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内燃机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
中国内燃机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
时间飞逝,转眼间又到了年终。经统计2007年我会共举办学术活动12次,参加学术活动的代表1155人次,交流学术论文556篇,编辑出版论文集7册。
一、学术交流
中国内燃机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国际内燃机学术研讨会和第六届中国国际内燃机及制造装备展览会(简称“二会一展”“CSE”),于2007年10月10日至13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位专家、学者和来自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瑞士、日本、韩国的30余位外国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盛会。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中国内燃机学会理事长张小虞同志在展览会开幕式上讲话并剪彩。中国内燃机学会名誉理事长蒋德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肖国普副总裁、汪大总副总裁;阳树毅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副理事长干凤琪、马童立、金东寒、李树生、沈 捷、苏万华、黄佐华;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梁和平;专家技术咨询委员会成员徐兴尧、顾宏中、唐开元、王之麒、高宗英、许维达、吴培基、杨 杰、饶如麟、卓松芳、苑 发、周龙保、董尧清、楚梅森等资深专家应邀出席展览会开幕式,并同与会全体代表一起饶有兴趣的参观了内燃机展的全部展品。内燃机界参展的有潍柴动力、玉柴机器、上柴、云内、一汽锡柴、济柴、上内所、七一一所、七○所、天内所、天津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行业的大企业、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达40余家,展出的先进产品基本反映了我国内燃机产业制造、科技前沿的发展水平。
本次会议主题是“节能减排与自主创新”。国际内燃机学会(CIMAC)主席、奥地利AVL副总裁、Karl wojik卡尔〃沃吉克先生、张小虞理事长,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欧阳明高教授,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汪大总副总裁,上海市内燃机学会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卓斌教授,副理事长黄佐华教授和英国里卡多公司,美国西南研究院,凯特匹勒公司,瑞士ABB公司,上汽菲亚特红岩动力等公司的专家、教授应邀在大会上作了主题报告。这些报告都是内燃机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高屋建瓴,具有广度和深度,对企业、高校和科研人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深受全体与会代表和会员们的欢迎。
会上,中外专家、学者共宣读交流论文219篇,这些学术论文主要内容有:内燃机工作过程、节能、排放控制、结构强度、振动噪声、新产品开发、高压共轨、增压、新材料新工艺、替代燃料、混合动力、激光诊断、特种发动机和先进的测试技术等,基本反映了内燃机学科领域内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状况和研究成果,有相当一部分是国家下达的攻关项目,以及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生产实际问题,论文质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一些学术观点和技术措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宣读交流的学术论文编辑出版了“内燃机科技——中国内燃机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下册)和“2007年国际内燃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并刻录了光盘。会上,对与会代表宣读的学术论文,经过专家认真评选,评出优秀论文一等奖3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2篇,同时颁发了优秀论文证书和奖金。
学术年会、国际内燃机学术研讨会和展览会相互结合,同期举行,既有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沟通,又有企业最新产品的实物展示,使“展示、研讨、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并通过现场互动式交流,激发了内燃机科技人员的创新思维和拼搏精神。同时,邀请国内大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在大会上报告自主创新的经验,如请玉柴作了“绿色发展,和谐共赢——玉柴的责任和创新观”的报告;请潍柴作了“潍柴依靠自主创新,肩负发展民族动力的重任”的报告。使我会的学术优势与企业的创新优势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大激发了业内人士的积极性,有力的促进了内燃机科技事业的发展。
会议期间,由张小虞理事长主持,召开了中国内燃机学会六届二次全体理事会会议。与会理事和理事的代表达90余名。会议原则同意阳树毅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所作的“构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会持续发展——本届理事会任期二年来的工作,以及近期工作的打算和改革的一些设想”的报告。多年来我会始终贯彻学术交流是我会的主要业务,是我会工作的一个永恒主题。近二年来,我会以学术交流为理念,采取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并结合生产实际,对推动本行业的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编辑出版
