻堆的间隔天数为“4、3、3”。粪草料的堆制发酵时间要比合成料的时间短.可减少l~2次翻堆。
第一次翻堆:在建堆3~4天后,料温就可上升到80℃左右,并开始下降时,就要及时翻堆,即在建堆后第6~7天进行。翻堆的方法是:从料堆顶部开始撤料,抖散培养料后,内外层料、上下层料交换,重新建堆。此时,在料中加入石灰粉,边堆料边加入。建堆时,要缩窄料堆的宽度,大约比原料堆缩短35~40厘米,若料中水分不足时,要适当补充水分。相反,水分过多时,要摊开晾晒,让多余的水分蒸发掉,或者加入一些干原料来吸收多余的水分。料堆形状,同最初建堆的堆形。最后盖上塑料薄膜或草帘,进行保温保湿发酵。经过2~3天后,料温就可上升到80℃左右,当料温上升到最高,又开始下降时,再进行翻堆。若要进行二次发酵处理的,应在建堆4天以后开始翻堆。第二次翻堆:一般在第一次翻堆后的第6天进行。翻堆方法同上,此时加入石膏粉。在建堆时,因料经过前段时间发酵后,料已软化,料堆体积缩小,因此,在建堆时,在上次建堆的基础上,又要将料堆宽度缩短30~35厘米,并适当降低高度,最后盖上塑料薄膜。若一次发酵的料。要进行二次发酵处理时,应在翻堆3天后进行下一次翻堆。
第三次翻堆:一般在第二次翻堆后的第5天进行。翻堆方法同前面的方法。在建堆的同时,边堆料边插入粗竹竿或木棒,堆好料后,拔去竹竿或木棒,即在料堆中形成若干个通气孔。用塑料膜覆盖时,要将料堆上通气孔露出来,增加其透气性,促进有益微生物生长繁殖,提高发酵质量。进行二次发酵的,在上一次翻堆3天后要进行翻堆,再发酵3天后,将发酵好的料,移到菇房内进行二次发酵处理。
第四次翻堆:在第三次翻堆后的第4天开始进行翻堆,此时建堆,要适当加宽料堆,在原料堆基础上,加宽35~40 厘米地建堆。同时检查培养料的发酵情况,一是检查有无臭味,氨味,若有氨味,在翻堆时,喷洒1%甲醛或1%过磷酸钙液来消除氨;二是检查料中秸秆的腐熟程度,以秸秆为棕褐色,用手一拉即断并有弹性为宜。三是检查水分,用手捏料,指缝间有水可见,面无水滴出,表明含水量适宜;若有水滴出,则表明水分含量偏高,应设法降低含水量。四是检查酸碱度,用pH试纸检测,以pH7~8为宜,若pH偏低,应加石灰粉(含水量偏低时,则加石灰水)拌匀,来提高料中pH。五是检查有无害虫,若料中有螨虫等害虫出现时,应喷洒敌敌畏、或扫螨特等农药,边翻料边喷洒,最后盖严塑料薄膜,密闭几天后,就可杀灭害虫。
在第四次翻堆时,若料的质量已达到标准时,再堆积2~3天就可进行播种栽培。若料的腐熟度不足时,需再堆积3~4天后,再进行一次翻堆发酵,直到发酵质量达到标准为止。
用于一次发酵料直接栽培的培养料质量标准是:培养料无臭味、酸味、氨味,料为棕褐色,草秆有弹性,一拉即断。含水量在65%左右,即用手捏料,指缝间有水而无水滴出。pH为6.5--7.0。采用合成料堆制发酵的料,往往会产生游离氨,因此,需要在料中喷洒1%甲醛或1%过磷酸钙来消除氨后,才可用于栽培,否则会出现氨危害,造成接种后,菌种不萌发吃料生长。
堆积发酵时间不要太长,以恰到好处为止。堆积发酵时间太久后,料中养分损失较大,将会影响产量。发酵结束后,要立即终止发酵,不能及时铺料接种栽培的,要将料摊开降温,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使之发酵停止。若发酵时间太短,料中杂菌未完全被杀死,培养料腐熟程度不一致,成为“夹生料”,栽培时就会出现鬼伞等杂菌生长,将会影响产量。
(3)堆制发酵过程中常出现问题及对策
料温升不高:建堆2~3天后料温不上升,其主要原因是料偏干或偏湿,或者缺氮素肥料。应及时调节,重新建堆。水分少时,向料中浇水补足水分;偏湿时,一是在料中加入干料混合,利用干料吸收多余的水分,二是撤开凉晒,让多余的水分蒸发掉。缺氮素养分时,添加菜籽饼粉,或米糠,或尿素来补充。
培养料中出现臭味、酸味:主要是料堆过宽,厌氧层大,造成厌氧发酵所致。解决措施是,将料堆撒开加入石灰水或干石灰粉(料偏干时,加石灰水;偏湿时,则加干石灰粉)拌匀,调节料的pH至7.5~8,重新建堆。建堆时,要降低料堆宽度,料堆宽以 1.2~1.5米为宜,料堆成长方形,四面垂直整齐,高度为l.5米。并在料堆中从上至下打孔,形成若干个通气孔。增加料中通气量,降低厌氧发酵面积。
料中出现氨味:若料中出现有氨味,表明料中存在有大量的游离氮。一般合成料的发酵料中,往往会有氨出现。有氨味的培养料,播种后,就会造成不吃料生长,菌种死亡。解决措施,一是向料中喷1%甲醛液或1%过磷酸钙液,并与料混合均匀来消除料中氨。二是将料铺在床上,不及时播种,待氨气散发掉后,再播种栽培。
