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工作总结精选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工作总结
20××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在学习贯彻党的××全会精神的鼓舞下,坚持以加强组织建设、开展学术交流和拓宽学会职能为主线,按照中国科协“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方针,在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各省级学会、分支机构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深化学会改革、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学会规章制度、增强服务意识,使学会工作有了新的发展。
一、加强组织建设,增强学会发展能力
1.召开20××年工作会议
20××年7月27~28日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植保学会理事长、秘书长和分支机构负责人以及总会部分领导7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主题为:以科学发展观全面指导学会工作发展。成卓敏理事长在开幕式上就学会工作面临的发展机遇、学会工作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今后任务作了重要讲话;并传达了中国科协20××年工作要点。会上有关领导传达了中国科协七届二次全委会“关于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的若干意见”以及本会九届四次在京常务理事扩大会的精神。会议对20××年及20××年上半年学会工作作了总结,提出了下半年的主要工作。对《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试行)》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年学术年会实施方案”、修改分支机构管理办法、高级会员管理办法和发展高级会员以及会员重新登记工作作了研究。2.加强会员管理,加大会员发展力度
在地方学会和分支机构的协助下,加强了对会员重新登记、换发会员证书、缴纳会费和发展会员等工作,目前已有10个省、市、区植保学会,0.8万余名会员完成了此项工作。同时为了加大对会员服务的力度,在中国科协的帮助下学会开发了会员管理系统,建立了会员管理信息库,开展了网上入会和会员参加学术会议等服务项目。
3.规范管理制度,加强自身建设
为了加强对会员的管理,更好地为会员服务,完善会员发展、管理和服务制度,不断增强学会对会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对20××年制定的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会员管理条例(试行)、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高级会员管理条例(试行)和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团体会员管理条例(试行)作了修改。同时成立了会员管理工作委员会,协助常务理事会审议和决定有关会员发展、管理方面的重要事项,对会员工作的总体规划、发展策略等提出意见和建议。管理工作委员会设在学会秘书处,由一名副秘书长任主任,并配备熟悉信息网络技术的专职工作人员1名协助开展会员管理工作。
二、设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科技部规定的社会力量设立科技奖所有的申报材料,包括申请登记表、制定奖励办法,建立奖励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和奖励工作办公室,奖金筹集等。20××年8月3日《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登记,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登记证书》,登记证书编号为:国科奖社证字第0169号。
三、搭建高质量的学术平台,促进植物保护学科的繁荣与发展
20××年主办和组织学术交流活动11次,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达到2500人次,交流论文750多篇,正式出版论文集1本。主要学术活动有:
1.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年学术年会
20××年11月23~25日在桂林召开,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术推广和企业的520多位专家、学者和植保科技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主题为植物保护与现代农业。有6位专家作了大会专题报告,80多位代表在分会场作了学术报告。会议开得非常成功,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会议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和学者的高等重视。国际植物保护科学协会(IAPPS)秘书长Dr.E.A.Heinrichs应邀参加了年会,并在大会上作了题为 “Future of IPM-A Global Perspective ” 的报告,对本次年会给予高等评价。有多名外国留学生参加了会议,有的还在会上进行学术交流;来自国内中央和省级农科院的院长、所长,农业院校的院长,植保、植检站站长40余人出席了年会。二是学术报告内容丰富、水平高。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并有许多新的研究进展。三是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踊跃在分会场作学术报告。四是结合分会场学术报告召开了“植物保护学科发展学术讨论会”。9个专题研究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欢迎,普遍反映听了发展研究报告对植物保护学科发展有了进一步了解,并且有利于各分支学科的交流、交叉融合和协调发展,推动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
2.召开转基因抗虫棉黄萎病综合治理学术研讨会及现场观摩会
为了加强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针对重大生物灾害积极推广防灾减灾成果。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联合于20××年8月22日在河北省南宫市召开了“转基因抗虫棉黄萎病综合治理学术研讨会及现场观摩会”,来自全国11个省市的科技、生产单位代表500余人参加会议。农业部领导和中央、地方的新闻媒体出席了会议。会议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式,开幕式后观摩了防治示范现场,并开展了学术交流与研讨。
3.与生产及推广部门联合召开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棉花新品种推广应用研讨会