科技期刊是学会的学术、技术宣传阵地,也是宣传学会信息的手段。我会的三个学术技术性刊物:“内燃机学报”(双月刊),2007年共刊出学术论文92篇;“内燃机工程”(双月刊),2007年共刊出学术论文117篇;“内燃机”(双月刊),2007年共刊出科普类文章130篇。三个刊物在编委会的领导下,在各编辑部的积极努力下,发行量都在原有的基础上逐年提高,而且在国内外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已成为反映我国内燃机研究成果,发现和培养中青年内燃机科技人才,进行国际交流和促进我国内燃机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受到了我会广大会员和科技人员的欢迎。
除以上三个期刊外,我会还组织出版了“内燃机科技——中国内燃机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国际内燃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英文版)和各个分会内部出版的论文集共7册,总会出版了工作动态,各分会还出版了学会活动简报和简讯等。
三、组织建设
(一)2007年我会召开了一次全体理事会会议和二次常务理事会会议及一次秘书长工作会议。
我会于2007年4月15日至18日在山西省大同市召开了六届三次常务理事会会议。会议总结了2006年工作;审议通过了在秘书长工作会议上提交的2007年活动计划;全面部署了我会今年要开展的几项重点活动,决定于2007年10月10日至10月13日在上海市召开2007年“二会一展”。并对各项筹备工作进行了部署。
于2007年8月10日至12日,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会议由张小虞理事长主持,讨论研究了,2007年“二会一展”筹备情况和如何进一步群策群力,筹办好“二会一展”的工作,以及下半年要完成的几项计划任务等。
于2007年10月9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内燃机学会第六次二次理事会会议。大会由张小虞理事长主持,会议总结了二年来的工作,以及近期工作的打算和改革的一些设想。
于2007年1月21日至24日在广西南宁市召开了2006年秘书长工作会议。
(二)根据我会评选、表彰“突出贡献奖”暂行条例和实施办法(试行)。经过推荐和评选,李国瑞、黄 震、周龙保、董尧清、李 骏、钱恒荣等六位同志荣获2007年度“突出贡献奖”;冒晓健和李康二位同志荣获2007年度“史绍熙人才奖”。并在“二会一展”闭幕大会上进行了颁奖、表彰和奖励。
(三)经中国科协批准、民政部核准,成立了我会第9个分会——油品与清洁燃料分会。
以上是一年来的主要工作,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离中国科协的要求以及全国会员和内燃机科技工作者赋予我们的责任还有很大差距。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坚定信心,动员我会全体理事和各有关方面的力量,凝聚广大会员和内燃机科技工作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术交流作为原始性创新源头的作用,努力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争取早日步入中国科协先进学会的行列。
第二篇:内燃机教案
内燃机 教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汽油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重点、难点
内燃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什么是热机?
1.回答下列能量转化:
给自行车打气时,打气筒的筒壁会发热:。
二、新课知识:
内燃机: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的热机。最常见的内燃机,以汽油或柴油为燃料,叫做汽油机和柴油机
工作循环: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以一个循环为一个单位,一个循环又分为四个冲程。
3、能的转化
考虑:汽车在开动前,是如何使内燃机起动的?
常识:方法一,用手“摇车”;方法二,接通电源,开动“马达”。
4、总结
内燃机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有两个冲程有能量转化,压缩冲程和做功冲程,但只有做功冲程是内能
随堂练习
一、填空题
1.内燃机工作时,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生成 燃气,燃气推动活塞,能转化
为 能.所以说,内燃机就是利用内能来 的机器。
2.改变物体的内能的方式有两种。饮料
第三篇:内燃机论文
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及排放
韩宁
(大连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116028)
摘要:柴油机是一种热机,其热效率和燃油经济性很高,因此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大功率内燃机,被广泛应用于船舶、机车和电站等。本论文仅讨论大功率柴油机电控喷射系统和排放过程。
关键字:柴油机;喷射系统;排放
Diesel engine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fuel injection system and emissions
(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Dalian Liaoning 116028)