含水量过高或偏低:培养料中含水量过高或偏低,都不宜播种栽培,因这种料播种栽培后,将会影响菌丝生长,降低产量。若料中含水量过高,用手捏料有水滴出时,应将发酵料摊开晾晒,让多余水分蒸发掉,降到水分适宜时,再铺料接种栽培。若料中水分偏低时,在最后一次翻堆时,适当喷水调节水分含量在65%,即用手捏料,指缝间有水迹印出现,而无水滴下即可。
(六)二次发酵栽培方法
1.二次发酵栽培菇房建造 二次发酵栽培菇房,要求密封性能好,并且易进行调节通风换气,能满足姬松茸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要求。二次发酵栽培菇房设施最好的是利用钢材和发泡塑料板制造,较简易的是利用竹竿和塑料薄膜制作。塑料薄膜菇房易搭建和拆迁,一座菇房使用1~2年后,拆迁到另一地方再搭建,就有利于防止一个茹房连续使用多年后,产量下降,病虫害加重的现象。
塑料薄膜菇房的建造方法:菇房建造位置要求坐南朝北,并且附近有能够堆料发酵的场所和水源。每座菇房面积以80平方米为宜,不宜过大,以免造成通风不良,二次发酵期间升温保温困难。菇房按宽7米,长12米,高3.5米的规格建造。先用竹竿或木棒制作菇房的框架,菇房顶部可制作成“人”字形,也可制作成弧形,但不宜制作成平顶式,因平顶式屋顶易积水。菇房结构要求牢固结实,主立柱要用粗竹竿或水泥柱,才可防止遭遇大风后倒塌。在菇房顶部间隔2米设置一个排气孔,菇房的一侧设置入口的门,门宽0.8米,高1.8米。在菇房的两侧上中下位置开窗口,窗口大小为40厘米×50厘米,并且两侧窗口要对应,才有利于空气对流,菇房内空气新鲜。在菇房上盖上热合粘连好的无缝塑料薄膜,再盖上一层草帘,或遮阳网用于遮阳保温。
菇房内搭建床架,靠菇房两侧的床架宽为0.6米,中间床架宽为1.2米。床架与床架之间相距 0.7米,用作人行道。床架共为5层,底部距地面0.3米,上下层之间棚距0.6米。每层床架都制成厢状,即在四周边缘设边框,边框高0.25米。床架用竹竿或钢材制作,要求结构牢固,能够承受培养料和覆土的重量。
2.二次发酵的方法 二次发酵又叫后发酵。二次发酵料栽培姬松茸产量高,比一次发酵增产显著。(1)二次发酵的作用 二次发酵是根据在发酵过程中,有益微生物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温度下分布着3种菌类,即喜温性细菌,适宜生长温度为50℃~55℃;喜温性放线菌,适宜生长温度为45℃~53℃;喜温性霉菌,适宜生长温度为45℃~53℃。由于一次发酵料中温度不均匀,这类微生物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在培养料中适合于姬松茸生长的养分积累不够,不能很好地利用培养料,故产量不高。二次发酵的原理是根据有益微生物的生长温度条件,通过人工加温,将培养料内温度维持在58℃~62℃,并维持4~8小时。然后通风降温至48℃~52℃,维持4~8天。即前期为巴氏消毒、后期为控温培养。56℃~62℃下的作用主要是:
一是在高温条件下,使大部分病原菌和害虫受热死亡,从而减少在栽培过程中出现病虫危害。二是创造喜温微生物的生长温度条件,使嗜热微生物大量繁殖,在分泌水解酶的作用下,前期发酵未完全腐熟的培养料继续被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供姬松茸菌丝生长利用。在后期通风降温至48℃~52℃,并保持4~6天,其目的一是补充培养料内氧气,为嗜热微生物群生长繁殖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条件环境,把料中残留的氨转化为有机氮,对培养料中纤维素进行降解,产生聚糖、维生素和氨基酸类等物质,为姬松茸生长提供大量的有效成分;二是继续对病虫害进行杀灭。
(2)二次发酵方法 用于二次发酵的料,进行一次发酵的时间要短,一般为12~14天,其间翻堆3次,翻堆的时间间隔天数为4、3、3。二次发酵是在菇房内进行,菇房要求密闭性好,但又能通风换气。室内设床架。将一次发酵好的料,铺在床架上,然后升温和控温进行二次发酵。
二次发酵操作方法是,将前期发酵料(一次发酵料),趁热铺在床架上。由于菇房内是密闭的,空气不能对流,上层温度高,下层温度低,因此,铺料要铺在床架上层和中层,铺完料后,立即关闭门窗和通风口,让其自然升温,第二天开始通入蒸汽加温。若遇到气温低,料温上升不高时.要立即升温。