会议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主办,山东省优质棉基地建设管理协会、山东金秋棉花科技推广协会协办,于20××年9月8日-10日在山东省德州市召开。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防治处、品种管理处、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新乡科研中试基地、山东省农业厅、德州市有关部门领导及来自山西、陕西和山东省棉花推广应用单位的代表60余人参会并发言。代表参观了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选育的国审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棉花新品种“中植棉2号”示范田。郭予元院士就目前棉花病虫害发生及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有关专家和推广应用单位的领导作了报告和发言。本次会议对于加快抗枯黄萎病棉花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为我国棉花稳产丰产起了有力的推动的作用。4.召开中国第三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和第八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
会议于20××年10月9-12日在海南省海口市隆重召开。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水稻化感作用论坛(FAO-China Seminar of Rice Allelopathy)”也同期举行。国际植物化感作用学会(International Allelopathy Society,IAS)主席Yoshiharo Fujii博士、联合国粮农组织植保局官员Ricardo Labrada博士、海南省和农业部有关部门领导到会祝贺。来自科研、高等院校和推广单位的200多名专家学者以及美欧亚三洲9国的11位植物化感作用和杂草科学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5.组团参加第16届国际植物保护大会
20××年10月15-18日,由成卓敏理事长带队,组团参加了由国际植物保护科学协会(IAPPS)主办,在英国格拉斯科(Glasgow)召开的第16届国际植物保护大会(IPPC)。来自科研、教学单位的27名代表参加了本届植保大会。有4位专家分别在有关分会场作了学术报告。其他代表分别以墙报展示了我国在植保科技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教授李振岐,在大会开幕式上,获得了由国际植物保护科学协会主席Hans Herren 教授向来自美国、中国、以色列、印度等国家的6名科学家颁发的国际植物保护杰出贡献奖。在大会期间我会成卓敏理事长参加了IAPPS理事会,并继续当选为下届理事。
四、积极组织决策咨询项目
1.开展“中国农林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对策研究” 针对外来入侵生物对我国经济、社会、生态和人类安全的影响,为了提出适应我国国情的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对策,以期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外来入侵生物防治规划与策略和法律法规等提供科学依据,由我会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生物入侵研究室主任万方浩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通过申请中国科协决策咨询课题获得经费资助。主要开展了农林外来入侵生物的种类及其分布危害的调查和中国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技术战略发展规划研究,在全面收集、分析、整理我国生物入侵的基础信息,比对国外生物入侵研究与发展趋势,提出我国生物入侵防控技术科学发展计划与对策,为制定入侵生物学深层次的基础科学研究与防控技术的发展提供科学视点与判据;为建立早期预警、应急控制、阻断扑灭、持续治理的综合防控体系提供决策依据。
2.开展《20××预防与控制生物灾害咨询报告》研究
我会作为中国科协《20××预防与控制生物灾害咨询报告》的总牵头学会,负责起草了“20××年生物灾害分析研讨会”的实施计划,协助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筹备召开了“20××年农业生物灾害分析研讨会”和组织编写《预防与控制生物灾害咨询报告》综合报告和《主要农作物生物灾害发生现状及20××年发生趋势与控制对策》专题报告。并协助中国科协完成了咨询报告的编撰、排版和印刷等工作。
五、编写《植物保护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我会通过申请承担了编写“20××年植物保护学科发展研究报告”的工作。聘请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郭予元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组织20多位专家编写了植物病理学、植物检疫学、农业昆虫学、病虫害测报学、有害生物化学防治、有害生物生物防治、入侵生物学、转基因生物安全性、杂草防除等9个分支学科的专题报告和综合报告,报告对20××-20××年国内植物保护学科发展现状、研究进展、重大突破和成果进行研究分析、评价和总结;与国外植物保护学科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和防灾减灾策略对比分析,提出未来几年我国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以及对策建议。全书有18万字。并于20××年11月23~25日今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年学术年会》召开了学科发展研讨会,对专题报告进行研讨,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将于20××年12月中旬召开“20××年植物保护学科发展研究报告”第三次工作会议研究讨论定稿。
六、组织20××中国科协年会第九分会场第三单元会场
在湖北省植保学会、华中农业大学和湖北省农科院的支持下,我会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联合在武汉召开了“20××中国科协年会9.3-生物灾害防控与生态环境单元会场”取得圆满成功。出席会议的代表有51人,收到论文35篇,经学会组织专家评审录用论文25篇。同时组织专家参加了由湖北省地震局、湖北省政府灾害应急办、湖北省灾害防御学会等单位举办的“湖北省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专题论坛活动。我会专家作的“我国农业生物灾害形势及其防控对策”的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极大关注。
20××年的工作,学会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全国植保领域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有所增强。但是有些工作与中国科协的要求、与形势发展的要求,与兄弟学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有些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我们一定要以××大精神为指引,以××大要求为总纲,以××大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为根本出发点,紧密结合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工作实际,不断提高学会工作的创新能力,推动学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福建省《中国植物保护战略》实施进展调查工作总结(本站推荐)
福建省《中国植物保护战略》实施进展调查工作总结
根据国家林业局护动函„2011‟99号文的要求,我省于2011年12月下旬选择武夷山、天宝岩、虎伯寮、戴云山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圭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及邵武、明溪、沙县、永泰、屏南5个县林业局进行《中国植物保护战略》(以下简称CSPC)3年实施进展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和建议总结汇报如下:
