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淡泊做人
淡泊做人,积极做事
诸葛亮在其《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者,看淡功名利禄,看轻外境一切。但这并不是佛教所说的“空”,此种境界还远不是修道,只是做人立身的第一步。知道做人的大原则,坚持自我,自立自强,不为外界荣辱是非所动,不急功近利了,不贪图名誉了,看上去好像很超脱,实际上是韬光养晦、锲而不舍。这个时候方是真静下心来,不浮躁了,有毅力了,能担当了,知进退了,没有迷惑了,以这样的心态作为、求学问、修养身心才能达到高远的境界。
诸葛亮是在指给自己的后世子孙一条修身成才的路,一个做人做事的大原则,按照这个修养身心、求学做人就不会走上邪路,即使将来没有“致远”大成,也必然能修成谦谦君子,有德之人。诸葛亮的境界成就当然远远地高于此,他自比“卧龙”,乃取《易经*乾卦》初爻“潜龙勿用”之意,这表明他已掌握了宇宙、天地、人事的一切原则,已经学成了一个通才,有道术的人,只是在等待时机。那么,他入世以后做事的方法体现着什么样的原则呢?积极!
“未出隆中而三分天下”,取荆州要夺刘表的地盘,取蜀州要攘刘璋而代之,造鼎足之势,扼荆州之门,以待时机。这个计划步步惊心动魄,步步杀机四伏,步步权谋争夺,虽然立意是要救天下苍生,实际上还是“成者王侯败者贼”。处争斗之世,只有在斗争中成事业;在竞争的时代,只有在进取中成就人生;只有积极地开拓,才能打拼出生存发展的空间。当然要先看透就能做事对,立于不败之地。
蜀国后来国运日蹇,关羽大意失了荆州,刘备征吴伤了元气,但诸葛亮却还是要平定南蛮,稳定后方,然后六出祁山,连年征战。他发动的六次战争是被后世批判最多的作为。后来人说蜀国国小力弱,名义上天下三分占其一,实际上只是九州中的一州之地,力量最为弱小,诸葛亮不是专心发展生产、培养人才、保境守土、想办法保住和培育蜀国元气,使蜀国得以尽量延续,而是频繁地发动倾尽国力的战争,所以才导致了他死了以后蜀国人才凋落、后继乏人,国势衰颓,不久即亡国。
我过去也觉得这样的说法有道理,现在却通过下围棋明白了诸葛亮的无奈和做事的动静之理。围棋实在是最类似于演绎世间道理的游戏,相传是尧发明用来教育他的不成器的儿子丹朱的,目的是要培养他完善的人格品质。我也发现凡是在生活中悟到的理都可以用在围棋中去验证,也的确可以通过下棋来修炼身心。在围棋盘上,即使你面对一个实力远弱于自己的对手,如果你失去了抢占先机的意识,只想守够自己的地盘,那么,对方就会紧逼着你而一步步拓展开来,最终当你确定建立了自己稳固的无懈可击的“后方”时,再想进攻,对手却已经拥有了大片“疆土”,或许胜负已经分出来了。诸葛亮的才能毫无疑问是高于司马懿的,在每一次局部战役中诸葛亮总能操控局势,占尽便宜。所以,他才要抢占先机,在斗争中求发展。他肯定认识到只有这样蜀国才有希望,龟缩退守,最终只有死路一条。乱世就是这样,竞争就是这样。不入天下,他是山间自在适意、舒卷自如的“卧龙”;一入江湖,他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修身不可进,退一步海阔天空;求学、做事不可退,退一步满盘皆输。修道也是这样,唯有精进才有出路,退缩者乃划地而止。
第二篇:淡泊材料范文
淡泊
基本解释、名言
1.实淡泊而寡欲兮。——曹植《蝉赋》 《东观汉记·郑均传》:“淡泊无欲,清静自守。”
2.家道清贫
家私产业,仍是祖宗流传的,甚是淡泊。——《梼杌闲评—明珠缘》 3.恬淡寡欲。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朗如明月,清如水镜。——杨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平易恬淡。——庄子
心闲本来天地宽。——陆游
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陈云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庄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蔡锷集•序及按语》)淡泊明志,夙夜在公。(蔡锷《南宁寓庐联》)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