二次发酵的温度控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升温期(巴氏消毒期),从45℃开始升温至 60℃~62℃时行巴氏消毒。根据料的腐熟程度,保持时间也不一样,料偏生的,在60℃~62℃之间保持6~8小时;料偏熟时.在60℃~62℃之间,只需保持2~4小时。此间要定时通风换气,补充氧气,早晚各开门通风一次,每次5分钟左右。其作用是利用高温杀死料中病原菌和虫卵、幼虫等。
第二阶段为保温期,又叫控温发酵期。在升温结束后,缓慢打开通风口降温,降到48℃~52℃时,停止降温,保持温度在48℃~52℃之间,维持4~6天。若料偏熟时,只需维持2~4天。此阶段就要创造喜温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的生长条件,让其大量生长繁殖。
第二阶段为降温期,后发酵结束后,开始降温,待温度下降到45℃时,打开顶部通风口,尽快让上层料内温度下降下来。然后再打开中间窗口缓慢降温,随后打开所有通风口和门窗。总之降温要缓慢。当料温下降到30℃以下时,有益微生物就停止生长,最后分床匀料,翻格,整平料面,开始播种。
3.播种 播种的方法分为穴播和撒播两种。如果是用发酵料生产的菌种,宜采用穴播。用麦粒生产的菌种,以撒播为好。穴播的方法是,在料上挖穴放入菌种。穴深至料厚的一半,穴与穴间呈“品”字形分布,将菌种分成团块,大如鸡蛋,放入穴内。穴内播菌种后,再在料面上撒一层菌种,菌种要分成小颗粒,如蚕豆大,并且用种量要稍大,约占整个用种量的1/3,撒种要均匀。最后用木板稍压一下,让菌种与料面充分接触好。撒播的方法是,先铺一层料,再将麦粒种均匀地撒在料面上,如此一层料,一层菌种地进行,最后在料面上,撒播一层菌种,而且料面上的用种量要稍大,约占整个用种量的30%。最后,用木板拍平料面,让菌种与料充分接触好。或者将用种量的2/3菌种均匀地撒在料面上,用手抓提培养料,让菌种落入料内,整平料面,再撒上余下的菌种。
接完种后,关闭门窗,减少通风量,让菌种萌发吃料生长。如果保温保湿较难时,则要在料面上盖一层塑料薄膜,进行保温发菌,在前4~5天内,不要揭动塑料薄膜。以后每天揭膜通风换气一次,每次10分钟左右。此期间,主要是保持温度在22℃~26℃ 之间,防止料面失水干燥。当温度超过30℃时,要及时通风降温。温度过低时,则关闭门窗保温。当料面水分降低时,可向料面上喷少量水来保湿。经过7~10 天后,料面上菌种便开始萌发生长蔓延,并基本覆盖料面时,开始覆盖土壤。
4.覆土管理 覆盖用土,要求不含肥料,保水性和通透性好,以沙壤土为好。若土壤粘性大,通透性不良时,应在土中拌入炭渣或谷壳,改善其通透性后,再用来覆盖。覆盖之前,要将土块打碎成直径为0.2~0.5厘米的小颗粒,调节含水量至22%左右,即为湿润状态,用手捏土粒不粘手,但能捏扁,并能搓成圆形。在水分含量适宜的土中拌入1%的石灰粉后再用来覆盖。若土壤含水量偏低,则要用1%的石灰水浇湿后,再用来覆盖。覆盖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平铺覆盖,如双孢蘑菇一样,将土块厚薄均匀地覆盖在料面上,覆盖厚度为3~5厘米。另一种是覆盖成土埂,即在料面上间隔6厘米,做一个土埂,土埂下宽10厘米,上宽为6厘米,高6厘米,土埂为梯形,在土埂下层为粗粒土,上层为细粒土。在土埂之间覆盖l厘米厚的细土粒。
覆土后的管理,主要是保持土壤水分的管理,始终保持土壤为湿润状。当土壤变干发白时.就要及时喷水浇湿土壤。土壤含水量偏高后,要加大通风量,降低含水量。温度保持在22℃~26℃之间为宜。若温度低时,则要减少通风量,做好保温工作。温度高于 30℃时,要加强通风换气,降低温度。
此外,还要做好通风换气管理,防止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增高,以免土层上长出大量菌丝,形成菌膜,影响出菇。
5.出菇管理 在播种40~50天后,就开始有菇长出。出菇期间,主要做好控温、调湿、通风换气和光照管理。
(1)温度控制 姬松茸出菇的温度范围为16℃~33℃,最适温度为22℃~25℃。在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子实体生长缓慢,个体大,柄粗壮,不易开伞。温度越高,子实体生长加快,菇体瘦小,易开伞。在气温低时,要做好保温工作,减少通风量,增加室内温度。当温度超过30℃时,要加强通风换气,和在菇房上加盖隔热材料,如草帘、泡沫板等,降低室内温度。