Abstract: the diesel engine is a heat engine, its thermal efficiency and high fuel economy, so widely used, especially high-powe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s widely used in ships, locomotives and power station, etc.This paper discuss the high-power diesel engine electronic control injection system and only discharge process.Key words: diesel engine;Injection system;emissions
0 引言
通常,人们把燃油喷射系统看作是柴油机的心脏。事实上,柴油机没有任何一个部件比燃油喷射系统更重要;没有任何一个部件对设计和加工的要求超过燃油喷射系统。燃油喷射系统的功能是在精准的时刻为柴油机提供精确定量的燃油。燃油必须以足够高的压力通过适当的喷油器喷射,以实现在燃烧室内的最佳雾化状态,并且在有限的时间内与足够的空气混合,以实现充分燃烧,从而使发动机以尽可能少的燃油消耗和最低的排放发出预期的功率在未来几年中,柴油机的发展趋势主要有:更加追求提高燃油经济性和降低排放,在不断强化柴油机的同时追求高可靠性,越来越多地应用电子控制技术,在更广泛的领域特别是汽车行业使用柴油机等等。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目前柴油机已应用和将要应用的先进技术主要有高压喷射和电控喷射技术是目前国外降低柴油机排放的重要措施之一,高压喷射和电控喷射技术的有效采用,可使燃油充分雾化,各缸的燃油和空气混合达到最佳,从而降低排放,提高整机性能。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构成
电喷柴油喷射系统由燃油喷射系统、控制计算机(ECU)和传感器三部分组成。ECU根据由转速、节气门踏板位置、进气温度、进气压力、燃油温度、冷却水温度等传感器采到的发动机运行状态,用设定的控制逻辑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控制喷油系统执行电磁阀的动作,实现对燃油喷射量、喷射时刻和喷射压力的动态调节。由于燃油的喷射量、喷射时刻和喷射压力在柴油机整个转速和负荷范围都可以通过标定实验最优化,因此电喷柴油机可以实现在满足严格的排放标准条件下的最佳燃油经济性。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介绍
2.1.电控直列式喷油泵
电控直列式喷油泵是在直列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由机械喷油泵到电控喷油泵之间过渡的非主流产品。它具有与喷油和定时控制功能或只具备喷油量调控功能,有些控制系统还具有喷油压力和喷油速率等控制功能。因为它只能满足欧Ⅲ排放而且结构复杂、造价高,目前国外工业国家已停止生产。2.2电控分配泵
柴油机电控分配泵采用高速电磁阀控制喷油量及喷油定时,如德国博世公司的电控VE泵,喷油峰值喷油压力接近140MPa。电控分配泵也是只能满足欧Ⅲ排放的过渡性非主流产品。2.3电控泵喷嘴系统(EUI)
电控泵喷嘴系统是由凸轮驱动的喷油系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电喷产品。目前生产电控泵喷嘴系统的有德国博世(Bosch)公司、美国卡特彼勒(Caterpillar)公司、美国德尔福(Delphi)公司和美国康明斯(Cummins)公司。电控泵喷嘴系统北美重型车用柴油机中占有统治地位。电控泵喷嘴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喷射压力在所有喷油系统中最高,最高喷射压力220MPa。(2)结构筒单,可靠性/耐久性最好,几乎没有高压接头。
(3)喷油器成本一般,但由于采用顶置凸轮轴和重负荷传动齿轮系,发动机成本较高。
(4)喷射压力随发动机转速负荷变化,不能动态控制。
(5)喷射规律,后三角型,与发动机燃烧系统配合较好,有利于降低NOX。(6)喷射规律可以通过凸轮型面的设计加以调整。
(7)喷油器体积较大,气缸头设计中需要与气道,气阀及水腔设计综合考虑。(8)喷油时刻被凸轮型面限制,预喷能力有限,不能后喷。2.4电控单体泵系统(EUP)
电控单体泵系统主要由单体泵、油管和喷油器组成。电控单体泵是由电控泵喷嘴技术发展而来的。电控单体泵系统在欧洲中型/重型车用柴油机中占有统治地位。主要生产厂家是德国博世公司,在欧美车用柴油机市场占据100%的市场。近年来,德尔福也研制出了电控单体泵,但是市场应用刚刚起步,其用户目前仅局限于中国的玉柴和大柴。电控单体泵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喷射压力较高180MPa。
(2)结构最简单,可靠性/耐久性较好,有少量高压接头。
(3)喷油系统成本较低(包括单体泵,高压油管和常规喷嘴),采用下置凸轮轴,对齿轮传动系要求低于EUI,发动机总成本最低。(4)喷射压力随发动机转速负荷变化,不能动态控制。(5)喷射规律,后三角型,与发动机燃烧系统配合较好。(6)由于高压油管的存在,凸轮型面对喷射规律的影响较弱。(7)喷油时刻被凸轮型面限制,预喷能力更加有限,不能后喷。2.5液压电控泵喷嘴系统(HEUI)
液压电控泵喷嘴系统将电控和液压技术相结合主要由美国卡特彼勒(Caterpillar)公司生产。HEUI系统按时间控制喷射过程,喷射压力与发动机转速无关,可在宽广的工况范围内保持所需要的喷油压力。HEUI系统主要应用在北美中型车用柴油机中。该系统的工作具有以下特点:(1)喷射压力较高,180MPa。
(2)理论上在所有发动机转速及负荷可随意调节喷射压力。(3)喷射时刻灵活。
(4)喷射规律类似高压共轨,但初始喷射率比高压共轨略低。(5)多次喷射能力有限,预喷由硬件设计实现,后喷困难。
(6)喷油器结构较复杂,液压油(5~25MPa)及柴油(低压及高压)两套油 路。
(7)气缸盖设计复杂,必须保证液压油及低压柴油两套油路的密封。(8)由于采用发动机润滑油作为液压油,对润滑油的要求高于常规柴 油机,更换周期也更加严格。(9)发动机的维护保养要求较高。
(10)低温下发动机润滑油粘度大,造成冷起动困难。(11)喷油系统功率消耗较大,机油压力靠泄放调控。我国机车柴油机采用电控燃油喷射的概况