当代大学者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他谢绝所有新闻媒体的采访,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曾千方百计想冲破钱钟书的防线,最后还是不无遗憾地对全国观众宣告:钱钟书先生坚决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见。
80年代,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特邀钱钟书去讲学,每周只需钱钟书讲40分钟课,一共只讲12次,酬金16万美元。食宿全包,可带夫人同往。待遇如此丰厚,可是钱钟书却拒绝了。
他的著名小说《围城》发表以后,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而且在国外反响也很大。新闻和文学界有很多人想见见他,一睹他的风采,都遭他的婉拒。有一位女士打电话,说她读了《围城》探测切想见他。钱钟书再三婉拒,她仍然执意要见。钱钟书幽默地对她说:“如果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一定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1991年11月钱钟书80华诞的前夕,家中电话不断,亲朋好友、学者名人、机关团体纷纷要给他祝寿,中国社会科学院要为他开祝寿会、学术讨论会,钱钟书一概坚辞。
淡泊名利的他,甚至拒绝国宴。好友委婉地问他:“直接拒绝总不好吧。要不,我就说你身体不好,没法出席好吗?”他则摆摆手,直率地说:“你看,我身体很好啊。我就是不去,不去!”许多人称他为天才,而他取得的成就却雄辩地说明:珍惜时间,勤奋努力,才是实现和完成天才的真正必要条件。
1998年12月19日,88岁高龄的钱钟书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遵从他的遗愿,后事一切从简,遗体由二三亲人护送,不举行任何悼念仪式。一代才子,两袖清风。他为世人留下了辉煌的文学艺术与文化学术著作,自己却连一捧骨灰也不曾保留。
居里夫妇视名利如浮云
居里夫妇都是世界上知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是世界上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但他们生活俭朴,不求名利。各种勋章、奖章是荣誉的象征,或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宝物,可居里夫妇视之如废物。1902年,居里先生收到了法兰西共和国大学理学院的通知,说是将向部里提出申请,颁发给他荣誉勋章,以表彰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务请他不要拒绝接受。
居里和夫人商量以后,写了一封信:“请代向部长先生,表示我的谢意。并请转告,我对勋章没有丝毫兴趣,我只亟需一个实验室。”
居里夫人的朋友爱因斯坦应邀到她家做客,进屋后看见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在玩弄英国皇家协会刚刚授予居里夫人的一枚金质奖章,惊讶地说:“这枚体现极高荣誉的金质奖章,能得到它是极不容易的,怎么能够让孩子玩呢?”居里夫人却说:“就是要让孩子从小知道荣誉这东西,只是玩具而已,只能玩玩,绝不可以太看重它,如果永远守着它,就不会有出息。”
居里夫妇,重视事业,淡泊名利。法拉第不为名誉而工作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一生中得到过94个荣誉头衔,奖章,勋章不计其数,可他却从来不愿意佩戴。得到荣誉时,他也不喜形于色。
“法拉帝先生,你有那么多奖章,怎么不拿出来给我们看看?”人们不解的问。法拉第笑着说:“我不能说这些荣誉不珍贵,不过我从来不是为了追求这些荣誉而工作的。”
布衣大师张文勋:淡泊浮云志 甘为孺子牛