(2)湿度调节 子实体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主要来自土壤,因此,覆土层的水分管理是关键。要始终保持土壤为湿润状,当土壤偏干时,要及时喷水浇湿土壤。喷水时,主要向空中和地面上喷水,不要直接对着土壤喷水,防止原基死亡。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70%~75%为宜。当姑体长到3厘米长时,应停止喷水,防止菇蕾长成畸形。子实体长大成型后,湿度偏低时,适当向空间和地面喷水,来增加空气湿度。在采收前l天,停止喷水,降低菇体内含水量便于烘干干燥。
(3)通风换气 在子实体生长期间,消耗大量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因此,要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姑房内有新鲜空气。若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高,会长成长柄、瘦小的菇。
(4)光照管理 在出菇期间,需要在照射光线充足的条件下,才能健康地生长发育。光线弱,对原基形成和子实体生长发育都不利。
6.采收 当子实体长到菌盖未离开菌柄,仍然包裹成球形时,就要采收。一旦菌盖半开或完全展开后,质量就下降。但采收过早,菇体偏小,产量低。采收方法是,长大一个收一个,留下幼菇继续生长。在高温期间,子实体生长快,易开伞,每一天应采收2 次,早晚各收1次,才可避免采到开伞的菇。一般从出菇到采收,大约要10天,出菇期持续3~4个月。采收结束后,消除掉床面上死菇和病菇。修补好覆土层,喷水补充土壤水分,为下次出菇做好准备。
采收下来的菇,削去泥脚,去掉菇体表面杂质,及时烘干干燥,或加工成盐渍产品。不宜在自然气温下放置时间太久,避免菌盖自然展开,降低质量。
一般每平方米可采收鲜菇8~10千克。采收结束后,搬出培养料,清扫干净菇房,加大通风量,使室内干燥,为种下一批菇作好准备。栽培姬松茸可与双孢蘑菇菇房配套使用,在秋、冬、春季生产双孢蘑菇,夏季生产姬松茸,周年利用菇房。
(七)田间栽培方法 l.栽培场地选择及整理 田间栽培因不占房屋,也不需要投资建菇房,生产成本低,病虫害少,易管理。栽培场地要求地势较平坦,地势较高,不积水.排水畅。首先翻耕土地,打碎土块,整平地面,拣去杂草、石块等杂物。如果土壤偏湿时,要晾晒降低土壤的含水量,使含水量下降到22%左右,即用手捏土块能扁,并可搓成圆形,而不粘手。播种前的土壤宁可偏干点,也不要偏湿,因土壤偏湿后,铺上料后,培养料可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就会增加料的含水量,造成料偏湿,影响菌丝生长和出菇的产量。如果是用已种过双孢蘑菇或其他食用菌的场地,要施农药杀虫,如“呋喃丹”、“米乐尔”等来杀灭地下害虫。
2.开畦 在整理好的田块上开畦,畦宽l.2米,长度因地势而异。如果地势较平坦,排水较差,在雨季节易灌水的场地上栽培时,应平地开畦,即将料直接铺在地面上。若地势为山坡地,在大雨期间也不灌水淹没的田块,可开成25厘米深的畦。畦与畦之间相距40厘米,用作人行道。畦面要平整,并打碎土块。若畦面土壤含水量偏湿时,要晾晒降低水分后再铺料,如果土壤太干燥后,应在畦上洒水湿润后再铺料。防止干土带走料中水分,造成料内水分下降。最后,在畦四周开好排水沟,水沟深于畦面。在畦面上洒上一层石灰粉,进行消毒和调节酸碱度。
3.铺料播种 在开好的畦上,铺上发酵料,将料抖松铺平。同时,要调节含水量,使干料与偏湿的料混合均匀。当料温下降到30℃以下时,才开始播种。播种的方式分为撒播和穴播两种,这两种播种方式都是根据生产菌种的培养料来定。如果菌种基质为麦粒或谷料,以撒播为好。撒播的方法是:先在畦上铺一层5~6厘米厚的料,然后,撒上一层菌种,如此一层料一层菌种地播种,共铺3层料,播3层菌种,铺料厚度为18~20厘米。最上层料上的用种量要稍大,约占整个用种量的l/3。最后用木板拍平料面,并稍压实料,让表层菌种与料充分接触好。如果菌种基质为发酵料,应采用穴播为好,不宜用撒播方式播种,因撒播时,将菌种分成细小颗粒后,就不易萌发吃料生长。穴播的方法是:在畦面上铺上一层厚为18~20厘米的料,并将培养料抖松铺平。