一、参加调查的单位认为《中国植物保护战略》具有较强影响力。10个单位均回答知道CSPC,其中:5个保护区中,有60%认为CSPC非常有影响力,40%认为其有一定影响力;5个县林业局中,60%认为CSPC有一定影响力,20%认为其非常有影响力,20%认为其没有影响力。说明CSPC对野生动植物专业管理部门的影响力强于林业综合管理部门。
二、参加调查的单位三年来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普及和公众教育;注重重要生态区和受胁及濒危物种的就地保护;大力加强植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建设;积极开展中国本土植物物种的调查与编目,制定受胁及濒危物种的迁地保护及恢复计划;努力进行植物保护状况的评估和植物多样性关键地区的保护,对《中国植物保护战略》制定的目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按照参加调查的单位对CSPC主要目标贡献值自评分(有贡献的目标均得1分、没贡献不得 分)从大到小的顺序,主要贡献目标的顺序为:
1.目标14—加强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普及和公众教育贡献值最大,得9分。
案例:参加调查的单位,每年均能结合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开展宣传活动;结合保护区宣教中心、青少年教育基地建设,特别是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博物馆,积极开展公众教育活动。案例2:福州市永泰县林业局依托藤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在开展生态旅游活动过程中,积极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普及和公众教育,景区内设置珍稀植物和景观物种介绍标牌,向游客推介保护区内的保护植物相关知识,在青云山、天门山、云顶等景区设置了500多面植物标识牌;其次结合造林植树运动,积极与学校配合传播绿色知识,如与永泰青云中学合作在校园里设置植物标识牌,在塔山公园开展“建设生态永泰,从绿色开始”向社会和同学发放传单,唤起社会对绿色的爱护,激发学生对植物的爱好和兴趣。
2.目标4—重要生态地区的保护贡献值第二,得8分。
案例:福建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北端,武夷山市、建阳市、邵武市、光泽县四县(市)的结合部,总面积56527.3hm。是福建闽江水系与江西赣江水系的天然分水岭。保护区是福建省最重要的生态地区,是大量珍贵稀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动植物物种及其生存繁殖地区,是一千多种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是世界少有的巨大的物种基因库,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额:一是我国中亚热带最具典型、保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类型多样,共分布有11个植被型,15个植被亚型,25个群系组,57个群系,170个群丛组,其中集中连片的一千多亩保存完好的南方铁杉举世无双,非常珍贵;二是丰富多样的物种资源,昆虫有4635种,约占全国已定名昆虫的五分之一(全世界昆虫共34个目,中国有33个目,保护区就有31个目);已定名的高等植物种类有267科1028属2466种、低等植物840种。三是众多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植物有银杏、南方铁杉等28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南方红豆杉、水松等20种;野生动物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黄腹角雉、金斑喙凤蝶等57种,属国际候鸟保护网的有101种。四是福建最长的地质断裂带及丰富多样的地质地貌等自然景观;以及福建闽江和江西赣江水源地等。因此,1979年7月3日,国务院国发„1979‟169号文批准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列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由省直接 领导,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近三年来,该保护区通过加强基础实施建设,提高保护能力,规范旅游行为,做好重要生态区位保护。
3.目标15—加强植物多样性保护的能力建设贡献值第三,得7分。
案例: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区后,根据总体规划,实施了三期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大大改善,工作人员不断得到充实,机构健全,制度比较完善,干部队伍素质较高,植物多样性保护的能力不断得到加强和提高。特别是2009年保护区管理局全体干部参公后,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得到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4.目标7—受胁及濒危物种的就地保护贡献值第四,得6分。案例1:屏南县境内所有水松、秃杉、闽楠等珍稀植物大树都已列入名木古树进行管理,对于单株都进行持牌登记;种群列为保护点,全县保护古树名木3225株,建立植物保护小区28处。
5.目标1—中国本土植物物种的调查与编目和目标8—受胁及濒危物种的迁地保护及恢复计划贡献值第五,2项均得5分。
案例:藤山自然保护区成立后,特别是近年来,加强与外部的技术力量合作与交流,本单位组织技术人员开展中国本土植物物种的调查与编目工作。一在保护区内持续进行植物资源调查,分别发现了福建省大型藤本植物新纪录种两粤黄檀和小乔木植物柳叶润楠;二与福州市于山管理处、省动植物保护中心等单位合作开展兰科植物资源调查,在区内发现福建省兰科植物一个新分布属(叉柱兰属),6个新记录种(歌绿斑叶兰、中华叉柱兰、三裂羊耳蒜、宋氏绶草、小毛兰、石斛),在厦门大学在我区开展的科考基础上新增了歌绿斑叶兰、中华叉柱兰、三裂羊耳蒜、宋氏绶草、对茎毛兰、绿花斑叶兰、血叶兰、独蒜兰、单叶厚唇兰、无叶美冠兰、直唇卷瓣兰、蛇舌兰、斑叶兰、黄鹤兰、石斛等15种,丰富了藤山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物种资源。项目通过了省建设厅的评审,中科院植物所、福建农林大等单位教授组成的专家组认为该课题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三是与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观鸟会植物组协作在区内开展植物物种资源调查,发现了福建新分布地海椒属的广西地海椒,大陆新记录种黄花庭菖蒲,新增本区植物物种:密花孩儿草、中华锥花、毛药花、毛芒苣苔等。
6.目标2—植物保护状况的评估和目标5—植物多样性关键地区的保护贡献值第六,2项均得4分。
案例:福建藤山兰科植物与藏酋猴自然保护区位于闽中永泰县南部,东经118°29′35″~119°09′18″,北纬25°39′58″~25°52′26″,与福清市、涵江区、仙游县交界,地貌属于山地丘陵类型,海拔20~1684 m,多数在600 m上。区内构造复杂,地势陡峭,峭崖连绵,沟壑交错,溪流纵横。气候属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6~20.1‴,1月均温10.3‴,7月均温28.5‴,极端低温-5.4‴,极端高温40.9‴。年降水量平均1400~2000mm。由于福建藤山处泛古热带植物区向北极植物区的过渡地带,这里的沟谷森林层片是热带雨林向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类型,植物区系成分多样复杂,有15个分布区类型及其变型;植物种类繁多,有维管束植物230科826属1916种,占全省植物种类的50.8%;有珍稀濒危植物96种,兰科植物24属68种。因此,是植物多样性的关键区域。为了保护这里的植物多样性,该县于1997年建立了县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省级兰科植物与藏酋猴自然保护区,使区内野生植物得到了良好的保护。近三年来,该县努力协调好生态保护和旅游的关系,有效地保护了区内的植物多样性资源。
