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考研政治】《毛泽东思想概论》21篇经典必考文献要点归纳
《毛泽东思想概论》21篇经典必考文献要点归纳
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1、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2、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
3、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
4、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
5、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中共领导农民运动的伟大纲领
1、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
2、论述了建立农民革命领导权和农民革命武装的必要性;
3、分析了农民的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认为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
4、相信群众、依赖群众、放手发动群众。
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内容:
1、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2、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
3、明确地提出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与政策;
4、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意义: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四、《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坚持调查研究,洗刷唯心精神
1、是中共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
2、是中共党内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章;
3、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4、提出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标志着
党的独立自主思想的初步形成;
5、阐明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调查方法即阶级分析方法。
五、《实践论》(1937年)——认识必须和实践相统一
1、提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
(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揭示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由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
3、发展了认识论关于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
六、《矛盾论》(1937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内容:
1、坚持和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2、提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
3、论述了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原理
七、《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中国革命只能靠武装斗争解决问题
1、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和形式
2、运用联系的观点具体分析了战争问题,指明战争是中共主要的斗争形式
3、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战争进程,确定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
4、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明确学习的重要性。
八、《<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三大法宝的理论体系
1、提出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2、第一次提出“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3、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三个法宝的中心一环。
九、《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
1、第一次全面分析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
2、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和领导等问题
3、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一全新的科学概念
4、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建设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
十、《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形成1、为中国革命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客观依据
2、革命阶段论和发展论相统一的观点
3、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统一的观点
4、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革命文化的观点
5、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6、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与新民主主义的行动纲领的实践辩证统一的观点。
十一、《论政策》(1940年)——在区别上建立我们的政策
1、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学说批判了“两个极端政策”;
2、利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3、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提出了在“区别上建立我们的政策”;
4、利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提出处理国内阶级关系的基本政策。
十二、《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延安整风的光辉文献之一
内容:将主观主义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科学地解释了实事求是的含义
十三、《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延安整风的光辉文献之二
1、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要取得胜利,必须解决党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
2、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反对理论脱离实际的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3、依据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关系的原理,揭示和阐明了党内团结与斗争的辩证关系
十四、《反对党八股》(1942年)——延安整风的光辉文献之三
1、剖析了党八股产生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2、主观唯心主义是党八股的主要哲学基础
3、形而上学是党八股的最主要的思维模式
十五、《论联合政府》(1945年七大)——中国人民胜利的指南
1、第一次全面论述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在中共的领导下,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有一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人民军队作为骨干,有一套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游击战和运动战,并以根据地为依托,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进行人民战争;
2、提出中共三大作风:
(1)理论联系实际
(2)紧密联系群众
(3)批评与自我批评。
3、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揭示事物发展的两种可能性,科学阐明了实现光明前途的客观依据和条件
4、从实际出发,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般纲领具体化为现阶段的行动纲领和战斗任务
5、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
十六、《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中共十二月会议)
1、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
(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2)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3)保护民族工商业;
2、提出土改的两个原则:
(1)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
(2)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3、提出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核心: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十七、《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
1、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敌人;
3、提出土改的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十八、《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实现伟大历史性转变的纲领
1、运用矛盾转化的观点,阐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进入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2、运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分析党的工作任务的特殊性和国内各阶级的状况及其采取相应的基本政策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学说和阶级斗争学说,阐明了全国胜利后的国家政权的性质和阶级斗争的特点,并以不断革命论和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思想武装全党。