然后在料面上挖穴,穴深到料厚的一半左右,将菌种分成小团块,直径为2~3厘米似鸡蛋大,将菌种放入穴内,再用料盖上。穴与穴之间相距l0厘米左右,接种穴在料面上呈梅花形分布。最后再在料面上,撒上一层分成小颗粒的菌种,菌种块直径为l厘米左右,也不宜太大,因在料面上接种的菌种块过大后,会出现菌种上提早出菇,但子实体个体小。也不能分成太细小,否则菌种易失水干燥,抵抗外界环境条件的能力减弱,不易萌发吃料。在料面上播的菌种要分布均匀,并且用种量要稍大,约占整个用种量的1/3。播完种后,一种是立即覆盖土壤,这样做才有利于保温和保湿,还可提早出菇。但如果菌种没有萌发吃料生长后,就无法实施补救。另一种是在播种7~10天后,待菌种萌发生长,并在料中蔓延时才覆土。在没有覆盖土壤的料面上盖上一层塑料薄膜,再在塑料薄膜上盖上一层草帘,进行保温保湿发菌管理。在播种后的3~4天内,不要揭开塑料薄膜,防止料面上水分下降,影响菌种生长。在5~6天后,揭膜检查,并适当通风换气。当确认菌种复活吃料生长良好后,就可覆盖土壤。播种后,在畦四周开好排水沟,防止雨水淹没菌床。在平地开畦铺料播种的,应取人行道上土来覆盖,将人行道兼作排水沟。
4.搭建遮阳棚 在田间栽培时,必须搭建遮阳棚来遮阳和防雨。做法多种多样,一种是用遮光率为95%的遮阳网来遮阳,在整个栽培场地上,用竹竿搭建一个高为l.8米的框架,然后盖上遮阳网,遮阳网四周着地。再在菌床上建一个塑料薄膜拱棚,拱棚高 40~50厘米。另一种是先做一个草帘遮阳棚,再在菌床上搭建塑料膜拱棚。此外,还可先搭建一个遮阳网棚后,再在菌床搭建塑料小拱棚。再一种是在菌床上建塑料小拱棚,再在其上盖上草帘。
5.覆盖土壤及管理 将畦与畦之间的土壤打碎成小颗粒,土粒直径为0.2~1.0厘米,然后,加入1%石灰粉拌匀土粒。调节土壤含水量要为22%左右,即用手能捏扁,而不粘手。土壤偏湿时,要晾晒去掉多余水分后,再用来覆盖。偏干时,用1%石灰水调节使含水量达到22%左右时,再用来覆盖。土壤粘性大的,要拌入谷壳或炭渣,增加其通透性后再覆盖。覆盖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平铺土壤覆盖,即将土壤均匀地盖在料面上,覆盖厚度为3~5厘米,厚薄均匀一致。另一种是覆盖成土埂,即在料面上相距6厘米,做一个土埂,土埂高为6厘米,下宽为10厘米,上宽为6厘米,土埂下层为粗土粒,上层为细土粒。在土埂之间覆盖1厘米厚的细土粒。
覆盖土壤后的管理,主要是保持土壤含水量的管理。始终保持土壤呈湿润状态。如果发现土壤干燥变白时,就要在土层上喷水,使土壤湿润,但注意一次性喷水量不要太多,以免造成土壤中水分含量偏高,影响菌丝向土层中生长。土壤偏湿时,要加强通风换气一次,让多余的水分蒸发掉。菌床上为塑料薄膜拱棚的,要定时通风换气,每天揭开两端塑料膜通风换气,防止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土壤湿度加大,菌丝大量在土层表面上生长。
6.出菇管理 子实体生长发育温度控制16℃~33℃为宜,最适温度为22℃~25℃,温度越高,子实体生长加快,菇体小,易开伞。在夏季高温期间,要加强通风换气,降低温度,才有利于提高质量。
水分管理主要是通过调节土壤的含水量的管理,始终保持其为湿润状态。保持空气相对湿度的 70%~75%之间。在晴天,每天喷水l~2次,不要一次性喷水过多,做到少喷、勤喷的水分管理。阴天和雨天不喷水。喷水还要根据土层的水分变化来定,土壤为湿润时,则不喷水。出现发白变干时,要及时喷水,使土壤湿润。
出菇期间的通风换气管理是关键。用塑料薄膜拱棚覆盖的,每天定时揭膜通风换气1~2次,每次20~30分钟。气温高时,还要延长通风换气时间,降低温度,防止出现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湿度加大后,长成畸形菇和出现病害。采收方法同二次发酵栽培中的方法。
(八)熟料栽培方法
熟料脱袋埋土栽培,由于培养料是经灭菌处理了的,并且是在良好的条件下发菌,菌丝生长良好,菌丝浓密,积累养分多,能有效地控制杂菌和害虫,故产量高。特别适宜在夏季埋土栽培。栽培场地可在室内,也可在田间进行。作者利用此方法栽培姬松茸,获得每平方米12千克的产量。
1.培养料配方及配制
配方1:发酵料70%,稻草(或麦草粉)20%,米糠l0%。
配方2:菌渣65%,稻草(或麦草粉)20%,麸皮10%,石膏2%,石灰3%。配方3:菌渣50%,稻草30%,菜籽饼粉7%,米糠10%,石膏1%,石灰2%。