我国机车柴油机无论是戚墅堰机车车辆厂生产的16V280/300(6400公制马力,4707kW)还是大连机车车辆厂生产的12V280/320(6000公制马力,4413kW)柴油机,其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均成套购自Bosch公司。资阳内燃机车厂生产的16V280ZJG(5750公制马力,4229kW)型柴油机的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是由Woodward公司提供电喷控制器、功率调节器和EDS电喷头,资阳厂生产柱塞泵、喷油器等相关产品。虽然以上各种机车柴油机在装用了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后性能和经济性都有所提高(图1、2),但也仅仅局限在1~2台机车柴油机上实现。大批量、低价位、高可靠性的电子喷射技术产品要组织装车,尚有待进一步的进行研制和考核。机车柴油机装用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通过采用高压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可以提高机车柴油机的经济性,尤其是可以降低机车柴油机部分工况下的油耗,降低最低稳定空转转速。降低空转转速意味着柴油机内部机械阻力降低,柴油机空转油耗降低,同时也可以使我国机车柴油机在标定工况的燃油消耗率降低到200g/kW·h以下,提高柴油机的经济性。柴油机最低稳定空转转速降低10%,空转油耗率可以降低10%,可使我国铁路机车行业每年节约燃料费2·5~3亿元,同时,机车柴油机的运用寿命和可靠性将大大增加。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高压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技术与产品,使机车柴油机技术攀升一新的高度。如果国产机车柴油机(240、280系列)采用高压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以智能化的微电子控制(执行)装置取代目前使用的结构复杂的机械结构,并设有机车柴油机状态检测和故障报警功能(在线),可以使国产机车柴油机在性能和可靠性档次产生一个质的飞跃,跟上世界先进水平。同样,采用高压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既具有保护环境的长远社会效益,又具有满足环保排放法规、促进产品出口的现实意义。各种类型发动机的CO2排放比较
虽然现有的排放规定主要是强调降低NOx和颗粒物质(PM)的排放量,但是CO2的排放无论是从环保角度,还是从用户的运营费用方面考虑也是至关重要的。图1对各种内燃机的CO2排放水平进行了比较〔1〕。SI(火花点火)汽油发动机被选作比较的基准,所以它的CO2总排放水平是以100%的参考值给出的。在图中,CO2的排放被分成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代表发动机单独运转所产生的CO2,该CO2是发动机效率和燃油化学成分的函数。
第二部分是在燃料生产和运输过程中所排放的所有CO2。图中右手侧栏中还给出了每种发动机的最大热效率以供参考。涡轮增压、中冷式DI(直喷式)柴油机具有最低的CO2排放水平。这是由于此种发动机热效率好和燃料在生产过程中生成CO2量少的缘故。因此,在参比的几种发动机中,NA(自然吸气)和T(涡轮增压、中冷)柴油机的CO2排放特性最好。废气排放法规的比较
柴油机可以在满足所有废气排放规定的同时保持其明显的燃油经济性优势。在日本、美国和欧洲,废气排放规定也一年比一年严格。图2示出了每个国家废气排放规定水平的比较。在欧洲,Euro-Ⅱ和Euro-Ⅲ法规定与美国1994年和199年的法规类似。然而,日本在1998~1999年对NOx的规定却是最严格的。因此有必要优化发动机以满足每个国家的规定。在美国,考虑到要在过渡工况进行测试,从2004年开始实施的排放法规成为全球最为严格的NOx法规。从2004年开始实施的颗粒物质(PM)排放法规将与1998年的保持一样。而且,在欧洲,制定有望在2005年左右开始生效的Euro-Ⅳ法规的基础工作正在进行。在日本,对1998-1999年以后开始实施的法规也已开始纳入计划之中并开始进行调研。此 外,在欧洲、美国和日本之间,协调全球的废气排放规定的讨论和调研也在进行之中。所以,在21世纪,柴油机废气排放法规将很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得到统一。参考文献
[1]、徐家龙等.柴油机电控喷油技术.内燃机燃油喷射和控制 [2]、《Papers CIMAC DAY 1999 Shanghai》译者:董金龙 校者:苏明
[3]、大连内燃机车研究所.内燃机车技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铁道出版社 [4]、董尧清.柴油机共轨式电控喷射系统的进展.国外内燃机 [5]、刘巽俊.内燃机的排放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6]、陈冠国机械设备维修【M】,机械工业出版社 [7]、市场百科,柴油机发展[OL]
第四篇:中国制冷学会2007工作总结
中国制冷学会2007工作总结
中国制冷学会认真贯彻中国科协和商业联合会的指示精神,严格按照有关规章制度,按时召开每年两次的常务理事会、每年一次的理事会,传达中国科协有关指示精神,商议、审定学会重大事项,以此促进学会工作的发展。2007年,中国制冷学会创建30周年,在总结30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全体理事、会员的大力支持和秘书处的共同努力下,在国内外学术交流、技术咨询服务、举办展会、编辑出版、标准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深化学会改革及为会员服务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技术交流与合作、扩大学会在国内外行业中的影响
(一)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开展学术交流是学会基本任务之一。2007年,针对制冷空调行业高速发展的现状,在广泛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努力发展提高我国制冷空调业技术水平的思想指导下,力争使行业的技术发展与国际水平同步。根据我们的国情和行业的需求,我们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参与国际制冷行业的活动。我会共组织(含合作组织)国内学术技术研讨会7次(国内1058人,其中境外4人,交流论文364篇)、国际学术技术研讨会1次(国内1308人,其中境外575人,交流论文876篇)、双边学术会议1次(国内102人,其中境外7人,交流论文4篇)、海峡两岸学术会议1次(参加人数120人,交流论文57篇),与会人数共计2588余人。组团出席有关国际知名的制冷行业学术会议。通过交流,使业内人士了解国际、国内学术技术最新发展动态,以指导行业的发展,提高我们在全球制冷行业的学术地位。