其余8项目标贡献值等于或低于3分,不做详细分析。
三、按自评分值的大小(详见调查汇总表第4个问题),对还没有贡献或贡献相对较小的目标,按贡献由小到大的顺 序排列为:
1.目标3—植物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应用模式的研究与发掘。
2.目标16—植物保护的网络体系建设。3.目标2—植物保护状况的评估。
4.目标1—中国本土植物物种的调查与编目和目标13—遏止支撑生计的植物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的减少及鼓励中国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的传承和创新。
案例:永泰县林业局于2006年在藤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近年来组织县域内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重点调查了若干种重要野生药用植物的分布和蕴藏情况,并编撰了永泰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资料汇编,旨在为永泰开展野生药用资源利用与开发提供借鉴。但终因资金短缺、相应的知识、技术和信息不足、人力缺乏等原因而没有产生应有的作用。
5.目标6在至少30%的农耕区推介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原理与方法;目标8受胁及濒危物种的迁地保护及恢复计划实施;目标9加强重要社会-经济作物的遗传多样性的综合保育,维持民间传统利用作物遗传多样性的知识和实践。
6.目标7受胁及濒危物种的就地保护;目标4重要生态地区的保护;目标15加强植物多样性保护的能力建设。
主要制约因素:一是资金短缺;二是相应的知识、技术和信息不足;三是人力缺乏。有些目标部分参加调查的单位认为不是优先活动的目标,如:目标2—植物保护状况的评估;目标3—植物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应用模式的研究与发掘;目标9加强重要社会-经济作物的遗传多样性的综合保育,维持民间传统利用作物遗传多样性的知识和实践;目标12 加强植物原材料产品的可持续利用管理;目标13—遏止支撑生计的植物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的减少及鼓励中国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的传承和创新。
四、参加调查单位作为优先活动的五个目标,按分值的大小排序为:
1.目标14—加强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普及和公众教育;
2.目标4—重要生态地区的保护; 3.目标7—受胁及濒危物种的就地保护; 4.目标15—加强植物多样性保护的能力建设; 5.目标5—植物多样性关键地区的保护。
五、参加调查的单位提出如下建议:
1.首先,资金短缺是CSPC实施的首要制约因素,因此,要实施好CSPC,必须加大投资力度;其次,在目前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加强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普及和公众教育仍是首选的措施。
2.充实基层专业技术人员,重视植物保护方面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更新知识结构;组织不同层面的专家学者进行巡回培训活动,不断提升专业人员和基层爱好者的保护能力。
3.在省、市中心区域建立区域性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植物物种调查队伍,以当地区域植物专业人士作为骨干,凝聚 专业以及非专业人员的智力和物力,指导培训业余人员开展植物物种资源调查,掌握植物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并以区域的专业人才为中心建立区域性植物信息平台,为基层或非专业人员提供技术咨询。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植物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应用模式的研究,有选择地建立珍稀植物繁殖园,保护濒危物种。
4.根据各个地区差异情况制定具体的目标,增强可操作性。并建立健全植物保护的网络体系,如森林防火远程监控体系,野生植物保护区、小区哨卡、出入口监控体系,关键物种监测网络管理体系等,实现野生植物保护远程监控、网络化管理。
六、福建省实施《中国植物保护战略》的思路和建议
(一)思路
1.积极争取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的项目和资金,加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极小种群及其它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力度;二是积极争取发改和财政部门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大省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本省特有野生植物的保护力度;三是积极争取科技部门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大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育和植物多样性保护科研力度,鼓励保护区和基层单位积极开展多层面、多渠道的科技协作,争取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立项投资,开展相关的科研活动;四 是支持和协助本省从事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争取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组织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开展植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和活动;五是鼓励和动员各种社会组织和力量,出资出力保护植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野生植物。
2.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植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一是充分发挥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的桥梁作用,联系媒体和有关部门、团体,团结各种社会力量,开展宣传和教育公众活动;二是借用“3.12”植树节、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载体,定期宣传野生植物和植物多样性保护;三是积极推动未成年人植物多样性保护教育的普及;四是推动野生植物和植物多样性保护向基层、农村深入、普及。