配方4:棉籽壳(发酵处理后)70%,玉米粉5%,米糠10%,牛粪10%,石灰2%,石膏1%,磷肥1%,尿素1%。
此外,也可利用一次发酵料直接装袋,但一次发酵料在装袋之前,要喷甲醛来消除培养料中游离氨,否则接种后,菌种不萌发生长。或者将一次发酵料晒干后使用,使用时,再加水拌匀培养料,装入袋中。
配制方法:使用菌渣时,要将其打碎后使用。菌渣以棉籽壳为好,其中又以金针菇菌渣较好,因金针菇对棉籽壳的利用率低,残留的养分多。此外,还可利用木耳、平菇菌渣。但以木屑为主要成分的菌渣效果不好。有霉菌污染的菌渣不能使用。
首先按配方比例称取各种原料,先干料混合拌匀后,再加水拌料,拌至含水量为65%左右。2.装袋 装袋用塑料袋规格为18~20厘米×30~38厘米,或者2l~22厘米×42厘米。利用直立埋菌筒出菇的,塑料袋长度以30厘米为宜;横卧埋菌筒出菇时,塑料袋长度可用42厘米长的。
装袋方法是,将料装入塑料袋内,边装入料边压紧,由于培养料是以发酵料和菌渣为主,通透性差,故装料不要太紧。装料过紧后,料中通透性下降,菌丝生长速度减慢,延长菌丝长满袋的时间,还易出现杂菌感染。在袋中装入料后,用绳扎好袋口;或者上颈圈,用塑料薄膜封口。装好料的料袋要及时进行灭菌处理,不宜放置时间太长,避免料中出现厌氧发酵,造成培养料变质和大量杂菌长出。
3.灭菌、接种和培养 操作与管理方法同栽培种制作。
4.脱袋埋土 田间栽培场地要求是不积水,地势较高,雨季排水畅的场地。先翻耕土地,并打碎土壤,整平地面,当土壤水分下降到含水量为22%左右,即用手捏土不粘手,并能捏扁为宜。在田间开畦,畦宽120厘米,深15~20厘米(根据菌筒的高度来定),长度因地势而异,畦与畦之间相距50厘米,用作人行道,在畦与畦之间开好排水沟,排水沟要深于畦底部,才能避免菌床内进水。
脱袋埋土方法,可采用直立排放、横卧排放和分成小块后,加入发酵料或菌渣混合进行栽培。故入菌筒后,取畦间土覆盖,覆盖用土,要先拌入1%的石灰粉后使用。
田间栽培时,需制作遮阳棚,遮阳棚可用草帘,或遮光率为95%的遮阳网制作,遮阳棚高1.8 米即一人高。在菌床上制作塑料小拱棚,小拱棚高50厘米。或者在苗床上,搭建“人”字形草帘棚,来防止雨水淋在菌床上。“人”字形草帘棚,菌床上通风透气性好,有利于姬松菌子实体生长,不足之处是不易保湿。而塑料小拱棚内易保湿,但易造成通风不良。在气温较高季节应以草帘棚为宜;气温偏低时,采用塑料小拱棚覆盖菌床,才有利于保温保湿。
覆土后的管理,主要是保持土壤水分的管理,防止雨水进入菌床内,造成土壤含水量增加。用塑料薄膜覆盖的,要加强通风换气.保持棚内空气新鲜,每天揭开两端塑料薄膜,通风换气一次。避免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增高,菌丝大量在土表面生长,形成菌膜,影响出菇。
5.出菇管理 当子实体形成后,主要做好调温、保湿、通风换气和光照管理。
(1)温度 姬松茸子实体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6℃~33℃,在此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子实体生长越快。以温度在22℃~25℃之间为最好.长出的子实体粗壮,不易开伞。在夏季高温期间,要加强通风换气,降低菌床内温度。在冬季气温低,不出菇时,要做好保湿保温工作,待气温回升后,再进行出菇。出菇季节安排在 4~10月进行,其中以4~6月和9~l0月为最好。
(2)湿度 出菇期间子实体生长所需水分,主要来自覆土层,因此,在水分管理上,主要以保持土壤的水分为主。空气相对湿度以70%~75%为宜。当土壤表面出现干燥变白时,则要喷水使土壤湿润。喷水以湿润土壤为宜,不要一次喷水过多,造成土壤含水量增高,子实体上出现病害。喷水时,主要向空中和地面上喷水.在土层上喷水要少。在田间栽培的,要定时揭膜通风换气,避免出现高温高湿的环境,造成子实体生长不良。
(3)空气 子实体生长发育期间,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因此,要加强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用塑料棚覆盖,每天定时揭膜通风换气,避免出现高温高湿环境,影响出菇和子实体生长。(4)光线 在子实体生长期间,需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才能生长良好。但光线也不宜太强,光照过强后,覆土层和子实体易失水干燥,不易保湿。