8月22日-26日,第22届国际制冷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
重召开。大会由国际制冷学会主办,中国制冷学会承办。来自55个国家1308人(其中国外代表575人)出席了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齐让同志到会祝贺并致欢迎辞,中国制冷学会理事长何济海同志致开幕辞,国际制冷学会大会主席范德李先生致辞。这是国际制冷学会第一次在亚洲、在发展中国家举办此类大会。大会期间,举行了两场大会特邀报告,五场专题讲座,13场新技术交流会和64场专业委员会技术会议。大会还在北京、天津、合肥三地组织11次技术参观活动,并设有小型展示会。科技内容丰富多彩,紧紧围绕大会主题“制冷创造未来”,就当前制冷空调的环保、节能、新制冷剂的应用及食品卫生与安全等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会上口头发表和张贴报告或论文共876篇。在本次大会期间,还颁发了国际制冷学会终身成就奖,科学技术奖,劳伦茨奖和8项青年学者奖,鼓励和奖励在近四年做出特别贡献的世界杰出制冷科技工作者(我国有2人获得青年学者奖)。大会安排了丰富的社交活动,如欢迎招待会、颁奖晚宴、杂技专场、陪同人员游览等活动,为与会者提供了广泛交流以及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的机会。在大会闭幕式上,为10位优秀张贴报告作者颁发了证书和奖金。
为促进我国制冷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学术技术和企业间的交流,11月4-7日,中国制冷学会2007年制冷空调学术年会暨第19次团体会员大会于在浙江杭州召开。大会主题为“创新与发展”,会议就行业内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来自全国各地的45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出版了论文集。会议期间还颁发了“第二届中国制冷学会优秀学术论文奖”。
(二)加强与国际组织、国外相关机构的联系与沟通,共同促进制冷空调业的全球可持续发展
2007年,中国制冷学会先后与国际制冷学会、国际氨制冷学会、欧洲制冷压缩机与控制商协会、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德国制冷空调工业学会、全印度制冷空调学会、日本制冷空调学会、韩国冷冻空调机械认证中心等相关机构的领导进行了会谈,并根据情况与相关组织签订了合作备忘录。通过会谈,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合作。2007年,先后组团出访参加了美国、德国、韩国、日本、土耳其相关的展览会并进行了专业考察。
二、促进科技创新、鼓励为我国制冷行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评选颁发中国制冷学会科学技术奖和中国制冷学会优秀论文奖
为促进我国制冷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鼓励为发展我国制冷科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和取得突出成就的科技工作者,在中国制冷学会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为获得2006中国制冷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获奖者颁发了奖励证书和基金。其中荣获2006中国制冷学会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的项目,还获得了2007国家发明二等奖。
为促进科技创新、鼓励专家学者在学会刊物及举办的学术会议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7月27日下午,召开了中国制冷学会专家咨询委员会第27次工作会议及中国制冷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从各专业委员会、地方学会以及《制冷学报》编辑部初选报送的43篇优秀论文中评选出“第二届中国制冷学会优秀学术论文奖”27篇,其中一等奖论文4篇、二等奖论文8篇、三等奖论文15篇。并经网上公示征求意见,在学会年会上为获奖代表颁发了证书和奖金。
三、开展技术职称资格认证与再教育工作
2007年,来自14个省市自治区118名制冷技术人员申报中国制冷学会制冷工程师及制冷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中国制冷学会于10月22日在相关省市自治区进行了资格认证考试。
四、成功举办2007中国国际制冷展
4月4-6日,由中国制冷学会、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中国国
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北京市分会、广东省制冷学会共同主办的第十八届“国际制冷、空调、供暖、通风及食品冷冻加工展览会”(中国制冷展)在广州琶洲展馆举办。来自德国、印度、韩国、泰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955家厂商参展,其中德国、美国、韩国、印度组织了阵容强大的国家展团参展。总展出面积60250m2,来自全球105个国家的专业观众,参观人次高达40023。展览会期间,举办了36场技术交流会,3000余人次参加了会议。共接待国内外新闻媒体25家,并组织制作了宣传片。
五、努力开展标准化工作
标准是企业生产产品、进行流通销售的准则;是安全与技术提高的保证。为贯彻国务院关于构建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部署,中国制冷学会特邀美国采暖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ASHRAE)、国际氨制冷学会(IIAR)的专家来华,就相关技术与标准举办了二次相关技术与标准研讨会。这对制定我国相关标准、提高制冷空调先进技术的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7年,学会组织起草制定并经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实施的国家标准4项,经商务部批准发布的国家行业标准3项。