张文勋,在云南教育界和学术界,他堪称一座丰碑,是学界众望所归的尊长,德高望重的泰斗。他教书育人一生,研究学问一生,绛帐传薪,著作等身,但他仅用“做平常人,过平常人的生活,一辈子读书、教书、写书”,便概括了自己87年的不凡人生。学生们都这样评价他:一位诲人不倦的导师,一位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富有才情的诗人,一位和蔼忠厚的长者。是的,张文勋就像一本博大精深的书,读也读不完,学也学不完。
追记林俊德院士:一世甘做淡泊人
他家中的摆设,陈旧得如同褪色的老照片;总部机关送来的10万元慰问金,成为他最后一笔党费
这是一块极其普通的国产石英手表,表壳磨得已有些斑驳,表带还裹着胶布。
过去15年里,林俊德一直戴着这块表,视如珍宝——这是他参加母校浙江大学百年校庆时发的纪念品,价格不过几百元。
说起这块表,唐都医院护士赵俊青印象深刻:“入院第3天,林爷爷从重症监护室一出来,第一句话就是向我要手表看时间„„”
谁也没有想到:从那一天起,这个世界留给林俊德的时间仅剩5天。
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林俊德加速了他数十年如一日的“读秒人生”——在生命最后5天里,他强忍着癌症带来的难以描述的疼痛,为国防科研事业发起了人生最后一次冲锋„„
要走的那一天,伴随着手表指针的“滴答”声,他断断续续重复着:“我„„要起来„„工„„作„„”
弥留之际,他向战友和学生仔细叮嘱:办公室还有什么资料要整理,密码箱怎么打开,文件注意保密„„
遗体告别仪式上,陪伴林院士的除了他钟爱的军装,还有这块手表。
一块表,他戴了15年;一个公文包,他用了整整20年,陈旧得已辨不清颜色„„
走进林俊德的家,每一个人都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家中的家具摆设,简朴得如同褪色的老照片——
客厅里的沙发,是他用包装箱拆下的木板做成的,沙发套由老伴亲手缝制;餐桌、小凳,是院士利用废木料打制的;书房里的台灯,是他引了一根电线加一个灯管改造的;厨房里,一个铝盆修修补补留下5个“疤痕”„„
这,就是一位共和国将军、院士的家。
然而,对自己吝啬的林院士也有极其慷慨的另一面:为了帮助转业后生活困难的老战友,他一次就汇去8万元;家乡修建饮水工程,他寄去1万元;青海玉树发生地震,他悄悄捐了3万元,还特意嘱咐邮局工作人员,不留名字„„
去年7月16日,受军委和总部首长委托,总政有关部门领导专程来到基地研究所看望林俊德的家人,送上10万元慰问金。
“老林是光着脚上大学的,靠的是国家提供的助学金,一辈子都要感恩于党和国家!”面对大家,黄建琴深深鞠了一个躬:“这些钱我不能收,就当做他的最后一次党费吧!我想这也是老林的心愿。”
第三篇:淡泊的句子
淡泊的句子
1、淡泊中不要失去最美的自己,因为,这样的生活离我们是如此之近,触手可及。
2、理解“淡”的味道,正如这杯茶,品到最后,无异于白开水,平淡无味,再品,是暖,即便是人走茶凉,曾经拥有过的温暖,念起,便是心暖。
3、平平淡淡,顺其自然,拥有一颗淡泊之心,过平静如水的生活;闲暇时光,随意捧一本爱看的书,独品着淡淡的忧伤与孤寂、感受着淡淡的自足与惆怅;享受着淡淡的恬静与优雅,抒理着一份安详的思絮。
4、我心目中的淡泊像是一座仙山,那里终年云雾缭绕,朦朦胧胧,各种奇花异草,古树苍松,珍果满挂,稀禽和鸣。
5、淡泊人生,心境自然平和无争,你即拥有了隽永之人生,也便拥有了人生无限好风景!
6、这,何尝不是别样的风情,细细的品味很平常很平常的人生的片段,却发现,虽简单,却也让人心存感动,原来自己一直在浮华中挣扎,搁浅了身边最美的风景。
7、当你真的做到看淡一切,身在凡尘,心在世外,无欲无求,对什么都无所谓时,你会发现,昔日澎湃的激情消退殆尽,丰富的情感所剩无几,自己的家人,亲属,随他来随他去,那些心心念念,相识相知的朋友走就走,留就留。
8、漫漫人生旅途,看风起云卷,花开花落;蓦然回首的浅浅一笑;守一颗淡泊之心,拥一份淡然之美。
9、思绪豁然开朗,竟发现一路的丢失中还有另外一种收获,坦然和从容,平淡和宁静。
10、岁月如歌,荏苒浅行。站在十字路口,淡看世间人来人往,撩一米阳光,洒在光阴里,明媚如初。
11、弃一切世俗之物,悠然于天地山川草木之中,过心神向往已久的宁静生活,超凡脱俗与另一番境界共处,不与世人同流合污,只求精神境界的纯洁以自慰!