6.采收 当子实体长到菌盖边缘未离开菌柄之前采收。在夏季气温高时,子实体生长快,故采收要及时,并且每天采收2次,早、晚各采收1次,才能避免菌盖展开,造成质量下降。采收后,修补好覆土层,喷水补充水分,为下一潮菇长出作好准备。
采收下来的菇,削去泥脚,及时出售,或加工处理。不要放置时间过久,避免菇体变褐和开伞,质量下降。
附录 食用菌保鲜与加工
一、保鲜贮藏贮运
食用菌鲜菇除了在当地市场上销售外,还通过保鲜空运,或火车托运等方法运往省外市场鲜销;此外,为了缓和当地市场上鲜菇量过剩,价格下跌的矛盾,也可进行短期保鲜,待价格回升后再出售。下面介绍常用简便易行的保鲜贮藏和保鲜贮运方法。
1.保鲜贮藏方法 常用并且有效的食用菌鲜菇保鲜方法是在冻库内低温下保藏。其做法是:将鲜菇装入塑料框或竹框内,或者开有通气孔的纸箱内。移入冻库内,重叠堆码起来,但要错开堆码,以利于通风透气。将冻库内温度控制在1℃~5℃之间,可保鲜10~15天,但最多不超过1个月。
2.保鲜空运方法 夏季要将鲜菇空运或用火车、汽车托运到省外市场进行鲜销的,则需要保鲜运输,才能防止菇体变质。
常用的保鲜方法是:即将鲜菇装入塑料袋内,每袋装菇量不宜过多,以5千克为宜。菇体要求含水量不宜过高,若菇体中水分含量偏高,应将鲜菇摊开,用电风扇吹风排湿,使菇体表面稍干;或放入冻库内,在l℃~2℃下处理12~24小时,让菇体表面多余的水分散失后再装袋,可提高保鲜效果。装袋时,先在袋底部放一层吸水性强的纸,如旧报纸,再装入菇,分级整齐排放,定量装袋,在表面再放一层纸;若装菇量多,还需在中部放一层纸。最后封好袋口,反向再套一根塑料袋。将装入塑料袋的鲜菇,再装入泡沫箱中,每箱装量为15~20千克。在箱内放一个冰瓶,即用塑料瓶装水,放入冰柜中制成冰瓶,在冰瓶外套上一根塑料袋,直立于菇袋间。最后用不干胶布密封箱缝,并捆绑好箱盖,及时运往省外市场出售。在冬季可不放入冰瓶。
二、干燥加工 食用菌干燥加工产品在国内外都有较好市场,是常用的加工贮藏方法。
食用菌干品的质量不但与鲜菇的质量有关,而且还与干燥设备有很大的关系。干燥设备按其原理可分为热风干燥、冷冻干燥和远红外线干燥等几种,后两种是目前较好的干燥方法,其最大优点是能保持菇的风味、复原性好,色泽不变,养分损失少,但设备成本高。这里主要介绍热风干燥方法。
1.自制干燥设备的制作 热风式干燥设备自己可以制作,设备的大小应根据日生产加工量来定。最简单的一种热风干燥设备是用砖砌成。发热装置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烘干房内用砖砌烟道,烟道在烘烤房内分成两道,再在另一端汇合成一道,成为一个框状结构,然后,在墙外直立成烟道,利用烟道发热。在烘烤房的两端安装排风扇,在烘烤时让热空气对流。将烘烤房的两侧敞开,即为进料口,烘烤时挂上塑料薄膜,顶部用层板封顶,通过对排风扇的开关和两侧塑料膜开启来控制温度。另一种是在烘房内的一端,做一个火炉,在火炉上安装一个曲形铁管作烟道,利用铁管发热产生热量,用排风扇对着发热的铁管吹风,将产生的热空气送入烘烤房内,另一端为上料操作进口,两边用砖砌墙或用层板制作,顶部用层板封顶,并开l~2个可调节的排气窗。烘烤房内,安装上料层架。在层架上放置烘烤筛。
2.原料修整 采集下来的食用菌子实体,要及时去杂质,烘烤干燥。鲜菇的修剪形状,根据市场的要求来进行分别修剪和分级。如平菇,去掉杂质和菌柄,将菌盖剪成小方块或条状;小方块的规格为长和宽为4厘米,烘干后的平菇长和宽为3厘米左右;条状菇的宽度为1厘米,长为自然长度。双孢蘑菇洗去杂质后,纵向开片,切成0.2 厘米厚的薄片,菌柄长度不超过l厘米。草菇菇蕾对剖开,并不完全切断,仍然有部分相连。代料栽培的香菇,需剪去部分菌柄,留下1厘米以内的菌柄,整菇或切成片状干燥。其他食用菌可整菇或切成片后干燥。采收下来的鲜菇,不要放置时间过长,否则,子实体会褐变,影响干品的质量。
3.烘烤 将修整去掉杂质的菇体,放在烘烤筛上,堆放不能过厚,应以单层放置为好。烘烤的温度要由低到高,最高温度不超过70℃,排风量要由高到低。若开始的温度过高,会使产品表面烤煳,通风量少时,还会出现“煮熟”现象,使菇体变软,质量下降。因此,通风量和温度分段调节,是提高干品质量的关键。第一阶段温度保持在40℃~45℃,排风口要全开,加大通风量,保持4~5小时。第二阶段,温度控制在50℃~55℃,排风口开起1/3~2/3,保持7小时左右。第三阶段,将温度提高到60℃~65℃,关闭风门,保持l~2小时,进行后期干燥,使干菇的含水量降到12%以下为止。在烘烤期间,上下层烤筛要调换。因烘房内上层温度高,下层温度低,上下层交换后,有利于干燥均匀一致。