六、加强与省市自治区制冷学会的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9月19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制冷学会第21次秘书长工作会议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召开,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70余名学会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了各学会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并进行了经验交流。并于4月24日,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召开各地方学会座谈会,讨论了《中国制冷学会对地方学会指导与合作条例(试行)》和《中国制冷学会对地方学会资助办法(试行)》,以促进全国制冷学会工作的开展。
七、研究行业发展,为我国制冷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国家发展规
划建言献策
6月19日,学会邀请了国内高校的专家及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和中国家电协会的专家共同讨论商议给国家环保总局的“关于中国制冷空调行业应用制冷剂的现状及发展”报告。
八、回顾学会30年发展历程,开创新形势下学会工作的新局面 4月25日,中国制冷学会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梅地亚中心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制冷学会、理事、专家、会员及有关领导共350人出席了此次活动。大会由何济海理事长致开幕辞;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到会祝贺并讲话;会员代表、地方学会代表、协会代表及合作单位的代表分别致贺词。原学会理事长刘毅、傅立民等老领导和台湾、香港的代表也出席了庆祝活动。会上,金嘉玮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作了题为“在发展中提高,在改革中前进”的工作回顾报告。大会还颁发了中国制冷学会特别贡献奖、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奖及第二届中国制冷学会科学技术奖。
九、我会在出版发行学会刊物、标准化工作、发展会员、各项统计工作及秘书处大量日常工作等方面也圆满地完成了当年任务
2007年,我会主办的《制冷学报》、《中国制冷简报》各出版6期,各发行27000册,并按照学报编委会的意见对学报内容做了调整,进一步突出了学术性刊物的特点、简报更加突出行业动态和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可读性更强,深受会员欢迎。
会员发展工作,我会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有资深会员90人,高级个人会员661人,普通会员20000余人,团体会员465家,学生会员1520人。开展了会员重新注册登记工作,做到一人一号,终身有效。
第五篇: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工作总结精选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工作总结
20××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在学习贯彻党的××全会精神的鼓舞下,坚持以加强组织建设、开展学术交流和拓宽学会职能为主线,按照中国科协“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方针,在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各省级学会、分支机构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深化学会改革、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学会规章制度、增强服务意识,使学会工作有了新的发展。
一、加强组织建设,增强学会发展能力
1.召开20××年工作会议
20××年7月27~28日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植保学会理事长、秘书长和分支机构负责人以及总会部分领导7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主题为:以科学发展观全面指导学会工作发展。成卓敏理事长在开幕式上就学会工作面临的发展机遇、学会工作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今后任务作了重要讲话;并传达了中国科协20××年工作要点。会上有关领导传达了中国科协七届二次全委会“关于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的若干意见”以及本会九届四次在京常务理事扩大会的精神。会议对20××年及20××年上半年学会工作作了总结,提出了下半年的主要工作。对《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试行)》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年学术年会实施方案”、修改分支机构管理办法、高级会员管理办法和发展高级会员以及会员重新登记工作作了研究。2.加强会员管理,加大会员发展力度
在地方学会和分支机构的协助下,加强了对会员重新登记、换发会员证书、缴纳会费和发展会员等工作,目前已有10个省、市、区植保学会,0.8万余名会员完成了此项工作。同时为了加大对会员服务的力度,在中国科协的帮助下学会开发了会员管理系统,建立了会员管理信息库,开展了网上入会和会员参加学术会议等服务项目。
3.规范管理制度,加强自身建设