12、人生如梦,梦若浮生,那些缠绕在心灵深处的纠结是痛苦,还是幸福,只有自己的心最明白。
13、出游时,我会登上青山绿野,独坐山间,带上耳麦,享受寺院钟声,欣赏绿树重生的美景;我会亲近大海,看着打捞的渔船渐渐远去,消失在海天之间,任凭海风吹打我的脸庞,感受着被海水冲洗过的滋润与清爽。
14、淡泊人生,不是不为名利,而是分清利弊,近利避弊。
15、身处闹市惯了的人一点也不习惯于领略生活岁月的宁静之美,宁静之美只有拥有淡泊心态的人才能真切感受得到其深幽的奇美意境。
16、经历过许多离合悲欢,此时淡泊的心境更让人欢喜,喜欢这样的寂静桃花源,与知己两三悠然守候,不问尘世纷扰,不言俗事琐碎,我自斟杯清茶,君且自由来去。
17、繁华尘世已没有属于我的江湖,终于将一份淡泊的心归于沉静,安享淡然的静美。
18、淡泊名利,宁静自省,这是人生生命的一道亮丽风景,它点缀出了四季如春的烂漫生活境界,拥有了它,我们就拥有了一生值得依托的生命灵魂的归宿。
19、喜欢怀念过去,沉沦在回忆里无法自拔,任前尘往事充溢柔软的心房,嗟叹感伤。然而被时光冲蚀过的行板里,当熟悉的韵律响起,心内已绽放一朵素净的花儿,静守一份淡泊尘心,等你走过,听一曲花开的声音……
20、君子之交淡如水,不说离殇,不热不凉。
21、浅浅相逢,淡淡相守。莫不如就选择这样一种安然的姿态,静静守候,将所爱的人收藏,将离去的人淡忘,任槛外人自由观望。
第四篇:作文素材7 淡泊
作文素材:“淡泊”
(1)引言
如果说人生是一棵大树,才能是其果实,功业是其枝干花叶,那么道德修养就是它的根本。若使你的人生枝繁叶戎,花香果硕,你就应加强道德修养。加强道德修养,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
(2)事实论据[事实论据]
于谦一身清白
于谦是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19岁时写《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写诗明志,激励自己。在他数十年的为官生涯中,蔑视荣华富贵,珍视道德修养。
于谦巡抚河南、山西达19年。当时封疆大吏进京述职,多要向朝中权贵有所馈赠,而于谦每次进京,部是“空囊以入”。好心人劝他:“虽不愿送金银珠宝攀附权贵,至少总要带点土特产线香、磨菇、绢帕之类的东西才好。”于谦哈哈大笑,举起双袖说:“我带有两袖清风!”并就此作七绝一首:“手帕磨菇和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于谦可谓一生清白,两袖清风。
周恩来照镜自勉
周恩来同志,一生严于自律,品德高尚,为世人所景仰。这是他平生注重道德修养的结果。他在青年读书时代,就在家中大立镜旁边,贴着他手书的警句:“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每天早晚都走到大镜面前照一照。纵观周恩来同志的一生,他就是这样做的。
溥儒不为名利所动
溥儒,字心畲,著名书画家,清宫宗室。为人清室。为人清正,不慕权势,富有民族气节。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并企图吞并整个中国,扶植亲日势力,其史溥伟贪图荣华富贵投入日本帝国主义怀抱。溥仪做了满洲国皇帝,成了日本刺刀下的傀儡。溥仪为了显示“皇恩浩荡”,下诏书召见宗室,封爵,溥儒当然也在被召之列。可他断然加以拒绝,隐居于西山为家,连字画也不卖,周围的人竟不知道他就是鼎鼎大名的溥心畲,都把他看做普通家夫。抗战胜利后,他辞去国民党的国大代表,拒绝参加政治活动,以卖书画为生。一生保持清白的人品。
(3)理论论据
[理论论据]
君子以反修德。--《易经.寒卦》
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孔子家语.儒行解》
土无求于世,惟求无愧于世。--明.何良俊《语林.语言下》
好名好利,均为失德。--宋.俞文豹《吹剑录.外集》
修身以寡欲为要,行已以恭俭为先。--《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晋.傅玄《傅子.正心篇》
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宋.司马光《交趾献奇兽赋》
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汉书.司马迁传》 修身不言命,谋道不择时。--唐.元稹《元氏长庆集.酬别致用》
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结实。--冰心《春水》
养身者忘家,养志者志身。--汉.韩婴《韩诗外传》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礼记.大学》