十九、《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纲领
1、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2、总结了人民民主专政得以实现的国内和国外基本经验
3、分析了各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4、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和职能
5、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
6、制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二十、《论十大关系》(1956年)——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1、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中心思想
2、对立统一规律应用于对社会主义现实的分析,提出了十大关系
3、阐述了社会主义实践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辩证关系,发展了唯物史观
4、辩证地分析了独立自主和学习外国的关系。
二十一、《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光辉典范
1、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最根本规律,必须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观察社会主义社会
2、明确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3、提出了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和方法
4、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是长期的,曲折的
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我国文化艺术,促进科学进步的根本方针
6、坏事具有两重性,努力创造条件使坏事变好事。
必背知识:
◎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三大纲领:土地、没收官僚主义、保护民族工商业
◎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三大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中共十五大报告(1997年)
1、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理论成果(毛、邓);
2、三次历史性巨变(20世纪):
(1)辛亥革命(1911年)
(2)新中国成立(1949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6年)
(3)改革开放
3、三大伟人(孙、毛、邓);
4、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1949)和人民解放(1956),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概论》21篇经典必考文献要点归纳
《毛泽东思想概论》21篇经典必考文献要点归纳
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1、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2、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
3、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
4、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
5、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中共领导农民运动的伟大纲领
1、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
2、论述了建立农民革命领导权和农民革命武装的必要性;
3、分析了农民的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认为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
4、相信群众、依赖群众、放手发动群众。
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内容:
1、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2、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
3、明确地提出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与政策;
4、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5、毛泽东实际上批评了共产国际和中共党内某些人坚持的“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中国革命应当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意义: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四、《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坚持调查研究,洗刷唯心精神
1、是中共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
2、是中共党内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章;
3、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4、提出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标志着党的独立自主思想的初步形成;
5、阐明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调查方法即阶级分析方法。
五、《实践论》(1937年)——认识必须和实践相统一
1、提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
(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揭示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由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
3、发展了认识论关于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
六、《矛盾论》(1937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内容:
1、坚持和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2、提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
3、论述了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原理
七、《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中国革命只能靠武装斗争解决问题
1、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和形式
2、运用联系的观点具体分析了战争问题,指明战争是中共主要的斗争形式
3、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战争进程,确定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
4、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明确学习的重要性。《论新阶段》(1938年9月29日)
毛泽东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八、《<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三大法宝的理论体系
1、提出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2、第一次提出“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3、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三个法宝的中心一环。
九、《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
1、第一次全面分析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
2、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和领导等问题
3、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一全新的科学概念
4、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建设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
十、《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形成1、为中国革命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客观依据
2、革命阶段论和发展论相统一的观点
3、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统一的观点
4、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革命文化的观点
5、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6、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与新民主主义的行动纲领的实践辩证统一的观点
7、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十一、《论政策》(1940年)——在区别上建立我们的政策
1、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学说批判了“两个极端政策”;
2、利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3、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提出了在“区别上建立我们的政策”;
4、利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提出处理国内阶级关系的基本政策。
十二、《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延安整风的光辉文献之一
内容:将主观主义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科学地解释了实事求是的含义
十三、《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延安整风的光辉文献之二
1、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要取得胜利,必须解决党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
2、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反对理论脱离实际的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3、依据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关系的原理,揭示和阐明了党内团结与斗争的辩证关系