3.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学术交流,培养人才,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植物多样性保护能力。一是鼓励保护区和基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和培训班、选派工作人员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参加上级举办的培训班,更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管理队伍素质;二是积极开展闽台、闽港学术交流,举办学术研讨会,或积极参加兄弟省份举办的学术研讨会,拓展工作人员的知识面;三是鼓励基层单位积极开展各个层次的科研及协作活动,鼓励工作人员参加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从实践中学习、增长才干,提高工作人员的科研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植物多样性保护。
4.发挥非政府植物多样性保护组织的作用,凝聚专业以及非专业人员的智力和物力,指导培训业余人员开展植物物种资源调查,掌握植物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并以区域的专业人才为中心建立区域性植物信息平台,为基层或非专业人员提供技术咨询。在此基础上,依托各级植物园,积极开展植物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应用模式的研究,有选择地建立珍稀植物繁殖园,保护濒危物种。
5.鼓励野生植物经营利用企业和中医药企业加入到植物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应用模式的研究行列,利用高新技术开展野生植物种源繁育和迁地保育。
(二)建议
1.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大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项目的投资和实施力度,增加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项目的实施范围和资金投入。
2.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应主动引进国外的资金、专家学者和经验,举办培训班,直至提供到国外考察培训学习的机会,帮助培训工作人员和林农,指导、协助基层开展植物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应用模式的研究;开展重要社会-经济作物的遗传多样性的综合保育,维持民间传统利用作物遗传多样性的知识和实践;遏止支撑生计的植物资源和相关传 统知识的减少,鼓励中国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的传承和创新。
3.将“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改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月”,或设立专门的植物多样性、野生植物保护周(日),改变野生植物保护宣传的弱势状态。
4.对有志于开展植物物种资源调查的保护区和非政府组织及其他社会团体,给予适当的补助和支持,依托他们进行长期性、经常性的资源调查和监测,为建立区域性的种质资源库和信息库提供基础资料。
5.搭建全国性植物多样性保护的交流平台和植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
二O一二年一月十日
第三篇:中国制冷学会2007工作总结
中国制冷学会2007工作总结
中国制冷学会认真贯彻中国科协和商业联合会的指示精神,严格按照有关规章制度,按时召开每年两次的常务理事会、每年一次的理事会,传达中国科协有关指示精神,商议、审定学会重大事项,以此促进学会工作的发展。2007年,中国制冷学会创建30周年,在总结30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全体理事、会员的大力支持和秘书处的共同努力下,在国内外学术交流、技术咨询服务、举办展会、编辑出版、标准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深化学会改革及为会员服务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技术交流与合作、扩大学会在国内外行业中的影响
(一)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开展学术交流是学会基本任务之一。2007年,针对制冷空调行业高速发展的现状,在广泛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努力发展提高我国制冷空调业技术水平的思想指导下,力争使行业的技术发展与国际水平同步。根据我们的国情和行业的需求,我们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参与国际制冷行业的活动。我会共组织(含合作组织)国内学术技术研讨会7次(国内1058人,其中境外4人,交流论文364篇)、国际学术技术研讨会1次(国内1308人,其中境外575人,交流论文876篇)、双边学术会议1次(国内102人,其中境外7人,交流论文4篇)、海峡两岸学术会议1次(参加人数120人,交流论文57篇),与会人数共计2588余人。组团出席有关国际知名的制冷行业学术会议。通过交流,使业内人士了解国际、国内学术技术最新发展动态,以指导行业的发展,提高我们在全球制冷行业的学术地位。
8月22日-26日,第22届国际制冷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
重召开。大会由国际制冷学会主办,中国制冷学会承办。来自55个国家1308人(其中国外代表575人)出席了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齐让同志到会祝贺并致欢迎辞,中国制冷学会理事长何济海同志致开幕辞,国际制冷学会大会主席范德李先生致辞。这是国际制冷学会第一次在亚洲、在发展中国家举办此类大会。大会期间,举行了两场大会特邀报告,五场专题讲座,13场新技术交流会和64场专业委员会技术会议。大会还在北京、天津、合肥三地组织11次技术参观活动,并设有小型展示会。科技内容丰富多彩,紧紧围绕大会主题“制冷创造未来”,就当前制冷空调的环保、节能、新制冷剂的应用及食品卫生与安全等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会上口头发表和张贴报告或论文共876篇。在本次大会期间,还颁发了国际制冷学会终身成就奖,科学技术奖,劳伦茨奖和8项青年学者奖,鼓励和奖励在近四年做出特别贡献的世界杰出制冷科技工作者(我国有2人获得青年学者奖)。大会安排了丰富的社交活动,如欢迎招待会、颁奖晚宴、杂技专场、陪同人员游览等活动,为与会者提供了广泛交流以及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的机会。在大会闭幕式上,为10位优秀张贴报告作者颁发了证书和奖金。
为促进我国制冷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学术技术和企业间的交流,11月4-7日,中国制冷学会2007年制冷空调学术年会暨第19次团体会员大会于在浙江杭州召开。大会主题为“创新与发展”,会议就行业内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来自全国各地的45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出版了论文集。会议期间还颁发了“第二届中国制冷学会优秀学术论文奖”。
(二)加强与国际组织、国外相关机构的联系与沟通,共同促进制冷空调业的全球可持续发展
2007年,中国制冷学会先后与国际制冷学会、国际氨制冷学会、欧洲制冷压缩机与控制商协会、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德国制冷空调工业学会、全印度制冷空调学会、日本制冷空调学会、韩国冷冻空调机械认证中心等相关机构的领导进行了会谈,并根据情况与相关组织签订了合作备忘录。通过会谈,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合作。2007年,先后组团出访参加了美国、德国、韩国、日本、土耳其相关的展览会并进行了专业考察。
二、促进科技创新、鼓励为我国制冷行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评选颁发中国制冷学会科学技术奖和中国制冷学会优秀论文奖