涵养、穷索,二者不可废一,如车两轮,如鸟两翼。--宋.朱熹《朱子语类辑略》
修身以为弓,娇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汉.杨雄《法言.修身篇》 正直是道德的中心。--[英] 赫胥黎《真正的和理想的大学》
造物给你美貌,也给你美好的德性;没有德性的美貌,是转瞬即逝的。--[英] 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 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一个人更有成效。--希腊谚语
养身莫过于养性,养性莫过于养德。--中国谚语
君子怀德,小人怀宝。--中国谚语
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法国谚语
爱真理和善良,不是为了求得报酬,而是为了真理和善良本身。--[俄] 别林斯基《文学的幻想》 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左传.哀公元年》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周纪》
才智英敏者宜以问学摄其操,气节激昂者当以德性融其偏。--明.洪应祖《菜根谈.修省》 止谤莫如修身。--汉.徐干《中论.虚道》
第五篇:守住自己的一份淡泊
守住自己的一份淡泊
是夜,皎洁的月光,透过繁茂的枝枝叶叶,如碎银般倾洒在广袤的大地。整个世界,一改白日的喧闹与繁杂,突然变得沉寂。夜的宁静,一个游荡已久的念头,悄悄窜入脑海:“我们,是否亦能如夜之宁静,守住自己的一份淡泊?”
教师,本是个普通的行业,三尺讲台,四季耕耘,传道授业,两袖清风。然而,周围纷纷扬扬的铜钱雨,让这份原本高尚的职业,也被冠上了“清贫”的定语。天空光怪陆离的繁华美景,世间灯红酒绿的纸醉金迷,似乎,已经让一些人的目光变得迷离和暗淡。他们的双脚,也正在逐渐远离教育这份热土,摒弃了原本热爱的育人之业。
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教师不仅仅为一个职业,形而上而言,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学生,只有他们,固守一间教室,放飞一群又一群小鸟,唯留守巢的自己,任春秋更替,华发早生。
在看似寂寞的育人路上,他们,唯有守住自己,将一株株稚嫩的幼苗浇灌成树木,以恒久不变的姿态,目送他们渐行渐远,在往复的岁月中,收获意义,继而心生欣慰。
而躁动之社会,守住自己,则重在心灵品格之导向。诸葛亮《诫子书》中云:“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这是一种圣人的境界。因为心灵之淡泊,方可沉淀出生活之浮躁不安与人性之浅薄粗俗;因为心灵之宁静,方可繁华过后,依然故我,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作为教师,我们不期望自己成为万人注目的圣人,却也不可缺少圣人的些许情怀。守住自己,内心方可存一份宁静,方可以清醒的睿智与博爱的情怀,心平气和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勤勤恳恳地讲好每一节课程,认认真真放飞每一个希望……
无可否认,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纯真、质朴、人格、尊严……原本人类一些本真的品格,似乎,正在逐步流失。浮躁的空气,浮躁的是心灵,力不从心的疲惫……在日益困扰着教师这个群体。
一些人,原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堪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之先锋,却在声名雀起之后,一改往日之清高风雅,著书立说,四处走穴为稻粱谋,沦为金钱的走卒。一些人,原本为教师之楷模,学习之榜样,其品如清风而不染尘,然开山立派之后,任由身边聚拢一群小人而不察,如众星拱月般阿谀奉承而毫不自省。
此时,守住自己,则要保持清醒之头脑。淡泊名利,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勇改革,不忘本职,不弃理想;立足高远,目光如炬。如此,方可为杏坛春风化时雨,为育人大业献己力。
当然,守住自己,不是固守书斋,两耳不闻窗外。“变则通,通则久”。守住自己,也要学会改变。社会瞬息万变,新的教改措施,带来教育之新象,唯有不断创新,方能不断浇灌润泽一片教育之热土。
“守住自己,不忘自己昨天从哪里来;守住自己,才知道明天自己该往哪里去。” 魏书生如是说。身为教师,当如斯言。