十四、《反对党八股》(1942年)——延安整风的光辉文献之三
1、剖析了党八股产生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2、主观唯心主义是党八股的主要哲学基础
3、形而上学是党八股的最主要的思维模式
十五、《论联合政府》(1945年七大)——中国人民胜利的指南
1、第一次全面论述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在中共的领导下,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有一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人民军队作为骨干,有一套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游击战和运动战,并以根据地为依托,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进行人民战争;
2、提出中共三大作风:
(1)理论联系实际
(2)紧密联系群众
(3)批评与自我批评。
3、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揭示事物发展的两种可能性,科学阐明了实现光明前途的客观依据和条件
4、从实际出发,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般纲领具体化为现阶段的行动纲领和战斗任务
5、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
6、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具体阐述。
十六、《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中共十二月会议)
1、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
(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2)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3)保护民族工商业;
2、提出土改的两个原则:
(1)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
(2)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3、提出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核心: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十七、《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
1、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敌人;
3、提出土改的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十八、《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实现伟大历史性转变的纲领
1、运用矛盾转化的观点,阐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进入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2、运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分析党的工作任务的特殊性和国内各阶级的状况及其采取相应的基本政策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学说和阶级斗争学说,阐明了全国胜利后的国家政权的性质和阶级斗争的特点,并以不断革命论和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思想武装全党。
十九、《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纲领
1、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2、总结了人民民主专政得以实现的国内和国外基本经验
3、分析了各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4、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和职能
5、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
6、制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二十、《论十大关系》(1956年)——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1、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中心思想
2、对立统一规律应用于对社会主义现实的分析,提出了十大关系
3、阐述了社会主义实践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辩证关系,发展了唯物史观
4、辩证地分析了独立自主和学习外国的关系。
二十一、《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光辉典范
1、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最根本规律,必须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观察社会主义社会
2、明确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3、提出了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和方法
4、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是长期的,曲折的
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我国文化艺术,促进科学进步的根本方针
6、坏事具有两重性,努力创造条件使坏事变好事。
必背知识:
◎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三大纲领:土地、没收官僚主义、保护民族工商业
◎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三大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中共十五大报告(1997年)
1、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理论成果(毛、邓);
2、三次历史性巨变(20世纪):
(1)辛亥革命(1911年)
(2)新中国成立(1949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6年)
(3)改革开放
3、三大伟人(孙、毛、邓);
4、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1949)和人民解放(1956),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概论21篇经典必考要点归纳
《毛泽东思想概论》21篇经典必考文献要点归纳
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1、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2、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
3、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4、小资产阶级是元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
5、工业元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中共领导农民运动的伟人纲领。
1、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
2、论述了建立农民革命领导权和农民革命武装的必要性
3、分析了农民的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认为贫农是农工中最革命的力量
4、相信群众、依赖群众、放手发动群众。
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内容:
1、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2、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
3、明确地提出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与政策
4、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意义: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四、《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坚持调查研究,洗刷唯心精神
1、是中共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
2、是中共党内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章
3、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4、提出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标志着党的独立自主思想的初步形成。
5、阐明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调查方法即阶级分析方法。
五、《实践论》(1937年)——认识必须和实践相统一
1、提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
(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揭示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由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
3、发展了认识关于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
六、《矛盾论》(1937)——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内容:
1、坚持和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2、提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
3、论述了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原理
七、《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中国革命只能靠武装斗争解决问题
1、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和形式
2、运用联系的观点具体分析了战争问题,指明战争是中共主要的斗争形式
3、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战争进程,确定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
4、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明确学习的重要性。
八、《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三大法宝的理论体系
1、提出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定”(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2、第一次提出“马列主义理念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3、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三个法定的中心一环。