为了加强对会员的管理,更好地为会员服务,完善会员发展、管理和服务制度,不断增强学会对会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对20××年制定的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会员管理条例(试行)、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高级会员管理条例(试行)和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团体会员管理条例(试行)作了修改。同时成立了会员管理工作委员会,协助常务理事会审议和决定有关会员发展、管理方面的重要事项,对会员工作的总体规划、发展策略等提出意见和建议。管理工作委员会设在学会秘书处,由一名副秘书长任主任,并配备熟悉信息网络技术的专职工作人员1名协助开展会员管理工作。
二、设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科技部规定的社会力量设立科技奖所有的申报材料,包括申请登记表、制定奖励办法,建立奖励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和奖励工作办公室,奖金筹集等。20××年8月3日《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登记,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登记证书》,登记证书编号为:国科奖社证字第0169号。
三、搭建高质量的学术平台,促进植物保护学科的繁荣与发展
20××年主办和组织学术交流活动11次,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达到2500人次,交流论文750多篇,正式出版论文集1本。主要学术活动有:
1.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年学术年会
20××年11月23~25日在桂林召开,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术推广和企业的520多位专家、学者和植保科技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主题为植物保护与现代农业。有6位专家作了大会专题报告,80多位代表在分会场作了学术报告。会议开得非常成功,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会议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和学者的高等重视。国际植物保护科学协会(IAPPS)秘书长Dr.E.A.Heinrichs应邀参加了年会,并在大会上作了题为 “Future of IPM-A Global Perspective ” 的报告,对本次年会给予高等评价。有多名外国留学生参加了会议,有的还在会上进行学术交流;来自国内中央和省级农科院的院长、所长,农业院校的院长,植保、植检站站长40余人出席了年会。二是学术报告内容丰富、水平高。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并有许多新的研究进展。三是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踊跃在分会场作学术报告。四是结合分会场学术报告召开了“植物保护学科发展学术讨论会”。9个专题研究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欢迎,普遍反映听了发展研究报告对植物保护学科发展有了进一步了解,并且有利于各分支学科的交流、交叉融合和协调发展,推动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
2.召开转基因抗虫棉黄萎病综合治理学术研讨会及现场观摩会
为了加强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针对重大生物灾害积极推广防灾减灾成果。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联合于20××年8月22日在河北省南宫市召开了“转基因抗虫棉黄萎病综合治理学术研讨会及现场观摩会”,来自全国11个省市的科技、生产单位代表500余人参加会议。农业部领导和中央、地方的新闻媒体出席了会议。会议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式,开幕式后观摩了防治示范现场,并开展了学术交流与研讨。
3.与生产及推广部门联合召开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棉花新品种推广应用研讨会
会议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主办,山东省优质棉基地建设管理协会、山东金秋棉花科技推广协会协办,于20××年9月8日-10日在山东省德州市召开。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防治处、品种管理处、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新乡科研中试基地、山东省农业厅、德州市有关部门领导及来自山西、陕西和山东省棉花推广应用单位的代表60余人参会并发言。代表参观了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选育的国审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棉花新品种“中植棉2号”示范田。郭予元院士就目前棉花病虫害发生及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有关专家和推广应用单位的领导作了报告和发言。本次会议对于加快抗枯黄萎病棉花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为我国棉花稳产丰产起了有力的推动的作用。4.召开中国第三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和第八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