为促进我国制冷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鼓励为发展我国制冷科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和取得突出成就的科技工作者,在中国制冷学会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为获得2006中国制冷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获奖者颁发了奖励证书和基金。其中荣获2006中国制冷学会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的项目,还获得了2007国家发明二等奖。
为促进科技创新、鼓励专家学者在学会刊物及举办的学术会议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7月27日下午,召开了中国制冷学会专家咨询委员会第27次工作会议及中国制冷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从各专业委员会、地方学会以及《制冷学报》编辑部初选报送的43篇优秀论文中评选出“第二届中国制冷学会优秀学术论文奖”27篇,其中一等奖论文4篇、二等奖论文8篇、三等奖论文15篇。并经网上公示征求意见,在学会年会上为获奖代表颁发了证书和奖金。
三、开展技术职称资格认证与再教育工作
2007年,来自14个省市自治区118名制冷技术人员申报中国制冷学会制冷工程师及制冷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中国制冷学会于10月22日在相关省市自治区进行了资格认证考试。
四、成功举办2007中国国际制冷展
4月4-6日,由中国制冷学会、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中国国
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北京市分会、广东省制冷学会共同主办的第十八届“国际制冷、空调、供暖、通风及食品冷冻加工展览会”(中国制冷展)在广州琶洲展馆举办。来自德国、印度、韩国、泰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955家厂商参展,其中德国、美国、韩国、印度组织了阵容强大的国家展团参展。总展出面积60250m2,来自全球105个国家的专业观众,参观人次高达40023。展览会期间,举办了36场技术交流会,3000余人次参加了会议。共接待国内外新闻媒体25家,并组织制作了宣传片。
五、努力开展标准化工作
标准是企业生产产品、进行流通销售的准则;是安全与技术提高的保证。为贯彻国务院关于构建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部署,中国制冷学会特邀美国采暖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ASHRAE)、国际氨制冷学会(IIAR)的专家来华,就相关技术与标准举办了二次相关技术与标准研讨会。这对制定我国相关标准、提高制冷空调先进技术的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7年,学会组织起草制定并经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实施的国家标准4项,经商务部批准发布的国家行业标准3项。
六、加强与省市自治区制冷学会的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9月19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制冷学会第21次秘书长工作会议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召开,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70余名学会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了各学会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并进行了经验交流。并于4月24日,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召开各地方学会座谈会,讨论了《中国制冷学会对地方学会指导与合作条例(试行)》和《中国制冷学会对地方学会资助办法(试行)》,以促进全国制冷学会工作的开展。
七、研究行业发展,为我国制冷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国家发展规
划建言献策
6月19日,学会邀请了国内高校的专家及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和中国家电协会的专家共同讨论商议给国家环保总局的“关于中国制冷空调行业应用制冷剂的现状及发展”报告。
八、回顾学会30年发展历程,开创新形势下学会工作的新局面 4月25日,中国制冷学会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梅地亚中心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制冷学会、理事、专家、会员及有关领导共350人出席了此次活动。大会由何济海理事长致开幕辞;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到会祝贺并讲话;会员代表、地方学会代表、协会代表及合作单位的代表分别致贺词。原学会理事长刘毅、傅立民等老领导和台湾、香港的代表也出席了庆祝活动。会上,金嘉玮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作了题为“在发展中提高,在改革中前进”的工作回顾报告。大会还颁发了中国制冷学会特别贡献奖、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奖及第二届中国制冷学会科学技术奖。
九、我会在出版发行学会刊物、标准化工作、发展会员、各项统计工作及秘书处大量日常工作等方面也圆满地完成了当年任务
2007年,我会主办的《制冷学报》、《中国制冷简报》各出版6期,各发行27000册,并按照学报编委会的意见对学报内容做了调整,进一步突出了学术性刊物的特点、简报更加突出行业动态和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可读性更强,深受会员欢迎。
会员发展工作,我会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有资深会员90人,高级个人会员661人,普通会员20000余人,团体会员465家,学生会员1520人。开展了会员重新注册登记工作,做到一人一号,终身有效。
第四篇:中国营养学会工作总结
中国营养学会工作总结
20××,中国营养学会在中国科协和卫生部的领导下,学习贯彻党的××大文件和方针政策,深入领会和落实中国科协第×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精神,努力进取,使学会各项工作取得了更大的发展,学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学术交流和科普活动更加活跃,全面改革创新试点和承担社会职能的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一、正式启动学会全面改革创新工作
自中国科协批准中国营养学会的全面改革创新试点工作以来,20××年成立了以理事长为首的学会改革领导小组;向全体理事传达了中国科协对学会改革的文件和精神;制订了一系列创新改革文件;建立了多元结构的会员体系和中国营养学会会员之家;开始编印首期《中国营养学会通讯》向会员免费发放;在发展和服务会员、民主办会、承担社会职能、办公机构改革以及实施学会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组织起草改革创新指导文件
学会领导小组在学会改革的第一阶段首先按照科协要求的创新改革提纲,结合本学会的实际情况组织起草了《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会工作条例》、《中国营养学会会员条例》等系列改革文件,并先后得到学会常务理事会和理事扩大会议的讨论修改和通过。