九、《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
1、第一次全面分析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
2、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和领导等问题
3、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一全新的科学要概念
4、进一步提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建设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
十、《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形成1、为中国革命问题的解决提出 了客观依据
2、革命阶段论和发展论相统一的观点
3、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统一的观点
4、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革命文化的观点
5、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6、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与新民主主义的行动纳的实践辩证的观点
十一、《论政策》(1940年)——在区别上建立我们的政策
1、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学说批判了“两个极端政策
2、利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3、根据具体问题分析的方法论,提出了在“区别上建立我们的政策
4、利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提出处理国内阶级关系的基本政策。
十二、《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延安整风的光学文献之一
内容:将主观主义分为教务主义和经验主义,科学地解释了实事求是的含义
十三、《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延安整风的光学文献之二
1、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要取得胜利,必须解决党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
2、坚持主观与客观、理念与实践的统一,反对理念脱离实际的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3、依据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关系的原理,提示和阐明了赏人团结与斗争的辩证关系
十四、《反对党八股》(1942年)——延安整风的光辉文献之三
1、剖析了党八股产生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2、主观唯心主义是党八股的主要哲学基础
3、形而上学是党八股的最主要的思维模式
十五、《论联合政府》(1945年七大)——中国人民胜利的指南
1、第一次全面论述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在中共的领导下,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有一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人民军队作为骨干,有一套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游击战和运动战,并以根据地为依托,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进行人民战争;
2、提出中共三大作风
(1)理论联系实际
(2)紧密联系群众
(3)批评与自我批评
3、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提示事物发展的两种可能性,科学阐明了实现光明前途的客观依据和条件、4、从实际出发,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般纲领具体化为现阶段的行动纲领和战斗任务
5、掌握思想教育是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
十六、《目前开掘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中共十二月会议)
1、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
(1)没收封建阶级的地地归农民所有
(2)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3)民族工商业
2、提出土改的两个原则:
(1)必须满贫雇农的要求
(2)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3、提出人民军队的十厌腻军事原则(核心: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十七、《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
1、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元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酱主义的革命”
2、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敌人;
3、提出土改的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十八、《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实现伟大历史性转变的纲领
1、运用矛盾转化的观点,阐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进入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2、运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分析党的工作任务的特殊性和国内各阶级的状况及期采取相应的基本政策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学说和阶级斗争学说,阐明了全国胜利后的国家政权的才阶级斗争的特点,并以为断甘醇论和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思想武装全党。
十九、《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纲领
1、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2、总结了人民民主专政得以实现的国内和国外基本经验
3、分析了各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4、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和职能
5、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
6、制定了新中国外效政策的基本原则
二十、《念经十大关系》(1956年)——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1、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中心思想
2、对立统一规律应用于对社会主义现实的分析,提出了十大关系
3、阐述了社会主义实践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辩证关系,发展了唯物史观
4、辩证地分析了独立自主和学习外国的关系。
二十一、《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光辉典范
1、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最根本规律,必须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观察社会主义社会
2、明确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念
3、提出了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和方法
4、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是长期的,曲折的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我国文化艺术,促进科学进步的根本方针
6、坏事具有两重性,努力创造条件使坏事变好事。
必背知识:
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三大纲领:土地、没收官僚主义、保护发族工商业
三大作风:理念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三大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中共十五大报告(1997年)
1、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理论成果(毛、邓)
2、三次历史性巨变(20世纪)
(1)辛亥革命(1911年)
(2)新中国成立(1949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6年)
(3)改革开放
3、三大伟人(孙、毛、邓)
4、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1949)和人民解放(1956),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第四篇:2013考研政治 必考预测
2013考研政治 必考热点问题预测
1.胡锦涛中共“十八大”报告——绝对命题点,必定会命制题目。“十八大”将于2012年10月召开。“十七大”后,考研政治的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更名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2.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关键词“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创新,毛中特第八章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及第十一章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重点。
3.中宣部的《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年这本书叫《七个怎么看》2011年叫《八个怎么办》,今年书名为《辩证看 务实办》。从09年开始有两年的材料来自本书,最近三年的分析题都有出自本书的题目。
4.《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70周年——这个考点也是必考考点,最少考两分,可结合毛中特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考。还有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会结合思修来考。
5.春天的故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也是市场经济确立20年,有可能命制分析题,结合毛中特第八章中的“两个宣言书”“发展才是硬道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6.神九飞天蛟龙探海——中国首次实现载人手控交会对接。考时政或者考背景。背景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势在必“考”!