干燥的菇要求不焦黄,不破碎,含水量在11%~13%之间,即用手捏即成粉末。4.干品包装与贮藏
①包装 烘烤出来的干菇,要及时包装贮藏,防止受潮变质。包装干菇的箱为纸箱,先在箱内放一个塑料袋,或复合膜包装袋.将干品装入塑料袋或其他材料的袋内,扎好袋口,再封好纸箱即成。如果是供出口的,要用外贸出口指定规格的纸箱,装入的数量也要一致。最后,放在干燥的库房内贮存,防止受潮和虫鼠危害。
②贮藏 干品若不能及时销售,放置时间长了,因菇体中含有多酚氧化酶,吸收氧气后,便发生氧化作用,使菇体变为褐色,从而使干品的质量下降。为了避免干菇变色,应将干品放入冻库内,保持温度在l~6℃之间,这样可减慢褐变。
5.盐渍加工 盐渍加工产品的主要目的是为出口和生产罐头产品贮备原料,因此,盐渍加工产品要按出口要求进行,辅助材料如盐,包装桶也要按出口标准要求选用。
(1)盐渍加工工艺及方法
①加工场地、工具及盐的准备 加工场地要求清洁卫生,盐渍池为水泥和砖制作而成,最好在水泥池内壁安装上白色瓷砖。工具和容器不能用铁、铜、锡等金属制品,因用这些金属制品煮菇后,会使菇体变黑,故要用不锈钢或铝制品,工具要用竹木或不锈钢、塑料制品。
盐渍用盐的质量好坏,对盐渍产品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故要用高质量的精制盐。如果盐的质量差,含杂质多,特别是钙、镁含量高后,会使菇产生苦味,质地粗糙,不脆,菇体表面出现斑痕,影响外观。
②漂洗去杂 首先修剪鲜菇的菇柄,使其达到质量要求,放入清水中清洗去掉杂质,并进行分级。但双孢蘑菇还需经漂洗增白后再进行杀青,其做法是:将修剪好菌柄并分级的菇体,放入含有0.12%~0.15%的焦亚硫酸钠水中,不断翻动菇体,将菇体表面泥沙清洗净,并使菇体增白,然后捞出,再用清水冲洗后再进行杀青处理。
③杀青(预煮)将清洗干净的菇体,按大小进行分级后,分别进行杀青,若大小混合杀青,会造成杀青不一致,从而影响盐渍产品的质量。
先在锅内装入大半锅水,加热烧开后,将鲜菇放入锅内,每锅投入菇量不能太多,以l份菇2份水比例为宜,旺火加热重新烧开水,边煮边翻动,使菇体受热均匀,并捞去水中泡沫,大约持续5~10分钟(因菇体大小而异),马上捞出菇体,以煮熟而不烂为度,即菇体全部刚沉入水中为止。若煮过熟,菇体会变软变形,影响质量。因此,一定要旺火杀青,在火弱闷锅下杀青的,往往会出现煮不透或煮过熟。此外,一定要掌握好杀青时间,不能过长,以免造成煮过熟。煮透的菇体,用手捏菇体无硬心,软而有弹性。放入净水中,几分钟后便下沉。而煮熟过了或未煮熟的菇体,放入冷水中,几分钟后则不下沉。
④冷却漂洗 将杀青了的菇体,及时放入冷水中冷却,并清洗去掉杂质,使菇体凉透。最好采用流动水快速冷却,如果是在缸或池中冷却的,至少要换水漂洗两次,否则冷却不透,并要将菇体内杀青水漂洗掉,菇体颜色才美观。冷却要越快越好,一定要待菇体内外温度与室温一致后,才捞出沥去水进行盐渍。若菇体没有冷却透就进行盐渍,盐渍的产品就会变质。
⑤盐渍 先在盐渍池底部铺一层杀青并冷却了的菇体,再撒上一层盐,如此一层菇一层盐地装池,直到装满池为止。或者直接加入40%食盐混合拌匀后装池。最后,在盐渍池中加入饱和食盐水淹没菇体,并在菇体表面上铺上一层盐封面,盖上一层纱布,再放一个竹帘,并用干净石块等重物压上,防止菇体暴露在空气中。一般每100 千克菇,用盐约40千克,使盐度达到波美22度,盐渍时间为20天左右。
在盐渍过程中,因盐溶解于水,使上层盐水浓度下降,下层盐水浓度高,上层菇易出现变质。因此,要进行翻池或搅拌。在夏天每隔3~5天,冬天7~10天翻池一次,或者在池中插入一根橡皮管,每隔5天打一次气,使盐水上下循环,浓度达到一致,或者翻动一下菇体。
⑥装桶 盐渍20天左右,即可装桶出售。装菇用桶要用出口专用塑料桶,并在桶内放一根塑料袋。将盐渍好的菇捞出沥去水称重,每桶定额装菇,一般每桶装菇50千克,装好菇后,加入用柠檬酸调酸(pH3.5)的饱和盐水淹没菇体,扎好袋口后,封好桶盖。最后贴上标签,装入集装箱内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