(二)加强会员发展、服务和管理工作
首先建设了多元结构会员体系和会籍管理数据库;在27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 “会员之家”;20××年12月会员人数达到9600人。在工作中采取了多项具体措施为会员服务,例如优惠参加学术会议和订阅《营养学报》,免费发送学术资料等;应学会改革的发展需要开始编印《会员通讯》向全国会员免费发放。
(三)强化民主办会制度
学会按照新制定的“理事会工作条例”和“会议条例”进一步加强了民主办会机制。20××年召开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和一次理事扩大会议,还结合具体工作召开了二次工作会议。20××年在营养与保健食品分会换届选举中试行了差额选举办法,取得的经验将在20××年的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换届选举时正式实行。
(四)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
按照20××年新修订的《中国营养学会财务管理制度》,开始实行财务预算和司库监督制度,明确了学会负责人分级审批的规定。学会六届十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了20××财务预算,并推选张丁常务理事为学会司库,监督学会的财务收支状况并向常务理事会汇报。今年还接受并顺利通过了国家审计署对我学会的财务收支项目及财务管理及帐簿的调研及审核工作。
(五)加速办公机构的改革
近年中国营养学会承担的工作任务不断增加,促使学会加速办公机构的改革。在改革中制定了《学会办公室专职人员聘用管理办法》,实行岗位责任制,建立奖惩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力的保证了学会繁重任务的完成。
二、大力促进学术交流工作
20××年中国营养学会继续把学术交流作为主要工作内容,通过学术会议、知识更新班等多种方式推动我国营养学科的发展。
(一)学术会议
20××年中国营养学会共召开了 22次学术会议,总参加人数达1300余人次,交流论文250余篇,编辑了《功能评价方法与关键技术研讨会》、《老年营养与健康和疾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等5种论文集以及《疾病营养与治疗培训教材》、《维生素营养与慢性疾病防治》等两种培训教材,共印刷发出了3800 余册。
上述学术会议密切跟踪国际营养学发展趋势,围绕营养与慢性病、营养素补充剂、食品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为参会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交流机会。学会专家还参加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与国际同行广泛进行学术交流,并接待来自美国的营养学专家就双方共同关心的议题进行了座谈。
(二)知识更新班
中国营养学会第18期营养知识更新班于20××年7月在青岛举办。学习班主题为“维生素营养与慢性病防治”,邀请了国内外十余名专家和教授授课从基础 理论、维生素营养需要、安全及临床应用、流行病学调查等内容展开专题讲座和研讨,来自全国各地100余人参加了学习。
(三)编印《中国营养学会营养科研基金论文汇编》
中国营养学会基金管理委员会收集了得到营养科研基金资助的科研项目近年发表的论文,择优编辑出版了《营养科研基金项目论文汇编之二》。论文编印3000册,免费发放给全国的会员,使研究成果得到广泛交流。
(四)《营养学报》工作
全年发稿176篇,期均载文量29.3篇。期刊总发行量1.56万册,国外发行48册。主要被引用指标:影响因子0.594,即年指标 0.028,总被引频次926。基金论文比0.70,5年影响因子1.205,Web即年下载率41.7,h指数16。除继续被国内9个数据库、19种文摘刊物及291种期刊做数据源外,继续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4版)》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源期刊(期限2年)。继续被权威检索系统如:国际期刊指南《ULRIOH'S》、CA、BA收录,20××年又被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列入收录计划。
《营养学报》编辑部于今年换届选举产生新一届的编委会成员。
三、积极推动营养科普工作
(一)完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修订编写
中国营养学会受卫生部委托,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修订作为20××年营养科普的重点工作。经过专家委员会多次论证、修改,广泛征求相关领域专 家、机构和企业的意见,并由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会扩大会议通过,形成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第三版)。新指南将于20××年1月向社会公布。
(二)针对中国居民需要的营养知识开展科普活动
近年有个别人在科普著作中及在电视台和一些地区的演讲中,多次宣传“牛奶有害”的观点。这些说法干扰了国务院领导关于发展奶业的指示精神,影响了中国居民改善营养健康状况的进程。中国营养学会及时组织十五位知名专家联合撰写署名文章,驳斥“牛奶有害论”,倡导健康宣教应当尊重科学与事实。经过几十家媒体以及多个网站的登载和转载,对于纠正这种错误言论起到了关键作用。
另外,受卫生部疾控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委托,中国营养学会与中国疾控中心共同举办了“年轻育龄女性营养改善行动计划”;牵手中国药学会、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中国生理学会共同开展了主题为“选择平衡膳食、摄入合理营养”的科普宣传活动。营养专家走上街头现场咨询解答,发放科普宣传手册3000余册。
(三)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向大众宣传营养科学知识
中国营养学会与《中国食品报》合作,主办《营养研究》专版,20××年共组稿180余篇,通过30多个专版宣传营养与健康的科学知识。学会还与《科学世界》等杂志合作,出版科普读物;学会葛可佑理事长、杨晓光副理事长、翟凤英秘书长以及多名理事先后接待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关于国民营养健康多次采访,宣传营养健康知识。
四、主动承担社会职能
20××年在完成“中国居民营养改善条例”初稿起草的基础上,征求了有关政府部门、学术团体、食品企业以及相关领域专家的建议,又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形成上报稿。经过多方面努力,目前已经通过卫生部的审批,报送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中国营养学会承担的营养师认证试点工作经过三年努力取得了多项进展,20××年在理事扩大会议上进行了试点工作总结。另外,学会组织专家积极参与劳动部制定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标准、教材编写以及卫生部组织的临床营养师的专业考试等工作。
营养科研基金征集、评审、和发布工作在20××年顺利进行。本共收到来自全国26个省市地区95份标书,经专家审批,有12个营养科研项目得到基金资助。
五、坚持开展营养科学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工作
学会20××年组织专家为雀巢公司、安琪公司、达能集团、伊利集团等食品生产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派出5名学会干部先后赴山西吕梁和湖南湘西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学会在开展以上工作的同时,开拓经费来源,保持学会良性发展。
第五篇:植物保护学总结[范文]
植物保护学:
1昆虫纲成虫期的基本特征?