7.香港回归15周年——两岸关系:“九二共识”“一国两制”,可结合毛中特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构想来考。2013考研政治精选预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传统文化 C.社会主义荣辱观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中,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性质A.社会主义荣辱观 B.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D.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和方向的是()
3.在当代中国,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是()
A.中国传统文化
B.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C.共产主义道德要求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A.社会主义荣辱观 B.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D.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5.在当前,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是()
A.爱国主义
B.为人民服务
C.集体主义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多项选择题
1.“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下列对这句话的说明中,正确的是()
A.理想否定现实一切
B.理想不会自发的成为现实,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C.理想的实现必须落实在具体行动上
D.现实是现实,理想是理想,二者没有统一性
2.杨善洲同志之所以成为共产党员的楷模,最根本的是他有着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崇高追求。杨善洲同志之所以能够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关键是在于他坚持、坚守,对认准了的奋斗目标能够咬定青山、不离不弃,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终生践行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恪守人民公仆的精神,杨善洲老人的事迹给我们的启示有()
A.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
B.追求理想要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理想、信念和信仰可以转化为一种力量
C.实现理想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D.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关键看他为社会贡献了什么
3.2011年7月2日下午1点半,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住宅小区,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在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目前小女孩已经好转,救人女业主吴菊萍,其手臂骨折,受伤较重,被网友称为“最美妈妈”。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吴菊萍事迹告诉我们()
A.“仁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B.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基本要求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初见成效
D.一人有难,众人相帮,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4.湖北省武汉市汉口供电公司电缆班普通工人刘跃青,3次跳入满是污水的电缆沟进行抢修,前后折腾了近一个小时,终于排除故障,恢复供电。7月21日,热心网友发出《彪悍“抢修哥”裸身跳臭水沟修电缆,有图有真相》的帖子,“抢修哥”不怕脏、不怕累的举动感动众多网友。“抢修哥”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
A.爱岗敬业
B.办事公道
C.服务群众
D.奉献社会
三、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伟大时代需要崇高精神的支撑,伟大事业需要榜样力量的引领。道德模范是群众推选出来的身边榜样,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集中表达了人民群众的道德追求,集中反映了社会进步的时代精神。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模范就是一座丰碑,他们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最有说服力、最有影响力的鲜活教材。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使他们的先进事迹广泛传播、让他们的崇高精神广为弘扬,转化成全社会道德建设的共同财富和形成良好文明风尚的自觉行动。
——摘编自李长春在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上讲话
材料2
杨善洲同志之所以成为共产党员的楷模,最根本的是他有着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崇高追求。杨善洲同志之所以能够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关键是在于他坚持、坚守,对认准了的奋斗目标能够咬定青山、不离不弃,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终生践行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恪守人民公仆的精神高地。深入学习宣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对于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对于每一个共产党员加强自身修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杨善洲同志就是最现实、最生动、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杨善洲同志就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科书。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他可贵的思想品格、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他的公仆本色、百姓情怀。每个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都应当像杨善洲同志那样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人生追求,矢志不渝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懈奋斗;应当像他那样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无限忠诚党的事业,无怨无悔地为人民服务;应当像他那样树立强烈的百姓情怀,视百姓为父母、待百姓为亲人,心系百姓、心忧百姓;应当像他那样淡泊名利、廉洁奉公,永不褪色、永葆先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来源:人民网2011年03月30日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谈谈加强道德修养,为什么要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
2.结合材料二,谈谈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参考答案
单选题:1.D2.B3.D4.A5.D
多选题:1.BC2.ABCD3.ABCD4.ACD
分析题:
(1)道德修养并不是脱离实际的闭门思过,而是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个体道德上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升华。与实践相联系,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在实践中加强个人品德修养要特别注意自觉向现实生活中道德模范学习。道德模范是自觉践行社会道德要求的典范,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精神。一个道德模范,就是社会上竖起的一个标杆、一面旗帜,就是在群众中提倡的一种向导、一种追求。模范人物以自身的道德行为,真实、具体地再现了优秀的道德品质,给人以鲜活、直观的印象,深化了人们对道德力量的理解与认同,构成了个体在道德实践过程中的标准与参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模范的典型形象能够带给人以极大的精神鼓舞与心理感染,对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道德模范事迹不同,但都以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诠释了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以对亲人的爱,对国家的忠、对事业的诚来践行和见证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伟大中华文明,印证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内涵,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范。
(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追求崇高的理想,仅有美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追求理想目标需要有执著的信念。信念决定理想的内容与方向。对于一个伟大理想的实现。必须有坚定的信念为之保证,使其方向始终正确,内容不断更新与发展,遇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是能架起越过障碍的桥梁而又不偏离方向。为理想而献身,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其主旨在于奋斗,其价值在于为事业而奉献。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社会观念的变化,只是赋予了艰苦奋斗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但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艰苦奋斗始终是激励我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概论复习要点
《毛泽东思想概论》复习
答: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时间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答:第一,在经济上,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短暂而迅速的发展,中国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资本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革命有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不可或缺的经济基础。第二,在政治上,中国工人阶级成长壮大,工人运动深入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阶级基础。第三,在思想上,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以及在此影响下爆发的五四运动,使各种新思想纷纷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
答:科学评价毛泽东: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有严重错误,但是,就他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的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科学评价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的历史地位和伟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②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③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④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⑤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它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而长远的理论指导作用。
答: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点:①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②中国的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狼狈为奸,互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③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依然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着显著的优势。④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本国官僚买办资本势力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经济地位脆弱,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⑤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广泛存在,加之中国的土地广大,造成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⑥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有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答:第一,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是无产接近领导权问题,革命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根本区别。其他区别: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接近领导的。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③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和广泛的群众基础。④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答:①从时代特点和条件来看,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接近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②从领导力量看,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③从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来看,五四时期,已涌现出一批拥护十月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成为运动的左翼和领导力量。