会议于20××年10月9-12日在海南省海口市隆重召开。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水稻化感作用论坛(FAO-China Seminar of Rice Allelopathy)”也同期举行。国际植物化感作用学会(International Allelopathy Society,IAS)主席Yoshiharo Fujii博士、联合国粮农组织植保局官员Ricardo Labrada博士、海南省和农业部有关部门领导到会祝贺。来自科研、高等院校和推广单位的200多名专家学者以及美欧亚三洲9国的11位植物化感作用和杂草科学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5.组团参加第16届国际植物保护大会
20××年10月15-18日,由成卓敏理事长带队,组团参加了由国际植物保护科学协会(IAPPS)主办,在英国格拉斯科(Glasgow)召开的第16届国际植物保护大会(IPPC)。来自科研、教学单位的27名代表参加了本届植保大会。有4位专家分别在有关分会场作了学术报告。其他代表分别以墙报展示了我国在植保科技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教授李振岐,在大会开幕式上,获得了由国际植物保护科学协会主席Hans Herren 教授向来自美国、中国、以色列、印度等国家的6名科学家颁发的国际植物保护杰出贡献奖。在大会期间我会成卓敏理事长参加了IAPPS理事会,并继续当选为下届理事。
四、积极组织决策咨询项目
1.开展“中国农林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对策研究” 针对外来入侵生物对我国经济、社会、生态和人类安全的影响,为了提出适应我国国情的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对策,以期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外来入侵生物防治规划与策略和法律法规等提供科学依据,由我会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生物入侵研究室主任万方浩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通过申请中国科协决策咨询课题获得经费资助。主要开展了农林外来入侵生物的种类及其分布危害的调查和中国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技术战略发展规划研究,在全面收集、分析、整理我国生物入侵的基础信息,比对国外生物入侵研究与发展趋势,提出我国生物入侵防控技术科学发展计划与对策,为制定入侵生物学深层次的基础科学研究与防控技术的发展提供科学视点与判据;为建立早期预警、应急控制、阻断扑灭、持续治理的综合防控体系提供决策依据。
2.开展《20××预防与控制生物灾害咨询报告》研究
我会作为中国科协《20××预防与控制生物灾害咨询报告》的总牵头学会,负责起草了“20××年生物灾害分析研讨会”的实施计划,协助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筹备召开了“20××年农业生物灾害分析研讨会”和组织编写《预防与控制生物灾害咨询报告》综合报告和《主要农作物生物灾害发生现状及20××年发生趋势与控制对策》专题报告。并协助中国科协完成了咨询报告的编撰、排版和印刷等工作。
五、编写《植物保护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我会通过申请承担了编写“20××年植物保护学科发展研究报告”的工作。聘请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郭予元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组织20多位专家编写了植物病理学、植物检疫学、农业昆虫学、病虫害测报学、有害生物化学防治、有害生物生物防治、入侵生物学、转基因生物安全性、杂草防除等9个分支学科的专题报告和综合报告,报告对20××-20××年国内植物保护学科发展现状、研究进展、重大突破和成果进行研究分析、评价和总结;与国外植物保护学科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和防灾减灾策略对比分析,提出未来几年我国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以及对策建议。全书有18万字。并于20××年11月23~25日今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年学术年会》召开了学科发展研讨会,对专题报告进行研讨,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将于20××年12月中旬召开“20××年植物保护学科发展研究报告”第三次工作会议研究讨论定稿。
六、组织20××中国科协年会第九分会场第三单元会场
在湖北省植保学会、华中农业大学和湖北省农科院的支持下,我会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联合在武汉召开了“20××中国科协年会9.3-生物灾害防控与生态环境单元会场”取得圆满成功。出席会议的代表有51人,收到论文35篇,经学会组织专家评审录用论文25篇。同时组织专家参加了由湖北省地震局、湖北省政府灾害应急办、湖北省灾害防御学会等单位举办的“湖北省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专题论坛活动。我会专家作的“我国农业生物灾害形势及其防控对策”的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极大关注。
20××年的工作,学会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全国植保领域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有所增强。但是有些工作与中国科协的要求、与形势发展的要求,与兄弟学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有些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我们一定要以××大精神为指引,以××大要求为总纲,以××大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为根本出发点,紧密结合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工作实际,不断提高学会工作的创新能力,推动学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