①体躯分为头胸腹②头部有1对触角和3对口器,通常还有复眼和单眼,是感觉和取食的器官③胸部有3对足,2对翅,是运动的中心④腹部9-11个体节,含有大部分的内脏和生殖系统,是代谢和生殖的中心⑤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变态。
2.变态:从卵中孵化出来的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要经过一系列形态上和内部器官的变化,致使成虫和幼虫显著不同。
3.昆虫的头式分为:下口式、前口式、后口式。
4.昆虫的触角分为柄节、梗节、鞭节。几种特殊触角:念珠状-白蚁、膝状-蜜蜂、球杆状-蝶类、羽毛状-蛾类雄虫、环毛状-蚊类雄虫、巨芒状-蝇类、鳃状-金龟子。
5.口器:咀嚼式口器、虹吸式口器、刺吸式口器、挫吸式口器、舔吸式口器。
6.胸足: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几种特殊胸足:携粉足-蜜蜂后足、游泳足-雄龙虱后足、捕捉足-螳螂前足、跳跃足-蝗虫后足、开掘足-蝼跍。
7.翅的类型:膜翅、缨翅、毛翅、鳞翅、复翅、半翅、鞘翅、平衡棒。
8.昆虫的繁殖方式:两性生殖、孤雌生殖、卵胎生、多胚生殖。
9.虫龄计算:幼虫为第1龄,第一次蜕皮后为第2龄。
10.世代:昆虫从卵离开母体发育到成虫性成熟并开始产生后代的个体发育史。
11.年生活史:生活周期,是指在一年中昆虫个体发育的全过程。
12.休眠与滞育:昆虫在不良环境条件下(如高温、低温、一定的日照等),暂时停止活动,呈静止或昏迷状态,以安全渡过不良环境,这种停育现象是物种得以保存的一种重要适应性。(一)休眠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时,便可恢复生长发育。(二)滞育是昆虫长期适应不良环境而形成的种的遗传性。在自然情况下,当不良环境到来之前,生理上已经有所准备,即已进入滞育。一旦进入滞育必需经过一定的物理或化学的刺激,否则恢复到适宜环境也不进行生长发育。滞育性越冬和越夏的昆虫有固定的滞育虫态。滞育又可区分为专性滞育和兼性滞育两种类型。
13.种群:指在一个生活环境内,占有一定的空间,进行生殖繁殖的同种个体的总和。是一个自动调节的系统,通过自动调节使其能在生态系统中维持自身的稳定性,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14.有效积温:昆虫完成一定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温度积累,亦即发育所需时间与该时间的温度乘积理论上是一个常数。K=NT
15.计算有效积温:K=N(T-C)[C为发育起点温度]
16.昆虫各目的特征
植物病理学:
1.非侵染性病害: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特征:没有病原物的侵染植物个体间不传播,个体的发病是均匀一致的。
2.侵染性病害:由微生物侵染而引起的病害。特征:。。。
3.有性繁殖:要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经过质配核配减数分裂过程的繁殖方式。(休眠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4.真菌生活史:是指真菌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一定的生长发育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为止的经历过程。真菌典型生活史是从有性孢子萌发开始长成菌丝体,然后继续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就从营养阶段过渡到繁殖阶段;先进行无性繁殖,产生无性孢子,无性繁殖在适宜条件下可重复产生,直到最后进行有性繁殖,产生有性孢子为止。
5.无性繁殖:没有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直接由菌丝产生或由菌丝分化形成的产孢结构上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6.病害的理化特征(致死温度和稀释终点、体外保毒期【概念】)
7.半寄生和全寄生(概念)
8.抗病类型:小种专化抗病性和非小种专化抗病性(概念)
9.生理小种概念
10.植物性病害的病程概念
11.侵染途径:伤口、自然孔口、微伤口、直接侵入
12.病害循环和病程的区别
13.多循环病害与单循环病害的概念
14.新病害或疑难病害的诊断-柯赫氏法则(过程)
15.病害循环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