答:①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提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②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运高潮,同时开始从事农民工作,农民运动蓬勃发展。③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的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答: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意义:①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共与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作出的,说明中共成熟了。②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之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共,挽
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答:因为:第一,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部分;第二,农民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剥削制度的主要受害者,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迫主要是对农民的压迫,在农民中有着很大的革命性;第三,中国民主革命的路线是农村包围城市,人力物力的主要源泉在农村。
答:因为官僚资产阶级有三个特点: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官僚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和反动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成为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这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但压迫工人、农民,而且压迫城市小资产阶级,损害民族资产阶级。它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但不会带来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相反,却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第一次,瞿秋白领导的左倾盲动错误;第二次,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第三次,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答:土地革命时期: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抽多补少,抽肥补缺。抗日战争时期: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以减租减息作为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解放战争时期: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答:首先,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造成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近代的若干工商业城市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的状况,形成了近代中国的特殊的城市与乡村的关系。第二,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地方性的农业经意占着主导地位,中国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第三、那时中国已经有了新的政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和革命人民,这是战胜敌人的基本力量。
答:①中国式一个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了农民是封建势力的主要压榨对象和帝国主义掠夺的主要对象,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②中国的反动派相当牢固的控制着若干近代工商业城市,而停滞着的农村却是它无法牢固控制的地方。
答:必要性:①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群众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②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是强大的,但同时其内部存在着激烈的甚至是不可克服的矛盾。③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促使敌我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革命的方向转化,从根本上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可能性: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近代世界矛盾的焦点,存在着内外各种矛盾。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光大人民群众长期处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削和压迫之下,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最大压迫式民族压迫。
答:第一,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之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第二,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第三,正确地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们相互促进。
答: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人民群众、自我批评。
答:三大法宝:①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②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③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答:第一,经济方面,由于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的实施,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制度被彻底春晖,官僚资本被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所没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积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了新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即国营经济及其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第二,政治方面,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的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第三,文化方面,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总之,新民主主义社会既然是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它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自
然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这两种因素不断地碰撞、冲突和较量,其发展的总趋势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发展壮大,资本主义因素不断被削弱、被限制。
答:内容特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反映历史的必然性:第一,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讲要求和必要条件;第二,对资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第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满足工业化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答:第一,严格区别官僚资本也民族资本的界限(对官僚资本采取剥夺、没收的政策,对民族资本则是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最终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第二,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低级形式:委托加工、计划定货。统购统销、委托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公私合营)。第三,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在把私有制企业改造成公有制企业过程中,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答: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时间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具体表现为:第一,和平赎买。第二,逐步过渡。第三,把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第四,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答: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举行。这次大会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召开的。大会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正确分析了国内政治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根本任务。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和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第二,总结了“一五”计划的实施经验,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为了贯彻执行这一方针,还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经济政策。第三,提出进一步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第四,总结党的建设经验,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意义:中共八大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取得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成果。
学指P177
答:在这一著作中,毛泽东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在总结自己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的新学说。第一,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的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得到解决。第二,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两类矛盾性质不同,处理的方法也应不同,前者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后者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第三,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第四,这一理论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加了新内容,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答: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全面地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十大关系,正式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它论述的前五大关系主要是讨论经济问题,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后五大关系主要是讨论政治思想问题,即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答: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营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国营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②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③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答: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